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杉矶时报与使用与使用和满足理论论的结合

【收藏贴】2018各校新传简答论述考题分类!这样就可以针对性复习了!
考研结束了
鹿仔也是经历了一个迷茫期
绷紧的弹簧一旦松下来
是需要时间来还原的
放任自弃几天
重新审视自己
(人生像一个大齿轮,在不断地转动,无论怎样,一切仍依旧)
从今年的各大新传院校的考研真题里,去重就简,将考题进行了规律性分类。这下好了!以后,起码复习时候有个大概的方向。以后换学校也没啥关系了!
分类与题目
新闻学基础理论
1、后真相的特征和对传播的影响与挑战。
2、发展新闻学的理论主张和评析。
3、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特征,功能。
4、简述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5、论述我国新闻舆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6、简述新闻、舆论与宣传的区别与联系,并举例说明。
7、请结合实践,论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8、谈对弥尔顿的新闻自由的理解。
9、新闻业在提高我们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10、结合新闻客观性理解后真相。
11、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新闻体制的关系是什么?论述各国的新闻体制类型及异同。
12、结合实例,谈谈在当代媒介生态中对新闻价值的理解。
13、法西斯德国的新闻体制和战争宣传。
14、谈谈你对党的新闻工作要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认识。
15、解析新闻专业主义。
16、当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7、具有客观性的应是检验信息的方法而不是记者、看法。
18、出版自由背景。
19、解放日报改版时发表的社论的内容,成为党报的核心原则,还有博古1942年9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20、影响媒介定位的因素。
21、何为新闻客观原则是怎样确立的?如何保证新闻的客观性。
22、结合实践谈谈你对互联网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的看法。
23、媒体选择事实进行报道,如何判断新闻线索的新闻价值?
24、“新闻娱乐化”对媒介伦理的冲击。
25、西方国家把新闻客观性看作不死之神,你怎么看?
26、大众传媒组织的公共性与公益性的根据及制约的表现。
27、新媒体时代,新闻客观性受到的挑战,是否要重构,怎么重构?
28、新闻媒介走向市场,有人说要淡化新闻指导性,结合新闻实践分析知沟诞生的背景?
传播学基础理论
1、辨析框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
2、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传播社会功能。
3、舆论的形成与互联网舆论的特征。
4、知识沟的基本假设 。
5、对社会互动论有贡献的学者,举出重点两个学者理论分析。
6、简析第三人效果理论。
7、简述近代报刊诞生。
8、简述文化研究的重要学者和代表作。
9、作为“市场”的受众。
10、媒介依赖论
11、结合实际谈谈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的特点。
12、谈谈你对批判学派关于“传播与大众文化”的观点的看法 。
13、试述新的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应用的新变化 。
14、试从受众角度分析弹幕的传播效果。
15、请举出本世纪以来有关信息传播的重要事件,并说明技术发展对于传播的影响。
16、不用符号能说明任何意义吗?请举例说明。
17、编码可以反映文化态度,你认为中国是弱编码还是强编码?为什么?
18、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
19、简述编码与译码。
20、简述“媒介即讯息”。
21、简述大众传播中的文化规范论。
22、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整合功能。
23、简述受众传播的伦理与边界。
24、论述电视作品如何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基因。
25、从传播学的角度,谈谈意义的概念。
26、群体性事件/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与传播机制。
27、论述传播学主要学派关于媒介与社会的观点。
28、人内传播。
29、如何消除数字鸿沟。
30、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内涵和意义。
31、舆论的社会功能。
32、施拉姆选择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原因。
33、简述符号互动论。
34、大众传播产生的原因和标志。
35、传播学原理分析如何推动雄安新区的建设。
36、有限效果论
37、使用与满足
38、李普曼的舆论观
39、议程设置
40、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及其影响。
41、创新扩散理论/创新与扩散的过程。
42、用议程设置十九大前中后。
43、个人间数字鸿沟的表现。
44、简述传播学奠基人之一拉扎斯菲尔德对传播学的建立与发展的影响。
45、新媒体新技术的红利是否能消弭传播学知沟理论中提到的知识鸿沟。
46、.群体性事件/集合行为的发生条件与传播机制。
47、论述传播学主要学派关于媒介与社会的观点。
48、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你最喜欢的一档媒体节目。
49、用传播学理论分析消费文化,根据案例谈谈你的理解。
50、互联网技术下“数字鸿沟”的独特内涵,结合新闻实例分析?
51、结合实例,谈谈你对“第三人效果”的理解。
中国新闻史
1、时务报的创办和梁启超的政论特色。
2、中国传媒集团化改革的阶段性描述,分析推动改革的力量。
3、论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新闻事业的斗争。
4、论述民国时期的编辑出版概况。
5、简述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与影响。
6、简述近代中国民营报纸的活动内容及意义/贡献。
7、论述延安时期共产党办报/新闻活动的优良传统。
8、简述瞿秋白的办报活动和贡献。
9、简述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素。
10、试论述《大公报》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影响。
11、古代报纸的发展形态。
12、谈对报章文体的理解。
13、谈谈战时新闻宣传规律的理解。
14、邹韬奋办报原则/报刊思想主要内容。
15、《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及其意义。
16、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推动作用。
17、谈谈1942年春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的改版和中共新闻理论体系的构建 。
18、范长江为什么成功,有何启示。
19、文人论政产生条件,基本特征,简单列举人物。
20、新闻界对真理标准讨论的作用。
21、《新青年》的出版、改组过程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2、简述邸报是原始形态的报纸,即古代报纸的主要原因。
23、评述20世纪80年代我国广播电视的批评报道。
24、评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及新闻思想。
25、“报馆作用一监督政府二引导民众”,作者是谁,办报活动,他的新闻思想?
26、五四运动中的新报刊及其代表报刊。
27、早期申报的办报特点。
28、作为清末的改良主义报刊,《大公报》对当时社会的作用,评价。
29、毛泽东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解决了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哪些问题?
30、论述范长江西北采访的成果与意义。
外国新闻史
1、美国政党报刊黑暗时代特点。
2、简述普利策对美国现代新闻事业的贡献 。
3、简述英美报团的形成背景和影响/特点。
4、苏联新闻体制的内容和特点。
5、美国四大商业广播电视网的主要内容。
6、《洛杉矶时报》钱德勒时期的改革内容
7、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的概况
8、《纽约时报》宗旨与新记《大公报》“四不主义”的背景、内涵、思考。
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
1、宣传与公共关系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理解习大大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3、英国某安全官员指出,国内网络舆论事件在Facebook Twitter上出现舆论问题,但他们没有权力进行处理,同时FB对于舆论和安全的处理影响到英国的国家安全问题,谈谈对官员问题的看法。
4、题干给出了《权利的媒介》里的一段话,请结合实际谈谈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的必要性/现实意义。
5、从新闻媒体与社会舆论的三种关系出发,谈如何实现舆论良性互动。
6、结合媒介技术的现状,谈谈你对“媒介化政治”的看法。
7、简述全媒体环境下政府和媒介管理的关系和策略。
8、结合我国当前新兴媒体的现状,分析新媒体与舆论的关系。
9、舆论的定义特点本质功能及功能的表现,新闻媒体对舆论的引导,政府引导舆论为什么要关注“新舆论领袖” 。
10、新闻媒介如何与舆论进行良性互动。
1、题干给出了一段米歇尔福柯关于话语权力的话,请结合它分析建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意义。
2、一带一路下,主流媒体如何进行对外传播?
3、如何在保持国家文化特性的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4、结合案例,论述“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5、新媒体环境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
6、新闻业在提高我们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7、如何在保持国家文化特性的同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8、全球新闻传播史角度说明一带一路的内涵和意义。
新技术与媒介融合
1、什么是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化?对新闻传播有什么影响?谈谈对此的看法,结合案例说明。
2、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是什么?特点?解决什么问题?是否有局限性?为什么?
3、如何理解新媒体对社会关系的解构与重构?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分析。
4、结合新媒体,谈谈你对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理解。
5、论述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
6、人工智能未来哪些措施影响新闻传播行业?
