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健美冠军最有钱啊???包括外国的中国健美世界冠军的

十二亿火星人--一个法国人眼中的中国(B)
  低级趣味
  从审美的角度讲,中国恐怕是世界上最平等的国家。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也不管是小市民还是老农民,大家一律都喜欢贵且丑的物件。中国人但凡有一点钱以后,就开始忙着丑化自己的家居:像玻璃翡翠葡萄串,塑料大对虾,还有一级方程式汽车比赛的招贴画等等不一而足,直到把家里装饰四不象才感心满意足。
  中国各地旅游景点就是采购这类装饰品的好地方,小商小贩会向你推荐各种廉价的“纪念品”。在少林寺,刀、枪、剑和痒痒挠一起出售。这么多东西里面,最惹人喜爱的还是痒痒挠,这东西用白色硬塑料制成,看上去有点像裸体女人,一端还有一颗硕大的心脏。除此以外,游人还可以在这里买到制造声音的铁锤,茶壶指北针(不知是不是为了上茶的时候给茶杯定位),还有一碰就乐出声来的慈祥菩萨,外加各式各样的首饰项链、扇子、相片框以及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应有尽有。
  有钱的中国人有机会把自己的低级趣味展示出来让世人欣赏。我知道一位靠卖狗皮膏药成了百万富翁的香港人,在香港和新加坡斥资兴建了几座光怪陆离的庭园供游人欣赏。这庭院不大,里面像迷宫似的,到处是各种色彩的大小岩石,岩石中镶嵌有几尊佛像,还有小动物出没。在庭院的每一个拐角,都有一群兴冲冲的中国人在摄影留念。
  中国人怎么照相呢?我总结了一下,大概要分五大步骤。第一步,选一个所有游人都知道而且必定都要去的景点。第二步,观察别人都在拍摄什么背景,最好是选一扇大门。第三步,让爱人走过去,站立在大门口。第四步,像专业摄影师那样蹲下,上下左右调整镜头,尽量让爱人把大门掩盖住,然后抓紧时机按快门。但注意这还没完,还有一步,就是把爱人唤过来看一看刚才被自己掩盖住的大门在照相机取景器里是什么样子。有时你会觉得中国人好奇怪,怎么会选这么难看的外景照相,但是仔细想想,反正不管什么美景都会被人相所掩盖,负负得正,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如果出门没带或者没有照相机的人怎么办?别替中国人担心,各个景点都有十数个摄影师,身边摆者自己过去的艺术杰作招揽顾客。性急的人还可以照速成相片。
  照片洗出来了,一张一张地看过去,每一张都是人物照,而且同一景点必定有好几张,因为一起出游的每个人都要在同一个地方留影。中国人这么喜欢人物照,你可能以为他们个个都擅长镜头前的表演。可惜,除了少许不慎照“坏”了的照片以外,照片上的中国人一律是站的笔直,双手不自然地垂直向下,表情颇严肃地面对镜头。不过,中国人照相并非一定是追求艺术效果,
更多的是要留“证据”:“你看见了吧?我去过那里,真的,不信您仔细瞧我身后的那个建筑物”。
  有次我乘火车从北京到广州,34小时的旅程,邻座的中国人闲来无事翻看我拍摄的照片。好像他们不知道火车起码还得走一天一夜,翻看照片的速度好象是在放电影,不到三分钟一本厚厚的影集就看完了。原来这本照片集里面只有风景照,我的形象从来没有出现过,怪不得他们提不起兴趣。只有一次,他们指着照片上的一个身影问:“这人是谁?”
