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嘉丽.约翰逊逊与麦唐纳的会谈 问斯嘉丽.约翰逊逊营造了怎样的开局气氛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艾布拉姆斯:百岁的老派批评家高继海   今年,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将迎来他100岁的生日。我两年前在哥伦比亚大学做富布赖特访问学者时,曾亲耳聆听过艾布拉姆斯的一次讲座,题目是“诗歌的第四维度”。艾布拉姆斯从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谈起,讨论了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对12岁少女洛丽塔的畸恋,分析了其中的心理、道德因素,然后转向关于诗歌的第四维度。他说诗歌的第一维度是我们看见的词汇,第二维度是这些词汇代表的语音,第三维度是它们的词义,而第四维度是朗读一首诗歌时发出的声音所传递的乐感与信息。他认为一首诗的美感只有在朗读时才能被充分表现出来,而诗歌的这第四个维度往往被学界忽视了。
  在讲座中,艾布拉姆斯分析了6首诗,然后朗读,分别是W.H。奥登的《在这座岛上》、狄金森的《一只鸟落到人行道上》、华兹华斯的《惊喜》、丁尼生的《血红花瓣沉睡了》、道森的《西娜拉》和阿蒙的《楼房》。他不愧是研究诗歌的大师,能够发现一般读者可能忽视的细节和隐秘。而他的朗读也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浑厚悠扬,悦耳动听。
  艾布拉姆斯最有影响的著作是《镜与灯》,他提出在浪漫主义出现之前,人们一直把文学理解为反映真实世界的一面镜子,而对于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派诗人来说,诗歌是照亮世界的一盏灯。艾布拉姆斯对文学理论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学的四个构成部分。他用图示来表示:
  作者&&&&&&&& 读者
  艾布拉姆斯把文学理论分成四大部分。文本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他称之为模仿的理论,也就是普遍认为的诗歌(文学艺术)模仿自然(客观世界)。文本与读者的关系构成他所谓的实用理论,也就是诗歌的教化与愉悦功能。文本与作者的关系构成表现理论,也就是诗歌表现诗人的理想信念和永恒的普世价值。而抛开文本与作者、与世界、与读者的关系,仅仅关注文本自身的构成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内部关系,构成了客观理论。客观理论也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新批评以及此后的结构主义批评所倡导的理论。
  艾布拉姆斯认为,人们在分析一首诗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往往过分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其他三个方面,只是根据其中的一个要素,就生发出他用来界定、划分和剖析艺术作品的范畴和评判作品价值的标准,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意见、观点的分歧。而对于一首诗、一部文学作品的多元理解,不同观点、意见的兼容共存才是正确的途径。
  艾布拉姆斯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一个犹太家庭。1930年他进入哈佛读本科,选择了英国文学,因为照他自己的话说,“反正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我宁愿选择饿肚子,也不愿意选择既饿肚子还要干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在读本科时就写出一本书《论吸食鸦片产生的幻觉对德?昆西、克拉布、弗朗西斯?汤普森和柯勒律治创作的影响》,显示出不同寻常的批评才能。大学毕业因为成绩优异,他拿到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到那里学习一年,师从I.A。理查兹。他在《镜与灯》的序言里说:“本书的雏形是在剑桥大学I.A。理查兹的指导下研究约翰逊和柯勒律治时产生的。”
  如果给艾布拉姆斯一个确切定位的话,那么他是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专家。然而我们在阅读他的著作时发现,他的兴趣、他的知识不仅限于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他与解构主义理论家展开了论辩,写了一系列的论文阐明自己“老派读者”的立场,这些论文收在《以文行事:批评理论文集》一书中。艾布拉姆斯与20世纪形形色色的新思潮、新理论辩论,坚守古典文学审美标准和传统人文价值观。
