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你坚持还是放弃读的大学,城市,专业,身边的人,有必要坚持吗

热门推荐: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你究竟想去哪个地方求学?你未来想在什么地方发展?你适合什么样的城市气候?你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认识到,高考志愿的填报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对于考生人生道路的重要性。高考志愿填报不在仅仅只是考虑学校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的家长把目光也投放到了城市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选择一个城市就是选择一个生活的方式,一种文化氛围,甚至决定未来的发展空间。城市选择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
  城市选择的三种情结
  高考结束,去哪里求学,往往成为很多考生在选择大学时很注重的事情。很多时候,人生是一个选择!也许往往我们不经意间的一个选择,就确定我们以后人生的发展方向。
  不少同学心仪去一些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城市上学;也有一些同学希望在所在地区上大学,也有一些考生因为心理叛逆,想要逃出家里的管制,故意报考离家很远的学校。
  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必须按照自身的发展方向来进行定位,更要要的是填报志愿要以分数为前提。
  作为考生,根据自己的分数,要尽量避免历年报考中出现的&扎堆现象&、&恋家情结&和&叛逆情绪&,结合自己未来的发展,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将自己的每一分都恰到好处的用在&刀刃&上。
  1、扎堆现象 热门城市拥堵
  这些年来,从每年高考录取的结果来看,从各地区每年的媒体报道中都可以看出来一个共同的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都一致走高。
  北京、上海两地更是热门中的热门。这两地一本院校不用多说,每年都会以最高的分数争取最多的优秀学生,而二本院校的分数有些往往也会超过当地的一本控制线,甚至有些专科学校似乎更有面子,分数高过二本控制线,甚至超过了一本线。对于这样的情况,其他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城市的高校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这些地方的高校成了众多考生的首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实每个人都知道答案。
  首先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认为在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够接受到高校的良好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就业拔得头筹。这一点其实和很多高分考生放弃北大、清华选择去香港读书的情况一样。大家看好的就是一个与国际化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就可以接触更多高层次的人与事,这就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这样的想法的确没错,毕竟大家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要与社会接触,与外界交流,这样一来,校外环境对人的发展来说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众心理。
  有不少考生和家长是因为看见别的孩子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从众&心理也选择了这些城市;甚至有的家长和考生觉得在这样的城市里读书很光彩,从而选择这些城市。
  2、不愿离家 选择熟悉环境
  背景资料:天津考生不愿离家集中填报志愿抬高本地院校分数
  由于天津考生过多集中填报本市高校,天津多所本科第二批次录取的院校及属于本科三批的独立学院在天津迎来了招生录取的&大年&。
  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等多所天津本地高校今年在天津录取分数超过往年,属于招生的&大年&。据了解,这种情况在天津的市属高校属于普遍现象。
  而在本三的录取中,也存在这种现象。在本科三批顺序志愿录取结束后,天津共录取新生7218人,但是文史类尚有59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419 个,理工类尚有58所招生院校,余缺计划476个。在对本科三批征询志愿时,天津教育考试院对考生填报情况进行了分析。从录取情况看,考生填报院校志愿不均衡,考生对院校坐落地点和专业的选择性较强,特别是报考本市院校比较集中。据了解,一些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外地院校,根据本校的情况采取了一志愿降分政策,700余名本科三批控制分数线下的考生被外地本科三批院校录取。
  据了解,本三院校中,南开大学滨海学院、天津大学仁爱学院以及河北工业大学等&211工程&高校所属的独立院校不仅在天津本地分数较高,由于其&母体&品牌以及所处地理位置,吸引了许多外地高分考生。
  像天津这样的事例在高考志愿填报的事件中并不是偶然事件。每年都有很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家,抬高了本地的录取分数线。而很多片西部地区的大学则经常无法录满。
  之所以只愿意留在本地读大学。因为有些家长觉得考生身心各方面还不够成熟,去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读书不够安全。从考生的角度来看则是自己对本土风俗习惯、文化氛围比较了解,不必要像其他同学那样还要有一个&适应期&,并且身边这么多的亲朋好友,办起事来会很方便。包括在自己未来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在这个城市生活了这么久所积累起来的人脉关系也会或多或少的帮上些忙。出于这些考虑,就有众多的考生不愿意离开当地,这其实也是一种地域选择过于狭窄的情况。
  对此,专家们建议这类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要放眼全国,通盘考虑。尤其是对于那些分数不尴不尬的考生,不妨选择先报外地高校,以距离来换分数。
  填报技巧:以距离换分数
  这种技巧,主要针对某些考生和家长&非省内院校不上&的认识误区所提出的。由于某些考生和家长紧盯省内名校,从而使得竞争更加激烈,同等分数在省内不一定能上该省最好的大学,但是如果跳出本省,填报其他省份的高校,则极有可能增加录取的几率。
  中山大学招生办主任做客时说,以中山大学为例,在广东报考该学校的考生,分数一般都要超出本一线100分左右,但对江苏考生来说,分数只要超过本一线50分就够了。因此在考生分数优势不明显的时候,以距离换分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3、逆反心理 离家越来越好
  背景案例:千里走东北 后悔已晚矣
  刘炜是2008年四川的考生,刘炜总是感觉自己和父母家人的价值观差异很大,在家父母总是不停地唠唠叨叨,高考结束了,刘炜心中的唯一的一个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刘炜选报的专业都是东北、西北一些地区的大学,最终被黑龙江一所大学录取。今年刚上大二的刘炜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非常后悔,他不仅仅不适应东北的气候,还不能习惯当地的饮食,始终无法融入当年的生活环境。决定毕业之后,继续回四川发展的他,觉得如果自己能够当时选择留在四川的话,不仅仅是不受东北的寒冷之苦,也能够在当地建立一大批的人脉便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刘炜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由于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多孩子想要逃出家的庇护,离家越远越好。这种心理并不奇怪,但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考察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能仅仅为了远而追求远,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
  为了刘炜的悲剧不再上演,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千万不要和父母故意作对,我们要充分理解父母,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理解孩子的意图,做好孩子的参谋,不至于怠误人生。
  做好人生的每一步选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不在未来说后悔!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飞飞导师建议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对于地域方面的考虑要从大局出发,而不仅仅只停留在某几个地区,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大学的实力、自己心仪的专业和兴趣进行选择,哪怕有的大学地处中西部地区,如果大学本身实力不凡,相信你照样能够在这样的大学里学到更多的知识,照样可以赢在大学的起跑线上。
  填报志愿的城市选择,要从大局出发,综合自身素质,立足自身发展,按照自身兴趣选择。
  你会选哪个城市上大学?
