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李志强博士198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技术部
物理所综合处
物理所人事处
物理所科技处
物理所财务处
物理所研究生部
技术部简介
技术部新闻
■ &&& ■ &&& ■ &&& ■ &&& ■ &&& ■ &&& ■ &&& ■ &&&
&&& 为保证物理所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满足在知识创新工作中物理所的学科布局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尽早实现“建成国际一流研究机构的目标”,物理所技术部于2002年3月成立。&&& 技术部的工作目标即作为物理所的公共技术平台,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面向全所提供先进独特的实验、分析测试手段,科学仪器的研发与维护,信息资源的服务与管理,满足所内各实验室不断增长的科研工作的需求,从而提升物理所在凝聚态物理基础与应用研究方面的整体上实力,产生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技术部组成:
技术部主任: 研究员 电话:
技术部秘书: 电话:
1.微加工实验室 负责人:&电话:
2.图书馆 负责人: 电话:
3.网络中心 负责人: 电话:
4.电子学仪器部 负责人: 电话:
5.分析测试部 负责人: 电话:
6.机械加工厂 负责人: 电话:
7.低温条件保障中心 负责人:(兼) 电话:
欢迎对技术部所提供的技术服务提出任何意见、建议和投诉:
1. 对技术部各内设机构一般工作人员的意见和投诉,请与各内设机构负责人联系
2. 对技术部各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意见和投诉,请与技术部主任联系
3. 对技术部主任的意见和投诉, 请与所主管领导联系 (吕力 副所长)
Copyright (C) 2016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技术部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实验室
下载积分:2000
内容提示: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实验室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30|
上传日期: 23:21:2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科院物理所超导国家实验室
官方公共微信秘书处:陈竟志、杨小宇
办公电话:010-
Email:qch@mail.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邮编:100029
2013年“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名单
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物理研究所
理论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高能物理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力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声学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理化技术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化学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过程工程研究所
过程工程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
新疆天文台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云南天文台
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遥感应用研究所
遥感应用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
青藏高原研究所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大气物理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植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动物研究所
心理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微生物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生物物理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计算技术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软件研究所
信息工程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半导体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微电子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电子学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电工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光电研究院
光电研究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金属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农业技术中心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上海天文台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城市环境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紫金山天文台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武汉病毒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植物园
武汉植物园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华南植物园
华南植物园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能源研究所
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光电技术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动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昆明植物研究所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地球化学研究所
地球化学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国家授时中心
地球环境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青海盐湖研究所
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国家科学图书馆(筹)
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武汉文献情报中心
成都文献情报中心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高等研究院
上海高等研究院
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科学时报》专版
八十年前,气象事业始发轫;历经风雨,成果丰硕铸辉煌。喜庆八十华诞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依然青春勃发……
谱写迈向世界一流的创新华章
本报记者 王学健
通讯员 任丽
  2008年10月,位于北京朝阳区华严里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内,花团锦簇,草木绽放生机。该所迎来了流光溢彩的八十华诞。
  八十个春秋,求索路漫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选址在南京钦天山北极阁,到1940年的重庆北碚,1951年北京西城区北魏胡同,再到1973落户于北京朝阳区华严里。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拼搏、奋斗,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亲历并见证了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研究的雏型、建立、发展到中国大气科学研究跨入当今国际先进行列的每一个坚实脚印。
  八十个冬夏,峥嵘岁月稠。从竺可桢担任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开始,涂长望、赵九章、吕炯、卢沃、程纯枢、郭晓南、叶笃正、陶诗言、顾震潮、朱岗等一批科学大家的名字被携刻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丰碑上。
  八十个华年,风雨伴彩虹。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培养或曾在此工作的曾庆存、黄荣辉、周秀骥、巢纪平、任阵海、吴国雄、李崇银、符淙斌、丁一汇、吕达仁、穆穆等一批著名科学家,在天气气候动力学、大气环流动力学、热带气象学、全球变化、大气与地球环境遥感、中层大气研究、天气、气候的可预报性等领域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多次荣获国家科技大奖。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作为大气科学研究的学术重镇,始终屹立在国家科技创新前沿,为国家建设输送了大批尖端人才。
  八十载岁月,风云铸华章。经过八十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先后开创了我国现代气象预报业务、青藏高原气象学和东亚大气环流理论、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数值天气预报、卫星气象学、大气探测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预报、气候动力学与气候预测理论、人类活动与全球变化等领域,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著名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气科学知名研究机构。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为该所八十华诞欣然题词:&认知大气科学规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为该所写下苍劲有力的贺词:&八十载发展进步,新时期再创辉煌&。