7、AI对传媒产业未来的影响。
8、AlphaGo战胜了人类高手,论述人工智能对传媒生态会带来哪些影响。
9、论述沉浸式新闻的特征及优劣势。
10、新媒介产品和传统新闻作品的异同。
11、论述全媒体传播下,对记者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12、题干给出了有关人民日报/人民网对今日头条新闻APP算法推荐的评论/批评,请围绕此结合新闻传播学理论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
13、微信对社会交往的影响 。
14、媒介技术对传媒的机遇和挑战。
15、媒介融合、移动互联大背景下,世界媒体运作机制有什么异同点,中国新媒介如何在现行的机制条件下取得发展?
16、PGC.UGC下的内容生产与消费。
17、根据材料内容论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新闻生产的影响。
18、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对“知识付费,回归内容为王,知识付费互联网时代新闻人的最后救命稻草”这句话的理解。
19、结合案例,论述媒介形态变革规律和特征。
20、一些学者认为媒介融合在传媒产业的趋势大,另一些学者认为媒介分化才是传媒产业的趋势,你认为哪种观点合理?请从传媒实践和媒介经营与管理理论的角度谈谈你的观点。
21、新媒介赋予社会与人移动性,谈谈移动性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
22、简述传统媒体如何迈向智能化时代。
23、微信圈给社交带来的影响。
24、人工智能给新闻传播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5、媒介融合、移动互联大背景下,世界媒体运作机制有什么异同点,中国新媒介如何在现行的机制条件下取得发展?
26、中央厨房的优势和挑战。
27、“三网融合”对传统媒体的机遇与挑战。
1、网络视频传播与电视传播异同?举例说明。
2、结合大数据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谈谈如何平衡信息共享与隐私保护之间的矛盾。
3、2017年国家网信办先后印发《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结合三项文件中都提到的“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谈谈你对网络信息管理的看法。
4、网络社交行为的影响因素。
5、二次元文化对电影消费的影响。
6、简述IP版权保护与网络文化产业运营的关系。
7、题干给出案例是一段大连失火的8秒短视频因为没有标志性建筑被谣传是成哈尔滨失火,哈尔滨公安局某分队刑侦大队破除了谣言。结合案例,分析网络无主题视频传播的危害性与治理方法。
8、今日头条信息茧房。
9、运用新闻与传播理论分析“引力波”舆论反转事件,意见领袖的影响。
10、谈谈当今互联网治理的挑战和策略。
11、结合案例与理论,谈谈对真人秀的理解。
12、新媒介赋予社会与人移动性,谈谈移动性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
13、政务微信和微博的功能、异同、关系。
14、个性化推荐今日头条特点。
15、网络传播发展,数据鸿沟拉大还是缩小,谈谈你的理由。
16、UC震惊部+咪蒙争议标题,你对新媒体标题的理解和认识?新媒体标题写好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17、网红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8、移动传播时代媒介和受众关系有何变化,怎么解决。
19、网络空间治理的意义。
20、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对使用者的影响。
21、对反转新闻的看法和社交媒体,以微信为例,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发展的影响。
22、网络传播“小众化”趋势的消极影响。
23、如何看待网络新闻的标题党现象?
24、网络传播模式的变迁。
25、微博传播的社会影响。
社会研究方法
1、焦点小组访谈法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执行过程?
2、定序变量和定类变量在统计分析的应用中的差异。
3、信度和效度关系。
4、请说明传播学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并分别选一个进行阐述。
5、数据可视化是什么?列举五种常见的可视化工具。
6、什么是新闻事实查验,未来有什么趋势?
7、举例说明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广告与品牌
1、央媒为什么进行国家品牌、民族品牌、品牌联盟?从媒体广告经营角度评价下上述内容。
2、互动广告增加了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但也带来了扰民的问题,你怎么看?
3、简述品牌命名的市场化运作。
4、论述互联网广告存在的伦理问题及解决。
5、简述新媒体对组织品牌形象的影响方式。
1、危机传播中的理论范式和管理原则。
2、评价海底捞公关;结合案例谈谈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企业该怎么做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
其实今年鹿仔的辅导也有专题解析,里面的专题话题与答题框架来应付各校的新闻传播简答和论述还是可以的。其实,考研是有规律的,把握规律,就能事半功倍!所以,要勤思考,多问问题!欢迎各位亲们交流!
欢迎关注MJC新传考研,私信可聊19研相关事宜!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辅导班讲义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辅导班讲义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8:20:13|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辅导班讲义
关注微信公众号人大新闻考研笔记汇总_甜梦文库
人大新闻考研笔记汇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笔记 2008 年 06 月 16 日 星期一 08:4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一)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 1、双重偶然性 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3、社会信息 4、传播(99 新) 二、简述 1、传播的基本特点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 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 1、信息社会 2、信息革命 3、信息 4、大众社会 5、大众文化 二、简述 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 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 符号与意义 一、名词解释 1、语义空间 2、符号 3、意义 4、象征性互动理论 二、简述 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 第四章 传播过程与系统 一、名词解释 1、反馈 2、 “5W”模式(98) 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5、噪音(00传) 6、信源 7、传播过程(02 新名) 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 新名) 9、前馈 10、信宿 二、简述 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 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 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人内传播 2、人际传播 3、组织传播 4、群体传播 5、传播基本形态 6、从众行为 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拟态环境(02 传名) 3、信息环境(02传) 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 传名) 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 6、社会雷达(99 传名) 7、预言的自我实现 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 传论) 9、象征性现实 二、简述 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 3、赖特“四功能说” 。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 三、论述 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 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第八章 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一、名词解释 1、极权主义理论 2、自由主义理论(96名) 3、社会责任理论(95名) 4、民主参与理论 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 6、 “意见的公开市场” (99传)“自我修正过程” 、 (02新) 7、报刊四种理论 二、简述 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2、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 3、受众对媒介进行社会监督控制的手段。 4、我国目前基本传播制度。 三、论述 1、试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一、名词解释 1、媒介即讯息(98名) 这是麦克卢汉在《媒介即讯息》中提出的概念,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 用的一种高度概括,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 从事与之相应的传播或其他活动,因此,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 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 在麦克卢汉看来, 每一种新媒介产生都开创了社会生活和社会行为的新方式、 媒介是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2、地球村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 群体中,相互保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 向了“眼睛的社会” ,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 疏远,部落社会便发生了解体。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它们把遥 远的世界拉得很近, 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 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 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 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跨文化交流领域, “地球村”已成为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 概念。 3、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这是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延 伸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 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这个观点说明,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性质的社会影响,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 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4、 “热媒介”和“冷媒介” 这是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用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 “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之际需要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的配合。 例如,一张照片是清晰的,而一幅漫画中的形象比较模糊,需要人进行联想和思考。前者属 于“热媒介” ,而后者属于“冷媒介” 。 “热媒介” “冷媒介” 和 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 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 不同的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 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 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 因素考虑在内。 5、 “电视人” 这是日本学者林雄二郎在将印刷媒介环境和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的两代人加以 比较后提出的概念, 强调电视对现代人社会化过程的巨大影响, 是对现代人行为方式特征的 一种概括。 “电视人” 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 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 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 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 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 任感弱。 6、 “容器人” 这是日本学者中野收用来描述现代人行为特点的概念。 他认为, 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 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 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 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 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 力图摆脱日常繁 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7、 “媒介依存症”(03 新名) 这是现代人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其特点是:过渡沉迷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 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 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孤 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等。 8、 “他律性欲望主义” 这是日本学者佐藤毅关于电视媒介对社会价值和消费文化的影响的一种批评观点。 他认为,电视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而且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 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 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 直接刺激 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 这样, 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 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 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 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 ,认为 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 9、 “电子乌托邦” 这种观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 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 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 “电子乌托邦”思想是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上的。例如,有的学者认 为, 电子传播网络的双向性使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它将改变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 受到传播者支配的局面, 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 而这种平等也必然带来社会关系的平等; 有的学者认为,新媒介技术将保障每个人自主发表言论的权利和机会,并形成“真正的观点 的自由市场” 。 但是, 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必然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 而是需要更加复杂的 社会条件。 10、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及其网络、报纸、广 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 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 这两个方面都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 作为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的发达程度如何 决定着社会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效率;另一方面,作为组织机构的传播媒介的制度、所有制 关系、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如何,决定着社会传播的内容和倾向性。 11、 “把关人” (97 名) “把关人”是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一个概念。 50 年代,怀特将这个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 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 ,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 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 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把关人”既可以指个人,如信源、记者、编辑等,也可以指媒介组织。 12、媒介技术决定论 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一种批评。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在原始社会,口 语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由于听力的物理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小空间的部落群体中,相互保 持着近距离的密切联系。文字和印刷媒介产生后,人类由“耳朵的社会”转向了“眼睛的社 会” ,由于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与人的关系变得疏远,部落社会 便发生了解体。 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的普及再次改变了这种情况, 它们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 近,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大大缩小,于是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 了一个新的“地球村” 。 麦克卢汉强调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 但他把 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使得他的理论带上了极端性和片面性;但另一方面, 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所有制关系如 何,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 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13、媒介功能融合 指单一功能媒体向综合功能媒体的发展趋势,即多媒体化趋势。 传统的媒介多是单一功能媒体,如书籍、报纸是视觉媒体,广播是听觉媒体等等。由媒介功 能融合而产生的多媒体具有十分丰富的功能, 如多媒体电脑集文字、 影象、 声音、 数据储存、 处理、双向通信、网络等功能于一体。多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大大提高了人类的传播效率,是 媒介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事件。 14、媒介内部控制 传播学控制研究的领域之一。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 报道方针等对新闻或信息的收集、 选择、 加工和报道过程的控制; 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 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就前者而言,任何传播媒都有其政治的、经济的和意识形态的倾向性,都是为一定利益服务 的。这种倾向性通常体现在媒介的报道方针上,按照报道方针而进行的层层“把关”活动, 体现了媒介组织内部对新闻和信息的传播过程的控制。 就后者而言, 由于媒介是提供新闻和 信息服务的机构,只有自主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行为,才能维持媒介信誉,争取广 大受众和提高传播效果。因此,传媒自律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简述 1、 “把关”过程的本质(简析新闻筛选的把关过程。00 传简) (一) “把关人”的含义 (二)这是关于“把关”过程的一个争论问题,即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在本质上属于个人的 把关活动还是组织的把关活动。 一些西方学者强调个人(记者、编辑、作者等)的作用,将“把关”看作是按照个人的信念、 价值观或是受众兴趣来对新闻进行取舍选择的过程。这种观点掩盖了把关过程的本质。 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来把握“把关”的本质: (1)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传达活动不是“有闻必录” ,而是根据媒介的立场、报道方针和价值 标准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信息和新闻的筛选受到社会文化和受众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与媒介的利益和方 针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新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活动,期间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把关” 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依然是媒介组织的立场与方针对体现。 2、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媒介的含义: (二)特点: (1)地位稳固; (2)具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的社会组织; (3)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三)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 在某种意义上, 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 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远远超过了 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57) 3、新媒介发展趋势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新媒介含义: (二)特点: (1)双向性增强; (2)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 (3)媒介资源的丰富化; (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三)意义: (1)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强传受双方的互动性; (2)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 动的质量和效率; (3)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 (4)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 三、论述题 1、试析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 (1)媒介即讯息、地球村: (2)媒介即人体的延伸: (3) “热媒介”和“冷媒介” : (二)积极意义: (1)从媒介技术角度观察社会发展,开阔研究视角; (2)对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的理解有启迪; (3) “地球村”的预言符合时代趋势。 (三)局限性: (1)把媒介技术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片面强调感觉。 (四)总结:由于媒介是人创造和使用的,人如何利用和控制媒介、媒介的社会占有结构、 所有制关系如何, 反过来也规定着媒介活动的特点和作用性质。 麦克卢汉仅强调媒介巨大能 动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社会制度和所有制形式对它制约的一面,因此其观点是片面的。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48-151) 2、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02 传简涉及) (一)大众传媒组织目标的范围: (二)经营目标: (媒介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1)必须面对市场: (2)经济效益来源,同时承受来自他们的市场压力: (3)其他市场压力: (三)宣传目标: (1)含义: (2)实现途径: a. 