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曹坤的乔欣家庭背景个人资料料

&>&&>&子女教育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全文)
子女教育家庭教育专家讲座(全文) 15279字 投稿:范矂矃
2013年寒假政治学习心得体会安居区东禅镇中心小学 谭春宏2013年,是一个希望之年,从中国梦轰轰烈烈的开展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脚踏实地,中国,正以一个昂扬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之巅。中国教育也必将借着这股东风,以更崭新的面貌出现在2014年!在此寒假之际,…
7. 计算机网络具有( )的特点。A.双重性 B.虚拟性 C.快捷性 D.开放性8. 大学生的不良情绪障碍具体表现为( )。 A.焦虑 B.抑郁 C.冷漠 D.愤怒 9. 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 A.性接触传播 B.血液传播 C.母婴传播 D.空气…
日---- 12日,本周天气情况:以晴为主,气温-10℃—8℃根据学校教学安排,我于日到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建筑施工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了解公司和施工现场的好机会,能够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与现实的差别。这次实…
终将胜过我们
很高兴跟大家相识。我在这里做过几次讲座,是其他方面的。今天的这个所谓家庭教育讲座,是跟大家交流体会,交流想法,也就是:分享。
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子女终将胜过我们》。这个题目也许不很准确,但它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理念,是一个教育态度,是在父子、母子、父女、母女关系中,我所提倡的作为父亲和母亲应该具备的教育意识,简而言之,是我的子女教育观。
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探讨,在我们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止过。但说实话,在我们的深层文化中,家庭教育、子女教育的方向,几乎一直被强化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轨道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意识,几乎一直在被“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集体意
识、或曰集体无意识所绑架。
期望子女长大后作“人上人”,这种教育偏激,以及它所导致的大多数人的教育烦躁、教育失望,不是家长的问题,不是做父母的人的问题,而是“大文化”的问题,是一个以宝塔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以“等级本位”,以“官本位”为灵魂的社会必然要结出的一枚“怪果”。
您现在听出来了,我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持否定态度的,是的,我的家庭教育观是:轻松愉快、丰富有益。“轻松愉快、丰富有益”是我所高举的旗帜,我以我的熔铸了民主灵魂的“轻松愉快、丰富有益”这“新八字”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等级本位的老八字宣战。
在某些朋友看来,我可能像堂吉诃德一
样,骑着一头跛驴,挺着一根柴棒,在跟庞大的风车作战,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我怀着满腔善良的意愿,而且,我坚定地相信,我们若能一起坚持不懈地大战风车,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终将收到回报!
轻松愉快,不单是对教育者的要求,也不单是对被教育者的要求,它是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要求。
判断教育是否成功,不在于子女的文化课成绩是否优秀,而是孩子进入社会后能否轻松愉快地生活,身心健康才能轻松愉快,轻松愉快是教育的标尺和教育的终极目的。当然,轻松愉快也应该贯穿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
三年前我在一个课外教育讲座中援引过两个实验例证,一个是常州市妇联对有中小学在读学生的700户家庭进行了家庭教育现状抽样调查,有一项是“最不喜欢的人”,在这一项中,54.6%的学生填的竟都是“家长”,这个结果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另一个例证,是北方的的一家青少年研究所进行的一项中学生问卷调查,“谁是你心目中最敬重的人”。调查了105名美国学生,他们的答案是:1,父亲,2,迈克尔-乔丹,3,母亲;调查了520名日本学生,他们列出来的答案是:1,父亲,2,母亲;而在接受调查的12000名中国学生的答案中,父亲列第十位,母亲列第十一位,在父母的前面有很多是演员或者歌手。
中国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心血、力气、脑筋,堪称世界第一啊。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们,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话:“为了孩子,我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钱都
愿意花。”家庭条件优越的不用说了,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人家,也要省吃俭用地给孩子补充营养,为孩子请家教。家务事更是家长包办,有的孩子到了十五六岁,还把衬衣甚至脏袜子都扔给家长洗,不少家长还乐此不彼,觉得是为了孩子的学业,是在爱孩子。家长们这样“无私奉献”,可为什么会造成调查中这样的后果呢?
孩子没有从父母那里获得轻松愉快的体验,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有的家庭,家长担心孩子的自理能力,若论及培养劳动习惯,又怕孩子累着,这个属于过分地娇宠。过分地娇宠孩子,不但家庭教育的功能就弱化了,而且使孩子在懒惰的道路上滑行,一旦遇到非他要做不可的事情,他就会感到痛苦。个别家庭是另外的样子,比较专制,恪守“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信条,对子女采取严厉管制和强迫教育,这些家庭的子女的生活无疑也是痛苦的。有的家长平时十分繁忙,或者对孩子失去了信心,放任他们,甚至不闻不问,但当他回头来管教孩子的时候,过去的放任使他痛苦,带给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痛苦。
娇宠、专制或者放任的家庭教育,追根求源,是重身体素质,轻心理素质,重智力开发,轻情商因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这就使得现在不少青少年体壮如牛却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腰圆膀宽却自私自利、心胸狭窄;知识丰富却能力低下、夜郎自大。
胆小如鼠、意志薄弱;自私自利、心胸狭窄;能力低下、夜郎自大。这样情况的孩子在学校里,在生活中,在社会上,他怎么能成长得健康愉快呢?
