呤是三更之饺子天,何时鸣在叫,下西两句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自(我)从去年离京城(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盆(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 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啁(嘲)哳难为听。  这一段书法情绪,又陷入了沉思,随着诗人的思绪,来遣笔落墨。“谪 居病卧”、“无音乐”、“黄芦苦竹”、“杜鹃啼血”、“春江花朝”、“夜 猿哀鸣”等字,也都写得平中见奇,自有风姿。  今夜间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渐(暂)明。不(莫)辞更坐弹一曲,为 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 重闻咸(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更(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此段的写意情绪的发挥在前四句,“琵琶语”、“耳渐明”、“翻作琵 琶行”,字势俊洒,随笔赋形,也可能是一种理性的关照。最后时刻,书意 把人又带入了一个小低谷,让人去盘回品味。40.手书白居易《寄殷协律》(图三十三)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苏州更不闻。  此卷手迹,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前所写。跳宕性情,柳暗花明。章法气 韵均佳。“五岁优游”,首字有力有韵,“抛”字动感特别,似急旋掷球, 力在形外。后三行,露锋较多,显得飘游浮动。41.手书刘禹锡《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独(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百(一) 年形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鵰盼青云倦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 扶病独登(上高)台。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总的印象:宽袍大袖,行劲坐稳。 书悟渐深,信意运笔,不觉其精微,方是精微处。此卷书写平稳中见奇崛,游动中见沉雄。“今听玄蝉我独回”,“马思边草拳毛动”,“为君扶 病独登台”,最能体味不觉精微而精微的神态。42.手书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二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惭(暂)凭杯酒长精 神。  此卷书迹,似为毛泽东 1951 年前后所写,看了这卷书法,似将人带进了 巴楚(今四川、湖南一带)山水,只见丛林高低,不见山头大小;又见一片  阴凉,光影谣曳。前两行,笔毫披山,力透纸背。后几行,笔锋掠水,上下 翻飞。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说:“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 成体势。故为作者,字如算子,便不是书。”此卷,“妙处在随意所如,自 成体势”。43.手书刘禹锡《玄都观桃花》紫树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裁。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后所写。  字势横竖相长,行间带草,遭劲俊美。宋代书家姜夔说:“迟以取妍, 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事 速,又多失势。”(《续书谱·迟速》)此卷,既有神采,又得布势,原因 很多,其中能迟速相合,至为重要。44.手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尽(半)是苔,桃花开(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 度刘郎今又来。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后所写。 他对书法的研究很深,对笔法掌握得很熟,粗如华山,细如兰草,飘如彩练,涩如枯藤,急如旋风,迟似抽丝。此卷是他的一个新的追求,新的表现方法。四行行草书,就象“桃花开尽菜花开”,一片花海,满纸生香。45.手书刘禹锡《听旧宫人穆氏唱歌》  曹随织女渡天河,学(记)得云间第一歌。莫(休)唱开(贞)元供奉 曲,当时朝士已无多。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看此卷草书,足见他对怀素草书的领悟和掌握之深。神韵既得,外加已意。笔势、笔意酷似《自叙帖》。怀素是酒肉不拒的和尚,放荡不羁,酒酣而书,满纸龙蛇,以“狂僧”名世,为我国书法史上的奇人奇书,他的书法, 以“狂”取神,为历来书家所崇敬。自唐以后的写意书家,没有不学他的, 但真正掌握其神韵的,仅一、二人而已。自清以降,三、四百年间,尚未敢 于攻书狂草者。当代大家沈尹默、郭沫若、沙孟海、林散之等,均不入“狂”。 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气吞日月的毛泽东的身上。多少年来,他向往、他 追求,终于在 1960 年以后,进入了“狂草”的宫殿,留下了精品佳作,足可 与怀素比肩。46.手书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此卷书作,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共四行,第一行起笔稍有所束,后三行无拘无束,骏马入阵,驰骋扬鬃。 尤其后两行,字字奔腾,“门外即天涯”,真是神骥千里,已往返天涯了。  47.手书贾岛《忆江上吴处士》句(图二十六)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4 年以后所写。  十字行草,老辣苍劲。他的书法,经过 1950 年至 1960 年的深化升华期, 更为成熟了。清代隶书大家尹秉缓说得好:“诗到老年唯有辣,书如佳酒不 宜甜。”毛泽东到 1961 年以后,又是于草书几进几出,更为升华了,苍老雄 健,真气内充。达到了“凌云健笔任纵横”的自由王国。  看这十个字,无论是横、竖、撇、捺,还是连带转折,都是一波三折, 疾笔涩行。正可谓”天机泼出一池水,点滴皆成屋漏痕”。这短短的十个字,是他行书的精品,可以为他的行书作总结了。48.手书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东风。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首二行,以圆笔写出,屈铁弯金,意连笔不连,自成异状。后二行以侧 锋写出,峭壁削崖,骨峻风生,雄气内含。49.手书杜牧《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宫殿(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 是荔枝来。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后所写。 杜牧的这首诗,是个讽刺诗。为了妃子能吃上新鲜的荔枝,皇帝不惜舍尽人力,从万里之遥,飞马传递。象这样的诗句,配以轻笔淡墨,最为适宜。这卷书法,也正是采用了这种表现方法。 四行行草,可用“一骑红尘”来比喻。这“一骑红尘”,穿过如花的长安大街,进入道道宫门。风掣雷电,十万火急。50.手书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此卷手书,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草书四行。“雨纷纷”、“欲断魂”、“何处有”、“杏花村”等字形, 好象是阳春三月,风雨迷漫,山影恍惚,溪桥如断,桃花飘落,炊烟已散。 这种迷茫的意象,跃然纸上。  看来,写什么内容的诗文,用什么样的笔法,这应是书法家的基本修养。 如果,用非常飞动活泼的笔法,来书写这种苍凉味道的诗词,在感情的统一 和发挥上,必然陷人悖逆之道,使创作者与欣赏者发生隔膜。51.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诗和书法给人的意境.都是个迷人的月夜。“二十四桥”四字犹如座座 桥梁,”明月夜”三个字很明亮。运笔爽逸,一笔写下,侧锋为之,如断崖 横空。而“玉人何处教吹萧”,萧声已断,玉人何在?在迷蒙之中,只看到 了躲在暗处的秋山,和那来自远方的秋水。“江南”二手用枯笔,可以想见 秋尽草凋的情景。