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项计划 在山区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回沪知青子女动迁享受能否享受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全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通知》,公布了20个优秀工作案例。都有哪些地方的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做得不错?他们有哪些好经验好做法?一起来瞧瞧!
  北京开展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
  2016年初,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年)》,组织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自主申报开放课堂和研修活动,全市教师自主选课,实地听课或参加研修。目前,征集2500个项目,教师申报2.3万多人次,其中乡村教师4200多人次。多措并举,推动活动有序开展。一是市教委、区教委、中小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分别专门成立工作协调小组。二是建成具备项目申报、审核、信息发布及网上选课、评价、课时与学分认定等功能的在线管理服务平台。三是采取自主选学、团体预约、送课到校等方式实施。四是城区教师到远郊区送教每人次课时费按照正高级教师4000元、特级教师3000元、其他教师每人次2000元标准执行。远郊区教师到城区参加活动,每人每天给予530元补助。五是通过自评、专家评、学员评、学校评等多种途径对活动项目进行评价。六是将活动参与情况纳入各区督导评价与绩效考核范围;作为下一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并在高一级职称评审中优先考虑。
  活动的开展是对教师培训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探索,第一次在教师培训中大面积尝试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改变了传统教师培训方式,实现了学员选学的自主性和实践性,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
  天津实施乡村教师专业技能提升项目
  天津以“国培计划”为引领,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的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体系。到2020年,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不少于480学时的培训。
  一、探索“互联网+”网络研修社区、工作坊等新型培训模式。按照每人5000元的标准为每位乡村教师配备电子学习设备,搭建学习培训资源云平台,开发乡村教师培训学习应用程序(APP)终端,使乡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破解乡村优质培训资源不足和工学矛盾的难题。
  二、加大对乡村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实施“领航教师培养计划”等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组建乡村教师导师团队,与乡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采取送教下乡、网络研讨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实施乡村校长领导力提升计划。开展集中培训、跟岗研修、学校改进行动研究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助推乡村学校校长成长与发展,全面提升乡村学校校长的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
  河北石家庄市创新机制,推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壮大乡村教师队伍规模。重新核定全市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为用编紧张县调剂增加编制765个。县级教育部门根据新学年教师需求和编制空缺情况,会同编制、人社部门确定乡村学校教师补充计划和招聘办法,核准后由县级教育部门组织实施,并规定新招聘的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任教不少于3年。定期招聘乡村教师,2010年以来全市招聘教师3565名,乡村教师占80%。落实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政策,安置免费师范毕业生312人,为特困县招聘特岗教师3574名。
  二、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素质。开展“名师流动讲堂”,累计培训乡村教师8万余人次。落实“百千万”名师培养工程,选拔培养5000余名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推动教师逐步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流动,全市累计交流教师3万余人。
  三、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每两年遴选300名乡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每人奖励5000元。实施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建成周转宿舍910套。实施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实施生活补助倾斜政策。定期组织乡村教师体检。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一、设立乡村学校教师专项招聘计划。专门为45所乡村学校招聘283名乡村教师,全部为师范院校应往届本科以上毕业生。对新招聘的教师,除正常财政工资和津贴以外,工作五年内,每月再增加2000元补贴。
  二、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旗县安排30-50万元,主要用于乡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到2017年,完成每位乡村教师不少于50学时的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专项培训,提升乡村教师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对乡村学校支教力度。一是与内蒙古师范大学签订乡村教师队伍共建协议,从2016年起,按照乡村学校短缺教师需求计划,内蒙古师范大学选派一定数量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以志愿者形式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二是与呼和浩特市教育局签订友好合作协议,从2016年到2020年,呼和浩特市每年从中小学后备干部中选派15-20名优秀教师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为期1年;实施呼和浩特市优秀退休教师对口支援乌兰察布市乡村教育计划,从2016年起,呼和浩特市每年选派优秀退休教师到乌兰察布市乡村学校进行支教。
  辽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
  辽宁省实施地方特岗计划以来,投入资金3.41亿元,吸引大批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成为农村学校补充教师的重要途径。
  一、创新优惠政策。通过带编安置、学费返还和国家贷款代偿、取消见习、户籍档案保留原地等方式吸引了大批优秀教师,15315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全省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有7708名毕业生享受到了贷款代偿的优惠政策。
  二、严格招聘程序。全省统一组织报名、笔试、各市组织面试,各市确定拟聘人选后,报省教育厅审核。最终由省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编办共同确定纳入计划人员名单。“十三五”期间,将下放招聘权限到各市,贷款补偿全额由省级负担。
  三、改善学历结构。自2011年全省统一考试以来,报名的考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报名人数与招聘计划比超过5: 1,招聘特岗教师均为普通高校专科以上的毕业生,其中包括近百名研究生,提高了农村教师的总体学历和水平。
