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调的人怎样能控制发音?

*健康问题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提问的越详细,医生回答的越清楚哦
请输入问题描述,10-500个汉字。10/500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有无
描述治疗情况(如没有点击无)并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请输入问题描述,0-500个汉字。0/500
*性别:男女请选择性别
*年龄:请正确填写:如:22 或22岁
上传影像图片
每张图不超过 2 MB,格式:支持 gif , jpeg ,jpg
手机号码:
√保密,免费获得医生回复短信格式错误
如何能够得知自己患有共济失调呢?好治疗吗?
如何能够得知自己患有共济失调呢?好治疗吗...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如何能够得知自己患有共济失调呢?好治疗吗?
共4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肠子宫内膜异位,急性子宫内膜炎,阴道毛滴虫病,子宫...
&&已帮助用户:72047
问题分析: 你好,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意见建议:共济失调目前除一般支持疗法外可用针刺治疗,体疗及肢体功能锻炼,也可有各种B族维生素、胞二磷胆碱肌注、口服卵磷脂等。建议去正规医院检查确定病情及时治疗 祝早日康复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1113
问题分析: 你好, 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性共济失调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常见的表现为构音障碍书写障碍步态异常眼球震颤及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震颤等等。意见建议:目前西医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措施有学者认为中医治疗或有希望。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59330
指导意见:共济失调是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导致运动笨拙和不协调累及四肢、躯干及咽喉忌引起姿势、步态和语言障碍
专长:脑瘫、帕金森、脑萎缩
&&已帮助用户:3484
问题分析: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
意见建议:建议发觉有疾病的征兆,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检查,发现病症就及时加以治疗,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不会耽误病情,患者也不会承受太多病痛,治疗共济失调为您推荐神经组织重生疗法。
大家都在搜:
医生在线 - 免费健康咨询
当母亲在怀孕期间有过先兆流产、孕早期有感冒病史,接触过一些化学
鉴别诊断,如: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运动发育迟缓;先天性肌弛缓;
医生讲述:要纠正拇指内收、止住流涎、合适的坐姿、培养生活自理
造成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
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增加说话和活动量、鼓励患儿发声。
饮食要有定时;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进行户外
引发小儿脑瘫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归纳为以下几点:父母亲吸烟、酗酒
饮食要有定时;以碳水化合物为主食;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进行户外
共济失调相关标签
脊髓的前角细胞接受大脑皮质,大脑皮质下底核、小脑、前庭迷路系统,深感觉等上行下行传导束的调节与控制,...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百度联盟推广
搜狗联盟推广
专家在线免费咨询
评价成功!共济失调如何才能有效治愈?
共济失调的治疗方法?
&&&&&&山东威海国安医院是一家治疗脑科疾病的专科医院,治疗过数百例共济失调的患者,这其中以小脑发育不良引起的共济失调患者最多,家族性共济失调患者治疗数十例。威海国安医院是通过物理的原理安装分离型脑起搏器来改善大脑的电信号,从而在治疗共济失调方面有着立竿见影的疗效&&&&&&&&&&&&&&&&&&&&&&&&&&&&&&&&&&&&&&&&&&&&&&&&&&&&&&&&&&&&&&&&&&&&&&&&&&&&&&&&&&&&&&&&&&&&&&&&&&&&&&&&&&&&&&&&&&&&&&&&&&&&&&&&&&&&&&&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遗传性共济失调)最常见的症状,几乎100%的IAs患者有共济失调的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通过IAs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剪刀步伐,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肌张力的改变随病变可由降低而转变为痉挛状态,共济失调步态也可随之转变为痉挛性共济失调步态。站立不稳,身体前倾或左右摇晃,当以足尖站立或以足跟站立时,摇晃不稳更为突出,易摔倒常是患者早期的主诉。患者常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随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表现起坐不稳或不能,直至卧床。