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有两个qq会不会影响男孩追女孩qq聊天截图对她的看法?

我要追一个女孩,昨天晚上在QQ上和她告白,她没答应,说如果男生突然对你有好感你会咋办,我问他是不是_百度宝宝知道女孩会不会随便对男孩说要宠她,不是当面是在QQ上说,他们的关系呢?_百度知道
女孩会不会随便对男孩说要宠她,不是当面是在QQ上说,他们的关系呢?
我在追一个女孩,在QQ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我宠着她。因为是QQ聊天我有点拿不定主意,感觉这句话不如当面说……
提问者采纳
你哪有见过一个脸如纸薄的女子会主动要求一个打打闹闹的男孩去宠着她呢。试问首先我得说你很幸福?唯一的答案前面已经说了。请好好珍惜深爱着你的女孩吧!祝你幸福,因为你遇到了一个爱着你的女人,而且爱得是那般的深沉和义无反顾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保护她爱她是男人对一个女人的责任!大家都不会很尴尬!主要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愿意宠她爱她是男人对女人必须的条件之一!所以这问题他说没用!你自己对她是不是真的喜欢她!有些事当面会说不出口!如果是不管她要不要你宠她.你都会宠她!有事在电话或短信说
女孩会不会随便对男孩说要宠她?如果一个女孩很开放可能会说出来,但是对于文静的女孩可能是一个很难说的问题,你要相信女孩只有很爱这个男孩她才会说出要宠她这几个字
额,为啥么我女友跟你的比起来好野性啊,直接跟我说,敢对她不好就让我做不成男人····
这是什么状况?不理解
不明所以 能具体点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男孩因为工作而忽略了感情现在那个女孩却把他的手机号拉黑了QQ拒绝了是不是代表一切玩完了呀!_百度宝宝知道最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附近村的女仔,跟她在QQ微信手机短信谈了差不多有两个星期了,基本上关系有点陌生_百度知道
最近通过朋友介绍认识了附近村的女仔,跟她在QQ微信手机短信谈了差不多有两个星期了,基本上关系有点陌生
甚至两个星期其间没有问问我的情况或者了解我的为人,她回答我一句,而她有点羞涩,但从目前看来我是最主动的一个?有什么点子能打开现在我们俩的隔阂,我问一句,我们双方都米有见过面!,或许太忙了,我提出过约她出来喝东西,我的发送过去的远远比她的频率还要高暂时到目前为止.但是我还是坚持不懈地发短信或大电话对她嘘寒问暖.我想我们彼此了解对方,她好象不对我有兴趣,不敢了解,就连我们QQ对话中,有点像问答大会,网友们你觉得我还继续坚持这样的状态么,但是她没能给出约会时间
暂时还米有视频过
我俩都是乡镇的,我俩都有发过彼此的相片,我对她的好感是因为平凡脸孔和她对感情既认真
我有更好的答案
要是农村的话,一般不会随便跟你出来的,风言风语的很多,如果在城市就好多了。
你们都去你朋友家见个面什么的(如果光看相片,没多大用),你这还没见面呢就嘘寒问暖,网恋还有见光死呢。
男孩子主动点也是应该的,女孩子一般的都很含蓄,羞涩(你说的),只要她愿意理你就表示不反感你。
还有就是,我觉得这个女孩子主见很少,这个是缺少主见啊,那你就可以直接定了(适合的时间),在哪见面,不来你就在那等着。
你见过她么(你好像说没)我纳闷你的好感来自哪里,是不是饥不择食了,还是太相信你的朋友。最好见一面,其他的先保持吧。
你们聊天,可以视频呀,或者让她先看看你,追女孩不要追那么紧,很紧了,她会觉得很累,毕竟你们还没确定那个关系,她觉得你对她好她不知...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手机短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好, []|
男教师加速逃离中小学?
tag:基础教育 男教师流失 社会认同
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tag:中国教育 私人办学 腐败 富二代
柏克莱的张爱玲
tag:晚年张爱玲 个人主义 美国 柏克莱大学
命中有情劫怎么办?
tag:算命 破财消灾 咒符 8888元
以色列特拉维夫,拉比德罗尔?摩西?卡苏托(中)在唱歌时,一位极端犹太教徒高高跳起。
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我
#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我#在纽约,9.11 已经过去整整11年;中国某男子自动取款机吞钱致电银行,对方说要2个工作日,谎称自动取款机多吐钱,五分钟后工作人员立刻赶到;今天的我:
还能输入140字
开封某小学130名教师,男教师不足10名,六个体育老师,四个是女老师;是什么原因让热爱教育的男师范生们逃离中小学?
男教师加速逃离中小学?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朋友
分享到腾讯微博
来源 /《中国青年报》插画 /Edward del Rosario
(原标题为《男教师逃离中小学引关注:挣得少社会认同感低》)
1989年出生的赵龙因为喜欢孩子,选择了幼师专业,成为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他热爱幼师这个职业,喜欢跟孩子在一起,园长和孩子们都亲切称呼他"男妈妈"。
凡是来过方书贤办公室的人,都会不自觉地问他:"你真是教研室唯一的'党代表'?"
方书贤已在河南开封市某所中学待了22年,现任该校数学教研组组长。他的身边曾先后来过5个男教师,但几乎是每两年走一个。如今的教研室,除他以外,其他13位教师都是清一色的女将。
对方随即再问:"他们为什么会走?"