问问孩子们,他们为什么不喜欢爸爸妈妈,他们不会进行抽象的总结,但是他们也有话说。
“家长太唠叨。”有的孩子这样说。如
果家长的教育不是对症下药,总是翻来复去的那么几句话,孩子学习不勤奋,或者只是觉得他不勤奋了,就说,得努力学习呀!不学习将来没前途……这些话也许已经重复过几千遍了。
有的孩子说:“家长爱批评。”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了,孩子犯了错误了,一些家长听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气不打一处来,把孩子叫过来埋怨一通,指责一通,训斥一通。其实许多孩子,考试失误后都很内疚,犯了错误都很害怕,他们渴望得到的是走出误区、战胜错误的方法,可得到的偏偏不是想得到的,想得到的又偏偏得不到。
实际上,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中,每一个学生,每天面对着必须死记硬背的大堆内容,他已经很痛苦了。回忆一下,我们作家长的,当年读书时,考试失误,在学校本已不安,回到家又受到一顿指责、训斥,那时我们不也是不高兴吗?
“家长管得太多。”有的孩子这样评价。孩子说,我妈妈每天规定必须几点回家,吃饭了,她非要给我盛好,还要给我夹菜,给我梳头,甚至我穿什么衣服都给我规定出来,真是讨厌死了。家长过分的关爱,孩子不但体会不到,反而觉得那是一种负担,很是沉重,很不愉快。
我们的孩子需要轻松愉快,太需要轻松愉快了。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不再评论了,你看看我们的儿童电视节目吧。
我们的少儿节目,倾向是成人化的,热门动画片中成年人式的黄色幽默与暴力倾向比比皆是,儿童表演者袒胸露背,或让儿童仅仅穿上一些用树叶、茅草、碎纸点缀成的奇形怪状的“时装”,让儿童演员模仿时装模特,扭臀耸肩地走猫步。编导们用成人视角来剪裁、规范少年儿童充满童趣的内心世界,或是凭主观判断孩子们的喜好。
我们的少儿节目,价值取向是说教化
的。动不动就摆大道理,往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上靠,说教味十足。“六一的鲜花绚丽多彩,六一的阳光灿烂夺目,在这充满欢乐和喜庆的节日里,我们沐浴着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非常说教化,总试图把少儿观众当作自己的学生,把节目办成少年儿童的“第二课堂”,消泯了应有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我们的少儿节目,表现方式是幼稚化的。主持人故意用一些十分幼稚的问题问孩子,然后千方百计地套出孩子们的“童稚妙语”来博得观众一笑。编导们醉翁之意不在酒,虽然是在逗孩子,目的却是在哄大人乐,这非常让人生厌,这些打着所谓“益智”招牌的少儿节目只会使人弱智。
我们的少儿节目,主持人都在装嫩。尽管已经年事不小,唱起歌来食指朝前一点一点的,或者故意模仿小孩儿说话,有意趴在地上和小孩一块玩泥巴、过家家。如此表现,兴许能贴近孩子,制造一种亲近感,但长期来看得不偿失,因为这种幼稚化实质上是对儿童成长本能的严重漠视,不会帮助孩子学会在思考中成长。
我们的少儿文化节目是什么呢?是《孔融让梨》,是《悬鱼太守》,小朋友看这些,不遭罪吗?它不是让轻松愉快的,而是在给小朋友压石头。“孔融让梨”吧,是孩子的事情,用它来哄哄孩子未尝不可,“悬鱼太守”关乎廉政大事,应该赶紧开会讨论,或者让贪官污吏们看,把廉政大事交给孩子,不光错位十年、二十年,也太沉重了,是会压坏孩子的。
米老鼠、唐老鸦、古菲狗、史努比、水果精灵,都不是这样的,他们的形象扭鼻子歪眼的,鲜明、活泼、智慧、狡狯、不灵醒、违背常理……但是小朋友看了,确实轻松愉快啊。
在许多时候,威逼和劝诱是一回事,是
一个巴掌的心和背,一个样地令人难受。再说,可怜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已经够痛苦的了,他们已经不会想入非非了,还要你电视来见缝插针地讲课、“劝善”吗?
