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想分析楚霸王项羽故乡万人敌的原因分析结果是我觉得项羽曾经说过读书只可以写名字而已学剑一人敌不足学让我

> > >论项羽第一篇:《论项羽》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XinyangNormalUniversity
?(Philos.&Soc.Sc.iEdi.t)Vo.l29No.1Jan.2009
第29卷?第1期?2009年1月???????????专题论坛:项羽研究?
编者按:-19日,由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中国?史记?研究会、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
徽省和县项羽与乌江文化研究室联合主办了?项羽学术研讨会?。与会50多位专家学者对项羽及?史记?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尤其是对2007年冯其庸先生在?中华文史论丛?上发表的?项羽不死于乌江考?等文章进行了辩论。会议气氛坦诚而又热烈。关于项羽最后落幕何处问题的争论虽是史学界的一件小事,但引起的反响却是巨大的。关于项羽是否死于乌江的研究与讨论,是个学术问题,我们应当遵循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实事求是的原则,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公正地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弄清历史问题,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大会共收到40多篇学术论文,我刊选其4篇以飨读者,希望引起大家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项羽是历史上一位悲剧英雄人物。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最后乌江自刎,英雄落幕。司马迁在?史记?中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的传记?项羽本纪?,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关键词:项羽;?项羽本纪?;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乌江自刎
中图分类号:K30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9)01-0001-07
??项羽是秦汉之际时势造就的一位失败的英雄,用文学语言叫做?悲剧英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特为项羽立本纪,精心撰写了一篇伟大
的传记?项羽本纪?,被梁启超誉为?史记?十大名篇之一。司马迁集中笔墨刻画项羽的英雄形象,而于叙事之中揭示他失败的原因,真实地再现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和秦汉之际的历史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秦灭汉兴,刘邦攻下秦都咸阳,而灭亡暴秦的真正英雄是项羽,这是?项羽本纪?的历史价值;司马迁聚精会神用笔于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突围自刎乌江三件大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这是?项羽本纪?的文学价值。本文?论项羽?,以解读?项羽本纪?为重心评价项羽这位悲剧英雄,融汇史实分析与文学分析于一体,以就教于方家。
一、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
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向暴秦发难,天下云集响应。9月,项梁和项羽也在吴中起事,杀了会稽太守殷通。项梁自为会稽郡守和将军,任用项羽为裨将(副将),分派?吴中豪杰?为军吏,分头攻下会稽各县,整编队伍,有精兵8000人。这年12月,陈胜王兵败战死。广陵人召平领兵在广陵(今江苏扬州东北)作战,他急中生智,打着陈胜王的名义,拜项梁为楚国的上柱国(官名)催促项梁率兵北上,西击秦军。项梁安定了江东,也借机名正言顺率军渡江。项羽为先锋。这时大江南北,黄河内外,到处是起义军。因此北上的项梁军,没有遇上秦军的抵抗,沿途却吸收多支起义队伍。项梁渡淮,进驻下邳,已收编了六七万人。东阳陈婴,以及吕臣、黥布、蒲将军等都来归附。当时山东境内有
作者简介:张大可(1940-),男,重庆长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第2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一支势力较大的农民军,统帅秦嘉,他拥立了楚后裔景驹为楚王,独树一帜,不听陈胜王的号令,也阻挡项梁北上。秦嘉驻军彭城。项梁命项羽等击败秦嘉,杀了景驹,进军薛城,会议诸将。居巢人范增,年七十,好奇计,往说项梁立了楚怀王之孙熊心为楚王。这时,沛公刘邦也率军来归附。项梁十分欣赏刘邦,他命项羽与刘邦结拜为兄弟,两人并肩作战,突进中原。项梁将楚都定在盱眙城,自号武信君。这时楚军已发展到10余万人。
项羽和刘邦的联军为项梁打先锋。公元前208年6月项梁立了楚怀王。8月进兵东阿(今山东阳谷东北),大败秦军主力章邯。接着分兵追击。项梁领兵包围章邯于定陶。项羽、刘邦联军,西击秦军,攻克城阳(今山东鄄城东南)。接着又在濮阳以东大败秦军。项羽乘胜突入河南,转攻雍丘(今河南杞县),斩杀了李斯之子李由。李由为秦三川守,镇守军事重镇洛阳,李由带重兵东援章邯,被项羽斩杀。这是反秦义军诛杀的最高秦军统帅。项羽威名大振。
正当各支楚军节节胜利之时,由于项梁轻敌,秦将章邯在定陶经过休整和补充后,于公元前207年9月偷袭项梁军营,获得大胜。项梁军全军覆没,项梁被杀。这是反秦义军继陈胜王死后的又一次大挫折,河南反秦战争再次转入低潮。章邯移师河北围赵。在这转折关头,楚怀王熊心进驻彭城,会议诸将,重新部署了反秦战略。彭城会议,决定集中楚兵,分为两路击秦。一路,以宋义为将军率主力北上渡河救赵,项羽为裨将,范增为末将,黥布、蒲将军等皆受宋义节制。另一路,沛公刘邦由河南西进,从武关迂回攻击秦都咸阳,乘虚进兵。项羽报仇心切,要求与沛公刘邦西征,楚怀王不许,他认为项羽?剽悍猾贼,所过无不残灭?,命项羽随宋义北上救赵,与秦军主力决战。楚怀王与诸将约,?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史记?高祖本纪?)。明显地,这是让刘邦做关中王。楚怀王借项梁之死削弱项羽势力,把西路军主将项羽降为北路军副将,而刘邦从西路军副将升为了主将,地位在项羽之上。项羽当然不服,从此与楚怀王有了矛盾。
公元前207年10月,宋义率领楚军北上,他畏惧秦军,不敢渡河,把军队屯驻在安阳(今山东曹县东),滞留46日不进。当时?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主张立即进军河北,既解赵国之围,又求食于河北,宋义不听,项羽诛杀了宋义,夺取了兵权。项羽有了军权,声威显赫。他大义凛然地向全军宣称:?宋义与齐国密谋造反,不北上救赵,我奉楚怀王的?手令诛杀了他。现在立即渡河救赵,到那里去吃饱饭。?全军欢呼,众将军说:?项家将军原本就是我们的首领,楚怀王也是项家将军拥立的。现在项家将军杀了叛将,完全应该。?于是众将拥举项羽为主帅,大军立即前进救赵。