  江苏推进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建设
  2016年初,出台了培育站建设指导文件,目前已建设市县二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215个,其中市级80个、县级135个。省教育厅对市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对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每年下拨工作经费7.5万元。一是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平台。培育站导师均为特级教师、教研员、学科带头人、高校专家。二是对教师培训模式改革进行探索。采用跨年度、递进式、混合式的培训方式,以研修共同体的形式推进。三是促进了乡村本土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学员经过培训,将成为市、县学科带头人,成为乡村教育的引领性人才。
  “十三五”期间,计划每年为乡村学校培养2000名学科带头人和400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每期培训周期一年,集中研修不少于30天。明确学习任务,要求学员通过一年学习,发挥骨干作用,展示学习成果。对学员进行中期考核制,对没有达到考核要求的学员进行淘汰。各市负责本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终期考核,将终期考核优秀的学员列入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县级骨干教师评选的优先人选。
  浙江提高农村特岗教师津贴
  2015年,浙江省建立了农村特岗教师津贴制度,在现有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基础上,对条件比较艰苦或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编在岗专任教师发放特岗津贴,标准原则上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农村特岗教师津贴按月发放,不纳入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
  截至2015年10月,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5.4亿元,惠及120047名农村教师,人均375元/月。全省91个实施农村特岗教师津贴的县中,有83个根据农村学校的地理位置偏远程度和条件艰苦程度,分档次确定不同发放标准,充分体现“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政策导向。如衢州市常山县、丽水市青田县、遂昌县最高标准为1000元。宁波市宁海县分四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700元、500元、400元和300元。义乌市分三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900元、600元和300元。丽水市遂昌县分四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1000元、600元、500元和300元。丽水市青田县分三档,发放标准分别是每月1000元、500元和300元。
  上述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农村教师待遇,增强了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对于吸引优秀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推动教师交流、均衡配置县域教师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
  安徽亳州市全面推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2016年初,亳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启动无校籍管理工作。一是在各县区教育局设立教师管理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县区内教师人事事项。二是各县区编制部门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总额,县区教育局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三是各县区人社部门按照各县区教师编制总数,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分层次核定到各县区教育局。四是凡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且距离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上的教师必须纳入轮岗交流范围。
  目前,各县(区)政府均成立了由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推进工作顺利。利辛县下发了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意见,县编办批准成立了教育人才管理分中心,县教育局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办法。蒙城县将无校籍管理改革工作列入了县政府2016年工作任务清单。涡阳县政府下发了无校籍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县教育局成立了教师管理服务中心。谯城区政府印发了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区教育局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区编办将全区教职工编制总额核定到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统筹调配辖区内教师资源。
  江西建立乡村教师长期从教荣誉制度
  2015年,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提出建立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省里每年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在教育系统各类评比表彰活动中,单列乡村教师指标并予以倾斜,评优比例为城区教师评优比例的2倍。县级要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1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给予鼓励。每年邀请一批优秀乡村教师代表参加休假疗养,鼓励支持各地每年安排做出突出贡献的乡村教师休假疗养。
  2015年,面向社会征集“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徽标”。教师节前,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对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年和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满30年的12万余名教师颁发荣誉证书。2016年,组织第一批100名优秀乡村教师上井冈山休养,并为1.3万名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全省各地普遍建立鼓励乡村教师长期坚守的荣誉制度。抚州市对夫妻双方均在农村任教且获得省厅颁发的长期从教荣誉证书的,本人有意愿,可以安排一人进城区任教。新余市对在乡村学校任教30年以上并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每人每月奖励200元。萍乡市对在乡村任教满15年至20年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县级对在乡村任教满10年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颁发荣誉证书。
  山东建立以县为主、市域调剂、省级统筹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一、加强省级统筹,健全补充机制。完善招聘办法,可以县(市、区)为单位,也可按学校组织招聘,鼓励具备条件的市、县(市、区)采取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招聘。启动免费师范生全科教师培养计划,3年培养1万人,学生毕业后确保有编有岗。实施乡村学校短缺学科补充计划,2年补齐。从2016年起,每学年安排1.4万名师范生到52个财政困难县乡村学校实习支教,省财政每人每月发放补贴400元。
