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f配置实例irf使mad的两种检测方式都地irf配置实例吗

Object not found!
Object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The link on the
seems to be wrong or outdated. Please inform the author of
about the error.
If you think this is a server error, please contact
Apache/2.4.18 (Unix) OpenSSL/1.0.2h PHP/5.6.21 mod_perl/2.0.8-dev Perl/v5.16.3tip 来源:华为星火计划培训分类:华为WLAN设计特点:网优网归 场景规划主题:方案设计【资料简介】华为Wlan网络网规网优技术、场景规划与方案设计,从0开始设计到交付,一本完完整整的学习教材,建议从事无线学习的同学学习..zon 专题:华为WLAN主题:WLAN配置从属:组网模式解析案例:组网配置案例【华为无线】本指南详细介绍每个模版的命令解释及用途,在加上十多种精彩案例分享及解释,再加上网优网归,让你彻底脱盲,不在为无线..zon 分类:书籍中心主导:教材 案例 题库从属:知识 专业认证服务:资源价值【中心简介】家园Vbook书籍中心是以收集和整理互联网上优秀书籍,以最好的知识推荐给你学习,让你在学习的路程上事半功倍,告别枯燥,早..tip 分类:华为认证专题:HCIE学习之路从属:华为 路由 交换特点:含金量最大的资料【学习介绍】在中国拥有一张证书不是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拥有一张认证所具备含金量技术水准那是需要多年的经年积累,本书专为你分享..tip 发布:建哥哥厂商:华三主导:H3C WLAN AC主题:无线专题【资料简介】大好河山、无线风光,主要介绍H3C无线,从基础到高级配置及组网模式配置案例,多达200篇案例配置,从此告别对无线的迷茫..
★浏览次数:1122 次★&&发布日期:
&当前位置:技术资料 & 网络工程 & H3C & 正文
正在更新...
H3C交换机IRF典型配置举例LACP MAD检测方式
1.9.1 IRF典型配置举例(LACP MAD检测方式)
1. 组网需求
由于公司人员激增,接入层交换机提供的端口数目已经不能满足PC的接入需求。现需要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扩展端口接入数量,并要求网络易管理、易维护。
3. 配置思路
&& Device A提供的接入端口数目已经不能满足网络需求,需要另外增加一台设备Device B。(本文以两台设备组成IRF为例,在实际组网中可以根据需要,将多台设备组成IRF,配置思路和配置步骤与本例类似) 1-27
&& 鉴于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IRF 技术具有管理简便、网络扩展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所以本例使用IRF技术构建接入层(即在Device A和Device B上配置IRF功能)。
&& 为了防止万一IRF链路故障导致IRF分裂、网络中存在两个配置冲突的IRF,需要启用MAD检测功能。因为接入层设备较多,我们采用LACP MAD检测。
4. 配置步骤
为便于区分,下文配置中假设IRF形成前Device A的系统名称为DeviceA,Device B的系统名称为Device B;中间设备Device C的系统名称为DeviceC。
(1)& 配置设备编号
# Device A保留缺省编号为1,不需要进行配置。
# 在Device B上将设备的成员编号修改为2。
&DeviceB& system-view
[DeviceB] irf member 1 renumber 2
Warning: Renumbering the switch number may result in configuration change or loss. Continue? [Y/N]:y
(2)& 将两台设备断电后,按图所示连接IRF链路,然后将两台设备上电。
# 在Device A上创建设备的IRF端口2,与物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1/1/2绑定,并保存配置。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1/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1/2] shutdown
[DeviceA] irf-port 1/2
[DeviceA-irf-port1/2] 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1/2
[DeviceA-irf-port1/2] quit
[DeviceA]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1/1/2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1/2] undo shutdown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1/2] save
# 在Device B上创建设备的IRF端口1,与物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2/1/1绑定,并保存配置。
&DeviceB& system-view
[DeviceB]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1/1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2/1/1] shutdown
[DeviceB] irf-port 2/1
[DeviceB-irf-port2/1] port group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1/1
[DeviceB-irf-port2/1] quit
[DeviceB] interface ten-gigabitethernet 2/1/1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2/1/1] undo shutdown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2/1/1] save
# 激活DeviceA的IRF端口配置。
[DeviceA-Ten-GigabitEthernet1/1/2] quit
[DeviceA] irf-port-configuration active
# 激活DeviceB的IRF端口配置。
[DeviceB-Ten-GigabitEthernet2/1/1] quit
[DeviceB] irf-port-configuration active
(3)& 两台设备间会进行Master竞选,竞选失败的一方将自动重启,重启完成后,IRF形成,系统名称统一为DeviceA。
(4)& 配置LACP MAD检测
# 创建一个动态聚合端口,并使能LACP MAD检测功能。
&DeviceA& system-view
[DeviceA]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mad enable
[DeviceA-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在聚合端口中添加成员端口GigabitEthernet1/0/1和GigabitEthernet2/0/1,专用于两台IRF成员设备与中间设备进行LACP MAD检测。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A-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A]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2/0/1
[DeviceA-GigabitEthernet2/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5)& 中间设备Device C的配置Device C作为一台中间设备需要支持LACP功能,用来转发、处理LACP协议报文,协助Device A
和Device B进行多Active检测。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使用一台支持LACP功能的交换机即可。
# 创建一个动态聚合端口。
&DeviceC& system-view
[DeviceC] interface bridge-aggregation 2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2] link-aggregation mode dynamic
[DeviceC-Bridge-Aggregation2] quit
# 在聚合端口中添加成员端口GigabitEthernet1/0/1和GigabitEthernet1/0/2,用于进行LACP MAD检测。
[DeviceC]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1
[DeviceC-GigabitEthernet1/0/1]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DeviceC-GigabitEthernet1/0/1] quit
[DeviceC] interface gigabitethernet 1/0/2
[DeviceC-GigabitEthernet1/0/2] port link-aggregation group 2
# 图所示连接LACP MAD链路。
扫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我的网络家园!
