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中君子剑 淑女剑最后追求到淑女没有?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从《诗经·关雎》解读“君子”“淑女”的标准
&&&&&&&&&&&&&&&&
古代“君子”“淑女”的标准
&&&&&&&&&&&&&&&&&&&
——《诗经·关雎》的教学解读
&&&&&&&&&&&&&&&&&&&李华平《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第11期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雎》孔子在编订的时候将他放在了第一篇,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诗》,但做出具体评价的只有《关雎》一篇。难道就是因为它写的爱情,写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君子追求淑女的爱情故事?如果仅仅是这一点,恐怕《关雎》不足以位列《诗经》之首吧。
《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立意三百五篇”据此看来,古诗原来有3000多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了其中305篇,编纂成《诗经》,这样看来,《关雎》能被编入《诗经》不在于他写了一个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写了一个符合孔子“礼仪”标准的爱情故事。它能居于《诗经》之首,则表明他最符合孔子“礼仪”的标准。遗憾的是,孔子没有直接解读这首诗。他只是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就是说,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汉代大儒毛亨、毛苌潜心研究《诗经》,著有《毛诗序》,比较贴切地把握了孔子的编纂意图。《毛诗序》认为《关雎》,“《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天下”,就是教化天下。这也是孔子讲其措与“首位”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阐明夫妇之德,既适用于普通老百姓(“乡人”),也适用于同志阶层(“邦国”)。
孔子编纂《关雎》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诗歌的方式阐释“君子”与“淑女”的内涵。孔子讲其编在《诗经》之首,意在通过它为男男女女树立一个爱情世界的标准,以“风天下而正夫妇”——在诗一般的理想境界中,什么样的女子可称为“淑女”,而值得你去追求,什么样的男子可称为“君子”值得你终生托付。
“淑女”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窈窕”,这一形容词,指的是外表,也就是“淑女”的第一条标准是外表看起来文静美好(“窈窕”)。
其次,诗歌描写“淑女”用了三个动词“流(捞取)”“采(摘)”“芼(挑选)”。这三个动作是女子采摘荇菜的过程,她是那样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可以看出第二条标准是——勤劳。
最要紧的是,从《诗经》所用的“赋比兴”手法之“比”来看,“淑女”采摘荇菜的过程就是女子择偶的态度。这就是“淑女”的第三条标准——对待爱情慎重、理智。用现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说,那种见一个爱一个丢一个的女孩,不能称为“淑女”;不随便爱上一个男子的女子,才会不随便丢下一个男子。
“君子”的内涵是什么?
&首先,从过程看,男子对女子爱得深、求得切,但并不顺利,但男子求之不得的时候,男子并未放弃,诗歌中男子的爱是持续不断的,逐渐浓烈的,并不轻言放弃的。这就是君子之爱的第一个特点——爱得执着。
其次,诗中男子不是死缠烂打,不是以死相威胁。本诗中的男子也没有采取过激行为,只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这是君子之爱的第二个特点——爱得尊重。
第三,是为爱改变自己,男子为追求女子冥思苦想,有了追求女子新的方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即弹琴鼓瑟亲近女子、敲钟打鼓让女子高兴。古代,弹琴、鼓瑟是高雅之事,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够拥有的,对于男子来说堪称“绝招”。那么男子为什么一开始不拿出绝招呢?甚至连《诗经·卫风·氓》那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的小心计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可能开始不会,是后来为了追求自己心爱的女子,他自己去学习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相约海读 守护经典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经典同行,和圣贤为伍,启迪大脑潜能,提升综合素养,从小培养孩子的大仁大爱,大德大能,润育生命,智慧人生!!
《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为何关雎在诗经之首?
为何夫子如此赞叹关雎?