  20世纪上半叶最流行的批评理论是新批评。该理论认为文学“以自身为目的”,具有内在的本质和独立性。新批评理论家认为,研究文学作品必须把作品视为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系统,就其“逻辑结构”和“局部肌理”进行阐发和细读,寻找其多重“张力”之间的平衡或由反讽、复义、悖论与意象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韦勒克和沃伦提出对文学作品进行纯粹的“内部研究”,而把探究作品的起源、作者的创作心理、作品对读者的影响、作品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统统称之为“外部研究”,是批评误入歧途的表现。
  艾布拉姆斯认为新批评是典型的客观说,这种观点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得到阐释,在浪漫主义诗人尤其是济慈身上得到体现,在“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艾布拉姆斯首先承认新批评人们从新的视角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野,开拓了新的领域。同时他指出新批评的不足之处在于它割裂了文本与作者、读者和世界的联系,因此对作品这样的单一解释是片面的、不完备的。
  艾布拉姆斯赞成布拉德利关于诗的本质的论述:“诗的本质既不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也不是对真实世界的复制,而是一个自身的世界,独立的、完整的、自治的;为了完全理解诗,你必须进入那个世界,遵循它的法则,忽视属于你所在的现实世界中的信仰、目标和特殊条件。诗和现实是平行发展、永不相遇的。它们是类似的,却又完全不同,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存在。”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集中展示的,就是布拉德利的这一观点。
  针对韦恩?布斯质疑他在《镜与灯》和《自然的超自然主义》中没有讨论文学批评的方法,艾布拉姆斯说自己是依靠直觉来构思、研究、规划、综合、分解、整合的。他借由感觉来判断对错是非、欠缺冗余、是否可信、是否得当,而他的直觉是建立在感受、阅读和思考的专业技能之上。布斯认为艾布拉姆斯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是“一本怪异的书”,强加给读者许多十分离奇、毫无根据的断言。艾布拉姆斯回答说,不存在一个名为“浪漫主义”的抽象实体,更无法给它的本质特征下定义,没有人能够给出一个关于浪漫主义的确切、正确、全面的解释,因为这个词最初只是文学史家们为寻求便利而使用的。
  希利斯?米勒批评艾布拉姆斯的《自然的超自然主义》存在一个“标准谬误”,即文本“有一个单一、不含糊的意义”。米勒认为,同一个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之间没有高下之分,不存在一个真正正确的解释。米勒进而认为,我们在文本中找到的也只是我们自身强加于它的意义,因为“阅读……是将意义置入文本,文本自身没有任何含义”。艾布拉姆斯回应说,他认为所有复杂的文本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含混,有些时候甚至无法解释。但是作家书写的语句设计了一个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内核,尽管这些语句允许有一定程度的自由阐释,而且根据不同读者的气质和阅读经验,它们可能会引发意义的摆动和偏移,但它们传达出来的中心内核通常能够被有能力的读者理解。从米勒的质疑和艾布拉姆斯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后结构主义和传统理论家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在文本中存在一个可以被多数读者达成共识的意义。艾布拉姆斯提倡批评的多元化,视角的多样化,认为多重视角的整合能够得到“深度视角”,有望接近人文真实的全部。
  艾布拉姆斯在“《利西达斯》的五种类型”一文中,综述了关于弥尔顿的《利西达斯》的五类批评范式,提出了对该诗的第六类解释。第一类解释是把弥尔顿这首诗看成作者对朋友爱德华?金之死的一首挽歌。第二类解释是,该诗是关于弥尔顿自己的,爱德华?金只是诗歌里的借口而已。第三类解释是,这首诗不存在情感,诗人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段展现了某种戏剧性结构。第四类解释是,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其意象的演化与整合,使得每一行都具有丰富的完整性。第五种是原型批评,认为它是“死亡和复活意象紧密结合的混合体”。艾布拉姆斯认为这五种解释都有顾此失彼的缺陷,他提出最好的补救办法就是紧扣弥尔顿的文本来阅读,结论是:这首诗是一个乡村歌唱者怀念一个死去的、诗人兼牧师的牧羊人。
