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保安全国王氏家族族谱族谱

王氏家谱(雄州堂)重新装祯记(代序)
&2010年清明节,按例回家到祖坟上祭扫祖先,这是我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每年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平时忙于工作“尽忠”,每年抽一天或半天时间“尽孝”也是情理之中。近年来国家将清明节作为法定节假日,那更应该回家看望父母,同时缅怀祖先了。不爱家更谈不上爱国,此次在祖坟上与五叔王吉林先生探讨王氏家族的历史,他说了个大概,但不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历史状况,于是他就干脆说要将他珍藏的家谱带给我看,并要求我将其重新装祯一下,并翻印成若干部分发给族人,我欣然同意。是年农历端午节正值家父王吉江先生生日,五叔与嫡系亲朋来贺,同时将家谱带来,我很虔诚地接过家谱,内心想,要好好地完成任务。
尽管平时工作很忙,我还是在一个没有应酬的晚上,坐在书房静心研读了家谱,对王氏家谱(雄州堂)的脉络和来源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为了弄清楚“雄州堂”的王氏与中国王姓和堂邑郡(今六合区北部)王姓的联系,以及涉及“雄州堂”王姓的有关历史问题,我认真查阅了有关资料,并与六合区地方志办公室作了联系,对王姓来源及六合区王姓和雄州堂的起因作了一些调查、思考和考证。现将有关考证记录于后供吾族及后人参考。这仅是吾一人思考和考证所得,难免有欠妥之处,望谅。
一、王姓朔源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是世界三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在广东,“王”与“黄”在粤语上读音相同,为分别两姓,王姓通常被称为“三划王”或“三横王”。
新华网北京日电中国大陆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最近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户籍统计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 (一)主要来源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几支姬姓族派:
& (1)出自第十五子后代,子孙多为居住在京兆、河间一带。毕公高是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2)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3)出自王子成父,王子成父是周桓王(林)第二王子;生于周桓王三年甲子,原为东周都城洛邑王城的城父,故尊称为“王子城父”。王子成父因避王室之乱奔齐,后被齐相(公元前724~前665)举荐为大夫,累迁大司马,遂定居齐国都城临淄。其子被周天子赐姓王氏,其子孙便以王为姓。
(4)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又名王子乔,王子乔是为太原王氏始祖。现今王姓大半出自姬姓王氏,因此周文王子孙这一支名气最大人数最多,太子晋为王氏授姓始祖。
2、出自妫姓
出自,为古帝王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
出自,是的后人。商代末年,王子,为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在此生息繁衍。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 (二)其他来源
1、赐姓王氏
出自之后。西汉末年,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这样的情况还很多。
2、改姓王氏
&& (1)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因为是魏国王族,子孙故改姓王。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遂以王为姓。
(3)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4)支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5)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6)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7)由复姓简化而来
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三)少数民族王姓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的民族融合,也反映在姓氏的演变上,王姓也是为典型的一例。