让我们体谅体谅孩子吧,体谅体谅我们的子女吧,既然官办的教育不能给他们以轻松愉快,我们的家庭教育就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
教育家斯宾塞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带两群孩子站在起跑线上,告诉其中的一群孩子:听到发令就开始跑,一直跑到教堂那里去,那里正在举行婚礼,先跑到的有可能会得到糖果。
对另一群孩子,只告诉他们:你们要尽快跑到教堂那里,越快越好,谁落后就会惩罚谁。随着口令响起,两群孩子都飞快地跑起来。从起跑线到教堂不是一段很短的路程。结果呢,
知道教堂在进行婚礼的孩子,几乎都跑到了教堂,到了以后得到了糖果的还很兴奋。而另一群孩子,有的掉队了,有的干脆跑了一半就停下来。停下来的孩子越来越多,大家也就不怕惩罚了。从这个实验可以看出,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因此跑起来就是轻松愉快的,另一群孩子则把“跑到教堂”这件事当作了一个命令,只是被动地去执行,尽管有惩罚的威胁,但仍然作用不大。
任何生命个体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你观察一下,当孩子发生兴趣时,机会就来了。有个5岁的小女孩,认识的字很少,她的奶奶呢,以传统的方式教她,成天让她背诵《三字经》或者唐诗的句子。
但是小女孩非常不耐烦,只要她奶奶稍微离开书桌一会儿,她就趴在桌上睡着了。
为什么?《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启蒙经典,唐诗也堪为文学艺术的一种高级范本,但是,《三字经》和唐诗却很难捕捉一个5岁孩子的心。但如果是通俗流畅的儿歌,如果是《安徒生童话》,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我以前写过三部书,《白居易传》、《刘禹锡传》和《元稹传》,童年刘禹锡是非常出色的,可是私塾里的老师教的子曰诗云,阳春白雪,他不爱学,运河船夫歌唱浣纱女
的民歌,下里巴人,他记得溜溜地熟。塾馆的老师批评他,他的父亲刘绪却鼓励孩子,亲近社会,亲近源头活水,学自己喜欢学的,刘禹锡后来成为一代大家,写出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传诵千年。
有一位朋友,在她女儿三岁的时候,她带女儿去朋友家玩儿,看到朋友的孩子练琴,女儿十分羡慕,跃跃欲试,她发现了,就跟丈夫商量,给孩子买了一台钢琴,告诉孩子,这是和那小朋友家一样的钢琴,是一台有魔力的琴,只要用手按上面的黑白琴键,它就会唱歌,如果学懂了由7个数字组成的魔法,它唱出的歌会更加美妙。孩子就迫不及待地乱按一气,
各种不成音律的声音
时高时低的发出来,这个下午,成了孩子极为兴奋的美好时光。
但是好景不长,孩子是由奶奶带的,奶奶是很善良的一位老人,督促小孩学习,但她一个月后就抱怨了,说小孩在音乐上没有什么天赋,一只简单的乐曲,她学了将近一百遍也不会,我也累死了。对于孩子和奶奶来说,音乐学习都太痛苦了。
挑了个夜晚,一家人坐下了,小女孩的妈妈对孩子说:“宝贝儿,妈妈最喜欢你弹的那首曲子,叫什么来着?”孩子抢着说出了曲名,妈妈起身坐到钢琴边,翻开曲谱,以很艰难的姿势,用两个手指很笨拙的按响了几个音。然后叹气道:“唉,这首曲子那么好听,如果我会弹就好了,哪怕是一句也好啊!”这时候孩子很同情的说:“妈妈你的手型不对,来我弹给你听。”
孩子坐上去,轻轻地弹起来。出人意料的是:她居然弹得很流畅,轻重也恰到好处。美妙的旋律在晚风中飘荡。吃惊的是孩子的奶奶。
捕捉孩子的兴趣,简单得很,家庭生活中到处都是。任由小时候喜欢跟着我玩,我到哪里去也都乐意带着孩子,翻看他的书《在成长》,发现他记载有两个实例,是他11岁那年的事儿,属于我们父子对兴趣的捕捉。
由儿听到路人在议论涨价风,就问我啥叫涨价风。我说:“你涨我也涨,我涨他也涨,他涨你又涨,你涨他又涨……就是这样。一种市场现象。”
他显然明白了,又联想到电视新闻里边的概念,就接着问:“又叫通货膨胀吧?”这是非常可贵的联想,于是我回答说:“关系密切,互为因果。也可以认为就是。因为货币变大了也变轻了。”
孩子新闻给他举个例子,解释解释。于是我讲了一个老乡卖鸡的故事给他听。有个
老乡,抓了一只鸡,到集市上卖,想卖掉后买些米。刚到集市上,就有人来买鸡,出价五块钱。老乡算了算,五块钱不过买二斤米,不卖。又转悠了一会儿,鸡价涨了,六块,七块,八块,……过了中午,涨到了十块,老乡就卖了。卖了鸡,去买米,米价已涨到十块钱一斤了,十块钱只能买一斤米。
任由一听,明白了,老乡钱多了,可是亏了。还不如早卖掉,不用背着鸡走来走去。
接下来我就因势利导地告诉他,老乡不但亏了,而且还一直在承受着巨大的担忧。人人都这样,社会就不稳定了,因此,政府总是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和稳定措施的,比如提高银行的利率,引导人们存款。反过来,市场死滞,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物价下滑,伤害到经营者和生产者,叫通货紧缩,这时候,政府就要降低存款利率,把钱引向市场,让人们买东西。
当然,这是个巨大的问题,他不可能一下子接受得了,但兴趣所至,毕竟让他了解了一些皮毛,他以后再学习的时候,这类知识就不那么陌生了。
任由在《在成长》里记载的第二个实例是“学科多样性”。也是他11岁时候的事情。他在电视上看到的概念,就来问我:“爸爸,学科多样性是怎样形成的?”抽象的知识,很难回答。我说:“爸爸讲不好,但可以给你说点类似的东西。”
比如做衣服吧。古人做衣服没有扣子,他们从做衣服的布上剪下来一条扎在腰上就可以了。每天扎呀,解呀,解呀,扎呀,有人发现很不方便,就来发明纽扣。最初的纽扣可能是个死的线结。后来可能使用什么果子的核,再后来就有人制作木球来做纽扣,挑选加工石子来做纽扣。纽扣的种类越来越多,做纽扣渐渐成了一门学问,这学问怎么来的?从做衣服的学问里分化出来的。
这样任由就听懂了,听懂了,忽然又冒
出来一个提问:“物理学是怎么形成的?”
