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被300放射性射线射中一天手湮40次抢救无效后能救么

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科普)
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科普)
一、X射线的发现
X射线是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RontgenW.K.)发现的。1895年11月8日晚,伦琴为了进一步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他用黑色薄纸板把一个克鲁克斯管严密地套封起来,在完全暗的室内做实验。在接上高压电流进行实验中,他意外地发现在放电管一米以外的一个荧光屏(涂有荧光物质铂氰化钡的纸屏)上发生亮的光辉。一切断电源,荧光就立即消失。这个现象使他非常惊奇,于是全神贯注地重复做实验。他发现即使在跷仪器二米处,屏上仍有荧光出现。伦琴确信,这个新奇现象不是阴极射线造成的,因为实验已证明阴极射线只能在空气中进行几厘米,而且不能透过玻璃管。他决定继续对这个新发现进行全面检验。一连六个星期都在实验里废寝忘食地工作着。经过反复实验,他确信发现了一种过去未被人们所知的具有许多特性的新射线。这种射线的本质一时还不清楚,所以他取名为“X射线”(后来科学界称之为伦琴射线)。他在12月下旬写的论文中说明了初步发现的X射线的如下性质:(1)阴极射线打在固体表面上便会产生X射线;固体元素越重,产生的X射线越强。(2)X射线是直线传播的,在通过棱镜时不发生反射和折射,不被透镜聚焦。(3)与阴极射线不同,不能借助磁体(即使磁场很强)使X射线发生任何偏转。(4)X射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出荧光。(5)它能使照相底片感光,而且很敏感。(6)X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比阴极射线强得多。它可以穿透射线具有很强的贯穿能力,比阴极射线强得多。它可以穿透千页的书,二、三厘米厚的木板,几厘米的硬橡皮等。15毫米厚的铝板,不太厚的铜板、银板、金板、铂板和铅板的背后,都可以辨别荧光。只有铅等少数物质对它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对1.5毫米厚的铅板它实际上不能透过。伦琴一次检验铅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时,意外地看到了他自己拿铅片的手的骨髂轮廓。于是他请他的夫人把手放在用黑纸包严的照相底片上,用X射线照射,底片显影后,看到伦琴夫人的手骨像,手指上的结婚戒指也非常清晰,这成了一张有历史意义的照片。
1896年元旦,伦琴将他的论文和第一批X射线照片复制件分送给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几天之后,这个发现就传遍了全世界,在公众中引起轰动。其传播之迅速,反应之强烈,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X射线很快就被应用于医学和金属探伤等领域,从而创立了X射线学。X射线究竟是一种电磁波,还是一种粒子流,曾经争论许多年。直到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和他的助手发现X射线通过晶体后产生衍射现象,才证明它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X射线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的物理学革命的开端。它的发现对于化学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1913年,根据对各种元素的特征X射线光谱的研究发现的莫斯莱定律,确定了元素的原子序数等于核电荷数,这对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以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为基础建立起来的X射线晶体学,是现代结构化学的基石之一。
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成为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作出这个重大发现并非由于偶然的幸运。他的广博深厚的科学素养,周密敏锐的观察能力,顽强探索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实验工作,使他具有高瞻远瞩的科学远见,能迅速地揭示出并捕捉住前人所未注意的有重要价值的新现象,紧紧抓住这种现象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取得成功。
