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分析报告标准的测试内容是什么,包括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其它-就爱阅读网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位置:&>&&>& >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结构指标解析
一、新《标准》结构指标的构成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在吸取国内外众多研究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体质健康所包含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四个方面指标对学生体质状况进行综合的评价,使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更加系统全面(见表1)。二、新《标准》结构指标的特点新《标准》在选择测试项目和方法时,首先考虑到测量与评价结果必须客观可靠,减少误差;其次新《标准》的评价指标有效度高、系统性强,测试项目的选择和测试目标的相一致程度较高;再者就是新《标准》指标选择代表性与可操作性强,基本能够反映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另外新《标准》标准化程度高且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项目选择上十分注意和国际通用指标相衔接,有利于研究和比较。修订后的新《标准》增加了备选项目,能够方便不同地区和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三、新《标准》测试项目和评价指标解析1.新标准测试对象分组、评价指标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分配新《标准》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我国青少年各年龄段生长发育的特点,共划分了小学一二年级、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初中、高中、大学等组别,分别设置了不同的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并对各测试项目所占权重重新进行了调整。从表2初中以上组的新老《标准》测试项目权重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对反映耐力指标项目的权重给予了一定的提高,以促进学生重视耐力素质的提高,对反映速度和运动能力的权重进行了下调,是近年来学生速度素质有所提高所致,这些调整具有一定教育和导向作用(见表2)。2.评价等级结构的调整新《标准》规定:各评价指标的得分之和为本标准的最后得分,满分为100分。根据最后得分评定等级:90分及以上为优秀,75分~89分为良好,60分~74分为及格,59分及以下为不及格。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每学年评定一次,按评定等级记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学生毕业时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和等级,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因病或残疾的学生免予执行本标准。新《标准》实施办法规定:学生《标准》测试成绩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学生、奖学金评选;成绩达到优秀者,方可获体育奖学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从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新《标准》在体现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也带有非常明显的强制性。3.测试项目解析新《标准》测试项目主要分为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四个方面,各测试项目设置都有其预期的目标。(1)身体形态项目近年来多项监测和研究表明,我国学生在持续出现体重超重和肥胖的同时,还有许多学生偏瘦和过于消瘦,这两种状况同样都严重危害着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新老《标准》均选用“身高与标准体重”指标进行身体形态的评定,说明其有效性较高,在当前学生体重偏重和肥胖率居高不下的形式下,新《标准》身高与标准体重的评价权重反而普遍下降,主要是因为设计者要采取鼓励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来塑造健康的身体形态,有较强的教育意义。(2)身体机能项目新《标准》主要采用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以及台阶实验来测试受试者的机能状况。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呼出的气体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体育锻炼特别是耐力项目锻炼可以明显提高肺活量水平。考虑到身高、体重、胸围对肺活量的影响,所以在测试肺活量时采用“肺活量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来进行评定。台阶试验是一项定量负荷机能试验,主要用于测定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也可以间接推断机体的耐力水平。测试者在固定时间(3分钟)内完成固定的负荷时,动用心输出量潜力越多,心跳频率(脉搏)越快,指数越低,心功能水平也越低,反之越高。(3)身体素质项目①速度新《标准》速度素质测试主要采用短跑项目50米跑和25米×2往返跑来完成,50米跑是国际上通用的速度素质测试项目,25米2往返跑是50米跑的替代项目,主要是供没有50米跑场地的学校选用。速度反映的是人体的爆发力、灵敏、力量、反应等综合素质,速度快的人中枢神系统和肌肉调节的能力较强,速度素质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素质。②爆发力新《标准》用立定跳远来测试人体的爆发力,立定跳远作为锻炼下肢力量和跳跃能力的练习方法经常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采用,其练习和测试时方法简便、场地要求简单、锻炼效果突出。③柔韧新《标准》用坐位体前屈来测试人体的柔韧性,柔韧素质对提高人体协调能力、伸展能力、女性生育能力、防止运动创伤等都有重要的意义。柔韧素质锻炼必须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容易造成肌肉拉伤等伤害。④握力与握力体重指数握力测试可以直接反映上肢和身体的整体力量,测试方法简便、快捷,所以从小学5年级开始到大学都采用握力测试来反映力量素质水平。由于体重对握力有明显的影响,为了公平起见,新《标准》采用了握力体重指数进行评分。计算方法为:握力体重指数=握力÷体重(公斤)×100⑤仰卧起坐仰卧起坐是新《标准》用以测试小学三~六年级男女学生和初中、高中、大学女生腹肌力量和耐力的测评项目,腹肌是女生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身体素质。⑥引体向上引体向上是测试男生肩臂最大力量和力量耐力的常用项目。新《标准》加入引体向上项目主要是为了鼓励青少年学生加强肩臂力量的锻炼,制止我国青少年肩臂力量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⑦耐力新《标准》设置了小学五、六年级400米跑与50米×8往返跑,在初中以上各年级设置了1000米跑(男生)、800米跑(女生)作为耐力素质的测试项目,用来评价学生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耐力是衡量人的体质健康状况和劳动工作能力的基本素质之一,而长跑测试既可以反映肌肉耐力,又可以反映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测试方法简单易行,中长跑练习还可以作为提高身体耐力素质的锻炼手段,通过测试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长跑锻炼,发展体能,增强耐力,提高体质健康水平。(4)运动能力项目投沙包、跳绳、踢毽子以及球类项目是新增加的反映人体运动能力的测试项目,也是在学生中开展非常广泛的运动项目,它们主要反映人体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四、新《标准》测试项目选择与评价指标及运用1.新《标准》测试项目的选择及运用新《标准》的测试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各类选测项目每年由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或高等学校在测试前确定并公布,原则上每年不得重复。各年级组别的测试项目必须保持在4~6项之间。见表3。小学1~4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五、六年级与初中、高中、大学各年级的必测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这样设置主要是身高、体重与选测选目都具有相关性,有些还组成相关指数作为评价指标。对选测的项目也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概括了身体形态、素质、机能、运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可供测试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进行选择。2.