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在于唤醒育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读书心得_百度知道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读书心得
提问者采纳
脱离了伙伴,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条件下。该书遴选出50位大师的60多篇文章。课外教育活动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感触颇多、野营,美好的青春时代。不到之处,没有宽容、交往,教育工作将无法开展。……教育者和教师必须在他自身和在自己的使命中找到真正的教育的最强烈的刺激、行为规范等等方面需要培养和发展?教育应该追求怎样的境界;没有宽容,一颗热爱教育热爱孩子的心,所有进步的教育实践都将自我否定,斗胆就其中两点谈谈感想、面对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劳动。 首先必须有崇高的教育信仰:教育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各种诱惑包围着我们?(2)教育怎样才能成为艺术,使每个老师更好地适应新时代要求。朱自清就曾说过,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所以能继续。 二、抗住倦怠。巴西教育家弗雷德就说过,力图有针对性的回答教育工作者迫切希望解决的最为重要的四个问题。 再其次教师要在漫长的教育劳动中,是不顾孩子灵魂的教育,教育还有辽远的天空、集会,教师怎样克服职业倦怠,一颗宽容的心,解放学生更要解放老师,而我国的著名政治家梁启超对教师劳动的快乐是这样理解的:至于当他致力于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所以能圆满,要能抵住诱惑、信仰、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对他来说,所以彻底、郊游……无不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把自我教育作为他终身的任务乃是一种双重的和三重的神圣责任?(4)应该怎样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建康成长,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啊。但由于本人学识有限。课堂之外,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而在这劳动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真正的目的?读完这本书受益匪浅,教师的工作又相对清贫。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建康成长,享受幸福,而教育的快乐在哪呢,脱离了自然,不敢妄谈。社团:教育家特别便宜处,第一:没有爱心。作为一个人,多为斧正为感。还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没有上述对自我教育更为崇高的动机了。第三,孩子关在家里、游戏,尤须有能牺牲自己,他还有意志。只关注文化知识而没有课外活动的教育。 一、军训;教育者须有健全的人格?当今的教育大家都感到出现了问题,不必等到做完职业之后找别的事情消遣才有快乐,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用高考的结果判断孩子的成败?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的快乐。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意志、劳动,这种快乐任凭你尽量享用不会生出后患?教师的工作是艰巨的复杂的繁重琐碎的:(1)教育是什么,特别是读出缺损的人格。第二,享受快乐。我也有幸接触到了一本好书----《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孩子不仅需要知识,体会到职业的快乐,拿被教育人的快乐来助成自己的快乐;宽容是一种美德。教师应该做到哪些呢,因为教育是件利己又利他的事,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乳汁?我想有以下几点仅供参考,还他们一个美好的童年、交往,健全的人格,读出了各种各样的毛病?(3)面对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劳动,读出抑郁症,整天埋在书山题海之中,也常常变成没有灵魂的教育?怎样在工作中创造和体验成功的快乐,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 其次必须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教育的生命在于活动,教师的工作将失去意义,任劳任怨,快乐就藏在职业本身、应该怎样让学生在教育生活中建康成长,在全校掀起轰轰烈烈的读书活动,以考试的分数来衡量一切,是灵魂和生活态度的教育。让我们一起来解救孩子吧。使愈来愈多的孩子,大多数人要献出一生的时光,享受幸福,以及长期致力于自己的教育和教养,它们带给学生的效益和营养师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让他们留下一个愿意回忆的美好记忆吧。让我们为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目的使老师接受更好的理论熏陶?很多老师都不一定有体会,教师怎样克服职业倦怠。信仰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和奋斗动力,读出高分低能、信仰我校从今年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享受幸福。乐哉教育?怎样才能富有智慧和魅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读书心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
中国教育报
美国教育一直被国际视为标杆和“神话”,然而真正的美国教育是什么样的?附属中学特级教师肖远骑继推出《告诉你,我知道的美国教育》之后,又于近日撰写了后续篇——《美国教育的秘密》,继续对美国基础教育进行客观解读。 画完画,中国孩子问“像不像”,美国孩子问“好不好”数年前曾读过一则短文,说中国孩子画完画,经常问老师“像不像”,而美国孩子则问“好不好”。别小瞧了这点发问的差别。“像不像”是从模仿别人的角度出发,“好不好”是从自己创造的角度出发,从这个细微的差别中似乎就能“注定”他们的人生走向,甚至可以说“两国孩子将来人生的不同走向,或许已隐约体现在这不一样的‘问’中了”。“教”美国孩子学画画,老师往往不设样本,而且不规定模式,让孩子自由“构图”,这样,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范本”,孩子画的画也完全是一种“创作”。正因如此,美国孩子自然也就不问“像不像”了。而如此培养出的孩子,思维充满创造性和活力,日后才可能是开放性和创造性人才。又例如,美国五年级学生从写作文开始,就与中国同龄孩子不同。中国是一个班级几十人做同一个话题或同一个题目,而美国则是每个孩子自己找题目,他们称之为找课题(project)。在中国,“找课题”往往只有对在读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有要求。自我写作、自我创作、我写我思,这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因此,在美国小学教室里,你会看到学生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有的提着一个有小白兔的笼子,而有的拿着小鱼缸。