52.手书杜牧《赤壁》折绒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从书迹来看,1958 年以后,他进入草书世界,忽儿用硬毫。忽儿用软毫, 在硬纸(如信笺等)上多使用硬毫;在宣纸上,多使用软毫;硬毫以连骨力, 软毫以取苍老。  此卷书法(连同上一卷),使用的是软毫,但还不是长毫。既藏骨力, 又含苍老。印象是:江水荡漾,白帆片片;岸立干尺,长虹如线。53.手书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看这幅书法,给人一种桃花流水,飘飘泊泊的意象。“烟笼”二字,似 有笼罩天地的气势。接下来便是溪桥人家,近水而居,淡月传声,田园牧歌。 但,整体又是春水东流,不激不厉,那山影、那月色、那桃花,都逐波而动。此卷书法的柔情蜜意,是别具一格的。54.手书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以前所写。  行书四行,如树引强风,花受甘霖。“娉袅”二字跨度很宽,表现了强 大的弹性力量。“豆蔻梢头”长度很长,表现了拉力与张力的对峙,“春风 十里”、“卷上珠帘”等字,显得柔媚可掬。55.手书杜牧《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  草书五行。与诗文的轻盈相适应,书法也是轻舟过山的姿态,“江溯载 酒”四字,写得大气凛然,象一阵巨风而过。到了“十年一觉”,犹如大风 过后,忽见好月,给人一种清新愉快的感觉。整个书法力度很强,又轻松欢 快,但绝不是“楚腰纤细掌中轻”的文弱之气。  56.手书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此卷与上一卷笔法大致相同。不过,在感情上不象上卷有压抑感。这卷 手书的感情,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风光里。黄点绿山,光披红叶。总的印象是欢愉、明亮的。 笔法的跳宕,表达了喜悦之情。“霜叶红于二月花”七字,更有一种“不似春光,胜过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的秋天之美。书法的墨,是黑色的, 但却表现了白的美,难道不是这秋霜之美的反映吗?57.手书杜牧《边上闻笳》何处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鸟没狼烟。游人一听头堪白,苏武争禁十九年。 此卷与上卷书写时间大致相同。  用“大漠落日、莽原起雾”来形容这卷手书,是不过分的。虽是淡墨所 书(按说淡墨是容易失神的,历来的精品,墨色紫黑,光彩夺目),但豪苍 之气,贯于行间,犹如大漠落日,非常壮观,这是第一、三行的气象。而第 二、四行,却是另一类与此对应的景象,牛羊下来,牧马归圈,薄雾袭来, 一片瞑色,人们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58.手书温庭筠《过陈琳墓》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篷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随芳(藏春)草,铜雀荒凉隔(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 书剑学从军。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书法欣赏是个困难的事情,直观的感触和深含的韵味,有时并不一致。此卷书法,字体颀长,连断有序,真可谓:春虹饮涧,落霞浮浦。前四行,几乎是一笔写下,笔连意连并举,如春虹饮涧一样绚丽多彩。后四行,又停 笔凝兴,一字一结,只作气韵上的贯通,不作笔画上的连接,如落霞浮浦。 那斑斑点点的景物,不管是山上、川底、河里、岸边,都被那落霞染上了一 层迷人的颜色。59.手书温庭筠《赠知音》  翠羽花冠碧树鸡,未明先向短墙啼。窗间谢女青蛾敛,门外萧郎白马嘶。 残曙微星当户没,淡烟斜月照楼低。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过柳堤。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在向草书堂奥进军时,他的步 伐是坚定而迅速的,不仅在字形上作大的改观,而且在章法上也作了质变性 质的调整,更重要的还是对气韵、神采的恰到好处的把握和发挥,而这一切 都是在写意中完成的。“谢女青蛾”、“门外萧郎”、“斜月照楼”,既是 本诗的句子,也是本卷书法的精神飘没之处,还是对此卷书法最好的形容。  60.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铁马云鹏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悟主,中原逐鹿不犹(由)人。象床宝剑(帐)无言语, 从此焦(谯)周是老臣。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2 年以后所写。此卷虽是硬毫所书,但表现力 十分高超。既有百丈悬崖之险峻,也有万里烟波之苍茫。龙飞天门,风起玉 池,??不论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这是毛泽东在草书的王国里,登堂入室后的杰作,是精品之精。 “铁马云鹏”四字,如横空出世的莽苍昆仑, “共绝尘,柳营高压”七字,似枯藤万丈,劲铁连空,攀之苍穹可登。 “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下国卧龙空悟主”,在毛泽东的书法中第一次出现连续七个字,右角 下沉,字字象钢打铁铸一般。  “中原逐鹿不犹人。象床宝剑无言语,从此焦周是老臣。”无一笔懈怠, 可谓长松依绝壁,蹙浪惊海鸿。此卷书法,以气作支撑点,”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 评品此卷书法,不能不再提怀素。怀素的草书流布中唐以后,仅是唐人盛赞他狂草之妙的诗歌,就有十五首(在唐代描写书法和书法家的诗歌,仅有二十七首),这大约是他书名冠世的重要原因。 毛泽东的书法与怀素一样,也是极为杰出的。此卷就是他的代表作。用唐代诗人韩偓赞扬怀素的诗歌来形容这卷书法,信为恰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且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草书屏风》)61.手书温庭筠《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 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所写。 此卷书法,如萧瑟秋风,天涯孤棹,黄叶纷飞,江上残阳。62.手书温庭筠《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识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前后所写。 这时,他的书法风格,已基本形成,并开始趋向深化。这时的书法,尚带有硝烟战火之气。就此卷来说,可以用“雁断胡天,归塞草烟”来比喻。 点画的跳动,字行的错位,仍是这一时期的基本表现手法。63.手书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住(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深(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 当时已惘然。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一首著名的无题诗,如何释解,已成千古之谜。因此,在书写这首诗的时候,很可能带上各自的感情色彩。 表面上看来是一派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的景象。笔法刚柔相济,章法不激不厉,气韵俊俏流丽,其实,内含着“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含蓄、 模糊之美,给人一种空阔浩渺、博大无垠的感觉。象诗文一样,“沧海月明 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有一种既有所指,又无确指的苍茫之象。64.手书李商隐《筹笔驿》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他年锦里经词庙,梁父吟成恨有 余。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李商隐是个有才华的诗人,他一生不得志,只有借诗取骚了。这首诗比况较多,但意义明显。此卷书法,龙飞凤舞,熊蹲虎跃,是其佳作。“猿乌犹疑”、“梁父吟成”等字的沉稳,“上将挥笔”、“终见降王”、“管乐 有才”、“关张无命”、“他年锦里”等字的飞动,都是神采熠熠之处。