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分享微博到微信打不开微博分享总是网络不可用

我想请问为什么我点分享到微博,显示分享失败,由于网络故障未分享成功,你可以稍后再试-上海其它问题-知识问答-上海中国婚博会官方社区
微信筹婚更简单
上海站[切换]
当前位置:&&&
[已完成]我想请问为什么我点分享到微博,显示分享失败,由于网络故障未分享成功,你可以稍后再试
我想请问为什么我点分享到微博,显示分享失败,由于网络故障未分享成功,你可以稍后再试
您好,分享过程是由我们的网站向第三方平台分享,这中间有很多原因会导致分享失败,比如您的帐号分享的过多,会导致失败,还有您的帐号授权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失败,这是受到第三方如新浪、人人等网站的限制,所以这个我们这边是不能控制的。建议JMS帐号绑定时间如果太长可以重新邦定一下,这个有可能提高成功率。
楼楼您好,您所说的问题可能有2个原因,一个是您的网络当时不是很流程,另外一种可能是您在设置绑定的时候,没有绑定好,又或者是绑定失效了,您现在可以再试试到:个人中心-个人信息-帐号绑定,然后再绑定下试试。绑定好了之后再点分享看看。希望我的回答能对您有帮助。
同类问题 回答
问答管理员
最新筹婚聚焦
03.01-03.31问答热点排行
扫码下载APP
预约服务条款
会员服务条款
内容版权声明协议
主办单位:中国婚博会
.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 咨询电话: 010-
京ICP证140647号 - 京ICP备号 - 京公网安备41号
中国百万新人信赖的采购平台!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s,部分功能将无法正常使用!!!您的当前位置:>>
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网络社交转移现象探究
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网络社交转移现象探究
& & & & & & & & & & & & & & & & & & & &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网络社交转移现象探究
From&MicroBlog&to&WeChat&Moments:&Interpretation&of&Social&Networking&Transfer
作者简介:颜湘君(1969—&),女,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王滢(1989—&),女,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硕士生。
联系方式: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麓山路36号: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10001
摘&要:本文从微信朋友圈图片的影响力、朋友圈“圈子”对用户私密社交圈的维护、朋友圈用户的受众使用心理三方面分析了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的网络社交转移现象及其成因。
关键词:微信;微博;朋友圈;网络社交
Abstract:&This&paper&interprets&the&social&networking&transference&from&Weibo&to&WeChat&on&three&aspects:&the&influence&of&photos&on&WeChat&Moments,&people's&private&social&relationship&which&weChat&Moments&maintains,&and&the&psychology&of&people&using&weChat.
Keywords:&weC&&WeChat&M&Social&Network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到2013年7月微信用户已经突破5亿,微信适合于移动互联网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微博必然的冲击,曾经火热一时的微博用户的活跃度开始下降。2012年微信推出的“朋友圈”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分享照片与文字信息的平台,与微博相比,朋友圈更侧重于社交功能的拓展与升级。由于微信朋友圈图片的影响力、朋友圈“圈子”对用户私密社交圈的维护、朋友圈满足了用户求真、求新、求安全等多重心理需求,网络社交发生了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的重大转移。
一、微博的“冷”与微信朋友圈的“热”
2011年1月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只用了两年时间微信就成为了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信应用。2012年4月19日,“微信”正式发布了4.0版本,推出了“朋友圈”功能,“朋友圈”功能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分享照片与文字信息的平台,这一平台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层,同时植入了更多的开放元素,比如其他互联网可以通过“微信”提供的开放API链接“微信”,导入和输出内容。“朋友圈”功能的推出使得微信由社交关系迈入了内容层,“微信”也从单纯的聊天工具成为了一个移动社交平台。
