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的热播剧 人民的名义舌尖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缘何打败热播剧?
我的图书馆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缘何打败热播剧?
无论从大众化的美食类选题,还是晚间22时30分的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在争抢收视方面无疑“先天不足”。然而,从播出第一集开始,它就径直成为“黑马”。其风头盖过同时段的电视剧;微博上,以“舌尖上的中国”为话题的内容频频“刷屏”;。有人说它是“吃货超级指南”,有人道它给予自己最多感动。而该片总导演陈晓卿坦言,自己只是怀着对食物的一份敬意,拍了一部少了宣教味的片子。
美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
说是美食类纪录片,其实《舌尖上的中国》落点并不完全在食物上。一些资深食客在看过片后甚至在网上连呼“上当”:既没有罗列菜系流派,也没有展现精湛厨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美食片。”陈晓卿说,“美食只是一扇窗,我们要表现的是透过它看到的中国人。”于是,在第一集《自然的馈赠》里,观众不仅识得罕见的食材——松茸,更多见到的是藏族姑娘卓玛和母亲在森林中的采摘过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嘛,这其中就包括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每年农历十一月初开始,老黄每隔三天,就会拉着自己家里做的七百个馍馍,骑一个半小时的三轮车,到县城里去卖。尽管挣不了多少钱,但他坚信“人懒就没有收入”。“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并不以身居何处、所食何物来界定。”陈晓卿的团队最终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他们在国内走访、拍摄了不下60个地方,通过偏居乡间的草根美食达人,呈现最为本原的美食制作。
在陈晓卿看来,农家人不仅不迟钝也不保守,对食品的嗅觉甚至比那些烹饪协会的人还要敏感。而在观众看来,他们其实更懂得生活。《自然的馈赠》中,浙江省遂昌县的老包做家常笋汤时,毫不吝惜使用价格比春笋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从自家毛竹林里采的一种小菜;隆冬季节到湖北嘉鱼县采挖莲藕的圣武、茂荣兄弟每每走过农贸市场看到藕节时,总会念叨:“这些藕是不是我们挖出来的?有一种亲切感。”有网友看后如此留言:“是他们让我懂得生活其实很简单,诚心去热爱就好。”&
每个人舌尖都流淌着故乡味道
共7集的《舌尖上的中国》,分别从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方面一一呈现美食之道。主题完全不同,但不变的是活跃其间的乡民和一草一木。“虽然是讲中国美食的纪录片,可是看完后没有流口水,却是莫名的一直鼻酸。”一位观众反映。
有网友将《舌尖上的中国》收视火爆的原因归功于“平实和情感”:“它不是空洞地宣教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直面平常百姓的生活,通过展现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流程,将吃回归到家庭和母亲,让观众既眼馋又长知识,还引发情感共鸣。”由于拍摄地域广泛,观众每每从荧屏上见到家乡的人和物,就能勾起思乡之情。而社会的变迁让人们已经模糊了曾经的记忆,从中感触更多的是“小时候的味道”。
回忆赋予美食更多的意味。在《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呼兰河畔长大的朝鲜族姑娘金顺姬的故乡,是令她魂牵梦萦的泡菜的味道;湖南苗族姑娘小王的故乡,则是田沟里捕捞上来的鲜嫩鱼肉的味道……她们的父母烹饪美食只为给远归的孩子做上美美的一顿饭,理由简单又无法拒绝。
除了亲情,观众还感动于劳动者的恩赐。“人情味的加入让观众不再停留于餐桌上的美味,而是去追溯采集者、制作者的辛劳付出。”陈晓卿说。深夜湖塘中的挖藕人、凌晨冰湖上70多岁的捕鱼老者、浩瀚大海上一无所获的渔夫……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普通食材,其获取却极为不易。于是,有人称赞该片“用吃货的眼光拍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情怀”。
现实与历史的切换留住观众
“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都说大澳是观赏日落最理想的地方,这里,指的也许不仅仅是风景。”“中国人淳朴的生命观:他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这些只是被观众推崇的纪录片中众多旁白中的几例。
而在纪录片研究学者胡智峰看来,其成功更在于现实关怀与厚重文化的快速切换。“每一个小故事都取自正在发生的事实,那些一直都存在的美食给了观众一种情感上的亲近感。”他说,“反之,如果是将如同文物般中断多年的食物拿出来说事,鲜有人愿意理睬。”
此外,全片恰到好处引用的传说、演义,又融入了文化传承的东西。“比历史类节目鲜活讨巧,比做菜类节目深厚得多。”胡智峰说,“再加上碎片似的剪辑方式,将天南地北进行组合、嫁接,就通过味道营造出了一个个真实故事。”