硬毫落硬纸,容易失笔走形,但此卷书法,却象蚕食桑叶一样,涩进生骨,雄健有余。65.手书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 看。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也是有名的一首。多家释解,莫衷一是。此卷书法,以宽大的结体,密集的章法,刀劈斧剁似的笔力,行草相间,一气贯 底,有意无意地带入了原诗的感情。春蚕尽力,蜡炬放焰,云鬓飞雪,夜寒 无伴,东风无力,蓬莱路断,虽有青鸟,锦书难言。这种诗的内涵韵味,无 不为历来的文人动容沉思。但是此书法的意象,却并不是这样的伤感、迷茫。 他把诗的神韵美感,赋予笔端,转换为书家的性情,反其道而行之。因而书 意和诗意就大相径庭。此卷的书意,只是借助于诗的文字和韵律,造成了一个宏伟的建筑,鳞羽参差;描绘了千山万壑,峦峰掩映;比况了桂林山水, 索纤委婉。66.手书李商隐《马鬼》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旌(旅)传宵锋(折),无 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年(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如果论诗,这是一首怀古凭吊之作,抒发了李商隐对杨玉环的深沉的同情。读此诗者,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但,这也是一首读烂了的诗,同情已经 飞出了诗的躯壳,留下了难言的美感。而这美感,具有一种神奇莫测的感染 力,游荡在诗外,又游荡在欣赏此诗的人的心里。这好象是文人墨客,在书 写古代诗词时的一种共性感受。当然,文人墨客在写古代诗词时,又是各具 法眼,各抒己怀的。  此卷书法,就好象是这样写成的。其神韵在于轻捷俊爽。具体说来,这 卷书法行笔极为流畅,全无犹豫滞留之处,表现了高度纯熟的提按动作,提 多于按,节奏强烈,沉著痛快,丝丝入纸。在用锋上,保持一种非常合理的 状态,因线条的质感特别润畅,粘连过渡、游丝牵挂,恰到好处。线条的头 尾护藏、中间加粗的处理,以及左环右绕的行笔轨迹,具有很强的弹性和力 度,给人一种劲健、流畅的美感。总之,此卷书法,应进入他的精品之列。67.手书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幼时读《千家诗》时,常常是有嘴无心地朗朗诵读这首《嫦娥》诗。此 时欣赏,则是有心无嘴了。此卷书法,清新、俊逸,给人一种来往于人间天 上,那样的轻松、飘动,而又俊劲明媚的感觉。“嫦娥”二字最为潇洒,还 是那么样的长袖善舞。68.手书李商隐《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世(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风格与前卷《马鬼》相同。但也有不同之处:此卷更加增强了草势。“可怜夜半虚前席”,字字草法,形断意连;“不问苍生问鬼神”,字字草法, 笔笔相连,给人一种骏马腾飞,只见其神,不见其形的感觉。69.手书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终(中)条。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逼。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看了此卷书法,使人立即映入脑际的是:好不面熟!象唐代书僧高闲的《千字文》?象宋代的大书家米帝的《论草书》?还是象康里夔夔的《诗 卷》???,象又不象,不象又象。  此卷书法,二纸八行,草法完备。全篇只有三处相联,其余各字独立, 笔法轻捷,结构简明,法度严格而变化多端。运笔以中锋为主,偏锋为辅, 方中带圆,起止清爽利索,刚健有力,决不含糊,节奏明快,有虚有实,映 带左右,一气贯通,似有大雅君子之风。70.手书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惠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初所写。  行笔无滞,流畅飞动。“满天风雨下西娄·是寺的落实处,也是书法的 意象所在。行舟急流,劳歌相送,人己远去,红叶青山。71.手书李远《赠写御容李长史》  王座烟销研水清,尤须不动彩毫轻。初分龙(隆)准山(河)秀,再点 重瞳日月明。宫女卷帘皆暗认,侍臣开殿尽遥惊,三朝供奉应无敌,始觉僧 繇浪得名。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乍看此卷点画纷披,貌不惊人,仔细玩味,令人吃惊。这是一幅大象胖外、真气内充的佳作。结构精密,体裁高古,岩岫耸峰,庭旗列陈。豪情出字外,老笔任纵横。在一张十二开的纸上,书写五十六字,初看拥挤,再看 透风,三看即马驰无碍了。72.手书罗隐《雪》尽道丰年瑞,丰年瑞(事)若何。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以前所写。  行草兼写,走笔轻挺。行距宽大,字瘦长而连贯,空白宽广而跳宕,好 似“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大块的空白,犹如大雪飘飘,万物皆白, 含有一种冷盈的感觉。一个个的字,都成了在大雪纷披下,静静地承受着严 寒的小鸟,以静制动,几被吞噬。73.手书高蟾《下第后上永崇高侍郎》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依云栽。笑蓉开(生)在秋江上,莫(不) 向春(东)凤怨未开。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一个“栽”字,透出此卷书法的气息。轻按急转,高扬横画,边行笔边上提,以致细如发丝。又一转笔,按中有提,提中疾按,形成枯笔,嘎然而 止,抬笔写出“木”与“戈”的一撇的连笔,又是嘎然而止,声似裂帛,形同断玉,态势险绝而苍老。这篇书作,老笔纵横,神采逼人,气韵生动,格 调高雅,令人爽神。这也许是他有怠追求、无心自达的结果。74.手书薛逢《开元后乐》  莫奏开元旧乐章,乐中歌曲断人肠。邠王王笛三更咽,虢国企车十里香。 一自大戎生蓟北,便从征战老汾阳。中原骏马诛(搜)求尽,沙苑而今(年 来)草又芳。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中原骏马”四字是此卷的书眼。此卷书法,犹如初拥千骑,凭陵沙漠的气势,呈现出轻灵、敏捷、俊逸、爽朗的艺术风貌。“乐中歌曲断人肠”, 轻灵如骏马一跃。“虢国金车十里香”,敏捷似猿飞树头。“沙苑而今草又 芳”,俊逸如飞天迎经。“莫奏开元旧乐章”,爽朗似尊者开怀。75;手书韦庄《绥州作》  雕阴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依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一曲单于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韦庄此诗,写了他的塞外感怀。而这书法却也正是一番“夏云奇峰,暑日盛景”,河山赤赤,烈日炎炎的奇趣妙景,八行,行草相间,恰如变化无常的夏云,无数的奇峰,此起彼伏。行距的增宽,笔画的纤细,正是白光夺 人,赤日炎炎。而那些笔画呢?真正地成了“雕阴”了。“难”、“雨”、 “楼”、“明”、“归”、“曲”、“烽”、“城”、“如”等有圆环的字, 都不是地上的树和水,而是天上的云形。这种书法意象,动态感很强,它使 本来不变化的一块“白色”,经过墨线的加入,生动起来,运动起来,以致 成了此卷书法一种特殊的韵昧。76.手书司空图《归王官次年作》  乱后烧残满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忘机渐喜逢人少,缺粒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后所写。写在一张有红丝栏的信笺上,共 八行,草书。每行的字,都是顶格破栏,字距行距,淹没在高山大河似的线 条当中,茂密而沉重。真可谓气势雄远,真力弥漫,一片化机,满纸烟云。 “乱后”与“峰前”,“吾庐”与“人少”,“鹤疏”与“涨满”,“小栏” 与“酣歌”,都可跨过红丝栏,横向相对,结成妙趣,茂密的结体,给人的 幻觉重重。结体虽然如此茂密,烟云不定,但还是字字独立,违而不犯,可 见笔力之厚,关照之精。77.手书章碣《春别》  掷下离觞指乱山,趋程不待凤星残。花边马嚼金衔去,楼上人垂玉筋看。 柳陌虽愁风袅袅,葱河犹自雪漫漫。殷勤莫厌招衷重,恐犯三边五月寒。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前所写。 看了此卷书法,蓦然想起了清代乾隆年间的书画大家郑板桥。郑板桥以画竹名擅画界,又以六分半书冠世,有一种章法,名曰“碎石铺路”。此卷 书法,正有些碎石铺路的味道。  “掷下离脑指乱山”,起首一句,一改过去四角夸张、内宫不紧的结体 方法,变为中宫紧收、四角对应,字势宽占地步。加强行笔、点画的顿挫, 一字一结,相望相依而不相连,字距有空挡,行距有空白,飘飘洒洒,你铺 我垫,你伸我缩,字势偏宽而有斜势。一篇书下,妙趣顿生。