项羽挥师渡河,前进到了漳河南岸,与围困赵国的秦军隔岸相峙。这时秦军气盛,兵精粮足。包围巨鹿城的是秦将王离率领的驻守长城的精锐秦军有20余万。章邯所部亦20余万,保护粮道,为王离军的后援。在战场上的秦军有50余万。诸侯救赵的各路大军,在巨鹿外围扎下10几座营盘,每支军也有数万人,包括项羽楚军,有40余万。但诸侯之军互不统属,都不敢单独与秦军作战,大家都作壁上观,秦军也不侵犯诸侯之军,只集中全力攻打巨鹿城。秦军的战略是,只要攻下巨鹿,各支诸侯军将不攻自破。巨鹿告急,赵国守将张耳派人出城督促城外赵军作战。城外赵军为陈余率领,有数万之众。陈余认为,赵军独进,好比以肉投饿虎,必将覆没。他分拨5000人试攻,一接触秦军,立刻被吞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羽没有被秦军的声威势大所吓倒。他首先派出勇将黥布率领2万人渡过漳河,占领滩头阵地。接着项羽亲率10几万楚军全军渡河,背水为战。项羽下令凿破渡船,打碎炊具,烧掉营落,每个战士只带3天干粮,表示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决心。这就是千古流传的破釜沉舟的故事。这一仗恰似后来韩信破赵的井径之战,背水为阵,把全军置之死地而后生。10几万楚军,同仇敌忾,要杀出一条求生的血路,只有打败秦军,才能死中求活。因此,楚军斗志高昂,战士无不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喊声震天动地。项羽在渡河的当天就发起了九次攻击,九战九胜。项羽直接打击的是攻城的王离军,留下章邯不打,也是各个击破秦军。结果楚军大胜,精锐的秦朝长城军急剧瓦解。项羽俘虏了秦军主帅王离,杀死了秦军副将苏角,秦军另一副将涉间自杀。最后,只有章邯军实力尚存,他顽固地与项羽相持半年多。最后秦朝大势已去,独木难支,才率领残兵20余万,向项羽投降。
巨鹿之战,项羽全歼秦军主力,决定了秦朝覆亡的命运,有力地支援了刘邦向关中进军。公元前207年10月,刘邦早项羽两个月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封藏了府库,除秦苛法,与关中民约法三章,维护社会秩序,并展开政治宣传,大肆宣扬怀王之约,谁先入关,谁做秦王。于是?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高祖本纪?)。刘邦拒绝项羽入关,派兵将函谷关把守起来。
张大可:论项羽
刘邦攻下秦都咸阳,后来又建立了汉朝,按通常道理应是刘邦灭秦,西汉时人,无论皇室贵族,官僚士大夫和普通民众,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司马迁不认为是刘邦灭秦,而把灭秦之功归于项羽,有着鲜明的论述,既有明写,又有暗写。?陈杞世家?曰:?伯翳之后,至周平王时封为秦,项羽灭之,有本纪言。?这是明写。?太史公自序?曰:?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这里所说?项梁业之?,指灭暴秦之业,项梁开其端,项羽接其力,灭秦的标志是项羽杀庆救赵,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诸侯拥立项羽为共主。这是暗写项羽灭秦。?陈涉世家?记述了近20支反秦义军,只字不提刘邦的沛公军。这是司马迁故作疏漏,目的就是不承认刘邦灭秦,而归功于项氏。?陈涉世家?说,陈王死后,?会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又说:?陈胜虽已死,其所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也是暗写项羽灭秦。司马迁运用春秋笔法,指出灭秦大业是陈涉发难,项羽灭秦。这一论断不仅是打破了传统思维,而且也是反潮流思维,不合时论。这是汉王朝的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司马迁用暗写。但是一味暗写又恐读者不明,所以又用互见法在他篇中带出一句?项羽灭秦?的明写。司马迁表达?项羽灭秦?的观点是煞费苦心。
那么刘邦的功绩是什么呢??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项羽灭秦以暴易暴,刘邦的功绩就是诛灭项羽,平定暴乱,恢复了天下一统的秩序。秦汉之际的改朝换代,陈胜、项羽、刘邦,三人共建奇功。?秦楚之际月表?做了明确的定评。司马迁说:?太史公读秦楚之际,曰:初作难,发于陈涉;虐戾灭秦,自项氏;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五年之间,天下三嬗。?司马迁的这些观点,得到了历代历史家的公认,至今没有异议。也就是说,项羽灭秦,建立了盖世奇功,这是历代历史家的定评,至今没有异议。
二、楚汉相争,有一范增不能用
项羽接受章邯投降后,率领大军渡过黄河,然后西进,直指秦都。诸侯之兵,在秦朝许多曾为刑徒,痛恨秦人已极,一路上虐待秦降卒。20余万秦降卒人心浮动,流露不满情绪。公元前207年10月,项羽行进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县东),已得知刘邦入关。项羽怕入关后秦卒反叛,就在新安坑杀了20余万秦降卒,制造了血腥的杀降惨案。早在北上渡江之初,项羽进兵河南,久攻襄城,?已拔,皆坑之?。所以司马迁评论说:?虐戾灭秦,自项氏。?项羽在反
秦斗争中的这种复仇主义,虽是痛快一时,却大失人
心,这是导致他成为悲剧英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公元前207年12月,项羽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当时刘邦驻军霸上。刘、项两军相距40里。项羽谋臣范增向项羽进言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于是项羽下令,全军戒备,连夜造饭,立即进攻刘邦军。刘邦军10万,没有打过大仗;项羽军40万,从血战中滚过来,两军决战,刘邦将会全军覆没。
刘邦探知消息,连忙与谋士张良商议对策。张良与项羽叔父项伯是老朋友,张良救过项伯的命。项伯夜访张良,泄露军机,劝张良逃去。张良却趁机邀项伯见刘邦,促成两人结为兄弟和儿女亲家。就这样,项伯成了刘邦的耳目和楚军内奸。项伯要刘邦赶早到项羽军中谢罪,然后告辞连夜赶回,花言巧语劝项羽设宴款待刘邦。项伯对项羽说:?若不是沛公打下关中,大王怎能不费力气就入关呢?现在人家立了大功,你还要去攻打他,这是不义的。明早刘邦来拜会大王,不如借机设宴款待,两家和好如初。?项羽答应了。
第二天清早,刘邦果然来到鸿门向项羽赔罪,项羽设宴招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
刘邦赴会鸿门宴,有惊无险。他利用项羽缺乏政治经验,虎口脱身,避免了在不利形势下与项羽决战,保存了实力。刘邦走后,范增十分遗憾而又颓伤地说:?今天放走了刘邦,日后我们都要成为他的俘虏。?
鸿门宴后,项羽进兵咸阳。他杀了秦降王子婴,火烧秦宫室,三月不绝。有人劝他建都咸阳称帝,项羽却说:?富贵不还乡,好比夜里穿绣花衣,没人知晓。?项羽放弃了称帝的机会,自称西楚霸王,而大封十八诸侯王。项羽认为分王诸侯,从此高枕无忧。殊不知封王诸侯犯了极大的错误,因为封国林立,必然要发生兼并战争。加之项羽主观独断,封王不公,他4月刚回到彭城,6月山东齐境就乱了套。齐王田市只是一个傀儡,军政权力掌握在田荣手中。田荣已据有齐境,因他没出兵援救项梁的定陶之战,项羽怀恨田荣,就用大封三齐王的办法来分裂齐国,架空田荣,当然这是行不通的。项羽又不封陈余、彭越,这两人都在河北、河南中原地区拥有实力。田荣、陈余、彭越三人联合起来发难。在公元前206年6月竖起了反叛项羽的大旗。项羽东征田荣,8月刘邦还定三秦,楚汉战争正式爆发。
