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熟红菜苔产量亩产量是多少

游客,您好!请或
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公告
(广东省农业厅公告2012年第6号)
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于日召开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45个品种,审议同意扩大11个已审水稻品种的适宜种植区域,现予公告。
附件:1.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
&&&&&&&&& 2.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同意扩
大适宜种植区域的已审水稻品种目录
&&&&&&&&& 3.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
&&&&&&&&& 4.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同意扩
大适宜种植区域的已审水稻品种简介
二一二年六月十二日
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品种目录
新山软占/早源籼
粤审稻2012022
佛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粤泰13/黄粳占
粤审稻2012023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玉香油占/粤泰丝苗//粤星占
粤审稻2012024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茉莉丝苗/广超丝苗//黄华占/丰粤占
粤审稻201202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小银软占/抗盐1号
粤审稻201202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茉莉软占/丰富占
粤审稻2012027
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中二软占/肇庆红米
粤审稻201202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广银软占/南红宝
粤审稻201202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深97A/R8108
粤审稻2012030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泰丰A/广恢208
粤审稻201203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粤丰A/粤恢9802
粤审稻2012032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双青A/弘恢2088
粤审稻2012033
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Y58S/R7238
粤审稻2012034
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广8A/GR188
粤审稻2012035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博Ⅱ优9611
博ⅡA/G9611
粤审稻2012036
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粤审稻2012037
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粤审稻2012038
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燕星优1988
燕星A/R1988
粤审稻2012039
美 A/GJ633
粤审稻201204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夏威甜-1/泰甜5号-2
粤审玉2012010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美甜选M-60-4-9-3/华甜选H-16-2-2-3
粤审玉2012011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旺优种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先甜5号-2-2-2-2/东南SS402
粤审玉2012012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穗系AB11411/美A50311
粤审玉2012013
广东穗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新美05-A6/新美T4-99
粤审玉2012014
珠海市鲜美种苗发展有限公司
广薯87/揭薯16等9个父本群体
粤审薯201200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普薯24//徐薯94/47-1
粤审薯2012002
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紫荣7号茄子
长丰长茄cf-4-4-4-4/屏东长茄0031
粤审菜2012009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惠农1号茄子
韩引选K06-2/横沥长茄H06-3
粤审菜2012010
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冠华5号节瓜
粤农节瓜01-2-4-2-3-1-2/茂选025-2
粤审菜2012011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油绿702菜心
长合70天菜心A-3-1/绿宝70天菜心B-2-3
粤审菜2012012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油绿802菜心
东莞80天菜心A-7-1/香港80天菜心B-6-1
粤审菜2012013
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夏盛小白菜
江引04-18-1-1-1/浙引09-23-1-1-1
粤审菜2012014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
中蕉2号香蕉
从中山市南区的巴西蕉种植园中单株选育而成
粤审果201200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粤引默科特橘橙
2003年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引进(原产美国)
粤审果201200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粤引星路比葡萄柚
2006年从广西柑橘研究所引进(原产美国)
粤审果2012008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
2004年从普通甜橙实生变异单株选育而成
粤审果2012009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航蝴2号蝴蝶兰
从内山姑娘蝴蝶兰丛生芽太空诱变的后代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
粤审花2012005
深圳市农科植物克隆种苗有限公司
红盛蝴蝶兰
台糖火鸟蝴蝶兰/新女孩蝴蝶兰
粤审花2012006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红彤蝴蝶兰
鸿利蝴蝶兰/红星蝴蝶兰
粤审花2012007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企剑白墨墨兰/金作家大花蕙兰
粤审花2012008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彩蝶石斛兰
闪亮石斛兰/久美石斛兰
粤审花2012009
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叶世贤
玉桃石斛兰
蒙娜丽莎石斛兰/久美石斛兰
粤审花2012010
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叶世贤
米斯特拉红掌/阿拉巴马红掌
粤审花2012011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粉冠军红掌/科罗拉多红掌
粤审花2012012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秀丽1号凤梨
紫莺歌凤梨/秀美人凤梨
粤审花2012013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
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的已审水稻品种目录
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
审定通过品种简介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2
选育单位:佛山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新山软占/早源籼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天,比对照种优优122长3~7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叶色浓绿,叶姿中等,抗倒力、耐寒性中弱,后期熟色好。科高97.8~107.5厘米,穗长20.9~21.8厘米,亩有效穗21.9~23.2万穗,每穗总粒数127~131粒,结实率83.5~85.1%,千粒重19.3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0.7%~77.2%,垩白粒率4%~10%,垩白度0.5%~2.3%,直链淀粉17.4%,胶稠度83~86毫米,长宽比3.3~3.6,食味品质分77~80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2.31%~97.4%、88.89%~100%、91.18%~96.6%,病圃鉴定穗瘟4.5~4.7级,叶瘟1.25~2.4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2.47公斤和437.00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7.46%和10.9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8.3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3.7%。日产量3.93~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新源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对照种比优优122长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2.粤泰早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3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泰13/黄粳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09~110天,比对照种优优122长2~3天。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绿,叶姿中,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抽穗整齐,后期熟色好。科高94.0~103.1厘米,穗长20.1~20.9厘米,亩有效穗18.7~19.5万穗,每穗总粒数123~130粒,结实率81.6%~85.0%,千粒重22.7~22.8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0.8%~72.1%,垩白粒率9%~16%,垩白度0.5%~3.8%,直链淀粉16.9%,胶稠度79~85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8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4.62%~86.8%、99.40%~94.44%、86.2%~91.18%,病圃鉴定穗瘟3.5~4.8级,叶瘟1.75~3.4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33公斤和422.47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6.68%和7.27%,增产分别达极显著和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0.86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3.16%。日产量3.84~3.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泰早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2长2~3天。丰产性好,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3.