请认真品读钟茂森博士讲解的关雎,深明其中大义
  这是《关雎》一诗,我们来看第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刚才讲是鸟鸣叫的声音,“雎鸠”是一种水鸟,俗称鱼鹰,“洲”是陆地,水中的陆地就叫洲。这首诗,一开始这一句是借物来兴起一个理,这是赋比兴中“兴”的那种做法,是讲雎鸠的雄鸟和雌鸟找到河中央的一块空地,它们就在里面结婚了,以这样的一种景象来起兴夫妇这一伦的德行。刚才讲到雎鸠是义鸟,它们一旦结合,永不变心,真的是雄鸟讲求义,雌鸟讲求贞。
  底下讲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逑是伴侣,是配偶,窈窕这是讲内心有美德,当然外表也是庄严美好,有其内必有其外。一个人美不美不是光看打扮穿着,那种美是假的,真正的美是内心中有贞德,表现在外面的气质是贤淑安定,有这一种气质就是一种美,这就是窈窕淑女的美,淑就是美善的意思。这种淑女是君子的好伴侣、好配偶。
  《关雎》一诗需细品,古有毛序、近有蕅益大师,都讲到此诗是赞叹文王后妃之德。有人把这个“好”念成第四声,就是喜好的意思,这个错了,好像窈窕淑女君子就特别喜好去追求,这听起来有点俗了。君子这里是指文王,窈窕淑女是谁?文王他公事很忙,一心只为了百姓着想,他不会老想着自己身家的事,不可能老想着要去找一个女孩子来结婚。如果把这个好字念成三声,就很好,意为君子的好伴侣。君子的好伴侣是谁来给他寻求?这里讲的窈窕淑女,是讲后妃太姒,为了让文王能够在繁忙的公务和生活当中得到很好的生活上照顾,更重要的是能够为文王教导好儿女,留后。所以太姒她本人帮文王去找求淑女,做为文王的嫔妃,辅佐文王,是这样讲的。这是什么?后妃没有嫉妒心,一心只想着辅助文王,为什么?辅助文王就是帮助百姓。后妃之德,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所以后妃为文王去找淑女,这是诗的本意。
  关雎是义鸟,表专一,这个专一只要求自己,不要求配偶。如果要求别人对我专一,这是“控制、占有”的念头,是轮回中的情执,那就应该放下。只要有一念要求别人之心,便是我相、人相,则非“义”矣。后妃已放下我相人相,与文王一体,与天下众生一体,所以她没有想到要求文王专一于自己,而只想为文王广求淑女辅佐文王,利益百姓。一个女子为夫君广求淑女,而无嫉妒,辅佐文王的家事也是国事,希望大家共同完成。
  大哉,圣德!大序里面讲到这是后妃之德,这样一解释,我们更感受到后妃的德行真是太完美了,她没有自己。有自己就有嫉妒,在古代有妻有妾,常有正室嫉妒偏室的,这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她自私,有私心。后妃没有私心,只是想能够为文王找个好伴侣。当然这首先有个前提,就是自己要做文王的好伴侣,文王是圣人,自己要是不能成为圣人,怎么能够配得上文王。所以文王主外,治理国家,后妃主内,不让文王有后顾之忧,让他能够全心全意为天下人民服务。
  底下讲,“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个参差是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是一种水草,它叶子可以吃,通常是拿来做祭品,民间往往用这些水草来做为祭品,祭祀祖先。因为当时天子在祭祀的时候,也会采用一些民间的庶物来祭祀,这是普通的物品,表示什么?天子跟大众还是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荇菜,这些水草,这些普通的食品,一般是嫔妃去采集的,来帮助诸侯天子祭祀、祭祖。这个“左右流之”,流是采取的意思,选取。左右是什么?那些嫔妃要出去选取这些祭品,要祭祀,不能够光是太姒一个人去做,她要有帮手,这左右的人都是嫔妃,太姒要选择窈窕淑女做文王的嫔妃。太姒生武王、周公,而召公就是嫔妃所生,也是圣人,所以有“周南”、“召南”。所以太姒想到的是为周家真正留后,确实她做到了。