  二、创新编制管理,强化市域调剂。对有空编的中小学,做到有编即补。对年级学生数达不到标准班额的,小学按每班2.4名、初中按每班3.7名配备教职工。对承担教学改革任务、育龄女教师较多等情况的中小学,按不超过5%的比例适当增加教师编制。设立临时周转编制专户。现有编制总量达不到规定标准总量的县(市、区),可在县域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补充;县域内难以调剂的,可在设区的市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解决。2016年6月,全省核增中小学教师编制1700多人,调配分流富余教师、教辅人员16470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解决教学辅助和后勤服务8401 人。
  三、推行县管校聘,优化教师配置。2015年启动试点,2016年省政府发文全面推行。强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的统筹配置。引导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每年交流轮岗的教师不低于符合条件的10%。加大城镇学校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交流力度,5年内完成乡村学校校长轮换。县域内教师交流,不再申报用编进人计划。截至2016年6月,全省116个县(市、区)发文明确了实行县管教职工编制、人员经费、岗位设置、交流轮岗,校管岗位聘用、绩效工资分配、考核奖惩,编制部门管编制总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管岗位总量,教育部门管编制岗位调整配置、分配到校的管理机制,大部分县(市、区)建立了中小学教师交流管理机构。145个县(市、区)出台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2016年,全省计划交流轮岗校长1096人、教师20911人,其中城镇学校向乡村交流教师12256人;安排1350名校长到乡村学校任职。
  河南光山县多管齐下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力度。政府统筹教育、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结合部门职责,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二、不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针对四类不同区域标准,分别给予农村教师不同补贴。符合年限要求的乡村教师或优秀教师退休后享受100%工资。2016年全县享受补助学校337所、教师5514人,补助金额达1628万元。2012年来,全县投资3967万元建设教师周转房744套26040平方米。
  三、持续充实乡村教师力量。实施特岗计划,2009年以来招聘特岗教师1860名。实施“硕师”计划和全科教师计划。6年来先后招聘教师1200名。实施“两区”人才教师专项计划。2013年以来共选派“两区”支教教师225名。对乡村学校教师编制实行“一盘棋”统筹调剂,实行有编即招,每年招聘200名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
  四、大力提升乡村教师素质。先后组织500多人次到省内外名校考察学习。2015年组织46名教师开展送课下乡。2015年,全县中小学开展专题教研活动85次,参与教师3400人次。
  湖北建立省级统筹乡村教师补充机制
  探索建立省级政府统筹规划、统一选拔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采取“国标、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准入和管理制度,农村义务教育段新进教师由省招统派,经费省级负担、各县(市、区)负责管理与使用。在此基础上,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年)实施办法提出“总量平衡、退一补一”原则,即离岗、退休一名乡村教师,及时补充一名乡村教师,在编制管理上确保乡村教育“后继有人”。为进一步激励“优者从教”,吸引更多优秀高校学生投身湖北乡村教育事业,实施办法提出建立普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的“到岗学费奖补制度”,按服务年限对高校期间的学费实行“以奖代偿”。
  实施4年来,已招录了3.1万余名农村教师。2016年,全省计划统一招聘6477人,2.7万人参加了统一笔试。这极大地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紧缺、年龄和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实施效果很好,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湖南大力加强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
  2006年,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目前已初步形成各类型、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培养全覆盖的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体系。一是在普通招生计划基础上,增设定向到乡镇、民族乡、农村教学点、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扶贫、普通高考、对口招生等多类招生计划。二是培养类型从小学教师拓展到幼儿园、初中、特殊教育、中职教师。三是招生培养政策直面解决农村教师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实施男女招生比例相对均衡政策,专门招收培养小学男教师;实施小学、幼儿园教师初中起点“二四分段”、六年一贯制招生培养模式,用以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四是考生与培养学校、县市区政府签订培养协议,学生毕业后任教岗位与编制由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确保招生培养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衔接。五是实施省、市、县三级培养,明确各级政府责任,缓解各级政府财政压力。
  截至2015年底,湖南省共招收培养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师范生3万余人,其中已毕业1万余人。所有毕业生均补充到农村学校任教,已成为湖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广东实施山区和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
  从2013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编在岗教职工给予生活补助。2014年,补助标准不低于人均700元/月。2016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不低于人均800元/月,同时明确2017年提高到900元/月,2018年提高到1000元/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分管领导亲自督办,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建立起高效、务实的工作联动机制。二是加强摸底调研。明确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在职在岗教职工均可享受生活补助。三是加强财力保障。各地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按基数与地方分担。四是加强督导检查。通过通报、现场督查等方式督促各地推进落实。
  通过实施上述政策,一是进一步提高了乡村教师待遇。农村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已略高于城镇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教师配置。与广东省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配合,进一步吸引优秀毕业生到乡村从教。三是进一步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各地在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时向更偏远的学校、在农村学校服务年限更长的教师倾斜,有的教学点教师岗位津贴超过1500元,乡村教师无序流动的情况普遍好转,边远地区教师安居乐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四是进一步促进了城乡教师交流。部分城镇教师主动申请要求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城乡交流人数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
  重庆创新师资培养政策提升乡村教师素质
