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在计算80乘时错写成了80a乘a可以写成加6与正确的结果相差了多少

中国共产党在环县河连湾建立了陕甘宁省委
时间: 8:00:39
&&&&&&&&环县史话-------------------------------------------------------------目录&&&&&&&&环县史话...................................................................................3&&&&第一章环县沧桑.....................................................................................................3说古道今话环县..................................................................................................3从原人故居说起..................................................................................................5神秘的“龙骨”..................................................................................................6周汉古墓出珍品..................................................................................................7滚滚石油话沧桑..................................................................................................8第二章古迹名胜.....................................................................................................9御胡屏障秦长城..................................................................................................9关中要塞北萧关..................................................................................................9城镇寨堡烽堠墩..............................................................................................10环城镇堡寨环环相扣...................................................................................10■烽堠台墩星罗棋布...................................................................................12县巍巍宋塔耸入云..............................................................................................13■宁夏门户洪德城..............................................................................................13史■道教圣地兴隆山..............................................................................................14话陕甘宁省府河连湾..........................................................................................14老虎山下埋忠骨..............................................................................................15第三章重要战事.................................................................................................16宋夏交兵主战场..............................................................................................16李过辗转环江岸..............................................................................................17西北首战降野骡..............................................................................................18红军决战山城堡..............................................................................................19西野收复环县城..............................................................................................20胶泥崾岘五壮士..............................................................................................21剪除土匪保政权..............................................................................................21第四章民风民俗.................................................................................................23民风古朴民俗淳..............................................................................................23婚嫁习俗...................................................................................................23丧葬习俗...................................................................................................25生育习俗...................................................................................................26原始居民土窑洞..............................................................................................27干旱山区蓄水窖..............................................................................................27红白喜事吹鼓手..............................................................................................28风味小吃美名扬..............................................................................................28节日饮食讲究多..............................................................................................29第五章文化奇葩.................................................................................................30“皮影之乡”名不虚传..................................................................................30梨园奇葩话陇剧..............................................................................................32正月社火真红火..............................................................................................33农家盛开剪纸华..............................................................................................33山歌俚曲唱心声..............................................................................................34情真意切信天游..............................................................................................38民间故事趣味浓..............................................................................................39&&&&1&&&&&&&&&&&&环县史话-------------------------------------------------------------第六章名优特产.................................................................................................41经济作物种类多..............................................................................................42资源丰富中药材..............................................................................................44遍地矿藏皆是宝..............................................................................................44二毛裘皮名中外..............................................................................................45优质手工地毯..................................................................................................45紫花苜蓿牧草王..............................................................................................46创造条件待开发..............................................................................................46第七章人物春秋.................................................................................................47仲淹环州御西夏..............................................................................................47种氏三代守环州..............................................................................................48宋高宗柱臣王渊..............................................................................................