“一个中国人。”“你不认识他?”“不认识。”这几位旅客听了我的回答,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互相看看,又嘻嘻哈哈地笑起来,好象是在说:这老外真奇怪。
  说点正经的
  低级趣味本是放之四海而皆有的现象,是人类之通病,法国人自然也不例外。我的一位朋友曾经打算在法国出售手工绘制的中国民俗风景画,结果作了市场调查以后发现,法国人看的上眼的画都是在中国人眼里最没有品味的。法国一些邮购中心的商品名录里其实也有许多家居“装饰品”,与前面说到的中国人家庭里的一些装饰品完全可以比劣。
  中国人同样有高尚的鉴赏能力,比如中国山水画、汉字书法、京剧、舞蹈和杂技等都属于高尚的艺术。鲜有中国人会像我们一样在全黑或全蓝的“现代”美术作品前作沉思状。参观了这类西方现代艺术展的中国人也许会想:哪怕那张画全涂红呢,也算个吉利。
  也许西方人觉得中国人的照相方式有点好笑,但是这其实是亚洲人的一个普遍特性。如果中国人喜欢自己的照相方式那就应该随他们去,西方人最好闭嘴,不要指手划脚。
  第五章
  不要客气
  如果你和中国人说:“谢谢!”那么标准回答是:“别客气”、“不要客气!”或者“不用客气”。
  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的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讲究礼貌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不是说“不要客气”吗,说得太对了,中国人完全是按照这四各字的本义照章行事。中文字典里有些词似乎完全是给外国人预备的,除了外国人谁介意向收款员说一声“谢谢”?除了刚到中国的外国人,谁会不识相地向火车售票员问一句“你好”?如果盲人听见有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请”这些词,那一定是撞见”鬼“(香港人对外国人的称呼)了。
  不过,有时候你还是会听见中国人责怪另外的人“不懂礼貌”。这可新鲜了,难道说中国还真有些“懂礼貌”的人吗?随便往周围看看,大声嚷嚷干扰他人工作或休息着有之,随地扔垃圾脏物着有之,衣冠不整着有之,嘲弄侮辱他人生理缺陷着有之,懂礼貌的人在哪里呢?我一直没有弄明白。
  不过,至少有一点我是清楚的,中国人的礼数没有”先来后到”的原则,乘公共汽车要挤上去,卖火车票要往前拥。车上的座位主要是为那些能够踩倒一片的汉子所预备的,但是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香港地铁和北京公共汽车进站时,都会有扩音器提醒乘客要“向下后上”,可惜好像谁也听不见。车下的乘客们依然执著地向里冲,车上慌慌张张企图下车的乘客则逆流而动。要是橄榄球比赛可以在公共汽车里进行,中国人铁定的会拿世界大赛冠军。
  中国人的礼数里也不包括对他人的尊重。每当我在街上与大家一起围观什么新鲜事,总会有一个中国人不左不右正好立在我的眼前,挡个正着;每当我在可人家定睛观看电视屏幕上的有趣画面,总会有一个中国人忽然换一个频道或者干脆把声音关了,以便他们继续高谈阔论;每当我在看一本书或者欣赏一本影集,总会有中国人把你手上的东西夺取,想看个究竟。如果我从旅馆里出来上街上溜个弯,保准有一个中国人把他鼻子里冒出的烟圈都吹到我的肺里。
  唉,究竟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礼貌呢?让我们直接问一下中国人:“什么是礼貌?”回答是:“那就是会说你好,再见,请进,请坐这类的话啦!”“可是我怎么在日常生活中听不到中国人说这些话呢?是不是还什么其他什么我不知道的礼貌用语呢?”中国朋友回答说:“没了,真的没了,我们的礼貌规矩本来就不太多。”这可不是我编的,这是中国人亲口告诉我的。
