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pp hd是什么意思app

版权声明:京博士用户不得侵犯包括他人的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以及其他合法权利,请勿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任何涉及著作权侵权的词条,除非完全由您个人创作。由于用户发布的相关内容引起的任何知识产权纠纷或其他法律纠纷,其责任在于用户本人,与京博士无关。点击发布即表示您确认该词条不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词条协议,并且您拥有该词条的合法、完整的版权或者合法、完全的转载授权。
多品类齐全,轻松购物
快多仓直发,极速配送
好正品行货,精致服务
省天天低价,畅选无忧上海-5月15日已结束北京 5月15日已结束广州-5月15日已结束
阅读(33393)
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起点学院】,BAT实战派产品总监手把手系统带你学产品、学运营。
QQ音乐、酷狗、酷我、多米以及虾米、豆瓣音乐、网易云音乐,各自的优势是什么,各有哪些好的用户体验?
可以从界面、内容﹑播放体验﹑附加功能﹑曲库性能﹑下载速度﹑云同步功能﹑进行横测。
小编就此问题整理了来自知乎的回答:
【皇甫英健@知乎 (95票)】:
感觉虾米、豆瓣音乐重点在于“发现音乐”
而酷狗、酷我、QQ音乐重点在于“下载音乐”
他们的区别是一种是社区,是文化。而另一种是纯工具。
虾米和豆瓣音乐“软”的东西做的非常好,我的意思是网站氛围方面,特别是虾米音乐,结合个人兴趣等因素,更通人性。
而酷狗、QQ音乐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个下载工具。
纯个人感受。
【joey@知乎 (58票)】:
从各自产品的产品思路看一下各个产品。我不会从音乐最基本需求去分析。比如有人说我就挂着QQ音乐听音乐,没有什么其它的需求。这一类的需求是音乐产品的最基本的需求,但不会成为竞争点。而可以成为竞争点的是,如何帮你推荐好的音乐。
1、 QQ音乐的优势是版权和背后亿级的粘着用户,版权这一个在目前体现不出来,但在以后可能会有作用。而QQ音乐的方向是社交音乐。我们发现有的时候发现通过 算法来推荐给你的音乐不一定是你的喜欢。QQ音乐做的主要不是算法,而是社交因素,比如,你的好友在听什么音乐。你的好友做了什么歌单。这一些都是在为你 做推荐。这个用是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思想。而这一方法,在以后还可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2、虾米做的是一个UGC,通过tag来组织内容,为用户来推荐音乐。这一种方法最初是由Yelp做的。通过标签来推荐的方法的好处是:当用户在这一个社区作用得越久,可以收集到用户的标签就越有代表性,就可以为用户推荐更好的音乐。
3、豆瓣音乐与虾米一样,做的也是一个UGC,而且也有通过tag来组织内容,推荐给用户。就目前来讲,豆瓣电台推荐给用户的内容更加准确,也更加多。
4、 酷我音乐,在web1.0时代,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播放器,优秀在于音频处理,甚至研究出了音频指纹(可能由于版权问题,音频指纹研究项目停止)。酷我的 想法是如何增强播放体验。(比如你播放一首MD3乱码的音乐,他可以准确的找到歌词)。同时酷我也做出一酷我K歌这样优秀的产品,我周围的人有在家里用这 一个软件K歌,呵呵。
5、酷狗音乐,在web1.0时代,是一个很优秀的音乐搜索、下载软件,到现在,想做到多客户端规整MD3歌曲同步(比如, 在你手机本地的歌曲,可以同步到网络收藏,当你打开pc客户端的时候,你可以从网络收藏找到你的歌曲),这是利用酷狗的检索功能。但是目前做并不成功。主 要是因为很多歌曲不规整。比如一首歌没有演唱者信息就不可以同步了。
6、除了以上这一些,作者也应该注意一下百度ting(有版权,做tag推荐系统),新浪音乐(微博平台的支撑)
------------------------------------------------------------------------------------------------------
事隔1年,我已经离开音乐产品了,但还是会时刻关注这一些产品。本来我已经这一块市场已成定局,但这一年内出现了两款比较优秀的产品。
1. 网易云音乐,有版权,可将其它的网站如虾米、豆瓣音乐的“like”歌曲同步过来。网易云音乐负责人意识到了真正的手机网络时代的来临。在手机或者PC端 都呈现了去本地化的现象。同时加入更多social的功能,但目前为止,做得不是很成功,起码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太弱。此外,最让我惊喜的是音乐电台的 功能,那些清新的小电台真的可以吸引住人。
2.Jing.fm ,优秀的前端设计,让人眼前一亮,主打电台功能。但请负责人要警惕,前端设计不可以当饭吃,电台也有很多比你优秀的替代品。你们甚至曲库都很不完整。
【feng@知乎 (13票)】:
音乐类app使用体验
我下载了网易云音乐、qq音乐、虾米音乐、多米音乐和酷狗,酷我,百度音乐,几种都用过。写一些用户体验吧。
只 有酷狗音乐(其实酷我也有··)在进入app的时候会大声喊出:Hello Kugou!这跟58同城的杨幂有什么区别啊!还好在设置里面找到了关闭问候音的设置。要是每个app这都这样做,用户的耳朵还受不受得了?在客户端时 代,酷狗的这句slogan的确让人印象深刻,并且在一点程度上促进了用户对于酷狗的品牌认知,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做法是否可取,个人认为值得商 榷。联想到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某女生在自习室不小心点开酷狗音乐,由于巨大的hellokugou问候音出来而羞愧的离开自习室,这画面是够尴尬。酷狗提 供了3款皮肤可供更换,这几个app中也只有qq音乐也是提供更换皮肤功能的。手机音乐大家还是用得很多的,长期对着同一款一成不变的界面难免审美疲劳, 而且中国人喜欢更换皮肤,这一点从qq、微博、搜狗输入法大家都可以看出来了。人生已经如此的艰难,这点乐子请你给我!
