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翔这个词 英语怎么说的英语

学报》,2011(1)。
15.朱虹: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问题与对策,《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6.李鑫:基于语料为的汉英会议口译中被动式的应用及其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7.李鸿蕊: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业戏剧汉译本中语气词“吧”的应用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8.张建理,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外语教学》,2011(1)。
19.何中清,彭宣维:英语语料库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2011(1)。
20.蒋勇,龚卫东:极性借代的梯级逻辑,《外语教学》,2011(1)。
21.侯涛:文学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话语分析,《外语教学》,2011(1)。
22.姚喜明,王惠敏: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思想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3.吴亚欣:语用推理过程中心理倾向的干扰:误解的认知根源,《外语教学》,2011(1)。
24.杨蔚:试析原型及相关认知理论的词典效应,《外语教学》,2011(1)。
25.张佩雯:叙述体裁概念意义个案研究:语篇语义学视角,《外语教学》,2011(1)。
26.黑玉琴,黑玉芬:抽象名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价功能,《外语教学》,2011(1)。
27.余渭深,王旭:科学语篇中理论构建隐喻的功能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8.胡壮麟: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1)。
29.冯志伟:计算语言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外国语》,2011(1)。
30.吴芙芸:试论Hawkins的领域最小化理论于汉语关系从句加工之意义及潜在问题,《外国语》,2011(1)。
31.伍雅清,杨稼辉:量化名词的两种形式——谈“所有NP”和“所有的NP”,《外国语》,2011(1)。
32.曹道根,黄华新:对双宾句生成G参数分析模式的几点疑问——兼论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外国语》,2011(1)。
33.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外国语》,2011(1)。
34.唐树华,董元兴,李芳:构式与隐喻拓展——汉英温度域谓语句形容词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外国语》,2011(1)。
35.李德逡:英汉语上下义关系词对比研究初探,《外国语》,2011(1)。
36.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家的责任和良心,《外国语》,2011(1)。
38.侯民吉:英语get-被动句的生成句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39.秦裕祥,秦茜茜:英语名词词组中后置修饰语使用选择的次范畴化解释,《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0.邵菁,金立鑫:补语和Complement,《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1.陈访泽,杨柳:日语授受动词三分化的认知基础与句法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2.张治国:中国的关键外语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3.蔡永良:从文化生态视角解读语言衰亡,《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4.王士元:演化语言学的演化,《当代语言学》,2011(1)。
45.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三:语言﹑媒介载体与技术,《当代语言学》,2011(1)。
46.贺川生,蒋严:“XP+的”结构的名词性及“的”的语义功能,《当代语言学》,2011(1)。
47.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当代语言学》,2011(1)。
48.曹道根:“被”的双重句法地位和被字句的生成,《当代语言学》,2011(1)。
49.王韫佳,李美京:韩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0.易斌: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1.洪炜: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2.李强,姚怡如,刘乃仲: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3.李永: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4.朱文文:状补话语功能的对立及其对形容词的语序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5.周明强: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6.王幼华:“真是的”的语义倾向及其演变进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7.张劼: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8.俞玮奇: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9.周薇: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0.刘艳春,胡凤车:“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比较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1.涂家金: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批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2.刘世铸,张征:评判的结构潜势与语义构型,《中国外语》,2011(1)。
63.赵彦春:连续统还是二元互斥?——及性性原型观的学理探究,《中国外语》,2011(1)。
64.李荣宝,陈素梅等:儿童语间经验对其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中国外语》,2011(1)。
65.辛志英:构建主体间性的投射小句系统——一项其于语料库存的语篇类型的研究,《中国外语》,2011(1)。
66.李月平,毛文伟:小说文体的量化研究——以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7.靳琰,张丽婷:网络批评言语行为释究——基于网络论坛对“44个汉字整形”评论的语料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8.徐启龙:基于网络语料库的英语新词用法调查研究——以Google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9.杨端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0.郝婷婷,陈宗利:生成句法教辅软件Syntactica(Java版本)介评,《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1.鞠文雁:“语言本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语言与翻译》2011(1)。
72.丁志斌,李茂莉: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1)。
73.孙德平:语言认同与语言变化:江汉油田语言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4.佟秋妹、李伟:江苏三峡移民语言选择模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5.向音、李峰: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6.徐彩华、邓园:形符不表义的高频汉字的加工特点,《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7.马利军、张积家: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8.鹿士义:商务汉语考试(BCT)阅读能力与欧盟框架的匹配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9.于全有:文化修辞学的内涵与学科属性,《语言文字应用》,2011(1)。
80.李洪儒:结束语言研究“两张皮”现象: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性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1.谢群: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继承与超越——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三,《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3.吕宗慧: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命题态度,《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4.刘辉:方法论视域中的索绪尔语言观——索绪尔思想系列研究之一,《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5.冯志伟:论语言学研究中的战略转移,《现代外语》,2011(1)。
86.余小强:量词提升的制约条件,《现代外语》,2011(1)。
87.董成如:汉语存现句中动词非宾格性的压制解释,《现代外语》,2011(1)。
88.袁野:重读最大投射理论与汉语含动名词短语重音的研究,《现代外语》,2011(1)。
89.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整合分析模式,《现代外语》,2011(1)。
90.胡杰辉、刘涛、苏元章、尧德中:中国学习者对于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习得研究——选择性整合vs.选择性石化,《现代外语》,2011(1)。
91.高育松、薛小梅: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现代外语》,2011(1)。
92.郑超,冯捷:从写作评估中的语域意识看第二语言语法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现代外语》,2011(1)。
93.龚玉苗、周榕:隐喻述范畴隶属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现代外语》,2011(1)。
94.汪清、谢元花:外语环境下任务类型、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研究,《现代外语》,2011(1)。
95.王忻: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6.曹金波:日语拟声拟态词后续省略研究——以用于句尾的「ABAB」型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7.何晓静:权势与等同:现代西班牙语的T/V分布现状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8.俞建梁:范畴的主观性及其理解——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四,《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99.文炳、吴树奇:语言表达式之意义的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0.陈道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1.王承君:句法研究中的语义次边缘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2.程微:庭审语篇中“态度”对法律事实的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3.李萍、JostavanRij-Heyligers:基于语料库存的学术论文摘要体裁对比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4.郑国锋:英语名词/动词极性及其相互间的转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5.薛旭辉:英语搭配的概念表征与认知分数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6.姚鸿琨:论形态阻遏产生的条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7.邢殿普:论英语左偏置句的语用功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8.邓思颖:问原因的“怎么”,《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09.吴为善: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及其变异——“一M比一M+VP”的构式成因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0.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1.姚双云:“搞”的语义韵及其功能定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2.谭学纯: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3.金耀华:当代北京话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音变的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4.魏雪、袁毓林:汉语词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5.刘艳: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6.杨永林、姜孟:双语标识译写研究——通告标识篇,《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7.姚孝军、陈静、李艳:对部分问题奶粉企业形象修复文本的批评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8.戴曼纯:最简句法的格问题,《外国语》,2011(2)。
119.马文:会话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外国语》,2011(2)。
120.刘礼进:汉英篇章回指手段对比考察——专就翻译语料中流语LDR及其英语对应用语而论,《外国语》,2011(2)。
121.赵旻燕:元语否定真值函数性质的跨语言研究,《外国语》,2011(2)。
122.吴怀成:关于现代汉语转名的一点理论思考——指称化与不同层面的指称义,《外国语》,2011(2)。
123.林巧莉、韩景泉: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外国语》,2011(2)。
124.潘小珏、杜金榜:庭审问答过程控制中的信息流动,《外国语》,2011(2)。
125.黄四宏、詹宏伟:语块认知加工研究的最新进展,《外国语》,2011(2)。
126.张媛、刘振前: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表量结构分析,《外语教学》,2011(2)。
127.李香玲:认知语法关照下英语形容词句式的语义概念化研究——以NP+BE+AP+TOVP构式为例,《外语教学》,2011(2)。
128.管彬尧、杨玉晨: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对英汉招聘广告人际意义的多元文化差异探讨,《外语教学》,2011(2)。
129.温仁百:汉语手机短信的互动模式分析,《外语教学》,2011(2)。
130.丁志斌、石红梅:英语语法化演变的类型学特征,《外语教学》,2011(2)。
131.詹宏伟:语料库中语块提取的工具与方法,《外语教学》,2011(2)。
132.陈清、曹志希:浮现对话语中隐喻的新阐释,《外语教学》,2011(2)。
133.张鹏:日语被动助动词“RERU/RARERU”的多义结构及其语义扩展机理,《外语教学》,2011(2)。
134.叶起昌: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外语学刊》,2011(1)。
135.刘汝荣: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语言观反思,《外语学刊》,2011(1)。
136.徐先玉:语言概念化和时间图景的历史性问题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37.刘利民:语言元范畴化与公孙龙语言哲学,《外语学刊》,2011(1)。
138.王牧群、刘鸿宇:英语幽默生成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外语学刊》,2011(1)。
139.司建国:“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北京人》的认知文体学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40.高红云、蒯振华: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外语学刊》,2011(1)。
141.陈勇: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外语学刊》,2011(1)。
142.曾勉:语篇分析视域中教师话语的情感作用,《外语学刊》,2011(1)。
143.张连文: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外语学刊》,2011(1)。
144.韩冰、娄奇: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外语学刊》,2011(1)。
145.刘和林:人际距离?话语得体?语用距离,《外语学刊》,2011(1)。
146.张宁: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47.潘丽萍:法律话语策略与民族身份——《反分裂国家法》的中国话语构建,《外语学刊》,2011(1)。
148.张家骅: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外语学刊》,2011(1)。
149.李侠: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外语学刊》,2011(1)。
150.谢昆: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外语学刊》,2011(1)。
151.王洪明:阐释动词及其特征,《外语学刊》,2011(1)。
152.郑秋秀:论配价、题元及句式,《外语学刊》,2011(1)。
153.何安平:语料库视角的英语口语“立标语块”探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4.范连义:“语言共性”与“家庭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5.剡璇、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6.赵秀凤:要领概念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n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外语研究》,2011(1)。
157.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外语研究》,2011(1)。
158.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外语研究》,2011(1)。
159.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0.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的认知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1.蒲婧新:音节功能变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2.章琦、刘绍龙:双语翻译过程中的译语词汇提取机制研究——基于双语语言提取理论的认知思考,《外语研究》,2011(1)。
163.唐千友:非自立型换喻视野下的「ウナギ文」解读,《外语研究》,2011(1)。
164.刘丽华:从认知心理学看“コ?ソ?ア”的游离性,《外语研究》,2011(1)。
165.文白昌:俄语“не+完成体命令式”结构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外语研究》,2011(1)。
166.陈勇:关于概念分析的本体论思考——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外语研究》,2011(1)。
167.高群:《废墟》隐喻模式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1)。
168.王勇、周迎芳:存在句主语的类型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69.邓支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0.余泽超:英汉下指功能新解——兼评vanHoek(1997)的回指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1.洪岗、陈乾峰: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2.苗兴伟: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3.季红琴:《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4.马文、陈晓阳:篇章回指修正的引导语类型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5.朱一凡: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历史和现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6.史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7.曾小荣:汉语自然会话与剧作会话中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现象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8.戴宝玉:日语语料库例句词典编纂构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9.王仰正: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80.杨利芳:现代俄语中一般评价的语义范畴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81.李建华、钟玲、叶湘:从语言环境和语言意向看我国汉、英语关系,《中国外语》,2011(2)。
182.魏在江:语用预设的语篇评价功能——语篇语用学界面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83.王瑞昀:英汉疑问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84.杨敏: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2)。
185.李成团、冉永平: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中国外语》,2011(2)。
186.刘龙根:未言说成分——神话抑或实体?《中国外语》,2011(2)。
187.胡壮麟: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88.何安平、黄雪梅:英语教材话语的立场标记语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89.何安平、徐曼菲:认知类“立标语”的线性序列与动态语用功能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0.徐曼菲、何安平:中、英大学生口语中Ithink的对比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1.张淑玲、何安平:从must看中国大学生说英语的决断口气,《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3.何中清:英语语篇中的标记-价值结构及其功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4.卢军羽:隐喻与转喻:争论与原型解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5.高佑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特征解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6.李克、李淑康:体验哲学——转喻研究的哲学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7.刘宝权、郭晓群:EQS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98.庄木齐、卜友红:BetterAccentTutor与超音段音位可视化教学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99.邵军航:基于语料库存的英语动物范畴化研究——以量名词“群”的搭配为切入点,《外语电化教学》,2011(2)。