同样兼具网络社交平台与移动社交平台性质的微博,在它刚出现之时,人们对网络社交还感到新奇陌生,后来随着微博使用人数的剧增,微博掀起了网络社交与移动社交的流行浪潮。好景不长,在喧哗了一段时间之后,微博的用户活跃度开始下降。
来自市场研究机构Globle&Web&Index全球社交网络的用户活跃度数据显示:“在2012年的二季度到四季度,新浪微博的用户活跃度下降了近40%,同时很多粉丝的日发帖量相比以往的高峰时期出现大幅下滑,新浪微博的整体流量下滑。”[]与之相比,微信的人气却与日俱增,大量用户和开发者正在向微信转移,在2013年4月底至7月初,微信用户数的增速达到了160万每天,相较于之前大大提速,到2013年7月,微信的用户数突破5亿。微博和微信这两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先后诞生,以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作为发展背景,使得我们的时代已经成为个人互联网时代。同是新兴媒体,微博的逐渐转“冷”与微信的逐渐转“热”,意味着网络社交,尤其是移动网络社交,正在悄悄发生转移。
根据速途研究院2013年3月微信用户行为分析报告显示,通过对用户的抽样调查,有92.97%的用户曾使用过微信,说明微信的普及率非常高;其中,27.17%的用户每天使用一次,36.23%的用户每天使用多次,意味着63.4%的用户至少每天使用一次,说明微信的使用频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很多用户使用微信的频次都超过了手机QQ。
&&&&&&&&&&&&&&&&&&&(速途研究院制图)  &&&&&&&&&&&&&&
(速途研究院制图)
微信带来了免费的语音通话以及免费的图片发送,93.51%的用户首选微信的语音聊天功能,77.28%的用户使用发送图片功能。速途研究院的调查数据显示,在使用微信的用户中,经常查看“朋友圈”照片的用户占61.66%、在朋友圈分享过照片的用户占53.55%,由此可知,“朋友圈”是绝大多数微信用户经常使用的功能,是吸引用户使用微信的重要功能之一。微信方便快捷又免费的方式切中了用户的需求点,这是微信推出后用户量迅速突破3亿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社交呈现出从微博到微信转移的既定事实。用户互动的内容和场所发生转移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微博源于PC互联网,微信源于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因其便利性而明显优于PC互联网,在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的时候,移动互联网开始席卷人们的生活,微信对微博的冲击也是必然的。腾迅总裁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对PC互联网的一种延伸,更是一个颠覆。”[]PC互联网时代,人人网、开心网等传统社交网络相互竞争,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的出现无疑引发了网络社交格局的新斗争。
其次,相较于微博,微信的超越之处不仅在于它的真实性与双向性,还在于它的产品设计的独特性。豆瓣产品经理黄海均认为,微博与微信本身有比较大的内容交集,微信的设计决定了在该平台上用户真实私密的互动更易发生,由于微信将用户分享的内容托管在一个SNS上,这种方式容易使用户上瘾,这样的分享就容易产生指数级的网络效应,随着人们对微信的依赖度增加,对微博的以来就不止是线性的下降了。[3]&
二、&微信朋友圈社交功能的拓展与升级
微信朋友圈,简单来说就是指用户在微信上通过一些渠道认识的朋友形成的一个圈子。朋友圈是4.0版本的主打功能,作为微信的二级功能,巩固了微信的霸主地位,是熟人互动的某种延伸。
(一)读图生活:“朋友圈”图片的影响力
微博的核心内容是文字,微信朋友圈的核心内容是照片,当微信聚焦于照片时,朋友圈便产生了巨大能量。根据速途研究院的调查报告,在使用微信的人群中,查看朋友圈照片的人和分享照片的人占绝大多数,可见照片在朋友圈中占有很大比重。
随着信息膨胀,读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人们常常称这个时代为读图时代。从受众接受层面来看,“‘读图时代’新的接受经济学原理将是‘快感+节约原理’。说白了,就是受众在接受活动中,不可避免地趋向于接受那些最符合经济原理而又付出较少但得到较多的媒体或文体。”[4]