酷狗音乐的音质不高,7-10m高音质的歌曲只提供给会员下载,这一点跟QQ的做法一样,对音质有要求而且又不愿意付费的同学,可以放弃了。
多米音乐号称是最漂亮的音乐播放器。
但是多米音乐的歌词播放界面我要吐槽一下啊。
歌词常亮的设置在很容易看到的位置,这个设计很不错。给一些想要看歌词又怕手机锁屏的同学给了很大的方便。但是长时间看你的歌词界面真的伤眼睛好吗!多米歌词在上一句唱完切换
到下一句的时候除了第二句歌词会加粗和加亮之外,上一句歌词还有一个慢慢缩小的动作效果,正是这个动作效果总是让人有一种手机卡顿的感觉,看多了还觉得头晕。不太喜欢。
多 米的排行榜做得不错。除了一般的新歌榜和热歌榜之外,让人感兴趣的还有songtaste热歌榜、微信分享榜、iTues流行榜。18种榜单各有特色。但 是很遗憾的事它本身并不支持分享音乐到微信朋友圈。再加上它的精品应用和边听边玩,你是要做应用市场吗?听音乐的感觉并不纯粹。
Vip账户才支持高音质歌曲的在线试听和下载。
联想到上面一位仁兄,我觉得虾米音乐才是最漂亮的播放器啊。播放器界面赏心悦目,会根据歌曲封面自动匹配播放背景和改变配色。永远都有新鲜感啊!
歌 曲封面的大图显示、分享、点赞、下载、播放列表。界面简洁又丰富多彩。社交方面背靠阿里这棵大树,随便点开了几首歌,虾米音乐上的评论是这几个app里最 多的。使用这款app的人也不在少数。当我没有在虾米上登录的时候,我的签名是这样的“这个人很聪明,什么也没有留下” ,把多年以前的懒换成了聪明,呵呵,为产品经理的睿智点赞!
好的app让人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而这也真是我打开虾米音乐的时候的感受。
下载和试听高品质都要绿钻。QQ音乐曲库不算全。
自定义皮肤,配色可自己搭配。QQ音乐虽然无法用微博账号登陆但是可以分享歌曲到微博,相比之下虾米音乐新版本竟然无法分享到微信朋友圈!阿里你是有多害怕微信!
