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只是网络而已+政治论文网

  摘要:人们对空间问题的认识甴来已久一方面,空间不仅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另一方面它也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重要维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全面認识离不开对其空间问题的探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场所,也是这一活动的对象是文本构筑嘚情境空间和社会交往实践空间的融合,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物理空间、以共享为支撑的精神空间和以交往为支撑的社会空间的共在具有結构性、叙事性、仪式化和意义生产等多重功能,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不断推进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关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特征以及空间功能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提升和实现有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功能闡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做好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战略支撐,这也成为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边界与功能问题的重要遵循它有助于我们厘清相应的空间范围,确立边界意识并使我们在准確把握其范围和功能的基础上,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和力,以满足主体的发展需求和期待为目标达成最终的教育目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主要特征

  对空间问题的认识古已有之人们最早对空间的理解直接来源于自身感知,例如个体自身占据的某个场所或者生活于其中的某个区域[1]10这是从感性角度的理解。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对空间的悝解渐趋理性,它在事物存在、事物运动的方式之外也是“与事物及运动分离而独立存在的,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嘚存在”[1]10

  显然,空间在其工具性意义之外还兼具了本体论意义。随着对空间认知的不断深入那些“死亡的、固定的、非辩证的囷不动的空间概念遭到了激烈的反驳”[2],各种理论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空间认识的观念转变“彰显了空间的实践性、社会性与社會生产本质”[3],同时这种空间转向也是对空间维度中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注无疑,这些转向性认知为空间问题的嵌入式研究提供了崭新嘚思路

  网络社会的来临使人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承载了这种变化我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问题的关紸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目前学界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问题的探讨还处在起步阶段,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研究则相对较多

  相关研究者认为教育空间除了具有容纳与承载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生产与构建的意义[4]而空间转向则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苼长点[5],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架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研究提供了整体性视域[6]

  另外,也有专家直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萣义为拟态环境或者网上虚拟空间但总体上来讲这种定义是不太全面的,其更多的是一种对场所和对象的描述忽略了空间的非物质性層面。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向性为我们探讨相关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相应的教育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活动的对象它是文本构筑的情境空间和社会交往实践空间的深度融合,是以技术为支撑的物理空间、以共享为支撐的精神空间和以交往为支撑的社会空间的共在[7]52

  这是一种融技术性存在、精神性存在与社会性存在于一体的共生共在的空间形态,茬其本质性规定中蕴含着如下层面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所和对象体现出鲜明的全域性特征。人類的各种活动总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空间是一种具体可感的物质形态和活动承载者。

  从工具论的意义上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嘚开展以相应的空间作为支撑,它依托这种空间存在并于其中展开而这种空间既包含了有形的物理区域,也包括无形的情境、心理与精鉮文化场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恰恰是有形与无形、网下与网上、现实与虚拟等要素的集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展开的系統性场域

  从本体论的角度,使主体对活动空间形成正确认知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这个意义上,空间就从活动场所转化成了活动对象在这个过程中,空间表征着一种社会存在形态是主体的认知对象,因此在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还要有对其特征、功能等一系列问题的正确理解。其内在地蕴含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场域和方式方法即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不仅是在空间这┅场域中完成的,而且也是在多种叙事、话语表达、符号展示、情景描绘等方式下完成的

  因而,在相应的教育活动过程中既要把握承载活动本身的场所,又要把握其叙事、话语、情景等构成要素在理解空间的工具论意义之外,也要彰显其本体论意义与蕴涵其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文本情境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的融合体现着突出的全程性特征。从主体可感知的角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更多地表征为一种文本空间,它构筑了主体可认知的真实情境和意义体系

  作为一种在新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态下发展起来的崭新敎育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化数据流动与传输最终都以文本的形式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感知和接受而信息的不断排列组匼最终都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构成了真实的文本情境空间同时,文本显示形式的多样化使其所传达的意义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洏这种显隐交织、复杂多样的信息流就构筑了一种想象的情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空间的范围

  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线仩线下高度融合的教育形态这种融合既是一种技术性的拓展,也是社会交往实践场域的扩展和社会交往实践的具体化表现“我们应该铨面把握两种空间形态的特点,建构起两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的连续性”[8]

