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BBC 王思聪bbc纪录片片《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BBC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2014》 | 公开课纪录片下载网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105|回复: 0
来自 福建精华
/u39/v_MTA2OTExODQ0.html
社区推荐 /3
中办国办昨日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列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基本原则是啥,主要目标在哪,哪些重点任务?
湖北籍厅官辞职或下海任CEO,曾表示公务员工资低!曾“中途离场”的厅官们都去哪了?
纵观历史多名人,全国遍地皆可寻。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一起来看一下中国各省名人哪家强?你的家乡都有哪些名人?8月播出的纪录片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讲述5位中国中学老师在英国中学教授50名学生一个月的教学实验。BBC官方链接另一个版本的中西教育对比,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
昨天BBC二台推出上半年所录制的中国五位杰出教师采用完全中国教学方式对英国学生进行教学的上半集纪录片,此前BBC网站率先发出的一篇采访文章《中国式教育会在英国孩子身上有效果吗》已经引起了国际上对教育的争议,中国教师团队在英国汉普郡公里博航特中学对分组后的五十名初三学生进行一个月的全中国式教学,在一个月后与另一组正常英国教学的学生进行测试比对。中国观众在尚未完全观看或者了解节目的细节或内容前估计心中就有了既定的评价指向,或者说,根本谈不上评价,它对中国观众的意义更在于更加鲜明的揭示出中国学生的残酷和激烈竞争市场,家长观看完既定在心中对自己的孩子默默的怜悯了一番,下一秒可能就呵斥孩子回屋学习,高考完的过来人抱着同情瞟了一眼还挣扎在大学前线的学生们,我就是后者,默默脑补假如我生在了英国,我的学校生活和人生绝对会更加精彩。没错,我一点也不想做一个拼命女强人,我只是愈加梦想能够缓缓的像纪录片中女学生一手拿着教案,一手为自己涂抹着睫毛膏,这一个动作不经意间将女孩子的娇媚尽现无疑,而我们这些国内的部分大学的女孩子们,才刚刚拙劣的开始学习装扮,艺术院校尤被称为“会打扮”,还很大一部分更为学术的专业学生,在更付出无数倍努力的学习大学专业知识,在“看起来”上,除成熟外,和普通高中学生并无二异。记得初中时候,有两名学习并不是很理想的“差女生”,每天仅仅画了眉毛涂了睫毛膏,就被我们所谓的优等生在心理鄙视了千百遍,现在想想,当时的心情更属于嫉妒,应当是作为女性对美从心底发出渴望的追求,却早早的就以学习的名义被压抑了,这颗种子,到现在为止还在努力的艰苦培养和激发中,最适宜的温度和培养环境错过了,过后,只尤感艰难,我对美的钦羡和启蒙恐怕一生都以这两名初中女同学为启蒙,后来上大学期间初中的同学在群里聊天,她们已经用儿子充当了代言人,听说是住上了市内较好的房子。至此,并没有对她们的背景和出身有太多的态度,只是在大学毕业后感觉到我们身上所缺失的东西恰恰是这些应有的本性,它们在我们尚未成熟之前便被压抑了,以至于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真正的接纳自己心底的需求,对已逝年华中的美好努力做出补偿,而当下的美好是否被同样在一点一点被工作、婚姻所销蚀?长时间的压抑已经磨灭了我们正视自己内心需要的能力,唯一让我觉得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便是高考坚持学习了艺术,大学接受了四年艺术史的学习,正如每一个不随大流的事物都将遭受质疑一样,艺术史专业被质疑最强硬的便是“艺术史可以找到什么样的工作?”“十大冷门专业之一”……的确,每一个坚持从事艺术史的工作者都在物质和金钱上接受着拮据的洗礼,而在精神上享受了最大的滋润,艺术史告诉了我们“人性、爱和自由”,引申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接受自己。纪录片中中国老师对学生进行体育长跑测试,Joe在这次测试中感到十分苦恼,在测试还没开始之前便开始焦虑起来,不出其所料,落后了全班同学整整一圈,万分苦恼的他在操场边上独自啜泣起来。摄像不知在此时是否是刻意为之,对中国教师和英国体育老师都做了特写,此时中国老师在认真的记录分析学生们的体育成绩,英国老师主动上前与Joe交谈“跟我谈谈吧,是否太难?”Joe告诉老师别人都很轻松完成了长跑,“并不是这样的,不是每个人都觉得很轻松,而你应该骄傲的是你完成了,你并没有放弃。如果你在体育上不出色,我保证肯定有一个领域你能表现的很好。”Joe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候的自己,每个星期两节的体育课是我最大的困难,我会在这个星期一就开始恐惧周三的体育课,而在周五的体育课结束时长舒一口气,暗自庆幸熬过了一周,而在周日始又开始担心体育课跑不快落到最后该有多难堪。假如正逢梅雨季节就更好了,一个星期的校园生活将会无比舒畅。