QQ 音乐的内容很多,但是界面很简洁,一级界面的图片很少。看起来也没有虾米和多米音乐的界面漂亮。排行榜和电台、MV的内容都没有在音乐馆内直接展示。一个 音乐app的最重要的产品思路其实从它最下排的一般来说四个按钮的设置和排序就可以大致看出来。QQ音乐的重点在让用户知道自己的好友在听什么歌,我能不 能很快的下载下来,能不能很方便的告诉别人我在听什么歌,它把我的音乐放在第一位,就是方便用户听自己标记的喜欢的歌,下载的歌曲,而不是去发现,去寻找 新的自己可能会喜欢的音乐。
但是说一点吧,前几天逛淘宝发现有个店子里的背景音乐很好听,想起来各大音乐app都有听歌识曲的功能吧,依次试试吧。结果找了一圈才发现只有QQ音乐是我能一下就找到这个功能在哪里的app。
所以少即是多,简洁也是美也许是对的。
酷 我长这样,虽然后面有蓝天白云,但是说实话我觉得一点都不小清新啊,反而有一种山寨的廉价感。它可以换肤,但是为什么不选择一个优美一点的默认皮肤呢?是 为提醒别人,不好看?我们还有换肤功能哟?仅wifi联网默认是关闭的,万一哪天下载了歌曲费了我宝贵的流量,一定会恨死这个设定了。还有淘宝和游戏大 厅,我真的要在听歌是时候用酷我上淘宝吗?还能不能好好的听歌了。
酷 我的歌曲播放界面做得还算漂亮,歌词有全屏歌词和两行歌词的选项,并且居然还有更改歌词字体样式的选择,虽然只是能更改字体的大小和颜色,但是对于一些爱 折腾的同学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体验了。提前和延后歌词的操作真的有必要吗,一个有诚意的音乐内容提供者,歌词和音乐同步是最基础的要求吧,就算歌词出现不同 步的现象,调来调去越来越乱的人想必也大有人在吧!左上角的图标是一个框框,居然不是返回的按钮!!而是更改歌曲播放模式(单曲循环,随机循环)!左下角 的向下图标才是返回主界面的按钮,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反人类的位置选择。酷我可以下载25-35M的高音质歌曲,并且是在没有登录的情况下,这一点还是 很贴心的,其实如果长期用某一款音乐app的话,用户会选择用社交账户来登录或注册,毕竟只会登录一次,没有太过于复杂和繁琐的操作,没有必要为了强制让 用户登录账号,来设置一个下载高音质音乐的门槛。野心谁都有,盈利难谁都有,过于明显地暴露出来我马上要赚你的钱的话会赶走用户。
百 度音乐居然能k歌,我的音乐盒在线音乐中间的按钮能一键播放歌曲,但是不能暂停,因为第二次点击就会跳到播放音乐的界面。在线音乐界面下除去轮换图以外, 第一栏是“大家都在唱”,点进去其实是下伴奏的。O(╯□╰)o。也有软件推荐,不过是随心听,百度,百度地图和百度贴吧,下面还有一栏是更多精彩应用, 点进去一看,果然很精彩,剩下的四个是百度新闻、知道、百科、相册。
还是出个百度手机吧,这样就天下统一了·······
网易云音乐
一 键导入豆瓣、虾米歌单。我就是因为这个才开始用网易的呀!豆瓣FM里收藏的歌曲不能下载,不能重复听,看不见歌词,逼格简直太高!一键同步到网易云音乐就 不同了,打包下载高音质,想什么时候听就什么时候听。长按分享歌词也是只有云音乐有的吧,分享一首歌也许只是为了其中的某几句歌词,长按分享简直太人性 化。界面方面,黑胶质地唱盘旋转播放配合云音乐的高音质曲库,让人感觉真的是在听唱片。
曲库全,音质高,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和应用推荐,没有绿钻会员收费下载,大牌dj持续产出优质内容,根据收藏的歌单推荐符合口味的歌曲,方便的交互设计和优质的UI,实在良心app。
个人不喜欢的是无法更改,千年一面的皮肤,看多了觉得审美疲劳。还有有时想欣赏一下专辑封面,整个小图在那里转来转去,根本停不下来啊!还有就是好好的网易音乐为什么要加个云在中间。
最后,个人最喜欢的网易云音乐和虾米音乐。
【边缘@知乎 (2票)】:
1、网易云音乐
①网易云音乐的歌单是非常优秀的产品逻辑:网易让用户在移动设备上创建和管理歌单非常简单,辅之社交分享、有限的标签管理、下载歌单等功能,体验非常好!
②在网易云音乐app上在线搜到一首歌曲之后,歌曲会单曲循环,而qq音乐和酷狗音乐则会顺序播放所有相关的歌曲!
③长按歌词,提供音乐分享功能,很是体贴,否则遇到喜欢的歌词还需要手动打出来
2、豆瓣FM 拟物化图标和扁平化内容有点不一致,没有“上一首”按钮,会错过好听的歌曲的收藏!
3、酷狗音乐的电台是有问题的,层级太深而且歌曲需要用户去选择,不能突出电台的“猜你喜欢”的感觉。电台是一种相对有个性的存在,不提供播放模式的选择,没有播放歌单,只能顺序播放,强调用户随性的态度。
酷狗音乐的层级特别深:比如电台和歌单的寻找
①选择歌单中的歌曲:乐库-&歌单-&感动(歌单类型)-&把无名指交给你(让人感动的场景类别)-&选择歌曲
②选择电台:乐库-&电台-&专题(电台类别)-&酷狗热歌(电台的某个类别继续细分)-&选择歌曲(此处十分不能认同,说好的电台怎么变成了手动选歌?)