第2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田荣竖起反叛项羽的大旗,自称齐王。项羽大怒,率兵征讨。城阳一战,项羽打败田荣。田荣走保平原,平原士民杀了田荣,战争基本结束。可是残虐的项羽,愤怒齐民造反,大肆烧杀掳掠,激起齐地人民的反抗。田荣弟田横趁机收拾民心,立田荣之子田广为齐王对抗项羽。这时刘邦已还定三秦。刘邦积极准备出关。他让张良写了一封信麻痹项羽。信中说,刘邦只是要做关中王,并不反叛项羽,而齐王才是楚国的死对头。项羽真的上了当,留在齐地镇压齐民。刘邦趁机出关,为义帝发丧,数落项羽罪责,号召天下诸侯共击项羽。刘邦派出使者联络诸侯,又以将军印赐彭越,令反梁地,在楚国心脏地区开花。刘邦强大的政治攻势,迎得了诸侯归心,纷纷派兵讨伐项羽。连项羽的心腹将九江王黥布也不服从项羽调遣,坐山观虎斗。公元前205年2月,刘邦率诸侯联军56万攻破楚都彭城,项羽此时还陷在齐地。刘邦以为天下已定,收取楚宫室美人宝藏,日置酒高会。项羽闻听都城已破,赶忙从齐地回救。项羽精选3万骑兵,日夜兼程,绕在彭城之西,从萧县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由西向东向彭城推进。刘邦占领彭城以后,把大军布防在彭城以东,阻挡项羽回救。汉军意想不到项羽用轻骑兵从西边的空虚之处杀来。在彭城东面用重兵布防的汉兵未见一兵一卒楚军,而后方彭城已乱了套,被项羽打破了。在混乱中,汉兵不知楚军虚实,又正值大风沙,迎面不见人,一场混战,汉兵自相残杀,10几万人被推压在睢水中,睢水为之不流,项羽用3万精兵,打败刘邦的56万大军,获得了彭城大捷。这一以少胜多的光辉战绩是范增的光辉杰作。它把项羽的军事生涯推向了顶峰。
项羽乘彭城大捷,追击刘邦。刘邦的杰出战将,韩信在荥阳东南京索地区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挫败了楚军,汉军这才凭借豫西山地在荥阳、成皋一线固守,楚汉两军都陷入胶着状态。刘邦在败逃中于下邑(今江苏砀山县东)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持久战略。正面战场由刘邦亲自坐镇,在成皋地区阻击项羽,并把项羽吸引在坚城之下,欲攻不克,欲罢不能。用张良之计起用三大勇将,对项羽进行战略包围。其一,用韩信为将,开辟北方战场,扫平河北,进入山东,迂回包围楚国。其二,用彭越在楚国后方打游击,断粮道。其三,派说客随何入淮南说降九江王,断项羽左臂,牵制项羽兵力,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刘邦策略一步步实现,项羽果然受阻成皋。
楚汉相持在成皋,汉兵众而弱,楚兵少而精。范?增替项羽规划了破汉战略。集中兵力突破成皋防线,攻占洛阳,直指关中。只要楚兵打到洛阳,关中告急,刘邦的包围战略就将崩溃。彭城大捷后,诸侯又倒向项羽。韩信平定河北需要时日。黥布降汉,威胁项羽侧翼,亟须巩固。项羽派勇将龙且打破淮南,稳固了侧翼。公元前204年4月至9月,楚汉两军发生激战。项羽贯彻范增战略,于4月猛攻荥阳,汉王刘邦突围遁走,差点被楚军活捉。楚军攻破荥阳,杀汉将纪信,随后又攻破成皋。刘邦调虎离山,南下宛叶,吸引项羽南追,然后回军又夺回成皋。6月,楚军再破成皋,刘邦逃出至河北,夺了韩信之军,驻屯修武。然后命彭越、刘贾深入楚后方,攻下外黄、睢阳等17城。项羽回救,刘邦率河北之军渡河收复了成皋、荥阳。项羽回军,楚汉再度相持,战线向东移于荥阳东广武山上。9月韩信向山东进军,10月破齐历下军,11月,韩信又打败楚龙且救齐大军,稳定了齐境,完成了对楚国的战略包围。
项羽眼看就要打破汉军的成皋防线,却为何两度中了刘邦的调虎离山之计,功败垂成呢?原来在成皋吃紧之时,刘邦采用了陈平的离间计,制造流言,说范增、钟离昧有功不得侯,要投归汉王。项羽派到汉军的使者,刘邦摆下丰盛的宴席款待。还未开宴,却故作惊讶,说这是款待范增使者的,而重新摆出了粗劣食物款待楚使。项羽信用诸项子侄和妻兄弟,他们都是庸才,识不透刘邦反间计。项羽不察,误听亲信之言,怀疑范增、钟离昧。范增一气之下离开了项羽,疽发背而死,钟离昧也被削弱了兵权。项羽身边既无谋臣,又无良将,只凭个人的血气之勇,刚愎自用,连连上当,胜势丧失殆尽,而刘邦则转败为胜,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帮称帝后在洛阳宫摆下庆功宴会,要群臣总结楚灭汉兴的原因。高起、王陵说:?陛下性情傲慢,喜欢凌辱别人;项羽性情仁厚,注意爱护别人。虽然如此,但是陛下用人攻城略地,攻下城邑就分封给他,与天下人共享利益;而项羽却嫉贤妒能,对有功的人加以伤害,对贤能的人轻易猜疑,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奖励,这就是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接着刘邦说出了一番深切著明的道理。他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高祖君臣对话,见?史??汉?两书?高祖本纪?)
张大可:论项羽
三、乌江自刎,悲剧英雄落幕
公元前204年9月到公元前203年9月,刘邦与项羽对峙广武整整13个月,战场沉寂,谁也吃不了谁。项羽斗勇,刘邦斗智,史称智勇俱困,谁先退谁失败。当刘项对峙广武期间,韩信、彭越都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公元前203年10月,签订和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楚军高呼万岁,松懈斗志。项羽引兵东归,刘邦背信弃义,率领大军尾随追击。由于项羽在灭秦战争和彭城大捷中建立的声威,尚能得士众心。所以在撤退中阻击刘邦于固陵(在今河南太康县南),大败刘邦。但这时的项羽已是强弩之末,而且是一支孤军,他吃不掉刘邦,于是刘项两军又在固陵对峙。刘邦派使者告韩信、彭越,许诺灭了项羽,把项羽的地盘瓜分给他们为王,还装模作样画了地图。韩、彭都在刘邦调遣下四面逼拢合围项羽,楚大司马周殷也叛降刘邦,引兵从淮南北上合围项羽。北边的彭城、东边的广陵,已被韩信占领。公元前203年12月,天寒地冻,范增的话果然应验了,项羽山穷水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这一回楚汉力量对比恰好颠倒过来,刘邦拥众四五十万,项羽只有10万。夜间,汉军四面大唱楚歌,迷惑项羽。项羽惊惶不解地说:?难道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么?为何有这么多人唱楚歌??项羽心烦意乱,一个劲地喝闷酒,他不理解自己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他让人牵来陪他南征北战的乌骓马,面对爱妾虞姬,禁不住唱起了离别的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遍又一遍地慷慨悲歌,泪流不止,左右的人也一个个泣不成声,抬不起头来。英雄陷入了生离死别的窘境,他在痛苦的思索中得出结论,?时不利兮骓不逝?,这真是天真而执迷。项羽决定突围。东边西边的道路已被封堵,尚有南下钟离渡淮,取道东城经乌江渡口过长江回江东。此时虞姬自尽,了却了项王的牵挂。深夜,项羽决定突围退回江东,图谋东山再起。项羽下令全军突围,他率领800多壮士在混战中冲了出去。次日清晨,汉军摸清了项羽突围的方向,骑将灌婴受诏令率领5000骑兵追击。项羽未等全军800壮士渡过淮河,便率领一百余骑兵南驰东城,半道迷路,向一耕田老人问路,这位老者故意指错路,让项羽西行陷入阴陵大泽中。等到项羽重又向东,再向东城进发,此时汉军骑兵已经追将上来,项羽来不及进东城,抢先渡过清流关,然后东南行进,越过九头山,且战且走,最后在四隤山被汉军包围。此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8骑。但是项羽仍不服输。他对部下说:?我起兵8年,身经70余
战,从没打过败仗,所以才称霸天下。今天走投无路,是天亡我,不是我不会打仗。不信,我再打一场痛快战给你们看。我要斩将、夺旗,并为你们解围。?说罢,项羽把28骑分为四队,面向四方,准备四面冲击。他对部队约定了冲出以后在四隤山的东面分为三处集合。一切准备停当,汉军也包围了上来,项羽一声大喊,犹如惊雷一样,汉军纷纷倒退,有的奔跑了好几里远。项羽纵马杀入重围,斩了一名汉将。项羽28骑按约定聚为三处。汉军分兵为三,重又包围了项羽。项羽再次杀入重围,又杀了汉军1名都尉,杀死汉军100多,把三处人马聚集在一起,清点人数,只损失了两骑。项羽对部众说:?我说的怎么样??部众敬服地说:?完全像大王说的一样。?