78.手书唐彦谦《仲山》  千古(载)遭踪吊(寄)薜萝,沛公(中)乡里旧山河。长陵亦是闲邱 陇,异日谁知与仲多。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前后所写。 此卷书法,用笔沉稳,点画流畅而无壅滞,结构宽博恣肆,拙厚朴茂,左右顾盼有情,上下依侧呼应。行气跌宕,或放或收,或连或断,或方或圆, 各行其妙。“薜萝”二字又连又长,“长陵”二字,又小又粗,“旧山河” 三字写得潇洒,“千古遗踪”四字相映生辉。79.手书杜常《华清宫》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杨作雨声。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是用软毫写在一张十二开纸上的八行草书。雄放恣肆,“有着山形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 之感(唐张怀瓘《书断》)。表现最典型的字是:“晓风残月”。“晓”字 的“日”旁较大,而“尧”却被简化而压抑,压抑的能量,一笔扫下,变为 “风”字的一边,然后提笔,转折,又将笔势收于腹内。“残”字另起笔, 以侧笔取势,连笔再将“月”字写出,笔锋又中断“月”腹。这样的挥洒, 透出了作者的豪情峻骨。“西风急”三字,又是一种苍茫景色,“西”字写 得跳宕起倒,稍有峭意,接写“风”字就笔力遒劲了。“急”字不急,而带 翻笔涩势,聚结了弹力,但又未施放出来,犹如勒缰之马,意在急奔。80.手书韩偓《已凉》  碧阑干外绣帘垂,腥(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 未寒时。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小诗小景,但韵在诗外。书法也是这样随诗情而赋笔。这里没有雄放恣肆,没有刚健超逸。这里有的是气清若兰,性雅高奇。欣赏此卷书法,感到 兰花朵朵,条叶交伸,一片馨气。草书笔法,淡墨轻行,如高士山中,行吟 溪畔。面对山水,心怀清幽,调雅景奇。其中“腥色屏风画折枝”最有韵味。81.手书张?《钱塘夜宴留别郡守》四方骚动一州安,夜列尊罍伴客欢。筚篥调高山阁迥,虾蟆更促海塘(涛)寒。屏间佩响藏歌伎,幕外刀光立从官。沉醉不愁归樟晚(远),海(晚) 风吹上子陵滩。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行草相间,正是他书风深化开始的风格。”钱塘夜宴”四字已代表全篇笔墨,是小草书。“钱塘”二字,象是杭州玉皇顶上的松柏,挺干延枝,盘 根崖上,迎风而摆,似有招人之意。“夜宴”二字,写得耸立淡雅,如六和 塔,立于钱塘江边,穆穆然,有高雅之貌。其他如“屏问佩响藏歌伎,幕外 刀光立从官”,也写得劲健清捷。最后,在章法上,当最后还剩下一个字, 需另起行时,不再抬起,直落未行字旁,不受古法拘束。82.手书张嫔《登单于台》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沙翻痕似浪,凤 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大漠沙丘,风起浪翻,书意中含有一种平沙起雷、云生天际的清远劲静的韵味。淡墨起笔,行书为主,稍带草意。“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无遮无盖,视线辽阔,笔势开张。“沙翻痕似浪”,写得简约跌宕,似遇强 风袭来,有顶风勇进的气势。“阴关晓不开”,一个“晓”字,似有风迷马 眼,举蹄长嘶的动感。83.手书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裳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向(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不论李煜的历史地位如何,作为词人他是合格的。这卷书法以轻松愉快的笔调,疏朗错落的布白,流畅痛快的线条,表现了一种春江落花的气韵。书意和词意在这里不是协调一致的。“一向贪欢”四个字,写得清和高远, 雅健俊逸,不象词意有着理性的批判。“无限江山”写得爽气感人,也不是 词人心里的亡国回忆。“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写得如少女起舞, 长裙飞扬,更无帝王变囚徒的天壤落差。84.手书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此卷书法,与前卷一样,书写时间相同。 淡墨而书,犹如冰心玉壶,晶莹透亮。“春花秋月”,流美娟巧。“小楼昨夜又东风”,激流推舟。“雕栏玉砌应犹在”,高楼飞檐。“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溪蒲承霞。此卷书法,美在流畅,美在轻松,美在优扬。宋代诗词85.手书林遭《山园小梅》句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昏黄(黄昏)。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这是形容梅花的警句,被历来写梅花、画梅花的诗人、画家所引用,也是书家乐于挥洒的句子。毛泽东很爱梅花,他有一首很著名的咏梅词。词中 说:“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 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把梅花高洁的性格都写绝了。在欣赏这卷书法时, 什么矫健清新,什么遭美俊逸??,都恐怕不够了。  欣赏这卷书法,应该在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词中去寻找路径。观 其全篇,宛若是“悬崖百丈冰”,”她在丛中笑”,因此,此卷书法包涵着 梅花的高洁品质——以巨大的热情和虔诚,盼望着春天的到来,盼望着百花 竟放。因此,这卷书法的意象,在两难中统一起来:一方面,悬崖百丈冰, 这是外形,是线条,是冷的,是白色的,另一方面,是梅花在花丛中可喜的 笑容,这是内在的,是意境,是热的,是彩色的。“影横斜”、“水清浅”、 “浮动月昏黄”都是字字相连,游丝飞动,似悬崖百丈,水柱倒挂。而独有 “暗香”二字独立,藏在丛中,笑迎春天。86.手书柳永《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 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讥,户盈罗绮,竟毫(豪) 奢。重湖叠?皆(清)佳(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渔(菱) 歌唱晚(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衙(牙)。乘醉听萧鼓,吟尝(赏) 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所写。 一片山水,满纸云烟。诗也轻健,书也轻健,诗情和笔意统一了。这一卷洋洋洒洒的妙笔墨花,正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情致,当然,也有“云树绕堤”、“怒涛卷霜”的气象,字字珠玑,争光夺彩;行行罗绮,轻 飘柔纱。重湖如镜,云影尽映;叠?巍峨,松生峭崖。“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香飘天外,色染烟霞,渔歌唱晚,钓叟歇乃;羌管萧鼓,嘻嘻莲娃。 这里的用笔、结体、章法,统统融汇在这美景之中,那线条,那色块, 那寓意,那神采,统统都在意象中变化、开发。这不也是欣赏书法的方法吗?是的,这样的欣赏方法,不失为揭示书法艺术神韵的一个方法。87.手书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这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手书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第 19 条)为同一个时间,使用的是同样的信笺纸,不过墨色和线条较淡、 较轻。  范仲淹的这首词,是一首著名的写秋思的词。而毛泽东的书法却是轻松 欢快的。以小草的形式写出,纯用中锋行笔,笔法洗练,结构在飞动中求平 衡,抛接飞扬,好象快船乘风。88.手书程颗《春日偶成》  云淡风经近午天,旁花随柳到(过)前川。时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 学少年。”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千家诗》收入的第一首,就是此诗,表达了作者的闲情逸致。而这卷 书法的意象,却是大大地超越了闲情逸致。书法以诗文为载体,表达天马行 空、独往独来的情致。前两句“云淡风轻近午天,旁花随柳到前川”,几乎 是一笔连下,重若滚石,轻若银丝。好象是天马踏云而飞。“学少年”三字, 犹如接地的刚风,从天而降,天马又返回了。89.