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的污染物世俗生活分为哪两类类

有机农产品绝非一定纯天然健康无污染_新闻中心_新浪网
有机农产品绝非一定纯天然健康无污染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人心惶惶之际,标榜“纯天然,健康,无污染”的有机食品虽然价格要比常规食品昂贵得多,却似乎更让人放心,市场越来越大。按照国家标准,有机农产品指的是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都必须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种植,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化学物质。同时,还必须经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审查。但是媒体已多次曝光过有机农产品存在着乱贴标、卖证书等多种欺诈现象。例如,近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以假充真“有机菜”》,报道山东济南一些大超市高价售卖的有机蔬菜并非有机,化学农药、化肥仍在源头使用。
  假如有机农产品是严格按照有机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就一定要比常规农产品安全吗?由于有机农产品不使用化学农药,化学农药的残留要比常规农产品低得多,在这方面可以说较为安全。但是有机农业并非就完全不使用农药,只不过用的是源于细菌、植物的所谓天然农药。既然是天然的,人们就想当然地以为它们就一定是安全的。其实未必。有些天然农药已被发现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有机农业使用的天然杀虫剂鱼藤酮具有肝毒性,还能诱发帕金森病。另一类天然杀虫剂除虫菊酯有的具有神经毒性,它们的毒性有时比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要高得多。有机农业通常使用铜盐作为杀真菌剂,导致有机农产品中铜的含量要比常规农产品高。如果人体摄入过量的铜,对健康有害。所以,天然的农药同样不能滥用,也存在农药残留的问题。
  植物自身会分泌一些天然毒素,抵御病菌的感染和害虫、鸟的食用。这些天然植物毒素有的对人体也有毒性。在常规农业中,由于使用化学农药能有效地消灭害虫,农作物没有自己制造毒素的压力,产生的植物毒素比较少。相反地,有机农业中使用的天然农药不像化学农药那么有效,植物就不得不多分泌一些毒素来保护自己。特别是,不使用化学农药虽然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田中的昆虫、蜘蛛、鸟、老鼠等动物的数量增加,但是这些动物在食用农作物时,对农作物造成的伤害会刺激农作物分泌更多的毒素。有机农作物中的天然毒素含量通常要比常规农作物高10~50%。
  害虫和其他动物对农作物的伤害还会导致另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在伤口处容易滋生霉菌,而霉菌会分泌毒性更强的毒素。例如,一种叫镰刀霉的霉菌会分泌一种致命的毒素叫伏马毒素。伏马毒素是一种致癌物质,而且能够干扰人体细胞对叶酸的吸收,而孕妇如果体内缺乏叶酸,会显著地增加胎儿神经管缺陷的发生率。有机农产品由于难以控制病虫害,其伏马毒素的含量可能高于常规农产品。2003年9月,英国食品安全局抽查了市场上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和20种普通玉米粉产品,发现6种有机玉米粉产品的伏马毒素含量都高得离谱,是允许量的9~40倍!这6种有机食品不得不都下架。
  有机农业不使用化肥,但是要使用有机肥。相当一部分的有机肥来自家禽、家畜和人的粪便。如果粪便中含有病菌、寄生虫虫卵,它们就会污染农产品,生吃农产品或没有煮熟的话,就有让食用者食物中毒或被寄生虫感染的危险。施用粪便肥料还隐藏着抗生素滥用的问题。饲养场大量地使用抗生素来预防家禽、家畜生病并刺激它们的生长,这些抗生素大部分会随着粪便排泄出体外,粪便又作为肥料施到有机农田中。粪便中的抗生素就有可能被农作物吸收。200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做过实验,在施加了粪便的土壤中种植玉米、葱和卷心菜。6周后,在这些作物的叶子中检测出了金霉素。两年后,他们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在用猪粪处理过的土壤中种植玉米、生菜和土豆。这回检测出的是磺胺甲嘧啶。磺胺甲嘧啶和金霉素都是饲养场常用的抗生素。蔬菜的生长季节可不仅仅是6周。生长的时间越长,进入作物的抗生素的量就可能越多,并扩散到作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像土豆、萝卜这类块茎类蔬菜,它们可食用的部分埋在土壤中生长,更容易吸收土壤中的抗生素,最终被人吃下去。
  可见有机农产品的健康风险未必就比常规农产品低,其中涉及的因素甚至比常规农产品复杂,监控更麻烦,绝非就一定是“纯天然,健康,无污染”的食品。有机农业和常规农业只是生产农产品的不同方式,不管用什么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要达到了安全标准,就可以放心食用。但是,如果管理到位,常规农产品能达到安全标准,那么又何必花大价钱去购买昂贵的有机农产品呢?如果管理不到位,有机农产品的安全性也存在问题,更没有购买它的必要。
&&&&&&工具:
电话:010-
更多关于&& 的新闻中国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污染威胁及应对性科研投入现状分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03期
中国初级农产品生产的环境污染威胁及应对性科研投入现状分析
【摘要】: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受关注的两大民生问题。通过文献梳理可知,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是威胁初级农产品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环境统计资料已经证实,21世纪以来作为初级农产品安全生产源头威胁因素的环境污染形势仍严峻,同期,中国初级农产品产量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粮食、水产品、猪牛羊肉等初级农产品产地相对集中。分析2012年统计数据可知,占全国粮食比重37%的稻谷,其主产区湘、赣诸省同时也是重金属镉、铅污染严重的省份;而在深圳、盐城所开展的水产品受环境污染影响的区域个案研究也足以引起我们关于中国水产品安全生产正受环境污染威胁的担忧。本可寄希望于各级公共财政能投入资金并引导科研资源优先配置于威胁初级农产品安全生产的环境污染治理的科研领域,以图解决上述问题。但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科研资源的投入缺乏对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的统筹考量,甚至连综合性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未能打破学科和行业壁垒,这势必影响有效的解决食品安全的源头问题。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F322;X50;F812.45【正文快照】:
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中国当下最重要的两大民生问题,也是近年全国两会热点关注的两大“常任”问题,然解决食品安全的治理问题须跳出食品问题本身。其中,初级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依赖性非常强,土壤、水、大气等环境要素的污染成为影响初级农产品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秀珍;李彬;;[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4期
