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双向 DC-DC 双向dc dc变换器 a题

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浙江大学》2001年博士论文
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摘要】:双向DC-DC变换器(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s)是能够根据需要调节能量双向传输的直流到直流的变换器。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对双向DC-DC变换器的需求日益增多,主要有直流不停电电源系统、航天电源系统、直流电机驱动系统、混合能源电动汽车等应用场合。
软开关(Soft switching)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双向DC-DC变换器的开关损耗,提高变换器的工作效率,为变换器的高频化提供可能性,从而大大缩小变换器的体积重量,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和动态性能。
本文中从双向DC-DC变换基本变换单元入手,导出了多种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基本变换单元。根据不同的变换器拓扑构成和控制原理,提出了两大类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族,分别为“复合有源钳位PWM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族”和“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族”。
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结构简单,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变换器中的所有有源开关均能在双向工作模式中实现软开关工作,而且多数变换器有较宽的软开关负载适应范围,减小了变换器的开关损耗;运用同步整流器工作方式,同时尽力削减变换器中的循环能量,降低了变换器的通态损耗。因此新型变换器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另外,本文中提出的一些双向DC-DC变换软开关技术亦可被借鉴到单向DC-DC变换器中。
文中讲述了两类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族的产生原理,并各自通过3个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实例详细说明变换器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建模分析,最后给出了电路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1【分类号】:TP212【目录】:
中文摘要4-10
§0.1 双向DC-DC变换器的原理和应用10-15
0.1.1 双向DC-DC变换器原理简介10-12
0.1.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应用12-15
§0.2 双向DC-DC变换器拓扑概述15-20
§0.3 双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现状20-26
0.3.1 谐振类双向DC-DC变换器20-23
0.3.2 准方波零电压开关PWM双向DC-DC变换器23
0.3.3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桥式双向DC-DC变换器23
0.3.4 无源缓冲器类双向DC-DC变换器23-24
0.3.5 有源缓冲器类双向DC-DC变换器24-25
0.3.6 有源钳位类双向DC-DC变换器25-26
0.3.7 混合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26
§0.4 新型软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内容及意义26-28
0.4.1 双向DC-DC变换器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26-27
0.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27
0.4.3 本论文的主要贡献27-28
第一部分 复合有源钳位PWM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28-95
第一章 复合有源钳位PWM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的综合29-52
§1.1 复合有源钳位单向DC-DC变换器族29-45
1.1.1 单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的概况29-30
1.1.2 复合有源钳位BOOST型单向DC-DC变换器30-37
1.1.3 复合有源钳位BOOST型单向DC-DC变换器的PSpice仿真结果37-40
1.1.4 复合有源钳位单向DC-DC变换器基本变换单元40-43
1.1.5 复合有源钳位单向DC-DC变换器族43-45
§1.2 复合有源钳位双向DC-DC变换器基本变换单元45-48
§1.3 复合有源钳位双向DC-DC变换器族48-50
1.3.1 复合有源钳位双向DC-DC变换器族48-50
1.3.2 隔离式有源钳位双向DC-DC变换器50
§1.4 广义复合有源钳位拓扑结构50-51
第二章 复合有源钳位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52-62
§2.1 变换器工作原理52-56
2.1.1 正向工作模式53-54
2.1.2 反向工作模式54-56
§2.2 变换器建模分析56-57
2.2.1 稳态分析56-57
2.2.2 软开关工作分析57
§2.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57-58
§2.4 变换器实验结果58-61
第三章 有源钳位反激式双向DC-DC变换器62-78
§3.1 变换器工作原理62-66
3.1.1 硬开关反激式双向DC-DC变换器中存在的问题62-63
3.1.2 有源钳位反激式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63-66
§3.2 变换器建模分析66-72
3.2.1 低频行为模型68-69
3.2.2 直流分析69-70
3.2.3 小信号动态分析70-71
3.2.4 软开关工作分析71-72
§3.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72-75
3.3.1 变换器电路仿真72-74
3.3.2 变换器低频小信号模型仿真74-75
§3.4 变换器实验结果75-77
第四章 副边有源钳位全桥式零电压开关双向DC-DC变换器78-95
§4.1 变换器工作原理78-88
4.1.1 充电工作模式79-83
4.1.2 放电工作模式83-88
§4.2 变换器电路分析与设计88-90
4.2.1 驱动控制设计88
4.2.2 主要电路参数设计88-89
4.2.3 软开关工作条件与设计89-90
§4.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90-91
§4.4 变换器实验结果91-93
第二部分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95-138
第五章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的综合96-103
