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禅师家庭日用佛教七日成佛法的内容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 请使用者仔细阅读优酷、、、、和Copyright(C)2018 优酷 youku.com 版权所有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一行禅师:爱与慈悲有什么不同?--学佛网
&一行禅师:爱与慈悲有什么不同?
发布:佛子心(法雨甘露)&[ &]&& 日期: 16:05:00&&
  佛的弟子,有出家的有在家的,人是有情众生,人是有情感的。人从那里来?佛教讲就是爱。十二因缘中,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它们是一个链条,彼此套在一起。佛祖也主张,在家的弟子过正常的生活,出家弟子有出家弟子的规矩。佛祖的教导是非常自由的:你愿意出家你就出家,不愿意出家就不出家,但是各有规章制度。  佛教还有个词是慈悲,佛教的爱和慈悲有上什么不同呢?爱是自私的,爱是痛苦的,它是一个人暂时占有欲的满足。就像一个人爱唱歌,爱跳舞,但是他不能蹦蹦跳跳二十四个小时。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暂时的感官刺激的满足。就像人身上痒,他用指甲挠一挠,感觉很舒服、很快乐。如果一个人不痒,那么他就不会挠。  佛者,大慈悲心也,佛陀怎么样教导众生在爱的世界里过好自己的人生?佛陀告诉我们,用慈悲去运作爱,用理智去净化爱,用礼法来规矩爱,用般若来化导爱。慈悲是无条件的,是不分对象的,是没有界限的,是没有时间限制的。爱,相反,它是有范围的,有适当的空间和距离的。你是我的父母亲、兄弟姐妹,我就去爱他。出家人把爱升华到慈悲,不仅关心自己的父母,还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他有苦难,只要他有痛苦,只要他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就会按照菩萨道勇往直前,不求回报,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  佛教的慈善事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般若蜜贯穿始终。当一个人有烦恼的时候,爱也是一种烦恼,慈悲是一种智慧。当你感觉到爱带来痛苦的时候,就把心量放宽,想一下慈善事业。你对儿女做的再多,他认为是应该的。他吃饭都很困难,喝水都很困难,连基本的医药都没有,你出一千,出三千,给他打一口水。当他喝到水的时候,那种快乐,你的快乐会超过他。相信我们都有善心、都有善行,都有同样的感受,希望在爱护自己家人的同时,也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需要爱护的人。  出家人怎么对待情感?出家人也是有情感的,吃五谷杂粮。出家人修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行无常、观法无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被这层皮迷惑了。剥落这层皮,每个人都都是我们不愿见到的。当我们的身体受到意外伤害的时候,流出一点血,在身上或地板上,你不会感觉它干净。你眼睛里、耳朵里、鼻子里、口腔里每天都流出很多不干净的东西。把这层皮揭开之后,你就不会自恋,就会对一切众生起一种慈悲心。  真正能看淡物质生活的人是少数,也就是说真正能出家的人是少数;多数人喜欢物质的生活,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但是,佛陀说:“因爱生忧,因爱生怖。”也就是说,当你爱它的时候,你就会怕它失去,产生了恐怖。你会保护它、爱护他,比如你买了一辆汽车,你就会怕他压坏了、怕他被偷了。多一件东西,就多一份担心,就多一份烦恼。所以说就比如人的八万四千根头发,一根是一个烦恼。多一样物质,就会多一样烦恼;多一份物,就多一份挂碍。出家人把它剃了,剃掉所有的烦恼,没有挂碍,什么烦恼也没有。  佛法有比丘道、有菩萨道,中国是大乘菩萨道,不仅关注自己的解脱,而且在闹市红尘中自己坐在那里、如如不动、出淤泥而不染,这是值得赞叹的!  玄奘大师从印度回来后,唐太宗两次劝他还俗、一起治理江山,分半个江山给他,玄奘大师说:我从小是在水里长大的,你现在让我到陆地上生活,我不能适应。你的心计、领导才能我没有学会;我从小就出家,我的使命就是学习佛法、弘扬佛法。唐太宗就不强迫他了。第三次他就让宰相房玄龄大力支持,让他在西安翻译佛经,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在世俗人眼中,有很多人对佛教不了解,认为佛教是迷信,认为出家人可有可无。认为是不是(出家人)没有什么能力才跑到佛门去了?其实大错特错,在唐朝的时候,出家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制度。玄奘大师当时是十三岁,年龄不够,在考场外转来转去,非常郁闷。考官问他:小青年,你在外边转什么?他说我想出家。考官问你多大了?他说我十三。你这么小出家干什么呢?他说弘扬佛法,最终的目标是成佛,现前的目标是弘扬佛法。所以说,出家人有远大的志向,非帝王将相所能为。所以顺治皇帝赞叹:“黄金白璧未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黄金白璧多、金银财宝多值钱,当然,对大家来说小case,但是“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当然,出家人看起来悠哉游哉,其实也很辛苦,为了众生也要刻苦,日夜操劳。希望大家都能理解出家人的那种奉献精神:“不为自己谋安乐,但愿众生脱离苦!”  自古,帝王将相、社会贤达、士大夫为什么与出家人交流呢?出家人不会与他争名夺利,不会笑话他、看不起他,不问他今天是平民、明天是官员,永远平等看待,永远是朋友。  这次佛法的大门为大家敞开了,希望清华大学国学班的总裁们、总经理们来到佛教圣地,沐浴佛的智慧、沐浴佛的阳光,相信这次长安之行、“长安悟佛禅”给你们带来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幸福的人生!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视频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点鼠标右键另存为) &
&&&&&&&&&&&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全部:&&&&&&
点击查看本站五明频道类似内容:
(公众号:佛教为主)
(净土法门法语公众号)
(无量光公众号:素食等)
(学佛网个人微信号)
(微信打赏我们)
(无量光慈善公众号)为何世界多家顶尖科技公司(包括谷歌),都对这位87岁高龄的越南禅师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
原因在于他们都渴望了解:在全世界拥有无数信众的一行禅师,或者是被追随者称为Thay的他,会如何使他们的企业更具慈悲的力量和更有效率。
一行禅师受邀前往位于美国加州的谷歌总部园区,针对冥想禅修做一场全天的培训。这可视作正念修持正逐步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一个信号。
作为一名仅在美国就拥有200万销量佳绩的作者,一行禅师在培训期间还将于硅谷会见20多位美国高科技企业CEO,向他们传授活在当下的智慧洞见。
禅师计划与CEO们探讨如何深刻理解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依存等问题,并将教授多种方便法门,使正念不仅融入他们的日常工作,同时也能渗透到工作当中的产品设计,以及科技改变世界的愿景。整场活动将以步行禅修结束。
在过去的50年间,多位全球领袖都称赞过一行禅师所做的各项事业。现任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曾赞叹,一行禅师的修行之道就是对饱受苦难的人们予以真诚的同情和关怀。1967年,马丁·路德·金也由于禅师在结束越南战争当中所做的贡献而提名他诺贝尔和平奖。
马丁·路德·金说:授予禅师和平奖,将会再次唤醒人们去感受和平中美和爱的真谛,从而给予我们建立一个公正、和谐的全新秩序的希望。
一行禅师已经出家71年。尽管年事已高,但他利益众生的脚步从未停歇,目前他正在主持长达3个月之久的北美弘法之旅,而在此之前,他刚结束了另一场同样耗时3个月的横跨亚洲的静修活动。
他的僧团是全球发展最迅速的。除此之外,禅师在多伦多北部、纽约、密西西比以及加州都开办了为期一周的静修课程,每场都能容纳逾一千人,而且入场券总能在几天内一售而空。
01.我们的贪婪的经济体系
一行禅师警示道,我们贪婪的经济体系,已经对环境及社会造成极大损害,以致人类文明己接近崩塌的边缘。为此禅师开示了另一种选择——专注真正的幸福,他认为我们已经牺牲在了物欲的祭坛上。
禅师的教言以如何转变痛苦为基础而展开——通过冥想与正念的生活,使自己的心不耽著于过去的创伤及对未来的担忧。
禅师指出,对于物欲消费的沉沦,是我们试图掩饰痛苦的一种显著征兆;他建议,为了超越痛苦,我们应当反其道而行之,去了解痛苦的究竟核心。
他认为,企业为了能够起到减缓这列资本主义火车速度的作用,公司的高层必须意识到利润等于成功的狭隘思想有着根本性错误。
02.商业需要在意识层面的彻底转变
为此,企业界需要进行一场根本性的意识变革,认识到将修行法则融入企业日常运营的重要性。
一行禅师在卡茨基尔山举办了关于“痛苦的艺术”的静修课程。在课程结束时,禅师在接受《英国卫报》的采访中说:“你必须思考对幸福的理解。你认为只有获胜、只有站在巅峰时才有可能幸福。”
“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即使你对赚钱很在行,你仍会痛苦。正因为这种不快乐,将你束缚于竞争中,但禅修能帮助你获得部分解脱。”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认为只有领先他人、成为第一时才能快乐,事实上不当第一也能快乐。”
“在你的生活和事业中,一定要设置一个灵性维度,否则你将无法处理工作或日常生活带来的诸多痛苦 。”
03.职场里的正念和冥想
一行禅师认为,将正念和禅修用于企业可以使企业远离破坏性的生产方式,并认识到所有生命都是相互依存的。
“冥想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损失,”他说,“这就已经足够好了——员工幸福感提升,公司业绩也会跟着上去。”
“如果你的公司业务引发环境问题,通过练习冥想,你可能就会知道怎样做才能减轻对自然的侵害。”
“冥想可以减轻你的痛苦,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并以正见观照自己和世界。如果你有彼此一体相互协作的智慧,那么自然地,你会改变自己经营企业的方式,并尽可能地减少对整个世界的伤害。”
一行禅师还表示,在企业普及正念还可以防止员工被工作压垮,不过企业领导应该起表率作用。
04.企业领导应该首先照管好自己
一行禅师指出,尽管许多企业高管都开始谈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却很少有人能把这个理念应用于自己的企业文化之中。
一行禅师说:“如果企业领导把时间全都用在企业经营上,那么,他会无暇顾及自己和家人。事实上,企业领导只有更加平静、慈悲、有爱心、懂得体谅他人,企业效益才会更好。”
现代人越来越难以腾出时间自我反省和自我激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难辞其咎。
05.“随缘”的力量
一行禅师还谈到了“随缘”的重要性。与“随缘”相对的便是马不停蹄地追求更多的目标。
“人们以为幸福在未来,而随缘的要义是停止追逐,从而发现幸福就在此时此地。”他说。
“真正的幸福离不开内心的平和。如果你不停追逐,内心怎么可能平和呢?你不过是在追逐自己的幻梦罢了。不幸的是现代文明就是这样。”
“我们必须逆转这个趋势。我们必须回归自我,回到亲人身边,重返大自然的怀抱,电子产品只能让我们远离自我。我们在网络上、工作中、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没有与自己独处的时间,我们抽不出时间照顾亲人,我们忘记了地球母亲的抚慰。我们背离了自我、家庭、自然。”
虽然大部分企业高管难以启齿,但还是有人坦陈自己面临的压力,其处境恰恰印证了一行禅师的担忧。
艾林·卡兰(Erin Callan)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是雷曼兄弟的前首席财务官,不得不选择在公司破产前数月离职。今年年初,她在《纽约时报》撰文,大胆承认自己当时面临的巨大压力。
在《纽约时报》中她写到:“离职对我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我无法振作起来继续前进,相较于我曾经做的,我不知道如何定位我是谁。
“当工作量不是太大的时候,我会用周末时间来休息,为了下一周的工作做准备。工作总是位居首位,其次才是家庭、友谊、婚姻(只维持了几年)。”