③ 通过MX3底部栏向上滑动关闭音乐app,酷狗无法关闭成功,音乐继续播放。检查手机应用进程,酷狗音乐app当前进程是 35M,kugouBackgoundService没有关闭成功。经对比测试,酷我音乐也不能关闭成功,而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可以成功关闭,且音乐 暂停。
④正在用酷狗或者酷我听音乐的情况下,如果有别的音乐播放器开启,酷我和酷狗不会暂停播放的音乐;而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会暂停播放。
4、qq音乐的优点:
① 增在用qq音乐听歌时,如果打开别的播放器或者有别的声音,比如电话、闹钟等,qq音乐会自动暂停
② 显示外文歌词翻译,方便对歌曲的理解
③当搜索到一首歌曲之后,qq音乐会顺序播放所有相关的歌曲,有时候觉得这种模式挺好的,有时候又觉得这种体验很不好(有的时候搜索到某首歌曲,就想多听几遍)。
5、唱吧app 是用声音做社交!一种新的社交模式。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社区@整理自,转载请注明并保存本文链接!
全无知又全知,无所求又尽求;全无知所以微笑,...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是中国最大、最活跃的以产品经理为核心的学习、交流、分享社群,集媒体、教育、招聘、社群活动为一体,全方位服务产品经理,微信公众号woshipm。成立5年以来举办线上活动500余场,线下活动数百场,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10余城市,在互联网业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高度好评。社区目前拥有300万忠实粉丝,其中产品经理占比50万, 中国75%的产品经理都在这里。热门搜索:
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各个国家的人为自己生活的便利设计出各款的应用。然而,同样的应用,是否会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或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相同应用的设计有所不同吗?是的,有的!Dan Grover 现在是腾讯微信的产品经理。半年前,他从旧金山搬到广州。在这段时间,他试用过微信微博等中国主流的行动 App 后,总结出对中美 App 之间设计理念上的差异,到底有什麽呢?(本文以原文作者 Dan Grover 为第一人称编译)
今年夏天,我从旧金山搬到了广州工作,成为了微信的一名产品经理。
搬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意味著许多事情要从头学起:比如要讲外语、适应饮食习惯差异等等。然而不到几个月我就惊讶地发现,我特别不习惯的东西对我已是轻车熟路。
我的数字生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我卸掉了所有我曾在旧金山用过的应用,换上了这儿的人们常用的,首先我作为科技人士本来就好奇心强嘛,再说我来到这生活,当然越「本土化」越好。
有一天,我想找点乐子玩,于是我就在自己的笔记本里一条条列出「中国製造」的这些应用和我在美国用的那些有何不同。写完才发现列了这麽长,于是我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只需打入拉丁字母,汉字就自动跑出来,快狠准!
中文的输入法千差万别,拼音、手写、五笔到九宫格输入。不同年代、不同成长环境的用户会选择不同的输入法,但总的来说,拼音最受欢迎。
但在中国的网站和 App 上,不管是什麽操作系统,你只需输入拉丁字母,不用打出汉字,就能得到大量的中文搜索结果,通过智慧纠错和模糊音功能,即使有错别字也无伤大雅。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就会不由得感慨:为什麽其他国家的 App 没有这麽人性化呢?
虽说这些应用处理各种汉字输入已经没什麽问题,但很少支持英文的模糊输入,比如使用词干提取和探测法等,便能处理标点符号和大写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一现状也情有可原。
中国应用:能用讲的用打得干嘛?录音最快了
如果语音能够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那还要打字干嘛?在微信一类的 IM 应用中,语音信息的使用随处可见,发语音省掉了打字的麻烦,也为那些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一辈人带来便利。其实我个人并不热衷这种交流模式,总觉得停下手头的活儿来听取语音信息远没有浏览文字来得方便,用语音回复也让我很不自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看起来颇有装腔作势的嫌疑。
不过,在中国,人们似乎很习惯在公共场合发送语音信息。一边用拇指案著「录音键」一边微微低头对手机说话的人群随处可见。除此之外,很多应用也支持语音搜索。
于今年 5 月加盟百度的人工智慧科学家 Andrew Ng 博士在最近一次访谈中便表示:现在语音搜索已佔百度搜索的 10%。
美国女大生:二维码是什麽神奇的东西啊?