  一、用好免费培养政策,改革教师培养体制。推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按照“定向培养、免费培养、创新培养”,实行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3+1”协同培养模式,4年累计招生近4500人,到2017年,每年招生规模将达2000人。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培养,采取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专科免费培养模式,现招收学生517名,首批学生已于2016年毕业,深受定向区县欢迎,2017年计划招生400人,并启动男幼师培养计划。
  二、推行卓越教师培养,改革传统培养模式。重庆文理学院以培养“教育有思想、教学有风格、做人有魅力”的卓越教师为目标,构建了高校+市教科院+名优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庆师范大学以文学院为试点,选拔10%的特优学生,组建“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创新实验班。
  通过全科教师和卓越教师培养,一是“定制”了一批能够“下得去”的乡村教师。培养计划充分尊重区县教育行政部门需求,这些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乡村,毕业后回到农村任教,容易稳定下来。二是构建了能够“教得好”的教师教育体系。探索构建师范院校、地方政府、研训机构、中小学校共同协作,职前培养、入职适应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四川省甘孜州激励性与普惠性政策并举,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
  一、建立终身从教激励制度。教龄满30周年且具有20周年以上乡村学校任教经历的一线教师退休时,享受一次性5万元州级奖励金和2万元县级奖励金。
  二、建立优秀校长、骨干教师动态管理激励机制。对聘期内国家级、省级、州级优秀及骨干教师分别给予每人每月800元、500元、300元的奖励性补贴;对聘任副高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教师实行津贴补贴,每月补助280元。
  三、实施乡村教师工作津补贴制度。根据乡村学校所在地的海拔高度及距离县城偏远程度,每人每月享受元生活补助政策。
  四、实施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每年表彰100名优秀乡村教师,颁发荣誉证书,给予2000元奖励;每三年表彰“感动甘孜教坛最美乡村教师”10名,颁发荣誉证书,给予1万元奖励。在乡村学校任教满20周年的乡村教师由州人民政府颁发荣誉证书。
  五、实施乡村教师疗养机制。每年组织选送100名乡村教师到发达地区学习考察与疗养。
  云南提高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
  2016年6月,教育厅、财政厅、人社厅联合印发《关于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的通知》,要求从日起,全省85个集中连片特困县,全面实行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差别化政策,年内实现政策实施县、乡村学校、乡村教师“三个全覆盖”。差别化政策实施的范围、对象、档次及标准等具体办法,由各州、市、县、区自行确定,最低补助标准不低于每人每月500元。
  目前,各州(市)、县(区)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届时乡村教师的待遇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其岗位吸引力将得到明显加强,必将有力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育的长足发展。
  甘肃秦安县实施园区化管理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针对农村小学布点多、班级规模小、办学条件差距大、教师队伍不稳定的情况,按照“资源共享、联合互动、集中住宿、巡回走教”的思路,投入2900多万元,在陇城镇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9月建成了集食宿、办公、管理于一体的教育园区。园区实行“六统一”运行模式,即以中心小学为主体,与全镇各小学和教学点教师建立互动联合体,实行教师走教,校点一体化管理。一是统一食宿。建设周转住房、食堂解决教师食宿需求,并配有健身设备等附属设施服务教师日常生活。二是统一接送。规划4个走教片区,安排4条走教路线,每条走教路线配备1辆专车接送教师到走教区学校上课。三是统一排课。各学校和教学点执行园区内统一的总课表、统一的课程安排、统一的计划制度和作息时间。四是统一调配。教师打破校际界限,统一纳入园区管理,教师由“学校人”变成了“园区人”。五是统一走教。基础学科教师相对固定定期走教,品德、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教师随机巡回走教,破解了教师短缺、课程开不齐的问题。六是统一研修。设置语文、数学、英语综合、音体美四个教研组,在园区集体备课、研讨交流。
  园区化管理改善了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了教师队伍,使广大乡村教师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
  青海玉树州多措并举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一、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政策。全州村级学校和在海拔4300米以上或距县城80公里以外的乡级学校工作的教师每人每月补助500元,其他乡级学校教师每人每月补助200元。
  二、加大乡村教师表彰力度。除享受国家和省政府乡村教师荣誉外,州县两级政府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奖励和表彰力度。在评选国家、省部级先进个人及集体等方面向乡村学校和教师倾斜。
  三、着力改善乡村教师待遇。加快实施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到2020年按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教师住房问题全部予以解决。对在乡村一线教学岗位上从教30年以上,退休时享受高级职称待遇。在乡村学校从教10年以上教师,其子女在州域内就学予以适当照顾。部分地区每年为教师报销一次往返机票,提高教师交通补助。
  为确保上述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玉树州将其落实情况列为年终教育考核内容进行专项考核,并由教育督导部门不定期进行专项督导检查。
  宁夏西吉县创新举措大力提升乡村教师地位待遇
  一、实施教育人才引进计划。积极推动乡村教师合理流动,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乡村从教。对于引进的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服务期满6年的,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县财政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对于引进的国家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以及免费师范生,服务期满6年的,县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奖励。
  二、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一是实行“教育世家”荣誉制度。对直系亲属一家三代从事教育工作的,由县人民政府颁发“教育世家”荣誉证书和牌匾,并一次性奖励1万元,激发他们的职业崇高感。二是实行坚守奉献奖励制度。每年奖励20名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30年以上且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每人奖励3000元。三是实行教学成绩优秀奖。每年奖励50名在乡村学校连续任教5年以上,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群众认可的乡村教师,每人奖励2000元。
  三、切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实行乡村教师交通补助制度,按任教学校距县城单向距离远近,每人每年分别补助200元、400元、600元;实行农村特岗教师班主任津贴制度。由乡村学校申报,县教育体育局、财政局按照每人每月150元至200元标准审核发放。
  (来源:微言教育)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鏈?被鏂囩珷鎬绘帓琛岀増
鏈?被鏂囩珷鏈?湀鎺掕?
鏈?被鏂囩珷鏈?懆鎺掕?