06.科技是把双刃剑
虽然担心科技的破坏力,但一行禅师也承认科技亦有其可取之处,能造福人类。
正是如此,一行禅师号召与会的科技企业CEO们重点研发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找回平衡的应用程序和产品设备。
“我们需要觉醒。当我和谷歌公司等企业高管会谈时,我会劝勉他们利用智慧和善念创造新的产品,帮助人们回归自我、疗愈自我。”他说,“我们不必抵制或扔掉电子产品,但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
他还谈到了研发能帮助人们控制愤怒情绪的应用程序,并提及自己设计的一款手表——表盘没有表示小时的数字,全部以文字“当下”(英文now)表示。
谷歌邀请一行禅师做意图、创新力和洞察力为主题的演讲。禅师表示,这三者都可以通过正念培养。
早在2011年,一行禅师就受邀参观了谷歌公司。从那时起,正念就在谷歌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谷歌员工参加正式的正念培训课程“探索你的内心(Search Inside Yourself)”。许多谷歌公司的办公场所都设有冥想室。
他说:“和其他生命一样,谷歌公司的员工也想知道改变痛苦的方法。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非常年轻、非常聪明,能充分理解课程,不仅身体力行,还向他人传播课程理念。他们有条件这样做。
“这将帮助他们认识到,众生皆有佛性,皆有向善的意愿。当发现自己的方法不善时,你会另外寻找其他途径。因此,观察痛苦,你就会发现幸福的方法,这就是四圣谛的教义。你并不需要成为佛教徒,就可以理解这些道理。
“人类社会需要集体觉醒,才能摆脱我们所处的当前危机。这种觉醒发生在每一个步伐、每一口呼吸之间。当你觉醒了,你会发现幸福的方法。你不再痛苦,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人减轻痛苦。”
一行禅师简介
一行禅师,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禅宗僧人,一生都在传播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佛法”,传递正念生活之道,同时宣扬非暴力的和平理念。1967年,一行禅师被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1982年,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道场,近30年来,在欧洲和北美也建立了多个“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普通人和许多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其著作也已被翻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7盂兰盆节供灯共修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佛教其它文章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导读动物不是我们的食物不是我们的衣物不是我们的实验对象不是我们的娱乐对象动物和人类同属有情众生形有不同自性实无差异点击视频 吴秀波《在众生中看见自己》这段一分钟的短视频是吴秀波与善待动物组织PETA合作拍摄的希望由此唤起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就像修法一样,供养了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修了般若法门、大悲法门、行愿法门、大愿法门——智、悲、行、愿。所以哪怕只是嘴上念念,我们的身心也都会放光。每个人都想活得吉祥,每个生命都有趋吉避凶的本能。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图/悟澹文/悟澹柳絮因风起,踏着雪便去了灵峰胜镜。寒山已失翠,冻浦不闻潮。易挂疏枝柳,难堆破叶蕉。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知晓这诗中的意境。我忽然想起蕅益大师的一句“读罢楞严香未冷,又移清梦到禅楼”,忽如一夜的大雪,倚楼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从信佛到成佛需要多少时间呢说起来,这是非常遥远而艰难的事。解脱生死,并不太难,证辟支佛果,多则百劫,速则四生;一生三生,多至百劫,可证阿罗汉果;利根人修大乘道,即世可登六根清净位(已到生死的边际,即将进入初地的圣位了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导读一个人的富贵贫贱、一件事的成败与否,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凡事已经尽心尽力,成败就坦然交给业力。人活一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最后的结果,都是没有结果,只是我们借事炼心的过程。所以,即使一切都失去了,只要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佛教音乐:佛陀牵着我的手我们都像小孩般,很容易迷路。走在娑婆的旅途,总看不清楚。一直跟着轮回转,感到很无助。娑婆世界的迷惑,何时才能摆脱 。佛陀诞生在娑婆,是来度众生。指引迷惑的众生,走出这迷雾。如今佛陀虽不在,佛法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净界法师我以前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大概也是,十卷读得很辛苦。海公说,你再读《楞严经》,不要那么辛苦。反正它十卷的经文,你把每一句话消归到身心世界就对了。海公说,佛陀讲经,不可能离开身心世界说法。好像你讲这个名相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佛教虽然说有生皆苦,但并不代表佛教认同自杀。相反,佛家是反对自杀的,并通过戒律约束制止佛教徒自杀。佛教的各种戒律中,都以“不杀生”为根本戒之一,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出家的佛教徒,“不杀生”都是必须遵守的。不杀生,就是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绕佛是什么意思?绕佛是一种佛教礼仪,原为古代印度礼节之一,释迦牟尼在世时即有此礼仪,此后绕佛应用于修持上和法会行道中。绕佛的方法是围着佛右绕(顺时针)行走一圈、三圈或者百千圈,以表示对佛的恭敬仰慕之意。绕佛在很多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自己做过坏事一直耿耿于怀,经常因此事后悔睡不着怎么办?后悔是不断提起,烦恼重重;忏悔是当下截断,清凉自在。二者的区别在于:后悔是活在过去,忏悔是为了未来。做错了事,要忏悔而不是后悔。知道后悔不好,可是总爱后悔怎么办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高山垂线穿针这是佛陀为了说明“人身难得”所举的又一譬喻:须弥山是小世界中最高的山,从须弥山顶垂下一条线,刚好能穿进山脚下一根绣花针针孔内的几率,便是我们得人身的几率。为了不辜负这难得易失,却又意义重大的宝贵人身。我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点击上方,聆听最美梵音新版《寒山僧踪》是黄帅历经十年沉淀,重新诠释的一首禅曲。歌曲巧妙的把两位得道禅师“寒山”与“恰得”的名字涵藏在词中。黄帅清澈静谧、深远绵长的歌声如山间云雾徐徐飘来,顿时让人置身这山色空濛的清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盲龟浮木学佛的人对这张图一定不陌生,这是佛陀说过的一个譬喻:假使整个地球都被海水覆盖,海上漂着一块浮木,上面有一个小孔;海底有一只失明的龟,每一百年浮出海面一次。问:这只龟将脑袋扎进小孔的概率是多少?佛陀说,我们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夏坝仁波切学佛为什么要拜师呢?不要说学佛法,即便学世俗当中的某种技术、某种文化,如果没有老师,也是学不成的。学佛是学习佛陀最殊胜的智慧、慈悲和德能,自然不能缺少亲近善知识的过程。在佛经当中讲:诸佛非以水洗罪,亦非以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达照法师菩萨本来是四个字,叫“菩提萨埵”,中国人就喜欢简单:菩提就取个菩,萨埵就取个萨,所以叫菩萨。菩提萨埵,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合起来就是“觉有情”——觉悟的、有情感的、有情有义的圣人叫菩萨。我们也叫有情众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心花如水》作词:陈艺萱作曲:释当弘演唱:夏侯钰涵心怀持大爱 悲心度凡尘清净盛恒水 漾漾入佛心玉佛露水洒人间生死明镜在心田梦醒无常 莫解 莫散何处是归途啊!菩提心 花如水天使吟 善连恩出离生死 常来常往如如不动 在心间花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阿弥陀佛》作词:孙博红作曲/编曲:阿罗演唱:郑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迷茫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呼唤着我忧郁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有一双慈爱的眼睛抚慰着我沮丧的时候念一声阿弥陀佛...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导读精进是佛法的六度之一精进不同于执着,不是盲目的自我逼迫,而是专注于以解脱为目的,自利利他的修学行为。三天前两天前因此精进的努力过程虽然也需要抓取,但这种抓取只是顺应情况需要。它不以占有为目的,不是“抓住不放”,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智敏法师我们说佛教不是迷信,不要说“我腿子盘起来眼睛闭起来什么都不想就会开悟”,不会的!要开悟先要把这个道理理解,踏踏实实而且不动不摇地理解了,然后从定中去修它,才能证到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理解,你就是禅定再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觉悟佛法智慧。导读诸佛菩萨从本具佛性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但在报身的显现上,还是有因缘的差别。本文从一些外在形象上的差异,教您认识佛菩萨。诸佛菩萨的分辨主要依据是:手印、持物、发冠、坐骑等。左手托钵,右手触地(掌心向内),是释迦牟一行禅师与法国梅村坐禅中心
博主按:法籍越裔高僧一行禅师是享誉西方世界的宗教活动家,1999年5月l4日至6月3日,曾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180余人来华访问,与中国佛教协会进行禅学交流,本博转载有关报道、访谈、书评共五篇,供有兴趣的网友参考。
实践人间佛教
&&&&&&&&&&&&&&&&&——法国一行禅师访谈录
20多年前,法国南部一个叫做梅村的地方,一位名叫一行的东方禅师来到这里隐居修行。当时也许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东方和尚,仅仅凭着他的一己之力竟然把古老的东方宗教一一佛教,撒向了西方世界。迄今为止,由他所主持的提供专念禅修的静修营,已经遍布北美和欧洲的30多个国家,受他的佛教思想影响的人,恐怕要用十数万来计了。今年5月,这位在当代西方世界享有盛誉的佛教高僧,率领182位洋弟子,来到被他称为佛教故乡的中国参访。在京期问,我们有幸在一起座淡,结下了一段殊胜因缘。
一、实践人间佛教的理想
一行禅师(THICH NHAT
NANH)1926年生于越南中部。当时的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又被日军占领,战后又经历了数年的反法战争。正如一行禅师自述说:在成长的过程中,“我目睹了自己的国家陷于战祸、暴力、贫困和社会上的不平之中。”国家的积弱,连年的战争,把深深的不幸加在了她的每一个人民身上。一行自然也难逃其外,在战火与贫困中度过了寂寞的童年,遭遇了很多痛苦。
