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物有哪些近年来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城市绿化基材混合物

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典型发言
信息发布时间:
信息浏览次数:
典型发言:
以人为本& 突出特色努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滨州市城管行政执法局(日)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城市建成区面积86.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0万。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城市绿化难度相对较大。多年来,受立地条件的制约,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一直是困扰城市建设管理的难题。但恶劣的自然环境、特殊的立地条件,也阻挡不了滨州人民绿化家园、美化滨州的热情和追求。为此,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提出了全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两大品牌的目标,并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总抓手,按照突出特色、增加绿量、提升档次、建设精品的思路,坚持规划先行,科研兴绿,不断加大城市绿化工作力度,倾力打造宜居宜业、生态低碳、河海相拥、山水兼济的黄河三角洲中心名城。经过持续的投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已达39.58%,绿地率达33.54%,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75平方米,一座绿色、生态、宜居城市已初具规模。  一、坚持规划先行,倾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  为彻底改变城区绿化面貌,解决过去城区"风沙大、绿量少、道路窄、无大树"的难题,我们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城市生态化、规划国际化、建设精品化"的总体要求,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打造园林城市、数字城市和特色城市。在高标准编制"四环五海"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精心编制了《滨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一带、三园、四河、四环五海、七十二湖、一百零八园"为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主骨架,突出滨州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三大特色,围绕建设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城市目标,不断加大城市绿量,着力打造滨州城市品牌。目前,以新立河风景带为轴线,以文化广场、新滨公园为中心,以中海风景区、蒲园风景区、齐鲁绿地、彩虹湖公园、如意湖公园、东区生态公园、五岳广场等一大批旅游、休闲景区相呼应的城市绿地景观构成了城区绿化美化的大框架,"四环"相连、"五海"相应、七十二湖点缀的"水上绿城"成为滨州的显著特色。  二、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城市绿荫工程  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契机,我们本着"以人为本、贴近群众、改善民生"的原则,加快林荫路建设,增加城市绿量,提升绿化档次,努力打造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  一是突出抓好林荫路建设。结合道路新建改建,按照"栽大树、早成荫"的要求,大量栽植大规格的全冠乔木,并确保道路修到哪里,绿化就达到哪里,路与绿同时延伸。在行道树选择上,以白蜡、国槐等乡土树种为主,适当引种适合滨州土质特点的法桐、黄山栾、香花槐等树种,并调整种植结构,实行双排、三排、片林、树阵等不同栽植模式。同时,逐步对城区道路进行绿化升级改造,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建设在绿带中,让市民在林荫中出行,既保障了安全,同时也让市民尽情体味慢行情趣。  二是积极开展增绿行动。组织开展了停车场破硬建绿行动,重点在各停车场集中栽植大规格乔木,重新铺装了透气、透水的嵌草砖等,林荫停车场推广率达到了81%。本着向企业厂区要绿化,向学校要绿化,向服务业要绿化,向单位、小区要绿化的原则,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抓手,调动全社会参与绿化的积极性,市区单位、小区绿化得到扎实推进,近年来,城区获省市两级命名的"花园式单位"和"花园式小区"已分别达43%和40%。  三是加大特色街道建设力度。本着"一街一景"、"一街一品"的原则,在城区倾力打造绿化特色街道,新建了"黄河八路宿根花卉一条街"、"黄河十路连翘一条街"、"渤海十一路香花槐一条街"等一批风格各异的特色街道,市区道路基本形成了绿景相连、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特色鲜明的景观效果。目前,城区道路绿地面积达287万平方米,道路绿地率达27.2%,达标率81.6%。  四是增加绿化文化内涵。在道路绿化和广场公园建设过程中,将艺术造景手法融入工程建设,配置观赏价值较高的造型风景黑松,摆放景石,安置一些反映人民生活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雕塑,注入文化元素,让人们赏景的同时,又品味其中的文化内涵,增加了园林建设的含金量,打造了滨州道路景观建设的品牌工程。&   五是强化街头绿地建设。为有效解决老城区绿量不足,新老城区绿量不均衡的问题,我们坚持多措并举,重点在老城区,通过拆墙建绿、破硬植绿等方式,对原先街头转角建筑、硬质铺装广场,按照500米半径建设一个游园绿地的原则,区别产权情况,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方式,对国有产权建筑实行无偿拆迁,将新建的街头游园绿地给予冠名奖励;对私有产权给予经济补偿后,重新建设成为街头游园绿地;对硬质铺装广场进行拆除,建设街头绿地。2008年以来,先后建设了人保广场、白求恩广场、杏坛广场、明珠广场、重阳广场、时间广场、金融广场、五岳广场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地域特点的游园广场19个,精品街头绿地68处,总绿化面积124公顷。在街头绿地建设过程中,我们注意加大全冠乔木栽植量,栽植率达70%以上,林荫效果非常明显。  三、坚持水绿共建,着力打造水上绿城  为全面推进城市绿化工作,我们结合城市功能布局,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突出水城特色,建设和改造了一大批园林精品工程。  一是加快水城景观建设。针对市区水域广、水面多的实际,我们按照水系工程与景观工程兼顾,自然风貌与城市景观和谐的建设理念,重点抓好东、西、南、北、中"五海"沿岸绿化,下大力气对新立河、西沙河、秦台河、马堡河、小开河、胜利河等流域实施了综合治理和景观建设,形成了"六河相通、绿带绕城"的生态效应。尤其是"四环五海"主体景观工程的建成,凸显了滨州水城、绿城的特色,使城区水面增长了7倍,林带面积增加2万亩,主要水系两岸绿化覆盖率达95%,既扩大了城市规模,完善了城市功能,又使滨州的城市吸引力、承载力、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市区还新建了秦皇河湿地公园、北海主题公园、喜鹊湖公园、东外环森林公园、如意湖公园、白鹭湖公园二期工程等,城区绿化总量和绿化档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是高标准抓好水岸绿化。结合滨州水城特色,我们把城区各水系岸边绿化作为重点来抓,先后打造了新立河、秦台河、张肖堂干渠等几条贯通城区的绿化景观带。近期,又高标准实施了全长13公里、宽260米的北外环河绿化工程,46个部门投资3400余万元,根据"义务植树、统一规划、属地管理、分段实施"的原则,按照适地适树、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要求,在北外环河采取片林栽植与补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绿化,共栽植各类苗木20余种,5万多株。北环河绿化带建设,提升了滨州环城绿化质量档次,增加了城区绿量,有效改善了城区居住环境。目前,北外环河绿化带已成为今年城区绿化的新亮点。  三是积极开展水体绿化。按照水清、岸绿、天蓝、景雅的思路,充分利用公园、景区及城市水域搭建生态浮岛,促进由人造景观向自然、生态景观的转变;投资300多万元,依托道路水系、河道实施水体绿化工程,如黄河二路主选荷花,打造荷花一条街;其它路段则结合实际,分别栽植鸢尾、千屈菜、菖蒲、芦苇等亲水植物,打造城区道路"水韵绿脉"的特色景观,营造了城区水系如诗如画的良好效果。  四、坚持科研创新,全力打造节约型园林  随着城区园林绿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城市绿化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巩固园林绿化成果,我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科研创新,促进了园林绿化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是科研引路,破解城市绿化难题。滨州属退海之地,地下水位较高,地表层含盐在0.1665%-0.8741%之间,土壤PH值为7.4-9.17,土地多以盐碱化潮土为主,植物立地条件较差。为此,我们投资700多万元建设了集园林科研、花卉生产、苗木培育、引种驯化、抗碱保苗、水土检测为一体的苗木科研基地,重点对节水型、耐盐碱、生物防治病虫害进行研究和推广应用。逐步掌握了大水压碱、地形改碱、生物改碱等盐碱地绿化技术改良措施,有效遏制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坚持实用性科技攻关,特别注重宿根花卉的引种筛选和培育繁重,宿根花卉的种类及应用面积逐年提高,丰富了城市园林景观。开展了耐荫地被植物应用研究,通过实验培育出蛇莓、崂峪苔草、玉簪、二月兰、小叶扶芳藤五种适宜盐碱地生长的新优耐荫地被,在城市绿地中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大树成荫郁闭度增加后,地被生长不良造成的裸露斑秃问题。开展了花绒寄甲防治云斑天牛研究,并取得了寄生率达98%的良好防治效果。开展了培养周氏啮小蜂研究培养,年培养周氏啮小蜂30-40亿头,为全市生物防治美国白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自主创新,科学处理绿化垃圾。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10余亩,年处理绿化垃圾1500吨,年产绿色有机肥料5000吨的城市绿化垃圾处理中心,采取添加农家肥、专用生物菌种发酵方式制成有机肥,对城市绿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消纳,然后再应用于道路绿化、公园绿地和苗木培育,这不仅破解了绿化垃圾处理难题,同时也成功实现了绿化垃圾的循环利用,为建设生态化、节约型园林起到了积极作用。