在动身前往中国前,我曾在旧金山做过关于美国用户习惯及喜好的调查,并不失时机地亮出二维码,看他们是否知道那是干什麽用的。一个女大学生笑道:「这玩意儿是不是那种,用相机照一下就能打开什麽神秘网站之类的?」
还有人说他们曾尝试用相机 App 拍了张二维码的照片,但发现没什麽反应,后来就再也没用过。有人猜:「大概是购物优惠券之类的吧」,甚至担心手机会因此中病毒什麽的。我把他们这些反应录下来给我同事看,告诉他们其实二维码在美国一直都没流行起来。
中国人对二维码就完全不陌生了。实际上,二维码几乎无处不在--广告、宣传册、菜单、名片、优惠券、列车的椅子靠背甚至厕所门后边。绝大部分 App 都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打印在广告、宣传册上的二维码也许只适用于某个特定的 App,中国的微信、微博以及其他 App 上都有与特定链接捆绑的二维码。
而二维码的下方往往会出现「扫一扫」三个汉字,也就是扫描的意思。我挺喜欢这个动词的,至少比我们的「scan」强,scan 容易让人想起医疗设备什麽的。在这裡,二维码不仅仅是一种营销渠道,还可以用于添加好友,支付商品或登陆网站。
哪儿都能见!中国无所不在的红色小圆点
在中国,众多 App 的 UI 往往独树一帜地共用同一种元素--一个代表未读内容的红色小圆点。看起来跟 iOS 系统 UI 上那种红色圆点相似,很眼熟,只是没有数字标识。实际上,美国 App 的 UI 从未用过这个元素。这些红色的小圆点在 App 的选单上随处可见,从左到右、从上至下。通常,如果用户过一段时间再打开某个 App,就会每个页面上都有它们的身影。
这些小红点的意思是:
1. 该处又有了新内容:在社交媒体新闻、电影、音乐或购物 App 中很常见,实际上并不需要用户执行特别的操作,也不必显示具体的数字,只是提醒他们有新的内容出现了而已。
2. 新功能上线:在 App 中常伴著醒目的红色「New」或「新」的字样。
3. 在应用软件的通知被其他软件挡住时出现。举个例子,微信聊天的消息被其他应用软件挡住的时候,新消息以红色圆点而不是数字的形式显示。
很多 App 同时使用红色圆点和数字两种通知模式。这算是排列优先级的新发明,因为越複杂的选单结构就需要越精细的方法去引导用户。一般来说,在同时显示两种元素的情况下,数字会被优先点开。不过,这也加剧了人们玩 App 上瘾的情况。
美国应用讲求简约,中国应用讲求:越多功能越好!
Richard Gbariel 的经典论文《The Rise Of &Worse is Better&》第一次将软件设计中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进行了对比。来自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的 UNIX 操作系统和 C 语言例证了「Worse is Better」的观点,倾向于简单小巧、原汁原味并能彼此协调的工具。而由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 Common Lisp、Scheme 和 Emacs 则例证了相对立的观点--「The Right Thing/Better is Better」,后者更倾向于庞大而全面的综合解决方案。
美国本土 App 的演变趋势是将大而全的应用分解成许多专注于单点功能的应用,其哲学更接近于「Worse is Better」。但中国这边的应用则选择了相反的方向。每个应用都在尽力集成越来越多的功能--有些与核心功能融合得颇为巧妙,有些就显得没怎麽经过大脑。我只能认为,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吸引眼球,或者扩大目标用户群。
到这儿我想起来几个例子:
微信之于 WhatsApp,简直就是 Emacs 和 VIM 的差距。除了用来发消息,还能进行视频通话,新闻订阅,能支付,有个类似印象笔记的收藏夹功能,有游戏中心(有本机游戏),基于 LBS 的找人机制,有类似 Shazam 的歌曲识别服务,还有一个客户端。美国著名软件工程师 Jamie Zawinski 认为,邮件是所有程序必备功能之一,否则就会被其他带有此功能的产品所替代,而微信中恰恰有内置的邮件客户端。此外,微信的公众号甚至能实现用户跟服务供应商的对话,而无需另外下载官方 App。
百度地图有查询天气、搜索好友、旅行嚮导以及各式各样的支付服务;腾讯地图则可以发送音频明信片。两个 App 均有二维码扫描功能,提供类似「高朋团购」的便捷服务。
中国版的 Twitter--微博则更为强大,现在用户能发布 10 种不同类型的内容,从长微博到餐馆点评,另外,它也推出了支付功能。
在美国,像雅虎那样包罗万象的「门户网站」在 2000 年左右就已经不行了。类似的新浪、网易、hao123 以及腾讯新闻等同类网站却在中国发展得火热。虽然「常规」App 已具备了门户网站的所用功能,但很多门户网站也推出了自己的 App,相当一部分都非常受欢迎。
除了「More」选项,中国还多了「发现」选项来整合有趣的内容
美国 App 中一些难以分类的条目往往放在同一个类别中(比如「设定」和「帮助」选项等等),形式大同小异。通常把它们放在最右的「More」选项下(带有省略号图标),有时候归类到侧边栏(Hamburger Menu)裡,有时候像 Facebook 一样藏在侧边栏的「更多」标籤下。
中国应用们有时候也这样使用「更多」选项解决问题,但更常见的还是归类到底部导航栏的「发现」。「发现」的图标通常是指南针的造型,整合了一串有趣、但又并非核心功能的内容。
中国五花八门的应用商店,什麽都能玩,什麽都不奇怪!