16岁时一行禅师出家。当时在越南最流行的有两个佛教宗派:禅宗和净土宗。这两个宗派当时的风气都很败坏。根本不能解决人们内心的痛苦。因此很多和一行年龄相仿的出家人,都对佛教的前途失去了信心。但一行却很有信心,因为他很早就受了人间佛教思想的影响,坚信只要努力学习,就一定能找到解决当时苦难的答案,经过深入钻研和彻底反思。一行认为,人类的痛苦不仅仅在于环境,更在于我们心灵的深处。人心是痛苦的深渊,是痛苦真正的根源。由此他进一步感觉到,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佛教应该是一种活的佛教,一种能够教人以方法、给人以帮助的佛教,这种佛教不应该是纯理论的而首先应该是实践的。
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从1952年始,一行先后撰写了《家庭日用佛法》《日常生活佛法》等书。倡导把佛教的精髓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设立了佛教学校,创办了佛教杂志,推动把佛法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
60年代,越美战争爆发,一行秉持人间佛教的思想,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寺院清修生活,积极投身于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担任了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1966年,一行应和平联谊会之邀,第一次访问了美国,向美国人民讲述了沉默的越南下层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痛苦以及他们的和平愿望。他与美国数百个团体和个人进行了会晤,其中包括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以及小马丁·路德·金博士,托马斯·默顿等著名人士。随后,他又前往欧洲。会见了罗马教皇和欧洲许多宗教界著名人士。最后他在法国的梅村建立了第一个小小的禅修者活动团体,开始了向西方传教的历程。
在梅村初期,他谢绝了大部分交往,专注于坐禅、写作和园艺工作,他坚信人间佛教这个理念,若能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使社会朝着更平等、自由和慈悲的方向改进。他告诫自己一定要尽力把佛法与修行适当地运用于现代生活之中,使佛法与现代的科学、民主、人道、环保和社会公平等理念相并而行。
1988年一行应邀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尊重生命联合会”。纽约之行使他发现美国人对于禅修有着极大的兴趣。他于是着手在美国组建禅修活动中心。并指导美国的禅修学生进行禅修,取得了极大成功。随后,一行禅师在欧洲、北美建立了许多“正念禅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艺术家、心理医生、环保主义者和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成效显著,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此后,一行禅师一般每两年去一次美国,主持禅修活动。但他的根和基地仍在法国。
二、阐发人间佛教的理念
一行禅师向我们谈到,他非常高兴能第二次来中国访问,他对中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总是把中国当成佛教的故乡。自受戒为沙弥后,他学习的第一本佛教经典就是古汉语写的、在他学佛的最初寸十年,所使用的也全部是中国古文经典,以及当代大师为参究这些经典而写的现代汉语注疏。
在一行禅师看来,对于佛教这种传统文化,似乎西方人比东方人倾注了更多的热情。他说:传统的佛教文化,就像泉水一样,深深地埋藏在地下,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知道怎么样去挖掘这个宝藏,然后送给那些精神上饥渴的人们,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一行禅行指出,在东方,人们弘扬传统佛教文化的方法、思路是比较守旧的,佛教界往往有一种被动的价值观,就是“愿者上钩”,慢慢地等。这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节奏。因此,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护好佛教的根基,使之成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社会伦理道德。基于这种理念,他提出,佛教的教理教义必须直接面对当代的社会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行禅师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培养一批专注修持的人,这些人可以出家也可以在家。他们首先要静下心来,了解和研究我们当代人类的痛苦,然后找到解决痛苦的方法。痛苦解决了、当下就是快乐的。这就是佛教里边讲的“涅槃”或是“永恒的快乐”。所以,修持佛教不是来世的事,将来的事,或是老了的事,而是当下的事。
现在,佛教在西方传播越来越快,信仰佛教的人越来越多。一行禅师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了应该注意的三个方面的问题:1.首先弄清楚我们的时代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2.我们能够提供何种解决人们痛苦的有效方法?3.更新和改造传播佛教的方法,一定要采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方法。
一行禅师强派,要想弘扬佛教,发挥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就必须更新我们的方法;就必须摒弃玄谈,亲身实践,真正地把佛教的精髓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他说:在西方,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希望精神生活的提高与充实是自然而然的事。现在人们都感到空度。他们需要一种精神,寻求一种解脱,依靠一种智慧。而我们传统的佛教太古老了,需要不断更新。
在谈到佛教是否是解决现代西方社会问题,填补人们心灵空虚的唯一宗教时,一行禅师作了否定的回答。他强调,人间佛教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可以和犹太教、基督教等西方宗教进行对话。一个信仰自己文化背景的宗教的人进行禅修活动,不是要你忘掉原来的文化背景,而是加强你的根,找到你原来的根。现在西方人通过禅修,更好地找到了他们文化优秀的地方,并弥补其不足。佛教不是解决痛苦的唯一的方法,禅修不过是让他们更好地找到了自我。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都有它自己的闪光点。禅修活动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因为他们藉禅修回到了自我。
谈到现在西方传统信仰,一行禅师认为,与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文化相比,实践人间佛教更宽容,更注重思想上的自由,而不强加于人,强调的是“悟”,达到了悟,就解脱了,就平静了。同样,佛教与现代科学理论其实也非常融洽。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又不完全是宗教,它是生活的艺术和方法。佛陀不是神,而是有智慧的人。我常把佛陀看成是老师。他解决困难的方法不是神奇之术,而是智慧。”一行禅师如是说。
三、传扬人间佛教的思想
一行禅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实践家和活动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迄今为止,已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60多本书。他的书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关注人类心灵的苦难和疗救,他把人间佛教的深刻理念用诗意的想象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表达出来,使他获得了难以计数的读者。他的著作如《活寻安详》《体味和平》《正念的奇迹》《步步安乐行》《白云故道》等,被泽成三十多种文字,作为非小说类读物,他的书两度进入欧美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创造了出版史上的奇进。
一行禅师的开示语,文词婉约,风格清新,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有着惊人的魅力。
“在我们的周围,生命一直在爆发着奇迹。一杯水,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毛毛虫一朵花,一声笑,几颗雨滴。如果您生活在觉照当中,您就会很容易到处看到这样的奇迹。每一个人都是一团复杂的奇迹。”
当您读着上面这段文字时,不知您是否真的被一种诗情画意所陶醉,被一种安详、静谧所感动。在一行禅师的书中,这样的美文俯拾即是。
可以说,充分运用各种浅显易懂、清新优美的文字来传扬人间佛教的思想和理念,是一行禅师的一个特点。在他的著作中,人们不仅能体会到佛法慈悲利他的精神,也能分享到佛教充满禅机的智慧。
一行禅师最后表示,他希望能够经常到中国来探访,以保持与中国佛教大德生机勃勃的对话。
转载于《中国宗教》1999年第3期,第22—24页,图照为原刊所配。
&&&&&&&&&&——法国一行禅师访谈
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是当代世界著名的宗教实践家与活动家、诗人和作家,长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反对战争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5月l4日至6月3日,一行禅师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180余人来华访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接待的国别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以欧美佛教徒为主体的大型佛教访华团,意义重大。本人有幸随团活动,并代表《法音》编辑部采访了一行禅师。
编辑:这次禅师率领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禅修和讲学,这是中外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法音杂志社很高兴禅师能接受我们的采访。首先想请禅师介绍一下这次组团来访的因缘。
一行禅师:非常高兴能来中国参学。我们共有来自l6个国家的l82位佛教徒,来华参访是因为佛教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现在世界上已形成一个共识,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闪亮、最杰出的文化。我们来中国即是缘于对这一传统文化非常喜爱。这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国,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继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用来解决我们现实中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这次主要是来学习的。这种文化不仅对佛教徒,而且对非佛教徒都是有益的。我认为,宗教本身是一种文化,若问我佛教是什么,我想它首先是一种文化。正因如此,佛教能给人类带来和平、幸福与安乐。现在西方人对佛教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相信中国人对这一传统文化也会越来越重视,从而努力去继承与发扬。首先是继承,然后是发扬,要求将佛法与人们面临的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以使所有人都能从佛教文化的弘扬中得到益处。我个人认为,佛教不应仅仅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或教条,应能引导人遵循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通过佛教修持,使人们更易于沟通、相互理解,建设一种友爱、和谐的关系。这次从西方来的所有成员都很激动,因为能亲自来到宝山学习中国佛教这一闪光的文化遗产。
编辑:作为世界知名的禅师,能否请您介绍一下个人学佛、弘法的经历和感受?