200.江怡:语言分析与概念分析,《外国语文》,2011,(1)。
201.霍永寿:语言事实与哲学眼光——谈语言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外国语文》,2011,(1)。
202.刘利民:关于如何正确说话的理性反思——公孙龙语言认知哲学思想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3.王仁强: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研究——以《现代戏化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外国语文》,2011,(1)。
204.杨诎人:日语否定句语调感知实验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5.林玉娟:语义流变机制探微,《外国语文》,2011,(1)。
206.唐青:“老人”范畴的认知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7.刘和林:权势关系与非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外国语文》,2011,(1)。
208.陆俭明: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语言研究》,2011,(2)。
209.王芳、刘丹青: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语言研究》,2011,(2)。
210.江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语言研究》,2011(2)。
211.王云路、徐曼曼:试论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语言研究》,2011,(2)。
212.潘海华、陆烁:从“他的老师当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语言研究》,2011,(2)。
213.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语言研究》,2011,(2)。
214.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语言研究》,2011,(2)。
215.罗自群:汉语方言“著”类持续标记的地理分布特点,《语言研究》,2011,(2)。
216.黄晓雪:宿松方言中句末带“佢”的祈使句,《语言研究》,2011,(2)。
217.尉迟治平、朱炜:梵文“五五字”译音和玄应音的声调,《语言研究》,2011,(2)。
218.黄仁瑄: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引许慎《说文》举例,《语言研究》,2011,(2)。
219.汪平:宝应方言语音初探,《语言研究》,2011,(2)。
220.谭晓平:从文白异读看汉语方言声调的借贷原则,《语言研究》,2011,(2)。
221.吴小奕:监利方言古阴平字声调的特殊表现,《语言研究》,2011,(2)。
222.程邦雄、车竞:“八”“水”通作考,《语言研究》,2011,(2)。
223.谭飞:罗振玉甲骨文考释之误释字研究,《语言研究》,2011,(2)。
224.黄树先:比较词义探索十例,《语言研究》,2011,(2)。
225.吴宝安: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语言研究》,2011,(2)。
226.施婉萍:香港手语的话题句,《当代语言学》,2011(2)。
227.李然辉:香港手语的否定式,《当代语言学》,2011(2)。
228.吕会华、高立群:中国手语的关系从句,《当代语言学》,2011(2)。
229.林慧思:香港手语动词一致关系,《当代语言学》,2011(2)。
230.麦家亮:香港后语中具有对比性的动作种类和特征,《当代语言学》,2011(2)。
231.何佳:天津手语的工具动量词研究,《当代语言学》,2011(2)。
232.柳倩仪:论香港手语中的使役与非受格的转换,《当代语言学》,2011(2)。
233.邓慧兰:香港手语动词获得之研究方向,《当代语言学》,2011(2)。
234.邓慧兰、姚勤敏、林慧思、冯晓雯、施婉萍: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当代语言学》,2011(2)。
235.手语标示法则,《当代语言学》,2011(2)。
236.文旭:认知语言学事业,《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7.王寅:修补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建构机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8.黄洁:论理解汉英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参照活动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9.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0.申智奇:新型“被”字结构的认知语用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1.岳好平、汪虹:英汉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图式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2.李昆:动机调控策略对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的影响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3.张建华:任务特征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4.胡敏燕: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词汇表征结构变化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5.汪清:意义协商中的语言输出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6.钱晶晶:中国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7.载晓羚、黄敏: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外语学刊》,2011(2)。
248.谭慧颖:从现化语义三角理论看先秦与古希腊名实论的异同,《外语学刊》,2011(2)。
249.文炳、陈嘉映: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思想与普通语法思想的差异,《外语学刊》,2011(2)。
250.杨佑文: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外语学刊》,2011(2)。
251.苏鹏: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外语学刊》,2011(2)。
252.王寅:认知构式语法,《外语学刊》,2011(2)。
253.朱长河、朱永生:认知语篇学,《外语学刊》,2011(2)。
254.陈新仁:新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认知语用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55.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外语学刊》,2011(2)。
256.于广、王松鹤:隐喻认知解读中的FigurativeThinking——一堂语篇阅读教学课程的个案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7.王勇: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理据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8.刘悦明: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9.田苗:英语口语隐喻类型和功能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60.高明乐:事件语义学与动词语义表达式,《外语学刊》,2011(2)。
261.宁琦:论H.ю.什维多娃语言系统中人的地位,《外语学刊》,2011(2)。
262.巫玮、肖德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加音现象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63.王晓军: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系统思考——一个语言学视角,《外语学刊》,2011(2)。
264.涂靖: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外语学刊》,2011(2)。
265.姜涛: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意义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66.程晓堂、王璐:语篇中的概念连贯问题,《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7.姜晖:元语用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8.李二占、王艾录:“理据”作为语言学术语的几种涵义,《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9.王洁:语言证据的分析认证与司法应用,《当代修辞学》,2011(2)。
270.刘悦明:“不”和“not”的否定辖域对比,《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1.赵晨:构式和组成构式词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式心理表征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2.蓝小燕: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分析——评价理论之态度视角,《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3.邓跃平:语篇因果网络结构,《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4.马松梅:轭式搭配二分法刍议,《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5.田芬:英汉语经济类硬新闻的裁决系统对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6.魏晶、黄皓、李艳、陈士法:双语心理词典的语义表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7.许进兴:谈英语标题用词的艺术性,《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8.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79.干红梅:上下文语境对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一项基于自然阅读的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0.宋作艳: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与多种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1.李晋霞:“这么”、“那么”的逻辑关系差异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2.孟凯:致使合成词的类型及致使语义要素的呈现与成分凝固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3.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4.齐元涛、符渝:汉字发展中的成字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5.庞加光、许小艳:论夸张策略的顺应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6.袁传有、胡锦芬:律师代理词中介入资源的顺应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7.李佳源:心理安慰话语的选择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8.谢佳玲:汉语网络交友言谈之个体主义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9.钟玲、李建华:“英语热”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新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90.邓云华、曾庆安:英汉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1.姜涛、张绍杰:后格赖斯默认语义学模式下汉语将来时助动词意义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2.陆丹云:个体化——语言异质性研究的新途径,《外语研究》,2011(2)。
293.吕晶晶:转述事件框架与转述的多维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4.夏登山:分离对称型三方交际,《外语研究》,2011(2)。
295.周彤:形容词作谓语的日语存在句的语义类型分析,《外语研究》,2011(2)。
296.杨晓敏:论表示心理回归的“~ていく”的基本特征及其使用条件,《外语研究》,2011(2)。
297.邓滢:试论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性及其对俄语教学的启示,《外语研究》,2011(2)。
298.黄芳、汤江明:2000年至此009年《外语研究》被引用的定量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9.马志刚: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宾语的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300.郭杰:对语义特征“[±附着]”的重新审视,《语言与翻译》,2011(2)。
301.胡肖锋:试论修辞是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聚合,《语言与翻译》,2011(2)。
302.王远新:新疆锡伯族聚居区的语言生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居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语言与翻译》,2011(2)。
303.刘秀明、潘艳兰:解析维吾尔语“ba∫”的义位组合规则,《语言与翻译》,2011(2)。
304.李芸:修辞视角下的汉维语人名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305.木合塔尔?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语动物词汇特色,《语言与翻译》,2011(2)。
306.徐盛桓:语言研究的战略意识,《中国外语》,2011(3)。
307.董燕萍、李倩:中国英语学习者he/she混用错误探源:语信编码中的代词性别信息缺失,《中国外语》,2011(3)。
308.邱述德、孙麒:语用化与语用标记语,《中国外语》,2011(3)。
309.王瑾:语码转换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3)。
310.传记文学:游走在事实与杜撰两界间的体裁样式——再论语言的非工具性,《中国外语》,2011(3)。
311.刘涛、周统权、杨亦鸣: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多句ERP研究的证据,《语言科学》,2011(1)。
312.郑伟:吴语音韵史中白读音的保守与创新——以虞韵[*iu]、鱼韵[*i]的两项变化为例,《语言科学》,2011(1)。
313.杨蔚、詹伯慧: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语言科学》,2011(1)。
314.赵变亲:宕江曾梗通舒声在山西襄汾(汾城)方言中的演变,《语言科学》,2011(1)。
315.李超:《新订中州全韵》所引《中原雅音》——兼论《新订中州全韵》的音系性质,《语言科学》,2011(1)。
316.张和友、邓思颖:空语类的允准及普通话、粤语话题类系词句的句法差异,《语言科学》,2011(1)。
317.王媛: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进行体,《语言科学》,2011(1)。
318.金晶:述谡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语言科学》,2011(1)。
319.陈新仁、蔡一鸣:为提喻正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语言科学》,2011(1)。
320.程珙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外语教学》,2011(3)。
321.王军: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外语教学》,2011(3)。
322.李捷、周榕: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外语教学》,2011(3)。
323.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外语教学》,2011(3)。
324.陈香兰、徐盛恒、王立非:商务话语建构模式探讨——广告语篇建构的商务——语言双维度,《外语教学》,2011(3)。
325.马文、陈晓阳:篇章回指修正:引导手段及其等级,《外语教学》,2011(3)。
326.孙敦夫:日语持续体标示“te-iru”的非持续性,《外语教学》,2011(3)。
327.邓滢:俄语动词体的预设功能,《外语教学》,2011(3)。
328.董敏:论实践型社会符号语类框架,《外语教学》,2011(3)。
329.王德亮:汉语回指消解算法推导,《外语教学》,2011(3)。
330.张挺、魏晖:互联网环境下语言文字舆情监测与实证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1.谭学纯:“这也是一种X”:从标题话语到语篇叙述,《语言文字应用》,2011(1)。
332.陈佳璇:间隔号用法的发展和统一:“专名化”与“均衡美”《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3.林华东、陈燕玲:泉州地区三峡移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4.刘艳:深、宁、济、合四城市职业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5.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6.崔军民:侦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7.苏向丽、李如龙: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8.孙彩惠、张志毅:新词个体和世界整体,《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9.祝晓宏:华语视角下“插”类词的语义变异、变化及传播,《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0.张一清、林建平: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与普通话音节频率统计,《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1.聂丹:以于普通语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2.张敬源、刘琛波:基于加的夫语法的英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探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3.张红深:论语法隐喻与英语语法的模糊性,《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4.张智义、倪传斌:G语类及双宾语结构推导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5.张高远、王惠、胡美珠:致使动词与宾语删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6.董粤章:构式、域矩阵与心理观照——认知语言法视角下的“吃食堂”,《外国语》,2011(3)。
347.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外国语》,2011(3)。
348.韩巍峰、梅德明:形义错配结构及其主题化分析,《外国语》,2011(3)。
349.王媛:进行体语义研究评述,《外国语》,2011(3)。
350.王勇、徐杰: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外国语》,2011(3)。
351.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外国语》,2011(3)。
352.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外国语》,2011(3)。
353.刘宇红: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外国语》,2011(3)。
354.冯晓虎:莱布尼茨的语言思想,《外国语》,2011(3)。
355.陈佳璇:布迪厄“社会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外国语》,2011(3)。
356.王萍、石锋:试论语调格局的研究方法,《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7.梁磊:声调格局与元音格局的研究综述,《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7.时秀娟:汉语语音的鼻化度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8.章柏成: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案例报告,《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9.程昕、吴诗玉: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60.高航:重力体验的概念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1.刘云红:“里”“中”“内”隐喻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2.张翼:汉语“得”字致使句式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3.杨勇飞、刘正光:形式—功能错位的三种解释途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4.吴梦婷:论定型的本质、成因与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5.许汉成:AGFL语法开发系统与俄语语法形式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6.于鑫:“有”字存在句与俄语быть存在句的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7.陈勇:从逻辑分析到到概念分析的嬗变——语言哲学视阈下的“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8.徐盛桓:“移就”为什么可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69.刘正光: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0.胡波: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1.尚新:集盖、事件类型与汉语“都”字句的双层级量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2.张和友、邓思颖:论“是”与“yes”,《现代外语》,2011(2)。
373.熊仲儒:被动范畴“给”的句法语义特征,《现代外语》,2011(2)。
374.吴剑锋:显性施为式“我+言说动词”的构式分析,《现代外语》,2011(2)。
375.吴芙芸:试论量名不匹配构式在语料库中的低频出现率及内在原因,《现代外语》,2011(2)。
376.徐新宇:英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分析——以国际贸易销售合同为例,《现代外语》,2011(2)。