&  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  ①躯干共济失调(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②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  ③全小脑性共济失调,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  另外,IAs有部分类型有较明显的周围神经损害、脊髓后索损害,而表现有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其特点是没有视觉辅助时,共济失调症状更明显,行走时常常低头视脚下路面,不敢正视前方,夜间行路更困难,洗脸时身体易向脸盆方向倾倒,Romberg征闭眼时更明显不稳,常伴有深感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丧失。可见于Friedreich共济失调,Refsum综合征、后柱型共济失调、Roussy-Levy共济失调等。&  发作性共济失调表现可见于某些代谢性共济失调(如Hartnup病)和周期性共济失调(EA)。&  2.构音障碍&构成发音器官肌肉的共济失调,以说话时发音生硬(爆发性言语)、声调高低不一、音节含糊不清、音节停顿不当或停顿延长,呈吟诗状或断续性言语。IAs患者晚期时,几乎所有患者有运动失调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构音障碍也可见于IAs患者。&  3.书写障碍&IAs患者书写时由于出现辨距不良、协调障碍、静止不能等,致字线不规则、歪歪斜斜、字行间距不等,字越写越大,笔尖将纸写破。&  4.步态异常 这是IAs患者常见的症状体征,以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最常见,站立时基底增宽,为双下肢分开,上身及头部左右摇晃;行走时也是基底增宽,摇晃不稳,足高抬,足跟用力着地,不能走直线。另外,HSP常呈痉挛性步态,腓骨肌萎缩共济失调可呈跨阈步态。&  5.眼球震颤及眼球运动障碍&  ①眼球震颤也较常见于IAs患者,其病理机制是由于前庭神经核、小脑、前庭与小脑的联系纤维等部位损害所致。可表现为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或混合性眼球震颤。不协调眼震、周期交替性眼震、分离性眼震等偶可见到。眼震电图(ENG)对眼震的检查更为科学和敏感,如经ENG检查发现许多IAs患者有慢性眼球扫视(Slow&saccadic)运动,快速扫视眼动消失。&  ②核上性、核性、周围性眼肌麻痹等眼球运动障碍均可见于IAs患者,其中较多见核上性眼肌麻痹,或注视麻痹,眼球急动缓慢,上视困难等。&  ③突眼可见于部分SCA-3/MJD患者,有人认为这不是一种真正的突眼,而是SCA-3/MJD患者眼眶肌萎缩,而使眼球相对突出。&  6.视神经病变&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可见于ADCAI型、HSP、FRDA、AT、Refsum综合征等&IAs,视网膜色素变性(黄斑变性)可见于Refsum综合征、Bassen-Kornzweig综合征、AT、ADCAⅢ型等常伴有视野及视力障碍。瞳孔的改变可见于Refsum综合征、FRDA等。&  7.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和饮水反呛是由于脑干神经核团损害引起,多见于ADCA&I型、FRDA、&AT等IAs。随病情进展,临床表现明显而多见。&  8.痉挛状态&主要是由于锥体束受损产生的表现,躯干及肢体肌张力高、腱反射活跃亢进、膝踝阵挛、巴彬斯基征阳性等。行走或站立明显痉挛性步态,伴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  9.震颤 IAs的震颤主要表现为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伴有痉挛状态的出现,病损主要在小脑及小脑齿状核等处。如果有锥体外系损害,也可伴有静止性震颤。可见于ADCAⅠ型。&  10.锥体外系症状&部分IAs患者,特别是&ADCAI型、复杂型HSP等,可伴有肌强直、运动减少、静止性震颤等帕金森病样表现,也可伴有面、舌肌搐颤(SCA-3/MJD型)、肌阵挛、肌痉挛、手足徐动症、扭转痉挛、舞蹈样动作等。这些临床表现的存在说明部分IAs患者有基底节病损。&  11.肌无力和(或)肌萎缩 肢体肌无力可以是&IAs患者首先提出的主诉,尽管检查并未发现明显的肌无力。伴有周围神经损害时,常表现四肢肌无力、肌萎缩(远端为甚),可见于FRDA、Refsum综合征、腓骨肌萎缩共济失调等。&  12.感觉障碍&部分IAs患者可表现有深、浅感觉障碍,如Refsum综合征、腓骨肌萎缩共济失调、FRDA等。特别是FRDA,由于脊髓后索常受损,故深感觉障碍表现明显,呈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表现。&  13.骨骼畸形&IAs可伴有骨骼畸形,如脊柱侧弯或后凸畸形,弓形足、内翻足、外翻足畸形等。特别是在FRDA患者中最常见。&  14.皮肤病变&眼球结膜、面部颈部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改变见于AT患者,皮肤鱼鳞症见于复杂型HSP、Refsum综合征患者,牛奶咖啡色素斑可见于AT患者。&  15.其他&部分IAs患者可表现有智能减退、精神障碍或痫性发作、或肌阵挛。心脏疾病、血糖异常、血脂异常也可见。
&&&&&&&呼吁小脑共济失调的患者及早诊断早期治疗效果是最理想的。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每日在线答疑月推迟了一个月,每个月的月经总是比上次推迟_百姓问医生
月推迟了一个月,每个月的月经总是比上次推迟
来自:江苏省 苏州市 浏览 4 次
提问时间: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 53078 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病情分析: 考虑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引起的干咳症状
意见建议: 建议你服用阿莫西林,咳必清,扑尔敏治疗试试,多喝水,必要时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TA帮助了3257人
您可能还关注
疾病大全自助查询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
按疾病查找
按症状查找关键词: |
治疗共济失调症
我从十二岁就有那小毛病,现在已经30呢,但这个小毛病使终给我的生活和工作中带来很多困难,每天面对自己这种小毛病,简直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失去了信心,医生,你说我这种病有治吗?