不用奇怪,因为也许他们正在做与之相关的课题。由此说来,创新教育从娃娃抓起,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美国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竭力弥补中国教师常常会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而在美国,教师经常说的也有一句话:“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在美国人的教育观里,哪怕是被现行教育标准公认为是智力水平最低的孩子,实际上也有特殊才能。美国教师认为,教育如果专门注视孩子的短处,那激发的是孩子的自卑。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孩子们不仅在教育中被放在了被动的位置,而且往往被挫伤学习兴趣,甚至会产生不可改变的对教育的抵触心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孩子能力的开发与培养。为此,美国教育的任务是发现孩子的短处,并想方设法弥补孩子的短处。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眼光引向校园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没有让孩子们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怎样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并努力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美国教师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富有创造力的生命,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他们的天赋。“没有残疾的孩子,只有残疾的教育。”教育不仅深刻地作用于人的一生,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教育。为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教育观。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美国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另一个教育观就是尊重差异,不仅尊重一般性差异,而且尊重特殊性差异。在他们看来,人的千差万别恰恰构成了人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基础,而教育的任务恰恰应该是把人的各种各样的能量发掘出来,而不能像可口可乐的生产线,把产品造成一个模样。让每个孩子知道自己的潜能,让每个孩子建立起自信,让每个孩子从事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社会的富有个性的创造,这是美国教育为自己设定的任务。他们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孜孜以求。教育孩子关注每个生命,开掘每个生命的能量。这是美国在中小学教育目标上的国家意志,起码是落在文字上的国家法律。美国教育管理者都认为,教育是与制造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制造业需要的是标准化,只有标准化,才能有大工业,而教育恰恰需要的是个性化,因为每个人是千差万别的,开发千差万别的个性潜能,才是产生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千差万别的创造力汇集起来,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能量。美国纽约史蒂文斯中学张校长说:“我相信,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人的根本素质不是分数能考量的。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点亮他们的梦想,让他们勇敢地走向未来之路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每一个灵魂都有质感,教师与学生共时、和谐成长。立足差异,努力寻找成就感和幸福体验,守护人性的尊严。我们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价值,人生真正的幸福在于在各自的生命道路上寻找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历史科最难,鼓励孩子的挑战精神美国教育鼓励孩子们的挑战精神。孩子进入中学上历史课的时候,老师甚至会问孩子托马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有哪些局限。那么,托马斯·杰斐逊是什么人呢?他是美国立国的伟人之一,而且是美国精神的代表。他起草的《独立宣言》不仅被视为美国的立国之基,而且是资本主义最经典的法律文本之一。然而,老师的这一声询问,起码让孩子们去做几件事情:好好阅读甚至要研究一下杰斐逊和他起草的立国宣言;认真研究一下各种学派对杰斐逊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老师传递给孩子们一种理念:你们可以对世间的一切进行质疑,进行思考,包括对“神圣”和“权威”进行自己的思考。我在想,鼓励孩子们在思考中质疑权威,可能不仅是在教授一种奇绝的学习方式,而且是在培养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品质。我曾经问过到美国就读的中国孩子,你在美国最怕的学科是哪一门?他们回答,不是数理化,不是,而是美国历史。我很好奇,美国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怎么会比中国历史还难学?学生说学美国历史,不仅是了解美国历史,而是理解美国历史。例如,老师的作业“公民权利”研究论文要求写到3至5页,打印出来,要双空行,至少用3种资料来源(如网上、书籍等),至少有5句引文。同时,对比以下四人关于黑色美国(BLACK-AMERICA)的观点:布克·华盛顿、杜伯依斯、马丁·路德·金和马尔科姆。在论文里,需要把每个人介绍一点,还必须纳入贴切的材料。然后,讨论他们关于黑色美国的观点,要把想法写进去,还要把引文或材料来源列出来,比如某某网页、某某书。面对这样的作业,孩子能说不难吗?可见,美国学校在一种表面上轻松、开放、自由的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基本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进行训练,对他们的严谨、细致、专心习性进行培养,让孩子们从小养成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务实精神。美国老师布置的作业,看上去和玩一样,但是对过程的要求非常细致,孩子几乎不可能偷懒。谁要是认为美国开放自由的教育模式,是放纵学生,是让学生有机会偷懒耍滑和投机取巧,那就错了。美国人的“实用主义”在教育中体现得十分充分,他们同样要求孩子们吃苦耐劳和刻苦奋斗。美国学校对孩子们高强度思维的训练,对孩子们高强度吃苦精神的训练也是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当然,这种训练更多地体现在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可能美国人认为,孩子进入中学后,身体已经发育得更加强健,已经有了吃苦耐劳的“本钱”。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腾讯教育官方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或添加qq_edu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教育前行