============================
  当好东道主& 办好园博会  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  临沂市园林局(滨河景区管委会办公室)  (日)
  去年以来,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安排,我市集全市之智、举全市之力,精心筹办第四届省园博会,并以举办园博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力争将临沂城打造成"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标准筹办第四届省园博会,让群众充分享受园林建设的最新成果  第四届省园博会将于今年9月10日至10月31日在我市举办,这是对临沂的信任和厚爱。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耿庆海副厅长在全省城市管理工作座谈会上对各市主题展园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并亲自参加了主题展园开工仪式;周善东处长多次到临沂调研,现场办公,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亲自组织和调度筹办工作进展情况;临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关注,多次安排听取园博会筹建情况汇报,新年刚过,市长张务锋就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真正把园博园建成精品工程,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对园博会的筹办工作进行部署安排。各参展单位都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在建设前期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亲临现场指导设计和建设,更增添了我们办好园博会的信心和决心。  为确保园博园规划设计高档次、高水平,我们委托高水平的设计团队进行了园区规划和主展馆设计。园博园总体规划充分考虑临沂"滨水、生态、文化、商贸"特色,充分体现了"水绿相映、生生不息-文化与自然共生的园林"主题。各市、县和各企业为建设好主题展园,纷纷聘名家、找高手,省厅分3批对全省17市、2个国家园林县城、4个一级园林企业和临沂市9县3区3个开发区的38个永久性主题展园设计方案进行了评审。从评审情况看,38个展园各具特色,展现了山东省园林绿化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平,展示了齐鲁大地悠久广博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现代文明和风俗物产。目前,38个展园和园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园区内供水供电、树木栽植、主展馆土建和钢结构网架安装已全部完成,共栽植银杏等乔灌木5000余株、球类植物450余个、花卉1.2万平方米、植物模纹1.6万平方米。按计划,7月31日主题展园建设将全面完成,38个展园将扎根在临沂祊河河畔,成为沂蒙大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根据要求,园博会期间还要举办企业形象展、省第七届菊花展、第九届盆景赏石艺术展等展览项目和龙舟赛、县区活动日等配套活动,并将举办中国屋顶绿化发展论坛和山东省城市园林绿化发展论坛,以丰富园博会的内容,增强园博会的社会参与性和群众互动性,让参展来宾、广大市民观赏到临沂优美的园林风光,享受一次盛大的文化艺术大餐。特别是省菊花展和盆景赏石艺术展,是本届园博会的点睛之笔。从调度的情况看,省组委会下发配套活动实施方案之后,全省各城市高度重视,纷纷表示积极参加。目前,已有济南等7市和临沂市4个县区报名参加盆景展,已有烟台等7市报名参加菊展,并确定了参展内容、选择了展示地点。作为东道主,我们向各参展单位表示感谢,相信有省厅领导的重视,有各参展单位的大力支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展现出我省最高的园林艺术水平,也一定能通过各项配套活动的举办,把第四届省园博会办得丰富多彩。  二、坚持便民、惠民、利民,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档次和品位  举办一届高水平的园博会,社会各界密切关注,广大市民热切期盼,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举办第四届省园博会为契机,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的目标要求,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再掀城市园林绿化新高潮。  一是对滨河景观带进行改造。今年我市财政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年初就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滨河景区提升。根据市政府主要领导指示,我们本着先西岸、后东岸,先中心城区,然后逐步推开和突出绿化、亮化、彩化、美化的原则,选取滨河景区中心段总长度10.5公里区段编制《滨河景区2012年改造提升方案》,重点改造提升沂蒙广场、凤凰广场两大节点,同时,对设计区域全线进行树木组团式栽植,共栽植银杏、枫杨等20余种大中乔木近4000株,碧桃、海棠等10余种花灌木14万株,各种竹类3万株。同时,我市还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景区南部启动了集休闲旅游、花卉博览、娱乐健身、文化人居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沂蒙乐园和青啤文化广场的建设。两项工程总占地259万平方米,总投资20.5亿元,工程完工后,将在滨河景区内新增一批花卉博览园、儿童乐园、水上乐园和景观房产。目前,两大工程正在积极推进。  二是狠抓中心城区绿化。按照全省绿荫行动的部署要求,临沂市各区均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增加城市绿荫。在林荫路、林荫公园建设方面,截至目前,中心城区累计投资1.7亿元,对汪沟出入口等25个重要节点、湖中一路等33条(段)道路、李公河湿地公园等3个公园进行了改造提升,新建了动植物园,新增绿化面积近125万平方米,新增、补植法桐、雪松等各类乔木10万余株、各类花灌木180余万株、各类地被植物20余万平方米。在立体绿化方面,加大了屋顶空场绿化力度,对原有屋顶绿化督促更新,保证屋顶绿化成果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绿荫停车场建设方面,对现有停车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在停车场的车位间隙栽植高大乔木,停车场地面使用嵌草砖块铺装并种植耐践踏草坪。共改造完成林荫停车场398处。在庭院绿化方面,把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楼宇绿化、桥体绿化、墙体绿化融为一体,实现绿色共享,确保新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35%,改建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25%,真正做到让广大人民群众"推窗见绿、开门望绿、步行沐绿、处处有绿"。  三是以精细化养护为重点,全面加强园林管理。园林绿化工作三分建、七分管,在直管园林养护方面,我们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加强日常管理和养护,促进管理经常化、规范化、精细化。严格绿线管控,严把临时占用城市绿地审批关口,做好绿化工程前期资料审查、现场踏勘、竣工验收工作,严厉处置毁绿占绿行为,巩固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确保园林绿化各项指标稳步提高。严格落实《园林绿地养护服务规范》标准,对每棵树、每处设施、每处景观都建立养护日志,健全养护台账,将日常养护工作逐步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完善了古树名木保护数字化系统,切实保护好古树名木,凸显城市"活化石"这一绿色名片。中心城区方面,按照园林养护同城同标准原则,全面强化考核,做到及时考核、及时通报,及时兑现中心城区奖惩200万元。面向社会聘请33名义务监督员,参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与考核,形成了多层次高密度监督考核体系。县域园林方面,我们加大对9县园林绿化的指导、支持力度,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的创建和花园式单位、小区的评选活动,不断提高县区园林绿化工作水平。积极开展园林绿化"送规划、送设计、送技术"三下乡活动,实现县域绿化上档次,镇域绿化有特色、村居绿化有规模,促进全市绿化水平整体提升。  从目前到第四届省园博会开幕还有不到100天时间,我们决心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实干的精神,继续精心组织、精致施工、加快进度,建平安工程,办和谐盛会;全力履行东道主的职责和义务,精心安排,提高服务水平,为各项工程建设和展览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打造一个集造园艺术、文化展演、学术交流、商贸洽谈、企业营销等活动于一体、"永不落幕"的园林盛会,我们坚信,有省住建厅和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兄弟城市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我们一定能办出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园林盛会。