手书苏拭《题西林壁》(图二十九)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4 年以前所写。  苏拭是宋代的文豪,词著名,诗也著名。这是一首表达理性的诗。而书 法,似乎是受到苏拭诗意的影响,将哲理性,隐藏在文字的线条组合和笔情 的摇荡之中。此卷书法点画精到、行笔畅达,好象把人带入了群山之中,横 过几岭,侧过几峰,远的也爬了,近的也登了,但大自然的真面目还是未找 到。卷未,用重笔写了“在此山中”四个特大的字。这一处理,很巧妙地表 达了:你所要寻求的真谛,正是你所处的直接环境。90.手书苏拭《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黄芦(芦芽)短,正是河 豚欲上时。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以后所写。 书写在红丝栏的信笺里,按照他的习惯,还是顶天立地,不分行距。雄放恣肆,大气扑人,结构茂密,行笔跳宕,是本卷的直接风格特点。要之, “春江水暖鸭先知”七字最为传神。91.手书苏拭《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掠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 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中,谈笑间、格槽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寄,一尊还酹江月。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3 年以前所写。  苏拭的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豪放潇洒,气魄盖世。毛泽东很喜 欢这样的诗词。自然,苏拭的气魄比起毛泽东来,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描 绘山河之美,抒发胸怀之志上,还是相通的。所以,他在书写苏拭这首词时, 采取疏朗的布白,以示天地之阔,胸怀之大;又以大起大落的笔法,传递与 自然节律一致的心律;以个别字或短句突发性的飞动跌宕,表达情感的高潮, 以水墨淋漓的笔墨,书写山河的壮丽。开首一个“大”字,涵盖了一切,接 着笔似江水,滔滔流去,到“三国周郎”出现了第一个浪头。继以鲸吞海水 的气势,引笔直下。直到“故国神游”,才突然爆发出地动山摇的巨响,“多 情”二字,达到高潮。情系于江?情系于海?情系于史?情系于人?恐怕都 有了。这情变成了酒,让这酒随着大江进入大海吧!92.手书秦观《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暮。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宋代词人秦观的词,柔情似水,蜜意如火,属于婉约一派。这首词借牛郎、织女的神话,引发一段感叹:两心相印久,何必在朝暮。  此卷书法,书写在一张有红丝栏的信笺上,行书八行,具有一种轻捷矫 健的风格,笔法灵动,点画沉著痛快,细微处也见精绝,不落俗套。各字独 立,相互顾盼。确为小幅字卷中的精品。此卷手书的意象,也是与词意大致相同。可以用“金风玉露,银汉暗渡”来形容。 书法的气韵和节律,与词韵恰合。大体上分上、下两阙。上、下阙的书法,以乐曲句子为断,成为每个乐曲句子的文字最好组合。虽无标点,但停顿的空白已经显现得很明白,感情的抒发比较平稳,体现了中和灵动之美。93.手书岳飞《满江红》(图三十六)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 犹未雪;臣子恨,何时歇(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仗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后所写,与书写李白《梁父吟》(第16 条),时间相当,都是用楷书书写。一笔一画,提按顿挫,起倒转折,一 丝不苟。这就是毛泽东在五十年代的楷书。这种楷书,是在四十年代的楷书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时的代表作是《沁园春·雪》和《致柳亚子先生的信》。 神韵一致,格调迥异。用笔上也变粗旷为精劲。可以说,这是中国现代书坛 上的奇葩,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种新鲜的字体。这种字体,以倚取正,以险 致平,在笔画的提按飘动中见骨力,在点画的疏朗处见风神,在虚中求实, 在实中求虚,浓淡相映,枯润相生,高低相合,大小相称。用笔方圆兼备, 迟速适宜。94.手书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图二十四)雪晓清前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 残,心未死。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陆游的诗,在豪放中不乏柔情。这首词,虽梦断关河,仍是豪气满纸。 此卷书法,老笔纵横,豪气冲天,比陆游的词意高大得多。字与字连绵不断,以长体字势,增加纵向的向上的拉力、离心力;以横向的使转,占有 空间,加强线条的厚重感;以枯笔掠空,槽加视觉的苍茫感;以侧笔起势, 增强意象的刚度和骨力。满纸化机,气韵寒峭。其中“铁骑无声”四字,既 是此卷书法的代表,力能扛鼎、气冲牛斗,又是对此卷书法的神韵的评价。 看吧,滚滚铁骑,从天而降,万鬃扬空,呜声震地,铁蹄乘风,一往无前,什么力量能阻挡呢?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气势之大,无以复加。95.手书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招襄。胡未灭, 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似(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从书法的用笔来看,最大的特色是中锋铺扫,粗为大树,细为丝绳。从章法布白来看,卷首几行和卷未几行空间较宽,卷中几行较窄,但不管所占地步的宽窄,都是密集性的布白,尽量加大线条的流量和密度。所以,据此 欣赏,此卷书作,恰似“天山关河”的意象和神采。天山横亘天际,山峰堆 集;关河纵走地涯,河网盘绕。令人遐想无限,感慨万千。笔法中的不足是:这一时期(即
年)的部分作品,提按掌握欠佳,线条力度不足,似有丝绳鼠尾之嫌。96.手书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姑(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是(望)长安,可怜无 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子,山深闻鹧鸪。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6 年前所写。 辛弃疾也是壮志未酬藉翰垦抒豪情的爱国词人,他的词作,雄深雅健,豪放不羁。此词的情调是在悲哀中透出一点倔强。 此卷书法的气韵不在词意上,而在笔画连贯流畅之中,透出的俊逸的神采。  此卷为小幅书法,一张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飘洒着清俊之气。这股气, 溢于纸外。97.手书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淌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 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糟珠(蛛)网, 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  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栏, 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此卷书法,与上卷《菩萨蛮》大概同时。 虽与上卷书法书写时间相同,但在气韵上,不象上卷轻捷矫健,而在流畅的笔画中,稍带有沉郁之气。这大概与本词内容有关。从字的结构和笔法 上看,笔画的长度明显地变短,飞动感明显地减弱。尤其到了下半阙,单字 的形体内聚,不开张,甚至出现了星散碎石的字形和笔画,仿佛透出了一种 “怨春不语”、“烟柳断肠”的不快情绪。98.手书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绿树听?鴂,更那堪、杜鹃声住,鹧鸪声切。啼到春归无啼处,苦恨芳 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 送归妾。