林强;[J];福建水土保持;2004年01期
雷鸣;曾敏;王利红;Williams Paul N;孙国新;;[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11期
唐志刚;温超;周岩民;;[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2年05期
刘洋;付强;高军;徐网谷;殷波;曹亚乔;秦卫华;;[J];环境科学;2013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章慧玉;王存刚;徐国举;秦永田;张守林;;[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1期
沙净;王建中;;[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徐燕;李淑芹;郭书海;李凤梅;刘婉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李昌平;钱谊;戴明丽;;[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李德明;郑昕;张秀娟;;[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刘峰;黄先飞;秦樊鑫;胡继伟;李存雄;蒋翠红;;[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潘敏;;[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7期
李博;王辉;郭嘉庆;;[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07期
黄翔;周炳炎;黄国忠;王琪;;[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8期
赵美微;塔莉;李萍;;[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爱阳,褚宏伟;[J];材料保护;2004年06期
王慧忠,何翠屏,赵楠;[J];草业科学;2003年06期
吕海燕,曾江宁,周青松,傅和芳,冯旭文,王正方;[J];东海海洋;2001年03期
梅惠;[J];地质科技情报;2004年01期
胡春华;邓先珍;汪茜;;[J];湖北林业科技;2005年05期
叶瑞洪;林鸿文;王奋强;林谦;邓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0年02期
杨丽华,方展强,郑文彪,伍育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年06期
谢华林,李立波;[J];非金属矿;2005年01期
周岩民;郭芳;王恬;;[J];非金属矿;2007年05期
祝云龙;姜加虎;黄群;孙占东;王红娟;;[J];湖泊科学;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田越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年03期
山水;;[J];江苏农村经济;2000年04期
曹继磊;王乐乐;贠军锋;;[J];中国食品;2010年24期
何计国;;[J];商品与质量;2009年49期
;[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5年02期
曾彩虹;;[J];中国国情国力;2011年08期
许有明;;[J];中国农业会计;2006年04期
辽沈;;[J];美食;2011年06期
李志云;;[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温世晨;;[A];2000年全国包装和食品机械及相关技术发展研讨会文集[C];1992年
陈荣;;[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马玉红;;[A];改革开放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研究[C];2008年
李翠霞;索志林;;[A];论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陈其国;;[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高永宏;聂赵军;杨发旺;赵峰;常春;王刚;毛振才;;[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蒲应?;;[A];2002农业工程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2年
高付军;薛宏德;符聚成;;[A];河南省植物保护研究进展Ⅱ(下)[C];2007年
白清云;;[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赵绪福;;[A];湖北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2006湖北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贡云峰;[N];新农村商报;2007年
蒙志军?孙敏坚;[N];湖南日报;2007年
焕 然;[N];中国商报;2006年
李维庆 王志博
郭莆;[N];河南科技报;2007年
齐英彬;[N];秦皇岛日报;2006年
龙莹?通讯员
龚先富;[N];团结报;2007年
通讯员 李传米;[N];阿勒泰日报;2010年
徐世文;[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本报记者  秦军 杨军雄;[N];浙江日报;2007年
记者 郑海华;[N];温州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寒;[D];天津大学;2008年
许文苹;[D];天津大学;2012年
李卫芳;[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葛嘉文;[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孙福栋;[D];山东大学;2013年
卫春丽;[D];江西财经大学;2013年
尹志鹏;[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郭微微;[D];中原工学院;2011年
韦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灌溉水中重金属对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风险.pdf8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西南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姓名:杨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陈玉成;陈同斌
座机电话号码
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部分地区由于富营养化等水体污染而导致水质型缺水,更
加剧了水资源紧张的矛盾。污水灌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用水的供需矛盾。由于部分生
活及工业污水中会含有一定量的重金属或有机污染物,如果用污水进行灌溉有可能会造成
有毒污染物在土壤和作物中积累。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超大规模城市,其污灌历史