我说,还要故事吗?听说,对。我是立刻出身的,讲这个肯定没问题,但任由11岁,你就不能过于理性地讲解了。我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个老板雇人做工。他让人搬运石块,按搬运的个数给工钱。搬了一天,有人说不公平。说石头大小不一样,搬小点儿的用力少,运大点儿的费力多,工钱应该有区别。有个聪明人就设计了一个木制的跷跷板,以一块石头为参照,来大致称量其他的石头。这个跷跷板可能就是原始的物理工具——磅秤。
又搬了几天,人们又喊不公平了。说那些人在上游搬,走平路,我们在下游的河沟深处搬,上大坡,费劲儿不一样,工钱却相等,怎么行?老板听到这些,就派人测量坡度,将不同的坡度也作为付工钱的参照。量坡度的人积累了许多关于斜面的知识……
这时候任由就不想听了。懂了,下课了,我要玩去。其实我刚讲了个开头,他不想听,也就拉倒。我心里想的是,他即使听过就忘了,也拉倒。实际上他没有忘。
320页的《在成长》,大约有100页是父子共同探讨学问的,轻松愉快贯穿其间。到了13岁,任由就有些小小的想法了,也会轻松愉快地表达了,《在成长》里边有一篇《苦命的猪》。就是那个“曾子杀猪”的故事,给孩子许诺了就必须兑现的故事,家喻户晓。
任由说,在古代,有一头苦命的猪,苦就苦在它生在了曾子家。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可是她哄孩子时说走了嘴,答应回来给孩子杀猪吃。这一说不要紧,被曾子听见了。
曾子的妻子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把那头猪捆起来,准备开膛破肚。她急忙跑过去阻拦道:“我是哄小孩子的,你怎么当真了?”曾子说:“孩子哪有你这样哄骗的?你一直这样哄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听你的
话了。你怎么能这样教育孩子。”说完,一刀就把那头还在哼唧的苦命的猪结果了。
看这个故事的中国人,往往赞扬老曾做事非常守信。殊不知曾先生如此办事后患无穷。且不说连累了那头无辜的猪,如果曾子下过了手,已成后果,孩子却因年龄缘故早已忘记前因,反而非要活猪不可,哭闹起来又哄不住该怎么办?而且,提前杀了不该出槽的猪,出肉率低,肉也不见得好吃,孩子不爱吃怎么办?曾子再富有,那时候也没有冰箱,肉难以久存,孩子毕竟不懂事,以后不定哪天要吃猪肉时猪却没有了该怎么办?
曾子如此办事,同时给了他妻子一个严重教训:以后只要丈夫在场,说话千万不能夸张,哄孩子千万不能走嘴,连“赶集回来给你买颗泡泡糖”的许诺也不要做——因为你有可能买不到啊。在教条主义的曾先生这里,许诺了就要兑现,可能兑现不了的许诺自然不要做。这下苦命的就不是猪,而是孩子了,孩子的生活还有什么色彩和意思?