直到现在我才刚刚知道如何来接受自己,包容自己的不足,接受自己不是每处都能做的好。只是,在小学五年级400米跑步进行到第二圈的时候,胃里翻涌而上呕吐在塑胶跑道上,让体育老师拎着水管冲洗跑道的那几分钟,我永远记忆深刻,但不知道是如何躲过同学们的眼光回到教室,更不感想象这目光是同情亦或是嘲笑,现在想想,难堪一词倒是最为恰当。所不能想象的是,在国外最不吝的鼓励在中国却如此奢侈,英国体育教师教导Joe自我接纳的道理我在大学后参加工作将自己撞的头破血流无可奈何时才突然顿悟,正是对自己的不接纳和追求完美式人格给了自己最沉痛的一棒,是否也会有可能走上“逼死自己”的道路。正是勇于接纳自己,才会成为更为优秀的自己。这些刚刚参加工作的90后同龄学生们,我们是否应该为了所谓的成功、成名来追求仅有的绣球,在披荆斩棘踏上成功的独木桥之前,有否思考过在摘取绣球后所渴望成为的面貌究竟是什么模样,这种幸福是否就在脚边?倘若被千军万马挤掉了万丈深渊,这付出的代价究竟是否值得?当然,我也渴求前者,但是,我更想要人生的幸福。附上纪录片链接,有朋友问我是否值得一看?我回答说:“只要你经历过中国式教育!”(文章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小皮读艺”)
我也是BBC纪录片中的邹老师(教数学的男老师)的学生,之前读于杭外剑桥高中,现在在牛津大学读书。昨天在b站看完了这部片子,又听到了Simon萌萌的英语也是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部片子可以从很多角度看吧,也算是讲讲我个人的感受。首先我觉得我绝对属于,在中国学校而更像片中英国学生的类型。高二一年翘课178节,然后被校长通报批评了(不要问我为什么没有被开除。。)。上化学课的时候看杂志被老师缴了3次然后不让我上课。。反正我觉得老师也是挺爆炸的。所以所谓中国学生就是比较听话认真听课我个人表示无法信服。另一方面,英国的私立学校纪律管理非常严格也是在英国的人都懂的。基本上不服管一两次就是关禁闭,多了就是开除,不可能有学生在课堂上这样闹事。所以这部片子的倾向性也是明显的,就是警示英国人公立教育的问题。--------------------------------------------------------------------------------------------------英国的教育(阶级)问题在英国,公立教育的问题就是在一个阶级分化的国家教育分化的问题。在这里,不同的高中类型对于一个人以后上怎样的大学几乎有决定性的作用。就牛津的录取而言,英国10%的私立学校提供了牛津60%的生源。牛津内部的录取委员会已经对于特定的邮政编码降低了面试门槛,但是这个结果还是长期没有改变。很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公立学校的师资力量十分有限,很多高中课程的问题老师自己都答不出。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对于考上好大学也没有什么欲求(这点和中国非常不一样,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和家庭传统的问题,不是学校的问题)。在很多英国高中,十几年没有任何人申请(对,是申请,不是录取)牛津剑桥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那些学生觉得这种学校高不可攀也没什么必要浪费精力,老师也觉得不能让学生好高骛远。结果就是,如果连上好大学的欲求都没有,又有什么动力努力在高中阶段学习呢?我们学院每年都出路费组织这些公立高中的学生来参观学院上公开课什么的,向他们表达其实牛剑离他们一点也不远。但是这些举措的效果有限,因为很多英国家庭几代人都没有上过很好的大学,对于子女也丝毫不抱这种期望。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牛津的英国学生都是父母,祖父母乃至祖上n辈都是在牛津上学的,对于这一系列流程都很熟悉也觉得很理所当然。同时他们高中在私立高中学习(这种地方的设施、师资和纪律都暴国内高中很多条街。包括杭外南外人大附什么的。),每个学校每一届都有非常多学生能上顶尖大学,所以他们对于高中努力学习然后上个好大学也觉得很自然(伊顿公学一年仅牛津就有超过60个学生录取)。决定一个学生能否上好的高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背景。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重视教育,愿意花大代价送孩子进好的高中。反之很多新移民家庭只能把孩子送到公立高中。在我看来,英国的公立教育和国内的区别最重要的是讲是否有制度化的学习压力。中国的学校和家长有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就是用读书改变命运。这些压力从学校的课程安排和时间安排体现,压榨学生的每一分精力用来学习。而很多的英国的公立高中做不到这一点。去年英国的教育大臣还付钱(补贴)给学校让公立学校把学生在学校每天多留2个小时,因为学生每天一回家就没机会学习了,然而很多学校没有这个资源和意愿仍然是做不到。--------------------------------------------------------------------------------------------------新加坡的教育国内因为饱受军事化教育之苦,媒体常见的都是国外如何“快乐学习”,国内如何“死记硬背”。