7506E_IRF2典型配置举例(BFD MAD检测方式)【2013第01期】
&IRF典型配置举例(BFD&MAD检测方式)1.&组网需求由于网络规模迅速扩大,当前中心交换机(Device&A)转发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现需要在保护现有投资的基础上将网络转发能力提高一倍,并要求网络易管理、易维护。2.&组网图&3.&配置思路lDevice&A处于局域网的汇聚层,为了将汇聚层的转发能力提高一倍,需要另外增加一台设备Device&B。l鉴于第二代智能弹性架构IRF技术具有管理简便、网络扩展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所以本例使用IRF技术构建网络汇聚层(即在Device&A和Device&B上配置IRF功能),接入层设备通过聚合双链路上行。l为了防止万一IRF链路故障导致IRF分裂、网络中存在两个配置冲突的IRF,需要启用MAD检测功能。因为成员设备比较少,我们采用BFD&MAD检测方式来监测IRF的状态。l通过配置IRF优先级,保证DeviceA成为IRF中的Master设备。l当IRF链路出现故障后,首先修复IRF链路,然后重启Recovery状态的设备,使其重新加入IRF。4.&配置步骤(1)配置Device&A#&设置Device&A的成员编号为1,创建IRF端口2,并将它与物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绑定。&DeviceA&&system-view[DeviceA]&irf&member&1[DeviceA]&irf-port&2[DeviceA-irf-port2]&port&group&interface&ten-gigabitethernet&3/0/1[DeviceA-irf-port2]&quit配置Device&A的成员优先级为10,保证其在形成IRF后能够被选举为Master。[DeviceA]&irf&priority&10#&将当前配置保存到下次启动配置文件。[DeviceA]&quit&DeviceA&&save#&将设备的运行模式切换到IRF模式。&DeviceA&&system-view[DeviceA]&chassis&convert&mode&irfThe&device&will&switch&to&IRF&mode&and&reboot.&You&are&recommended&to&save&the&current&running&configuration&and&specify&the&configuration&file&for&the&next&startup.&Continue?&[Y/N]:y&Do&you&want&to&convert&the&content&of&the&next&startup&configuration&file&flash:/startup.cfg&to&make&it&available&in&IRF&mode?&[Y/N]:y&Please&wait...&Saving&the&converted&configuration&file&to&the&main&board&succeeded.Slot&1:&Saving&the&converted&configuration&file&succeeded.&Now&rebooting,&please&wait...设备重启后Device&A组成了只有一台成员设备的IRF,并成为Master设备。(2)配置Device&B#&配置Device&B的成员编号为2,创建IRF端口1,并将它与物理端口Ten-GigabitEthernet3/0/1绑定。&DeviceB&&system-view[DeviceB]&irf&member&2[DeviceB]&irf-port&1[DeviceB-irf-port1]&port&group&interface&ten-gigabitethernet&3/0/1[DeviceB-irf-port1]&quit#&将当前配置保存到下次启动配置文件。[DeviceB]&quit&DeviceB&&save#&参照进行物理连线。#&将设备的运行模式切换到IRF模式。&DeviceB&&system-view[DeviceB]&chassis&convert&mode&irfThe&device&will&switch&to&IRF&mode&and&reboot.&You&are&recommended&to&save&the&current&running&configuration&and&specify&the&configuration&file&for&the&next&startup.&Continue?&[Y/N]:y&Do&you&want&to&convert&the&content&of&the&next&startup&configuration&file&flash:/startup.cfg&to&make&it&available&in&IRF&mode?&[Y/N]:y&Please&wait...&Saving&the&converted&configuration&file&to&the&main&board&succeeded.Slot&1:&Saving&the&converted&configuration&file&succeeded.&Now&rebooting,&please&wait...设备B重启后与设备A形成IRF,Device&A保持Master身份,IRF系统名称为“DeviceA”。(3)配置BFD&MAD检测#&创建VLAN&3,并将Device&A(成员编号为1)上的端口1/4/0/1和Device&B(成员编号为2)上的端口2/4/0/1加入VLAN中。&DeviceA&&system-view[DeviceA]&vlan&3[DeviceA-vlan3]&port&gigabitethernet&1/4/0/1&gigabitethernet&2/4/0/1[DeviceA-vlan3]&quit#&创建VLAN接口3,并配置MAD&IP地址。[DeviceA]&interface&vlan-interface&3[DeviceA-Vlan-interface3]&mad&bfd&enable[DeviceA-Vlan-interface3]&mad&ip&address&192.168.2.1&24&member&1[DeviceA-Vlan-interface3]&mad&ip&address&192.168.2.2&24&member&2[DeviceA-Vlan-interface3]&quit#&因为BFD&MAD和MSTP功能互斥,所以在GigabitEthernet1/4/0/1和GigabitEthernet2/4/0/1上关闭MSTP协议。[DeviceA]&interface&gigabitethernet&1/4/0/1[DeviceA-gigabitethernet-1/4/0/1]&undo&stp&enable[DeviceA-gigabitethernet-1/4/0/1]&quit[DeviceA]&interface&gigabitethernet&2/4/0/1[DeviceA-gigabitethernet-2/4/0/1]&undo&stp&enable(4)当IRF链路出现故障后,系统会输出MAD检测错误,提示用户修复链路。%May&&6&15:10:05:477&2010&H3C&MAD/1/MAD_COLLISION_DETECTED:&Multi-active&devices&detected,&please&fix&it.&&&#&由于DeviceB的成员编号为2,因此在MAD检测错误后将变为Recovery状态,设备上除保留端口之外的端口都会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需要您修复IRF链路,当IRF链路修复后,系统会提示出现IRF合并现象,需要重启IRF系统。%May&&6&15:12:52:935&2010&H3C&STM/6/STM_LINK_STATUS_UP:&IRF&port&1&is&up.%May&&6&15:13:02:828&2010&H3C&STM/4/STM_MERGE_NEED_REBOOT:&IRF&merge&occurs&and&the&IRF&system&needs&a&reboot.&&&&&#&您可以登录到DeviceB的Console口(系统名称仍保持为DeviceA),重启DeviceB设备。&DeviceA&&reboot&Start&to&check&configuration&with&next&startup&configuration&file,&please&wait..........DONE!&This&command&will&reboot&the&device.&Continue?&[Y/N]:y#May&&6&15:31:09:724&2010&H3C&DEVM/1/REBOOT:&Reboot&device&by&command.&%May&&6&15:31:09:734&2010&H3C&DEVM/5/SYSTEM_REBOOT:&System&is&rebooting&now.&&#&在启动完成后,Device&B将重新加入IRF,您可以通过display&irf命令显示IRF拓扑信息。&DeviceA&&display&irf&topology&&&&&&&&&&&&&&&&&&&&&&&&&&&Topology&Info&-------------------------------------------------------------------------&&&&&&&&&&&&&&&IRF-Port1&&&&&&&&&&&&&&&&IRF-Port2&Switch&&&&Link&&&&&&&neighbor&&&&&&Link&&&&&&&neighbor&&&&Belong&To&2&&&&&&&&&DOWN&&&&&&&--&&&&&&&&&&&&UP&&&&&&&&&1&&&&&&&&&&&00e0-fc0f-8c02&1&&&&&&&&&UP&&&&&&&&&&&&&&2&&&&&&&&&&&&&DIS&&&&&&&&--&&&&&&&&&&00e0-fc0f-8c02&&&&
