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城张shi家族族长的族长叫啥名字

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书友评论、用户上传文字、图片等其他一切内容及书包网所做之广告均属用户个人行为,与书包网无关书包网所收录免费小说如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在本站留言,书包网会在24小时之内删除您的作品。谢谢!Copyright &
Beta All Rights Reserved. 蜀ICP备号-1>>浏览日志
四川宜宾张氏宗谱
&&&&&& && 百 忍 家 風&张 氏 宗 譜
&&&&&&&&&&&&&&&&&&&&&&&&&&&&&&&&&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壬申年)重訂
&& &&& 張氏联宗譜序
&&夫水有本,水有源。人类进化于类人猿,华夏子孙皆炎黄後裔。隨着社會的進展,人們由群居而部落,由部落而家族;領地受封,派生繁衍,始有当今成百上千个姓氏。樹高千丈,水流萬里;皆始于根源地。
&&张氏根源于何时何地?唐书《世糸表》云:黃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揮,為弓正,賜姓張,此為得姓之始,其族最繁。《酬世迥摇吩疲呵搴狱S帝第九子清揚生暉,為弓正,观弧星,始制矢,主祀弧,為張氏。《姓氏与起名》云:黃帝時有一子叫少昊其第五子望星而智,发明弓,因有功,被君主赐姓張。由前三個依拟。可以判定,张氏始祖係黃帝孫子名暉(挥)為少昊清阳所生,被黄帝赐姓張。《风信通》云:张王李赵,黄帝赐姓也。时约公元前25-26世纪。&
&“清河堂”的由來。上村宗支譜序(其他未查到依拟)云:轩辕(黄帝)五代元孫名通@(既張氏始祖暉的孫子)授山東清河县,以县為郡,此乃張氏受封領地。现今再版的《百家姓》张氏旁注“清河”。故后世张氏神位供奉“清河堂”。至于《酬世锦囊》所云:“清河黄帝”有谬誤。黃帝起于姬水,定居涿鹿,不在清河。
&&张公百忍。张公(何时何地不详)九世同堂,和睦相亲,处事以忍。忍让是美德,忍辱能负重,小忍能成大谋,大忍以治天下。张公忍辱上百,故“百忍”乃我张氏世代相传的家风。
&&自古至今,四千多年,@迭绵绵,张氏子孙遍布神州大地,海外华裔。最近有资料表明,张氏人口為全国最大族,占全国人口9.7%——12.1%,有一亿多人,相当于全国人口最多的四川省。
&古往今来,张氏宗族,皆望族名门,拜将封侯,文韬武略,青史凿明者,不乏其人。略数一些名人英烈,让后代铭记传扬:
——战国时魏国的张仪游说秦惠王,当了秦国的相国,说服六国诸侯“连横”亲秦,拆散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得以击败六国。
——公元前218年,张良為报秦始皇灭六国之仇奋椎博浪沙,刺杀秦皇不成,后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佐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封凿候。
——张良的祖父,父亲均是历任韩国相国。
——公元前184年,黄巾军首领张角三兄弟打官府,惩豪强,开粮仓,济百姓。动摇了東汉王朝的腐朽统治。
——公元前138-119年张骞两次通西域,沟通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交往。
——公元前132年,東汉张衡发明“浑天仪”,“地动仪”,在世界上最早的掌握了测量天文和报地震的科学。
——公园126年東汉张道陵学道四川鹤鸣山,作到书二十四篇,用符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教,世称“张天师”。
——公元190-220年,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时大疫流行,因传寒而死者。十居其七,他才博采众方,著《传寒谕》,《金遗要略》。中医奉為聖典。