§5.1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基本变换单元96-100
5.1.1 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的基本原理96-97
5.1.2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的基本变换单元97-100
§5.2 零电压开关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族100-102
5.2.1 单输入单输出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族100-101
5.2.2 多输入多输出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族101-102
小结102-103
第六章 零电压开关对称半桥双向DC-DC变换器103-114
§6.1 变换器工作原理103-106
§6.2 变换器建模分析106-110
6.2.1 低频行为模型106-109
6.2.2 软开关工作分析109-110
§6.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110-112
§6.4 变换器实验结果112-113
小结113-114
第七章 有源钳位正激式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114-126
§7.1 变换器工作原理114-118
§7.2 变换器建模分析118-121
7.2.1 低频行为模型118-119
7.2.2 软开关工作分析119-121
§7.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121-123
§7.4 变换器实验结果123-125
小结125-126
第八章 一种非对称结构相移控制双向DC-DC变换器126-138
§8.1 变换器工作原理126-131
8.1.1 正向工作模式127-129
8.1.2 反向工作模式129-131
§8.2 变换器建模分析131-134
8.2.1 低频行为模型131-132
8.2.2 软开关工作分析132-134
§8.3 变换器PSpice仿真结果134-135
§8.4 变换器实验结果135-137
小结137-138
结论138-140
附录A140-141
附录B141-143
附录C143-145
附录D145-147
附录E147-148
附录F148-150
附录G150-151
参考文献151-158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被录用的论文158-159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尹虎臣;林少伯;刘建伟;韩民晓;李文涛;;[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2年01期
张方华,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12期
刁卓;孙旭东;;[J];电力电子技术;2011年09期
林新春;刘方锐;段善旭;康勇;;[J];电源世界;2008年05期
龙泽彪;施博文;;[J];消费导刊;2008年17期
李平;何益宏;龚仁喜;;[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房新雨;黄克捷;余志文;解大;;[J];电力电子技术;2013年08期
颜湘武;杨利鸣;梁宵;赵慧超;张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郑晓兰;伊林;;[J];通信电源技术;2011年03期
孙孝峰;姜一达;王强;李昕;;[J];太阳能学报;2012年10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阮新波,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1999年05期
阮新波,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1999年06期
阮新波,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2期
林国庆,张冠生,陈为,黄是鹏;[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金新民,王国礼;[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陈道炼,胡育文,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4期
王聪;[J];电工技术学报;2000年06期
周仕祥,黄是鹏;[J];电工技术学报;1997年04期
阮新波,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1998年02期
姜桂宾,谢力华,苏彦民;[J];电力电子技术;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吉亮;;[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曾旺辉;李翠梅;;[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刘大年,鲁玲,杨春榕;[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2年02期
张鹰;;[J];船电技术;2009年05期
刘红玉;茹海涛;;[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王志霞,贾云峰,赵文涛,和文平,黄桂香;[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曹建安,裴云庆,王兆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2年01期
姜桂宾,裴云庆,刘海涛,王兆安;[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3年01期
陈为;卢增艺;;[J];电工电能新技术;2011年02期
陈道炼,熊雅红;[J];电工技术学报;2002年01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治礼;张家胜;;[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王庆飞;;[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刘政,毛卫民;[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年04期
曾磊;徐赛生;张立锋;张玮;张卫;汪礼康;;[J];半导体技术;2006年05期
何洪文,祝嘉光,李剑;[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年02期
廖传书,刘超;[J];兵工自动化;2004年05期
李勇;;[J];兵工自动化;2008年07期
岳玮;许宝杰;王术军;罗亚龙;;[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史凤丽,于松伟;[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尚敬;刘良杰;杨大成;;[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奎松;[N];中国联合商报;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驷洲;郭兴众;陆华才;徐晓光;;[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张晓峰;吕征宇;;[J];电工技术学报;2009年08期
孙野;韩如成;智泽英;;[J];电力电子;2011年06期