发布: 张胤 分类: 路由交换 评论: 0 浏览: 1196
<< 上一篇 下一篇 >>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
WebSite. 域名: zhangyin.org
..备案:冀ICP备号
Powered By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
资料价格:免费
文件类型: (PDF)[]
文件大小:101
上传时间:
标&&&&&&&签: & & & & & & &
论文写作技巧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是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中唯一一本如此全面、系统地单独介绍国内外两大主流网络设备品牌——Cisco和H3C的交换机各主要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的配置手册工具图书。《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共21章,分别介绍了Cisco、H3C交换机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配置与管理方法,如以太网交换机操作系统/配置文件的使用与管理、以太网端口的配置与管理、二层协议配置与管理、堆叠配置与管理、VLAN/PVLAN/隔离用户VLAN/Super-VLAN/VLAN间路由配置与管理、STP/PVST+/RSTP/RSTP-PVST+/MSTP等生成树模式配置与管理。书中提供了全面、翔实的各功能工作原理、配置示例和命令行注释,比第一版内容更全面、更系统、更实用、更富有经验性,特别是H3C交换机部分。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采用用户手册编写方式,综合比较两大品牌的主要功能配置方法,目的就是让广大读者从思路上全面、系统地掌握交换机各主要功能的配置与管理方法。  《Cisco/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完全手册(第2版)》既是目前自学读者系统、全面、深入学习Cisco和H3C两大主流品牌交换机配置与管理方法的首选工具图书,又是目前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选择真正全面、系统地介绍两大主流品牌交换机各主要功能配置与管理教材图书的唯一、最佳选择。查看密码:www.joysin.net第二版前言第一篇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与管理第1章 Cisco Catalyst主要交换机系列选型和应用 1.1 Cisco主要以太网交换机系列 1.1.1 Cisco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 1.1.2 Cisco Catalyst以太网交换机的命名规则 1.1.3 园区网Catalyst交换解决方案 1.1.4 园区网Catalyst交换方案示例 1.2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 1.2.1 Cisco Catalyst 6500系列的主要机型 1.2.2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交换引擎 1.2.3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2.4 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 1.3.1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机型和主要特性 1.3.2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3 Cisco Catalyst 49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4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 1.4.1 Catalyst 4500 系列的主要机型 1.4.2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4.3 Cisco Catalyst 4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5 主要Cisco Catalyst汇聚层交换机 1.5.1 Cisco Catalyst 3750-E系列交换机 1.5.2 Cisco Catalyst 3560-E系列交换机 1.5.3 Cisco Catalyst 3560系列交换机 1.5.4 Cisco Catalyst 3750-X 和 3560-X系列交换机 ? 第2章 Cisco交换机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 2.1 Cisco交换机的IOS系统 2.1.1 初识Cisco IOS系统 2.1.2 Cisco IOS体系结构的发展过程 2.1.3 CatOS与IOS基本特性比较 2.1.4 Cisco IOS 12.4T及以前版本的版本命名规则 2.1.5 Cisco IOS 15.0系列的版本命名规则 2.2 Cisco IOS系统的访问 2.2.1 通过Console接口本地访问IOS 2.2.2 通过Telnet程序远程访问IOS系统的配置 2.3 交换机的初始化配置 2.4 Cisco IOS系统的基本使用 2.4.1 Cisco IOS命令模式 2.4.2 Cisco IOS帮助系统的使用 2.4.3 Cisco IOS命令的缩写 2.4.4 Cisco IOS命令的no和default选项 2.4.5 Cisco IOS的错误提示消息 2.4.6 Cisco IOS的历史命令记录功能 2.4.7 Cisco IOS命令的编辑功能 2.5 Cisco IOS的配置改变日志功能 2.5.1 配置改变通知和日志特征配置 2.5.2 显示配置日志条目和内存使用统计 2.5.3 清除配置日志条目 2.6 Cisco IOS文件系统管理 2.6.1 显示可用的IOS文件系统 2.6.2 设置默认文件系统 2.6.3 显示文件系统中的文件信息 2.6.4 改变当前工作目录 2.6.5 创建和删除目录/文件 2.6.6 复制文件 2.6.7 创建、显示和提取文件 2.7 Cisco IOS交换机第一次使用时的配置 2.7.1 更改Cisco IOS交换机的主机名 2.7.2 Cisco IOS交换机特权级别的配置 2.7.3 Cisco IOS交换机访问密码配置 第3章 Cisco交换机IOS系统映像文件和配置文件管理 3.1 Cisco IOS映像文件 3.1.1 IOS映像命名规则 3.1.2 IOS映像软件特性集 3.1.3 Cisco IOS映像文件格式和查看方法 3.2 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映像 3.2.1 为使用T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2.2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映像文件 3.2.3 使用TFTP上传映像文件 3.3 使用FT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 3.3.1 为使用FT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3.2 使用FT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 3.3.3 使用FT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 