——公元1279年,张世杰忠于南宋,死守崖山,誓死抵抗元军。
——公元1639年,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起义米脂,摧毁明王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自号八大王。
——国民党将领张治中将军,全心致力于国共合作,赢得共产党的称誉。
——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誓死抵抗日寇,捐躯沙场。
——西安事变的张学良将军扣甾蒋介石,促成联合抗日。
---------------
&&居住在川滇之间的捧印、黄格、罗河等地的张氏粗略统计有280多户,1240多人,由于字辈不统一;可分為:捧印宗支、、上村宗支、草房头宗支、芭蕉弯宗支、五通岩宗支、罗河宗支老母场宗支等。经详查各宗支原有族谱以及老一辈人的口传,七个宗支的祖籍皆来源于湖广。来川以前的先辈历史,一无所闻;来川以后的祖辈经历也多有不详。线仅将各宗支的主要来历首辑于后:
1、捧印宗支乃功祖之后,原后湖广麻城县(先湖北省麻城)孝感乡滥泥村人氏。明末清初,贼寇四起,,奇功祖之子张道魁為吳三桂军师,兵败逃遁四川宜宾三官楼。道魁之孫張星拱张星郎辗转落业雨宜宾县捧印乡境内。捧印宗支在1988年重修族谱,新立20个字辈:兴宗开文运、贤才集祖国、忠义佐明君、全华多惠泽。原已传10代,新立字辈已传到运字共15代。全宗支有134户,498人(包括云南太平殿酸枣坪28户,100人)。
&2、上村宗支。始祖张文现,乃清乾隆44年奉命填川,来自湖广麻阳县(现湖南省麻阳县)元坪一都三上甲毛坪。落业于四川省宜宾县捧印乡上村老房子,迄今已212年。上村宗支元有20个字辈:元安文正儒、天成兴登科、通方明盛秀、国仕定凤朝。从文字辈传到明字共11代。现有67户,310人(包括燕子坡张登才等5户,五通岩口张科清等3户)。3、草房头宗支。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水井湾。原有20个字辈:德启承家顺、忠详继焚光、给开文玉泰、万世场返昌。現已到开字辈共13代。全宗支13户,88人。
4、芭焦塆宗支。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落业于四川省宜宾县黄格捧印二乡。原有20字辈:世文朝大学、宗应永先登、国正天家启、万向在光明。现已传到万字辈共16代。全宗支27户,148人。
5、罗河宗支。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核桃塆。原有20字辈:应汉元林天、正世启家和、万代兴发达、永远子孙强。先已到兴字辈共13代。全宗支共30户130人。
6、五通岩宗支。来自湖广麻阳县元坪一都三上甲毛坪。原有15字辈:先应仕子学、大国明扬显、光宗自义成。先已传到光字辈共11代。全宗支5户41人。
7老母场宗支。来自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原有25个字辈:芝宗云从龙,化工昌晋印,金见正时兴、持显光先泽、清全万选真。现已传到印字辈,共10代全宗支5户28人。
&&由于各宗支字辈不同过去彼此交往不多,相互了解太少,散沙一盘,毫无凝聚力。分久必合,现在应该是合的时候了。為此由張德齐、張通存二人提议和带头并征得各宗支代表的同意,以捧印為中心联合毗邻地区的张姓,成立张氏联宗会。
张氏联宗会在遵守国家政策法令的前提下,致力于以下三个目的:
1、加强团结互助,发扬尊老爱幼。
&&国家要团结,民族要团结,宗族也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发扬宗族的团结力量;去克服宗族成员所遇到的困难。要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老吾以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望宗族成员共勉。
