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学中直接肌肉对抗训练的项群有哪些?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学比较研究--《安徽体育科技》2010年01期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学比较研究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的特点以及技战术等应用规律的异同进行多角度、深层次、整体性系统的研究,探讨其共同的训练规律,形成本项群的训练理论,将对本项群各项的发展有指导、借鉴、移植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运动训练的理论。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849.9【正文快照】:
归纳出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各项目的共性与个性,达到丰富训练理论和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目的。对提高此项群运动的水平,为教练员等在实际操作中提供借鉴和参考。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隔网对抗性项群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广泛了解和吸收前人的研究成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之鹏;丁伟;杨树林;;[J];山西体育科技;2011年01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汪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祁团结;;[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李鹤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丁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万桂春;张斌斌;;[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8年03期
赵宏图;许英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3期
郑学勤;;[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刘凤梅;陈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年04期
屈建华,黄敬华;[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惠婷;林金茹;;[J];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王新胜,袁守龙;[J];安徽体育科技;2001年02期
夏铁,邱明,史友庆;[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S1期
高怀胜;;[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3期
郑幸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张瑛秋,卢石,伊力安·吐拉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蔡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张玉泉,张华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田麦久;[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刘秀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松;;[A];创新沈阳文集(C)[C];2009年
林莹晓雪;;[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安星原;周利民;;[A];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孙丽芹;岳新坡;;[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分会第六届全国田径运动发展研究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夫苓;[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朱军凯;[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任定猛;[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王冬月;[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茅洁;[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郑楠;[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王德新;[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何勇;[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梁成军;[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毛爱华;[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哲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李俊;[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余自华;[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赵莉莉;[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周洪超;[D];哈尔滨体育学院;2010年
尹逊德;[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魏小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李黎明;[D];河南大学;2011年
张岩;[D];河南大学;2011年
方伟;[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姚梅林;[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郑学勤;;[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杨成波;[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5年09期
胡亦海;武传钟;高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永亮;[D];武汉体育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志超;[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3期
于庆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冯炜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王化冰,张立燕;[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温晓慧;[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许澜;[J];湖北体育科技;2000年03期
付渔庭,陈桂红;[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杨久明;邹国齐;;[J];四川体育科学;1990年03期