  全国有那么多的高校,究竟哪一所适合自己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如何海选城市,进而海选高校,怎么由面到点找到自己心仪的大学?这些都成为考生和家长们关心的话题。
  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我们需要做很多前期的准备的工作,我们只有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够在短短的几天志愿填报的过程中得心应手。记住,成功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与其在志愿填报那两天抓耳挠腮,不如现在未雨绸缪。自身定位,确定区域,了解区域,锁定选择区域的目标院校,并设计好调整的方案,当志愿填报真的开始,就可以轻松搞定!
  在进行城市选择的时候,考生一定要综合考虑气候、经济、文化等等各种因素,锁定属于自己的城市!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若涉及侵权,请联系管理员进行删除)
聚铭师教育立志于为您提供科学、合理的自主招生、志愿填报、出国留学、职业规划服务
微信咨询: 全国高考志愿QQ群: 电话:010-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聚铭师创始人、首席专家、新浪教育首席专家,国家生涯规划师、...
1035文章数
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评论部评论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
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认证顾问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大学,很烦恼_百度知道为什么我读的大学没有城市同学,
  第一次发帖,纯粹吐槽求共鸣没有其他意思,现在只是因为室友双重打鼾睡不着无聊发帖,不喜勿喷。  楼主在河北一个二本师范类学校读书,室友和同学都是农村或者小地方来的,大学三年几乎没见过城市同学。楼主是外地人,高考失败补录到河北读书,发现北方和南方差别之大,生活习惯很不相同。同学又都是农村出身,没有共同话题,大学三年一直很苦闷的生活,虽然表面上相处还融洽,但是每天都是煎熬。宿舍条件很差,8人间,没空调,公共厕所,公共澡堂。室友都是早睡早起,晚上11点睡觉早上6点陆续起床,打鼾很严重,所以每天都很难睡好。其次是室友都比较不注重个人卫生,平均一个星期洗一次澡,其他时间里都没有洗屁股的习惯,也不喜欢换床单被罩,寝室常常都有臭味,苍蝇满天飞也没有人打,平时在家不做清洁的我都看不下去常常打扫卫生。冬天喜欢把袜子内裤凉在暖气上,同时还烤着鞋垫和她们洗过的塑料口袋,楼主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有发现室友都喜欢吃完早餐漱口,但不是应该吃饭前漱口吗。更奇怪的是有一次我从家回学校,发现寝室超级臭,结果室友从家带来一罐大蒜,准备吃饭的时候吃。于是,剩下的日子,楼主每天都能闻到泡大蒜的味道!因为身边没有和我一样处境的朋友,我都觉得好苦闷,讲给我的朋友们听都没人能理解,在学校人家又会说我是独身子女而觉得不好相处,学校的同学好像没有那么计划生育,我从小的朋友都是独身子女没有人会觉得独生子女有问题,所以来到学校以后我倒被无形孤立了起来,因为有太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虽然能和同学和平相处,但是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没有想到经过这么多努力,家长和老师的培养,我竟然来到了这样一个地方读大学,感觉我以前的日子都是白费了。教学质量也不行,环境也很差,就连同学也很难交到有共同话题的。身边那些在本地读书的同学或者在其他城市读书的同学,都好像没有像我这样,都成长和成熟了很多,但是我在学校的同学都比较稚嫩和眼界小,没有可以给我什么值得学习的经验。我想知道二本都是这样吗?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求共鸣。
14-11-24 &不想大学后悔,应该听听学哥学姐报考高考专业的血泪史
来自一个二线城市的劝告
城市是平台,专业是技能,学校是招牌,我的愚见。少壮不努力长大学设计。地区学校专业。北上广深这种城市大企业多活动多机会多眼界广、学校好教学整体水平高喜欢哪个专业就听哪个专业的课。二线城市选专业,一线城市选学校,能往北上广烤千万别图离家近啥的去二线城市,不然你会发现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机会非常少,而且好的机会几乎都在北上广。
技术党看专业,非技术党看学校。
例如,你学一门“手艺活”,还是看专业排名,毕竟一些学校虽然总体排名不靠前,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时就很有竞争力了;你学“万金油”专业,就得拼学校了,好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丰富,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更多,校友的质量也更高。
地区最重要,大城市实习机会多,当地学校学生更方便!!!然后学校再专业。个人觉得地区&学校&专业发达地区机会多,学校越好氛围就越不一样,接触同学的思想也不一样,就业和专业还是有差异的...被录取上也还有转专业的机会。必须是学校更重要,专业次之,当然地区也是更重要,毕竟北上广机会多。
学校在先,专业有可能都用不到。学校比专业重要!这是真的这是真的这是真的!重要话说三遍,别问我为什么,一个来自多次因不是211被拒的大四狗真诚的建议!男女比例最!重!要!如果要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就一定不能报冷门专业,否则你会找不到一个岗位。能考重本就考重本,虽然有时候雇人单位对学校要求不高,可或多或少一定有人质疑你和你的学校并为此拒绝你,所以学校很重要,身边的同学质量也不一样。
二线城市选专业,一线城市选学校,能往北上广烤千万别图离家近啥的去二线城市,不然你会发现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机会非常少,而且好的机会几乎都在北上广。
来自一个二线城市大四狗的劝告。就资源分配来说,优先选择学校。好的学校所在的城市也不会太差,或者说附近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差,就说明好的企业和单位多,实习的机会也多,学到的也多。去一个很牛逼的公司面试,大boss告诉我:筛选简历时先看专业水平,再看学校。注意是专业水平,你专业好但在校期间基本技能都没get也是白搭,并且你要有闪光点!大boss都是火眼金睛当然发达的城市是一个好平台,提供很多机会,使你主动或被动开阔个人眼界,并激励自己进步。
专业和地区。学校!地区!在可能的范围里选专业,而且专业是要在那个地区有发展潜力的,可以获得实践机会的。比如说,我,英语专业,二三线城市,一年有外宾参加的活动或者会议只有两三次,因为实践机会特别少,和北上广没法比。当然现在觉得大学也并不能决定一切,如果志愿录取下来不满意,大学还是好好学然后考研。不要以为自己上了大学就会发愤图强,你永远不会想到环境是如何影响你的。不要考虑专业,去个好学校,好学校的环境培养出来的渣渣都比差学校强。否则的话,大学只不过是决定了你到哪个城市,玩英雄联盟。如果是偏文科类的专业,那么学校更重要;如果是理工科,专业更重要;当然如果有得选的话,专业、学校、地区都很重要。
技术党看专业,非技术党看学校。
例如,你学一门“手艺活”,还是看专业排名,毕竟一些学校虽然总体排名不靠前,但具体到某个专业时就很有竞争力了;你学“万金油”专业,就得拼学校了,好学校提供的各类资源更丰富,得到各种锻炼的机会更多,校友的质量也更高。
本科先看学校!一定!地域》学校》专业
1、地域第一:找实习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在大城市里上学真的特别有优势,公司多、好,机会多、好,不用太过担心食宿
2、学校也重要:211、985那些学校去招聘的企业质优量多,如果是其他普通学校就要往大城市往好学校跑招聘会
3、专业学精就好。北上广,讲真,地区和学校都很重要。妥妥学校211。选喜欢的城市,然后选学校,最后选专业!!!毕竟要是选的专业不喜欢进学校后也可以改专业!!!!都不重要。因为学校和专业并不能决定你以后会做什么工作,遇到什么人。你要做的是无论在哪里,都要做自己,坚持并懂得付出。专业更重要,学校再好也有烂专业,但是专业好到哪都有饭吃。选多元化专业,专业单一找工作会把自己捆死。学校不要选外省的。地区最重要,大城市实习机会多,当地学校学生更方便!!!然后学校再专业。专业啊,光是学校光环有屁用,自己喜欢的专业帮助很大啊。城市最重要,然后学校和专业同等重要!城市决定了以后在哪里落根发展,容易抓住更多发展的机遇,而学校的好坏与专业密切相关,再就是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专业呗!纯属个人看法!