但是不花功夫可以学到东西,哪有这种好事?只要是国外优秀的私立高中,无一例外都有严格的纪律和学术要求。我心目中的宇宙第一高中新加坡的来福士Raffles高中,就是以严格的纪律和激烈的竞争出名的。在这种地方读书,每天不花10个小时学习根本没法见人。虽然每天下午3-4点就放学了,但是之后的课外项目如果你当做真的是选修的就太年轻了。来福士的足球队、篮球队、板球队、橄榄球队等等都是非常非常职业化的,训练强度基本和国内的体育生差不多。在这个学校读书,身心压力都很大,也是经常有人吃不消就退学了。但是这样的人并不多,因为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就是从小学开始将学生层层筛选,只有最坚韧最优秀的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升到这所高中。基本上理科的课程都是上大一大二的课,文科的论文也都是大学的要求。每年牛津都从Raffles要录取超过80个学生。是的,比英国最好的伊顿还多。Raffles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很多学生来自新加坡很普通的工薪家庭。学生基本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很多时候也有天赋)一步一步爬上来的。新加坡另一所英华高中相对就有更多比较优越的家庭的学生,其教育氛围就很不一样。新加坡的高中有一个SM1的项目,每年都会从中国各地招收最优秀的学生到新加坡免费读高中(很多都是中考状元)。一部分目的是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新加坡,另一方面就是引进优秀的学生给新加坡本地学生压力。。。。。。。有这种政府在真的不愁学生不学习。。。。。所以我觉得道理很简单,没有压力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更重要的问题,无非是如何合理合适的施加这份压力。国内很多遭人诟病的教育体制,很多问题其实是过分剥削学生的体力,或者强迫学生使用错误低效的方法学习。--------------------------------------------------------------------------------------------------老师的影响虽然制度层面上有这么多差别,其实具体到每个人来说,教育的核心真的就是老师。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你想学,学得好,还学得轻松一个不好的老师。。。则反之。像邹老师这样十项全能又懂教育方法的老师,无论是在什么制度下都能让学生更有能力有兴趣学习。但是我高中有些老师就没那么好了。。真心是每天上课就是照本宣科,问问题也不懂,这样的老师上课怎么能不睡着啊!。。。这也是我旷了那么多课的原因。。好的老师往少数的好的学校集中,在中国英国都是这样的,所以教育资源的不平均,真的是教育质量不平均的主要原因。--------------------------------------------------------------------------------------------------BBC到底想干嘛只要有钱有时间有本事,教育方法真的是小问题。中国目前无非就是教育的阶级分化还没有达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程度,现在有资源有意愿的家庭还是只能给孩子上课外辅导来给教育加餐。一个清华老师一对一辅导一个小时,和普通老师一对五十上一个小时效果自然不一样。无非是中国现在还没有将私立学校和民办教育发展到英国的私立高中的程度。等到了那一天,什么因材施教,鼓励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和小班化教育都是轻松做到(其实只要你愿意看看中学老师写的教案,教学感言什么的,这些他们都懂,只是条件不允许)。然后没有这个资源的家庭只能将子女送到衡水中学等军事化学校用压力式学习来填这出身的差别。BBC现在想的不是让英国优秀的学生学习中国“优秀”的教育方法,而是用中国灌输式、军事化的教育来弥补英国阶级分化的教育鸿沟。
录制的学校是公立中学,其自由散漫环境,英国自己人都看不下去。个人经历来讲:1,我在私立中学上学时,我校老师就对当地公立中学的校风各种嗤之以鼻。2,15年大选时有幸旁观当地的选举,家长也对本地公立高中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示担忧,希望政府有所措施。相比之下,我所在的私立中学算是当地比较有声望的。虽然学校教学质量确实排不上,但因其历史悠久,多少还是有点儿口碑。不仅如此,这还是一个教会学校,所以校风极其严格,一日三次点名。有任何不当行为,便会立即Suspend,三次之后直接退学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一年少说也有两三例被退学转学。大概是由于严谨的校风,我倒是根本没见过任何对老师不尊重的现象,而课上我们亦是以抄笔记为主。我妈还曾笑话我学校太过古板。以上两点应该可以说明这部片子中的学校没有普遍性,所以我们并不能以偏概全。另外一点想表示,我还在学校学习时,我的经济老师在课上不止一次赞扬中国教育,批评英国政府过宽的福利导致学生不再努力学习。但其实,真的,那帮洋学生有的真的很刻苦!!所以很多时候老师这样讲我都会脸红。