1、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2、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3、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4、鲜卑族可频氏改为王姓
5、羌族钳耳氏改为王姓
6、高丽人改为王姓。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
7、回纥人改为王姓
8、匈奴族改为王姓。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9、契丹族改为王姓。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10、女真族改为王姓。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
11、宋朝以后,蒙古人、满族人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四)王姓堂号、郡望、字辈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比较有名。后又派生出各类堂号。
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  京兆王氏  三槐王氏  北海王氏  咸阳王氏
  江左王氏(今江苏、江宁、江浦、六合一带)  新安王氏  三沙王氏
  闽台王氏  赣湘王氏  潮州王氏  琼崖王氏  固始王氏  元城王氏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始祖为周灵王太子王子乔。
(2)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此支王氏,开祖为周桓王(林)第二王子即王子成父。
(3)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此支王氏,出自虞舜妫姓王氏。
(4)东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5)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6)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7)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8)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9)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10)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11)山阳郡:汉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12)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13)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14)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15)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16)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17)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18)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19)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国,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20)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北)。
(21)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
王氏太原堂字辈:“自绍玉昆诚经纬雄才具安邦定国荣文光昭盛治懿瑞振家声敦本前谟显修伦世道平休仁知绪永敏学兴时行以上培原裕方来受命旌”。
王氏太原堂七大房字辈:“礼乐修明定湘南泰运开今逢清鼎位代毓国家材世际人文起源从晋祚来子孙发千亿贤仕策金台”。续序:“文运人开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显宝善立名祖诒云衍”。
王氏雄州堂(六合区北)字辈:旧序:“天文(武)初太通季茂贵(钊富)秉宗敬忠传万世德学家”。新序:“吉庆礼道广才高佐国华务本成正业惟善达云霞仁义福智信建立保安明金光荣聚海源汉盛兴隆”。
王氏槐堂字辈:旧序:“文德承家远诗书训子贤才名辉楚域槐绪卜长年”,新序:“荣福全宗享华袷聚广昌富耀培光大贵和盛致祥”。
王氏茹古堂字辈:“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名序:“钦清树炳增鍂法植熙均镇治檄焕埀钟淳校煜堦”,字序:“光大名高振超腾爵正崇天朝长佑启奕载庆荣封”。
(五)渊源