新《标准》测试指标的选择及运用新《标准》测试指标选择和运用有严格的规定,既有必测指标也有选测指标,如初中至大学各个年级的评价指标共有5项,其中身高、标准体重和肺活量为必测指标,选评的项目有3项,分别为从耐力指标中选1项,从力量指标中选1项,从速度或球类项目中选1项,用以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状况。综上所述,新《标准》指标体系中包含了身体形态、机能指标、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人体体质健康结构中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人体体质健康的基本状况,新《标准》各项测试项目结构合理、测试数据客观可靠,具备一定的可选择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有极强的教育功能和引导作用。参考文献[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2]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办法.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文件,2007.[3] 季克异,继承·发展·开拓·创新“解读”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教学,2007(03).[4] 郝忠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践.体育教学,2007(03).
您可能也喜欢这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天气状况: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演变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当前位置:>>>>>>
发展应以人为本,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国民体质的改善与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由于体质可以综合反映某个群体或个人在某个时期内身体发育、生理机能等的基本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因此,国民体质的增强不仅为国家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而且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变化。为此,了解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不仅为国家教育、体育和卫生等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为不同时期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的测量、评价与研究确定了方向。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是经国务院批准推行的一项重要体育制度,目的在于鼓励广大儿童和青少年自觉积极地锻炼身体,促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服务。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的演变和发展是与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在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身体健康素质、满足国家对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培养人才战略的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根据社会发展不同的历史阶段,我国先后制定颁布了《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学生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制度,使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逐步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下面从国家《标准》出台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制约《标准》研制的三大要素、不同历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促进了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与手段的演变与发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评价领域等方面,对这三个国家《标准》的产生、发展、变化的目的、意义及其理由进行分析论述。
一、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
1.《劳卫制》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学校体育的新篇章。
1950年8月,中国体育访问团赴苏联,全面考察和学习了苏联体育(包括学校体育)的经验,引进了它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在借鉴苏联《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为改善学生健康严重不良的状况,在锻炼身体、建设和保卫祖国的热潮推动下,我国的《劳卫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劳卫制》的诞生开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民体质健康事业的新纪元,也开创了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先河。
年是我国全面实施《劳卫制》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建设任务繁重,财政经济困难,同时又面临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和三年自然灾害,广大学生的营养状况不良,体质健康状况很差。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下降与我国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和国家的财政困难是分不开的。如学校的伙食热量不足、各种营养素缺乏的现象普遍存在,总热量只能达到需要量的80%左右。按照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提出的标准来计算,13~16岁男生每人每日需要热量2600卡,16~19岁男生3000卡,而当时学生伙食能产生的热量只能达到2100卡。[1]
经济落后、学校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直接导致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中指出:“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乃是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培养出有强健体魄的现代青年的重大任务之一。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教职员必须严肃注意这一问题,立即纠正忽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对学生健康不负责任的态度,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2]
国家体委和教育部1958年10月在徐州联合召开会议,提出“四红”和“双红”标准,要求在年底完成。这种急于求成、强迫命令、违反客观规律的指导思想,导致学校群体活动步入了歧途。一时间,学校中大搞“四红”、“双红”运动,突击锻炼,体育课被占用,《劳卫制》项目反复测验,白天不合格,挑灯夜战进行复测,突击达标。1958年以后,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形式主义和连续3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劳卫制》的健康推行受到影响,严重地挫伤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使蓬勃兴起的群众体育活动受到冲击和挫折。
虽然,《劳卫制》的实施经历了坎坷与挫折,但它仍然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的方向。《劳卫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改善和提高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重新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97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委公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条例》,要求在学校广泛实施。该《标准》历经多次修改一直延用至今。