可能由于当时我学了5门AL,宿舍摆满了书,他们就误认为我是那种超级学霸,【其实我是学渣一枚,数学比他们英国人都差,好丢脸& &】很多学生和老师都能发自内心的欣赏我刻苦上进的态度【主要是因为太笨,所以从小就被教导笨鸟先飞…】,并衷心希望可以将中国教育系统引进英国【校长每年都会来中国交流学习】。故每次夸我的时候,我都会为我曾接受的中国教育感到自豪,但同时我也十分敬佩他们那种“不耻下问?”的精神【想不到合适的成语,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大家帮我想想恰当措辞吧,多谢~】腐国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虽风采不再,但实力还是有的,尤以教育为傲。作为发达国家中的翘楚,他们能真心实意的赞赏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并向之学习,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学习。个人认为,这种思想便已展现出我们一直渴望的贵族精神精华——不卑不亢,站在世界顶端时可以放下身段向他人学习谓之不亢;虽国力式微,但发现自己的缺点之后勇于改正而不妄自菲薄谓之不卑。身在国外目睹我大天朝国力日渐昌盛,我等出国狗自然心中欢喜。但逐渐的,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经济虽然领先全球,给了我们骄傲的资本。但一夜暴富之下,我们不禁会有些眼高于顶,不知天高地厚。认为天下之大,我们大天朝最牛,到处挥霍浪费,各种显摆炫耀。个人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我们富得太快,还来不及将金钱沉淀。所以由此来讲,英国人在这一点上真的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确实应该爱我们的国家,以中国为傲没错,但同时还要戒躁戒躁继续努力。还记得这片子里老师咋教导地来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在向超级大国不断靠近,希望我们的谦虚可以使我们继续提高全国的人文素质水平,成为真正的第一大国呀 最后写跑题了 但就是这个意思 一言概之便是 【中国教育很好 英国的精英教育也不差 大英腐国很欣赏我们的教育理念
但同时我们要戒躁戒躁 向他国学习】
坚守艺术喂人民服雾Robert Peston travels to China to investigate how this mighty
economic giant could actually be in serious trouble. China is now the
second largest economy in the world and for the last 30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at an astonishing rate. While Britain has been
in the grip of the worst recession in a generation, China's economic
miracle has wowed the world. Now, for BBC Two's award-winning
strand This World, Peston reveals what has actually happened inside
China since the economic collapse in the west in 2008. It is a story of
spending and investment on a scale never seen before in human history -
30 new airports, 26,000 miles of motorways and a new skyscraper every
five days have been built in China in the last five years. But, in a
situation eerily reminiscent of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west, the vast
majority of it has been built on credit. This has now left the Chinese
economy with huge debts and questions over whether much of the money can
ever be paid back. Interviewing key players including the former
American treasury secretary Henry Paulson, Lord Adair Turner, former
chairman of the FSA, and Charlene Chu, a leading Chinese banking
analyst, Robert Peston reveals how China's extraordinary spending has
left the country with levels of debt that many believe can only end in