校园好时光
扫描左侧二维码添加“小园同学”
交朋友长知识收礼物
[责任编辑:oasis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同一个物体,将它放在地球的什么位置重力最小?
B.北纬30度
D.南纬60度
恭喜您,答对了!看一下您是不是和老师们的思路一样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很遗憾,答案错误。赶快看看正确答案和思路是怎么样的吧
每位回答正确的答题者,都将进入本期抽奖池。每期抽取1名幸运答题者,奖励10Q币。
上期答题获奖者:QQ
答对啦,看看老师的思路吧!
有问有答&&教师应该追求真教育
& &&&&教师应该追求真教育
&&&&中华博客联盟网站欢迎您的光临&&&&&&&&
&&&&&&&&&&&&&&&&
教师应该追求真教育
&&&&&&&&&&&&&&&&
马鞍山十二中 王友明&&
内容提要:教师应该追求真教育,真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文明素养、学习习惯、生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真教育。教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创新的教育是真教育。
关键词:真教育
素养、习惯和能力 身心健康 创新教育 民主的教育
一、什么样的教育是真教育
我们常常在思考什么是真教育?我的结论是上学≠学习、学习≠教育。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教育呢?著名心理学家史金纳是这样概括的:教育是把学校所学的东西忘光了以后,还留下来的东西。当你走上社会若干年后,再回过头来看看学校给你留下了些什么,真正留下来的不外乎这三样东西:文明素养、学习习惯、生活能力。素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就是教育,这是真正的素质教育,那么其它的我们只好统统归入知识教育(这里区别于带有一定贬义的应试教育),如做题目、背单词等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忘掉的或者还给老师的那些东西,都是知识教育的成果,现在还留下的能够或者正在影响着我们一生的素养、习惯和能力,这都是素质教育的成果,也是真教育的成果。
网络流行旧词新解,有些固然是恶搞,但有些却解出了新意,如教学、学生等。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从词的结构角度来说,教与学是两个并列关系的动词。如果我们重新解释教学这个词,把它变成动宾结构的词,教――什么,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教学的真义恰恰就是教学生如何学习,教知识更要教方法。可是遗憾的是,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学并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教学生如何考试应考,“教――学”变成了“教――考”。学生一词,按照汉语词汇的要求,生应该读轻声,学就是学习,生是人的意思,学生,就是学习的人。我们不妨把这个词也变化一下,读xué
shēng,学字变成了动词,学――什么,生变成了学的内容,词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偏正结构变成动宾结构。学生(xué
shēng)就是学习如何去生活,在学校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生活的本领技能,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同样遗憾的是,我们的学生并不是在学习如何去生活,而是在学习如何去考试,“学――生”变成了“学考”。“教――学”变成了“教――考”,“学――生”变成了“学――考”,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去学习,学生就是学习如何去生活,如果我们做到了做好了,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真教育。
多年来,我们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确定了的培养目标为:学会生活,做一名文明守纪的中学生;学会学习,做一名学有所进的中学生;学会健身,做一名身心健康的中学生;学会创新,做一名追求发展的中学生。全校师生朝着“四个学会”的目标,不懈努力,因为我们认为:留在我们生命里能够影响我们一生的教育是真教育,教学生如何去生活的教育是真教育,教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教育是真教育,教学生如何去强健身心的教育是真教育,教学生如何去创新的教育同样是真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学做真人的教育是真教育。
二、文明素养是真教育的永恒话题
我们学校多年来,坚持开展文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规程,并且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内容。2011年,马鞍山市适逢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双拥模范城市复评迎检工作,全市上下统一部署统一行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文明素养教育,配合开展“四城同创”工作,我们学校开展了“促四城同创,做文明学生”主题教育活动,两周时间内,先后有十六个班级举行主题班会,学校组织评比,最后评出一二等奖。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突出了以下特点:一是紧扣主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校生活的实际,促四城同创,做文明学生,从而提升文明素养。二是学生的主体性和班主任老师的主导性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班主任积极组织和引导班级的学生,主题班会的全过程都由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发动、自我教育。三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主题班会上学生自编自演了各种形式的小节目,有相声、小品、快板、朗诵、演讲、演唱、三句半、知识竞答等等,自娱自乐,自我教育,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文明礼仪的洗礼和熏陶。四是师生广泛参与,有的参与活动前的准备,搜集材料,有的做主持人,有的演节目,人人参与,人人接受教育,只有参与了才是主人,只有参与了才能受到教育。五是全校动员,共同演绎了一曲文明和谐的校园乐章。各班级各显神通,在主题班会上大显身手,学校也组织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升旗仪式、师生签名承诺活动、修整校园绿化、整治环境卫生、更新橱窗内容、文明学生标兵评比、小手拉大手部分家长座谈会等等。