  这篇文章可以看做是对米勒批评的答复。艾布拉姆斯自嘲地说,他本来是要将五种类型的批评融合为一种,结果反而又追加了第六种,而这就是所有批评家能够做到的。评论文章不是展现给读者一首诗,而是对于该诗的描述。艾布拉姆斯认为,对这首诗最切近的阅读是将它看做自身的对象,对它的最好阐释是能够考虑诗歌实际的顺序、强调和情感影响,适用于诗的所有部分,而且自身连贯一致,能够与弥尔顿文学思想和思维上的承继以及他鲜明的诗歌规程保持一致。这里艾布拉姆斯坚持了文学批评的多元性,同时批评了那种认为文学作品本身没有意义,可以任由批评家随意阐释的观念。
  25年后,艾布拉姆斯对这篇文章又做了补充,提出诗歌的诠释涉及两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过程:一是语言性阐释,试图通过英文句子所构建的事件顺序来阐释含义;二是批判性阐释,利用某一艺术性假设把握诗歌的整体结构,理解各个部分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语言性含义由读者的共同阅读实践建立起来,不会屈从于任意的歪曲。相反,它为批评家的相互讨论提供一个平台,对诗歌的批判性阐释加以甄别,判断它们是否因为过于勉强而无法立足,是否属于合格的阐释。
  关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艾布拉姆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德里达的文本居所是一个回声荡漾的封闭房间,在这里,意义缩减为永不停歇的模仿性言语,符号也幽灵般地不在场,符号与符号之间上下左右荡漾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它们既非为人所欲,自身也无所指涉,只在虚无中喧嚣一片。”艾布拉姆斯认为,希利斯?米勒继承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把批评家分成“谨小慎微型”和“天马行空型”,前者指以艾布拉姆斯为代表的传统批评家,后者指德里达、米勒这类解构批评家。传统批评家认为,批评是一种理性的、或者说可以理性化的活动,具有普遍的操作原则、可以认定的事实和可以衡量的标准。而米勒则认为,“作为一种阐释模式,解构的工作方式是小心翼翼地进入各个文本迷宫……解构不是对文本结构的拆解,而是展示文本已然拆解了自身”。
  作为一位“老派读者”,艾布拉姆斯争论的对象不仅仅是米勒、德里达,而且还包括斯坦利?费什、哈罗德?布鲁姆、韦恩?布斯、莫尔斯?佩克汉姆、诺斯罗普?弗莱、菲利普?惠尔莱特这些现当代著名批评家。他说德里达能够把任何文本都解构成无数不可确定的表意行为的悬置,费什能将文本预设成错误前提下创造性冒险的场合,布鲁姆能把文本读成对任何选定的先辈文本的野蛮扭曲。这些替代性策略实际上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保证发现新的意义。但是这些“新派读者”心知肚明,他们在玩一种双重游戏,读别人文本时引入他自己的阐释策略,想和自己的读者交流其阐释方法和结果时则默契地依仗既定的规范。
  在新派读者们看来,艾布拉姆斯可能有些冥顽不化的味道,然而从常识、常理和常规的角度来判断,艾布拉姆斯坚持的正是数千年来西方的文化批评传统,这个批评传统在历史上曾经受到过挫折、批评、压制甚至否定,但是它在进程中吸收了不同理论流派的精华,丰富了自身。20世纪的新批评也好,解构主义也好,新历史主义也好,都曾经或者仍在喧嚣一时,但最终会归于沉寂,而受到数千年文化滋养的批评传统会不断丰富、发展,历久弥坚。 正如艾布拉姆斯所说,20世纪初的新批评统治了西方半个世纪,后来遇到了原型批评这个严肃的对手。解构主义仍然会强劲一个时期,然后走向衰落。它们会如黑格尔所说被“扬弃”,也就是中断,但会在另一个层面延续。这个更高层面就是传统的文学阅读方式,它在若干世纪中已经显示出延续性的价值。
  艾布拉姆斯是一位豁达乐观的老人。对于20世纪这个所谓的“批评的世纪”,艾布拉姆斯有这样的评价:这个批评叙事的时代,依据人们观点的不同,可以被看成最好的时代,也可以被看成最坏的时代,但是无可否认,这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时代。
原载:《文艺报》日
阅读数[2900]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纽约IBM公司大楼竹园,美国--《世界建筑》1985年02期
纽约IBM公司大楼竹园,美国
【摘要】:正 位于纽约曼哈顿中部麦迪逊大街和57街转角的IBM公司大楼,是幢高43层的建筑。它西邻特鲁姆普大厦。南面,隔着56街,是约翰逊和伯吉事务所设计的有名的美国电话和电报公司大厦。它们都是纽约新落成不久的建筑。 IBM公司大楼是幢转角建筑。它的后面,根据城市规划部门的要求,设置了一处供公众游憩的场地。因为里面种了许多竹子,称为竹园。它用钢架和玻璃围合而成,内部光线明亮,宛如室外空间的一部分。夜晚,又以它通明的灯光映照街道。
【关键词】:
【正文快照】:
}一旧、径女司大楼2一竹园3一特公姆普大厦4一美国电话电话公司大厦设计埃德伍德·巴恩斯(Edward Barnes)等 园景建筑师蔡恩和布林事务所(ziona闭Breen Assoclates)协作 位于纽约曼哈顿中部麦迪逊大街和57街转角的旧M公司大楼,是幢高43层的建筑。它西令阱寺鲁姆普大厦。南面,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阿瑟·丹托:一位值得关注的分析哲学家