an economic crash with untold consequences for us all. 这个可以直接看
私以为某些层面还是挺中肯挺有道理的。比如信贷规模和投资的过度膨胀、房地产泡沫,危机的确存在。但是这种论调也差不多有了十几年了,从未成为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硬着陆”的现实。西方看衰中国经济我倒觉得挺高兴的,至少相比于中国威胁论来说这种思想是更容易安抚他们的吧。思密达。
英国人对武汉的了解其实很少……Source: Martin Jacques' TED talk, Understanding the rise of China, 2011(当然,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是在2013年拍的,不过由此可见一斑)
youtube上最多赞同的评论public debt to GDP rate:US about 100%Japan 200%Eurozone 88%China even by the most hostile prediction is less than 60%China's reserve rate is 20% insanely conservative compare to any OECD economy (4%-10%)and yes, i see 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 now
若你喜欢怪人,其实我很美BBC纪录片称中国负债规模是GDP200% 5年前是125% 日 11:10  来源: 
条评语 设置字体:【
】 摘要:BBC新近推出一部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称中国已踏上“债务驱动经济的危险道路……
BBC新近推出一部纪录片《中国是如何愚弄世界的》(How China Fooled the World),称中国已踏上“债务驱动经济的危险道路”。该片以武汉(片方认为的“中国第一负债城”)为主要取景地,试图说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的蓬勃之道是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片内出现的一组数字是:中国的负债规模相当于GDP的200%,而5年前的负债水平是GDP的125%。
削弱投资动员力才是歧途
梅新育(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模式本身没错,这是中国体制的优势之一。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一度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自工业革命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的工业化不是建立在持续旺盛的投资基础上的。
所谓“中国奇迹”,也是建立在强大的投资动员能力之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始终超过30%,方能奠定经济起飞的基础。我们要努力减少投资浪费,提高投资效益,采用技改投资补贴等更精准的投资激励政策工具,但这些不能与削弱投资动员能力的歧途混为一谈。
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兴起,这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货币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现象。可以努力将其抑制在一定范围内,但短期内不可指望彻底消除。
2009年后中国经济救市是必要的,力度和范围确实有些问题,但在此过程中中国实现了国际经济地位的飞跃。
某些地方的债务问题可能会出事,但中国的财政负债与西方和印度不同,多数用于建设性投资,负债有相应的资产对应;西方国家和印度财政负债很大部分是用于福利等消费性支出,没有形成对应资产。因此,即使债务水平相当,中国债务问题也比那些国家安全得多。
对中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经济走势存在不同看法理所当然,多种因素又会激化和扭曲争议。由于目前国际市场话语权主要还是掌握在与中国差异甚大、且有矛盾冲突的西方国家手里,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将长期面临唱空中国声浪的压力。
不能完全理解为唱衰中国经济
易宪容(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BBC这部纪录片指出了近年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些不健康之处,不能完全理解为是在唱衰和妖魔化中国经济。
可以说,年的国内经济增长与繁荣是建立在银行信贷过度扩张的基础之上。5年间,国内银行信贷增长高达45万亿元以上,整个社会融资总额达到65万亿元以上(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总和),而广义货币增长达80多万亿元。
大量流动性从银行体系流出,迅速推高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或制造中国资产增值,而不是流入实体经济参与创造价值的活动。