377.袁野:汉语中的时体压制,《外国语文》,2011(2)。
378.黄缅: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外国语文》,2011(2)。
379.余素青:庭审叙事特征分析,《外国语文》,2011(2)。
380.邱细平:从关联理论看默的效果——以《家有儿女》对话为例,《外国语文》,2011(2)。
381.熊永红、曾蓉: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外国语文》,2011(2)。
382.石春让、覃成强: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外国语文》,2011(2)。
383.蒋凤霞、吴湛:口译的跨学科理论概述,《外国语文》,2011(2)。
384.唐眆:《金刚经》罗什译本流传原因考,《外国语文》,2011(2)。
385.何立芳:传教士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策略解析,《外国语文》,2011(2)。
386.王颖:翻译与文化再现,《外国语文》,2011(2)。
387.彭江、廖礼彬:论全球教育的本质要素,《外国语文》,2011(2)。
388.王鹍、盛仁泽:合作输出与听力输入对附带词汇习得效果的差异性研究,《外国语文》,2011(2)。
389.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与争议,《外国语文》,2011(2)。
390.侯香勤: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生习得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外国语文》,2011(2)。
391.李建平:英语有效教学中学生元论知策略的培养,《外国语文》,2011(2)。
392.黄姣玲,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论析,《外国语文》,2011(2)。
393.陈治安、周忠杰:会话推理的认知阐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4.李克、李淑康:论连锁转喻的语境取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5.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6.滕延江、刘永芳:语料库存视角下的口语语法研究:现状与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7.张秀荣、李增顺: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8.陈彩霞:英语习语变体的人际功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9.徐启龙:语言经济学视野中的网络英语,《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0.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1.赵学德:人体词“牙/齿”和“tooth”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2.王和私、尹丕安、王芙蓉:中英文政治演说的情态对比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3.孟建国、康志峰:英汉双及物构式语义理据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4.成晓光、孙晓霞:试析“自然语法”对“生成语法”的批判,《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5.石小军:再考Jespersen之“合并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6.田朝霞、程琪龙:英语双及物小句的五个主要变体——跨越“形义匹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7.俞建梁:论范畴的自组织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三,《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8.汪燕华:多模态话语中语类和图类的配置,《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9.卫乃兴:再探经典短语学的要旨和方法:模型、概念与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10.潘琪: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基于SECOPETS语料库存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0.钱毓芳、田海龙: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1.夏慧言、孙凤兰:英语词汇长度与词汇意义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3.刘学华、张薇:修正性反馈引发的注意对中国学习者目标语发展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4.金晓玲、陈卓:英语熟练程度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5.刘永兵,张会平: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法复杂度——一项基于课堂话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26.田筠,苗兴伟:媒体语篇中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组篇功能,《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27.韩大伟,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外语电化教学》,2011(3)。
二、外语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周英,张淑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习语加工研究,《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3.王学锋: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4.杨梅: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替代误用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赖鹏,吴克蓉:基于脑功能理论的英语词汇微格自助教学有效性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6.王雪梅: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英语教师多元评估与专业发展,《当代外语研究》,2011(1)。
7.龙宇飞,白雪晴:I—CARE培养策略下的合作学习效度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8.金霞:二语口语广度测试及其对口语流利度的预测能力,《当代外语研究》,2011(1)。
9.张蔚磊:外语学习的理想状态:“流”体验,《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0.唐进:BETSY在自动作文评分中的原理与应用,《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1.于善志,林立红,苏佳佳:二语习得中多选现象的句法解释,《外语教学》,2011(1)。
12.王改燕:二语词汇知识概念模型及操作模型研究,《外语教学》,2011(1)。
13.刘芹,胡银萍,张俊锋: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形成性评估体系构建与验证,《外语教学》,2011(1)。
14.李艳平,朱玉山: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外语教学》,2011(1)。
15.沈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框架建构,《外国语》,2011(1)。
16.周殿生,王莉:新疆外语教育现状和调整策略,《外国语》,2011(1)。
17.李雯雯,刘海涛: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外国语》,2011(1)。
18.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19.汤春晓,许家金:中国高中生英语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研究——定量定性综合研究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0.郑超,袁石红:从语块类型看中国学习者“…and…”语块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1.苏建红: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影响——以显性/隐性知识为中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2.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3.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4.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中国外语》,2011(1)。
25.郭晓燕:中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外语》,2011(1)。
26.莫再树,刘正光:成于专业中,强于专业外——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外语》,2011(1)。
27.程虹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能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中国外语》,2011(1)。
28.李庆生,孙志勇:课堂提问:是获取信息还是挑战?——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功能的会话分析,《中国外语》,2011(1)。
29.范文芳,马靖香: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外语》,2011(1)。
30.杨永林,丁韬:从社团实践理论到英语写作课堂——快乐写出作八要素,《中国外语》,2011(1)。
31.张福慧,戴丽红:基于网络写作语料的师生评改对比研究,《中国外语》,2011(1)。
32.郭燕玲:《艺术英语》的编写理念与特色,《中国外语》,2011(1)。
33.王雪梅: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系,《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4.薛红果:网络环境下美国同伴的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5.朱慧敏:数据驱动学习: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趋势,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6.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7.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知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8.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9.王克非: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外语界》,2011(1)。
40.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11(1)。
41.刘向虹:再接再厉,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外语界》,2011(1)。
4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外语界》,2011(1)。
43.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外语界》,2011(1)。
44.乔小六: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主导作用调查、分析与建议,《外语界》,2011(1)。
45.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外语界》,2011(1)。
46.杨贤玉、柯宁立: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外语界》,2011(1)。
47.柳明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分析ESL教学观摩及思考,《外语界》,2011(1)。
48.孙玉华、刘宏: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49.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0.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1.汪晓莉、胡开宝:我国中部六省外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2.高葆华、田建国:信息分块影响英语词汇记忆的统计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3.蒋凤霞:英语专业学生运用多维策略记忆英语词汇的实验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4.张倩,王健:大学英语互动课堂教师纠正性反馈的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5.白丽梅、黄友之: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6.陈冰:教师书面反馈对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修改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7.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8.汤丽拿、吴菲: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9.许民、姜明娟:个别化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0.田九胜: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1.褚金丽、张楠:小学低段英语语音教学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2.黄福河、夏虹波:词块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3.王丽娜:“三段式”预习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4.徐百见:《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英语教材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5.马莉: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例文评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6.仝亚军: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评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7.杨行胜: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8.陈俭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9.吴丽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0.耿纯远、张文燕:自主合作学习背景下的英语试卷讲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1.刘媛:小学新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2.江新、郝丽霞: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3.张黎:交际策略教学法研究——以“商务汉语口语交际”课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4.苏丹洁: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质——以兼语句教学及实验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5.申莉:“V得/不了”与“V得/不着”的构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7.姚敏:现代汉字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8.亓华、李美阳:在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9.蒋学清、冯蕾:基于渗透式学习策略的大学英语教材回顾性评估实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0.金黛莱:概念隐喻机制的建构与英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1.黄晋:Blackboard网络平台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日语听力》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2.郭士香:英语写作课AAWP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3.李倩:文化教学促进交际能力的意义及效果调查,《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4.徐军、黄永华:词块在师范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5.于万锁: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问题与对策,《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6.俞希、文秋芳:构建英语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外语教学》,2011(2)。
87.杨连瑞: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社会心理因素,《外语教学》,2011(2)。
88.沈骑: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价值之维,《外语教学》,2011(2)。
89.杨学云、陈婕:阅读文本中的词频效应研究,《外语教学》,2011(2)。
90.吴瑾:中国研究生产出性学术词汇知识深度的语料库研究,《外语教学》,2011(2)。
91.邹建萍:基于CLA结构定义的口语进展测试对提高口语能力的影响,《外语教学》,2011(2)。
92.姜毓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分析,《外语学刊》,2011(1)。
93.桂林:以Yngve人类语言学方法解析二语习得中的输出假设,《外语学刊》,2011(1)。
94.杨爱英: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的调节与监控,《外语学刊》,2011(1)。
95.孙先洪:英语课堂中的幽默研究与学习,《外语学刊》,2011(1)。
96.司显柱: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建构主义视域,《外语学刊》,2011(1)。
97.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98.胥云、武尊民:国外考试策略研究综述——五十年回顾,《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99.王艳: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个案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00.杨玲:中美读者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评价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11(1)。
101.雷蕾:词汇强化条件和语言水平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研究,《外语研究》,2011(1)。
102.闫浩、董燕萍:语言产出中概念通达度对位置加工的直接作用——来自汉语句词并列结构的实证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3.周燕、高一虹、臧青等:大学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对五所高校学生的跟踪调研,《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4.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5.吕敏宏、刘世生:会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吴宓先生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6.仇云龙、张绍杰: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7.张铭涧: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与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8.郭娴娉: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9.谢晓燕:大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师反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0.于翠红:关联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思考与展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1.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以in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2.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中国外语》,2011(2)。
113.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中国外语》,2011(2)。
114.叶兴国等: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外语》,2011(2)。
115.曹德春: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学科设想,《中国外语》,2011(2)。
116.彭川、朱文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CIPP评价模式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17.王艳:对甸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2)。
118.张荔、盛越:基于网络的同伴反馈策略培训效果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19.蔡基刚:一部以内容为依托、提倡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学生英语教材——《新核心大学英语》总序,《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20.杜娟、张一平:任务重复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1.王茹、欧阳俊林:英语语言水平与联想词类型之相关性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2.马钟元、毕长泰、李会会、宋欣娜:独立学院“市场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3.姜雅明:源于俄语的汉语外词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4.刘明、胡加圣:大学外语视听教材的多模态化设计构想及要求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5.陈潇潇:大学英语教材课文词汇分布特征实证研究——《新视野》与Brown语料库存的对比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6.彭绍东、崔坤青、高继梅等:职业英语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7.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8.戴朝晖:计算机口语考试信度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9.伍维平:大学英语跟读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30.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外国语文》,2011(1)。