地区学校专业。北上广深这种城市大企业多活动多机会多眼界广、学校好教学整体水平高喜欢哪个专业就听哪个专业的课。
城市>学校>专业(如果一定要排个顺序的话,其实都重要)。
学校。女孩子不要学土木,听学姐的。当然是专业,一些二本学校也有很好的专业的,而且无论学校的名头响亮与否,专业学好了才是真正的本事。学校决定了起点和平台。
人脉最重要。专业最重要。学校就是个小社会,不同学校不过是环境不同,而专业就是你的生存技能,有人说,学了这个专业未必未来一定从事,那你学它干嘛,不能否认这就是迷茫的时候,选择错误,浪费的一次机会。
第一,城市。第二,专业,第三,才是学校。最好是北上广的好学校里的好专业。专业一定是最重要的。有好学校是最好的,但个人觉得专业更重要。绝壁不能选冷门专业吧。
个人觉得地区&学校&专业发达地区机会多,学校越好氛围就越不一样,接触同学的思想也不一样,就业和专业还是有差异的...被录取上也还有转专业的机会。女孩子不要学土木,要么进设计院,要么进甲方,但是都不可避免去工地,用人单位很慎重选择女生,往往男生这方面有优势,血泪教训。
【李震东教授】高考填报志愿专家,全国就业指导专家,伯马创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高峰讲坛秘书长。百度搜“李震东教授”看全国高校巡回讲座。李震东教授高考专门微信Lzd778888,加时请注明考生所在中学和家长姓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大学毕业是去大城市好还是回小城市好?
919 个回答
忍不住来答,因为几年前我曾面临同样的抉择。当时刚工作没多久,父亲骤然去世,只留下年逾六十的母亲一个人住在山里的老家。每次打电话回去,母亲都告诉我她很好,让我好好工作。但每当我想到,母亲要一个人在冷冷清清的家里自己做饭、自己吃饭、自己干农活、自己和自己聊天……就觉得非常难过。出来这么多年,第一次,我动了回老家的念头。瞒着母亲,报考了老家的公务员;同时,我还在网上接连投了好多老家的单位,其中有一家,是在离老家仅仅几公里的镇上,一个不大的生产工厂。他们领导跟我电话聊了几次,基本确定要我了。工资虽然不高,但我回去工作,却可以每天都住在家里,陪着母亲吃早饭、晚饭,甚至中午骑个电瓶车也能回家吃午饭,周末可以和母亲一起干干农活,去赶个早集……在下决心回去之前,我犹豫了很久,自己做了一个假设:如果我真的回去了会怎样?那我就能陪着母亲住在家里的老房子里,过着轻松简单的生活,我可能还会在老家附近找个家境差不多的老婆,然后生个小孩,孩子在镇上上小学,如果ta成绩不错,还可以考进县里去读中学,然后再参加高考,然后再到省外读大学,然后……好熟悉的场景,一如我当年。是的,我自己就是这么一路走出来的,从山里走到县城,从县城走到大城市。如果我选择回老家,我的后代将会继续复制我曾走过的这条路。更重要的是,因为老家的收入不高,一旦我回老家后母亲身体出现什么状况,我将不可能像在北京工作时那样,轻轻松松地将她接到北京来就医。所以,我最终选择留在了北京,并且,更努力地奋斗着。又过了几年,我终于定居在北京,成了家。然后,将母亲接到了这里,每天晚上,我和爱人陪着母亲一起吃晚饭,周末,陪着母亲去逛公园。而我那几乎从未离开过农村老家的母亲,则第一次坐上了飞机,第一次出了省到了北京,第一次吃上了烤鸭,第一次进了电影院,第一次去国家大剧院听了交响乐……(过年前陪着母亲去走了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爬到仰山上,给母亲照了张相。母亲已经六十多了,这两年却越活越年轻,本来白掉的头发竟然慢慢长黑了,还学会了很多城里年轻人的姿势,比如——剪刀手。)对母亲而言,大城市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又都是那么美好。有一天晚上,我和母亲坐在家里看电视,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母亲突然很感慨地说:我真是没想到我这辈子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啊……你爸要是还在,该有多高兴啊……我的眼里瞬间充满泪水。在那一刻,我觉得,我在这城市里所有的拼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世间道路千万条,没有哪条路是唯一的一条。许多时候,大城市又或者小城市也不过就是围城,真正应该选择的,应该是自己能接受的,最适合自己的。说到底,在哪里生活都一样有苦有乐,有遗憾、有抱怨。只是,请不要再以父母为借口,因为,无论人在哪里,你都可以尽孝。所以,我也只是以自己为例,让大家看看那可能有的一条路。如果你和我一样出身农村,身上背着很重的负担,同时又希望能有所作为,那你可以尝试在大城市里闯一闯,拼一拼。这其中当然会有很多的痛苦,包括现在,我也只是奋斗路上的普通一员,工作、房贷、生活……每一样都如重担一样压在身上。我的老家在西部,是一个悠闲、适宜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压力当然会小很多,我又何尝不知道我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道路,我又何尝不时不时想回到老家,但我觉得评论区有个知友的话挺提气的:总要有一代人背井离乡,从农村到城市去过,就我开始吧。所以,我选择继续留在这里。也有知友好奇我的工作经历,有兴趣的可以戳这里看看。其他隐私问题,我不再回复,但欢迎私信交流,感谢阅读与赞同。——————有位知友最近看了这个答案给我私信,写的让我挺感动的,征得本人同意,将她TA的来信内容补充在下面:我刚工作一年多,尚未像你一样修成正果。不过能接妈妈做我们航空公司的头等舱来美国过圣诞还是很有成就感的。特别是圣诞夜屋外大雪纷飞,妈妈在壁炉前给我写贺卡“妈妈从没想过可以来美国过圣诞节...”,和你写的那段简直太有共鸣了。只愿天助自助者。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