2、协调统一字辈,明确老幼尊卑。
&&由于各宗支字辈不同,祖辈也未曾联宗品平过字辈。过去的交往中,一是不明确如何称呼,二十称呼不统一;急需协调平衡。通过联宗扩大会决定,以哥宗支现有人数最多的字辈“品、平”為同辈。即捧印宗支“兴”字上村宗支“通”字,草房头宗支“绍”字,芭焦塆宗支“启”字,罗河宗支“和”字,五通岩宗支“显”字,老母场宗支“晋”字。
&&联宗以后,张氏各宗支统一到下面40个字辈:
&&&&&&&&齐鲁青河郡、轩辕少昊根;
&&&&&&&&联合建大厦、团结宗祠兴;
&&&&&&&&笑悌承祖业、忠义佐明君;
&&&&&&&&勤俭持家本、永远庆升平。
(这40个字是由張德才張通存二人各提40字的綜合并經联宗扩大会讨论通过)
&&关于新旧字辈的衔接,以这次“品”“平”的字辈,為新立字辈起名。
3、启迪教育后人,发扬勤奋拼搏。
&&人是有精神的。作為一个人应该考虑得充实一点,給社会奉献点什么。在重用人才,鼓励勤劳致富的时代;我们应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技术专长。粮山有路勤為径,官海无涯苦作舟。只有勤奋拼搏,荣登冠军榜首,才能永保张氏望族名门。
&&存也不才,回力无天。十载寒窗,不遂青云之志;一生潦倒,空怀报国之心。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后生可畏,来者可期。望我张氏子孙,奋起直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勤劳致富,显赫门庭。斯乃联宗会之厚望也,是为序。
&&上村宗支張通存作序并书。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壬申年)季夏时年六十有二
&&&&&&&&附张氏联宗委员会成员
&&张氏联宗会从一九九一年的七月起经过五次会议的磋商于一九九二年的七月十六日在捧印乡上村柏坪组張通武家召开的联宗扩大会圆满成立。选出張通武為族长,張德齐、張万成為付族长。張兴良、張登才、張登明、張通存、張光林、張绍余、張启春、張万明、張和均、張显余、張显文、張晋修、等為委员。
&&联宗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时间地点由付族长会商决定。
&&族长、付族长、委员每届任期五年连选连任。
&&参加联宗扩大会的还有張德问、張科贵、張通均、張通九、張通松、張通发、張通文、張方明、張绍华、張家友、張启贤、張代成、張光华等。
&&张氏联宗谱序着重就联宗一事作以上一些说明,至于族谱内容则由各宗支原有的记载和能回忆的予以续后。
&& 在下QQ:
所有回复(7)
22:43:39&&&&1楼
怎么我家的祖谱和这差不多,我是登字辈的。
12:46:35&&&&2楼
20:23:36&&&&3楼
我父张子溪或张自溪。自小和爷爷赶集被国民党抓壮丁、直到死前不曾能回家乡、引为终生憾事。叮嘱我有机会回家认祖归宗。
由于我父临终前神志不清、只能告诉我、他有兄弟九人。和大伯父的大概名字、家乡地址。由于当时我年纪小只记录在笔记本里、86年发大水后找到笔记本已经没有了字迹。
我父临终前神志不清、问他叫张子溪或叫张自溪已记不清楚。
我现在也不记得地址、只记得他说有宗族祠堂兄弟九人、排行第九分到他名下的是一块刀形地。家在四川。
只有这些证据、希望大家看
20:23:46&&&&4楼
我父张子溪或张自溪。自小和爷爷赶集被国民党抓壮丁、直到死前不曾能回家乡、引为终生憾事。叮嘱我有机会回家认祖归宗。
由于我父临终前神志不清、只能告诉我、他有兄弟九人。和大伯父的大概名字、家乡地址。由于当时我年纪小只记录在笔记本里、86年发大水后找到笔记本已经没有了字迹。
我父临终前神志不清、问他叫张子溪或叫张自溪已记不清楚。
我现在也不记得地址、只记得他说有宗族祠堂兄弟九人、排行第九分到他名下的是一块刀形地。家在四川。
只有这些证据、希望大家看
19:40:15&&&&5楼
我家谱上好像有这样 一个人不知道 是不是联系
01:32:46&&&&6楼
17:41:11&&&&7楼
你知道自己的班号吗?