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秋(西) 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此(许)恨,料不啼清 泪长啼血。谁伴我,醉明月!此卷书法,似与上卷《菩萨蛮》时间相当。 辛弃疾此词悲壮之情,贯穿字里行间。而此卷书法,却是另番情衷。无哀,无怒,无悲,无恨,有的是欢快、豪情、热望和轻松。走笔落墨,在有红丝栏的信笺上驰骋,表现了绿树莺啭,芳菲争斗,琵琶声脆,翠辇金阙, 一派生机,一片虹彩。书写到最后,激情并发,“谁伴我,醉明月”的“明 月”二字又长又大,又亮又响。反其词意而挥之,不也是书法本身独有的一 种审美乐趣吗?!99.手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载(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 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 如孙仲谋。此卷书法,书写时间似与上卷相同。 这首词,朗朗上口,节律很强,抒发的是少年壮志,平生豪情,可谓烩炙人口。此卷书法深受词意影响,笔法大起大落,跳宕恣越,飞动飘逸,表达了一种“满眼风光,长江浩荡”的情怀,神采奕奕,热笔炙人。其中,“千 载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 当如孙仲谋”等句,最为畅逸。100.手书刘过《沁园春》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 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装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 只管传杯。白云(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纵横)二 涧,纵横(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 若孤山先探(访)梅。须晴日(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南宋诗人刘过的这首《沁园 春》,是赠给辛弃疾(稼轩)的,是开玩笑的,幽默感很强,真可谓是个调 笑令,但是用大调牌写的。  书写此词时,毛泽东并不采用同样玩笑的形式写出,而是写得很工整, 是用楷书,一笔一画写出来的。这样词意与书意就形成了巨大的落差。词意 是轻松的、愉快的、幽默的、调侃的,而书意是庄重的、严肃的、正经的、 认真的。此卷书法,断金嘎玉,削峰劈岩,古雅朴茂,峻健峭逸。  他的书法自 1945 年形成了长枪大戟、以斜取势的笔法以后,这种外长内 豪的书风,一直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并在前进中充实内涵,改善装束,到了 1948 年,长撇变短,斜势减级,但豪气、阳刚之美始终在加强着。1950 年后,字的外形更为改观,基本演变成此卷书法的面目:长伸左部,峻拔右 角,横细竖粗,字体加宽,字的底线趋于水平。这样的字体,犹如高官外出, 一派肃肃然、赫赫然。101.手书刘过《沁园春》  此卷书法,为草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0 条),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看来,在书写这首词时,即使用草书,他也没有被词意所牵。这里写的是正正规规的草书,没有词中的孟浪意思。 在仔细品赏这草书后,就会知道,在 1955 年他虽然已写草书,但不如六十年代以后那样的豪放。或者说,还是晋人的行书、草书的气韵,还是王羲       之、王献之的风范,还没有进入唐代颠张狂素的大草世界。因此,说它是正 正规规的草书。总的风格,还是端庄杂流丽,刚健含阿娜。 此卷书法,可用“风雨渡江,峥嵘阁开”来形容。102.手书崔与之《水调歌头》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 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对青灯,搜(搔) 白首,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着(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 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崔与之的这首《水调歌头》,有一股“老来勋业未就”的怨气。可是,这卷书法,却写得快心、欢愉,甚至于还是怪味很足呢!从这里,我们可以 探知,毛泽东此时的心态,是无比的欢快,喜气洋洋,万事如意,甚至是童 心突起,在书法上有意无意地要汲取“扬州八怪”的气韵,走出“二王”的 樊篱。此卷书法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从结体、行笔、行气、布白、情致、韵味,一直到神采,摹仿郑板桥的“板桥体”,形神兼备,且带有他自己的气质、风神。 这样的书作,在他传世的书作中是少有的,但也是非常可贵的。它是我们研究毛泽东的书法艺术的一分珍贵的资料。103.手书文大祥《过零丁洋》  辛苦艰难(这逢)起一经,干戈落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 萍浪(沉雨)打萍。攸恐滩头说惶恐,伶行(零丁)洋里叹伶订(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文天祥的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被称为绝命诗,它表明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质。 此卷书法,是倾怀放胆之作,是泼洒豪情之作。毛泽东把对文天祥气节的崇敬心情,带人了毫端。以精美的书法,写出文天祥的诗,一吐胸中的激 情。大笔饱蘸,书写任情。 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不只是写一个文天祥,而是要写出中国古代史上、中国近现代史上、中国革命史上的无数个文天祥,无数个 比文天祥更加英勇、更加高大的英雄人物。在这里,那些文字、那些线条、 那些空白,组成一个浩大的纪念碑群。它顶天立地,横亘穹庐;它钢打铁铸, 与日同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二句,写得最为精彩。元明清诗词104.手书萨都刺《满江红·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 织。怀故国,空陈迹。正(但)荒烟裹草、乱鸦科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 脂并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此卷书法,似与崔与之《水调歌头》(第 102 条)同时书写。 郑板桥的书法,号称“六分半书”,五味俱全,柔中含刚。看来,毛泽东想改进自己的书法形态,以达到绵里裹铁的外柔内刚,在苦思着,探求着。而临摹郑板桥的书法,就是一种切实的努力。当然,这种临摹,仅仅是一种 过渡手段,绝不是他的目的。此卷书法,力求每一笔,每一横、竖、撇、捺、折、钩、桃等,着力磨练,“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抄;一点之内,殊岖挫于毫芒。”(孙过庭《书 谱》),所以,效果特佳。  “正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等字, 神韵流彩。105·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游艺中原,脚碾无线、如蓬转。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看诗书经传, 蠢鱼似不出费钻研。棘围呵守暖,铁砚呵磨穿。抟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 受了雪窗萤火十余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怕你不雕虫篆刻, 断简残篇。(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2 年以后所写。  这卷书法,是他的精熟之作,神采射人。这时期,他专攻大草,经过苦 心的钻研,终于得笔、得法、得意了。形象他说,此卷书法如鹏搏九天,龙 游四海。  “游艺中原”,大笔开篇;“如蓬转。望眼连天”,屈铁盘石;“棘围 呵守暖,铁砚呵磨穿”,壁立于仞;“鹏程九万里”,苍烟杨柳;“难入俗 人机”,飞鸿落霞;“篆刻”“残篇”,云鹏追风,等等,精彩至极。  此卷书法,可与手书温庭筠《经五丈原》(第 60 条)同看,瞩于一个时 期,一个风格,一个神韵的书作。106.