先讲两个真实的故事。首先是A的故事。A先生是我一位老师的朋友。他老家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是家中独子。从出生到读完高中,他几乎就没有出过他的那个小县城,他也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永远的离开那里。毕竟,A的父母在湖南小县城里也算是一个工作稳定、有些名望的机关干部,他们给A规划好的人生路径就是:读完大学回到家乡,然后通过关系进入机关当个公务员,然后和同事的女儿相亲结婚,然后再生个孩子,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到永远。但自从A去了上海上大学,他的三观就彻底被改变了。他从来没想过中国会有如此繁华、自由、包容又多样化的城市。他的我知识结构、生活方式,他对未来的规划开始改变,他不想回到家乡过一种毫无波澜、一眼望到底的生活,他决定:要留在上海打拼。大学毕业后刚开始的几年,他在上海工作努力,他升职、涨薪,然后创业,和上海姑娘谈恋爱。直到他29周岁,他接到家里的电话,他的爷爷奶奶都去世了,但他根本没有见到爷爷奶奶的最后一面。他回到家乡吊唁,和他的父母长谈一夜。他的妈妈跪着求他放弃上海的一切,放弃所有的事业与爱情,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他的父亲一言不发,大口大口的抽烟。那一晚,A特别纠结、内疚,他甚至开始在笔记本上敲打给董事会的辞职信。但第二天早晨,他的父亲给他发了一条短信:“儿子,按照你的想法去选择吧!”A当时就哭了出来,他暗暗下决心,三年之内,一定要将父母接到上海来。回到上海后,A更加的努力赚钱,终于在他32周岁生日的前一天,他在上海郊区购买了一套400平米的别墅,他特意把一楼的两个大房间留给了他的父母。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能和他的父母在一起,而他的父母也开始融入到上海的繁华,开始享受到在小县城里所没有的快乐。而他也和那个上海姑娘结婚了。他没有失去他的事业、他的爱情、他的自由,也没有失去他的父母。然后是S的故事。他叫S,来自河南,是我朋友的朋友。他的父母都是河南某个小县城的普通的工人,前几年刚刚失业,现在靠一个小卖铺维持生计。他在北京上了大学,然后又在北京工作。每天,他都在天还没亮的时候挤上沙丁鱼罐头一样的公交车从燕郊到国贸,从破旧漏水的出租房到华丽的写字楼,在一个两平米的工位上努力工作,用青春换着他想要的成功。但事实是,S根本不知道他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样的。他只是在逃避,他只是不想回到家乡,不想每天面对着父母的念叨和逼婚;他只是想赚钱,但他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赚到钱,他没有特别的爱好,他也没有自己的圈子,他每天就在出租房和公司之间单线循环,他每天勤勤恳恳完成着领导给他的工作,却从未问过这一切的意义。他觉得很累,很忙,但每天晚上却又是无尽的寂寞和空虚。在这大城市里,他没有一个可以交心的朋友,没有一份能让他热爱不能自已的事业,他也没有一份敢恨敢爱的爱情,大学毕业已经五年了,他换了三份工作,却依旧是一个职场的小白。他在北京飘荡着,只是为了飘荡,只是为了不回家而已。前年,在S的28岁生日的一周后,他的爷爷去世了,他也没有见到他爷爷的最后一面。他回家奔丧吊唁,他的父母和他说:回来吧!他说:不,我要追求我的理想!但上一个月,S还是回去了。在北京生活将近十年,除了雾霾他什么都没有得到,他实在待不下去了。他也没有错,他勤勤恳恳工作,在公司里做着一枚勤勤恳恳的螺丝钉;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泡吧,不乱花钱,他以为努力就有回报,但是他错了。S回到了河南,他现在帮他父母一块大理小卖铺,生意还不错。同时,他还在准备事业单位的考试,他觉得,他现在的生活似乎比在北京的时候更好。以上,就是A和S的故事。他们的家庭背景、他们的求学经历都那么相似,但十年之后,他们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当然,这两种生活的选择本无好坏,但相对而言,S将自己的青春留在了北京,却没能留下自己的未来,这不免让人有些遗憾。关于“大城市”和“小城市”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了,但一直以来也没有一个四海皆准的真理答案。每一年,依旧有几百万的年轻人在为“留下”或者“回家”而纠结。有人说:父母在不远游;有人说:生活不止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有人说:父母尚在,谈什么诗和远方;有人说:男儿志在四方;有人说:落叶要归根;有人说:不去奋斗宅在家中啃老,父母更加痛苦;有人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有人说:你没有财富和地位你怎么去赡养父母?有人说:父母不求你多富贵多成功,只求你常回家看看。“父母尚在,需要陪伴”是那些主张“回到家乡”的人最主要的理由。诚然,几千年的儒家中国所形成的家庭观念与西方“独立”、“自由”的家庭观截然不同。在福利完善、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西方,父母在子女年满十八岁之后便不再承担抚养义务,子女可以完全自由独立地选择自己的人生,父母也无需子女来照顾度过晚年;但是在“以孝为大”的中国,在社会福利不完备的中国,在老年人普遍空虚孤独的中国,“家庭”永远是年轻人追求自己生活的的羁绊。这是传统文化、是国情、是现实,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这些,但我们依旧可以试图在自我和家庭之间追求一个平衡,寻求一个最优解。首先,我们从性格角度来分析,你到底适不适合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是冒险者的乐园,但小城市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安享天年。不同的性格,适合在不同的地方发展。如果你的性格叛逆,如果你个性鲜明、人格独特,如果你常常脑洞大开,对一切新的事物充满好奇,如果你并不合群,如果你喜欢折腾,喜欢变化,如果你会常常思考人生和宇宙的终极问题,如果你无法忍受体制内的条条框框,如果你从小就不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但却在某一方面有着超人的天赋,如果你相信“自己”超过相信“一切其他人”,那么,你适合大城市。大城市的包容、变化、自由、竞争,以及大城市中的卧虎藏龙的聪明人,会让你过的非常快乐。如果你的性格沉稳,待人处事老成,如果你更偏向人情世故,如果你喜欢传统、喜欢怀旧,如果你能和所有性格的人都成为朋友,如果你不喜欢折腾,不喜欢变化,如果你活在当下,只看重脚下的路,如果你能在任何的体制内都如鱼得水,如果你从小就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如果你爱好广泛,兴趣众多,但却也没有特别热爱和擅长的,如果你更相信“别人”而不是相信“自己”,那么,你更适合在小城市发展。小城市中的按部就班、人情关系、传统文化等,会让你生活的安逸并且满足。其次,我们从你的职业或者事业方分析你到底是否适合在大城市奋斗。