方书贤像背书一样反复讲起这样一个场景:每年,市教委都会为单身青年教师专门开展一些联谊活动,除学校之外,其他参与的部门多是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联谊会的保留项目是跳舞,女伴多是学校的女教师,而男伴则通常是那些外来单位的"有为男青年"。
男教师去哪里了?方书贤自问自答:作为"香饽饽"的女教师看不上男教师,公务员嫌弃自己挣得少,和做生意的又谈不来。无奈之下,男教师都躲在舞厅的角落里,和同事喝着闷酒。
会后,总有一些年轻男教师向老大哥方书贤抱怨:"我热爱这个职业,我愿意为它'牺牲',可是我的家庭谁来支撑?"
在方书贤看来,这般无奈的反问足以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走?"
不过,按照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中小学教师发展报告(2012)》(以下称报告)的数据统计,一个矛盾的现象出现了:一方面是近10年来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愈来愈小;另一方面,教师整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
仅仅以收入差异或男女择业观为缘由,难以解释男教师的"逃离"。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性的吸引力越弱
收入是令男教师"逃离"的一个因素。日本中小学男教师的比例比中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按照日本川口市一位小学教师的说法,日本从事义务教育的教职工的工资要比一般公务员高,因为除了工资,他们每个月还有各种名目的津贴;中国尽管已经作出规定,教师工资参照公务员标准,但各地情况不同,以开封为例,一位小学教师介绍,教师月薪最高能达到3000元左右,而当地公务员可拿到四五千元。
北师大这份报告的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曾晓东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只以收入、待遇指标来论男性的职业选择会十分片面,既不符合事实,也会将问题极端化。
事实上,这一报告除了透露10年来男女教师比例的变化外,还涉及一个重要的数据差异,即以城、镇、乡为指标,不同地区中小学男女教师的比例――
城市教师队伍更为"女性化",县镇次之,农村学校中女性教师所占比例最小。具体而言,在小学阶段,城、镇、乡小学女性教师相应的比例为79.39%、68.16%和46.11%;在初中阶段,城、镇、乡初中女性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4.4%、47.88%和41.67%。一个更为明显的对比是,北京、上海、广州2009年小学专任女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74.4%、74.21%、61.74%,而贵州、云南、西藏则分别是43.66%、46.56%和49.15%。
从报告可以看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教师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越弱。
对农村男教师所占比重更大的一种解释是,在多数经济和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能将义务教育读完,乃至走出去读书的多是男性。相应地,整个农村文化程度较高的也多是男性,他们中没能走出老家的一部分人便留在当地做起教师,撑起了乡村的师资队伍。
留给经济发达地区的则是一个追问:一些大城市给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已是十分优越,以北京一些重点中学为例,招收教师的门槛有的抬升至硕士学历,相应的待遇则是解决户口、宿舍加5000元的中等月薪,为何仍受不到男性的青睐?
曾晓东的分析是,一方面,全国教师等级工资是一致的,即使在北京、上海这些生活成本很高的城市也只是多一些津贴补贴。换句话,与同在一所城市的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仍抬不起头来";更为重要的是,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的余地更大。
当然,这也就涉及择业观念和社会地位的因素。用方书贤的话来说,"男人要面子,对象都难找的工作,即便钱给的多了些也没人愿意去。"
除了教书还是教书,老师成了"套中人"
方书贤的说法并不夸张。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12名,小学老师则排在第35名。而工程师排第4名,外企经理第10名,银行出纳员排在22名。
深圳市翰林学校语文教师武宏伟对此深有感触:"教师的社会认同度太低,家长对老师的尊重大多停留在教他孩子的那会儿。"而就教师职业的成长空间而言,因其过于"狭窄"、"难有进步"也让一些男教师望而生畏。
有一句话在教师圈内广为流传:"one&day&as&a&teacher,always&a&teacher"。对此一个较为夸张、但还算形象的翻译是:"当你踏入教师这个行列后,就像被关在学校这个笼子里,再难与这个社会有过多交集,以至被社会的快速脚步落下,越来越远。"
这种隐痛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武宏伟说,他曾经向很多非教师职业的朋友诉苦,但朋友多会半开玩笑地回应:"你们有寒暑假,加一起3个月,知足吧。"
不身在其中,难解其味。实际上,学校并没有给教师打开社会活动这扇窗。武宏伟发现,30年来的教师生涯,工作日要上课,周末要做继续教育,有时还给学生在家里补课"开小灶",平日里几乎没有多少时间用来充电。
一个研究生时的同学告诉武宏伟,相对于其他领域,教育是个"落后"的部分。以前和这位同学一起做教育的都离开了教师岗位,他们宁愿去中小企业接受未知的挑战,也不愿一直做个"套中人"。在学校里,学生是"有期徒刑",老师是"无期徒刑"。
武宏伟本人则告诉记者,如果不是在学校里轮岗做过团委书记、副校长等职务,恐怕自己早对学校失去了感情,"男人要有自己的事业,如果只是教书匠,没了发展空间,真的怕被瞧不起。"
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培养高分学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国珍起初并不愿意过多谈及男性"逃离"中小学的原因。在这位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专业硕士生导师看来,外在因素列举起来总是简单,而一旦谈及更深层次的内涵原因,一来难以说清楚,二来难以为人信服。
吴国珍所说的"内涵原因"简单来说,就是男性在选择教师职业时所憧憬的教育抱负,以及现实教育环境对其的"扼杀"。
吴国珍说,愿意为教育牺牲自我,把积攒20年的知识悉数掏给学生的教师大有人在,阻碍他们释放能量的是僵化了的应试教育环境。
试想如果让一个男人站在课堂上盯着学生们念书,看着他们背书,拼命做练习,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蜡烛精神相比,完全变了味儿。
换言之,当下的环境让教育失去了"育人"的血液,只剩下"教书"的躯干,成了"僵化的教育"。在吴国珍看来,一味地追求高分,而不是根据学生特征发展个性,不仅让学生成了机器,老师也成了教书机器,从而真正成了他们所自嘲的"教书匠"了,真正有教育抱负的男人谁甘心于此呢?