发布于 10:50:26&&&&天气:晴天
张运强的日记
最近留言的日记
Copyright &
生活日记网 | 用日志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答复日四川泸州陈国华义门陈宗亲:“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四川”的说法是不对的。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这已经成为定论。以至于有许多专家提出:没有十代以上的四川人!有人还举证出清末流行的
答复日四川泸州陈国华义门陈宗亲:&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四川&的说法是不对的。四川人都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这已经成为定论。以至于有许多专家提出:没有十代以上的四川人!有人还举证出清末流行的《成都竹枝词》:大姨嫁陕二姨苏/大嫂江西二嫂湖/戚友相逢问原籍/现无十世老成都。
&&这种说法确有很多史料典籍作为证据。四川一些县志有过具体而详细的描述:&弥望千里,绝无人烟&、&万户萧疏&,&成都、重庆、叙州、马湖所属人民,仅存百十&,保宁、顺庆、潼川、龙安等三府一州所属29县,&一望丘墟,依山逼水者,豺狼昼游&,对当时情况记载最权威的&国史&《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民国时期编撰的《泸县志》甚至言之凿凿:&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这就是整个四川人都知晓的&张献忠剿四川&屠尽川人,才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我还看到另外一种&湖广填四川的说法&。
&&张学君、张莉红的《从古今移民潮看巴蜀文化的开放性》说:&明玉珍在重庆称帝后,湖北战乱不休,大量湖广人,特别是麻城孝感人陆续迁川&,该文用1371年到1393年四川的两次户籍、人口统计数据,说明在22年的历程中,四川户籍增加44%,人口增加56%,从而&由此推测出明初有30万左右的移民规模是大致不差的&,&出现了移民数量高于土著数量50%以上的情况&。两种说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湖广填四川&的人员,主要都是&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人!&&
&&&&&&笔者童年时期听长辈说家族史,也是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移而来,故多年来对此说法也曾经深信不疑。后来在从事20世纪川籍作家和川籍文化名人的研究中,发现&同乡&太多,逐渐生疑,开始留心,也咨询过许多在生活中接触的各类人等,回答几乎都是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移民后裔。这里就出现了问题。在14世纪的中国农村,一个乡的人口密度,不可能大到这种程度,即使全部迁移到四川,要繁衍出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另外,偌大的四川省,假使每百里摊上一个麻城县孝感乡的移民,这将是一个何等巨大的人口数量?奇怪的是,笔者从开始留心这个问题,历时多年,还没有遇到一个四川土著的后裔。这又怎么可能?&&
&&&&&&我们还是把名人作为个例研究。1947年,艾芜这样追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肆屠杀,弄得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徙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所谓湖广人,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人说的。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份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故乡&里面的语言》);1948年,艾芜在《我的幼年时代》中又重申道,自己&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他这里已经明确地把自己的籍贯落实到&乡&!而事实上是,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见《汤氏族谱》),1980年代《汤氏族谱》发现后,尤其是李义让、庄巨川《艾芜先祖入川考》一文发表后,一次在四川省文联召开的&鲁研会&上,我曾当面询及其事,艾芜答:&当然要依照族谱的说法。&17岁(1921年)离开家乡去十多公里外的省城成都求学,21岁(1925年)离开四川而&南行&,在这21年中,艾芜应该是要参加每年至少二次的家&&
