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伦敦大雾雾给人们的启示

股票/基金&
伦敦1952年大雾灾难的启示
作者:John Ross
  覆盖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严重空气污染和雾霾,不只是令人感到极度不适而已。它还意味着人们,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有呼吸疾病的人群也许会死亡。这让我回想起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灾难,当时有1.2万人死亡。而1952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现在大致相当,这也许并不只是巧合。伦敦污染灾难以及之后英国空气状况的改善或许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某些有益启示。
  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
  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人,其中主要是儿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这是一场全国性灾难。如果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换算,相当于8万人死亡。大雾带来的严重影响还加剧了人们已有的病情,并非所有死亡人数都立即进行了登记。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换算成中国的人口规模,则将近25万人。
  1952年,工业占英国经济的比重为历史最高,之后才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从人均收入和工业结构来看,当时的英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都因为大雾污染而声名狼藉。
  由于1952年的伦敦灾难带来严重后果,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这些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烟雾排放燃料,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由于污染严重,当时的泰晤士河里看不到一条鱼,甚至跌落河中的人还被要求进行常规防疫接种。
  伦敦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彻底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国再次爆发严重烟雾事件,但这一次的死亡率并未达到1952年的水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治理最困难的污染问题花费了十年之功,之后英国再也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事件。
  这些措施日积月累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最为重要的是,伦敦再也没有发生像1952年那样严重的大面积死亡事件。此前,清洁伦敦的建筑物外观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总是很快变脏。现在,它们又都变干净了。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现鱼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到泰晤士河钓鱼。
  对此,我的结论首先是,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也是如此。两国人民都摆脱了贫困,但却是建立在大规模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其次,即便是在人口总数远远小于中国的英国,要根本扭转这一局面也需要花上10年至20年的时间。
  但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以及公众的支持。自由市场和低投资水平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自由市场会产生污染,因为环保技术通常成本高昂,低投资水平同样也会加剧污染。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管控并对清洁发电站和相关产业进行巨额投资。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唯一经济途径。在此之前,鉴于比英国庞大得多的人口规模,希望中国永远不会面对伦敦1952年那种灾难。(作者John Ross系伦敦市前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01/07 14:02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 & 正文
“伦敦烟雾事件”对大气污染治理启示
近日,雾霾笼罩我国京津冀地区,PM2.5数值突破警戒线,重度空气污染。
此景不禁让人联想起60年前,&雾都&伦敦终于无法负荷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在大雾中的蓄积,发生了一场惨绝人寰的灾难,灾难给了沉浸于工业奇迹的英国人当头一棒。
1952年12月,&伦敦烟雾事件&,一场毒雾夺走了超过1.2万人的生命,还有更多人患上了支气管炎、冠心病、肺结核乃至癌症。这次事件也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在付出血的惨痛教训后,幸而,英国人从此觉醒,走上了法律治理大气污染的救赎之路。
经过近60年不间断的治理,2012伦敦奥运时,伦敦终于告别&黄色雾都&。碧海蓝天,飞鸟群群,绿草茵茵。污染治理和环境破坏一样,并非一日之功,也并非一举而成,需要做好旷日持久、综合治理的准备。
立法严格治理工厂废气排放
立法是英国治理大气污染的主要措施,其中以国家立法为主。早在186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业发展环境法》(《碱业法》),控制路布兰制碱工艺所产生的毒气。11年后议会颁布第二个《工业发展环境法》(《碱业及化学工厂法》),第一次制定了法定的氯化氢的最高排放量。
1906年,在以上两个《碱业法》的基础上,英国颁布《制碱法》,制定了会产生并散发有毒气体行业的清单,以控制化学工业的制造工艺排放的有毒有害气体。
二十世纪,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汽车工业的发展,英国大气污染现象加剧,逐渐由局部问题发展成社会公害。为此,英国加强了环境立法。
比如1926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烟害防治)法》;1930年,制定了《道路交通法》。