四隤山离乌江渡口只有35里路程,片刻功夫,项羽一行来到乌江边,正好乌江亭长摆了一只渡船请项羽赶快渡江。乌江亭长对项羽说:?江东虽小,仍有方圆数千里,几十万老百姓,足可称王。现在只有臣一只船,汉军来了,没办法渡江。?项羽只要踏上渡船,使可安全渡江。此时项羽思绪万千。提起江东,他无限感慨。项羽对亭长说:?我带领江东8000子弟北上打天下,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父老怜惜我,我项羽哪有脸见江东父老。难得你有一片好心,我把这匹乌骓马送给你吧!这匹战马伴我闯南走北,所向无敌,一日可行千里,我实在不忍心杀它,你好好看待它。?项羽望着眼前浩瀚的大江,回顾身后黑压压的追兵,英雄已经走到末路。项羽改变主意,不再渡江,他不能丢下身边的26骑一个人去苟且偷生,他要对江东8000子弟做出负责的交代。项羽赠马亭长后,让身边的26骑全都下马步战,宁为玉碎,勿为瓦全。下马步战,就是决死之战。项羽又杀死了几百个汉兵,项羽身受10几处重伤。这时项羽看到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你难道不就是我的故人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买我的人头,还要封万户侯,我把这个好处送给你吧!?说完,这位叱咤风云的灭秦英雄,在江边拔剑自刎了。这时项羽年仅31岁。
项羽的人格魅力就是绝不服输,他乌江自刎,向不平的天公发出抗议。他垓下突围本意是渡过乌江返回江东,重整旗鼓与刘邦较量,但他到了乌江边,眼看在身边的26骑都不能保护,东山再起的希望破灭,于是毅然改变主意,不渡乌江,以战死沙场来谢幕。因此,项羽的乌江自刎,不是怯懦者无可奈何的逃避,而是勇敢者的人生顿悟,是英雄伟人的自觉承担历史责任的壮举。项羽赠马亭长,又送人头给故
第29卷?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月
人,以德报怨,这与刘邦背信弃义、忘恩负义形成鲜明对照。司马迁精彩淋漓地写项羽乌江自刎,悲壮谢幕,就是要留给人间一片正气。乌江自刎,是?项羽本纪?对项羽的重彩浓抹,精心刻画的艺术形象。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屹立天地间,永久活在人们心中。乌江人民世代敬仰,在项羽自刎处立庙祭奠,至今巍峨壮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夏日绝句?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怀着对项羽的崇敬心情留下的绝唱,它表达了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肯定,这也正是?项羽本纪?所要阐扬的精神。
从本文上述的内容评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司马迁的思想倾向,他同情和惋惜项羽,所以?项羽本纪?不以编年纪事,而用传体精心布局,选择典型事例塑造项羽的英雄形象。前文所引?太史公自序?云:?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这段话,表现了司马迁的卓越史识,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项羽的贡献放在秦末人民反暴秦的生死斗争转折关头来评价,充分肯定了项羽的历史地位,把项羽作为一个悲剧英雄来讴歌,实在难能可贵。可以说,若无司马迁之识,就无项羽的形象留在高文典册中了。
四、潮起潮落,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兴灭,如潮起潮落,来势汹涌,退也匆匆。是非成败转头空,供千秋评说。项羽失败了,他是怎样失败的??项羽本纪?深透地揭示了它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兵法不精,以力斗智。项羽是楚国世代将家之后,将门虎子,天生会打仗。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国的名将。公元前224年曾大破秦将李信军20万。接着,秦将王翦率60万大军来灭楚,项燕寡不敌众,兵败自杀。第二年,秦灭楚,项羽仅10岁。秦始皇通缉项氏,项羽随叔父流落到吴中避难。国破家亡的悲痛,流亡生活的凄惨,在项羽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仇恨暴秦的种子。为报国仇家恨,他立志学?万人敌?。项梁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是,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的这一粗犷的性格,使得他没能把兵法学到家。项羽打仗,长于治兵置阵,摧锋挫敌,而不足于权谋,疏于筹略,可以说这是他演成兵败自杀的原因之一。项羽天真地要与刘邦单打独斗来决胜负,刘邦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力能扛鼎,就自以为天下无敌,殊不知逞个人之能,只是匹夫之勇,用智是合众人之力,力不能胜智是明摆着的。?第二,用人唯亲,贤才遭忌。刘邦起兵,投靠项梁,与项羽约为兄弟,经常并肩作战。而第一个起来与项羽争天下的却是刘邦。这使得项羽错误地总结了生活和政治的经验,猜忌功臣,最听信项伯等亲戚的话,把人才都赶到刘邦那里去了。能征善战的韩信,得不到项羽的重用,给刘邦当了大将;足智多谋的陈平,背叛项羽,给刘邦当谋臣;甚至替项羽打天下的先锋将淮南王黥布也让刘邦挖了墙脚;而项羽最信任的项伯却是一个内奸。项它、项声、曹咎、司马欣这些亲信将领一个个都是草包。项羽派出的外交人员也都是笨伯,出使汉军中的人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出使淮南的人帮助随何把黥布推向了刘邦。钟离昧坚守了广武阵地反而遭到了项羽的猜疑,仅有的一个谋臣范增而不能用。项羽如此草莽,焉能不败。
第三,残暴不仁,失去民心。项羽性情刚烈,直率粗暴,又由于国仇家恨的刺激演化成?悍猾贼?,残暴不仁。项羽只知杀戮、力战,不懂得争取民心,所过无不残灭。他攻襄城,久攻不下,已拔,尽坑之。他收降了秦卒20余万,也不知处置,尽坑之。在灭秦中的这种简单的复仇行为与人民反暴秦的朴素心理相合拍,所以还能得到诸侯将的拥护。可是项羽入关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入山东烧夷齐城郭,屠杀齐民,这是因迁怒刘邦、田荣而报复人民,这就是毫无道理,而是为渊驱鱼,为丛驱雀了。司马迁批评说,?汉行功德,子羽暴虐?,一点也不错。所以在楚汉战争中,项羽胜利越多,敌人越多,直到四面楚歌而后已。
第四,政治幼稚,封王失计。这是项羽失败最致命的根本原因。鸿门宴被刘邦花言巧语忽悠,项羽政治幼稚已见端倪,鸿门宴后项羽不欲刘邦为秦王,报请怀王,怀王不允,回答说?如约?,这使得项羽在政治上陷入了极端的被动,幼稚得可笑。怀王打压项羽,不让他西进击秦,降了他的主将地位,项羽不服,矫旨夺军,已经与怀王分道扬镳,还请示怀王干什么?项羽请示怀王等于是把共主地位拱手让给了怀王,已经是大为失计。请示未准,项羽就来一个大家都称王,项羽对诸侯们说:?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以伐秦,然身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项羽入关,有人劝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无论称帝或称王,占有关中就占有地利。项羽既然提出论功行赏,大家都称王,实际上把自己摆到了与诸侯同等的地位上,只是当霸主,当老大哥,彻底失去了称帝的
张大可:论项羽
机会,也没有理由占据刘邦打下的关中,只好东归彭城,迁怒怀王,把他逐走,又不惜用暗杀手段来泄愤,这更是错上加错,道德信义全都送给了刘邦。假如项羽在鸿门诛了刘邦,一脚踢开怀王,称帝关中,谁曰不然!项羽真的这样做了,与刘邦胜利后诛除功臣又有什么两样?有的论者认为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是深明大体,他若杀了友军领袖,岂不要逼反诸侯将?这些论点看起来貌似有理,其实放在政治天平上,是经不起推敲的。项羽在军事上是一个巨人,在政治上恰是一个侏儒。阴谋手段并不是高明的政治斗争,当然不应赞许。但是,兵不厌诈,刘邦就是一个阴谋老手,刘邦却胜利了。
项羽分封,这一着棋,项羽彻底走错了,他把亲信将领封王善地,以为这样就可控制局面,殊不知诸将得地称王,就不听他的号令了,黥布封淮南王以后不听调遣就是一个典型例证。项羽封刘邦为汉中王,将三秦将章邯、董翳、司马欣封为三秦王来拒塞刘邦,实际上等于拱手将关中送与刘邦。一是关中三分而势弱;二是因项羽在新安坑杀了秦降卒20余万,关中秦民恨透了三秦王。又,项羽封王,主观武断,未能处置好一些拥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山东田荣、河南彭越、河北陈余皆被排斥在封王之外。所以项羽回彭城,还没来得及坐下来休息,这几个军事巨头就联合起来反抗项羽。刘邦趁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占了关中,杀出函谷,直捣彭城,端了项羽的老窝,幸亏项羽及时回救,在彭城打了一个大胜仗,才避免了过早的覆亡。
由上分析,项羽封王失计,并不是代表旧贵族势力开历史的倒车。范增劝项羽急击刘邦,可见也是要争天下的。刘邦集团的谋臣郦其食也献策立六国
后,被张良建言制止了。最后为了合击项羽,同一个张良建议刘邦封韩信、彭越为王,为了策反黥布也封了王。刘项封王,都是政治策略。不同的是,刘邦是在被动局面下利用封王的策略树羽之敌,壮大自己争取主动,项羽是在主动的鼎盛局面下,为了一个?如约?而封王,恰恰是给自己树敌,显然是政治失计。设鸿门宴的主人项羽,当年才是一个27岁的马背上的将军,他还不懂得用阴谋手段诛除异己,而且以形势论,项羽并不需要搞阴谋手段。本来,项羽用范增的计谋,封刘邦为蜀王,想把他困在巴蜀,又是张良运动项伯说情,改封刘邦为汉中王。项羽这一改动,既负背约之名,而又实授关中之实,为一大失策。他在鸿门即使杀了刘邦,也担当不起靖乱安邦的历史重任。而刘邦多次出入险地,九死一生却安然无恙。鸿门宴上,项伯保了他;彭城战败了,丁公释放了他;荥阳出逃,有纪信替死;成皋逃出,项羽不察,这一切仿佛暗中有神灵保佑似的。怪不得司马迁发出了?岂非天哉,岂非天哉?(?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的慨叹。以今天的观点来看,这?天?就是历史必然之中的偶然取得了胜利,实质是一个老谋深算的中年战胜了一个鲁莽天真的青年,刘邦的胜利是必然的,项羽的失败是值得同情的。
上述项羽失败的四大原因,司马迁在?项羽本纪?的论赞中做了鲜明的提示,归纳为五个原因:第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第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义帝,诸侯叛乱;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专恃武功,失去民心。司马迁的批评,无疑是切合实际的。本文的分析,若加上失去关中地利,也是五个原因,是司马迁归纳的阐释,精神是一致的。
(责任编辑:韩大强)
第二篇:《论项羽》
&&项羽本纪&&是篇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而一场鸿门宴更是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光明磊落,不屑使用阴毒手段的气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血性汉子。
不可否认,项羽是一个英雄,在与秦国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火烧阿房宫为天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他可以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却为阴谋诡计所害。即便如此,他依然为人所敬重,只因为他啸傲战场的英姿,睥睨天下的气概,所以,他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了他的穷途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喝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项羽本纪&&之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更是一个令人快意的英雄,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只能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不兵法,他会自己披甲持戟出来挑战,只要一声大喝,那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接着便“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令人快意的英雄!
