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希望得到的帮助可以帮助我,古典诗词与中国文化可以吗

中华古典诗词的当代作用与功能
发布时间:
作者:孙霄兵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第一是实行国民诗教制度,第二是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第三是建立诗词社会学习制度。
中央电视台和教育部共同组织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功的文化活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艺复兴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契机。
关于中华古典诗词的定位
过去,中国古典的、精髓的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抛弃了。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中国人正积极探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样式,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终于在文化上开了“天眼”,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本位。
我的看法是,古代诗词不能叫旧诗、古诗,用新旧、古今的概念不科学,也不准确,可以叫中华古典诗词。中华古典诗词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它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但是不够普及。在历史上,中华古典诗词曾经妇孺皆知,这是不容易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千年不断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举办的原因
第一,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华诗词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具有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广泛地植根于亿万中国人的心底。这需要充分认识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高度,认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程度,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诗词大会比赛为什么会引起举国赞颂、举国认同、举国参与。
我是学文学的,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看了诗词大会节目以后,还自己在微信上玩起了飞花令。我们毕业几十年了,在专业上大多卓有成就。很多同学退休了,有的在美国,有的在中国,回过头来还玩飞花令,说明它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说明中华古典诗词深深植根于人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所系,是中华文化的命脉、血脉之所在。
第二,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诗词创作的思维方法与其他文艺创作如小说、散文、戏剧等思维方式不一样,它需要对于外在事物和精神内心的一种高度的、高层的、文化的提炼、锤炼、精炼,形成构思和句子。这些构思和句子是中国人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讲天人合一,在审美上讲情景合一,很多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文学易知、易感的特点,运用了很多赋比兴的手法,容易理解。如要讲哲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
第四,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感性的民族。一个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让人民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方式,生活中积累了过多的情绪,就会起到负面作用。日本人很冷静,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情感方式,中国人动不动就讲感情,就动情,就“泪奔”,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华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国人的情绪特点。从形式特点表现来说,诗词在传承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体裁,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还有词、曲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了格律的严谨和内容自由的统一,雅俗共赏。
第五,中华古典诗词特别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诗词大会中既有《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有现当代人的作品,如毛泽东、鲁迅的诗词。说明国人公认这些现当代作家可以进入中国传统历史上伟大作家、伟大诗人的行列。像毛泽东诗词,丝毫不感觉到比古人作品有所欠缺。
《中华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在哪里?一些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是非常空虚、空洞的,是不充实的,缺少坚定的文化信仰、哲学信仰等。那么用诗词的内容和方式弥补人们的心理,充实人们的灵魂,非常契合当代人的需求特点。
今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来学诗词,都可以欣赏诗词,都可以在诗词诵读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找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有些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普通百姓,能够在诗词当中找到慰藉,找到生活的希望,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推广发扬中华诗词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
第一个建议,实行国民诗教制度。诗教现在是自发的一种形式,应该把它提升到国民教育制度的高度。