针对一些观众认为,全片镜头切换过快,陈晓卿直言不讳这部片子就是商业纪录片,依照国际通行做法,必须在8分钟内讲完一个故事。至于是否拍续集,他认为所涉猎的主题是开放式的,“这只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将来肯定还会做续集,但具体做法未定。”
舌尖上的中国:温情脉脉的“中国美”
有网友认为,《舌尖上的中国》真实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美”!它美在以真诚的态度,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客观全面的呈现出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构思新奇创意美。《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高端美食类纪录片,它不同于推荐烹饪大师精湛厨艺的一般饮食类节目,而是从食材采集、主食差异、加工演变等方面入手,用《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七集故事层次分明的体现广阔国土上饮食文化的差异和共存。
色香俱全感官美。在高清镜头的拍摄下,绿铮铮的笋衣,金灿灿的火腿,亮闪闪的渔网,白花花的豆腐、热腾腾的馒头,脆响响的拉面,香喷喷的烤馕……干净的画面,文艺而又美好的食物,传统而又独特的做法,不仅仅勾起的是人们的食欲,更让人们一次次感受到视觉冲击,不断的刺激着人们的感官。
底蕴深厚沉淀美。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国拥有深厚的美食文化底蕴,有八大菜系,每种菜系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调方法各有不同。这部纪录片,节奏紧凑、制作精良,探访祖国各地美食的同时又遍览祖国风物。使得观众们享受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了解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
感情细腻温情美。每个人舌尖上都有一个中国,每一个舌尖都是一个故乡,久违的食物能勾起对家的思念。对美食的敬仰,对血缘的惦念,不断的引起人们的共鸣。无需搬文弄字、无需深情渲染,无需精雕细琢,国人特有的羁旅情怀,加上熟悉的食物,脉脉的温情,不知不觉的就勾起了游子对家的思念。
兼容并收和谐美。品尝中国菜最重要的就是感受,《舌尖上的中国》巧妙的利用了中国哲学兼容并收的特点,把水与火、清雅与香腻、人与天地万物、无味之内与超越、顺应自然与因地制宜的和谐关系诠释的淋漓尽致。同时,把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与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宏大,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妙不可言。
专访总导演:一个吃货的敬意
陈晓卿:我觉得一个好看的片子一定有三个组成部分,一个是题材,一个是预算,一个是创作者,这三者缺一不可。至于《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这么火,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跟题材有关。“吃”是跟所有人息息相关的一件事儿,大家都会去关心。当然我们的团队也是一个非常辛苦并且非常敬业的一个团队。
我们和以往那些介绍吃本身,包括吃的烹饪、礼仪类节目不同,这一次我们更多的是怀着“吃货”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来做这个事情的,更希望观众能在纪录片里看到中国的变化,通过味觉来感受这个变化。至于能够完成这部纪录片,首先要感谢去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一个纪录片频道应当播放各类纪录片,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当然有美食旅游类的需求。所以,我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我在中央电视台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更多的选题是由领导派下来的任务,这是第一次自己上报,而且通过了,对于我这样一个吃货来说,能把吃和拍纪录片结合在一起,实在是一件最幸福的事情。
最初定位是希望通过美食这个平台,看到更多中国人的生活状态,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文化特质,这是我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
馆藏&24992
TA的最新馆藏[转]&安装央视影音客户端,随时随地给你精彩!
来源:央视网
更新时间:日 21:18
视频简介:越乡山歌对唱《舌尖上的嵊州》,表演:嵊州越剧艺术学校。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现在的热播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