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第一批中国神经外科排名博士

从博士下岗谈起
下岗博士无奈出国(转)
对一位脑外科博士失业的调查
他失业了,尽管他是浙江省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脑外科博士。
辞退这名博士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其前身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解释说:这很正常。
博士失业后的遭遇也很奇特:近一年时间里,当他向省内多家医院求职时,开始对方都欣喜地答应,结果却都被拒之门外。
无奈,博士只得通过互联网向海外求职。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人帮助的博士随即被国外两家机构相中。经过严格的录用考试,博士最终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以高于邵逸夫医院近20倍的薪水聘用。
5月初,这位博士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留恋黯然出国。
他的遭遇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既然是紧缺的医学博士,为什么他被辞退为什么他向各大医院求职时却屡吃“闭门羹”是什么原因迫使这位博士流失到国外呢
博士遭辞退
今年35岁的郭品正,出身于浙江省温岭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
1991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分配至浙江医科大学邵逸夫医院工作,成为这所当时尚处于筹备阶段的医院的第一批正式职工。
两年后,郭脱产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彭淑牖、陶祥洛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在校期间,他获得浙医大研究生最高奖“葛克全奖学金”。1996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后,他重回邵逸夫医院工作。
1998年12月14日,郭品正意外地接到了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送来的一份通知:经院务会议讨论,院方不再与郭品正续签聘用合同,郭自当日起不需要再参加神经外科的科内工作。院方并把他已安排好的手术取消了。
“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郭品正激动地说,“我无法接受这一决定。”
在邵逸夫医院期间,郭博士与美国罗玛琳达大学RobertIacono博士、日本九州大学FumioShima博士合作的课题“立体定向多靶点复合胎脑移植治疗帕金森氏病”开国际之先河,系列论文在国内外多家刊物发表。其课题“经颞浅动脉逆行插管造影、化疗技术”也系国内外首创。另一项“脑星形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得到七名国内著名专家好评,获97—98年度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1998年,他发表了七篇论文。由于他在脑
肿瘤和脊柱疾病诊治上的重大突破,《健康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但是医院领导告诉他:院方给予三个月的待业期,此间郭可自行联系调动单位或向医院提出辞职申请,办理离院手续。三个月后,如本人未来办理待业手续,院方则作辞退处理。
由此,郭品正成了浙江第一名失业的博士。
博士与科室同事关系不协调
郭品正直指“下岗”的原因与科主任对其的看法有关。
他说,在1996年至1997年,脑外科主任动员全科室医生使用某种抗生素药,每用一支推销员给8元钱。郭品正说:“当时这种药在科内简直用疯了,其中有人一个月就拿了5000元。”因涉及数万元金额,他担心这样做会出事,并认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甚至滥用药。他反对这种做法。
因此,郭品正向医院党委作了汇报。
还有一件事也令郭品正十分气愤。
凭他的条件,本应在1996年评上副教授,但等评审会结束后,医院人事部门才告诉他院方并没有把他的材料上报浙医大,并没有告之原因。后来郭听人说,他在医院内部的职称评审会中就没通过,原因是认为他条件都是具备的,就是和科室里关系不好。
而郭品正认为最终导致他失业的直接原因是院内的一次医疗纠纷引起的。他回忆,1998年,一位入院时还能喊叫的女青年,在经治疗后却成了植物人。因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反映主刀医师不明,术后没有向家属及时通报病情,且科主任涉及离岗、索要高额会诊费、让家属买来棒棒冰作物理降温等问题,家属因此大吵大闹并与保安发生冲突,导致院领导被打,脑外科一个月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他说,但科主任在向院领导汇报时却指责是他向家属透露病历资料致使家属吵闹的。
“我绝对没有向外透露关于医疗过程的消息。”他说。
博士的考核等级评定院内最差
令郭品正感到惊讶的是,1998年,他的年终考核竟不合格,且自己一直蒙在鼓里。
直至失业8个月后他才从省人才交流中心复印出了考核表。这份考核表上,科室对郭的“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责任能力”、“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项评分均为“最低分”,其中“团结协作”一项比最低分还要低最低分为5分,郭得4分。科主任朱先理在“科室考核意见”栏上写道:“希望谦虚谨慎,配合集体工作,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以医院和科室的利益为重。”下面落款时间为“1998年12月3日”。
朱在其考核等级上选了“D”共分A、B、C、D四等,D为最差这一项。吴金民院长签名的医院考核意见栏上写着“同意科室鉴定”。
这份考核表最下面印着一行字:请将考核结果告知本人。边上还有空白的“本人签名”一栏。
郭品正说,根据考核表的说明及浙医大人事处的规定,考核时要全体成员参加,但科主任惟独没有通知郭品正参加;考核结果要及时告知当事人,并需当事人签字方为有效,但院方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既没有告之结果,又没有让其签字就将考核归入档案并送到人才交流中心。郭说,这些行为剥夺了他的知情权和申诉权。
医院人事部:解聘博士是人才优化组合的需要
邵逸夫医院人事部主任郭杏雅说:解聘郭品正是件很正常的事。邵逸夫医院自1994年开院以来就引进美国罗玛琳达大学的管理模式,采用了一年一聘的用人制度,因此每年都要进行双向选择。郭品正的下岗主要原因是科室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
她向笔者介绍了该聘用制度:聘用合同实行双向选择,一年一聘。院方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若考核不合格,院方可以根据本人意愿并征得用人部门负责人同意后,转聘至其他岗位。对无法安排其他岗位的员工,在接到院方通知之日起三个月内自行联系调动单位。同时员工在合同期满时,也可以向医院提出辞职。她表示这项制度已贯彻到医院每个人,使其按医院的有关规定来操作。
据该院人事部门统计,自1994年以来,员工不想与医院签合同的有80余名,医院不想与员工签合同的有40多名,不过,解聘的人这些年越来越少。郭杏雅说,我们与员工的合作大部分比较愉快,只有郭品正一人到处反映情况。
她说,1998年8月,院里启动了新一轮的聘任工作,当时脑外科的一部分人员便提出不要再与郭品正签续聘合同。为此院党委、人事部很重视,分别找了科室的每一个成员了解此事。当时大家就提出了多项问题,诸如医疗纠纷不断、医生不敢开刀、前来就诊的病人少、科内团结差等,最后大家点到,造成这一局面,郭品正负有主要责任。9月9日,医院院长与院纪委书记找郭谈话,并提醒他要注意与科室关系的协调。9月14日,医院院务会议暂不与他签定聘用合同,给郭品正三个月的试用期,视表现再作决定。
