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傷心哭後,手成雞瓜狀很硬,幾秒後就恢复了,請問是颈部肌肉痉挛的治疗痙攣吗

第二十一卷 第六期 - 2012年二月二十四日
大麻物質抑制紋狀體神經元興奮性神經傳遞作用之研究
黃瓊君、羅琇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科暨藥理學研究所
Times Cited: 130
麻植物中的主要精神成分的cannabinoids對於中樞神經系統具有廣泛性的影響,包括產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障礙,提高感官知覺及輕度欣快感等。除此之外,大麻物質也被證實具有止痛及有助於緩解青光眼、哮喘、腹瀉及肌肉痙攣等臨床症狀。此外,大麻物質也被證實對於癌症或愛滋病患者接受化學治療所產生之嘔吐及食慾不振具有緩解的作用。然而,其精神性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臨床上的使用。
腦中紋狀體區域為基底神經節控制規劃和執行運動功能的重要核心。其會接受從感覺運動皮層和丘腦所投射進來的興奮性神經傳遞徑路,並將不同的神經傳遞進行整合後,傳送給其他基底神經節結構區域去執行運動功能的表現。在此,我們提供了第一個研究證據表示大麻物質可以透過活化其第一型大麻受體進而抑制麩氨酸神經傳遞作用(圖 1)。結果顯示大麻物質抑制紋狀體區域興奮性神經傳遞作用主要係抑制突觸前N型鈣離子通道活性所產生的。由於紋狀體的興奮性神經輸入活性會間接的影響到其他基底神經節區域的興奮性,進而對於運動功能表現產生影響。因此我們的發現對於了解大麻物質如何所產生運動功能抑制作用提供了一個重要的闡釋。
圖1. 合成大麻物質WIN 55,212-2抑制興奮性突觸後電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人類文化廳
臺灣史前農業
臺灣史前農業小百科
Google Analytics分析用,並不影響瀏覽網頁。from
目前位於:
一、台灣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生活
考古學家曾在台南縣左鎮鄉菜寮溪中,找到兩、三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骨化石,命名為「左鎮人」,是已知最早居住在台灣的人類。
左鎮人是在最後一次冰河期間,利用海平面大幅下降的機會,從華南地區徒步越過現在的台灣海峽來到台灣。
考古學家曾經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遺址,挖到許多舊石器時代人類的遺物和遺跡,稱之為「長濱文化」。
長濱文化人生活在幾十人的小團體裡,男人捕魚、打獵,女人和小孩採集野菜和果實。他們還不會農耕,經常為了尋找食物而到處遷移。
他們所使用的工具非常簡單而粗糙,只是把石塊打破,利用碎石片的銳利邊緣,切肉、剖魚或刮削木頭。
他們也會把獸骨削尖磨利,做成魚叉或釣?來捕魚,或利用骨針縫製皮衣。
直到距今五千多年前,有一批挾帶著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人,乘船來到台灣,才結束了台灣的舊石器時代。
二、台灣新石器時代的農業
距今五千多年前,一批擁有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人,乘船來到台灣。考古學家稱他們為「大坌坑文化」人,是最早的南島語族,也是台灣原住民的始祖。
大坌坑人的聚落,散布在台灣各地的河口或海邊。他們過著定居的生活,已進入刀耕火種的游耕農業階段,但狩獵和採集生業仍然很重要。
考古學家發掘台南縣南關里、南關里東二個遺址,獲得大量炭化的稻米與粟,顯示最遲在距今4800年前,大坌坑人已經栽種稻米與粟。
大坌坑人已經養狗,可能栽種芋頭之類的根莖類作物,並大量捕魚、採貝,廣泛利用海洋資源。
他們會種植苧麻,用紡輪將麻纖維紡成麻線,以水平背帶機織布,或打製樹皮布,用來製作衣服。他們也會製作陶容器,用草或籐編籃子與蓆子。
距今4500年到3500年間,是台灣的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坌坑文化人的後裔逐漸散佈到台灣各地,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態環境,考古學家稱為「繩紋紅陶時代」。
