哒嚒祖师爷什么时候生日生日

三代祖师_百度百科
三代祖师(1164年-1203年),宋朝福建禅门临济宗高僧,俗名林珌,法号自超,福建永泰人,生于德化(今泉州市德化县),幼年即笃信佛教。
三代祖师简介
十二岁出家于南京少平寺,十五岁时回闽,在德化县太湖山弘法,创建龙湖寺,时常为善信开示弘法,并举行法会趋吉避凶,有奇效,人称祖师是三代佛(过去七佛中第三佛,毗舍浮佛)转世,故称其为“三代祖师”。圆寂之后,乡民在龙湖寺奉祀神位,从此成为祖庙。今日台湾、南洋等地皆有祖师分香。
台湾嘉义县鹿草乡碧潭龙湖宫三代祖师金身
南安溪东三代祖师坛
南安乐峰镇安福堂三代祖师
南安乐峰镇安福堂三代祖师
三代祖师与龙湖寺的因缘
三代祖师龙湖寺简介
龙湖寺是德化四大名刹之一,也是闽台众多三代祖师寺庙的发祥地。龙湖寺位于美湖乡上漈村西北部的龙湖山(古名太湖山,又名金碧峰),海拨1350米,山顶平凹如船,四山环绕,旁有十二峰罗列,古木参天,绿茵遍地,风景幽雅。凹处有池阁数丈,一碧如镜,景幽太空,名叫青草湖。湖外转北处,有一泉水,从石涧流注,点滴如珠,春不盈冬不竭,名为碧水池,寺庙就建在金峰碧水之中。
据《龙湖寺灯谱》、《德化县志》(乾隆版)以及《金山五口林族谱》等资料记载:“三代祖师为毗舍浮佛转世现身”,毗舍浮佛为贤劫七佛中的第三位佛,故佛教信徒称其为“三代祖师”或“三代浮佛”。三代祖师俗姓林,名王必,法号自超,祖籍福建省永福县仁义里下姑保,宋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甲申十二月初四辰时生于德化县上涌莹格墩(现德化二中校址),12岁出家南京少平寺为僧,师承天石崧和尚,三年后遵师嘱:“龙起西方,遇水兴波,遇湖则止”。遍历名山,忽一日梦异人导往太湖山,见古木流泉回非凡境。即登龙湖山观看,见到眼前四山环抱,一水纤回,宛然一小竺转绎。于是在龙湖山选址建寺,延结道侣,请求经签,道行高超,广行施济,治瘴疾,保丰年,功德无量。宋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壬戌十二月初四辰时,修成正果,坐化于龙湖山(现存有坐化台),时年39岁。后人塑像奉祀,尊崇为“临济正宗,龙湖法派,万代碧天——卓锡开基碧水三代祖师。普庵祖师于元文宗至年间(公元年)由江西宜春传入龙湖寺,成为镇殿祖师之一。
三代祖师龙湖寺兴衰
龙湖寺,由三代祖师创建于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戊午年间。祖师坐化后,承钵天衣法善和尚及法性、法宝和尚,在善信陈惠佐、章元嘉支持下,弘恢基趾,盖造殿堂。至宋末德佑乙亥(公元1275年)年间两殿俱立,香火兴旺。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毁于火灾,一度衰落。几年后,尊美村(现美湖村)人林正旺施田舍山募众重建。肇工于丁酉,竣事己亥(公元年)。此后,经过世代四邻各村民众艰苦创业,寺庙逐渐扩大,拥有寺堂三殿(即金刚堂、释迦堂、祖师堂)及门亭、僧舍、翰墨楼、香客房、膳房等一系列建筑共99间,规模宏大,殿堂辉煌,殿堂四根点金大柱每根直径55公分(石柱尚在),香火再度昌盛。但时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火微弱,至七十年代,佛像被毁,殿堂被拆,文物散失。古刹成为一片废墟,再度衰落。
龙湖寺经二度兴衰,时至1980年农历正月初,上漈人林兴校、林仁爽、林和平父子及林仁德、林让堂等人联合在龙湖寺原址兴建“诚心楼”,香火复而延燃。日,信徒林兴校邀请龙湖寺所属“九保”集资1270元,雕塑三代祖师、普庵祖师、释迦观音诸佛祖神像8尊,开眼定位供奉。1985年农历五月初六,在48代寺僧万年和尚和林兴校主持下,邀请“九保”代表集会,成立“龙湖寺筹委会”,因时机不成熟,筹建工作没进展。日,台湾三代祖师联谊会李荣一会长、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先生寻找佛祖追踪至龙湖寺,对重建龙湖寺均表迫切心愿。日,林仁礼、林兴校、林悌设、林兴桥等人在上漈村再次邀请“九保”代表集会,成立“龙湖寺修建筹备会”,着手做好宣传联络等工作。