言论活动(直接) b. 报道活动(间接) c. 娱乐节目 (3)任何媒介都有社会背景,为特定利益服务: a. 社会主义媒介公开承认其宣传目标 b. 资本主义媒介掩盖其宣传目标 (四)公共性和公益性: (02 传简) (1)依据:a. 信息公共服务 b. 影响力遍及公共生活 c. 公共财产的占有者 (2)作用:a. 构成传媒权利的基础 b. 制约传媒,使其符合公共利益 (五)总述: (1)国有、公营媒介宣传目标、公共性和公益性较强,经营目标也日益重要: (2)私有、私营媒介经营目标强(黄色新闻) ,同时兼顾宣传目标: (详细参考《传播学教程》p159-161) 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名词解释 1、受众 2、 “小众化” (00 传名) 3、能动的受众 4、受众即市场(01 新名) 5、大众社会论的受众观 6、 “拷贝支配” 7、知晓权(98 名、03 传名) 8、传播权 9、传媒接近权 10、 “使用与满足”论 二、简述 1、谈谈对“使用与满足”的理解。 (99 传简) 2、试述受众权利及其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01 传简) 3、谈谈受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97 简)第十一章 效果分析 一、名词解释 1、传播效果 2、传播技法 3、说服 4、两级传播 5、N 级传播(99 新名) 6、意见领袖(99 传名、03 传简) 7、选择性接触(97 名) 8、选择性认知 9、选择性记忆 10、传播流(00 新名) 11、既有倾向 12、IPP 指数 13、人际影响 14、子弹论(98 名) 15、有限效果论(96 名) 16、 “创新与普及“理论 17、伊里研究 18、常识、现场、社会科学理论 19、传播与社会化 20、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 2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00 新简) 22、休眠效果 23、 “一面提示”和“两面提示” (99 新名) 24、 “免疫效果” 25、 “明示结论”或“寓观点于材料中” 26、 “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 (02 传名) 27、恐惧诉求、警种效果(02 新名) 二、简述 1、谈谈信源可信性对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 (00 新简) 2、谈谈意见领袖及其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制约和影响。 (01 传简、03 传简) 3、简述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阶段。 4、简析有限效果理论。 第十二章 宏观效果分析一、名词解释 1、社会共识 2、信息沟与知识沟(02 传名) (03 传名) 3、上限效果 4、议程设置(99 新简) 5、培养分析(03 新简) 6、 “主流化”效果 7、新效果理论 8、 “舆论――我们的社会的皮肤” 9、宣传(03 传简) 10、共鸣、累积、遍在效果 二、简述 1、舆论的四种观点 2、简析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 (99 新简) 3、简析“沉默的螺旋”假说。 (02 传简)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 一、名词解释 1、信息主权(01 传名) 2、国际传播南北问题 3、文化帝国主义(01 新名) 4、国际传播 5、全球传播 二、简述 1、简述跨国传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99 新论) 2、简述“新世界信息秩序”的论争过程及其实质。第十四章 传播学派 一、名词解释 1、编码与释码(02 传名) 2、四位奠基人 3、经验学派 4、批判学派(01 传名) 5、政治经济学派 6、 “文化研究”学派 7、刻板成见第十五章传播学研究方法一、名词解释 1、 内容分析(99 传名)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笔记[二]2008 年 06 月 16 日 星期一 08:48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 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二)新闻学基本理论笔记 第一章 新闻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起源 2、新闻的本源 3、好奇说 4、群居说 5、新闻欲(99 新) 6、硬新闻和软新闻 二、简述 1、新闻的特点第二章 新闻传播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倾向性 新闻报道者在报道或评述新闻事实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倾向。 这种倾向有时表现得直接而明显,有时表现得含蓄而隐晦,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倾向 性总是客观存在的。 新闻倾向性是通过选择事实和编写新闻表现出来的。它往往表达一种无形的意见。 新闻倾向性是要受新闻客观性制约的。 2、新闻价值 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为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新闻价值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等。 新闻价值是客观的,是一种预测,也是一个综合的标准。 3、新闻的客观性 新闻客观性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任何企图用虚构、 杜撰或者背离事实本身的基本逻辑的报道来表现倾向性, 不仅无法说法人, 其生命力也必然 短暂; 二是指对事实的选择一定要符合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 既不能为了表现倾向性的需要, 把一件有利于自己的、 微不足道的小事当作重大新闻来报道, 也不能故意回避不利于自己的 重大事件。 新闻报道者只能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表现自己的倾向。新闻客观性制约着新闻倾向性。 客观性与客观主义不同。某些资产阶级报人标榜“纯客观”“不党不私”“不偏不倚” 、 、 ,实 际上为了掩盖其阶级立场和报道的倾向性。 4、无形的意见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中某些含而不露的意见。从表明上看,新闻似乎只在客观地叙写事实, 实际上在用词造句之间就隐含着某些观点, 形式上的含蓄掩盖着内容上的某一立场。 这种外 朴实而内藏机锋的新闻报道的作者乃是新闻记者中的高手。 新闻评论的名家也常用这种手法 撰写评论。 5、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表达意见到新闻写作方法,也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通过议论而是通过选择,对比衬托、借人之口、描绘细节等运用具体事实的方 法来表现新闻主题或表达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它寓理于事, 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的要求和新闻文体要用事实沟通情况, 交流 信息的基本特征,因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新闻到受众,更具说服力。此方法不排斥新闻中必 要的精当的议论。 6、新闻敏感 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又称“新闻 嗅觉”“新闻鼻” 、 。 新闻敏感一般表现在: (1)快捷,即能十分迅速地捕捉事物正在或即将发生的最新变化。 (2)准确,即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判断和选择出有传播价值的变化。 (3)灵活,即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思路。 7、报刊的有机运动(98) 马克思提出的一个新闻术语,用以说明报刊是通过一个有机的运动过程来逐步揭示事物真 相,全面报道客观事实这一观点。 1843 年,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一文中写道: “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 就会完整地揭示出来。 最初, 这个完整的事实只是以同时发展着的各种观点的形式出现在我 们面前,这些观点有时有意地,有时无意地揭示出现象的某一方面。但是归根到底,报纸的 这种工作只是为它的一个工作人员准备材料, 让他把材料组成一个统一点整体。 报纸就是这 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 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 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 ” 这一术语已成为我国新闻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 通常用于论证新闻的真实性问 题。 8、客观报道 运用客观叙述的方式表达意见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西方新闻界最早提出并运用,具备较为丰富的经验。 客观报道并非无倾向性,不可把它同客观主义报道混淆起来。 9、客观原则 西方新闻界首先提出的一种报道原则,强调新闻报道是记者对事实的“客观”叙述,记者只 是把已经发生的事实记录下来,告诉人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这件事是谁 干的。 报道中引用的的别人的话须注明出处, 记者不应在新闻中 “掺加进自己的意见” 不应作 , “个 人评论” 。 新闻与评论须严格区分开来,新闻即新闻,评论即评论,评论意见只应出现在社论或署名评 论中。 10、易碎品 西方对新闻时效性的一生活是短促和脆弱的,随着时效的消失而终止。种比喻,意指新闻的 中国新闻界也以“活鱼”“鲜花”等比喻新闻时效性的重要。 、 二、简述 1、新闻倾向性产生的原因和实现的手段。 (一)新闻倾向性定义: (二)原因: (1)报道者个人层面 (2)新闻事业层面 (三)手段: (1)选择事实 (2)编写新闻 (详细参考教材 p36-39) 2、如何理解新闻价值要素及新闻价值的客观性和综合性。 (一)新闻价值定义: (二)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三)新闻价值客观性和综合性: (详细参考教材 p39-43) 3、新闻敏感有哪些特点及它在新闻实践中的作用。 (一)新闻敏感定义: (二)新闻敏感的特点: (1)快捷(2)准确(3)灵活 (三)作用: (1)发现新闻线索的需要 (2)发现最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需要 (3)预测新闻事件的发生的需要 (详细参考教材 p44-45) 4、事实和受众在新闻传播中如何制约新闻传播者。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事实、新闻报道者、新闻接受者之间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三者 都以各自特有的力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事实和新闻接受 者-受众,它们是决定新闻报道者的活动方式和作用的根本力量。 (一)事实的制约: (1)事实的客观性制约报道的真实性 (2)事实的逻辑性制约对事实的解释 (3)事实的重大性制约报道的必然性 (二)受众的制约: (1)新闻机构必须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 (2)客观的宣传效果取决于受众接受的程度 (三)两者的制约具体表现为反馈机制: (详细参考教材 p46-5)第三章 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压力集团、利益集团 2、院外活动集团 二、简述 1、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第四章 新闻事业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新闻手段(93、97、00 传) 2、煽情主义 3、有闻必录 4、 “试探气球” 二、简述 1、新闻事业作为上层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2、简述新闻事业的阶级性。 3、简述两种新闻事业的原则区别。第五章 新闻事业的社会功能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的“抢”与“压” 2、 “新闻、旧闻、不闻” (97、02 名) 3、舆论 4、时宜性 二、简述 1、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社会功能? 2、 “新闻、旧闻、不闻” (97、02 名) 3、舆论 4、时宜性 二、简述 1、新闻事业有哪些重要社会功能?第六章 新闻自由与新闻事业的社会控制 一、名词解释 1、新闻自由 二、简述 1、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 2、资本主义新闻自由的实质。 3、新闻事业社会控制的主要因素。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群众办报、全党办报二、简述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及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要点是什么? 2、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如何贯彻两为方针? 3、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对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及主要方式。 