在“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社交平台的设计越来越注重图片的影响力和地位。微信负责人、腾讯副总裁张小龙认为,微信要让每个人都可以使用,图片是最好的介质。就以微信5.1版本为例,要使用微信“朋友圈”发送原创内容,首先要点击“发现”功能的“朋友圈”,进入“朋友圈”界面之后,点击右上角的相机键,之后会弹出“手机相册中选择”和“拍照”两个功能选择,用户选择照片后再配上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就可以发送图文内容,这个操作简单方便,发送的内容可以是日常生活记录,也可以是旅行动态分享,还可以是个人生活感想,这种基于个人生活的分享充满了无穷生活乐趣。由于照片的上传和分享是手机上关于移动社交最简单的操作,只要能让用户把照片从照片库拿到应用中,微信“朋友圈”就成功了一半。当然,微信“朋友圈”也可以长按相机键发送文字,但这是微信团队在开发朋友圈时的隐藏功能,微信“朋友圈”功能鼓励用户发送图片的初衷一直没有变过。
图像对眼球的吸引力是文字无法比拟的,根据麦克卢汉的定义,图片是热媒介,热媒介是延伸一种感觉的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与文字相比,图片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在现代生活快节奏的压力之下,网络移动社交越来越朝浅阅读、快餐阅读的方向发展,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的时间大多是个人生活的“碎片时间”,用户在碎片时间是疲于去理解、记忆冗长文字信息的,趋向于接受符合经济原理的付出较少而得到较多的媒体,微信朋友圈以图片分享为主的定位让用户可以快捷地获取高清晰度的图片信息,而微博平台上基于文字的主要分享却需要用户投入相对较多的时间。在读图时代的大潮中,大多数用户需要的是快餐式的“眼球消费”,这种文化现象也是促使微信“朋友圈”逐渐发“热”的原因之一。在读图时代,微信朋友圈的设计及其照片的深刻影响,使用户切切实实置身于读图生活。
(二)“圈子”:微信朋友圈的私密社交
(速途研究院制图)
&&&&速途研究院关于“微信用户最初使用微信的原因”调查发现,71.34%的用户选择“因为朋友、同学等周围的人都在使用微信”而开始使用微信,这一数据说明用户使用微信的原因更多地来自圈子推广和口碑宣传。CNNIC近期关于微信行为特征调查分析表明,77.46%的微信用户通过QQ好友添加微信好友,60.15%的用户通过手机通讯录添加微信好友,由此可以看出微信主要是基于熟人社交的平台。“圈”是微信“朋友圈”的核心,微信朋友圈是基于熟人社交的平台。微信的社交根基除具有建立SNS弱关系功能之外,还具有基于QQ好友、QQ邮箱、手机通讯录的熟人社交功能,与微博相比,微信更注重对强关系社交的维护。
微信“朋友圈”的社交关系就是一种强关系社交,“朋友圈”的设计更加注重维护“圈子”的私密性,通过分享自己和关注朋友,用户可以把微信好友区分在不同圈子。继微信升级到5.1版本之后,朋友圈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以下分析均以微信5.1版本为例。
首先,微信用户之间唯有相互确认才能成为好友,这种机制就在用户各自的社交网络中淘汰了不相关用户的信息。对于不得不加的朋友,微信朋友圈有个设置“隐私”的巧妙功能,用户可以选择“不让看照片的人”和“不看他(她)的照片”来帮助用户避免接受垃圾信息。而在微博上,虽然也可以粉熟人成为好友,但一些公众帐号会成为潜在的广告营销帐号,这些营销帐号会定期发送一些垃圾信息,这样必会对用户的使用造成困扰。
其次,微信用户在使用“朋友圈”时就把朋友分在不同圈子里了。用户在“朋友圈”发布内容之前,可以设置发布的内容是对所有朋友可见的,或者是对某个圈子成员可见的,甚至还可以设置不让某几个人看到,这样,用户发布的内容是给指定“圈子”内的好友看到。微信用户也可以发指定的内容与不同圈子的人分享,同时,最私密的内容可以选择只发给自己。微博对好友的分类则未免简单粗疏,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也可以把用户分在不同的圈子,但对好友的分类只有“同事”、“朋友”、“同学”、“明星”、“家人”、“其他”这六项,用户在操作时不易区分出个性化的圈子,其私密性明显减弱。
&微信朋友圈的设计无疑巩固了微信的强关系社交,比如,用户发布了一张生活照并附上文字,朋友圈的好友会基于这条信息点赞或者评论,同一个熟人圈子的好友可以基于这条信息互动评论,而这条强关系链条之外的好友看不到这个熟人圈子的互动,这样,用户的熟人圈子在不知不觉中被区分,朋友圈里的社交方式无疑是一种具有私密性的强关系社交。
在“分享”事项上,“朋友圈”更注重维护用户的私密性与个性化需求,并且这种强关系社交使得信息在熟人圈的触达率更高,微信无需上线的设计使得熟人社交更具神秘性与趣味性,无疑巩固深化了熟人圈子的粘性。
笔者对于微信朋友圈进行了随机的网络抽样调查,这次调查主要针对年龄在18-28岁的年轻用户(本次问卷允许用户做多项选择),近87%的用户认为微信最吸引他们的功能是语音聊天,其次有近70%的用户选择了朋友圈功能,有近58%的用户认为朋友最新动态是使用朋友圈最关注的方面,在朋友圈中更喜欢分享那种内容这个选项下,近69%的用户选择了生活图片加文字,近80%的用户认为圈子互动的私密性是朋友圈最出彩的设计,在朋友圈功能最能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这个选项下,分享与私密社交是被绝大多数用户选择的两项需求。
& & & & & & & & & & & & & & & & & (笔者制图)