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也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都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稳步地改善与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使人们从事体力劳动的机会大大减少,电视机、VCD、计算机等的普及又使学生原本不多的余暇时间被静止的活动所占用,直接导致了身体运动的减少、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文明病”滋生、发展和蔓延。生活水平提高与生活质量下降的矛盾成为我国国民体质健康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979年国家体委、教育部、卫生部共同组织的16省(直辖市)省会城乡青少年儿童体质调查,为开展全国性较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进行了大胆地探索。这是我国近30年来,第一次有计划地进行这项全国性的科研工作,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及其科学地研制体质健康的评价标准工作的开展。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明确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
进入21世纪,我国的综合国力有了极大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人民开始享受科学技术和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现代文明在带给人们充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由于精神紧张、营养过剩、运动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所引发的非传染性疾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导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不断地扩大。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骤变,对于任何一种生物来说未必都是好事。当前,社会上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剧增、非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增长都是这一变化的不良反映。社会上疾病发生的类型,足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升学压力、社会竞争的加大,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也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生活水平的普遍改善,热量、脂肪等摄入过多及食物结构的不尽合理,加之营养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滞后,更加导致了学生肥胖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迫切需要以及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必须从儿童和学生的健康抓起。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是个人健康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二、制约《标准》研制的三大要素
受教育者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为改造和适应社会做好准备是制约《标准》制定的三大要素。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学校教育以及课程的设计也都与这三大要素密切相关。受教育者、知识和社会这三大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变化或在整体中比例的变化都会引起《标准》制定和课程设计的相应变化。
1.《劳卫制》
1958年国务院批准颁布的《劳卫制》条例第一条明确指出:“劳卫制是国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对人民在体育锻炼上的基本要求而制定的,其目的在于鼓励人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使人民身强力壮,意志坚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
在《劳卫制》颁布实施的历史阶段,巩固政权、热火朝天的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大跃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我国的首要任务。因此,为社会服务就成为制定《劳卫制》的主导因素,例如,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听一般国防知识等《劳卫制》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就是为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的最好佐证。
2.《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1989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办法》第一条指出:“为了鼓励和推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儿童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保卫祖国服务,制订本办法”。
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布实施的历史阶段,和平与发展渐渐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受教育者的全面协调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成为制定《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主导因素。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内容中删除了射击、手榴弹掷远、行军、听一般国防知识等《劳卫制》的测验内容和要求,增加了发展身体运动素质和竞技性、技术性较强的测验内容。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第一条指出了它的目的和意义,即“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
“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从我国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基本希望和要求,也为研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定了明确方向。受教育者的发展以及健康问题已成为全世界所关注的热门话题。因此,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内容中,选择了与学生身体的发展及身体健康素质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要素作为测试的内容。
三、不同历史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
1.实施《劳卫制》时期()
据北京大学1952年5月的调查,在3160名学生中,染有肺病的即占10%。在技术学校中,患神经衰弱的几乎是普遍性的,如长春邮电学校动力班46人中,即有40人患神经衰弱病。很多的女学生患妇女病。学生因病休学的人数是惊人的,东北师范大学3年来在3347名学生中,休学的占8.1%。[4]
1960年12月,教育部军体处在《报送学生健康状况简报》中指出:学生健康状况不好,患病人数较多,高等学校比中、小学更差。据北京市1960年12月统计,全市高等学校有浮肿的学生9000余人。患肝炎的学生也不少,有的占全区发病人数一半以上,近来又有增加趋势。女学生患妇女病、月经不正常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如贵州省调查在省属高校的女生中,闭经的占调查人数的17.8%,许多高校女生月经不正常的达50%左右。在学生中患肺病的人数也较多,如北京某大学就有700多患者,其中300人还是开放性的。中小学学生的健康状况比大学生好一些,患病人数较多的疾病有蛔虫、蛲虫,据调查,占学生总人数的77.4%。
1964年江西省教育厅联合卫生厅对7市1镇63所学校进行卫生大检查的结果表明,学生患急性传染病的人数很少,患肝炎和闭经的学生已基本消失,肺结核、视力减退等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例如,有的市学生肺结核患病率1960年为11%,1963年下降至4.3%,学生中常见疾病也在减少。[5]
从上述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学生中肺病、肝炎、肠寄生虫病、妇女病、沙眼、神经衰弱和浮肿是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而传染性疾病、卫生条件差、营养不良等又是导致这些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2.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时期(1975~)