、第八章 反映实际,指导实际 一、名词解释 1、新闻真实性 2、舆论强势 3、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 二、简述 1、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和要求是什么? 2、如何做到新闻宣传的“适度”? 3、新闻失实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第九章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一、名词解释 1、政治家办报 2、舆论导向(03 新名) 3、新闻事业主旋律和多样化 二、简述 1、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2、如何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第十章 舆论监督 一、名词解释 1、舆论监督 2、 “开、好、管”三字方针(96 名) 二、简述 1、舆论监督的基本社会功能。 2、如何理解舆论监督实现的主要途径是新闻传播? 3、舆论监督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关系。 4、新闻批评的舆论监督特点。 5、新闻批评的基本原则。 6、新闻批评的基本要求。第十一章 新闻媒介的经营管理 一、名词解释 1、报业集团 2、传播网络论 3、双重出售论 二、简述 1、我国新闻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历程。第十二章 新闻队伍建设 一、名词解释 1、无冕之王 2、新闻自律 3、新闻他律 二、简述 1、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和修养。 2、导致新闻侵害名誉权的直接原因。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笔记[三]2008 年 06 月 16 日 星期一 08:49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 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 方汉奇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二版 《新闻学大辞典》 甘惜分 主编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 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 一、名词解释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 可。 (一)关于报刊: (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2) (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 (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 (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4)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 (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3)起因、经过、影响 二、论述题 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 60%-80%,不少于 20 句话, 400 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第一章 古代新闻事业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木铎 2、露布(99 传名) 3、开元杂报 4、敦煌进奏院状 5、进奏院状 6、定本制度(00 新名) 7、邸报 8、小报(90 名) 9、民间报房 10、 《急选报》 (98 名) 11、 《万历邸钞》 (02 名) 12、 《天变邸抄》 13、揭帖 14、旗报和牌报 15、报房京报 16、辕门抄 二、简述题 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 新) 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 传) 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 新) 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第二章 近代报刊的传入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 2、 《蜜蜂华报》 3、 《广州纪录报》 4、 《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 5、 《香港公报》 6、 《德臣报》 7、 《I刺报》 8、 《遐尔贯珍》 (99 新名) 9、 《香港船头货价纸》 10、 《字林西报》 (99 传名) 11、 《六合丛谈》 12、 《万国公报》 13、 《上海新报》 14、 《申报》 15、 《新闻报》 16、 《京津泰晤士报》 17、 《中西见闻录》 二、简述题 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94 论) 2、简述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3、简述鸦片战争后外人办的中文刊物的业务情况。 4、简述鸦片战争后上海外报发展情况。 (01 论) 5、简述鸦片战争后香港报纸发展情况。 6、简述鸦片战争前后广州报纸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后至甲午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第三章 民族新闻事业产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 《报》 2、 《述报》 3、 《循环日报》 4、王韬(98 论) 5、 《万国公报》 6、 《中外纪闻》 7、 《强学报》 9、梁启超(99 传论) 10、 《知新报》 (00 新名) 11、 《湘学报》 12、 《湘报》 (90 名) 13、 《国闻报》 (02 传名) 14、唐才常 15、严复 16、 《官书局报》 17、时务文体(96 名、03 论) 18、 《|圆文录外编》 二、简述题 1、简述王韬办报活动及办报思想。 (98 论) 2、简述诞生于洋务运动中的第一批近代国人报刊的特点。 3、简述梁启超一生的办报活动。 4、简述时务文体如何形成,有何特点? 三、论述题 1、梁启超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办报思想。 (99 传论) 2、试述维新派办报思想。 (97 论) 3、试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4、论述维新派办报活动及其历史作用。 (或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 5、试述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联系。第四章 清末民初时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 《清议报》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 ,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 《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 ,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 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 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 《新民丛报》 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 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 , ,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 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 客观上起到 了一定作用。其“新民文体”也风靡报界和文坛。 3、 《大公报》 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 年创办于天津,由英敛之主持。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以敢言、严肃、非牟利 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第二阶段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1926 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 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目前, 《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 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4、 《东方杂志》 清末时一份大型文摘月刊,后发展为综合性杂志。 1904 年由商务印务馆创办于上海。 该刊以“启导”国民为宗旨,主张“和平改革” ,分门别类摘选国内外报刊的新闻、言论和 资料。 5、 《时报》 康梁保皇会在戊戌政变后直接出资于国内创办的日报,成为其在国内的重要喉舌。 1904 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参与筹办和撰稿,狄楚青主持。 该报主张君主立宪。为和《申报》竞争,该报在新闻业务上锐意革新,注重新闻时效和时事 评论,受到知识阶层的欢迎,成为当时上海著名报纸。 6、 《京话时报》 北京历史上第一种销数逾万的报纸。 1904 年由彭翼仲创办于北京,政治倾向保皇立宪。 该报以中下层市民为对象,用通俗的北京话出版,目的是“开民智” 。 该报宣传反帝爱国思想,大胆揭露官府积弊,勇于为下层民众鸣不平。为扩大影响,该报在 京城菜馆设讲报处,街巷设阅报牌。 后被清廷以莫须有罪名查封。 7、 《中国日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兴中会机关报,也是中国第一份资产阶级革命报纸。 1900 年创刊于香港,陈少白主持。 该报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 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8、 《开智录》 我国第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1900 年在日本横滨由开智社创办,郑贯公任主编。 该刊和《清议报》关系密切,内容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它带有民主革命色彩。 9、郑贯公(96 论)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 早年赴日留学,受知于梁启超。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组织开智社,在日本创办《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 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广东日报》《有所谓》等革命报刊,其中,《有所谓》是当时港粤报纸中 、 读者最广泛,发行量最高报纸。 其文思想新颖,以报纸为“笔枪” ,鞑伐列强和清廷,受到爱国人士的普遍尊敬。 10、 《苏报》案(03 新名) 我国近代著名报案。 1903 年 5 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 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 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氏之关系》一文。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地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 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 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斥清廷的指控,慨然陈述革命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 讲坛。1904 年 5 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 3 年和 2 年, 《苏报》永久停刊。 《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地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革命发展。 11、章太炎(96 论) 中国近代著名国学家和报刊政论家。 戊戌变法时期,参加强学会,曾为《时务报》撰述。 1900 年在《中国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排满,反对保皇立宪。 1902 年后,为《苏报》撰稿,宣传革命,在《苏报》在案中被捕入狱,成为举国闻名的革 命志士。 1906 后赴日本任《民报》主编,继续宣传排满和保存国粹,成为《民报》最主要的政论作 者和革命宣传家。 他的政论逻辑严密,气势充足,陈古论今,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 12、 《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 年创刊于东京的综合性月刊。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三民主义”是该报主要的宣传内容,并对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作了很多报道。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论战。 