如果你喜欢充满变化、充满竞争的工作,如果你把创意、创造、创业作为你生活激情的来源,如果你是媒体从业者、互联网人、创意营销人、各类技术的研究者、律师、音乐人、创业者,那么大公司将是你命中注定的选择。如果你追求安定安稳的生活,如果你更习惯于体制内的工作,更偏向于事业编制和大集团的工作,那回到家乡更适合你。毕竟,无论是大城市的事业单位和小城市的事业单位,两者相差无几。而且,回家的你,还有更多的优势。如果你迷茫,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你不知道你自己的擅长于理想。那么,请给自己三到五年的事情,在大城市中漂泊三到五年。当然,在这漂泊的时候,你必须要主动地去与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碰撞,你需要不断地尝试大城市中的林林总总的机会,你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五年之后,你再来决定你的去或留。最后,我们从你的父母或者家庭角度,来分析一下。1)如果你的父母尚且不算老(55岁以下),身体健康,还有着自己的工作,那么我不建议你为了你的父母而放弃在大城市中的一切永远回到家中。因为你的父母还并没有急切地需要你陪在他们身边,你现在需要做的绝对是在父母老去前的几年里,赚到足够多的财富,只有这样你才能在父母真正老去的时候,拥有足够多的时间和财富,去陪伴他们。2)如果你的父母的职业是生意人,或者你的父母也是喜欢变化、独立人格的人,那你就不应该早早地回到家乡,和你父母在一起。拥抱变化、创业革新,这应该是你家族的优秀的传承,包括你的父母,肯定也希望你能依靠自己创造事业,而绝不是回家在一个安逸而按部就班的环境中做一枚毫无前途的螺丝钉。3)如果你的父母是即将面临退休的工薪阶层,或者常年体弱多病,你也许应该考虑一下回家。或者,不要让自己离家太远。年纪大、工薪、文化层次较低、体弱多病,当这些特征集中在一位即将老去的中年人身上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远不仅仅是物质与金钱,他们有着极为强烈的不安全感,他们需要最亲近的人的陪伴。所以,如果你的父母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的话,请多陪伴他们。也许你的性格和事业让你坚持不回家,但至少,不要离家太远,至少常回家看看。4)如果你的家庭特别富裕,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那选择权完全在于你。你可以选择回家继承父母的事业,回家享受富裕带来的美好青春;你也可以去大城市中,和那些普通的年轻人一起竞争。你是一个幸运的人,你所要做的,是让你的幸运能够延续。5)如果你的家庭特别贫穷,如果你出生在一个极度偏僻、闭塞的山村里,那无论你的性格、职业、爱好如何,无论你的父母是包容还是传统,离开吧!来到更大的城市,看到更大的世界。你要改变你家庭和家乡贫困的方式绝对不是在年轻时候就回家陪伴父母,在大城市中不断汲取,积累能够改变命运的资本。两个不同结局的故事,三个不同维度的分析。希望我们的文章能够给迷茫的你些许的方向。来自公众号“孤独的人不睡觉”,转载请注明
△ 怀着沉重的心情,敲下这些字。- 这个问题从去年年末开始一直困扰我,加之上周都在面试,挺感触的。- 上周去了几家公司面试,都给了offer,但由于种种原因都拒了。有的公司面试时提的薪资上限不到之前招聘里写的下限,有的HR明明早上都还在跟你发消息等到了公司却说投的岗位现在不招人了问我愿不愿意做行政公关......- 我一个人,在大风大雨又降温的上周各种奔波。当我脸被大风吹红伞差点被吹走几近冻哭的时候,鼻子酸酸的,我偷偷问自己:真的有必要非得留这儿吗?我不知道。- 爸妈想让我回家,我不愿意,差点闹僵,最后我妥协,去参加报社考试。报录比碾压绝大多数考研学校的初试过了,进面试。他们说要去联系谁谁谁,我拒绝。- 我说我凭自己考的进就进考不进拉倒,你们再干涉,我就不去了。他们无言。- 之后去面试,我才知道,其实招考的名额都是几近内定的。- 保安特别客气地跟一个姑娘打招呼:“今天怎么还来上班?” 姑娘笑:“今天面试呀。“ 保安也笑:“你还要面什么~" 姑娘连忙示意他别再说话。- 其他的都是分社的人考总部而已,他们知道面什么题知道谁来面,更知道什么时候人力资源部会打录用电话。地方越小,关系网越复杂,谁跟谁都认识。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确实有,但我不喜欢这层关系。- 女神老师之前跟我说,越有能力越要留在大城市,大城市因为大,关系网会稀疏很多,因而会相对更公平一些。可是好多工作都要工作经验。悲伤辣么大~~- 我之前一直在纠结,留在家乡会不会更能照顾到爸妈,他们也更放心我一些。- 可问问自己的心,真的不想。- 我不喜欢某国特色的人情世故,总觉得就算当时真的靠关系进去心里也会一直有结。之前和朋友聊天,他说完全难以想象我以后的生活不再充满各种情趣而是打牌烤串平庸日子。真的不想一眼望尽余生啊。-- 看了各位的评论,谢谢大家~分享今天偶然遇到的油菜花给你们~希望一切都好~
留在大城市,你孩子将来就不需要纠结这种破事
站在明斯克航母岸边想到这个问题,兜兜转转,我又回来了。大三的时候我和Z姑娘到深圳实习,同一家报社。我们都是商务记者,就是写软文那种,也负责业务,自己找商家谈合作,每个月是有任务的。我跟Z家庭情况差距略大。我家境尚可,不愁生计,家里已为我备好小房产。Z出生农村,父母务农,家中还有个弟弟。Z读大学是申请的助学贷款,生活费基本靠贫困补助和自己的奖学金,以及做家教。Z的一日三餐主要是馒头和粥,没见过她买衣服。学校运动会发的运动鞋,她穿了四年。就这样的生活,每个月她还要寄钱回家。那时候不懂事的我们,面对贫寒而窘迫的Z的生活状态,往往觉得不可思议。在深圳的实习工作自然比较艰苦。我们挤在没有空调的员工宿舍,除了床和柜子没有任何家电,还是上下铺。夏天的深圳,真真叫人难受,闷热得要窒息,蚊虫多得要崩溃。没几天我就受不了,另外租了房。房租,比我当时的工资高许多倍。白天我们到处找商家谈合作。看人脸色,遭人驱赶是常事。晚上回家码字,要整理白天的素材,上网搜集查询资料。好容易谈下来一单,提成不够吃顿牛排。每天早上要开晨会,晚上要开夕会,日出晚归,起早贪黑,我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Z,我要回去了。”学生气息颇浓的我,实在是看不到前景。我想回家,回到父母备好的小屋,回到父母安排的单位,工作清闲收入不错,回到亲人朋友身边,还有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摆弄我喜欢的事。Z很吃惊。我解释了一下,发现我们无法沟通。在她看来,这份工作非常不错。报社比较有名气,提供职业培训,写作要求不高,只要努力就能拿提成,还提供住宿。