  底下讲,“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寤是睡醒,寐是睡着,就是醒着睡着都想着这个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个服也是思的意思,思念,思服合在一起就是思念。找不到这样的窈窕淑女,后妃睡不着。你看她这种存心,完全没有自我,只想到为周家、为天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是忧思的样子,她苦苦地想这个问题,晚上睡不着,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这是后来有机会找到了,左右采之也是采荇菜做祭品。下面“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是讲找到了之后,古人交友很文雅,弹琴,用音乐交流。琴和瑟都是弦乐器,琴是五弦的或七弦的,瑟是二十五弦的乐器。友之,友是跟她交朋友,亲近她。然后底下又讲,“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芼就是用手指尖来采摘,这是找到了,所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用钟鼓乐器来庆祝。这是讲到后妃之德。
  《论语·八佾第三》这篇里面孔子就讲到,“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首诗是说到了乐处,而不至于淫。淫是什么?淫邪,让人产生邪思。这是讲后妃之德。说到哀处,哀处是什么?找不到窈窕淑女的时候,在哀思,哀而不伤,也不至于有伤。这是什么?这首诗得其正,得其和。试想,后妃真正为文王找到这些嫔妃,具有女德的这些女子来辅佐文王,那后妃是非常高兴的。她这种心态,一定能够跟这些嫔妃关系处理得很好,家庭和睦,家和万事兴。
  我们看蕅益大师对刚才这一章《论语》的注解,说“后妃不嫉妒,多求淑女,以事西伯”。西伯就是文王,当时他没有称帝,到了他的儿子武王才伐纣,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因为商纣王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所以武王替天行道,讨伐纣王,建立了周朝。当时他的父亲文王是纣王底下的一个诸侯,西伯。“使广继嗣之道,故乐不淫,哀不伤”,所以后妃当时想到为周家留后是最重要的,所以要找淑女。现在已经没有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那么这首诗也在提醒,现代男子找配偶也要找淑女,否则就无后了。俗话讲得好,找一个好媳妇可以旺三代。如果找了一个不好的媳妇,依现在的状况就不是败三代,很可能一败败到底了,恐怕都搞到家破人亡了,所以淑女重要。
  淑女要配君子,那么男的首先得做君子,他才能够感召淑女,淑女和君子是相互感召的。一个人他的婚姻幸不幸福,家庭幸不幸福,不能够怨天尤人,还得反求诸己。每个人找到哪一个配偶,都是自己的感召,什么样的德,就配什么样的人,真的不能怨天尤人。怨天尤人,其实是在毁辱自己。如果遇到一个明白人会说,谁叫你感召?你自己找的。所以重要的是什么?自己修好德行,就会感召好的另一半。圣贤之道都是反求诸己,不求外面。
  《毛诗》里面有个小序,“毛序曰: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这个意思讲到最后非常明了,不是文王自己在找,是后妃给他找。那后妃是为文王找淑女以配文王,她的忧是忧在进贤,进是推荐,帮他找贤女。
  现在谁会忧?父母会忧,父母要是给儿子找媳妇,相信他的这种心态跟这个后妃是一样的,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家业,找一个好媳妇能旺三代。所以这个忧是忧在进贤,后妃广求贤女,希望找一个可以辅助文王的淑女。那现在有没有?不能说没有,但是确实比以前少多了。为什么?缺乏女德教育。好女子也是教出来的,你不教她怎么能好?你得先种因,将来才能够收果实。如果我们有儿子的,虽然儿子还小,但是以后希望他长大了找一个贤德的女孩做配偶,他们真正白头偕老,旺你的家业,那现在就得着手,为弘扬女德教育做一份贡献,否则我们不种因哪能收果?我们想要进贤,我们现在重要的是养贤,培养贤德的女子。
  说老实话,培养女德不单单是家庭的问题,而是社会普天下的共同问题。仁人志士要发起培养女德的这个心,为安定社会,为持久太平。这正是我们此次研习女德的一个主要目的。
  古人重德不重色,这一点跟现在人不同,现在很多人是重色不重德。说老实话,真正重德的女子她一定不重色,她也不重才。有一句话大家可能都听过,叫做“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无才不是说真的没有才,是她没有把才放在心上,这叫无才。心中无才,即使是才艺很高,她也不觉得自己有才,这叫无才,谦卑到极处。这个才就是德,她的德是什么?谦卑。很多人都把这个错解了,现在需要正名。这么好的东西你把它曲解了、错解了,把它打入死牢,不去学习,多可惜!