鐩稿叧鏂囩珷教育部长: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农村|重点大学|比例_新浪新闻
&&&&&&正文
教育部长: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
袁贵仁(资料图)
  央视网:10月15日上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第八场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围绕“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作报告,央视网进行图文和视频直播。
  李伟(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同志们,为了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精神,展示各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推动实现中国梦,采取具体措施,中央宣传部、中央直属机关工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北京市委今年下半年连续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今天是系列报告会的第八场报告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今天我们请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为大家作“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的报告。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在京党政机关部,中央企业负责人和高校师生共800人,下面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袁贵仁部长我们作报告。
  袁贵仁:同志们,前几天,我们刚刚欢度了国庆节,共和国已经走过了64年光辉历程,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激励人们为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实现中国梦,就是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袁贵仁: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统一,在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每个人平等接受教育,成就人生梦想,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今天,我结合学习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努力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与同志们做交流。我讲三个问题。
  袁贵仁:一、我国教育公平取得的重要进展。
  袁贵仁: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体现着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首要位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推动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取得重要进展,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袁贵仁:(一)扩大教育规模,让每个孩子有学上。规模是公平的基础。目前,我国教育规模位居世界首位,52.3万所学校遍布城乡,2.6亿在校学校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
  袁贵仁:一是九年免费义务教育全面体现,义务教育覆盖面最广,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口文盲率80%,农村高达95%,人均受教育年限只有1.6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确立大力普及教育方针,在全国范围开展了面向亿万工农的扫盲运动,人民群众文化水平大大提高。改革开放后,1986年全国人大颁布《义务教育法》,确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基本扫出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确立了两基的战略目标,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2000年我国在85%以上的人口所在地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又经过十年攻坚克难,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单位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一个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袁贵仁:二是高中阶段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2002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42.8%。2012年,达到85%,十年时间翻了一番。这个数字就意味着我国目前新增劳动力绝大大数接受过高中阶段及其以上教育。
  袁贵仁:三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我国高等教育很长时间内规模很小,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毛入学率2.7%,1993年5%。1999年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发展步伐,2002年毛入学率达到了15%,进入大中华阶段。2012年,毛入学率进一步提高到30%,2013年高考录取率76.2%,总规模330多万,比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多一千多万。实现毛入学率从5%到15%中国用了九年时间,美国用了30年,英国28年,法国25年,德国24年,日本23年。
  袁贵仁:四是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体系中学前教个薄弱环节,2010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办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但列一章进行部署,随后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当前学前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在幼儿园增加了一千多万,毛入学率提高到了13.6个百分点,2012年达到了64.5%,提前实现了十二五规划2015年60%的目标,入园难已经得到缓解。
  袁贵仁:(二)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实现资助政策全覆盖。促进教育公平,要提高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能上学,不失学。2007年,国务院出台《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职学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我国逐步建立起全新的、完整的、立体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袁贵仁:一是学前教育方面,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的原则,从2011年秋季开始,对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进行资助。
  袁贵仁:二是义务教育方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免除所有学生的学杂费,为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
  袁贵仁:四是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对全职之在校生中所有农村学生和城市的涉农专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占在校生总数的91.5%,这是我国继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之后的第二项免学费政策。同时,对中职二二年纪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1500元。目前还有12个省份对所有种植学生全部免除学费。
  袁贵仁:五是高等教育方面,形成了奖、贷、助、补、减和勤工俭学相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本专科生每年5万名,每生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专科生,每生每年5000元,约占在校生总数的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平均每生每年三千元,覆盖20%的学生。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可以通过高效的绿色通道先办理入学手续。2012年起,在中西部地区还启动了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为他们提供一次性的交通费和入学后的短期生活费。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4.5万名,其中硕士生3.5万名,博士生1万名,硕士生每生每年两万元,博士生每人每年3万元,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要执行新的国家研究生助学金政策,博士研究生助学金标准为每生每年一万两千元,硕士研究生助学标准为每升每年6000元。综合以上2012年,全国资助学生数从2006年的2700万增加到8400万,国家资助金额从200亿元增加到1100亿元。
  袁贵仁:(三)向特殊群体倾斜,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少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群体面临特殊困难,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支持。
  袁贵仁:一是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帮助残疾人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是推进教育公平、体现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199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残疾人教育条例》,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对提高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做出全面安排。2009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投入47亿元,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目前,有超过一半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一个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配合的残疾人教育体系正在形成。
  袁贵仁:二是认真解决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人口大规模流动,带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这个意见明确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两为主”政策,确保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利。201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随迁子女1394万人,约80%的在公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初步解决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就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2012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意见》,要求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状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今年,已有26个省份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12个省份的4440名考生参加高考。
  袁贵仁:三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提供膳食补助,覆盖中西部699个县,同时还有19个省份、259个县开展地方试点,共惠及3000多万学生。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和儿童伙伴组织的专家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袁贵仁:(四)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教育发展水平。农村教育既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也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难点。多年来,党和政府努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2003年,国务院作出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2005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增强中央和省级政府的统筹能力。