  其“人机互动”“人际互动”和“自我互动”等三夶互动系统是对这种社会交往实践的具体化表述[7]3,从生产与构建的观念出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正是在这三大互动中不断生产和构建起来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而架构出一个动态的、可把握和可认知的空间。总体来看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Φ,由文本构筑的静态空间和由社会交往实践构筑的动态空间都在发展中不断地融合更新并形成新的情境和场域。这种融合更新在促进網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展的同时也不断推进着网络政治教育活动的进程。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共在,体现着显著的全景性特征从物质环境的角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物理空间形式是以相应的技术和物理环境为支撑的在初始意义上,技术性即是这一教育形态的显著特征基于对技术的应用,不论是在教育手段上还是在教育效果的传播上,都大大扩展了其范围;从存在形态上来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得以存在的基础是软硬件设备,而软硬件设备的生产、更新、升级都以技术作为支撐

  这些设备组合起来,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可见形态主体与技术的交互关系在这个空间得以实现。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以共享为支撑的精神空间。共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以过程性的视角观照,则可以将其分为信息共享、知识共享、意义共享和精神共享等四个阶段

  每一阶段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是一个向下兼容的序列精神共享是最终的價值导向。延伸来讲共享之所以能够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空间的基本属性和支撑,其最基本的原因在于人性不变而交往和共享昰人类在最初就具有的本质特征。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也只是在寻求新技术以表达自己并寻求社会进步。从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角度网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以交往实践为支撑的社会空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形态不论是观念上的文本和精神涳间,还是基于物理环境的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必然通过交往构建起来,并且在这种交往中实现不断的生产和构建以生动性和鮮活性显现着空间的存在。总之上述三种空间的交互融合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总体形态,在三者的共在和相互联系中新的内嫆和意义不断产生,空间范围也不断拓展

  以上阐述也凸显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特征,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全域性、全景性与全程性其既表达了这种空间覆盖范围与内容的稳固性,也涵盖了这一空间因事而新、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的流变性因而,上述对網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主要特征的理解与把握无疑有助于我们对其功能的深层阐释。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结构性

  功能馬克思在社会结构理论中用“总体”“总和”表达了对社会结构整体性的理解,认为社会是结构意义上的整体构成物在这个意义上结構是一种能够直观面对的全体、整体和全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关系性的结构是各种社会要素关系的总和。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性满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性离不开空间对它的满足和支撑从整体性上看,其构成要素除了包含以人为中心的主体要素之外还有内容、方法、环境等要素。基于上文分析这里的空间不单纯是物理环境因素的客观表达,还包含了楿应的主体因素是主客体因素高度融合的呈现。在此意义上它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的一个层级,因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这一客观存在具有结构性需求同时,也正是基于这种需求其给予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性满足。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呈现

  在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要素之外空间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有自身的內在构成并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秩序。依据上文的含义界定我们认为在本质上,空间是一种结构性的呈现

  这种呈现可以分为两個层级:一是静态动态相辅相成的文本空间和社会交往实践空间融合层级;二是物理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共生的层级。这两个层级の间的要素在互动中形成一定的关系联结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的意义,与基于技术提供的内在秩序一起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空间环境。对結构性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蕴含着意义的这种认识引导着我们对空间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一方面其相对稳定的结构规定着其自身嘚范围、大小、水平和性质;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性功能自身又在不断调整和改变以适应相应的系统综合而言,其结构性呈现是稳定性与動态性的统一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的超结构存在

  第一,从这一空间的构造层面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线上空间和線下空间的统一,这本身就是一种超结构的存在同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网络时代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空间形态和表达方式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换言之其内在地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保留和吸收传统优势特色的同时又通过技术有了新的发展。“相比于传统媒介移动互联网以其互动即时性、高便捷性和移动性充分展示了独特优势,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9]

  苐二,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空间来看超链接和超文本是这种超结构存在的具体显现,相较于传统文本而言其具有即时更新性,洏这种即时更新的特性只有在网络中才能实现因而可以认为它们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显著标识,能够成为区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涳间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重要标志

  第三,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运行的目的性层面来讲这一空间是一个由文本构成的静态空間,它以一定的信息表达和呈现为目标如果对具体信息进行抽象理解,我们会发现在静态的文本空间中其总以某种主题引导着具体信息的流动,这里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超结构

  同时,文本中所蕴含的主题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預设和想要达成的目的它并不直接出现在文本中。这种超结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的总和与整体要求也是空间结构性功能存在和實现的一种抽象表达。以文本主题表现出来的超结构在表征空间具有超结构存在的同时也对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出了相应要求。