相对较长。但是,到目前为止,对北京市大范围的污灌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情况仍缺乏系
统、全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措旆的不断完善和环保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污
水中的重金属水平已经发生明显变化,因此污灌对整个灌区环境的动态影响究竟如何,目
前仍有待研究。尤其是目前北京市等缺水城市拟开展大规模的中水回用,因此深入研究污
灌对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对于评估中水回用的环境风险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选取的北京市一个典型污灌区――逋州区西南凉水河及凤港河污灌区,进行污
灌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的系统研究。以通州区西南凉水河及凤港河污灌区为例,进行污灌区
土壤、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系统研究。探讨As、Cd、cr、Cu、Hg、Ni、Pb、Zn
的污染现状,污染物的来源和途径,通过室内土柱模拟,结合野外土壤剖面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海文库
全站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农学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
?????????????《土壤污染与防治》复习资料?????????第一章1、概念:环境问题、环境破坏、环境干扰、环境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狭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和状态发生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广义的环境问题指的是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方面的,也包括自然方面的。环境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常简称“污染”。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引起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土壤,并引起结构或“和谐”受到损害,人体健康受到伤害,资源和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对环境的合理使用受到干扰。2、当前环境问题的特点。①已是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性问题;②已从局部扩展到区域甚至全球,从地表延伸到高空及地下,呈立体态;③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④具有明显的地域性;⑤已严重损害人类的健康与福利,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3、环境问题的分类。(1)原生环境问题:火山、地震、台风等;(2)次生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盐渍化、物种灭绝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电磁波干扰、热干扰等)4、环境破坏的分类。按对象性质可分为两类,生物环境破坏和非生物环境破坏。5、目前主要的土壤污染问题。(1)能源的开发利用导致的土壤环境污染问题。(2)工业的发展出现三废超标排放,导致土壤资源的污染。(3)农业生产的自身污染。6、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特点:①隐蔽性和滞后性
②累积性和地域性③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及一些有机物)④治理难而周期长危害:①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②导致农产品污染超标、品质不断下降。③导致大气环境的次生污染。④导致水体富营养化。⑤农业生态安全的克星。第二章1、污染物的概念和性质。概念: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物质。 性质:① 一种物质成为污染物,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中达到一定的数量或浓度,并且持续一定的时间。 ② 污染物会在环境中发生转化,即具有易变性。2、优先污染物的概念及其特点。 概念:对于如此众多的污染物,我们必须挑选一些重要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这就是环境优先污染物特点:1)毒性强。2)残留时间长,难降解,具有积累性。3)生产量较大并在环境中分布广泛。3、土壤主要的污染源和污染物。㈠主要的污染源:(1)天然污染源在自然界中某些矿床或物质的富集中心周围,经常形成自然扩散带,而使附近土壤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土壤正常含量范围,而造成地区性土壤污染。(2)人为污染源即污染物主要来自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牲畜排泄物、生物残体和大气沉降物等。①工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等。在工业(城市)废水中,常含有多种污染物,当长期使用这种废水灌溉农田时,便会使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而导致污染。②农业污染源主要是指由于现代化农业生产本身的需要而大量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化肥、有机肥以及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物质。③生物污染源主要是指含有致病菌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活污水、医院废水、垃圾以及被病原菌污染的河流等。㈡主要的污染物:1)、无机污染物①重金属:如汞、镉、铬、铅及类金属砷。它们是生物非必须元素,又称有毒元素;另外如铜、锌、钴、镍、锰、硒等是生物必须元素,但超过作物需求的上限时,也形成污染。②营养物质:主要指氮素和磷素化学肥料。③放射性物质:主要指铯、锶、铀等。④其他物质:如氟化物、氰化物、硫化物、酸、碱、盐等。2)、有机污染物①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氯农药、石油、多氯联苯等。②降解中间产物毒性大于母体的有机物:如三氯乙醛、苯并[α]芘等。③可降解有机物:如畜禽粪便、酚、有机洗涤剂等。3)、有害微生物如肠细菌、寄生虫、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蠕虫类等入侵土壤,并大量繁衍,对人体健康或土壤生态系统均会产生不良影响。4、土壤污染类型及其特点。⑴水体污染型? 其分布特点是: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分布,由于污染物大多以污水灌溉形式从地表进入土体,所以污染物一般集中在土壤表层。但是,随着污灌时间的延续,某些污染物可水自上而下向土体下部迁移,以至达到地下水层。⑵大气污染型? 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伸长。?