3.4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映像文件 3.4.1 为使用RCP协议复制映像文件做准备 3.4.2 使用RCP协议下载映像文件 3.4.3 使用RCP协议上传映像文件 3.5 Cisco IOS映像的其他管理 3.5.1 IOS映像重载计划配置 3.5.2 IOS映像文件的删除 3.5.3 从交换机堆叠成员中复制映像文件 3.5.4 交换机堆叠中的IOS映像自动更新 3.5.5 从ROMmon模式恢复连续启动的交换机 3.5.6 从ROMmon模式恢复中断或者丢失映像的交换机 3.5.7 恢复Cisco交换机到出厂配置 3.5.8 恢复Cisco IOS交换机密码 3.6 Cisco IOS交换机配置文件 3.6.1 IOS配置文件概述 3.6.2 创建和使用IOS配置文件指南 3.6.3 通过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IOS配置文件 3.7 通过使用T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7.1 为使用TFT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7.2 使用T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7.3 使用T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8 通过使用FT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8.1 为使用FT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8.2 使用FT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8.3 使用FT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9 使用RCP协议复制IOS配置文件 3.9.1 为使用RCP协议下载或上传IOS配置文件做准备 3.9.2 使用RCP协议下载IOS配置文件 3.9.3 使用RCP协议上传IOS配置文件 3.10 清除、替换和回滚IOS配置信息 3.10.1 清除启动IOS配置文件 3.10.2 理解Cisco IOS配置回滚 3.10.3 理解Cisco IOS配置替换 3.10.4 替换和回滚IOS配置操作指南 3.10.5 启用IOS配置存档功能 3.10.6 执行IOS配置替换和回滚操作 第4章 Cisco IOS交换机二层接口配置与管理 4.1 IOS交换机上的交换端口及配置与管理 4.1.1 理解两组重要概念 4.1.2 Access端口及数据帧收发规则 4.1.3 Trunk端口及数据帧收发规则 4.1.4 Tunnel端口 4.2 Cisco IOS交换机的其他类型端口 4.2.1 IOS交换机的可路由端口 4.2.2 IOS交换机的SVI接口 4.2.3 IOS交换机的Uplink端口 4.2.4 IOS交换机的EMP 4.2.5 IOS交换机的EPG 4.2.6 IOS交换机的PoE端口 4.3 Cisco IOS交换机接口的基础配置与管理 4.3.1 IOS交换机接口类型和标识 4.3.2 IOS交换机物理以太网接口配置流程 4.3.3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范围配置 4.3.4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范围宏配置 4.3.5 IOS交换机接口配置信息查看 4.3.6 IOS交换机MAC地址信息查看 4.4 Cisco IOS交换机二层接口模式配置 4.4.1 配置二层以太网接口为Access端口 4.4.2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二层Trunk端口 4.4.3 清除IOS交换机中的二层接口配置 4.5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属性配置 4.5.1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默认属性 4.5.2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描述配置 4.5.3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速率和双工模式配置 4.5.4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流控制配置 4.5.5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的Auto-MDIX配置 4.5.6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PoE配置 4.5.7 IOS交换机以太网接口链路状态和中继状态事件配置 4.6 Cisco IOS交换机Tunnel端口及配置 4.6.1 理解IEEE 802.1Q Tunneling技术 4.6.2 IEEE 802.1Q Tunneling配置指南 4.6.3 IEEE 802.1Q Tunnel端口配置 第5章 Cisco IOS交换机 二层协议配置与管理 5.1 Cisco IOS交换机CDP配置与管理 5.1.1 CDP概述 5.1.2 IOS交换机的CDP配置 5.1.3 IOS交换机的CDP监控与维护 5.2 Cisco IOS交换机LLDP和LLDP-MED配置与管理 5.2.1 理解LLDP和LLDP-MED协议 5.2.2 IOS交换机LLDP配置 5.2.3 IOS交换机LLDP-MED配置 5.2.4 在IOS交换机上使用LLDP和LLDP-MED进行监控与管理 5.3 Cisco IOS交换机UDLD配置与管理 5.3.1 UDLD概述 5.3.2 IOS交换机UDLD配置 5.3.3 在IOS交换机上使用UDLD进行监控与管理 第6章 Cisco IOS系统交换机三层以太网接口配置与管理 6.1 Cisco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配置 6.1.1 IOS交换机的三层接口类型 6.1.2 IOS交换机的三层接口基本配置步骤 6.1.3 理解并配置SVI自动状态排除功能 6.1.4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IP MTU的配置步骤和示例 6.1.5 IOS交换机三层接口计数器的配置步骤和示例 6.2 Cisco IOS交换机管理接口的配置 6.2.1 二层固定配置IOS交换机管理接口配置 6.2.2 三层IOS交换机管理接口配置 6.3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配置 6.3.1 以太网通道概述 6.3.2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协议 6.3.3 IOS交换机的默认以太网通道配置 6.3.4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配置指南 6.3.5 IOS交换机二层以太网通道配置 6.3.6 IOS交换机三层以太网通道配置 6.3.7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接口删除 6.3.8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删除 6.4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及配置 6.4.1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方案 6.4.2 IOS交换机以太网通道负载均衡配置 6.5 Cisco IOS交换机端口绑定 6.5.1 开启端口安全功能实现端口与MAC地址的绑定 6.5.2 配置MAC地址扩展ACL实现端口绑定 6.5.3 配置IP ACL和MAC扩展ACL实现端口绑定 第7章 Cisco IOS交换机级联和堆叠配置与管理 7.1 交换机的级联 7.1.1 两种交换机级联方案 7.1.2 光纤端口的级联 7.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基础 7.2.1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概述 7.2.