吴国珍的一位朋友,在北京一所重点中学教语文。刚教了几年,这位男教师便离开这所公办学校,去了一所民办中学。他告诉吴国珍:"我很爱教学,但我不甘于教授作秀的官课。"
到了民办学校后,这位教师接触到了差生、问题少年等各类学生,他的工作明显要比以前多了许多,除了学习,还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家庭乃至"人生困惑"等各类问题。但是他很喜欢这种状态,因为"这样的教师生涯才显得完整"。
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重小的现象并非中国独有。一份数据显示,在美国,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94.7%、86.5%和60.2%;法国小学和初中的女教师分别占到77.7%和62.8%;捷克、匈牙利、意大利、阿根廷和巴西,初中女教师的比例都高达70%以上,有的国家还超过八成。
学者们对此的解释更多是男性、女性之间兴趣本能的差异:"女的喜欢带孩子,孩子带好了也有成就感。"但除此之外,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各国都不尽相同。吴国珍说,就中国而言,值得注意的是应试环境对教师职业"成就感"的影响。
更进一步说,在国内,一些男性对中小学教师岗位的"逃离",折射的是他们对应试教育环境的价值不认同。
北京师范大学李琼教授十分认同的一个观点是:不能让男性觉得进了教师这个行当,就是走"读书进修、考证拿文凭、评职称"的套路,而任务就是培养高分学生。
老师"阴盛阳衰"后果很严重?
男教师少了,女教师多了,男孩子会不会因此变成"娘娘腔",女孩子成了"假小子"?每每有关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的数据曝出后,家长总会成为反应最为激烈的群体,并提出类似问题。
这一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这一比例更为悬殊的大城市里,家长的疑虑就更多。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学校是清一色的女老师,很容易发生"三个女人一台戏"的内耗,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复杂,就难免会影响到教学心情以及与学生的相处。
这般担忧虽然有些夸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对教育教学必然会有影响。一个最为流行的说法就是,"女儿国"教育如单亲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缺少父母任何一方,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琼就十分认同这一说法。她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性别角色认知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一环,是家庭教育所不能达到的,而在学校教育中,幼儿园、小学又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主要时期,如果在这个时候接触的都是女性就会导致孩子们性别角色认知缺失。
北京市十四中男教师刘伟就遇到过这样一个男生,身高一米九、体重160多斤。这个男孩基础不好,中考前每次模拟考试之后,成绩不如意,他就哭。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伟已经找到对待这种"爱哭"学生的方法。"他哭,我会由他去哭,等不哭了再从正反两方面激励。"而他身边的女教师看到孩子哭就心软,而这样就往往给孩子留下一种"我只要哭"问题就解决了的印象。
家长们也很清楚男女教师的差异,很多男孩家长特别希望自己的孩子由男教师来教。每当孩子升学,进入新学校新班级,一些家长第一个要打听的事就是儿子的班主任是男是女。
不过,在当下家庭教育中父亲严重缺位的情况下,将男孩子"伪娘"现象归结到男教师缺乏上未免有失公允。美国一项研究表明,与母亲亲近、与父亲疏远的男孩成年后普遍适应性差、性格被动、缺乏进取精神;而与父亲疏远的女孩成年后,容易在与男性的亲密关系上存在缺陷。
寄希望于男教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父亲角色,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情况。但就具体的班级管理而言,男女教师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下次遇到事情要不要继续哭",更主要的是"建立起一种规则意识"。
宁夏某中学政治老师杨锋感受到的就是后者。他去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宁夏南部山区任教,那里的孩子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底子弱,学习能力差,还不服管"。上周开学第一天,杨锋在教室里听到邻班一直闹哄哄,就透过玻璃看了看:一个今年新来的女老师站在教室前面讲话,下面的学生丝毫不理会,"该干嘛就干嘛"。他看不下去,推门进去,学生们瞧见他后,立马安静了。
这样的权威并非一蹴而就,杨锋后来发现,男教师往往会将规则看得很重,并用简单的诸如"上课该干嘛就干嘛"、"不准说话这是死命令"等来和学生"约法三章",一旦有人违反就要惩罚,而且说到做到。
而女教师遇"突发事件"则多是找年级主任、教务处长来,虽然学生们最终会乖乖服从,但终究不是对规则的认可。
除了性格塑造即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育人外,在教学风格乃至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培养上,男教师也有着女教师难以代替的作用。