您好;此病是很难根治的,需要明确原因,针对病因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我患遗传性共剂失调已经五年了,现年38岁,平时要扶着东西才能行走,吃饭容易呛,眼球有时也会震颤,脾气也很急,不知道我的病还有没治疗的办法了.谢谢!还有我平时怎样能控制我的脾气?
回答: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虽然根据其起病早晚可分为三种类型,但都有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眼球震颤、发音不清及病情进展缓慢等共同特点。本病迄今病因不明,多数为遗传性。其病多累及小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现代医学除了体疗之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64年,为个案报告[1],七十年代亦仅只一篇以头针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2]。八十年代虽有多篇,但均为个案。所以本病的较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实际上是在1990年之后。综合已收集到的年的6篇文章看,除1篇为个案外,其余均为多病例报道,在治疗方法上以头针疗法为主,或单独用头针,或头针与针灸相结合,亦有单用体针的。总的来说疗效亦较满意,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有人还将针刺法与西医治疗作对照,结果明显以针刺为优[3]。只要进一步积累病例,统一疗效标准和观察远期疗效,可以预见,针灸不失为本病值得开发的有效疗法之一。
双手和双脚呈手套和袜套样感觉减退,闭目难立,走路不稳。
回答:需要进一步脑CT检查。需要警惕小脑萎缩。确诊之后制定治疗方案。
我的女儿已经3岁半了,智力正常。但至今走路还不稳,摇摇晃晃的,像喝醉酒一样,口水还经常往外流。我女儿(大)是双胎足月低体重儿,出生时有黄胆,住院17天才出院。出院后生长发育一直不如小的,立头、坐、爬、站都相对很晚,2岁的时候才会走(小的13个月会走)。我们问过很多医生他们大多都说是缺钙,我去年8月带她到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去检查,做了脑CT和智力测试,均表示正常。医生也诊断为缺钙,开了一个月的药给我们。之前我们也一直在补钙,但效果不是很理想。你所说的“共济失调”是什么?还有“椎体外系病变”又是什么?能治好吗?
回答:共济失调是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因此,深感觉、前庭系统、小脑和大脑损害都可发生共济失调,分别称为感觉性、前庭性、小脑性和大脑性共济失调,还有原因不明的因素,有的伴有智能不全或痴呆。---------一般认为锥体系以外调节肌肉运动的中枢神经,锥体外系主要的功能是协调肌群的运动、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姿势等。其包括大脑皮层(主要是额叶)、纹状体、红核、黑质、小脑、网状结构和前庭神经核等。锥体外系发自大脑皮层后,它们在下行途中先与纹状体发生联系,然后经过多次换元后才抵达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大脑皮层也与小脑皮层之间所形成的大脑、小脑环路,对于调节和影响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十分重要。
请问这可能是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吗? 该病有什么表现呢?