距今4000年前,繩紋紅陶人已經進入高山地區,在河階地上耕作。他們種植的農作物,以耐旱的粟及根莖類作物為主。
距今3500年到2000年間,是台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時又有許多南島語族的移民,從不同的原居地航海進入,使台灣各地的史前文化,都呈現獨特的面貌。
在這個時期,台灣史前遺址的數量大增,遺址面積也加大,顯示當時人口數量大幅成長,而農耕技術與耕地面積也隨之增長。
台灣新石器時代的農具以石器為主,以石斧和石錛砍樹闢地,石鋤掘地耕種,石刀、石鐮採收穀物,石杵搗米去殼。
三、台灣鐵器時代的農業
距今2000年前,由於台灣北部沿海地區的史前居民,開始煉鐵及製造鐵器,使台灣進入了鐵器時代。
「十三行文化」人是一波新移民,也屬於南島語族,可能在原居地就會煉鐵,移民台灣時把煉鐵的技術也帶了進來。
他們用泥土和石塊砌成煉爐,放入鐵砂和木炭,並用風箱鼓風生火,將鐵熔化還原。然後用石鎚反覆敲打燒紅的鐵塊,打製成各種工具。
當時台灣其他地區的史前居民,雖然自己不會煉鐵,卻也發現鐵器的好處,經常想從十三行人那裡換些鐵製的工具來用。
他們用鐵矛頭、箭頭來打獵,用鐵製的鋤頭種田,用小刀切割,用鐮刀採收稻穀,也用鐵斧與鐵鑿來砍樹、築屋與造船。
當時住在內陸及高山地區的史前居民,比較不容易取得鐵器。在這些地方,主要仍然使用石器,並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鐵器時代的生業方式,與新石器時代並沒有很大的區別,也是以種植稻米、粟及根莖類作物為主。
狩獵、採集、捕魚與拾貝是最重要的輔助生業,豢養的動物有狗與雞,狩獵的動物以鹿和野豬為主。
由於鐵器比石器的生產能力強得多,使得當時人口又大幅增加,遺址的規模也更大了。由海外進口的玻璃、瑪瑙等裝飾品,已被普遍採用。
考古學家認為,十三行人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祖先,而台灣各地鐵器時代的文化,也幾乎都能找到與近代原住民族群之間的關聯。
四、台灣原住民的農業
從西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南一帶開始,台灣就進入了歷史時代。當時除了來自中國大陸的漢人之外,台灣共有二、三十個說不同語言的原住民族群。
居住在台灣西部與北部平原地區的十個原住民族群,被稱為平埔族,在清領初期時逐漸融入漢人社會,到了十九世紀末,他們的語言和文化幾乎已經完全消失了。
平埔族最主要的農作物是水稻,最遲在十八世紀初期,已經向漢人學會了用牛犁耕,可能也從中國引進新品種的水稻。當時耕田主要是婦女的工作。
平埔族的稻作,一年一穫,田地隔年休耕。收割稻穀時,全社男女通力合作。根據早期的方志記載,平埔族以手摘稻,不用鐮、銍等工具。
稻禾收割回來,倒懸在住家附近的小屋「禾間」中晾乾。平埔族的婦女,計算每天要吃的分量,以木製杵臼將稻穀舂打去殼,再蒸熟食用。
居住在台灣高山與東部地區的原住民,以前稱為高山族。他們主要以山田燒墾的方式耕作,就是砍伐林木、焚燒作為肥料,然後就地耕種的原始農業方法。
原住民種植的作物種類很多,穀類作物中以粟最重要,有一連串與粟相關的農耕祭儀,其他還種植陸稻、水稻、玉米等。
他們種植的根莖類作物包括芋頭、薯蕷、樹薯、甘藷,樹生作物有香蕉、麵包果,也種植蔬菜、南瓜、豆類等。
除了農耕以外,台灣原住民也依照各地自然環境的情況,進行狩獵、畜養、捕魚和採集等輔助性的生產活動。
近年來,隨著市場原則經濟與貨幣交換體系的引入,台灣原住民也開始栽種水果、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按ALT+LEFT方向鍵回到上一頁。
 40453 臺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 +886 4
 ?週二至週日 9:00-17:00 開放 (週一休館)
 ?瀏覽器 IE 7.0以上,Firefox 最佳瀏覽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版權所有
參觀與服務
展覽與劇場
教育與活動
研究典藏與圖書
關於科博館&&&&
數位博物館
申辦/報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颈部肌肉痉挛的治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