任由说,刻意朝某一个方向、按照父母的意愿“培育”孩子,不见得有效,因为在孩子的一生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将会有很多,生活会“雕塑”他,使他成为一个性格丰富的人,父母和别人赞赏也好,忧虑也罢。
他举例说,美利坚人的教育方法常常别出心裁,与众不同,但往往是非常成功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一个美国老头正在沙发上看报纸,他的小孙子费力地爬上了很高的写字台,对爷爷说:“爷爷,我要跳下来啦!”爷爷看了,和颜悦色地说:“跳吧孩子,爷爷在下面接住你。”于是小家伙往前一蹦,却重重地摔在地上。爷爷根本没接。孩子半天才站起来,带着怨恨的口气责备爷爷,这位美国老头却抱起了他的孙子,说道:“孩子,你要记住,人世间并不是每个人说
的话都是真的,你不要、也不能一味地相信别人。”
美国佬的教育方法是奇怪的,甚至有的人会说是教小孩子学坏,但正是这种教育方式造就了世界上一大批优秀的军人、富商和政治家。
对于这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中的不同的教育后代的方式,虽不能武断地否定某一种,但我还是认为曾子家那头猪是可以不杀的。
轻松愉快的家庭教育显然是有效的,任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任由放学回来告诉我,老师说全校学生都在赞美曾子,只有他的评论是个例外,独一份,老师到每个班里都念给大家听。
教育应该是轻松愉快的,当一个孩子处于不轻松不愉快的情绪中的时候,他的智商和潜能都会大打折扣,都会大大降低。呵斥和指责既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让父母和孩子两败俱伤。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轻松愉快的人,那么我们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应该是轻松愉快的。
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时候,他们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掌握,相反,如果孩子在情绪低落、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他的信心会减弱,这时即便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面对他们,也会感觉无能为力。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孩子的情绪调整到轻松愉快的状态之后再开始。许多被认为没有天赋、天生比其他孩子差的孩子,其实并非如此,只是教育者的方法不得当。
我的前四个字是“轻松愉快”,具体而言,轻松愉快的家庭教育就是健康的,它能够弥补现今学校教育的不足,使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使家庭气氛欢快美好。
我的后四个字是“丰富有益”。“丰富有益”其实也是一个培养方向,孩子未来的人生方向。我们没有必要把子女的人生目标定
得“假、大、高、空”,那些没有意思,没有实际价值,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百年,猝不及防,“假、大、高、空”的标的不会让人幸福快乐的。
幸福快乐的人生、时时处处能够收获惊喜的人生,起点处的家庭教育非常简单,这就是——
中国学校教育我是有所了解的,以前兴“高招预选考试”的年头,我去参与过命题,后来讲授过一般的大学课程,教育界朋友也很多,有个朋友是高中教师,邀请我去听过他的课。
中国的学校教育,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到硕士阶段,学生都是受罪的。还美其名曰“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又回到“人上人”了,以宝塔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以“等级本位”,以“官本位”为灵魂的社会必然要结出这枚“怪果”。他不愿意跟别人一样,他以高人一等、压人一头为终极目标。这种教育偏激,导致大多数人的教育烦躁、教育失望。
痛苦的中国学校教育,受罪的中国学校教育不是我们可以轻易改变的,中国学校教育的痛苦和受罪的惯性,短时期内也好像难以消除,因此我们就无所作为了吗?不是,校外教育、家庭教育恰恰可以大有作为,这就是:不要朝中国学校教育那个方向使劲!
三年前的暑假,香港、澳门和内地联合举办了一个夏令营活动。活动地点在香港,营会组织者也都由港方人员担任。
夏令营活动开始那天,组织者给了全体营员一个新奇的概念:三餐吃饭要分成三个等级:上等人只有很少数,中等人占全体的
三分之一,其余多数人是下等人。
上等人吃饭在豪华漂亮的餐厅,设施高档,菜肴美味,用刀叉,吃西餐。在那里用餐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显得彬彬有礼,男生像绅士,女生像淑女,言谈举止无不透出良好的修养和不俗的品位。中等人呢,却要拿着托盘自己排队去打饭,快餐性质,没有汤喝,只能喝瓶装水,更不要说饭后甜点了。饭后还需要他们清洗自己的托盘餐具。下等人就更惨了,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他们中的一部分要先侍候上等人,另一部分在餐厅里当服务员,随时把脏了的桌椅抹干净,以保持餐厅的卫生。还有一部分人是给就餐者表演节目,上等人点了什么歌,他们就得唱什么歌。
那么三等人是怎样产生的?营会组织都先把全体营员分成了9个小组,第一天每个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抽签。签筒中有一根上等签,两根中等签,其余全是下等签。抽到上等签和中等签的小组,第一天就自然成了上等人和中等人。但是以后就要凭借每个小组当天的表现来决定第二天的身份待遇了。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开大会讨论评定第二天的三类人。想当上等人的小组必须拿出当天他们的成绩和表现作为有力的证据,说明自己配当上等人。