河南开封某小学教师杨大海(化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刚刚下课走出教室,他对自己今天讲授的语文课文《山中访友》很是满意。他说自己并未按照先分析中心思想后讲解写作手法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讲,而是大胆采用新方法,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几个中心词,再根据这几个中心词自己写文章。
杨锋也是一样。他到学校任教后,对一些前辈的教案作了较大调整。他从课程计划中抽出多个课时作为辩论课和讨论课,并在课上为学生准备一些思维训练题、填词游戏或者侦探故事。他说:"我这种方式可能不会立竿见影,但我相信他们进入高中后,一定会比其他学生更有潜力。"
这印证了一些学者的观点:男教师敢于冒险、思维活跃、知识面广,这些特点让他们很容易在课改中脱颖而出,他们身上所有的这些特质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正因为男女教师在教书和育人上存在很大差异,才让众多专家学者和家长对男教师匮乏这一现象忧心忡忡。然而,深圳市翰林学校语文教师武宏伟对这一问题,另有一番见解。
他说,从理论上来说,性别结构失衡会产生诸多影响,但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男女教师对学生性格培养乃至"思维方式"的培养差别并不大。在应试环境里,教师独特的教学方法、思维方式几乎都派不上用场,学校的教学方式是重复且粗放的,"背书,背书,还是背书"。
武宏伟认为,让男孩变成"娘娘腔"的,或许不是男教师或女教师的耳濡目染,而是应试教育环境的压迫。他反问道,没了自由,没了冒险精神,在只知道做题的大环境下,孩子们不成"娘娘腔"才怪。
是什么让一位已经82岁的老人,频频就社会问题作狮子吼?养儿诒孙之龄呈金刚怒目状?
中国教育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朋友
分享到腾讯微博
作者 /资中筠来源 /《南都周刊》插画 /Peony Yip
今年82岁的资中筠,是香港书展上最年长的一位讲者,也是发言最犀利、大胆的一位。她来自北京。
资中筠于1996年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退休后,就公共事务撰文多篇,2011年出版自选集五本:《感时忧世》、《士人风骨》、《坐观天下》、《不尽之思》、《闲情记美》,社会反响巨大。
"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独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间。"《炎黄春秋》杂志社副社长杨继绳对她如是评价。
在香港书展上,香港天地出版公司根据内地版自选集编选的新书《思想不能用钱买》面世,资中筠在序言中,毫不掩饰她对今日中国现实的失望。她这样写道:我们这代人"生于忧患,长于国难",做梦都希望民族振兴,但在一片"崛起"声中,却感到离当初向往的道路似乎渐行渐远。
同样的失望,在内地版的自选集中也传递给读者。她将现时的心情与1980年代相比,尽管当时仍感觉到旧的顽固势力和种种太熟悉的思维习惯的羁绊,总的心态却是乐观而有信心,但如今,心情"沉重"。
在7月18日的主题演讲"人性?文化?制度"中,这位国际问题与美国研究专家对中国当下的腐败及制度问题表达看法:在权力不受监督的情况下,官员必然腐败,以德治国不再适用于现代中国。对于中国的海外形象,她亦直言:"中国宣传软实力,只要发生几宗'被自杀'事件,在国外开多少间孔子学院,都救不了中国的面子!"
在100分钟的演讲中,资中筠多次提到"启蒙"对今日中国的重要。她所认为的"启蒙",是要恢复用自己的头脑按常识和逻辑来思考问题,因为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国人已经不同程度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在今时今日的中国,最让她感到痛心疾首的问题,是教育。"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在资中筠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
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资中筠对记者说:"这个过程,就像退化土豆一样"。
只要给我空间,我就敢讲想讲的
记者:最近几年,您越来越多地就公共事务发言,出版自选集后更是引起很大反响,有人称您是公共知识分子。
资中筠:我不喜欢这顶帽子,一直以来我就在发表我想发表的意见,只是最近突然受到了多一些的关注,我也觉得奇怪。当然,这是一件好事,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也许这样说,有点把自己说得太好,但是我确实是这样认为,所以我不想自己有一种怎样的身份,什么这个派或者那个派的,我不属于哪个派,我就是想维持自己的独立性。
记者:在您的自选集自序中,说从文章时序来看,越到后来,所表达的心情越沉重。是现实越来越令人失望吗?
资中筠:我是这个意思。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我们对于改革开放期待很高,比较乐观,以为会沿着这样一条路走下去,后来发现很多事情并不如人意,并且问题越来越严重,我的心情也就越来越沉重。这是事实。那么,失望后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只能够说,我想发表什么意见了,憋不住了,就会出来说话。如果谁受了我的话的影响,绝对是好影响,不是坏影响。我相信我发表的意见,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
记者:有人听了您昨天的演讲,觉得您在香港讲话,比较放得开,是因为香港的言论环境比较自由?
资中筠:并不是因为我在香港,说话就放得开了,这些话在很多场合,在很多内地的大学,我都讲了。昨天在演讲上,观众问的问题不是太尖锐,我以前的演讲还要尖锐得多。现在只要给我空间,我就敢讲我想讲的话。
打破教育僵局,应允许私人办学
记者:今年作家出版社邀请100位作家抄录《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人批评知识分子犬儒化,也有人说该讲话对今时今日的中国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您怎样看?