===============================
  实施绿荫行动& 建设绿荫城市  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日)
  按照2011年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会议要求,淄博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坚持"实施城市绿荫行动,建设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的工作思路,统一思想、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完善机制,全力实施城市绿荫行动"五大工程",大大提高了城市绿荫覆盖率,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实施绿荫行动打下良好基础  为全面、准确地落实绿荫行动各项任务,我市成立了绿荫行动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绿荫行动的调研、落实、考核等各项工作。结合我市现状,我们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在全市开展城市绿荫行动调查摸底的通知》,对全市绿荫行动现状及实施条件进行了调查摸底,重点对道路、公园、庭院小区、停车场的绿化情况进行全面排查,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打好基础。  根据调查情况,将绿荫行动列为全市城建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并下发了《淄博市城市绿荫行动实施方案》,对实施绿荫行动做出部署和要求。《实施方案》确定三年总体目标,分解每年具体任务,确定了全市31个林荫停车场、广场、42条林荫路、29个林荫公园、19个林荫庭院小区、20处立体绿化、8处空闲地乔木栽植等具体项目,并从组织实施、技术要求、完成时限、检查督导、资金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要求。  按照《实施方案》,到2015年,我市林荫停车场和广场推广率达到60%以上,林荫路推广率达到85%以上,林荫庭院和小区推广率达到50%以上,屋顶绿化和立体绿化全面推开,基本建成以林荫公园、林荫广场多点布局,林荫路为网状框架,林荫庭院、小区为全面覆盖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绿荫体系。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将得到大幅提高。  二、突出重点,强化落实,确保绿荫行动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  (一)推行双、多排行道树种植模式,构建林荫走廊。为增强道路绿荫效果,丰富城区道路绿化景观,我市早在2002年就提出在道路绿化中采用双、多排行道树种植模式,并根据我市环境优先选用法桐、国槐、白蜡、栾树、臭椿、银杏等阔叶树种。张店区金晶大道、人民路、博山区沿河路、临淄区晏婴路、淄川区般阳路、沂源县健康路等均推行这一种植模式。目前,这些道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林荫大道,在全市绿荫行动中树立了典范。  在近几年的道路绿化和提升改造中,我们一方面继续推行、实施双、多排行道树种植模式,选择冠大荫浓、生长快、病虫害少的大规格乔木,用种植乔木的绿化带对汽车道、自行车道、人行步道进行割离;另一方面在不影响交通的前提下,在道路和分车带补植乔木。同时,在所有市政规划、建设中,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大树,工程让树。凡涉及移植树木的建设项目,均需提出避让和保护方案,并与主体方案共同报批。在西五路、新村路、临淄大道等道路拓宽改造中,所有行道树实现就地平移,同时我市城市行道树保护已列入城市法律法规,任何单位、任何人不得私自砍代、移栽树木。目前,我市双、多排行道树种植的道路已达70余条,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城市林荫路系统,保证了林荫效果和景观效果。  (二)实施"绿色通道"建设。结合我市组团式城市布局特点,我市早于2002年就提出实施"绿色通道"项目建设,对连接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的张周路、张辛路、张桓路、张博路等7条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建设,在道路两侧各50米宽度的范围内,建设长距离、大面积、多绿量的景观绿化带,植被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等200多个品种合理配置。截至目前,共建成"绿色通道"130公里,建设绿地900多公顷,完成投资13亿元,实现了用绿化将分散的城区贯穿一体的格局,形成了大环境、大框架的绿化特色。  (三)大力实施"破硬造绿"工程。针对停车场、市民活动广场硬质铺装多、绿化少的问题,我市实施了效果显著的"破硬造绿"工程。用混凝土切割机、风镐等机械打破城市硬化,开挖树穴,填土造绿。停车场的车位间隙用乔木进行分割,株行距在6m×6m以下,树种选用病虫害少、无分泌污染、生长快、养护成本低的乡土树种。地面采用嵌草砖等透气、透水性好的铺装材料。目前,博物馆广场、佳世客购物广场、临淄人民医院等地方的林荫停车场建设效果已初步显现。这些示范项目也打消了一些商业单位担心栽植树木会减少停车位的顾虑,为下一步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四)实施林荫公园提升改造和林荫庭院小区建设。结合城市绿荫行动,我们对市植物园、高新区火炬公园、博山文姜公园等进行提升改造,开工建设柳泉湿地、汪溪湖湿地两大湿地公园。在建设改造中,提高乔灌木、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的应用比率,减少草坪和模纹,既实现了林荫效果,提升了绿地品位,又降低了管理成本。  以省、市级花园式单位、小区、优秀绿地的创建、评审为抓手,持续开展单位、小区的拆墙透绿、乔木补植工作。对绿化率高、绿化质量好的单位、小区大力宣传,树立榜样,带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对已命名但复查不达标的单位、小区,取消荣誉称号。对绿化率不达标的新建或改造小区,严格按照《城市绿化补偿费收费标准》收缴异地绿化补偿费。对单位内裸露停车场,采取单位出地、政府出树的办法,推动单位林荫停车场建设。  目前,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化工职业学院、临淄三星怡水名城小区、沂源二中等示范单位积极推进林荫建设,打造了树荫浓郁的林荫庭院小区,在全市引起了积极反响。  三、完善机制,巩固成果,推动绿荫行动健康发展  为确保绿荫行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发展,我们逐步建立并完善起一套工作机制。一是"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机制。市住建局、各区县建设局均成立绿荫行动专项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承担领导责任;二是分解、落实具体任务的目标责任机制。细化分解了年绿荫行动"五大工程"的140余个建设项目,落实到各区县各建设、园林部门,形成了要求明确、共同承担的目标责任机制;三是保障有力的投入机制。绿荫行动所需资金纳入城市建设资金计划,专款专用,形成财政投入、单位支持、市场运作的投入机制;四是赏罚分明的考核机制。增加绿荫行动考核分量,并纳入单位考核体系,同其它重点工作一并检查,一同考核;五是全方位的监督检查机制。坚持月调度、季通报,实行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现场观摩相结合,对绿荫行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督办。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聘请专家解疑答难。组织人大、政协对绿荫行动进行专项视察;六是全民动员的宣传机制。各主要新闻媒体都开设了"绿荫行动"专题、专栏,通过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橱窗、开展"爱绿护绿志愿者活动"等,营造了开展城市绿荫行动的浓厚氛围。
=============================
  彰显特色& 提升品质  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幸福城市  胶南市人民政府