131.黄嫱:“自由阅读+集中阅读”模式探讨,《外国语文》,2011(1)。
132.郑大湖: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外国语文》,2011(1)。
133.高越、郭涛:在意义中聚焦形式:内涵、运用与评述,《外国语文》,2011(1)。
134.罗胜杰、刘一鸣: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两大教学要素研究,《外国语文》,2011(1)。
135.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外语界》,2011(2)。
136.杜娟、张一产:任务重复对中国在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外语界》,2011(2)。
137.金双军、杨小刚:学习者培训对降低大学生英语演讲焦虑效果探析——一项基于英语演讲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1(2)。
138.王淼: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网络英语阅读模式,《外语界》,2011(2)。
139.薛锦:阅读训练中英语水平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外语界》,2011(2)。
140.洪民等:复合型档案袋评价对外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外语界》,2011(2)。
141.秦秀白等:品味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综合教程》第七、八册简介,《外语界》,2011(2)。
142.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兼谈《阅读教程》(第五至八册)的编写思路,《外语界》,2011(2)。
143.丁言仁、刘海平:探索英语写作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写在《写作教程》第五、六册出版社之际,《外语界》,2011(2)。
144.田丽丽:形式教学对二语接受型词汇成绩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5.黄洁芳:跨国实时交互语言课堂的学习环境研究——基于学习者色馈的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6.程昕:课程语言特点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7.韩亚元: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的可行性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8.戴运财:工作记忆与教学方式在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作用,《外语学刊》,2011(2)。
149.郭乃照:“三步典”教学模式瑟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证研究,《外语学刊》,2011(2)。
150.于华、彭工:Writer’sWorkshop对研究生英语写作课程的启示,《外语学刊》,2011(2)。
151.肖武云、王晓萍、曹群英:培训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成绩,《外语学刊》,2011(2)。
152.郭红霞: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外语学刊》,2011(2)。
153.鲍文:商务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外语学刊》,2011(2)。
154.崔鹏、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几种心理语言学模式,《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5.汤闻励: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机调查与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6.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7.王云华: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学习与学习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58.韩宝成、许宏展: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动机及其影响的城乡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59.王平: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认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0.许和平、郑志恋:新课程下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1.于巍: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需求,《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2.刘莉:中国学生英语演讲焦虑的实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3.张静: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4.牛晓艳:通过英语浸入式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5.陈学民: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目标与教学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6.吴戌蛟:通过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7.苏梅红:信息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8.陈传光: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使用情况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9.黄碧华:如何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0.交互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1.王栋、王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取向的内涵及其实施,《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2.谭伟民:通过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参加培训的长效机制探索,《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3.王玉玲:新课程下小学英语研训工作的新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4.廖莉珠:关于山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5.谭晓云:交互性:中学教案的语体学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2)。
176.李霞:体验理念:一种“目中有人”的教学视角——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7.马志刚: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长距离疑问的实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8.李颖:新形势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9.张凌岸、陈莹:词块训练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0.曹月华:谈判1世纪俄罗斯报刊语言的现状及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2.高超:特殊条件下英语教学探究——以雅思教学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3.史光教、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4.李斌、王红娟:新闻听力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手段的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5.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6.刘莉:CPSI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7.王媛:“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8.高一虹、周燕、战凤梅等: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外语研究》,2011(2)。
189.刘宝权:课程终结性评估结果正态分布调查与研究,《外语研究》,2011(2)。
190.汤闻励:实时监控下的英语课堂兴趣调查分析,《外语研究》,2011(2)。
191.徐春兰、杨文革、安占峰、王郁: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192.曹春梅:少数民族幼儿汉语习得与课堂情境创设,《语言与翻译》,2011(2)。
193.张兴梅:乌市高级中学双语实验班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调查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4.兰杰:功能语法视角的大学英语教材前言语篇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5.陈文博: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汉语课堂教学示范初级口语课的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6.文秋芳、苏静、监艳红: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尝试,《中国外语》,2011(3)。
197.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中国外语》,2011(3)。
198.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3)。
199.俞理明、韩建英:初始英语水平对全英语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外语》,2011(3)。
200.龚献静: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状况研究——从外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较的视角,《中国外语》,2011(3)。
201.崔刚: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外语教学》,2011(3)。
202.姚霖霜、廖美珍:中介语语用交际策略使用调查——对比CMC环境中语用交际策略使用,《外语教学》,2011(3)。
203.王玉萍、秦建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2011(3)。
204.袁小陆、仇晓春:对在线语言教学技能的思考,《外语教学》,2011(3)。
205.曾葡初、曾绛:语篇标题预测三原理及运用,《外语教学》,2011(3)。
206.崔希亮、张宝林:全球汉语学习者语料库建设方案,《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7.肖奚强: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8.杨泉:基于HSK作文语料库存的留学生离合词偏误计算机自动纠错系统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9.程幼强、张岚: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0.袁辉、徐剑:从Flower和Hayes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看学习者外语写作中的翻译行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1.吴文: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2.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3.管博:英汉构架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差异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动—品组合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4.顾琦一、臧传云:输入模态对第二语言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5.张素敏:学习者因素对教师话语的影响作用分析——基于自建语料的个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6.陈鹏、濮建忠: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7.张东波、赵守辉:隐性及显性语法知识与第二语言阅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8.张凤娟、刘永兵:影响中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多因素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9.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20.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英语口语能力描述语因子分析及能力能级划分——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实证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1.张宪、赵观音:外语听力焦虑量表的构造分析及效度检验,《现代外语》,2011(2)。
222.张雷、俞理明:心理类型在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理解中的作用,《现代外语》,2011(2)。
223.邹为诚、陈仁凯:中国英语学习者五个句型的句法发展阶段研究——一项支持“L1=L2”假设的新证据,《现代外语》,2011(2)。
224.胡敏: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料复数标记的变异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5.林秋茗:中国学生英语韵律习得与性别的关联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6.姜占好、陶源、周保国:国外课堂语用教学研究三十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7.娄宝翠: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动机和需求调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8.杨瑞、刘小勇、马少辉:基于统计分析的我国外语类普通高校学科体系类型划分,《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9.芮燕萍:近两年5年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30.廖传风: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31.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2.刘建达,黄亚萍:词汇特征量对CET作文得分的影响,《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3.楼荷英:国风外英语配对(组)口试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现状、方法、问题与展望,《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4.赵蓉、张菊:“细化分类指导”原则下的在线语言学习信息系统建设,《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5.陈冰冰:追求课程和教学的本真意义——整体课程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新思考,《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6.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7.文军、任艳: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述评,《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8.梁钫:论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理由、原则与方法,《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9.李友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40.褚孝泉:试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及运用,《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1.林大津、毛浩然:语音?语篇?语感?语域——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整体规划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3.秦惠康:“人物故事”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4.胡元江: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5.谈言玲、张荣根、严华: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6.TonySILVA:二十一世纪的二语写作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7.秦晓晴,毕劲:内容知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8.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9.周丹丹:频次作用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50.秦朝霞、顾琦一:写作话题熟悉度与国内习作者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运用——基于一种自动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251.刘文宇、高荣涛: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元分析研究,《外语教学》,2011(2)。
252.罗毅、蔡慧萍、王全:体验式教学理论在英语应用文体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53.唐锦兰、吴一安: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54.徐昉:英语写作教学法的多视角理论回顾与思考,《外语界》,2011(2)。
255.蔡基刚: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外语界》,2011(2)。
256.郭燕:大学英语“写长法”对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外语界》,2011(2)。
257.王华:写作档案袋评价过程中不同评价主体的探索研究,《外语界》,2011(2)。
258.张志军、朱建民:Wiki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259.孙岩梅、高江梅:概念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写出作教学中的优势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60.阮周林:二语写作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思维能力培养,《中国外语》,2011(3)。
261.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3)。
262.闫嵘:二语写作学习者自发注意与教师反馈引发注意的关系及其对习作修改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63.洪明:向心理论在英语写作连贯性量化评价中的应用——一项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存的实证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三、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
1.胡显耀,曾佳:基于语料为的翻译共性研究新趋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蔡晓东,朱健平:哲学诠释学对女性主义译论的解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3.丁立福,方秀才:论中国人名拼译的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4.符金宇:“重写者”利玛窦——《二十五言》重写手段与策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5.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6.张思永:整体关照直译传神——论焦菊隐的直译观,《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7.张传彪:试论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8.丁峻:基于语料库存的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两个中译本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9.黄荭:回望与反思:20世纪法国文学在新中国的译介历史,《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0.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1.高旭东: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2.梁建东:比较文学的轻与重——与张隆溪先生谈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3.[澳大利亚]庄伟杰:异同中互动的跨文化风景——美国华文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辨析与描述,《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4.许文荣:马华文学的弱势民族书写:一个文学史的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5.徐静波:金子光晴的上海游历及与中国文坛的交往,《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6.朱静宇:王蒙对米兰?昆德拉的承继与创新——以《一嚏千娇》为例,《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7.刘建军:阿Q与桑丘形象内涵的比照与剖析——兼论比较文学批评的一个视点,《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8.黄忠廉,焦鹏帅:汉译:捕捉原作的生命气息——以《死魂灵》汉译语气助词为例,《外语教学》,2011(1)。