资中筠:这个座谈会的讲话出来后,多少文人受到迫害,今天要断章取义地来纪念这次讲话,说艺术该为人民服务,这在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但是文艺为政治服务,为一个很狭隘的政治服务,其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我不想去评论那些接受抄写邀请的作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我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不太熟悉的,但就我知道的,也有好多人收到那一千块钱和一封信后选择了拒绝,这就说明不是不可以拒绝,所以我认为,他们抄讲话,既不是威逼,也不能算利诱,因为这些作家也不会在乎这一千块钱,只能说他们各有各的想法。
记者:您一直对中国的教育问题很关注,也说过内地的教育是摧毁人的糟糕的教育,您认为在现有体制不改的情况下,中国的教育应该怎么走?
资中筠:我最担心的是教育,教育是百年树人,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人种都会退化,这就像土豆要退化一样,因为你教育出来的学生,再过十年,他就是老师,然后他再接着用这一套方法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下去的话,教育就是在不断摧毁人。家长们都喜欢说一句话,叫"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中国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教育没有别的目的,就只是奔着升学去,而且现在的学校两极分化特别明显,如果进不了所谓的重点,其他的那些学校就变成了放羊的学校。
为什么好多家长、好多学生都会选择香港的大学,就是因为现在香港的教育至少还比较正常。中国内地的大学被课题制摧毁了。这样完全破坏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当然也还是有少数教员在坚守理念,但是这样的人越来越少,因为这个制度逼着你非要这样做不可。譬如教育部来评什么211、985工程,你要进不去,对学校的经费、地位影响太大了,所以大家用各种不正常的手段往里钻。你说怎么办呢,我觉得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放开思路,允许私人办学。如果在政策上能够放开的话,我觉得中国的教育要会好得多,也会打破目前的僵局。
现在中国内地正在出口腐败
记者:现在内地和香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您对香港在中国的角色有什么期许?
资中筠:香港的法治,特别是香港的廉政,一向是被大家所看好的,所以我觉得香港人的确该警惕,因为要保持廉政是非常困难的,要腐败是非常容易的,现在中国内地正在出口腐败,不仅是香港,很多跨国公司都觉得很麻烦,因为美国是有《海外反腐败法》的,它要坚持《海外反腐败法》的话,在中国做生意就非常非常困难,所以他们每年都要研究这个问题该怎么办。香港人自觉维护金融的法治和廉政,这是一个谁影响谁的问题,是用好的来影响坏的,还是被坏的所影响,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不是香港人,我也不大常来香港,但我希望香港能够把原来好的东西坚持下去。
记者:中国社会除了腐败问题,也会有一个阶层固化的现象,"富二代"、"官二代"占据最好的资源,上升渠道的阻塞,会让很多人对未来丧失信心。
资中筠:你说的社会流动性问题,确实是现在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一个国力比较强、有活力的社会,应该是流动性比较强的社会,假如要是哪个阶层的子子孙孙永远就属于哪个阶层,年轻人认为没办法通过努力就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停滞不前。中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是社会的不幸。
当然也不能说现在完全都是这样,现在社会上并不是说你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就永远没有出路,通过自己的努力,上升的空间还是有的。年轻人不能以此为借口,觉得一切都是白搭,用不着努力,等到机会来了的时候,你又没有准备好,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
1995年,张爱玲去世几天后才被邻居发现,家徒四壁,没有书,几乎没有家具,只有一个没有灯罩的白炽灯泡。
柏克莱的张爱玲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朋友
分享到腾讯微博
作者 /祝勇来源 /《非典型面孔》插画 /Sophie Grandval
关于我的同事张爱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并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几乎从来不见她的同事,包括她的助手。
在柏克莱大学,张爱玲几乎是一个隐形人。这首先与她的体形有关。因为她的体形过于瘦小,在人群中,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台湾学者水晶说她像艾米莉•勃朗特。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鲁(Andrew Jones,柏克莱大学东语系教授、张爱玲小说英文译者)的车上,饥肠辘辘,在黄昏的车流中,向旧金山一间小啤酒馆奋勇前进。我们谈起张爱玲。安德鲁指着路边走过的一个小老太太说,如果你能见到张爱玲,她就跟她一样。一个平常的老太太,毫不引人注意。
其次,张爱玲喜欢昼伏夜出,刻意地躲开人群。据她的助手、台湾学者陈少聪介绍,张爱玲通常是在下午到办公室,等大家都下班了,她仍留在那里。大家只是 偶然在幽暗的走廊一角,瞥见她一闪而过的身影。"她经常目不斜视,有时面朝着墙壁,有时朝地板。只闻悉悉@@一阵脚步声,廊里留下似有似无的淡淡粉香。" (陈少聪:《与张爱玲擦肩而过》,《有一道河,从中间流过》,第203页,九歌出版社,台北,2006年版)当时的中国研究中心在校外办公,不在紧邻西门的现址。我在柏克莱市中心找到她当时的办公楼,是一座数十层的巧克力大厦,就在Bart车站边上,是这座 朴素的小城最显赫的建筑之一。并且,据安德鲁介绍,它的显赫地位至少已经维持了二十年。我向陈少聪问询了张爱玲当年办公室的位置。中国中心早已搬到富尔顿 街2223号(2223 Fulton Street),那里现在变成一座银行。人们进进出出,点钞机决定着每个人的幸福指数。一切迹象显示,这座大楼与张爱玲无关。