  袁贵仁:一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针对农村办学条件差的问题,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汶川地震后,实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重点加固改造地震断裂带等重点灾害地区的校舍,三年来中央投入300亿、地方投入3500多亿,农村学校安全条件大幅提高。二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农村教师短缺、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等问题,2006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计划实施以来共招聘30万名特岗教师,其中80%留在了当地从教。2007年起,在教育部六所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每年招收1万名免费师范生,实施以来共招收免费师范生7.2万名,90%以上的毕业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为农村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教师。2010年起,实施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央财政共投入26亿元,培训农村教师328万人,占培训总数的95%。2010年起,中央财政投入108亿,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改善了农村教师安居条件。三是改善农村学生营养状况。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提供膳食补助,覆盖中西部699个县,同时还有19个省份、259个县开展地方试点,共惠及3000多万学生。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营养干预计划。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开发计划署和儿童伙伴组织的专家考察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袁贵仁:(五)向中西部倾斜,提高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近年来,一方面持续加大对中西部的政策倾斜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加强东中西部的教育协作力度。
  袁贵仁:一是提高中西部省份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起,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安排专门招生指标,由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东部省市高校,招收升学率相对偏低的8个中西部省份学生(内蒙古、山西、河南、安徽、广西、贵州、云南、甘肃),规模由2008年的3.5万扩大到2013年的18.5万,相当于为中西部新建70所万人规模的高校。二是扶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从2001年起,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目前已有100所支援高校帮扶74所受援高校,全面覆盖西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创新对口支援方式,采用“名校牵头、多校参与、团队支援”的方式,集中支援高校的优势学科协同支持受援高校,全方位提高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综合实力。还实施了“三兄弟国际合作项目”,即一所发达地区重点高校、一所国外知名高校与一所西部地区高校结成伙伴,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三是改善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加大对口支援力度,实行教育援疆、援藏和支援四省藏区教育,19个省市对口支援新疆和兵团的82个县(团场),17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6个省市、13家央企对口支援青海藏区。加大内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力度,截至2012年,各类内地民族班累计招生47万人。
  袁贵仁:(六)拓宽渠道,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教育选择。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要求增强教育体系的灵活性、便利性,搭建起四通八达的“立交桥”,努力创造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条件。目前,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已相对完备。从纵向上看,学前、初等、中等、高等以及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从横向上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贯通。从渠道来看,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出国留学与来华留学同步扩大。
  袁贵仁:一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不同类型学生提供不同选择。2012年中等、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754万、315万,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二是加快发展民办教育,提供更加多样的教育服务。目前,全国民办学校近14万所、在校生3911万,其中民办学前教育在园幼儿占总数的50%、小学生占6%、初中生占10%、普通高中生占10%、中职学生占14%、高校学生占22%。三是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丰富我国教育供给。2003年国务院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条例》。10年来,我国共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1979个,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温州肯恩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起点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相继成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了境外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开辟了一条“不出国留学”的途径。四是加强继续教育,创造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正在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建立了成人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和广播电视大学等。2012年,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等6所开放大学,探索建立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受年龄限制、宽进严出的新型高校。推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把优质的大学课程放到网上,向社会免费开放,目前已经上线365门,“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6000门。大家可以通过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随时点击学习。
  袁贵仁:总的来说,近些年来,我国坚持从国情出发,坚持从最需要帮扶的地区做起,坚持从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做起,不断拓展教育公平的内涵,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受教育权利。从世界范围看,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前列,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呈现不断上升的良好态势。2012年,联合国发起“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在全球范围选择10个教育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家作为倡导国,中国是其中之一。
  袁贵仁:二、我国教育公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袁贵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我国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促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反映。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在世界第80多位,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只有发达国家的八分之一左右。我国的基本国情仍然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突出问题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这样的国情下,我国教育公平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四大教育差距”方面。
  袁贵仁:(一)从城乡看,农村教育仍然薄弱。长期以来,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近年来国家将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但根本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面临不少实际困难。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2011年,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元。办学条件差,一些农村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器材和图书没有达到国家标准,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不足。吸引优秀教师困难,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工作任务较重、生活条件艰苦、培训机会较少,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部分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教师缺乏。特别是随着近些年学龄人口减少、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地方撤点并校。这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和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部分学生上学路程变远、上下学交通安全存在隐患、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袁贵仁:(二)从区域看,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等,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悬殊,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100美元,东部地区上万美元的省份有好几个,中西部省份大多不到5000美元,有的省份还要低一些。受此影响,中西部教育总体落后,特别是一些边远、贫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办学困难。主要表现在:财力有限,我国教育实行分级管理,地方承担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经济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投入的差距。2011年,普通小学、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最高省份超出最低省份9倍左右。控辍保学任务重,近几年来,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教育,而在中西部欠发达省区,尤其是边远、贫困以及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控制辍学率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普惠性幼儿园偏少,入园难仍然存在。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经过多年的努力,东中西部高考录取率差距已经不大,但总的来说,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偏低。农村孩子、贫困家庭孩子的创造力并不比城市和富裕家庭孩子差,如何提供更加公平的上大学机会,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希望,发挥好他们的聪明才智,是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好的问题。