19.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外语教学》,2011(1)。
20.李瑞林,贺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1.陈大亮: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外语教学》,2011(1)。
22.段于兰,覃成强:英汉科普文本的功能差异及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对科普文本翻译的启示,《外语教学》,2011(1)。
23.唐树华,孙序,陈玉梅:基于语料库的常规隐喻概念投射路径对比与翻译处理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4.曹佩升,刘绍龙: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中国外语》,2011(1)。
25.张威:口译研究的科学选题意识——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为例,《中国外语》,2011(1)。
26.李德超,王克非:基于双语旅游语料库的DDL翻译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11(1)。
27.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28.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上海翻译》,2011(1)。
29.蔡新乐:“魔变”的思想创造:尼采的翻译思想初探,《上海翻译》,2011(1)。
30.王晓莺:当代翻译研究中的“离散”内涵与命题,《上海翻译》,2011(1)。
31.贾洪伟:编译研究综述,《上海翻译》,2011(1)。
32.吴健,张韵菲:企业外宣英译:一个多层次重构的过程,《上海翻译》,2011(1)。
33.吴自选,许建忠:论电视软新闻英译的重写策略,《上海翻译》,2011(1)。
34.姜荷梅:商务英语的汉译原则,《上海翻译》,2011(1)。
35.姚斌:远程会议口译——回顾与前瞻,《上海翻译》,2011(1)。
36.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

学报》,2011(1)。
15.朱虹: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创建:问题与对策,《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6.李鑫:基于语料为的汉英会议口译中被动式的应用及其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7.李鸿蕊: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业戏剧汉译本中语气词“吧”的应用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8.张建理,朱俊伟:动词隐喻的本体研究,《外语教学》,2011(1)。
19.何中清,彭宣维:英语语料库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外语教学》,2011(1)。
20.蒋勇,龚卫东:极性借代的梯级逻辑,《外语教学》,2011(1)。
21.侯涛:文学语用学视角下的戏剧话语分析,《外语教学》,2011(1)。
22.姚喜明,王惠敏: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思想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3.吴亚欣:语用推理过程中心理倾向的干扰:误解的认知根源,《外语教学》,2011(1)。
24.杨蔚:试析原型及相关认知理论的词典效应,《外语教学》,2011(1)。
25.张佩雯:叙述体裁概念意义个案研究:语篇语义学视角,《外语教学》,2011(1)。
26.黑玉琴,黑玉芬:抽象名词在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评价功能,《外语教学》,2011(1)。
27.余渭深,王旭:科学语篇中理论构建隐喻的功能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8.胡壮麟: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1)。
29.冯志伟:计算语言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外国语》,2011(1)。
30.吴芙芸:试论Hawkins的领域最小化理论于汉语关系从句加工之意义及潜在问题,《外国语》,2011(1)。
31.伍雅清,杨稼辉:量化名词的两种形式——谈“所有NP”和“所有的NP”,《外国语》,2011(1)。
32.曹道根,黄华新:对双宾句生成G参数分析模式的几点疑问——兼论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外国语》,2011(1)。
33.张翼: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在论元结构问题上的互补性,《外国语》,2011(1)。
34.唐树华,董元兴,李芳:构式与隐喻拓展——汉英温度域谓语句形容词隐喻拓展差异及成因探析,《外国语》,2011(1)。
35.李德逡:英汉语上下义关系词对比研究初探,《外国语》,2011(1)。
36.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家的责任和良心,《外国语》,2011(1)。
38.侯民吉:英语get-被动句的生成句法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39.秦裕祥,秦茜茜:英语名词词组中后置修饰语使用选择的次范畴化解释,《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0.邵菁,金立鑫:补语和Complement,《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1.陈访泽,杨柳:日语授受动词三分化的认知基础与句法结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2.张治国:中国的关键外语探讨,《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3.蔡永良:从文化生态视角解读语言衰亡,《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44.王士元:演化语言学的演化,《当代语言学》,2011(1)。
45.顾曰国:当代语言学的波形发展主题三:语言﹑媒介载体与技术,《当代语言学》,2011(1)。
46.贺川生,蒋严:“XP+的”结构的名词性及“的”的语义功能,《当代语言学》,2011(1)。
47.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当代语言学》,2011(1)。
48.曹道根:“被”的双重句法地位和被字句的生成,《当代语言学》,2011(1)。
49.王韫佳,李美京:韩语母语者对普通话阳平和上声的知觉,《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0.易斌:维吾尔族学习者习得汉语单字调的感知实验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1.洪炜:语素因素对留学生近义词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2.李强,姚怡如,刘乃仲:汉语学习策略与个体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3.李永: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4.朱文文:状补话语功能的对立及其对形容词的语序选择,《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5.周明强:词汇歧义消解的认知解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6.王幼华:“真是的”的语义倾向及其演变进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7.张劼: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8.俞玮奇:苏州市外来人口第二代的语言转用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59.周薇: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的相关性分析——以2007年南京城市语言调查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0.刘艳春,胡凤车:“播新闻”与“说新闻”语体比较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1.涂家金:基于语用论辩理论的修辞批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1)。
62.刘世铸,张征:评判的结构潜势与语义构型,《中国外语》,2011(1)。
63.赵彦春:连续统还是二元互斥?——及性性原型观的学理探究,《中国外语》,2011(1)。
64.李荣宝,陈素梅等:儿童语间经验对其语音意识发展的影响,《中国外语》,2011(1)。
65.辛志英:构建主体间性的投射小句系统——一项其于语料库存的语篇类型的研究,《中国外语》,2011(1)。
66.李月平,毛文伟:小说文体的量化研究——以夏目漱石的短篇小说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7.靳琰,张丽婷:网络批评言语行为释究——基于网络论坛对“44个汉字整形”评论的语料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8.徐启龙:基于网络语料库的英语新词用法调查研究——以Google为例,《外语电化教学》,2011(1)。
69.杨端和:语言研究问卷调查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0.郝婷婷,陈宗利:生成句法教辅软件Syntactica(Java版本)介评,《外语电化教学》,2011(1)。
71.鞠文雁:“语言本能”对第二语言教学的意义,《语言与翻译》2011(1)。
72.丁志斌,李茂莉:语言类型学视野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1)。
73.孙德平:语言认同与语言变化:江汉油田语言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4.佟秋妹、李伟:江苏三峡移民语言选择模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5.向音、李峰: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6.徐彩华、邓园:形符不表义的高频汉字的加工特点,《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7.马利军、张积家:汉语三字格惯用语的语义性质及其关系,《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8.鹿士义:商务汉语考试(BCT)阅读能力与欧盟框架的匹配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1)。
79.于全有:文化修辞学的内涵与学科属性,《语言文字应用》,2011(1)。
80.李洪儒:结束语言研究“两张皮”现象:语言哲学与语言学的整合性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1.谢群: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继承与超越——前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系列研究之三,《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3.吕宗慧:语言哲学视域中的命题态度,《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4.刘辉:方法论视域中的索绪尔语言观——索绪尔思想系列研究之一,《当代外语研究》,2011(2)。
85.冯志伟:论语言学研究中的战略转移,《现代外语》,2011(1)。
86.余小强:量词提升的制约条件,《现代外语》,2011(1)。
87.董成如:汉语存现句中动词非宾格性的压制解释,《现代外语》,2011(1)。
88.袁野:重读最大投射理论与汉语含动名词短语重音的研究,《现代外语》,2011(1)。
89.江晓红:转喻词语理解的认知语用机理探究——关联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整合分析模式,《现代外语》,2011(1)。
90.胡杰辉、刘涛、苏元章、尧德中:中国学习者对于英语动词过去时态的习得研究——选择性整合vs.选择性石化,《现代外语》,2011(1)。
91.高育松、薛小梅:语义、频率和母语对中韩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中动结构的影响调查,《现代外语》,2011(1)。
92.郑超,冯捷:从写作评估中的语域意识看第二语言语法能力与社会语言能力,《现代外语》,2011(1)。
93.龚玉苗、周榕:隐喻述范畴隶属关系的影响机制研究,《现代外语》,2011(1)。
94.汪清、谢元花:外语环境下任务类型、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研究,《现代外语》,2011(1)。
95.王忻:认知语言学方法论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6.曹金波:日语拟声拟态词后续省略研究——以用于句尾的「ABAB」型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7.何晓静:权势与等同:现代西班牙语的T/V分布现状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98.俞建梁:范畴的主观性及其理解——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四,《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99.文炳、吴树奇:语言表达式之意义的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0.陈道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1.王承君:句法研究中的语义次边缘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2.程微:庭审语篇中“态度”对法律事实的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3.李萍、JostavanRij-Heyligers:基于语料库存的学术论文摘要体裁对比分析,《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4.郑国锋:英语名词/动词极性及其相互间的转化,《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5.薛旭辉:英语搭配的概念表征与认知分数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6.姚鸿琨:论形态阻遏产生的条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7.邢殿普:论英语左偏置句的语用功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108.邓思颖:问原因的“怎么”,《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09.吴为善:递进性差比义构式及其变异——“一M比一M+VP”的构式成因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0.吉益民:“有一种X叫Y”构式的多维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1.姚双云:“搞”的语义韵及其功能定位,《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2.谭学纯:语用环境中的义位转移及其修辞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3.金耀华:当代北京话语气词“啊”在前鼻音韵尾后音变的调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4.魏雪、袁毓林:汉语词类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5.刘艳:言语社区构成要素的探讨——以超女语言和白领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6.杨永林、姜孟:双语标识译写研究——通告标识篇,《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7.姚孝军、陈静、李艳:对部分问题奶粉企业形象修复文本的批评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118.戴曼纯:最简句法的格问题,《外国语》,2011(2)。
119.马文:会话中人称指代语的优选原则,《外国语》,2011(2)。
120.刘礼进:汉英篇章回指手段对比考察——专就翻译语料中流语LDR及其英语对应用语而论,《外国语》,2011(2)。
121.赵旻燕:元语否定真值函数性质的跨语言研究,《外国语》,2011(2)。
122.吴怀成:关于现代汉语转名的一点理论思考——指称化与不同层面的指称义,《外国语》,2011(2)。
123.林巧莉、韩景泉:从“分布形态理论”看汉语的词类,《外国语》,2011(2)。
124.潘小珏、杜金榜:庭审问答过程控制中的信息流动,《外国语》,2011(2)。
125.黄四宏、詹宏伟:语块认知加工研究的最新进展,《外国语》,2011(2)。
126.张媛、刘振前:认知语法视角下的英语表量结构分析,《外语教学》,2011(2)。
127.李香玲:认知语法关照下英语形容词句式的语义概念化研究——以NP+BE+AP+TOVP构式为例,《外语教学》,2011(2)。
128.管彬尧、杨玉晨:有形语篇中无声语言的不对称现象——对英汉招聘广告人际意义的多元文化差异探讨,《外语教学》,2011(2)。
129.温仁百:汉语手机短信的互动模式分析,《外语教学》,2011(2)。
130.丁志斌、石红梅:英语语法化演变的类型学特征,《外语教学》,2011(2)。
131.詹宏伟:语料库中语块提取的工具与方法,《外语教学》,2011(2)。
132.陈清、曹志希:浮现对话语中隐喻的新阐释,《外语教学》,2011(2)。
133.张鹏:日语被动助动词“RERU/RARERU”的多义结构及其语义扩展机理,《外语教学》,2011(2)。
134.叶起昌: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本体论层面比较,《外语学刊》,2011(1)。
135.刘汝荣: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语言观反思,《外语学刊》,2011(1)。
136.徐先玉:语言概念化和时间图景的历史性问题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37.刘利民:语言元范畴化与公孙龙语言哲学,《外语学刊》,2011(1)。
138.王牧群、刘鸿宇:英语幽默生成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外语学刊》,2011(1)。
139.司建国:“上”与“下”的隐喻意义及其文体功能——《北京人》的认知文体学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40.高红云、蒯振华:语言交际中句式选择的认知语用阐释,《外语学刊》,2011(1)。
141.陈勇:逻辑接续及其表达手段,《外语学刊》,2011(1)。
142.曾勉:语篇分析视域中教师话语的情感作用,《外语学刊》,2011(1)。
143.张连文: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外语学刊》,2011(1)。
144.韩冰、娄奇:语境与生活世界:语用学发展新探,《外语学刊》,2011(1)。
145.刘和林:人际距离?话语得体?语用距离,《外语学刊》,2011(1)。
146.张宁: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外语学刊》,2011(1)。
147.潘丽萍:法律话语策略与民族身份——《反分裂国家法》的中国话语构建,《外语学刊》,2011(1)。
148.张家骅:语义指向与义素结构,《外语学刊》,2011(1)。
149.李侠:配位方式支配模式论元结构,《外语学刊》,2011(1)。
150.谢昆: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外语学刊》,2011(1)。
151.王洪明:阐释动词及其特征,《外语学刊》,2011(1)。
152.郑秋秀:论配价、题元及句式,《外语学刊》,2011(1)。
153.何安平:语料库视角的英语口语“立标语块”探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4.范连义:“语言共性”与“家庭相似性”——维特根斯坦和乔姆斯基语言哲学思想比较研究之一,《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5.剡璇、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56.赵秀凤:要领概念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n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外语研究》,2011(1)。
157.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外语研究》,2011(1)。
158.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外语研究》,2011(1)。
159.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0.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的认知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1.蒲婧新:音节功能变异的认知语言学视角,《外语研究》,2011(1)。
162.章琦、刘绍龙:双语翻译过程中的译语词汇提取机制研究——基于双语语言提取理论的认知思考,《外语研究》,2011(1)。
163.唐千友:非自立型换喻视野下的「ウナギ文」解读,《外语研究》,2011(1)。
164.刘丽华:从认知心理学看“コ?ソ?ア”的游离性,《外语研究》,2011(1)。
165.文白昌:俄语“не+完成体命令式”结构中动词的词汇语义特征,《外语研究》,2011(1)。
166.陈勇:关于概念分析的本体论思考——以“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的研究为例,《外语研究》,2011(1)。
167.高群:《废墟》隐喻模式分析,《当代修辞学》,2011(1)。
168.王勇、周迎芳:存在句主语的类型学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69.邓支华:英汉特殊被动句的整合方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0.余泽超:英汉下指功能新解——兼评vanHoek(1997)的回指理论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1.洪岗、陈乾峰:中美新闻发言人拒绝策略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2.苗兴伟:否定结构的语篇功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3.季红琴:《圣经》语言情态的人际意义解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74.马文、陈晓阳:篇章回指修正的引导语类型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5.朱一凡:现代汉语欧化研究:历史和现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6.史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7.曾小荣:汉语自然会话与剧作会话中第三人称零形回指现象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8.戴宝玉:日语语料库例句词典编纂构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79.王仰正:从语言国情学到语言文化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80.杨利芳:现代俄语中一般评价的语义范畴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81.李建华、钟玲、叶湘:从语言环境和语言意向看我国汉、英语关系,《中国外语》,2011(2)。
182.魏在江:语用预设的语篇评价功能——语篇语用学界面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83.王瑞昀:英汉疑问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84.杨敏:西方政治语篇分析的语用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2)。
185.李成团、冉永平: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中国外语》,2011(2)。
186.刘龙根:未言说成分——神话抑或实体?《中国外语》,2011(2)。