刘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杜力萍,祝岷虹,杨运宗;[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雪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黄燕华;;[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6年01期
鲁艳;;[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杨巍;;[J];双语学习;2007年10期
李少丹;;[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张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王德中;[J];学术界;1992年03期
黄中建;[J];现代交际;1998年05期
韩红升;[J];运城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曹秀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锡生;;[A];徐霞客与中国旅游文化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3年
孙晓峰;;[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周呈维;;[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曹晓岚;纪德州;刘春梅;夏爱丽;李建岭;;[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邓善德;;[A];中国地质学会矿产地质勘查专业委员会第四届第一次学术研讨会矿产地质勘查论文集[C];2003年
曾凤;;[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张德汴;李柯星;张睿;喻谦花;张明周;陈光华;郝黎文;;[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何世海;;[A];审计论文选编[C];1996年
杨雪丹;;[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高福来;王进华;;[A];全国中药研究与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
侯国勤;[N];学知报;2011年
詹姆斯·迈克尔·勒纳德 汪英伦
译;[N];光明日报;2010年
李万方 杨勤槐;[N];中国花卉报;2004年
潮白;[N];南方日报;2009年
刘正国;[N];中国民族报;2007年
陈华;[N];国际金融报;2004年
鲁笔;[N];民族医药报;2005年
夏勇;[N];中国证券报;2004年
陈功;[N];中国财经报;2004年
张万国;[N];中国集邮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丽;[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赵凌潇;[D];浙江大学;2009年
王望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曾凤;[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陈家旭;[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刁晏斌;[D];南开大学;2004年
敖拉;[D];内蒙古大学;2005年
Byamba Nerguijargal(纳尔贵);[D];安徽大学;2012年
梁爽;[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万玲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超;[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沈佩琳;[D];厦门大学;2008年
王晓婧;[D];吉林大学;2009年
李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潘艳;[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乔永辉;[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农朗诗;[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张小建;[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张虹;[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张冬青;[D];汕头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项群理论_百度百科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项群理论是我国著名学者田麦久先生以及他的同事在竞技体育领域所建立的重要的基础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项群理论认为由于训练活动的基本任务在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在体能类中又有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三个项群;在技能类中有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五个项群。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运动训练的理论源于运动训练的实践。在专项运动训练实践的过程中发展起来了各个专项的训练理论,继而以其为基本,又发展和建立了一般训练理论。
一般和专项这两个层次的训练理论各有着自己的研究领域和适用范畴。一般训练理论研究普遍适用于众多运动项目的共同规律,是在高层次上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专项训练理论密切结合专项训练实践,研究适用于专项训练活动需要的指导性的理论问题以及具体的可应用的训练方法。但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已日益表现出其明显的不足,即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巨大的困难;同时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以及这两个层次中间所出现的明显断裂。
人们在探讨研究众多竞技运动项目共同规律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在许多方面常常难以甚至不可能将不同项目所具有的多种风格和特点简单地作出单一的概括和归纳。而如果将某几个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许多共同的特点便会立即清晰在显现出来。例如足球`水球`曲棍球的进攻和防守战术;马拉松跑、长距离游泳和公路自行车运动员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肌肉耐力的高度要求;艺术体操、技巧和花样游泳的动作创新与编排技巧;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的发球和接发球技术等等。
由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我们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不同竞技项目的异同源于竞技运动发展的历史、比赛的规则等方面。这些异同点的存在表明,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进行深入的探讨,既可比一般训练理论更加准确而深入地提示同类项目的规律,又可在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升华和提高;并能有机地加强这两个层次理论之间的联系。这无疑地将会大大地充实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进而推动运动训练实践的迅速发展。