三个月后即1998年11月,院长根据神经外科对郭品正的书面鉴定经人事部核实,决定不与他续签合同。12月,院务会议根据郭品正提出的复议申请,又一次调查核实后维持了原先的决定。
针对郭品正所指责的神经外科有不正之风及科主任对其打击报复一事,郭杏雅认为,此事与解聘无关,医院纪委曾对此事作过调查,结果无上述行为。
谈到郭品正考核的事,郭杏雅说,按学校和医院规定,解聘的人不列入考核范围,之所以给他考核,“考虑到他今后到新单位评职称时需要这个考核,给他考核是一种好意”。
笔者问:那么,医院是冒着违反校规的风险给他考核的
郭杏雅说:这也谈不上什么风险……
笔者又问:郭品正的考核为“D”级,是不是合理
郭杏雅表示:解聘与考核无关,解聘在前,考核在后。
对于郭品正认为考核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重新考核的说法,这位人事部负责人回答:“既然达不到好意的结果,我们也就不再重新给他考核了。”
最后,她抱怨目前社会上对聘任制没有真正理解,因此聘任制的实施一直阻力重重。现在提倡人事流动能进能出,是人才终究会有所成就的。
然而郭品正到出国前还是未能弄清楚他“下岗”的真正原因,他说,既然医院聘用制度规定在考核不合格时院方才会让其转岗直至解除合同,那为什么又要说解聘我是因为我令科室关系不协调呢怎么科室医生不敢开刀、病人少都与我有关系了要知道我只是向医院领导反映了一些不正常现象而已。我没有想过要受到表扬,但也想不到会因此被解聘。
医院院长感慨:改革难
邵逸夫医院院长吴金民一见笔者就说:“我想说的就是一个字,那就是改革难”对郭品正博士的遭遇他也表示同情,但他又说:“我们不可能牺牲单位的利益来扶‘贫’。”
他承认郭品正为了继续留在医院也上过他家的门。“其实我跟他个人无恩无怨,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如果他好好工作,我们根本没问题,而问题是正像人事部长所介绍的,一个组合不优化的团队没法工作。”
吴金民说,郭品正在的时候令组合不优化,几乎把整个科室都拖垮了。
他举例,郭品正走后,今年脑外科的出院病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
谈到郭品正的为人,吴金民说,曾经有人把郭品正推荐到省内的某大医院,对方也想要,但后来听到他这么会闹,就不敢要他了。
对于郭品正的业务能力,吴的评价是“一般”,不过,一般的临床应付是可以过得去,也不是一无是处。
他还说,郭品正到邵逸夫医院后并没有出什么科研成果。
笔者提到郭到医院后有两个课题曾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媒体有过报道。吴答,这一类报道,是医院出于宣传自己考虑,因为医院刚建立,总是要宣传宣传自己在场的另一位院领导插话:当时是浙江省第一个脑外科博士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总是要全力以赴,隆重推出。媒体在报道时并未经专家鉴定,“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先进也没有什么量化的标准”。
他向笔者感慨:像我们这样动真格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的事业单位在省内是极少见的。新闻媒体在这一点上要多推动改革,多支持改革,不要设置障碍。他还透露自己是省里的报业协会监督员。
博士谋差不易
在求职的过程中屡屡碰壁,这时候的郭品正已居无定所,女友也飘然而去。
1999年8月22日,医院保卫科和总务科派了民工查封了他在邵逸夫医院的房间。8月23日夜,当他打工回来时,发现房门已被砸开,室内满地狼藉,抽屉被打开,大量的科研资料被当作废纸清除掉。他的大量物品不知所踪,后来知道被锁在另一房间。“我合法的东西,他们有什么权利查封如果是法院判下来查封,那我没办法。”郭品正气愤地说。幸好,他在浙江大学的一位老师伸出了援手,让他先到他家住。
“我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心思都用在学习和业务上,对请客送礼这一套一窍不通。自己长期脱产读书,没有积蓄;父母亲是六十多岁的农民,家里贫穷,有时靠我接济一点。”郭品正说。在邵逸夫医院停发工资后,他一面找有关医院求职,一面替人家看水果摊挣一点饭钱。
他去求职的医院开始都答应,但到邵逸夫医院一了解,马上就变了态度,说暂时不考虑。有的人就建议还是到远一些地方求职吧。
他也曾去省人事厅仲裁处申诉过,但被告之聘用合同到期,院方可以解除聘用关系。
脑外科是操作性很强的活,为了不把业务丢掉,郭品正只能继续翻看英语及医学类专业书籍。
对杭州已有深厚感情的郭品正说,开始时他根本没有考虑到出国,他只希望在杭州的医院找一份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在上海读研期间,精通英语,也懂德语、日语的他就有好多次机会可以出国。
这一次,他把求职信寄到了美国、加拿大。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1999年12月底,对方专门派人在上海面试。今年4月10日,他收到加州大学正式邀请书,年薪3.9万美,解决住房,提供科研经费。邀请书还说,有什么困难及时提出,如在他们管的范围,将尽一切力量解决。
“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好,但我心里却是很难受的。”郭品正说,“因为我是出于无奈,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
他说:“从小学读到博士,是国家培养了我;还有这么多导师,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心血。我本应该为中国病人服务,科研成果为自己国家所用。”
局外人评说
在现今中国,培养一名博士生实属不易,特别是在尖端前沿的医学领域。目前,许多医院都在叫嚷人才紧缺之时,郭品正这位浙江省第一位而且是惟一一位脑外科博士却“下岗”,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浙江省体改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领导认为,我们并不认为博士就不能“下岗”,问题是这名脑外科博士究竟应不应当被解聘现在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分歧很大,在郭品正的考核、评价、在科室里的真实情况及科室是非问题上有很大的争议。
这位领导认为,目前事业单位进行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度,人才流动双向选择,能进能出,这应该是肯定的,而且改革也确实难。但问题的核心在于双向选择过程中能否保证公开性,做到了公开、公平,其具体的规定是否科学。
还有,这样一个人才到其他医院为什么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与邵逸夫医院对这名博士的考核和评价是分不开的。而恰恰在博士失业一年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互联网求职时,竟能通过国外科研机构严格的考试,并最终被录用。这样的人才究竟为什么会走呢,难道我们就容不下他
对于一些人“科研人员自身要有人际处理能力”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无疑是对的,但如果一个小集体搞歪风邪气,你同流合污,就可能安然无恙,你如站出来反对,就可能被群起而攻之,还被指责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这样的认识与观点,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哀。
(民主与法制少丹张瓯人)
& & 分类:
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博士下岗看摊糊口,求职艰难客走异邦》的记者调查,报道说,今年35岁的郭品正,在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工作期间,曾获得1997年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奖,由于他在脑肿瘤和脊柱疾病诊治上的重大突破,《健康报》、《浙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然而,这位至今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位脑外科博士,却被医院以“人才优化组合的需要”,辞退下岗失业了。博士下岗后的遭遇也很奇特:近一年的时间里,当他向省内多家医院求职时,开始对方都欣喜地答应,但到邵逸夫医院一了解,马上就变了态度。