187.胡壮麟: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88.何安平、黄雪梅:英语教材话语的立场标记语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89.何安平、徐曼菲:认知类“立标语”的线性序列与动态语用功能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0.徐曼菲、何安平:中、英大学生口语中Ithink的对比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1.张淑玲、何安平:从must看中国大学生说英语的决断口气,《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93.何中清:英语语篇中的标记-价值结构及其功能,《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4.卢军羽:隐喻与转喻:争论与原型解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5.高佑梅: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特征解释,《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6.李克、李淑康:体验哲学——转喻研究的哲学视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97.刘宝权、郭晓群:EQS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98.庄木齐、卜友红:BetterAccentTutor与超音段音位可视化教学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99.邵军航:基于语料库存的英语动物范畴化研究——以量名词“群”的搭配为切入点,《外语电化教学》,2011(2)。
200.江怡:语言分析与概念分析,《外国语文》,2011,(1)。
201.霍永寿:语言事实与哲学眼光——谈语言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外国语文》,2011,(1)。
202.刘利民:关于如何正确说话的理性反思——公孙龙语言认知哲学思想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3.王仁强:现代汉语词范畴认知研究——以《现代戏化汉语词典》(第5版)为例,《外国语文》,2011,(1)。
204.杨诎人:日语否定句语调感知实验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5.林玉娟:语义流变机制探微,《外国语文》,2011,(1)。
206.唐青:“老人”范畴的认知研究,《外国语文》,2011,(1)。
207.刘和林:权势关系与非言语交际中的性别差异,《外国语文》,2011,(1)。
208.陆俭明:再论构式语块分析法,《语言研究》,2011,(2)。
209.王芳、刘丹青: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语言研究》,2011,(2)。
210.江维辉:《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与《训世评话》的词汇差异,《语言研究》,2011(2)。
211.王云路、徐曼曼:试论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的语言学价值,《语言研究》,2011,(2)。
212.潘海华、陆烁:从“他的老师当得好”看句法中重新分析的必要性,《语言研究》,2011,(2)。
213.董为光:汉语重叠式概说,《语言研究》,2011,(2)。
214.何洪峰:动词“去”向处所介词语法化的终止与回归,《语言研究》,2011,(2)。
215.罗自群:汉语方言“著”类持续标记的地理分布特点,《语言研究》,2011,(2)。
216.黄晓雪:宿松方言中句末带“佢”的祈使句,《语言研究》,2011,(2)。
217.尉迟治平、朱炜:梵文“五五字”译音和玄应音的声调,《语言研究》,2011,(2)。
218.黄仁瑄: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引许慎《说文》举例,《语言研究》,2011,(2)。
219.汪平:宝应方言语音初探,《语言研究》,2011,(2)。
220.谭晓平:从文白异读看汉语方言声调的借贷原则,《语言研究》,2011,(2)。
221.吴小奕:监利方言古阴平字声调的特殊表现,《语言研究》,2011,(2)。
222.程邦雄、车竞:“八”“水”通作考,《语言研究》,2011,(2)。
223.谭飞:罗振玉甲骨文考释之误释字研究,《语言研究》,2011,(2)。
224.黄树先:比较词义探索十例,《语言研究》,2011,(2)。
225.吴宝安:小议“头”与“首”的词义演变,《语言研究》,2011,(2)。
226.施婉萍:香港手语的话题句,《当代语言学》,2011(2)。
227.李然辉:香港手语的否定式,《当代语言学》,2011(2)。
228.吕会华、高立群:中国手语的关系从句,《当代语言学》,2011(2)。
229.林慧思:香港手语动词一致关系,《当代语言学》,2011(2)。
230.麦家亮:香港后语中具有对比性的动作种类和特征,《当代语言学》,2011(2)。
231.何佳:天津手语的工具动量词研究,《当代语言学》,2011(2)。
232.柳倩仪:论香港手语中的使役与非受格的转换,《当代语言学》,2011(2)。
233.邓慧兰:香港手语动词获得之研究方向,《当代语言学》,2011(2)。
234.邓慧兰、姚勤敏、林慧思、冯晓雯、施婉萍:手语双语研究对聋人教育的启示,《当代语言学》,2011(2)。
235.手语标示法则,《当代语言学》,2011(2)。
236.文旭:认知语言学事业,《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7.王寅:修补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建构机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8.黄洁:论理解汉英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参照活动模式,《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39.陈吉荣:论认知语言学对译者认知不足与认知过度的解释力,《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0.申智奇:新型“被”字结构的认知语用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1.岳好平、汪虹:英汉时空隐喻的意象图图式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2.李昆:动机调控策略对学习策略和英语成绩的影响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3.张建华:任务特征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4.胡敏燕:中国英语学习者双语词汇表征结构变化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5.汪清:意义协商中的语言输出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6.钱晶晶:中国英语学习者词缀习得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247.载晓羚、黄敏:塞尔论意向性与言语行为,《外语学刊》,2011(2)。
248.谭慧颖:从现化语义三角理论看先秦与古希腊名实论的异同,《外语学刊》,2011(2)。
249.文炳、陈嘉映:维特根斯坦的语法思想与普通语法思想的差异,《外语学刊》,2011(2)。
250.杨佑文: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与二语习得,《外语学刊》,2011(2)。
251.苏鹏: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及其影响,《外语学刊》,2011(2)。
252.王寅:认知构式语法,《外语学刊》,2011(2)。
253.朱长河、朱永生:认知语篇学,《外语学刊》,2011(2)。
254.陈新仁:新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认知语用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55.刘世生、庞玉厚: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外语学刊》,2011(2)。
256.于广、王松鹤:隐喻认知解读中的FigurativeThinking——一堂语篇阅读教学课程的个案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7.王勇: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功能理据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8.刘悦明:现代汉语量词的评价意义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59.田苗:英语口语隐喻类型和功能分析,《外语学刊》,2011(2)。
260.高明乐:事件语义学与动词语义表达式,《外语学刊》,2011(2)。
261.宁琦:论H.ю.什维多娃语言系统中人的地位,《外语学刊》,2011(2)。
262.巫玮、肖德法:基于语料库的中国英语学习者加音现象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63.王晓军: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系统思考——一个语言学视角,《外语学刊》,2011(2)。
264.涂靖:文学语用理论体系构想,《外语学刊》,2011(2)。
265.姜涛:将来时助动词语义-语用界面意义研究,《外语学刊》,2011(2)。
266.程晓堂、王璐:语篇中的概念连贯问题,《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7.姜晖:元语用视角下的功能性言语探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8.李二占、王艾录:“理据”作为语言学术语的几种涵义,《当代外语研究》,2011(4)。
269.王洁:语言证据的分析认证与司法应用,《当代修辞学》,2011(2)。
270.刘悦明:“不”和“not”的否定辖域对比,《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1.赵晨:构式和组成构式词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式心理表征探索,《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2.蓝小燕: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分析——评价理论之态度视角,《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3.邓跃平:语篇因果网络结构,《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4.马松梅:轭式搭配二分法刍议,《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5.田芬:英汉语经济类硬新闻的裁决系统对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6.魏晶、黄皓、李艳、陈士法:双语心理词典的语义表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7.许进兴:谈英语标题用词的艺术性,《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78.张博:二语学习中母语词义误推的类型与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79.干红梅:上下文语境对汉语阅读中词汇学习的影响——一项基于自然阅读的调查报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0.宋作艳:逻辑转喻的半能产性与多种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1.李晋霞:“这么”、“那么”的逻辑关系差异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2.孟凯:致使合成词的类型及致使语义要素的呈现与成分凝固度,《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3.胡德明:话语标记“谁知”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4.齐元涛、符渝:汉字发展中的成字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5.庞加光、许小艳:论夸张策略的顺应性,《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6.袁传有、胡锦芬:律师代理词中介入资源的顺应性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7.李佳源:心理安慰话语的选择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8.谢佳玲:汉语网络交友言谈之个体主义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89.钟玲、李建华:“英语热”与我国外语教育的新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290.邓云华、曾庆安:英汉被动句理想化认知模式的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1.姜涛、张绍杰:后格赖斯默认语义学模式下汉语将来时助动词意义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2.陆丹云:个体化——语言异质性研究的新途径,《外语研究》,2011(2)。
293.吕晶晶:转述事件框架与转述的多维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4.夏登山:分离对称型三方交际,《外语研究》,2011(2)。
295.周彤:形容词作谓语的日语存在句的语义类型分析,《外语研究》,2011(2)。
296.杨晓敏:论表示心理回归的“~ていく”的基本特征及其使用条件,《外语研究》,2011(2)。
297.邓滢:试论俄语体范畴的主观性及其对俄语教学的启示,《外语研究》,2011(2)。
298.黄芳、汤江明:2000年至此009年《外语研究》被引用的定量研究,《外语研究》,2011(2)。
299.马志刚:汉语及物句和非宾格句中宾语的题元角色、格位形式和语类性质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300.郭杰:对语义特征“[±附着]”的重新审视,《语言与翻译》,2011(2)。
301.胡肖锋:试论修辞是多种审美心理活动的聚合,《语言与翻译》,2011(2)。
302.王远新:新疆锡伯族聚居区的语言生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乌珠牛录居民语言使用、语言态度调查,《语言与翻译》,2011(2)。
303.刘秀明、潘艳兰:解析维吾尔语“ba∫”的义位组合规则,《语言与翻译》,2011(2)。
304.李芸:修辞视角下的汉维语人名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305.木合塔尔?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语动物词汇特色,《语言与翻译》,2011(2)。
306.徐盛桓:语言研究的战略意识,《中国外语》,2011(3)。
307.董燕萍、李倩:中国英语学习者he/she混用错误探源:语信编码中的代词性别信息缺失,《中国外语》,2011(3)。
308.邱述德、孙麒:语用化与语用标记语,《中国外语》,2011(3)。
309.王瑾:语码转换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中国外语》,2011(3)。
310.传记文学:游走在事实与杜撰两界间的体裁样式——再论语言的非工具性,《中国外语》,2011(3)。
311.刘涛、周统权、杨亦鸣:主语关系从句加工优势的普遍性——来自汉语关系多句ERP研究的证据,《语言科学》,2011(1)。
312.郑伟:吴语音韵史中白读音的保守与创新——以虞韵[*iu]、鱼韵[*i]的两项变化为例,《语言科学》,2011(1)。
313.杨蔚、詹伯慧:湘西乡话韵母的动态演变,《语言科学》,2011(1)。
314.赵变亲:宕江曾梗通舒声在山西襄汾(汾城)方言中的演变,《语言科学》,2011(1)。
315.李超:《新订中州全韵》所引《中原雅音》——兼论《新订中州全韵》的音系性质,《语言科学》,2011(1)。
316.张和友、邓思颖:空语类的允准及普通话、粤语话题类系词句的句法差异,《语言科学》,2011(1)。
317.王媛:现代汉语动结式的进行体,《语言科学》,2011(1)。
318.金晶:述谡性“这/那个+谓词性成分+(的)”,《语言科学》,2011(1)。
319.陈新仁、蔡一鸣:为提喻正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语言科学》,2011(1)。
320.程珙龙:转喻的认知机制和过程,《外语教学》,2011(3)。
321.王军:再论转喻的修辞功能,《外语教学》,2011(3)。
322.李捷、周榕:转喻的主体性及语用移情,《外语教学》,2011(3)。
323.张天伟:认知转喻的研究路径:理论与应用——兼评张辉、卢卫中著《认知转喻》,《外语教学》,2011(3)。
324.陈香兰、徐盛恒、王立非:商务话语建构模式探讨——广告语篇建构的商务——语言双维度,《外语教学》,2011(3)。
325.马文、陈晓阳:篇章回指修正:引导手段及其等级,《外语教学》,2011(3)。
326.孙敦夫:日语持续体标示“te-iru”的非持续性,《外语教学》,2011(3)。
327.邓滢:俄语动词体的预设功能,《外语教学》,2011(3)。
328.董敏:论实践型社会符号语类框架,《外语教学》,2011(3)。
329.王德亮:汉语回指消解算法推导,《外语教学》,2011(3)。
330.张挺、魏晖:互联网环境下语言文字舆情监测与实证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1.谭学纯:“这也是一种X”:从标题话语到语篇叙述,《语言文字应用》,2011(1)。
332.陈佳璇:间隔号用法的发展和统一:“专名化”与“均衡美”《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3.林华东、陈燕玲:泉州地区三峡移民语言生活状况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4.刘艳:深、宁、济、合四城市职业群体招呼语使用调查,《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5.封世文、杨亦鸣:基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汉语轻动词及其神经机制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6.崔军民:侦查语言学的产生、发展与现状,《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7.苏向丽、李如龙:词价研究与汉语词汇知识的深度习得,《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8.孙彩惠、张志毅:新词个体和世界整体,《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39.祝晓宏:华语视角下“插”类词的语义变异、变化及传播,《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0.张一清、林建平:香港地区汉语拼音教学与普通话音节频率统计,《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1.聂丹:以于普通语水平测试研究走向的思考,《语言文字应用》,2011(2)。
342.张敬源、刘琛波:基于加的夫语法的英语介词词组非连续现象探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3.张红深:论语法隐喻与英语语法的模糊性,《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4.张智义、倪传斌:G语类及双宾语结构推导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5.张高远、王惠、胡美珠:致使动词与宾语删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346.董粤章:构式、域矩阵与心理观照——认知语言法视角下的“吃食堂”,《外国语》,2011(3)。
347.王寅:“新被字构式”的词汇压制解析——对“被自愿”一类新表达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外国语》,2011(3)。
348.韩巍峰、梅德明:形义错配结构及其主题化分析,《外国语》,2011(3)。
349.王媛:进行体语义研究评述,《外国语》,2011(3)。
350.王勇、徐杰: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外国语》,2011(3)。
351.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外国语》,2011(3)。
352.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外国语》,2011(3)。
353.刘宇红:家用电风扇速度标示的非言语隐喻研究,《外国语》,2011(3)。
354.冯晓虎:莱布尼茨的语言思想,《外国语》,2011(3)。
355.陈佳璇:布迪厄“社会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外国语》,2011(3)。
356.王萍、石锋:试论语调格局的研究方法,《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7.梁磊:声调格局与元音格局的研究综述,《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7.时秀娟:汉语语音的鼻化度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8.章柏成:英语专业学生产出性词汇发展案例报告,《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59.程昕、吴诗玉: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5)。
360.高航:重力体验的概念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1.刘云红:“里”“中”“内”隐喻意义的认知语言学考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2.张翼:汉语“得”字致使句式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3.杨勇飞、刘正光:形式—功能错位的三种解释途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4.吴梦婷:论定型的本质、成因与功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5.许汉成:AGFL语法开发系统与俄语语法形式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6.于鑫:“有”字存在句与俄语быть存在句的对比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7.陈勇:从逻辑分析到到概念分析的嬗变——语言哲学视阈下的“语言的逻辑分析”课题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368.徐盛桓:“移就”为什么可能?《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69.刘正光:主观化对句法限制的消解,《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0.胡波:英语名转动词的词汇语义-句法界面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1.尚新:集盖、事件类型与汉语“都”字句的双层级量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372.张和友、邓思颖:论“是”与“yes”,《现代外语》,2011(2)。
373.熊仲儒:被动范畴“给”的句法语义特征,《现代外语》,2011(2)。
374.吴剑锋:显性施为式“我+言说动词”的构式分析,《现代外语》,2011(2)。
375.吴芙芸:试论量名不匹配构式在语料库中的低频出现率及内在原因,《现代外语》,2011(2)。
376.徐新宇:英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分析——以国际贸易销售合同为例,《现代外语》,2011(2)。
377.袁野:汉语中的时体压制,《外国语文》,2011(2)。
378.黄缅:会话含义的不确定性——心智哲学新解,《外国语文》,2011(2)。
379.余素青:庭审叙事特征分析,《外国语文》,2011(2)。
380.邱细平:从关联理论看默的效果——以《家有儿女》对话为例,《外国语文》,2011(2)。
381.熊永红、曾蓉:从模因论的角度解读流行语“被XX”,《外国语文》,2011(2)。
382.石春让、覃成强:四字词语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外国语文》,2011(2)。
383.蒋凤霞、吴湛:口译的跨学科理论概述,《外国语文》,2011(2)。
384.唐眆:《金刚经》罗什译本流传原因考,《外国语文》,2011(2)。
385.何立芳:传教士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策略解析,《外国语文》,2011(2)。
386.王颖:翻译与文化再现,《外国语文》,2011(2)。
387.彭江、廖礼彬:论全球教育的本质要素,《外国语文》,2011(2)。
388.王鹍、盛仁泽:合作输出与听力输入对附带词汇习得效果的差异性研究,《外国语文》,2011(2)。
389.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与争议,《外国语文》,2011(2)。
390.侯香勤: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生习得认知策略及其训练研究,《外国语文》,2011(2)。
391.李建平:英语有效教学中学生元论知策略的培养,《外国语文》,2011(2)。
392.黄姣玲,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迁移现象论析,《外国语文》,2011(2)。