粤金油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玉香油占/粤泰丝苗//粤星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6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叶色浓绿,叶姿挺直,茎秆中粗,抽穗整齐,耐寒性中强,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科高99.4~100厘米,穗长20.6~21.3厘米,亩有效穗19.3~19.5万穗,每穗总粒数137粒,结实率81.2%~82.1%,千粒重20.2~21.8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2.7%~73.1%,垩白粒率5%~6%,垩白度0.8%~1.8%,直链淀粉25.0%,胶稠度48~66毫米,长宽比3.3~3.6,食味品质分74~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4.62%~86.8%、100%、91.4%~94.12%,病圃鉴定穗瘟4~5.5级,叶瘟3. 25~3.3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21.2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5.00%,增产不显著;2011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31.94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0.72%,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65.2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0.85%。日产量3.70~3.7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金油占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4.黄粤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丝苗/广超丝苗//黄华占/丰粤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分蘖盛期叶色中浓,叶姿中,茎秆粗壮,整齐度好,耐寒性中强,抗倒力强,后期熟色中。科高97.1~100.2厘米,穗长21.4~21.5厘米,亩有效穗17.8~18.9万穗,每穗总粒数148~150粒,结实率80.9%~81.5%,千粒重21.5~25.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8.9%~71.9%,垩白粒率7%,垩白度1.1%~1.8%,直链淀粉17.8%,胶稠度65~73毫米,长宽比3.6~3.7,食味品质分81~82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4%~100%、94.44%~100%、94.12%~98.3%,病圃鉴定穗瘟2.5~5.5级,叶瘟1.5~3.1级;抗白叶枯病(IV型菌1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419.3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51%,增产不显著;2011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425.68公斤,比对照种增产9.20 %,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45.21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6.08%。日产量3.68~3.7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黄粤丝苗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小银软占/抗盐1号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5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叶色浓绿,叶姿中,耐寒性中弱,抗倒力和后期熟色中等。科高100厘米,穗长21.8~22.5厘米,亩有效穗19.7~21.5万穗,每穗总粒数136~140粒,结实率80.5%~81.0%,千粒重19.2~19.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4%~71.7%,垩白粒率13%~16%,垩白度2.5%~2.9%,直链淀粉18.7%,胶稠度73~87毫米,长宽比3.8~3.9,食味品质分80~86分。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84.62%~94.7%、94.44%~100%、91.18%~94.8%,病圃鉴定穗瘟2.5~3.9级,叶瘟1.75~2.3级;中抗白叶枯病(IV型菌3级,V型菌5~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8.21公斤和396.7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4.24%和1.71%,增产均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19.3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减产0.09 %。日产量3.45~3.6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按常规栽培管理。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盐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
6.茉丰占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7
选育单位:佛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茉莉软占/丰富占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6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强,叶色中浓,叶姿中,耐寒性中,抗倒力强,后期熟色好。科高95.2~99.6厘米,穗长20.7~21.3厘米,亩有效穗20.6~20.9万穗,每穗总粒数124粒,结实率82.3%~83.7%,千粒重21~21.1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0.4%~71.9%,垩白粒率2%~5%,垩白度1.1%~1.3%,直链淀粉16.1%,胶稠度80~85毫米,长宽比3.6,食味品质分81~86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4%~100%、94.44%~100%、97.06%~98.3%,病圃鉴定穗瘟2~4.3级,叶瘟2~2.9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3.13公斤和411.75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2.96%和7.66 %,增产均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37.0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4.14%。日产量3.55~3.6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茉丰占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中二软占/肇庆红米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红米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115天,与对照种红荔丝苗相当。株型适中,分蘖力中等,叶色浓,叶姿中,抗倒力、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99.5~107.6厘米,穗长20.9~23.5厘米,亩有效穗18.3~19.3万穗,每穗总粒数111~151粒,结实率73.7%~76.7%,千粒重19.1~19.2克。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主要理化指标:整精米率70.0%~72.0%,垩白粒率6%,垩白度1.0%~1.3%,直链淀粉17.4%,胶稠度79~86毫米,长宽比3.5~3.6,食味品质分80~81分。中抗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97.4%~100%、88.89%~100%、91.18%~98.3%,病圃鉴定穗瘟4~5.5级,叶瘟2~2.4级;感白叶枯病(IV型菌7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397.72公斤和376.3公斤,比对照种红荔丝苗分别增产6.02%和2.39%,增产均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65.2公斤,比对照种红荔丝苗增产10.94%。日产量3.33~3.4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红宝为感温型常规稻红米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红荔丝苗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29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银软占/南红宝
特征特性:感温型常规稻红米品种。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3天,与对照种红荔丝苗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叶片较长,抗倒力中等,耐寒性中弱,后期熟色好。科高96.7~110.4厘米,穗长19.5~20厘米,亩有效穗18.8~20.3万穗,每穗总粒数126~131粒,结实率75.1%~80.1%,千粒重20.4~20.8克。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71.2%~72.5%,垩白粒率6%~7%,垩白度0.7%~1.4%,直链淀粉16.4%,胶稠度68~85毫米,长宽比3.2~3.3,食味品质分80~81分。中感稻瘟病,中B、中C群和总抗性频率分别为76.92%~92.0%、61.1%~72.22%、76.47%~79.3%,病圃鉴定穗瘟4.3~5.5级,叶瘟1.25~2.8级;中感白叶枯病(IV型菌3~5级,V型菌7~9级)。
产量表现:2010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370.52公斤,比对照种红荔丝苗减产1.23%,减产不显著;2011年晚造复试,平均亩产387.5公斤,比对照种增产5.42 %,增产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345.3公斤,比对照种红荔丝苗增产4.89%。日产量3.28~3.43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红1号为感温型常规稻红米品种。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红荔丝苗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精米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弱。适宜我省中南稻作区和西南稻作区的平原地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9.深优97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0
选育单位: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
品种来源:深97A/R810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与对照种优优122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弱,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科高102.1~105.9厘米,亩有效穗18.1~19.1万,穗长23.5~24.3厘米,每穗总粒数142~144粒,结实率79.5%~80.1%,千粒重25.1~25.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5.4%~69.9%,垩白粒率17%~21%,垩白度3.9%~5.5%,直链淀粉15.0%,胶稠度66~80毫米,长宽比2.9,食味品质分81~82。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7.06%~10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1%~100%和100%,病圃鉴定叶瘟1.4~1.5级、穗瘟2.5~2.8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9.62公斤和478.88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增产3.70%和4.98%,增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在感温中熟组平均亩产453.0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0.35%;在早熟组平均亩产475.2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6.27%。日产量4.28~4.3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深圳地区春制,父母本同期播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深优97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优优122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10.