&&&&&&族祭祀活动(清明会、春节团年),聆听长辈述说家史,讲述入川以来汤氏的发家奋斗历程和&耕读传家&的传统。这是1949年以前,中国整个汉民族的每一个人(或以成百上千人规模的宗族祠堂方式,或以家庭为单位)都必须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用费孝通教授的话来说,这是&乡土中国&宗法制的特点之一。这些口传家族历史,应该说是深深植根于艾芜的记忆之中,绝不会弄错。他对自己家族历史的&误读&,应该是汤氏先辈出于某种不得已原因而有意识地隐瞒家族真实历史所致。这样做的原因,我们只能从外部的某种社会压力去寻找。为了说明这个情况,借用我的父亲、现年80岁的邓哲宗先生在新修《邓氏族谱&编后记》所写下的一段文字,来说明当时的风俗:&
&&&&&据我幼年所经历的和现在所记忆的,每年春分,凡是传灿公后人中的男丁,都要参加祭祖扫墓。青壮年要去白果乡五指山的中位公之墓地、蒋家山的元松公之墓地进行祭扫活动,长长的队伍沿途敲锣打鼓,气势非常壮观。老少体弱者就在望江门祭扫。两处祭扫都完成后再回到邓氏祠堂,由年长、辈份高者领祭祖先灵位。拜祭完毕,族长或长辈讲话,内容是教育晚辈孝顺父母、尊敬长辈,要发愤读书,为邓姓增光,作有用人才。仪式完毕,开席进餐,老少汇聚一堂,其乐融融。其所需经费来自祠堂会的40余亩田产和淮口镇街铺面两间的收入。
&&&&&还有人甚至&虚构&一段自己的家族历史(之所以用&虚构&一词,后面再说),以适应某种生存需要,或者说逃避外部社会的某种压力。&
仁寿《戴氏族谱&序》(咸丰版):&我始祖保什公、妣谭氏,明太祖时自麻城孝感乡来川,迁于仁邑回龙场戴家山&;同治10年版中江《戴氏宗谱&序》:&吾始祖自江西迁楚壤麻城县孝感乡。明初来蜀&;光绪10年资中版《徐氏族谱&总序》:&吾徐氏,麻城县孝感籍也,妙洪祖避徐寿辉乱迁蜀&&&在《族谱》中明确说来自&麻城县孝感乡&的还有仁寿光绪25年版的《李氏宗谱&世系考》、大邑光绪版的《鲁氏支谱&序》、华阳民国21年《余氏家谱&原序》、安岳民国27年版《陈氏族谱&序》、中江民国28年版《黄氏族谱&序》等等。其余只说迁自&麻城&者还多,至于含混地说迁自于&楚&者,就不再赘述了。
&&&&有一份《族谱》给我们透露出了一点秘密。泸县民国3年版的《王氏族谱&鼎泰公序》:&(先祖)原籍汴梁(河南省汝宁府信阳州罗山县)&&后携家游至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喜其风土,不二载,奉旨填籍四川,孝感乡人尽搬入四川&。它既真实地讲出了自己的籍贯,又为了某种原因,&从众&说:来自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喜其风土&是包含着讨好的成分,&奉旨&是不得不离开,因为全乡人&尽&走了。最关键的是,据此&不二载&,祖籍又是清楚的,&麻城县孝感乡&这个籍贯就不重要了。其实,很多四川人的《族谱》都有暂时客居&麻城县孝感乡&的记载,只不过时间没有这么清晰而已。&
最后再来说这个惹祸的&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1998年我在五台山上的一个学术会上,为这个地名,询及湖北武汉大学中文系博士导师孙党伯教授,对方顿时哑然失笑。后答以湖北确有麻城县,但该县绝无孝感乡,倒是很远的地方另外有一个孝感县。行文于此,找来一份地图册翻开一看,麻城县与孝感县虽同在湖北省,地理空间上却相差&一帽子远&。自己亦顿时嫣然,似我等弄文学的上当多年倒不要紧,一些多年来专门研究四川史的学者也被一些&史料&所迷惑。不管是&八大王剿四川&,还是清王朝军队入川作战,他们都应该明白一个起码的道理:军队作战需要大量的民工作苦力、乃至于补充兵源和提供军需品生产,于此则应该有许多四川土著被保留下来。四川人为什么要凭空&虚构&这样一个迁徙的来源,来掩盖自己的&土著&身份,其他省区的移民又为什么要在自己的家族历史中加入一段&麻城县孝感乡&的中转过程,虚构一个子虚乌有的地名,所为者何?其中秘密,望读者诸君揭示教我!&
&&人类历史的进程匆匆地步入了14世纪。朱元璋与元代统治者的政权争夺战争中,华夏大地遭受一场大浩劫,接着又是16世纪明清之交的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人口锐减,人们──包括许多历史学家都说:两次战争,四川地区受灾特别严重,因此需要向四川大移民,其结果就是,今天的四川人都是移民的后裔。