王氏为姓,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之后裔。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其后裔皆遍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
玄嚣之孙高辛氏,是为帝喾。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娶有戎氏女简狄,简狄因吞玄鸟之卵而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赐姓子氏,是为商之祖;娶有邰氏女姜原,为元妃,生弃,弃好农耕,懂稼穑,帝尧举为农师,封于邰,号后稷,别姓姬氏,是为周之祖。
昌意之子高阳,嗣祖父黄帝之位,是为帝颛顼。同颛顼裔孙瞽瞍生子名曰重华,是为帝舜。帝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禹践天子位,是为夏禹。夏禹名文命,其父鲧,鲧之父帝颛顼。故昌意为帝舜、夏禹之祖。
(六)人物
1、历史名人
王倪:伏羲和黄帝曾与王倪论道.王倪是啮缺的老师,王倪论道. 道及天边,智达宇际。
:齐国大夫,累迁大司马,为齐恒公手下一员大将。因败赤狄功在周王室,被周定王赐姓王氏。为琅琊王氏开祖。
:被奉为“王氏的始祖。”王子乔是的四十二代后人,又名晋,字子乔,周灵王的太子,人称太子晋。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见太子晋后,对其称善不已。
:(公元321~379年或公元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大书法家。与其子王献之在书法上,称:“” 。
:(公元338~386年),字子猷。祖籍琅邪临沂人,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
:(公元344~386年),字子敬,祖籍琅琊临沂人,晋代书法家、诗人,生于会稽(今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
:(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
:(公元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神宗宰相。
:(公元年),北宋人,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公元1260年~1336年),字德信。河北省定兴县究室村人。元代戏曲伟大戏剧家。中国著名剧作《西厢记》的作者。
:(公元年),字禹卿,号梦楼,江南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清代文学家、书法家。工诗、书,书法得董其昌神髓,与齐名。
2、近现代名人
:(公元年),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公元年),是我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他“一切要为人民打算”的诺言,成为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
:(公元年),字露清,中共政治家。
:(公元年),原名王宏信,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公元年),中共政治家 ,前国务院副总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公元年),台湾台北人,祖籍福建安溪。为台湾著名的企业家、台塑集团创办人,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公元年),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
王蒙:著名作家、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国家一级演员,原中央电视台播音指导,著名节目主持人,表演艺术家。
(七)王姓望族
1、琅琊王氏家族
琅琊王氏,在中国古代西汉祖孙三代,禄位弥重,“有累世之美”称号,开创了琅琊王氏显贵的先河。至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琅琊王氏已是头号门阀士族。又与合望族者,辄推王、谢。
琅琊王氏在衣冠南渡时为东晋政权的稳固居功至伟,被称为“第一望族”,东晋建国后,定都:,传开国典礼上叫王导与他一同坐在龙椅上。王导本为东晋朝实际创建者。世传“王与马,共天下”。
琅琊王氏自汉谏议大夫王吉以下,更魏晋南北朝,一家正传六十二人,三公令仆五十余人,侍中八十人,吏部尚书二十五人。”历代史家一再称述琅琊王氏“簪缨不替”,“冠冕不替”,“世禄不替”。
琅琊王氏家族作为文学世族王氏子弟几乎无人不能为文,无人没有文集。列如:王导、王恬、王廙、王珣、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王僧虔、王涣之、王洽、王昙首等。
2、太原王氏家族