陈少聪与张爱玲同在一间办公室办公,只是中间隔了一层薄板。外间是助手的,张爱玲在里间。所以,张爱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与陈少聪打一个照面,她们互相 微笑一下,或者点头致意,这种最低限度的交往,是她们每天必须履行的程序。后来,她们连此也嫌麻烦。每天下午张爱玲要来的时候,陈少聪干脆及时地躲开。
"我尽量识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骚扰她的清静,但是,身为她的助理,工作上我总不能不对她有所交待。有好几次我轻轻叩门进去,张先生便立刻腼腆不安地 从她的坐椅上站了起来,眯眼看着我,却又不像看见我,于是我也不自在起来。她不说话;我只好自说自话。她静静地听我嗫嗫嚅嚅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会儿,然后神 思恍惚答非所问地敷衍了我几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后狼狈地落荒而逃。"(同上书,第204页)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只身来到深圳罗湖桥,准备从此进入香港。这里是上海到香港的陆上必经之途。罗湖桥的桥面由粗木铺成,桥的两端分别由中英两方的军、警岗把守。香港警察把入境证拿去检查时,张爱玲和从中国一起出走的人群眼巴巴地长时间等待。在他们的焦急与无奈面前,香港警察不失时机地表现了他们的傲慢。他们若无其事地踱步,心态悠闲。有一名中国士兵见状,走到张爱玲身边,说:"这些人!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不如到背阴处去站着罢。"张爱玲转头看他,那个士兵穿着皱巴巴的制服,满脸孩子气。人们客气地笑了笑,包括张爱玲在内,没人采纳他的建议。她紧紧贴在栅栏上,担心会在另一端入境时掉了队。这是张爱玲最后一次体会来自同胞的温暖。(据司马新:《张爱玲与赖雅》,第68页,大地出版社,台北,1996年版)那条看不见的边界,从此把张爱玲 的生命分为两截。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在她身后,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迅速湮没。三
如同默片里的人物,张爱玲很少发出声响。即使在办公室,她在与不在几乎没有区别。她把自己视作一件宝贝,秘不示人。她与外界的联系大多通过纸页进行, 连电话都很少打。陈少聪说,每过几个星期,她会将一叠她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小字条。"为了体恤她的心意, 我又采取了一个新的对策:每天接近她到达之时刻,我便索性避开一下,暂时溜到图书室里去找别人闲聊,直到确定她已经平安稳妥地进入了她的孤独王国之后,才 回到自己的座位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她能够省掉应酬我的力气。""除非她主动叫我做什么,我绝不进去打搅她。结果,她一直坚持着她那贯彻始终的沉寂。在 我们'共事'将近一年的日子里,张先生从来没对我有过任何吩咐或要求。我交给她的资料她后来用了没用我也不知道,因为不到一年我就离开加州了。"(陈少 聪:《与张爱玲擦肩而过》,《有一道河,从中间流过》,第204、205页,九歌出版社,台北,2006年版)对于柏克莱来说,张爱玲既存在,又不存在。这与现在没有什么不同。现在,2006年秋天,在柏克莱,我可以找到她,又找不到她。她在柏克莱大学两年的 时间内,完成她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论文。但很少有人看见过她。我询问过当年在中国研究中心和东语系工作过的教授,并得到印证。1971年,张的上司陈世 骧去世,张爱玲参加他的葬礼,是她在柏克莱屈指可数的公开露面。但她只呆了几分钟,就匆匆离去了。对于很多人而言,张爱玲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身体。张爱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字条爱好者。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在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六楼六五室,张爱玲不见,胡只得到她从门洞里递出的 一张字条。他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张爱玲连字条都十分吝啬。近三十年后,水晶前往张爱玲在柏克莱的公寓拜访,张爱玲坚持不开门,后来几次打电话,张都不接, 最后允诺会给他写张字条,而字条,也终于没有来。在美国与她书信交往最多的是庄信正,是他介绍张爱玲来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就职。庄先生1966年在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初识张爱玲,自 1969年张爱玲迁居加州,至她辞世的二十多年间,举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都托由庄信正代为处理。即使如此,他们的联络也基本依靠书信维系。2006 年11月,林文月先生在加州奥克兰她的山中别墅内,把庄信正刚刚在台湾《中国时报》上选发的这些书信拿给我看。分别以《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和《张爱玲 与加大"中国研究中心"》为题,在日、5日,以及10月6日《中国时报》上发表。每次几乎发表一个整版,除原信外,还配有庄先生的笺注。 同时还配发了这批信的手稿照片。据庄先生透露,张爱玲使用的信纸通常是白色洋葱皮纸(onionskin),当年主要为打字机用,最后有几封信的用纸是深 黄色。或许应该庆幸张爱玲的癖好,她的沉默反而使她的话语得以保留,那些信仿佛尘封已久的老唱片,使我们得以想像和重温她的声音。四张爱玲爱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并且因此而上瘾。锲而不舍的水晶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进入过她的居所的人,他对她生存环境的描写如下:"她的起居室有如 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水晶:《蝉――夜访张爱玲》,《替张爱玲补妆》,第14页,山东画报出版社,济 南,2004年版)"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惟独缺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 议。