  “哀窈窕,思贤才”,哀是忧伤,忧伤什么?找不到品德美好的女子,窈窕是品德美好,不是她的美貌,不是。像诸葛亮,你看他找的妻子,出名的丑媳妇,黄头发黑皮肤,长得很丑。诸葛亮是美男子,为什么他找的媳妇这么丑?是因为这个媳妇有才有德,真正可以旺家。诸葛亮有学问有智慧,所以他找一个女子做终身伴侣,不重色而重德,后来他们的儿子也很不错。把窈窕解释为美貌,这是观念上错了,它讲的是德行,女子的贤才就是德。
  没有德的才不叫贤才,而且这种才还可能会导致家庭破裂。我们也看到很多夫妻,双方都很能干,男的是强人,女的也是强人,都很有才,而且有些女子还比男子更有才。如果一有才而且会傲慢,那这个才就不叫贤才了,最后结果大家也能够想象出来,就是家庭破裂。所以这个贤才重德,不是说不要才华。有才华当然很好,但前提是我们先要培养德行。不光是对女子,男子也一样。现在流行几句话,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我们想想是不是?
  2001年的时候,美国发生一个巨大的金融丑案,排名五百强第七位的安然公司为什么倒台?这是几个高管作假账,虚报利润,欺骗股民的结果。他们欺骗的时间很久,一般人做不出来,那都是相当有金融专业知识的人、相当有才华的人,他们才能做得出来。所以他们能够把整个企业利润给掏空了,最后让这个企业垮台了,破产了,数十亿的美金付诸东流,上万名的美国工人失业,或者是丢掉了退休金,轰动了全世界,没有才华能做得出来吗?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危险品。当然他们也没好下场,安然公司的创始人心脏病发作去世了,免去了45年的有期徒刑。董事长被判275年有期徒刑,副董事长自己饮弹自杀。《太上感应篇》讲的,“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所以没有德的才不仅危害社会,自己也不好过,他会得到报应,因此重德比重才更重要。
  底下我们看“毛传小序曰”,这个《毛传》是大毛公毛亨他写的一个传,它有个小序说,“兴也”,这个兴就是作诗的方法,赋比兴,它是借物兴起的一个评论,“关关,和声也。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这是解释这个“关关”是鸟相和的声音,我们讲夫唱妇随,关关的声音描绘雄鸟跟雌鸟夫唱妇随。雎鸠,就是这种鸟,也叫王雎,这个鸟挚而有别,挚是讲这个鸟是义鸟,这个别是什么意思?所谓男女有别,它们在一起生活,有它们的小天地,出来之后,它们不是老在一起,这叫有别。这比喻家庭里面,夫妇一起在房间里面,在房间以外他们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不是老卿卿我我在一起的。媳妇在家里孝顺公婆、教养儿女、友爱叔侄,这都是替丈夫在家庭中行义。
  “水中可居者曰洲”,这是水里的一块陆地。“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这个“说”读音应该是“悦”字,喜悦,后妃“说乐君子之德”,“乐”也是欢喜的意思,君子之德,后妃跟文王非常和谐,夫义妇听真正做到圆满。“又不淫其色”,夫妇之间并不是没有礼节,他是守礼的,情欲也是控制的。因为大家心中都有大义、道义,都是同一个目标,为了使家道长远,家业兴旺,重点不是在男欢女爱上面。“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这个是讲到夫妇之间就如同雎鸠这种鸟,它们在自己婚姻的生活中,找一个幽深的地方住下,但是出外必定是讲究礼、讲究义。“然后可以风化天下”,这个风化天下就是教化天下,树立良好的民风。
  “夫妇有别”,这个别我们更明确地来讲,就是各有各的工作,各有各的义务,各有各的使命,互相之间相互合作。“则父子亲”,这样家里面父母儿女、公婆与媳妇就有亲了,亲就是爱。父子有亲,这个亲是爱的原点,说明一个家里父慈子孝。儿子娶了媳妇,还能够孝顺父母,这个太太可能起关键作用,如果这个太太她不孝,常常会拖累这个儿子也不孝。这种事情往往有之,男子从小到大都很孝顺,娶了太太就变得不孝顺了,娶了妻子忘了爹娘,这太太有责任。太太的责任是什么?相夫教子,相就是帮助,帮助丈夫干什么?立德、立功、立言。首先是立德,丈夫要是不孝顺父母,做太太的有义务教导丈夫孝顺父母,当然自己更要做出孝顺公婆的榜样,感化带动先生,这叫相夫,帮助丈夫立德,这是关键。
  所以很少人能想到在家里太太也有做老师的角色,而且这个老师的角色很关键,甚至举足轻重。试想,一个太太要是有道德、有正念,那这个家一定祥和;她要是没有道德,自私自利的,不孝不顺,那这家里一定是鸡犬不宁。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夫妇有别,太太有着更重要的使命,她让这个父子有亲,家庭和睦,家和就万事兴。为什么周朝能够有八百年的基业?家和万事兴。为什么能家和万事兴?因为家里有好太太、有好母亲,家业就长久。