厚重历史,见证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发展历程
  曾经有人这样评论,如果没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的现代气象事业的发展很可能会滞后。因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始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翻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所史可以看出,该所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浓缩。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建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这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研究气象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首任所长竺可桢为创办气象研究所和创建中国的气象事业作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贡献,是中国气象界的一代宗师。从1930年到1941年的12年间,气象研究所承担了中国的天气预报业务。
  气象研究所第二任所长赵九章是我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在中国他是把数学、物理引入气象学的第一人。
  日中国科学院正式成立,竺可桢任副院长。日竺可桢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对气象研究所有重要影响的会议,会议决定在气象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由气象、地磁、地震、地球物理四部分组成,考虑到气象研究所已有20多年的历史,对外称地球物理和气象研究所。
  日周恩来总理正式签发任命赵九章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通知书。当时全所设四个研究组:天气组、物探组、地震组、地磁组,叶笃正任天气组组长。
  日中央军委气象局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签订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预报中心(简称&联心&)和联合气候资料中心(简称&联资&),赵九章派了约80%的气象专家参加了&联心&和&联资&的工作,并担任了&联心&和
&联资&的正、副主任。这两个中心在开创中国现代气象业务、培养气象人才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联心&和&联资&的工作于1955年结束,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奠基性的贡献。
  日国家科委批准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分为四,大气物理研究所为其中之一。1966年3月,正式启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印章。1973年,顾震潮为大气所首任所长。
  1978年6月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长,1981年5月叶笃正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由副所长陶诗言任代所长。1978年该所制定了年科技工作规划纲要(草案),强调在基础理论和在新技术应用上要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提出了需要填补的空白学科--大气化学、平流层中层大气物理。1978年该所恢复了招收研究生制度和职称晋升考核制度等,研究所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984年起,中国科学院直属的研究所由党委领导下的所长分工负责制,改为所长负责制。1984年7月曾庆存任所长负责制的首任所长,党政领导班子迅速适应了新的管理体制,完成了职能转变任务,讨论决定了研究所的办所方针和改革措施,对科研管理、科研经费和人事制度等作了一系列改革。
  在曾庆存所长的领导下,1985年9月该所建立了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开放实验室(简称LASG),1989年通过国家计委评审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它是中国科学院内首批开放实验室之一。现在,LASG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全部五次国家评估中获得优秀,成为我国最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9年,该所通过世界银行贷款筹建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开放实验室(简称LAPC),1991年LAPC正式成立,1995年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LAPC成为我国大气环境与大气边界层研究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大气化学与大气环境研究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3年7月洪钟祥任所长,在科研经费、人事制度、结构调整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1994年11月,制定了《大气物理研究所&九五&及2010年科技发展纲要》。1997年大气所成为中国科学院认定的改革试点所。
  1997年6月王明星任所长,主持提出12项任期目标,明确提出要在2010年前把大气所建设成具有国际水平的、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大气科学综合研究中心。1999年7月,大气所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研究所之一,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的机制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继续向前发展,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二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01年8月,王会军出任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该所开始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全面开展了研究所科技目标凝练、现代化研究所的体制建设、文化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园区建设及相关的配套改革,努力把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具有现代化运行体制的研究所,为大气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
  2005年5月,王会军担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该所在知识创新工程二期工作综合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优,为中国科学院A类研究所。2006年,该所开始全面部署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三期工作。
自主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建功立业
  科研成果代表着一个科研单位的实力。从1949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荣获各类成果奖120项,其中国家奖27项,省部级奖93项。特别是在进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之后,该所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是不断涌现。
  2001年,该所王明星、王跃思、郑循华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和观测技术研究&成果,提供了先进的自主观测技术和模型,明确了稻田甲烷排放的重要性,为合理协调我国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04年,该所符淙斌、季劲军、温刚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成果通过卫星遥感、数值模拟、理论分析和交叉学科集成研究,揭示了全球变化影响下我国独有的东亚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关键的控制过程,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和影响评估提供了科学基础。
  2005年,该所曾庆存、王会军、林朝辉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在气候动力学理论、模式研制及数值预测等方面做出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该项目建立了具有我国独创特色的气候系统模式;气候变暖的模拟结果三次被IPCC科学报告采用;国际上最早建立了跨季度数值气候预测系统,预测方法和结果被国家气象、海洋和军事等部门业务应用。
  2007年,该所吴国雄、刘屹岷、李建平等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副热带高压和我国气候的影响&项目构建了一个新的适用于研究非线性、开放、耗散的大气系统的理论框架,揭示海陆气相互作用的时空分布特征,影响副热带高压和东亚季风的新机制。
  经过数代科学家和全所职工的艰苦创业,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队伍逐步壮大,为我国大气科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学术研究领域,该所也开始为国际同行所瞩目,影响力日益扩大。
  尤其是近几年来,该所的SCI论文从2001年的不到100篇,发展到现在的每年300篇左右,并且高质量论文的数量提高非常快,显示出研究所的科研能力在迅速增加,同时也反映出研究所充足的后备力量。
除了取得令人瞩目的科研成果之外,该所叶笃正院士于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这不仅让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是全国大气科学领域全体科技工作者的荣光。叶笃正除获得很多国内科技大奖之外,还获得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