郭品正干嘛如此令人讨厌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吧,“当时脑外科主任动员全科室医生使用某种抗生素药,当时这种药在科内简直用疯了,其中有人一个月就拿了5000元。”郭品正反对这样做并向医院党委做了汇报。
博士何以下岗,仅从这一件小事上我们似乎就可以明白一二了。郭品正书生气十足,管了不该管的事,说了不该说的话,有这样的博士,科室的组合怎么会优化?科内又怎么能好好团结?这样的博士要你何用?你不下岗谁下岗?事到如今郭品正服气了,知道自己错在哪,但是晚了。他说:“我是一个从学校到学校的人,心思都用在学习和业务上了,对请客送礼这一套一窍不通。”而且“父母亲都是六十多岁的农民”。
中国有句古训,“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然而,郭品正寒窗几近二十年,他没有千钟粟,连饭碗都砸了。下岗后,找不到工作,靠“替人家看水果摊争一点饭钱”;他没有黄金屋,一直“居无定所”;他没有颜如玉,因为下岗后“女朋友也飘然而去”。
就在我们的博士找不到工作而替人家看水果摊的时候,有资料介绍:“目前,美国正在考虑把外国专业人员移民的上限人数从每年的11.5万增加到20万。德国也宣布,它要在欧盟以外吸引两万名资讯科技专业人员。英国正在修改法律,以便让英国公司能更容易地从亚洲征聘资讯科技专才。还有日本、韩国等在加紧吸引外国人才的工作。”因为他们知道,“在知识经济里,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缺少和最珍贵的资源”。
于是,在“博士失业一年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上互联网求职时,竟能通过国外科研机构严格的考试,并最终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以高于邵逸夫医院20倍的薪水聘用”,人家还要给他“解决住房,提供科研经费”。邀请书上还说,“有什么困难及时提出,如在他们管的范围内,将尽一切力量解决。”今年5月,这位博士怀着对故乡无限的留恋黯然出国。郭品正对记者说:“机会来得这么好,这么快,但我的心里是很难受的,因为我是处于无奈,被生活所迫才出车的。”
我们应当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即使在正常条件下,人才也是非常容易流失的。因为发达国家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世界各地的优秀科技人才还是颇具吸引力的。发展中国家若不重视人才流失现象,将使本来已经倾斜的科技实力更加向发达国家倾斜。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的某些领导再不爱惜人才,以至于导演出让博士下岗的悲剧来,实在是令人感到遗憾。
1998年12月,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郭品正因被浙江大学医学院其前身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解聘而失业。失业时,郭品正仍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名脑外科博士。此后近一年时间,郭先后向浙江省内多家医院求职,均被拒之门外。无奈,他通过互联网向海外求职。今年4月,他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以高于邵逸夫医院近20倍的薪水聘用。
围绕这位博士失业前前后后发生的冲突包括所谓个性及观念上的冲突,可以引起人们对人才问题的思索。现将《中国青年报》6月21日刊登的专稿摘登如下。
郭品正今年35岁。1991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分配至浙江医科大学邵逸夫医院工作。两年后,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彭淑牖、陶祥洛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在校期间,他获得浙医大研究生最高奖“葛克全奖学金”。1996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后,重回邵逸夫医院工作。
1998年12月14日,郭品正意外地接到了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送来的通知:经院务会议讨论,院方不再与郭品正续签聘用合同,自当日起不需要再参加神经外科的科内工作。同时院方将郭已安排好的手术取消。
失业8个月后,郭品正从省人才交流中心复印出的考核表上,发现科室对他的“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责任能力”、“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项评分均为“最低分”,其中“团结协作”一项比最低分还要低最低分5分,郭得4分。
郭品正说:“我在浙医大工作已近10年,长期担任浙医大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也未向外透露内部消息,更没有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错误。医院解聘,实在想不通。”
他认为:“下岗”的原因与科主任对他的看法有关。郭说,1996年至1997年,脑外科主任动员全科医生使用某种抗生素药,每用一支推销员给8元钱。“当时这种药在科内简直用疯了,其中有一个月就拿了5000元。”因涉及数万元金额,他担心这样做会出事,并认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甚至滥用药。因此,他向医院党委作了汇报。
1998年,一位入院时还能喊叫的女青年,在经治疗后却成了植物人。因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反映主刀医师不明,术后没有向家属及时通报病情,且科主任涉及离岗、索要高额会诊费、让家属买来棒冰作物理降温等问题和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家属因此大吵大闹并和保安发生冲突,导致院领导被打,脑外科一个月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郭品正说,当时科主任在向院领导汇报时指责郭品正向家属透露病历资料致使家属吵闹。郭品正说:正是这些事,使他得罪人。可“我绝对没有向外透露关于医疗过程的消息”。
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郭主任对记者说:解聘郭品正是件很正常的事。她介绍,邵逸夫医院采用一年一聘的用人制度,每年都要进行双向选择。郭品正下岗的主要原因是科室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
针对郭品正所指责的神经外科有不正之风及科主任对其打击报复一事,郭主任认为,此事与解聘无关,医院纪委曾对此事作过调查,结果无上述行为。
邵逸夫医院院长吴金民一见记者就说:“我想说的就是一句话———改革难”对郭品正博士的遭遇他也表示同情,但他说:“我们不可能牺牲单位的利益来扶‘贫’。”
“其实我跟他个人无恩无怨,国家培养一个博士生不容易,如果他好好工作,我们根本没问题,而问题正像人事部长介绍的,一个组合不优化的团队没法工作。”吴金民说,郭品正在的时候几乎把整个科室都拖垮了。
在失业求职的过程中,郭品正常常身无分文,女友也与他分手。1999年8月22日,医院保卫科和总务科派民工查封了他在邵逸夫医院的房间。8月23日夜,当郭品正打工回来,发现房门已被砸开,室内满地狼藉,抽屉被打开,大量的科研资料被当做废纸清除掉。
郭品正去求职的医院开始都答应接收,但到邵逸夫医院一了解,马上就变了态度,说暂时不考虑。甚至有人建议他还是到远一些的地方求职吧。