日,由县政协主席李孝仪、副主席梁丁云、县台工部长王联碧、县政府办宗教科长廖书宪等人牵头,邀集林让评、林植民、林兴尊、李孝信等人一同到上漈村,正式成立龙湖寺修建理事会和筹建处,推选林仁礼为理事长,陈志纯为筹建处第一主任,聘请一批较有名望的人士为顾问和名誉理事长。会上制定了《龙湖寺修建简章》和《龙湖寺修建财务管理制度》,接着由美湖乡政府呈办审批手续。日泉州市宗教局正式批准修建。同年7月成立“美龙公路指挥部”,8月8日动工开辟公路,至11月5日修建完成7.2公里简易公路。当天,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拜香团一行21人,在李孝仪、王联碧等领导陪同下,首次驱车登临龙湖寺,参拜三代祖师及观摩坐化台、佛墓等圣迹。龙湖寺为台湾三代祖师诸庙的发源地得到确认。日(农历乙亥十一月十九日),举行了龙湖寺重建奠基仪式,同年6月主殿设计图纸经筹建处审议通过,7月中旬正式施工。在筹建过程中得到县、乡领导的支持,县政府和市、县交通局、县财政局等单位先后拨款22万元,支持修建公路,为修复古迹提供很大帮助。
龙湖寺修建规模宏大,分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殿和卧佛殿四大殿堂。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投入300多万元,新开公路及路面硬化投入近500万元,总计投资800多万元人民币。
三代祖师在台湾各地信徒众多,建庙奉祀有台北县树林镇宝宁宫、台北县平溪乡顺安宫、嘉义县鹿草乡龙湖宫、台南县善化镇小新里祖师庙、屏东县新园乡福隆宫、屏东县九如乡清水宫等六处,每年各地轮流作东,聚会一次。虽然各庙宇香火兴旺,但其信徒却不知三代祖师的来源,有心发扬祖师之神灵,却无脉可寻。台湾弟子遍查访问佛、道教及庙宇、神明记载等有关书籍均无所获,最后仅在“国立中央图书馆”所藏各省地方志及福建通纪中略有所载。信徒曾到河南登封县、福建漳州等地寻访,亦无所得。1993年台湾嘉义龙湖宫林逸民先生到安溪县赤岭寻访祖时,见当地民众亦多奉祀三代祖师,并倾听长者细说祖师显灵、济世神迹,然亦无人能知祖师从何而来。仅知是“湖头”或是“龙湖”。于是托当地亲友林振文先生利用闲暇时间到处探寻,至1994年春,终于在德化县美湖乡上漈村金碧峰上,依清朝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所遗三代祖师碑记文所载,才得知龙湖寺为三代祖师之发祥地。1994年秋,林逸民先生邀李荣一会长到德化寻“根”谒祖。在当地人林兴桥引导下,徒步二个多小时到达龙湖寺参拜三代祖师。林兴桥讲述了当年龙湖寺之宏观,香火鼎盛,各地登山参拜之人络绎不绝,龙湖神迹,常显灵验,可惜于七十年代寺宇被拆除,古迹遭破坏。如今虽偶有虔诚人士前来膜拜,但因路况不佳,登山不易,膜拜之人已不足当年之千之一。当地人林仁礼藏留一册《龙湖灯谱》,内载三代祖师生平史迹及各年代龙湖寺修建经过。林逸民先生知道此事后,要求把此书复印带回台湾,加以宣传。
1995年春,德化县政协主席李孝仪给林逸民先生写信,说明德化县美湖乡等地乡亲发起重修龙湖寺,并已成立修建董事会及筹建处,附近村民开始开道路、建桥梁,县交通局、财政局等答应补助部分款项,重建架构略有规划。请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各庙宇鼎力支持,并寄去龙湖寺修建简章一份。台北市德化同乡会郑点金先生也积极邀请台湾地区人士共襄盛举。
1995年11月,在李荣一会长的带领下,台北宝宁宫、嘉义龙湖宫、台南祖师及屏东福隆宫、清水宫之主任、副主任委员、干事及热心人士等16人以虔诚之心,齐登龙湖寺,受到当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与招待。从美湖乡至龙湖山的公路已经修通,车队可直达龙湖寺。他们登上金碧峰参拜了三代祖师,再攀右山仓岑参观祖师坐化台及佛墓,佛墓上祖师石刻佛像栩栩如生,众人均拍照留念。回程后,在美湖乡政府举行了座谈会,商讨修建龙湖寺有关事宜,各庙宇的主任们均表示强烈的赞助意愿。