0-5cm),耕作土壤则集中于耕层(0-20cm),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而降落地面。 ?
污染的面积、程度和扩散的距离,取决于污染物质的种类、性质、排放量、排放形式及风力大小等。⑶生物污染型? 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未经消毒灭菌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粪便、垃圾、饲养场和屠宰场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传染病医院未经消毒灭菌的污水和污物。 ? 土壤生物污染不仅可能危害人体健康,而且有些长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体还能严重地危害植物,造成农业减产。⑷固体废弃物污染型? 固体废弃物包括工业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等多种来源。? 在土壤表面堆放或处理、处置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可通过大气扩散或降水淋滤,使周围地区的土壤受到污染。? 各类金属矿场开采的尾矿废弃物、重金属冶炼厂的矿渣更易使周围的土壤受到污染。 ? 其污染特征属点源污染,主要是造成土壤环境的重金属污染,以及油类、病原菌和某些有毒有害有机物的污染。⑸农业污染型? 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入土壤的化肥和农药,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和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 农药在生产、贮存、运输、销售和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污染,施在作物上的杀虫剂大约有一半左右流入土壤中。? 化肥对土壤的污染一是不合理的过量施用,促使土壤养分平衡失调;二是有毒磷肥,特别是含三氯乙醛磷肥;磷肥中重金属特别是Cd的含量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农业生产过程排放的污染物具有剂量低、面积大的特点,属面源污染。污染物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或耕作层。⑹综合污染型? 土壤污染的发生往往是多源性质的。? 上述土壤污染类型是相互联系的,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于一个地区或区域的土壤来说,可能是以某一污染类型或某两种污染类型为主。5、土壤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方法。⑴污染源调查污染源的类型、分布、规模、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畜健康疾病的关系,该污染源所处的位置,污染物可能扩散的范围等。① 普查? 目的是了解全地区有多少对环境有影响的工矿企业,然后对每一个工矿企业进行逐个了解调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确定其中哪些是对环境无影响的,哪些对环境有轻度污染的,哪些是排放大户,对环境有严重污染影响的,对后者必须加以严格监测并进行重点调查和采取相应的治理或其他有效的措施。② 重点调查? 在普查的基础上,对这些重点户逐个详细调查,调查内容重点抓排放数量和强度。即污染物的总排放量和单位时间内排放的数量。⑵污染物调查在污染物调查的基础上,列出本地区所有污染源排放的各种有毒物质,每一个工矿企业所排出的主要污染物和次要污染物,这些污染物的数量,对环境污染的去向和扩散情况,对人畜危害,对农产品的污染情况和程度,治理的计划和措施。6、土壤污染源调查与评价的指标。(1)排放程度Q指该工矿企业单位时间所排放的污染物总量(以某一污染物计算)。Q=cq式中:c代表某污染物的平均浓度(毫克/升)或以%计算;q代表该企业单位时间(以天计)的平均介质(废渣、废水、废气)排放量(吨/ 天或立方米/天)。(2)超标率D%。 f? 超标率:在检测总次数中,有多少次超过排放标准。 D%??100F式中:f代表污染物超标次数F代表污染物总的检测次数(3)等标污染指数I也称超标倍数,是指某种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倍数,即污染物浓度与排放标准的比值。式中:ci代表实测的某污染物的排放浓度 cisi代表排放标准 siIi?第三章1、土壤背景值的含义。 在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和现代工业污染与破坏的情况下,土壤原来固有的化学组成和元素含量水平。2、土壤背景值的研究意义。①利用土壤环境背景值制定土壤环境标准②土壤背景值与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③防治地方病和环境病④地球化学找矿3、土壤背景值调查布点的原则和方法。㈠采样点布置的原则(1)布点时首先确定采样单元,采样单元的确定应根据调查研究的任务、范围来确定。(2)采样点布设要体现一个区域的特点。(3)布点时要综合考虑土壤类型、母岩母质、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4)要考虑工业、农业规划布局及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5)要把污染地区和怀疑被污染及受人类活动明显影响的区域排除在样点布设范围之外。