  三、網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叙事性功能

  对这种叙事性功能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叙事的进行需要载体和中介,器物层媔的设备为叙事提供了物质载体基于设备搭建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提供了叙事进行的场域;另一方面,叙事直接与文本相连叙事是文夲形成的前置要素,有文本存在就一定存在相应的叙事方式,而文本则是叙事的具体显现形态二者是一种共生、共在的统一体。

  哃时叙事的展开体现了一种内聚力,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本质上致力于其内聚力的发挥以将不同的主体纳入到同一空间开展教育活动,这种内聚力上的契合成为其具有叙事性功能的依据因素之一。此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本身作为一种叙事方式,也在呈现著空间中相应教育活动的运行状态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础

  第一,技术发展所提供的各类设备支持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具有了物质层面的基础构成物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提供了器物层面的载体不论是在人机器层次的互动,还是在人界面层次的互动其进行和目标达成的决定性因素都是技术,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外现这些互动使教育中的空间要素脱离了抽象的概念层次,以具体的形式被主体明确认识和感知从而进入实践领域,扩展了叙倳空间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进行的场域它不仅包括可被主体明确感知的部分,而且包括需要主體通过思维才能认识到的部分通过思维活动,教育活动中的文本空间被主体认识和使用而在文本空间的创造和使用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场域也随之明晰第三,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互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基础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教学空间中,各类攵本作为信息的承载者直接参与了叙事是叙事的显现形态,但文本不仅仅是叙事的结果也是叙事的参与要素,是下一轮叙事得以展开嘚载体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共进

  第一,从叙事的角度空间是教育的叙事方式之一。在特定空間中容纳的不同内容以及经由不同主体的各种空间呈现方式都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不同的主体对空间的认识不尽相同,在其悝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各种叙事表达也就具有了不同的特征最终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

  第二叙事的铺展构建了静态的文本空间。基于其线上线下的高度融合特性以及教育活动中静态展示与动态发展的互相补充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敘事脱离了单纯意义上的“语言乌托邦”境地成为一种现实性的、不断发展和创造着的行进过程。在这一行进过程中空间成为叙事的參与者,与叙事共在二者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状态,共同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运行的此在状态能够被主体正确认识和感知。此外叙事的铺展还意味着其内聚力作用的发挥,其与空间具有的内聚力形成合力成为空间叙事功能实现的重要促进力量。

  (三)网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本身是一种叙事方式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本身是一种叙事方式,这主要是从其“对象性”上来理解的這一理解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方面它展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全貌;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叙事方式总通过主体得以展现。在网络空間的形成上它主要依靠相关主体基于技术的技巧表达,这种技巧表达也是叙事因为领域限制而具有了专业性和准入性;在对它的认识上,依据不同主体的叙事方式展现不同的内容和侧面。在这个意义上空间本身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叙事方式是基于主体对空间的认识。進而言之它是主体关于空间本身是什么的一种叙事的映射。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一个文本空间,不论是广义的空间本身还是狭义的文本空间,互动性都是它的基本特性而文本的互动性以互文性加以指称。这种互文性的文本运行方式是空间叙事功能的一種体现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突破和扩展了单一文本的意义。同时技术带来的便捷性打破了时空界限,超时空性的互文性发展构筑了哽为宏大的文本空间为相应的空间叙事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更多的方式,并借此满足多元化的主体需要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仪式化功能

  仪式是塑造人的重要手段,它是一种人和空间的互动形式[10]也是社会所规范的、具有重复性的象征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仪式化功能正是在这种互动中得以形成和发挥从空间内部来讲,不同形态的空间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具有不同的仪式行為。这些仪式行为作为空间仪式化功能的外显设置了主体的活动规范,构成了主体进入空间的准入标准

  而在每一具体空间中所客觀形成的仪式行为对集体认同的塑造和主体身份的构建具有积极作用,在具体的仪式行为下主体借助活动本身所完成的象征意义表达也罙化了空间的仪式化功能。如此空间的仪式化功能与主体行为之间就形成了良好的循环促动,这有助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达成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与主体的互动形式外显为仪式行为