起源于的,从到都非常显赫,与、、、、、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兴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门阀士族的地位。她开基于两汉之间,东汉末年的以他在国家、社稷上的力挽狂澜而把这一家族推为天下名门。历史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门阀政治走向兴盛,他们曾封侯拜相,出将入相。
历尽兴衰沉浮之后,在北魏,太原王氏最终还是凭借祖上荫功和贵族身份,得以位列天下一流望族,兴盛不坠达两百年之久。大概就是从这时开始,“天下王氏出太原”的美誉流行开来。流风余韵,厚积薄发,到了唐朝,太原王氏这块沃土中终于孕育出了王勃、王之涣、王昌龄、王维等一批顶尖诗人,形成大唐诗歌史上一个目不暇接的诗坛盛宴。
(八)王氏宗祠联
1、〖王姓宗祠门楣题辞〗
太原垂徽 &&三槐世第
&&清节流芳&
2、〖王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槐世泽;
两晋家声。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3、家传乌巷;
古继青箱。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自东晋·王彪之精通经学,熟谙江左旧事,所录仪规藏于青箱,世代相传,人称“王氏青箱学”。下联典自东晋·王氏望族聚居建康乌衣巷。
4、阳明学术;
逸少风流。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王姓宗祠太原。上联典指明王守仁,于故乡阳明洞中讲学,世称“阳明先生”。下联典指东晋·王羲之,字逸少,有“东床坦腹”的故事。
5、德从宽处积;
福向俭中求。
──王时敏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6、笃宗族以昭雍睦;
训子弟勿作非为。
──王贞常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7、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 8、语为吉祥滋厚福;
心缘谨慎历亨衢。
──王昶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 9、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
──王士祯撰王姓宗祠通用联
10、自东周受姓以来,功名及五侯三公,才学列七贤四杰,文韬武略,代有英豪,祖德溯渊源,俎豆馨香,凛凛乎秋霜春露;从西村卜居而后,支系分千流万派,睦宗合八股一祠,瓜衍椒繁,世相继续,子孙庆昌炽,门庭清白,蒸蒸焉身显家齐。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联(45+45=90字)
此联采用安徽省铜陵县王氏宗祠联。上联“五侯”,典指汉成帝一天中封舅父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三公”指宋代王旦;“七贤”指三国魏末王戎列竹林七贤;“四杰”指唐初王勃列初唐四杰。下联典出西王村王氏的繁衍。
二、棠(堂)邑求源
查寻王姓来源,都会提及王姓郡望。据考,王姓历史上有二十一个郡望,棠(堂)邑郡是其中之一。棠(堂)邑郡即现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
六合县(区)古为棠地,“棠”之地名,最早见于《左氏春秋》。公元前571年已有“棠邑”,设治之始不详于史。
春秋战国时期,棠邑先属楚,后属吴,再属越,至公元前334年复归于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始置棠邑县,属九江郡。
楚汉相争,棠邑县初属楚。汉王三年(前204)楚九江王英布以其地归汉。
汉,高帝六年(前201)封陈婴棠邑侯,为棠邑侯国,武帝元狩六年(前117),改名,棠邑称堂邑。元鼎元年(前116),堂邑侯国除,复为堂邑县,属临淮郡。
东汉建武年,改属徐州广陵郡。
&&&&&三国,广陵郡先属魏,至吴赤乌十三年(250),归吴。堂邑县遂属孙吴广陵郡。
晋太康元年(280),以堂邑属徐州临淮郡,元康七年(297),置堂邑郡于堂邑县,隶扬州。
东晋,成康四年(338)江淮乱,百姓南渡,侨置堂邑郡于江南建康,而本郡不废(一说迁堂邑郡侨治于建康,此从&通鉴》注:“实郡在江北者有堂邑”;《万历应天府志》:“侨置堂邑于此而本郡未废")。隆安元年(397),中原乱,秦地之民南流,寄居堂地,改堂邑郡为秦郡以统之,置秦县。
南北朝时期,刘宋永初元年(420)以秦郡属南豫州(侨州);元嘉八年(43
1)属南兖州(侨州)。元嘉二千七年(450),北魏占秦郡,改置秦州及横山县,元嘉二十八年,宋收复失地,废秦州,复为秦郡。
南齐建元元年(479),析秦郡置齐郡,治瓜步(瓜埠),属青州。永明元年(483),并秦郡入齐郡,将齐初恢复的堂邑县又并入尉氏县;永明二年以尉氏改属新昌郡。
梁天监元年(502),废齐郡复为秦郡,分尉氏县为堂邑、尉氏2县,太清三年(549),侯景袭秦郡,改郡为西兖州。
陈永定元年(557)改复江北失地,恢复秦郡,堂邑、尉氏属之。太建五年(573),北齐再取秦郡,置秦州瓦梁郡,随即为陈所收复,仍设秦郡;十年,改秦郡为义州,旋罢。
北周于公元579年南下占领秦郡,改秦郡为方州,置六合郡,又置方山县,属方州。方州治于方山。
隋开皇元年(581),废六合郡,以所领各县属方州。开皇四年,废尉氏、堂邑、方山3县,并置为六合县,属方州。大业元年(605)废方州,六合县属扬州江都郡。