(6)样点要均匀分布,既要有代表性,又要照顾均衡性。(7)样点数要满足数理统计的需要。㈡布点的方法①网格法。优点:区内每一定面积中都有代表性采样点,使采样点均匀分布,既便于保证获得背景值的均衡性,也便于绘制土壤背景含量等值线图。缺点:工作量大,有一定重复。②环境单元法。优点:大大减少工作量的情况。缺点:需要调查区内有系统完备的先行学科――地质、地貌、土壤的研究成果作基础。③系统层析法。优点:以土壤分类系统为依据,使获得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具有系统性。④典型分析法。优点:投资少,可在较短时间快速获得土壤环境背景值结果。缺点:由于布点少,均衡性差,结果精确度低。4、影响土壤背景值的因素。⑴成土因素对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影响
气候、母质、地形地貌、生物因素、时间因素 ⑵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环境背景值的影响? 土壤中的有机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附和络合显著地影响元素的迁移能力,从而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 随着pH升高,土壤中Pb、Zn等金属元素的活动性降低,在低pH条件下,多数重金属元素迁移性增强;? 土壤质地对金属元素含量起着重要作用,一般粘粒含量越高,质地越细,多数重金属含量就越高,甚至在母质相同,地貌平坦的地区,可根据土壤不同粒级的颗粒含量组成来推测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5、如何控制土壤背景值分析测定的质量(1)严格遵守分析化学的操作规则和要求:如天平称量、量器容量的校准、分析工作中水的纯化、化学试剂的质量、玻璃器皿的洗涤等。(2)标准液的配制要符合要求:配制标准溶液选用的基准物质,均应是高纯或光谱纯的金属或金属的化合物,使用纯水的电阻率均应在50万Ω?cm以上,试剂如酸等均应为优级纯。贮存标准溶液的容器均是双盖密封的塑料瓶。(3)全程序空白控制:在分析过程中,每批样品分析要作两个全程序的空白样品,供以检查和控制样品在处理和测试中可能带来的污染。(4)设置统一参考样品,用以控制实验室间的分析质量。(5)精密度控制:用平行样品来控制样品分析测试的精密度,平行样品数量应占分析测定样品数的20%,根据元素含量范围,其相对偏差必须小于表中的规定值,并绘制平行样品分析结果精密度控制图。(6)准确度控制:用权威实验室提供的土壤标样来控制样品分析的准确度,每批样品分析同时要加测土壤标样,其数量应占测定样品数的10%,每次测试结果须落在标样X±2S范围内,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6、土壤背景值异常值的判断与剔除方法①平均值加标准差法:把大于平均值加二倍标准差的样品作为可疑值而剔除。②4d法:某元素测定与该元素平均值的差大于平均偏差的4倍时视为异常值而被剔除。 ③上下层比较法:即对被调查区域表土和底土间元素含量进行t检验。④富集系数法富集? 系数显著大于1,表明元素有外来污染,应剔除。? 富集系数小于1,表明元素被淋溶。? 富集系数近似于1,表明元素既未受污染也未受淋溶。第四章1、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 亦称土壤负载容量,系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土壤所能容纳的污染物最大负荷量。2、土壤静容量和动容量的概念。 土壤静容量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单元和一定的时限内,假定污染物不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情况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土壤动容量是指一定的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假定污染物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时,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3、土壤的自净作用及其类型。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在土壤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反应过程,降低其浓度或改变其形态,从而消除污染物毒性的现象。类型:①物理净化作用
②物理化学净化作用
③化学净化作用
④生物净化作用4、土壤环境容量的影响因素。①土壤性质的影响
包括对重金属形态、微生物、植物产量和品质等。②指示物的影响
包括平衡时间与浓度、形态的变化、污染物累积过程等。③污染历程的影响④环境因素
包括温度、湿度、pH值、Eh值等。⑤污染物化合物的类型的影响5、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①预测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②污灌水质标准的制定③农田施用污泥标准的制定第五章1、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包括哪些方面,举例说明。㈠大气沉降? 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电厂、黑色冶金、石油开采和加工、运输、有色冶金以及建筑材料开采和生产等。? 煤和石油的燃烧也是重金属的重要释放源。? 进入大气的重金属通过干、湿沉降进入土壤和水体。㈡污灌上海污灌区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mg/kg)(周根娣等,1993)土