日 10: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悦笛
内容摘要:丹托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分析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史等,对于语言、知识、情感、视觉、再现诸种理论都深有研究。对于哲学的基本理解方面,从早期的《何谓哲学》的小册子到《与世界相联:哲学的基本概念》这本言简意赅的著作,丹托都在做着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哲学思考。此外,丹托还出版了一系列艺术专著,包括《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艺术的状态》、《遭遇与反思》、《超越布乐利盒子》、《游戏在边缘》、《艺术的觉醒》、《未来的圣母》、《哲学化的艺术》、《安迪·沃霍尔》、《何为。尽管一生著作三十多部,但分析哲学始终是丹托的哲学视角, 2008年,笔者访问过丹托,他认定:“严格地说来,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
关键词:丹托;哲学家;艺术;叙事;研究;分析;著作;彼特拉克;历史哲学;实用主义
作者简介:
  【核心提示】丹托最早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入手,曾做哲学史的专门研究,代表作有《作为哲学家的尼采》(1965)和《萨特》(1975)。这项工作使他成为了在“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最早建设桥梁的先行者。  阿瑟·丹托(Arthur C. Danto),是当今美国重要的分析哲学家与纽约文化界的领衔人物,于日病逝于纽约晨边高地寓所,享年89岁,被赞誉为为数不多的“刺猬型”思想家之一。&    丹托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在韦恩大学学习历史直到1948年,后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从1951年开始,他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并从1966年起任约翰逊教席教授直到荣休。他曾经出任美国哲学学会主席、美国美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杂志》编委会主席,并多次获得学术嘉奖和图书奖励。    丹托的研究领域非常广阔,涉及分析哲学、历史哲学、艺术哲学、哲学心理学、哲学史等,对于语言、知识、情感、视觉、再现诸种理论都深有研究。他撰写了大量专著,可谓著作等身,晚年仍笔耕不辍。他最早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入手,曾做哲学史的专门研究,代表作有《作为哲学家的尼采》和《萨特》。这项工作使他成为了在“大陆哲学”与“分析哲学”之间最早建设桥梁的先行者。对于哲学的基本理解方面,从早期的《何谓哲学》的小册子到《与世界相联:哲学的基本概念》这本言简意赅的著作,丹托都在做着非常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哲学思考。此外,《身体与身体问题》则关注了心灵哲学当中的身心问题。他的眼光也并未囿于西方,还出版了《神秘主义与道德:东方思想与道德哲学》这样的著作,主要聚焦于佛教伦理问题。    在分析哲学的创建方面,丹托重要的著作分别是《历史的分析哲学》、《知识的分析哲学》和《行动的分析哲学》。其中,《历史的分析哲学》在整整20年之后被扩充为《叙事与知识》得以再版。《历史的分析哲学》具有显著的开拓性,证明了作为历史思维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叙事性特征”,这使他的哲学观念虽然来自分析哲学,但却又做出了某种超越分析哲学的努力。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看,丹托从早期的分析哲学研究开始,经历了对“历史叙事”的研究,晚期终于走向了对分析美学的关注。他有分析美学的“三部曲”,正如他自己所言,《平凡物的变形》是关于“艺术本体论”的,《艺术的终结之后》是关于“艺术史哲学”的,《美的滥用》则是直接关于“美学”的,当然,使之闻名世界的还是其中提出的当代“艺术终结”论。此外,丹托还出版了一系列艺术专著,包括《哲学对艺术的剥夺》、《艺术的状态》、《遭遇与反思》、《超越布乐利盒子》、《游戏在边缘》、《艺术的觉醒》 、《未来的圣母》、《哲学化的艺术》、《安迪·沃霍尔》、《何为艺术》。    尽管一生著作三十多部,但分析哲学始终是丹托的哲学视角,2008年,笔者访问过丹托,他认定:“严格地说来,分析哲学并不是一种哲学,而是能够用于解决哲学问题的一套工具。我认为,如果没有哲学问题,那么,这些工具便毫无用处。