  胶南位于青岛西海岸,总面积1846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56公里,辖17处镇、街道,户籍人口86.8万;城市规划区面积38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6.1平方公里,城市化率59.5%。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市围绕建设宜居幸福的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把"生态立市"作为科学发展的主导战略之一,扎实推进生态式园林绿化,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4%,绿地率39.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8.02平方米,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山东人居环境奖等称号。  一、明确发展定位,创新园林绿化思路  随着胶州湾海底隧道和跨海大桥开通、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快速推进,我市步入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为此,我们按照全省"城市绿荫行动"总体要求,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发挥本土优势,充分借鉴广州增城、天津、大连等先进地区"变在城市里建公园为在公园里建城市"的经验做法,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推进城乡园林绿化,努力使园林绿化由追求覆盖率向注重景观价值、生态功能转变,实现了"园在城中、城在绿中,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在规划上,先后聘请北京、上海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滨海大道、上海路等16条主要道路,风河、大卢河等9条城区河道进行了高标准景观规划设计,以高水平、开放式规划引领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建设。在工作落实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绿化打造绿色生态胶南的意见》、《胶南市植树增绿大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采取"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推进机制,利用三年时间,大搞植树造林,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物种多样、景观优美、生态良好的城乡绿化系统,进一步彰显滨海城市特色。计划到2013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6%,城市绿地率达到39.5%。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实施园林绿化八大行动  强化生态绿色理念,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投资模式,去年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重点实施园林绿化八大行动,园林绿化品质和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  一是高标准建设城市绿道。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了37公里城市绿道,滨海大道两侧各50米、上海路两侧各55米的绿化带新种植水杉、雪松等高大乔木3.5万株,改造提升绿化面积190万平方米,配套建设步行道、自行车健身道、滑板娱乐道和9处驿站、1处湿地公园、30处休闲小广场。同时,投资1200多万元,建成上海路市民运动公园,提升景观道路的休闲、健身功能。今年,又沿滨海大道新建10公里城市绿道,补植大规格树木1700余株,种植三叶草等45.6万平方米,全力打造集透海观光、休闲娱乐、旅游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迎宾景观大道。  二是城市中轴线绿化。投资1.8亿元,对占地621亩的城市中轴线实施44万平方米景观绿化,中间开敞大草坪配置高羊茅与黑麦混播的冷季型草坪,保证视线通透、全年绿期;外围种植水杉树阵,并配置富于季相变化的银杏树,展现四季荣枯变化,着力打造集地方文化展示、市民观光休闲、运动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新型生态文化公园。  三是城市阳台和滨海公园绿化建设。投资2.4亿元,进行海水浴场和中央湖市民广场等景观区绿化提升,已栽植黄连木等乔木5400多株、红叶小檗等灌木30多万株、绣线菊等花卉35万多株,绿地面积达到46.5万平方米,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综合型顶级海滨公园和独特的生态休闲海岸。  四是市区道路和重要节点景观绿化提升。我市城区人民路水杉经过40多年生长,上海路水杉经过10多年培育,形成了"宝塔"形树冠,成为城市一道靓丽风景线。我们延续这种园林绿化风格,将水杉作为城市标志性生态文化和景观元素进行培植,沿滨海大道、泰山路等市区道路新栽植1.7万株水杉树,展现了"水杉之城"的独特魅力。实施海西路、珠山路等道路绿化提升,新建绿地59万平方米,改建绿地187.2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灌木18万余株、时令花草250多万株。对城区20多处重要节点规划建设通透式花园、绿地,整治30处导流岛,建设石景山公园等游憩观赏小景点10余处,实行立体化艺术造景,形成了大绿块、层次感强的绿化景观。  五是河道绿化。按照"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要求,投资10亿元对城区9条河道进行治污、清淤、截水、植绿、造景一体化治理,三年内建成水、岸、桥、绿交相辉映,充分展示城市魅力的核心景观带。目前,北京东方等3家国家一级景观园林施工企业正在加紧施工,年内将完成景观绿化工程。  六是主干道及与周边区市连接路主入口绿化。坚持"一路一格调、一段一景观"原则,对国道、省道及农村干道实施屏障式绿化,建成长达1040公里、贯穿城乡的绿色生态长廊。在204国道等对接城乡的道路两侧各实施20-30米的园林式、景观式绿化,在泰薛路与诸城市接壤处等道路两侧建设了10米宽乔木林带。  七是单位和庭院绿化。通过拆迁改造45个城中村和25个城市片区,腾出土地规划建设开放式公园、休闲广场、小区及街头绿地70万平方米,还绿于民。对滨海新村等40余处住宅小区和单位庭院实施立体绿化,栽植爬墙虎、蔷薇等攀援植物,新增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发挥保利海上罗兰、馨海国际等项目的资金和专业优势,实施高水平造景绿化12万平方米。  八是生态公园建设。投资5亿元,对灵山湾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地形、植被改造提升,高水平打造沿海一线景观。实施小珠山旅游及综合开发项目24万平方米绿化,塑造"春花秋色"景观。对康大月亮湾山地运动公园林地进行补植和树种优化,园区植物更具多样化和可观赏性。开工建设大珠山生态公园项目,打造国家5A级景区。世茂集团改造毗邻沙滩景观,完成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建设适合群众休闲娱乐的开放式海滨浴场。  三、坚持建管并举,构建园林绿化管理长效机制  针对近年来新栽苗木多、管理难度大的实际,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全面提高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水平。一是实施网格化管理。按照属地原则,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责任,突出抓好新栽苗木后续管理和技术指导,对未成活苗木的实行动态更换、补植,确保了造林一片、成林一片。二是推进市场化运作。通过招标发包,择优确定4家单位分片负责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并制定了严格的标准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了养护水平和综合效益。三是加强绿化工程监管。严格实行城市绿化建设"绿线管制"和项目规划建设"绿色图章"制度,加强对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绿化指标和绿化规划设计方案的审核把关,做到绿化与工程同步规划、建设和验收。四是强化督查考核。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以奖代补,支持城乡绿化。将城乡绿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以奖代补挂钩,调动了各级造林护绿的积极性。
================================
  以人为本& 精建精管  全力打造生态宜居高新区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  (日)