二、天然放射线的发现
1896年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彭加勒(Poincare,H.)注意到X射线是从受阴极射线轰击而发出荧光的玻璃管壁上产生的。他提出是不是所有能强烈地发荧光和磷光的物质都能发射出X射线。法国物理学家亨利·贝克勒(Becquerel,H.A.)由此受到启发,立即开始研究究竟有哪些荧光和磷光物质能发射X射线。他把许多磷光和荧光物质一一放在密封照相底片上置于阳光下曝晒,底片都没有感光。他想起十五年前和他父亲一起制备的磷光物质硫酸铀酰钾晶体,于是他把一块这种晶体放在日光下曝晒,直到它发出很强的荧光,然后把它和用黑纸包封的照相底片放在一起,发现底片感光了。他错误地认为这种晶体发射X射线。1896年2月24日他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了这一实验,认为X射线与荧光有关。
3月1日,贝克勒把在抽屉里和铀盐放在一起的一张密封的底片拿去冲洗,显影后发现一件奇怪的事:这张底片已经感光,上面有很明显的铀盐的象,和刚经过日晒的铀盐产生的影象同样清晰。究竟日晒和荧光对于铀盐发出的这种神秘射线有没有关系呢?于是他亲自用纯试剂合成一些硫化物荧光物质,并设法加强它们的磷光,但它们日晒后都不能使底片感光。经过几个月的反复试验,贝克勒确信使底片感光的真实原因是铀和它的化合物不断地放射出一种奇异的射线,日晒与荧光都与照相底片感光无关,他把这种射线称为“铀射线”。
1896年5月18日,贝克勒宣布:发射铀射线的能力是铀元素的一种特殊性质,与采用哪一种铀化合物无关。铀及其化合物终年累月地发出铀射线,纯铀所产生的铀射线比硫酸铀酰钾强三至四倍。铀射线是自然产生的,不是任何外界原因造成的(光照、加热、阴极射线激发等不需要),所以既与荧光无关,也和X射线不同。铀射线能穿透过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能使空气电离,使验电器放电,这些性质与X射线相同。但它的穿透能力不如X射线,它不能穿透肌肉和木板。
铀射线的发现,立即引起科学界的极大兴趣。当时在巴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居里夫人,即玛丽·斯克洛多芙斯卡(Sklodowska,M.),决定选择铀射线的本质和来源问题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1897年她开始研究。要深入研究铀射线的本质,首先要有一台能精确测量铀射线强度的仪器。玛丽的丈夫、法国物理学教授居里(Curie,P.)设计了一个灵敏而简易的铀射线检验器。经过几周的研究,玛丽先弄清楚了铀射线的强度与试样中铀的浓度成正比,而与含铀化合物的化学组成无关,也不受外界光照和温度起落的影响。由此可以确认这种辐射是铀原子一种特性。1898年,她和德国人施米特(Schmidt,G.C.)分别发现钍元素也具有这种性质,表明这种性质并非铀元素所独有。于是玛丽建议把这种性质叫做“放射线”,把具有放射线的元素如铀和钍叫做“放射性元素”。
三、放射性元素钋和镭的发现
居里夫人对很多种矿物标本逐个检验有无放射性。检验了几百种物质,都没有放射性。但当她检验到一种沥青铀矿和一种铜铀云母矿时,发现它们有很强的放射性,其强度比根据其中铀或钍的含量所预计的强度大得多。她又根据天然铜铀云母矿精确分析得到的组成,自己合成了铜铀云母,发现天然铜铀云母的放射性是人工合成试样的4.5倍。这两种矿物的异常的放射性,只能解释为其中含有某种含量很少但比铀和钍的放射性强得多的新元素。
1896年6月,居里夫妇开始合作搜索这种新元素。他们先到沥青铀矿中去找。他们把这种矿石分解后,用系统的化学分析程序把其中的各种元素按组一组一组逐步分开。每经过一步分离,就测定两部分的放射线,根据溶液和沉淀有无放射性或放射性的大小来确定新元素在哪一部分中。经过几次淘汰搜索的范围逐步缩小,最后他们发现在沥青铀矿中有两种而不是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1898年7月他们根据放射性证实了一种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当时他们还只得到了一点富集了这种新元素的硫化铋,它的放射性远比金属铀的放射性大得多。要知道在沥青铀矿中这种新元素的含量只有一亿分之一,用一般的化学方法把它富集起来是何等艰巨啊!玛丽为这个新元素命名为“Polonium”(钋),这是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五个月后,居里夫妇又根据放射性发现了另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它已富集在氯化钡结晶里。