田麦久和他的同事将运动项目的类属聚合命名为“项群”,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1983)。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可以把项群训练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及项群体系的构成
对众多的竞技运动项目予以科学的分类,是构筑项群体系、进行项群理论研究的重要先决条件。
(一)竞技运动项目分类标准的择定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
——按运动项目的主导因素;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
——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特点;
——按人与器材的关系;
——按比赛场地的不同特点;
——按参赛人数的多少;
——按比赛成绩的评分方法等等。
按不同分类标准建立的分类体系, 各有其自己的适用范围, 各有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应根据不同分类体系在运动训练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选择最重要、最为实用的分类标准,建立科学的分类体系。
(二)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竞技运动项目的三个主要分类标准: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以运动项目所需运动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将所有的运动项目首先分为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两大类。 继而以各项目体能或技能的主要表现形式或特征作为二级分类标准,把体能主导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三个亚类,把技能主导类项目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五大类。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田径中的跳跃、 投掷、 举重等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爆发力的项目;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则包括一切短距离的竞速运动项目,即短距离跑、游、赛场自行车、速度滑冰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是个大家族,包括中长距离及超长距离的走、跑、骑、游、滑、划所有的项目(P36表2—8)。
技能主导类中,运动员在比赛中力求完成高难度的精彩动作,并同时着力展示运动美、人体美的所有项目,包括在水、陆、空、冰等不同场地竞技的项目,包括徒手和持器械的项目,集束为表现难美性项群。而表现运动员准确完成专项技术能力的射击、射箭和弓弩则被集束为表现准确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中的对抗性项目被分别归入三个项群。比赛时用网将双方选手隔开,各据一方徒手或持器械击球竞技者称为隔网对抗性项目;双方选手在同一块场地上追逐争夺,以将球射投入对方特定网区中得分的项目称为同场对抗性项目;而以对手的躯体为攻击对象,双人进行格斗的项目则称为格斗对抗性项目。
表2-8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
吸取马特维耶夫(苏)按动作结构分类基本思想的内核,我们首先把所有的竞技项目划分为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及多项组合结构三大类,然后以各类动作的组合形式为二级分类标准,将单一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周期性、非周期性及混合性三个亚类,将多元动作结构类再分为固定组合和变异组合两个亚类,将多项组合结构类再分为同属多项组合和异属多项组合两个亚类。
单一动作结构类的混合性亚类兼有周期性与非周期性的特点。各种跳跃及标枪的助跑为周期性动作,而最后的跳跃及掷标枪则为非周期性动作。
多元动作结构类中,固定组合亚类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完整地“再现”训练千百次重复练习的动作组合,而变异组合亚类项目运动员则要在比赛中根据对手所采取的技、战术情况,将平素训练中所掌握的技、战术“元件”即时地组合成相应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
多项组合结构中,有些多项比赛的各个单项属同一个运动大项,如体操男子六项全能、田径女子七项全能等,称为同属多项组合;而也有些多项比赛的单项分属不同的运动大项,则称为异属多项组合,如近代五项、冬季两项及铁人三项等。
表2-9 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3.依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分类
按照各项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可将众多竞技项目分为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胜类及得分类五大类。
测量类项目的运动成绩可由对高度、远度、重量或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间的测量予以确定。评分类项目比赛中,裁判员按特定的规则和评分办法,对运动员所完成的动作质量给予评分。命中类中的无防型项目(射击等)由在没有防守的情况下,命中某一目标的次数多少而决定比赛的成绩;设防型项目选手则必须突破对方的防守命中特定目标而力求取胜。得分类项目均按局(盘)进行比赛,一方得分达到规定数目时即为获胜,得分的途径既有本方运动员进攻命中,也包括对方的失误“送分”。 制胜类项目比赛中,运动员可以通过取得绝对胜利而结束比赛,而在没有出现绝对胜利的情况时,则仍需按命中得分的情况判别胜负。
(三)三个主要分类体系的对应联系
以上三个分类体系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竞技运动项目总体的内部结构。由于三个体系的分类标准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因此,各个体系中所划分的项群之间也很自然地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例如,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同时都属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又都是通过由裁判员给分的方式而评定其运动成绩高低的。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都属周期性单一动作结构,又都通过准确的计时判定其运动成绩。因此,在组织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其中一个体系为,划分不同的项群,进行相应的研究。
由于一切运动训练活动都必须围绕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予以科学地规划和组织实施,所以以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主要的分类标准,将以奥运会项目为主的众多竞技项目分八个项群,并进而对各项群的训练理论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同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第二节 各项群训练基本特征概述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包括跳水、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滑冰、花样游泳和技巧、武术套路等竞技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而灵巧。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在素质方面,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