由上述考证,棠(堂)邑从公元前571年,至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一千一百多年时间内六合区(县)所在地即称棠(堂)邑。该地是王姓集中居住地,也是全国王姓望族之地。
三、始祖天九公小记
据1937年所修宗谱记载,天九公即王天九是雄州堂王姓始祖,其原籍为:江南省、江宁府、六合县、文昌宫大街、雄州古郡(现六合区所在地)。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兵乱,天九公精明强干、建功效力,被诰封为忠义将军之职。享年八十二岁(生殁年不详,殁于八月二十日申时),夫人朱氏(生殁年失考)。夫妇二人合葬六邑(现六合区)北门外平山地方艮山坤向。
天九公生二子。长子王文德(生殁失考),次子王武德(生殁失考)。文德公和武德公于洪武辛未年(公元1391年)八月上旬搬迁至棠邑(现六合区)东北方向,金牛山(现金牛湖风景区)北岳阳集堡。洪武癸酉年(谱记为癸未年,经查洪武年没有癸未年,癸酉年在辛未年的第三年,即公元1393年。此考可信)十月中旬,兄弟分居,兄王文德居西王,弟王武德居东王。
四、雄州堂求源
(一)雄州来源
经查考,我国现有三处雄州地名。
1、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原名雄州)。总人口90万人,总面积1485.5平方公里,区政府所在地雄州街道。南唐、昇元元年(公元937年)定都江宁府(今南京),以六合县属江宁府,保太六年(公元948年)改六合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占南唐江淮地,废雄州,复置六合县,属扬州。
2、河北省保定市雄县(原名雄州),总人口34万人,总面积524平方公里。县政府所在地雄州镇。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今雄县南关)置雄州。“雄”者,名取威烈,以彰武功,有威慑北辽之意。
3、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原名雄州),总人口46万元,总面积2361.4平方公里,市政府所在地雄州街道。唐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置浈昌县,南汉乾亨四年(公元920年)在浈昌县置雄州,宋开宝四年(公元966年)改为南雄州。
现存地名考证来看,我国南、中、北部都有雄州,中部的雄州即
为现在南京市六合区。六合区现辖的雄州街道办事处(原雄州镇),保存了雄州名。
(二)设雄州堂思考
始祖天九公在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因“清明强干,建功效力,被诰封为忠义将军之职”。始祖天九公祖籍何处和出生年月现无从考证,六合在公元948年就被定名为雄州,即大约在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前400年左右。
据查有专家认为:南京(乌衣巷)江左王氏由山东琅琊王氏移居而来(始祖王导)。后不断壮大,成为堂邑(六合区北)王姓的由来(仅是一家之言,无从考证)。那么王天九为何不研究自己的原先堂口或追根求源,而独树一帜,单设“雄州堂”呢?笔者也不得而知,但我认为设“雄州堂”可能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王天九原籍六合县文昌宫大街。而六合县古称雄州,因此他认为将他以后的族人都定为“雄州堂”人,具有特别的纪念意义。
2、雄州又是中国的古称,将其后世族人作为“雄州堂”人,可以不忘国家,随时准备报效祖国,即使走遍世界也不忘自己是“雄州”人。
&& ( 三)雄州堂字辈
1、考证雄州堂1937年修谱前的字辈为:
天文(武、德)初(青)&&&
太通季茂贵(传、钊、富)
秉宗敬忠传&&&&&&&&&&&&&&&
万世德学家
2、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修谱议定字辈为:
吉庆礼道广& 才高佐国华&
务本成正业& 惟善达云霞
3、公元1988年修谱议定字辈为:
仁义福智信&&
建立保安明&& 金光荣聚海
&&源汉盛兴隆
&(&四)自撰雄州堂楹联
1、上联:天九基业& 文武二德传立身之本恩惠千秋
下联:雄州繁盛& 根本两字修持家信仰泽被后世
上联:天九公(始祖)创下的基业,文德公、武德公通过文、武、德三全的立身准则和做人要求,惠及我王氏千秋。
下联:雄州堂王氏家族繁荣昌盛,不忘根本(四世太本、太根)作为王氏家族持家信仰,这是让后世享用不尽的恩译。
2、上联:文武兼备
&& 下联:雄州昌盛
上联:王氏家族不忘文德公和武德公的伟绩,要做文武兼备的国家有用之才。
下联:雄州堂要象中国(古称雄州)一样不断繁荣昌盛。
3、上联:家有坤坎乾&& 天地人间视等闲
下联:族生海洲江&& 五湖八洋胸中装
上联:王氏学文(字锦章、第十七代孙)有三子王家坤、王家坎、王家乾,三兄弟在车蓬庄(又称松元庄,今金牛湖东,一半岛处),乐善好施,深得族人和庄人爱戴。
下联:王氏家文长子王家坤(第十八代孙)有五子(吉海、吉洲、吉江、吉松、吉林),前三子以海、洲、江命名,喻含王氏家族心胸博大、指点江山、面向世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夏家宗谱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4.6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老战士王月仙与她的抗战家庭