郭也曾去浙江省人事厅仲裁处申诉过,但被告之聘用合同到期,院方可以解除聘用关系。
郭在上海读研期间,精通英语,也懂德语、日语。最后,他把求职信寄到了美国、加拿大。最终他选择了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1999年12月底,对方专门派人在上海面试。今年4月10日,他收到加州大学正式邀请书,年薪3.9万美元,解决住房,提供科研经费。邀请书还说,有什么困难及时提出,如在他们管的范围,将尽一切力量解决。
“机会来得这么快,这么好,但我心里却很难受。”郭品正说,“因为我是出于无奈,被生活所迫才出国的。”
他说:“从小学读到博士,是国家培养了我;还有这么多导师,为我的成长付出了心血。我本应该为中国的病人服务,科研成果为自己国家所用。”
记者问:“将来,有没有可能回国工作”
他表示:“现在出国,是暂时的,我相信一定会有机会回来的。”
郭品正就读博士时的导师之一彭教授一直不知道郭失业,直到记者采访时才获悉。他分析说:“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好,造成这么大的矛盾,可能是跟郭品正个性比较强有关。”
博士失业的事引起许多人的深思和议论。浙江大学一位教授说,浙江省最近要组织一个代表团到美国、加拿大招贤,各级部门也都在讲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看来,关键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既要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更要创造让他们发挥才华、心情舒畅的环境。6/27
彭淑牖,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博士后导师[1]。
教学与科研成果
  1952年起开始从事外科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曾留学于英国。截止到2009年,已培养研究生博士32名,硕士33名。承担了承担省级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在肝、胆、胰、脾、胃、肠等整个普通外科临床实践中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如高难度肝癌、高位胆管癌、胆囊癌及肝移植的手术。特别是中晚期胆囊癌的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PD)16例,中位生存期、3年生存率都得到明显提高;肝门胆管癌切除率82.5%,高于目前32.5%~60%的水平。获省级以上鉴定6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5项,16项国家专利。参与撰写的主要学术专著有17本,主编卫生部和实用医学杂志社出版的医学影象像教材6部。发表论文178篇[2][1][3]。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创伤学会委员
  中华外科学会肝外科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胆道癌学组主委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外科研究所所长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大外科主任
  清华大学医学院一附院消化医学中心顾问
  香港中文大学曹光彪外科客座教授
  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4)
  英国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6)[4]
  欧洲外科学院荣誉院士(2009)[3
 陶祥洛 任浙江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从事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颅脑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严重颅脑损伤的抢救和治疗、神经病理与神经放射的关系等方面。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血管介入、脑内窥镜技术等显微外科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与深厚的造诣。
从下岗工人到女博士
——一个应届女博士的真情回眸
  (一头染成深棕色的披肩长发显出青春和朝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温柔和智慧。面前的许淑君是个女博士。这个春日的下午,我们坐在华中科技大学的面包房里,34岁的她刚刚交上博士论文,神清气爽地和我们交谈起来,她讲述的是一段从下岗女工到女博士的非凡人生―――)
  性别的确是个问题
  我妈说她从来没有担心过我。我在家排行老二,父母最疼爱的孩子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弟弟。我坦率说,打小我的确感受到了强烈的性别歧视。
  为了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我像男孩一样争强好胜,活泼好动。学习成绩也一向名列前茅。但是我的那些奖状奖章在父母看来虽是值得高兴,却也无关紧要。记得有一次考试,我屈居第二名。回到家里我大哭了一场,家里人都觉得不可理解。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单纯的争强好胜倒在其次了,主要的还是内心里觉得男孩子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也能做到。
  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我固执地选择了一所水运学院。因为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个绝对属于男人的领域。而且其中一个国内顶尖的专业还有博士授予权。新鲜、刺激!就是它了,我喜欢富于挑战的生活。
  但是我的专业却为我的工作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大学毕业后为了早日赚钱,不给家里添麻烦,我参加了工作。我被分配到一个造船厂从事轮机安装方面的技术工作。
  当油腻的工作服裹着我俏丽的身段出现在我几乎清一色的男同事面前时,他们都震住了。眼里有惊讶、轻视、同情。世俗的偏见给我的工作开展设置了无形的障碍。领导很照顾我,尽量不“麻烦”我。同事很帮助我,有什么活都争着抢着帮我干。按他们的话说,“你是女同胞嘛”。
  事实上我们那个单位人多活少,每天点了名以后一些人就躲着打麻将,聊天。在当时的工厂里看书学习是很受歧视的,我的师傅允许我陪他聊天,就是不许我看书,这是制度。
  事少钱也少,时间还得耗着。我厌倦这种无所事事的日子。一天就口不择言地和师傅说,有些人完全不能称之为人,只能算得上饮食男女。
  我利用那段时间我行我素地学习,在平庸的生活中努力寻找着自己的希望。每天早上,我铁定要读一小时的外语,上班的时候抓紧时间做完分内的事,然后想方设法躲在一间屋子读书,下班后,兴致勃勃地赶到财大听经济学课程。与此同时,我还利用工作闲散的空当结了婚生了孩子。
  在工作和学习的矛盾中挣扎,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和小孩,好累。有一天,我向爱人求援,我说你就不能多承担些家务吗?他说那好,我做家务,你去赚钱养家。当时他的工资比我高,虽然我知道他是一时之气,但是他的话确实给了我当头一棒,性别,的确是个问题。
  学习是我的乐趣也是家人的压力
  儿子长到两岁,我在家自学得也差不多了,我想考研。先生二话没说就批准了。我觉得自己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在我之前,我的一个本科女同学也想考研,她爱人说考什么考?一个女人!她就没有考,不考研当然也不影响她上班下班一日三餐,但我知道她活得不快乐。
  就在我自认为顺利过关的时候,乡下的婆婆知道我的志向操起心来。那天我和先生一起回家,我无意之中听到婆婆不无担心地对先生说,她要考上了会不会对你怎么样?