虽然该报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带有狭隘民族主义色彩等缺点, 但她总体把握了人民要求革 命的时代脉搏,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 13、 《中兴日报》 (98 名) 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 1907 年创刊,由陈楚楠、张永福等主办。 尽管困难重重,该报与当地保皇派报刊仍进行了论战,推动了革命力量的发展。 14、 《中国女报》 1907 年由秋瑾在上海创办的通俗月刊。 该报把提倡女权和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相结合。 仅出两期,因秋瑾被捕就义而停刊。 15、 《神州日报》 (95 名)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创办的第一份现代化大型日报。 1907 年由于右任等人创办于上海。 该报较为注意宣传策略,对清廷的抨击多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借口“有闻必录” ,该报大 量报道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 它成为当时上海有影响的报纸,直到上海光复前,始终被认为革命派的言论机关。 16、 “竖三民” 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 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 1909 年,于右任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 。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 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 92 天后被封。 20 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 。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 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 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 出版一个月后被 封。 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 ,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 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 ,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 到来。 《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相衔接,风格和基调协 、 、 同,被人称为“竖三民”“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 17、于右任(96 论)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报刊活动家。 1907 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 ; 1909 年在上海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 、 ; 1910 年在上海创办《民立报》 ; 他为报刊写了不少评论和诗词,感情炽烈,文辞丰腴,名噪一时。 18、 《大江报》案(02 新名)《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 ) 清末著名报案,发生在武汉。 1911 年 7 月 17 日, 《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 ,引起清廷注意。 7 月 26 日, 该报又发表黄侃撰写的评论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文章引起湖北当局震恐, 。 遂将主编詹大悲等人逮捕,查封报纸。 此事件引起国内舆论哗然,当局慑于民情,对詹等人只好从轻发落。 19、 《大清报律》 (02 论) 1908 年清廷为了限制报刊出版、发行,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 其中规定:报纸在创刊前除了向警察机关注册外,还必须交纳保证金;每期报纸发行前必须 将样品送行政或警察机关审查;禁止报刊刊登诋毁宫廷,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言论,违者 永远停刊; 禁止发行未经官报、 阁抄发布的谕旨和奏章; 在国外出版的报刊违反以上规定者, 由海关没收销毁。 此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20、 《民国暂行报律》 (02 论) 1912 年 3 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简略的《暂行报律》 ,在正式宣布废除《大清报律》 的同时,与报界约法三章。 具体内容有: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流言煽惑,关于共和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 处; “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但在当时民主、 自由气氛空前高涨的报界, 此报律受到了报界的一致反对, 孙中山明令撤销。 21、 《报纸条例》 (02 论)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 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 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 年 4 月颁布《报纸条例》 ,共 35 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 25 岁以下者 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 、 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22、 《出版法》 (02 论)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 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 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 1914 年 12 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 。 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 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23、癸丑报灾(99 新名) 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他迫害新闻界,捣毁、查封报馆,逮捕、驱逐、杀害报人的事件时有发生。二次革命失败后, 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的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 1913 年底,全国 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 139 家,比 1912 年的 500 家少了三分之一。 1913 年是农历癸丑年,这段历史在被称为“癸丑报灾” 。 24、黄远生(01 新传名)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因采写新闻通讯而负盛名的记者。 先后编辑过《少年中国》《庸言》等刊物,曾任《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并为《东 、 、 方杂志》等刊撰稿。 他认为新闻记者应有“四能” ,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 他常能采写到重大新闻及内幕新闻,材料丰富可靠,文笔鞭辟入里,成为民国初年新闻记者 的巨擘。 他被革命党人误杀后,友人将他部分作品整理成《远生遗著》 ,是我国第一部报刊通讯文集。 25、邵漂萍(01 新传名) 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 。 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 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 ,兼任《浙江军政府 公报》 ,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 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 1916 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 、 ,撰写时评。 袁世凯死后, 《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 1916 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 年在北京创办《京报》 ,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 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 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二、简述题 1、简述章太炎、郑贯公、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96 论) (一)历史背景简述: (二)分述三人办报活动,并逐一简评。 (参考名解部分) (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地位: 2、从同盟会成立至武昌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上海创办哪些报刊?对其五种简介。 (93 论、01 新论涉及) (一)历史背景: (二)分述五种刊物:(参考脉络图及名解) (三)总体评价其历史作用和地位: 3、简述清末民初我国通讯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情况。 (一)历史背景: (社会状况、技术条件、需求、外国通讯社影响等) (二)诞生于清末: (1)1904 年广州中兴通信社,中国第一个国人自办的通讯社,骆侠挺创办。 (2)1908 年比利时远东通信社,王幕陶创办。 (3)1911 年广州展民通信社,杨实公创办。 (三)历史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短暂繁荣) (四)兴起于民初: (1)广州:公民通信社 (2)上海:民国第一通信社、上海通信社 (3)武汉:湖北通信社 (4)长沙:湖南通信社 (5)北京:北京通信社等 (五)评价:这些通讯社往往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新闻来源主要靠剪报和译报。自采的新 闻很少,用复写和油印方式分送各报,质量不高,发行量少,有几份到几十份不等。 三、论述题 1、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报纸活动的特点及业务改进。 (90、95) (一)历史背景: (二)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特点: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内部的两大党派――立宪派和 革命派为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纷纷在海内外创办自己的党报,两党之间也展开长期论战。 (2)资产阶级各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 仅数量上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占到了主导地位。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辛亥革命前后,国内外各种矛盾激化,各种政治力量 都用报刊政论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并同时对敌对思想进行斗争。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 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远地区延伸。读者已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 (四)业务改进: (1) 报刊言论的加强和丰富。 改良派和革命派报刊均重视言论, 其时政文体多是 “新民体” , 语言晓畅,富于情感;还出现了短评和“编者按”的评论形式,短小灵活,生动鲜明。 (2)新闻报道增多和改善。与戊戌时期相比,消息在报刊上地位逐渐提高。 (3)编辑工作的进步。报纸版式有了很大改进,标题出现了多行题,通栏题;文艺副刊、 新闻图片、漫画受到重视,广告发行及报纸经营管理得到加强。 (五)总评: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 动推动了革命的进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 2、试述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各派新闻思想并简评。 (一)历史背景: (二)各派代表性刊物列举: (三)改良派: (梁启超)由于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为政治斗争的主要 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 (1)在报刊功能方面,提出“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 。