作者:王月仙
  中新网12月31日电
题:老战士王月仙与她的抗战家庭---东莞厚街菊塘王氏家族成员中的抗日英烈
  作者:王月仙
  王月仙,1924年出生,今年已91岁。在年仅14岁时就跟随姐姐参加抗日革命活动。15岁就离开家乡东莞厚街菊塘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从事一线医护卫生工作。1964年授予中校军衔。现为国防大学离休老干部。王月仙从小参加革命,出生入死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先后获得中央军委1957年颁发的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1988年独立功勋荣誉奖章。2005年和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60、70周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抗战胜利纪念章。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东莞家乡的时政新闻和北京东莞建研会的会刊《莞水情》20期中,都提到了在抗战中,东莞人民奋起抵抗外来侵略者,涌现出不少“抗日家庭”。其中提到东莞厚街菊塘王氏(庆记)家族就有26人参加抗日战争,有5人壮烈牺牲。
  这段短文引起了这位抗日老战士的回忆。作为家族成员的王月仙详细介绍了东莞厚街菊塘王氏家族成员参加抗战和英勇牺牲的情况:
  东莞厚街菊塘王氏(庆记)家族叔伯兄弟姊妹众多,家族家风醇厚严谨,崇尚学习教育,年轻成员知书达礼,热心社会活动,知恩报效国家。在共产党抗日救国思想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很多家族成员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投身于抗日革命斗争中。
  这些人中有王永祥、王晓、王磊、陈文慧、陈铭炎等成员,他们在学生时代就积极革命活动,加入中国青年同盟,支持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都加入共产党,参加王作尧领导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义无反顾投身于抗日革命斗争中,在抗战期间都担任过区委或县委的领导。王永祥担任厚街区委第一书记,大岭山区委委员兼宣传部长,陈文慧担任大岭山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长,陈铭炎担任惠宝工委委员兼坪山区委书记;家族成员中也有受党组织的派遣,从延安回到东莞,出任东莞清溪区委书记的黄高阳,他在东宝抗日游击队、广东抗日游击队五大队、港九大队都担任过重要职务;还有受到叔伯兄弟的教育影响,只有十四五岁的王月娥、王月仙、王莲等家族成员,很小年龄就参加抗日宣传队,深入各村镇进行抗日宣传。后都加入东宝惠抗日游击大队,直接参加抗击日伪军的斗争;更有年龄已近五十的家族成员黄娥妈在子女的影响下,也参加负责联络站工作,开杂货铺为过往的同志作掩护,后转移到港九大队做后勤工作。在民族危难、家园沦陷时刻,这个家族先后有26人参加抗日斗争,他们意志坚定,英勇顽强,前赴后继,为抗战作出了贡献。
  在抗战中
,这个家族还有五位牺牲的烈士,其中的四位烈士都是老战士王月仙直系亲属,王月仙激动地回忆起这四位亲属投身革命并英勇牺牲的战斗历程。
  王月仙的母亲黄娥妈,积极支持两个女儿参加抗日救亡运动,送她们参加抗日革命部队。在抗战大洪流的熏陶和我党的宣传教育影响下,她也投身革命工作。一九三八、三九年间,我们党为了开展工作的需要,在东莞厚街菊塘建立一个秘密联络站,以供交通、情报人员来往和地方工作同志在此歇脚或较长期居留,进行抗日工作。她女儿王月娥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动员黄娥妈出来负责这个联络站的工作,黄娥妈用组织上发给的一点经费,在居住的祖屋开了一间卖糖果烟酒的小杂货铺作为掩护,外间作买卖,里面几间供过往人员住宿,悉心照顾在此居留同志的安全和生活。
  由于她小心谨慎,尽忠职守,并持之以恒,这个秘密联络站开办3-4年,一致没有出过差错。在此居留的同志,不论时间长短,都感到安全放心,生活上方便满意,都说黄娥妈很负责任,工作做得很好。年纪较大的同志称她是革命的好大嫂,年纪较轻的同志称她是革命的好妈妈。后来黄娥妈负责的秘密联络站因开办多年已有暴露,组织上决定撤销联络站,将黄娥妈转移到香港的大屿山,当时她的女儿和女婿都在那里工作,就安排黄娥妈参加了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的大屿山中队,做后勤工作。这样,黄娥妈又有了新的工作岗位。大屿山四面环海,大屿山中队在隐蔽的环境中独立作战,或分或合,流动游击,生活十分艰苦。黄娥妈和其他做后勤工作的同志一起,夜以继日地筹措给养,保证部队的食用供应。
  1944年,日伪军对大屿山进行扫荡,黄娥妈和部队当时疏散到一处山沟的竹林中掩蔽。大屿山的群众是很好的,很多人节衣缩食,冒着很大的危险接济掩蔽的战士。但黄娥妈当时身体有病,掩蔽的地方无医无药,得不到治疗,而日军的“扫荡”一直延续21天,黄娥妈就是在这期间因病重无法治疗去世。在这次日军的“扫荡”中,大屿山中队有多名革命战士,还包括黄娥妈在内的四名后勤人员壮烈牺牲。