人生匆匆数十年,项羽叱咤风云,活得轰轰烈烈,快意无比。在烟云袅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但惟有他,才当得起一个“霸”字!
第三篇:《论项羽》
我认为项羽是一个懦夫,一个极其失败的人。
在鸿门宴上,范增几次举起身上佩的玉块,暗示项羽下决心,找个机会把刘邦杀掉,可是他都当没看见,让刘邦假借上厕所逃过了杀身之祸。
项羽和刘邦以鸿沟东为界,互不侵犯。可是刘邦的谋士张良和陈平让他把项羽杀了,不要养虎为患。刘邦觉得他们说的有理,就听取了他们的意见。
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除掉刘邦,反又被刘邦追杀。在项羽手下兵士不多,粮食又不充足时,汉军和诸侯军将他们包围的一层又一层。夜里,汉营里传来阵阵楚国的民歌声,项羽大惊,觉得楚国被占领了。
这时,楚军已经被困了几天,早已心无斗志,加上四面楚歌,更是人心涣散。有些人夜里溜出军营,有的干脆投降了汉军。虞姬是项羽宠爱的妃子,项羽走到哪儿都带着她。见此情景,虞姬拿起宝剑,翩翩起舞,唱到:“汉军已略地,四
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了几遍后,拔剑自刎了。
项羽被刘邦追杀到乌江岸边,谋士劝他返回江东,重新招兵买马,日后东山再起。项羽不听,返回头去杀了几百个汉兵,最后又折回乌江岸边自刎了。
项羽太过于心慈手软,当断不断,他在鸿门宴上放了刘邦,带来了日后不必要的灾祸,他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我们真不能向项羽这样的懦夫学习。
第四篇:《论项羽自杀》
论项羽自杀
营垒外,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营垒内,烛火昏沉,美人哀婉。一杯浊酒,一曲悲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一个从不流泪的汉子,哭了,泪流满面——“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一世豪杰,发出了“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鸣。一幅英雄末路的画面,就这样色彩鲜明地呈现在后人面前,令他们唏嘘不已,遗憾不已,感动不已。这就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其传世名篇《史记•项羽本纪》中所描绘的场景,所传达的情感——深深的同情与惋惜。
或许是因为自身的浪漫性格、不幸际遇的缘故,太史公对悲剧人物是有些偏爱的,悲剧人物在《史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尤其是对西楚霸王,这个与本朝高祖皇帝大打出手的死对头,太史公更是偏爱有加,不仅让其位列朝代承继之帝王本纪(后世对此有不少非论,明《容斋随笔》就有“以羽为代秦,其失多矣”的批评),而且通过几个典型事例的浓墨重彩的描写,如:巨鹿救赵时,破釜沉舟,以一当十,大破秦军;垓下突围时,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等战争场景,将项羽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一往无前的盖世英雄。
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所感动,又有多少人掩卷叹息,为项羽未得天下而惋惜。唐杜牧有“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惋惜之情,宋易安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美之诗,甚至连宋朱熹,这位理学家也对《垓下歌》赞叹不已:“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这自然是有赖于太史公《项羽本纪》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了。
反之,在《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对汉高祖刘邦,这个楚汉相争的胜利者倒不乏微词。如: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时,为全力逃脱,竟然“推堕孝惠、鲁元(自己的一双儿女)车下”,还“如是者三”;被楚军重重围困时,以营中妇女做疑兵——“夜出女子荥阳东门被甲二千人”,自己趁乱逃逸;项羽欲烹其老爹太公,刘邦竟说:“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活脱脱一副流氓无赖的嘴脸。我们真应该感谢汉武帝,这个高祖的曾嫡孙竟有如此胸襟,让司马迁对自己祖宗的不敬留诸史册,而未有后世的割喉管、文字狱的赏赐。
那么,假使楚汉相争的结果是项羽得了天下,盖世英雄打败了流氓无赖,那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太史公毕竟是一个严谨的史家,虽然对悲剧英雄项羽颇有同情,但下笔则始终坚持“不隐恶,不扬善”的史家原则。细读《项羽本纪》,我们会发现,大英雄西楚霸王有这么几个嗜好,对百姓、降卒、士人喜欢“屠之”、“阬之”(活埋),抑或“烹之”、“烧之”。
早年他攻襄城,由于久攻不下,一旦获胜,即满城皆阬之;进军咸阳时,在新安,恐秦降卒“其心不服,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城阳之战,“北烧夷齐城郭,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外黄之战,由于城中军民数日乃降,项王怒,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阬之,幸有外黄令舍人小儿的劝说,这才作罢;而攻入秦都城后,更是“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确实称得上是杀人如麻的魔王、强盗了。 而动辄“烹之”“烧之”的嗜好,就更令人发指了。攻克咸阳后,有士人劝项羽留驻关中,以图大业,但他鼠目寸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只想着
回故乡炫耀,其人只好感叹:“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结果“项王闻之,烹说者”;攻克荥阳,未得汉王,为泄愤,烧守将纪信,烹守将周苛;与刘邦对垒广武时,为逼之投降,竟欲“烹太公”——刘邦的老爸,幸被刘邦的流氓手段所吓阻——“吾翁即若翁”(我爸爸就是你爸爸),哥俩这才未同喝那一锅“老爸羹”。凡此种种,可以想象,倘项羽得了天下,借鸿门宴上“杀狗屠户”樊哙的话——无非暴秦之续耳,又一个暴君秦始皇而已。秦朝也颇喜“阬之”,与赵国的长平之战,秦将白起一夜活埋赵降卒四十万;当然,还有那后来脍炙人口的“焚书坑儒”。而项羽的“烹之”“烧之”,也可与秦朝的五马分尸的裂刑相媲美了。呜呼,暴君之虐,令人发指!
而汉王刘邦固然多有流氓无赖行径,残杀功臣,诛除异己,甚至酗酒好色,撒尿儒冠,但对百姓却有信有义,他一入咸阳,即与秦民约法三章,废秦苛政,军队不受百姓牛酒,秋毫无犯,人们也未见他整日“屠之”、“阬之”、“烹之”、“烧之”。因此,“人又益喜,惟恐沛公不为秦王”,民心之向背,可想而知矣。
中国的历史犹如一个大舞台,暴君,流氓,或者暴君加流氓,性格各异的统治者轮番上台表演。虽然其扮相、演技有所差异,但其核心无非是专制统治。鲁迅先生曾将中国的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其实,暴君上台,即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流氓上台,则为“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于是,百姓只能两害相衡取其轻,宁要流氓,不要暴君了——项羽垓下突围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这就是当时百姓对楚霸王坚定的否决票。
而所谓项羽的“英雄气概”,不过是后人虚幻的道德影象——其倔强的性格,坚韧不拔的意志,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兵败自刎的凛然正气,与人们心里的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较为合拍罢了。但这些“英雄气概”,与当时面临随时可能被“屠之”、“阬之”、“烹之”、“烧之”的百姓,又有何干呢?因此,即如太史公本人,倘处于斯时,相信也会如“田父”一般,投一张反对票——谁会拥戴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呢?