夏令营指导解释说:“第一天凭抽签决定,这意味着每个人的出身都由不得自己。但是,第一身份远远不是你的终生身份,以
后的路还很长,就靠你自己走了。你得凭自己的能力打天下,改变或者优化你的身份。这时你的社会地位,你的角色改变就是自己斟酌能够把握的事情了。
营员们都默不作声,接着大家开始分小组、抽签――说明大家都接受了这一游戏规则。
但是理性上同意和接受相对来说还简单,当抽签以后把营员们分成了上、中、下三等后,不平等和受屈辱的感觉才那么真切
地来临了。极少数的上等人兴奋而略带拘谨地进入了二楼的餐厅,中等人在一楼的快餐店里闷闷不乐地打发肚子,给下等人准备的竟然是酱汤泡白饭。一些下等人拒绝就餐,更不用说头戴小红帽去给“上等人”当侍应生了,他们坐在外面的草坪上,眼望着
二楼的丰盛晚宴,一道有形的玻璃和无形的等级身份就这样把人分成了两个世界。一些“下等人”开始起哄、嬉闹、玩世不恭,而“上等人在众目睽睽之下,也开始不安起来,他们感到背负着一种从未承受过的压力,根本无法尽情地享受大餐。
第一天的晚餐就这样草草收场了。那天晚上有很多人自己掏钱买饼干充饥,还得背着营会的指导。
但是营会组织者们并不因此改变计划。第二天活动结束后,照头天宣布的议程,评选出当天的“三等人”,才好根据评选的结果决定晚餐。第一天的“上等人”小组不幸在第二天评为了“下等人”小组中的一个,
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尝到了落差的滋味。
第三天是一个连续当了两天“下等人”的小组终于成功地登上了“上等人”的宝座,他们欢呼雀跃,当然也有人一下子变得趾高气扬。
这样的选评持续了多日以后,大家对此渐渐习以为常,也比较能够以平常之心来对待了。“上等人”不再那么兴高采烈,“下等人”也不再沮丧万分了。
在夏令营结束的时候,组织者给每个人的活动纪念手册上写着他们此举的目的。他们认为,世界各国各地,无论你在什么地方,都面临着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进入这个社会,不但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还要懂得理解和与你不同身份、角色的各种人群。只有承认了社会的多元性,才能以开放的观念、平等的心态去对待社会的公平和不公平,社会成员之间才能彼此接受、互相欣赏,每个人都会加强自己的社会归属感。
我们得承认,这样的教育既是有趣的,又是丰富的。
看看我们的的教育:学校教育“假、大、高、空”,他们一直欺骗学生说“只是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则不断暗示:好好读书,你瞧张三,多有出息,挣了大钱,李四呢,做了大官。强调的是收获后的享受,没有在自己的位置上继续努力,保持成绩,收获愉快的理性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面临的矛盾更多。“言传身教”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永恒命题,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身教胜于言教的教育法则,在几千年后却被我们给扭曲了。
许多家长一边给孩子讲粒粒皆辛苦,一边却随手扔掉不合自己口味的食品;一边给孩子讲孔融让梨,一边却争先恐后地挤车抢坐;一边让孩子尊重父母,一边却不尽赡养
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一边给孩子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大道理,一边自己却一年也不摸书本,甚至沉溺于扑克麻将桌上;一边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一边却
又恨不得连劳动课都要替孩子上;一边告诫孩子要好好听老师的话,一边却又背后对每个老师评头论足,甚至破口谩骂;一方面对子女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告诉他们要生活节俭,要吃苦,学习要刻苦努力,不怕困难;另一方面又时时处处害怕他们吃不好,睡不好,
极尽努力为其尽情享受现代生活提供一
通过将大家分成上中下三等人的行动,让每个参加者都亲身感受一下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同经济收到的人各有什么样的心态和行为。如果你对自己角色定位不满意,你当然还可以努力争取改变它,这中间需要你自己的努力,还需要学会合作。
切。一方面他们要通过各种方式想着或实施着让孩子能够体验贫困,让孩子到农村参加劳动;另一方面,又会为他们洗脸、系鞋带。一方面怨孩子什么事只顾自己,另一方面,却又总把最好吃的让他先吃……诸如此类矛盾行为,比比皆是。
这种矛盾重重,言行不一的家庭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小孩确实感到为难,他们无所适从,或者不听家长,甚至与家长顶牛;或者以家长的行为标准评判老师的教育,自然是不以为然,视老师为假面人,乃至直接冲撞老师;或者半信疑,学家长样子,一面从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另一方面从家长身长仿效说一套,做一套的圆滑世故的处世哲学。
我所谓“丰富有益”不是这样的,单是丰富,而无益处,我们不取。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细细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行为,是不是有这许多矛盾的“丰富”,是不是应需要调整和改进呢?
现在的孩子都爱好上网,那个孩子不会上网,不会在网络中畅游,他的学习和生活就很难说是丰富和有益的。社会上有一种对网络的奇怪的讨伐,有的老先生牵头成立青少年网络戒断中心,得到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呼应。那么你问一问这位老先生,上不上网,会不会上网,他不上,更不会,他不知道网络是什么东西,他给孩子们戒断什么呀,他在开玩笑。
你即使每天上网,你是个网络老手,网络上也总有新的内容你不知道。你要对孩子的上网进行参谋,我建议你首先得比孩子还会上网。QQ聊天,MSN,SKYPE,收收发发EMAIL,玩玩网络游戏,这些都不算,一个7岁的孩子在5分钟内就学会了。