日,林逸民先生代表台湾地区联谊会参加了龙湖寺重建奠基典礼。并从曾任龙湖寺住持纪提师父处得到了崇圣天湖岩及文明灯谱各1册,内载龙湖寺一脉相承历史渊源及三代祖师生平史变,余将之影印携回整理,加上原《龙湖灯谱》共3份装订成册,供研究龙湖寺三代祖师之历史参考。
1996年元月30日,县政协主席、德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李孝仪,县台办主任、德台民间交流协会副会长王联碧等四人,应台湾省顺天护国宫管委会主任委员袁金水先生的邀请,至台北、基隆、宜兰、桃园、新竹、台中、嘉义、彰化、台南、高雄、屏东等主要城市进行了为期十天的访问交流活动。2月4日至6日,在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会长李荣一先生及何长贵、林逸民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龙湖寺三代祖师分衍在台湾地区的五座宫庙。各宫庙均组织了盛大的欢迎队伍,安排专场座谈会。在座谈中,他们谈到,曾多次到大陆,走访几个省份,最后在德化龙湖山寻到三代祖师开基佛祖地而高兴,并为共商复建龙湖祖殿出谋献策。经李荣一全长与各庙宇主任委员会商议,各捐新台币10万元,总计50万元。同时决定每年组团前往龙湖寺参观访问。台湾《中国时报》于2月6日刊载了《三代祖师牵线两岸宗教交流》的专题报道。通过交流交往,加深了友情,促进海峡两岸宗教言文化交流。
日,由县政协主席、德台民间交流协会会长李孝仪牵头,召开了《龙湖寺历史研讨会》。台湾地区三代祖师联谊会会长李荣一带领100多人参加研讨,本省龙岩、大田、仙游、南安、晋江等地也派代表参加,会上交流了十多篇文章及有关资料,台湾各寺庙负责人均在会上发言。经过研讨论证,各地都认同龙湖寺是三代祖师的发祥地。
龙湖寺与台湾诸三代祖师庙,香火传薪,同出一脉。随着海峡两岸三代祖师信众的不断联系,闽台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交往不断加强,从而增进了友谊,促进祖国早日团结统一。查看: 5633|回复: 4
达摩祖师生日
公历11.26日星期三(农历10.5)
在线时间 小时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本帖最后由 泥猴摄影 于
12:18 编辑
item-001D4207-E2EEED52.0.jpg (219.59 KB, 下载次数: 4)
12:11 上传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南印度国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种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来奉上西天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到此国来,受到国王供养。般若多罗知道菩提多罗前世因缘,便叫他同两个哥哥辨析其父亲施舍的宝珠,以试探他,让他阐发心性的精髓。然后对他说:“你对于各种法道,已经博通。达摩就是博通的意思,你应该叫达摩。”于是他改号叫菩提达摩。他问师父:“我得了佛法以后,该往哪一国去作佛事呢?听您的指示。”师父说:“你虽然得了佛法,但是不可以远游,暂时住在印度。等我寂灭六十七年以后,你就到震旦(即中国)去。广传佛教妙法,接上这里的根。切莫急着去,那会让教派在震旦衰微的 。” 达摩又问 :“东方有能够承接佛法的大器吗?千年以后,教派会有什么灾难吗?”师父说:“你所要推行教化的地方,获得佛法智慧的人不计其数。我寂灭六十多年以后,那个国家会发生一场灾难 。水中的花布,自己好好铺降。你去了那里,不要在南方居住。那里只崇尚功业作为,看不见佛家道理。你就是到了南方,也不要久留。听我的偈语:‘跋山涉水又逢羊,独自急急暗渡江。可爱东土双象马,二珠嫩桂久昌昌。”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有什么事?”师父说:“此后一百五十年,会发生一场小灾难。听我的谶语:心中虽吉外头凶,川下僧房名不中。