技能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能够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避短、动作的合理布局等方面。
3.心理和智能特征
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在智能上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难美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是由裁判员根据运动员临场发挥的技术水平进行评分,再与众多对手得分相比较后判断名次而决定的。因此,运动员的成绩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有运动员技术水平发挥的主观因素,也有竞赛条件、裁判员评分,以及对手状况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手得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运动员排名成绩,竞赛规则的不断修改、评分标准的变化,以及裁判员的公正、准确与否都会对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身体训练
运动员注重采用非专项的运动项目练习促进健康水平,同时十分重视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如在进行一定的长跑、短跑、游泳和球类活动的基础上,采用在技术结构上近似于基本运动技能的动作和能提高运动素质新水平的专门动作作为专项素质训练的手段。
2.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是难美项群训练的核心组成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主要包括基本动作和高难动作的训练。其中基本动作训练贯穿于运动员多年训练及各年度训练的全过程,基本动作内容要选准、选精和照顾全面。而难新动作的教学训练过程也更加精细并分阶段依次实施;规定性动作又具有很强的时间特点,需运动员尽快掌握;在自选动作的训练中,要注重扬长避短。
技术创新是难美项群技术发展的生命。应大力组织前瞻性的研究,设计创新高难动作,加大运动员难度动作储备,保持技术发展的前沿地位。
3.心理训练
由于专项竞争的特殊性, 心理训练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主要目的是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为取得优异成绩而进行各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念动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自我调节法等。
4.艺术表现能力训练
多以舞蹈训练为主培养形体表现力,有音乐伴奏的项目还要让运动员按不同节奏完成动作和根据音乐内容做即兴表演和小品表演,以培养动作节奏感和表演能力。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主要包括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竞赛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要求身体匀称,生理机能发展良好。在运动素质方面,运动员的静力耐力、平衡能力和稳定性要好,动作协调能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视觉和本体感觉能力。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射箭、射击和弓弩三个项目的技术动作均属单一动作结构。技术要求可概括为“固势要稳,瞄靶要准,击发、撒放要正确”。在比赛中选手们的技战术表现,相互间不产生明显的影响,在战术运用上也较为稳定。
3.心理和智能特征
在心理方面对运动员注意力集中与稳定、自我控制、感知觉和运动表象再现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稳定性、有恒性、实验性、独立性和自律性都是运动员重要的个性特征。在智能上,除要求运动员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项理论知识外,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和发展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取得, 主要靠自身技术的发挥和心理状态的控制, 主要内容包括:确立辩证的比赛指导思想,全面作好赛前准备,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为等。另外,枪弹、弓箭质量的优劣,以及对其性能的熟悉程度,对比赛成绩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非常注重基本功训练,如射击的稳定功、击发功和运枪功,以及射箭的稳定功、撒放功和举功。另外,巧妙地组织与安排空射与实射,可以灵活地引申出多种行之有效的训练法。
2.心理训练
射击、射箭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侧重于意志品质和心理自控能力的提高。一般心理训练的内容包括培养运动员意志品质,提高竞技心理素质和调节、控制能力,特别是通过念动训练发展正确运动表象再现的能力。准备定向比赛的心理训练的内容包括做好心理定向工作、认真抓好意象练习等。
3.战术训练
主要包括掌握风天射击的特点和规律、加强决赛能力的训练,以及通过各种复杂条件下的训练,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4.身体训练
主要采用各种距离的跑步、各种姿势的游泳等练习发展速度和耐力;采用各种信号刺激手段提高反应能力; 采用推举、 卧推等负重练习提高以上肢、腰腹为主的肌肉力量、静力性和动力性力量耐力;采用徒手和多种器械的基本体操练习及球类运动发展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能力。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包括摔跤、拳击、击剑,柔道、跆拳道等项目。具有一对一竞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或得分取胜等竞技特点。
(一)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在形态方面要求运动员有较高的身材与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在身体机能上要求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适应能力强、触觉加强和痛觉减退,以及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高等。要求全面发展的身体素质是格斗项目的共性,速度、力量、灵敏和耐力都很重要。另外,还要从个体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取得最佳整体效益。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术与战术能力是格斗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制胜的武器,对提高运动成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格斗项目技术包括进攻、 防守和反攻三部分,并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战术特征上,主要采用因人而异、先发制人、真假结合、引诱和借力、消耗战和游击战,以及反边线战术等战术思想和战术技巧。