我问起她为什么没有书桌?她回说这样方便些,有了书桌,反面显得过分正式,写不出东西来!……不过,她仍然有一张上海人所谓'夜壶箱',西洋称之为 'night table'的小桌子,立在床头。她便在这张夜壶箱上,题写那本她赠送给我的英文书《怨女》。"(水晶:《夜访张爱玲补遗》,同上书,第25页)给我印象 极深的是"雪洞"的比喻,有一种尖锐的肃杀感。我不止一次路过她的公寓,在杜伦特街(Durrant Avenue)上,有时透过密集的法国梧桐,望一眼她的窗。我没有前去叩门。窗亮着,但她不在。"第二天我去看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竟是无价,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的。阳台外是全 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的来去。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三国时东京最繁华,刘备到孙夫人房里竟然胆 怯,张爱玲房里亦像这样的有兵气。"(胡兰成:《民国女子》,《张爱胡说》,第122页,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版)这是胡兰成四十多年前的话。(1958年12月,定居日本的胡兰成在月刊新闻社出版《今生今世》。)像是说另一个人,也叫张爱玲。前世今生。前世的张 爱玲对都市的繁华充满眷恋,而且这个都市只能是上海,不能是香港或者广州,当然,更与美国西海岸的某个遥不可及的城市无关。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想出洋 留学,住处我是喜欢上海。"(同上,第136页)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把她对上海的眷恋如实招来:"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张爱玲绮语》,第53页,岳麓书社,1999年。)五张爱玲最好的日子全部叫胡兰成带走了。他们最好的日子是在沪上的公寓里,"墙壁上一点斜阳,如梦如幻,两人像金箔银纸剪贴的人形。" (胡兰成:《民国女子》,《张爱胡说》,第144页,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版)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婚书上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有点像决心书,对纷乱的世道,同仇敌忾。这并不容易,何况胡兰成还是才子流氓帅哥官僚汉奸的混合体。夫妻本是同命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张爱玲却有"对人生的坚执" (同上,第137页),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地角有我在牵你招你。"(同上,第144页)后来胡兰成"飞"到温州躲起来,并迅速另觅新欢。张爱玲来了。"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在着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珠宝在发光。" (同上,第149页)胡兰成照例逶迤周旋。张爱玲是描写心计的大师,但她却从不具备实践经验,她的努力注定失败。第二天,失望的张爱玲乘船回上海。数日 后,胡兰成接到张从上海来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同上,第154页)  六"张爱玲来美国时一名不闻。全美国没人知道他。"我对安德鲁说。坐在汽车后座上的维廉插嘴:"我们同张爱玲一样。"我疑惑地看他。他说:"首先,因为我们在美国;第二,全美国没人知道我们。"我们大笑。1955年秋天,张爱玲夹杂在一群难民中,乘克利夫兰总统号(President Cleveland),驶向一片未知的大陆。她在中国的全部影响被宣布过期作废。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身上发生过什么。凭借新罕布什尔州的麦道伟 文艺营提供食宿,她度过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她抓紧这几个月的时候进行写作,以换取稿费。不知这一境遇是否出乎张爱玲的预料,不过对此,张爱玲小说中已 早有预言:"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在此,她认识了她未来的丈夫、潦倒诗人赖雅(Ferdinand Reyher,)。他们结婚,有了一个家,并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至少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婚姻是令人费解的,没有人相信他们的婚姻会 成功。他们的差距一目了然:张爱玲36岁,赖雅已65岁;张爱玲理财精明,赖雅花钱如流水(他曾经资助过著名的布莱希特);张爱玲对左翼思想毫无兴趣,赖 雅却是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两人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经济拮据到连买床单窗帘都成了奢望。但他们却始终相依为命,一直持续到1969年赖 雅去世。赖雅瘫痪在床时,是张爱玲为他伺候大小便。此时,那个患有严重洁癖的贵族小姐已经去向不明。她可能已忘记,就在十多年前,她曾对胡兰成表达她对西方人的恶感:"西洋人有一种阻隔,像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真是隔得叫人难受。" (胡兰成:《民国女子》,《张爱胡说》,第131页,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版)赖雅死后,张爱玲得到了柏克莱的职务,那一年,她已49岁。七张爱玲坚持不与人交往。水晶送书给她,她退回来。张爱玲生病,陈少聪去探望,知道她不会开门,便揿了门铃,把配好的草药放在门外地上。几日后,陈少聪上班,发现自己书桌上有一个字条,是张的笔迹,压在一小瓶"香奈儿五号"香水下面,字条写着:"谢谢。"胡兰成说:"她是个人主义的,苏格拉底的个人主义是无依靠的,卢骚的个人主义是跋扈的,鲁迅的个人主义是凄厉的,而她的个人主义则是柔和的,明净。"(胡兰成:《评张爱玲》,《张爱胡说》,第194页,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版)她在柏克莱的工作十分吃力。