为遇独龙生武子,忽逢小鼠寂无穷。”达摩又问:“这以后又怎么样?”师父说:“二百二十年以后,会见到林子里有一个人证得了道果 。 听我的谶语 :震旦虽广别无路,要借儿孙脚下行。金鸡解御一粒粟,供养十方罗汉僧。” 般若多罗又把各段偈颂演说了一遍,内容都是预言佛教的发展,教派的兴衰(详见《宝林传》和《圣胄集》)。 达摩恭承教义, 在师父身边服役将近四十年,从来没有懈怠。当时有两位佛教大师,一位叫佛大先、一位叫佛大胜多。二人本同达摩一块儿学习佛陀跋陀小乘禅观。佛大先遇上般若多罗尊者后,舍小乘而修大乘,和尊者共同化导人民,当时号称“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却把他的徒众又分为六宗 :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宗囿于己见,自图发展,支系茂密,弟子众多。达摩叹道:“一位老师已经陷入不同的佛教支派了,何况还要枝叶茂盛地分为六宗?我要是不除掉这多余的**,他们就会永远被邪见所纠缠。”说罢,小施法力,来到有相宗的寺庙,问:“一切法为什么都叫做实相?”僧众中有一位叫萨婆罗的尊长回答:“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达摩说:“如果各种相互不交错就叫实相,该怎么定呢?” 对方说:“各种相其实没有定。如果有定,怎么叫做实呢?”达摩说:“各种相不定,便叫实相。你今天说不定,是怎么得来的呢?”对方说:“我说不定,不是说各种相;如果说各种相,意思也是这样。”达摩说:“你说不定应该是实相,定其实就是不定,也就不是实相了”对方说:“定既然是不定,就不是实相。如同知道我不是我,不定也就是不变。”达摩说:“你说不变,怎么叫实相?已经变了迁流了,意义也还是这样。”对方说:“不变就应当在,在就是不在。所以变了实相,以定它的意义。”达摩说:“实相是不变的,变了就不是实相。就有无来看,什么叫实相?”
& && &&&萨婆罗心里明白圣师理解深远,便用手指着虚空说:“这是世间的有相,也能看作虚空。就我这身体看,能像这样吗?”达摩说:“若是理解实相,就会看见无相。若是理解无相,也就理解万物都是假有。而对万物的认识,又不失其假有的形体,对无相的认识,不妨碍有相的感受。如果能这样理解就叫做实相。”僧众们所了,豁然开朗,钦佩地向他行礼,十分信服他。达摩一下子从这里消失了,又来到无相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相,怎么证明它?” 僧众中有一个叫波罗提的回答:“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不显现对象的形象。”达摩说:“你心里不显现,如何知道它?”对方说:“我辨明无相,就是心里对对象不加取舍。如对着阳光,也就当没有对着。”达摩说:“对于各种有无现象,心里不加取舍。又,对着光明当没有对着,光明也就没有。”对方说:“在禅定状态中,尚且没有什么感悟,何况还想知道无相呢!”达摩说:“相是什么都不知道,还说什么有无?感悟都没有,怎么能叫禅定?”对方说:“我说不证,是证无所证。不是禅定,我就说是禅定。”达摩说:“不是禅定,怎么又叫禅定?你说不证,这不是证什么是证?”波罗提听了达摩祖师的辨析,悟到了本心,拜谢达摩祖师,忏悔以前的错误。达摩预言道:“你不久将证得道果。这个国家有魔鬼,不久就会被你降服的。”说完,忽然就不见了,又来到定慧宗的寺庙,问:“你们所学的定慧,是一还是二?” 僧众中有个叫婆兰陀的人回答 :“我们这个定慧,不是一也不是二。”达摩说:“既然不是一也不是二,为什么叫定慧/”对方说:“既在定中又是非定。既在慧中,又是非慧。一就是非一,二也是不二。” 达摩说:“当一不一,当二不二。这不是定慧,怎么说是定慧?” 对方说 :“不一不二,定慧知道。非定非慧,定慧也知道。”达摩说:“慧不是定,怎么知道呢?不一不二,谁是定,谁是慧?”婆兰提听了,疑心涣然冰释。达摩又来到第四处戒行宗的寺庙,问:“什么叫戒?什么叫行?这戒行是一还是二?”僧众中有一个贤人回答:“一二二一,都是那因缘所生,依法教行事,内心不染,就叫戒行。”达摩说:“你说依法教行事,就是有染。一二都破了,还说什么依法教。 你这两种说法矛盾,不能诉诸行动。 内外都不明确,如何叫做戒?”对方说:“我有内我外我,完全知彼知己。得到了通达,就是戒行。如果说矛盾,就是全是全非。说到清净 ,就是戒,就是行。”