3.心理和智能特征
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阵时的敢斗性、 坚毅性和对待抽签机遇的稳定心态等。 而在智能方面则要求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良好的理解力与记忆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
(二)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格斗项目比赛场地是具有一定高度的赛台,其设施质量对于运动员发挥自身水平具有直接影响。比赛方式都是一对一的对抗,赛制分为淘汰制和循环制两大类。一般情况下,运动员要靠实力取胜,但在许多情况下,机遇也会影响成绩。比赛的胜负评定也有得分和制服两类,因而裁判因素对运动员发挥成绩具有较大影响,裁判过程和犯规处理对裁判员水平要求较高。
(三)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内容包括基本动作、基本功、进攻、防守和反攻的各种方法以及连贯技术。技术训练根据各专项的特点,常采用整体法和分解法、限制法和诱导法以及配对训练法,有针对性地安排训练内容。
2.战术训练
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战术训练。依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不同和训练安排的阶段性特点,分别采用假想敌训练、配对训练及实战训练等方法提高运动员的战术能力。
3.身体训练
格斗项目的身体训练主要分为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一般身体素质训练常采用短距离冲刺跑发展速度,中和距离和越野跑发展耐力。另外,还采用垫上技巧、球类活动培养灵敏性,用轻杠铃和哑铃练习发展力量等。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根据各项目所要求的重点素质和技术特点的需要而安排的,具有很强的专项性。
四、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软式网球、排球、沙滩排球、藤球和毽球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主要表现在基本功熟练、 扎实、全面、 准确,特点突出,并在技术发展中不断创新、形式绝招等方面。战术能力则主要反映在个人战术与集体战术结合、注重战术创新和战术理论研究等方面。
2.体能特征
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是掌握各项技术的基本,同时也是比赛中运用技术和完善战术的前提。本项群的重点素质包括移动速度、挥臂速度、灵活性和耐久力等,排球、羽毛球要求运动员有很好的弹跳力。在身体形态上要求运动员符合移动快、灵活性高、挥臂动作快的要求,身高、体重适当,腰短、骨盆小、臀肌上收、手臂长、跟腱长、足弓高。在机能上以发展心肺功能来满足专项速度耐力的需要为主。
3.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各种技术动作失误就要失分的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敢斗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根据球速快、变化多的特点,又要求具备良好的时空知觉、反应速度和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智能方面的要求也较高,运动员需要灵活善变,应付和处理场上各种复杂情况,为此,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场经验。
(二)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的比赛成绩除受到运动员自身竞技能力水平的影响外,还受到比赛的时间安排、比赛地点、对手水平、观众,以及比赛的评定行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隔网对抗性项群的训练既要遵循竞技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一般训练原则,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本项群各项目的特点组织实施。 如乒乓球训练中, 我国的成功经验包括:理论认识领先,正确指导训练实践;百花齐放,以我为主,采诸家之长,走自己的路;不断创新保持优势;特长突出,技术全面;以及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练员队伍和科研、情报系统等。
我国羽毛球训练的基本经验反映了本项群运动员训练的特点: 以快为主, 以攻为主,以我为主,走自己发展道路;在技术全面的基础上发挥特长;步法和手法的创新,保证快速特点的充分发挥;反应速度、灵活性、爆发力和耐久力为主的身体素质训练;实行多周期训练,适应日益频繁的比赛任务等。
我国排球训练的基本经验包括:树立良好的训练作风,培养团结拼搏精神;明确的技战术指导思想;结合自己的特点,博采众长和敢于创新,走自己发展的道路;形成竞争格局,发挥竞争机制等。
五、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主要包括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冰球和水球等项目。
(一)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技战术在本项群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求运动员技术全面又有特长;技术熟练、准确而实用。战术特征表现为战术方法、比赛阵形和比赛意识有机结合,整体攻防战术协调发展,个人、组合与全队战术协调发展。
2.体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具有身体健壮、肌肉细长并且富于弹性、脂肪层薄、臀部肌肉紧缩上收,以及踝关节围度小、跟腱清晰、足弓高等形态学特征,以满足快速、灵活、激烈对抗等比赛特点的需要。运动员的心肺功能所反映的机能能力在体能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功能是运动员在长时间比赛中持续运动的体能基础。本项群的运动特点要求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主要有力量、速度、灵敏与柔韧、一般耐力和速度耐力等。
3.心理和智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心理特征主要包括球感、情绪、注意力和意志品质等,而智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观察记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决定本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是本队的竞技水平和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其客观因素,则包括对手水平、竞赛办法、比赛环境、比赛时间、裁判行为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是以上众多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技术训练
全队技术训练强调提高整体攻守效能,注重攻守训练内容的同步化。在个人技术训练中重视训练内容的专门化,使个体特长更为突出。同时,还特别强调技术动作的动力性,提高对抗能力及在激烈对抗条件下技术的准确性。
2.战术训练
由于攻守的配合速度明显加快, 快速反击战术在进攻打法的训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注重发展运动员的聪明才智,以求有目的地训练运动员比赛中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他们在时间短促、情况复杂的条件下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加强以多攻少、以少防多的战术训练。
3.身体训练