认为报馆是 与政府立于平等地位的“国民公意代表者” ,政府应该接受它的监督。 (2)在办报原则上,提出办好报纸的四个条件,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 ; ; 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 。 (3)在舆论方面,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认为报馆是最能反映舆论的机关,健全舆论必须 有五个条件,即“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 、 、 、 。 (4)在宣传方面,提出“浸润”等报刊宣传方法。 (5)在言论自由方面,热情礼赞“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认为具有这三大自由 的报刊具有无穷的力量。 (6)在新闻业务方面,主张评论和新闻通讯、报道有明确分野。 (7)评价: a.积极性:改良派的办报主张,如“监督政府”“向导国民”“代表舆论”“制造舆论” 、 、 、 等,提法新颖冼练,引起报界和进步人士的广泛注意。这些主张具有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主 义性质,对推动当时报界反封建斗争和提高报界自身素质有一定积极意义。 b. 局限性:但是这些主张从总体上来说,是属于观念论和形而上学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 义色彩。其最大缺陷,就是片面夸大舆论的作用和报纸的力量,吹嘘单凭报纸舆论就能改变 社会制度。这对革命是消极的,而且把群众视为愚氓,主张在“向导国民”中使用“骇” 、 “过两级”的方法,更不足取。 (四)革命派:他们对于报刊的一些基本认识,与改良派大体一致。但是革命派是当时民族 资产阶级最先进的政治代表, 他们的办报思想, 更倾向于吸收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说中反封 建的民主内涵,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其主要有: (1)高度评价报纸的政治斗争工具的作用,把报纸视为革命的锐利武器。郑贯公曾将报纸 称为“笔枪” 。 (2)承认报刊的党派性,主张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的纲领、政见,公开承认其报纸为“党报” 和“机关报” 。 (3)认为报纸是国民的代表,特别是平民的代表。坚信其报纸代表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 (4)重视报刊制造舆论的作用。指出要革命就必须造革命之舆论,造革命之舆论必须靠报 纸。孙中山更将报纸视为“舆论之母” 。 (5)另外,鼓吹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重视报纸“开民智”的作用;认为报刊宣传应与武 装斗争紧密配合;主张以通俗的语言向“下等社会”宣传革命等。 (6)评价: a.积极性:总体上,他们重视报纸的舆论工具作用,在坚持把武装斗争放在首位同时,作 了大量的报刊宣传工作, 对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些观点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办报口 号,作了富有斗争精神的解释和补充。 b. 局限性:但是他们的办报思想始终打着资产阶级唯心主义个人英雄史观的烙印,一定程 度上忽视低估了人民大众的力量。 对于西方新闻学的吸收和理解较为肤浅, 其办报思想内容 较单薄。 3、试述民国初年短暂的第二次办报高潮中新闻事业的变化及其业务的变化。 (一)历史背景: (二)新闻事业变化: (参考教材 p150) (1)新建政权的各级机关报取代前清官报 (2)鼓吹发展实业的经济报刊,发展教育的教育报刊,要求女子参政的妇女报刊大量出版 (3)通讯社兴起 (4)政党报纸峰起 (三)新闻业务变化: (参考教材 p155) (1)政论衰退,新闻报道增强,出现众多名记者 (2)副刊进一步发展(设固定栏目和版面,内容广泛等) (四)总评: 4、试述清政府、南京政府、袁世凯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 (02 论) (参考名词解释) 5、试述清政府官报的发展情况。 (参考后面综合题:试述从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第五章 五四运动时期 (1915 年-1921 年) (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 1、 《新青年》 (91 论) 2、 《敬告青年》 : 3、 《每周评论》 (02 新名) 4、 《湘江评论》 5、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6、 《共产党》月刊 7、 《劳动节纪念号》 8、 《劳动界》 10、 《劳动者》 11、中俄通讯社: (02 传名) 12、 “四大副刊”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99 新名) 14、徐宝璜(97 名) 二、简述 1、简述陈独秀主要从哪几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 2、简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3、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4、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5、简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参考后面综合题:论述 1956 年前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 《新青年》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刊物?并简述改组前其功绩。 (90 论) 2、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 (94 论)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 《向导》周报(01 传名) 2、 《前锋》月刊 3、 《新青年》季刊 4、蔡和森 5、 《先驱》半月刊 6、 《中国青年》 (01 新名) 7、恽代英 8、萧楚女 9、 《劳动周刊》 10、 《工人周刊》 11、 《政治周报》 (93 名) 12、 《中国工人》 13、 《热血日报》 (98 名) 14、反“诚言”斗争(91 名) 15、 《世界日报》 16、新记《大公报》 (95 名) 17、国闻通讯社 18、申时通迅社 19、戈公振(03 新传名) 二、简述 1、简述中国广播事业的出现。 (00 论) 2、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 4、简述大革命时期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 5、简述《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 6、简述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 三、论述 1、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 2、试述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 3、试述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的报刊活动。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中央通讯社: 2、中央广播电台: 3、 《中央日报》 4、 《布尔塞维克》 (96 名) 5、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6、 《时事简报》 7、 《红军日报》 8、红中社(99 传名) 9、 《红色中华》 10、 《红星报》 11、 《青年实话》 12、 《生活》周刊 13、邹韬奋(99 新论) 14、范长江(98 论) 15、史沫特莱: 16、埃德加?斯诺 17、刘煜生被杀案(01 新名) 18、史量才之死(97 名) 19、 《新生》事件(01 新名) 二、简述 1、简述鲁迅报刊编辑工作优良作风。 (91 论) 2、简述 31 年至 34 年中央苏区报刊宣传工作。 (93 论) 3、 简述邹韬奋办报活动及其优良办报作用。 (99 新论) 4、 简述范长江抗战前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 (98 论) 5、 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 三、论述: 1、试述十年内战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状况。第八章 抗战时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 《解放日报》 (99 新名) 2、新华广播电台: 3、 《晋察冀日报》 4、 《救亡日报》 5《新华日报》 6、 《群众》周刊(01 新名) 7、 “青记” (00 名) 8、 “国新社” (01 新名) 9、 《译报》 10、 “洋旗报” 11、 《文汇报》 二、简述 1、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 (95 论) 2、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 三、论述 1、 试述抗战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最主要代表性报纸的创办及其宣传斗争的改革。 (96 论) **关注本章新华社的发展,整风改革,新闻理论发展。第九章 解放时期 ()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羊枣之死: 2、 《文萃》周刊 3、 《解放日报》 : 4、 《对华北记者团谈话》(90 名) : 5、 《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 6、 “拒检运动” : 二、简述。 1、简述抗战后国民党如何重建其新闻事业网并不断强化新闻统治的? 2、简述新华通讯社的转移及其军事报道。 (99 传论) **关注新华社的发展,可扩展论述题,参看综合题。 3、简述中共中央如何处理新解放城市中国中旧有新闻事业和加强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 三、论述 1、试述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反客里空”运动及对“左”倾宣传的纠正。 2、试述解放战争时期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及新闻思想的发展。第十章 建国后部分 一、名词解释。 1、 《人民日报》 : 2、中央电视台: 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4、中国新闻社: 5、 “左叶事件” : 6、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7、胡乔木: 8、胡愈之 9、邓拓: (02 名)第十一章 港澳台新闻事业 一、名词解释。 1、 《华商报》 : 2、 “一报三禁” :第十二章 综合论述 一、中国古代报纸发展状况。 (99 新) 二、22 年 9 月至 49 年 9 月中共中央机关报的发展。 (00 新) 三、中国通讯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00 传) 四、试论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五四前) (00 新) 五、试述近代报刊在上海的产生与发展。 (武昌起义前) (00 传) 六、试述清末政府、北洋军阀及国民党政府制定的新闻法规的名称、内容及性质。 七、试述我国工人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抗战前) 八、试述共青团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九、试述新华社的产生和发展。 (建国前) 十、试述中共新闻理论思想的发展。 (建国前) 十一、试述我国新闻教育研究产生与发展。 (内战前) 十二、试述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历程。 (五四时期至大革命时期) 1、五四运动时期,我国南北地区民营报业的发展出现两种趋势,上海商业报纸开始向现代 企业化报业方向发展,而北京的报纸受北洋军阀的控制,热衷政党之争,仅有少量报纸在曲 折中缓慢发展 A、上海 a、历史背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无瑕东顾,中国酱主义得到暂时发展,上海是金 融中心,加之租界特殊环境,民营报纸发展极快; b、 《申报》 :1912 年史量才接办后, (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 (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 (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 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 性、趣味性内容。 c、 《新闻报》 : (1)汪汉溪任该报总经理后,摸出一条借款再借再还, ;加快资金周转生财之道; (2)该报以工商界和普通市民为主要发行对象,着重开拓经济新闻; (3)该报设立电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抢先刊发,增强竞争力; (4)注意适应市民兴趣,扩大社会新闻报道,设有多种副刊、专栏,但一些低级趣味地广 告充斥版面。 d、以两报为代表的上海民营报业向现代企业发展,突出了赢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 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均从是否赢利为转移,但是,大报企业化标志着我国报业向现代 报业迈步,它们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新闻界,为政党报纸提供了有益 借鉴。 