  近年来,潍坊高新区以改善宜居环境、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寸土、寸木、寸空,突出精绿、精美、精管理念,高起点设计,高水平建设,高标准管理,全面实施城市绿荫行动"五大工程",推动城市环境上品位、提档次,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宜业高新区。目前,全区绿化建设累计投资12.5亿元,总面积达到531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约54%,绿地率达41%。  一、以创促建,林荫行动见成效  去年以来,以全市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契机,不断加快绿荫行动工程建设,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急推快进,扩大绿量,打造了高新区绿色城区名片。  (一)林荫道路建设。为丰富道路绿化,形成城市林荫道路系统,对北宫东街、东风东街、胜利东街、东方路、金马路、潍县中路等19条道路进行林荫道路工程建设,栽植国槐、法桐、大叶女贞、栾树、柳树等高大树木1.5万余株,林荫道路推广率达到95%。  (二)林荫公园建设。浞河风景区集园林绿化、市政桥梁、河床建设等项目于一身,2008年5月启动,2011年11月完工,共栽植乔木2.5万株、灌木37.1万株、草皮18.85万平方米、地被12.58万平方米,总投资6.5亿元。去年以来,沿区内观光路两侧补植银杏、法桐、柳树等行道树9000余株,绿化覆盖率达90%以上。浞河风景区成为潍坊市继张面河、虞河、白浪河之后又一道美丽的城市景观风景线。  (三)林荫庭院及小区建设。对区内140余家单位庭院和小区进行全面排查,查漏补缺,发动社会力量全民参与,绿化一切空白点。同时,市区两级园林部门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无偿供苗和送绿进社区活动,先后栽植法桐、栾树、白蜡、银杏、大叶女贞、樱花等树木共计3万余棵,全区林荫庭院和小区比例占到70%以上。  (四)林荫停车场建设。对区内谷德广场、银枫路、东盛园艺、技术监督局等4处停车场进行了提升改造,在停车场的车辆间隙种植法桐和银杏,停车场地面使用嵌草砖块铺装并种植耐践踏草坪。计划新建金融中心、公共卫生服务中心、人才交流中心3处林荫停车场,将新增停车场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  (五)立体绿化建设。对区内旧庭院小区加大宣传力度,使符合改造条件的庭院小区能改必改、改则见效,同时结合无偿供苗等一系列措施实行破硬栽藤改造。今年投资2.2万元对区机关幼儿园、高新花园、新北海信息等18家庭院小区墙体种植凌霄、蔷薇、紫藤等攀援植物,实施了垂直绿化改造。  二、精建精管,绿化建设出精品  潍坊高新区地处全市政治经济中心,区域位置特殊,我们不断自我加压,提升境界,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虚心学习兄弟县市区城市建设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查漏补缺,干就干好,勇创一流。  (一)道路绿化高端设计。在绿化规划设计时,深入贯彻精品化、森林式、生态性的理念,完全体现出高新特色,2008年聘请知名的北京中天园林环境设计有限公司对绿化方案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打造具有高新特色的人文绿化。北宫东街初期绿化模式是传统式的,都是道路两侧栽法桐作行道树,雪松做背景的绿化布局,绿化建设理念相对滞后。为此,专门聘请了北京中天园林环境设计有限公司,按照绿化栽植突出大、高、厚、密、多、彩特色,在设计上运用了"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韵律与节奏"等绿化艺术手法,按照"黄土不露天"的要求,配以小龙柏为模纹,常绿乔木底部铺满早熟禾和黑麦草混播的草皮,配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野花和时令花卉组合,再点缀玫瑰红紫薇、连翘、金叶莸等灌木和造型黑松、大石榴树增加了绿地的活泼和惬意。继北宫东街之后,又打造出玉清东街、永春路等一批高档绿化精品工程。  (二)绿化建设严加管理。在绿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理念,严把绿化建设质量,浞河风景区在建设中,先后制定了《绿化工程施工管理办法》、《绿化施工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科室、驻地代表管理、监理监督施工企业自检的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对工程中间验收以及施工期间的质量检查等工序,进行全程监督。在管理过程中,采用目标分解法,将总体目标按施工专业、施工部位、施工单位划分区域;按时间段制定了长期、中期、近期及每天的工作计划,将工程建设任务层层分解,目标细化、量化,由驻地代表以任务单的形式下达给监理、施工单位,并对责任单位任务单的落实情况进行调度、督查、验收、考核,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奖惩。  (三)绿化施工把好"五关"。一是把好设计关。绿化规划设计聘请中外知名设计公司,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建设,如北宫东街、玉清东街、永春路、潍县中路、东风东街等。二是把好招标关。结合高新区实际充实完善了绿化招标文件,依法依程序进行公开招标,留优淘劣,引进优秀企业参与绿化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绿化质量,先后有60余家绿化施工企业和4家监理公司参与高新区绿化建设。三是把好苗木选择关。绿化建设出效果、保成活率,在选择苗木上坚持三个理念,一尽量保留原有生态,二尽量使用本地苗木品种,三凡外地进区苗木,必须由专业人员查清苗木原属地,查明是否带病进区,凡发现问题苗木一律清退,并视情节严重程度对绿化施工企业处以重罚,确保了全区绿化建设近290个品种全部达标。四是把好栽植关。挖坑过程中,做到先验后填,保证树穴规格,垃圾土必须更换,回填优质土,施加底肥,确保土质要求。苗木随来随栽,必须带坨栽植,确保苗木成活率。五是把好后期养护关。"三分建七分养",注重跟上苗木栽植后的绿化养护,确保栽一棵活一棵,栽一片绿一片。  三、创新机制,社会绿化工作扎实有效  开拓思路,加强社会绿化管理,社会绿化工作成效显著。目前,全区社会绿化总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社会绿化单位及绿化达标率达80%,泛海城市花园、潍坊学院、第二孵化器、专家公寓、龙居苑等64家单位(小区)获得省或市级花园式单位(小区)称号。  (一)严格执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去年在全区建立完善了绿化规划建设前审核、审批机制,城市规划内新建、改建、扩建的所有建设项目,在向规划部门申请规划许可证时,必须先到城建局审验其附属绿化工程的设计方案、建设项目绿化指标及单位绿化情况,审验合格后,规划局方可办理规划许可手续。  (二)建立小区环境建设配套保证金收取机制。凡新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在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一律按占地面积每平方米50元的标准收取小区环境建设配套保证金,待小区环境建设重点是绿化验收合格后,全部予以返还;否则扣除保证金由城建局安排队伍进行绿化。有效保障了小区绿化率达标。  (三)建立验收联动机制。在工程建设完工验收、房产确权等过程前,由规划局、城管执法局、城建局、建工局、质监站等建设系统8个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实地查看后分别填写"建设工程竣工验收会签单",只要有一个部门提出不合格的意见,不予办理工程验收、不予确权。  (四)强化监督激励机制。对区内所有公用绿地和绿化带,全部通过公开招标选出了信用度高、实力雄厚、技术过硬的专业队伍负责绿化养管。管委会安排城建局依据绿化养护管理招标合同配套完善了《高新区绿化养护管理办法》,全力推出绿化养护管理打分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每季度发放绿化养护管理费挂钩,奖罚分明,奖优罚劣。同时,在全区中深入推行一线工作法,区内所有道路城建局都有专人包靠,对各路段绿化实施全时监控,强化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四级责任、三级管理、二级监督、一体化考核的管理责任考核体系,确保了高新区绿化效果。
====================================
  完善城市绿荫系统  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寿光市人民政府  (日)
  近年来,寿光市按照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一目标,以实施绿荫行动为主线,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努力打造生态园林、民生园林和文化园林,园林绿化又上一个新台阶,城市绿荫系统初步形成。经住房城乡建设部卫星遥感测算,我市城市道路林荫化推广率和林荫停车场推广率分别达到90.34%和80.2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05%,绿地率38.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4.61m2。在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基础上,去年底又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现场考核,满意度问卷调查居全国10个城市第1名。  一、高点定位,科学规划,构筑生态均衡的城市绿荫系统  我市早在国家园林城市成功创建之前,就把绿荫系统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2007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启动后,我们又按照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将城区所有绿地全部纳入绿荫规划范畴,科学布局,均衡布荫,整个城区形成了林荫公园、林荫休闲广场多点布局,城市林荫路系统纵横交错,林荫庭院、花园小区全面覆盖,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荫体系。  (一)均衡绿量,科学布荫。聘请国内知名规划设计院,精心编制《寿光市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在绿量分配上做到提升老城区、突破新城区,在老城区扎起了"一环、十园、九点、三横、八纵"的绿荫格局,在新城区扎起了"一带、四园"的绿荫框架。目前形成达标林荫停车场81处、林荫单位庭院小区56个、林荫主干道30条、综合林荫公园7处和立体绿化景观20余处,城市绿荫系统已经形成。  (二)合理搭配,科学植荫。根据《寿光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科学确定植物密度,增加建成区乔木种类,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大力推广种植法桐、白腊、毛白杨等乡土树种,进一步增强了植物群落的生态性。  (三)严格审批,科学管荫。