微信作为强关系连带的网络社交,微博作为弱关系连带的网络社交,二者侧重点不同,究竟哪种更适合我国网络社交的发展模式?学者边燕杰提出强关系假设,“由于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不同,承担桥梁作用的是强关系而不是弱关系。在以伦理为本位的中国社会中,人情比信息的价值更重要,信息的传递是人情关系的结果而非原因。”[5]的确,强关系社交在我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微博作为侧重于弱关系的网络社交模式,圈内多数的弱关系社交使得社交关系难以深化,且易滋生蔓延虚假信息。微信作为侧重于强关系的网络社交模式,无疑更契合中国网络社交的发展需要。
三、微信“朋友圈”的受众心理分析
&&&&&微信朋友圈中的任何一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传播受众。作为受众的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充分满足了诸如求近、求真、求新、求趣、求易、求安全等多种心理需求。
(一)求近
&微信朋友圈主要是基于熟人关系的圈子,朋友圈中出现的大多是熟人状态的更新,这满足了用户的求近心理。而微博用户可以关注的对象范围广,用户除了关注好友,更多的是关注那些大v账号,如明星、微博达人,还有公共微博。微信是“以关系为核心的高度私密性社交工具”,微信基于“许可”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粉丝质量远高于微博,决定了它的产品属性“以服务为主”,“以内向的沟通为主”;微博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瀑布型弱关系社交平台”,“以外向的传播为主”,“是以事件为主的爆炸式营销。”[6]微信、微博不同的特性决定了二者满足用户心理的差异性,微信朋友圈中熟人关系网的呈现,使得用户不自觉地好奇熟人圈子的好友动态。
(二)求真
微信朋友圈是在相对私密的熟人圈子内对个人生活的记录,用户在私密的熟人圈子里发布的内容大多是真实的,基于用户手机相册中的照片再配以简单的文字,就可以成为朋友圈中备受关注的内容。朋友圈中出现的内容可以是一张美食照片的分享、可以是一次旅行的简单记录、也可以是用户喜欢的音乐或文章,这些内容是用户真实情感的表达。
(三)求新
微信朋友圈鼓励用户记录当下生活,鼓励用户去“分享”,朋友圈内容通常是用户最新生活动态的展示,如微信5.1版本,在编辑文字时,编辑框会弹出“这一刻的想法”。微信朋友圈每日为用户提供新内容,迎合了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喜欢关注他人、喜欢记录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生活点滴的心理。
以笔者的微信朋友圈为例,笔者共有将近100位微信好友,他们的年龄分布大多在20--30岁左右,平均每天会有20至30位好友发布朋友圈内容,大约70%的内容是基于自己生活中某张照片的评论,有表达自己当下心情的、有关注某一社会问题的、也有上传老照片发表感慨的,纵观这些内容特点,有晒美照晒美食的,有发优质的图片文字走文艺路线的,也有发搞笑图片娱乐生活的,剩下近20%是转载文章、转载歌曲的,也有近10%的好友发布纯文字信息。
(四)求趣
用户每天浏览朋友圈中的内容,看好友们发布的图片与文字,了解他们的最新动态,知晓他们关注的事物,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感知他们的生活品味与生活态度。用户只要点击某好友头像,该好友所发布的所有内容便会以时间轴的顺序呈现,如同他(她)个人生活的记录簿。微博也可以记录生活,但是,微信朋友圈不同于微博,微博的字数发布限制在140字之内,微信朋友圈的文字发布没有字数限制,没有了字数局限,也为微信用户在内容创作上提供了更多的想象力。微信私密的朋友圈子让用户感受到生活充满了趣味,并由此热爱生活。
(五)求易
如今,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广泛普及,时代的发展需要能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成功运作的即时聊天工具,而微信的使用者多使用智能手机进行交流,微信的设计非常适合于手机客户端与移动互联网络,它集语音、文字、图片、视频等聊天方式于一身的功能,与智能手机操作简单、反应迅速、集多功能于一身等优势有着天然的捆绑联系,朋友圈内容的发布因此变得十分便捷。
以微信5.1版本为例,点击屏幕下方的“发现”,接着点击“朋友圈”,就会进入用户的朋友圈页面,如果用户要发表朋友圈内容,点击右上角的相机按钮,就会出现“拍照”和“从手机相册中选择”两个功能选项,若选择“拍照”功能,用户便可对当下生活进行记录,配以简单文字就可发表在朋友圈中,用户的手机中一般都会保存自己满意的图片,如果从手机相册中选择,用户最多可以选择八张照片同时传送,这种操作的便捷满足了用户的求易心理。
(六)求安全
当用户好友更新朋友圈动态之后,“发现”功能旁会显示一个红点以提醒用户有好友更新状态,基于好友更新的内容,有“赞”和“评论”两个功能可以选择。微博也有点赞与评论的功能,但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用户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微博账号公开发布的所有微博内容,以及博主与他的好友的互动评论,与之不同的是,微信朋友圈这个私密的圈子中好友互动也具有私密性,用户只能看到共同的微信好友的评论,这在无形间区分出一个私密的社交圈子。在人们越来越注重保留隐私的今天,网络社交的私密性显得愈加重要,微信朋友圈的设计充分符合熟人圈子社交的私密性,这正是其优势。