手书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句  九曲风涛何处险,正是此地偏,带齐梁,分泰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 天际秋云卷。竹索揽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贯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 不紧,如何,正似弩箭乍离弦。(和原作有出入,恕不一一标注。——著者)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以后所写。 豪气外溢,性情跌宕。可借用所书《西厢记》的词句来形容:九曲风涛,水上苍龙。 此卷书法,对比强烈,落差悬殊。有的笔画用墨如泼,有的却是淡扫蛾眉。有的线条似万丈长缨,有的却是短如狼毫。有的字大如山,有的字小似蚁。有的行笔风驰电掣,有的却涩如钻山。变化之多,令人惊叹。 欣赏此书作,可参看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第 103 条)。107.手书高启《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裁。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儿回开。此卷书法,毛泽东自注为 1961 年 11 月 6 日所写。 高启这首《梅花》诗,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将梅花比为高士和美人。毛泽东在书写这首诗前,有个小序,说:“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可以推想:毛泽东是很重其人、很爱其诗的。当然,诗中的感憎,也自然地流注于笔端。 在此卷书法中,用笔的大起大落,字与字的大小对比强烈,可以看到他笔挟风涛,满纸激情,既有百丈悬崖的险峻,又有瑶台琼姿的绚烂;既有山中高士的做骨,又有林下美人的风骚。总之,他在书写这首诗时,是纵思放 怀、雄姿英发的。108.手书高启《吊岳王墓》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位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7 年前后所写。 提起岳飞,敬仰之心油然而生,领袖亦然。 书作是写在两页带有红丝栏的信笺上的。“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位英雄”,十四字一笔写下,字如长龙驾风,吞吐云雾,头在东海,尾曳昆仑。后几句字迹变小,但不变气势。雄放畅逸,令人驻足。109.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原来是姹紫嫣红开这,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 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也,忒看 的这韶光贱。  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8 年前后所写,与李白《梁父吟》(第 16 条) 书写时间概同。  此卷书法,几同楷书。每个字的结体都有些扭曲,借以增加动感。用笔 洒脱、干净、准确、流丽,可见功夫之深。如果用“功夫”和“天然”这两 把尺子,来品味毛泽东书法的话,应该说:二者具佳,两美同臻。110.手书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句 此卷书法,为行书,文字内容同上卷(第 109 条),似为毛泽东 1958年以后所写。 词中有句:“云霞翠轩,雨丝风片”,也正是此卷书法的写照。111.手书朱彝尊《解佩令·自题词集》  十年磨剑,五陵作(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 中传恨,几曾围、燕钗蝉鬓?不师秦七,不师黄九,倚新声、玉田差近。落 魄(拓)江湖,且吩咐、歌筵红粉。料封侯、白头无分!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0 年前后所写。 朱彝尊这词、凄切有余,独乏继续“磨剑结客”、“歌筵新声”。而此卷书法就不同。没有什么“涕泪飘尽”、“空中传恨”、“落魄江湖”、“白头无分”的悲凄之情,而是以长剑作毫的锐气,以沉雄超逸的笔法,抒发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平生涕泪都飘尽。老去填词,一半是空中传恨” 等句,写得老辣遭美。112.手书严遂成《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赤)手难扶唐社稷,连城拢拥 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 年歌。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61 年以后所写。  虽然《三垂冈》有英雄之气,但无论如何也不能与此卷书法的雄放之气 相提并论。  品味此卷书法,其起伏的章法,大度的用笔,密集的结体,犹如天风海 涛,龙行云从。  在第一页上,“三垂冈”三个大字作为标题。接着写下两小行刚劲紧结 的小字,又接写两行瘦长粗壮的稍大一点的字。第二页上共写四行,中间两 行字较小,两边两行字较大,一个“灯”字大过二寸,做居左角。最后三页 分为四行书写。中间两行字小字多,两边两行字大字少。各行的字数是:3、7、7、6、4、4、5、4、4、2、4、6、3。可见,强烈的对比,悬殊的落差, 莫测的变化,产生了奇异的神采,使人品赏不尽。113.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一)(图三十二)。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啼。飞阁遥连秦树直,燎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峻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函关(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 丸泥。此卷书法,似为毛泽东 1955 年前后所写。 小行书,笔法精致,布白疏朗,字势飞动开展,确似飞阁遥连,瀚海苍茫。“谁道函关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十四字至为传神。114.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四首之二)  东西尉侯往来通,博望星搓笑凿空。塞下传前歌敕勒,楼头依剑接崆峒。 长城饮马寒宵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千古(山海)险,东南谁比此 关雄。  此卷书法,与上卷(第 113 条)书写时间概同。不过字势较为开张,跌 宕幅度较大,笔法运用较为丰富。但在神采上一样熠熠照人。可品为“长城 饮马,古戍盘雕”。总之,毛泽东留世的手书古诗词墨迹,是中国书坛上的一大幸事,也是留给书法艺术之林的宝贵财富。这些手书古诗词里迹,是五十年代中期至六 十年代中期,这十余年的作品。而这十余年,正是他书风特性深化和走向巅 峰的时期,所以,这些书法墨迹,就尤为珍贵。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曾在一篇《上阳台》的书作中说:“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我们可以说,毛泽东的书法,笔含万物, 气象万千,经天纬地,山高水长,非有老笔,雄放何穷。是矣哉!毛泽东的书法艺术探微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伟大的天才。他是卓越的政治家、 思想家、军事家,其文学修养也相当之高。他一生写的很多诗词,流传甚广, 脸炙人口。而他的书法,又独具一格,影响甚大。就我们所见到的题词、诗 词来看,毛泽东的书法,大体分为行书、行草、草书。下面笔者就这几种书 体,以及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一  毛泽东的行书多见于各大报的报头题词,各杂志的封面题词;有些诗词 也用行书。分析其行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字形大部呈欹侧势。也就是说,看上去字大都向右或向左倾斜。但 仔细揣摩,每个字又都保持了它本身结构的重力平衡。这种字势,就是人们 常说的似敬反正。这种字势给人以“险”的感觉,较一般人的结字求“稳” 明显不同。常见的“人民日报”、“新华书店”等,就有这个特点。比如“人” 字,左撇又高又长,右捺很短,二者反差甚大,造成一种“险”势,看上去 使人似乎觉得此字要向右倾倒;但右捺在顿笔后将要轻提出锋驻笔时,却不 象一般人的书写那样,向右下方向(这样字的重力就不平衡了),而是微向 右上方向。