制定下发了《关于实行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的通知》,规定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绿荫建设工程,必须经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审核盖章后方可施工,从源头上杜绝了私自占绿、毁绿、和绿荫不达标现象的发生,保证了绿荫规划的权威性。  二、创新举措,全面提升,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绿荫精品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创城活动带动绿荫行动,以绿荫行动促进创城目标实现,做到相辅相成,同步推进,先后建设了一大批生态绿荫、民生绿荫和人文绿荫精品项目,改善了人居环境,提升了群众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满意度。  (一)建设精品绿荫,提高城市档次。按照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突出生态化、人性化、均衡化特色,注重引入寿光特色文化元素,进行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建成了仓圣公园、东城公园、弥河生态观光园、中华牡丹园等公园和游园50余处,彩虹公园、现代游园、八里庄游园等生态"窗口"景观10余处,整个城区形成了"500米服务半径"的精品绿化格局。弥河生态观光园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商务小区绿化荣获山东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现代游园绿化荣获中国优秀园林工程金奖,滨河城市湿地公园通过省住房城乡建设厅验收,正在申报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二)建设生态绿荫,优化宜居环境。狠抓群落科学配置,在园林绿化建设中,尽量尊重原有地形、地貌、水体和生态群落,引入与当地特定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的植物,在植物配置上形成了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狠抓滨河生态建设,依托弥河水系打造两岸生态野趣景观。其中,弥河公园建设中保留了原生态槐树林和野花野草,铺设了木栈长廊,设置了浅滩和平台,构成极具亲和力的河岸绿荫景观。滨河城市湿地公园,"苇中语蝶、秋色云水、柳风荷韵"三大景区串连着28个绿岛和14座桥梁,植被丰富、景色优美,成为市民避荫休闲的良好场所。狠抓节约园林建设,综合考虑节地、节水、节电、节材措施,充分利用雨水、中水灌溉植物,采用滴灌、喷灌等高效灌溉模式,大量应用透水砖、环保砖等硬化材料,推广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园林照明设备,实现了资源、能源和绿荫的有效利用。狠抓立体绿化建设,充分利用透视墙面、屋顶、车库顶、商场顶、立交桥缓坡等位置见缝插绿,通过栽植蔷薇、爬山虎、凌霄等攀援植物和丝瓜、观赏葫芦等当地蔬菜,绿荫效果更为明显。  (三)建设民生绿荫,完善载体功能。完善林荫路系统建设,我市在2003年正阳路、公园街等老城区道路建设中,就将行道树栽植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做到了"有路必有树"。2007年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启动后,我们在郭家路、弥河街、金光东街等新建改建道路中,积极推广了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种植模式,农圣街、金海南路等地方"道路为大树让行",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行道树。特别是在银海路建设中,率先提出了"道路公园化"的理念,改变传统封闭绿化模式,在绿化带中建设园路、广场、凉亭、喷泉等,设置座椅、座凳,方便市民入绿享荫,此后又在农圣街、文圣街、金海路等新建改建道路中陆续进行了推广。完善林荫停车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单位带头、企业赞助、个人参与"四位一体"多元共建模式,采取树阵式、乔灌式、棚架式和综合式,先后建设了东城公园、生态观光园、房管局、国土局等一批林荫停车场项目,其中东城公园内的全冠法桐胸径20公分以上,停车位达到500余个。引导企业参与建设,巨能集团、联盟化工等企业在搞好自身停车场建设的同时,通过不同方式对城市林荫停车场建设进行赞助;组织市区各单位和居民小区对庭院绿化和草坪进行集中改造,科学栽植高大乔木;同时发动城中村居民在庭院内外栽植乔灌木,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林荫停车位。完善林荫公园建设,严格按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公园设计规范》,对人民广场等原有公共绿地增植大树5万余棵,乔木覆盖率达60%以上,做到了还荫于民。今年新开工建设的农圣公园乔木覆盖占到整个园区的3/4以上。完善林荫庭院小区建设,突出科学引导理念,实行政策激励、台帐管理、媒体曝光多重促动,城区林荫庭院和小区数量逐年增多,达标占到总量的5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受到市民普遍好评。  (四)建设人文绿荫,提升园林内涵。以园林景观建设为载体,不断丰富园林内涵。彰显"两圣"文化,建成了以文圣"仓颉造字"为主题的仓圣公园、以农圣贾思勰为主题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这些主题公园不仅充分彰显了寿光历史文化特色,而且成为宣传两圣文化的重要阵地,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以《齐民要术》为主题的农圣公园。彰显牡丹文化,以国花牡丹为主题建设了中华牡丹园,园内牡丹品种共六大色系600多个品种30余万株。彰显地域文化,以神医李莪华为主题建设了莪华游园、在温泉旧址建设了"温泉游园",以 "张飞勒马看古槐"的历史传说为主题建设了古槐游园。彰显蔬菜文化,蔬菜类型的园林小品、景观雕塑随处可见,现代游园内的南瓜组合、东城公园的百寿楹联、菜博会展厅内的蔬菜瓜果组合等,极大地提升了城市文化品味,彰显了城市绿荫的独特魅力。  三、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建立可持续的城市绿荫发展模式  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坚持从制度建设入手,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方式,推进城市绿化管理工作迈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长效化发展轨道。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任组长的绿荫行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寿光市城市绿荫行动实施方案》,重点绿荫项目实行市领导包靠和综合考核验收,社会绿荫工程则由园林部门定期指导、定期评比。  (二)加快示范带动。充分发挥东城公园停车场、弥河公园、正阳路、商务小区、教师新村等省级林荫示范作用,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绿荫建设。积极开展林荫检查达标、花园式单位和绿化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充分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加强对先进绿荫典型的培育宣传,调动起了全社会参与绿荫行动的积极性。  (三)强化部门联动。全面加强建设、规划、土地、房管、林业等部门的联动、配合和协调,对工程项目审批、验收进行严格把关。达不到绿荫标准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不能通过综合验收,主体工程不得交付使用,确保了城市绿荫行动的扎实开展。  (四)实施规范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园林"和" 12319"建设,对全市绿化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了城市绿荫档案;对全市的单株古树和古树群进行了统计、调查、建档、立卡,落实了保护单位和保护人;狠抓精细化绿化养护管理机制建设,绿化养护全部达到省一级管护标准。
===================================
  实施城市绿荫行动& 创建生态宜居城市  肥城市人民政府  (日)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关心支持下,肥城市致力于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围绕 "人文、生态、宜居、精致"城市的目标,着力增强功能,突出打造特色,城市品位与内涵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城市、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特别是去年被列为"全省城市绿荫行动示范市"后,以建设"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为指导,不断提升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园林绿化,扎实推进城市绿荫建设。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1329万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2.21%和44.8%;人均公共绿地18.79平方米,其中城市中心区人均10.3平方米。  一、强化组织领导,大力实施城市绿荫行动  城市绿荫行动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手段。