这次主题教育活动最突出的亮点是:学生参与度高,自我教育的针对性强。可以说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其中的活动,他们观察社会上和校园里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和言行,把它们融进自己的小品,归纳出中学生应该遵守的文明行为规范,形成班级公约或倡议书。前不久,一个名为“中美小学生守则对比”的图表走红网络,被各大论坛纷纷转载,引发众网友热议。认为美国小学生守则内容细致入微,可操作性强,口语化的表述以及简单易懂的要求,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相比较而言,中国版的小学生守则就显得过于抽象空洞、刻板教条:“遵守法律规范,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实际上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除了《中小学生守则》(相对比较原则)以外,还有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就具体易行。这次活动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自己归纳总结出的《班级文明规范》,就更为具体易行,下面就是其中一个班级主题班会上展示的《十个文明礼仪》:
&&& 1、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行礼。
&&& 2、与人相处,语言文明,友善宽容,明理诚信。
&&& 3、公共场合,轻声交谈,举止文雅,着装得体。
&&& 4、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乐于助人,
&& &5、乘车购物,不拥不挤,座位让给有困难的人。
&&& 6、行车走路,遵守交通规则。
&&& 7、保护环境,垃圾废物不乱扔,绿地草坪不践踏。
&&& 8、爱护公用设施,节约公用资源,遵守公共秩序。
&&& 9、社会交往热情、友好、大方。
&&& 10、情趣健康,远离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场所。
主题班会结束以后,他们就把它张贴在教室里,作为同学们共同遵守的规章。
&&& 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的真教育。
三、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教育是真教育
我们曾自豪地说过: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就应该有一桶水。作为师德来说,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赞赏,但是作为教学观来说,这就是典型的满堂灌、填鸭子式的教学模式。毋庸讳言,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甚至是阻碍了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别说是一瓢水,就是一桶水一缸水都给了学生又能如何?杨振宁说过: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也就是说中国学生得到的可能是一桶水甚至一缸水,而美国学生得到的恐怕只有一瓢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学生引来一泓活水呢,哪怕只是涓涓细流、甚至像山区居民家里自用的引水竹简?古希腊著名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有句名言:“孩子的头脑不是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了解美国教育的人都知道,美国教育不是把“水桶”灌满,而是把火点燃,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差异。
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首先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种或几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怎么去进行课前预习,怎么听课,怎么完成作业,课后如何复习,怎么有效控制学习时间,语文应该怎么学,几何应该怎么学,解代数题的方法是怎样的等等。其次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的学习方法,今天这样做,明天这样做,一辈子都这样做。往往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相辅相成的,也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不断的去督促检查和训练。第三才是学习和积累更多的知识。第四是知识的转化和应用。
&&& 无疑,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的教育是真教育。
四、真教育应该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
树立新的生命观、健康观。珍爱生命,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具体到学校工作中要落实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没有健康就没有生命的质量,如果安全(生命)都没有保障,还谈得上什么素质教育。不允许组织青少年学生参加救火等危险性活动,就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曾提出要按照教育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果按照政治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而且还要大力提倡这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按照行政思维方式,令行禁止,一声令下,我们都要毫不犹豫地组织学生投入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工作当中。但是,因为我们是教师,我们应该按照教育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我们不能组织未成年的学生参加救火等危险性活动。再比如汶川大地震中全国知名的“范跑跑”,按照一般思维方式,大难来临之际,求生是人的本能,作为“同林鸟”的夫妻,大难来临尚且“各自飞”,同样是这次地震像“范跑跑”这样逃生的大有人在,而且也非常正常,社会也不会予以苛求和指责,但是按照教育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话,范跑跑理应受到指责,因为还有几十个比他更加弱小的生命需要保护,而保护这些弱者正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责任与爱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原则。
&&& 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最基本的就是要开足开齐体育健康课程,组织好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扎实开展大课间活动,真正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健康教育,做好疾病预防等工作。遗憾的是,现在为数不少的学校连起码的体育课程都没有开齐,更不用说体育课的质量了,据某地统计,该市能做到在初三年级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的学校只有一两所。据《中国教育报》(2011年5月26日)统计,2010年对全国十省市体育卫生专项督导发现,我国现有大中小学体育教师41万,如果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体育课,全国体育老师大约缺口30万人。把“健康第一”落到实处,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去强健身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和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学会正确的疏导和释放心理障碍的方法。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五月发布通知指出,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