  翻翻中国字典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礼貌”这个词中间的“礼”字,有“典礼”、“礼节”、“礼仪”的意思,而第二个“貌”字表达“外表”、“样子”的意思。所以,对中国人来说,所谓礼貌既是作出礼仪的样子而已。比如我们前面说过的,保持衣着整洁就是中国人的礼仪之一。具体来说,参加我们在少林的功夫训练,虽然满地摸爬滚打,但是一定要带一顶干干净净的帽子。礼貌还涉及面子问题,就像俗语所说:树有皮,人有脸。让别人丢脸可能是一件挺叫人自鸣得意的事情,但是绝不是礼貌的事。讲礼貌就要尊重他人的绝对自由。如果老外去告诉一个中国人说话声音小一点,那就是一件极不礼貌的行为,正好反衬出西方人的野蛮。同样,如果谁想提醒中国人不能在公共场所抽烟,或者别随地扔纸片,也会被中国人认为是干涉他人的私事。所以在中国千万不要直接批评别人,也不要表示自己不满意,否则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被人小看,当成“老农”。
  在中国,不能说或者不能干的事情有很多。向中国人问路就很令人困扰。中国人怕丢面子,不认识路也不说不知道,所以可能拿着地图翻来覆去的看,然后随意告诉你一个方向了事。对中国人来说,告诉他人自己不知道,无异于对自己的一种不礼貌行为。和中国人见面,对方递过来一只烟,礼貌的拒绝方式是:“我不会抽烟”。如果谁像我那样说“不,我不抽烟,这有害身体健康”,那根本就是对他人的侮辱。法国电视广告所说的:“太太,您看上去很疲惫的样子,一定是没有睡好觉,该换一张床了吧!”在中国一定行不通,因为人们不喜欢人家管自己的私事。
  我在苏州的时候曾经出了一次(自行)车祸。当时我正在安欧洲人的标准速度行驶,我正要从右侧超越另外一个骑车人的当口,他却鬼使神差般地突然向左边靠过来。幸好没出大事,只是那位骑车的中国小伙子的胳膊上擦破了一点皮,算是有惊无险。然而,我没有料到的是,一场涉外面子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帷幕。中方使出的战术是:喊叫、侮辱、震慑外加有威胁型的动作。而外方的态度是:有趣,就像在看东洋景一样。中方有关人士看见肇事外国人居然露出嘲弄的表情,更加大力度喊叫、侮辱和震慑。中方越闹,外方越发觉得可乐。只见这位小伙子摩拳擦掌,看来想给我一点教训,这玩笑是不是开大了?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看打架呀!要是真挨了揍,看来不愁找到证人。不知为什么,和我一起参加这次街头表演的中国小伙子,突然决定收兵,扶起自行车又左右摇摆着骑车远去了。估计是他认为已经在国人面前做足了姿态,没有在外国人面前丢脸,荣誉保住了。不过,要是我是一个中国人的话,事情也许不会这样就轻易了结。说不定几分钟以后,他会带着一根大棒子回到现场继续战斗。我在上海街头看见一辆卡车司机和一位三轮车夫发丧生争吵,脸面对脸面,谁也不让谁,最后就是以暴力告终。幸亏,我看出中国人打架,虚张声势的成分居多,所以往往不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伤害,也还是有惊无险。毕竟,丢一下脸还是要优于鼻青脸肿。
  在尽量避免让中国人丢脸的同时,在该“给脸”的时候不给脸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什么叫“给脸”呢?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恭维和奉承别人。而被夸奖的一方则要千篇一律地回答:“不行,不行,过奖了。”给脸的方式还包括请客吃饭,唱卡拉OK,按时赴约,或者陪客人出去一直到电梯门口、汽车或自行车旁。中国人最见不得傲慢和自吹自擂,不论是什么人,都要随时把“我还差得很远”这句话挂在嘴边。脸面就建筑在持之以恒的谦逊上,总会得来相应的回报。回报可能是上司的口头表扬(我发现中国人其实吹捧他人的时候比攻击他人的时候多得多),也可能是以其他形式出现。比如在你犯错误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在办什么手续的时候帮你一把,走个后门。