393.陈治安、周忠杰:会话推理的认知阐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4.李克、李淑康:论连锁转喻的语境取义,《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5.何明珠:英语无灵主语句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6.滕延江、刘永芳:语料库存视角下的口语语法研究:现状与问题,《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7.张秀荣、李增顺:科研论文中第一人称代词使用频率及语篇功能的实证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8.陈彩霞:英语习语变体的人际功能,《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399.徐启龙:语言经济学视野中的网络英语,《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0.王国凤、喻旭燕:汉英新闻语篇言据性类型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1.赵学德:人体词“牙/齿”和“tooth”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2.王和私、尹丕安、王芙蓉:中英文政治演说的情态对比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3.孟建国、康志峰:英汉双及物构式语义理据与理想化认知模式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404.成晓光、孙晓霞:试析“自然语法”对“生成语法”的批判,《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5.石小军:再考Jespersen之“合并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6.田朝霞、程琪龙:英语双及物小句的五个主要变体——跨越“形义匹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7.俞建梁:论范畴的自组织性——范畴本质的后现代研究之三,《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8.汪燕华:多模态话语中语类和图类的配置,《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09.卫乃兴:再探经典短语学的要旨和方法:模型、概念与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10.潘琪: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语用标记语使用特征研究——基于SECOPETS语料库存的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0.钱毓芳、田海龙:话语与中国社会变迁: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例,《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1.夏慧言、孙凤兰:英语词汇长度与词汇意义关系的计量语言学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3.刘学华、张薇:修正性反馈引发的注意对中国学习者目标语发展的作用,《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4.金晓玲、陈卓:英语熟练程度对英语关系从句习得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3)。
425.刘永兵,张会平:中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语法复杂度——一项基于课堂话语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26.田筠,苗兴伟:媒体语篇中评价型强势主位结构的组篇功能,《外语电化教学》,2011(3)。
427.韩大伟,王娜:基于认知神经理论和实验手段的隐喻研究进路,《外语电化教学》,2011(3)。
二、外语教学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1.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周英,张淑静:英语专业学生英语习语加工研究,《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3.王学锋:形成性评价反馈循环模式与英语写作教学评价原则及措施,《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4.杨梅:中国学习者英语冠词替代误用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赖鹏,吴克蓉:基于脑功能理论的英语词汇微格自助教学有效性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6.王雪梅: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英语教师多元评估与专业发展,《当代外语研究》,2011(1)。
7.龙宇飞,白雪晴:I—CARE培养策略下的合作学习效度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1)。
8.金霞:二语口语广度测试及其对口语流利度的预测能力,《当代外语研究》,2011(1)。
9.张蔚磊:外语学习的理想状态:“流”体验,《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0.唐进:BETSY在自动作文评分中的原理与应用,《当代外语研究》,2011(1)。
11.于善志,林立红,苏佳佳:二语习得中多选现象的句法解释,《外语教学》,2011(1)。
12.王改燕:二语词汇知识概念模型及操作模型研究,《外语教学》,2011(1)。
13.刘芹,胡银萍,张俊锋:理工科大学生英语口语形成性评估体系构建与验证,《外语教学》,2011(1)。
14.李艳平,朱玉山: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型范畴理论观,《外语教学》,2011(1)。
15.沈骑: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研究框架建构,《外国语》,2011(1)。
16.周殿生,王莉:新疆外语教育现状和调整策略,《外国语》,2011(1)。
17.李雯雯,刘海涛:近年来日本英语教育的发展及政策变革,《外国语》,2011(1)。
18.徐锦芬,寇金南:大学英语课堂小组互动策略培训实验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19.汤春晓,许家金:中国高中生英语关系从句习得顺序研究——定量定性综合研究视角,《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0.郑超,袁石红:从语块类型看中国学习者“…and…”语块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1.苏建红: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英语语言技能的影响——以显性/隐性知识为中介,《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2.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3.束定芳: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定位——德国高校英语授课学位课程及其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1)。
24.束定芳:德国的英语教学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发,《中国外语》,2011(1)。
25.郭晓燕:中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比较及其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启示,《中国外语》,2011(1)。
26.莫再树,刘正光:成于专业中,强于专业外——英语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外语》,2011(1)。
27.程虹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能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中国外语》,2011(1)。
28.李庆生,孙志勇:课堂提问:是获取信息还是挑战?——对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提问功能的会话分析,《中国外语》,2011(1)。
29.范文芳,马靖香:中国英语课堂上的IRF会话结构与交际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中国外语》,2011(1)。
30.杨永林,丁韬:从社团实践理论到英语写作课堂——快乐写出作八要素,《中国外语》,2011(1)。
31.张福慧,戴丽红:基于网络写作语料的师生评改对比研究,《中国外语》,2011(1)。
32.郭燕玲:《艺术英语》的编写理念与特色,《中国外语》,2011(1)。
33.王雪梅:基于网络学习生态系统的英语专业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系,《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4.薛红果:网络环境下美国同伴的反馈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个案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5.朱慧敏:数据驱动学习:英语词汇教学的新趋势,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6.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7.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知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8.黄芳:以培养“卓越工程人才”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的改革实践为例,35.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39.王克非: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外语界》,2011(1)。
40.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外语界》,2011(1)。
41.刘向虹:再接再厉,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外语界》,2011(1)。
42.蔡基刚: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外语界》,2011(1)。
43.赵庆红、徐锦芬:新世纪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证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外语界》,2011(1)。
44.乔小六:新建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师主导作用调查、分析与建议,《外语界》,2011(1)。
45.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外语界》,2011(1)。
46.杨贤玉、柯宁立:地方高校特色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外语界》,2011(1)。
47.柳明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分析ESL教学观摩及思考,《外语界》,2011(1)。
48.孙玉华、刘宏:新时期高校俄语专业现状调查及专业改革发展方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49.束定芳:论外语课堂教学的功能与目标,《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0.王雪梅、徐璐:国际化复语型人才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探索,《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1.汪晓莉、胡开宝:我国中部六省外语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存在的问题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52.高葆华、田建国:信息分块影响英语词汇记忆的统计学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3.蒋凤霞:英语专业学生运用多维策略记忆英语词汇的实验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4.张倩,王健:大学英语互动课堂教师纠正性反馈的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55.白丽梅、黄友之:二语习得中的语法教学理论述评,《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6.陈冰:教师书面反馈对高中学生英语作文修改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7.王平: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8.汤丽拿、吴菲:高中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59.许民、姜明娟:个别化教学对学生英语成绩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0.田九胜:新课程下高中英语语法教学现状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1.褚金丽、张楠:小学低段英语语音教学探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2.黄福河、夏虹波:词块在中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3.王丽娜:“三段式”预习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4.徐百见:《如何培养初中生自主阅读英语教材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5.马莉:高考英语书面表达例文评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6.仝亚军:2010年浙江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评析,《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7.杨行胜:英语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8.陈俭贤: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69.吴丽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0.耿纯远、张文燕:自主合作学习背景下的英语试卷讲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1.刘媛:小学新手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1)。
72.江新、郝丽霞:新手和熟手对外汉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3.张黎:交际策略教学法研究——以“商务汉语口语交际”课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4.苏丹洁: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实质——以兼语句教学及实验为例,《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5.申莉:“V得/不了”与“V得/不着”的构式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7.姚敏:现代汉字理据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8.亓华、李美阳:在京俄罗斯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2)。
79.蒋学清、冯蕾:基于渗透式学习策略的大学英语教材回顾性评估实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0.金黛莱:概念隐喻机制的建构与英语学习者隐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1.黄晋:Blackboard网络平台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日语听力》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2.郭士香:英语写作课AAWP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3.李倩:文化教学促进交际能力的意义及效果调查,《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4.徐军、黄永华:词块在师范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应用,《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5.于万锁:英文写作中的词汇问题与对策,《山东外语教学》,2011(1)。
86.俞希、文秋芳:构建英语本土化特征的描述框架,《外语教学》,2011(2)。
87.杨连瑞: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的社会心理因素,《外语教学》,2011(2)。
88.沈骑:外语教育政策研究的价值之维,《外语教学》,2011(2)。
89.杨学云、陈婕:阅读文本中的词频效应研究,《外语教学》,2011(2)。
90.吴瑾:中国研究生产出性学术词汇知识深度的语料库研究,《外语教学》,2011(2)。
91.邹建萍:基于CLA结构定义的口语进展测试对提高口语能力的影响,《外语教学》,2011(2)。
92.姜毓锋: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大学英语石化现象分析,《外语学刊》,2011(1)。
93.桂林:以Yngve人类语言学方法解析二语习得中的输出假设,《外语学刊》,2011(1)。
94.杨爱英:英语阅读中元认知策略的调节与监控,《外语学刊》,2011(1)。
95.孙先洪:英语课堂中的幽默研究与学习,《外语学刊》,2011(1)。
96.司显柱:多元互动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建构——建构主义视域,《外语学刊》,2011(1)。
97.王守仁: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98.胥云、武尊民:国外考试策略研究综述——五十年回顾,《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99.王艳:优秀外语教师实践性知识和个案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100.杨玲:中美读者对篇章结构的理解与评价比较研究,《外语研究》,2011(1)。
101.雷蕾:词汇强化条件和语言水平对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研究,《外语研究》,2011(1)。
102.闫浩、董燕萍:语言产出中概念通达度对位置加工的直接作用——来自汉语句词并列结构的实证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3.周燕、高一虹、臧青等:大学高年级阶段英语学习动机的发展——对五所高校学生的跟踪调研,《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4.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5.吕敏宏、刘世生:会通中西之学培育博雅之士——吴宓先生人文主义外语教育思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6.仇云龙、张绍杰:晚清外语人才培养特色及其当下启示,《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107.张铭涧:名词短语可及性层级与关系从句二语习得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8.郭娴娉:英语专业大学生如何注意和提取语块,《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09.谢晓燕:大学英语专业课堂教师反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0.于翠红:关联理论框架下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思考与展望,《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1.刘艳、李金屏:在介词教学中运用概念隐喻的可行性研究——以in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112.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中国外语》,2011(2)。
113.周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适应性,《中国外语》,2011(2)。
114.叶兴国等:中国商务英语研究:现状与趋势,《中国外语》,2011(2)。
115.曹德春: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学科设想,《中国外语》,2011(2)。
116.彭川、朱文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CIPP评价模式研究,《中国外语》,2011(2)。
117.王艳:对甸ESP教材编写原则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2)。
118.张荔、盛越:基于网络的同伴反馈策略培训效果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19.蔡基刚:一部以内容为依托、提倡科学素质培养的大学生英语教材——《新核心大学英语》总序,《当代外语研究》,2011(3)。
120.杜娟、张一平:任务重复对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1.王茹、欧阳俊林:英语语言水平与联想词类型之相关性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2.马钟元、毕长泰、李会会、宋欣娜:独立学院“市场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3.姜雅明:源于俄语的汉语外词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124.刘明、胡加圣:大学外语视听教材的多模态化设计构想及要求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5.陈潇潇:大学英语教材课文词汇分布特征实证研究——《新视野》与Brown语料库存的对比分析,《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6.彭绍东、崔坤青、高继梅等:职业英语多媒体教材的设计,《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7.韩戈玲、董娟:多元生态化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8.戴朝晖:计算机口语考试信度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29.伍维平:大学英语跟读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外语电化教学》,2011(2)。
130.郑玉琪:档案袋评估在思辨能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外国语文》,2011(1)。
131.黄嫱:“自由阅读+集中阅读”模式探讨,《外国语文》,2011(1)。
132.郑大湖:大学双语教学需求分析的模块构建,《外国语文》,2011(1)。
133.高越、郭涛:在意义中聚焦形式:内涵、运用与评述,《外国语文》,2011(1)。
134.罗胜杰、刘一鸣:大学英语多媒体课堂两大教学要素研究,《外国语文》,2011(1)。
135.杨惠中:提倡有效教学——从“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谈起,《外语界》,2011(2)。
136.杜娟、张一产:任务重复对中国在学英语学习者口语产出的影响,《外语界》,2011(2)。
137.金双军、杨小刚:学习者培训对降低大学生英语演讲焦虑效果探析——一项基于英语演讲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外语界》,2011(2)。
138.王淼: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网络英语阅读模式,《外语界》,2011(2)。
139.薛锦:阅读训练中英语水平和元认知体验的交互作用——来自追踪研究的证据,《外语界》,2011(2)。