诗教的制度内容,第一是编写诗教的相关教材读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当中选了不少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选编,并不是从宏观的体系上来考虑的,缺少内在逻辑。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选一些诗词,让这些诗词在诗歌源流当中形成自己的内在传统,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风格。这可以从小学教材课程开始。
第二是开设专门的诗词欣赏创作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也好,在高中阶段也好,需要开设高水平的古文和古典诗词的欣赏创作课程,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会教、能教。记得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一些诗词,请袁行霈老师指点过,陈贻焮教授也专门评点过,才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今后应在中文系开设高水平、专业性的诗词欣赏和写作课。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根,现在往往被忽视、丢掉了。
第三是诗词要进入高考。诗词进入高考,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因为有了诗词,有了感性的内容,高考可以把其他的内容排出去一些。诗词进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欣赏和体会,不是考怎么做诗,不是当年的科举。目前是有这样的一种契机的。教育部确定要颁布一个新的写古典诗词的韵谱,这是教育部对古典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说明,教育事业要把发展改革的视角一定程度地转向古典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第二个建议,要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这个传统了。《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故事,贾政领着一帮清客,去题咏大观园的匾额,给景观命名。韩国现在很多建筑、学校教室题写了中国的诗文格言。中央电视台拍了五部《超级工程》的电视片,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工程,但是在这些工程上,没有文化艺术符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些工程意义不显著,因为它只有民生的意义,没有提升精神文化的意义。
比如说三峡大坝,国家投入了5000亿元,坝高185米,长2300米。我从大坝底部一直走到坝顶,走到大坝对面山上,看见了很美的风景,很壮观的大坝,很长的坝体。但是没有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坝,把它挪到美国去、挪到意大利去,照样可以。从文化上说,就是一堆水泥块。我觉得反映三峡大坝之壮观最适当、最精炼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中的两句诗,“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总公司应该把这句诗刻到大坝上去。杜甫曾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是搞工程的,世称杜工部。上千年以前,他给三峡大坝“预留”了诗词题咏。
今天解读,这14个字有很深的意义,“三峡楼台淹日月”,是说三峡大坝可与日月齐辉,三峡大坝上可以建楼台景观,可惜没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就是说湘、黔、川、渝的少数民族,穿着不同的衣服,都聚居在同一片蓝天下,说的是民族团结。这就把建筑工程赋予了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建了多少房地产项目?全国至少也有几十万个,但没有几个有相应的题咏。题咏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工程,贵州的都格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高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高过所有的电视塔。桥上风大车多,我走过去腰都不敢直。跟着过去在云南方向是世界第二高桥,564米,两个高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贵州还有一个500米直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也去过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可题上毛泽东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个宏大的境界,要让科学和文化相得盖彰。要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文化符号展示出去。诗人、学者以后就要到中华大地到处去题诗,把中华的诗词加以传承、显示、展示,让各国游客去参观时,感到震惊:中国人不仅会建工程,还会文化建设,还会创造出新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大型的公共建筑、重大工程、公共机构都应有这种命名题咏的制度,这一定要上升为国家制度,可叫作国家公共机构建筑诗词题咏制度。
第三个建议,中华诗词要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形成诗词社会学习制度。引导诗词专业知识普及,形成一些定点的联系点,开展讲座、评奖等活动。人民群众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很强,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大学教师、研究专家等,要把自己的诗词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为普及诗教、普及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也应成为一种制度。
政策建议往往涉及经费投入,这几点建议都不需要专门的经费,不要国家拨专款,但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这些制度能够实现,中华诗词各级学会,诗人、专家、学者们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
(作者孙霄兵,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执行会长,教育部政策与法规司原司长,该文为作者在3月1日中华诗词学会和中华诗词研究院联合召开的“中华诗词大会”座谈会上的发言)
《中国教育报》日第8版&
  说起王宏,青海省称多县歇武镇的4000多居民几乎没有不知道的。王宏是歇武镇中心寄宿制学校...
  他一头扎进大山深处40年,用知识和青春反哺自己挚爱的一方水土;他总把学生挂在心上,张开宽...
  “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一个家,我们中国传统的小院,不都有一个小柴门吗?”丰台区第二幼...
  2016年,是何黎在昆明医科大学从事皮肤性病学教学工作的第30个年头。作为昆明医科大学皮肤...