很多 App 能够跳转到其他游戏或者 App 的下载界面,比如说链接到 iOS 的 App Store,或者乾脆直接下载安装(OTA Install)。这种与流行 App 合作的模式为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增添了不少人气。
Android 有超过 10 家大型应用商店。一款 App 的上线和升级需要在每个应用商店一一操作。在 iOS 上除了 iTunes 也有其他商店,我见过有个叫「苹果助手」的,下载时得使用自定义配置文件。此外,鑑于还是有很多越狱 iPhone 手机,Cydia 很受欢迎。
登!登!登!登!随心所欲,要用什麽登就用什麽登
1. 手机号码和验证码登陆
美国网站和 App 通常采用两种登陆模式,一是传统的 E-Mail 作为用户名,输入密码登陆;二是采取 Facebook 或 Google 等第三方帐户授权登陆。最近常见美国一些 Facebook 类的社交 App 让用户输入电话号码,通过短信(SMS)获取验证码来登陆。
而在中国,几乎所有 App 都支持手机号码登陆/注册(还有其他选项)的方式,包括没有开发移动 App 的网站也支持这种登陆方式。
2. 二维码登陆
许多网站还支持二维码扫描来登陆相应的 App。二维码的标示符经过移动 App 的扫描后,就能自动登陆到帐户上。这在用户不方便用物理键盘输入密码时是个理想的解决方案,比如在网吧上网的用户就可免受键盘记录程序和间谍软件的攻击。
3. 第三方登录
许多应用还提供微信、QQ、新浪微博、人人网等第三方登录。手机界面通常会自动跳转至第三方 App,经授权之后就可以登陆了。在网站上,传统登陆,第三方帐户授权和移动 App 扫描二维码均可使用。
安全至上,安全措施再多也不嫌多!
银行网站(还有支付宝)需要一个特殊的浏览器插件才能键入密码,很多银行会发给客户一个 U 盾,不过我实在琢磨不透这玩意儿到底怎麽用,只能将其束之高阁。
美国的 App 和网站只有在注册时才会要求用户输入验证码,而在中国,通常注册和登陆界面都要求输入验证码,对安全性的要求相对统一,还有一些移动应用甚至本身就含有验证码的输入选项。
中国大众交流的平台,「公众号」UI 成了所有应用的借鑑
微信还炒热了「公众号」的概念,为品牌推广和公众人物提供了与大众交流的平台。它们和 IRC 实时聊天(Internet Relay Chat)、AIM 聊天软体以及 SmarterChild 聊天机器人有些相似。银行、移动运营商、博客、医院、购物中心和政府机构都有公众帐号,而很多机构甚至放弃了开发独立 App 或移动网站,专心经营自己的公众号。
用户可以发送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语音等)给公众号,同时会收到对方的自动回覆或人工回覆。聊天界面也与平时相似,只是页面底部会有一个选单,这是去往帐户提供的主要功能的快捷方式(当然,也可以切换回普通的聊天界面)。
此外,所有普通聊天模式具备的功能在公众号这儿都能找到。微信甚至能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本,然后再将该信息发送到该公众帐号的第三方服务器。公众帐号也能用来订阅媒体内容,界面看上去就和 RSS 阅读器差不多。
公众号聊天式 UI 的成功引来众多 App 争相模仿,新浪微博和 QQ 官方帐号都借鑑了这种形式。不仅如此,在很多 App 的「用户中心」也能找到这种 UI 的影子。一家名为 Grata 的初创公司甚至在售一种白色标籤版的 UI,能应用到各种 App 上。
App 开发者们不仅仅领悟到采用用户熟悉的 UI 是明智的选择,他们压根全盘複製了微信 UI 的全部元素--页面下的三个选单按钮和推送给用户的「多媒体」新闻佈局和微信比起来那叫一个眼熟。
没有表情符号的应用软件,中国:那它就逊了
在 emojis 流行起来之前,大部分西方 App 可用的表情符号都是从传统的文字表情直接转化成的,常用的有大概 15 个。但在中国,QQ 很早之前就有了一套标准化的表情,这 80 多个表现力丰富且丰富多彩的表情与 emojis 相比毫不逊色。除了一些基本表情,还有一些有各自适用情境和场合的夸张表情。
在中国,要是有哪个聊天 App 没有配备类似的表情就等同于失职。微信承袭了当年 QQ 创造的那些表情,其他 App 也是屡屡「借鉴」。再到后来,一些大号的动态贴纸也成了这类应用的标配,只是跟美国用户比起来,亚洲人对此并没有我想像中那样狂热。
线上购买东西太複杂,交给第三方的 App 来解决!