陈世骧认为她没有像她的前任夏济安和庄信正那样,"遵循一般学术论文的写法","而是简短的片段形式" (见日台湾《中国时报》),因此,她的"论文"始终难以发表。只有夏济安的弟弟夏志清极早地发现了张爱玲的才华,1961年,他的《中 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为张爱玲设一专论。他写道:"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 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Katherine Mansfield)、安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已经基本是本不朽之作。"夏济安在台北的《文学杂志》上翻译了这段论文,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张的小说才开始在台湾重获出版。八我晚于张爱玲37年到达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以,我没有见到过她。如果早来37年,我同样不可能见到她。这样想着,心里安慰了不少。但这并没有 妨碍我向她靠近。我开始寻找与她有关的蛛丝马迹,我相信这样不会打扰她。我的成果是显著的――首先,我根据庄信正发表的张爱玲信中地址按图索骥,找到了她 在杜伦特街的旧居(2025 Durant);进而,找到了她当初在旧金山的旧居,地址是布什街645号(645 Bush Street?),这令我大喜过望。很多当地人,包括研究中国文学的安德鲁,对此一无所知,(安德鲁,这位柏克莱大学东语系的名教授,是张爱玲小说的英文 译者),所以,当我向他透露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自鸣得意。我们开车,呼啸着,从布什街上划过。我透过后视镜往回看,有两个陌生的外地人,就站在那 幢红色公寓楼的门前,揿响门铃。他们身边的地上,放着大大小小数件行李。女人是中国人,身材纤细;男人是白人,行动迟缓,老,而且胖。& 1959年4月,张爱玲和丈夫赖雅乘廉价的"灰狗"巴士(Greyhound Bus),自洛杉矶迁居至旧金山。先在鲍威尔街(Powell Street)一家小旅馆中落脚――我每次乘Bart从柏克莱去旧金山,都在这里下车――后在这里租到一间小公寓。他们在此住了很久,一直到迁居柏克莱。我找到那幢房子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下来。深秋季节,旧金山的黄昏来得早,似乎有意掩盖过去的细节。但是,当我看到布什街的路牌,我的心就踏实下来。对我来说,那个路牌并非指向一个上坡的狭窄街区,而是指向将近50年前的时光。建筑在黄昏中变得模糊,让人想起"三十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的泪珠般陈旧而迷糊的月亮。"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张爱玲:《金锁记》,见《上海两"才女"――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第79页,花城出版社,广州,1994年版)那幢红砖盖成的老式公寓很像旧上海的房子,有着简洁的窗饰与门饰。门是落地玻璃,趴在门上会看到楼梯和走廊。门口有几级台阶,躲在门洞里,可以避雨。走廊里简洁、朴素、雅致,正像张爱玲希望的。她将在此与她最后一个丈夫生活十年,然后,离开。九张爱玲在丈夫去世26年后死去。这意味着她独居了26年。那一年是1995年。我在上班的路上,读到这个消息。我忘了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回忆起来,这则消息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一个旧日的作家死了,仅此而已。《倾城之恋》之后的张爱玲,过着怎样的日子,对我们,并不重要。后来我才知道,她在公寓里死后好几天,才被邻居发现。她死的时候,家徒四壁。房间里几乎没有家具,一盏白炽灯泡,连灯罩都没有。没有书。包括她自己的书,以及她最喜欢的《红楼梦》。胡兰成曾经对张爱玲的房间深为赞赏,说她喜欢刺激的颜色。"赵匡胤形容旭日:'欲出不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爱玲说的刺激是像这样辣挞的光辉颜色。"(胡兰成:《民国女子》,《张爱胡说》,第127页,文汇出版社,上海,2003年版)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是一个普通人,还是一个普通人,甚至是一个普通人。你都可以向任何人提问,提任何的问题。我们负责为你搜集问题的答案。
分享到QQ空间
分享到腾讯朋友
分享到腾讯微博
花生骚想问临安某个小庙的算命先生去年我去上香,遇到主持说今天有缘给我看手相,我内心暗自欣喜,伸出左手,高僧伸出右手,大拇指搭在我的半截手指上,用食指中指托住我手心,若有所思地说道,关于我来年可能遭遇的幸事,大师说得很朦胧,听得我云里雾里的,只记住一句下半年会和一个属鸡的女性有一段姻缘,一阵窃喜。高僧话锋一转,暗示了我可能遇到的劫数,大师说你给点香火钱8888元,沉默片刻,高僧就说,施主888也可以的,一摸口袋,好像钱包没放在身边,我上下翻口袋,不小心口袋里掉了两个硬币出来!大师见状娓娓道来:“施主请回吧!每个人都有不方便的时候,施主请自便!”后来我没把这个事情放在心上,但是半年后我真的遇到了一个属鸡的女性,认识后情投意合,立马闪电结婚了。现在我要找回那个算命先生好好问问接下来几年我的命里劫数如何?也想补上没给的888元以表诚意。
寻人无果,传言此算命师傅在半年前下了山进城买房开车娶老婆了。为此我们又找了另一位看相之士,并重复了整件事,道士听后,在纸上画了一个符咒,说是只要你随身带着这个符咒,包五年内衣食无忧。而此符咒收费只有50元而已。你那888还是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吧。
#我想问一个问题#
还能输入140字
"一个",是由韩寒主编的电子读物。
每天,我们从纷繁叠出的影像中为你选取一个。
每天,我们从不停涌现的报道中为你选取一个。
每天,我们为你提供一个评论,探讨一种思考事情的方式。
每天,有一个散文或者小说或者杂文等你慢读。
最后是一个问题,你可以想问谁就问谁。我们帮你问,帮你搜集回答。
周末不定期打烊。
你如果看到好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有问题要问,可以在腾讯微博上告诉我们。也可以email至
动感小超超
亭林镇独唱团
消息加载中,请稍候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孩子问我会不会做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