&&&&很多史料给我们描述着当时的情况:明清时期四川的很多地区完全荒芜,方圆百里几乎看不到一个人,&有耕田行路,被老虎白昼吞食者;有乡居散处,被老虎寅夜入食者;及各州县,城垣倒塌,虎亦有径行栏食者&,甚至在成都平原这样人口密集的地方,荒芜的程度竟然达到&城郭鞠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康熙版《成都府志》)。《清史稿》卷120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孑遗者百无一二&、甚至是&靡有孑遗&。民国编撰的《泸县志》甚至言之凿凿:&自外省移实者,十之六七为湖广籍(麻城县孝感乡),广东、江西、福建次之&。这就是整个四川人都知晓的&张献忠剿四川&屠尽川人,才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杨尚昆在其《杨尚昆回忆录》中,根据所看到的史料和所听到的大量民间传说,这样告诉我们:&历史上四川曾经有过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一次是元末明初,因为连年的战争,人口大幅度下降,土地也荒芜了,朱元璋打下天下后,为了恢复元气,从两湖还有广东大量移民入川,史称&湖广填四川&。第二次,是明末清初,起义的农民军和官兵连年激战,四川人口降到全国倒数第三位。据县志记载,安岳县甚至&户不盈十,丁不满百,难以设官&,不得不归并到遂宁县。所以,清代又出现了一次&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这次移民运动,持续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各省有&
&&&&100多万人入川,占当时四川人口总数的一半。所以,清代四川的人口,大多是两次&湖广填川&移民的后裔&。杨尚昆又联系自己的家史说:&杨氏家族是从哪个省移来的?过去我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1987年,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潼南,县里正在修新县志。我这才知道双江镇杨氏家族的源流。据记载,我们这一族的远祖杨文秀,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南宋末年曾在湖南永州府零陵县当县令。第二年,宋亡,不能归籍,就在湖南辰溪县定居。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杨文秀的后裔光字辈的堂兄弟三人,先后来到四川,沿涪江北上,分别在蓬溪、遂宁、江油三县落户&。&一直认为是从湖北孝感来的&意识伴随着作者的大半生,这当然是由于家庭的口耳相传和整个四川社会民间传说的影响。
&&&&&著名作家艾芜在1947年,这样追述着自己的家族历史:&明末的时候,张献忠在四川大肆屠杀,弄得好些地方,都没有人烟了。湖广人大量地迁徙进去,才把空下的地方,填满了人家村落。所谓湖广人,便是指湖南湖北两省人说的。我自己的祖先,前七八代人,就是由湖北麻城县迁去的。而且,不只我一家,几乎附近好些县分的人,都是来自湖北麻城县。这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都是有族谱可考,并非由于传闻&,艾芜生活的时代,人们普遍重视自己的&根&在何方,他听到的传说或看到族谱,使他对之坚信不疑;1948年,艾芜又在《我的幼年时代》中又重申道,自己&第一个到四川的祖先,原是生长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他这里已经明确地把自己的籍贯落实到&乡&!而事实上是,艾芜的汤氏家族入川(1698年)之前,&世居湖南宝庆府武冈州(今武冈县)高沙柿杨家桥&(今属洞口县)(见《汤氏族谱》)。《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四川方言与民俗》等学术专著中收录的四川人家谱,说自己家族来自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的占最大比例。
&&&&在当今的文化热和寻根热大潮中,四川人纷纷探询自己的来源,在互联网上,寻根指向&湖北省麻城县&乃至于&麻城孝感乡&的人比比皆是:&由长字辈──大字辈的先人在康熙、乾隆年间从湖广行省麻城县移迁至四川顺庆府南部县,我现为永字辈&一位李姓人在网上寻求家谱时如是说;一位叫陈益蛟的网民说自己的&祖籍是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四川遂宁杨姓网民留言道:&大家好,我来自重庆,我爷爷辈的籍贯是四川遂宁,据说是我们这一支是从湖北麻城迁到四川的&;四川简阳县普安乡杨金章在网络上留言追寻&祖上在湖北麻城县孝感乡的情况&并自述&:据我父亲讲,我祖上杨惠杰是洪武年间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马桑坪(当时在湖北有12代)迁到四川简州府东乡烂坝子(即现四川简阳县普安乡)的&&请知道我家祖辈杨惠杰迁入四川前原居住地湖北麻城县孝感乡马桑坪的上代情况详细介绍一下,我家族谱没有记载湖北麻城杨氏家族的情况。最好能帮助寻找我家前辈在麻城县孝感乡马桑坪(家谱记载的地址)的情况&;四川泸州易小平在网上说:&相传明末清初,我祖易朝鸾、明鸾、鸿鸾三公由湖广黄州麻城县孝感乡填川蜀都定居泸城(现四川省泸州市泸县),我分支无古谱可查&,这两份&族谱没有记载湖北麻城杨氏家族的情况&、&分支无古谱可查&的情况,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只得深思的东西,最讲究&郡望&和&根&之所在的中国人,都要不厌其烦地寻根到&三皇五帝&,怎么会把中间一段家族迁徙历史遗漏?