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电缆的选择与连接 7.2.3 Cisco IOS交换机中的全带宽和半带宽堆叠连接 7.2.4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协议兼容建议 7.2.5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形成 7.2.6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主的选举和再选举 7.3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配置与管理 7.3.1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配置情形 7.3.2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号的分配与管理 7.3.3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优先级值的配置与管理 7.3.4 Cisco IOS交换机启用永久MAC地址功能 7.3.5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预备交换机配置与管理 7.3.6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自动更新和自动建议配置 7.3.7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自动更新和自动建议消息示例 7.3.8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非兼容软件映像的更新 7.3.9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的访问 7.3.10 Cisco IOS交换机堆叠成员的访问 第8章 Cisco IOS交换机VLAN和VTP配置与管理 8.1 VLAN基础 8.1.1 理解VLAN的形成和工作原理 8.1.2 通过两个实际问题加深对VLAN的理解 8.1.3 理解冲突域和广播域 8.1.4 VLAN技术诞生的历史背景 8.1.5 VLAN的主要特性 8.1.6 VLAN的主要划分方式 8.2 Cisco IOS交换机VLAN基础 8.2.1 Cisco IOS交换机的VLAN范围 8.2.2 Cisco IOS交换机的VLAN端口成员模式 8.2.3 Cisco IOS交换机的默认VLAN配置 8.3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 8.3.1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以太网VLAN配置指南 8.3.2 Cisco IOS交换机的两种VLAN配置模式 8.3.3 Cisco IOS交换机普通范围VLAN保存 8.3.4 Cisco IOS交换机以太网VLAN的创建与编辑 8.3.5 指派静态访问端口到VLAN中 8.4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 8.4.1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配置指南 8.4.2 Cisco IOS交换机扩展范围VLAN的创建与编辑 8.4.3 使用IOS系统内部VLAN ID创建扩展范围VLAN 8.5 Cisco IOS交换机VLAN中继 8.5.1 Cisco IOS交换机VLAN中继概述 8.5.2 Cisco IOS交换机的ISL和802.1Q帧格式 8.6 Cisco IOS交换机VTP基础 8.6.1 Cisco IOS交换机VTP概述 8.6.2 Cisco IOS交换机VTP工作模式 8.6.3 Cisco IOS交换机VTP域 8.6.4 Cisco IOS交换机VTP通告和VTP消息 8.6.5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 8.6.6 Cisco IOS交换机VTP修剪 8.7 Cisco IOS系统交换机VTP配置 8.7.1 Cisco IOS交换机默认VTP配置 8.7.2 Cisco IOS交换机VTP配置指南 8.7.3 Cisco IOS交换机VTP模式配置 8.7.4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3密码配置 8.7.5 Cisco IOS交换机VTP版本3主服务器配置 8.7.6 Cisco IOS交换机VTP修剪配置 8.7.7 为未打标记的通信配置本地VLAN 8.7.8 Cisco IOS交换机每端口VTP的配置 8.7.9 向VTP域中添加VTP客户机 第9章 Cisco IOS交换机PVLAN 和VMPS配置与管理 9.1 PVLAN基础 9.1.1 PVLAN架构 9.1.2 PVLAN中的各种VLAN及端口用途 9.1.3 PVLAN的主要应用 9.1.4 跨越多个交换机的PVLAN 9.1.5 PVLAN与其他功能的关系 9.2 Cisco IOS交换机PVLAN配置与管理 9.2.1 主VLAN和从VLAN配置指南 9.2.2 PVLAN端口配置指南 9.2.3 配置PVLAN功能时其他功能的限制 9.2.4 指派一个VLAN作为PVLAN的配置与管理 9.2.5 关联从VLAN到主VLAN的配置与管理 9.2.6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主机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7 把二层接口作为隔离PVLAN中继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8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中继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9 把二层接口作为PVLAN混杂端口的配置与管理 9.2.10 允许从VLAN流入通信路由的配置与管理 9.3 Cisco IOS交换机PVLAN综合配置示例 9.3.1 基本PVLAN配置示例 9.3.2 跨越多交换机的PVLAN配置综合示例 9.4 Cisco交换机VMPS基础 9.4.1 VMPS概述 9.4.2 VMPS服务器的安全模式 9.4.3 Fallback VLAN和违规VMPS客户机请求 9.5 Cisco IOS交换机VMPS配置与管理 9.5.1 Cisco交换机VMPS配置指南 9.5.2 配置VMPS数据库 9.5.3 Cisco CatOS交换机VMPS服务器配置 9.5.4 VMPS客户机配置 9.5.5 VLAN成员的再次确认 9.5.6 再次确认时间间隔配置 9.5.7 重试时间间隔配置 9.5.8 改变再次确认时间间隔 9.5.9 改变重试次数 9.5.10 管理和监控VMPS 9.5.11 基于MAC地址的VLAN配置示例 第10章 Catalyst交换机VLAN桥接与路由配置 10.1 Fallback桥接配置 10.1.1 Fallback桥接概述 10.1.2 默认Fallback桥接配置 10.1.3 创建桥接组 10.1.4 调整生成树参数 10.1.5 调整BPDU间隔 10.1.6 监控和维护Fallback桥接 10.2 VLAN间路由配置思路和示例 10.2.1 纯IOS或IOS/CatOS混合系统环境中的VLAN间路由配置思路和示例 10.2.2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M上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3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M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4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5 在CatOS交换机上利用RSFC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6 使用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思路 10.2.7 使用外部Cisco 7505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10.2.8 利用外部Catalyst 8510 CSR交换式路由器配置VLAN间路由的示例 第11章 Cisco IOS交换机STP、 RSTP和MSTP基础 11.1 理解IEEE 802.1D STP 11.1.1 STP的由来 11.1.2 STP的基本功能和工作原理 11.1.3 理解网桥ID 11.1.4 理解STP BPDU(网桥协议数据单元) 11.1.5 STP运作规则 11.1.6 STP角色选举 11.1.7 理解根网桥选举 11.1.8 生成树拓扑生成原理 11.2 IEEE 802.1D STP端口状态 11.2.1 STP端口状态概述 11.2.2 阻塞状态 11.2.3 侦听状态 11.2.4 学习状态 11.2.5 转发状态 11.2.6 禁用状态 11.2.7 STP工作原理解析示例 11.3 IEEE 802.1D STP的增强特性 11.3.1 PortFast(端口快速) 