杜少武;陈中;;[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5期
杜少武;陈中;;[J];电力电子技术;2007年07期
郁春雷;王慧贞;李依彬;;[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9期
杜少武;史金仙;陈中;;[J];电力电子技术;2010年05期
高源;陈希有;;[J];电力电子技术;2012年04期
景中炤;黄熙;郑琰;靳巍;郭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2期
沈阳武;彭晓涛;杨军;孙元章;吴云亮;马溪原;;[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丁浩华,陈辉明;[J];电工技术杂志;1998年01期
欧阳长莲,章国宝,严仰光;[J];电力电子技术;1996年03期
杨旭,赵志伟,王兆安;[J];电力电子技术;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高晓光,沈颂华,王均安;[J];航空学报;1998年S1期
石季英,杨亮,吴俊昭,张红颖;[J];计算机仿真;2003年11期
孙进;王少坤;霍红光;;[J];电子设计工程;2009年06期
郜阳;刘欢欢;唐林;;[J];物联网技术;2011年06期
薄传海;李良光;汪舒生;;[J];电子技术应用;2007年09期
邢岩,严仰光,赵修科;[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萧岚,童永胜,王慧贞,严仰光;[J];电力电子技术;1997年01期
张颖超,侯振义,任天亮;[J];通信电源技术;2002年01期
齐群,张波;[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0年03期
谢东;[J];铜陵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念慈;凡木文;张代润;赵莉华;窦国珍;;[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谢毅聪;熊蕊;;[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马学军;岳秀梅;;[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潘庭龙;纪志成;;[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常承志;付志红;苏向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裴云庆;姜桂宾;刘海涛;王兆安;;[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周宇飞;陈信怀;;[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阮新波;严仰光;;[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高炳山;方由艳;;[A];2009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王琛琛;李永东;;[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魏小红;[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0年
漆江文;[N];电子报;2005年
四川唐华淼;[N];电子报;2009年
陈耀群?王杜芬;[N];中国水运报;2008年
胥绍禹 摘译;[N];电子报;2008年
四川 唐华淼 编译;[N];电子报;2009年
四川 唐华淼 编译;[N];电子报;2009年
张达 编译;[N];电子报;2010年
江道辉;[N];大众科技报;2009年
陈耀群;[N];中国船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刚;[D];浙江大学;2001年
张方华;[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李辉;[D];重庆大学;2011年
杨嘉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王颖杰;[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马运东;[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年
倪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王树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陈武;[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汪剑鸣;[D];天津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权;[D];四川大学;2001年
杨亮;[D];天津大学;2004年
杨一荔;[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郑湘渝;[D];西安理工大学;2005年
顾炳林;[D];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范国平;[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孙松儿;[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金波;[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刘保颂;[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汪殿龙;[D];沈阳工业大学;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如何设计双向 DC-DC 变换器?
题目是2015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A题&br&&img src=&///d196ed7e12afc1710ffac64_b.png& data-rawwidth=&935& data-rawheight=&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5& data-original=&///d196ed7e12afc1710ffac64_r.png&&&img src=&///92ac74cf_b.png& data-rawwidth=&939& data-rawheight=&40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39& data-original=&///92ac74cf_r.png&&&img src=&///3ffec9cd5afd86d45024bfeefa1f3fe4_b.png& data-rawwidth=&921& data-rawheight=&32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21& data-original=&///3ffec9cd5afd86d45024bfeefa1f3fe4_r.png&&我们的方案是buck-boost电路双向DCDC变换器,如下图:&br&&img src=&///a876f955c1f01f8d0d2c9d0192085bac_b.png& data-rawwidth=&293& data-rawheight=&1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93&&但是buck和boost两种模式对电感的计算结果不一样的,而这个电路共用一个电感,请问这个方案可行性怎样?如果可行,请问电感怎么算?