&&&&我们只有去湖北省麻城县&寻根&孝感乡。在元代,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被划为&湖广行省&(&四川省&得名在这个时候),省内有襄阳、黄州、蕲州、兴国、峡州、武昌、江陵(中兴)等州和德安、沔阳、安陆等府,元代和明代时中国流传的&湖广熟,天下足&民谚,说的就是这个鱼米之乡。康熙六年(1776年),湖广左司所属辖区改为&湖北省&。从魏晋时期一位姓麻的将军在当地筑城始,就有了&麻城&,隋朝正式设置&麻城县&并隶属亭州,到明代&黄州领黄冈、木兰、麻城、黄陂四县&,有《明史&地理志第二十&湖广&黄州府&麻城》为证明;《清史稿&邦交七》《清史稿&仁宗纪》都有关于麻城县的材料记载,也有《清史稿&地理志第四十二&湖北&黄州府&麻城》作证。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在编撰《湖北通志》时还专门编修过《麻城县志》,如此种种,更显示着这个地名从未变化过。查阅麻城县境内的地名,有:麻溪河、乘马岗、项家冲、岐亭、白果、盐田河、三河口、黄土岗、曹家河、齐安、蒙茏、龙潭湖等乡(镇)之名,惟独就找不到那个&孝感乡&。20世纪20年代的红军&黄、麻起义&使一批麻城人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将领,翻阅他们的回忆录和有关传记,也找不到一个&孝感乡&人。
&&&&但我们却在另外一个地方找到了&孝感县&。在秦代的南郡、汉代的荆州江夏郡、晋代的安陆郡所辖的这块土地上,南北朝时期的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鉴于该地&孝子昌盛&之故,于是就设置&孝昌县&。编辑:&&泡菜草堂&&&&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庄宗李存勖因县名中的&昌&字犯了其祖父名讳,遂根据孝子孟宗哭竹&至孝之所致感&和董永卖身葬父等孝子行孝的事迹,改孝昌县为&孝感县&,这就是&孝感&得名的开始。明正统年间孝感知县黄巩在撰写《修孝子墓记》中对此说得很清楚:&孝感县旧为安陆县地,后置县,以孝子董永名&;明万历年间德安知府张惟方撰写《孝感县志序》中说:&今上御宇之二十七年(1599年)余方由孝感入视郡事,顾瞻邑南有汉孝子董永遗迹焉,考南宋(南北朝宋王朝)时始号孝昌,说者谓因董永得名,此邑所由也&。明清之际,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七七专设《孝感县》,清末的湖广总督、学者张之洞在其所编《百孝图》中云:&汉董永千乘人也,奉父避难于湖北德安&&湖北孝感县名本此&,康熙十二年(1673年)修有《孝感县志》,由此可见,&孝感县&这个地名至少在明清时期是固定的、清楚的。&
&&&&&&前面引文中我们已经看到,明清时期&麻城县&都隶属于&黄州府&,而在《明史&湖广&德安府&孝感》、《清史稿&地理志&湖北&汉阳府&孝感》中,我们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麻城县和&孝感乡(县)&两个地方的辖属,绝无交叉或重叠之处。是两个互不隶属而并行的同级行政地区,于是,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是一个纯属虚构的、子虚乌有的地名!
本文来自 汤氏会社:
这份报导的永久网址是:
<input type="hidden" name="content" value=" " />
最新十条评论
最新图片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观家族族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