泰丰优20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泰丰A/广恢20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0~112天,与对照种优优122相当。植株矮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穗大粒多,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科高94.2~96.4厘米,亩有效穗19.1~19.8万,穗长21.6~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45~160粒,结实率73.6%~74.5%,千粒重22.3~22.5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7.2%~70.4%,垩白粒率22%~24%,垩白度5.8%~6.8%,直链淀粉16.2%,胶稠度80毫米,长宽比4.0~4.1,食味品质分81~83。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3%~88.2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9.23%~78.9%和83.3%~100%,病圃鉴定叶瘟2.5~3.8级、穗瘟5.2~6.0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菌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68.14公斤和447.41公斤,分别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2.31%和减产1.92%,增、减产均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在感温中熟组平均亩产444.36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2.25%;在早熟组平均亩产443.6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减产0.8%。日产量3.99~4.2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州地区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6~7天;在海南三亚冬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5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泰丰优20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优优122相当。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和中北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1.丰优980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2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粤丰A/粤恢9802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7天,比对照种优优122长4~5天。株型中散,分蘖力中强,有效穗多,结实率较低,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强。科高101.4~103.2厘米,亩有效穗20.3~21.6万,穗长23.4~23.7厘米,每穗总粒数139~141粒,结实率71.2%~72.4%,千粒重24.7~25.1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0.3%~71.1%,垩白粒率19%~26%,垩白度6.0%~6.1%,直链淀粉15.6%,胶稠度62~83毫米,长宽比3.5,食味品质分83。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6.2%~97.0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2%~100%和88.9%~94.44%,病圃鉴定叶瘟2.5~4.0级、穗瘟4.0~5.5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2.26公斤和445.76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分别减产2.21%和2.28%,减产均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在感温中熟组平均亩产461.24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1.46%;在早熟组平均亩产473.82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5.95%。日产量3.81~3.9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省内秋制,父母本同期播种。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丰优9802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比对照种优优122长4~5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各地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2.双优208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3
选育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双青A/弘恢208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7~118天,比对照种粳籼89长3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穗长粒多,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09.3~111.4厘米,亩有效穗18.2~19.0万,穗长23.8~23.9厘米,每穗总粒数148粒,结实率81.2%~81.6%,千粒重23.7~23.9克。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2.9%~65.3%,垩白粒率12%~20%,垩白度2.6%~4.6%,直链淀粉22.2%,胶稠度40~65毫米,长宽比3.5,食味品质分81。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4.1%~79.41%,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54%~65.8%和88.89%~88.9%,病圃鉴定叶瘟3.25~4.1级、穗瘟3.0~5.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73.85公斤和479.3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7.84%和22.17%,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9.3公斤,比粳籼89增产20.57%。日产量4.05~4.06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雷州半岛春制,父母本叶龄差7.3叶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双优208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种粳籼89长3天。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国标和省标优质2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3.Y两优723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4
选育单位:肇庆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
品种来源:Y58S/R723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5~116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耐寒性均为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106.1~113.8厘米,亩有效穗17.9万,穗长24.2~24.7厘米,每穗总粒数143~149粒,结实率78.8%~81.1%,千粒重23.4~23.5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71.2%,垩白粒率18%~34%,垩白度7.0%~10.2%,直链淀粉21.7%,胶稠度55~60毫米,长宽比3.3~3.4,食味品质分77~83。中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2.35%~9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54%~86.8%和94.44%~100%,病圃鉴定叶瘟2.75~3.9级、穗瘟5.5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3~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9.45公斤和458.68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4.26%和16.9%,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48.09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6.08%。日产量3.95~4.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母本播差期6&2天,叶龄差2.0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Y两优7238为感温型两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4.广8优18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5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广8A/GR188
特征特性: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4~116天,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科高101.4~108.9厘米,亩有效穗17.3~17.4万,穗长23.1~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47~148粒,结实率78.0%~83.4%,千粒重23.3~23.9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6.9%~67.3%,垩白粒率21%~28%,垩白度7.2%~10.4%,直链淀粉15.9%,胶稠度72~76毫米,长宽比3.4~3.5,食味品质分76~87。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18%~96.6%,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2.31%~94.7%和88.89%~100%,病圃鉴定叶瘟1.75~3.8级、穗瘟3.5~6.0级;中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5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57.95公斤和435.94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分别增产13.89%和11.1%,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3.56公斤,比对照种粳籼89增产10.89%。日产量3.76~4.02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季制种,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12天,第二期父本比母本早播5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8优188为感温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全生育期与对照种粳籼89相当。丰产性突出,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5.博Ⅱ优961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6