一行禅师:我在战争年代长大,那时世界变得越来越不公平、不公正。16岁时我出了家。我的第一本书是用中国古典文字写成的,此后十年中致力于汉文大藏经的研究,以后才系统接触巴利文藏经和藏文大藏经。在年轻时我基本上是跟随传统习惯学习佛法的,后来我意识到传统佛教对年轻人来说是过于古老的。我感兴趣的是禅宗和净土宗,其中还受到道教的影响。当时佛教界腐败、迷信现象很严重,使很多年轻人退了道心,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坚信只要不断的探求,在佛教深层一定有许多宝藏可引导我们向前。
到18、19岁时,我慢慢认识到佛教过于传统、保守,有必要加以更新。我确信佛教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解决当代人的痛苦。佛陀讲苦集灭道四圣谛,由于当代人的苦与佛陀时代的人有所不同,因此解除痛苦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应找到适合当今人离苦得乐的方法。我找这种方法缘于两种途径,一是得益于我的老师,他很有智慧,多方开导我;二是经由自己多年苦苦的思索、探讨这一途径。因出生于战争年代,我周围的人充满痛苦,我的内心更是在痛苦中挣扎。后来我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我自己不能首先获得升华,不能化解自己的痛苦,就不可能化解他人的痛苦。于是我开始转变学习的方向,返回到对原始佛教经典的研究,经过苦苦探求思索,终于找到解除痛苦、升华自己、利益他人的一些好的方法。我愿将这些方法与周围的人乃至全世界的人分享。在修行过程中,随着对佛教了解认识越深,化解痛苦的作用就越大。如果你修行方法正确,那么并不需要等到五至十年,当下就能化解诸多痛苦。最后,我把自己体悟的教理教义确定为“活在当下”,或者说“活得自在”,在佛经中称为“现法乐住”。
我发现“当下自在”或“现法乐住”是佛教最重要的精髓,只要你去修行,不需要许多年。努力一分,就化解一分痛苦,得一分自在。如数息观,不仅是一种方法,本身也是一种化解痛苦的途径。同样的我提倡一种行禅,专注于你脚下的每一步、调息,可以化解痛苦,只要用心,仅几步就可有感觉。
传统佛教认为,一切都是苦的,通过你的修行,并不能当下解脱痛苦,需寄托于来世或未来。在佛教中常有这种说法:三界如火宅,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干净的地方,要解脱需求生他方净土,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说教。根据我个人的体会,这种说教如走入极端,那将不是佛法。释迦牟尼佛选择我们这个星球降生、求法、证道,继而弘法度生,在人间安乐自在地生活了一辈子,我们为什么非要强调到其它星球去呢!这并不是要否定未来的幸福,而是说不要仅仅将幸福寄托于来世,应通过修行,力求现世得安乐,净化人间。换句话说就是要建设人间净土。多年来我立足于现实,实践着安祥自在的修行方法,并把这一观念传达给西方人,使他们很多人深获法益,认为这更符合当今人的根机。近些年我常到美国弘法,把这一理念弘传开来,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表示认同,前来学法。但由于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每次只能接收1200人来修行。在美国我们并没有通过什么媒体宣传,许多人都是自愿要求来的,通过修行,痛苦减少,精神都有不同程度的升华,他们进而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亲友,引导他们前来修行。所以我深信,人间佛教、寻求当下自在,而不是把希望仅仅寄托于未来或来世的理念是切合当今人类根机的。
历代祖师大德告诉我们,净土在哪里?就在我们心里。痛苦之源是心中有许多烦恼,心中烦恼少一分,痛苦少一分,环境也就清净一分,所以净土与佛法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
我也常与基督教朋友谈净土问题,认为心清净了,净土即在心中。以前他们认为天堂是不可捉摸的,当了解净土即在心中时,就得到了很多受用,充实起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我常与弟子们说,我常行在净土,并不一定要等到死后。
编辑:我们从有关您的著述以及刚才的谈话中注意到,禅师提倡的禅法结合了北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佛法与世法、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特点,强调融佛法于生活,观照正念于当下,这在当代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我们想问,禅师认为在当今应如何更有效地弘扬沸法?梅村是怎样做的?
一行禅师:用结合这个词不一定很准确,因为大乘理念在南传佛典中就有。不过有一点,了解南传佛教有助于认识北传佛教,了解北传佛教有助于认识南传佛教。不一定都要学,因为二者中都包含有彼此的教义,北传佛教中的大乘教义博大精深,从南传佛典中也能找到这方面的义理,只是彼此强调的有所不同。刚才提到的人间佛教理念等在南传佛教中都有。
如何在当今更有效地弘扬佛法,关键在于如何用当今的语言文字,根据当代人的思维模式去说法。如果只是因袭一大堆以往的佛教名相或概念,人们就会因为听不懂,感到枯燥乏味而离开你。其次应了解人们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这是使说法切合根机的首要条件。我们要认识实际的四谛,而不是概念上的东西。所有人都想将学到的佛法与他人分享,但仅有愿望不行,还须了解、理解和认识他人的痛苦并提出适合他人的解除痛苦的方法。
应学会运用适合人们的语言、思维模式的弘法方法,这也是训练佛学院学僧的基本要求。佛学院不仅是学习传统教义的场所,也应是培训提高弘法能力的场所,就像医学院学生要到医院实习一样。
比如:在某一家庭,丈夫与妻子闹离婚,或者子女要自杀,对此我们应如何予以劝解转化呢?这是两个非常现实的案例。我以为,如果佛学院的僧人自己都化解不了自己的痛苦,就没有资格去解决他人的痛苦,心灵不能仅仅是装知识的工具,要用来化解矛盾,获得安乐自在,否则学习就不过是一些概念的堆积而已。
在梅村,一年要举行好几次大的禅修活动,其中夏天安居是以一个家庭为单位来参加活动的,通过禅修来化解家庭矛盾。我常抽出部分时间专为儿童说法,成年人非常欢迎这种做法。要求参加的人太多,我们只好有所选择。有时也不便拒绝,对求法若渴的人来说,拒绝是残忍的。
在欧美,这种修禅活动通常分为几大类,根据教师、艺术家、护士、职员、心理医生、家庭、儿童等不同的特点组织一些具有特色的修禅活动。禅修不能太死板,这也是我们生活需要的方式。禅法应是灵活的,结合现实的,而不应是教条的、说教式的。
如在北美,我们曾举办禅一活动,一次接纳2500人参加。在露天进行,自己带饭,都是美国人。组织这么多人活动光靠我是不行的,须靠僧团。禅修活动有一项内容,吃橘子,2500人用禅意来吃。大家很受用;2500人一道“行禅”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编辑:一个多星期以来,禅师率领的寻根之旅参访了许多名山胜地,受到各地热情的接待,相互之间进行了友好交流。作为团长,能谈谈此行的收获和感受吗?
一行禅师:此行我感到非常高兴。参访交流的过程你都看到了,研修团的成员修行都非常认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一种回到家乡之感。大家都希望以后能再来,组团规模可能还要大,不仅人数增加,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中国佛教徒与我们共修共学。四年前我曾经到过高旻寺,由于时间较短,当时只在大殿举行了有许多信众参加的说法活动。当时曾谈到要怎样运用佛教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如何过好宗教生活。在历史上中国佛教徒是非常虔城的、认真的,今天我又感受到了。
编辑:此次研修团重点在柏林寺、高旻寺这两个临济宗寺院进行了禅法交流,还参拜了正定临济寺。禅师属临济宗42代传人,能否谈谈对这几座寺院的印象?