48滑侯德政传古今..............................................................................................49环两宫重臣董福祥..............................................................................................49■北洋军高参张俊..............................................................................................50县皮影大师解长春..............................................................................................51■抗税英雄张九才..............................................................................................52史■农民诗人孙万福..............................................................................................53话种蓝英雄李建堂..............................................................................................54“青天”马锡五轶事...........................................................................................55“高原卫士”石钟玉......................................................................................56皮影传人史学杰..............................................................................................57剪纸能手王志英..............................................................................................57第八章革命传统.................................................................................................58红军长征播火种..............................................................................................58艰苦奋斗大生产..............................................................................................59“双拥”传统谱新篇......................................................................................61老去精神传家宝..............................................................................................64第九章非公经济.................................................................................................65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65环县回生果品有限责任公司...................................................................65环县天圭地毯工贸有限责任公司...........................................................65环县鸿康中药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6环县永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66甘肃省九连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66环县道情皮影开发公司...........................................................................66环县小南沟羊肉大酒店...........................................................................66&&&&&&&&2&&&&&&&&&&&&环县史话--------------------------------------------------------------&&&&&&&&环县史话&&&&第一章环县沧桑&&&&&&&&说古道今话环县环县历史悠久。根据县内出土文物和文化遗迹考证,今合道川、环城镇一带于旧石器晚期已有人类活动。五六千年前,先民们已集居在这块土地上,开始农耕、养殖。今曲子镇出土的红色陶器片,证明距今三万年左右环县已有制陶业。曲子西周遗址及其出上文物证明,周人的足迹已达本县,其生产生活已相当繁荣进步。环环县为何以“环”为名,这还要从环江说起。旧《环县志》在记述环州古城时说:“环州古城,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故名。”既然环县的名称与江水有关,那就首先说一说环江。环江亦称环河,其流域是环县古县人类的主要栖息地。它发源于甜水北天池与宁夏盐池县施家天池之间的山沟,即古时的青岗峡。环江自发源地■经山城、洪德、环城、木钵、曲子,再南入庆城县境,与马莲河汇合。从北向南宛若一条银蛇,时而左旋一山,史时而右转一峰,曲折回转,吸纳众流,穿越于群山峻岭之间。环江河谷,自北向南逐渐加宽,流量逐渐加大。■其流量受季节影响,枯水期水深0.52米,流量每秒0.7立方米-0.8立方米。夏季洪水期水深话7.6米,最大流量可达每秒1000立方米-1300立方米。平均流量为每秒2立方米-2.5立方米。山城至洪德段河谷地带,西汉时曾是长安经庆环至塞北的通道,约30公里路。河道弯曲,涉水频繁,俗称“七十二道脚不干”。环江流经环县古城时,从北向南环抱大半个城池,使古城形成三面环水、一面依山之势。旧《环县志》记述,环江“南经城西,委曲环抱,石桥交跨,小巷分流,南人安化县界”。后来经洪水的冲刷和人为的改造,将河床逐渐移到了现在的西山脚下,失去了昔日环抱城池的风貌。“环,古用武地也。”唐、宋以来,皆以重兵戍守.且历代战争频繁,行政建置名称多变。夏、商、周时,属义渠戎国领地。秦始皇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环县属北地郡义渠县(治在今宁县焦村乡)。汉袭秦制,汉武帝元鼎三年至西汉末年。属朔方刺史部方渠县(治在今曲子镇张旗村)。据考证,方渠县是环县境内设置最早的县。为何取名“方渠”,其源难以考察。大概与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有关。商、周时代对周围的部族称方,如鬼方、危方、戎方等。后来的行政建置,多有取民族之“方”为名者。周至战国时,今环县境内有强大的义渠戎族游牧,为义渠戎国属地(领地有甘肃东部、陕西西北部、宁夏以及内蒙古河套以南广大地区)。“义渠”当是取县境曾是义渠戎所居地之意命名。东汉初,方渠县裁,属北地郡参县。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羌人在今环县北与西夏交界的丁奚城建有“滇零政权”,与东汉政权对峙长达12年之久,环属羌人辖区。三国初,郡县制废,属匈奴屠格部族(亦称休屠胡)辖区。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征秦陇,恢复郡县制,今环县以西属安定郡临经县辖。西晋初,鲜卑族树机能部侵占安定郡,屯兵青山(今庆城县与环县之间)。环县被树机能部侵占。晋武帝成宁三年(277年)三月,晋军大破树机能部,恢复安定郡,环县属安定郡富平县辖(治在今庆城县)。东晋十六国时,环县先后属前赵(304年)、后赵(319年)、后秦(384年)雍州辖(治在今镇原县)。晋安帝义熙三年(407年),铁佛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称王,建立夏国。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赫连勃勃占领安定郡,环县属夏辖。北魏、北周时,环县属豳州(治在今宁县城)西北地郡(治在今庆阳市彭原乡)富平县辖。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环地置弘德县(治在今环县洪德乡),属弘化郡辖。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弘化郡改为庆州,环属庆州中都督府马岭县辖。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即神龙三年).环置方渠县(治在今县城).属庆州辖。五代虽然只有短短的53年,环地曾有威州、环州、通远军等建置,且因外扰内乱,归属多。宋朝,今庆阳市内置有庆、宁、环、原4州,环州属水兴路。宋太祖建降元年(960年),庆州升团练。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复为军事建置。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改通远军为环州(今环县)。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府,统环州。时,环州(治在今县城)领通远县,有石昌.木渡(今木钵)、合道、马岭4镇:乌仑、肃远、洪德、永和、平远、定边、团堡、安塞8寨;罗沟,阿原、朱台、流井、归德、木瓜、麝香、惠丁8堡;兴平、安边、清平关3城。金代仍为环州,隶属于庆原路,辖通远县。元初废庆州设郡,环为散郡。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年),又改为环州,通远县并入环州,隶属于巩昌都帅府,辖方渠镇、安化寨和洪德城以及&&&&3&&&&&&&&&&&&环县史话-------------------------------------------------------------宁夏盐池部分地区。叫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大将徐达攻取庆阳,置庆阳府,降环州为环县,属庆阳府辖,至今一直为县,疆域基本未变。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环县、预旺、定边、盐池等东西千余里、南北数百里的广大地区。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随着根据地的迅速扩大,中国共产党在环县河连湾建立了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并建立环县、曲子、固北3县。当时环县辅6个区(治在令洪德城).曲子县辖8个区(治先后在曲子街、纸坊沟,铁匠淘等地),固北县辖5个区(治在今三条碱、苦水掌等地)。1937年3月又建定环县,辖3个区(治在今黑城岔、五股掌等地)。1937年I0月,定环县裁;1938年4月,固北县裁;1950年春,曲于县裁。当时,环县辖环城、八球,曲子、天子、合道、车道、毛井、虎洞、洪德、耿湾.甜水11个区。1953年.增设南湫、木钵区。1958年4月,留毛井、南湫、甜水区,其余10个区裁,建23个直辖乡。同年10月,人民公社化.政社台一。区、乡裁,建l4个人民公社。1962年人民公社增至30个。1965年,人民公社减至17个。1980年,人民公社又增至25个个。1982年1月,公社革委会改称管委会。1983年12月。实行政社分开,公社管委会称乡政府。1985年,环城、曲子改为镇。1993年,甜水乡改为镇。2002年,西川、许家河2乡裁。2003年术钵乡改为镇。至2004年,环县辖19个乡,4个镇。280个村民委员会,329000人。环环县北通宁蒙,南达陕豫,西迤青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历代封建王朝和割据势力争夺的地方,自古■为兵家“用武地也”。清朝环县知县高观鲤在他撰修的《环县志》中称:“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县北一带乃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武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连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钥也。”正因如此,环县世代为兵家必争之地和战乱多发之地。