11.3.2 UplinkFast(级联快速) 11.3.3 BackboneFast(骨干快速) 11.3.4 BPDU Guard(BPDU保护) 11.3.5 Root Guard(根保护) 11.3.6 Loop Guard(环路保护) 11.4 理解IEEE 802.1w RSTP 11.4.1 RSTP概述 11.4.2 RSTP端口角色和拓扑 11.4.3 RSTP的快速收敛原理 11.4.4 RSTP端口角色同步原理 11.4.5 RSTP BPDU格式和处理方式 11.5 理解Cisco专有的PVST、PVST+和Rapid-PVST+ 11.5.1 生成树技术发展历史回顾 11.5.2 Cisco PVST 11.5.3 Cisco PVST+和Rapid-PVST+ 11.5.4 交换机堆叠中的PVST+或Rapid-PVST+生成树 11.6 理解IEEE 802.1s MSTP 11.6.1 MSTP生成树类型 11.6.2 MSTP区域及工作原理 11.6.3 MSTP的其他特性 11.6.4 MSTP与其他生成树协议的互操作性 11.6.5 Cisco与H3C交换机生成树模式的协同能力 第12章 Catalyst交换机STP/RSTP/MST配置与管理 12.1 Cisco IOS交换机的STP配置 12.1.1 默认STP配置 12.1.2 改变生成树模式 12.1.3 启用扩展系统ID 12.1.4 配置根交换机 12.1.5 配置从根交换机 12.1.6 配置端口优先级 12.1.7 配置端口开销 12.1.8 配置VLAN网桥优先级值 12.1.9 配置hello时间 12.1.10 为VLAN配置转发延时 12.1.11 为VLAN配置最长生存时间 12.2 Cisco IOS交换机生成树负载均衡配置示例 12.2.1 使用STP端口优先级进行负载均衡的配置示例 12.2.2 使用STP端口路径开销进行负载均衡的配置示例 12.3 Cisco IOS交换机的MSTP配置 12.3.1 默认的IOS系统MST配置 12.3.2 IOS系统MSTP配置指南 12.3.3 指定MST区域配置和启用MSTP 12.3.4 配置MST根交换机 12.3.5 配置从根交换机配置 12.3.6 配置端口优先级 12.3.7 配置路径开销 12.3.8 网桥优先级配置 12.3.9 Hello时间配置 12.3.10 转发延时配置 12.3.11 最大生存时间配置 12.3.12 最大跃点数配置 12.3.13 链接类型指定 12.3.14 显示MST配置和状态 12.4 Cisco IOS系统生成树增强特性配置 12.4.1 启用根保护 12.4.2 配置PortFast 12.4.3 配置PortFast BPDU保护 12.4.4 配置PortFast BPDU过滤 12.4.5 配置UplinkFast 12.4.6 配置BackboneFast 12.4.7 配置环路保护(Loop Guard) 12.5 PVST+到Rapid-PVST的迁移配置示例 12.5.1 两台分布层交换机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2 两台汇聚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3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上的原始PVST+生成树配置 12.5.4 两台接入层交换机的UplinkFast和BackboneFast原始配置 12.5.5 接入层Access 1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6 接入层Access 2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7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5.8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分布层交换机上的迁移配置 12.5.9 混合模式下的调试输出 12.5.10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 12.6 PVST+到MSTP的迁移配置示例 12.6.1 PVST+模式迁移到MSTP模式的配置综述 12.6.2 Distribution 1和Distribution 2两分布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3 Services 1和Services 2两汇聚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4 Access 1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5 Access 2接入层交换机的迁移配置 12.6.6 迁移后的配置校验 第二篇 H3C交换机配置与管理第13章 H3C主要交换机系列 选型和主要应用 13.1 H3C主要以太网交换机系列 13.1.1 H3C以太网交换机的分类 13.1.2  H3C交换机命名规则 13.2 H3C S9500E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2.1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2.2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2.3  S9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3 H3C S9500交换机系列选型及应用 13.3.1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3.2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3.3  S9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4 H3C S7500E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4.1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控板和业务接口板 13.4.2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4.3  S7500E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5 H3C S7500系列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5.1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交换引擎和业务接口板 13.5.2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功能特性 13.5.3  S7500系列交换机的主要应用 13.6 H3C汇聚层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1 H3C S58系列万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2 H3C S5600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3 H3C S5500-EI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4  H3C S5500-SI系列千兆汇聚交换机选型及应用 13.6.5 H3C S3600系列百兆汇聚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 H3C接入层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1 S5100-EI系列千兆接入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2 H3C S510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3 H3C S5120-E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4  H3C S512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5 H3C S3100-E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13.7.6 H3C S3100-SI系列交换机的选型及应用 第14章 H3C交换机操作系统 的基本使用 14.