  在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有一位深得学生喜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是全国模范教...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
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
【 - 读后感】
  诗词是中国五千年来文化上的结晶,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魅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一  最近,我看了一期cctv的《中国诗词大会》。主要是以用诗词答题比拼的方式来享受这场诗词狂欢的,比赛没有像其它比赛那样严肃,更多的是以轻松的心态来品味诗词。  看完了之后,我发现自己只答对了几道题而已。不得不说,这个节目引起了我对诗词的兴趣。以前背诗,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现在才觉得诗词是那么地源远流长,原来我们有的情绪、对事物的看法,诗词里也有。中国的诗词的魅力,在于它给了人无尽的想象。或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或是“会当凌绝顶”的远大抱负,或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乡之情......  在当今生活节奏那么快的时代下,也许不必跑到深山老林里养心静气,简简单单地读一首诗或词,就能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小天地。可惜的是,现在的学生宁愿抱着手机看着电脑,也不愿抽出几分钟来品味一首诗词。除了平时在语文课上背的十几首外,基本上学生没有接触到诗词多少了。你读诗,诗就会回报给你个更丰富的精神世界。  观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我对诗词有了改观,慢慢地体会到了诗词的美。希望有更多人也能爱上诗词,享受诗词带来的快乐。  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二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像武亦姝和彭敏这样的高手还很多:比如13岁的初一学生叶飞,擅长用文言文写作,小小年纪就有不俗的诗词积累;北大博士生陈更,工科出身,却满腹文才,连续几场都是擂主,诵读诗词时,总是展现着自信的笑容;还有具有大将风范的上海中学16岁的高二学生姜闻页、被叶飞戏称为“猴哥”的文来中学13岁的初一女生侯尤雯等,他们当中涵盖了工人、农民、学生、老师和自由职业者。  最让人感动的是来自河北邢台市南和县郝桥乡的一个小村子的白茹云,在生重病独自一人在医院治病的时候,买了一本诗词鉴赏,在住院的一年多时间里,坚持把一本书看完。尽管她在做完化疗以后,她的鼻子、眼睛、耳朵、嗓子都出现了问题,耳朵听不清,眼睛老流泪,声音发音也不好,但她还是自信地站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现场。她笑着说,我现在已经不觉得有什么了,每个人都要经历一些波折,这都不算什么。她说自己现在是带瘤生存的状况,但觉得幸运。所以,她一出场,就念了一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她那么豁达,现场的主持人、嘉宾、选手还有在电视机前的我,都泪流满面,心疼地哭了。经历了那么多,她还能笑着说起这些事,能够和年轻人一起挑战自己,展现自己对诗词的热爱,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这就是大美!随后,白茹云全程非常淡定地答题,不骄不躁,一笔一划,答对了题目之后,也不欢呼雀跃,十分从容。  现场嘉宾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均多次夸赞她答题淡定而准确,全场她答对了全部题目,拿下了285分的高分,也只微微一笑。最后她以微小的差距败给了姜闻页,她还是笑嘻嘻的,真正的宠辱不惊。在舞台上的最后一分钟,她还不忘鼓励别人,为他人带去力量;生病的人不要太灰心,我们活着就好,活一天,就高兴一天!这样一个经历了重重磨难却依旧健康乐观的人,怎么能不让人感动与敬佩!  十场对决,从百人团到选手,从嘉宾到主持人,所有人都深刻地展现出了什么叫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中国诗词的强大魅力!大家都是由衷地热爱诗词,是在交流中华文化,而非仅在比赛,这也正是节目叫“大会”而不是“大赛”的原因。许多网友也感叹,看了《中国诗词大会》,才知道原来诗词那么有趣,中国诗词歌赋真是让所有语言都默然失色的存在!  翻开一页页中国诗词,我们可以从中欣赏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黄昏雄奇壮观的美景;可以感受到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领略到苏轼的“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和毛主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豪迈的乐观主义精神;可以汲取到“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的催人奋进;可以体会到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缠绵悱恻和凄婉动人……中华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传诵千年,流芳万古!  人生自有诗意,生活不止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让我们与春天为伴,与青春为伴,与诗词为伴,闲遐之余,坐下来好好欣赏我国星汉般灿烂的诗词歌赋,一定会让我们的内心有所催发,唤起我们对生活的无比信念、感  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三  今天,打开电视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看了之后很受启发。以前听说过这个节目,但是没有认真看,今天看了,觉得节目很精彩。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从小学开始,我们就经常教会儿童背唐诗宋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古诗小学生耳熟能祥。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多的古诗词走了学生,走进了人们,人们在吟诵古诗词中感受着韵律的美,情境的美,感受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乐趣。  参加古诗词大会来自于各个行业,有工人、有农民、有警察、有大学生。在这里多数擂主都是大学生,今天看到一个女孩已经是连续三届的擂主。在今天的挑战中,她再次蝉联成为第四届擂主。其中,有一名同济大学的学生,能够背下近万首古诗词,真是了不起。今天嘉宾点评也十分到位,对古诗的作者及作品解释得也十分到位。让人更加热爱古诗词。  自从习x平同志任总书记以来,他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在多次场合谈到传统文化重要性,并提出要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为此,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文件,把传统文化纳入到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实验小学自成立就把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校作为办学特色的主题,通过校园环境的创立,学生吟诵《弟子规》,教师学《论语》、欣赏中华古诗词、研发校本教材等形式使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营造书香校园的过程中,又增加了一项每周一诗,效果也非常好。  