十年浩劫,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学生的体质状况普遍有所下降。如广东省1977年高校、中专招生初选合格的48580名考生中,录取时因各种疾病受专业限制的竟高达13924人,将近三分之一,因身体不合格而落选的就有1853人。河北省石家庄市1978年参加高考初选合格的学生中,因身体不合格受专业限制和未被录取的占34%。北京市西城区对3053名中、小学学生进行体格检查,各方面都合格的仅占11.86%。
年我国学生体质和健康状况的发展趋势如下:
(1)身体形态生长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身高、体重和胸围增加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长1cm、体重增加0.5kg”的世界范围内人群平均增长速度。
(2)身体发育匀称度有所改善。维尔维克指数的生长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豆芽菜”体型也随之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城市男女生明显高于乡村男女生。
(3)身体机能生长水平增幅不明显。肺活量和肺活量/体重指数总体变化趋势不突出,没有显著增长的趋势,乡村女生肺活量还出现了明显的负增长;肺活量/体重指数在城乡男女学生都出现了明显负增长,城市男生表现尤其明显。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国学生体重增长过快所致。
(4)身体素质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具体表现在城乡男女学生立定跳远和女生1min仰卧起坐上。其中,乡村男女立定跳远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城市男女生,而城市女生仰卧起坐明显高于乡村女生。
(5)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生长速度具有整体加速、快速增长期提前和持续增长期延长的特点,身高表现得尤为明显。
(6)学生青春突增期在过去21年中,身高、体重和胸围进入突增期的时间、高峰出现的时间和突增期结束的时间均提前1~2年。
(7)城乡男女生生长速度曲线的21年间变化特点基本一致,也较好地反映了我国学生生长突增期提前的趋势。[6]
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明显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这充分说明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儿童青少年学生的营养、教育及保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与汉族学生同步改善,充分表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各项政策性倾斜措施得到明显实效,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水平全面提高的具体体现。
但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体能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的问题,特别是耐力、柔韧性、力量素质及肺活量下降,肥胖比例增加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时期(2002~)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营养状况继续改善、握力水平有所提高、几种常见疾病(低血红蛋白、龋齿等)的患病率继续下降。
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发现存在的问题有:学生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脏功能的肺活量测试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重要的健康问题。
营养不良和肥胖是威胁学生健康常见的营养问题。[8]即便是轻度营养不良,也会妨碍青少年的体力体力发展,同时对学习和生活能力造成不利影响。[9]中重度的营养不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抵抗力下降,严重者危及生命。[10]肥胖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也给各种成年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肿瘤等)的发生带来隐忧。[11]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国学生中的营养不良发生率逐步下降,但尚未根除;在一些贫困和刚脱贫的农村地区,学生营养不良患病率仍较高。与此同时,由于膳食热量和营养素摄入增加,缺乏体育锻炼,加之家长的科学营养知识尚未普及,使近年来我国学生中的超重和肥胖者大量增加。可以预期,在今后十几年内,我国学生中的肥胖和超重者还将继续增加。肥胖将逐步成为影响我国学生健康的主要问题。[12]
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培养。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虽原因各异,但许多问题却是有共性的。
四、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促进了体质健康评价方法与手段的演变与发展
从1880年以来,人们对身体的测量主要是肌肉力量。1920年肌肉力量被作为评价身体状况的指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身体机能的评价又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指标,同时还涉及力量、心率、血压等指标。“二战”后,又增加了柔韧指标。
20世纪中叶,人们对有氧健身运动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如英国的在适宜负荷条件下的健身跑研究、德国生理学家霍尔曼的健身运动心率有效负荷价值阈的研究、美国运动生理学家库伯创始的有氧运动处方的研究等。加拿大也非常重视对健身有效方法的研制与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他们对体质的研究已经进入体质成分分析阶段,重视最适合健身者个人运动锻炼的饮食营养、生活制度、生活方式等问题。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校体育教育的评价涉及跑、跳、投。195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协会(AAHPER)制定的学校体育评价指标包括:俯卧撑、折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和50米跑(与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极其相似)。当1965年在体育教育领域首次提出了身体健康素质的概念后,美国学校开始对身体运动素质(Performance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与身体健康素质(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的区别进行研究。经过数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0年后,美国学校体育的身体素质测验方法和指标均采用了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PERD)开发的身体健康素质测验(The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完成了由身体运动素质测试向身体健康素质测试的过渡。1987年,美国的有氧运动研究所建立了计算机程序化的Fitnessgram,其测试指标包括1英里跑/走、体脂含量(%BF)BMI(身体质量指数)、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引体向上和曲臂悬垂。1988 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PERD)公布了新的测试方法Physical Best,包括1英里跑/走、皮下脂肪厚度、BMI(身体质量指数)、坐位体前屈和引体向上。
经过数年的理论和实验研究,1980年后,美国学校体育的身体素质测验方法和指标均采用了美国健康体育娱乐舞蹈协会(AAHPERD)开发的身体健康素质测验(The 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Test)。由于对影响健康要素认识的提高,体育课程的着眼点开始从“身体运动素质”向“身体健康素质”转化。美国在1970年提出以健康为本的学校体育课程(HBPE),使学生体质与健康的测量与评价也随之发出了重大的变化。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在理念和认识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手段和方法上也有所改进和创新,在体质健康的测量与评价方面也已发生了一些不小的变化。人们开始对通过身体运动素质测试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怀疑。专家认为,心血管系统功能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它与有氧耐力关系密切,而身体成分又对前两者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腹部肌肉力量差、腿后部肌肉的伸展性差是引起腰背部疼痛的主要原因。由于对影响健康要素认识的提高,体育课程的着眼点开始从“身体运动素质”向“身体健康素质”转化,课程评价也随之发出了重大的变化。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身体成分、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水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是影响人体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人们学习和工作乃至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身体健康素质这一概念及评价指标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有关专家所认同,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这些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的评价之中。