选育单位:广州市金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博ⅡA/G9611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22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5~7天。植株较高,株型中集,分蘖力、抗倒力中强,耐寒性中,后期熟色好。科高110.1~112.9厘米,亩有效穗17.5~18.7万,穗长21.6~21.8厘米,每穗总粒数148~154粒,结实率82.9%~85.6%,千粒重21.4~21.6克。米质未达优质标准,整精米率71.7%~73.4%,垩白粒率15%~42%,垩白度3.0%~6.9%,直链淀粉23.0%,胶稠度51~62毫米,长宽比2.5~2.7,食味品质分76~77。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81.0%~85.29%,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76.92%~78.9%和88.89%~94.4%,病圃鉴定叶瘟2.75~3.9级、穗瘟2.0~3.5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5~7级,Ⅴ型7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48.06公斤和471.98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5.85%和8.99%,2010年增产不显著,2011年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4.92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减产1.04%。日产量3.67~3.87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冬春制种,父本比母本早播20天;在广州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5天;两期父本间隔4~5天为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博Ⅱ优9611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博优998长5~7天。丰产性较好,米质未达优质等级,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16.永丰优9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7
选育单位:广东粤良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永丰A/R9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21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4~6天。植株较矮,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结实率偏低,抗倒力强,耐寒性中强,后期熟色好。科高99.3~102.0厘米,亩有效穗17.4~17.9万,穗长22.2~23.2厘米,每穗总粒数159~160粒,结实率76.9%~78.6%,千粒重22.6~23.0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6.9%~67.8%,垩白粒率10%~15%,垩白度1.8%~4.2%,直链淀粉24.0%,胶稠度42~44毫米,长宽比3.6~3.7,食味品质分75~78。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0.59%~82.8%,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30.77%~76.3%和94.4%~94.44%,病圃鉴定叶瘟4.8~5.0级、穗瘟5.5~6.1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2.38公斤和470.41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2.14%和8.63%,2010年增产不显著,2011年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30.39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8.24%。日产量3.57~3.8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湛江春制,第一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8天,第二期父本比母本早播21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永丰优93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博优998长4~6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和白叶枯病。
17.龙优769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8
选育单位: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龙A/泰769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17~119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2天。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弱,耐寒性中。科高106.2~110.4厘米,亩有效穗18.4~18.6万,穗长21.9~22.2厘米,每穗总粒数137~141粒,结实率85.1%~85.4%,千粒重22.3~22.4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9.1%~73.8%,垩白粒率10%~14%,垩白度2.2%~3.0%,直链淀粉23.7%,胶稠度45~56毫米,长宽比2.8~2.9,食味品质分73~77。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4.12%~98.3%,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97.4%~100%和88.89%~100%,病圃鉴定叶瘟2.1~2.25级、穗瘟2.0~2.5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7级,Ⅴ型5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35.57公斤和469.36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2.90%和8.39%,2010年增产不显著,2011年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5.58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3.18%。日产量3.72~3.9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在省内和广西南部秋制,以时差为主,叶龄差作参考调整,时差16~18天,叶龄差4.8~5.0叶;在海南冬春制种,以叶龄差为主,时差作参考调整,叶龄差5.6叶,时差26~30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龙优769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博优998长2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17.燕星优198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39
选育者:龙晓燕
品种来源:燕星A/R1988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20~121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4~5天。植株偏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等,抗倒力中弱,耐寒性中。科高118.8~119.2厘米,亩有效穗17.1~17.9万,穗长21.8~22.3厘米,每穗总粒数135~142粒,结实率81.8%~81.9%,千粒重23.7~24.5克。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整精米率64.6%~66.8%,垩白粒率5%~21%,垩白度1.1%~5.3%,直链淀粉23.2%,胶稠度45~57毫米,长宽比3.0~3.4,食味品质分74~76。中感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79.41%~81.0%,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61.54%~78.9%和88.89%~94.4%,病圃鉴定叶瘟3.25~4.1级、穗瘟5.5~6.0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3~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29.35公斤和458.71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1.43%和5.93%,2010年增产不显著,2011年增产极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24.6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7.06%。日产量3.58~3.79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制种技术要点:在广西玉林地区早造制种,叶龄差为5.5~6.0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燕星优1988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博优998长4~5天。丰产性较好,米质鉴定为省标优质3级,中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适宜我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和防倒伏。
19.美优633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204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品种来源:美 A/GJ633
特征特性: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123~124天,比对照种博优998长7~8天。植株偏高,株型中集,分蘖力中强,抗倒力中等,耐寒性中强。科高108.2~111.6厘米,亩有效穗18.8~19.9万,穗长22.1~22.5厘米,每穗总粒数136~140粒,结实率80.1%~83.4%,千粒重20.9~21.0克。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2级,整精米率67.6%~70%,垩白粒率20%~28%,垩白度4.1%~5.9%,直链淀粉23.5%,胶稠度47~58毫米,长宽比3.1,食味品质分82~83。高抗稻瘟病,全群抗性频率91.18%~91.4%,对中B群、中C群的抗性频率分别为84.62%~86.8%和94.44%~100%,病圃鉴定叶瘟2.75~3.5级、穗瘟2.5级;感白叶枯病(Ⅳ型菌7级,Ⅴ型7~9级)。
产量表现:2010、2011年晚造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18.03公斤和450.86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分别增产2.65%和4.11%,增产均不显著。2011年晚造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13.92公斤,比对照种博优998增产4.88%。日产量3.40~3.64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制种技术要点:在海南三亚春制,父本比母本早播18&2天;在省内秋制,父本比母本早播3&2天。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优633为弱感光型三系杂交稻组合。晚造平均全生育期比对照种博优998长7~8天。产量与对照种相当,米质鉴定为国标优质3级和省标优质2级,高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耐寒性中强。适宜我省中南和西南稻作区晚造种植,栽培上要注意防治白叶枯病。
20.粤甜20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2010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夏威甜-1/泰甜5号-2(母本&夏威甜-1&是以美国夏威夷引进的甜玉米杂交种为材料,经自交和姐妹交交替进行纯化选育的自交系;父本&泰甜5号-2&是以泰国引进的泰甜5号为材料,经单株套袋自交选育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2~74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株高195~198厘米,穗位高69~70厘米,穗长21.6~22.6厘米,穗粗5.0~5.1厘米,秃顶长1.8~2.2厘米,单苞鲜重349~358克,单穗净重289~293克,千粒重380~392克,出籽率68.23%~70.18%,一级果穗率82%。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薄,适口性好,品质良。可溶性糖含量30.54%~31.84%,果皮厚度测定值64.42~69.31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9分和88.8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83.7公斤和1091.8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分别增产11.84%和11.5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255.7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22.54%。