虽然,我们在传统文化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工作做得还不细,还不实。有些工作还是在流于形式。今天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让我感到从小加强孩子诗词教学很是重要,让孩子从小背诵更多的古诗不只是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熏陶,学生在吟诗作赋中能够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学生品味,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养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在证明孩子书读多了,诗词背诵多了,自然从内往外的有所改变。所以,要进一步加强古诗教学,从现在开始要制定出孩子小学六年级应该背诵的古诗的诗目,不能只满足于教材的那几首古诗,要扩展古诗内容,要求小学六年级要背诵不少于一百二十首古诗,开学初就要把要求背诵的诗目发给各班,一年二十首,要求学生不但会背,更要理解古诗的意思。高年级要加强诗词的学习,要通过晨诵时间多诵读一些名家诗词,从而丰富阅读内容。  中华诗词大会是一个很好的节目,它给所有人一些启迪。特别是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传统文化要从小学抓起,诗词要从小学背起,把这些诗词好好地传承下去,不但是增加了知识,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要时刻记住,诗词演读着历史,诗词传播着文明,诗词代表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加认真学习古诗词,让传统文化成为复兴的一种力量,引领着我们大步向前。
[看中国诗词大会读后感]相关文章:
本文来源: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春节播出以来广受关注,节目最后的冠军武亦姝成为新一代“才女”,被称为“当代李清照”,受到许多网友追捧,引发民众阅读和背诵诗词的热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记忆和赏析来提升广大观众的诗词鉴赏能力,在当下传统文化式微的背景下,让观众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从诗词中吸取营养,达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春节之后,一档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火了,让很多人沉浸在“诗和远方”中,但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请问你对此怎么看?@中国网:中央电视台大型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自春节播出以来广受欢迎。节目坚持从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进行高度凝炼,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时代内涵,透过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引导观众不断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和归属感。@新京报:《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就是打动了中国人的一颗“诗心”。“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诗经》和《楚辞》作为源头,唐诗宋词作为高峰,一直到当代毛主席诗词文选,中国人习惯以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情趣。”节目恰恰打在了中国人内心最敏感、最柔软的地方。“我们谈传统文化复兴,美才是先行,因为美才能导出善。人们需要精神上的东西,而诗和其他任何形式相比,是最属心的。”@华夏经纬网:虽然综艺节目在国内持续火热,然而却始终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原创性,最火的那些节目怎么大多都是国外买来的?《中国诗词大会》给出了一个强势的回答:应运用民族历史和传统中的美。节目中的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唯一共同的是对于传统诗词魅力的欢喜。这样的欢喜也影响到了屏幕外的观众们。春节一档关于古典诗词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引起了热议。在播出前,观众看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很“文艺范”、“高大上”,不被看好。但是现实数据和观众评价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今年春节,人们无论是在家团聚,还是走亲访友,每逢《中国诗词大会》播出,许多家庭都会围坐一起,收看这档节目,这个节目的收视火爆有以下几个原因:1、时代需要“诗意的栖息”。当今社会,中国的传统文化遇到困局,一些低俗、流行文化占据了文化领域的半壁江山,有人甚至鼓吹“娱乐至死”,在这样的快餐文化的背景下,仍旧有着许多中人寄予着对传统文学和传统文化的敬意,公众们也需要有高雅的文化来浸润心灵,希望能在古典文化中“诗意的栖息”,陶冶情操,寻找生活中的“诗和远方”。2、民众需要破除“诗词无用”的误区。当下社会很多人对古典诗词存在误解,认为就是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糟粕或者认为是矫情的“无病呻吟”,甚至一些人呼吁要在中小学生的课本中删除诗词和文言文,认为中国有的古典文化已经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以一种活泼、轻松的方式向大众展示着古典诗词的魅力,破除人们的误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承载着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古人对人生的感悟。3、国家需要诗词来弘扬传统文化。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正式公布,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我们可以看出国家以政策的形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式微的情形在力挽狂澜,国家多次提出要弘扬传统文化,中国诗词创作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中国诗词大会》也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应运而生。《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让观众重温了经典的诗词,打动了很多人,“跟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相比,我们是最爱诗的民族”。对于有人质疑“不就是考死记硬背吗,这对我们沉下心来传播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用?”这有一定的偏颇之处。“曲高和寡”--有些高雅艺术在当代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的传播中会遭遇到许多困难。在当代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中,人们太功利,一切向钱看,精神世界极其匮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可以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可是很多人认为诗词离现实生活太远,觉得古典诗词是“无用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文学素养高但不够富有的人同一个富有但缺少文学修养的人站在一起,他们所体现出的风貌、气质截然不同,诗词可以重塑国民性格和灵魂气质,这就是“无用之用有大用”。