这种混有新元素的晶体比金属铀的放射性竟大九百倍。居里夫妇给该元素命名为“Radium”(镭),意思是“赋予放射性的物质”。钋富集在硫化铋沉淀中,镭富集在氯化钡晶体中,这说明它们的化学性质分别很象铋和钡,而与铀相差很远。但是,这时居里夫妇还没有得到一点点纯的镭或钋的化合物。他们决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是从沥青铀矿制取纯的镭化合物。他们估计从沥青铀矿中提取了铀以后钋和镭可能原封不动地存留在废矿渣中,因为钋和镭的化学性质与铀相差很远。于是他们便从奥地利处理沥青铀矿的国营矿场买到了便宜的废矿渣。从1899年到1902年底,居里夫妇在物理学校的矿烂工棚里艰苦地工作了45个月,一公斤一公斤地处理了两吨废矿渣。经过几百万次的溶解、沉淀和结晶等提炼工作,终于得到仅仅100毫克的光说纯氯化镭。它的放射性强大得令人吃惊,竟是铀盐的二百万倍!把它放在玻璃瓶里,玻璃瓶就放出紫色的荧光,它也能使金刚石、红宝石、萤石、硫化锌、铂氰化钡等发出磷光。他们对镭的原子量进行了初步测定,大约是225,从而确定了它在周期表中处于ⅡA族钡的下面。
1903年6月25日,36岁的玛丽·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辨,论文题目是《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年11月,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居里夫妇载维金质奖章。12月10日居里夫妇和贝克勒一道荣获这一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分享奖金。
1910年,居里夫人和法国化学家德比尔纳(Debierne,A.)合作,通过电解氯化镭取得了金属镭,研究了它的性质。1911 年,居里夫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全世界只有为数极少的几位科学家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居里夫人是其中唯一的女科学家。
玛丽·斯克洛多芙斯卡1867年11月7日出生沙俄统治下的华沙,当时波兰已经亡国一百多年了。她少年时就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在青年时代又爱上了科学,决心要以科学振兴祖国,为波兰争光。她于1891年来到巴黎求学,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数学和物理学硕士学位,1895年与已是物理学教授的居里结婚,结成了一对后来非常著名的科学伴侣。从1898年6月起居里决定和玛丽合作共同探索沥青铀矿中的新的放射性元素,他们的亲密合作一直持续了八年。1906一天居里在大街上被载重马车撞倒,车轮夺去了他的生命。居里夫人悲痛欲绝,几乎神经失常。经过长期疗养后刚刚康复,她就以惊人的毅力,不仅担负起抚养两个女儿的家庭重担,承担了居里在巴黎大学的教授席位,而且为放射科学的建立和发展又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获得了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镭的发现在科学界引发了一场革命,居里夫妇的工作是原子能应用研究的开端。但居里夫人不仅是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之一,而且是一位高尚无私的人。当时镭的价格十分昂贵,但居里夫人甘于过着简朴的生活,她毫无保留地公布了镭的提炼方法,没有申请专利。正如她所说“镭不应该使任何人发财,镭是化学元素,应该属于大家”。她所获得的巨额奖金,也几乎全部用于接济穷苦的学生,或支援了科学团体。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在长期患恶性贫血白血病后与世长辞。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真正罪人是镭”。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
四、α、β、γ三种射线的发现