  虽然在中国不存在阶级或等级差别,只有面子大小的区别。林语堂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有位丘八的脸太大,乘船时不听船中买办吩咐,一定要享在满载琉磺之厢房抽烟之荣耀。买办怕丘八问他识得不识得“你的老子”,便就屈服,将脸赏给丘八。后来结果,这只长江轮船便付之一炬。丘八固然保全其脸面,却不能保全其焦烂之尸身。时至今日,一个中国人可以在”严禁吸烟“的牌子前划一根火柴点燃一只烟,悠然地在众人面前走过,那可真是给自己挣足了面子。如果碰巧被警察或其他执法人员看见,被迫把烟掐了并被罚款,这刚挣到的面子就又丢了。但是,别急,中国人有一个特殊的办法挽回面子,那就是等执法人员离去以后,再划一根火柴,把烟点着,骂骂咧列出一口恶气。中国人从来不自许超人一等,但是却每每用行动表达自己的与众不同。不管中国人自己是否能够意识到,有中国特色的个人主义实际上有两个特征:一是道家式的自然主义,二是用心地保全脸面。所以,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往往随心所欲,把公共道德和规章制度看作是对自己私生活的侵犯,破坏了自己的无政府主义理想境界。另一方面,他们可能把规章制度据为己有,逼迫别人就范又成就了自己的尊严和面子。举个例子来说,中国人在公路上开车,要么蔑视交通规则,要么把交通规则视为约束他人的工具,这就难怪中国的交通事故层出不穷了。
  说点正经的
  法国的公路也不比中国更安全,一年死于交通事故高达十万余人,这是否说明法国人也缺乏文明礼让的精神呢?法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不受权威和规章制度的束缚,开车的时候喜欢超速,见了警察也丝毫不思改悔,人家刚一转身就开始进行谩骂和人身攻击。在中国,警察说一不二,颇受尊重,只有傻瓜才会和警察顶嘴。就拿在禁烟区吸烟这种事来说吧,如果被执法人员警告,抽烟的人当即就会把烟掐灭,决不会对执法人个人有什么不满。当然,烟掐得快,忘性也大,过一会就又点一根烟抽起来。
  与中国人相比,法国人不知道维护自己的“面子”,又不愿受规章制度的束缚,在骨子里都渗透有莫名的优越感,自以为是。有一个关于法国人的笑话,是这样一个问题:“请问在法国做什么生意才能发大财?答:”把法国人按实际价值收购,然后再按照他们的自我估价卖出去,您就成了百万富翁了。“法国人还有别的坏习惯,比如上车逃票,或者在超级市场顺手牵羊什么的,简直成了全民性的体育项目。也许是法不责众的原因,所有法国有关当局对上车不买票的人只给与轻微的罚款,与伦敦罚款2000法郎的数目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要说在中国,如果赶上”严打“,在商店里的小偷小摸有时也会被课以重刑。与法国人相比,中国人也许会说:我在地铁里违禁吸烟不假,但别忘了我可是买了票上车的。
  其实中国人自己就承认他们不大讲”礼貌“。而我也必须承认我们法国人自己也许又过分拘泥于”教养“和形式。中国人不讲规矩的生活方式,其实很可爱。每个人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穿衣,大吃大喝不必讲究卫生,随时随地可以吐痰,夜半三更高兴了可以喊一嗓子,不必为打嗝放屁感到拘谨,与同胞说话打招呼直来直去......除了外国人以外,谁也不会觉得别扭。再说,那些外国人的所谓“礼貌”、“教养”在很多情况下严格到了独裁的程度,而同时又极度地虚伪。中国人不按外国人的那些规矩去做,不也活得挺自在吗?吃饭胳膊放在桌子上,或者手指在鼻子里面过一下,不会死人。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只妨碍那些不会自由自在生活的人,而这后者在中国又有多少人呢?中国人选择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种勇敢的选择。
  讲究文明礼貌的中国人虽然少,但也不是没有。经过奋力拼博冲上公共汽车抢到一个座位以后,他们会尽力照顾那些没座的乘客,比如人家把包裹放在自己的膝盖上,或者接过妇女手里的孩子抱着,一直到自己下车为止。更令人惊奇的是,有时候有年轻人会主动站起来为老人让座,而老年人又会为儿童腾出座位。说到孩子,中国人有时候称他们为“小皇帝”,不论是不是自己的骨肉,都会给他们以无微不至地照顾。请注意,所有的成人(包括外国人在内)都是孩子们的“叔叔”,当叔叔就得当出个样子来,对下一代负责任。