达摩说:“全是全非,还说什么清净?既然得到通达,又哪有内外之分?”贤人听了,自觉惭愧,信服了达摩祖师。达摩又来到无得宗的寺庙,问:“你们说无得,既然无得,又得到什么正果?既然没有所得, 也没有能得。”僧众中有个叫宝静的回答:“我说无得,不是说没有能得。要说能得,无得就是得。”达摩说:“得既然是不得,得也就不是得。既然又说能得,能得到什么?”宝静说:“见到的得是非得,非得是得。如果见到不得,就叫做能得。”达摩说:“得既然不是得,能得也是无所得。既然无所得 ,又说什么能得?” 宝静听了,迷惘顿消。达摩达摩祖师又来到寂静宗的寺庙里,问:“什么叫寂静?在此法中,哪是静,哪是寂?” 僧众中有一位尊者回答 :“此心不动,就叫寂。不染教法,就叫静。”达摩说:“本心如果不寂,就要借助寂静之法。本来寂,哪还需要寂静之法?”对方说:“诸法本空,因为空空。就空空而言,名叫寂静。”达摩说:“空空已经是空,诸法也是空。寂静无相,哪有什么静, 哪有什么寂?” 那位高僧听了达摩祖师教诲,一下子开悟了。接着六派徒众都发誓归依达摩祖师。这样,达摩的佛化遍及南印度,声驰全印度,在六十年的时间里,说服了无数的人出家。
& && && &后来南印度一位相信外道的国王登荃,便开始贬抑佛法。常说:“我的祖宗都信仰佛道,陷入了邪见,寿命不长,福运也短。况且,既然我身是佛,还外求什么?善恶报应,都是聪明人妄自虚构的。至于国内受先王尊奉的佛派老臣旧友,都予废除。”达摩知道后,悲叹国王德薄。如何挽救呢?他想到无相宗有两个首领,第一个是波罗提,此人与国王有缘,快要证得道果了。第二个是宗胜,不是不博学善辩,而是没有宿因。当时六宗弟子心里无不暗想:佛法有难,祖师怎能自己安闲?达摩遥知弟子心事,就弹响指头回应他们。 弟子们听到后说 :“这是师父达摩的信响, 我们应该赶紧前去,听受祖师慈命。”他们来到达摩的住所,礼拜问讯。达摩说:“有一片叶子障蔽了天空,谁能剪除?”宗胜说:“我虽然浅薄,却不敢害怕去走一遭。”达摩说:“你虽然聪慧善辩,可是道力未全。”宗胜心想:“师父担心我见了国王后,大作佛事,名誉显达,夺去了他的尊威。纵使那国王福禄智慧双全,我是受过大佛教诲的佛门弟子,难道还敌不过他?”于是他就私下去见国王。到了王宫,他向国王大谈法要、世界苦乐、人天善恶等事情。国王同他问答交锋,所说的无不在理。国王问:“你今天所说这套,法在哪里?”宗胜说:“这个如同大王治国教化人民,应当合乎正道。大王的道是什么?”
国王说:“我的道就是要除去邪法。 你那个法,将降服在谁人手下?” 达摩坐在那里,遥知宗胜失败了,赶快对波罗提说:“宗胜不听我的话,悄悄去化导国王,一会儿就理屈了。你可快去救他。”波罗提恭敬地接受了达摩祖师的指令,说了声:“希望借助您的神力”,脚下已经升起白云。他飞到国王面前,默默地停住。国王正在问宗胜,忽然看见波罗提乘着云赶来,大吃一惊,忘了自己的话,说:“腾空而来的人,是正的还是邪的?”波罗提说:“我无所谓邪正,而是来正邪的。大王心若正,我便无邪正。”国王虽然惊异,而正值傲慢头上,便向宗胜下了逐客令。波罗提说:“大王既然有道,何必赶走僧人?我虽然不明白事理,希望大王发问。”国王恼怒地说:“什么是佛?”波罗提说:“见性是佛。”国王问:“大师能见性吗?”波罗提说:“我能见佛性。”国王问:“性在哪里?”波罗提说:“性在作用上。”国王说:“什么作用?我没看见。”波罗提说:“现在正在作用,大王自己看不见。”国王说:“我有它吗?”波罗提说 :“大王如果作用,无不有它;如果不作用,连自己身体都难以看见。”国王说:“作用的时候,他分几处出现?”波罗提说:“分八处出现。”国王说:“给我讲讲这八处。”波罗提说:“在胎为身,处世为人,在眼为见,在耳为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握拿,在足走跑。他出现在无所不包的沙界,又收摄于一颗微小的尘埃中。知道的说是佛性,不知道的说是精魂。”国王听了这段偈语,心里就开悟了,向波罗提悔过谢罪。 他经常向佛家人咨询法要,修习佛道日夜不倦,活到九十岁才死去。