历代封建王史■朝皆筑高墙,派重兵扼守这一襟带四方之要地。商、周时期就有原始古道通往环县,秦长城亦从环县境内通过,话以拒羌、戎。关中四关之一的萧美,即在距县城二里许的秦长城上。清知县高观鲤赞叹萧关故道诗云:“留候营汉邑,即此亦关中。凤嘲连云起龙沙人望通。悲风嘶牧马,急雪断征鸿。千古干戈地.应怜百战功。”西汉时的汉北道,宋、金时的灵州道亦从环县经萧关故道南通关中,北达银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环县是一个兵连祸结.战乱频繁的地方。鲜卑、匈奴、羌人与各王室互相争雄环县为主战场。隋、唐、五代时,又是抗击突厥、党项、吐蕃的前沿阵地。仅宋、元、明、清在环县修筑的城池堡寨就有三十余座。沿国道“21l”线的曲子镇至甜水堡路段,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城镇有曲子双城、术钵城、环县城、洪德城、山城、甜水城等。北宋范仲淹驻防环庆时,在今环县境内筑有乌仑城(俗称五乐城)、肃远城、木钵城甜水堡、安塞堡、平远寨、细腰城、石昌镇等十余座,加上各地修筑的烽火墩,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对防范西夏侵扰,保护,人民安居乐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然而,西夏扰宋的野心从未停止过。夏人犯宋,环州首当其冲。仅1081年-1092年的十多年间,夏人曾多次侵扰环州,与宋廷展开激烈的争斗。金代,环州又是金、夏交兵的主战场。明末,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辗转环江流域,焚毁了县衙大堂,贮戮了一批贪官污吏。清同治年间,清王朝的名族歧视政策,迫使回民不断起义反清,战乱连绵十年之久。环县仍是主战场,人民深受其害。据史书载,战后“田园荒芜,十室九空”,“破瓦颓垣,汉回同尽”。民国4年(1915年).本县农民张九才为抗苛捐杂税,聚众千人起义,震惊陇原。在中国近代史上,环县是革命老根据地之一。1935年10月,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长征途经本县,在环县这块热土地播撒了革命火种。1936年6月,彤德怀率领的西征红军解放了曲、环两县,随即建立了曲、环两县党政组织。7月,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政府从陕北吴旗镇刘家渠子迁驻环县河连湾。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曾两次来到河连湾,把他在这个山村里的所见所闻记入了其名著《西行漫记》。11月,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一举歼灭了国民党胡宗南部七十八师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的两个团.为胜利结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在此后的十多年革命斗争中,任弼时、贺龙、聂荣臻、叶剑英、杨尚昆、王震、李富春、马文瑞、蔡畅、肖劲光、肖华、左权、杨得志、肖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块热土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对环县革命斗争的发展壮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战路后方的环县人民,为全国解放和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英勇斗争,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环县处边陲之地,由于历代战乱频繁,经济文化不太发达。旧《环县志》载,“环人尚武疏文”,虽有其片面性.但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了环县是一个将才辈出、英烈众多之地。南宋王渊,明代魏镇、魏锟、魏埘,清代都彪、董福祥、张俊,现代石钟玉等著名将领,王保民、刘怀等四百余名烈士,可谓是环县人民反侵略、反&&&&4&&&&&&&&&&&&环县史话-------------------------------------------------------------压迫、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优秀代表。环县人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也是有一定贡献的。旧石器时代,环县人已发明了火的使用,会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已有磨制石器,农耕业、制陶业比较普遍。现代,甘肃独特的剧种——陇剧,就是在环县道情皮影戏的基础上改草发展起来的。其创始人解长春,就是本县一个普通农民。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道情皮影戏表演艺术家,而且是一个改革家和创作家;他不仅对旧道情皮影戏的乐器和唱腔进行了改革,而且根据历史故事和其他剧目,创作改编和移植了一批道情皮影戏;他不仅在环县人民群众和同行中享有很高声誉,而且在陕北、宁夏、内蒙一带亦很出名,被推崇为陇东道情皮影戏的奠基人。《咱们的领袖毛泽东》,曾唱红了边区,响彻全中国,其创作者孙万福亦是环县一个普通农民。1943年孙万福出席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被邀请到毛主席家里做客。在参加大会期间,孙万福即景吟唱.出口成章,一时轰动了整个边区。作家周扬曾在《解放日报》撰文称赞孙万福“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他的讲话就像诗一样.简直是很出色的朗诵啊!比某些职业的朗诵诗人还高明呢!”解长春、孙万福,仅仅是环县民间艺术的代表。在封建社会.像这样的民间艺人不知埋没了多少。他们的姓名虽被埋没了,而他们所创造的古朴淳厚、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并没有被埋没。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环的皮影、剪纸、刺绣、石雕、民歌、书画、舞蹈、小曲等等,都是劳动人民的杰作。■历史还给环县留下了秦长城、宋塔、兴隆山道教观、陕甘宁省府遗址、山城堡战役遗址及众多的文物古迹县和名胜。它们相互竹映,各具特色,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激励后人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特殊教材。■环县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日照充足,气候温凉干燥,无霜期短。北部山地多为沙质黄绵土,南部川塬台史■地多为黑垆土和黑沙壤土。这种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多种类型的土壤结构,生长出不少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话如北部山区产的莽麦、燕麦、豌豆、葵花子等,是最佳的保健食品。还有号称陇东“四小名吃”的“荞剁面”、“燕面揉揉”、“羊羔内”和“黄酒”食用和工业两用的胡麻油,地方工业产品手工地毯、二毛裘皮等,享誉国内外、县北山区沙土地产的西瓜、小瓜(俗称香瓜)亦瓤沙昧甜,美味可口。盛产于全县的苹果,梨、杏、桃、李,含糖量高,香甜脆嫩。遍布于全县的中药材种类繁多,有八十多个品种,其中较名贵者就有十多种,尤以甘草、秦艽、远志、茵陈蒿、麻黄等品质好,产量高,很有开发潜力。环县的滩羊是优良品种,年存栏数七十余万只,占全国饲养量的十分之一。环县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有石油,天然气,石灰岩、白云岩、煤炭等。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是全国十大油田之一的长庆油田的主产区。甜水九连山有储量2000万吨以上的优质石灰岩,是水泥的主要原料,已由甜水九连山水泥厂开采,其产品质量好,远销省内外。县西北部已探明的白云岩储量约700万吨,正待开发利用。环县交通亦比较方便,国道“211”线沿萧关故道,纵穿环环城6个乡镇。县城南达庆阳机场l30公里,北至银川机场260公里,距包兰线青铜峡火车站260公里,与兰州、西安、银川、吴忠、盐池、青铜峡和内蒙古乌海市互通班车。县境内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连接各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环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革命传统,建起了初具规模的工农业生产基地,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环县人民更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决心和毅力,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加大了开发建设的力度,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从原人故居说起在环县曲子镇楼房子村,合道川柏林沟口北面,甘水沟东岸庄塌洼山第二台阶一带,有个天然洞穴,相传曾是“毛野人”居住过的地方。这孔洞穴处于环江与合道川的两水交汇处,东南环水,西北依山,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能是人类祖先猿人故居。从环江流域发掘的各类古遗址中获取的石器时代的资料看,大约在60万年前,环县一带的气候是相当温暖湿润的。晚更新世纪的纳玛象,就是一种喜温暖的古动物。那时,环县一带森林、灌木丛生,山清水秀,草茂林密。在草茂林深处,生活着鬣狗、大象、犀牛、赤鹿、斑马、野驴、野马、水牛、羚羊等各种动物。这种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和这些古动物的生存,正是古人类所依赖的基本生存条件。从环县境内目前出土的文物看,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5&&&&&&&&&&&&环县史话-------------------------------------------------------------1964年在今曲子镇楼房子猿人故居,挖掘出土了丰富的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这些动物化石主要有披毛犀、蒙古野马、原始牛、鬣狗、野驴、赤鹿、斑鹿、河套大角鹿、普氏羚羊、恰克图转角羊、盘羊等。旧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尖状刮削器、三棱尖状器等。同时,还在猿人故居山洞的底层,发现有燃烧过的木炭屑,一部分化石呈深黑色,说明当时生存在环县的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是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专家贾“兰坡教授来环县考察时,充分肯定了此遗址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研究的重要价值。1978年,又在今环城镇龚家塬村的刘家岔猿人故居中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其中除与楼房子遗址中相同的石器外,还有石球、雕刻器、砍斫器和有加工痕迹的鹿角等。这两处旧石器遗址,同处于环江流域西面,南北相距五十余公里,无疑是当时原始群居的部落住址,今天我们把它统称为猿人故居。同时,也说明那个时代,环县境内从北向南都有古人类活动。从这两个猿人故居中还可以看出,环县古人类不仅沿用着直接打制石器的技术,还学会了用砸击法来制造工具,而且工具的质料也趋于多样化。他们除了用石英岩、硅质岩等制造工具外.骨器、角器也广泛得到应用。石器的类型也多样化,有雕刻器、刮削器、尖状器、砍斫器和石球等。砍斫器有单面刃的.也有双面刃的。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环县古人类已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他们用这些简陋的工具,不但猎取野兽获取食物,环而且还采集植物的芽、叶、花、果实、根茎等食用,这说明当时环县古人类的自身有了很大的发展,生存及生■产能力有了相当的提高。从故居文化层发现,环县古人类不仅学会了应用天然火,而且还学会了人工摩擦取火县的方法。由于火的发明与应用,大大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他们能够用火来烧烤兽肉、制作熟食,缩短■食物的消化过程以增强体质。火还可用来取暖、照明、防御野兽、焚林狩猎等。