  说到底,不论是”礼貌“还是”不礼貌“,都是相对概念,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美国人到邻居家串门,到厨房打开冰箱找瓶啤酒喝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在法国,虽然主人常对来访的朋友说:”请像在自己家一样随便“,但客人绝对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放肆。这样看来,如果说中国人不懂礼貌,这只是从法国人的观念出发得出的结论。如果以日本人的标准来看,习惯于当众擤鼻涕的法国人其实十分粗鲁,属于乡下人。这就叫做文化差异,我们可以就这种差异进行研究,但是绝对不能有高低上下之分。英国Macartney爵士在1794年就说过:”用欧洲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是最大的谬误“。中国毕竟是属于中国人的。
  一位法国哲人Marmontel在763年写道:“对于审美观、观点、情感乃至于某些不合时宜的习惯,其本身不能以好或者坏来简单评价。它们存在与社会之中,成为个人的属性,我们不能指望这些东西是完美无缺的神话。如果有外国人来到北京城,嘲笑中国式的建筑,认为住在这种不和谐的建筑内的中国人是傻瓜,这个外国人自己才是傻瓜。也许他在其他地方可以指手画脚,但是在北京,他代表了谬误。“
  同样,礼貌这个概念本身也只能存在于某一个特定的区域之内,用以协调该区域内同一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人懂礼貌还是不懂礼貌,都是相对于他的同胞而言,他只对自己所属的社会负责任。即使同属中国人,一个城里人是否有权指责农民不懂礼貌?虽然他们属于同一个国家,但是他们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中国是一个地方观念拿很强的国家,大家都是中国人,但是各地都保留了自己的方言、习惯和宗亲关系,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扩大了地区之间的差别。
  第六章
  阴阳混沌
  中文里的妻子这个词中的“妻”字,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表示“女人”,另一部分表示“扫帚”!而女人的“女”字,则让人联想到一个顺从的女子,低头垂胸、盘腿蹲下的样子。与女性相应的“阴”,表示山峰的背向太阳的一面,有寒冷、月亮、负面、乌云、封闭、夜晚和北方等诸多的含义。相反,与男性对应的“阳”字,表示山峰的朝向阳光的一面,有温暖、太阳、正面、光明、开放、白天以及南方等含义。至于男人的“男”字则通过在田地里出力的场景体现出来。
  这下子事情就清楚了:妇女的角色自古以来就是主内,做饭、收拾家和带孩子,而男人的任务是到外面劳动做工。为了把妇女拴在家里,或许是怕她们冻着,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妇女必须缠脚(直到1949年毛领导的革命胜利以后,这种现象才绝迹)。不安分的女人当然也可以出去,可干的工作无外乎是妓女、老鸹、巫婆、尼姑、接生婆,或者当个农妇下地干活。
  中国妇女结婚以后可以保持娘家姓氏并不说明所有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想要个男孩。在这种情况下,一家只能有一个孩子的政策实际上加剧了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如果说,按照自然规律,每出生95个女营救应该有100个男婴。然而,在中国,因为堕胎和溺婴再加上老奶奶的胜男孩的祖传秘方,女孩和男孩的比例可能是85:100。这相当于少生了差不多一百万女孩!出现在孔夫子之前的古老《诗经》里有一首歌谣是这样形容男孩的:“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而唱到女孩时口气就有所不同:“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一璋一瓦,亲疏分明。孔夫子的学说也对中国人家庭内男女地位有极大的影响。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没有男孩就相当于无后。通情达理的政府于是对农民网开一面,允许他们在第一胎是女孩的情况下,再生第二个孩子,碰碰运气。