可惜,后世暴君、流氓式的人物绵延不绝。暴虐,堪比始皇、项羽;流氓,则甚过于刘邦——汉高祖是对功将、朝臣耍流氓,而后世之主是对百姓、士人大耍流氓,朝令夕改,漠视民怨,令人不齿。个人色彩浓厚的治世之道,终非中国的坦途,否则,无论暴君和流氓谁上台,中国人“做稳”与否,始终是一群“奴隶”!
第五篇:《论项羽》
汉语师范1012班
读《品人录》之论项羽
人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易中天在品楚汉之争中详细的评论了项羽这个人物,正如他所说,历史往往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论的总结,可是很多时候,是非善恶没有绝对的界限,现在就易中天《品人录》中对项羽其人的研究分析成功的主要因素。
自信使人成功,自大使人失败,生而在世,该有自己的理想,不过好高骛远就不对了,有自信脚踏实地的去实践,才有成功的可能。
项羽,英雄豪杰,每次想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豪
迈热血的情怀冲荡在脑海,我们总想着做这种英雄式的人物,可事实呢,这是
不明智的想法,英雄气短。项羽是没落的贵族,即使这样,他还是贵族,大将
的后代,所以他力能扛鼎,勇猛善战。但是他幼时不好学,三心二意,学什么
都是半桶水,这就有点和当下的很多毕业生一样,空有远大的抱负,想着飞黄
腾达,却不能够定下心来,貌似学到了,其实什么都不会,换个东西还是从头
再来,项羽呢,识过字学过兵法练过武,都是草草了事,大多数的时候,只是
靠着自己的天赋罢了,而刘邦呢,没有显赫的家世,可能还不是刘太公亲生的,
一地痞尔,更不要谈识文断字了。毕竟不是读书人,所以他们都敢想敢做:彼
可取而代也;嗟乎,大丈夫当如此。这是项羽和刘邦的远大抱负
舍得,有舍有得,要懂得取舍,都掌握在自己手里那不也成了专权了么,所以不要小看蚂蚁的力量。
起义开始了,项羽刘邦揭竿而起,项羽有着拥戴他的江东父老,刘邦则是厚脸
皮的混日子,混到了他掌控天下的那一天,项羽不能够攻城略地吗,显然不是,
刘邦能征善战吗,也不是,但是他们的命运却颠倒了开来,为什么,项羽拿下
这么多的城池,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刘邦呢,知道分享,为什么别人愿意跟着
你,仅仅是因为始皇暴政么,还有他们建功立业,分土裂疆的心。毕竟“天下
熙熙皆为利来”,是‘利’将众人集结在了一起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到了乌江战役,这是历史上的浓重一笔,也是楚汉之争的结局,悲壮的结局。
彭越造反,粮草不济,尽管自己不愿意,还是用了下作的手段----要挟,用刘邦
的父亲来要挟,以求速战,可惜了,刘邦是个地痞无赖,贵族出身的项羽终归
是做不到那一步,只好空耗着,但是他耗不起,太多的人怕项羽,太多的人有
着自己的打算,所以先要除去这个心腹大患,这也印证了那句“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的话语,项羽被困了,这时候有了韩信等人的出谋划策和援助,刘邦
赢了,当然这里面不排除项羽的“妇人之仁”,他爱惜面子,对手下的将士可以
说是同食同寝,特别是乌江自刎,他舍不得虞姬和乌骓更看出了他的柔情,这
也是他失败的一方面
易中天在“品项羽”中提到了很多相遇的毛病与缺陷,不过总结到最后,其实就是那么三点,开头中间结尾,天时地利人和。项羽刘邦都有了目标,因为始皇暴政的天时,他们都揭竿而起,而建功立业的“利益”就成为了地利,刘邦懂的取舍,赢得大多数人的拥戴,这
也可以说是人和吧。
我们都喜欢项羽这样的血性汉子,他更能让人怜悯敬佩,但是结合现实,刘邦也有他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当下社会,我们要有理想抱负,但是更需要有聪明才智,知识技能就是我们的文和武。
附录:《品人录》 易中天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年4月出版
第六篇:《论项羽》
西方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楚汉争霸项羽败给刘邦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但仔细分析,却并非如此。
从鸿门宴一文所描写的场景中可以看出项羽毫无原则的妇人之仁、没有主见,他不处理泄露计划的项伯,不信任范增,甚至轻易挑明了自己的暗探曹无伤,这些看似是刘邦政治上不敏感,其根本却是其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性格使然。这种性格也导致了其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国君气质。楚汉之争后期就连他的许多将领都离开了他。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胸怀。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其他人。
相反,刘邦是个很懂得用人的领导,他不像项羽如此义气用事,反而能屈能伸。这是刘邦与项羽在性格上的大不同。在鸿门宴上,他对项羽自称“臣”,还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使项羽相信他并无野心称王,降低其防备心理。另外,他善于用人,会听良言。他觉得项伯有利用价值,所以马上与之“约为婚姻”,可见其公关能力之强。后来,他更是重用了足智多谋但却因未被项羽重用而怀恨的韩信,更为后来的胜利奠定基础。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的刚愎自用使之失败,刘邦的能屈能伸,善于纳谏造就其成功。项羽放走刘邦并最终输给刘邦只是历史的偶然性,但他的失败则是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在群雄纷争的秦末,建立新的王朝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帝王,而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性格具有相当的局限性,而且更为严重的是,项羽在其一生中,并无意识到这一点并对此做出积极改变!
人生在世,谁无理想?谁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谁不渴望自己成功。我们不妨以项羽为鉴,学习刘邦,探索人生成功之道。
第七篇:《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论项羽悲剧之所在
周霞 09级历史班
内容摘要: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将领,在他的身上,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和虞姬诀别时的凄婉缠绵;还有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故人的豪爽。项羽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历史人物,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军事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这是项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公元前232年,项羽出生于一个楚国贵族家庭,24岁时成为会稽郡起义军副统帅,其后仅用了三年时间(前209~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谓经历了大喜与大悲。学术界普遍认为项羽的悲剧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刚愎自用、失人失察,使他一步一步的败退出历史的舞台。本文认为,项羽在战争中所犯的错误,包括政治、感情、思想上的及其性格上的弱点,造就了其悲剧的命运。项羽在反秦、灭秦斗争中所建立的功勋,是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的。而这位身经七十余战却毫无败绩的军事英雄,为什么最后会落得个乌江自刎的悲剧收场呢?他的历史悲剧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一、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与无知,可以说是项羽政治、军事上失败的
根源,也是他悲剧的根源。据《史记o陈丞相世家》记载,“项羽不能信人,非其所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是在
说项羽在用人方面,只能信任两类人,一是项氏的宗族,而是妻子的兄弟。项羽对其叔父项伯可谓是深信不疑,然项伯虽为项羽叔父,但其利用项羽叔父之名总共做过四件对不起项羽的事情,鸿门宴前后,如果不是项伯,刘邦之命休矣。夜见张良、泄露军情;剑护刘邦,使项庄不得杀之;为刘邦求封汉中,关中左有殽、函的险要,右有陇、蜀的大山区,土地肥美的平原,广阔千里,加上南面有巴蜀的富饶农产,北边有牛马牧畜的大草原。这些都为刘邦集团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第四件就是救刘邦的父亲与妻儿。较之对项伯的深信不疑,项羽对其他谋士和将领则实施猜测,疑心重重。项羽对部下的猜忌和疑虑,导致他一意孤行、刚愎自用。由此可知刚愎自用,失察失人,是项羽政治上幼稚的第一个表现。
鸿门宴上项羽的表现也十足的显示出他政治上的无知与幼稚。在鸿门宴上,项羽杀掉刘邦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但是最后刘邦却能全身而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出自项羽本身,据《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在鸿门宴上,刘邦说了一段很经典的说辞,“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刘邦之所以要说这段话,就是洞察了项羽的软肋之所在,刘邦首先就是叙旧,述说当年二人合力灭秦的往事,而念旧又是项羽性格中的一大弱点,这就使项羽不忍心杀掉自己曾经亲密的战友,而此时的项羽也完全看不出秦灭亡后即将出现的楚汉之争的新局面,更不知秦朝灭亡后谁将是他真正的对手,就更加不会相信这个与自己表面和解的刘邦是自己未来最大的敌人。刘邦其次做的就是逢迎项羽,“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就意指天下只有或只能是项羽先入关破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的自尊心,项羽本身就是一个自信之人,确切的说是一个自傲之人,刘邦的这一逢迎,就使项羽彻底的打消了要杀刘邦的念头。但这些都只能说明刘邦老谋深算,项羽有情有义罢了,而项羽的无知,则主要体现在《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的他的答话中,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