B、北京: a、历史背景:北京各派军阀政客争权夺利,压迫收买报纸,充作他们政争的工具; b、绝大多数报纸在新文化运动中仍热衷政党之争而置身运动之外,报纸充满各派军阀互相 攻忤,满纸荒唐,毫无生气; c、但以邵飘萍为代表的进步报人受时代潮流推动,为寻求报业改革和发展独立的新 闻事业作出了努力,邵飘萍曾创立北京新闻编译社,以打破外国通讯社垄断,1918 年,又 创办《京报》 ,坚持评论时政,抨击列强侵略和军阀专制统治,成为北京影响巨大的舆论机 关,但不断受到迫害; d、军阀统治下北京地区报纸发展状况表明,处于旧政治下的民营报纸,一般都与军 阀势力既有联系又有矛盾,在艰难曲折中求生存,一些报人和报纸,虽然力求进步,但往往 遭受迫害,难以为继。 2、国内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报业仍有缓慢发展 A、上海: a、新办《商报》主要刊登商业、金融、经济文章,成为上海大报之一; b、 《申报》 《新闻报》稳步发展,营业上升;两报注重扩大版面,增设专栏、专刊等 到,报纸内容综合化杂志化,加大广告、商业经济、文化娱乐方面的版面,同时削减时事评 论的篇幅,避免以言论取祸; B、北京: a、邵飘萍复刊《京报》后,努力向现代化报纸方向前进。先后在大中城市派驻访员, 设立分馆, 改进设备, 努力改革业务, 力求多发新闻, 讲求时效, 加强对时避的报道和评论, 鲜明支持人民爱国反帝斗争; b、成舍我主持的《世界日报》开始形成报系,同时出版《世界晚报》 《世界画报》等; C、天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奉行“四不”方针,向大报发展 1、 总结:民营报纸地位、影响。 十三、试述清政府至国民党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 1、清政府时期官办新闻事业 (1)清代政府官报可以追溯到 1896 年,清政府将解禁后的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出版了 《官书局报》和《官书局汇报》 。这是较正式,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中央官报,其样式同报房 《京报》 ,内容接近《中外纪闻》 。此后,一些省份也起而效仿,但这些官报并未被授权公布 政府法律、命令的机关,这和后来的《内阁官报》等清政府正式机关报又有所不同,这些报 纸还基本上没有构成近代报刊要求之一的言论, 在同时期的国人近代报刊中, 思想内容最为 保守,业务最落后。 (2)戊戌政变后,官报均停办。但时隔不久,一些官方商务机构率先出版报刊,1899 年武 昌出版《湖北商务报》 ,1900 年上海出版《江南商务报》 ,分别为汉口商务局和江南商务局 主办,从内容到形式均向机关报前进一步。 (3)20 世纪初年,随着慈禧许诺实行新政,从 1902 至 1905 年,出现了 20 多种官报,其 中大部分是各省出版的,并开始自称“官报” ,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北洋官报》 《湖北官报》 等,一些部门也出版了部门官报,如《北洋学报》等,这一时期的官报出版活动中,中央落 后于地方。 (4)1906 年,为了预备立宪,官报的出版更为踊跃,一时兴盛。清政府中央部门出版了一 些部门官报,如《商务官报》 ,这是清政府第一种较为正式的中央官报,但还不是发布命令 的机关,直到 1911 年该报改名为《内阁官报》 ,隶属“责任内阁” ,被授权代表政府发布命 令、法律才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央政府机关报。 (5)20 世纪初的官报刊期不一,但日刊逐渐增多,文字以文言为主,内容普遍官气十足, 极为死板,不议论人物和时政。从 19 世纪 70 年代至武昌起义前,从洋务派官员开始,从地 方开始,清政府越来越重视报刊宣传,先后出版 90 多种官报,妄图借官方权威操纵舆论, 抵消民办报刊的影响。但随着清政府统治的衰退,官报虽越来越多,影响却越来越有限。 2、北洋军阀官办新闻事业 (1)袁世凯 1912 年窃取临时大总统后,非常重视控制舆论,创办了御用报纸,其中有 影响的是北京的《亚细亚日报》 ,它打着民办的旗号,散布拥袁的反动言论 (2)1925 年,段祺瑞政府司法兼教育长章士钊创办《甲寅》周刊,提倡封建复古,反对新 文化运动,维护军阀统治 3、国民党官办新闻事业 (1)官办新闻事业从规模和层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全国政权建立后,迅速建立起自己 的新闻传播事业网 (2) 《中央日报》 ,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 (3)此外,国民党还办有 20 多座地方广播电台,地方党部办了地区党报,政府机关报,各 派系,大小军阀也都有自己的报纸,这样,国民党组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新闻事业网 4、小结、简述其性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学笔记[四]2008 年 06 月 16 日 星期一 08:51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 学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四)外国新闻传播史笔记 第一章 口语传播(脉络图略) 第二章 文字传播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古罗马《每日纪闻》 (94、99 传名) 2、新闻信 3、威尼斯小报 4、富格尔通讯 二、简述 1、简述古代新闻传播发展的三个里程碑及其意义。 2、古代新闻传播和近代新闻事业的不同特点。 第三章 印刷传播与通讯社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谷登堡(00 新名) 2、新闻书 3、资产阶级政党报纸 4、上层报纸/高级报纸(01 新名) 5、廉价报纸(91 名) 6、黄色新闻(91、00 新名) 7、报团(90、95 名) 8、传播集团 9、联合企业 10、 “三社四边协定” (93、95、00 传名) 11、交流新闻社 12、国际通讯社 13、国内通讯社 14、新闻通讯社 15、埃菲社(98 名) 二、简述 1、手抄小报和新闻书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2、定期报刊出现的标志性意义。 3、新闻事业据以产生的社会需要和实际条件。 4、列举世界最早出现的定期报刊、日报、杂志。 5、近代资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6、资产阶级革命前后报业和政治的依存互动关系。 7、工业革命兴起对报业的重要推动和影响。 8、近代无产阶级报业的发展轨迹。 9、无产阶级报刊的共同特点。 10、近代报业演进为现代报业的背景和标志。 11、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法和德、日不同的发展模式。 1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报业发展的新特点。 13、报业垄断的成因。 14、新技术对现代报业的强大推动及其发展趋势。 15、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16、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报业发展情况的不平衡性。 (发展中国家报业分布状况) 17、发展中国家报业体制的三种不同类型。 18、列举重要发展中国家各国最早的报刊。 19、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报业发展以及电讯业的兴起同通讯社诞生的关系。 20、 “三社四边协定”确定的具体划分和“三社四边协定”的消亡。 21、东欧及苏联政局剧变后通讯社的变化。 22、发展中国家通讯社的特点。 三、论述 1、试述近代报业由孕育到诞生的发展过程。 2、分析 19 世纪末以来西方国家现代报业的演变。 3、分析和评价报业垄断化的影响。 4、世界新闻通讯事业的重要发展动向。第四章 电子传播 (脉络图略)第五章 互联网传播 (脉络图略) 一、简述/论述 1、广播业发展的一般历程。 (02 传) 2、简述广播电视机构体制的五种类型及其特点,分析评价各种体制、格局的利弊。 3、网络传播的特点。第六章 英 (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国1、皇家特许制 2、星法院(99 传名) 3、 《每周新闻》 4、利尔本 5、 《牛津公报》 6、 《每日新闻》 7、丹尼尔?笛福 8、 《绅士杂志》 9、知识税(90、97、01 新名) 10、 《泰晤士报》 (99 传名、03 传简) 11、 《每日电讯报》 12、 《北极星报》 (98 名) 13、 《贫民导报》 14、 《共产主义杂志》 (94、02 传名) 15、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91 名) 16、 《蜂房报》 (01 传名) 17、 《工人辩护士报》 18、北岩爵士 19、 《每日邮报》 20、 《工人日报》 21、默多克 22、 《卫报》 23、 《金融时报》 24、 《经济学家》 25、英国广播公司 26、英国空中广播公司 二、简述/论述 1、英国革命后报业领域压制和反压制的斗争。 2、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 3、英国近期报业的一般情况。 4、英国共产党报刊的演变。 5、路透社的创办和现状。 (93、02 传) 6、 《泰晤士报》的创办及发展。 (99 名、03 传简)第七章法国(脉络图略) 一、名词解释 1、勒诺多《公报》 法国第一张持续出版的周报,1631 年由勒诺多创办。 该报经首相推荐、国王路易十三特许出版,国王和首相还亲自为之撰稿。开始时以报道国外 新闻为主,以后增加国会消息、国王谕旨等国内新闻和广告,还有政治评论。实际上是官方 的喉舌。 勒诺多家族经营该报 131 年,至 1762 年报纸为外交部接办,改名为《法兰西报》 ,1780 年 转卖给出版商库克,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停刊。 2、 《巴黎新闻》 法国历史上第一张日报。 1777 年元旦创办于巴黎,布里索主办。 该报虽非官方报纸,但经官方批准,要接受新闻审查。 它一般不卷入政治斗争,内容多样,但在《法兰西报》等特权报纸的排挤下,很难报道第一 手新闻,后来革命爆发时停刊。 3、 《人民之友报》 (99 传名) (1)马拉是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领袖之一、杰出的革命报刊活动家。1789 年 8 月创办 过报纸《爱国者指南》 ,出版一期后停刊。9 月 12 日创办《巴黎记者报》 天后改名为《人 ,4 民之友报》 ,1792 年 9 月 22 日又改称为《法兰西共和国报》 。 (2) 《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是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报纸。 该报结合革命进程有力抨击封建势力的腐朽本质和反革命阴谋, 及时揭露大资产阶级的两面 性和叛变倾向,坚定地主张依靠人民,实行革命的专政;及时反映人民的呼声和要求,主张 颁布限价法,严惩情节恶劣的奸商。这些主张后来在雅各宾专政下付诸实现。 (3)马拉一直深入群众进行革命活动,并且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办报,始终坚持革命 方针,不断揭露吉伦特派的反人民政策。但当政权转人雅各宾派手中不久,马拉却惨遭吉伦 特分子暗杀。 4、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 法国大革命时期“长裤汉”机关报。 1790 年由阿贝尔在巴黎创刊。 该报名中的杜歇老爹是法国人民喜爱的艺术形象。他机智灵活,疾恶如仇。 该报紧跟革命形势,旗帜鲜明,文字通俗,文笔波辣,深受人民欢迎。 5、塞尔新闻法 世界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也是法国第一部新闻法。 1819 年在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期间颁布了该法。 该法暂时废除了出版预审制、保证金制和印花税制。 6、 《法兰西共和国公报》 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 原是梯也尔政府机关报,1871 年 3 月改为巴黎公社机关报,共出版 66 期。 该报除发布重要宣言、法令、决议和指示外,还澄清事实真相,戳穿敌人的谎言。 后该报印刷发行业务落入私人之手,文风刻板,不太关心群众利益。 7、 《社会革命保》 (01 新名) 巴黎公社时期很有影响的蒲鲁东派报纸。 1871 年 3 月创办,共出 48 期。 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国民自卫军的英雄业绩。其最大的特点是更多地讨论一些革命问题。 8、吉拉丹《新闻报》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日报之一。 1836 年 7 月 1 日由资产阶级报人、亲政府的议员吉拉丹创办于巴黎。售价低廉,每份 1 苏 钱,很受读者欢迎,发行量直线上升。其特点是: (1)减少政治新闻和言论,大量刊登社会新闻和法院新闻; (2)多刊登有关卫生、健康、食品、服装、家庭等方面的知识性、实用性材料; (3)多刊登文学作品,1836 年连载巴尔扎克的小说《老处女》 ,开长篇连载的先河; (4)改革报业经营,在法国首创通过增加广告收人来降低报价。 9、杜塔克《世纪报》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两家著名的廉价商业日报之一。 1836 年 7 月 1 日由杜塔克创办于巴黎。该报在政治上是温和共和派的支持者,但是报纸的 性质和内容却不同于政党报纸,而是独立经营的商业报纸。 它报道广泛,注重社会新闻、法庭案件,对犯罪新闻的报道比《新闻报》更加耸人听闻。它 率先刊登短篇小说。 1836 年发表了巴尔扎克的 《保尔船长》 1844 年连载大仲马的 , 《三剑客》 等名著。报纸每份售价 1 苏钱,发行量和广告量逐年上升。 10、法国《世界报》 (02 新名) 法国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 1944 年 12 月创办于巴黎。由当时著名记者于贝尔?伯夫一梅里曼受戴高乐政府委托,联合 30 名青年记者,接收原《时报》设备,办起了这份报纸。 50 年代起,该报逐步摆脱政府控制,改组为非盈利的合作型机构。股权归本社员工所有, 经营和编辑保持独立性。80 年代进一步改革体制,报社股份 49%归本社员工所有,11%归 社长,其余 40%由社外人员认购,社长由持股人选举产生。 该报是一份严肃的言论性报纸,政治上持中间偏左立场,每周出版 6 天,每天二十版左右。 内容侧重政治时事,解释性报道多,国际新闻丰富而有分量,基本上不登图片,不发黄色新 闻。广告约占版面 4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使用与满足理论案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