回答:【临床表现】   好发年龄为青少年,个别病例成年以后发病。同一家族人发病年龄大致相同,但轻重不一。症状渐起,最常见的症状是双下肢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常用上肢摆动代偿维持身体平衡。站立也摇晃不稳,不一定因闭目而加重。以后躯干和上肢也发生共济失调,字迹潦草、甚至无法书写。可有肢体和头部震颤,或出现舞蹈样或肌阵挛样的不自主运动。约70%患者有眼球震颤,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均可出现。言语障碍也属本病特征,说话缓慢,单调含糊不清,或时断时续,呈爆发状,或发音过度缓慢拉长,时而过分急促。小腱的健反射消失。上肢反射早期存在,后期可消失。跖反射常常为伸性,锥体束损害还可使肌张力增高,共济伯调步态可转变为痉挛步态。肢体偶有闪电样痛,但多无客观浅感觉障碍,位置觉及震颤觉迟钝或消失,以下肢为重。此外还可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沉着。眼睑下垂、瞳孔反射异常及眼肌瘫痪。偶有听力、前庭功能障碍及吞咽困难。本病可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心动过速,恶心、呕吐、体温过低,糖尿,性机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骨骼变化为脊柱后突侧弯,弓形足,马蹄内翻足。心脏病变为心脏扩大,心脏杂音,EKG异常。心脏瓣膜病,心肌营养不良,心传导阻滞及心力衰竭可以为本病突然死亡的原因。
我儿子现年四十岁,幼儿期起,就表现出走路不稳,行动不协调。为此,于六、七岁时,先后在重医和川医附属医院检查、诊治。当时院方医生诊断意见为,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无可救药。大约在孩子十二、三岁时,因已完全不正常行走,不得不中断学业至今。其间,先后两次去济南、哈尔滨做了小脑移植手术,也未见明显效果。反之,随着时间的搜移,其病情日渐加重,目前,几乎呈半瘫状态,全无自理能力。近日欣闻王伟医生,为一名贵州病人,在大脑中安装一个起动“开关”,成功地治好他的午蹈病。为此,我们深受鼓午,特来信咨询,我儿子的这种疾病,目前,可否已有治疗的办法了?另外,还告诉几点情况供你参考1,我们夫妇身体健康,非近亲结婚。2,我们一共育有儿女二个,两个子女患有相同疾病,大女在十七岁时,因患肝癌去世。谢谢!自贡市自井区同心路同心苑七栋一楼3号,喻学林。
回答:原因不明的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无特异疗法。有特异病因的应治疗基本疾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护理,防止其因运动失调而致外伤。注意营养和液体的维持,直至病情停止发展。恢复期应鼓励锻炼。激素是否适用于本病,尚无定论。确认有自身免疫的,可给激素或免疫球蛋白。有证据是病毒直接侵犯而引起脑炎的,可早期给抗病毒药物。
关于桥脑中央溶解引起共济失调2002年,父亲突发高烧昏迷病危,经抢救脱险,诊断为桥脑中央溶解症,苏醒后,共济失调,生活不能自理,晃荡,头昏,流口水,思维清晰,听力好。近7年来,苦寻不得良方。如何能通过康复治疗,达到生活自理?
回答:一是针灸按摩推拿治疗,二是中药活血化瘀治疗,三是加强身体的功能锻炼!!
请问这可能是Friedreich共济失调症,请问该病有何主要特征呢?
回答:本病好发年龄为青少年个别病例成年以后发病同一家族人发病年龄大致相同但轻重不一其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  1症状渐起最常见的症状是双下肢共济失调步态蹒跚常用上肢摆动代偿维持身体平衡站立也摇晃不稳不一定因闭目而加重  2随着病情进展躯干和上肢也发生共济失调字迹潦草甚至无法书写可有肢体和头部震颤或出现舞蹈样或肌阵挛样的不自主运动  3本病约70%患者有眼球震颤水平性垂直性旋转性均可出现言语障碍也属本病特征说话缓慢单调含糊不清或时断时续呈爆发状或发音过度缓慢拉长时而过分急促  4小腿的健反射消失上肢反射早期存在后期可消失跖反射常常为伸性锥体束损害还可使肌张力增高共济伯调步态可转变为痉挛步态  5肢体偶有闪电样痛但多无客观浅感觉障碍位置觉及震颤觉迟钝或消失以下肢为重  6此外还可有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沉着眼睑下垂瞳孔反射异常及眼肌瘫痪偶有听力前庭功能障碍及吞咽困难  7本病可有植物神经系统紊乱心动过速恶心呕吐体温过低糖尿性机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骨骼变化为脊柱后突侧弯弓形足马蹄内翻足  8心脏病变为心脏扩大心脏杂音EKG异常心脏瓣膜病心肌营养不良心传导阻滞及心力衰竭可以为本病突然死亡的原因
走路不稳,视力有所下降,
回答:遗传性共济失调是一组以共济失调、辨别距离障碍为突出症状的神经系统进行性变性疾病。虽然根据其起病早晚可分为三种类型,但都有步态不稳、行走摇摆、眼球震颤、发音不清及病情进展缓慢等共同特点。本病迄今病因不明,多数为遗传性。其病多累及小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系统。现代医学除了体疗之外尚无有效治疗方法。  针灸治疗本病,首见于1964年,为个案报告[1],七十年代亦仅只一篇以头针治疗本病的临床文章[2]。八十年代虽有多篇,但均为个案。所以本病的较大样本的深入观察实际上是在1990年之后。综合已收集到的年的6篇文章看,除1篇为个案外,其余均为多病例报道,在治疗方法上以头针疗法为主,或单独用头针,或头针与针灸相结合,亦有单用体针的。总的来说疗效亦较满意,平均有效率在90%以上。有人还将针刺法与西医治疗作对照,结果明显以针刺为优[3]。只要进一步积累病例,统一疗效标准和观察远期疗效,可以预见,针灸不失为本病值得开发的有效疗法之一。  【治疗】   头针  (一)取穴  主穴:平衡区、感觉区、语言Ⅰ、Ⅱ、Ⅲ区。  配穴:额顶带(前1/4和后1/4)、顶颞带、顶枕带。  额顶带位置:神庭至百会穴左右各旁开半寸处的一寸宽带,将全带由前至后分为4等份。  顶颞带位置:前顶穴至头维穴,向前后各旁开半寸的条带。  顶枕带位置:自百会穴至脑户穴连线左右各旁开半寸的一寸条带。