一行禅师:越南的佛教于公元225年由康僧会法师来南京弘法时传入。当时正值中国的三国时代,吴国国君孙权支持他在南京建立了第一所寺院建初寺。那时僧会法师也是修禅的,还曾为两部禅经作序。中国禅宗分几次传入越南并形成了若干宗派。其中临济宗是一重要支派。当时在修法上多采用南传的禅法,但思想观念上逐步接受了大乘的思想。我到欧美弘法,则结合了西方人的特点弘扬禅法,这是为了方便他们习禅,有更多的人获得法益。
柏林寺、高旻寺继承了临济宗的正统禅法,而我到西方所弘传的禅法有了更新的内容。这是基于如下的思考:除了坚持禅的根本精神外,在方式方法上应着重于使当今的青年人和西方人更好地理解、学习禅法。这是我一贯努力实现的目标。在这方面,中国柏林寺的净慧法师与我有同感,也在致力于更新弘法观念与弘法方式。
说心里话,我对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是很崇拜的,他们都是一心为人民大众的,与我主张的有很多相通之处。从禅宗角度来说,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有着艺术家的天赋,过去不少禅师也是这样,不仅善于修行,而且悟性高,很有艺术家的天分,如善于言辞、擅长书法等。我认为,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为人民大众献身的觉受,心胸开扩,才能为大众服务。他们具有无畏的品质,此外还非常的朴实,这种朴实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能理解大众心中的痛苦,蕴含有一种慈悲之心。因此我是很赞赏和敬佩他们的。中国一向是佛教盛行的国度,大小寺院遍布各地,因而历史上名人受佛教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佛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世界日益现代化,因此佛教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如净慧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就是对时代发展的一种回应。我认为高旻寺今后会有很大的发展。
我认为,我所取得的最大成功就在于抓住了一个如何获得自由之身的问题。这种自由不是政治层面上的自由,而是减少、除去烦恼、执著获得的身心解脱、自在、愉悦,这也是禅的精神。当代人受名利、财色等的束缚,是很苦的。若能把他们引导到寻求身心的自由、自在、愉快上来,是很有吸引力的。佛陀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抓住了解脱烦恼这一环节,就会拥有信众。我们梅村非常朴实、自然没有什么高大、气派的建筑、塑像,只有很普通的讲堂、“茅棚”,但很吸引西方信众。梅村所属的寺院都是这一风格。各国来的禅修者统一由僧团组织,指导他们坐禅、行禅等。目前梅村组织的禅修活动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这次组团来华参访,就是用另一方式让西方人了解禅的历史,与中国的禅友共同探讨如何开展禅一、禅二和禅七活动(即举办一天或二天或七天专门的禅修活动)。
西方人一般很难有时间或机会参加禅七活动。我们举办禅一、禅二活动比较多,这次来的人都是梅村的骨干力量,主要是要了解传统禅宗的修法,以便回去后更好地指导别人修行、弘扬中国禅。
编辑:这次禅师率领的梅村僧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们来自八个不同的国度,多数都很年轻。梅村是如何解决他们在诵经、持戒以及六和相处等方面的问题的?
一行禅师:解决之法只能是循序渐进,首先都必须学会英文,掌握基本的佛法和戒律。英文熟悉后,在大众弘法上仍有困难,则采取同声翻译的办法解决。用法语弘法对象最多,其次为英语、意大利语、越语。
我们开展的禅修活动都是由僧团来组织、引导的。僧团成员来自许多国家,必须六和相处,否则很难去教化他人。所以我大多数时间着力于调解僧团的和合问题,这是搞好弘法的前提。
编辑:禅师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有着深切的体验。能否请您谈谈对于当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狂轰滥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看法?
一行禅师:对于轰炸行动我是坚决反对的,我们不接受任何暴力。对南斯拉夫联盟实施轰炸,是缘于对他们缺乏沟通与理解。他们更需要帮助,需要理解,而不是轰炸。西方一些国家认为,种族问题用其它办法解决不了,只能采取武力。其实只要冷静思考,就能找到妥善的解决方法,我想这从佛教中都能找到的。当然我也不赞成种族迫害。有智慧的领导人,不会一味去抨击什么,而是善于提供一种良好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使冲突各方达成共识。我认为诉诸武力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徒然增加人们的痛苦。
目前南斯拉夫人民深陷在战火之中,从我们来说,不是单纯的拥护或反对谁,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一种好的方法去化解危机。对于正在进行的轰炸,我的心中感到很悲哀,如同轰炸我个人一样。
编辑:这次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文流比较圆满,以此为契机,禅师对于法国梅村今后与中国佛教协会的合作文流有些什么设想?
一行禅师:我们对于今后的合作交流有很多想法,回去后将认真研究。交流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例如人员互访,交换禅修生,书籍、音像资料的互译等。今年9、10月份,我们在北美将举办一个大型的禅一活动,希望中国佛协能派人参加,这样可以把整个过程系统地介绍给中国朋友。
编辑:感谢禅师为我们作了很好的开示。谨祝禅师旅途愉快,法体康泰!
转载于《法音》1999年第6期,第21—25页,图照为原刊所配。
禅心通四海&
友情连五洲
&&&&&&&&&&&&&&&&&&&&&&&
——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参访侧记
5月14日至6月3日,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法国禅佛教协会会长一行禅师为团长的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先后到北京、河北、江苏、福建、广东等地参访,受到佛教界和政府有关
部门的热情接待。研修团由梅村25名僧尼和来自16个国家的约160名信众组成,他们除了礼佛诵经外,还同我国佛教徒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禅法与佛教文化的交流,大大增进了欧美各国佛教徒与中国佛教徒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1926年出生于越南中部。16岁出家,后创立青年社会服务学派、梵汉佛教大学和Tiep
Hien团体。1966年赴欧美弘法,1968年定居法国,梅村即是他创立的最大一个坐禅中心。他是一位著名的禅师、诗人和作家,先后用越语、英语、法语撰写了八十多本书。一行禅师长期致力于弘扬佛教文化、反对战争和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早年学习汉文佛教典籍十年,属越南临济派第四十二代传人。1995年曾来华访问,留下良好印象。他认为中国佛教是一大宝藏。他这次是抱着寻根和报恩的心情率众弟子来华参访的。
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接待的国别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以欧美佛教徒为主体的访华团,他们在华参访时间之长,讲学交流之深入也是少有的。笔者有幸随同该团参加了在华的主要活动,兹将讲学交流的有关情况及本人的感想记录于下,以飨读者。
一、随团写真
5月15日上午研修团参礼北京广济寺。当时正赶上广济寺初一例行的诵经法会,寺院内人山人海,四众弟子夹道欢迎来自欧美各国的法友,令他们非常感动。他们全部身着法服,双手合十,目光虔敬,步履悠缓安详(行禅),依次来到大雄宝殿,与广济寺僧俗信众一道礼佛诵经。随后研修团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副秘书长倪强和张琳先生等的热情接待。
下午,研修团参礼法源寺,受到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法师、姚长寿居士及师生们的热烈欢迎。一行禅师应邀在中国佛学院新教学楼礼堂作了题为“安详、幸福生活之艺术”的开示。
5月16日,研修团游览了长城和故宫。下午,一行禅师到医院着望了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赵扑老对一行禅师率团来华访问表示欢迎,对他以菩萨济世的精神弘禅法于欧美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行禅师向赵朴老敬献鲜花,并赠送了他的部分著述,希望今后能与中国佛教协会加强交流。
5月17日至20日,研修团到河北赵县柏林寺参访,受到该寺住持净慧法师及两序大众隆重的欢迎。净慧法师与一行禅师分别作禅法开示,互相唱和;双方僧团及信众交替参与体验柏林寺生活禅及梅村正念禅的禅修实践。柏林寺宝塔耸立,柏树成林,建筑古朴,清净庄严,给研修团留下深刻印象。5月19日,研修团在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净慧法师的陪同下,还朝拜了正定临济寺,受到该寺住持有明法师及两序大众的热情接待。一行禅师对临济祖庭情有独钟,一边参礼一边仔细询问临济寺的修建情况,并当即捐款一万美元。
5月21日至27日,研修团到江苏扬州高旻寺作禅法交流与实践,受到该寺住持德林法师及两序大众的友好接待。德林法师与一行禅师分别作禅法开示,相互发明;双方僧团及信众交替参与体验高旻禅风及梅村的正念禅,法喜充满。高旻寺雄伟的建筑、佛像与秀美的田园自然风光相映成趣,令法国梅村的信众有回家之感。他们每人高兴地在高旻寺种下一棵标记有自己名字与良好祝愿小木牌的柏树,寓意梅村信众与中国佛教徒的友谊像松柏长青。笔者亦在小木牌上写下“友情连四海,禅心育丛林”。此前一行禅师特意作了“佛教与环保”的开示。
5月27日,研修团参访了扬州大明寺,受到该寺监院能修法师等的热情款待,随后研修团游览了扬州名胜瘦西湖,梅村比丘尼拜访了扬州法海寺比丘尼僧团。
5月29日,研修团飞抵福州市。并在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性法师等的陪同下参礼了福州名刹西禅寺、涌泉寺和崇福寺,西禅寺住持超雄法师、涌泉寺普法法师、祟福寺传常法师分别率两序大众迎接。一行禅师在崇福寺尼众佛学院作了开示。这三座丛林古朴、恢宏的气势,令研修团流连忘返。
5月30日,研修团参访了莆田广化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两序大众及福建佛学院师生的热情接待。学诚法师与一行禅师分别作了开示。
5月31日,研修团参访了厦门南普陀寺,受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南普陀寺方丈圣辉法师、两序大众及闽南佛学院师生热情友好的接待。圣辉法师介绍了南普陀寺的历史以及寺院管理、佛教教育和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的情况。研修团参观了闽南佛学院,并与佛学院师生进行了交流,一行禅师在闽院作了专题讲演。
6月1日,研修团前往广东朝礼六祖道场南华寺,该寺住持佛源法师为他们介绍了南华寺历史及曹溪禅法。一行禅师作了“净土与禅”的开示。
6月2日,研修团参访了广州光孝寺,受到广东省佛教协会秘书长明生法师和光孝寺僧众的热情接待。
至此,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圆满完成了在我国参访名山古刹与进行禅法交流的活动,于6月3日回国。
二、禅法交流及其感想
梅村禅法是一行禅师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禅修实践,并结合西方人的根机而创立的一整套禅修方法。他根据早期佛典“安般守意”“现法乐住”的禅修理论,结合中国禅宗“超越概念”“崇尚自然”“农禅并重”的特点,提倡正念专注,活在当下,活得自在,富有人情味,是“人间佛教”与“人间净土”思想的体现。研修团此次访华的重点即在禅宗名刹赵州柏林禅寺与扬州高旻寺作禅法交流。交流主耍在禅堂、讲堂和斋堂进行,梅村禅与柏林禅或高旻禅交替进行。柏林寺安排了上早殿,禅堂传授坐禅、跑香、吃茶规矩与观想,过堂,大和尚上堂说法,行脚,传灯法会等活动内容;高妥寺安排了佛前上供,禅堂传授打坐、跑香、吃茶的规矩及参“念佛是谁”话头,大和尚开示,过堂,出坡种树,行脚等活动内容;研修团方面则安排了坐禅、行禅、接触大地(拜佛)、用斋、讲法、吃茶联欢、座谈会等活动内容。
各种禅法虽然理路相通,但在表达方式与修持方法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例如:
从禅堂开示与讲堂说法来看,梅村禅大量采用了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广泛运用南传和北传佛教的教理教义,结合当今的社会问题和听众的实际予以讲解,指导修行,语言柔和、生动,感染力强。讲演中间还安排做禅意操,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氛。而我国多数寺院尤其是禅寺的讲经或开示,相对来说,知识面较窄,运用古代的、概念性的和模式化的、居高临下说教性的语言较多,语言简练,含义深刻,但与社会现实联系不够,不大注意听众的需要和感受。这是特别需要改进的。
从禅修来看,梅村禅重视观想和调息,行禅步履缓慢轻柔,强调身心的和谐、自在,打坐的时间较少,这可能与他们方便接引西方普通信众,崇尚自然、自在有关。而我国禅寺,禅堂规矩大,作风硬朗,打坐时间长,跑香速度快,或观心默照,或参一句话头,单提一念,不讲调息,这可能更适合于僧人的专门修炼或打禅七。两种禅法的明显差异,引起了双方的极大兴趣,成为了交流的重点。
从过堂及礼佛来看,梅村禅耍求所有人到齐后一起用餐,完全素食。餐前集体合掌,由维那师念诵一段通俗感人的引导人观想、感恩的文字。吃饭慢嚼细咽用禅意来吃;在殿堂礼佛也是十分缓慢,注意调节呼吸。分三拜、五拜等几种,通常直接在地上拜,叫做接触大地,由维那师念诵一段段的通俗感人的引导人观想、忏悔的文字。我国寺院过堂统一采用“二时临斋仪轨”饭前饭后都要念诵经咒,食时要求作五种现想,一般吃得比较快;在殿堂礼佛也比较快,既不调息也很少少强调观想。通过交流,想必双方都会得到不少启发。
在研修团在家信众中,来自美国的最多,约70人,其次为瑞士(26人)、德国(14人)、法国(l3人)、加拿大(10人)、英国(8人)、意大利(6人)、澳大利亚、日本、印度、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新西兰、墨西哥、越南。包括25名僧尼在内,多数都是第一次来中国。通过与他们接触,发现他们对中国并不那么陌生,比较友好,这实得益于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在交谈中,一些成员向我表述了如下一些感受:
1.西方人对物质的追求已经有好几个世纪了,科技的发展并不能解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相反,浓厚的商品经济氛围、众多家庭的解体、社会的不平等及人际关系的隔膜等造成人们对现实的迷茫,精神空虚。他们通过梅村的禅修活动,得到很大的精神满足,并认识到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佛教中有着深邃而珍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人在西方学佛是不够的。这次有机会到中国来学习佛法,非常高兴。
2.来时正值北约对南联盟实行轰炸,还发生了北约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事件,深切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许多问题是战争解决不了的。这在欧美不易感受到,认为非打仗不可。其实应加强沟通相互理解,在此基础上是能找到解决办法的。
3.这次到中国来看到社会安定,人人有饭吃,感受很深。社会主义的存在是有一定背景的。采取什么制度这并不重要,关键是运用这一制度的人要有智慧。
4.学佛与基督教并不矛盾。我们应寻求各宗教的共同点,探讨如何解决各宗教共同面对的人类社会的各种问题。应淡化宗教间的差别,强化对人性缺陷、社会缺陷的对治与转化。例如梅村在一行禅师指导下,每年要举行多次大型禅修活动,目的是把佛陀的思想贯彻到人们的社会实践与生活之中,并从中加深对佛教的认识。
这次研修团参访了不少名山古刹,我国寺院的各种建筑及其布局、各种塑像及相关文物、寺院管理制度及宗教仪轨等等,蕴含着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宝藏,都在无言说法,使他们有如入人宝山之感;尤其是中国的社会安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佛教徒的热情友好,使他们的各种疑虑冰释,大有宾至如归之感。与此同时,这么多高鼻子、蓝眼睛的洋人“四众弟子”不远万里前来中国习禅问道,从早到晚完全吃、住、修行在寺院,其礼佛之虔诚,步履之安详,坐禅、闻法之专注,委实令我国的佛教徒感到高兴,增强了信心。在为我国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从梅村禅中学到不少东西,并且强烈感受到一种如何更好地继承与弘扬佛教文化的巨大压力。
这次法国梅村坐禅中心研修团来华访问,增进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使我们对一行禅师禅法以及它在欧美各国传播情况有了切实的感受,加深了中外佛教徒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佛教历来就有通过和平友好的方式、文化交流的方式、方便善巧的方式弘法的优良传统,在当今相对和平的时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佛教益将凸显其特殊的优势和无穷的魅力,通过他们的来访,使我感到,赵朴初会长提出的“黄金纽带”关系已在不断地向四大洋五大洲延伸。当此世纪之交,中国佛教徒任重而道远!
转载于《法音》1999年第6期,第35—38页,图照为原刊所配。
黄金纽带连五洲
&&&&&&&&&&&&&&&&&&&&&&&&&&&&&&&&
——法国梅村会禅中心佛教代表团访华有感
  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以一行禅师为首的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佛教代表团,于日至6月3日来我国进行了为期二十天的友好访问。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首次与西方佛教界开展的一次比较深入的大型多边佛教友好交流活动。
  我作为中国佛教协会国际部的翻译,参与组织并全程陪同该团在华的友好交流活动,受益匪浅。我想借《法音》一角将这次友好交流活动的因缘及本人的感受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下。
  一行禅师1926年出生于越南,16岁出家,深受汉传佛教尤其是禅宗的熏陶。他本着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长期从事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及难民救济、儿童教育等事业。1968年定居法国,创办坐禅中心,传授禅法,著书立说,在欧美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1995年他曾到我国一些名山古刹参访,留下良好的印象,不久即萌生了率领欧美各国的弟子来华参访学习的想法。中国佛教协会正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净因法师得知以后,从去年开始即积极与会领导联系,得到赵朴初会长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由此促成了这次中西方佛教文化交流的盛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佛教界与国外佛教界建立了广泛的友好联系,并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大型友好交流活动,如组织、参加“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接待泰国僧王访华、两次护送佛牙舍利访问缅甸及佛指舍利访问泰国、在尼泊尔兴建中华寺等,大大增进了中外佛教徒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但我们与西方佛教界的联系不多,来往甚少。此次法国的一行禅师怀着寻根报恩之情,率其在西方诸国的佛教信徒来访,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西方佛教界建立友好关系和进行交流的机会。代表团成员共有182人,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荷兰、瑞士、西班牙、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巴西、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度、日本、越南等18个国家及港台地区。在北京,他们参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学院,游览了长城和故宫。一行禅师等还专门拜访了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和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副局长,并接受了《法音》杂志社、《佛教文化》期刊社、《中国宗教》杂志社的采访;在河北,参访了赵县柏林寺和正定临济寺;在江苏,参访了扬州高旻寺和大明寺;在福建,参访了福州西禅寺、涌泉寺、崇福寺和厦门南普陀寺;在广东,参访了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尤其是在河北柏林寺住寺参学四天,在扬州高旻寺住寺参学六天,代表团与中国佛教徒同吃同住同习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丰富多彩的禅法和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可以说,我国佛教徒这次与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佛教代表团进行的佛教文化交流活动意义重大,是非常成功的。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一行禅师对我国十分友好,他在欧美各国有广泛的影响,这次率领的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佛教代表团人数较多,来自18个国家,具有多元文化背景。接待这样一个大型佛教代表团来华参访交流,生动体现和有力地宣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充分展示了我国悠久而丰富的佛教文化,同时也增进了我国佛教界对欧美各国佛教发展情况的了解,加深了友谊。它不仅在中西佛教文化交流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多年来,西方某些媒体往往戴着有色眼镜或带着某些政治倾向看待中国问题,加上达赖集团的影响,往往对中国问题报道严重失真,甚至歪曲事实。特别是对中国的人权和宗教信仰自由问题的报道更不符合事实,使许多西方人对中国的人权和宗教信仰自由产生了许多误解。代表团中有许多人是初次访华,在来华之前,他们对中国的人权状况和宗教信仰自由持怀疑的态度。通过此次参访活动,他们与中国佛教徒同吃、同住、同修行,完全在自然而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并未感到有任何不便之处。中国僧人自主寺务,信徒信仰虔诚,参加正常的宗教活动没有限制。这一切都与西方某些媒体的报道完全不一样。因此,他们认为西方媒介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不真实,与他们在中国所见所闻的实际情况相差太大。认为西方人应重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认识中国。&
和平与友好是各国佛教徒共同寻求的目标,也是这次中外佛教友好交流的主题之一。此次代表团来访,正值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之际,也是我驻南联盟大使馆遭北约导弹袭击并造成人员伤亡之时。由于代表团中大部分成员来自美国和北约国家,再加上个别北约国家公然煽动“中国危胁论”,并打着“保护人身安全”的幌子劝说国民不要到中国访问,使许多不明真像的代表想取消访华计划,梅村坐禅中心也为此多次打电话来了解我们对西方人的态度。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消除了他们访华的种种顾虑,除个别人因病未来之外,绝大多数代表都不顾所谓的“禁令”如期访华。到了中国之后,各国代表并没有感到不安全,相反,代表团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使他们深受感动。许多代表认为“中国人民待人友好、坦诚、爱好和平,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以武力干涉南联盟内政,所做所为才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有些代表还特意给他们所属国的驻华使馆打电话,抗议政府参与北约部队对南联盟狂轰滥炸的粗暴行为和新闻媒体欺骗国民的做法。代表团团长一行禅师还多次表示:作为佛教徒,他们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武力干涉南联盟内政的做法,并号召其各国弟子为恢复世界和平做出各自的努力。此次中外佛教四众弟子于5月20日共同在柏林寺举行了盛大的“莲花灯法会”,祈祷世界和平,并于5月26日在高旻寺共同种植龙柏250棵,充分表达了各国佛教徒热爱和平、增进友谊的良好愿望。