& && &&&当时宗胜被赶出王宫,跑到深山里,心想:“我如今一百岁了,八十岁前行事不端,二十年来方归依佛道。天性虽然愚昧,行为可没有差错。既然不能抵御佛法的灾难,活着还不如死了好!”于是跳崖自尽。立刻有一位神人用手托住了他,把他放在岩石上,身体安然无损。宗胜说:“我惭愧地跻身佛门,本该以宣扬正法为使命,却不能去除国王的偏见,所以捐躯自责。没想到神人竟然如此救助我!希望神人赐我一句话,让我保用余生。”神人便说了一偈:“大师寿有百岁,而八十年所作都不是,后来因为靠近了至尊,在达摩祖师熏陶下修人了佛道。虽然有些智慧,而有较多彼我,遇到各位贤人,未曾生起尊敬之心。二十年功德,内心还没有恬静。因为聪明和傲慢,落在这个地步。国王不尊敬你,应当知道这是当然的结果。你如果从今以后不再疏慢怠惰,不久就会成就奇智。圣人们都是潜心修炼才得道的,如来也不例外。”宗胜听了偈语高兴起来,在岩间静静地坐禅。
& && & 这时,国王又问波罗提:“仁人聪明善辩,应当拜什么人为老师?”波罗提说:“我出家,拜婆罗寺乌沙婆三藏为受业师,出世师是大王的叔父菩提达摩。”国王听到达摩祖师的名字,惊了半天,说:“我惭愧地继承了王位,德性鄙薄,又趋向邪说,违背正了我尊敬的叔父。”立刻下令,叫近臣们专程去迎请达摩。达摩随着使臣来到王宫,帮助国王忏悔前非。国王听了劝诫,流着眼泪向达摩谢罪。又下诏书,请宗胜回国。大臣禀奏:“宗胜被贬斥之后,跳崖自杀了。”国王对达摩说:“宗胜的死,都是我的错。 如何能大发慈悲,免去我的罪过?” 达摩祖师说:“宗胜现在正在岩石上休息,只消派使臣去召,马上就会回来。” 国王便派使臣进山,果然看见宗胜在那里端坐静思。听说国王召他回去,宗胜说:“深愧国王美意,贫道立誓居处在岩泉了。何况,王国之中,贤德如林,达摩是大王的叔父,佛家六众的导师,波罗提是佛法中的龙象,希望大王推崇二位圣人,以便给身家国业造福。”使者回头来复命,还没走到,达摩就对国王说:“你知道带回宗胜了吗?”国王说:“不知道。”达摩说:“第一次请不来,第二次必然不会来。”过了很久使者回来了,果然如达摩所说,没有带回宗胜。达摩于是向国王告辞说:“好好修习善德,不久你就会生病的,我走了。”七天之后,国王生病了。请御医来诊治,病却越来越严重。贵戚近臣们记起达摩大师的预言,急忙派使者去对达摩说:“国王病重,快到弥留的时候了,望王叔大慈大悲,远道来救治。”达摩便到王宫来慰问。这时,宗胜又一次承蒙国王召请,便离开了深山。波罗提也来探病,问达摩:“该怎么做才能让国王免除病苦?”达摩便叫太子代替父王赦免罪人、广施恩惠、崇奉佛、法、僧三宝,又为他忏悔,希望消止罪过。这样做了三遍,国王的病有了好转。达摩想到震旦缘熟,游历化导的释子不时走到那里去,便首先告别了先师的宝塔,然后又告别同学,再来到王宫,安慰鼓励国王说:“要勤修各种善业,护持佛家三宝。我这一去不会很久的,九年便回来。”国王听了涕泪交流,说:“这个国家有什么不好,那方土地有什么吉祥?不过,叔父既然同它有缘,也不是我劝阻得了的。只希望不要忘记了父母之国,事情办完了,早日回来。”国王便准备了大船,装上各种珍宝,亲自率领臣属,把达摩一行送到海滩。
& && &&&达摩一行远涉重洋,在海上颠簸了三年之后,终于到达了中国的南海。这时是梁武帝普通七年——丙午年九月二十一日。广州刺吏萧昂备设东道主的礼仪,欢迎他们,并且上表奏禀梁武帝。武帝看了奏章,派遣使臣奉诏到广州迎请,这时是大通元年——丁未年。十月一日达摩等到达金陵(按,即今南京)。武帝接见了达摩,问他:“朕继位以来,营造佛寺,译写经书,度人出家不知多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没有功德。”武帝问:“为什么没有功德?”达摩说:“这些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然有,却不是实有。”武帝说:“怎样才是真功德呢?”达摩说:“清净、睿智、圆妙,体自空寂。这样的功德,不是在尘世上追求的。”武帝又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说:“空寂无圣。”武帝又问:“回答朕的问话的人是谁?”达摩说:“不知道。”武帝没有领悟。达摩知道二人的心思没有契合,于是在十月十九日,悄悄回到长江北岸。