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治理煤烟成为伦敦对大气污染的治理重点。英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采取了相应的综合治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英国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主要有两项全国性的法令&&&清洁空气法&和&制碱等工业法&。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后,著名的&比佛报告&(the Beaver Report)由此产生,推动了《清洁空气法案》的出台。4年后,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1958年又加以补充),该法案是一部控制大气污染的基本法,对煤烟等排放做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控制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清洁空气法案》首先规定设立无烟区,无烟区中只准许使用无烟煤、焦炭、电、煤气、低挥发性锅炉煤、燃料油,禁止使用其他燃料。
其次,无烟区住户改造炉灶以适应新燃料,并在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同时还对烟尘标准作出定义,规定超过&林格曼二度&的烟尘为黑烟,超过&林格曼四度&的为浓烟。地方管理局在无烟区内管控禁止黑烟排放。因此,有许多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都迁往了郊区。
最后,新建工业锅炉在使用时尽量不排放黑烟;地方管理局有权禁止烟囱高度不够的建筑的建设。
1956年,英国政府还制定了《制碱等工厂法》,该法令规定有污染的生产工艺每年规定登记一次;可以登记的条件是,必须采用可有效连续使用的最佳设施,以防止有害气体的排放;某些工艺还需要规定酸性上限浓度;经过登记后的工艺,不得排放黑烟。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到1965年,有毒烟雾终于从伦敦销声匿迹。但是英国并没有因此放松治理的步伐。1967年,英国政府发布有关提高烟囱高度的通告。通告规定,工厂烟囱高度须为建筑物的2.5倍。高烟囱有可能使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减少。
1974年,英国政府又颁布实施了《污染防止法》。这个法案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和对噪声的控制条款。
机动车尾气为治理重点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伦敦的机动车数量猛增。当时监测结果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占大气污染物的比例在持续增加,且成为伦敦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在此情况下,伦敦控制大气污染的治理重点开始转向综合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
对此,有关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包括推广公共交通、步行、骑自行车等节油、无污染的出行方式;转化交通发展战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有效降低机动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变机动车的设计及燃油结构;设立1000英里长的自行车线路网;加强交通管理等内容。
1990年,英国颁布《环境保护条例》,并制定有78个行业标准,均是由政府和行业共同商讨制定,进行成本和污染的平衡,选定最适用技术在各行业推行。1991年,进行了新标准的修订,修订较严格,并与欧共体标准相一致。
所有在英国出售的新车自1993年1月起,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从而减少氮氧化物的污染。1995年,英国通过《环境法》,将对地方空气质量的管理纳入法律,且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
两年后,英国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出台,设立了2005年前实现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标,要求工业、交管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减少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等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除此之外,政府还发布交通状况白皮书,从2000年起提高停车费用,市内原油的各大公司、公共场所的免费停车场,一律改为收费停车场。
低碳经济的先行者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且是一个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国民充分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进入21世纪,英国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倡导者和先行者。
进入新世纪后,伦敦大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于国家空气质量目标限定的最高含量,而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交通工具。为此,日,伦敦发布了《空气质量战略草案》。
此法案将大力扶持公共交通,并定下了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减少10%到15%的目标。伦敦还将鼓励居民购买排气量小的汽车,推广高效、清洁的汽车技术和使用天然气、电力等低污染汽车。
2003年,在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在政府文件中被提出。宣布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到2050年,要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2004年,英国政府出台了《伦敦市空气质量战略》。为了控制污染,英国出台的法令、通告,都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城市环境保护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纵观英国的环境立法历史,依法治理污染是英国政府实现长治久安的根本。
日,英国正式通过了《气候变化法案》,成为第一个对碳排放作出法律规定的国家,还公布了详细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该法案规定了&碳排量&和&碳预算&,设立了具体负责研究控制碳排量目标的法定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和其他控制能源的具体措施,这些都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息息相关。