  二、一行禅师提倡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正念禅、行禅的修行理念与方法,不仅在欧美赢得了广大的信众,而且也比较符合我国佛教界的实际,因而对我国佛教徒的修行和弘法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各地寺院在接待过程中都给予了很高的宗教礼遇,尤其是代表团在河北柏林寺、扬州高旻寺住寺修行,这么多中西方佛教徒面对面的交流,佛教文化氛围浓厚,交流深入而真实,效果良好。
从法国梅村坐禅中心佛教代表团来说,他们也认为访华获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目的。中国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道场清净庄严,僧人自主寺务,信徒信仰虔诚,宗教生活如法如仪,以及中国佛教界对西方佛教同门的热情友好、坦城之情给他们留下了极深刻的良好印象。一行禅师和许多代表表示,今后他们要加强与中国佛教协会的联系,扩大友好交流的渠道,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来中国寺院参学和交流。
  对于我们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邀请和接待像这样有多国代表参加、并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大型佛教代表团来访并安排他们住进寺院进行深层次的友好交流,还是第一次。尽管在接待工作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在中国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事务局主要领导的支持下,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本着认真负责、热情友好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地做好了对此次代表团的参访接待工作,并出色地完成了代表团在河北柏林寺、江苏高旻寺住寺参学的禅法交流计划。我们高兴地看到,通过此次交流活动,不仅使各地佛教协会和寺院的外事接待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为今后进行大型的中外佛教友好交流活动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搞好这次中西方的大型佛教友好交流,译员人选是关键因素之一。为此会领导决定,请在英国留学的净因法师回国参与组织并陪同该团的整个活动,以充分发挥中西佛教友好交流的桥梁作用。净因法师不负众望,在组织、翻译联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中外佛教徒的一致好评。正如圣辉法师在接待代表团时所讲的那样:“净因法师是赵会长十四年前派到国外留学的青年僧人之一,今天由他来担任翻译,意义非同寻常,这是赵会长多年来重视培养人才的结果。”通过此次接待梅村坐禅中心佛教代表团,我们对赵朴初会长“第一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目前我国佛教界外语人才严重匮乏,这与我国日益增多的对外佛教文化交流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我们应鼓励那些经济条件好的寺院,拿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用到培养人才方面来。
转载于《法音》1999年第7期,第37—39页,图照为原刊所配。
一行禅师与正念禅
&&&&&&&&&&&&&&&——《一行禅师文集》感言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大多数人不想与自己接触,我们只想与其他事物接触,如宗教、体育、政治、书籍等等,我们想把自己忘掉。任何时候只要我们有空闲,我们就想邀请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心灵世界,让自己对电视开放,让电视来对我们进行殖民统治。”
  “在《局外人》这篇小说中,阿尔伯特·加缪描写了一个几天以后将被处以死刑的人。他独自坐在单人牢房里,顺着日光,他注意到一小方蓝天。他平生第一次看见了蓝天。一个成年人怎么可能是第一次看见蓝天呢?事实上,很多人就是这样活着的,他们被囚禁于愤怒、沮丧和相信幸福与安宁只存在于未来的观念中。莫尔萨特在被处决以前还有三天时间可活。在充满觉照的那一刻,蓝天真正地存在了,而他也感受到了它。突然间,他感到与生命、与当下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他发现生命是有意义的。他发誓要放下一切,专注地度过剩下的几天,享受每一刹那。他确实这样做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三天变成了真正的生活。执行死刑的前三个小时,牢房里来了一位牧师,希望能听到他最后的忏悔,但是莫尔萨特拒绝了。他只想一个人呆着。他想尽各种办法,才把那个牧师支走。牧师走后,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个牧师是个活死人。’他看到,想要拯救他的那个人,比他——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人——更像死人。最后牧师失望地离开了。莫尔萨特领悟到,需要拯救的人不是他,而是那位牧师。”
  “如果我们看看周围,我们会看到我们中的许多人,虽然活着,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活着,因为他们没有能够感受到当下的生命,如加缪所言,他们像活死人,像行尸走肉一样活着。我们要尽己所能帮助他们。他们需要被某种事物所触动,如蓝天、孩子的眼睛、一片秋天的落叶等等,这样他们就能苏醒过来了。”
  当您读完上面这段文字,您是不是想到了一度在欧美非常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您是不是在猜想这是哪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话语?
  不,他不是哲学家。他是一位在西方世界有着极高声誉的越南禅师。如果您想到了存在主义哲学,这只能说明,这位禅师所关注的主题与存在主义哲学极其相似而已,但它决不是存在主义,它是地地道道的佛教。
  在这里,我向您介绍的,就是这位禅师的系列开示录。他关心的是,如何帮助人们从迷失的、遗忘的、虚假的、烦恼的存在状态,回归到觉悟的、自主的、真实的安祥状态。他的开示不是为了满足哲学爱好,而为了指导生活,完成生命的转化与疗救。
  这位禅师的中文名字叫一行(Thich Nhat
  一行禅师生于1926年的越南中部。1942年,也就是在他十六岁的时候,他出家成了一名禅宗僧人。越南战争爆发后,他是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主席,他和他的很多出家同修,放弃了与世无争的寺院清修生活,积极地投身到救助战争受害者的活动中去,与此同时,他们公开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在此期间,他创立了青年社会服务学校、梵行佛教大学(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以及Tiep
Hien(越南语,互即互入的意思)团体。1966年,他应和平联谊会(the Fellowship of
Reconciliation)的邀请访问美国,向美国人民讲述了沉默的越南下层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痛苦以及他们的和平愿望。在此期间,他曾与数百个团体组织和个人进行了会晤,其中包括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Mc
Namara)、小马丁·路德·金博士(Dr.Maftin Luther King,Jr.)、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等著名人士。在欧洲,他还会见了教皇保罗六世(Pope Paul
Ⅵ)。后来他定居法国,并在那儿建立了一个小小的禅修者活动团体——梅村。
  战争结束后,一行禅师和他的巴黎越南佛教和平代表团的同仁们,想方设法通过合法途径,把救济金送到饥饿的越南儿童手中,但是没有成功。第二年,代表团又到达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试图为骚乱的暹罗海湾的船民们寻求安全保护,但是他们的努力遭到各国政府的反对。由于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一行禅师开始了一段时间的静修生活。在长达五年多的时间里,一行禅师一直呆在梅村——他法国的隐居地,从事坐禅、写作、园艺工作,以及偶尔见见来访者。1982年,他应邀参加了在纽约召开的“尊重生命联合会”(the
Reverence for Life
Conference),在会议期间,他发现美国人对于禅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便着手在美国组建禅修活动中心,并指导美国的学生进行禅修。通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一行禅师在欧洲和北美组建了许多“正念静修中心”,为佛教界人士、艺术家、心理医生、环保主义者和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从而使佛教在西方世界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一行禅师也因此倍受人们的关注。
  1967年,一行禅师被小马丁·路德·金(Dr.Martin
King,Jr.)提名诺贝尔和平奖,路德·金博士说:“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温良的越南僧人更堪当诺贝尔和平奖。”托马斯·默顿(Thomas
Merton)是这样描述一行禅师的:“比起很多在种族和国籍上更接近我的人来说,他更像我的兄弟,因为他和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完全一样的。”&&
一行禅师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实践家和活动家,同时他还是一位诗人、作家。到目前为止,他已用越南语、英语和法语写过八十多本书,其中包括《活得安祥》(Beins
Peace)、《太阳我的心》(The Sun My Heart)、《行禅指南》(A Guide to Walking
Meditation)、《正念的奇迹》(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般若之心》(The Heart of
Understanding)、《佛之心法》(The heart of the Buddha's
Teaching)、《生命的转化与疗救》(Transformation and
Healing)、《当下一刻,美妙一刻》(Present Moment,Wonderful
Moment)等等。作为一名出家五十多年的比丘僧,一行禅师曾经在越南教育过两代出家人,这使他掌握了以简洁的、诗一般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奥的佛法的技巧。因为他经历过战争,并且敢于直面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因此,他的教导也就涉及到痛苦、调解以及和平的主题,并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指导意义,是真正活泼泼的入世的佛教。一行禅师著作的英文编辑阿诺德·卡特勒(Arnold
Kotler)这样评价一行禅师的作品:“他的教导,对于我们的繁忙的生活以及人类本位主义的理解方式来说,是一剂至关重要的解毒剂。”一行禅师的书由于关注人类的存在状况,关注于人类心灵的苦难和疗救,加之他对佛法的深刻体验和深入浅出的诗意一般的表述,因此在欧美世界受到普遍的欢迎,销路非常好。比如,他的《活得安祥》、《体味和平》(Touching
Peace)、《正念的奇迹》、《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步步安乐行》(Peace is Every
Step)等等,已经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在欧美畅销书排行榜中,曾两度进入前十名,在前十名中,他的书是唯一的非小说类畅销书,这在出版史上是很少见的。
  一行禅师的书为什么在西方世界能够产生那么大的反响呢?