火的发明与应用,不但扩大了史■食物的来源和种类,而且改善了环县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他们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使人类沿话发展进化的轨迹向较高层次发展,逐渐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年到6000年,生存在环县的古人类已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环县境内的人类活动已相当普遍。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遗址就有六十多处,遍及全县。这些遗址.有的属于母系氏族公社的仰韶文化.有的属于父系氏族公社的齐家文化。独特的环县仰韶文化,属于中原仰韶文化的一部分。从发现的大量遗址、遗迹和数以千计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来看,这一时期人类使用的石器已由简单的打制发展到磨制,制作较为精细,尤其用于农业方面的生产工具占有很大的比例。这表明,当时环县境内的农业已有一定发展。同时还可看出,环县的先民们在这一时期已有了固定的居址,农耕生产已初具规模,粮食成为他们生活的主要食物,兼以狩猎、捕鱼、饲养家畜家禽等。在生活用具方面,各种陶制器如钵、罐、瓮、盆、瓶、壶等器皿大量出现,这表明当时已发明了烧陶技术,制陶业已相当进步,工艺也相当精致。不但有烧饭的罐、蒸馍的甑、盛饭的钵、蓄粮的瓮、取水的尖底瓶等,而且还会烧制彩购器,并于器具上绘制鱼垃、鸟纹和各种几何图案。1993年,曲子镇出土的仰韶文化膨瑚钵,腹部绘有4个鱼形图案。1994年4月,木钵乡出土的仰韶文化半坡型彩陶罐,上面还绘有形象的永波纹图案。这些纹样和图案,既是古代图腾崇拜的反映,也是当时人们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想往与追求,也反映出当时环县古人类制陶业的发展与工艺的进步。近年来,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工程师袁效奇先生,在研究庆阳地区第四纪地层时,于环县曲子一带晚更新世萨乌苏组河湖相自然沉积地层中发现的一些红色陶器残片,经专家鉴定,距今三万年左右。这一发现,不仅将我国陶器出现的年代提前了大约两万年,而且直接证明了我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晚期就已经掌握了制陶业,而环县是我国制陶业最早的发祥地之一。纵观环县境内各个时代的遗址、遗迹和出土的大量文物资料,环县的确是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环县的先民们从古至今的文化遗存,创造了环县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神秘的“龙骨”在今环县环城镇龚家塬行政村刘家岔麻堡子沟左侧,有个神秘的拐沟,人们称它为“龙骨”拐沟。“龙骨”拐沟出“龙骨”,相传已久。“龙骨”是一味名贵的中药材,它有收敛、止血功效。不知从何时开始,居住在这一带的老百姓常到“龙骨”拐淘去挖“龙骨”出卖,来换几个零花钱。老百姓只知“龙骨”可以卖钱,岂知这正是生存在旧石器时代动物的化石,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1977年7月,甘肃省博物馆和庆阳地区博物馆的专业工作者,“进行动物化石与旧石器普查期间,于此地含&&&&6&&&&&&&&&&&&环县史话-------------------------------------------------------------脊椎动物化石的同层面发现了打制石器。日,省博物馆、庆阳地区博物馆和环县文化馆的专业工作者组成发掘组,于遗址南北两端进行了为期40天的试掘,开挖面积约150平方米,从中获得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打制石器。化石多是单个牙齿、牙床及破碎骨片。据考证.有鸵鸟、鼢鼠、虎、披毛犀、普氏野马、野驴、河套大角鹿、大角鹿、赤鹿、普氏羚羊、转角羊、原始牛、猪等14个种类。其中鸟类1种,哺乳类4目13种。哺乳类能鉴定到种的7种,其中灭绝种有披毛犀、河套大角鹿、原始牛3种。所掘获的文化遗物中,除有加工痕迹的鹿角外,主要是石制品。有石核、石片、打击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斫器、石球、石锤,有敲击痕迹的砾石等,共1000余件。其中经第二步加工的石器有480余件。这些石器的石料90%以上是各色石英岩砾石,此外还有少量火石、硅质灰岩、脉石英、砂岩等砾石。根据石制品基本特征和古生物地层学证据,甘肃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认为,此遗址时代与萨拉乌苏遗址相当,整个地层剖面的形态与距县城西南面五十余公里的楼房子旧石器遗址相比,同属更新世中期,距今约三万年。考古工作者还认为,刘家岔遗址的文化遗物比较集中,地层剖面清楚,化石证据可靠,石器材料丰富,是目前甘肃省境内出土石器数量最多、最重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华北旧石器时代比较重要的遗址之一。今天这个神秘的“龙骨”拐沟不再神秘,它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居住生存过的地方。从这里可以看到大约在环三万年前我们祖先的生存情况。虽然那个时代还谈不上有什么规模的生产力,但他们已经学会了打制、磨制石■器的技术,懂得用石器来猎取处理动物及食品。他们制造的石球很可能是用来猎取较大动物的工具。刮削器,县尖状器很可能是用来处理各种动物的皮、肉、骨等的工具。鹿角等器具很可能是用来采集植物的工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食物链条不仅仅是食用动物,已有了农业的雏形。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这里的史■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神秘的“龙骨”拐沟,你不再神秘,你给我们留下了古老的历史文化,亦给环县这块古话老的土地留下了人类活动的永恒印记。周汉古墓出珍品庆阳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人皆知之。《庆阳县志》记载:“周祖遗陵在县城东山.相传为周祖不窗之陵墓。”明代大诗人李梦阳在其《秋怀》一诗中也称赞曰:“庆阳亦是先王地,城对东山不窋坟。”但是,环县是否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还不为人所知。自从曲子镇周代古墓挖掘出大量文物,才证实环县确实是周人的发祥地之一。位于环县曲子镇双城南侧的马莲台和南庄的台地.东靠山麓,西至台边,南临马莲沟,北接古城,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80米的区域之间,有一周、汉时期的古墓群。现已暴露于地表的有墓葬、灰坑和灰层。灰层厚度达1米左右。此墓葬区较为宏大,墓区内已发掘了较为完整的瓮棺、瓦棺葬各I处,砖墓葬3处。现已发掘出西周时期的泥质灰陶豆、甑、罐、铜鼎、铜鬲及灰陶鬲残体碎片等文物多件。汉代的灰陶罐、盆、甑、灶、茧型壶和绳纹瓦等文物多件。1975年4月,又在周、汉古墓群南部毗邻的五里桥发现一座汉代砖墓,从中获取一批青铜器,有铜鼎,铜釜甑、博山炉、焦斗,另有陶猪、陶狗各l件。周、汉青铜器,其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制作工艺精致,堪称环县境内青铜器之珍品,如:西周铜鬲,呈三足,若袋状,腹部外突,内腔呈椭圆体.两耳对称,通高l4厘米,口径14厘米,是环县出土的周代最完整的青铜器之一,为国家二级文物。西周铜鼎,三足呈圆柱形,口面圆形,内壁稍薄,无纹饰,双直耳(一耳残缺),足高8.5厘米,通高26厘米,口径17厘米,是环县又一西周文物珍品,亦为国家二级文物。汉代铜鼎,为三足带盖,口径16厘米,通高16厘米,足高6.5厘米,无纹饰,盖上有三个马蹄形环扣,分开可作为一个完整的盘形器。其造形别致精美,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铜鼎、铜鬲的用途,一般是大者用于“扎器”,小者用于“食器”或称“炊器”,亦有礼、食兼用者。汉代铜釜甑,分釜、甑两层,通高28厘米.釜口径25.5厘米,上下层用途分明,腹部有两个马蹄形扣。其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是保存完好的青铜器精品之一。周、汉古墓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是研究环县在周、汉时期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的重要文物资料。曲子双城在明代以前就有一故城遗迹。旧《环县志》载,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筑曲子城时,亦记载此地以前有故城遗迹。此城建于何时,现已难以考查。但从曲子双城周、汉古墓群的出土文物和故城遗迹来看,它们同处于一地。这说明曲子双城一带至少从西周至汉代的近千年时间里,一直有先民在这里生存居住。周代,曲子双城已是周人支脉的一个部落居住地。从周人墓葬的随葬品不难看出,珍贵的铜鬲、铜鼎,绝非一般的平&&&&7&&&&&&&&&&&&环县史话-------------------------------------------------------------民百姓家庭所有。当时能有这种随葬品的,至少是一个较为尊贵的族人首领。再从青铜器的做工造型来看,当时周人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相当发达,工艺也很先进,说明环县周人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活动已相当文明进步。既然这里有周人先民的墓葬,更说明环县是周人的发样地之一。汉代,环县的墓葬遗址更为丰富。仅从曲子镇沿环江而上至甜水镇,汉墓群遗址就有5处之多。出土文物更为丰富,是研究环县汉代文化的重要文物资料。滚滚石油话沧桑环县地下有丰富的石油。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地下有油的地区,一定有它神秘的远古历史。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它那遥远的过去,发现千百万年来历史演变的沧桑。世间有些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巧合,今天说到地下有“油”,恰巧迎合了这里人们很久以来流传的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相传,在三皇五帝时候,上帝给人们创造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油泉醋井、米山面岭”这样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虽然人们过着不愁吃喝的悠闲自在的生活,享受着人间美景,但人们不仅没有领会上帝环■的这种美意,不知道珍惜这种美好自在的生活,而且大肆挥霍浪费。这就惹怒了上帝。他一气之下,收回了这县“油泉醋井、米山面岭”,将它深埋在万丈地下,让人们自己去体验那“劳其体肤,苦其心志”的劳动感受,以■示对人的惩诫。今天钻探出的“油田、气井”,就是当年上帝深埋的“油泉醋井”。传说归传说,上帝绝不可能史给人类恩赐什么油、盐、米、面、酱、醋的,这只不过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而已。如今环县地下确实■,而是一种十分重要有“油”.这已成为无可辩驳的事实。只是现在的“油”,并不是神话传说中那种食用“油”话的现代工业原料。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石油是千百万年以来地质构造运动演变过程中,由动物及植物的腐殖质变化而来的,并不是什么神的创造。环县地下有石油,说明环县这块土地在远古时代是一个水陆动物成群,林茂草丰的湖泊沼泽地方。从目前环江流域发现的翼龙化石资料分析,早在晚侏罗纪的一亿两千万年前,这里是“龙”的世界。环江翼龙就生存在这水渡荡漾、森林茂密的湖泊沼泽之中,和其它古动物一起主宰着这块土地。后来由于地质结构的演变,这里逐渐隆起抬高,地形地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龙”和其他动物以及原始森林也就永远寿终正寝在那个时代,深埋于地下,成为今天这个地方形成石油的原始物质。据地质学家考证,环县地处陕甘宁台地主体腹部西侧。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内陆新华夏系统沉积带的构造盆地。从远古至今,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构造和演变,大约在二百五十万年以前,逐渐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质地貌,创造了含石油和石油气煤炭和煤气的地质结构,并伴有其他岩石矿藏。