“就算是冲着工作经验,也是很好的起点啊。”于是我就回去了。那些年,在稳定的工作中,我确实过得很惬意。我有大把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旅游,自驾,驻唱,打球,学习茶道,拉丁,开店,创了几次失败的业…我的朋友圈,总是那么丰富多彩。偶尔Z会留言,说我过着让她羡慕不已的生活。毕竟看起来,我真的过得很精彩。我们联系得少,她总是很忙。我只知道她业绩突出,做了主管,带了团队。后来又做了律师,虽说行业不同,但是客户资源基础牢固,何况她扎实的专业水平,万里挑一。“每天挤在地铁里,和人谈着千万上亿的标的,感觉很不好意思。”Z很怕打扰到别人,“可是房价那么高,事情多任务重,路上也得挤时间。”后来的后来,她入了一点点股份,成了合伙人。我不能理解她的紧迫感。在我看来,她回老家去也能找一份不错的稳定工作。虽说薪水只有深圳的一半,可是房价是深圳的1/N。何况工作强度远远小的多,生活轻松得多。这个简单的数学法则,为什么她就想不明白?直到有一天,我父亲患了重病,账单像雪花一样接踵而来。我数着账单上数字的位数,第一次感受到经济的压力,生活的无奈,自己的无能。这些年,我曾以为自己的工作足以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却不知在病痛和灾难面前,那点微薄的收入和积蓄,什么都不是。我开始寻求增加收入的机会和方法,也找过兼职,想过再创业,却再没了输得起的底气。今年,公司有了外派的机会,我脱离了安逸的岗位,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背井离乡。没有了心安理得的借口,哪怕是小小的机会,我也得拼命。命运眷顾,我又回到了深圳。Z听说我来了,十分惊喜,抽出时间,带我四处走动。再次来到这座城市,心情略尴尬。曾经放弃的理由,显得尤其苍白。面前的Z,从律师做到了合伙人,又从拿月薪做到了拿年薪,变成了7位数。我精打细算着这个月的奖金,她思考着律所的规模化发展。今天的她,已经不能理解我的世界,正如当年的我,也未曾理解过她的世界。Z带我游览明斯克。她说,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没有见过船。中学到了镇上,看见打鱼舟,觉得很有趣。大学时看到了江上的游轮,大气磅礴让她惊叹不已。但是没想到,在深圳看到的明斯克,大过她所有想象过的船。我突然有点明白了。大城市的极限,远远高于我们的眼界。就好比一张满分100的试卷,她能考100;而一张满分200的试卷,她却能考195。大城市就像能提供无限高分的试卷,至少给了你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机遇,也许你会发现,原来你还可以蹦得更高,走得更远。每个人都可能一夜之间失去平顺的生活,奋斗是唯一令人踏实的行动。大城市的机遇并不是平均的属于每一个人。但是机遇、眼界、氛围、意识和卓绝的奋斗让阶层的跨越成为了可能。而在小地方,这种可能性会少很多。我想,年轻时候的放手一搏,至少可以让自己在逆境时刻,多一点从容。
你以为你有得选,但其实你已经回不去了。至少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是这样。你从小城市甚至农村来到一线城市,来到中国的心脏,每天感受着这个国家经济跳动的脉搏。然后你开始努力在这个心脏里制造存在感,很多时候你希望这种存在感获得别人的认可,至少要让别人看到。但是多数时候到后来,甚至连你自己也感受不到这种存在感,它只存在于遥不可及的以后和未来。你在上海,在北京,在很多其他城市,每天早上楼下买个包子拿杯豆浆,或者勤快一点的,自己起床从冰箱掏个前一天晚上在便利店买的三明治吃完,穿得精致,镜子里照一下,妆容没乱,衣服没乱,然后去搭乘早高峰的地铁。出来的时候发现,妈蛋,搞了那么久的头发,被挤乱了!你搭乘地铁,穿越了半座城市,行走在CBD的楼宇之间,行走在西装笔挺的精英当中,行走在觥筹交错的餐厅里。尽管现实是:城市有名我无名,公司有名我无名,朋友有名我无名。可是你每天就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你就觉得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一员,是这个公司的一员,是这群人当中的一员,尽管你无名,但是你觉得自己好像也很有名,因为你在这座城市里,你没有离开过。你没有很多钱,但是你每天都花很多钱,哪怕住在离公司一个小时地铁距离之外的地方,房租也可以吃掉你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工资。你加班到12点,但没有加班工资,你认为那是成长,那是这个城市新移民应该有的样子。上大学的时候,你从学校到CBD要坐两个小时的公交车,忍受车里的大声喧哗,忍受婴儿的啼哭,忍受旁边的大叔脱掉鞋散发到满车厢的味道。后来你工作了,你终于摆脱了这种生活,不挤公交了,开始用滴滴用UBer,觉得自己好像生活变好了。你觉得知识改变命运是真的。后来有人说,你应该考虑结婚了,要买房子了。你没有房子你就永远是个不入流的底层傻逼。你觉得这人说的话好不留情面,粗俗无比,为什么连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都没有。你默默地鄙视这些人为什么活得如此苟且。可是末了,你又觉得他们说得好像很有道理。于是你开始计划着买房,开始计划着省钱,计划着变着法子理财,银行理财产品全研究了一遍,最后在股市里积累了几年的工资半年就被洗劫一空。再后来,你出门不再用Uber了,也很少进出高档餐厅,甚至买衣服也只卖优衣库,H&M这些牌子了。你又坐回了大学时代的公交车,到熟悉的地方吃饭,只是你发现,一份沙县小吃已经比上大学的年代涨价了一半。来来回回,你又过回了学校般的生活,甚至不如学校里的生活。于是有个声音说,你回老家吧。再不济,你回省城吧。这个声音来自己你的父母,你的高中初中同学,也可能来自深夜内心的另一个你。回家?可真是玩笑!每次你过年回家,先要坐上两个小时飞机,再搭三个小时绿皮火车,最后再坐一个小时又破又脏,连自动报站都没有的公交。你看着满城的尘土飞扬,你听着大家高亢粗俗的嗓音,你感受着这个小城镇的一切落后和不文明的乱象。你非常不适应,想,我在家里呆满一周假期就赶快逃离,我不属于这里。我属于中国的心脏。你庆幸,你为自己点赞,你觉得自己努力走出了这个让自己现在一看到就极为不舒服的地方: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动车没有高铁,裙带关系杂乱,没有秩序更没有法治,没有出售鸡尾酒的酒吧夜店,没有专车,也没有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这是你的故乡,一个小城市,甚至算不上城市,顶多叫小城镇。你终于走出来了,你逃离到了大城市。你歌颂它,热爱它,你嫌弃它,鄙视它,从内到外,从事到人,从布满灰尘的街道到车里孩子的啼哭。若干年前你拿到几千公里外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起,你就在心里和这里做了庄严的告别,现在,你更彻头彻尾地觉得你和它早已没有了任何瓜葛和关系。你受过高等教育,你有着精英圈子,你每天都会使用“你好,谢谢,不好意思,请”,这里唯一和你有所链接的,只有越来越模糊的回忆,那些既让你感动,又让你不愿意面对的回忆。为什么你的眼睛总含着泪水,不是因为你爱那片土地爱得深沉,而是你再也回不去了。