中国在线支付最初发展颇为艰难,因为与银行谈合作要克服种种麻烦。若要在网站上绑定一张银行卡,直接在上面输入银行帐号都无法做到,用户得从一个包含 30 多家银行的下拉列表中勾选出自己的银行,还得填完複杂的表格。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流程,网站除了被动接受之外,就别无办法。这也是像财付通(Tenpay)和支付宝(Alipay)这样的第三方支付解决方案得到迅速采用的原因。
如今很多移动 App 都能和银行帐户连接,可以充当其他 App 之间的媒介,用户就不必为繁杂的绑定流程而烦恼不堪了。
我在美国体验过一次这种支付模式,当时我在机场,发现正好能用 Venmo(美国的移动支付 App)在 HotelTonight(酒店预订服务 App)上支付房费,这省去了输入信用卡信息的麻烦。
但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却非常常见。用户不必再下载额外的钱包或支付应用,许多 App 已经有内置的支付功能。
每个 App 都有在线支付功能,让中国大众的生活更加便利
App 中的「钱包」页面包揽了所有支付形式,页面上还有其他选项可供选择:
1. 通过 App 进入其他渠道购物,比如购买本地 App 的打折商品。
2. 在现实生活中只需扫描卖家的二维码就能购买商品。或者反过来,让卖家来扫描买家手机上的二维码来完成支付。
3. 为好友派发「红包」,跟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采取了在线形式而已。
4. 绝大部分有支付功能的 App 都能用来购买飞机票、彩票、电影票以及打出租车(在美国有 Uber,在中国有「滴滴打车」),还能为手机充值,交水电费等等。腾讯 App 上还有迷你版的京东购物平台(中国著名在线购物网站),还能购买腾讯的虚拟货币 Q 币。
大多数由支付功能的 App 在页面 UI 佈局上都非常类似,即三列代表不同功能的彩色图标。事实上,很多银行的 App 页面佈局也与之类似,用户可直接用帐户馀额购买商品。
任何涉及支付功能的 App 都得全力保证交易安全。App 中通常会有一个「安全中心」的页面,使用一个大盾牌做标志。美国的在线购物网站也采用过类似的模式,不过在 2000 年(还记得「Hacker Safe」(黑客安全技术)吗?)之后就改用了更加隐蔽的方式。
定位,定位,定位!让你身在哪裡,都能马上熟悉当地环境
很多 App 从来都不羞于索要用户的地理位置,不论是自动填写「你所在的城市」、显示本地天气还是打开「本地服务」页面,这些应用总是能找到办法拿到信息。
此外,这些 App 还能让你联繫附近的陌生人。事实上,Highlight 和 Skout 等美国本土的 App 曾推出过这个功能,但它们却从未获得过中国同类应用那样的成功,这可能是因为两国的文化态度、人口密度和城市化水平不同。
在中国生活一个人寂寞吗?结交附近好友的 App 让你不孤单
陌陌就是一个专门结识陌生人的 App,月活跃用户超过 6000 万人,该公司也提交了上市申请。陌陌上不但能联繫附近的陌生人,还可以发现有趣的活动、讨论、游戏等等。类似的 App 还包括微聚和比邻。
除了那些专门用来认识陌生人的 App,就是那些更日常的 App 也包括这样的功能。
微信和 QQ 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的两个 IM 应用,它们都有一个「附近的人」功能,用户能看到附近陌生人的列表,还能浏览他们发送到新鲜事裡的照片,向对方发出好友请求等。
微博跟 Twitter 的不同点在于,用户在微博上能看到附近的帖子,热门帐号和群组,你可以就此知道周围的人在听什麽音乐,看什麽电影等等。
百度地图裡的「云图」也很棒--实时更新,能显示不同街区的人口密度,由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的实时地理位置信息绘製而成。
电影、音乐、游戏等,下载范围无限量!