壤 Cd Zn Cu
重污染土壤中污染土壤轻污染土壤
3.0~5.0 1.38~2.87 0.67~1.16
194.5~240.7 140.0~198.9 125.3~171.4
57.6~101.2 34.1~67.1 24.7~45.9
㈢采矿和冶炼主要由采矿和冶炼中的废水、废渣及降尘所造成,在我国南方地区表现尤为突出。㈣肥料和农药①污泥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②肥料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③农药引起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含有重金属的农药亦是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一个原因,特别是果园土壤中Cu的累积主要来自于长期施用含Cu农药的结果。2、土壤中重金属形态一般可分为几种?举例说明。1)、化合物的类型? 例如Cd的矿物包括CdO、CdCl2、β-Cd(OH)2、CdCO3、CdSO4、CdSO4?H2O、CdSiO3、CdSO4?2Cd(OH)2、CdS等。? 重金属化合物的类型对其生态效应有着明显的影响,当土壤中所含化合物的类型不同时,由于这些化合物本身性质的差异和与土壤交互作用的不同,因而所产生的生物效应可能不一样 。2)、形态的操作定义水溶态
碳酸盐结合态
铁锰氧化物结合态
有机结合态
残留态土壤砷的形态:(1)水溶性砷? 水溶性砷主要以AsO43-和AsO33-离子形式,常低于l mg/kg,占总砷的5%~10%。水溶性砷与土壤pH(H2O)成正相关,但与土壤全砷无相关性。(2)吸附性砷? 土壤中的有机质、粘土矿物和铁、铝的氢氧化物胶体,对砷有明显的吸附作用。用1 mol/LNH4Cl提取。水溶性砷和代换性砷两者的总和,称为可给态砷。(3)难溶性砷土壤中砷可被铁、铝和钙沉淀为难溶性砷酸盐。①铝型砷(Al-As):用0.5 mol/L
NH4F提取的砷酸铝盐;②铁型砷(Fe-As):用0.1 mol/L NaOH提取的砷酸铁盐;③钙型砷(Ca-As):用0.25 mol/L H2SO4提取的砷酸钙盐;④闭蓄型砷(O-As):不能被上述提取液提取出的被闭蓄在矿物晶格中的砷。? Al-As和Fe-As的毒性小于Ca-As毒性。? 一般来说,酸性土壤以Fe-As占优势,而碱性土壤则以Ca-As占优势。土壤中铬的形态:? 在正常的土壤pH和Eh范围内,铬以四种形态存在:? 两种三价形态―Cr3+阳离子和Cr2-阴离子? 两种六价形态―Cr2O72-阴离子和CrO42-阴离子。①水溶态、交换态:常用 1mol/L CH3COONH4 提取。土壤中水溶性铬一般难以测出;交换态铬含量也很低,一般为&0.5mg/kg,约为总铬的0.5%;② 沉淀态:2mol/L HCl提取;③有机结合态:5%H2O2-2mol/L HCl提取,通常&15mg/kg;④ 残留态:一般占土壤总铬的50%以上。
第六章1、基本概念:光化学分解、生物降解、共代谢降解、残留期、半衰期、结合残留。光化学分解:吸附于土壤表面的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移到分子键,使分子变为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是有机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消失的重要途径。 ?生物降解: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的方式,有酶促方式和非酶方式。酶促方式:1).不以农药为能源的代谢 ()通过广谱的酶(水解酶、氧化酶等)进行作用 (a)农药作为底物 (b)农药作为电子受体或供体()共代谢2).分解代谢:以农药为能源的代谢。多发生在农药浓度较高且农药的化学结构适合于微生物降解及作为微生物的碳源被利用时。3).解毒代谢:微生物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一种抗性机制。非酶方式:1).以两种方式促进光化学反应的进行()微生物的代谢物作为光敏物吸收光能并传递给农药分子()微生物的代谢物作为电子受体或供体2).通过改变pH发生作用3).通过产生辅助因子促进其他反应进行共代谢降解: 是指微生物的“生长基质”和“非生长基质”共酶,或是在污染物完全氧化成CO2和水的过程中有许多酶或微生物参与。残留期: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75%~100%所需要的间。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在1年以上的为残留性农药结合残留:用甲醇连续萃取24小时后仍残存于样品中的农药残留物为结合残留?2、列举土壤中常见有机污染物的来源、分布特征和主要危害。主要来源包括:农药施用、污水灌溉、污泥和废弃物的土地处置与利用、污染物泄漏等。
㈠农药? 农药是各种杀菌剂、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用化学制剂的总称。 ?
农药大多为有机化合物。?
农药施入田间后,真正对作物进行保护的数量仅占施用量的10%~30%,而20%~30%进入大气和水体,50%~60%残留于土壤。?