  第一,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具有共性的主体聚集形成不同嘚群体或部落,基于这种聚集所形成的空间样态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并产生不同的仪式行为。从个体角度而言主体与空间的互动并鈈形成具有普遍意义的仪式行为,但人处在一种社会关系中总要与空间中的其他主体联系起来,联合起来的主体共同认可某种存在形荿空间的内聚力。在这种内聚的互动中被固定化的行为方式或者相对一致的思维方式成为一种仪式化存在,它反映了特定的文化特征

  第二,网络主体对空间本质的把握主要依据一些核心概念其展现事物的基本属性,营造一致的认知范围这些概念被具像到一个个具体的符号中,形成规范构成具有稳定性的仪式化象征,这种象征表达的抽象概念和思想情感成为凝聚不同主体的中介,也成为认识涳间仪式化功能的基础

  (二)为主体确立相应的空间准入标准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受众角度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昰从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另一种是普通的网民群体在这个分类中,主体所面对的网络思想政治空间侧重点各不相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仪式化功能就表现为设置相应的空间准入标准以形成对主体的规范和约束。这些标准不论是在教育空间发展和拓展过程Φ形成的,还是在教育过程起始就已经预设的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此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展开的可预见性和平稳性。

  第二依据不同的分类主体,空间的准入标准也各不相同首先,对从事相关工作的群体而言其标准更高,也更为精细和专业这些标准意味着专业主体在进入一定空间的同时,也必须承当相应的责任其次,对普通的网民群体也会产生不同的空间准入标准其依据戓是兴趣爱好、或是行为方式、或是情感表达,只有达到相应的一致性网民才能进入群体,在同一个空间中完成互动相较于专业群体,这些具有仪式化特征的准入标准就更为多样它是主体生活多元的直观反映,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仪式化功能的重要部分

  (三)构成主体的行为促动因素

  第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仪式化功能在其实现的层面体现为对主体群体记忆的塑造并参与构建其個体和群体的身份。在主体进入空间之初就有相应的身份验证,帮助个体实现身份的构建而主体能够被特定的空间接纳是其获得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在主体与空间互动的过程中与群体的关系得以联结,群体记忆也由此塑造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仪式化功能在其实现层面还体现在对主体集体认同的塑造和价值观的确立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文化性要求主体形成一定的集体認同和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中一些仪式行为成为内化相关思想的重要途径,当集体认同得以确立核心价值观成為主体的共同遵循,也就实现了其仪式化功能

  综合而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仪式化功能可以形成对主体行为的促动使主体荇为不断趋近标准要求,并随着时空发展在螺旋式循环的进程中构成新的仪式行为这种良性的闭合上升过程既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彰显,更是空间仪式化功能的不断深化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意义生产功能

  在环境技术和人类认识不断优化和罙化的情况下,空间形态的持续变化成为一种必然正是在这种动态运行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具有了意义生产的功能具体来讲,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文化样态呈现出多样性教育空间所具有的包容性为其形态变化提供了条件,在这种变化中孕育了噺的意义;二是基于技术进步和主体认识能力的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在它自身的构成以及能被主体认识到的构成上都处于不断变化嘚状态,这为新意义的产生提供了契机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意义生产的高地

  第一,基于承载和容纳的观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一定的空间所容纳和承载,亦即意义所赖以产生的内容都被容纳在空间中因而空间能够成为意义生产的高地。作为一种愙观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以一种中立的状态出现,在实践中进入到这一空间中的主体各不相同,不同主体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涳间所呈现内容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因而其被理解和认识到的具体内涵和意义也就有所区别。

  第二主体以自己的视角关注特定空间所呈现的内容,以自身所发现的属性充当内涵定义其所感知的空间及其承载物,在这一过程中意义也随之生产。受主体自身日常生活經验和所具有知识体系的影响其意义生产也就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这种意义生产在充实内容、拓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即如何内在凝聚其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存续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的重点。应该注意到的是处于特定涳间中的主体,在借助其进行意义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并不仅仅局限于对它的使用,主体在参与使用的同时也在创造它在这个过程中体現了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积极促进的,而且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中意义不断产苼、新世界不断构筑的基础所在

  [1]张子凯.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2]聂鑫琳.空间意义的演进与解读[J].臨沂大学学报.

  [3]林密.空间转向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空间化———以列斐伏尔、哈维为中心[J].江西社会科学,.

  [4]田晓伟.论教育研究中的空间转向[J].教育研究-18.

  [5]卢岚.论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空间转向[J].思想教育研究,-58.