  王月仙的姐姐王月娥烈士1936年抗日战争的前夕,她还不足16岁即在厚街参加党组织领导的读书会,接受革命的思想教育,积极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活动,努力完成党组织交办的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参加了歌咏团和宣传队,深入各村镇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38年1月,她毅然离开家乡,参加了抗日宣传工作队,帮助当地群众组建抗敌同志会、青年抗日同志会等团体,为后来宝安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打下良好基础。就这一年,她在火热的抗日救亡活动中经受了锻炼,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王月娥在嶂阁加入了东莞县委领导的东宝惠边区人民抗日游击大队,被分配和其他女同志一起开展民运工作。
  1939年初,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和各地自卫团武装在清溪苦草洞进行整编。她和几位女战士积极参加了整编,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939年3月间,她随同王作尧领导的第二大队到宝安活动,任第二大队的政工队副队长,单独在龙华弓村开展民运工作。虽然,她是初到龙华,人生地不熟,但她凭多年群众工作经验和满腔抗日热情,紧密依靠当地的地方党组织和进步青年,宣传我党的抗日宗旨和政策,提高了青年的觉悟,建立了民兵组织,从而打开了龙华地区的新局面。王月娥和女战友们还随曾生、王作尧领导的部队突破国民党顽固军的包围东移海陆丰,沿途还要和围追堵截的顽固军作斗争,处境十分险恶。部队领导为了照顾女同志,曾动员王月娥和她的战友们暂时离开部队,搬到香港待避。她和女战友们坚决跟随部队行动,每到一处宿营地,只要附近有一村一舍,她就不管行军多么疲劳,都带领一些女战友摸进村里,挨家挨户讲清来意,宣传抗日,动员群众借锅头,捐粮食,当向导,帮助部队战胜一道道艰难险阻,到达海陆丰分散掩蔽。
  同年9月,部队遵照中央电令,从海陆丰重返东宝敌后前线。她被分配到曾生领导的第三大队民运队任组织委员,和一些女同志在东莞大岭山的榕树界一带开展民运工作,很快就在榕树界打开了民运工作局面,帮助部队解决给养,情报和兵源,有力地支持第三大队恢复大岭山根据地。
  1942年12月,王月娥从大岭山调到港九大队,先后任沙头角区民运队长和大队整训室民运干事。动员群众增加生产,缴纳捐税,捐款支前,动员青年参军,并帮助各地组织民兵和地方武装小组,建立妇救会,青年抗日会等群众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支前、肃奸、火线救护、交通运输、递送情报和放哨警戒等方面的作用,有力地配合港九大队的武装斗争。
  1943年7月初,王月娥随同丈夫黄高阳(港九大队政训室主任)和港九大队副大队长鲁风,调到大屿山加强那里的领导,她负责民运工作。月日军对大屿山进行“大扫荡”期间,冒着极大危险到村镇去,鼓励群众坚定信心,做好援助和掩护工作,支持和配合大屿山中队胜利地进行反“扫荡”斗争。1944年7月初,她又随同黄高阳和鲁风调回港九大队大队部工作。为了安全起见,三人分路活动。她在乘船回九龙时,不幸被汉奸发现告密,遭日军逮捕,并关押在香港赤柱监狱。在狱中她和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面对严刑拷打毫不畏惧,在残酷的日军面前傲然挺立,没有泄露部队和地方党组织的半点机密。敌人企图采取拖延时间的计策迫使她软化屈服,但经过连续几个月的拷打和残酷折磨,敌人始终未能从这个坚贞不屈的共产党员身上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于是恼羞成怒把她杀害了。她壮烈牺牲时年仅24岁。
  据曾任港九大队市区中队的中队长方兰同志讲,王月娥很了解香港和九龙等处的秘密联络站、情报站的情况,但从她被捕到她牺牲,这些秘密联络站、情报站一处都未被暴露遭到破坏。王月娥就是这样,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了这些秘密机关和活动在香港市区的领导同志及战友的安全。
  1998年的重阳节(10月28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举行的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115名抗日烈士名册的安放仪式。在这115名的抗日烈士名册中,列有黄娥妈烈士、王月娥烈士的英名。
  王月仙的姐夫黄高阳1918年出生,出身华侨家庭。1937年,黄高扬高中毕业时,“七七”事变爆发,经党组织介绍,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黄高扬受组织派遣,从延安回到广东东莞,任中共东莞县委武装干事。10月出任中共东莞县清溪区委书记。
  1939年初,王作尧带领的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与黄木芬带领的东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队,整编为东宝人民抗日游击队,黄高阳调该大队辖下的一个中队任指导员。同年8月,黄高阳等率部队深入宝太线,开展游击活动。烧毁南头以东宝太线上的大涌桥,伏击日军车辆,破坏日军电话线