& && && &十一月二十三日 ,达摩到达洛阳。 这时是魏孝明帝孝昌三年。达摩下榻在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整天默默不语。人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管他叫“壁观婆罗门”。
& && && &当时有个叫神光的僧人,是个旷达之士。他长期居住在洛阳附近,博览群书,善于谈论玄妙的道理。他叹道:“孔子、老子的教,不过是礼术规矩,《庄子》、《易经》这些书,也未尽妙理。近日听说达摩大士住在少林寺,最圣达的人就离自己不远,该占探访他那玄妙的境界。”于是来到少林寺,早晚参见大士,恭候在旁。达摩却每每对着墙壁端坐,神光听不到他的教诲和鼓励。神光心想:“过去的人求学访道,饿了,把光骨头敲开吸取里面的骨髓,从身上扎出血来暂时充饥,割下珍贵的头发掩埋在泥里,或者舍身跳崖去喂老虎。古人尚且如此,我又是什么人呢?”这年十二月九日晚上,漫天大雪,神光站在殿外,一动不动。到天亮时,积雪都没过他的膝盖了。达摩怜悯地问道:“你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要求什么事?”神光悲苦地流下泪来说:“只希望和尚慈悲为怀,打开甘露门,普度众生。”达摩说:“诸佛有无上妙道,是天长地久勤奋精进,行难行之事,忍难忍之情而修得的。哪能凭小德小智,轻慢之心,就想得到真乘,白费辛苦。”神光听了达摩祖师的教诲激励,悄悄拿了一把快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将残臂放在达摩面前。达摩知道他是堪承大业的法器,就说:“诸佛最初求掉了形骸.你今天在我面前砍断手臂,你所追求的也可以得到。”达摩于是给他改名叫慧可。慧可问:“诸佛的法印,可以说给我听吗?”达摩说:“诸佛的法印,不是从人那里得到的。”慧可说:“我的心还没有安宁,求大师帮助我安宁下来。”达摩说:“把你的心交给我,我帮助你安宁。”过了一会儿,慧可说:“找我的心,找不到了。”达摩说:“我帮你安心,完成了。”过了九年,达摩要返回印度了。他召集门人说:“回国的时间到了,你们何不说说自己有什么心得?”一个叫道副的说:“在我看来,不拘于文字,不离开文字,这就是道用。” 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皮毛。”尼姑总持说:“ 据我理解,就像庆喜见到如来的佛国,见了一次就见不到第二次。”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肉。”道育说:“地、水、火、风四大皆空,色、受、想、行、识五阴并非真有。在我看来,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得。”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骨头。”最后,慧可礼拜了大师,依次序站在自己的位置上,没有开口。达摩说:“你学到了我的精髓。”他又看看慧可,告诉他:“过去如来把他的清净法眼传给迦叶大士,然后又展转嘱托,传到我手里。你要护持。我把袈裟也传给你,作为传法的信物。它们各有自己的含义,应该知道。”慧可说:“请大师指示。”达摩说:“内传法印,以便正智与真理相契合。外传袈裟,以便教派承传旨意明确。若是后代轻薄,群起怀疑,说我是西天人氏,你是东方学子,凭什么得真法,你拿什么证明?你如今接受这袈裟和佛法,以后遇上灾难,只消拿出这衣裳和我的法偈,就可以表明化导无碍。我寂灭两百年后,衣裳就不再往下传了,佛法已经遍布天下。但那时候,懂佛道的人多,行佛道的人少;说佛理的人多,通佛理的人少。私下的文字,秘密的证说成千上万。你应当宣传阐发正道,不要轻视了没有真悟佛理的人。他们一旦回复正道,就跟没走弯路的人一样了。听我的偈言:‘我来到这里,本是为传妙法、救迷情。结果自然成。'”达摩又说:“