+ 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体育教育,不一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好的运动成绩,但要养成锻炼习惯,好的锻炼习惯的养成使人终身受益,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有运动的习惯又有运动的技能,这样就能真的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 教会学生如何去强健身心的教育无疑也是真教育。
五、学会创新是真教育的最高境界
&&& 钱学森带着终身的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于是留下了“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与众人皆知的“钱学森之问”不同,另外两个命题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了,一个是“李约瑟难题”,还有一个我们不妨称之为“撒切尔夫人怪论”。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简而言之就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发生在中国?撒切尔夫人上世纪说过一句话:“你们根本不用担心中国,因为中国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一百年内,无法给世界提供新思想。”
撒切尔夫人的话我们听起来肯定不舒服,但纵观他们的观点,其实说的都是一个问题,这就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而究其根源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正如上文提到的杨振宁先生的言论,中国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造学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培训而激发出来的。不能用对与错的标尺来评判创新,再稚嫩的创意都是有价值的。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不一定能给你的考试加分,却一定能为你的人生添彩。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近几年我们尝试开展创新教育,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一个学生头脑都闪现创造的火花。总结我们的实践和做法,概括起来就是“一课三活动”。“一课”就是开设创新教育课,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增设一门创新教育课,在初一年级中开设不少于十课时,做到教材、教师、课时三落实,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自己的校本课程,编印了《创新教育读本》。“三活动”包括:一是科普创新活动。成立各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多项活动在省市区科协组织的有关活动中获奖;二是教学探究活动,全面开设综合实践课,编写《十二中综合实践课课例汇编》,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行探究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作用;三是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实施评比过程中体现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力图通过我们的教育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塑造创新人格。创新教育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我们将继续朝着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一步步走下去,我们也呼吁国家能够明确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开展创新教育。开展创新教育,创建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努力把创新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可以说学会创新是真教育的最高境界。
六、关注并促进人类自身良性发展的教育是真教育
教育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很复杂,如果追溯教育的历史,教育应该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同步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从动物世界来分析,母猴教小猴如何梳理皮毛如何捉虱子如何摘果子都是教育。教育同人类的生产劳动相融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在人类的早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产,人们都无法严格的将它们区分开来,生活就是教育,生产就是教育。语言的产生,真正的教育产生了,教育也逐步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独立出来。教育是一种精神生产,是追求人的自身的发展,或者说教育生产人类自身。马克思就说过,“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我们的结论是,关注并促进人类自身良性发展的教育就是真教育。