再后来.又由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雕琢,逐渐将环县这块土地变成了环江逶迤纵贯南北,东西沟壑梁峁丘陵叠起的地形地貌。石油资源便静静地被深藏在地下。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被深埋于地下的油泉”,终于被挖掘出来,它又为人类造福了。环县境内现已探明含油面积在700平方公里以上,石油地质储量3亿多吨。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勘探到20世纪70年代开采以来,其油层厚,物性较好.已成为长庆油田的主产区之一,年产量达30万吨以上。目前,在环县中南部的樊家川、八珠、许家河、曲子、木钵、演武环城、洪德等乡镇的3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抽油机星罗棋布。到处可见;钻井机发出的隆隆声,处处可闻。各类输油管线纵横交错。将各处的原油汇集于20世纪70年代建成的环甜至石空的输油主管线,像一条黑色巨龙,将滚滚的石油输往全国各地,支援社会主义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奉献于祖国,造福于人民。&&&&&&&&8&&&&&&&&&&&&环县史话-------------------------------------------------------------第二章古迹名胜&&&&&&&&御胡屏障秦长城&&&&&&&&环县古为兵戎之地。《史记·匈奴列传》载:“秦昭王时,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秦统一中国后,匈奴与北地郡接壤,时为秦患。为了防范匈奴入侵,秦王朝派蒙恬组织边防戍卒,征集民夫、罪徒、豪民和被贬官吏三十万众,修筑连接诸侯国的城墙。这就是著名的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在环县属于过境长城。从镇原三岔乡周庄村的城墙湾进入环县演武乡吴家塬村的旧庄。这里属于河谷台地,当初是一个城障遗址。自旧庄遗址抵后沟,沿后沟南岸向东北,经枣树渠至石咀山。石咀山位于后沟与康家河交汇的台地上,是一个扼守沟口的小障遗址。其南侧最高山头上,现存一个圆锥体烽燧,残高3.6环米。立于烽燧上可目及周围15里,与镇原三岔乡蒲河南山上的烽燧遥相呼应。长城从后沟口越过康家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庙台(小障遗址),与石咀山小障遗址对应,形成犄角。从庙台溯流而上抵环县演武乡所在地泄郭县咀,越过康家河,沿河东岸延伸至殷家台,这里是黑泉河(康家河自泄郭咀以七名为黑泉河)与殷家沟交汇的■三角台地,亦是一处城障遗址。沿黑泉河东岸北上,经黄山村的海子台入刘坪村的中庄(城障遗址),往北半公史里即狗拉梁。长城沿狗拉梁东侧山坡直趋梁顶。梁顶南北两端各有一段长40米、残高■1.7米、基宽8米的“横话城”。狗拉梁长城遗址位于黑泉河与合道川分水岭的最高处,是演武、合道、车道三乡的结合部,控扼一岭二水。周围大小山峁尽收眼底,险要地势一览无余。长城向西北顺支梁下抵沟底,出小岔沟入合道乡赵台村的庙咀子,沿合道川南岸向东延伸,经李堡子山、老庄沟,北上箭竿梁入何坪乡的苏家硷、杨大湾(皆为无垣小障遗址),越过合道川沿杨大湾沟(又名老庄沟)转向北,沿杨大湾沟东岸,北上杨堡子山梁,过常崾岘村黑风口、大路洼、谢房房、堡子梁、大稍咀,沿张南沟东侧台地,越杨沟上虎洞乡的西杨塬,北下边墙梁抵半个城。这里是一处城障遗址。长城经半个城,出堡子咀,越城西川,沿城西川南岸向东北延伸,经殷家台、彭家塬、文吊咀堡子沟烽火山梁、张沟门村东塬、沈家塬、阳庄东山、玉皇山而北下河谷至张滩滩。这段长城完全是河沟式的,只筑城墩而基本上无夯土墙,城墙多以沟崖代替,随河曲折,因山起伏,全长约50公里。现存马别梁、文吊咀、寺咀子、张园子、马莲台等遗址。长城自城西川口之张滩滩,越过城西川河,经果儿山、城子岗,横跨环江至城东沟口。城东塬位于城东沟口东南,塬头有烽燧遗址,与果儿山(城西川与环江割蚀形成的独山梁,是环江口西北方的制高点)和玉皇山烽燧形成三点对峙,遥相呼应,可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地域。不难看出,当初这里约5平方公里范围内,是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其高下、纵深的有机体,为后人始料未及。长城进入城东沟后,沿沟南侧依其地势,连绵起伏曲折,经过王庄科、苏家掌、椿树台至油房崾岘,越过滚子山、堡子台向东上郜家庄山梁,往东1.5公里处即是樊家川乡李家塬村的李堡崾岘。穿过李堡崾岘大洼后,向东北方上李家塬。塬长约2公里,塬西端筑有长40米、残高2.5米、基宽4.5米的“横城”(环县境内第二处)。从塬东头下塬至安山川北侧台地。越过安山川至长城塬。下长城塬过刘阳湾至曹咀,即出环县而进入华池县桥川乡境内。战国秦长城环县段全长约186公里。现存城墩108个,大小城障遗址28个,烽燧22个。秦长城是一项宏伟的工程。它蜿蜒于梁峁之上,穿梭于河沟之间;时而夯土为城,时而削崖成墙;高可以俯瞰四方,低能够扼守关寨。其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布局及军事上的实用性,无不灯世人所叹服。秦长城的修建,对于环江流域农牧业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北地的道路建设,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把环县推到了塞下边陲前哨的战略地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重视。关中要塞北萧关《史记·年表》入都关中索引注日:“东函谷,南蛲武,西散关,北萧关”为关中四大关隘。四关之一的北&&&&9&&&&&&&&&&&&环县史话-------------------------------------------------------------萧关,亦称汉萧关,就在环县境内的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会点上。《庆阳府志》云:“萧关在城西北二里。”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旧《环县志》载:“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乃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既是在秦长城上建的主要关塞,又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塞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萧关不是一个独立的关塞,它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关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防御体系。其设计之精心,布局之巧妙,令世人叹为观止。清圣祖康熙八年(1669环年)重修范韩祠的石碑文中,对环县和萧关的战略地位,亦有类似的记述:“盖似鄜延、环庆、中原之咽喉,■西夏必争之地也,若非范韩二公出奇制胜,势相联属,则鄜延未知,而环庆危矣,环庆危而关中随之。”县萧关故道亦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对于陇右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经济、交流文化、繁荣商贸、方便交通皆■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文化史上一条极为重要的文化带,那么,萧关亦是这一文化带上璀璨史■的光环。它不止一次地防止或缓解了历史上可能出现的倒退行为。它的这种历史光辉,是永远不会泯灭的。唐话宋以来,世人以它的名字命名的各种萧关就有十几个。距环县城北二里的萧关与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一样.屹立在广袤无垠的北方原野已达两千余年,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反映了苦难和光辉的过去,艰苦与光荣的历程。中央电视台30集大型专题片《走遍关中》说:“萧关是一种地名,萧关是一种形态,萧关是一种情结,萧关是一个变数,萧关是一个随着朝代的变化和防御对象的变化而变化的战争防御带”城镇寨堡烽堠墩环县雄踞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南通关中,北达银夏,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乃兵家屡争之地。历代封建王朝为维护其江山社稷,无不于此地筑高墙,修城堡,设关塞,派重兵,扼守这一.咽喉要地。据史载,环县境内除著名的战国秦长城和汉萧关(即北萧关外,修筑的城、镇、堡、关、寨、烽堠、台墩星罗棋布,遍及全县,现尚存的就有100余座(个)。仅从曲子镇至甜水堡140公里的“211”国道沿线(即萧关故道、丝绸之路)上,现存规模较大、保留较为完整的城堡就有7座,平均20公里1座。这些城堡和关塞,亦为历代州、县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城镇堡寨环环相扣环城环城以环江流绕城西、委曲环抱而得名。故城为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宁州刺史杨朝晟所筑,距今城北1里许,时称方渠(此城今已荡然无存)。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南北l里271步,东西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墙高5丈5尺,壕深2丈。建3门:南日崇义,西日安定,北日朝天。大角楼4座,巡铺89座。明世宗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铨重修。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蓝云复修。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崇舜又修。城东南有正厅、后厅二重,大门、仪门二重。正厅东有幕官典史署1所。南有戒石亭l座,六房左右分列。仪门东南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公廨1所。正厅西南吏舍20间。仪门外西南有监狱1所。大门外旌善、申明亭东西分列。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居南城楼,招集流亡,恢复旧制,重修故城。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1所。二堂南修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15问。清高宗乾隆八年(1743年),知县马廷珍补修故城。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10&&&&&&&&&&&&环县史话-------------------------------------------------------------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1座,书房3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重新筑城,周长4里97步,内外女墙2609丈,高3丈,宽7至8尺不等,基宽3丈,顶宽l丈5尺。建城楼3座:南日银夏孔涂,西日临武严疆,北日萧关故道。清文宗咸丰四年(1854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环城位于战国秦长城与萧关故道的交叉点上,倚山为城,控制边境。为萧关故道第五道关隘,军事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为方渠县治。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更名为环州,明初州废,称环县。民国22年(1933年),县府由环城移至曲子镇,在此设环城区政府至1936年。1938年,环县抗日民主政府自河连湾迁于此。后皆为县府驻地。甜水堡堡有甘泉而得名。距县城北100公里许,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所筑,,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河西道王某重筑,系萧关故道第一道关隘。城北五里许即今宁夏盐池县萌城。战国秦第二道长城横堡而过。明、清皆为镇。1940年,环县抗日民主政府甜水区政府驻于此。后皆为区、乡、人民公社、乡(镇)政府机关驻地。仙城即今山城堡。距县城65公里。系萧关故道第二道关隘。