①有机氯农药:DDT
毒杀芬②有机磷农药:磷酸酯、硫代磷酸酯、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 ㈡多环芳烃类人为活动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环境中多环芳烃的主要来源土壤是多环芳烃的重要载体,污染区土壤中PAHs的含量远高于自然区的土壤,这些区域土壤中PAHs的来源除原来的自然本底外,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大气和水。大气中的PAHs随着颗粒物的沉降或降雨、降雪等过程进入土壤。一般来说,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或车流量大的交通道路两侧土壤中PAHs的含量远高于清洁区。各种水体包括地下水、河水、湖水、海水甚至自来水都有PAHs存在。水体受到PAHs污染后,又会随着灌溉、渗漏等途径进入土壤,成为土壤的间接污染来源。㈢多氯联苯多氯联苯(简称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根据氯原子取代数和取代位置的不同共有209种同类物 。动物实验表明,PCBs对皮肤、肝脏、胃肠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的病变甚至癌变都有诱导效应。土壤中的PCBs主要来源于颗粒沉降,有少量来源于用作肥料的污泥、填埋场的渗漏、电容器和变压器中PCBs的泄露、以及在农药配方中使用的PCBs等。㈣二f英
造纸工业是近几年来发现的新的、重要的二f英类化合物的污染源。大气迁移与尘埃沉降也是土壤中二f英类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全球总沉降量估计为12500kg/a。 许多化学品在制造过程中,特别是苯氧乙酸除草剂、氯酚、PCBs生产中的化学废弃物,其中PCDDs/PCDFs的含量很高。㈤石油类污染物石油烃类污染土壤环境的主要途径:①污灌
②大气污染
③溢油事故
④车辆污染⑤其它:如油页岩矿渣的堆放和农用、含油垃圾、污泥的大量施用,以及某些化学农药的施用。 石油烃类在土壤中以多种状态存在:气态、溶解态、吸附态、自由态(以单独的一相存留于毛管孔隙或非毛管孔隙)。积聚在土壤中的石油烃,大部分是高分子组分,它们黏着在植物根系上形成一层黏膜,阻碍根系的呼吸与吸收功能,甚至引起根系的腐烂。对动植物的毒性为:烷烃&环烷烃&烯烃&芳香烃。以气态、溶解态和单独的一相存留于非毛管孔隙的石油烃类迁移性较强,容易扩大污染范围,最终可引起地下水的污染。石油烃类对强酸、强碱和氧化剂都有很强的稳定性,在环境中残留时间较长。㈥其他重要的有机污染物1)、增塑剂? 我国常用的增塑剂为酞酸酯类化合物(简称PAEs),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DEHP) 。? 土壤中酞酸酯主要来源有农膜及其他废弃塑料制品的携入、工业烟尘的沉降,及用含酞酸酯的地表水的灌溉,特别是污灌的输入量更多。? 由于酞酸酯类污染物具有低水溶性和高脂溶性,所以它们极易从水系向固体沉积物迁移,且极易在生物体内累积。? 酞酸酯对动物有致畸、致突变作用。2)、染料类? 土壤中的染料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的排放、含有染料的污水灌溉、污泥和堆肥等。
? 有些染料具有致癌性物,例如芳香胺类中的联苯胺、萘胺、芴胺等。3)、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是家庭和工业洗涤产品的活性成分,含有表面活性剂的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以污灌和污泥的方式进入土壤。? 表面活性剂分为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非离子型三类。? 一般关于土壤污染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烷基苯磺酸盐,如烷基苯磺酸钠。4)、废塑料制品? 塑料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常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化工原料制成。 ? 由于它具有不易腐烂、难于消解的性能,散落在土地里,就会造成永久性“白色污染”。实验表明,塑料在土壤中需要200年之久才能被降解。? 残留的地膜碎片会破坏土壤结构,阻断土壤中的毛细管,影响水肥在土壤中的运移,妨碍作物根系发育生长,使农作物产量降低。有机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一)对微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对农药的反应大体可分成3? 有些种类的微生物对农药非常敏感,其主要代谢过程易受农药干扰;有些农药则作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的生化过程,因而构成对非靶生物的重大威胁。? 农药的选择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作用方式,通常内吸型比非内吸型杀真菌剂更具选择性。对有机质分解过程的影响、对氮元素生物化学循环的影响、呼吸作用、土壤酶硫的转化磷的转化(二)有机污染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污染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目前主要限于蚯蚓,因为蚯蚓在土壤中存在数量大、范围广,对蚯蚓的生态监测与毒理研究既可反映土壤污染状况,又能鉴定鉴别各种有害物质的毒性。随着土壤污染程度增加,蚯蚓分布的种类与数量明显减少。多数农药在正常用量下对蚯蚓的危害不大,但有一些农药对蚯蚓毒性很大,在蚯蚓体内可积累相当大量的持久性农药。(三)有机污染物对植物的影响?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表现为株高、根长、根重、茎叶重、千粒重、产量、籽实/茎叶等可见症状的影响。? 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出现可见症状之前的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如细胞渗透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及酶活性等。? 植物化学成分的改变及细胞学影响:污染/营养成分降低。细胞损伤。? 食物链传递与人畜健康:脂溶性化合物,蓄积在人畜中。慢性中毒(生理危害)、三致作用。农药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3、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途径及其影响因素。途径:①脱氯作用