本文只针对普通的人,那些有本事活下去,但又不那么惊才绝艳的人。大城市立足难一些,但胜在做梦容易。小城市立足很安稳,但梦想容易夭折。在大城市,你的无助和彷徨的另一面,是你的独立和自主;而在小城市,你的安稳背后有更多的人情世故和礼尚往来。你以为那是安逸,可或许那是透支。这种透支是拿未来的可能性来换的当今的惬意,这个事情无所谓对错,人各有志不好勉强。说说自己好了。挺厚脸皮的说一句:如果我回老家的小县城,我有太多种方式可以过得特别安逸。比如当老师或者去某些单位,这些地方说门槛高,但对我而言可能没那么高,但是我不愿意。甚至当父亲拍着胸脯保证说我回去后连县医院都能找关系让我女朋友有个不错的工作时,我唯一的感觉,依然还是抵触——从这个角度上,我脸上真是写着不识抬举。我要怎么反驳呢?比如,这里不会有人认可我?只会知道我是XXX的儿子罢了。比如,我上这么多年学不就是为了凭自己本事挣钱吗?比如...比如对不起,这样的方式我学不会,办不到,适应不来。你说我傻,我只好认了呀。这种生活带给我安逸的同时,却未必能带给我快乐吧,是不是如果不肯改变,那就注定变成你们嘴里的怪人,从光宗耀祖变成家门不幸。如果都是孤独,那么在我还不想扔掉我理想主义者标签的时候,请允许我任性一次好了。虽然外面的世界不知道有多少比人情世故可怕得多的东西。比如在病倒时才知道家的宝贵,还会在工作上受了气默默地觉得委屈,或者...自由和安乐向来是光和影的对立,得此就会失彼。在外面的生活里我得到了什么?时至今日,在北京,我依然还是过着最普通的生活,没能大富大贵,没能升官发财,想在帝都立足,依然还是做梦。恩,今年我也25周岁了,说实话其实也真是不小了。可我觉得还蛮快乐的。比如这份在家不可能有的工作,或者现在写些东西还会有朋友共鸣。和父母的关系因为彼此的适应逐渐变好——其实很多时候,不勉强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得到了自由,拿没那么安逸的生活换来的有限的自由。不够飞翔,但是呼吸和奔跑是足够的。另外,当我父亲在说我在北京做什么什么工作时,我猜,总比一句接班有面子吧。小城市是有小城市的好处的。又或者,如果不是因为家乡的环境和我完全格格不入,如果我家也勉强是个二线三线城市,我或许早就回去做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过着更宽松的人生了——讲真,如果不是二者不可得兼,小城市会有很多的优点让你欲罢不能。比如惬意,比如舒适,比如相互的帮衬扶持,等等等等。但是,很多无谓对错的选择也在于此:你享受着大城市的公平和机遇,就要承受着它的冷漠和压力;你享受着小城市的温情脉脉,就要配合它变得事故圆滑。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让你平白无故的或好或坏,只是总有适合于不适合,和愿意不愿意。所以我现在还不愿意让那个做梦的孩子死去,这就是我留在城市的原因。不怨不悔,不计前程。
我现在坐在美国一个风景如画的小城市里,回答这个问题。记得05年中考结束,和爸爸回了一趟他的老家。他出生在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小镇子,叫松江河镇。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绚丽繁华。要不是在这里可以爬上长白山看到天池,这里或许火车都还没通。爸爸是松江河镇中有史以来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之一,大学毕业之后回老家工作了两年,然后重新考了研究生,和妈妈一起分配来了北京,生下了我。妈妈和爸爸说:你看你当时得亏没留在松江河。爸爸说:如果我留下,现在没准都是镇长了!妈妈说:镇长顶个屁用。于是我没有出生在山清水秀的松江河,出生在了沙尘暴肆虐的北京。每当我爸爸的儿时旧友来北京家里,坐电梯时候流露出羡慕眼光的时候;每当妈妈的亲戚同学千里迢迢赶到北京看病的时候;每当我被网友们嘲讽北京学生考上清华算个毛的时候;我都无比感恩,庆幸可以出生在这个人潮汹涌人情淡薄的城市。因为这个城市给了我太多太多的可能性。试想如果当时妈妈跟着爸爸回了松江河,爸爸成为了松江河镇长,我成了全镇最厉害的官二代,我的人生会是怎么样的呢?或许会有个蛮幸福的童年吧,笼罩着父亲的光环。可是到了长大,好一点我会成为松江河镇中第三个大学生,考上一个东北的本科成为全镇的骄傲;差一点变成一个游手好闲的官二代,一事无成。不知道那个时空的我会不会想到,原来美国不光是一个旅游的梦想。现在我在加州温暖的阳光下挣着亲戚们想都不敢想的钱,爸妈和老姨一家在海南买的房子里过冬度假,爷爷冬天在爸爸的陪伴下飞去海南,夏天再飞回北京郊区那个舒适的小区养老。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选择让我的孩子生在美国,走easy模式,或者生在北京,走hard模式下的easy难度。这些其实和我的努力关系没有那么大。只是因为我的父亲当年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我常说的,人生是一个积分,你的选择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孩子。今天安逸的选择或许让你的人生某个阶段更加舒适,但是往往也意味着你给孩子设置了一个本可以没有的屏障。