位于山城梁顶端,两面临沟,地势险要,具环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著名的山城堡战役于1936年10月打响,于此结束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此一战,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对红军和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的进攻,对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县统一战线、掀起抗日新高潮起了重要作用。■洪德城距县城北30公里,隋建弘德县,北宋置洪德寨,清称红德城。解放后皆为区、乡、人民公社机关史■驻地。是萧关故道第三道关隘,素有“死守洪德城,不到河连湾”之说,充分体现了洪德城战略位置之重要。话乌仑寨即乌仑城。距县城北15公里。北宋范仲淹建。宋真宗咸平年间重修。金因之。系萧关故道第四道关隘。故城依山(乌仑山)傍水(环江),地势险要,是宋萧关故址。20世纪60年代是萧关人民公社(今洪德乡萧关村)所在地。木钵镇距县城南23公里许。唐为木波堡。系萧关故道第六道关隘。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宁州刺史杨朝晟筑盐州城时,曾屯民于此。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杨朝晟筑方渠、木波(今木钵)、合道3城,驻兵遏制吐蕃。五代置镇。北宋范仲淹又筑城,仍为镇。元废。明复置镇,属环县。明成化年间,巡抚马文升增筑故城,周长3里,建有粮仓。清讹作木钵,延续至今。民国时,区政府设于此。1936年,苏维埃曲子县木钵区政府驻于此。1953年后皆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机关驻地。曲子镇距县城南45公里。系萧关故道第七道关隘。明永乐初,征西将军何福筑城。清世祖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建,置镇。民国因之。1933年,国民党环县政府驻于此。1936年,中共曲子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驻于此。1937年夏,陕甘宁省政府由河连湾迁于此,旋裁。同时于此建立庆环分区,后改为陇东专员公署。1940年,陇东专员公署迁至庆阳。1950年曲子县裁。后成为区、乡、人民公社、镇机关驻地。半个城位于环城至何坪公路由东向南的转折处,距县城32公里。因建在北苦水沟与南甜水沟交汇而东人城西川河的“舌形”沟嘴而得名。战国秦长城沿此台地北侧,由西向东跨越杨沟,沿城西川河南岸东去。罕见的是,在此战国秦长城内侧,从东向西,依次建有五个城垣。东端(即“舌尖”)1号城为台基,北高南低,台基墙为斩削或夯筑而成。2号城在1号城西,1号城的西侧墙即为2号城的东墙,长52米,有门相通。城中南北长70米,南北二墙外侧皆临沟。西墙为3号城的共用墙,长84米,有门与3号城相通。3号城西墙长270米。4号城为3号城西墙外1个小瓮城。5号城在4号城之西墙外。名不见史的半个城,位置十分险要,是扼守外来侵略的咽喉要隘,历来备受兵家重视,曾多次被利用和扩修。城西北是通往银川的一条200公里的大分水岭,无河流阻断。东南是达西汉时期的北地郡治马岭的通道。正南,可越野狐沟而直上董志塬,再南下即可入秦北地郡治义渠城,从而对关中造成威慑,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方渠城位于今曲子镇张旗,西汉时建,方渠县治于此。后汉废。马家河镇距县城南35公里(疑在今曲子马家河一带)。清建。合道镇其水源自固原,二水合流人环江故名。距县城西南35公里。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杨朝晟建(疑位于合道梁城子)。宋、金皆为镇。元废。石昌镇距县城西20公里许,北宋范仲淹建(疑位于今西川之文吊咀)。宋为镇。元废,白马城距县城西100公里遗址在今毛井庙儿掌复凤山北麓。明弘治、正德年间,由白马井墩堡改建为迎&&&&11&&&&&&&&&&&&环县史话-------------------------------------------------------------水展月城,设南北两门,南曰水宁,北曰阜康.,内建官厅二,仓廒若干。清因之。安边城距县城西北60公里(疑在今甜水邱家滩一带)。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建。东至清水关20公里,南至肃远寨50公里许。金置寨。元废。明弘治年间置安边所。清废。兴平城距县城西北40公里(疑在今洪德吕家湾沟岔西)。北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建,西至流井堡20公里,南至洪德寨10公里,北至清平关15公里。金置堡。元废。清平关距县城西北55公里(疑在今山城西沟与小西沟之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建。西至安边城20公里,南至兴平城15公里。金废。惠丁堡距县城东北45公里。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建。南至安塞寨17公里,北至木瓜堡20公里。金废。阿原堡距县城东北50公里。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建。旋废。罗沟堡距县城东北50公里。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建。清废。通归堡距县城东北35公里。北宋建。东至归德堡10公里。旋废。木瓜堡旁依木瓜塬而得名。距县城东北70公里。北宋建。南至惠丁堡20公里,西至归德堡25公里。元环废。清置木瓜镇。■流井堡距县城东北60公里。北宋建。东至兴平城20公里,西至安边城15公里,南至党罗塬2公里许,县北至萌井25公里。元废。■归德堡距县城东北50公里。北宋末年建。东至木瓜堡25公里,南至洪德城20公里。金因之。元废。史■麝香堡在惠丁堡西15公里。北宋建。金废。话二十里沟堡距县城北10公里。今二十里沟口。清建。团堡寨距县城西南75公里。北宋天禧年间建。旋废。永和寨距县城北5公里(疑在今之十里寨)。北宋天禧年间建。旋废。平远寨距县城北35公里。北宋天禧年间建。旋废。肃远寨距县城北20公里。位于今洪德玄城沟。北宋范仲淹建。咸平年间重修。金废。安塞寨位于今安山川,距县城东20公里。汉置县,后废为镇。唐复置县。五代废。北宋天禧年间筑城置寨。安化寨距县城东35公里。元建。明废。烽堠台墩星罗棋布环县境内除了秦、汉时期沿长城和环江两岸山梁制高点残存的烽火台20余处外,在明代,仅庆阳卫东路就置烽火台墩42个,其中环县境内6个,即红土崾岘墩、王卜言墩、蔡家山墩、慕家山墩、米仓沟墩、八州(珠)墩,各距10华里至安化(今庆阳)界。西路置烽火台墩57个,其中环县境内52个,即响石沟墩、傅家山墩、红土桥墩、石山墩、大梁墩、骆驼巷墩、夏家口墩、黑山墩、阎王扁墩、马家塬墩、烽台墩、仁安墩、芦草沟墩、山城墩、横山墩、王蓬山墩、清平墩月山墩、马圈山墩、沈家山墩、贾四川墩、分水岭墩、龚家?墩、青石崖墩、张家山墩、五个掌墩、黑城儿墩、铺家庄墩、李家墩、杏塬墩、肃远城墩、北沟墩、永和墩、西和门墩、熊家塬墩、起楼堡墩、木波(钵)墩、念家湾墩、方渠墩、李家山墩、孙家山墩、泉堡墩、马岭墩、鞍子墩、狮子湾墩、滴水寺墩、李家山墩,各传距10华里至安化二谷塬墩。以上每墩守军5名,旗铳、盔甲、火药、焰硝、器械等俱全。清代,在环县设塘汛8处:曲子镇汛,45华里传至木波(钵)镇汛,再35华里传至新营湾汛,再50华里传至三十里铺汛,再65华里传至邬窑铺汛,再35华里传至仙城(山城)镇汛,再40华里传至甜水铺汛。以上各汛皆属洪德城营管辖,每个塘汛设马兵2名,守兵3名,上接宁夏下马关营,下达甘肃庆阳营,传送往来公文,盘诘行旅。另外,从三十里铺,西至官亭湾,直达宁夏固原等处,递送提督公文。&&&&&&&&12&&&&&&&&&&&&环县史话-------------------------------------------------------------巍巍宋塔耸入云&&&&&&&&俗言:“环县有个塔,离天丈七八。”这是形容环县城北一里许灵武古台上宋塔之高峻。这座古塔是甘肃省至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宋代砖塔。它高大雄伟,结构完整,造型优美,雄踞于211国道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人观光游览,品尝这古代建筑的韵味。据考证,环县宋代砖塔建于元世祖中统五年,也即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塔的整体呈八角形,楼格式,共五层,底层基础雄厚,按比例逐渐缩小,通高22米。塔身全部以砖砌成。首层离地较高,内外无台阶。每面宽3.13米,向南有门通内,其内辟八角形塔室,每面宽1.20米。每层皆有隔板。各层塔檐出双抄华拱,每面补间斗拱两朵,上承替木,再上出叠涩若干层。每层间隔一面设有真门或刻版门和直棂窗,分层变换方向。真门单砖券顶,门两侧有浮雕莲花饰。版门为方形门框,双门紧闭,门面有“丁”字饰。各级塔檐上部施平座,平座下斗拱与檐下相通。平座上有栏杆,人可通行。栏杆底层砖面均刻有“卐”字饰样。顶有镀金铜质塔刹,下环部为圆台体,顶部呈药葫芦状。造型芙观,奇巧秀丽,设计合理,工艺考究,堪称一尊艺术精品。塔四周用九■条铁索拉拽,以保持其平衡与稳定。县关于塔顶九条铁链的来历,在民间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相传某朝外族入侵环县,看见该塔顶熠熠生辉,■照得四周黑夜如同白昼,以为其是纯金所制,遂命众兵士毁塔取顶,以获暴利。先是万炮齐轰,而砖塔岿然不史动。首领恼羞成怒,又以釜底抽薪之法,命部下从根底拆挖。刹时砖飞土扬,塔体将倾。忽然狂风骤起,飞砂■走石,天昏地暗,还将一些毁塔的士兵卷入半空,摔得粉身碎骨。待狂风过后,塔顶突然有九条铁链紧拉,塔话底被淤砂和砾石拥护,坚固如初。首领一看,惊恐不已,叹道:“此乃神,疋庇佑,吾辈岂敢轻举妄动!”遂命停止毁塔。从此之后,屡遭兵燹,而砖塔安然无恙。环县宋塔历经七百余年沧桑,仍然巍巍耸立于灵武古台之上。1962年,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环县宋代砖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环县人民政府又审计通过县文化局《关于开发建设宋塔公园的报告》,拟投资100万元对宋塔及其遗址进行较大规模的修建与改建。环县宋代砖塔将以崭新的英姿,喜迎天下宾客。宁夏门户洪德城民谣:“提起洪德城,天下都有名”环县城以北30公里处的洪德城,是一座有名的历史名城。隋朝于此建弘德县,北宋称洪德寨,清朝称红德城。宋、元、明、清四代王朝皆派重兵扼守这一边防要地。在中国现代史上,洪德城也很有名,战略地位依然重要,环县苏维埃政府即建于此。与此同时,中共陕甘宁省委、陕甘宁苏维埃政府也由陕北吴起镇刘家渠子迁至距洪德城南5公里的河连湾。据《环县志》记载:“环县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乃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武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四百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实银夏之门户,豳宁之锁匙。”是否可以这样说:银夏、豳宁之安危系于环县,而环县之安危系于洪德城。从历代战争看,凡洪德城被攻破,环县便沦陷;若洪德城防守牢固,环县城便安然无恙。这即是“死守洪德城,不敢去河连湾”的真实含义。再从洪德城的建筑规模和历代将官的品级,亦可见其战略地位之一斑。该城依山傍水,南北两城呈“8”字形,是宋代环县修筑的惟一一座双城,规模相当于明朝环县城的两倍。历代封建王朝皆于此驻游击一员,统兵扼守。游击者,官职名也,始设于汉朝,称游击将军,统兵专征,职权颇重。唐末宋初成为武官的官阶。明代边关守军亦设游击将军,但无品级,无一定员额。其职责是分掌驻地的防守应援。清代绿营(汉兵营)设游击,从三品,仅次于参将,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师长。统兵坐镇洪德城,威慑银夏,固守门户。千百年来,由于战争、人为的破坏,洪德城变成残垣废墟,失去其昔日金城汤池之雄风。然而它所处位置的战略意义,决不能以其现状论之。无论任何时候,它仍然是银夏门户,历史名城。&&&&&&&&13&&&&&&&&&&&&环县史话-------------------------------------------------------------道教圣地兴隆山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高原被切割成山塬台掌,七零八落。突然,三峰拔地而起,突兀高耸,奇特秀丽。这就是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兴隆山。兴隆山位于环县四合塬乡政府东南六公里处,北与宁夏盐池县相望,东与陕西定边县毗邻,素有“鸡鸣听三省”之说。东、西两条山脉如游龙走蟒,相对蜿蜒而上,极为对称地触向中峰,并将其凌空托起二百多米,形成“二龙戏珠”之造型。据现存庙宇碑文记载:“兴隆山者,盖延、庆重镇也。上接三峰,势若捧笏,众山环绕,累累如贯珠;两旁幽谷窈然,而深谷中有泉翁然而出,泉水向南北分流,如往而复陡;其巅蔚然深秀,峰回路转,往来行旅不绝。