居里夫妇曾发现,镭发出的射线有两种。1898年,出生于新西兰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工作的青年物理学家卢瑟福(Rutherford,E.)开始投入放射性的研究工作。他用强磁铁使铀射线偏转,发现射线分为方向相反的两股,这表明它至少包含有两种不同的射线,一种非常容易被吸收,称为α射线;另一种具有较强的穿透力,称为β射线。1900年法国人维拉德(Villard,P.)观察到,镭除了上面两种射线之外,还存在着第三种射线,它不受磁场的影响,与X射线非常类似。在此之前,卢瑟福已于1898年发现一种比α和β射线穿透力更大的射线存在,这就是维拉德1900年所确认的这种射线。后来卢瑟福把它称为γ射线,并于1914年确定了它是一种波长比X射线更短的电磁波。贝克勒1899年发现β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方向与阴级射线相同。居里夫人证明它荷负电。1900年贝克勒测定了它的荷质比,确认β射线就是电子流。为了揭示α射线的本质,卢瑟福作了多年的努力。1902年,他用强磁场使射线发生的偏转,证明了它是带正电荷的粒子流,这种粒子被称为α粒子。1906年他测定了α粒子的荷质比,证明它的数量级与氢或氦离子相同,但当时的实验精度还不能分辨出它带一个还是两个电荷。1907年卢瑟福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任教授后,和年轻的德国物理学家盖革(Geiger,H.)一起工作,利用他发明的计数管和克鲁克斯创造的闪烁计数法,计数了一克镭一秒钟内放出的α粒子数,测量了从镭源得到的总电量,从而计算出每个α粒子带有两个单位电荷。卢瑟福由此推测出α粒子是带有两个正电荷的氦离子。卢瑟福又和合作者拍摄了α粒子的光谱线,证明它和氦的光谱线一样,由此判定,α粒子是氦离子。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关于中子和中子射线的疑惑,万望懂的人来指教!最近我自己在学习了解核物理,但是在中子射线上不明白。中子有放射传染性,即被中子射线照射的正常物体,也会变成放射性物体。中子射线能被稳定的原子核捕获也变成放射性同位素。我的不明之处就在这,例如中子弹,被称为伤人不伤物的干净武器,敌人受到中子射线杀伤,但是武器装备建筑却不受影响,可以继续用,按理物体受到中子射线照射,都具有放射性了,怎么还能继续用?甚至中子育种,中子安全检测,向要检测的物体发射中子射线,如果有爆炸物,其中含的氮就会吸收中子并形成伽马射线,被仪器检测到,这样有没有爆炸物倒是知道了,但是行李都被中子射线照射了,也具有了放射性,还能用吗?以上就是我的不明白之处了,不知概括准确没有,。还望研究核物理的专业人士给予指教。谢谢三位的回答。如果中子弹照过的物品确实没有物理损伤,但是具有了放射性,人也不能再使用了啊,没有损伤又有什么意义。是不是中子射线照射过的一定会有放射性呢?例如我说的中子育种,中子检测行李,顾客的行李也具有放射性了,就算检测和出有无易爆物,也没意义啊,这个和中子射线的流量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还有就是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并不会很快的。
如果你不是学习物理相关专业以及核医学的,其实你对这个问题的了解已经非常深入了。而且你对问题的描述是基本正确的,你的手中也有比较多的资料。我就简单说说你的疑问,所谓中子弹是“干净”的核武器,是相对于原子弹和氢弹来说的,其实在爆炸后中心半径4~7km以内(当量不同有所差异)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遗留辐射强度,无防护装备的人体是无法入内的,但是在其中子流瞬间杀伤的较大半径内其中子流轰击原子产生的遗留辐射是比较轻微的,人短时停留是比较安全的。并且很快地辐射水平就会在相当短的时间内降到人体可以承受的水平。实际上,如果你对军事很感兴趣的话,你可以了解一下氢弹的结构,氢弹的肚子里实际上还有一个小型的原子弹,核聚变所需的高温就是由这个小型原子弹产生的。中子弹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氢弹,他的特殊之处在于,如何在引起核聚变的同时,让那颗肚子里的原子弹产生的冲击波足够小。这需要非常精细的化学材料合成技术以及精密的制造技术,所以中国现在已经掌握了其物理核心计算,但由于化学工业的落后,所以中国现在还没有合格的中子弹。同样地在安检,育种中所用的中子射线剂量是较低的,所以残留的轰击所造成的放射线同位素的量是很低的,其产生的轰击后辐射也是在安全范围之内的。实际上为了保证安全,用中子流处理过的食物是要通过检测才能在市面上销售。
为您推荐:
中子弹放出的中子流流量很大,所以能明显地使细胞出现问题.检查行李中子流量小.何况人体内的碳14也具有放射性.只要放射性小,对身体就几乎没有影响
中子弹照过的物品好像是没有物理损伤而具有放射性吧
放射性同位素将很快衰变成稳定元素。
扫描下载二维码被X射线照射过的东西会产生放射性残留和污染吗比如被医院检查用的X光和车站安检的设备照射过的物品.我是说它们身上的放射性残留,会不会污染与它们接触的人或物
影歌SAMA0408
这点你大可以放心,你所说的医院的X光(加速器除外)和安检的X光都是照射量很小的X射线,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更不会有污染物残留.