栽培技术要点:⑴春植2~3月,秋植8~9月播种;⑵每亩种植株;⑶注意防治纹枯病和茎腐病;⑷授粉后20~25天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本省秋制父本比母本迟播2~3天;⑵父母本行比为1:7;⑶母本每亩种植3500株,父本每亩种植700株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甜20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2~74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30.54%~31.84%,果皮薄,适口性好,品质良。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1.甜丰6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2011
选育单位: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旺优种业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美甜选M-60-4-9-3/华甜选H-16-2-2-3(母本&美甜选M-60-4-9-3&是以美国甜玉米CS7为选育材料,经多代套袋自交或姐妹交获得的高代自交二环系;父本&华甜选H-16-2-2-3&是以台湾华珍甜玉米为材料,经多代套袋自交获得的高代自交二环系)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7~78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4~5天。株高201~203厘米,穗位高64~68厘米,穗长20.4~21.2厘米,穗粗4.9~5.0厘米,秃顶长1.6~1.8厘米,单苞鲜重342~360克,单穗净重266~273克,千粒重325~358克,出籽率65.39%~65.54%,一级果穗率83%~85%。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良。可溶性糖含量27.09%~30.84%,果皮厚度测定值73.19~73.92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5.3分和85.7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102.8公斤和1086.4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分别增产15.62%和11.00%,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215.7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8.69%。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3000株,每穴播2~3粒;⑵开花后进行1~2次人工辅助授粉;⑶授粉后22~25天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本比母本早播3天;⑵父母本行比为1:5,并采用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甜丰6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7~78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4~5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7.09%~30.84%,果皮较薄,适口性较好,品质良。中抗纹枯病和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2.佛甜3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2012
选育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品种来源:先甜5号-2-2-2-2/东南SS402(母本&先甜5号-2-2-2-2&是以先正达公司甜玉米品种先甜5号为材料,经多代单株套袋自交和穗行种植选出的自交系;父本&东南SS402&是以优质品种&SS402&为材料,经多代单株套袋自交和穗行种植选育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7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3~4天。株高215~222厘米,穗位高67~74厘米,穗长20.2~20.6厘米,穗粗5.2~5.3厘米,秃顶长1.6~2.2厘米,单苞鲜重349~353克,单穗净重272~287克,千粒重326~340克,出籽率64.77%~66.33%,一级果穗率82%。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厚度中等,适口性较好,品质良。可溶性糖含量25.25%~28.32%,果皮厚度测定值75.03~79.06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6.7分和85.8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88.8公斤和1076.1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分别增产14.16%和9.95%,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75.1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4.51%。
栽培技术要点:⑴肥力中等以上田块每亩种植株;⑵授粉后20~25天采收;⑶注意做好苗期地下害虫和中后期玉米螟防治。
制种技术要点:⑴本省制种母本比父本早播4~7天;⑵父母本行比为1:4;⑶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佛甜3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6~77天,比对照种粤甜16号长3~4天。丰产性好,可溶性糖含量25.25%~28.32%,果皮厚度中等,适口性较好,品质良。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3.美甜5号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2013
选育单位:广东穗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穗系AB11411/美A50311(母本&穗系AB11411&是以美国品种&8102/Butter sweet&的杂交后代为材料,经八代混交、自交选出的自交系;父本&美A50311&是以华珍甜玉米为材料,经七代自交分离单株选育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4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株高175~177厘米,穗位高49厘米,穗长18.9~20.1厘米,穗粗4.8~4.9厘米,秃顶长1.0~1.1厘米,单苞鲜重315~335克,单穗净重248~261克,千粒重362克,出籽率67.47%~71.40%,一级果穗率85%~86%。果穗筒型,籽粒黄白相间,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良。可溶性糖含量28.94%~32.03%,果皮厚度测定值74.66~77.53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8.0分和88.3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茎腐病,高抗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分别为1010.8公斤和1058.9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分别增产5.99%和8.19%,增产均达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18.8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8.84%。
栽培技术要点:⑴春播2~3月,秋播7~9;⑵每亩种植株;⑶授粉后18~20天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父本比母本早播5天;⑵父母本行比为1:4;⑶开花后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美甜5号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3~74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28.94%~32.03%,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良。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4.新美甜308
审定编号:粤审玉2012014
选育单位:珠海市鲜美种苗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新美05-A6/新美T4-99(母本&新美05-A6&是由自交系&CN-7008&与自交系&SN87&的杂交后代,经八代自交选育的自交系;父本&新美T4-99&是以台湾引进的材料&T4&,经七代自交选育的自交系)
特征特性: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5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株高171~176厘米,穗位高59~66厘米,穗长17.9~18.8厘米,穗粗5.0~5.1厘米,秃顶长1.4~1.5厘米,单苞鲜重322克,单穗净重250~254克,千粒重367~389克,出籽率65.75%~71.85%,一级果穗率84%~86%。果穗筒型,籽粒黄色,甜度高,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良。可溶性糖含量22.58%~24.83%,果皮厚度测定值70.52~78.70微米,适口性评分分别为87.0分和87.2分。抗病性接种鉴定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田间表现抗纹枯病,高抗茎腐病和大、小斑病。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苞1027.2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7.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鲜苞1044.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6.67%,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参加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鲜苞1144.9公斤,比对照种粤甜16号增产11.19%。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3000株,行距75厘米,株距30厘米;⑵授粉后18~20天采收。
制种技术要点:⑴母本比父本早播2天;⑵父母本行比为1:6;⑶加强人工辅助授粉。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新美甜308为甜玉米单交种。秋植生育期71~75天,与对照种粤甜16号相当。丰产性较好,可溶性糖含量22.58%~24.83%,果皮较薄,适口性好,品质良。中抗纹枯病,抗小斑病。适宜我省各地春、秋季种植。
25.广薯205
审定编号:粤审薯2012001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品种来源:广薯87/揭薯16等9个父本群体
特征特性:株型匍匐,中长蔓,分枝数中等。顶叶绿色,叶心形,叶脉、茎均为绿色。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多,薯形下膨,薯皮红色,薯肉黄色,薯身光滑、美观,薯块均匀。薯块干物率平均30.97%,食味分81.35分,淀粉率22.46%。大田和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均为抗病。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参加省区试,平均亩产鲜薯2144.0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22.1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亩产干薯672.6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4.22%,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复试,平均亩产鲜薯2056.00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8.68%,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平均亩产干薯635.3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8.4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株;⑵夏、秋薯全生育期130天以上,适时采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广薯205为匍匐型甘薯品种,丰产性好;中长蔓,分枝数中等,萌芽性优;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多;薯皮红色,薯肉黄色,薯身光滑、美观,薯块均匀,干物质含量高,食用品质优,耐贮性好,抗薯瘟病。适宜我省甘薯产区种植。
26.普薯32号
审定编号:粤审薯2012002
选育单位:普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普薯24//徐薯94/47-1