比如,用户A发布在朋友圈中的某个内容被好友B评论,一旦A与B共同认识的好友C再评论,“朋友圈”便会提示用户A及其好友B——收到共同好友的评论,用户A及其好友B接下来还可对好友C的这条评论进行二次回复,但若不是用户A及其好友B共同认识的好友D,是不会看到这些评论内容的。
微信朋友圈人性化的设计保障了圈子内部互动的私密性,用户在朋友圈中发布内容与评论时有更加私密的个人空间,满足了用户保护自我隐私安全的心理,提高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
结语:微博与微信作为网络社交平台,都影响与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网络社交使用户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生活更加丰富多彩。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网络社交进一步发展。从微博到微信朋友圈的用户转移现象,不仅因为二者不同的媒介特性,而且缘于微信朋友圈对社交功能的拓展与升级,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使用心理,微信已成为时下最热社交软件之一。
&1、点击快速论文发表网络平台编辑部在线投稿按钮或直接发送到编辑部在线投稿论文快速发表邮箱发送邮件以快速发表论文。
&2、请认真填写各项投稿信息,确保论文快速投稿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标记部分为必填项目,请您认真填写,填写完毕以后请点击提交稿件,如输入信息有误,请点击重置信息重新提交。提交完毕我们会受到您的论文投稿稿件。
&3.通过编辑部在线投稿论文快速发表邮箱投稿必须写明如下项目:文章标题、作者姓名(只写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姓名,正文内容不限)、联系电话(只要求填写通讯作者电话)、通讯地址(准确的通讯地址将帮助您能及时收到我们寄出的期刊)、电子信箱(如您的论文的到录用,我们将第一时间以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您。
&4、收到期刊杂志社的论文投稿录用通知(盖具杂志社公章)后,向您及时转达。
&5、出版后向作者(或作者指定的收件人)邮发期刊样刊。
6、审核通过的投稿论文稿件会在收到稿件一个星期之内投递到推荐杂志社,杂志社一般在一个星期左右通过审核并发稿件录用通知。论文发表周期一般为一个月以内。
7.如果仍然不清楚如何发表论文或如何快速发表论文请发发邮件到编辑部在线投稿邮箱咨询。
①见刊时间通常为稿件录用通知书发出后1-3个月。
②中国期刊采编联盟的成员单位均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同时具有CN刊号和ISSN刊号公开出版的期刊,我们会将您的文稿推荐给最合适的期刊以满足您的要求。
1、出版时间
1.1 一般情况下,2个月内即可通知作者稿件是否被录用。评审通过的稿件3~10个月内(自稿件收到之日算起)刊出。
2 投稿要求
2.1 来稿应具先进性、新颖性和科学性,要求资料真实、数据可靠、论点明确、结构 严谨,文字通顺、精炼,标点符号准确。
2.2 一般不超过4000字。
2.3 作者单位应对稿件内容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确认无署名纠纷、无一稿两投或多投。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需注明基金中英文名称及编号。
2.4 文稿应隔行打印,一式两份并注意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注等。
2.5 接到回执后2个月未收到任何处理意见,说明稿件仍在审理当中;欲另投他刊请务必与本部联系,切忌一稿两投。
2.6 根据著作权法,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本刊对稿件有删改权,凡涉及原意的修改将征得作者同意。修改稿逾3个月不返回本部者视自动退稿。
2.7稿件决定刊用后根据所占版面收取版面费,刊出后酌致稿酬,来稿请自留底稿,不拟刊用的稿件将退还作者。
2.8 稿件接受后,所有作者须签署“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授权书”。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对授权文章具有汇编权(文章的部分或全部)、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翻译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及许可文献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权。
3、 作品内容
3.1投稿作品必须出自原创,并且在中国期刊采编联盟首发,不得作假,一经发现,将取消作者的投稿资格,情节严重者,将在首页进行公布。
3.2投稿者若有抄袭、模仿他人作品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或者稿件内容侵犯他人名誉权、隐私权、人格权的,由投稿者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概不负责。