我们把城市绿荫行动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集中力量,全面推进,形成了"政府组织,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全员共建"的工作格局。  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城市绿荫行动领导小组,召开园林绿化专题会议,部署开展绿荫行动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定期组织视察,调研指导园林绿化和绿荫行动。将绿荫行动任务分解到100多个部门和单位,并在目标管理等方面建立起考核评价体系,做到了任务、责任、措施、考核"四落实"。  二是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树立"园林绿化投入就是经济投入、民生投入、生态投入"的意识,坚持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社会投资为补充,绿荫行动开展以来累计投入城市绿化资金1.5亿元。把园林绿化列为城建重点工程,持续加大投资,予以重点倾斜。注重以城建综合开发带动城市绿化,对每个开发项目都规定了绿地率指标,并采取市政公用设施有偿使用等措施,广泛吸纳城市绿化资金。组织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强统筹费与绿化费的收缴管理,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超过50万人次,尽责率达到86%以上。  三是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发挥广播电视台、政务信息网、报纸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宣传专栏、标语口号等多种方式,引导市民群众把城市当作"会客厅",自觉主动地爱城护绿,广泛参与城市绿荫行动。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争做桃乡护绿小使者"等系列活动,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使广大市民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城市变化,在置身变化中共享城市文明,增强了建设城市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布局园林绿化  按照立足当前与着眼未来并重的原则,聘请高层次专家,编制高起点规划,在规划的调控引领下实施园林绿化和绿荫行动。  一是以人文山水资源为依托,明确城市定位。基于历史传承和自然禀赋,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修编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融入文化与特色,打造"中国桃都",建设"桃源名城"。特别是把城市的建设定位与产业定位紧密结合,以"世上桃源"的理念,建设生态优美、园林辉映的山水城市,融入"山、水、圣人"旅游线、特色浓郁的旅游城市。  二是以城市发展定位为指导,规划绿地系统。完成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沿市区水系建设放射型的生态景观廊道,确立了"一环、两带、三区、五点、四纵六横"城市绿化框架布局。即:抓好环绕城市的大环境绿化,打造龙山河、康王河"两条景观带",建设城北采煤塌陷区、城东水源保护区、城南十万亩桃园"三大绿化区",打造龙山公园、白云山公园、康王河公园、体育公园、植物园"五个绿点",构建"四纵六横"道路绿网,促进山水园林相融、人与自然和谐。编制完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树种规划,城市绿荫建设的应用植物达到280多种。  三是以绿地系统规划为蓝图,优化园林设计。聘请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园林规划设计院、杭州园林规划设计院、天津园林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深化完善了居住区、街道、公园等绿化详细规划。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既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又突出自已的特色。大到一个公园、一条道路,小到一块绿地、一个小品,从设计风格到文化符号,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三、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城市林荫系统  以公共绿地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框架,以庭院绿化为点缀,以城郊绿化为屏障,增绿量、上水平、创特色,全面推进城市绿荫行动,建设城市林荫系统。  一是建设林荫道路。坚持绿随路建,路修到哪里、绿就延伸到哪里,按照道路两侧20-50米绿化带的要求,对城区23条主街道进行高标准改造,在原有42万株行道树的基础上,新增法桐、栾树、国槐等乔木6000余株,灌木6万余株,形成了国槐一条街、栾树一条街、樱花一条街、杨柳青一条街、百日红一条街等特色街景。在"花街"建设中融注了桃文化元素,打造福、禄、寿、喜"四园",实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新建道路继续推行双排或多排行道树种植模式,人行步道和自行车道一律通过种植行道树的绿化带进行分割。龙山路、肥桃路、工业三路等道路,林荫效果显著,成为名符其实的林荫大道。同时,在主干道内铺设了人行道,增设了石桌、石凳供市民休憩、纳凉,形成了便利休闲的林荫小道。  二是建设林荫公园。按照服务半径500米要求,相继建成了龙山河带状公园、龙山公园、范蠡公园、白云山公园、康王河公园,总面积达到449公顷,形成了城市重要的生态战略点。在龙山河与康王河交汇处的荒滩上建设的康王河公园,绿化面积146万平方米,被评为山东人居环境范例奖。全长5.6公里的龙山河带状公园,按两侧分别30-100米的标准进行了滨河绿化,打造集文化、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水上景观长廊"。充分利用城市周边的采石荒山和采煤塌陷区,开展"治理造绿",建成了以"保护、恢复、景观再造"为特点的白云山公园。在注重"松、石、园、景"和谐统一的同时,设置了健身休闲器材,贴近百姓生活,方便市民群众。  三是建设林荫院区。深入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活动,基本达到了开门见绿、推门见景,全市已创建省级花园式单位20家,泰安市花园式单位18家,花园式单位占居住区的比例达到了65%以上。新建小区严格按照绿荫行动的标准要求,做到开发与绿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旧居住区重新规划设计,在楼前房后的空闲见缝植树,千方百计提高小区绿荫覆盖率。实施主干道沿街单位的拆墙透绿,累计拆除实体墙3万多米,使庭院绿地与道路绿化连为一体,增强了绿化的通透性。  四是建设林荫停车场。对居住小区、单位等硬质铺装过多、绿化过少的停车场,进行破硬植绿,合理配置、补植高大庇荫乔木。车辆间隙利用乔木进行分割,形成林荫覆盖;绿化树种选择适应性强、病虫害少、无树脂分泌、无生物污染的常见植物;地面利用嵌草砖等透气、透水性好的铺装材料进行铺装,并种植耐践踏草坪。林荫停车场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停车场自身的小环境,也达到了美化环境的艺术效果。  五是推广立体绿化。2009年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我市行政审批中心、教育局、党校、园林局等单位实施了屋顶绿化,具备了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有条件的单位铺开实施了简单式屋顶绿化,并逐步推行花园式屋顶绿化。特别是对城区内的桥梁、石砌驳岸及部分建筑物墙体种植了爬墙虎、凌霄、紫藤等垂藤植物,达到了垂直绿化的效果,完善了城区立体绿化,丰富了城市景观空间。  四、健全长效机制,加强园林绿化规范化管理  重视发挥机制打造的"管长远"作用,狠抓长效机制建设,推动了城市绿荫行动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行业管理机制。修订了《肥城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肥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规定》、《肥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和作业要求》等规范性文件,增加城市林绿荫的内容和标准,使城市绿荫建设有规章可依、有制度可循。严格落实绿线管制、绿色图章、绿化公示等制度,规范了城市规划区内新改扩建项目的审批备案手续。  二是分级管护机制。对城区单位所属绿地,按照"包绿化、包管理、包养护"的要求,实行属地管理,由园林局负责监督指导。对公共绿地和林地,在园林局内部实行责任区制度,"定岗、定量、定人、定规范、定奖惩",建立起宝塔式的责任制。  三是执法监察机制。赋予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统一行使园林绿化等行政处罚权,并向高新区派驻了执法大队。建立城管执法局与园林局联合执法制度,加大巡查力度,防止了占绿毁绿的现象。设立了园林绿化监督电话,引导市民群众参与监督管理。
==================================
  高标准建设 精细化管理  全力打造魅力园林城市  东平县人民政府  (日)