  周朝从西周到东周的原因是什么?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幽王,周幽王宠爱有色无德的褒姒,西周内乱,灭亡,最后幽王也死于战乱,这跟褒姒她没有德行确有关系。当时幽王为了讨好褒姒,不惜千金博她一笑,甚至烽火戏诸侯。褒姒一天到晚不笑,幽王就想着怎么让她笑,有一个奸臣想了一个鬼点子,说咱们把那个烽火点起来试试。烽火就是烽火台上用狼烟点起来的火,这是京城有急,用来做军事讯号的,外面的诸侯见到要赶紧派兵救援。一般我们讲狼烟四起,就是讲有战乱。幽王他就点起了烽火,结果四路诸侯以为有战乱,是不是周天子出事了?立刻派兵来救援,来了之后,没有战乱,周幽王没事,褒姒在城墙上面看到了这种景象,竟然哈哈大笑。幽王就很开心,总算笑出来了。结果诸侯的军队气得是咬牙切齿,发誓下次再有急事也不来了。后来果然遇到犬戎之乱,再点烽火时,诸侯们没人派兵了,结果不仅幽王死于乱军手中,褒姒也没有好下场。
  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西周天子他为什么会遇到这样的困厄?表面上是因为女子,究其实质是幽王重色轻德。从历朝历代的事实来看,如果没有了三太那样有德行的女子辅佐君王,而出现像褒姒这样有色而无德的女子,结果常常就是破国亡家。由此可知,女子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所以女德不光是女子要学,男子也得学,才会知道什么叫窈窕淑女,不要像幽王一样娶了一个无德的美貌的女子,最后自己丧身辱国。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很多的王朝,皇帝之所以丧身辱国,都跟女色有关。譬如,夏桀宠爱妺喜,纣王宠爱妲己,他们和幽王一样,最后的下场都是亡国。唐朝曾经鼎盛,到最后安史之乱,国家衰弱,也是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不无关联。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国如是,一家当然也如是。我们的家庭能够长久,家业长远,那得找一个有德的媳妇。美色并不重要,如果把握不好,美色反而还会是淫乱之媒。除非女子真正有德,那就没关系。如果女子本身重色而不重德,甚至恃宠而骄,那往往家里会因此出现乱相。《朱子治家格言》讲得好,“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妻妾、童仆打扮得很美的,那心思往往不会多用在家道上,就容易出现一些事端。
  这是讲到“夫妇有别则父子亲”,这个家庭和谐了,自然“父子亲则君臣敬”。君臣的关系跟父子相似,臣事君如同子事父,君对臣如同父对子。所谓君待臣以仁,臣事君以忠,忠臣出于孝子之门,有父子之亲自然就有君臣之敬。“君臣敬则朝廷正,朝廷正则王化成”,这是古代讲的王治,王道。王道是什么?以德为政,为政以德,真正是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崇尚伦理道德,推行教化,而不是崇尚兵戈军事的霸王之道。听说现在美国研发出一种远程导弹,可以发射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以为这样就能够慑服各国。错了,这叫霸道,不是王道,王道不会在军事武器上用这些心机。真正以道德仁义来治国,自然会使天下归服。
  刚才是夫妇关系的一点延伸。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把《诗经》的“窈窕淑女”认真地做了一番研讨,同时也讲了女德的意义。历来圣贤人非常重视《诗经》的学习,孔子有一次就问他的儿子伯鱼有没有学《诗》:“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周南”、“召南”就是《诗经》里面“国风”的这些诗篇,里面很多都是讲正人伦崇道德的诗篇。他讲“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是说人应该按照“周南”、“召南”这样的诗篇去力行。“为”是你真正按照那去做,读诗不是说读在口头上,学点文学,那偏失了,主要还是帮助你修身。如果你不去以此修身,“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就像你正对着墙面壁,墙挡住了你的视线,什么都看不到。这个意思是讲,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应对进退,也是指做人做事行不通。
