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变的是名字不变的是情怀以改变为主题的现代诗论文怎么写

变的是角色 &&不变的是情怀宜兴市新街街道氿南社区 汤晶霄(&2016届选调生)  2016年8月,作为选调生,我被分配至宜兴市新街街道氿南社区工作。选调生是个既特殊又普通的群体。说他特殊,因为每一个人通过省委组织部在高校中层层选拔招录而来。更因为一届届的选调前辈用自己的青春岁月和踏实业绩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打造了选调生的“金字招牌”。说他普通,作为公务员群体中的一员,选调生在工作中并没有特殊的优厚待遇。作为新入职的个体,我更感觉到自己和优秀前辈的差距。白驹过隙,工作已有3个多月。圣贤说“吾日三省吾身。”回顾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收获颇丰。  从随意到讲究,用心钻研打通工作中的“任督二脉”。今年恰逢村(社区)党委、村(居)委、人大代表的换届选举年,各级组织工作任务重、时间紧。每项换届工作都离不开通知联络环节。刚开始从事通知工作,我简单得把它当做电话、短信、QQ告知,按名单联系一次就完成任务。事后领导询问通知进展如何,某位党员、某个代表的反馈态度是什么、材料准备到何种程度时,我难以回答,顿感工作没有扎实深入钻研。勤于记录、分类处理、多次联系,对交办的每项事务都讲究及时跟踪与反馈。小到一次通知联络,大到准备换届选举,都是在和人打交道,都需要努力把事做到实处。  从书卷气到接地气,贴心细节适应人际里的&“入乡随俗”。入乡随俗、融入社情是我在社区里逐渐体会到的心得。虽然我是宜兴本地人,但在外求学多年,平时一直习惯用普通话交流。回到家乡进入社区工作,我发现周围的同事、上门办事的居民都讲宜兴话。一口普通话的我仿佛是个不接地气的“外乡人”。交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慢慢懂得,在适当的时间用家乡交流话不仅是为了照顾年长者,方便沟通信息,更因为方言无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平时在办公室里主动端茶倒水打扫,手勤、脚勤、嘴甜看似简单却最有学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于一个新入职的“菜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工作环境,凭的是实干,靠的是情商。  从享受到奉献,暖心服务体现干群的“鱼水之情”。从呱呱坠地到步入社会,我们一直享受着诸如教育、医疗等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特别是今年毕业、选调生招录时期需要到政府办理一系列手续。从南京到无锡再到宜兴,我感受到一股精干、亲和的政府服务之风。进入街道、社区工作以后,我的身份角色从服务的享受者转变成了服务的提供者。刚入职的时候正值工作时间的夏季时令,按规定下午是2点上班。有很多次,在我上班前就有上门办事的群众站在办公室外面等待,询问之下有些群众甚至1:30就到了。办公室的老同志教导我,即使是休息时间遇到上门来的群众也要热情接待,请他们进来坐坐。特别是看上去风尘仆仆的社区居民,要体会他们来办一次事的不易,尽量说清情况,一次性解决问题。  一张笑脸,一句“请坐”,一声“谢谢”,一杯热茶,看起来是言语功夫、手脚麻利,说起来关乎服务态度、群众观念。良善行政、文明办事,赢得的不只是上门百姓的点赞:一方面它体现了公职人员的素养,强化着民众对政府部门的认同和信任;另一方面,它洋溢着刚性规矩的人性之光,以文明的姿态传递着平等与公正。我们所追求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老百姓所期待的满意度和安全感,固然在关乎民生福祉大政方针上体现,亦在这些面对面的服务细节中生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基层处处有学问,社会需要踏实者。既然选择了回家乡,纵容只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也要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从校门到机关门,从学生到公仆,选调生变的是角色是环境,不变的是一股子干劲,一门心情怀。无锡青干(wuxiqinggan)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大不六文章网立场
wuxiqinggan发布无锡青干工作最新动向,打造无锡市青年干部风采展示平台。热门文章最新文章wuxiqinggan发布无锡青干工作最新动向,打造无锡市青年干部风采展示平台。&&&&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3-
举报邮箱:
Copyright(C)2016 大不六文章网
京公网安备78第A06版:广州
花市一圈跑下来,记者听到称赞,也听到抱怨
“花街”味道已变?不变的是情怀!
  文/值班记者&何裕华  据说,今年大年三十还在岗位上工作的,已经不算“坚守”了,因为这天不是法定假期,尽管它是中国民间最重要的团聚日子。  日,农历蛇年的最后一天,作为一名采编人员,必须从早上7时值班到大年初一早上。大家不要以为广州开始进入空城模式,值班就一定会成为可有可无的形式。就不停刊的新闻媒体而言,每天都靠有限的留守采编人员,挖掘城中焦点、热点,老百姓感兴趣的话题点。  例如,广州花市该何去何从就是近日城中热话之一。今年花市如常在年廿七开市,不过,遇上节俭风劲吹,全国民间工艺品展销、各式嘉年华“入侵”,有不少广州市民街坊反映“行花街”味道已变,让人感觉别扭。  于是,记者趁着传统花市最后一天——大年三十出击城中中心花市,查看市民“行花街”的各种新现象:西湖路花市不仅有年轻人落力售卖工艺品,还多了一帮中学生做公益;天河花市各式民间工艺绝活吸引了大量本地和外地游客前来参观选购;海珠花市主牌楼前挤得水泄不通,皆因“叶健强跑街摄影展”搬进了花市,让市民游客在感受传统年俗的同时,看到更多老广州韵味;当然,也有不少花农大喊“救命”,“行花街”者虽众,但鲜有重金出手的阔客,中心花市花农生意还不如街边“野鸡”花市……  不管怎样,这广州花市一圈跑下来,记者虽身心疲累,但也感受到浓浓的过节气氛:称赞也好,抱怨也好,质疑也好……众人均为花市发声,七嘴八舌,热闹非凡,或许这本身,已是传统年俗传承不衰的根本原因,有此,足矣。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花街”味道已变?不变的是情怀!》由金羊网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业务联系电话:020-1335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改变为主题的演讲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