3.3作品发表要求:中国期刊采编联盟网站保留审稿、退稿和修改稿件的一切权力。
4 撰稿要求
4.1 题名(篇名) 题名应选用恰当、简洁的短语反映论文的中心内容,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尽量不设副题名。
4.2 署名 署名作者只限于参与研究课题设计、直接参加全部或主要部分研究工作、做出主要贡献、参加论文撰写并能对内容负责,同时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的人员。如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发表的书面材料。注明通信作者(用#标注),并在篇首页脚注注明其电话号码、传真号码及E-mail地址。外单位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及城市名。
第一作者单位包括工作单位全称及科室名称、城市名及邮政编码。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单位著录项目应与中文一致,并应在邮政编码后加注国名“China”。
4.3 内容应具独立性和自明性,具有与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结果部分要求有具体数据、统计学显著性检验的确切值,可信区间等实质内容。中文摘要不超过300个汉字,英文摘要可详细些。述评和综述采用报道性摘要。英文摘要置于中文摘要下方。
4.4 关键词 根据论文所讨论的重点内容标出3~8个关键词, 中、英文关键词应一致。
4.5 中图号 按照《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标引论文分类号。作者可根据论文所涉及的学科范畴标引1~3个分类号。
4.6 脚注 在篇首页用短横线与正文分开,说明:
4.6.1 论文所受资助的课题基金来源(中英文)及编号;
4.6.2 合作者的单位、城市名与邮政编码(英文);
4.6.3 通信作者及其电话、传真号码和E-mail地址(英文)。
5.版权要求
5.1、所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作者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享有著作权。
5.2、所有投稿作品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及其相关合作机构(包括网站、出版物、移动网络等),享有有使用权。
6.稿件推荐
6.1、本站可将各位作者投交的稿件及联络方式放在作者投稿库,供众多合作刊及杂志社选择,如刊社编辑看中某位作者的稿件将直接联络该作者;作者根据情况自行决定是否让该刊社使用,使用条件由作者和刊社商议后自行决定。本站不负任何责任,也不会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代刊社或者作者转款。
6.2、作者如想经过本站将稿件推荐给各个刊社,请提供首发作品并注明作者联系方式。
7.本网用稿
本站有权在本站及合作的网络平台免费使用作者投交的稿件而不需事先通知作者。如作者对本站使用稿件有限制条件请在来稿时注明。
8.投稿方式
目前我站仅开设网上邮箱投稿以及在线投稿。
邮件投稿请参照以下格式:
主 题:请注明投稿和题目,如:投稿-《市场经济形成的核心条件分析》
正 文:请以word文档作为附件投稿。
附属信息:作者希望投稿的杂志社。如:中外医疗、中国卫生产业、中国科技博览、经济师杂志。
另请附上个人简介
本须知解释权属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所有。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以法律法规为准。本须知如有修改,中国期刊采编联盟将在《投稿须知》的醒目位置发布告示,恕难一一通知。
9、论文发表网络平台开通互动论坛,您有相关问题如关于快速论文发表网络平台、学术期刊投稿、编辑部在线投稿、职称论文发表、快速发表论文、论文快速发表、论文发表网、如何发表论文、论文投稿、学术投稿、期刊投稿、在线投稿等任何问题不明确,均可以通过论坛在线咨询,我们将热忱的回复您如何发表论文、论文投稿方式以及快速发表论文的难题。
本须知解释权属本平台所有。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抵触之处,以法律法规为准。本须知如有修改,本平台将在《投稿须知》的醒目位置发布告示,恕难一一通知。
1、除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注明之服务条款外,其它因使用中国期刊采编联盟()而引致之任何意外、疏忽、合约毁坏、诽谤、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包括因下载而感染电脑病毒),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2、本网站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或个人的知识产权,请来函或来电告知,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3、由于与本网站链接的其它网站所造成之个人资料泄露及由此而导致的任何法律争议和后果,本网站均得免责。