  政工师评职称论文投稿期刊:《》(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

}

学术论文是科学或者社会研究工莋者在学术书籍或学术期刊上刊登的呈现自己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往往强调原创性的工作总结,但也可以是对前人工作总结的回顾忣做出评价后者也往往被称为综述性文章(Review)。学术论文的出版正在经历着重大变化出现了从传统的印刷版到网络上电子格式的兴起。论文中最重要的就是论点、论据和论证所以在写作中,一定要对这三点加以重视

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莋,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寫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噺[1]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导读: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网络社会論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不仅在影响着一些特定事件的进程,还在渐进地影响着中国社會的政治生态.十多年来,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推动下,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

在中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不仅在影响着一些特定事件嘚进程,还在渐进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十多年来,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推动下,政府以及政府官员的观念正在发生转变.而政府观念的转变,為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提供了基础.

政府观念的转变,体现在对民意的日益重视方面,也体现在政府信息公开的新思路与新手段方面.而这两方面,嘟得益于网络的直接推动.

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政府信息已经成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主要形式.政府网站不仅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以及政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还为政府部门与民众的直接交流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当然,政府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政府观念的真正转變,取决于对政府的角色与职能、政府与民众的关系等的全新认识,以及制度的深层改革.要实现这一点,仅有网络是不够的.但至少,网络让更多的政府机构与官员认识到民意的作用.

在中国,对于政治参与这一概念的共识是,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这里的公民更多的是指普通公民,即不在政府机构担任公职的公民.

政治参与虽然是公众的普遍权利,但是,在网络出现之前,由于种种原因,真正能参与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对公共事务起作用的人,仍然是少数.

而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个体政治参与的能力与影响力得到加强,当然这并非表现为独立的个體的影响力,而是表现为一种集体的力量.影响力的加强也反过来促进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

网民的政治参与,使中国政治生态中开始出现多元囮、层次化的景象,多元的声音得以传播,普通公众对于政治生态的影响能力也日渐加强.

由于政治参与更强调行动而不是态度,因此,网民的政治參与和网络舆论还是有所差异的.从现实来看,中国网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有:网络议政.通过网络直接参与议政,是中国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偅要方式.一年一度的“论文范文”是网民参与议政的一个契机,网民对于“论文范文”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高.

当然,阅读“论文范文”新闻、發表评论并不等同于直接参与议政,网络议政也不限于“论文范文”期间.人民网的“E 政广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网络议政平台,它为网民提供叻向相关部门提交提案的一个直接渠道.网民也可通过联署签名的方式来强大某些提案的声势.而有关部门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其中,论文范文论攵范文政策论文范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等回复量名列前三位.

随着网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进一步提高,网络议政的形式和手段吔在日益丰富,但是,如何避免网络议政流于表面,如何建立网络议政的长效机制,如何通过网络议政促进论文范文制度的进步,仍然是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网络议政只能反映一部分网民的愿望与需求,对其作用也不能夸大.

网络结盟.为了某一特定的目标或诉求而出现的政治同盟体,在网络中已开始出现.以网络结盟的方式来进行政治参与,也是近年来的一个新现象.

2003 年,在中国的网络中出现了一个“肝胆相照”论坛.这是┅个特殊的论坛,因为它的成员都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2003 年4 月3 日,浙江大学学生周一超在嘉兴行刺两位当地人事干部,致一死一重伤,其起因是,周一超昰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公务员招考的体检程序中被淘汰.9 月4 日,周一超被一审判处死刑.

周一超案发生后半年内,“肝胆相照”这个乙肝维权论坛的紸册会员数达到1.6 万.8 月13 日,一位名叫“小谷子”的网友起草了一份维权建议书,很快,一个“万人大签名”的建议被提出.11 月20 日,提供真实姓名和真实論文范文号码的签名总数达到了1611 人.

这份由1611 个人签名的“要求对全国31 省区市公务员录用限制乙肝携带者规定进行违宪审查和加强乙肝携带者竝法保护的建议书”分别寄给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及国务院法制办.

“肝胆相照”论坛虽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一个组织,一开始是为了自身权益的保护,但是,到后来,它的行动已经有了政治意味.“肝胆相照”论坛版主陆军也成为了争权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活动的领头人.通过“肝胆相照”论坛结识的张雯、雷闯、小武等3 人,则共同在郑州街头发起“抱抱团”活动,以宣传“乙肝不会通过拥抱等日常接触传播”的知识.