140.洪民等:复合型档案袋评价对外语阅读能力的影响,《外语界》,2011(2)。
141.秦秀白等:品味文作品提高阅读能力鉴赏能力——《综合教程》第七、八册简介,《外语界》,2011(2)。
142.黄源深:大学英语阅读课应该抓什么?——兼谈《阅读教程》(第五至八册)的编写思路,《外语界》,2011(2)。
143.丁言仁、刘海平:探索英语写作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写在《写作教程》第五、六册出版社之际,《外语界》,2011(2)。
144.田丽丽:形式教学对二语接受型词汇成绩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5.黄洁芳:跨国实时交互语言课堂的学习环境研究——基于学习者色馈的调查,《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6.程昕:课程语言特点与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实证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7.韩亚元: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的可行性探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2)。
148.戴运财:工作记忆与教学方式在英语关系从句习得中的作用,《外语学刊》,2011(2)。
149.郭乃照:“三步典”教学模式瑟学生应用能力提高的实证研究,《外语学刊》,2011(2)。
150.于华、彭工:Writer’sWorkshop对研究生英语写作课程的启示,《外语学刊》,2011(2)。
151.肖武云、王晓萍、曹群英:培训元认知策略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学习成绩,《外语学刊》,2011(2)。
152.郭红霞:二语词汇习得中跨语言迁移的语言类型分析,《外语学刊》,2011(2)。
153.鲍文:商务英语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外语学刊》,2011(2)。
154.崔鹏、杨连瑞:第二语言习得的几种心理语言学模式,《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5.汤闻励: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动机调查与分析,《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6.郭晓英:西部欠发达地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当代外语研究》,2011(4)。
157.王云华: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学习与学习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58.韩宝成、许宏展:中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动机及其影响的城乡比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59.王平: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认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0.许和平、郑志恋:新课程下高中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1.于巍: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需求,《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2.刘莉:中国学生英语演讲焦虑的实证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3.张静: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4.牛晓艳:通过英语浸入式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输出的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5.陈学民:英语阅读教学中问题式学习的目标与教学设计,《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6.吴戌蛟:通过语言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7.苏梅红:信息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8.陈传光:农村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用语使用情况调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69.黄碧华:如何促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互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0.交互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1.王栋、王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多元取向的内涵及其实施,《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2.谭伟民:通过顶岗实习支教置换教师参加培训的长效机制探索,《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3.王玉玲:新课程下小学英语研训工作的新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4.廖莉珠:关于山区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思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175.谭晓云:交互性:中学教案的语体学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2)。
176.李霞:体验理念:一种“目中有人”的教学视角——南开大学国家级精品课“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7.马志刚: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长距离疑问的实证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8.李颖:新形势下外语教师的发展,《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79.张凌岸、陈莹:词块训练对大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0.曹月华:谈判1世纪俄罗斯报刊语言的现状及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2.高超:特殊条件下英语教学探究——以雅思教学为例,《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3.史光教、赵德杰: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英语教学走向:通识教育抑或学术英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11(2)。
184.李斌、王红娟:新闻听力课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手段的优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5.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6.刘莉:CPSI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7.王媛:“了”的使用机制及教学策略,《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3)。
188.高一虹、周燕、战凤梅等:英语学习与学习者的认同发展——五所高校高年级阶段跟踪研究,《外语研究》,2011(2)。
189.刘宝权:课程终结性评估结果正态分布调查与研究,《外语研究》,2011(2)。
190.汤闻励:实时监控下的英语课堂兴趣调查分析,《外语研究》,2011(2)。
191.徐春兰、杨文革、安占峰、王郁:新疆高校维吾尔语专业学生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语言与翻译》,2011(2)。
192.曹春梅:少数民族幼儿汉语习得与课堂情境创设,《语言与翻译》,2011(2)。
193.张兴梅:乌市高级中学双语实验班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调查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4.兰杰:功能语法视角的大学英语教材前言语篇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5.陈文博: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汉语课堂教学示范初级口语课的分析,《语言与翻译》,2011(2)。
196.文秋芳、苏静、监艳红:国家外语能力的理论构建与尝试,《中国外语》,2011(3)。
197.张绍杰:扩大教育开放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兼论外语人才培养,《中国外语》,2011(3)。
198.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中国外语》,2011(3)。
199.俞理明、韩建英:初始英语水平对全英语双语教学效果的影响,《中国外语》,2011(3)。
200.龚献静:美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师职业状况研究——从外语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较的视角,《中国外语》,2011(3)。
201.崔刚:关于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研究,《外语教学》,2011(3)。
202.姚霖霜、廖美珍:中介语语用交际策略使用调查——对比CMC环境中语用交际策略使用,《外语教学》,2011(3)。
203.王玉萍、秦建华:“跨文化交际学”课程中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外语教学》,2011(3)。
204.袁小陆、仇晓春:对在线语言教学技能的思考,《外语教学》,2011(3)。
205.曾葡初、曾绛:语篇标题预测三原理及运用,《外语教学》,2011(3)。
206.崔希亮、张宝林:全球汉语学习者语料库建设方案,《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7.肖奚强:汉语中介语研究论略,《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8.杨泉:基于HSK作文语料库存的留学生离合词偏误计算机自动纠错系统初探,《语言文字应用》,2011(1)。
209.程幼强、张岚: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0.袁辉、徐剑:从Flower和Hayes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看学习者外语写作中的翻译行为,《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1.吴文:社会文化理论与生态语言教学观,《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2.刘可红:基于经典英语模仿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最简策略,《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3)。
213.管博:英汉构架事件词汇化模式的差异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动—品组合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4.顾琦一、臧传云:输入模态对第二语言理解和附带词汇习得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5.张素敏:学习者因素对教师话语的影响作用分析——基于自建语料的个案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16.陈鹏、濮建忠:意义单位与词汇衔接的实现——基于本族语者和学习者语料库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7.张东波、赵守辉:隐性及显性语法知识与第二语言阅读,《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8.张凤娟、刘永兵:影响中学英语教师信念的多因素分析,《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19.李兰霞:动态系统理论与第二语言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
220.杨惠中、朱正才、方绪军:英语口语能力描述语因子分析及能力能级划分——制定语言能力等级量表实证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1.张宪、赵观音:外语听力焦虑量表的构造分析及效度检验,《现代外语》,2011(2)。
222.张雷、俞理明:心理类型在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理解中的作用,《现代外语》,2011(2)。
223.邹为诚、陈仁凯:中国英语学习者五个句型的句法发展阶段研究——一项支持“L1=L2”假设的新证据,《现代外语》,2011(2)。
224.胡敏:中国英语学习者书面语料复数标记的变异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5.林秋茗:中国学生英语韵律习得与性别的关联研究,《现代外语》,2011(2)。
226.姜占好、陶源、周保国:国外课堂语用教学研究三十年,《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7.娄宝翠: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写作动机和需求调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8.杨瑞、刘小勇、马少辉:基于统计分析的我国外语类普通高校学科体系类型划分,《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29.芮燕萍:近两年5年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综述,《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30.廖传风:评价理论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2)。
231.蔡基刚:CET的重新定位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2.刘建达,黄亚萍:词汇特征量对CET作文得分的影响,《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3.楼荷英:国风外英语配对(组)口试的信度与效度研究:现状、方法、问题与展望,《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4.赵蓉、张菊:“细化分类指导”原则下的在线语言学习信息系统建设,《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5.陈冰冰:追求课程和教学的本真意义——整体课程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新思考,《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6.马武林、张晓鹏: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7.文军、任艳: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述评,《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8.梁钫:论电影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理由、原则与方法,《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39.李友良: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课件的设计与实践,《外语电化教学》,2011(3)。
240.褚孝泉:试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及运用,《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1.林大津、毛浩然:语音?语篇?语感?语域——大中小学英语教育“一条龙”整体规划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2.许悦婷:大学英语教师在评估改革中身份转变的叙事探究,《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3.秦惠康:“人物故事”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4.胡元江:口语产出中的语块研究:回顾与展望,《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5.谈言玲、张荣根、严华: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习策略研究,《外语教学与理论实践》,2011(2)。
246.TonySILVA:二十一世纪的二语写作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7.秦晓晴,毕劲:内容知识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英语写作中的运用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8.李莉文:英语专业写作评测模式设计: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49.周丹丹:频次作用对二语写作的影响,《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1)。
250.秦朝霞、顾琦一:写作话题熟悉度与国内习作者书面语语篇衔接手段运用——基于一种自动测量方法的对比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251.刘文宇、高荣涛: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元分析研究,《外语教学》,2011(2)。
252.罗毅、蔡慧萍、王全:体验式教学理论在英语应用文体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253.唐锦兰、吴一安: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述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
254.徐昉:英语写作教学法的多视角理论回顾与思考,《外语界》,2011(2)。
255.蔡基刚: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在线同伴反馈和教师反馈对比研究,《外语界》,2011(2)。
256.郭燕:大学英语“写长法”对写作焦虑和写作能力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外语界》,2011(2)。
257.王华:写作档案袋评价过程中不同评价主体的探索研究,《外语界》,2011(2)。
258.张志军、朱建民:Wiki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2)。
259.孙岩梅、高江梅:概念语法隐喻在大学英语写出作教学中的优势研究,《山东外语教学》,2011(2)。
260.阮周林:二语写作元认知知识与写作思维能力培养,《中国外语》,2011(3)。
261.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基于教学行动研究的探讨,《中国外语》,2011(3)。
262.闫嵘:二语写作学习者自发注意与教师反馈引发注意的关系及其对习作修改的影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3)。
263.洪明:向心理论在英语写作连贯性量化评价中的应用——一项基于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作文语料库存的实证研究,《外语电化教学》,2011(3)。
三、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
1.胡显耀,曾佳:基于语料为的翻译共性研究新趋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蔡晓东,朱健平:哲学诠释学对女性主义译论的解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3.丁立福,方秀才:论中国人名拼译的理据,《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4.符金宇:“重写者”利玛窦——《二十五言》重写手段与策略分析,《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5.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6.张思永:整体关照直译传神——论焦菊隐的直译观,《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7.张传彪:试论外宣文本的翻译变通,《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8.丁峻:基于语料库存的TheBridgesofMadisonCounty两个中译本研究,《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1)。
9.黄荭:回望与反思:20世纪法国文学在新中国的译介历史,《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0.邵璐: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1.高旭东: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2.梁建东:比较文学的轻与重——与张隆溪先生谈比较文学的发展,《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3.[澳大利亚]庄伟杰:异同中互动的跨文化风景——美国华文文学与华裔美国文学辨析与描述,《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4.许文荣:马华文学的弱势民族书写:一个文学史的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5.徐静波:金子光晴的上海游历及与中国文坛的交往,《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6.朱静宇:王蒙对米兰?昆德拉的承继与创新——以《一嚏千娇》为例,《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7.刘建军:阿Q与桑丘形象内涵的比照与剖析——兼论比较文学批评的一个视点,《中国比较文学》,2011(1)。
18.黄忠廉,焦鹏帅:汉译:捕捉原作的生命气息——以《死魂灵》汉译语气助词为例,《外语教学》,2011(1)。
19.廖七一:《新青年》与现代翻译叙述,《外语教学》,2011(1)。
20.李瑞林,贺莺:学习科学视角下的项目翻译学习模式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1.陈大亮:古诗英译的思维模式探微,《外语教学》,2011(1)。
22.段于兰,覃成强:英汉科普文本的功能差异及翻译策略——功能翻译理论对科普文本翻译的启示,《外语教学》,2011(1)。
23.唐树华,孙序,陈玉梅:基于语料库的常规隐喻概念投射路径对比与翻译处理研究,《外语教学》,2011(1)。
24.曹佩升,刘绍龙:描写翻译研究方法论,《中国外语》,2011(1)。
25.张威:口译研究的科学选题意识——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声传译与工作记忆的关系研究》为例,《中国外语》,2011(1)。
26.李德超,王克非:基于双语旅游语料库的DDL翻译教学,《外语电化教学》,2011(1)。
27.吴贇:多维立体化的翻译教学研究——以美国电影为语境,《外语电化教学》,2011(1)。
28.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上海翻译》,2011(1)。
29.蔡新乐:“魔变”的思想创造:尼采的翻译思想初探,《上海翻译》,2011(1)。
30.王晓莺:当代翻译研究中的“离散”内涵与命题,《上海翻译》,2011(1)。
31.贾洪伟:编译研究综述,《上海翻译》,2011(1)。
32.吴健,张韵菲:企业外宣英译:一个多层次重构的过程,《上海翻译》,2011(1)。
33.吴自选,许建忠:论电视软新闻英译的重写策略,《上海翻译》,2011(1)。
34.姜荷梅:商务英语的汉译原则,《上海翻译》,2011(1)。
35.姚斌:远程会议口译——回顾与前瞻,《上海翻译》,2011(1)。
36.戴朝晖: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非流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董德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