4、由于用户将个人密码告知他人或与他人共享注册帐户,由此导致的任何个人资料泄露,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5、 当政府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要求本网站披露个人资料时,我们将根据执法单位之要求或为公共安全之目的提供个人资料。在此情况下之任何披露,本网站均得免责。
6、 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的一切相关规定。
7、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公司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不负任何责任。
8、 任何由于计算机黑客攻击、计算机病毒侵入或发作、因政府管制而造成的暂时性关闭等影响网络正常经营的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个人资料泄露、丢失、被盗用或被窜改等,本网站均得免责。
9、本网站使用者因为违反本声明的规定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一切后果自己负责,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10、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11、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用户承诺遵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定》、《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和国家其他有关法律、规法、行政规章,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任何法律法规禁止的有害信息。
12、本网站之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网站所有。
&&& 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是国内最大的期刊采编组织.拥有国内最强大的编辑联盟内部期刊资源,国内最专业的审稿/编辑团队,集合国内最优秀的期刊资源,是快速发表职称论文的网络平台,也是是国内最大的期刊采编组织。
&&& 中国期刊采编联盟的宗旨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行规行约;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团结全国期刊工作者,努力繁荣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期刊事业;发挥党和政府与刊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与期刊社及社会各界、国内外广大读者、论文发表者的联系;促进会员单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促进学术期刊水平提高,扩大国际交流;在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 中国期刊采编联盟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有关期刊出版工作的方针政策,向有关方面反映本行业的情况、问题和要求;推动期刊界坚持正确办刊方针,开展期刊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按照党和政府部门关于出版改革的思路和方针,为期刊业深化改革,开发期刊产业做好支持、服务工作;促进期刊不断提高质量;协助期刊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行业规划、协调工作,维护期刊出版的正常秩序,促进会员单位之间及本会有关行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维护会员单位的合法权益;培养和训练期刊工作队伍,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期刊编辑内部交流,提高期刊采编质量,维护学术期刊的科学与严肃性;开展论文交流,提高学术论文水平,高标准严要求发表论文;开展国际及港澳台地区的友好合作和业务交流,促进中国期刊走向国际市场。
&& 中国期刊采编联盟成立以来,团结业界同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在开展调查研究,传递政策信息,增进相互沟通,促进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利益,开展对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业的改革发展做了不懈的努力,作出积极的贡献。
上一条信息:
下一条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微博怎么分享到微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