& && && & 我有《楞伽经》共四卷,也传给你。这是如来心地要法,开示众生悟法入道的。我来到这里,已经中毒五次。 我曾经把毒物吐出来试过,放在石头上,石头都裂开了。我离开南印度来到东土的原因,是看到神州大地有大乘气象。所以才跨过大海越过荒漠,为大法寻找法器。机遇未合,便像愚人一般少言寡语,我的目的已经达到。”(《别记》载:达摩祖师在少林寺住了九年,为二祖慧可说法。只教他外息诸缘,内心无事;心如墙壁,这样才可以入道。慧可讲说心性种种,同真理不相契合。达摩祖师只制止他的错误,不给他讲解无念心性。慧可有一天忽然说:“我已经息了诸缘。”达摩问:“莫成断灭了吗?”慧可说:“不成断灭。”达摩说:“这就是诸佛所传的心性,永远不要怀疑它。”) 说罢,和众徒们来到嵩山的千圣寺,住了三天。当时,魏皇帝尊奉释家,佛门俊才如林。光统律师和流支三藏二人,便是僧中的鸾凤。他们看到达摩大师演说佛道,常比手划脚同大师辩论,是非蜂起。达摩达摩祖师远振玄风,普施法雨,赢得了声望。而气量褊狭的两个僧人不堪忍受, 竟相生起害人之心,几次在大师的饮食里施放毒药。到第六次放毒时,大师教化世人的因缘已尽,法教也有了传人。便不再自救,端坐圆寂。这时是魏文帝大统二年——丙辰年十月五日。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达摩安葬于熊耳山,人们在定林寺为他起了一座塔。
& && && & 三年后,魏臣宋云奉命出使西域,回来经过葱岭时,同达摩祖师相遇。宋云看见他手里提着一只鞋子,翩翩远去。宋云问:“大师往哪儿去?”达摩说:“西天去!”宋云回来,把这事源源本本告诉大家。等到他的门人启开坟墓看时,只剩下一付空空的棺材,里面有一只皮鞋。满朝廷的人都为之惊叹。官员们奉皇帝命令,取了那只皮鞋,放在少林寺供养起来。到了唐朝开元十五年——丁卯年,鞋被信道的人偷到了五台山华严寺。当初,梁武帝遇到达摩师祖,因缘未合。后来武帝听到达摩到魏推行教化,打算亲自为他写一篇碑文,但是没有抽出时间。再后来听到宋云讲的故事,终于动笔把碑文写出来了。唐代宗谥达摩为“圆觉大师”。他的塔叫空观塔(年号依《纪年通谱》)。
(《通论》说:《传灯》记载,魏孝明帝钦服达摩非同寻常的事迹,三次下诏书请他下山,可是达摩到底也没离开少林寺。大师圆寂之后,宋云从西域回国,在葱岭碰上了大师。孝庄帝下令打开墓穴。这时是《南史》所说的普通八年,即大通元年。孝明帝在这年四月癸丑去世,达摩祖师十月到梁国。则达摩还没有到魏国时,孝明帝已经去世了。他儿子即位不久,就被尔朱荣杀死,这才立的孝庄帝。由此魏国大乱。过了三年,孝庄帝死,五年后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因而祖师在少林寺的时候,正值魏国内乱。等到宋云回来的时候,孝庄帝已经去世五六年,国家也早被分割了,哪有孝庄帝命令开启墓穴的说法?按,《唐史》说:后来魏末时,有个叫达摩的僧人航海来中国,去世之后,这年魏国使节宋云从葱岭回来,看见了他。宋云的门徒挖开他的墓穴,只有一只鞋子留在里面。这才是真实的记载。)
.jpg (477.74 KB, 下载次数: 7)
12:17 上传
在线时间 小时
& && & 经法师、居士共同商定,普觉讲堂2014年度秋季佛学培训班报名截止日期自10月30日推迟至11月7日,为使大众对对本次佛学培训班有更深入的了解,特定于11月1日本周六举办试听课,届时已报名人员务必到场,其他未报名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参加试听课程,另,11月2日本周日举行11月例行放生法会,望大众相互转告,积极参加。
报名地址:
烟台市福山区空港路南益生路1号普觉讲堂办公室。
接洽人:孟凡良&&石玉玲
咨询电话:& &
在线时间 小时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
在线时间 小时
.jpg (347.08 KB, 下载次数: 4)
09:25 上传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
在线时间 小时
南无菩提达摩祖师
站长推荐 /1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嚒嘛哒牛肉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