你会在国内的门户网站浏览新闻,你会写一写博客文字,你就又什么跟孩子交流了,这当然不够,在现今的网络长城之内,
看不到国外的时事新闻,看不到国外的经济评论,这不怪你,你有本领的话还是看得到的。你进入网络,去哈佛大学图书馆转悠过吗?耶鲁大学呢?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呢?附近城市的大学呢?网络上有很多中小学网站办得非常好,引导着孩子收藏了几个吗?如果你没有,你没资格对网络说三道四。
有个女孩叫小萍,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而且由此影响睡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小萍的妈妈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同女儿谈话,向她指出这样做的危害,网络本身带来的危害,睡眠不足的影响。这样的谈话进行得多了,女儿都可以背诵出来,妈妈一开口,女儿就为她完成后面的话:“是的,网络是电子鸦片,电子海洛因。”“是的,睡眠不足影响生长发育,而且会形成恶性循环。”
这让妈妈不知说什么好。妈妈为小萍规定了上网的时间,和放学后先做作业的要求,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萍终于渐渐入轨,对自己有所控制。可是过了些日子,小萍又不能按时睡觉了,妈妈说一说,就好一些。直到有一天,妈妈提前下班回家,发现小萍又在上网。她死命盯着女儿。小萍急忙关上电脑,试图做出一个笑脸:“我做了一个小时的作业,刚刚坐这儿一会儿。”
小萍的妈妈没有作声,但是,她只感到胸腔里的气压在不断增大,脑海里想象着这么长时间的说服与监督;女儿的近视眼;这段时间不能有足够睡眠对身体发育的影响;女儿懂得道理,却还是如此;这样没有自制力,长大不知会如何;为什么自己的女儿会这样不争气。朋友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可爱,自律、乐观、活泼,成绩优秀。这样一连串的思绪在妈妈脑海中滚动,就像滚雪球一样聚在一起,非要猛地砸下去才能一泄气愤。
接下来,劈头盖脸就来了。“你真让我
伤心,你怎么会这样对待自己,你懂不懂这样做会对你有什么样的呢?你不必解释了。我不想听你任何的辩解,你让我失望极了。你知不知道我这样做全是为了你好吗?”妈妈眼睛瞪了起来,声调骤然升高,“这个周末同学们你不能和同学一起出去,活动取消。”这时候小萍的愤怒和绝望也像洪水一样,哭叫,不服,“我就要上网,出去玩,怎么样?你是一个坏妈妈。”
对孩子与网络的关系不理解,只会屡立“禁令”,大加惩罚,过度的愤怒自然又影响了小萍母亲对事情的判断力。在愤怒的驱使下,她放弃了任何力求客观、冷静、明知的努力,甚至忘记了此时教育女儿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一味地发泄怒气,要找出一种惩罚让女儿知道失望的滋味,这岂是是对孩子的报复。
我们再看这一过程对女子成长的负面影响:第一,我们都能直观地看到,这次教育,让女儿不要上网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第二,女儿觉得母亲不讲道理,明明自己先写了作业,她还不信任自己,在心理中存了对立情绪,以后对母亲的话,对母亲的教育还能好好地听吗?第三,争吵和顶嘴开了头,以后往往会成为常态,所以,或许由此,母女关系就开始出问题了。
说实话,对待孩子上网这个事情我是有教训的,任由9岁就会组装计算机,更是个网迷,是个游戏大王,《在成长》里边有一篇《网络游戏,玩家说话》是任由的“答记者问”,12岁的时候,任由写的计算机论文在天津发表,同一年还在全市青少年电子对抗大赛上获奖。
我是鼓励他上网的,但我看到网络游戏,确实十分讨厌,万分讨厌,一直到他上了高中,当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他还要玩。到了高中二年级,他跟我商量,靠他玩游戏
的收入承担全家的电费,条件是电脑24小时不能关机,归他玩,他说,如果哪天电脑死机了,爸爸你帮我重启一下。我想了想,这可以,事情想通就好了,在高考前,他玩了几个月,好在他的玩法特殊一点,没耽误什么事情。正是我对他上网的一贯支持,他的电脑本领、网络本领很强,什么都不在话下,大学计算机课程,他一节课也没有听,第一个考过关,成绩也好,还有就是,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再也不玩网络游戏了,他自己说:“玩够了,玩够了。”任由在大学学习期间,课余时间再也没玩网络游戏,参与了很多管理工作,在欧洲读硕士当然更不玩了,他被推选为班长,是整个专业的两个学生代表之一。那是个国际谈判专业,来自几十个国家的同学中,有不少是做过管理工作的,学习上,任由在为大家服务中收获了乐趣,生活上,做中餐给各个国家的朋友品尝,他自己也感到比网络游戏有价值得多。我有个朋友,他的儿子也在北京上大学,因为中学期间孩子没能好好玩,大学期间沉迷网络游戏最后连毕业证、学位证都放弃了。而任由的计算机水平,你看《在成长》就知道了。任由后来还写了《在思考》、《在欧洲》,都跟早年打下的丰富的底子分不开。接下来我要谈的是:有益。一个人的人生,对周围的人有益,对社会对时代有益,他充实愉快,就够了。没有必要去做“人上人”。很多家长对子女发火,往往是因为自己“人上人”的期望孩子不能兑现,自己面上无光,尤其是与同事的孩子一比较,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家长一点也不用操心,自己的孩子中不溜,走下游,心理不平衡。辽宁省《家庭教育》编辑部做过一个家庭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83%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为了使这种期望不致落空,家长纷纷为孩子请家庭教师,让孩子参加特长班,有的家长还额外
为孩子布置家庭作业。对学生成绩的过高期望、过分投入,一方面地带来了期望的单一化,另一方面,“过高”的期望无论对学习成绩好还是差的学生,都会造成精神负担,诱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同时,期望过高,失望越大,失望越大,家长也越容易生气上火。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这样不争气?