。9月,黄高阳参加省委在宝安县坪山举办的全省军事骨干训练班,结业后即回部队。1940年1月,黄高阳随曾生、王作尧东移后,于8月初率部返回保安布吉上下坪村。9月,在上下坪会议后,第二大队改变番号,称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黄高阳任第五大队政训室主任。
  1941年1月,黄高阳参与组织小分队和民兵共70余人,突袭清溪苦草洞国民党顽军武器库,缴获一批弹药和6挺轻、重机枪,接着又在马栏头击溃土匪武装梁永年部。6月中旬至9月中旬,驻定安日军先后出动2000多兵力,连续对羊台山抗日根据地进行8次“扫荡”,黄高阳与第五大队主要领导指挥部队并组织自卫队配合行动,在游松,望天湖、龙塘、赤岭头、小黄田、狮头岭、马村、青湖等地,进行艰苦的反“扫荡”作战,共毙伤日军100多人(其中击毙中佐1名),保卫了羊台山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黄高阳奉大队命令,深入九龙文朗地区加强第五大队武工队的领导,肃清了当地土匪并建立了西线交通线,为进行省港大营救作出贡献。1942年2月,成立港九大队,黄高阳任政训室主任期间,在大队总支领导下,以八路军、新四军为榜样,建立起一整套的政治工作机构和工作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培养和发展党员,逐步做到小队有党小组,班有党员。组织干部政治学习,举办各种训练班,提高干部的思想水平和部队的政治素质。培训和领导民运队深入新界65个村庄,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宣传中共的抗日主张,办文化夜校,组织抗日联防队,自卫队和妇女会、儿童团、游击队之友等群众组织,使群众的抗日觉悟迅速提高,为建立港九抗日游击基地,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日,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宣告正式成立,黄高阳任港九大队政委。1945年3月,黄高阳调第二支队任政治处主任,活动于广九路东、东江之南、惠淡线以西,不断打击日、伪军队,巩固坪山抗日根据地。8月,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为挑动内战,调集兵力,向东江各解放区进攻,10月,黄高阳任东纵江南指挥政治部主任。12月为保存革命力量,奉东纵命令黄高阳与高健组织代号为“热河”的分指挥部带领一支共千余人的精干部队向紫金县挺
进,执行党中央“分散坚持”的方针。同月,部队抵达紫金县上义地区,上义与惠阳交界,四面环山,反动势力极强,1000多人的部队给养问题很难解决,黄高扬与全体指战员经常吃野菜度日,靠坑螺充饥,不久患上痢疾。
日,因病重不治身亡,年仅28岁。
  王月仙的侄女婿陈铭炎毕业于中山大学,在学校就参加中国青年同盟,是广州一二九学生抗日运动的参加者。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抗日刊物《坪湖》。1938年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成立,任工委委员兼坪山区委书记。翌年任中共惠阳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1940年调到东莞工作,先后任东莞县委书记、县特派员。1945年1月,中共东江前线特委重新成立,陈铭炎任特委宣传部长,主持特委日常工作。先后在宝安、惠阳等地开办党员干部培训班,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做好思想和组织准备。1945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成立江南地委,任陈铭炎江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8月陈铭炎遇难牺牲。
  抗日老战士王月仙的这四位亲属,为革命的胜利,民族的解放英勇奋斗,同仇敌忾,甘洒热血,奉献生命。表现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忱。他们的名字永垂青史。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中,王月仙被授予抗战胜利纪念章,每当她看到那金光闪烁的纪念章,阅读那一篇篇抗战的回忆录,就回想起在家乡那艰苦抗日斗争的年月,更加怀念为革命牺牲的亲属和战友。希望世世代代永远铭记这些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
来源:&&编辑:
&|&&|&&|&&|&&|&&|&&|&&|&
Copyright& 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29-257538 商务:029-
本网站法律顾问: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70614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王氏家族族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