  虽然在旧观念里女孩不如男孩,但是进入成年的中国女人们却能与男人平起平坐。过去普遍认为男人是一家之长,是头,现在人们说:男人是头没错,但女人是颈,头什么时候转、往那个方向转还不都得听她的。中国女人有坚韧的性格,而且据说连体魄也要比西方女人强壮,难怪中国男人下班回家后在女人面前个个服服帖帖。一位中国领导人在国外访问时就对记者说过:“在家里全是我夫人说了算。”在家务事面前男女平等,连带孩子也不例外。
  反过来,中国女人长期以来已经也像男人一样参加工作。在农村、工厂、商店甚至国家人民代表大会(百分之二十一的代表是女性,而法国国民议会理女性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六点四),到处可以见到妇女的身影。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男劳动力的流失,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活都由妇女承担。在工作上的男女平等,自然而然导致了社会中对性别的忽视,人们不会可以去照顾女性。西方人“女性优先”的观念在中国变成了“儿童优先”。但是有一个例外,中国男人有很深的恋母情结。根据台湾的一项民意测验,在遇到危险必须在孩子、妻子和母亲之中作一抉择的话,绝大部分的男人都选择母亲。
  现在男女出生比例的失衡将来会给长大的女孩一个绝好的“报复”男人的机会。因为女少男多,青年男子找女朋友难,找到合适的结婚更难,中国不久将出现“妻荒”。据推算到2020年前后,每年至少有一百万男人处于找不到对象的尴尬境地。到那时,只有达标的小伙子才能上情场一试。什么叫达标呢?要有钱,是城里人,还要有才华,再加上身高(一米七零以下的男士被称为“残废”或“半残废”的小男人)。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一门心思要发财致富的原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男人对嫁了老外的女人那种深恶痛绝的情绪。找老婆对中国男人来说,这不仅是解决情欲的个人问题,而是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如果说一个中国男人挎上个洋妞是有钱有势的象征,一个中国女孩跟上一个外国男人压马路就会被认为是破鞋、妓女。由于卖淫是非法行为,所以警察就会进行干涉。我在少林的时候就碰上过警察晚上11点闯到我的宿舍里检查我是否真的是个“单身”。
  尽管官方对一切色情和淫秽的东西都加以禁止,中国人其实并非禁欲主义者,在任何药店里你都不难买到壮阳药品。上街看看男人腰里别的BP机和移动电话,再看看女人的丝袜、超短裙和透明上衣,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人衣着打扮实在是很性感。到商场买东西也会时常遇到令人心动的产品:印有裸女的“健美”牌扑克牌就不多说了,最值得一提的是各种各样刺激性欲的药品(即中国人所说的春药)。外国人不要担心找不到春药,包装盒上往往有直观的照片。中国人性观念如此开放,但有一件事我不明白,为什么商店里峰乳肥臀的塑料时装模特怎么一概都是西方女性的模样?据一位中国朋友的解释,中国人不能忍受让中国女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哪怕是塑料的也不行),所以只好让有裸体文化的西方女子代劳了。
  香港在一国两制的模式下回归中国以后,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想去开开眼界。?去看什么呢?当然最重要的是领略一下香港的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说,香港几乎成了中国大陆的性商店:观赏脱衣舞、楼着小姐唱卡拉OK、看色情电影录像、采购性用品,实在不行还可以翻看一下街边的黄色杂志。中国人其实很需要这样的性教育。根据中国报章上的消息,中国人的房事“意外”频生。一位新婚的女子在第一夜以为看见了一只大耗子,而失声惊叫起来。另外一位女士结婚两年不曾怀孕,经医生诊治时才发现原来丈夫一直进错了洞穴。还有的女孩认为自己还没有领结婚证,所以不会怀孕。