  由于考研之事在我是“预谋”已久的,我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这个时候,厂里效益不好,所有的工人都下了岗。研究生的录取通知几乎是和下岗的消息同时到来的。一些得知下岗消息的同事都在怨天尤人,但我不怕。生活从来只会显露微笑给那些早有准备的人。
  读研究生的时候,我改了专业,学市场营销。孩子小,住校当然不行。
  为了孩子我不得不早退,每天下午四点半,不管有什么重要的课或讲座,我雷打不动地缺席走人。我得去幼儿园接我的儿子。我当然想做个中规中矩的好学生,但我不能忘记我是个结了婚的女人,有个调皮的儿子。
  我只是把别的女人搓麻聊天跳舞的时间用来读书,我把读书视为乐趣,我在学习中感受到思维的成长生命的成长。
  研二的一天,29岁的我兴高采烈地搬回一些考博的资料。先生这回不高兴了,他问我能不能放一放,他也想考研。我说,我们都去考,谁考上了谁读,两个人都考上了你就读。
  在读书问题上的谦让并非是男尊女卑的思想,而是我想一个家庭是靠两个人的实力撑起来的。作为夫妻,我们理所当然应该比翼双飞。他同意了我的想法。
  这时一向对我的能干很满意的婆婆再也忍不住,她说,你不要再读了,家里没有钱,这些年你读书全是靠他一人撑着这个家,我们老了,还指望你们养呢。
  压力这么大,最后我还是拿到了博士录取通知。我的先生因婆婆患了癌症,放弃了考研。
  情感,女人永远的滋润
  我是女博士,而先生只是个本科。我每个月的津贴只有两百多元,全是靠先生“养”着。困难不可谓不多,但是我们之间的感情甜得像蜜一样化不开。
  他回家若是见不到我,肯定会打我的手机:老婆,你在哪里?若是碰上我要出差,还没出门,他就会问我你什么时候回来?他喜欢把我从电脑前拖出去逛街,为我买衣服,买什么样的衣服由他说了算。我现在用的美容卡也是他送的。那是一次他在外面被邀请洗面,洗后觉得特别舒服,就给我办了一张美容卡。
  说我们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是比一般的夫妻善于沟通。比方如何面对我这个一心只读圣贤书,读了硕士读博士的太太,我就劝他,我说你别想我的学历,你就想我的钱,每月两三百元,和下岗女工一样,你就只当我是下岗女工吧。先生一试,果然心态平和多了。
  我也的确和许多下了岗的女人一样在家里相夫教子,在家里买菜、做饭、洗衣、辅导孩子学习都是我。他对我很依赖。家里大事小事都让我出面。所以,我也和许多家庭妇女一样上菜场买菜,偶尔也会讨价还价。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直奔我认准了的面相憨厚的摊主那里买,这样可以省时间。
  这几年他经常跳槽。对于他的每次选择我都是全力以赴地支持,虽然至今我们没有一处像样的住房,但是我们一点都不怕。知识改变命运,他相信我是他另一半的希望,我也相信他是我的“期货”。
  是的,期货。有人开玩笑,对他说你的爱人比你“厉害”,我就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他是我的期货。
  我的爱人也是我的朋友。读书切实地改变了我的眼光和地位。我从不和他勾心斗角,也不和他胡搅蛮缠,有什么“思想活动”还会和他一起分享。
  作为一个优秀的女性,从十几岁到三十几岁,我的身边从来不乏追求者,在和他们的交往上我很大方,我也鼓励先生多和身边一些优秀的女性接触。要知道,人的精神提升到了一种境界,和同样优秀的异性精神上真诚理智的交流是比玫瑰更浪漫的东西。
  因为读书所以明智。我的先生说如果说这辈子他有什么事情决定得完全正确,那就是娶了我。有人说女博士没人敢要。有时我就在家装成幸运得不得了的样子对先生说,幸好你娶了我,不然我就没有人要了。这是我们家的一个经典笑话。
  我的遗憾和梦想
  当然,不是所有的女博士都会像我这么幸运。临近毕业,我的同学,今年39岁的玲子刚刚离了婚。在我们班上论学业,她却是个出色的人物。
  身为女人执著追求自己的事业,她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她对我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被爱人牵着手一起逛街。而围城中的我或多或少觉得繁重的家务拖累了我的学业。
  有时在家里写论文,老师突然牵着读小学的儿子回来告状,只好停下来。有时准备好好看点书,儿子突然病了,先生又出差在外。有时突然接到出差的通知,这时家里就是我和儿子两个人,你说我是去还是不去?
  我的博导马士华教授对我的评价是,你不是最优秀的,但是却是最能干的。真是恰到好处。然而作为一个博士生,说不追求事业的优秀是骗人的。前些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努力去做,却还是没有达到理想。我在雨中站着,淋着雨,哭喊:为什么会是这样?怎么会是这样?我把先生和孩子都哭醒了。
  我和玲子有个想法,毕业后把我们班七个女博士的经历写下来,这其中,有事业家庭都处理得比较好的,有为了事业失了家庭的,有为了家庭没了事业的,有事业家庭两头都没处理好的―――写下来只是想说明我们女博士也是普通的女人,有血有肉,爱哭爱笑。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想要纠正,就是很多人臆想我们女博士高处不胜寒,书读多了没人要。我们班的女博士都是有人爱的。包括刚刚走出婚姻的玲子和才23岁的容儿。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说,我们身边的人都是最懂得欣赏女人的优秀男士。
  毕业了,有五六家单位等着我签。在选择的时候我会考虑到我先生的发展平台。接下来我准备支持他读硕士。无论签哪家公司,我的工资都会比先生高,先生有时显出一些担忧。我告诉他,不管我的薪水多少,家还是靠你来养。这绝对不是一声安慰的话,而是一个妻子的信任和依靠。
  博士帽就要戴上了,但在9岁的儿子眼里,我只是比他爸多读些书。在家里最棒的还是他爸。有一次我们三个人说起咖啡、胡萝卜、鸡蛋在沸水中的反应,先生说其实就像不同的人面对逆境的态度,鸡蛋看似脆弱,在水中却成就了坚强和独立,胡萝卜看似坚强,在水中却成了软弱,咖啡最随和全然溶入了水中,有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精神。儿子脱口而出:我觉得妈妈是鸡蛋,爸爸是咖啡。&
我,一个博士生,也找不到工作
我,男,一米七五,体重60公斤(本来重点的,现在愁的成线性下降了),一个博士生,现在也找不到工作。
我的学校在上海,一个一流号称也是很NB的学校。
我的专业是分子生物,这个世纪传说中最红火的专业,什么狗屁高科技,最朝气蓬勃,最xxx等词汇都往上贴,
原北大教授xx曾信口开河的说
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我想很多学这个专业的人和我一样,都想说xxxxx.....此处省略一百字