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头一句话就把情报人员给供出来了,可谓真是完完全全的被刘邦的这一些花言巧语给蒙骗了,而且说这话时还满怀愧疚之意,充满忏悔之情。这足见其政治上幼稚与无知。鸿门宴是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而个中的玄机就只有项羽没看明白。这此宴会中,共有六个人物,项羽、刘邦、范曾、项伯、张良和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除项羽外,其余五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珏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其中的“珏”暗喻“决”,是要让项羽赶快下决定杀刘邦,但项羽的回应却是“默然不应”,所以说,鸿门宴上的斩首行动,在项羽那是根本不存在的。当刘邦逃回军中后,项羽那一句“沛公安在”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糊涂已经到了如此程度,这也就是说项羽到鸿门宴结束,都还没弄清楚鸿门宴中所暗藏的杀机,但他却是这次鸿门宴中的主角。就这样项羽失去一个铲除刘邦集团的最好时机。这也让项羽后来备尝了其政治无知所踉成的苦酒。这是项羽的第一个悲剧之所在。
二、感情上的泛滥而不知节制
项羽在政治上的无知与毫无城府,也恰好说明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重情重义。重亲情,表现在他任人唯亲,多重用项氏宗族,就连多次背叛他的叔叔项伯也深信不疑;重友情,就连刘邦这样的未来竞争对手都不忍杀害,足见项羽的重义;而他的重情,在爱情上表现的最为明显,霸王别姬的凄美,一直为后人所传颂,但我所说项羽感情上的泛滥是项羽的一个悲剧,并不是说项羽跟古代因女色亡国的君主一样,沉迷于酒色,而是项羽的感情泛滥恰恰发生在一个最不该发生的时候,虞姬对于项羽来说,并不是女色亡国,她与霸王的形影相随,恰恰是体现了她对项羽的真感情,垓下之围,项羽兵十万,而与之交战的刘邦却拥兵近六十万,军事实力的悬殊是项羽垓下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场战争的最后,项羽的选择是什么呢? 带领八百战士逃跑,而在逃跑前夕,他做的又是什么呢?没有召开军事会议,
没有既定的突围计划,也没有突围后的善后安排,而是置十万楚兵性命于不顾,上演一场催人泪下的霸王别姬。“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项羽在自身性命能否自保都是个未知数的情况下,还在担心着该对虞姬怎么办才好,足见项羽对虞姬的用情之深。《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项羽身经七十余战,受伤无数,却也没掉半滴眼泪,但在告别虞姬时却是“泣数行下”,这时侯的项羽感情泛滥而不知节制,他在最后感情的脆弱,也就意味着他最终的失败。这是项羽的第二个悲剧之所在。
三、思想上“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忏悔意识
项羽的忏悔意识是其最终乌江自刎的一个重要原因。据《史记
o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这时的项羽就意识到天下动荡不安,皆因他与刘邦二人而起,希望和刘邦来个一对一得对决,使天下能够早日安定。项羽的这些话语都是很幼稚的,但是可以初步感受到项羽的这种忏悔意识,而最明显的表现项羽的忏悔意识的就是他那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话说项羽逃至乌江边上时,乌江亭亭长为其准备了一条小船,也就是说项羽在那时是有生还的机会的,为什么他最后还是会选择乌江自刎呢?《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说了一段让项羽很是愧疚的话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就是在听完这话,项羽毅然决定自刎于乌江,“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由此可见项羽的忏悔意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极致。项羽率八百士兵逃跑是想活,但在即将登上救命船只时,却选择了死,不得不说是他的自责与愧疚要了他的命。唐朝诗人杜牧有诗《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也就是在表达胜败乃兵家常事,是男儿就应该经得起挫折与失败,更何况江东子弟多才俊,与刘邦再较量,鹿死谁手也是未可知的。但是项羽却在那时被他的忏悔意识给冲昏了头脑,也就导致了他乌江自刎英雄末路的悲壮。这是项羽的第三个悲剧。
四、项羽的悲剧之美
项羽成为西楚霸王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史记o项羽本纪》记载“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在古代,一尺相当于23.1厘米,也就是说项羽身高一米八多,力大无穷,这些都有利于项羽驰骋于争霸的战场,前面也有说项羽生于楚国贵族家庭,项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这就为他的崛起起了造势的作用,使他一旦揭竿而起,就会有许多义士响应。这些优势都使项羽争霸于天下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虽说项羽在楚汉之争中,最终以失败收场,但他最起码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英雄,仅使是一个悲剧英雄,失败的英雄。也许,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凡是在历史中出现的,都要在历史上消亡。历史就是历史,容不得我们假设与幻想,假如项羽在政治上不是那么的无知与幼稚,假如他是一个像刘邦一样老谋深算,工于心计的人;“乌江不是无船渡”假如项羽登上了乌江亭亭长的那艘小船,渡过了乌江,那么历史是不是又是另一番景象呢?如果这些假如都成立的话,那么那个我们所熟悉的历史上的“生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也就不复存在了,中国历史上就会少一位充满缺点但却光彩照人的悲剧英雄,只是在那庞大的政客队伍里多了一个半路出家但并不显眼的政治家而已。
项羽就是项羽,他是在争霸战争中一个最真实的存在,没有心计,没有城府,自信甚至是自傲,只要一上战马奔向战场,在他的世界里,他就是无敌。这份英雄气概,这份人格魅力,一直吸引着无数 的人去研究和分析,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定错了自己位置,他不是一个政客家,却盘旋于权利的战场,他不是一个用人之人,却占据了用人之位,项羽不争帝图王,他只求建他的霸业,这是他在属
于他的那个时代里的一个幼稚的决定,但这也是他真性情的体现,他桀骜不驯,恣意妄为,在一个混乱的历史阶段勇于做他自己,仅使被当时的历史所摒弃,但是不管他成功与否,都是要在历史上消亡的,尽管他的悲剧,在后人看来会充满着遗憾,但是这些就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历史也同样成就了项羽的不朽。“至今思项羽,不敢过江东。”
[ 1 ]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 2 ] 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
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第一章《霸王出世—壮哉少年》.重庆出版社.2010年7月;
[ 4 ] 朱亚非:《从个性看项羽之成败》.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刘明华:《假如项羽过江东》.领导文萃.2010年第2期。
第八篇:《论项羽败之因何》
论项羽败之因何
摘要:说起项羽,很多人都为之惋惜,他在对秦之战和楚汉之战中均给以世人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形象,被称为“西楚霸王”。无奈,最终却败给了刘邦。
关键词:项羽、失败原因、个人因素、必然性
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令人尤为深刻,塑造得很是成功。他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从未失败,唯独垓下之战成其一生戎涯的绝唱。经历了五年的楚汉战争随着项羽的头颅落入乌江而结束。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走向了死亡的呢?他的骤起骤落使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反思和感慨。
数年来,对于其原因专家们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因为项羽错误的用人策略;有学者说是项羽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有学者强调了地理因素是他失败的关键;有学者说是败在他政治理念和军事理念的局限上。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在本人看来,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接下来,我将为从各个方面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刚愎自用、生性多疑
刚愎自用恐怕是项羽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了。自古以来,“亲贤远佞”是君王一致推崇的,而项羽却选择“重用楚姓,排斥外姓”。张传玺先生在《项羽评论》中说他用人极其有问题,使得他手下像韩信、陈平那些猛将、谋士一一离楚归汉,就连他唯一能够依赖的范增最后都因为项羽的猜疑而退隐,并死于归途。
而对于族人,项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是非常的依赖。就说项伯,私下给刘邦送信;救韩信,为刘邦向项羽求情;在鸿门宴上多次阻挠项庄刺杀刘邦。这要换成他人,能让项伯活这么久吗?