比如在我的《历史的分析哲学》一书里面,我便使用了这种工具去建构历史语言的显著而特定的特征,其结果就是为了去解决历史知识的某些本质性的问题。”当时我还追问他:您的历史哲学与历史学家海登·怀特(Hayden White)的“元历史”观念存在哪些关联呢?丹托认为,怀特并没有关注到——将历史作为知识的——那种历史表征的问题。丹托认为,“元历史”观念只是关于修辞的,其所关注的只是人们感觉过去所产生的变化而已。    在与丹托对谈当中,他曾一语道破其历史哲学的核心理念——所谓“叙事句”的观念,一个叙事句所描述的是以晚近的某一事件作为参照的一个事件。他具体解析道:当我说“彼特拉克开启了文艺复兴”的时候,或许,这就是第一个文艺复兴事件;但是,文艺复兴包含了成千上万种活动。彼特拉克的任何同时代人都不能说:彼特拉克已经开启了文艺复兴,因为他们缺少的就是所说的知识。因而,一个叙事句是根据未来去描述过去的。丹托对叙事句的“真值”的这种分析,本质上仍是非历史性的,更多是对历史进行叙事的句子进行“时间性”的抽象解析,但可以肯定,目击者对这种叙事的“真”的确是无知的,但历史学家认其为“真”的时候,就已经设定了两个分离的时间点。从未来看过去,这种以今释古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向后看的中国思维方式亦是切近的。    其实,丹托利用分析哲学的工具是为了发展出一种新的哲学,特别是在历史与艺术领域。当笔者问道:似乎分析哲学在耗尽能量,您认为分析哲学及其历史终结了吗?他直截了当地断言:分析哲学史就是发现哲学分析的工具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哲学可能并没有终结。对于同代的新实用主义哲学家,丹托回答:如果理查德·罗蒂是一位新实用主义者的话,我们还需要意识到罗蒂所使用的工具,就是要展现出哲学并无用处从而摧毁哲学的工具。罗蒂的观点,就是要去替代对哲学的建构,而我们要尽量去做那些有用的事情——诸如帮助人们获得自由,使得他们更幸福地生活。由此看来,丹托的思想当中也包孕着新实用主义的某种取向,这是他作为美国哲学家的独特品质。    《纽约时报》刊登的长篇讣告似乎要对这位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贡献盖棺定论,但笔者对此却并不满意。因为,仅仅从短暂的社会影响力而非长久的学术贡献上来评估丹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仅仅将丹托视为艺术哲学家,他其实更是一位分析哲学家与历史哲学家,笔者与丹托的美国同事、友人都认同这种说法:“我们失去了这个时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宓存)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 all rights reserved约翰逊时期美中大使级会谈中的越南问题--《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约翰逊时期美中大使级会谈中的越南问题
【摘要】:
从新中国成立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值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冷战激烈对抗和对峙时期。由于美中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差异,加之两国文化乃至语言上的种种障碍,美国对新中国奉行强硬的遏制政策,致使两国间一直处于相互隔绝、极度敌对的状态,没有正常的外交关系,彼此充满了猜疑、不信任和恐惧。
而1963年底约翰逊政府接替肯尼迪上台后,为继续在东南亚遏制中国和共产主义,防止所谓“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继承了前几任政府的对越干涉政策,并加大了干涉的规模和程度。约翰逊政府大幅度强化针对北越的秘密战,对北越实施短暂的报复性轰炸,派地面部队入越作战,将越战由肯尼迪时期开始推行的“特种战争”不断升级为“局部战争”;之后继续大规模向南越增兵,对北越实施大规模的持续性轰炸,直至轰炸河内及中越边境附近的铁路目标,将越战不断升级。而中国此时期则针锋相对,坚决地反对美国约翰逊政府干涉越南内政,警告其不得将越战无限制升级,坚定地援助和支持北越及南越民族解放阵线,并秘密向北越派遣了防空、工程、铁道、后勤等志愿部队。
美中两国由来已久的相互隔绝和敌对,加上在越南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的尖锐矛盾的急剧激化,使得双方关系持续紧张,并极有可能再次面临一场朝鲜战争式的直接军事冲突。
但是通过这一时期的美中大使级会谈这一有效而重要的信息传递平台和沟通交流渠道及桥梁,美中两国就越南问题申明了各自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澄清了意图,解释了提议,并对对方的立场、观点和主张有所了解,试探和大体摸清了对方对越政策上的“底牌”,基本上做到了知己知彼。