  如果你在街头看见两个中国女人(或男人)手拉着手走路,虽然令人感动,但千万别指望他们一会儿会当众接吻,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同性恋,只不过是两个要好的朋友。在结婚前,人与人之间的身体接触只限于同性之间(当然,男女恋人之间偶尔会手挽着手走路,在下雨时或烈日下为对方撑伞,但他们绝少在公共场合作出亲昵的行为)。无论是在学校、工作岗位还是在公共汽车上,中国人都有很多机会触摸同性,我在少林学习期间,一次在舞厅里,一位男同学走过来问:“你愿意和我一起跳舞吗”?我回答说:“不,谢谢。我只和女孩子一起跳舞。”那天我根本没有跳成舞,因为女孩子只跟女孩子们一起跳。其实这样也很好,免得别人风言风语,搞不好警察还会来找麻烦。还有一次班上联欢会时曾经玩过一种游戏,参加者用黑布把双眼蒙上,用手抚摸同学的脸颊,摸胸膛甚至腋下的腋毛,然后猜出这位同学的名字。轮到我时我抗议说:“我们国家不兴这样做。”同学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你们国家的人不是动不动就亲嘴吗?”我告诉他们:“其实不是那么绝对。除了同性恋者,一个男人只会亲吻女人。”“你说的亲吻就是亲嘴吗?”“一般男女之间是贴脸颊,并不是亲嘴。只有同自己的妻子或者恋人才会嘴对嘴的亲吻。”“男人之间呢?”“男人之间只兴握手。但是对不熟识的女士也可以握手致意。”中国同学对我这一番介绍的评论是:“这么复杂!”不错,中国人两性之间的关系接触的原则很简单,就是授受不亲,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如果那个男人不慎闯入了女浴室,哪怕他什么也没看见,他这一辈子就背上了“流氓”的骂名。
  有一位中国朋友曾经向我打听:“听说在法国有很多妓女?”我告诉他说:“从绝对数量上说,法国的妓女要少于中国。但要是从人口比例上来说呢,法国的妓女数量可能跟中国差不多。”中国朋友听了头摇得像拨浪鼓:“这不可能。我在中国根本就看不到妓女。”“在中国看不见妓女是很正常的,因为妓女属于非法。但是在大城市和一些旅游热点,妓女到处都有,只不过更隐蔽罢了。在法国客人一般是去找妓女,有些街道干脆就是妓女一条街。而在中国妓女直接和住店的客人联系,或者在街上偷偷招揽客人。”如果谁手上有一块名贵的金表,那他撞见妓女的机会就大多了。但还有一些中国女人,主动接近外国人,目的是要以假结婚的方式取得外国国籍,一旦达到目的就要离婚。这种人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有,其实不能算是妓女。
  说点正经的
  当今中国人的性观念,大致与法国战后的情形相仿,也许唯一的区别是法国警察那时一般不会闯到私人住宅里去查铺。其实现在中国警察也不是什么事都管。根据他们的说法,男女只要是双方有感情,婚前性行为也不是不允许,他们干涉的是非法通奸。我问过警察“你们怎么知道双方有没有感情?”警察摇摇头没有回答。但愿这“感情”不要成为“关系”甚至贿赂的同义词。中国的青少年遇到外国人很喜欢讨论性方面的问题,但是他们的光棍生活过的其实很安逸,社会中也没有太多的东西搅乱这种心理平静。一旦他们到了法国,很可能会感觉受到了骚扰:电视电影里的裸体镜头、色情商店、性交易,还有人们日常生活中对性事不加掩饰地谈论,都会使来到法国的中国人很快填补他们欠缺的那部分知识。
  中国人和世界上任何民族的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孔夫子就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荷兰作家罗伯特?凡?古立克(Robert van Gulik,
)在他所著的《古代中国性史》中也证明中国不愧是性文明古国。经过一段沉寂以后,现代中国的性文明又有星火燎原之势。男人一旦有了钱就开始动那方面的脑筋,把失去的青春补回来,因而春药大行其道。君不见,大款周围的围绕着“小蜜”,香港周边出现了“二奶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美女健美冠军牟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