题目是2015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试题A题…
按投票排序
谢邀。没有原理性问题,可以实现。从电路来看应该有V1&V2,如果工作在临界连续模式(critical conduction mode)的话,不论是工作在Buck还是Boost模式,先不考虑损耗,流经电感的最大电流都是Ipk = 2 P / V2。电感工作的最大磁通匝链数(magnetic flux linkage)为Psi = L Ipk。相应的匝数和磁心有效截面积的乘积n Ac应设计在磁性材料容许的最大磁通密度(magnetic flux density) Bmax,并考虑降额,设降额系数为eta,有n Ac & Psi / (Bmax * eta)。若考虑同步工作(synchronized Buck/Boost),此关系不变。若设计在连续电流模式(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峰值电流会小一些,但power semiconductor devices上的损耗会变大,而且较难控制。
首先,正向Buck和反向Boost不一定要工作在相同的频率。调整开关频率可以让电感满足要求 其次,如果同步整流,两种变换器都应该工作在CCM模式,我们当时取工作频率100K,电感电流纹波率为0.4设计出电感值为180uH,可以确保两种变换器都CCM,具体计算过程忘记了。
该方案可用,我们已经实现了,电感值BOOST和BUCK分别算完后在,折中考虑,一般让感值大一点,不要让电感饱和短路!基于V2G技术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浙江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基于V2G技术的双向DC-DC变换器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新能源与智能电网等新兴方向,V2G是电动车与电网之间互动的技术,是未来智能电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V2G技术涉及到电网、电力调度、电力电子、化学电池等众多领域的新兴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在V2G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电网与电动车之间的双向功率流对电力电子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论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V2G技术的基本概念,V2G技术应用的优势领域,同时分析了V2G技术目前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简单分析了电力电子装置的拓扑结构在V2G技术上的应用以及各类拓扑结构的优缺点,并且给出了一种两级式拓扑结构的组合,最后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工作。
论文第二章内容集中在这种拓扑结构中的双向DCDC变换器。首先分析了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与运行模式,然后对电路的基本参数进行了计算与选定,对电路的PWM驱动设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电路的采样电路,通过Saber软件进行部分仿真,同时简单介绍了辅助电源的分配方案。最后运用MATLAB与PLECS仿真软件给出了两级式拓扑结构的系统级仿真验证,详细地讨论了双向DCDC电路的稳定性设计与切载仿真波形。
论文第三章内容集中研究双向DCDC系统的小信号模型及其模拟控制器设计。首先给出基本的Buck与Boost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图,之后算出正向移向全桥与反向全桥Boost电路的小信号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控制环路的补偿器,同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稳态性能进行了仿真验证。
论文第四章内容集中在对数字控制的研究。首先介绍了DSP控制常用的种类,并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然后确立选用DSP28335型号的控制器,介绍了其产生PWM的控制策略。最后对第三章的模拟控制器进行离散化,得到实际程序中的控制变量。
论文第五章主要讨论了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问题,计算了正向充电模式与反向放电模式的功率损耗,分析了主要功耗的各个组成部分。最后给出了实验的样机实物图与部分实验波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TM46【目录】:
致谢4-6摘要6-7Abstract7-10第一章 绪论10-20 第一节 V2G技术的基本概念10-13 第二节 双向电路拓扑结构在V2G技术上的应用13-19 第三节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及意义19-20第二章 双向DC-DC主电路设计及V2G接口的仿真分析20-40 第一节 电路的基本拓扑结构和工作原理20-24 第二节 双向DC-DC主电路的参数设计与器件选取24-32 第三节 基于Matlab与PLECS的V2G技术接口的仿真实现32-38 第四节 本章小结38-40第三章 双向DC-DC变换器建模与基于DSP28335的数字控制技术40-50 第一节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40-42 第二节 移相全桥ZVS变换器的控制环设计42-46 第三节 全桥Boost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与模拟控制器设计46-49 第四节 本章小结49-50第四章 基于DSP28335的数字控制系统设计50-59 第一节 DSP数字控制器的比较与选型50-51 第二节 移向全桥与全桥Boost的PWM波形产生策略51-54 第三节 模拟控制器的离散化54-55 第四节 V2G技术的控制策略概述55-57 第五节 本章小结57-59第五章 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分析与实验分析59-65 第一节 双向DC-DC变换器的效率分析与优化讨论59-62 第二节 双向DC-DC变换器的实验波形与分析62-64 第三节 本章小结64-65第六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65-67参考文献67-71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成果7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蜜;肖晟昱;李鹍;郑连清;;[J];低压电器;2010年24期
李瑾;杜成刚;张华;;[J];供用电;2010年03期
陵龙;;[J];汽车与配件;2009年41期
戴钰;丘东元;张波;肖文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年05期
刘宁庄,韦力;[J];现代电子技术;2002年10期
张茂春;王进华;石亚伟;;[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洪明;黄雨翔;刘保平;易德鑫;王斌;;[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12年01期
高培明;侯新华;;[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7期
李晓华;钱虹;;[J];电源技术;2011年11期
潘伟;夏东伟;毛小明;刘玉朋;何占宁;;[J];电源学报;2012年03期
常书惠;;[J];电子商务;2011年04期
陈柬;陆治国;;[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2期
谢莹华;谭春辉;张雪峰;卢奕城;;[J];广东电力;2011年12期
张秉良;孙玉田;李建祥;;[J];供用电;2012年01期
梁宵;肖志恒;李浪;;[J];电源技术应用;2012年10期
王晓云;聂祺昕;吴限;;[J];电源技术;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齐磊;席自强;郑利枝;;[A];湖北省电工技术学会、武汉电工技术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史乐峰;[D];重庆大学;2012年