 我明年3月份毕业,可是学校看我忍耐能力不错,没有从楼上飘下的倾向,于是延期1年,按照学校的说法是,你先多写点无所谓,啥时候整好了可以提前走,导师的说法是现在5年算正常毕业,你这都不算延。班里30多个人,已知毕业的就一个,属于提前,其余有不到十个估计能按时毕业,剩下的一大半都已经交了延期表格。目前为止签了工作的好像还没有。  
 今年所有的招聘会我都参加了,和本科硕士的ddmm一样,排着长长的队伍,什么广场,礼堂,讲演厅,运动场的我都去了,感觉和春运挤火车差不多,除了一身让人虚脱的臭汗,别无所获。我啥都有,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文章,专利都有,成绩虽不算好,但是从来没有挂过,本科学校也算的上一流末尾的重点本科,硕士和博士都是真正一流的大学。
 但是我投了N份简历,到目前为止一个offer都没有收到。
 一般公司人家一看博士都不怎么看,再看是应届从来没工作过根本就不care。
 找女人都希望找cn,可找工作和找女人正好相反,人家一看没有干过的,一律靠边先站。
 高校倒不在乎你有没有工作经验,但是个地方叫个学校都打着有副教授职称,海龟优先,你说北京上海站着地利优势没办法,
 可能版面上的兄弟该骂我了,说我挑三拣四,选地方
  面试我还一次都没去过,我虽然是个善于表达的人,但是连我表达推销自己的机会都没有
 其实我对工资和待遇什么的 都不在乎,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足以。什么几险几金啊,我都不在乎,只要发钱够能基本维持家庭运转,上班
   有事情让我干,付出了总让我看得到出头的一线希望就足以,靠手艺吃饭不能荒废手艺,否则翻本的机会都没有了。
 说实话我对那些几险
几金根本也不在乎,现在纳税的哥们都清楚,这部分钱就相当于填黑洞一样,等自己老了的时候还不知道社会会啥B样呢,都说是用现在的
养老金在养现在的老人,可是我父母都在农村,我tmd把工资全充了税,他们也享受不到半点好处,所以对于这种寅吃卯粮的政策我一直都觉得不过一个政治游戏罢了
 说实话这几天我很上火。 吃不好,睡不好
 觉得要是年前找不到工作,过年的时候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读了20年的书,每年回家相亲们关心的问题都一个工作分配到哪里了?
 这下该赚大钱了哦。
 我也在想以后的发展问题。即使现在再一次逃避现实,做博后去美国插队,将来回来还是要遇到这个问题。
 我劝现在还在大学里的兄弟姐妹们,在大学里可以玩,但你的成绩得保证,特别是搞技术的。证书一定得多拿,那是你实力的证据,当然得拿有用的证书。
 如今的工作是越来越不好找了,竞争很激烈,但是你要面对这种激烈,千万不要选择逃避,考研这种鸵鸟政策是解决不了你自身的问题的
  工作早晚要面对,如果你不是野鸡大学,如果你不是要做一个很大的专业跨度,从非常冷门的专业往热门专业跨,比如学历史的去靠经济,学政治的去考集成电路
   当然这种跨度是有风险和难度的
  千万不要盲目去考研,考博,考了出来你照样死的很惨,你会成为新时代的范进,当然你还不如范进,人家范进要是心脏功能好点,中举之后照样吃香的喝辣的
   然而就算你考中了,也照样喝稀的
   我开篇说了我的学校也算NB(没有炫耀的意思,只是免得有人误解,以为考好大学就ok了)
  如果想有好的发展,还是在大学里塌实的学点东西吧,到了找工作的时候,不惜一切手段的去找,有工作才是硬道理,文凭证书就像避孕套,用过一次也就没啥用了
   先写到这吧 希望对十字路口徘徊的人有点帮助。
女博士嫁给下岗工
作者: & 出自: 浏览/评论:221/0 &
日期:日 13:58
婚姻的核:剔除包装,只留温暖&
&记者/樊南方
&&&&&苹果主角&
&&&&&妻子刘铁梅,36岁,农学博士&&
&&&&&丈夫吴牛初,48岁,下岗工人&
&&&&&幸福观点&
&&&&吴牛初:婚姻的合适,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刘铁梅:婚姻不是追求一只华丽的鞋子,而是选择一只合脚的鞋子。&
&&&&刘铁梅是一位农学博士,而吴牛初是位下岗工人,他们的结合让所有人大跌眼镜,而他们婚后的幸福生活也令人充满好奇———我们走进了刘铁梅的家,华中农业大学的一间简单的旧楼房里。&
&&&&谈到正酣处,吴牛初端出了四菜一汤,还细心地为妻子调好了悠扬的音乐,他说她每天用脑太累,他的工作,就是尽量让妻子的精气神得到舒解。&
&&&&我忽然体会到,作为女人,刘铁梅需要的婚姻,也许正是眼前这份家常菜,不张扬,不华丽,香辣可口,极易下饭。&
&&&&的确,女博士与下岗工人的婚姻是去粗留精,丢掉了婚姻的所有外壳和包装,只留下婚姻的核心———温暖。&
&&&&这样的婚姻,的确需要勇气,需要两个人的勇气。&
&&&&&&&&这个老吴不简单&
&&&&吴牛初说,他的幸福来自对生活的永不妥协。&
&&&&孩子8岁那年,他就离婚了,紧接着又下了岗,那是1996年。这十年里,这个男人要为爷俩的生活费去外面“板命”,捣腾着也能把小日子过得井井有条。邻居们都说,这个老吴不简单。&
&&&&那是在离婚两年后,他本是想找份可靠的工作,抬头看到的却是大成婚介的广告牌。吴牛初看了半天,广告上说可以为他找老婆。也行,吴牛初走进婚介所。&
&&&&2001年7月的一天,婚介所通知他明天有约会,对方是某大学的博士。吴牛初当真吓了一跳。&
&&&&他的怀抱让她依赖&
&&&&那年七月,刚离婚不久的刘铁梅情绪极度低迷。母亲陪铁梅到处逛街散心。逛到大成婚介门前,母亲鼓励女儿走进婚介所,刘铁梅做了个简单登记。一则简朴的自我介绍吸引住了刘铁梅:男,现年44岁离异带一子。工作下岗,但一直自食其力。婚姻受挫,但仍然热爱生活。无不良爱好,对家庭有责任心……短短数字,却让人觉得真诚。&
&&&&刘铁梅想,和这样的人做个普通朋友,也不错。&
&&&&两人第一次见面,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整整十二个小时,他说,她听。吃饭的时候,他把凉快的位置给她。没钱坐的士,他请她坐公汽,自己坐有太阳的地方,把荫凉的地方给她。车内没空调,他拿报纸给她扇风。&
&&&&第三天,他们有了第二次约会。以后的三个月里,“他每天来找我说话,给我买菜做饭,有时还给我煲好汤坐车送过来。”“他尽说些酸不溜丢的话,“将来不用你操心,我会把一切安排好……你长年求学在外,只顾学习,把身体全搞坏了可不行!”&
&&&&听着他“酸不溜丢”的话,她却流下泪来。从8岁上学一口气读到博士,32岁才参加工作,刘铁梅把女人最好的年华全给了书本。曾经的短暂婚姻里,因为两人都忙于事业,家,渐渐成了空壳。她渴望温暖。&
&&&&“她的身体很虚弱,走几分钟的路就要坐下来。她需要人照顾。”他做事开始不安心,做到中途,总有个声音提醒他,去看她,去看她。&