美国约翰逊政府通过美中大使级会谈申明了其帮助捍卫南越的独立和自由的重要责任、义务及抵抗北越和共产主义侵略的坚定立场,阐明了其最终目标是使南越能自由地选择其未来的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形式。同时它表明了其在越南目标的有限性,即美国仅是为了保卫南越,不会出兵入侵北越、甚至摧毁或颠覆北越政权,更无意将越战扩大到中国,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美国在陷入越战泥潭后,还多次表示愿意就越南问题积极寻求和平解决方案,并对华抛出缓和姿态,希望中国能改变在越南问题上反对和平谈判和政治妥协的强硬态度,给予和平谈判努力以道义上的支持,甚至希望中国能利用其影响把越南问题从战场上移到政治舞台上来。
中国则通过会谈表明了自己和北越是社会主义盟国和邻国,中越两族人民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加之考虑到国家安全利益,因此美国侵略越南就是侵略中国,中国人民不会坐视不管,中国坚定地支持和援助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如果美国将越战无限制升级,将会面临严重后果。中国还表明了自己对越目标的有限性,即只有当美国直接出兵入侵北越,侵略或颠覆北越政权,甚至将侵越战争扩大、强加给中国时,中国才会出兵越南;中国的目的是防御性的,不会主动挑起对美国的战争,但如果美国将侵越战争扩大到中国,中国人民决心抗战到底。中国还申明在越南问题上反对任何政治妥协,反对美国的和谈阴谋和骗局,反复重申解决越南问题的唯一正确道路是贯彻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停止侵略南越并撤出所有美国及其仆从国的军队,中止对北越的轰炸及其他战争行动,让越南人民解决自己的问题等,民解是南越人民的唯一真正代表,必须有决定性的发言权,河内的四点立场和民解的五项主张构成解决越南问题的唯一依据。
这样,美中两国在制订各自的对越战略时都认真考虑对方的可能反应,极力避免误解、误读、误判、误导对方,在实际行动中时刻保持克制和谨慎,竭力限制越战的规模和范围扩大。美国在南越进行武装干涉的同时,对北越的侵略则限制在轰炸范围而没有大规摸出兵,更没有将战火烧向中国,极力避免因挑衅而引起中国公开干涉越战。而中国虽然积极给予北越和民解以道义和物资等方面的援助和支持,但是对越援助和支持主要是限于维护北越和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中国采取的是秘密派出志愿部队的方式支援北越,没有公开对美宣战。最终,美中两国避免了在越战中再次发生朝鲜战争式的直接军事冲突。
而且美中通过大使级会谈就越南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事实,证明即便两个没有正常外交关系的、处于隔绝和敌对状态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严重对立的国家,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减少隔阂,甚至减少或避免因误读与误判对方意图而引起直接军事冲突。这为美中处理两国间的冲突和危机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为两国关系最终从战争、对抗走向对话、缓和作了某种铺垫。从此,美中两国间的对话和沟通交流逐渐代替了对抗、隔绝和直接军事冲突。20世纪70年代,美中从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最终正式建交。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8【分类号】:D829;K712.54【目录】:
中文摘要6-9
Abstract9-13
(一) 研究综述13-15
(二) 选题来源15
(三) 选题意义15-16
(四) 创新点16-17
(五) 论文框架17-19
一、美中大使级会谈中讨论越南问题的缘起19-22
二、秘密战阶段的大使级会谈22-27
三、报复性轰炸阶段的大使级会谈27-36
(一) 东京湾事件及报复性轰炸与大使级会谈27-31
(二) 不得在越使用蒋军的警告与大使级会谈31-33
(三) 两次“火箭行动”与大使级会谈33-36
四、持续性轰炸和局部战争阶段的大使级会谈36-49
(一) 十七国的呼吁及美国和北越的回复与大使级会谈36-43
(二) 五月停炸、美军在越直接参战与大使级会谈43-49
五、美国陷入越战泥潭后的大使级会谈49-67
(一) 停炸和谈试探、“东南亚和平十四点”、对华缓和姿态与大使级会谈49-53
(二) 飞机事件、四句话警告与大使级会谈53-56
(三) 轰炸河内及海防地区油库、和谈试探与大使级会56-61
(四) 六个月内撤军的声明、轰炸中国大使馆、谈判解决越南问题与大使级会谈61-67
六、越战的降级和大使级会谈的中断67-70
七、约翰逊时期大使级会谈中讨论越南问题的作用和意义70-74
参考文献76-8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2-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毕壁;;[J];当代工人;2011年13期