房地产资产快速增值,不仅不断吞没更多的流动性,而且让更多资源涌入房地产市场,土地市场价格全面飙升。地方政府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大规模投资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展开,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由此形成。
信贷过度扩张及特殊土地制度能够带动中国经济短期快速增长,但是GDP的增长是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的增长为主导(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0%以上),以住房快速增值为核心(这几年过度扩张的流动性有50%以上沉入房地产)。
如果这种住房增值建立在国内多数居民有支付能力的基础上,那么这种GDP增长自然是可持续的。但近几年国内住房快速增值是建立在少数人投资谋利的基础上,那么这个市场在信贷过度扩张条件下不仅会导致价格快速飙升,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这就是为何十八大后不仅要改变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而且要追求有质量的经济增长的原因所在。
标本兼治化解地方债风险
余丰慧(财经金融评论员)
最近有银行人士称,十个茶壶七个盖,许多地方债务问题快捂不住了。
审计署公开数据表明,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总债务为17.89万亿元,是2013年地方财政收入(本级)6.9万亿元的2.59倍。
地方债膨胀的宏观背景确是十多年来政府主导的大投资和货币大投放。一旦土地财政、房地产税收下降和资源能源市场火爆不再,超过17万亿元的地方债务风险就会裸露出来。
目前,土地财政行将走向末日,房地产税收增速正在呈现20%?30%的下降,资源能源市场低迷、销售不振、价格走低,地方债偿还保证基础危险。
17万亿元的存量债务,特别是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万亿元,存在违约风险,这其中一大部分风险是被借新还旧延缓掩盖了的,只是将违约爆发时间推迟而已。一方面地方债集中到期,另一方面偿债能力大幅度下降,这种两头挤压、过于单一的债务偿还结构加大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敞口。
当务之急是2014年和2015年到期的4.2万亿元债务,拿什么偿还?
必须采取标本兼治之策化解地方债风险。对于完全是政府财政应该承担的公共事业类项目而采取了贷款等借债投资建设的,应该落实地方财政的担保责任,将还债计划纳入政府预算。对于效益周期长、还债时间长,但本身没有问题的项目,地方政府可以用优惠条件引入民资,将债务落实到民企身上归还。
我们的不良资产,外来资本的海天盛筵
张捷(中经网财经评论员、金融地产投资人)
我坚决反对妖魔化中国地方债务。
地方债的比例确实越来越高,有说法称已达到20万亿元,但与西方国家的国债相比还相对好点。因为我国的地方债是抵押债务,可以通过抵押物的变现和运营现金流来偿债,比如土地出让和征收公路费。但西方国债是信用债务,偿债依赖税收。
我国的地方债也有“中国特色”,即利率和流动性的问题。但央行拥有丰富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比如常备借贷便利——允许优质贷款从央行获取资金。所以我们的地方债不如西方国债可怕。
讨论债务与GDP比例关系与西方债务的意义完全不同,因为税收是与GDP关联的,但抵押债务是与抵押物关联,而与GDP和税收没有直接关系。
国际上某些人大唱“做空中国”,是为了让国际金融大鳄有机可乘。真相是残酷的,中国在治理不良资产,外国资本却得以廉价建仓,为何?
因为中国的土地价格暴涨,这些资产背后的抵押物大多数为土地,买断不良资产,取得和占有资产背后的抵押物,实际获利可达到10倍以上。中国的几万亿元银行不良资产就是这样被剥离的,成为了外来资本的海天盛筵。
责任编辑:艳芳
滨州传媒网微信平台
手机微信--发现--扫一扫
滨州传媒网新浪微博
手机微博--扫一扫--关注
07/23 08:26
07/21 18:08
07/21 15:29
07/16 20:34
07/01 09:54
08/14 15:30
08/14 15:15
08/14 09:07
08/14 09:05
08/14 08:39
05/09 10:10
04/30 11:37
04/04 17:35
03/07 10:53
02/21 15:40
05/24 19:34
05/15 16:00
03/20 19:30
03/08 11:03
08/06 08:58
08/04 15:48
08/01 16:48
07/31 15:44
07/31 11:03
48小时新闻排行榜
努力加载中...
鲁ICP备号 滨州网警
滨州传媒集团主办 版权所有
山东新闻办公室新闻备案
地址:滨州市黄河五路358号 邮编:25660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bbc纪录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