  我想这与一行禅师非常关注人类痛苦的疗救这一主题有关。他的开示始终以觉悟、慈悲、解脱、和平为核心。他立足于大乘菩萨积极入世的慈悲利他精神,并结合自己数十年来对佛法的深入研究和切身体验,以佛教特有的那种俯视一切的冷峻智慧,直面人生的苦难和人性的弱点,为我们现代人摆脱烦恼、和睦家庭、祥和社会、建设美丽的人间净土,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建设性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和原则。作者认为,社会上所存在的种种非正义、战争以及个人的痛苦和烦恼,根源在于人类缺乏真正的理解(understanding)和爱(love)。一行禅师所说的“理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而是指般若智慧,他所说的“爱”也是超越了自他的分别,专指无我的慈悲。理解是爱的前提,只有理解了才能真正地爱,没有理解也就没有爱。理解首先意味着究竟地明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法,没有所谓独立实在的自我,换句话来说,一切都是空的。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彻底摆脱对自我和事物的执著,才能平等地看待人和事。理解同时还意味着对宇宙万事万物之间相互依存、互即互入的本性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明白了互即互入的道理,你才有可能对一切众生从心灵的深处生起无尽的同体大悲,你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对他人的瞋恚、嫉妒等恶意的不良心态。理解还意味着对自身内部和周遭的众生当下所遭受的痛苦和烦恼有深刻的觉知和同情,这样你才有可能生起恳切的救助之行。没有理解,换句话来说,对缘起性空、互即互入等等规律以及他人的苦难等等事实缺乏应有的认识,就必然会执著于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存在,并因此而有了自他、好坏、善恶等等一系列的分别和执著,其直接后果就是人们深深地陷入贪、瞋、痴等无明烦恼之中,对他人愈来愈缺乏慈悲、平等、宽容和理解,对自己的生命和大自然的奇迹愈来愈麻木,愈来愈绝望,乃至于完全丧失了对生命之美的发现、觉照和欣赏能力。于是便有了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个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矛盾和斗争,便有了吸毒、暴力、色情等等颓废的人生现象。
  理解和爱不是一种我们可以坐享其成的天然品质,它是后天教育和修行的结果。为了实现理解和爱,我们每个人必须从自我净化和疗救开始。换言之,社会要真正地实现和平,个人要真正地获得幸福,必须从改造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改造环境就是改造我们的心,改造我们的心也就是改造我们的环境,因为环境就是心,心就是环境。”只有当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实现了真正的和平,世界的和平才有保障。“如果我们自己既不愉快也不安祥,我们就不可能与其他的人分享安祥和愉快,即便那些我们热爱的人,乃至我们的家人;如果我们既安祥又愉快,我们的生命就会像一朵花一样绽放,我们家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将得到我们安祥的濡润。”要改造我们的心,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既有理解和爱等等好的种子,也有贪、瞋、痴等等烦恼的种子。由于我们已经习惯了愤怒、悲伤和恐惧的种子在我们的意识中频频现行,习惯于把暴力、战争、压迫等等作为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接受下来,并不断地通过收看种种毒害我们心灵和社会的暴力影视节目,来浇灌和强化我们心中已有的烦恼的种子,因而我们心中的欢乐、幸福、宁静、理解和爱的种子就很难抽枝发芽了。为了让我们心中好的种子能够健康地成长壮大起来,我们必须练习觉照、培养正念,以便把心中的种烦恼转化成清净的爱的力量。
  所谓正念,就是要从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虑中摆脱出来,安住当下,清楚明了自己的身心内部和周遭正在发生的事物之无常无我、互即互入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自己的那种对生命中所存在的美以及他人的痛苦视而不见、麻木不仁的状态,从而对日常生活中优美宁静的事物保持清醒的觉照,就是要善于发现和欣赏生命中的种种奇迹,并与它们融为一体。理解和爱只有通过正念才能在当下变成现实。正念本质上就是一种观照般若,即般若波罗蜜多,它既是我们个人获得幸福、解脱的前提,也是我们从事和平工作和环保工作的起点。它“为我们与自己和平相处、超越对生死的恐惧和彼此的二元对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空性的光照中,每件事物同时都是其它一切物,我们互即互入地存在着,每个人都对生活中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负有责任。当你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和平和幸福的时候,你就是在开始为整个世界实现和平。借助于你内心的微笑,借助于你体内养成的正念呼吸,你就是在开始为世界的和平而工作。你微笑,不仅仅是为了你自己;世界会因为你的微笑而发生变化。”正念不在过去或未来,它就在当下;正念不在渺不可及的他方世界,它就在此地;正念不是一种玄而又玄的哲学命题,它就在走路、洗碗、刷牙、扫地等日常生活当中。当你安住在正念中的时候,你实际上就是生活在净土当中,你就是在与生命相约,你本身就是奇迹,就是美。“在我们周围,生命一直在爆发着奇迹。一杯水,一缕阳光,一片树叶,一只毛毛虫,一朵花,一声笑,几颗雨滴。如果你生活在觉照当中,你就会很容易到处看到这样的奇迹。每一个人都是一团复杂的奇迹。”
  正念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习才能够充分地培养起来。有许许多多修养正念的方法,其中最容易入手的要算呼吸和行禅了。呼吸和走路,从正念的角度来讲,是与我们的解脱、与发现并享受生命、与世界的和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借助练习专注地呼吸,我们也可以变得神彩飞扬起来。没有受过多少苦的年轻人都是美丽的鲜花,是那种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足以成为快乐之源的鲜花。而我们,只需呼吸、微笑,就也有花呈献给大家;而且,我们越多地练习呼吸和微笑,我们的花就会变得越美丽。一朵花,它并不做任何事物来使自己显得有用,它就只是作它的那一朵花。这就足矣。同样地,一个人,假如她是一个真正的人的话,也就足以令全世界欢欣鼓舞了。所以请练习呼吸,让你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吧!这样做,对所有的人都好,你的清爽与快乐将给我们大家带来安宁。”走路也是如此,“如果你能以平和、无忧无虑的脚步行走于这世间,那么对你而言,你将无须到所谓的净土或天堂上去。这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娑婆与净土都是来自于心。当你处于平和、喜悦与自在之中,娑婆就变成了净土,而实际上你哪儿也不用去。”
  总之,改造世界要从当下实现自己的内心和平开始,从安祥的步履和调柔的呼吸开始。要以正念为修行的核心,以互即互入、缘起性空为修行的哲学基础,以呼吸和行禅为修行的方便,以培养理解(般若智慧)和爱(慈悲)为修行的目的,以实现人类的和平和建设人间净土为修行的究竟。一行禅师的开示基本上是沿着这一思路来展开的。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人生的体验,将佛法成功地融入了日常生活,使佛教大乘菩萨的入世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他把这一切通过诗的语言传达出来之后,它对当代西方人的影响自然是超乎寻常的。
  大家都知道,佛教自从古代印度传入到中国,然后又从中国传到韩国、日本等地,给我国乃至世界的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这个进程中,历代的求法者和传法者为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这个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在继续着,还远没有结束。一行禅师在向西方世界传播佛教文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睿智及其所作出的贡献,无疑将成为这个进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的价值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注目和认同。
现在我们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就我们国家而言,目前正处于一个历史上少有的改革开放、政通人和的大好时机。在这样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有着两千年光荣历史的中国佛教能不能抓住这个历史机遇,走向世界,为促进世界和平、繁荣人类文明继续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这不仅是摆在全体佛教徒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应关心的话题。在这方面,一行禅师所作出的种种探索对我们来讲,应当说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为了便于读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一行禅师的讲法内容,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佛教走向世界,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我们这个热恼的社会带来些许的清凉,河北省佛教协会《禅》编辑部和虚云印经功德藏决定全面推出一行禅师的文集。1998年,我们已经出版了一行禅师的《与生命相约》和《活得安祥》两本文集。此次,我们进一步推出他的另外一批重要著作,这是一套丛书,共8本,它们是:《佛之心法》(上篇和下篇)、《生命的转化与疗救》、《正念的奇迹》、《步入解脱》、《相即》、《禅的要领》、《衣袋中的玫瑰》。这批著作是一行禅师建议我们首先翻译的,它们在欧美世界曾经产生过良好的影响。
  翻译佛教著作是一件比较费力的事情。由于译者学识有限,加上手头可参考的资料不多,要把英文原著中所出现过的所有佛教名相概念都准确无误地翻译过来,确实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这些译著中,肯定会有一些错误。在此,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再版时修改。
  (附记:本文提到的一行禅师8本书已由虚云印经功德藏出版,定价96元,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于底虚云禅林法物流通中心流通,邮编:050071,电话:。本文是译者为该套丛书写的“译者的话”,标题为本刊所加)
转载于《法音》2003年第1期,第28—33页,图照为原刊所配。
我的更多文章:
( 11:48:49)( 10:33:50)( 10:10:47)( 09:03:25)( 10:05:43)( 09:03:42)( 09:23:50)( 09:14:15)( 11:13:08)( 10:38: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解释同月同日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