  讲到女德的意义,我们再来看印光大师的一段开示。印光大师是民国初年净土宗的祖师,佛门的大德,通儒通道通佛。他非常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他说,“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这是讲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儿女的教育,可见家庭中儿女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家庭教育里面教女比教子更重要。他还说,“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这个话讲得真是太明显、太具体了,也很精彩。治国平天下的大权,不是男子操得一大半,是女子操得一大半,为什么?下面讲到,“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世间为什么少贤人?因为没有贤女。怎么说?“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贤女长大了嫁人了就是贤妻,生儿育女就是贤母。“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贤妻必定能够帮助丈夫,丈夫要是不贤,这个太太一定会教导他。而且教导一定是《弟子规》讲的“怡吾色,柔吾声”,潜移默化,身教重于言教,润物细无声,慢慢这个丈夫也就从不贤变成贤了。儿女教育就更是如此了。这个“盖亦鲜矣”,鲜就是少,如果有贤妻贤母,说她丈夫不贤、子女不贤,这种家庭太少了,真的是很少。换句话说,如果有贤妻贤母,丈夫一定贤能,儿女也一定贤能。
  又云:“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这个见是见地,这个见地高,道理讲得透彻。“周之开国,基于三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周朝开国三太,三位女圣人造就了周朝。“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为什么有文王,这个圣人怎么出现的?胎教。他母亲太任善于胎教,而且她自己是圣人,所以养的儿子也是圣人。“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这个原因就在于此地。“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假如您是一个像三太一样好母亲,那么您的儿子纵然是因为现在社会很污染,不能够像王季文王周公(王季是文王的父亲周公是文王的儿子)那样做圣人,纵然不能够像他们这样,但是你的儿子也绝对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一定是良民。
  一般我们讲“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个“父”换成“母”也很适宜,“有其母必有其子”。如果是父亲很贤能,但是母亲不贤,这个儿子也不容易教好。反过来,母亲贤能父亲如果不贤的,甚至父亲早亡的,儿子也能教好。所以妇女的使命多么重要,人类后代的教育在妇女手上,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在妇女手上,这不得了,女德不能不学。
  “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骄惯,不知以母仪为教,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这是民国初年印光大师的呼吁。现在溺爱孩子已经愈演愈烈了。尤其现代人溺爱女儿,任性娇惯,从小就给她打扮,教她化妆,教她搽口红,涂胭脂,怎么去选衣服,任着她的性子养成那些不好的习气,崇色不崇德的习气,这个很麻烦,不知道用母仪去教化。母仪就是女德,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女论语》就是母仪,现在学的人太少,我们要真正大声疾呼,努力去推广,因为这关系到国家兴亡、天下治乱,这不是小事,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家的事,而是全天下的事。如果没有母仪、女德的教化,这是吾国之大不幸,真的是大不幸,为什么?没有可以承继德风的后代,这不就是亡国灭种了?这是大不幸,那我们也是大不孝。