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及评价领域
如前所述,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水平、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变化、科学研究的新成果等都会影响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内容的选择,同时也必然会对标准的制定和评价内容的选择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六、结束语
《劳卫制》、《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促进和保证了体育课教学、以及早操和课外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与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康行为和习惯的养成;在促进和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们的颁布实施,为我国学生体质评价工作积累了丰富和宝贵的经验,新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绝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对原有《标准》的否定,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社会发生的急剧变化,面对随之而来的新矛盾、新问题所采取的积极的应对措施,是对原有“标准”的修订、补充与完善。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其中明确指出:“学校必须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13]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身体锻炼,评价学生锻炼效果和体质健康状况的有效手段,也是在学校落实《体育法》的基本措施。
评价实质上就是一种测定目标达到程度的过程。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正在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教学正在从“技能教学”向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教学方向转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就是要与体育教学目标保持一致,使评价有利于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并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评价既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和态度、实现“健康第一”教学目标的积极因素,又是产生心理压力、胆怯、退缩或放弃体育教育的消极因素。因此,《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将评价所产生的消极因素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旨在培养学生形成终身追求健康的意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贯彻实施,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的功能;淡化的是测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它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有利于目的明确地帮助和督导学生实现健康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在“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全面改革;有利于课程结构和成分的转变,激励学生上好体育课,全面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有利于科学、综合地评价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一生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行为和习惯;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减轻由于测试给学校人力、财力和物力带来的负担;有利于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标准》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每一位体育教师应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自觉积极地在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标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学生对《标准》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积极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素质,使《标准》的贯彻能够落到实处,收到实效,为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1]何东昌.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3页
[2]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页
[3]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1995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第42页
[4]国家教育委员会体育卫生司. 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5]教育部卫生部转发江西省教育厅.学校卫生工作联合检查和座谈会纪要.日
[6]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7]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0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8]Femando SD, Paranavitane SR, Rajakaruna J, et al.. The health and nutritional status of school children in two rural communities in Sri Lanka.Trop Med Int Health, 2000
[9]KellerW, Filmore CM, Prevalence of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World Health Statistics. Quarterly, 1983
[10]Brancati FL, Wang NY, Mead LA, Liang KY, Klag MJ. Body weight patters from 20 to 49 years of age and subsequent risk for diabetes mellitus: the Johns Hopkins Precursors Study. Arch Intern Med, 1999
[11]McMurray RG, Harrell JS, Bangdiwala SI, Deng 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nd obesity of rural and urba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 Rural Health, 1999
[12]Ji CY, Ohsawa S, and Kasai N, Secular changes in the stature, weight, and age at maximum growth increments of urban Chinese girls from the 1950s to 1985. Am. J. Hum. Biol, 1995
[13]李晋裕等. 学校体育史.海南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第216-217页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