这捺笔的笔势的处理,就加强了这捺的支撑力,与又高又长的左 撇保持了力的平衡,使得整体“人”字收到虽“险”却“稳”的效果。二、字形较长。毛泽东的行书,字形都较长,呈长方形,如“北京”的“北”字,人们一般写得较扁,但毛泽东却将“北”字的两竖写得很长,整 个字形成为长方形。此类例子不再多举。三、横画向右上方的斜度较大。人们写横画,一般较平,或者微微向右上方偏斜。而毛泽东写横画,向右上方的倾斜度特别明显,斜度较大。比如 人们常见的“新华书店”、“北京”的“京”、“中国青年报”等字,其横 画都是如此。可以这么说,毛泽东写的每个字,其横画几乎都有这个特点。 这也是他结字成欹侧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四、笔画多露锋。毛泽东的行书,不少字用笔用露锋。这在入纸起笔时多见。“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一横的起笔,以及竖画的起笔,都 显示出了这一特点。这种露锋用笔,显得笔意活泼,字有精神。五、用牵丝加强笔画间的呼应。如“中国青年报”中的“青”字,第二横没写作横,而写成了点。这在笔势上与上横有所避复,显得用笔灵活,而 且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第三横的连带很自然,很紧密。第三横的驻笔 处紧接着往左下方又有牵丝,使之与“月”连带自然紧密。所以整个“青” 字收到了笔画呼应、结体紧凑、用笔活泼的效果。“北京晚报”中“北”字 的左边,上一短横与下一斜提问的牵丝,“报”字“幸”的最后一竖与“报” 之间的牵丝,同“青”字的牵丝一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以简省的笔画代替复杂的笔画。《沁园春·雪》中的“天”、“失”、 “采”等字,以点代捺;“山”字,以点代其中间的一竖;“娇”、“骄” 二字右下端的“口”,“弯”字的“纟”、都作了简化。这样处理,书写简 便美观。毛泽东用行书写的完整作品很多。不论是字数较少的题词,还是字数较多的诗词,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原因是:一、气脉贯通,流畅自然。气 脉贯通,使得个个独立的字成为一个整体;流畅自然,加强了作品的气势, 显示了整幅作品的美。二、字大小浓淡,各得其宜;布局巧妙,错落有致。 “人民日报”是横行题词,独体字。字体大的“人”、“报”两字各占一边, 互相配合照应;“民”、“日”两个字字体较小,居中,与“人”、一报” 组合在一起,显得错落有致,特别是加上四字气脉贯通,就更增加了整体的 美。《沁园春·雪》,整首词字数较多,字字独立,用行书写成。整首词写 好多竖行,每竖行的字大小相差明显,但却在一条轴线上,上下呼应,气脉 贯通,错落有致。整幅作品居中间一行中的“娆”字,墨浓字大,赫然醒目; 和“娆”字情况相近的“封”、“飘”、“须”、“射”、“朝”等字,各 占一角,与之遥相呼应,显示了布局的巧妙、结构的紧凑。整幅作品虽用行 书写成,但气势雄强,好象一气呵成。革命即将胜利,新中国更加可爱的坚 定信念,激越的感情,豪迈的气魄,溢满字里行间。总之,毛泽东的行书,柔韧清秀,滞洒险峻。独具风格。二  毛泽东的行草见于题词,但更多的见于诗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清 平乐·六盘山》等,都是用行草写成。所谓行草,即一整幅作品中,既见行 书字,又见草书字,是行书、草书的成功结合。这种作品,较之行书作品, 行笔更显流畅,气势更显充盈,而且往往上下字由牵丝连属。“向雷锋同志 学习”仅七个字,第一、第二两字连用行书,其余五字都用草书,而且“同 志”、“学习”四字,分别由牵丝连属。整幅题词,行笔流畅,有气势。“雷 锋”两字大,“同志”两字稍小,参差错落,布局美观。看后似乎令人想到, 毛泽东在题词时,在向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时,感情在激荡,特别是在写到“学 习”时,情不自已,一气呵成。因而这题词,显得很有号召力。这幅作品的 另一个特点,就是每个字的右半部都高,造成了一种欹侧势,字字显得活泼。 再如《清平乐·六盘山》,每行字有大有小,而且相差很大,但却参差错落, 饶有韵致。每行的字由上而下,彼此呼应,在一中轴之上。行行直,不偏斜。 足见布局的巧妙。作品中,有行书,有草书,行草结合,交替使用;过渡自 然,衔接紧密;给人以起伏跌宕、疾迟缓急的节奏感。从而又使人体察到作 书者所表现出的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和要“缚住苍龙”的激荡感情。作品 中有句读,特别是“万”与“六”之间、“风”与“今”之间,距离较大, 但从头至尾,气势有力,一贯到底。“指”、“行”、“程”、“二”与“六”、 “盘”、“今”、“日”,字虽小,但却与整幅的诸多大字一样神完气足。 总之,毛泽东的行草作品,在用笔、布局、气韵乃至表达感情诸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成功。三  毛泽东的草书,在其书法作品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总括起来讲,可分为 小草和大草。小草,较之行书,书写便捷,笔势飞动,但基本属字字独立, 较少有牵丝连瞩。而大草,则字与字多由牵丝连属,较之小草,其笔势之飞 动更为明显。毛泽东的草书,不论是小草,还是大草,都给人以草而不乱、  书写有素、挥洒自如的感觉,都获得了很大成功。《沁园春·长沙》文字较 多,第一行,着墨较浓,书者情绪较稳定。“看万山红遍”之后,挥笔加快, 笔势飞动,欣赏祖国美好风光的激动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至“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墨又稍浓,书情又稍稳定,给人以沉思感。回忆“同学少年” 以至“中流击水”,行笔又显疾速,“意气”、“激扬”、“记否”诸字, 牵丝连属,作者书情复又高昂。“浪遏飞舟”四字,墨又加浓,书写速度减 缓,似乎使人感到浪势之猛,“同学少年”的革命意气之盛。其气韵与第一 行吻合如一,使整幅作品收到完美的效果。  总之,这是一幅成功的小草作品。作品中,字枯涩浓淡、大小长短,各 得其宜,错落有致。作者挥洒自如,字字飞动,虽大都字字独立,但气势连 贯,流畅自然。作者既抒发了革命豪懦,又使作品获得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1983 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编选了毛泽东工 作之余书写的大量古诗词。这是一批难得的珍贵墨迹。其中草书数量很大, 而且大草又占很大比重。人们熟知常写的李白《下江陵》是大草。作品中, 不少字由牵丝连属,少数字虽无牵丝连属,但意连气贯。书者书写迅疾,挥 洒自如,字有大有小,错落有致。作品似一气呵成,气势洽大,似乎使人感 到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李白当时愉快的心情也在书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大草,书者书写第一行,情绪稍显稳定,书写稍慢。第二行以后,书者激情骤起,一发难收,书写速度迅疾,很多字由牵丝连属, 有些字虽无牵丝连属,但书写奔放的气势,使作品浑为一体。整幅作品看去, 书者书写时,似乎是意不在字,而是在抒情,在沉湎于对“向天横”的天姥 山的向往与“梦”之中,在抒李白那种倜傥不羁、蔑视权贵之情。可以说, 毛泽东的这幅作品,使李白写此诗时的心境得到了很好的表露;这幅作品使 诗情、书情得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其他诸多大草作品,同样获得很大成功。四  从行书、行草、草书诸体来看,毛泽东在书法方面的造诣是相当高的, 其影响也是相当广大的。毛泽东的书法所以获得很大的成功,笔者认为大体 有以下几个原因:一、酷爱书法、有天分  毛泽东从青少年直到晚年,一直酷爱书法,对书法有浓厚的性趣,有深 厚的感情。他非常珍爱“文房四宝”。他和贺子珍结婚时,贺子珍了解到他 酷爱书法,专门用几天时间亲手特制了一只多用挎包,赠送给他。他非常高 兴,说是自己的“家宝”。以后经常随身携带,练习书法。酷爱书法是学好 书法的保障。不爱书法,与书法无情的人,永远不会在书法方面获得什么成 功。有的人也喜爱书法,但在书法方面天分不高,甚或无天分,也难以或者 不会获得成功。毛泽东酷爱书法,又是伟大的天才,在书法方面有天分,所 以他的书法获得很大成功。二、勤学苦练,持之以恒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在为中国人民日理万机、昼夜操劳。但是,他从没间断过练 习书法。他说:“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练。”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月明三更 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