朔方地脉之灵,莫胜于此之中峰。”关于兴隆山的营建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相传在它东边八公里处的云盘?和天桥,是轩辕黄帝羽化升天的地方。原准备在这里修建道观,观址选好后插五色旗为记。不料夜间神狐将五色旗叼至今之祖师山,因而才于此奠基建观。又说,该山关公大帝常显灵庇佑百姓,故兴隆山又称老爷山。兴隆山亦由此披上了神秘的面纱。环兴隆山庙宇始建于明代。据现存清宣宗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无量祖师庙记》碑文记载:清康熙、道光年■间,曾进行两次修葺和扩建。光绪年间再次续建,初具规模。庙宇群共分三组,布于三峰之上。主峰兴隆山,县北峰玉皇庙,南峰为马王庙、乍王庙、城隍庙、土地庙。从主峰第一阶沿坡而上,穿过灵官洞,洞顶建二层灵■官楼,沿灵官楼拾阶而上即到第二阶;第二阶为黑虎庙和灵官庙,其左为关帝庙、药王洞,其右为三官虫王庙;史再登上三十三级石台即到第三阶——兴隆山之顶峰。其布局是:正中为祖师官,左为大佛殿、送子娘娘庙,右■为观音菩萨庙,门中左右为钟楼、鼓楼。顶峰四周林木丛生,阁楼、庙宇隐于其中。庙宇均为砖木结构,飞檐话翘首,雕梁画栋,古朴雄伟。道观共有泥塑雕像百余尊,诸如祖师大殿的八大金刚,大佛殿的十八罗汉,关帝庙的关平、周仓,送子娘娘庙的百名童子等。其造型优美,神态各异。壁画近千幅,生动地描绘了诸神修身养性终成正果的经过,惟妙惟肖。城隍庙门两侧的砖石上雕刻着一副寓意别致的对联:“举念肝(奸)邪任尔焚香无益;存志正直见吾不拜何肪(妨)”。横批为“民俱尔瞻”。对联中将“奸”写成“肝”,将“妨”写成“肪”,这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轻视妇女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蕴藏着深刻的哲学内涵:神在心中,信之则有,不信则无;善则无须敬神,恶则敬亦无益。兴隆山庙宇和道观的修建与环县道情皮影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明朝中叶起,各地云游道士就于此山修建道观。以此为基地,宣传道教教义,祭祀神灵,历经三朝,兴盛不衰。故环县皮影戏源于兴隆山渔鼓道情之说,是有一定道理的。当时用来伴奏的道具只有渔鼓和简板,后来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日臻完善。道情皮影戏是兴隆山祭神的专用戏,约定俗成,并逐渐形成气候。以兴隆山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每年夏历三月初三祖师诞辰日,兴隆山过庙会,从初一至初三,连续三天焚香烧表祭祀神灵。白天有大戏(一般为秦剧)或杂耍,夜间演道情皮影戏专为祭神。庙会期间,来自陕、甘、宁三省周边地区的商贾游人、善男信女,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道观香烟袅袅,鼓乐声声,热闹非凡。由此可见,兴隆山是宣传道家思想的圣地,也是环县道情皮影戏的摇篮。兴隆山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纪念地。日,中国工农红军二、三纵队在向陕北行进中,于兴隆山宿营。除司令部及电台外,战士全部露宿。叶剑英、邓发、蔡树藩、张经武等首长曾在庙宇神龛下住过。兴隆山不仅是道教圣地,也是旅游胜地和商贸中心。为了进一步开发这一自然资源,环县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对庙宇进行全面修复。如今柏油马路直达山下,10千伏农电线路与县、乡、村联通,餐饮、住宿、停车场一应俱全。已具备一定的接待能力。陕甘宁省府河连湾沿国道211线出环县城向北25公里处,有一座革命遗址,这里便是1936年7月至1937年9月曾为中国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原陕甘宁省委、陕甘宁省府所在地。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先生在他的《西行漫记》中描述的“那个神奇的小山村”,指的就是环县洪德乡的河连湾村。日至16日,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历尽了千难万险,进入甘肃境内的最后一站——环县。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叶挺等领导人随同部队经过河连湾和兴隆山(又名东老爷山)。许多领导也曾在这里驻足和宿营过。日至3日,彭德怀司令员率部在环县曲子镇打响了红军西征的第&&&&14&&&&&&&&&&&&环县史话-------------------------------------------------------------一仗,活捉敌军旅长冶成章(绰号野骡子),首战告捷,大获全胜,环县、曲子镇从此宣告解放。随即成立中共环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和中共曲子县县委、县苏维埃政府。习仲勋同志担任环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刘占奎同志任县主席。环县及其以西纵横二百多公里新区的开辟,使原陕甘边区迅速扩大为陕甘宁边区。1936年7月,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由陕北吴起镇刘家渠子移驻环县河连湾,李富春同志任省委书记,马锡五同志任省主席。从此,河连湾便成为陕甘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中心,成为组织和领导陕甘宁各地人民开展武装革命斗争的大本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日晚,周恩来、彭德怀、肖劲光、赖传珠、陈赓等领导同志,就在河连湾省政府南厢东房的会议室里,研究制定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方案。11月21日中午,山城堡战役即在县北的山城堡一带轰轰烈烈展开。以左权为团长率领的红一军团为主攻先锋。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浴血鏖战,终于将胡宗南部七十八师的二三二旅和二三四旅的两个团全部歼灭。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军事围剿。这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最后一战,对国内和平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促成作用。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在河连湾期间,由马锡五出面组织召开过八十多人的“哥老会”会议,联合各界人士,共商救国大计。同时召开了各县县委书记、县主席会议,安排部署了打土豪、分田地及支前等工作。由习仲勋环等同志介绍,发展了耿荣昌等十名进步农民成为环县第一批农民党员。■1937年9月,中共庆环分区成立,陕甘宁省随之撤销。县中共陕甘宁省委、省政府在河连湾期间,正值我党全力扩大与奠定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之关键时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富春、蔡畅、肖劲光、马锡五、赖传珠等同志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为扩大、史■巩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建立各级地方政权和革命武装,促进国共两党团结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缅怀光荣的革命历史,教育广大人民牢记传统,旌铭史警,甘肃省人民政府于1936年2月话21日公布此旧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习仲勋夫人齐心大姐来到这里,亲笔题写了“光前裕后”四个大字的题词。2001年10月,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公布此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2年8月,投资42万元的旧址改、扩建一期工程顺利完工,交付展览,惠飨民众。老虎山下埋忠骨环县烈士陵园位于县城东南,老虎山下的台地上。举目远眺,亭阁古朴,翠柏葱茏。烈士墓掩映在密匝的苍松翠柏之中透出无限的庄严与肃穆。这里万花簇拥,游人如潮,是人们缅怀英烈功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观光游览的景点之一。环县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占地15620平方米。初建时为泥土围墙,烈士纪念碑通体用砖砌成,水泥涂面。正面阴刻“烈士纪念碑”五个大字,其他三面为省地县领导人题词。1967年8月,重修烈士陵园。建筑面积6600平方米,台阶式,共3层。大门临公路,有水泥台阶与公路相通。第二阶地中央为重修之烈士纪念碑。其外形仿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式样设计,碑高8.9米,碑座边长为8米。纪念碑主体用钢筋混凝土浇铸,碑身水泥搪面,碑座用五彩水磨石磨制而成。碑下四面浮雕为各个革命战争年代的战斗或支前场面。碑正面仿书毛泽东手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南北两侧阴刻毛主席语录,背面书有碑文。碑文日:“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西征,灾难深重的环县人民获得解放。在中国革命的各个伟大历史时期,英雄的环县人民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英明正确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发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积极参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战胜了残暴的阶级敌人,取得了革命斗争的光辉胜利。在1936年的曲子战斗、闻名全国的山城堡战斗、1947年收复环县等战斗中,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女,为人民解放的壮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光荣牺牲。诸如李嘉诚、田雨雷、李向华、张定科等同志,有的效命疆场,有的身焚烈火,有的被敌人活埋,有的殒命刀枪。先烈为人民而死,比泰山还重,虽死犹生,永世长存。先烈的革命气概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让我们高举起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吧!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四周嵌有白色水泥栏杆,均以台阶与地面相通。纪念碑南北各有喷泉一眼,开启闸门,水柱凌空喷出,宛若条条银丝飞舞;水柱回落,又若满天银花盛开,绚丽多姿,令人心旷神眙。1984年,又投资新建烈士生平事迹陈列馆一幢,陈列面积为120平方米,存有资料2.79万字,照片、图片14幅,收集409名烈英名录,&&&&15&&&&&&&&&&&&环县史话-------------------------------------------------------------并有著名烈士事迹简介。另建一座骨灰盒存放室,寄存面积为120平方米。现存放二等功臣周太林烈士骨灰盒,病故军人骨灰7盒,病故干部骨灰3盒。馆后台地建烈士公墓1处,苍松翠柏掩映下,安埋着18名革命烈士的遗骨。1991年10月,又筹资50.7万元,临街修建一条占地61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群,共有房屋28日。2000年再次投资63.8万元新建了六角亭、画廊架、石牌坊、营雕及陵园路、广场路等仿古建筑工程和绿化硬化美化工程。使烈士陵园面貌焕然一新,给环县县城增添了新的亮点。烈士陵园周围内层为修剪整齐的柏墙,外层为花圃,再外层为果园和苗圃。春季,万紫千红,百花吐艳;秋天,硕果累累,清香醉人。1993年5月,环县人民政府确定环县烈士陵园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胜地。经过多次修葺和改建的环县烈士陵园已初具规模,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阵地。节假日陵园开放,游人络绎不绝。每年清明,县城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和学生云集于此,为烈士扫墓,敬献花圈。