2012年8月伦敦奥运会。在此之前,以绿色和环保为主体的伦敦也在打着一场针对PM2.5的战争。日起,英国开始运行经过修订、改善和细化的空气质量指数评价体系。其中,最关键的变化是PM2.5等若干评价标准也被纳入其中。
有意思的是,为了对付这些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PM),伦敦会在交通最繁忙的道路上洒一种胶粘剂,用来吸附这些颗粒物,并将之固定地面,避免再次进入空气循环。尽管此举不是长久之策,也为长期为污染所困的伦敦解决了燃眉之急。
此外,英国政府颁布的关于控制大气污染的法令还有《公共健康卫生法》、《放射性物质法》、《汽车使用条例》和《各种能源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对控制伦敦的大气污染和保护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关键词:
责任编辑:单梦竹校对:单梦竹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揭秘:1952年伦敦大雾灾难竟致1.2万人死亡
【英】约翰?罗思义
&&&&伦敦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彻底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国再次爆发严重烟雾事件,但这一次的死亡率并未达到1952年的水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治理最困难的污染问题花费了十年之功,之后英国再也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事件。
文史频道转载本文只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覆盖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严重空气污染和雾霾,不只是令人感到极度不适而已。它还意味着人们,尤其是老人、儿童和有呼吸疾病的人群也许会死亡。这让我回想起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灾难,当时有1.2万人死亡。而1952年英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中国现在大致相当,这也许并不只是巧合。伦敦污染灾难以及之后英国空气状况的改善或许能为今天的中国提供某些有益启示。
1952年12月的伦敦大雾持续了5天。当时能见度只有几米,找到路的唯一办法是沿着马路护栏和房屋行走。人们根本看不清交通状况,过马路必须靠听觉。造成污染的最直接原因是发电站和普通家庭使用的煤炭以及汽车尾气。
1952年伦敦大雾引发的直接死亡人数达到人,其中主要是儿童和患有呼吸疾病的人群。这是一场全国性灾难。如果按照中国的人口规模换算,相当于8万人死亡。大雾带来的严重影响还加剧了人们已有的病情,并非所有死亡人数都立即进行了登记。估计最终的死亡人数为1.2万人,换算成中国的人口规模,则将近25万人。
1952年,工业占英国经济的比重为历史最高,之后才开始向服务业转移。从人均收入和工业结构来看,当时的英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英国都因为大雾污染而声名狼藉。
由于1952年的伦敦灾难带来严重后果,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1954年,伦敦通过治理污染的特别法案。1956年,《清洁空气法案》获得通过,成为全国通行法律。这些法令禁止使用多种烟雾排放燃料,提高工业烟囱的最低限高,并将发电站搬出城市。与此同时,英国政府还推出举措清洁泰晤士河。由于污染严重,当时的泰晤士河里看不到一条鱼,甚至跌落河中的人还被要求进行常规防疫接种。
伦敦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彻底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1962年,英国再次爆发严重烟雾事件,但这一次的死亡率并未达到1952年的水平。慢慢地,困扰伦敦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污染恶名得以解除。治理最困难的污染问题花费了十年之功,之后英国再也没有出现类似规模的事件。
这些措施日积月累产生的效果是巨大的。最为重要的是,伦敦再也没有发生像1952年那样严重的大面积死亡事件。此前,清洁伦敦的建筑物外观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总是很快变脏。现在,它们又都变干净了。泰晤士河里又重新出现鱼的身影,人们已经习惯到泰晤士河钓鱼。
对此,我的结论首先是,英国为工业化付出了巨大代价,中国也是如此。两国人民都摆脱了贫困,但却是建立在大规模环境破坏的基础之上。其次,即便是在人口总数远远小于中国的英国,要根本扭转这一局面也需要花上10年至20年的时间。
但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以及公众的支持。自由市场和低投资水平并不能解决污染问题。自由市场会产生污染,因为环保技术通常成本高昂,低投资水平同样也会加剧污染。为避免灾难再次出现,需要政府进行严格管控并对清洁发电站和相关产业进行巨额投资。这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唯一经济途径。在此之前,鉴于比英国庞大得多的人口规模,希望中国永远不会面对伦敦1952年那种灾难。
▲(作者JohnRoss是伦敦市前副市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责任编辑:董倩超、肖静)
<font color="#17年,黎元洪被张勋赶下台后,去天津做了寓公。每天8点吃早饭,餐后浏览报纸,看到政局的恶化,就写毛笔字来排遣烦闷
斯大林读了高尔基的《少女与死神》一书后,在最后一页留下了曾轰动一时的批示:这本书写得比歌德的《浮士德》还要
热点文章排行
新刊(1月下)中美禁片史电影是大众娱乐?艺术作品?赚钱手段?抑或是宣传工具?对于电影本质,人们在认识上的不同造就了对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同容忍度。纵观电影人与审查机制博弈的历史,色情暴力与道德净化之间互相角力,言论禁忌和创作自由之间充满张力。电影当然不能毫无遮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代传播技术让影像的传播途径不再单一,一个健康社会应该允许多元表达。
导演谢飞访谈
电影审查需要制度创新_ 周斌
民国禁片给电影公司赚大钱
剪刀与电影共同成长_ 李响
有些电影的命运特别多舛
《武训传》:新中国第一禁片_ 李响“文革”后禁片的政治问题
看不见的影像,看得见的挣扎_ 韧雾
从海斯法典到分级制度
好莱坞:尺度是用来突破的_ 熊崧策全站导航:
您当前的位置:
&& 资讯内容
60年前伦敦怎样战毒雾
60年前伦敦怎样战毒雾
· · · · · ·
· · · · · ·
· · · · · ·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169;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窦靖童现身伦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