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审,附录写不写小论文

论文及检测要求_百度文库
论文及检测要求
内师研发[2010]32号
各培养单位:
根据我校学位申请和学位授予的相关规定,2011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将要进入学位申请、论文提交、论文评阅及答辩、学位授予等阶段。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 学位申请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经研究生院培养科课程考试及相应的培养环节审查通过后,完成学位论文,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导师同意推荐,并经学院审查同意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
学位申请工作从2010年11月份开始,各培养单位报送《研究生申请学位人员名单》(见附件1)。
二、 学位论文电子版检测
本年度申请学位的研究生,我校仍使用“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下简称“TMLC”),对其学位论文进行检测。
日前,各学院教学秘书统一用U盘提交本学院毕业生的学位论文电子版(只提交正文,即不包含中英文摘要、独创性和使用授权说明、目录、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用“学号+姓名”命名),提交电子版之前,需提交导师签字的《学位论文导师推荐书》(见附件
2)。研究生院使用“TMLC”对论文正文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反馈到各学院。
检测程序及检测结果处理办法见内师研发[2010]30号文件。
三、 学位论文评阅
1、学位申请人的学位论文必须经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向所在学院提交。
2、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评阅工作由研究生院统一组织。具体评阅办法为:所有的学位论文都实行匿名评审,分专业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部分学位论文由研究生院组织校外盲审,其它未被抽取的论文由各培养单位组织盲审。
3、学位论文应由两位在本学科、专业具有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以上职务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的专家,申请人的导师不能作为论文评阅人。
4、如其中一份评审结果属否定,另一份评审结果论文得分在70分以上,则申请人应根据评阅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并填写《学位论文修改情况审查表》(见附件3),经导师、学科点负责人审查并签署同意再审的意见后,增聘一位外单位的专家进行评审。如增聘的评阅人持肯定意见,则可以参加答辩;如仍持否定意见,则本次申请无效。如果一份属否定,另一份论文得分在70分以下,或两份评审结果均属否定,则本次申请无效,申请人需在半年后至一年内重新申请学位。
四、 学位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的答辩工作由各培养单位具体安排。
2、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科点提出组成名单,并填写《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表》(见附件
1),于答辩前两周报研究生院审核。研究生院审核合格,方可领取答辩表决票、进行答辩。
贡献者:jiabao12515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形同虚设
 您的位置:
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形同虚设
日 07:51:45
 来源:北京晨报
】 【】 【】&
&&&&力求客观公正却遭遇“灵活变通”&&&&现在各个大学基本上都推行研究生学位论文匿名评审制度。设置这个制度的初衷应该说很好,严格执行的话可以有效地保证研究生质量。可惜的是,由于种种中国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牵制,使得这个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研究生导师差不多每年要参加二十多次甚至三十多次、四十多次硕士、博士生论文评审或答辩,每次拿到的论文很多属于“匿名评审”。所谓“匿名评审”,即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上不能出现作者及其导师的名字。从理论上说,匿名评审由于隐去了学生和导师的名字,因此,评阅人可以秉持客观公正的学术良心对研究生论文做出评价,不必担心中国式的人情和关系,即使给出“不及格”也不会受到打击报复。&&&&但奇怪的是,据很多导师私下议论,这些所谓“匿名评审”的论文其实并不真正“匿名”。比如,“匿名评审”的论文按道理应该是双向匿名,但实际上情况却常常是:需要匿名评审的论文竟然是由研究生本人送到评审专家的手中,而且指导教师早在论文送出之前已经和评阅人打好招呼。再比如,有一些论文,虽然在封面上用涂改液抹去了导师和学生的名字,但是仔细一看却可以很容易地辨认出被隐去的字迹。更有的论文虽然封面上很“干净”,但“后记”中却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后记”的内容千篇一律地表达着自己对某导师(都是写的真实姓名)的感激涕零之情,详细陈述导师如何不辞辛苦悉心指导自己的论文,否则的话这个论文是不可能写出来的。云云。不知道这是否是在暗示:我的导师是某某某,你打分的时候要手下留情喔。&&&&如上所述,推行匿名评审制度的目的很明显,就是要杜绝私情,做到客观公正。但中国人的应变能力实在是高超得出奇,既得到了匿名评审的美名,又保证了论文的顺利通过。其实这里面的奥秘很简单。首先,所谓参与“匿名评审”的专家名单在很多情况下是导师自己拟定的,所以导师对于爱徒的论文到哪个专家手中心知肚明,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导师才是真正的策划人;其次,在一个保密制度极为不健全的国家,即使评审专家评审时的确不知道论文的作者和指导者,但是他仍然要担心:自己如果秉持学术良心办事,不给劣质论文通过,最后谁能够保证消息不透露出去?&&&&当然,笔者批评匿名评审制度走样并不意味着主张彻底取消这个制度,毕竟如果没有哪怕是走样的匿名评审,劣质论文的产量可能更高。批评的目的当然是使匿名评审真正名副其实。做到这点实在很不容易。原因有:第一,各个高校的研究生导师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相互帮忙的利益共同体,大家何必伤了和气呢?第二,与此相关,我之所以不敢枪毙你的学生论文,还因为我自己底气不足,我自己的学生论文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下次到了你的手里怎么办?第三,中国大学包括其他机构的保密制度很差。&&&&这不由得使人感叹:当一个人全身是毛病的时候,针对某个部位开出的药方,即使是良药,也不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请您发表感言,注意文明用语并遵守。