老虎山下,花圈叠叠,彩旗猎猎,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烈士的无限哀思。&&&&&&&&第三章&&&&&&&&环■县宋夏交兵主战场■史■相传,宋太宗即位,诏告天下时将“玉皇大帝”误写为“王皇犬帝”。土地六神飞章上奏玉皇大帝。玉帝闻话奏大怒,曰:“王皇可恕,犬帝难容!”遂抛煞星于夏、辽、金,命其进攻中原,扰乱宋室江山。诚然,此乃传&&&&说而已,不可当真。但宋与夏、辽、金连绵不断的战争却是史实。宋太宗年间,党项族复兴,其首领李继迁(赵元昊之祖父,北宋银州刺史。宋朝赐姓赵,名保吉)不仅想独霸西北,而且企图恢复祖宗世袭之业。为达此目的,李继迁交替使用“进贡伪顺”与“突然袭击”之两面策略,使北宋边关防务被动,给边民带来巨大灾难。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四月,李继迁克复绥、银,求宥西夏,被宋廷拒绝。继迁怒日:“五州故地,先祖留遗,拓展疆土,是诚在我”。遂以李大信为指挥,发兵进犯庆州。时,“州北(今环县一带)直接沙漠,地形漫衍,无险可恃”,加之李继迁为朝廷边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宋廷毫无防备,李遂乘虚而入,烧杀抢掠,兵临环州城下。州兵和群众据险扼守,英勇抗击,才使西夏兵阴谋未逞,城池得保。翌年正月,李继迁亲率大军,围攻灵、环二州,宋廷命李继隆围剿李继迁。李继迁企图以贡马乞降,以待援兵。宋廷深知其缓兵之计,遂命李继隆火速出击,李大败夏兵,生擒首领李继捧。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八月,李继迁入寇清远军(今环县西北),为宋军击败。翌年二月,李继迁进犯红德寨(今环县洪德城),酋长庆香与眈移庆率边民合击,大败夏兵,生擒49人,缴获甚众。李继迁屡犯环州的主要原因是北宋王朝的民族歧视政策所致。,不仅少数民族不满,而且已经融入汉族的“熟户”亦不满。有的投奔李继迁,有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当李继迁进犯环州时,他们作为内应,合谋攻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七月,李继迁犯洪德寨,被守军击败。翌年四月,再犯洪德察,番官与宋军合击,西夏军大败。俘四十余人,坠崖死伤者无数,获战马七十余匹,旗鼓铠甲数以百计。番官庆香抗敌有功,升为庆州刺史。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正月,李继迁战死。其子李德明即位,奉行“和多于战”政策,同宋“茶马易市”。边祸遂减,边民得安。然宋夏战事仍未停止。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二月,戎人又入侵环州,被宋军打败,俘其主帅。四月复侵,又被击溃。宋仁宗年间,北宋王朝的民族政策有所改变。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四月,范仲淹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延边招讨使。十月,又任环庆路兵马钤辖,统兵以拒西夏入侵。他上任后,亲临汉、羌杂居之环州调查,并以皇帝名义慰问诸羌,奖励守边人员,检阅队伍,以诚相见,安定民心。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正月,他又以皇帝名义,对环州“熟户”番官1072人设宴款待,论功行赏,并与之订立约规。“诸羌折服,悉为汉用”,团结一致,捍卫本土。范又将刚正不阿、素得诸羌拥护的种世衡,奏准知环州。范、种在边数年,军纪严明,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仲淹、世衡卒后十多年,至宋英宗治平年间,宋夏边境又陷入战争状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九月,西夏又出兵犯环州,掠“熟户”,扰边民。翌年再次入侵,被环庆经略使蔡梃击败。九月,夏主谅祚亲率步骑数&&&&16&&&&&&&&重要战事&&&&&&&&&&&&环县史话-------------------------------------------------------------万掠环庆。番官赵明与守军奋力还击,激战三日,互有死伤。谅祚身披金铠银甲督战,蔡梃率勇士拼死搏斗。夏军不支,主帅谅祚中流矢,带着残兵败将遁逃。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西夏集大军围攻环州,知庆州李复圭把阵图方略授予环庆路兵马钤辖李信,并急遣李信与巡监刘甫、押监种诵等人出击,终因敌众我寡,败于西夏。事后,李复圭推卸责任,诬陷妄奏,朝廷偏听偏信,屈斩李信、刘甫,将种诵下狱,后死于狱中。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秋,西夏又出兵围攻柔远寨,守将林广告诫守城将士不得轻举妄动。是夜,夏军派间谍于蒿场纵火,刺探军情。但城中秩序井然,夏人阴谋未逞。次日,夏兵持械攻城,来势凶猛。林广披甲引兵,出旁门夺敌马匹。夏人去城救马,林广复人城中抢修守备。是夜,林广招募勇士,夜缒城下,潜攻夏营。夏兵攻城数日不克,只好怏怏退去。十月,李复圭擅自兴兵败绩,且诬其裨将遭诛被劾,贬为保静军节度副使。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四月,西夏入侵,宋遣环庆路钤辖秆斌“屯兵彬泾”,以备西夏。八月,西夏再次入侵庆州,环庆巡检姚兕一矢毙其首领,余众皆溃。宋军乘胜攻破兰浪。西夏军又犯边,被姚兕射中夏军一悍酋眼睛,夏军暂退。次日,夏军又来进犯,姚兕张弓连射数百人,致使指裂流血,不能攀弓,遂派其子引精壮骑士驰掩其后,两面夹击。夏军不支,退攻大顺城。姚兕乘胜追击,激战三日,斩首千余,大获全胜。环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五月,北宋乘西夏内乱之机,委李宪为帅,发五路大军攻灵州,后因环州高遵■裕贻误戎机,使合攻计划失败,但也使西夏元气大伤。宋神宗五年(1082年)六月,环庆经略使率军出击夏人县取胜。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西夏求和。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西夏摄政梁太后率兵围攻环■州,知庆州章粢率军增援,大败夏兵。十月,泾原兵伐夏获胜,斩杀西夏大首领15人,小首领史229人,士卒2460■人,获铜印1枚。话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宋割四城与夏,以缓和双边关系。但章粢却采用“取其疆土,以固吾围”的策略,数遣轻兵出讨,屡有斩获。夏人不得宁居,于是兴兵进犯环庆一带。宋哲宗元二年(1087年)四月,夏兵人泾原,掠蔺家堡,焚汉庐舍。八月,又犯三川寨,为宋兵所败。宋哲宗元三年(1088年)三月,宋夏言和,再次议划边界。宋哲宗元七年(1092年)三月,西夏进犯环州,章粢遣骁将折可适率万余精兵于洪德寨设伏,并投毒于牛圈(今环县洪德附近)水池之中。夏军攻城七日未克,遂向北撤退。行至洪德寨附近,遭折可适伏兵袭击。宋军阵斩夏将两名,士卒死伤无数,获战马千余匹。夏军残部退至牛圈一带。又饥义渴的夏兵见有池水,遂狂饮中毒,人马死亡殆尽。《大清统一志》亦载:“牛圈在安化西北二百里,四傍皆沙碛,中有潴水,人马给饮。宋时章粢置毒于此,夏人来犯,饮者多毙。”十月,西夏扰环州诸寨,为边将章粢所败,夏人死伤惨重。宋哲宗绍圣四年(J097年)四月,环庆路兵马钤辖张存率军人盐州(今宁夏盐池县),虏戮夏人甚众。夏因边界战事失利,再次乞和。环庆边事逐渐告宁。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二月,金灭辽称霸西北。次年二月,金兵南侵,大败宋军,迫使宋朝割地赔钱,派特使“至金谢罪”。环州地处金国边界,与金之战争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仍为主战场之一。李过辗转环江岸明朝末年,陕甘地区连年干旱,加之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使百业凋零,民不聊生。于是,高迎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李自成侄子李过、部将神一魁等率部辗转环江岸,与明军斗争达十三年之久。明思宗崇祯四年(1631年)春,义军在围攻庆阳城、堵塞鹅池水道、重挫守城明军后,星夜袭陷合水城,生擒知县蒋应昌。又转战北上,围攻环县城。陇东饥民揭竿响应。三边总督杨鹤因“剿寇”不力,屡吃败仗,被朝廷撤职查办,以洪承畴代之,但仍无济于事。翌年二月,义军攻陷鄜州后,由黄友才、何崇谓(外号何飞天)率部攻打环县万安堡,遭明军杨嘉谟、贺虎臣官兵袭击,黄友才身亡。义军遂退踞铁角城固守。杨嘉谟、贺虎臣率军围攻。义军凭借有利地形,出其不意地攻击官兵,阵斩明军参将潘维忠等,大获全胜。《明史》称此战为“西川之败”。明思宗崇祯七年(1634年)正月,明廷调集五省兵马,分数路向义军反扑。李自成率军回到豫东,转战于陕北、陇东一带。陷登城、围邰阳。八月,攻陷正宁城,杀知县赵跻昌。翌年春,义军兵分两路,一路赴千阳,一路赴彬宁、环庆、宁州、镇原。在乱马川与官军相遇,明朝前锋中军刘宏烈兵败被俘。并于宁州,HI乐将官兵团团围困,斩杀明副总兵艾万年、副将柳镇国及兵卒千余人。总兵曹文诏知艾、柳战死,率兵三千余前往救援。行至寺村塬(今正宁永和塬)遭义军伏兵袭击。曹文诏奋力突围,官兵死伤惨重,仅游击以上的军官阵亡二十&&&&17&&&&&&&&&&&&环县史话-------------------------------------------------------------余人。曹率残部遁逃,义军穷追不舍,眼看就要被擒,他便拔剑自刎。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部八万余,与洪承畴转战于韩城、宜川、延安与环县、庆阳、宁夏等地。在罗家山(今环县合道境内)重创官兵,生擒明总兵俞冲霄。然后回军汉中,与张献忠联合,再辗转陕北、陇东,攻庆阳,占合水,破宁州,围环县。明思宗十三年(1640年)十二月,义军攻克宁州城,陇东饥民投奔者上万。再入环、延、庆等州。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641年)陇东大旱,田禾无收,饥民投奔者数以万计,义军队伍不断壮大。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义军攻克长安、潼关和榆林诸城后,直逼庆阳。官兵固守庆城,在义军强大的攻势下,城被攻克,诛杀守道殷复兴、裨将周嘉彦、推官靳圣居、知府董琬、知县袁继登、少卿麻僖等人,俘虏明韩王。十一月,李自成部将李过再入环县,攻克县城,焚烧县衙大堂。环县北临大漠,南达关中,地势险要,民风淳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虽然举旗于陕北米脂,但他们无论是在早期或中、晚期都没有离开环县这块熟土。即使在两次战斗失利后,亦都是返回环江流域休整,然后重振旗鼓,东山再起,以摧枯拉朽之势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攻克北京城。&&&&&&&&环■县■1936年春,中央红军继东征之后,挥师西进,迎接我二、四方面军北上。时,国民党剿匪副总司令张学良史电令陆军三十五师(马鸿宾部)之第一O三旅(马玉麟部)、一O五旅(冶成章部)堵截红军于东元城、庆阳、■曲子一线。5月31日,一O五旅旅长冶成章(外号野骡子)在庆阳、马岭完成战斗部署后返回曲子镇。国民党话&&&&西北首战降野骡&&&&&&&&驻曲子镇的一O五旅旅部、三十五师骑兵团留守部队及国民党环县保安部队,约两百余人。6月1日(夏历四月十二日)上午,红二师在肖华、杨得志指挥下,向曲子镇发起进攻,攻克南门入城与敌激战。敌三十五师骑兵团团副陕有录在指挥战斗中负伤,冶成章亲自督战。陕有录后又裹伤反攻。由于红军人城部队人数不多,敌情不清,遂向城外撤退。旋又发起进攻,再克南门一带入城。国民党军百余人及团副陕有录被击毙,余敌溃散。敌三十五师骑兵团军需主任卫翼吾向红军投诚,惟冶成章身带重伤率残兵与红军顽抗,后被堵击于曲子城东北一角。时,曲子镇北门一带全被红军占领,国民党环县县长郑执中和县政府工作人员及保安队随散敌潜逃。2日拂晓,冶成章被俘,战斗结束。这次战斗,红军毙敌百余人,俘获甚众。西征首捷,对国民党军震撼极大。南线之国民党军速向阜城败退。北线木钵、环城、洪德之国民党军闻风向宁夏一带遁去。特别是号称“长胜将军”的敌旅长冶成章,被俘后还不服气,当红军战士将其押来见红一军团二师师长杨得志时,他很不服气地说:“自古以来没有你这种打仗法,不宣而战,背后放箭,有本事咱明对明!”杨师长听后反讥道:“自古以来就有不宣而战和突然袭击的打法,可惜你这位旅长不知道。你听说过‘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吗?”冶成章眨眨眼,低下了头,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杨得志把手枪拿在手里说:“杀你容易得很,易如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建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