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的登录 14.1.1 H3C交换机的软件版本 14.1.2 H3C交换机CLI的登录方式及基本配置 14.2 H3C交换机Console本地登录配置 14.2.1 认证方式为None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2.2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2.3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的Console端口登录配置 14.3 H3C以太网交换机Telnet登录配置 14.3.1 认证方式为None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3.2 认证方式为Password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3.3 认证方式为Scheme时的Telnet登录配置 14.4 H3C交换机Web登录 14.5 H3C以太网交换机命令行视图和命令行约定 14.6 H3C交换机CLI命令级别和用户级别 14.6.1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级别和用户级别 14.6.2 设置CLI命令级别 14.6.3 切换用户级别的方法和配置示例 14.7 H3C以太网交换机CLI的使用 14.7.1 使用H3C交换机CLI的在线帮助 14.7.2 H3C交换机CLI显示控制操作 14.7.3 H3C交换机CLI历史命令查询操作 14.7.4 H3C交换机CLI典型错误信息 14.7.5 H3C交换机CLI命令的缩写 14.7.6 H3C交换机CLI命令的编辑 14.7.7 H3C交换机CLI的其他特性 14.8 H3C交换机文件系统管理 14.8.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目录操作 14.8.2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的文件操作 14.8.3 H3C交换机Flash:操作 14.8.4 H3C交换机文件系统管理示例 第15章 H3C交换机操作系统映像和配置文件管理 15.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中的文件类型 15.1.1 H3C交换机软件系统文件属性 15.1.2 H3C交换机启动文件顺序选择 15.1.3 H3C交换机文件属性配置 15.2 H3C交换机BOOTROM引导程序和主机程序的加载 15.2.1 通过Console口利用XModem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2 通过以太网口利用TFTP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3 通过以太网口利用FTP进行的本地加载 15.2.4 通过FTP进行远程加载 15.2.5 远程升级H3C交换机的配置示例 15.3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 15.3.1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操作方法 15.3.2 H3C交换机配置文件管理示例 15.4 H3C交换机系统基本配置和管理 15.5 H3C交换机密码恢复 第16章 H3C交换机以太网接口基本配置与管理 16.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类型及报文收发规则 16.1.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类型 16.1.2 H3C交换机三种类型以太网端口报文收发规则 16.2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配置 16.2.1 H3C交换机Combo口配置 16.2.2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基本属性配置 16.2.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的流控制功能配置 16.2.4 H3C交换机端口报文流量阈值或大小配置 16.2.5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环回测试功能配置 16.2.6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进行环回监测功能配置 16.2.7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连接电缆检测功能的启用 16.2.8 端口组配置 16.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的配置显示和维护 16.4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汇聚配置与管理 16.4.1 H3C交换机的手工端口汇聚 16.4.2 H3C交换机静态LACP汇聚 16.4.3 H3C交换机动态LACP汇聚 16.4.4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类型 16.4.5 H3C交换机手工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6 H3C交换机静态LACP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7 H3C交换机动态LACP端口汇聚组配置 16.4.8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管理 16.4.9 H3C交换机端口汇聚组配置示例 16.5 H3C交换机的端口绑定配置 16.5.1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绑定配置 16.5.2 H3C交换机端口绑定配置管理 16.5.3 H3C交换机端口绑定配置示例 16.6 H3C交换机MAC地址转发表管理 16.6.1 交换机的MAC地址学习 16.6.2 MAC地址表项的分类与特点 16.6.3 MAC地址转发表管理配置 16.6.4 H3C交换机MAC地址转发表管理典型配置举例 16.7 H3C交换机IP地址配置与管理 16.7.1 H3C交换机三层接口IP地址配置 16.7.2 H3C交换机IP地址配置举例 16.7.3 H3C交换机IP地址管理 16.8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配置与管理 16.8.1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的主要特性 16.8.2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配置 16.8.3 H3C交换机以太网端口隔离管理 16.8.4 H3C交换机端口隔离典型配置综合示例 第17章 H3C交换机二层协议配置与管理 17.1 H3C交换机ARP配置与管理 17.1.1 H3C交换机ARP基本配置 17.1.2 H3C交换机免费ARP配置 17.1.3 H3C交换机ARP配置信息管理 17.2 H3C交换机ARP攻击防御配置 17.2.1 主要ARP安全隐患及相关H3C预防技术 17.2.2 动态ARP表项学习最大数目配置 17.2.3 ARP报文源MAC一致性检查配置 17.2.4 基于网关IP/MAC的ARP报文过滤功能配置 17.2.5 ARP入侵检测功能配置 17.2.6 ARP报文限速功能配置 17.2.7 H3C交换机ARP入侵检测和报文限速配置示例 17.2.8 H3C交换机基于网关IP/MAC的ARP报文过滤配置示例 17.2.9 H3C交换机ARP泛洪攻击预防配置示例 17.3 H3C交换机代理ARP配置 17.3.1 ARP代理简介 17.3.2 H3C交换机ARP代理配置 17.4 H3C交换机MFF配置与管理 17.4.1 MFF的主要特性 17.4.2 H3C交换机MFF配置 17.4.3 H3C交换机MFF配置管理 17.4.4 H3C交换机MFF典型配置示例 17.5 H3C交换机DLDP配置与管理 17.5.1 DLDP简介 17.5.2 DLDP协议报文 17.5.3 DLDP协议的状态和定时器 17.5.4 DLDP的工作机制 17.5.5 DLDP的链路自动恢复机制 17.5.6 H3C交换机DLDP基本配置 17.5.7 H3C交换机DLDP状态重置配置和DLDP配置管理 17.5.8 H3C交换机DLDP配置示例 17.6 H3C交换机Smart Link配置与管理 17.6.1 Smart Link简介 17.6.2 Smart Link的工作原理 17.6.3 H3C Smart Link交换机配置 17.6.4 Smart Link配置管理 17.6.5 H3C交换机Smart Link配置示例 