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显,则改配穴。主穴以28号1.5~2寸毫针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频率进行快速捻转,持续5分钟,间隔10分钟再捻转5分钟,重复3次出针。配穴:额顶带前1/4由上向下刺,额顶带后1/4由前向后刺,顶颞带应用4根毫针由上向下接连透刺,而第1针须与额顶带后1/4针行交叉刺,每根毫针中间间隔1寸。采用轻而慢插针,快速而有力的抽气法,并行快速捻转1分钟,留针15分钟,期间可行针3次。上述方法每日针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定标准:基本治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能胜任一般劳动;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顾;无效:症状、体征未见改善或恶化者。  共治共济失调患者17例,基本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5例[4,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百会、后顶、风府、巨骨、曲池、小海、外关、鱼际、犊鼻、阳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百会、脑户、大椎、风池、肩Yu、肩贞、肩髎、曲泽、足三里、委阳、太溪、昆仑、太冲。  (二)治法  上述二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针,针体与皮肤呈30度角,针尖沿着皮下浅表层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转,医者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胀感,说明进针过深,重新调整。留针3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一般治疗5个疗程以上。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30例,结果,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0%[2]。  综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平衡区、运动区;2、肩髃 、曲池、足三里、环跳。  配穴:分2组。1、视区、晕听区、足运感区;2、手三里、合谷、肾俞、髀关、阳陵泉、太冲、昆仑。  (二)治法  采用第一组头针穴加第二组体针穴,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可依据病人情况,或用头针加针灸,或用头针加穴位注射。  头针刺法,一般单侧有病取健侧,双侧有病取双侧,针刺至规定深度后,快速捻转(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转3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3分钟,再休息5分钟后,再捻转5分钟,最后1次捻5分钟即可起针。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药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与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后注入所选体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选3~4个穴位。隔日1次。  温针法:取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采用捻转或提插补法,留针15分钟,在留针过程中,在针柄上可置黄豆大艾团点燃,每次灸6壮。温针法为隔日1次。  上述方法头针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温针可交叉或单独配合应用。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以共济运动、步态、构音、眼球震颤四项体征变化为指标。痊愈:患者自觉症状消失,生活或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神经系统恢复正常;显效:症状、主要体征明显改善,生活或工作基本得到改善;有效: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体征至少有一项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善。  共治60例,痊愈26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0%[6,7]。  【主要参考文献】  [1]盛灿若。针灸治愈一例遗传性共济失调症。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 。  [2]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头针治疗遗传性共济失调和震颤麻痹的初步观察。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刊 。  [3]骆君骅,等。皮部针刺治疗小脑共济失调30例。上海针灸杂志 ):25。  [4]魏宏,等。针刺头穴治疗小脑共济失调9例。针灸学报 ):49。  [5]李巧菊,等。头皮针治疗小脑共济失调8例。山西中医 ):37。  [6]傅积忠,等。头针配合体穴封闭治疗共济失调50例临床报道。):23。  [7]孙怡。温灸、头针法治疗脊髓型共济失调10例报告。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济失调的症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