  袁贵仁:(三)从学校看,不同学校间水平相差较大。这里主要指的是义务教育学校。这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为了有效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我国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建设了一批实力强、声誉高的重点学校。这在当时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消重点校制度,切实改造薄弱学校,但是重点校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仍然存在,学校之间的差距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取消了考试,但有的地方出现了招生不规范、“择校热”等问题。破解择校难题,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根本上要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这需要一个过程。
  袁贵仁:(四)从群体看,特殊群体教育保障水平还不高。“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也是政府的职责。目前,一些特殊群体受教育的条件还不足,对他们的关爱还不够。虽然按照“两为主”的原则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但是从全国来看,由于种种原因,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还没有全部纳入输入地财政保障和教育发展规划,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还存在不少困难。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只是刚刚起步,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人口流动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这些孩子在安全、学习、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予以关注。目前,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特殊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的薄弱环节,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低于普通儿童,辍学率高于普通儿童。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待遇水平。树立“全纳教育”观念,让更多的残疾孩子能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让每一个残疾人都能接受适合的教育,需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袁贵仁:以上这四方面问题的存在,既有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有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原因;既有历史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带来的新情况。新老矛盾叠加,各种因素交织。在我国,促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
  袁贵仁:三、推进教育公平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
  袁贵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教育公平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不断扩大投入,巩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成果,并形成长效机制;坚定不移地深化教育改革,调整教育规则,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扶持最贫困地区和最困难群体作为优先任务,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根本措施,守住底线、补齐短板、提高水平、完善制度,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教育发展差距,努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具体说,我们将主要围绕缩小“四大教育差距”,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袁贵仁:第一,兜底线,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目前,我们已经是教育大国,人民群众享有了较多的受教育机会。但是,保障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实现每个公民“学有所教”,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程度,给人民群众提供更便利、更多样、更高层次的教育机会,始终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根据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近2亿人。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关键是要聚焦困难群体,解决他们上学面临的实际困难。一是更加关注贫困地区儿童教育。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儿童约4000万,健康、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央领导对此十分关心,要求注重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从根本上扶贫。目前,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全程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健康和教育发展,编织一张贫困地区儿童成长的安全网,实现新生儿出生健康、婴幼儿营养正常、学前三年教育基本普及、中小学生营养保障等发展目标。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采取“9+3”模式(九年义务教育+三年中职免费教育),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能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完善东西部对口支援制度,加大城市支援农村力度,使中西部青少年到东部或城市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实现“人人受教育,个个有技能,家家能致富”。
  袁贵仁:二是积极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督促各地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按照随迁子女在校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尽量满足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在公办学校一时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依法举办的民办学校接受教育。督促各地进一步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的政策衔接,让他们公平享有接受高一级教育的机会。今年8月,教育部首次出台了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学籍信息管理制度。新学籍管理办法的最大特点是“一人一号、全国统一、籍随人走”,学生学籍号以学生居民身份证号为基础,从幼儿园入园或小学入学初次采集学籍信息后开始使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终身不变。今年内将建成全国联网的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内学籍管理的无缝衔接和互联共享,为家长学生办理学籍提供便利,为教育部门管理学籍提供保障,确保教育部门和学校能准确掌握学生流动的真实情况。解决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全面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联合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解决留守儿童亲情关怀、生活照顾、家庭教育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保障广大留守儿童平安健康成长,努力解除进城务工人员后顾之忧。三是解决好残疾人教育问题。研究实施“特殊教育行动计划”,通过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加大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特教班工作力度、组织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创造条件使残疾学生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研究残疾学生免费接受高中教育的政策,鼓励普通高校招收更多残疾学生。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基本实现每个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少年较多的县(市)都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
  袁贵仁:第二,保基本,使每一所学校都达到基本办学条件。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在我国整个教育事业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只有尽快提高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才能促进教育整体水平提升,为每个人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目前,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正在研究制定全面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政策措施,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用3至5年的时间,使这些地区的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标准,满足基本办学需要。一是配齐教学设施。保证教室符合抗震、消防安全要求,每名学生有合格的课桌椅,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图书,因地制宜建设运动场,保障学生锻炼和活动空间。二是配齐生活设施。每名寄宿学生有一个标准床位,配备必要的洗浴设施,食堂或伙房满足学生就餐需要,确保学生饮水安全,北方和高寒地区学校有冬季取暖设施。三是办好教学点。教学点虽小,但对保障每个孩子有学上有着重要意义。必要的教学点要坚持办好。下一步,将全方位提高教学点保障水平,确保正常运转。经费方面,对学生规模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的标准核定公用经费,配备相应的教学生活设施。师资方面,加快培养符合乡镇以下学校实际需要的小学“全科教师”和初中一专多能教师,优先安排免费师范生和“特岗”教师到教学点任教。今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按照“地方自主实施、中央综合奖补”的原则,对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