  人才是创新的重要保障。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目前拥有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占全国大气科学学科总数的三分之二。从2001年至今,每届增选院士,该所都有新院士当选,反映出该所有造诣的高层次科学家的不断涌现。与此同时,该所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也是人才辈出,其中,该所先后有1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占全国该学科总数比例的二分之一。共吸引&百人计划&20人,全部通过中国科学院择优支持。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及首批获准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也是中国科学院首批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2003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该所大气科学学科名列第一。先后有4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从2003年至今,中国科学院的优秀博士论文该所共有6人获得。
  该所还在中国科学院率先招收和培养了第一位外国博士生,这位博士生是来自巴基斯坦的古莱姆?拉索尔。此后,该所又陆续招收了日本、泰国、韩国、蒙古国以及港、台地区的研究生。
  近年来,该所培养的研究生、博士后分布在国内外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知名的高新企业,大多数已成为科研、高校等单位的科技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有的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此外,毕业生中还有7名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4名获得&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3名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4名入选&长江学者&;1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为何一个研究所的青年人才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甚至一个科研单位的中青年科研人才能够占到全国该领域的&半壁江山&?该所所长王会军表示:首先,研究所有非常好的科学文化传统和氛围,科研人员在这里能够健康地成长。其次,有一批师资雄厚的科学家团队,在这些高水平科学家的带动下,年轻人可以更好更快地成长。第三,研究所提供了极好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每年都派一些年轻科学家和研究生到国外著名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或者将国外的科学家请进来。这些实质性的学术交融扩展了年轻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科研能力,这些措施对他们的成长特别有利。
  &一个研究所有着独特的内涵,有着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有着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有着良好的科学文化,其优秀人才的涌现就像长江后浪推前浪那么自然。&王会军对该所的人才建设信心十足。
风雨兼程,向世界一流研究所奋进
  最近几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方面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其中,2001年以来承担的科研项目包括:主持&973&项目5项、主持&973&课题22
项;承担&863&课题及专题16项、国家攻关项目10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项;主持基金重点项目30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项、基金优秀创新群体项目1项、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2项、面上项目183项;主持1项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项目;主持奥运科技专项1项;主持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1项、方向性项目32项;承担部分军工项目、国防预研以及奥运专项、国际合作项目多项。
  同时,该所争取科研经费方面的能力也在迅速增强。不完全统计,2000年,该所的科研总经费4000万元左右,到了2007年全所的科研总经费达到1.05亿元。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一个科研单位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加直接反映出其科研能力的增强。
  高水平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是建设国际一流研究所的必备条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非常重视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在中国科学院一直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先进单位。特别是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该所主持的国际会议有六十多个,出访1987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3222人次,与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泰国、韩国、德国、英国、挪威、法国、比利时、港台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高层人员互访,建立国际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积极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开展项目合作研究等活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知名度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该所建立的国际合作机构有世界实验室干旱与沙漠化北京研究中心(ICSC)、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ICCES)、全球变化东亚区域研究中心
(START-TEA)、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中俄大气物理联合实验室(CRLAP)等。
  在国内很多研究所还在探讨如何开展国际合作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已经开始讨论如何在国际合作过程中挑选合作伙伴。
  “在选择国际合作对象时,要考虑的前提是双方在某些领域要有共同的研究兴趣,这样合作的结果能实现双赢。”王会军表示,判断一个国际合作是不是有实质性有两个标准,其一是有共同的研究项目,以及人员的互访,其二是在国际合作当中,要有共同的学术成果。例如,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合作的挪威研究机构在海洋方面比较强,在大气方面相对较弱,而我们正好相反;另外,在地域方面,我国在低纬度地区,挪威在高纬度地区,这就可以实现双方的互补合作。
  “我们国际合作开展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已经很广,要在合作的深度上加强,要加强与国际一流水平研究所的深度合作,如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合作等,”王会军说,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开展国际间的项目合作、学术交流、人才交流以及建立联合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努力推进国际合作向更多样化的形式和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契机,学习和吸取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借助国际先进研究机构的优势,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界甚至社会各界给予的评价是最客观的。有很多海外学者这样评论:今天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气科学知名研究机构。
  这是因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不仅在国内引领着大气科学的发展,其中的很多科学家已经走出国门,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007年6月第二十一届太平洋科学大会闭幕时宣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符淙斌院士当选为太平洋科学协会新一届主席。太平洋科学协会的研究涉及海洋、气候、环境、能源及社会等领域。
  日国际IAMAS召开的换届选举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吴国雄院士被一致推选为国际IAMAS主席。吴国雄院士自2003年起担任IAMAS副主席,此次当选为主席,是国际IAMAS成立70多年来第一位来自亚洲的主席。
  “回顾大气物理研究所80年的光辉历程,我们感到无尚光荣和自豪;展望未来,大气所人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历史责任。&面对未来,王会军所长充满信心,&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机遇和挑战空前!作为国家大气科学研究的领衔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的优秀研究所,我们已经为世界所关注;我们的目标是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励精图治、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努力把大气物理研究所建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光辉的贡献!”
Copyright @ 200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华社李志强博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