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主流媒体的努力,我们的社会会重新审视诗词的作用,会重新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作用,这样人们的文学无用感会减少。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是单纯的纸上谈兵,这需要考虑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也让人们看到了当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融合,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媒体的结合所绽放出来的光芒,同时要避免大众只是简单的背诵诗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外在形式,让我们发现除了每天刷微博、发朋友圈,寸手不离手机之外,还可以用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要让诗词不仅仅是机械的背诵,而是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小编推荐&&2017
年国家公务员告别盲目备考,233网校教研团队精心打造高通过率套餐班,全
程内部密训锁分,保障一次过关!2017年公务员高效锁分套餐班面试指导:  
责编:xumi
移动端/互动交流《中国诗词大会》引爆传统文化学习浪潮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提供2017事业单位面试热点之《&中国诗词大会&引爆传统文化学习浪潮》,希望可以帮助考生提高面试水平,顺利进军事业单位面试考试。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百度百科》
近期备受关注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决赛在2月7日正式收官,来自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得冠军。节目播出的同时,很多观众在微信中同步玩起了“定制专属诗”。据央视数据显示,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
——《人民网》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7日晚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孙立群表示,兼具典雅韵律与人文精神的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仍能引发情感共鸣,要加强古诗词的审美教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今晚网》
2017年春节到元宵节,一档以古诗词为主题的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意外”走红。不仅刷新了收视率新高,也在荧屏内外掀起了一波波诵读传统诗词经典的热潮。很多人在领略到诗词之美、诗词之趣的同时,纷纷感到自己诗词知识的匮乏,惊呼“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对此,你怎么看?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不仅仅是“意外”,而是必然。节目刷新收视率新高必然离不开央视平台以及播出时段的特殊性,但更离不开观众对古诗词的喜爱。观众发出“好想再学一遍古诗词”的声音不仅反映出对中国传统诗词经典性的认可,也让我们看到改变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那些历久弥新的古典诗词,不仅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气度、神韵,展示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多彩生活,更包含了中国国民精神的全部符码。《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正在于它既满足了人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又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寓教于乐,赢得普遍认可,满足了国人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老百姓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
一直以来,古代诗词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尽管中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比重较以往有所增加,但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老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意境和美感,留在脑子里的不过是文字符号而已,学校里充满了诗词的朗读声,但诗词却很少进人心,只会让学生觉得“好难”“没意思”。如果学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没有把古诗词韵味讲透,把其美感展示出来,学生学习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快乐感,那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是传统文化教育有益尝试的结果,它科学地将娱乐节目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将群众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情感彻底激发出来。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弘扬。
我认为,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可以作到以下几点。一方面,创新传播手段。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如“听写大会”“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电视节目唤起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另一方面,转变教育方式。大力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不仅仅依托学校这一教育主体,更多地从群众身边出发,唤起越来越多的人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我相信,凭着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我国的现代文化也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传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致力于公务员考试、厦门事业单位考试、厦门教师招聘考试、厦门社区工作者考试
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银行等招考信息汇总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客帮助传统文化传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