&&&&有两次他有事没来,她看着空空的家,觉得好孤独。刘铁梅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全的怀抱,冷了,可以躲进去取暖;饿了,可以蜷进去觅食;想哭了,他胸前的衣服,是她最好的手绢。&
&&&&她的胸襟使他折服&
&&&&刘铁梅身边没有一个人同意这门婚事。&
&&&&去单位开介绍信时,领导委婉地提醒她,“你要养他一辈子吗?”“还行吧!”一句乐观的口头禅。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交往三个月后的吴牛初和刘铁梅,领了结婚证。第二年,他们有了儿子宝宝。&
&&&&吴年初说他真正的下岗,是在和妻子结婚以后。“我做不了什么大事,但我一定要保证妻子下班后,回家吃到她喜欢的饭菜。我不许她再去吃食堂。晚上孩子吵,我会抱着孩子去操场上散步,让妻子安心睡觉。等孩子睡着了我再抱着他回家。”吴牛初知道,妻子的事业才刚刚起步,需要支持,除了搞好“后勤”,吴牛初把更多的时间用来陪孩子做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家里的地上墙上,全是他教儿子用粉笔画的图案。&
&&&&如果说老吴最初对刘老师的征服,是有着“娶了个博士妻子”的虚荣心,那么婚后,吴牛初是被妻子博大的胸怀所折服。&
&&&&婚后这三年,也正是吴牛初的儿子上大学的时候。老吴和前妻分工明确,她负责孩子每年几千元的学费,他则负责孩子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
&&&&没有工作,钱从哪里来?吴牛初的着急让刘铁梅看在眼里,从当月起,刘铁梅就担负起了丈夫和前妻的儿子每个月的生活费,一直到现在。&
&&&&她越不计较物质的东西,他越惭愧。&
&&&&曾经的“旧爱”成了亲人&
&&&&吴牛初的儿子每个月都会来看望“刘阿姨”,他喜欢和爸爸的博士妻子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
&&&&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刘铁梅还找到丈夫前妻商量。老吴的前妻被刘老师的这份责任心深深感动,她庆幸孩子他爸找到这么知书而且达理的女人。两个女人,成了好姐妹。&
&&&&有时在路上,刘铁梅也会遇到以前的他,会微笑地打招呼,他们之间没有怨恨。&
&&&&后来他也再婚了,母亲要铁梅给他送一份礼表示祝贺。刘铁梅犹豫了,还是没去。不是她没有勇气看到他们的幸福,只是她不知道,商场里成千上万种礼物里,哪一件礼物能够表达她的心。&
&&&&她在心中默默祝福,希望自己的祝福能够作为那段青葱岁月的纪念,作为他们重新在别人怀抱里的开始……
55岁的Mingjie
Cai博士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在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的分子与生物细胞研究院担任首席研究员长达16年。通过Google学术,查询Cai博士的论文,数量确实也比较多。且有第一作者的论文影响较大,引用次数达到上百次。应该说,至少在Cai博士的研究领域,他是有影响力的。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在新加坡这么一个非常尊重人才的地方,他会失业?
  通过网络查询了很多的资料,我得出的结论大概是这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Cai博士工作的部门是一个政府机构。在政府部门中肯定不是终身制的,是有聘期限制的。
  其次,Cai博士在被终止聘用之前,曾经受聘于一家大学,任职副教授。以这么大的年纪,这么大的影响力,却要屈尊为一无终身合约的副教授,肯定其中有难言之隐。
  第三,Cai博士平时不善于言辞。
  第四,新加坡科技局对此事处理是比较慎重的。因为专门聘请了外部的评估机构,并另请三位专家进行评估,最后做出一致的建议,就是不再续聘。
  从上述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来看,我的感想如下:
  首先作为一个55岁的专业人士,丢了工作,是一件让人惋惜的事情。在此表示同情。
  其次,我认为新加坡相关机构做出的决定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毕竟是一家政府部门。虽然也相当于我们的公务员,但是我的看法,国外的公务员是没有铁饭碗的。不存在终身“研究员”之类的说法。如果在新加坡的政府机构中获得终身职位,我想一定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第三,Cai博士是中国移民。可能比较习惯于中国的政府机构中那种做了公务员就拥有了铁饭碗的思维定势。
  第四,Cai博士似乎没有为将来合约终止做好准备。如果了解到了当初聘用合约的性质,就应该早早到一些大学中去寻找一个教职。据我的了解,新加波的大学中的教职是有终身职位的。如果Cai博士能够在一所大学中干满6年,就可以顺利获得终身教职,也就不会这么尴尬了。
  第五,政府不会养闲人的,尤其是新加坡这样高效率的政府。另外进入政府机构,就要拥有一定的政治细胞。你可以在学术上没有非常大的建树,但是能够灵活地做人是必须的。因为政府机构并不需要出什么成果,只需要有效地提供各种指导就可以了,出成果的事情交给大学或者是私营研究机构就可以了。
  第六,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Cai博士能够在这一职位上干满16年,说明新加坡政府对他的重视。当然做的太长时间就不合适了,那岂不是要比新加坡总理都还要做的久一些?政治这玩意,就是得讲究点辈分,当然没有辈分,那就得有足够的勇气了。
  第七,虽然在行政部门工作无法获得终身合约,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职的时候待遇是比较高的,肯定高过大学里面的教授。这应该可以获得补偿。
  最后,当然我个人也有点想法,就是以后如果有机会到新加坡工作,一定要了解清楚该单位的性质,注意到新加坡的机构单位与中国的区别。当然对于我这么个到了不惑之年的人来说,没有终身合约是不会来新加坡的了。:)