发展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是身体训练的重要任务。要提高完成动作的速度,即反应速度、移动速度和完成技战术行为的速度,强调训练的负荷强度和加速疲劳后的恢复,注重训练内容的全面化和内容组合的最佳化。
4.心理训练
围绕保持运动员高度的自我心理控制能力和稳定的情绪,以及正确对待比赛胜负和得失的心理品质组织相应的训练。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包括跳跃、投掷和举重等项目。
(一)体能主导快速力量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特征
1.体能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的形态, 受专项技术需要和竞赛规则规定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特征。由于运动员快速力量水平在其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占决定性地位,因而在机能上表现出磷酸原系统供能能力强;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强度大、兴奋过程中占优势;感官机能高度发展等。在素质特征上,各项目均把速度、力量和专项爆发力作力典型素质予以发展。同时,良好的协调性和柔韧性对于跳跃和投掷运动员加大肌肉用力距离和完成技术也很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本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动作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和可控性;技术动作明确的经济性和实效性,以及技术原理与个人技术特点的完美结合。技术上,努力实现预定参赛计划;力争首赛成功;巧妙利用竞赛规则,运用多种暗示激发运动员战斗意志和拼搏精神等。
3.心理和智能特征
由于专项竞技的特殊需要, 运动员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专项感知觉高度灵敏和清晰;运动员自信、顽强并具有强烈征服欲;性格的独立性和自我开发性,以及情绪状态的高度自控性等。在智能特征方面,要求运动员具备一定的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水平,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赛场上需要较强的自控、概括和推理能力,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和机体多种机能的和谐配合。
(二)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在本项群比赛过程中,运动员独立完成运动技术动作,较少受到其他选手和裁判员的影响场地、 器材及装备相对固定。 所以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是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因素。
(三)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体能训练
在体能训练中,先进有效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在本项群内迅速地传播与应用,相互借鉴、移植与融合,并不断演化出新的训练方法与手段。如举重项目中的最大力量练习方法、快速力量对照训练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投掷和跳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并不断发展成各项目的专门力量训练方法。 在体能训练过程中, 不断寻求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组合,非常注重训练的整体效益,也是本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突出特点。
2.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
在技术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表现出全面的综合化特点。并通过建立技术模型,以及运用多种技术诊断方法和手段为科学训练提供依据。另外,在技术训练中也注重强化精细技术动作感知觉的训练。在战术训练中,主要是努力实现预定参赛计划、力争首赛成功,以及巧妙利用规则和运用多种心理暗示,以培养运动员充分发挥训练水平的能力。
3.心理和智能训练
通过对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在训练和比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控制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与体能和技能战术能力训练高度结合和谐统一。智能训练体现在运动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上。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包括短跑、跨栏跑、短距离游泳、短程速度滑冰、短程速度滑雪、短程自行车和短程划船等竞技项目。
(一)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由于本项群包括众多专项,运动员的身体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在生理机能方面,运动员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高,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快、强度大;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较强,具有较强的抗缺氧能力,机体无氧代谢水平高。而身体素质的特点则表现为以良好的身体全面发展为基础,保证速度素质的不断提高。另外,良好的柔韧必灵活性和一般耐力,对于运动员也非常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本项群选手的技能特征主要包括:完整的技术动作由若干个相同的动作周期构成;运动中人体重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直线与平稳性;保持移动过程中合理的动作节奏;位移速度直接决定运动效果。 而战术的制定与应用, 是建立在运动技术高水平发展基础之上的。科学地分配及运用体力,是保证选手体能与技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战术指导思想。
3.心理和智能特征
速度性项群的竞技,要求运动员反应迅速、思维敏捷、行动果断、讲求实效、朴实直率,这需要以良好的智能和心理调节能力作为基础。此外,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素养,也是本项群运动员重要的心理和智能特征。
(二)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比赛成绩的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本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的获得,是主客观多种因素的综合效应。其中,运动员自身的体能水平,特别是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是比赛成绩的决定性因素。相对来说,本项群的比赛裁决公正、赛次机会均等、时间计量准确、运动员间相互干扰较少,这就为运动员集中精力参赛创造了相对客观和均等的条件。但对手比赛成绩和裁判行为也会对运动成绩带来一定影响,也需要运动员制定正确的战术方案和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体能训练
由于技术动作相简单,并表现为周期性的多次重得复,因此,体能训练的关键在于精选有效的方法迅速提高体能水平。 这就决定了训练中力求使训练内容、 训练手段简练、集中,力求实效,减少不必要的体能消耗,从而使各种训练手段的最佳组合成为提高训练效果的关键环节,例如,赛跑运动员多采用跑——跳、跳——跑的组合;游泳选手也采用陆上练习加水练习的组合等。训练手段的选择也主要集中于发展爆发力、提高动作速率、改善反应能力、提高动作幅度,以及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同时,把不断提高训练负荷强度作为训练的核心。