  近年来,东平县以创建国家园林县城为总抓手,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生态宜居"的总体思路,高标准建设,精细化管理,大规模增加绿量,大幅度提升品位,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绿地率38.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7.6平方米,今年2月,被住建部正式授予 "国家园林县城"荣誉称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工作机制,奠定创建工作坚实基础  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形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通过健全各项工作机制,确保了创城工作的扎实高效推进。  (一)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长任指挥,住建、财政、国土、环保、林业、交通、宣传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园林县城指挥部,负责日常调度协调工作,全面落实县直部门"一把手"绿化目标责任制,形成了各负其责、密切协调、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东平县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实施方案》,确保各项任务按计划、有步骤实施。  (二)明确职责,确保"四个到位"。县政府专门抽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组成创建国家园林县城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各责任单位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具体抓好本单位的创建工作,实现了创建工作人员、资金、措施、督查"四个到位"。  (三)营造氛围,实现全民共创。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以《城市绿化条例》、《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活动,使创建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形成了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二、全力造绿增绿,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关键在于增加绿量。通过动员和组织各方面的力量,高标准、高起点、全方位进行绿化建设,全力构筑"北有青山、南有秀水",以青山为背景、以绿色为主调的绿地系统。  (一)完善规划,切实提高园林绿化设计水平。依据新一轮《东平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东平县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按500米服务半径的标准调整公共绿地系统布局,努力建设生态园林、民生园林、文化园林,打造"两带、一群、多点"城区绿化格局。实行园林绿化工程规划设计招标和方案评审制度,设计方案坚持"优中选优",组织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修改,确保了我县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全面落实"绿线管制"和"绿色图章制度",对不按规划实施的项目,一律不予竣工验收。  (二)规模造绿,重点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因势造景,按照规划要求,先后建设了金牛生态公园、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清河公园、佛山公园、人民公园等5处综合性公园,建设了市民广场、平湖广场、光大广场、山水人家花园、圣水观音雕塑广场等20余处游园和街头绿地,县城建成区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60多公顷。稻屯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稻蒲荷香、百鸟争鸣,清河公园依河而建、水绿交融,佛山公园古朴典雅、庄重大方,各公园布局合理,风格多样,城市文化和园林绿化的有机结合成为新亮点,充分展现了东平"山水环城、生态绿城、古韵名城"的城市特色。  (三)搭建框架,突出抓好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道路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骨架,是城市绿化最直观的体现。我县坚持"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结合"的原则,确保绿化景观与道路工程建设同步进行、同步实施。一是加快实施园林景观路建设。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木合理搭配,采用大绿量、宽绿带的造绿手法,高标准建成贯中大道、园区中心路、平湖路等多条园林绿化景观大道,形成了"人在林中走、车在绿中行"的林荫路系统。二是实施道路绿化提升改造工程。按照"增加绿荫绿量、美化生态环境"的原则,对东原路、东山路、龙山街等城区原有道路绿化,进行高标准改造提升,增加了道路绿量,提升了绿化档次,丰富了绿化景观。三是大力实施"拆墙透绿"工程。对城市主次干道实施综合整治,沿街单位一律拆墙透绿,确保道路绿地与单位绿地融为一体,实现了绿化资源的全方位共享。城区道路绿地面积95公顷,绿化普及率100%,达标率85%。  (四)生态优先,扎实开展景观水系绿化建设。根据县城依山傍水而建的地理特点,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了城市生态景观水系工程,统筹考虑水系与周边环境的有机融合,依托流经县城的龙王沟、白吉河、小清河等自然河道,以清月湖、龙王潭、龙泉湖、荷花洲等"十一个湖湾"为节点,"九河"、"四溪"为纽带,形成纵横贯通、连为一体的城市水网,配套建设绿化、美化、亮化设施,打造"水""城"交融、多"水"绕"城"的"生态灵城","家家溪水绕户转、户户垂柳赛江南"的景观效果初步显现。   (五)全民参与,大力开展社会绿化建设。以开展"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创建活动为载体,提高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绿化水平,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的数量达到单位总数的62%。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绿化和植树造林工作,植树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5%以上。广泛开展了公共绿地认建、认养、认管活动,形成了全民"植绿、护绿、爱绿、兴绿"的良好氛围。积极发展生产绿地,为城市绿化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苗木自给率达90%。  (六)多管齐下,持续实施节约型绿化建设。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园林绿化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过程,因地制宜,最大限度降低园林绿化建设成本。在植物选择上,注重发展耐旱、节水、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植物;在浇灌方式上,积极采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60%以上绿地采用节水型灌溉设施。积极推广阳台、屋顶、墙体和室内绿化,城市绿化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三、加强管理养护,增强园林县城服务承载能力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我县从加强绿化管理入手,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坚持依法治绿。制定出台《东平县城市绿化管理办法》、《东平县古树名木养护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城市绿化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园林、城管等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依法严查违法占绿、毁绿行为,有力维护了城市绿化成果。  (二)狠抓养护管理。聘请有关园林专家作技术顾问,讲授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内乔灌木、花卉等植物的修剪技巧,增强园林绿化的艺术性和景观变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抓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认真做好古树名木的登记、保护和管理工作,及时进行濒危古树名木的抢救复壮,使每一棵古树名木都得到充分保护。  (三)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供电、供水、供气、供热和公厕等公用设施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天然气、"弱电下地"和供热计量改造工程,燃气普及率达99%,城市用水普及率和水质综合合格率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污水处理率达90%;主次干道路灯装置率100%,亮灯率达99%。  (四)实施综合整治。坚持清理和查处相结合、常规管理和集中整治相结合,常抓不懈,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和乱停乱放等整治活动,深入实施城市形象提升工程,确保了市容秩序规范有序。积极开展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12个城中村、20余片旧城区改造,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市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化基材混合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