几乎每个围绕媒体内容的 App 都支持离线使用,像是音乐 App(QQ 音乐、多米、百度音乐等),还有视频 App(爱奇艺、腾讯视频、百度视频等)。你肯定能在地铁上看见一些人拿著手机看视频、听音乐。这样的风景在美国却是少见,主要是因为在美国,人们无法享有中国用户那样的下载权限。
主流的新闻 App 同样能提前下载多达几百篇文章,用户可以挑有空的时候看;主流的地图 App 也能下载用户所在城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离线地图;百度翻译、有道词典之类的中英翻译 App 也可以下载离线词典和资料,这样做一些机器翻译也能更快捷。
离线下载功能成为诸多 App 的卖点之一。在中国,下载一部电影或一首歌时,用户可以对画质和音质进行设置,可以看到下载佔用的流量和内存,数字精确到以 KB 计算,还可以了解设备内存剩馀的空间;相比之下,美国的 App 就最多显示一个模糊的进度条,或者乾脆什麽都看不到,不然就只是告诉你硬盘空间一共还剩多少。
和 Facebook 才不相同,微信的「朋友圈」独树一帜
探讨 App UI 在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之际,不得不提一下微信的「朋友圈」或者「新鲜事」板块。最初我只觉得它生搬硬套了 Facebook,后来才发现它跟 Facebook 的动态消息相比颇有独树一帜的风范。
1. 无过滤和重新排序
朋友圈裡的好友状态不会被过滤或者重新排序。当然,如果你的朋友太烦人,你可以将他们加入黑名单。
2. 更多私密空间
当你给好友评论或按讚时,只有你俩和你们共有的好友才能看到这些评论和讚,这跟 Facebook 很像。这一设定意味著只有发状态的人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为他们的状态按讚或评论,从而提供了更多私密空间。
3. 不显示公众帐号的新闻推送
当你关注某个公众号时,他们推送的内容会进入单独的「订阅号」区域,并不会出现在朋友圈裡。当然,通讯录好友也可以有意在朋友圈裡转发这些推送的链接。
4. 第三方 App 发送状态需经过用户许可
第三方 App 可以向朋友圈发送状态,但必须要经过用户的许可。通常手机会自动跳转到微信的界面,得到用户许可后,状态才会显示在朋友圈裡。
5. 没有游戏
Zynga(美国社交游戏公司)式的社交媒体游戏让腾讯赚了个盆满钵盈。但在微信上,他们明智地选择了将所有游戏都收录在「游戏中心(Game Center)」中,照顾到了非玩家用户的感受。
6. 没有照片滤镜
儘管朋友圈可以发送各式各样的状态,但唯独没有 Instagram 那种照片滤镜--这是为了让用户能够快速、即时地发送最原创的照片。
这些独具创意的设计元素与微信的完美融合让大众对朋友圈情有独锺了。查看消息和刷新朋友圈,评论点赞和发状态。这就是中国微信用户的日常。
一手控制,Assistive Touch 充当虚拟 Home 键
差不多一半的 iPhone 用户都开启了 Assistive Touch。虽然这漂浮在萤幕上的小方块有时候挺烦人的,但是也很有用--比如充当虚拟的 Home 键以及实现多点触控功能等,后者让原本需要多个手指完成的操作只需一根手指就能完成,让伤残人士也能做到无障碍操作。
但是,为什麽那些四肢健全、大脑正常的人也会选择启用 Assistive Touch 这种模棱两可的设定呢?有人害怕用坏了手机下方的 Home 键,有人就是出于好玩。
虽然加载很讨厌,但可爱的卡通形象让你心情好
我见过很多分可爱的卡通造型,它们会在加载和错误提示页面上出现。
污染系数小工具,连你的健康都顾到!
一些 App 还包含了快速查询当地环境污染指数的功能。
第一时间报你知,广告闪屏让你知道中国最新活动和促销
相当一部分 App 在打开之前会出现全屏广告,这些广告在应用打开之前就已经在后台自动加载好了,有的还是内置在 App 中的。这些广告有的是在促销应用内的商品,有时候则是推广或宣传特别的活动等等,还有就是一些在公告板或者地铁站随处可见的普通广告。
自我风格自己选,App 主题任君挑选
主流 App 为用户提供多种多样的主题/颜色选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在美国用的 iOS 应用就没有这些功能。
Google 不能用没关系,Android 的替代产品给你相同的价值
Google 在中国被挡了,为了弥补这样的空缺,一些基于 Android 原生系统的替代产品出现了,比如小米的 MIUI、阿里的 YunOS 以及锤子科技的 Smartisan 等。它们做工都颇为精良,也有自己对 UI 的独到见解,但我对这边 Android 设备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还不能给出客观的评论,或许未来能再开个帖子讨论这件事儿。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文章
最新营销文章
相关推荐文章
营销推荐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appsecret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