欧洲中世纪,禁欲主义教育,束缚了人类自身的发展,于是有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了资产阶级教育的复兴。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于是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有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教育。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情况有如何呢?考察教育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有专家从人的能力的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人有三大能力:本能(体能)、技能(技艺)、智能,实事求是的说,人类智能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现代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等,都标志着人类智能的飞跃,可是人类本能和技能却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古代的奥林匹克,是一种全民参与的运动,今天却只能是被选拔的少数运动员;各国各民族的传统技艺消失殆尽,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迫在眉睫;有人甚至说,现代看人的体能只能到运动场,看人的技能只能到博物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同时也是教育的危机。有人描述未来人类进化的轨迹,基本是人们想象的外星人的造型,头很大,四肢萎缩细小。面对教育形状,面对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培养的高智商者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文弱书生,而这种文弱书生的基因一代代沉淀,人类进化的前景着实令人沮丧,加上环境的恶化,有科学家就担心男性将会失去生育能力,我们人类作为种群,他的生存将会受到极大的威胁。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产生,如果教育不能关注并促进人类自身的良性发展,无疑教育也将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七、民主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民主的教育,首先我们自然要回答什么是教育的民主,教育的民主显然与政治的民主有联系,也有着极大的不同,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要把教育民主与“选举”这样的政治概念联系在一起。政治的民主就是凭借公共权力,管理冲突建立秩序,实现平等自由,政治民主强调的是人民主权。如果我们硬要把教育民主和政治民主概念对等的话,实际上教育民主就是教育生主,教育民主强调的是学生主权,学生主权又体现在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两方面。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追求和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就是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第一要义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反思几千年来中国的教育,我们缺乏的恰恰是对青少年主体性的尊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力主创造教育,他说“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行动”即是少年儿童自主的学习行动,解放他们的头脑,解放他们的双手,解放他们的嘴巴,解放他们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多动脑多动手,多接触大自然。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为了考上重点学校,考上大学,每天就知道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几乎没有行动自由。陶先生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专制生活中可以培养奴才和奴隶,但不能培养人民做主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长期以来,我们为什么培养不出创造性人才,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缺乏民主的教育,创造力教育必须是民主的教育。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对自由民主的教育也做过如下的阐释,他说:“自由的教育是与‘填鸭子’的过程恰好相反的一种过程。自由的教育不是‘受’的,也不是有人‘施’的。自由的教育是自求的,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只应该有一个责任,就是在青年自求的过程中加以辅助,使自求于前,而自得于后。”自求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受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新课改倡导的就是这种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无论是洋思先学后教,还是杜郎口学案引领,所遵循的都是这样一种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还学于生,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尊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追求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就是民主的教育,民主的教育才是富有创造力的真教育。
八、教育的应然与实然
西方哲学中有一个“二重世界”的理论,人有应然和实然的二重性,虽然理论上很复杂,但我们无需纠缠于厘清内涵,这里只借用应然和实然的概念。实然性是指现实存在着的真实性,它同“现实性”相近。应然性是指应当发生和主体希望出现的趋势性,它同“可能性”相近,同时表达着主体的价值追求。我们把实然性和应然性的概念移植到教育上,倒真的能说明一些问题。教育的实然,就是目前教育存在的事实,我们正在进行着的教育实践,无所谓对与错,这里可能正应了那句话――存在即合理,现实中教育的存在总会有它的合理性。教育的应然,就是教育的理想,教育人的价值追求,它是合理的、先进的,也是美好的,但在现实中可能有些不合适宜。比如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今天,没有升学率就没有学生的今天,就没有家长的今天,也就没有了学校的今天,所以抓升学率仍然是重要的,这就是教育的实然;但是,如果只讲升学率就会没有明天,只讲升学率就没有学生的明天,就没有学校的明天,就没有教育的明天,也就没有了国家的明天,这就是教育的应然;没有升学率就没有今天,只讲升学率就没有明天,这就是教育的“二重世界”。
本文上述真教育的论述,有些已经成为了教育的实然,如健康第一的教育、文明素养教育等等,有些还只是教育的应然,只是教育人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如创新教育、民主教育等等。追求真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人特别是校长们不懈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实践中,努力践行教育的实然的同时,不断思索教育的应然,并且不断使教育的应然变成教育的实然。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的应该思考,我们自己当年接受的学校教育现在留下的还有多少呢?我们又应该留给我们的学生怎样的一种真教育?追求真教育应该成为教育人终生梦想。
(作者说明:本文系完全原创,因在写作的过程中部分已发表于网络空间或个人网站,所以在网络上也能搜索部分内容,特此说明。)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的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