(责任编辑:
 读图时代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转载]质疑博士论文匿名评审制度——为我的学生一辩——北
支持老师,也不能怪副院长学校制度的问题3:2就合理吗?具有一定偶然性可以4:1,我觉得第6位一概是一个专家团
现在正是盛夏,是我们学校老师最繁忙的答辩季节。这也是收获的季节。
今年是北京大学经济学科建立100周年,也是我进入北京大学30周年(先是学生后是老师)。
&&&&但是,此时此刻,我遇到的事情使得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我的处境和心情。
我指导的我院2010年金融学系博士生小陈(加拿大国籍外国留学生)经过4年的学习写出博士毕业论文《碳排放权金融交易价格与政策研究》。小陈虽然是台湾人,在台湾和加拿大完成的本科和硕士学习,对于大陆的情况有一个适应过程,但是几年来一直勤奋努力,完成了学校要求的各项教学环节。
&&&&在四月份博士论文预答辩通过之后,论文进入匿名评审阶段。根据我校的规定:“学位论文的评阅申请必须在4月25日前由博士研究生提出,并须提供5本按匿名评阅格式要求装订的学位论文,由学院按照《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匿名评阅和导师在答辩中回避评议制度的实施原则》的具体要求组织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一般为五名,其中至少有两名校外专家。论文评阅人应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并对可否提交答辩提出明确的意见,如果其中有一人的意见是否定的,可增聘一名评阅人;如有两名以上(含两名)的评阅意见是否定的,则不予组织论文答辩。”
这里必须解释一下这项规定,匿名评审专家库名单由各系专业提供,院里从中抽取校内外专家进行匿名评审。返回的5份评阅意见中,如果有1份是否定的,则前4份的意见无效,需要找第6名评阅人进行评定。如果这第6位评阅人的意见还是否定的,则不予组织论文答辩。也就是说,在总共6份匿名评审意见中,4名通过是无效的,后面的两位评阅人有一票否决权。我个人尚不知道这一制度的来源,但是对其合理性存在质疑。通常的情况是,如果5名评阅人中有一名否定论文之后,为了保证学术的客观和公允,对第6名评阅人的选择要非常慎重。因为这位评阅人的评语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进行论文答辩。学生如果不能如期进行论文答辩,其论文将在答辩结束后送交院、校学位委员会分会讨论,决定是否允许其修改论文,如果允许,学生可以在两年内修改论文之后答辩,有可能获得博士学位;如果不允许,学生只能肄业。
&&&&很不幸地,小陈的论文今年匿名评审结果返回之后,有4位评阅人同意进行论文答辩,1位不同意。此时,第6位评阅人的选择就非常重要。但是,正是在这个环节上的操作上,出现了难以预料的情况。
这第6位评阅人是由我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一人选出的。他是我院的青年才俊,对工作积极投入。但是他的专业并不是金融学。此时,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他应该会同院金融学专业的相关人士,慎重地选择第6位评阅人。但是根据他和我的谈话,这第6位评阅人是他一人根据相关数学公式从专家库随机抽取的。(这里我必须说明,我和该副院长没有任何个人恩怨,多年来我一直欣赏他的积极上进和努力工作的态度;他对我也十分尊重。)
很不幸地,小陈的论文又没有被这第6位专家通过。我作为指导老师和小陈申请第7位专家评阅,但是这不符合我们学校的有关规定,于是没有这种可能。
现在等待我和学生的结果是不能如期组织论文答辩,等待学位委员会分会的最后裁决。
在今晚这个漫漫长夜中,我无语问苍天!
我暂时不敢也不忍把这个结果告诉小陈,我不知道他是否能够接受,接受之后又会有什么反应。他是一个非常普通懂事听话认真内向的外国留学生。同时,作为海外留学生,他也不太了解我们的相关制度规定。
我首先质疑的是这种匿名评审制度规定的合理性:为什么4个人同意,一个人不同意,论文就不能进行答辩?这从学术的角度公正吗?当然,小陈的论文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用这种方式就否定了一个学生多年的努力,是否合适?其次,我认为在第6位评阅人的选择上,有草率和不够负责的倾向。
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问了自己很多遍:要不要写。我进入北京大学30年,教书26年,我从小在北大长大,热爱燕园和我的工作岗位,爱惜北京大学和经济学院的荣誉。一直希望和努力做一个对学生最负责任的老师,我最大的财富是我的学生,爱护和保护学生已经成了我的本能。当我做不到的时候,是我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小陈,老师为你做的目前只能够是这些了。
如果你不能接受最终的结果,首先,请你原谅你的老师,她还没有能力把你的学术论文指导的更好,让5位委员都通过,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呵护你。其次,请你一定要坚强。尽管老师此时泪如雨下——因为我们都太普通和弱小了,不足以强大到去改变一种制度,并质询这种制度的执行程序。但是,我们还是要抱有希望。
&&&&老师知道,我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一定会得罪一些人,并有可能把自己推向一种孤立无援甚至万劫不复的境地。但是,老师不写,就对不起你——我的学生。更对不起自己的心——因为这这里始终把公平,正义,善良奉为至高无上的理念。
今晚,老师,只能这样做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匿名评审有多可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