请问什么叫感生放射性?被射线照射过的物体,不是会成为辐射源吗?如果食物被照射过之后吃进肚子里,岂不是会形成长久污染?
感生放射性就是大剂量的照射时被照射物质产生放射性,你所说的医院X光和安检的X光不会产生感生放射性,你担心的被照射的物质会形成放射源也是不可能的,即使产生感生放射性,这种放射性也只会维持很短的时间。你担心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不会的,x射线不会残留的。铯137会的,福岛核电爆炸后,空气,云都有的
如果只是照射的话,是不会有放射性残留或者污染的。辐照并不是把放射性物质放到被照射的物品上面,离开相应的环境以后就没了,类似于你在阳光下晒太阳似的。
扫描下载二维码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危害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放射性射线对人体的危害
上传于||文档简介
&&年​龄​小​于6​周​岁​的​人​员​不​得​接​受​职​业​照​射​;​年​龄​小​于8​周​岁​的​人​员​,​除​非​为​了​进​行​培​训​并​受​到​监​督​,​否​则​不​得​在​控​制​区​工​作​。​对​于​年​龄​为6​岁​~8​岁​接​受​涉​及​辐​射​照​射​就​业​培​训​的​徒​工​和​年​龄​为6​岁​~8​岁​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放​射​源​的​学​生​,​C​B​S​S​[]​和​B​S​S​[]​规​定​了​专​门​的​个​人​剂​量​限​值​:​“​应​控​制​其​职​业​照​射​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年​有​效​剂​量​,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0​m​S​v​;​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m​S​v​。​”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关于核电能,核能,放射性物质,之类的作文!300字的
核反应堆,又称为原子反应堆或反应堆,是装配了核燃料以实现大规模可控制裂变链式反应的装置.核反应堆根据中子能量分为快中子堆和热中子堆.热中子反应堆,它是用慢化剂把快中子速度降低,使之成为热中子(或称慢中子),再利用热中子来进行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由于热中子更容易引起铀-235等裂变,这样,用少量裂变物质就可获得链式裂变反应.慢化剂是一些含轻元素而又吸收中子少的物质,如重水、铍、石墨、水等.热中子堆一般都是把燃料元件有规则地排列在慢化剂中,组成堆芯.链式反应就是在堆芯中进行的.反应堆必须用冷却剂把裂变能带出堆芯.冷却剂也是吸收中子很少的物质.热中子堆最常用的冷却剂是轻水(普通水)、重水、二氧化碳和氦气.核电站的内部它通常由一回路系统和二回路系统组成.反应堆是核电站的核心.反应堆工作时放出的热能,由一回路系统的冷却剂带出,用以产生蒸汽.因此,整个一回路系统被称为“核供汽系统”,它相当于火电厂的锅炉系统.为了确保安全,整个一回路系统装在一个被称为安全壳的密闭厂房内,这样,无论在正常运行或发生事故时都不会影响安全.由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进行发电的二回路系统,与火电厂的汽轮发电机系统基本相同.轻水堆――压水堆电站 自从核电站问世以来,在工业上成熟的发电堆主要有以下三种:轻水堆、重水堆和石墨汽冷堆.它们相应地被用到三种不同的核电站中,形成了现代核发电的主体.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了拯救世界的那一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