特征特性:株形匍匐,长蔓,分枝多。顶叶浅紫色,叶心形,叶脉浅绿色,茎绿色。结薯分散,单株结薯较多,薯形下膨,薯身光滑,薯皮深红色,薯肉桔红色,胡萝卜素含量高。薯块干物率平均29.33%,食味80.45分,淀粉率18.89%,胡萝卜素含量17.30毫克/100克鲜薯。大田薯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抗,室内薯瘟病抗性鉴定为中感。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参加省区试,鲜薯平均亩产2327.00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32.5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薯平均亩产674.20公斤,比对照增产34.5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2011年秋季复试,鲜薯平均亩产2279.00公斤,比对照种广薯111增产25.8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干薯平均亩产674.2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34.54%,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种植3000株;⑵起畦高35厘米以上;⑶施足基肥,早施结薯肥和壮薯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普薯32号为匍匐型甘薯品种。丰产性好。长蔓,分枝多,结薯分散,单株结薯较多,薯身光滑,薯皮深红色,薯肉桔红色,胡萝卜素含量高,食用品质优,耐贮性较好,中感薯瘟病。适宜我省甘薯产区的非薯瘟病片区种植。
27.紫荣7号茄子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09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长丰长茄cf-4-4-4-4/屏东长茄003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07天、秋季87天,延续采收期春季43天、秋季59天,全生育期春季150天、秋季146天。门茄座果率77.05%~90.05%。果长棒形,头尾匀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果上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紧密。果长29.1~30.4厘米,果粗5.01~5.18厘米,单果重244.9~288.5克,商品率92.68%~96.32%。感观品质鉴定为优,品质分89.3分。还原糖含量2.66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90毫克/公斤,蛋白质含量0.75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2克/100克。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耐病;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均表现强。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初试,平均亩总产量2299.26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增产23.6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783.16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2.41%,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1年春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2471.71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增产2.87%,增产未达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1161.11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1.43%,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每亩用种量10克,亩植1300株;⑵及时整枝;⑶果实皮色富有光泽时及时采收;⑷注意防治绵疫病和褐纹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紫荣7号茄子为杂交一代茄子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07天、秋季87天,丰产性较好,品质优;耐青枯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和耐旱性强。适宜我省茄子产区春、秋季种植。
28.惠茄1号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10
选育单位: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韩引选K06-2/横沥长茄H06-3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季105天、秋季88天,延续采收期春季41天、秋季59天,全生育期春季146天、秋季147天。门茄座果率75.86%~87.74%。果长棒形,头尾均称,尾部圆,果身微弯;果皮紫红色,果面平滑、着色均匀、有光泽,果上萼片呈紫绿色;果肉白色、紧密。果长26.6~29.0厘米,果粗5.14~5.17厘米,单果重250.4~269.9克,商品率90.83%~95.57%。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4.0分。还原糖含量2.75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70毫克/公斤,蛋白质含量1.06克/100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4.5克/100克。青枯病人工接种鉴定表现耐病;抗逆性强。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初试,平均亩产量1995.68公斤,比对照种新丰紫红茄增产7.35%,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629.96公斤,与对照种相当。2011年春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2404.06公斤,前期平均亩产量1054.05公斤,均与对照种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⑴春植1月中、下旬、秋植6月下旬至7月上旬播种;⑵每亩种植2000株左右;⑶当果实皮色富有光泽时及时采收;⑷注意防治软腐病、白粉病及蚜虫、蓟马斜纹夜蛾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惠茄1号为杂交一代茄子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105天、秋植88天,丰产性较好,品质良,耐青枯病,田间表现抗逆性强。适宜我省茄子产区春、秋季种植。
29.冠华5号节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11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粤农节瓜01-2-4-2-3-1-2/茂选025-2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分枝性春季表现强、秋季中等,叶片绿色。从播种至始收春植79天、秋植54天,延续采收期春植37天、秋植34天,全生育期春植116天、秋植88天。第一朵雌花着生节位7.9~10.4节,第一个瓜座瓜节位9.6~12.8节。瓜呈圆筒形,皮绿色,无棱沟,花点小而多。瓜长20.2~20.8厘米,横径7.50~8.22厘米,肉厚1.35~1.44厘米。单瓜重691.2~820.2克,单株产量1.29~2.28公斤。肉质致密,商品率90.11%~94.54%。品质较好,感观品质鉴定为良,品质分82.9分。理化品质检测结果:粗蛋白含量0.71克/100克,维生素C含量394毫克/公斤,可溶性固形物3.7克/100克。抗病性鉴定结果:高感疫病,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
产量表现:2010年秋季初试,平均亩总产量2549.56公斤,比对照种冠华3号增产20.4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1296.75公斤,增产29.84%,增产达极显著标准。2011年春季复试,平均亩总产量为4361.02公斤,比对照种冠华3号增产18.1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前期平均亩产量1648.44公斤,增产31.57%,增产达极显著标准。
栽培技术要点:⑴12月下旬至翌年8月播种;⑵育苗移栽每亩用种量80~100克,直播每亩用种量120~150克;⑶每亩种植株;⑷注意防治节瓜蓟马。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冠华5号节瓜为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始收春植79天、秋植54天,丰产性好,品质良,高感疫病,中抗枯萎病。田间表现耐热性、耐寒性和耐旱性强,耐涝性中等。适宜我省节瓜产区春、秋季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疫病。
30.油绿702菜心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12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长合70天菜心A-3-1/绿宝70天菜心B-2-3
特征特性:油绿菜心类型常规品种。中熟,从播种至初收36~40天。生长势强、株型直立紧凑,株高24.9厘米,株幅15.9厘米,基叶短卵形、深油绿色,叶长18.6厘米,宽8.2厘米,叶柄长7.6厘米,叶柄宽1.9厘米;菜薹粗壮、匀称,色碧绿有光泽,肉质紧实,主薹高22.4厘米,主薹粗1.7厘米,薹重40克左右。抽薹整齐,花球大,齐口花,味甜,爽脆,纤维少,品质优。每100克含还原糖1.33克、维生C 138.7毫克、粗蛋白0.94克、粗纤维0.66克。田间表现抗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广州、惠州等地两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2010年秋植平均亩总产量1141.3公斤,比对照种油绿701菜心增产15.0%,增产达显著水平;2011年春植平均亩总产量1006.0公斤,比对照种增产25.9%;增产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广东平原地区适播期为10月至12月中旬及3月中旬至4月上旬;⑵每亩播种量400~500克,种植密度13&13厘米左右;⑶菜苔长至与外叶平齐应及时采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油绿702菜心为油绿菜心类型常规品种。中熟,从播种至初收36~40天,丰产性好,纤维少,品质优;田间表现抗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适宜我省菜心产区种植。
31.油绿802菜心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13
选育单位: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东莞80天菜心A-7-1/香港80天菜心B-6-1
特征特性:油绿菜心类型常规品种。中迟熟,播种至初收36~45天。生势强,株型紧凑直立;株高22.7厘米,株幅19.3厘米;叶片油绿色、近圆形,叶片长22.0厘米,叶片宽10.05厘米,叶柄长8.0厘米;叶片主脉明显,主薹高17.6厘米,横径1.61厘米,菜薹矮壮、匀称,薹茎绿色、光泽度好,肉质紧实,薹重40~45克。质地爽脆味甜,品质优,每100克还原糖含量为1.15克,维生素C含量为164 毫克,粗蛋白含量为0.6克,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3.9克,粗纤维含量为0.78克。田间表现抗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
产量表现:广州、惠州等地两年多点品种比较试验结果,2010年秋植平均亩总产量1191.0公斤,比对照种油绿80天菜心增产4.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2011年春植平均亩总产量1092.3公斤,比对照种增产13.1%,增产未达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广东平原地区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2月及2月下旬至3月播种;⑵每亩播种量400~500克,种植密度14&14厘米;⑶菜苔长至与外叶平齐应及时采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油绿802菜心为油绿菜心类型常规品种。中迟熟,播种至初收36~45天。丰产性较好,品质优;田间表现抗霜霉病、软腐病等病害,耐涝性强、耐寒性较强。适宜我省菜心产区种植。
32.夏盛小白菜
审定编号:粤审菜2012014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广东科农蔬菜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江引04-18-1-1-1/浙引09-23-1-1-1
特征特性:杂交一代小白菜品种。从播种至采收35~45天。株型直立,株高26.9厘米,开展度33.6厘米;叶绿色,椭圆形,叶长26.0厘米、宽11.7厘米,叶面平滑,全缘;叶柄绿白色,长8.8厘米、宽3.6厘米、厚0.68厘米。单株重136克,品质优。每100克鲜重含可溶性固形物5.74克、粗蛋白1.57克、还原糖0.579克、维生素C73.2毫克、粗纤维0.67克。田间表现耐热性、耐涝性较强,较耐软腐病。
产量表现:2011年夏、秋两季在广州、揭阳、深圳等地多点试验,夏植平均亩总产量1742公斤、秋植平均亩总产量2661.4公斤,分别比对照种华冠小白菜增产20.2%和15.6%,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