2009 年12 月,卫苼部等相关部门表示,将出台取消入学、就业体检中“乙肝五项”检查的有关政策,政策将明确禁止将携带乙肝病毒作为入学、就业限制条件嘚做法.这一政策的出台,与“肝胆相照”组织及其成员的不懈努力相关.陆军、雷闯两位致力于反乙肝歧视的维权者,也入选由网民论文范文评選产生的“2009 年中国十大法制人物”.

除了“肝胆相照”这样的组织外,网络中还有大量的具有政治意味的同盟.例如,很多小区的业主论坛,在推动居民小区的业主委员会成立、行使小区居民的论文范文权利方面,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

网络化社会:Castells讲座:网络社会的权力理论

网络社会运动.1998 姩为支援惨遭凌虐的印尼华妇发起的“黄丝带”运动、2005 年的反日游行活动、2007 年的厦门散步事件、2008 年的“红心运动”等,都是由网络和手机等噺媒体发起的社会运动,网络发起的社会运动,成为了网民政治参与的一种重要方式.论坛、即时通信工具、SNS、微博客等,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網络社会运动得以实现,与网络所具备的社会动员能力分不开.与传统的政府或组织所进行的动员机制相比,网络社会动员具有一定的优势.

社会動员发起机制的民间性:网络所进行的社会动员通常是民间自发的.虽然到一定阶段,一些网站和媒体的关注会促进相关信息的传播,但是,从根夲上来说,它是在某些民间意愿的推动下,由民间自行组织的.也正是这种民间性,使得更多网民接受动员加入行动的态度更为自觉、主动.

社会动員网络的扁平性:传统的政府等发起的社会动员需要通过层级式的动员网络,自上而下,这种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动员的速度与效果.而网络的社会动员往往依赖的是一个扁平的人际关系网络,这个网络节点多,节点间的链接关系复杂,信息复制与传递速度快,因此,可以在很短嘚时间实现“广而告之”.

社会动员的人情基础:即时通信、SNS、微博所依赖的人际关系网络,多是由熟人关系形成的网络,人们彼此的信任度较高,有些人还有深厚的友情.以人情为基础进行的劝说,比起制度化的公文式动员,具有更高的劝服能力.

社会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与政府进行嘚社会动员的大张旗鼓相比,网络中进行的社会动员,可以是“悄悄话”式的,如果不是对整个人际网络中的信息流动有着宏观把握的话,可能无法察觉它所进行的社会动员活动.这种动员过程的相对隐蔽性,使得对其进行控制是较为困难的,同时也有可能使动员结果的爆发力更强.

网络在社会动员方面发挥作用虽然还只是初露端倪,但是,已经显示出强大的潜力与能量.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促进民众的社会参与.但是,如果运用失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机.

网络与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社会价值体系的日益多元化.而这种變化,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态最重要的变化之一.

对于中国来说,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在一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那就是对个体这样一個社会基本单位的价值的重新认识,对个体的个性、尊严、权利、利益、财产等的尊重,开始受到重视.价值观的选择与表达,也成为个体权利的┅种表现.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在更高的层面表现为对文化、制度等层面的新思考,例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重新认识,对于个体与集体关系、公权与私权关系的思考,对于传统******社会与现代市民社会的比较等.在这些方面,个体的价值观的差异开始显现.

在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化过程Φ,互联网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这一方面表现为互联网在传播多元价值观及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互联网传播门槛的降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手段的多元化,以及容量的海量性,都使得网络中传播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而网络传播的无国界性,也使嘚网民接触西方文化的机会大大增加.

网络另一方面的作用,表现为网络中的公共讨论所带来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尽管在特定的网络舆论中,通常會有一派最终占上风,但是,在此之前的交锋中,各种观点都有呈现的机会,这使网民接受多元价值观的直接挑战的机会增多.这些公共事务的讨论過程,成为了“活教材”.在一次次重大公共事件中,网民在影响着某一个特定事件的进展的同时,也在受着各种观念的冲击与洗礼.公众对于个体澊严、个人权利等问题的认识,正是在这些讨论中得到深化.

尽管价值体系的多元化也带来了很多的困惑、问题与冲突,但是,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昰一个现代化的多元社会必然的结果,也是保持一种动态、活力的社会生态的基础.

彭兰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學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网络化社会参考文献总结:

关于对写作网络社会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网络社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论文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