2.技能训练
在技术训练中,强调技术动作的实际效果,而不去过分追求动作的外形。技术训练重视完整技术和动作节奏的连贯性;重视关键技术环节的实效性;强调体能与关键技术的紧密结合。由于运动技术多属于周期性运动,技术训练中,改进一个动作周期的技术对全程都有明显作用。因此,提高和完善动作周期的经济性和实效性,是技术训练的关键。
3.心理和智能训练
主要集中于培养运动员心理调节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以及速度感、节奏感和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以满足比赛所需要的心理素质。另外,运动员不断提高的思想和文化水平,也对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科学训练,以及处理比赛中各种突发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包括竞走、中长距离跑、中长距离游泳、中长距离自行车、赛艇、皮划艇、越野滑雪,以及中长距离速度滑冰等众多项目。
(一)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1.体能特征
耐力性项目运动员在形态学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如以中长跑为代表的克服自身体重向前位移的项目,要求运动员相对较轻的体重;而当运动员位移的速度受到水、车或舟运动的力学条件的影响时,运动员具有相应的肌肉质量则会有利于取得更快的前进速度。比赛中连续运动时间长是耐力性项群竞技的基本特征之一,这就要求对运动员机体进行适应性改造,包括改善机体能源物质的存储状况、提高机体的物质代谢功能、提高运动器官的运动功能,以及提高心理耐受度。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各种基本运动素质都会综合地反映在运动员通过特定距离的平均速度上, 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取决于以下多方面的身体素质状况,即最大速度、相对速度、专项耐力,以及基础耐力水平。此外,力量素质对取得优异成绩出很重要。
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
耐力性项目的技术结构属周期性活动,动作技术的完善、经济性的实效性的提高,对于取得优异成绩都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 运动员出色的动作节奏也是突出的技术特征。在耐力性项目的比赛中,人们按战术行为的目的,将比赛战术分为创纪录战术和夺冠军战术;按照比赛时场地条件的不同,分为同道竞速战术与分道竞速战术;而依比赛中运动员所处位置,又分为领先者的战术与跟随者的战术等类型。
3.心理特征
本项群比赛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发展的心理耐力,能够以超强的耐心忍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极度疲劳,最大限度地动员体能的潜力。只有具备顽强的意志品质,才能满足比赛竞技的需要。
(二)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除主要取决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状况外,在同道竞赛中,对手发挥状况对比赛结果也有着重要影响。运动员通过训练所获得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的程度受到竞技状态以及客观的比赛条件的影响。其中, 运动员的训练安排与自身的机体生物节律会直接影响竞技状态。 而比赛场地、器材、地点、气候,以及裁判员和观众等因素,都构成了客观的比赛条件,对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取得造成一定影响。
(三)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运动员的训练特点
1.耐力性项群训练的主要内容
耐力性项群训练内容主要包括: 发展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发展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发展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
(1)以体能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的训练
耐力性项群运动员在全面提高和发展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的过程中,把发展体能放在首位,而在反映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的力量、速度与耐力的各种运动素质中,又特别着重发展运动员的耐力素质。
(2)以专项耐力为核心的多种竞速能力的训练
竞速是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发展和提高以最高的平均速度通过专项竞技距离的能力,是耐力性项群选手训练的主要目标。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运动员的多种竞速能力,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赛距之中是本项群训练的重要特点。
(3)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渠道的多种代谢能力的训练
根据本项群运动中以糖酵解供能或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代谢特点,安排训练内容、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确定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变化。
2.耐力性项群的主要训练方法
围绕着训练负荷的控制、氧代谢能力的提高、肌肉力量耐力的发展、负荷后的迅速恢复,以及在不同地域组织训练的特点,发展并形成了多种有效的训练方法群组。
(1)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组
包括有计划地控制负荷的各个构成要素,依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训练,以发展相应的竞技能力的各种训练方法。常用方法有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等。
(2)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依不同速度的竞技运动对氧代谢能力的不同要求,分别构成了有氧训练、无氧训练和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训练等多种训练方法。
(3)骨骼肌力训练方法群组
依持续竞技时间的长短,分为中等时间(1.5~8分钟)的力量耐力训练和长时间(8分钟以上)的力量耐力训练。
(4)地域效应训练方法群组
利用不同地域条件,发展起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沙滩训练法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效应训练方法。
(5)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组
包括训练学方法、生理生化及医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和心理学方法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在疲劳后的尽快恢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排增加分组对抗训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