栽培技术要点:⑴广州地区适播期5~10月;⑵育苗移栽,苗龄20~25天移植,株行距17&25厘米;⑶及时采收,播种后35~45天采收。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夏盛小白菜为杂交一代品种。从播种至采收35~45天,丰产性好,品质优。田间表现较耐软腐病,耐热性、耐涝性较强。适宜珠江三角洲地区5月~10月种植。
33.中蕉2号香蕉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2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东莞市香蕉蔬菜研究所
品种来源:从中山市南区的巴西蕉种植园中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盛。假茎平均高230.2厘米、茎形比3.65;叶姿较直立,叶片较宽。果指微弯,平均长21.8厘米、粗(周长)12.5厘米,单果重168克;果皮无开裂现象,果实横切面微具棱角;果皮平均厚0.32厘米,果实可食率68.5%;果肉黄白色,肉质嫩滑,口感好,风味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9.69%,可溶性糖17.60%,蔗糖5.42%,可滴定酸0.31%。在香蕉枯萎病重病区种植,田间平均发病率为75%,与对照品种巴西蕉相当。
产量表现:平均单株产量28.7 公斤,折合亩产3445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无枯萎病的新地种植;⑵调整种植期,避开低温期抽蕾。珠三角地区在清明前种植有15片叶龄的大苗;⑶选用无病菌组培苗种植,株行距2.2&2.5米,每亩种植110~130株;⑷抽蕾后选留健壮吸芽作为次年继代繁殖,早抽生的吸芽出土后20~30厘米高时挖除;⑸及早设立防风桩,台风较多季节,可适当割掉植株下部病、老叶;⑹有寒害的地区,应在冬季极低温前收获,冬季抽蕾挂果要套多层薄膜袋防寒;⑺注意防治枯萎病,老蕉园重点预防象鼻虫。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中蕉2号香蕉丰产性好,果指微弯,果肉嫩滑,口感好,风味香甜,品质优。田间香蕉枯萎病发病率与对照品种巴西蕉相当。适宜在我省香蕉新区种植,栽培上要特别注意防治枯萎病。
34.粤引默科特橘橙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2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2003年从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引进(原产美国)
特征特性:树势旺,分枝强,果实于翌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熟。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185克,果皮光滑,橙黄至橙红色,较易剥皮;果肉橙红色,柔软多汁,风味浓郁,可食率82.7%,单果种子数8~12粒,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每100毫升果汁含酸0.549克、维生素C21.2毫克。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3年生树平均株产13.7公斤,折合亩产1375公斤;4年生树平均株产25.0公斤,折合亩产2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按&柑橘无病毒苗生产规程&繁殖苗木;⑵选择四川红橘、江西红橘或枳壳作砧木;⑶春季3月,秋季9月均适宜种植,每亩种植76~100株;⑶摘除部分生长过旺春梢,及时抹除夏梢;⑷采用叶面喷施九二O并结合环割进行保果;⑸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裂果和日灼果;⑹注意防治溃疡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引默科特橘橙为橘橙类柑橘品种。晚熟,翌年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成熟。早结、丰产稳产,品质优良,果实扁圆形,平均单果重185克,果肉橙红色,可食率82.7%,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2.8%。商品性及耐贮性好。适宜在我省中部至北部柑橘产区种植。
35.粤引星路比葡萄柚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2008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2006年从广西柑橘研究所引进(原产美国)
特征特性:树势中等,树姿开张。叶片较大,翼叶明显,以春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果实成熟期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果实扁圆形或近圆球形,平均单果重347.33克;果皮平滑,橙黄有红色斑或红晕,皮厚0.62厘米,不易剥离,果心较小;果肉浅红、化渣,甜酸适中、微甘苦,风味较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总糖含量7.27%,总酸含量0.90%,维生素C含量32.13毫克/100毫升,出汁率47.0%, 可食率77.0%,单果种籽数0~7粒。
产量表现:嫁接苗在河源种植第3年开始结果,3年生树平均株产7.70公斤;4年生树平均株产16.67公斤。在博罗种植第8年平均株产57.11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选择枳壳、红橘、酸柚作嫁接砧木;⑵每亩种植34~48株;⑶6月份进行疏果,每穗留果5~6个;⑷及时修剪生长过密枝条,保留内堂枝和下垂枝作为结果母枝。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粤引星路比葡萄柚早结、丰产,果实成熟期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中旬,果实扁圆形或近圆球形,果皮光滑,果心较小,果肉浅红,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0.0%,品质优良,耐贮运。适宜在我省中北部柑橘产区种植。
36.华橙1号
审定编号:粤审果2012009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品种来源:2004年从普通甜橙实生变异单株选育而成
特征特性:树势旺,叶片中等程度内卷。果实成熟期12月,果实近圆球形,果皮橙黄色,平均单果重150.0 克,果皮厚度0.25~0.30厘米,不易剥皮;果肉橙黄色、较化渣,甜酸适中,风味较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4%,总糖含量9.67克/100毫升,总酸含量0.49克/100毫升,维生素C 37.9毫克/100毫升,平均单果种子数13.0粒。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种植后第3年开始结果,平均株产14.5公斤,折合亩产1160公斤;第4年平均株产18.5公斤,折合亩产148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培育无病苗。选择崭袒蛩拇ê扉僮魑枘荆闯9娴&柑橘无病毒苗繁育规程&生产种苗;⑵保果。谢花7~10天喷九二O,隔15天喷第二次;或在谢花15天左右选直径4~5厘米枝条进行环剥处理;⑶控夏梢及培养结果母枝。直径1米的树冠留夏梢20条左右,其余的摘除,6月中旬开始放夏梢,培养结果母枝;⑷苗期及幼年树注意防治溃疡病。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华橙1号属暗柳甜橙类品种。果实成熟期12月。丰产稳产,品质优良,经济性状好,果实近圆球形,果肉橙黄色、较化渣,甜酸适中,风味较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4.14%。适宜在我省甜橙产区种植。
37.航蝴2号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05
选育单位:深圳市农科植物克隆种苗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从内山姑娘蝴蝶兰丛生芽太空诱变的后代群体中选出的优良单株
特征特性:大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株型整齐,茎短,栽培20个月平均株高80厘米,肉质叶,较厚,叶片挺立匀称,脉浮现,叶缘平滑,成熟株4~7片叶,平均叶幅40厘米,叶片长:宽:厚度平均值为20&9.5&0.22厘米,长宽之比约为2.1:1,花朵排列对称整齐,花型丰满圆润,缘略卷曲,瓣较厚。平均花径12.4厘米,大红花浅红纹,唇瓣深红无杂色。平均单梗花朵数9.5,最多可达16朵。花朵间距4厘米,梗色暗褐,梗粗直径0.48厘米(20厘米高度),平均花梗长78厘米。种植表现抗病性较强,耐热、耐寒性比对照种增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宜于3~5月或9~11月份移植,中小苗选用进口水苔、大苗选用国产优质水苔作种植基质;⑵施肥在上午9时至11时进行,每周施1次,抽梗期喷施1~2次磷酸二氢钾溶液。⑶夏季每隔1~2天喷1次水,喷水宜在上午8时至11时进行;⑷组培苗出瓶或小苗换盆后15~20天内,棚内温度保持在25℃~28℃,相对湿度70%~90%;苗期温度控制在25℃~30℃,相对湿度70%~90%;中大苗、花芽分化及开花期温度保持在16℃~25℃,相对湿度70%~85%。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航蝴2号蝴蝶兰属大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叶片挺立匀称,花型丰满圆润,大红花浅红纹,唇瓣深红无杂色,平均单梗花朵数9.5。与对照种内山姑娘蝴蝶兰相比,叶片较挺立、花色纯正、花大、花期长。种植表现抗病性较强,耐热、耐寒性比对照种增强。适宜我省各地设施栽培。
38.红盛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06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台糖火鸟蝴蝶兰/新女孩蝴蝶兰
特征特性:叶片厚实;栽培24个月植株的花葶直径4.9~6.2毫米,高56.5~78.5厘米,少数有1个分枝;主枝花朵数8~10朵,总花朵数8~12朵;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径9.2~10.0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2~3个月;表现一致性好,抗病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采用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种苗;⑵小苗出花梗前温度保持在22℃~30℃,中苗和大苗期20℃~30℃,光照强度lux;⑶抽梗期温度保持在20℃~28℃,光照强度1lux;⑷开花期温度保持在18℃~28℃,光照强度lux;⑸种植过程中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⑹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盛蝴蝶兰属中、大花型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叶片厚实,花型圆整,花色紫红。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1月下旬始花,花期2~3个月;表现一致性好,抗病性较强。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目前流行的蝴蝶兰品种超群火鸟相比,花色更鲜艳、无斑点。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39.红彤蝴蝶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07
选育单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品种来源:鸿利蝴蝶兰/红星蝴蝶兰
特征特性:植株长势旺,叶片宽厚、质硬。栽培24个月植株的花葶高70.0~82.1厘米,无分枝;花朵数6~8朵;花朵排列整齐,花型圆整;花色紫红,花径9.2~9.9厘米。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2月中旬始花,花期2~3个月;一致性好,抗病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采用组培快繁技术繁殖种苗;⑵小苗出花梗前温度保持在22℃~30℃,中苗和大苗期20℃~30℃,光照强度lux;⑶抽梗期温度保持在20℃~28℃,光照强度1lux;⑷开花期温度保持在18℃~28℃,光照强度lux;⑸种植过程中相对湿度保持在70%~85%;⑹注意防治软腐病、疫病及红蜘蛛、蚜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红彤蝴蝶兰属中、大花型红花系列蝴蝶兰品种。叶片宽厚、质硬,花朵排列整齐,花型圆整,花色紫红。在广州地区平地温室栽培2月中旬始花,花期2~3个月, 一致性好,抗病性较强。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与目前流行的蝴蝶兰品种超群火鸟相比,花色更纯、无斑点、线纹不明显。适宜我省温室栽培。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08
选育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花卉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企剑白墨墨兰/金作家大花蕙兰