王石川;;[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J];视野;2011年14期
和静钧;;[J];世界知识;2011年17期
康代;;[J];食品与健康;2002年05期
王石川;;[J];政府法制;2011年23期
徐开屏;;[J];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4年03期
蔡子强;;[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28期
李红军;;[J];兵器知识;2011年06期
邓理莲;;[J];恋爱婚姻家庭.养生;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彩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戴可来;;[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二辑)[C];1986年
江燕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陈彦方;;[A];第2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周敬华;;[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周小李;;[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丁日初;;[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崔云;;[A];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男性病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6年
梁志;;[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徐天民;;[A];全国性与生殖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俄罗斯《独立军事评论》报 本报特约编译 李有观;[N];世界报;2009年
丛玫;[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周泽雄;[N];中国文化报;2004年
苏七七;[N];黑龙江日报;2004年
王迪;[N];医药经济报;2008年
樊吉社;[N];人民日报;2009年
谭长春;[N];中国花卉报;2006年
本报驻英国记者 施晓慧;[N];人民日报;2005年
王成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本报驻美国记者  李文云;[N];人民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甘文平;[D];厦门大学;2003年
岳小颖;[D];复旦大学;2009年
邵笑;[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高嵩;[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忻华;[D];复旦大学;2007年
刘迎春;[D];苏州大学;2008年
柳晓;[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王庆安;[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谷雪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程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勇;[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梁志宇;[D];云南大学;2010年
郑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王琰;[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黄国忠;[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朱美娣;[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王炎;[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郑学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吴丽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王冠琪;[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鲍里斯.约翰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