黄虎;[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宋思扬;[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曹琦琦;[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白高平;[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杨伟新;[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戴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黄润;[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王磊;[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王俊轩;[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栾卫;[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李军军;[D];湖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张卫平,吴兆麟;[J];电力电子技术;1999年05期
胡红林;李春华;邵波;;[J];电力电子技术;2009年01期
郑连清;朱军;娄洪立;何立新;;[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6期
郑连清;李鹍;吴萍;朱军;;[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0年01期
石榴明璇;谢运祥;;[J];电源世界;2009年04期
徐丙垠;李天友;薛永端;金文龙;;[J];供用电;2009年06期
林为干,赵愉深,文舸一,邓扬建;[J];科技导报;1994年03期
王秩雄,胡劲蕾,梁俊,王长华;[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贺也平,徐克虎,沈春林;[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欧阳长莲,严仰光;[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兆娟;[D];山东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永翔;郭云玲;;[J];电气开关;2009年01期
;[J];电子产品世界;1998年09期
郭龙钢,刘兆魁;[J];矿山机械;2004年08期
廖建兴;[J];电子世界;2004年05期
王新生,张华强,徐殿国;[J];控制与决策;2004年12期
申帆,梁杰申;[J];广东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4年02期
双木;[J];电子产品世界;1997年10期
张方华,严仰光;[J];电工技术学报;2004年12期
胡宗波,张波,邓卫华,胡少甫;[J];电工技术学报;2005年02期
杨苹,吴捷,刘明建;[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学军;岳秀梅;;[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潘庭龙;纪志成;;[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胡文金;周东华;;[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常承志;付志红;苏向丰;;[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周宇飞;陈信怀;;[A];2005年“数字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阮新波;严仰光;;[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陆治国;刘捷丰;王红莲;郑路遥;秦煜森;;[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高炳山;方由艳;;[A];2009年度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王琛琛;李永东;;[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林国庆;陈为;;[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四川唐华淼;[N];电子报;2009年
四川 唐华淼 编译;[N];电子报;2009年
吴建国;[N];电子报;2004年
深圳 吾生编译;[N];电子报;2009年
刘金辉;[N];电子报;2009年
漆江文;[N];电子报;2005年
胥绍禹 摘译;[N];电子报;2008年
四川 唐华淼 编译;[N];电子报;2009年
张达 编译;[N];电子报;2010年
江道辉;[N];大众科技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佟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吴红飞;[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贾鹏宇;[D];北京交通大学;2014年
李辉;[D];重庆大学;2011年
王颖杰;[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杨嘉伟;[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倪雨;[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王树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陈武;[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黄文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晓琳;[D];吉林大学;2010年
吕昌辉;[D];复旦大学;2010年
耿翔;[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赵娟;[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褚敏;[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吕晓峰;[D];浙江大学;2013年
杨亮;[D];天津大学;2004年
刘丽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刘春美;[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宋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数字控制双向半桥DC-DC变换器的设计毕业设计论文.doc82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1.1 研究内容 2
1.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原理 2
1.3 双向DC-DC变换器的应用 3
1.3.1 不停电电源系统 3
1.3.2 新能源发电系统 4
1.3.3 电动汽车、各种重型车辆的车载电源系统 5
1.3.4 蓄电池能量储备系统 7
1.4 双向DC-DC变换器软开关技术现状 7
1.5 本论文的目的和主要工作 11
2 双向半桥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14
2.1 引言 14
2.2 双向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 14
3参数设计 24
3.1 变压器漏感的设计 24
3.2 输入电感的设计 26
3.3 开关管应力 26
3.4 隔直电容的选取 26
3.5 半桥臂开关管并联电容的选取 27
4 双向半桥DC-DC变换器的仿真分析 28
4.1 引言 28
4.2 MATLAB简介 28
4.3 闭环控制 28
4.4 仿真分析 30
5 双向半桥实现研究 35
5.1 DSP芯片介绍 35
5.1.1 DSP芯片的发展 35
5.1.2 TMS320LF2407A 芯片的介绍 36
5.2控制电路原理 37
5.3电源电路 39
5.4采样电路 40
5.5通讯电路 42
5.6保护电路 42
5.7 DC/DC变换器的驱动电路 43
6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5
6.1 主程序设计 45
6.2 中断服务程序设计 46
6.3 基于DSP的直接移相脉冲生成方法 47
7 技术经济性分析 49
参考文献 52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向dc dc变换器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