  “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为什么教育儿女,母亲最重要?因为孩子从小跟母亲的时间多,常近于其母。父亲主外,往往跟儿女交流的时间少,母亲多,所以儿女受母亲习染就最深。那现在问题来了,女子也要主外,她要工作,挣钱,她不能输给男子,她也出去挣钱,家里儿女谁养?挣了钱,请保姆来带。儿女就受保姆的习染,他长大了肯定也是“有其姆必有其子”,这个“姆”是保姆的姆,不是母亲的母。保姆带孩子,有一定的局限,一般没有母亲对儿女的那种用心,这个教育水平就可想而知,问题就很大了。所以为什么女主内?儿女最好自己教。一个家庭有多大的福报,多大的造化,能够找一个保姆是个贤女,而且她还愿意用心来教所带的孩子?那太难得了。现在说老实话,要教好儿女,最重要的自己要做一个贤女,现在就是因为没有贤女,所以教不出好儿女。
  “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她长大了,就会为人母了。“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这是说到点子上了,培植家国,就是使家国有后,教女比教子更为急要。过去有一位王善人,王凤仪老先生,他就重视女德,他是个男人,办女校,培养贤女,他也跟印光大师观点一致,要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所以假如你们家里有女儿,要知道,你们可别重男轻女,培养女子关系到一家、一国、甚至整个天下,你的使命太重大了。你能培养一位贤女,你这是功德无量,真叫利国利民。
  “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所以我们希望振兴自己一家,或者是将来女儿所嫁的那个家,打心里要想到一国,要振兴祖国。最重要的,女德教育,要培养贤母。没有贤母的资助,你靠什么来使家国崛兴?这是根本。所以“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现今世道,无法挽回。若欲救世,除提倡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不为功”。印光大师首重因果教育、家庭教育,他说,除了这两种教育以外,要挽回世道人心,很难。因果教育就是伦理道德教育,讲因果,使人不敢作恶。因果教育和家庭教育亟待结合起来,“而家庭教育,尤须注重因果报应”。孩子刚懂事的时候就要学习因果,多给他讲因果的故事,让他从小就相信报应,不敢作恶,这就是良民。因果报应它是事实,不是说吓唬人的,确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自然之理,不是迷信。
  “而又以教女为至切要”,这是至关重要,重要中最重要的。“以无贤女则无贤母,无贤母何能有贤子女,此系根本法轮”。所以我们在这里讲《女德》,是在转根本法轮。佛门里讲根本法轮一般是讲《华严经》,没想到印光大师讲,培养女子、注重女德教育也是根本法轮,挽救世道人心的根本法轮,这真正是祖师的真知灼见。“今人所说者,皆是枝末。以幼未知为人之道,及因果报应之事理,一被邪人所诱,则任意妄为。彼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者,皆由最初无贤母以钧陶之所致也”。今人就是现代的人,所说的如何培养儿女,那是枝末。根本是什么?印光大师讲,从小要让他懂得为人之道,懂得因果报应的事和理。如果这些伦理、道德、因果没有学,不知道,只学些枝末的事,什么枝末?背背英文单词,学学数学、物理,考个什么竞赛,学什么钢琴、小提琴,全是枝末,根本在于伦理、道德、因果。如果不学这个,一旦被邪人诱惑就会任意妄为,这叫近墨者黑,最后完全没有道德理性,就会做出废伦免耻杀父奸母这些恶作来,这都是因为最初没有贤母,母亲不懂得教育子女 。这个钧陶,陶是陶器,钧是制陶器用的转轮,这是讲造就的意思,贤母能造就好儿女,没有贤母就不能造就好儿女。
第十二届“中华经典素读”研讨会4月22——24日在古都洛阳举行,
第十三届“经典海读走近名师韩兴娥”研讨会于5月11——12日在山东潍坊北海学校举行。
报名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
  张洪老师 李超老师
  李佳丽老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君子剑 淑女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