17.7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与管理 17.7.1 Monitor Link的工作原理 17.7.2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 17.7.3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管理 17.7.4 H3C交换机Monitor Link配置示例 第18章 H3C交换机IRF堆叠 配置与管理 18.1 H3C IRF技术与配置 18.1.1 H3C IRF简介 18.1.2 H3C交换机IRF堆叠原理 18.1.3 H3C交换机IRF堆叠的主要技术 18.1.4 H3C交换机IRF的自动堆叠机制 18.2 H3C交换机IRF堆叠配置与管理 18.2.1 H3C交换机Fabric端口配置 18.2.2 H3C交换机UnitID配置 18.2.3 H3C交换机Unit名配置 18.2.4 H3C交换机IRF Fabric名配置 18.2.5 H3C交换机IRF自动堆叠功能配置 18.2.6 H3C S3600系统交换机中的堆叠认证配置 18.2.7 H3C交换机IRF堆叠管理 18.2.8 H3C S5600系列交换机IRF配置示例 18.2.9 H3C S3600系列交换机IRF堆叠配置示例 18.3 H3C交换机IRF2工作原理 18.3.1 IRF2软件体系架构 18.3.2 IRF2的底层转发实现 18.3.3 IRF2的物理连接 18.3.4 IRF2的形成 18.3.5 IRF2拓扑收集 18.3.6 IRF2角色选举 18.3.7 IRF2成员管理 18.3.8 IRF2软件系统管理 18.3.9 多IRF2冲突检测 18.3.10 H3C交换机IRF2互联方案 18.4 H3C交换机IRF2基本配置 18.4.1 IRF2配置前的准备和基本配置、管理任务 18.4.2 IRF域编号配置 18.4.3 IRF2成员编号配置 18.4.4 IRF2端口配置 18.4.5 IRF2成员优先级配置 18.4.6 IRF2成员设备描述信息配置 18.4.7 IRF2链路负载分担类型配置 18.4.8 IRF2的桥MAC保留时间配置 18.4.9 启用IRF2系统启动文件的自动加载功能 18.4.10 IRF2链路down延迟上报功能配置 18.5 IRF2 MAD配置 18.5.1 IRF2 LACP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2 RF2 BFD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3 IRF2 ARP MAD检测原理及配置 18.5.4 IRF2 MAD故障恢复 18.5.5 含LACP MAD检测的IRF2配置示例 18.5.6 含BFD MAD检测的IRF2配置示例 18.5.7 含ARP MAD检测的IRF配置示例 18.6 IRF2系统的访问与管理 18.6.1 访问Master 18.6.2 访问Slave 18.6.3 IRF2配置管理 第19章 H3C交换机VLAN 配置与管理 19.1 H3C交换机VLAN基础 19.2 H3C交换机VLAN创建和基本属性配置 19.2.1 VLAN的创建、标识和显示配置 19.2.2 H3C交换机VLAN接口基本属性配置 19.2.3 H3C交换机VLAN管理 19.3 H3C交换机基于端口VLAN配置 19.3.1 基于端口VLAN简介 19.3.2 将Access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3 将Trunk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4 把Hybrid端口添加到VLAN中 19.3.5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一 19.3.6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二 19.3.7 基于端口VLAN的配置示例三 19.4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VLAN配置 19.4.1 H3C交换机基于协议VLAN的工作原理 19.4.2 H3C基于协议VLAN配置 19.4.3 基于协议VLAN的配置示例 19.5 H3C交换机基于IP子网VLAN配置 19.5.1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 19.5.2 基于IP子网VLAN的配置示例 19.6 H3C交换机基于MAC地址VLAN配置 19.6.1 基于MAC地址VLAN的实现机制 19.6.2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配置 19.6.3 动态触发端口加入静态MAC VLAN配置 19.6.4 手动配置静态MAC VLAN配置示例19.7 H3C交换机GVRP VLAN注册配置与管理 19.7.1 GVRP消息和定时器 19.7.2 GVRP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模式 19.7.3 H3C交换机GVRP功能启用和注册模式配置 19.7.4 H3C交换机GARP定时器配置 19.7.5 H3C交换机GVRP管理 19.7.6 H3C交换机GVRP简单配置示例 19.7.7 H3C交换机GVRP综合配置示例 19.8 H3C交换机VLAN间路由配置示例 19.8.1 通过IP路由实现VLAN间的路由配置示例 19.8.2 通过以太网子接口实现VLAN间单臂路由配置示例 第20章 H3C交换机隔离用户VLAN和超VLAN配置与管理 20.1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基础 20.1.1 Isolate-user-VLAN简介 20.1.2 Isolate-user-VLAN工作原理 20.1.3 Isolate-user-VLAN配置同步 20.1.4 Isolate-user-VLAN MAC地址同步 20.2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配置与管理 20.2.1 Isolate-user-VLAN配置 20.2.2 Secondary VLAN配置 20.2.3 Isolate-user-VLAN和SecondaryVLAN间映射配置 20.2.4 Isolate-user-VLAN管理 20.2.5 H3C交换机Isolate-user-VLAN配置示例 20.3 H3C交换机Super VLAN配置与管理 20.3.1 Super VLAN聚合原理 20.3.2 Sub VLAN主机的三层通信原理 20.3.3 H3C交换机Super VLAN配置 20.3.4 H3C交换机Super VLAN管理 20.3.5 Super VLAN简单配置示例 20.3.6 H3C交换机Super VLAN综合配置示例 第21章 H3C交换机MSTP配置与管理 21.1 H3C交换机MSTP基础 21.1.1 MSTP简介 21.1.2 H3C交换机MSTP的基本概念 21.1.3 MSTP的端口角色 21.1.4 MSTP的端口状态及收敛机制 21.1.5 MSTP拓扑计算原理 21.2 H3C交换机MSTP基本配置与示例 21.2.1 MSTP基本配置任务 21.2.2 MST域配置 21.2.3 指定根交换机或备份根交换机 21.2.4 当前交换机桥优先级配置 21.2.5 端口对MSTP报文的识别/发送方式配置 21.2.6 MSTP工作模式配置 21.2.7 MST域最大跳数配置 21.2.8 MSTP交换网络的网络直径配置 21.2.9 MSTP时间参数配置 21.2.10 超时时间因子配置 21.2.11 端口最大发送速率配置 21.2.12 边缘端口配置 21.2.13 端口点对点链路配置 21.2.14 端口路径开销配置 21.2.15 端口优先级配置 21.2.16 开启MSTP特性 21.2.17 H3C交换机MSTP配置示例 21.3 H3C交换机MSTP扩展特性配置 21.3.1 BPDU保护功能配置 21.3.2 Root保护功能配置 21.3.3 环路保护功能配置 21.3.4 防止TC-BPDU报文攻击配置 21.3.5 BPDU报文拦截功能配置 21.4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与示例 21.4.1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 21.4.2 H3C交换机MSTP摘要侦听特性配置示例 21.5 H3C交换机MSTP网络管理 21.5.1 端口状态快速转换配置 21.5.2  端口生成树模式迁移操作 21.5.3 MSTP配置日志和消息管理 21.5.4 MSTP维护和管理命令
您可能需要的
[] [] [] []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h3c irf2 配置实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