首先表达个人观点:选择永远没有对错,只有是否合适。鞋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然后讲几个自己和周围朋友、同学的小故事。--------------------------------主人公A,我一好哥们,从小桀骜不驯,帅,个儿高,篮球打得特棒。如果染上一头红头发,差不多就是樱木花道。在我们这个全省最好的中学里显然有些格格不入。在没在道儿上混过我不知道,但初中时候就曾一个人削一群高考复读生,打篮球抢场,卸下彼时伤腿上的绑腿板削。骁勇可见一斑。高中后不在一个学校,但江湖上一直有A哥的传说。把人打进医院,自己也进过局子。后来A哥去韩国读了大学,回国后成了北漂,白天在韩国企业里当小白领,晚上去夜场给国外不入流的小明星当经纪人。几经辗转,现在在国贸最像裤子的楼里做编导。前几天去帝都正好见过A哥,快十点才下班的他带我到国贸最高的一个酒吧坐坐。望着灯火通明、车流不息的建国门外大街,俩人一瓶洋酒下肚后,A哥点了一支烟深吸一口,悠悠地对我说:“妈的,小时候就看你当班长,干这主席那部长的。本以为只有你这样的才会进体制内混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完全倒过来了,我这B样的天天跟孙子似的坐那开会学习海里最新的文件和思想……”--------------------------------主人公B,初高中同学,从小成绩优异,典型的乖乖女。到高中学了文科,之后到北京最好的财经类大学读了本科,硕士去欧洲留了个洋。前两年刚回国,在北京某高校机关里做行政工作。见过A哥后转天去见了B妹子。俩人在大学旁边一个饶有情调的小餐厅吃了顿午餐,不禁感慨还是学校周围消费水平低。席间问了妹子既然读了金融,又留了洋,回国后为什么不干一份光鲜亮丽的金融民工工作。妹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儿有户口啊。”然后给我讲了一大段相夫教子、现世安好的生活追求。在我继续问到既然追求安稳为什么不回家乡时,妹子眼神略显暗淡:“可能回不去了吧。一方面想着在北京漂着虽然有点累,但好歹在教育系统里混着,将来孩子不用像咱们当年考出来那么辛苦。另一方面,逢年过节回家时真的发现跟亲戚朋友、曾经的同学都不知道聊什么了,甚至包括父母,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方式越来越像是一条鸿沟,回不去了……”----------------------------------主人公C,另一个初高中同学,霸气十足的东北妹子,爷爷是大军区级的司令,可能生于军人世家的缘故,永远那么豪爽干练。豪爽的性格可能导致有点马虎,成绩没那么优异,在本地读了大学,之后进入某国有四大银行省分行坐办公室。春节时候一起打了一次麻将,怀孕四个月的C姐依然跟我们挥斥方遒。聊天中得知老公做生意,家里住在繁华地段的新楼盘里,求学、工作、结婚、生子,一切步骤在她眼里顺理成章。衣食无忧、工作不愁。问起为什么人生一个又一个重要节点都走得这么顺利,稳稳甩开我们一大截时,C姐一边码牌一边说:“读完书就工作,碰到合适的就嫁了,这不都正常么?你们书读太多就是事儿多,成天哪来的闲工夫想东想西的……”----------------------------------主人公D,高中同学,从小就是美人坯子,走到哪都是班花校花,追求者永远跟新iPhone发售一样排队看不到头儿。成绩不那么出色,去隔壁省的省城念了个大学,之后回到家乡(也是省城),在某税局当了公务员。春节搓麻D美女也一起来了,当天的两桌人中,只有C姐和D美女在家乡工作,所以也只有她们是开着车来的。席间D美女跟C姐不停打听着办婚礼的流程和各地段买房的事情,听说春节后,D美女要跟局长的公子成婚了。-----------------------------------主人公E,也说说我自己。自小家里就是小门小户的,好在父母在教育上毫不含糊,能力范围内的都舍得。砸钱上了相当不错的一所小学,嗯,之后就都靠自己了。还算争气地考上了家乡最高的初中,除了成绩尚可身无长物,之后保送了高中、大学和研究生。大学以来来沪八年,刚刚放弃了理工科的专业和高校里优渥的工作环境,跳到金融行业卖命换钱。------------------------------------我的家乡是中国东北最大的城市,如果说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那这座城市无疑就是长子嫡孙。然后我告诉你那里发生了什么,90年代国企改制几百万工人下岗这么远的事情就不说了,说点近的,近几年来全国三十几个省里GDP增速连续倒数第一,工业在负增长,出口额在负增长,财政收入下降,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就不列出来了,随之而来的是,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始终在2000多块徘徊,提到找工作父辈们想起的永远是找人儿,说起办点什么事叔伯们的建议永远是怼钱……那么整个东北每年200万的人口流出也就不难解释了。这就是我和我身边人的一些故事。故事里有人北漂、沪漂,也有人安土重迁。有人家里好、有人学习好、有人混得好、有人长得好。至于您的选择,我想还得靠您自个儿。老话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只愿那些回归故里的孩子们能多陪陪父母,那些漂在外面的朋友们能多想想爹娘。
嗯……由于社会阅历浅薄,实在无法回答题主哪里好这个问题,也只有把我在小城市生活的感受说说,望能够帮助题主…… 今年六月毕业,遵父命回到老家。这儿算是五六七八线的城市吧,尽管祖国大发展的浪潮润泽了这犄角旮旯里的小城,让他高楼林立、道路宽广,但七八线终究还是七八线的水平。在这样的城市生活,最大的感受就是无聊,日复一日的…… 这里高楼林立、有繁华的商业区、有各种名牌的专卖店、有装潢华丽的写字楼……却没有一个图书馆、没有一个体育馆、没有一个院线,唯一能看电影的地方,也只是用暴风影音播放不知从哪里down下来连水印都没抹去的盗版电影…… 每年都要大修一次街道,可是同一条道的宽度居然不一样,自行车道一段路有一段路没,就连十字路口的指示灯都不是统一的型号,各不相同的指示方式让人无所适从…… 物质与精神的南辕北辙,城市建设细节的缺失也许是大环境下全国的通病,可是在小城市尤为突出。 我是一个生物钟特别准的人,以致每天上班路过一个建筑前的大屏幕,它都播放着同一个广告,而这更加深了我对这个城市无聊的印象……那广告没什么创意3.2.1倒计时,然后boom~某商家某月某日大促销。午觉后半梦半醒的上班路上,总恍惚觉得三秒计时后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甚至曾邪恶的想大楼爆炸惨绝人寰……我也知道这些必须不能发生……一切安好,一切照旧。 这城里走着的和骑着车子的人好像都是大爷或都是色盲,毫无顾忌的闯着红灯,都有十万火急的事情,可这城市的节奏分明慢的像流动的沥青。 走在街上看见每个人都一副云淡风轻的表情,包括那些风一般闯着红灯的大爷,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落在洁白墙上的大苍蝇如此格格不入… 不能说小城市不好,只是这个年岁我还没法爱上她…… 如此这般……一家之言,我姑且说之,题主姑且看之吧……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城市suv有必要四驱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