我们应该问问自己:你当初有多聪明,有多争气呢?可以这样进行角色互换;全国那么多孩子,有多少孩子成了高期望的人才?考上名牌大学,是孩子唯一成才之路吗;什么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上海的《萌芽》杂志曾经开办一个高中生散文专栏,每一届获奖者都被名牌大学无条件录取,但是这家杂志的主编赵长天,他的儿子,不想考大学,觉得考不好,赵长天就支持孩子放弃。写童话起家的郑渊洁,儿子郑亚旗,就没有考大学,也没有上大学。他们的儿子没有念大学,但在社会上也都干得很好。中国政府一直在替大学招生,或者说,我们一直是权力在招生,而不是学术在招生,你觉得很好玩吗?你的子女觉得好玩吗?可以问问孩子,好玩,就跟他玩,不好玩,就不跟他玩。不跟他玩,我看没什么,省得埋没青春。
你可以回忆一下,读中国的大学是不是像坐牢。教育先进的国家,注册入学,入学即可拥有10年学籍,完全学分制,自己挑选课程,想听课就听课,想工作就工作,学知识就是为了使用,越学越好。中国大学,入门就定了4年徒刑,你想工作一年再学习,对不起,开除你。读硕士,也一样。这样的高等教育,不跟他玩也罢。
活的丰富就是了,不要攀比。都知道这样的话:人比人比死人。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不能以一个尺度来衡量。其实,我们都知道,现在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在以
后走上工作岗位就很出色,现在学习并不太出色的人不一定在工作上就落后,重要的是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人格。学校生活是孩子一生中一个短暂的时期,所以文化课的考试成绩不那么重要。如何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是家庭教育的一门重要学问,必须认真地科学地对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如果孩子有几门功课不及格,请不要发怒,也不要忧虑,应平心静气,在孩子的成绩单内“发掘”一些可以称赞的“成就”,及时给予赞赏和鼓励,同时指出不足,不使孩子丧失信心。应与孩子一起探查某些科目成绩欠佳的原因,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在追查原因的过程中,父母要态度和蔼,使孩子敢说真话,不作搪塞性回答。一方面,坚持深入地追究,直至孩子能说出真正的原因为止。另一方面,谨记不要发怒,不要责备孩子。在查问原因的过程中,不要接受孩子的“我不知道”这种回答,要让孩子作出“合理”的解释。所谓合理的解释,就是指孩子说出了导致成绩低下的真正原因。在这些原因中,包括了正面的和反面的。比如功课太艰深,力量达不到,是属于正面的;而自己懒散和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则是反面的。孩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之后,父母一方面要求孩子提出改进的方法和今后应该采取的行动;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提出有何需要协助的要求,父母应该想方设法切实地给予满足。孩子成绩欠佳,一般不要惩罚,而要多用鼓励和理解的态度,激发孩子树立信心,努力学习。更不要压制孩子正当的活动权利和游戏权利。以防孩子产生抗衡,失去自醒动机。要造就孩子丰富而有益的人生,千万不
要把学校的文化课考试成绩作为衡量的首要标准,何况有的教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不是因材施教,他是用一个模子拿捏所有的孩子。英国教育学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过分强调学校的文化课分数,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着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英国牛津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龄儿童的才能。泰南女士列出了一份能力儿童特征清单,希望那些以考试论英雄的家长们能够参照清单,发现孩子的潜能。
泰南女士的清单给出了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年轻的大亨。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刨根问底者。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美国航空和航天局的宇航员。
特征四:设计师。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故事讲述者。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罗琳是《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作者。我所提倡的“丰富有益”自然也包括大众意义上的成功。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帮助孩子找方法,让孩子会找方法,这是第一步。其次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橡皮是擦铅笔字的,铅笔是书写用的,以前是分开的,有人把二者合在一起,把橡皮装载铅笔头顶上,使用起来很方便,结果他赚了600万美元。其三,向孩子指出,凡事要靠自己,靠天,靠地,靠父母,不是好汉。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上帝不会救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地,我只能自己救自己。让孩子明白,机遇是均等的,埋怨别人是没有用的。父母有钱没钱,当官不当官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自己,自己努力自强,同样能成才。坚持健康愉快、丰富有益的家庭教育方向,才能使孩子的将来和家庭的将来健康愉快、丰富有益。这个基本观点,在今天讲座中我使用了大量的论据来支持,来说明,来阐释,来和大家共享。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建议,做家长的,多请孩子自己拿拿主意,关于学习,关于游戏,关于外出,关于上网,等等,你尊重孩子了,渐渐就会发现孩子的能力了,你会说:“喔,孩子真行。”健康愉快、丰富有益。家庭教育,如此简便易行,祝家长们人人成绩斐然,祝我们
的孩子个个活泼开心。谢谢大家。
家教讲座子女终将胜过我们◇/任见诸位好!很高兴跟大家相识。我在这里做过几次讲座,是其他方面的。今天的这个所谓家庭教育讲座,是跟大家交流体会,交流想法,也就是:分享。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子女终将胜过我们》。这个题目也许不很准确,但它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理…
《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知识竞赛复习试题1、《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于2009年月日经陕西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八 次会议修订通过,自 2009年月施行。2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根据…
全国2012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司法试题课程代码:0022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我国《公司法…
威海2010年中考作文题:美在路上。请以“美在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立意自定,文体不限。写作指导:1、这里要找准“题眼”,题眼就是“美”。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写作文前大家要想好。2、这里的“路”是什么东西,也要想清楚。路,可以是人生…
本文由()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免费下载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哲个人资料家庭背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