  袁贵仁:第三,上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不仅要给孩子们提供上学的机会,还要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前,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择校热”、“大班额”、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的不均衡。为推进均衡发展,教育部已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部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构建起中央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各县(市、区)也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明确了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推进均衡发展,要从学校标准化建设、师资均衡、生源均衡、规范办学行为、开展督导评估等方面着手。具体来说,从严控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行为,要求学校布局调整须经省级政府批准。扩容改造县镇学校,解决“大班额”问题。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组建教育集团、托管、培训和结对子等形式,支持带动薄弱学校。推动扩大教师交流的范围,鼓励优秀的校长和教师到薄弱学校任职任教。生源均衡是均衡发展的重要基础,很多地方对此做了积极探索,要进一步提高优质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引导学生就近入学。规范办学行为,出台“小升初”就近入学的实施细则,推行网上报名入学,实行招生信息公开。加强督导评估,以解决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距、考察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程度为两大重点,督促和引导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目前,江苏3个县,浙江33个县、四川19个县、湖北29个县、河北10个县已经通过国家级评估认定。今年预计将完成24个省份的345个县(市、区)的国家级评估认定工作。二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按照常规途径解决我国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差距,需要相当长的过程。教育信息化可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教育资源数字化,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我们将积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到2015年解决所有学校宽带接入问题。加快国家数字教育资源中心及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将已有优质资源输送到各级各类学校,并集中力量开发更加适合农村学校的音乐、美术、英语、科学等基础教育短缺课程、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大众的公共视频课程,让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也和大城市的孩子一样,能够听到最优秀的老师讲课,能够学到最先进的知识。
  袁贵仁:三是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近年来,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提高,2000年农村学生占招生总数的48%,2012年达到59.1%,其中本科生由44.1%提高到52.5%。但是,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比例仍然偏低。为此,2012年实施了面向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录取1万多名本科生,这些地区上重点大学人数提高10%左右。今年进一步扩大到3万人,范围扩大到所有国贫县以及重点高校录取率相对较低的省份。在专项计划覆盖的省份,重点高校录取农村户籍学生人数比去年增加了8.5%。今后,将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规模,调整招生规则,降低部属高校在属地的招生比例,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学生。要求各地各高校因地制宜,出台政策,建立健全逐步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的长效机制。同时,严格规范自主招生、艺术体育类特长生的招生行为,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政策,为农村学生营造公平竞争的机会。四是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目前,中西部地区高校数和在校生数接近全国三分之二,承担着为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使命,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下一步,要以实施振兴计划为抓手,全面提升中西部高等教育质量,培养更多能够留在中西部、服务中西部的人才。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央安排100亿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高校。实施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中央安排60亿,支持没有国家部属高校的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重点建设1所地方高水平大学。
  袁贵仁:第四,畅渠道,为人人成才创造良好环境。坚持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教育和发展道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深层次要求。一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规划纲要已经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了总体部署和宏观设计,提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考试招生制度的历史、现状和国际比较作了比较全面的调研。去年专门成立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目前作为教育综合改革重大课题,正在加紧进行深入研究,制定总体方案,明确主要任务和措施,将适时提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更加注重正确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系统设计、协同推进;更加注重招生公平公正。
  袁贵仁:二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路子,发挥行业在政策研究、人才供需预测、专业设置评价、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推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组织共建职业教育集团,试行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引导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培养专门人才。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更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制度,畅通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空间。三是搭建终身学习平台。终身教育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教育潮流,也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要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通过开放大学、在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开放高等教育学习资源。探索建立学业资格认证框架,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学分银行”,推动普通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和自学考试、开放大学与普通高校之间学分转换,让每个人都学有所教,学有所成。民办教育是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重要形式。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一步,要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联合有关部门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政策,推进政府逐步加大购买教育服务力度,采取奖补等多种方式扶持民办教育。放宽准入条件,鼓励社会力量多种形式进入教育领域,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合同管理等方式,多种途径扩大教育资源。鼓励支持办好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学校,使民办教育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促进者、多样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支持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外国教育。
  袁贵仁:第五,建规则,完善保障公平的长效机制。制度管根本、管长远。促进教育公平,要在有效解决当前影响教育公平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教育公平取得的成果,为长远发展“垫底子”。我们将在加快清理不利于教育公平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三项工作。一是加快制定教育标准。标准具有普遍约束力,对于维护教育公平、确保所有学生都获得具有一定质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陆续建立了一些国家层面的教育标准,如教师编制标准、教师专业标准、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博士和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校园建设标准、设施仪器配备标准等。我们将继续加快步伐,研制各类教育标准,逐步形成富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标准体系。二是加强教育督导。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对于督促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具有重要作用。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建国以来第一个《教育督导条例》,成立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整合教育督导资源,强化教育督导权威,健全质量监测标准体系。围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推进素质教育中的重点问题,抓住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中的突出问题,针对群众关心的学生身心健康、课业负担过重、择校乱收费等热点问题,开展专项督导。督导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全面推行督学责任区制度,今年底前将挂牌督导制度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袁贵仁:三是加强教育监测。主要是由社会组织开展教育满意度测评和教育现代化指标监测。教育满意度测评工作,包括对政府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是否满意两个方面。测评政府工作,主要看是不是坚持了教育优先发展,是不是把教育摆在民生之首,是不是认真及时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测评学校工作,主要看是不是真正坚持了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把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现代化指标监测工作,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教育公平,将对各级各类教育毛入学率(巩固率)、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残疾青少年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比例与水平、县域和省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学校贡献率等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价。通过满意度测评和现代化指标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差距,从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自觉性、针对性。
  袁贵仁:同志们,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我们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多想办法、多做实事,推动我国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积极贡献!
  李伟:同志们,刚才袁贵仁部长为我们做了十分精彩的报告,从三个方面全面回顾了我国教育公平取得的重要进展,深入分析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多角度阐释解读了推进教育公平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特别是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等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切进行了积极的回应,报告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措施具体,深入浅出,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有关领导的措施,具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袁贵仁部长表示衷心的感谢!上午的报告会到此结束!
(编辑:SN017)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女享受积分待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