浙江省第一位脑外科博士名叫郭品正,莫名其妙的被炒了鱿鱼。辞退郭品正的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有关人员说:“这很正常”。郭品正这位脑外科博士就这样不明不白的下岗了。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下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博士下岗后,失业的现实困扰着他,为了寻求一个新的工作,他在浙江省折腾了一年多的时间,先后有几家单位听说博士登门求职,开始都是欣喜地答应接收他,但是,这几家单位也觉得郭品正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脑外科博士竟然被原单位炒了鱿鱼,感到不解,到浙江医科大学邵逸夫医院了解情况后,这几家单位,也将郭品正博士拒之门外。郭品正很无奈,只有通过网络向海外求职,没有任何海外关系和任何背景,也没有任何帮助,博士被两个海外机构相中,经过严格的录用考试,最终被美国加州大学医学中心以高于原单位近20倍的薪金录用。2000年5月,郭品正博士怀着对祖国和故乡的无限留恋与失望,迈着沉重的脚步,离开养育他的这片热土,离开了培养他成为博士的家园悄然出国,只身漂洋海外谋生。
&&&&&&&以下红字部分是《中国青年报》6月21日刊登的专稿摘录:
&&&&&&&郭品正说:“我在浙医大工作已近10年,长期担任浙医大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也未向外透露内部消息,更没有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错误。医院解聘,实在想不通。”
&郭品正今年35岁。1991年,他从上海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分配至浙江医科大学邵逸夫医院工作。两年后,考入浙江医科大学彭淑牖、陶祥洛教授门下攻读博士。在校期间,他获得浙医大研究生最高奖“葛克全奖学金”。1996年8月取得博士学位后,重回邵逸夫医院工作。在工作期间他有两项研究课题道道国际先进水平。&&&&&&
1998年12月14日,郭品正意外地接到了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送来的通知:经院务会议讨论,院方不再与郭品正续签聘用合同,自当日起不需要再参加神经外科的科内工作。同时院方将郭已安排好的手术取消。
&失业8个月后,郭品正从省人才交流中心复印出的考核表上,发现科室对他的“职业道德”、“履行岗位责任能力”、“劳动纪律”、“团结协作”等项评分均为“最低分”,其中“团结协作”一项比最低分还要低最低分5分,郭得4分。
他认为:“下岗”的原因与科室主任对他的看法有关。郭说,1996年至1997年,脑外科主任动员全科医生使用某种抗生素药,每用一支推销员给8元钱。“当时这种药在科内简直用疯了,其中有一个月就拿了5000元。”因涉及数万元金额,他担心这样做会出事,并认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会导致不合理用药,甚至滥用药。因此,他向医院党委作了汇报。(这是一个真正医生的医德和责任)
1998年,一位入院时还能喊叫的女青年,在经治疗后却成了植物人。因在治疗过程中病人反映主刀医师不明,术后没有向家属及时通报病情,且科主任涉及离岗、索要高额会诊费、让家属买来棒冰作物理降温等问题和病人家属发生纠纷。家属因此大吵大闹并和保安发生冲突,导致院领导被打,脑外科一个月不能正常开展工作。
郭品正说,当时科主任在向院领导汇报时指责郭品正向家属透露病历资料致使家属吵闹。
郭品正说:正是这些事,使他得罪人。可“我绝对没有向外透露关于医疗过程的消息”。
&邵逸夫医院人事部郭主任对记者说:解聘郭品正是件很正常的事。她介绍,邵逸夫医院采用一年一聘的用人制度,每年都要进行双向选择。郭品正下岗的主要原因是科室工作人员优化组合的需要。
郭品正出国已经多年了,但是郭品正事件却给我们留下了沉重的思考。在中国从古到今有正义感的人往往受到打压排挤,在这块具有五千文明史的国度中,品格正直的人真的就没有立足之地吗?
说郭品正的人际关系较差,特别是和领导的关系特差。这句话,道出了真言。郭品正就是因为向党委反映了科室吃抗生素回扣的事实得罪了所在科室小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遭到“众怒”。加上郭品正为人正直不会走上层路线,没有后台老板撑腰和保护,一个孤立于急于发财的圈子里的“道德卫士”,这样的下场的确是“很正常”。
国人不是总结出一幅对联,我认为这个对子堪称为“天下绝联”,上联是:“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下联是:“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横批是:“不服不行”。这就是现在用人的总纲领,总规则。
优化组合是个漂亮的幌子,断了大家的财路,岂不遭人痛恨。说你不行,你郭品正就是不行,还别说你是脑外科博士,你就是个全才,因为你缺乏国情所必要的社会背景,有决定权的人说你不行,你也没咒儿念。
私自向党委汇报科室人员吃回扣直接得罪科室领导,得罪科室领导到也没有大碍,可惜有又没有上层领导背后支撑,这就必然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境界。有谁能站出来帮助你呢?“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也没有用,何况郭品正性格也决定了他不会去抱佛脚。如此说来,孤立无援的他,被炒鱿鱼太正常了!
失去个人才算得了什么,如果以“物以稀为贵”来论断,当下中国最不值钱的就是人。作为单位的领导来说,人才的得失和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利害关系,所以,也不必伸手挽留。留住一个所谓的人才,得罪了若干进庙的香客,弊大于利,原始人尚知趋利避害,何况今人乎?
&战国时期宋国的墨子,有一次观看染坊染丝,感慨地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墨子见原本白色的丝,把它放入青色的染缸里,它就成了青色,放入黄色的染缸里丝就成了黄色。在物欲横流的时期,我们生活在被金钱污染的散着铜臭味的染缸之中,想要拒绝腐蚀污染,生存当然会出现危机,只有“志同道合”,才能适应眼下的生态环境。如果郭品正上能顺应领导意图,下可团结同仁共享利益,上下就会和睦相处,组合自会优化。哪会有如此下场?可郭品正偏偏逆水行舟,在这种环境中自然是“另类”或“异类”甚至于“败类”。
郭品正由于人品正直,不谙国情、不识时务。不仅丢了饭碗,还赔了“夫人”。(他的女友见他失业离他远去)诺大的国家没有容身之地,只好忍着悲痛的心情,去外国打工了。
这究竟是什么问题?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我们是不是要冷静的思考一下:
是我们缺少宽容?还是缺失了道德?是这块土地排斥“品正”,还是物欲魔力迷惑了我们的双眼???
我们把品格正直的“另类”都逐出国门,让他们去破坏外国的优化组合吧!我们为国外多多培养高级人才,体现人才的国际流通,为世界作贡献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