陈平也正是利用了项羽的生性多疑,离间了范增、龙且、钟离昧等人,使得反间计成功。
二、过于崇尚武功,逞匹夫之勇
韩信投靠刘邦之后就曾说“项王喑恶叱咤,人人皆发;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尔。”
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在楚汉之战中忽视了其他斗争手段。他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由于他从小过分迷恋武力而轻视了学习,此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
三、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
错过杀掉刘邦的绝佳机会——鸿门宴,充分体现了项羽妇人之仁的一面。或许是因为宴会上看到了颇似自己的樊哙,英雄惜英雄,决定放他们一马。但在那种情形下,项羽当断不断,妇人之仁暴露无遗,在他的心中,根本体会不到政治战争的尔虞我诈和残酷,只想着在战场上征服敌人,可见其政治眼光的幼稚。另一方面,项羽竟将安排在刘邦身边的内线曹无伤通报密信之事说了出来,致使刘邦回到营中立刻将曹无伤诛杀,这使项羽身边的人都感到寒心,忠诚度受到影响。而相比之下,刘邦对待帮助自己的项伯却是降低身份,以礼相待,约为亲家。项羽没有这种能屈能伸的政治家特质,败给刘邦也是情理之中。
四、易爆易怒,气量偏狭,残杀无辜
项羽身为一介武将,打仗又无一败绩,因此养成了易爆易怒,气量偏狭的性格。
当有人建议项羽定都关中,而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建议者就骂他:“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一怒之下竟将其烹杀。相比之下刘邦却能够虚心纳谏,知错就改。
虽然项羽灭了秦国,却继承了秦始皇残暴、以武力为尊的性格。《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项梁”,“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新安城南”,由此刻体现出项羽的暴行丝毫不亚于秦始皇,他不知百姓的丧亲之痛,不了解百姓的力量,不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项羽杀了很多人,急于称霸的心促使他杀了义帝,这不但冷了群臣的心,也让刘邦打着讨伐自己的弑君之罪的口号深得民心,号令天下。
在我看来,项羽是一个就像美国电影里的男主角一样,是一个能够拯救世界的英雄,一个骁勇的将军。但他缺少成为统治者该具备的特质。没有关键时刻的冷血冷静和机智、做不到当断立断,没有过人的谋略,又不能做到不耻下问和虚心纳谏,他残暴,不能体恤民情,等等的一切,使得他败给刘邦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史记·项羽本纪》
第九篇:《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论项羽的性格悲剧
听了老师的精彩的讲解和自己对项羽的性格的大概了解,情不自禁对项羽的英雄陌路感慨万分:
1有勇而无谋史
书记载项羽“身长八尺,力能扛鼎”,也正是由于这一点,使它在追随叔父项梁的反秦斗争中屡建奇功。项羽正是靠着他所向披靡的勇力在秦末农民起义中节节取胜,夺得了西楚霸王的统治地位,最终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可是后来他却抱着,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蛮力而一意孤行,他虽有拔山盖世的勇力,也只能唱着: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歌仓皇出逃。
2优柔寡断。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开始他接受范增的建议要击破沛公军”,可是听了项伯的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还同意刘邦前来谢罪。堂堂一军统帅,做事却,风吹墙头草,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不能说不是项羽的个人悲哀。而项庄舞剑项伯以身翼蔽沛公时,项羽却一味地姑息纵容,范增的计划因此再度落空,后来樊哙闯了进来,将项羽大骂了一通,不料项羽非但没有发怒,反而称其为壮士,对他赐酒赐肉,礼待有加,使得后来刘邦有可能在樊哙等人的保护下金蝉脱壳、逃之夭夭。放过了一个绝妙的机会.
亚父范增以高龄跟随项羽运筹帷幄,出谋划策,可谓是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了,而刘邦的谋士陈平略施反间小计,就挑拨了项羽和范增之间的关系。项羽由此开始怀疑和疏远范增,并拒绝采纳其正确建议,范增因此愤而出走,对比刘邦手下谋士如云,而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尚且不能用。可见孤性多疑所导致的用人不善,也是他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
项羽入关以后,不但杀掉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而且还在咸阳城内大肆烧杀虏掠,使“秦民大失望”。项羽对人民犯下了这样强盗的行径,人民反过来又惩罚了他,在垓下之围出逃后阴陵迷路时,向一位老农问路却为老农所骗,误入绝路而被汉军赶上。可悲的是他至死也未能醒悟,自刎之前还是认为:“此乃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哎到死了都不认输!
细细品位项羽的性格: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凡事智在勇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着眼于项羽的大志,他的悲剧在终其一生,他似乎都无意改变他的性格缺陷;着眼于项羽的性格,他的悲剧在于他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决定了他的一生失败。 项羽是一位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豪爽既造就了他的成功,也注定了他的失败。在几千年来,不少古人对项羽的评说也各不相同,李清照就曾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了对于项羽这位豪杰的赞美之情,而毛泽东却以“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致辞一语道破项羽弱势的另一面。这样强大但也弱小的项羽值得我们去好好玩味一番。
项羽的成功是由于他的勇猛与果断。在他尚年幼之时,见到秦始皇的车驾之时,便立下大志要取代他,这是多么无畏的孩子!长大后带兵时面对着昏庸的统帅,毅然杀掉了主帅,率领兵卒起义。甚至在攻打都城之时,不惜采用破釜沉舟的办法来激发将士们的斗志,使得他的将士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从而攻下了秦国的都城。一举称王,楚汉相争之时连战连捷,甚至俘虏了刘邦的妻儿老小。如此看来,楚霸王一统天下只是时间之问题矣。
可是历史就像个俏皮的孩子,时不常地却要捉弄我们一番。楚霸王在浪费了多次良机之后终于一败涂地。第一次杀得刘邦大败之时,没有乘胜追击,给了刘邦喘息的机会;在刘邦被围雪山之时,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沉溺于女色,又错过了一次大好时机;在刘邦在赴鸿门宴之时,也是最好的一次除掉刘邦一统江山的机会,可惜这最后一次机会与项羽擦肩而过,而项羽也从此走向了失败的深渊。
也许,项羽的勇猛注定了他曾经拥有辉煌的成功,也许残暴的天性注定了他不得民心,也许不善用人注定了范曾的离去。也许,注定了太多太多,造就了这样一位名垂千古的伟人,造就了一代战斗英雄,一代霸王,一段佳话。
我心目中的项羽是一个坦荡威猛的真英雄是一个侠骨柔情的伟丈夫。虽然他也有残暴的一面,但他的残暴也表现的坦荡真实毫不掩饰,这就比那些玩弄手段,表面上儒雅仁慈而背地里阴险毒辣的人可爱的多,易中天说曹操是个可爱的奸雄,我说项羽是个可爱的英雄,他是一个没有失去本性的人,一个真实的表达着自我的人,一个敢打敢拼敢爱敢恨痛痛快快的人。然而,政治斗争却不需要如此的真性情,相反,它需要圆滑机变,需要明争暗斗,需要笑里藏刀,总之,某些政治方面的成功往往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刘邦在政治上取胜了,可他得到的是背信弃义的评价,韩信在政治上得意了,可他背负了不孝的骂名,再远一点说说勾践,他为了雪耻,宁愿做夫差的马前卒,以躬身牵马亲自尝粪来取得起信任,后来他终于打败了夫差,他在政治斗争中可以算一个大赢家,然而,他为之负出了多么惨痛的代价值得吗?因此,我认为:豪气冲天傲气十足的项羽,是不屑于去玩弄那些以牺牲自尊为代价的政治阴谋的,帝王他当然想做,但他不想在做帝王之前失去义气,失去傲气,失去坦荡以至于失去做人的本性,这是他的原则.我赞赏这样的人,也奉行这样的做人原则,虽然,项羽也有残忍狂妄反复无常等一些严重的缺点,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秦末汉初本来就是一个残酷的年代。在连年战乱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情况并不鲜见。项羽大破秦军后,在新安活埋二十万降卒的确是残忍之极,但是试想这二十万士卒都战死于沙场,你能把这笔血债归罪于谁的头上?这样一想,我们是否能对项羽的残忍减少一些厌恶之情,因为战场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地方,项羽能在战场上杀死几十万士兵,却在宴会上杀不了一个刘邦,这也是他的做人原则的体现.
所以对于项羽这个末路英雄的结局我只能感到无比的惋惜!!!
材本0901班
编辑提醒:请注意查看“论项羽”一文是否有分页内容。原文地址更多相关文章注:论项羽一文由免费提供,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否则因《》一文引起的法律纠纷请自负,。
最近更新热点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霸王项羽电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