特征特性:杂交兰品种。生长势强,株型直立,叶带形、绿色、有光泽,花梗直立,花浅黄绿色,有淡香气;生长30个月的植株平均株高为43.7厘米、株幅65.2厘米;叶长58.7厘米、宽2.2厘米,花朵数为10朵,花径6.3厘米;萼片长4.7厘米,宽1.8厘米,花瓣长4.4厘米,宽1.8厘米,唇瓣长3.9厘米,宽2.2厘米。在广州设施栽培下,始花期1月中旬,花期1~2个月。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株高3~5厘米时移入温室,试管苗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后进行分级种植;⑵及时换盆。株高10~15厘米时移入直径9厘米盆中栽种,株高20厘米时移入直径15厘米盆中种植;⑶花葶长至20厘米以上及时插杆牵引;⑷注意防治炭疽病及红蜘蛛、介壳虫等病虫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玉女兰属杂交兰黄绿色花系列盆花品种。花浅黄绿色,有淡香气。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30个月。在广州设施栽培下,始花期1月中旬,花期1~2个月,抗逆性和适应性较强。与同类型对照种大凤相比,株型更直立,花期更早,花朵瓣片颜色更素雅一致。适宜我省温室大棚设施栽培。
41.彩蝶石斛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09
选育单位: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叶世贤
品种来源:闪亮石斛兰/久美石斛兰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开花性好,3~4月开花,花期30~50天。两年生植株饱满匀称,平均株高49.4厘米,平均叶展幅24.0厘米。花序排列整齐,单个茎节着生2~3朵花,花朵横径6.0厘米,纵径5.5厘米,单枝花数18~30朵,花紫色,鲜艳明亮、具淡香味,花型端正,花姿优美。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和抗逆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3月份出瓶后用杀菌剂浸泡1~2分钟,在荫凉地方晾干后定植于1.5寸穴盘;⑵选择苔藓、兰石、松树皮或椰壳作栽培基质材料;⑶植株高达20厘米时开始插杆固定假鳞茎;⑷花芽分化期间夜间温度控制在9~13℃,白天控制在25℃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彩蝶石斛兰属中型紫花系列盆花品种。3~4月开花,花期30~50天,开花性好,花序排列整齐,花紫色,鲜艳明亮、具淡香味,花型端正。与目前流行白色花品种甜心石斛兰相比,植株更高,花型更大,颜色为紫色。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适合我省设施栽培。
42.玉桃石斛兰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10
选育单位:东莞市粮作花卉研究所、叶世贤
品种来源:蒙娜丽莎石斛兰/久美石斛兰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匀称,两年生植株平均株高35.4厘米,平均叶展幅23.4厘米。3~4月开花,花期30~48天,开花性好,每个茎节着花3~4朵,花朵横径6.3厘米,纵径6.0厘米,花淡紫色,具香味,单枝花数20~30朵。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3月份出瓶后用杀菌剂浸泡1~2分钟,在荫凉地方晾干后定植于1.5寸穴盘;⑵选择苔藓、兰石、松树皮或椰壳作栽培基质材料;⑶植株高达20厘米时开始插杆固定假鳞茎;⑷花芽分化期间夜间温度控制在9~13℃,白天控制在25℃左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玉桃石斛兰属中、小型紫花系列盆花品种。3~4月开花,花期30~48天,开花性好,花淡紫色,具香味。与目前流行白色花品种甜心石斛兰相比,花更大,花淡紫色,花期更长,唇瓣眼晕色不明显。设施栽培条件下抗病性、抗逆性较强。适合我省设施栽培。
43.玛丽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11
选育单位: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米斯特拉红掌/阿拉巴马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生长24个月平均株高为40.3厘米,冠幅55.0厘米。叶片平均长18.2厘米,宽12.0厘米,绿色,窄卵形,有光泽,凹陷程度弱,无圆裂片。花梗直立,佛焰苞平均长12.1厘米,宽6.6厘米,红色,高于叶,与花梗的角度为钝角,富有光泽,凹陷程度弱,窄卵形,无圆裂片,冬季有轻微变形。肉穗花序外弯,平均长4.1厘米,中部直径0.7厘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红色和橙红色。在设施栽培下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与适应性。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高2~4厘米出瓶移植,小苗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种植不宜过深,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⑵小苗高8厘米即移至口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苗,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⑶苗高15~25厘米移至口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⑷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玛丽红掌属红色系列中、小型盆花品种。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24个月。佛焰苞红色,高于叶,光泽度好,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红色和橙红色。与对照品种粉冠军相比,叶色稍浅,无圆裂片,佛焰苞颜色深红、更亮丽,夏季不褪色。适应性较强。适宜我省温室设施栽培。
44.盈丰红掌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12
选育单位: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粉冠军红掌/科罗拉多红掌
特征特性:生长势较强,株型紧凑,生长24个月平均株高为50.5厘米,冠幅52.5厘米。叶片平均长21.1厘米,宽14.2厘米,绿色,厚实,阔卵形,革质,有光泽,凹陷程度中等,叶基圆裂片向上弯曲。花梗直立粗壮;佛焰苞平均长12.8厘米,宽11.0厘米,红色,厚实,略高于叶,与花梗的角度近直角,富有光泽,凹陷程度较强,阔椭圆形,佛焰苞基部圆裂片向上弯曲。肉穗花序直立,平均长6.1厘米,中部直径0.8厘米,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乳白色和黄绿色。在设施栽培下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与适应性。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高2~4厘米出瓶移植,小苗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种植不宜过深,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⑵小苗高8厘米即移至口径8厘米的营养杯中,每杯种植2株苗,上盆后喷施杀菌剂防病;⑶苗高15~25厘米移至口径15厘米或稍大的塑料盆具中定植;⑷注意防治茎基腐病和叶疫病等病害。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盈丰红掌属红色系列中、大型盆花品种。从组培小苗出瓶到开花成品约需25个月。佛焰苞红色,略高于叶,光泽度好,佛焰苞盛开时肉穗花序基部和先端的主色分别为乳白色和黄绿色。与对照品种大哥大相比,叶片更厚实,佛焰苞更亮丽、厚实,夏季不褪色,冬季无明显变形,肉穗花序具松香气味。适应性较强。适宜我省温室设施栽培。
45.秀丽1号凤梨
审定编号:粤审花2012013
选育单位:广州花卉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
品种来源:紫莺歌凤梨/秀美人凤梨
特征特性:株型紧凑,平均株高(营养体)为27.5厘米,冠幅58.3厘米;叶片平均长37.7厘米,宽4.2厘米,带形,绿色,基部带紫红色。复穗状花序,花枝平均长71.5厘米,着花部分平均长33.6厘米、宽17.0厘米,小穗苞片紫红色,中下部苞片尖端为绿色,每小穗包含多个小花,小花苞片紫红色。在设施栽培下抗病性与适应性与对照品种相当。
栽培技术要点:⑴组培苗出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种植不宜过深,移栽后10天内基质保持湿润;⑵移栽后10天内适当控水、控温和控光;⑶催花前30天至催花处理后4周内不要施肥,4周后应增施磷、钾肥。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秀丽1号凤梨为紫红色中型盆花凤梨品种。复穗状花序,小穗苞片紫红色,中下部苞片尖端为绿色,每小穗包含多个小花,小花苞片紫红色。与对照种步步高凤梨相比,株型更紧凑,叶片更短更宽,小穗更多,苞片颜色紫红。在设施栽培下抗病性与适应性与对照品种相当。适宜我省设施栽培。
广东省第三十八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审议
同意扩大适宜种植区域的已审水稻品种简介
1.深优9512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1033
2011年晚造参加杂交稻早熟组生产试验表现:平均亩产491.20公斤,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9.84%。全生育期113天,比优优122长5天。
省品审会意见:将原审定意见的适宜种植区域&粤北和中北稻作区晚造、中北稻作区早造&,扩大为&我省各地晚造和粤北以外稻作区早造种植&。
2.天优2168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6021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73.97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12.5%。全生育期115天,比Q优6号短2天。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1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70.63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11.84%。全生育期116天,与Q优6号相当。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1008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63.97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10.54%。全生育期119天,比Q优6号长2天。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5.Y两优农占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9017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33.13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4.49%。全生育期113天,比Q优6号短4天。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6.特优航1号
审定编号:粤审稻2008020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32.91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4.45%。全生育期116天,与Q优6号相当。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0036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29.16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3.71%。全生育期117天,与Q优6号相当。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1014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26.3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3.15%。全生育期116天,与Q优6号相当。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9.粤华丝苗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0026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18.34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1.59%。全生育期118天,与Q优6号相当。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10.聚两优751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0041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11.87公斤,比对照种Q优6号增产0.33%。全生育期113天,比Q优6号短4天。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11.深优9516
审定编号:粤审稻2010042
2011年参加粤北单季稻品种表证试验表现:平均亩产510.22公斤,与对照种Q优6号产量相当。全生育期112天,比Q优6号短5天。
省品审会意见:在原审定意见的基础上增加&适宜我省粤北稻作区作单季稻种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桃亩产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