②氧化作用
③苯环破裂作用
④水解作用⑤还原作用
⑥脱烷基作用
⑦合成反应影响因素:① 环境因素? (温度、降水、风、光照等)好氧恹氧状态、有机质含量、pH、矿物质等);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② 有机污染物本身性质 土壤微生物最容易分解脂肪烃化合物和含羟基的芳香化合物。有机污染物的组成成分(包括溶剂、乳化剂、填充剂、增湿剂、吸附剂、缓冲剂、发泡剂、增效剂等)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生物及土壤的理化性质产生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这些组成成分同样会影响到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性和移动性,进而影响到有机污染物的转化和光降解。③ 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机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以下三种影响:增加降解速率、增加持久性、农药间或其残留物间结合形成混和物。④
农业措施栽培技术及农作物本身都可影响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持久性。4、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光化学降解途径及其影响因素。途径:? 光氧化是农药光解的最重要、最常见的途径之一。如对硫磷的光氧化。? 光异构化:如辛硫磷的异构化? 当农药芳香环上带有烷基时,该烷基会逐渐发生光氧化反应,如可氧化成羟基、羰基,或进一步氧化为羧基。如氟乐灵:光解脱烷基,而后异构化。? 有机氯农药在紫外光作用下的降解过程,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脱氯过程,另一类是分子内重排,形成与原化合物相似的同分异构体。? 土壤表面许多有酯键或醚键的农药在有紫外光和有水或水汽存在时可发生光水解反应。
影响因素:? 光化学降解的强度决定于光作用的持续时间、光波长度、化学物质状态、携带物体或溶剂对光的敏感性、溶液pH和水的有无。? 不同类别的农药其光解速率按下列次序递减: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均三氮苯类&有机氯类。? 同一农药在不同土壤表面的光解速率基本相同,但不同农药在同一种土壤表面的光解速率则相差很大。? 土壤因素包括土壤质地、土壤水分、共存物质、土层厚度和矿物组分等5个因素。? 土壤质地可影响农药的光解,这可能因为土壤团粒、微团粒结构影响光子在土壤中的穿透能力和农药分子在土壤中的扩散移动性。? 潮湿的表面土壤在光照条件下容易形成大量的自由基如过氧基、羟基、过氧化物和单重态氧,可加速农药的光解。另外,水分增加能增强农药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有利于农药的光解。? 土壤中物质的猝灭和敏化作用也是影响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光解的重要因素。? 土壤中农药的光解通常局限在土表1mm范围内。? 土壤黏粒矿物具有相对高的表面积和电荷密度,能催化光降解作用。第七章1、土壤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来源与种类。1)、天然放射性污染一类是在地球开始形成时就出现的放射性核素,即所谓的陆生放射性核素(Terrestrial radionuclides);另一类是通过外层空间宇宙线的作用而不断形成的放射性核素,即所谓的宇生放射性核素(Cosmogenic radionuclides)。? 在陆生放射性核素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40K和87Rb,这两个放射性核素在自然界的丰度比较稳定。放射性核素40K同时为γ和β发射体,而87Rb为β发射体。2)、人工放射性核素污染? 主要来源于生产、使用放射性物质的单位所排放的放射性废物以及核爆炸等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重原子的核裂变是人工放射性核素的主要来源。? 人工放射性核素进入环境的途径:①核爆炸和其他军用核设备;核反应堆运转过程中通过大气、水体和核废料等排入环境和核事故(如1986年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②核燃料的加工过程和核废料的处置;③民用核设施(医用和农用等)。3)、技术激活型放射性污染? 技术激活型放射性核素(technically enhanced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 nuclides,TENOR)污染是指由于人类采矿和燃煤等工业活动导致环境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增加。 ? 铀矿开采:? 土壤中施用粉煤灰:煤矿会排放放射性物质氡。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平均比活度40K为50 Bq/kg,238U为20 Bq/kg, 232Th为200 Bq/kg,而中国煤中这3种核素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104 Bq/kg、36 Bq/kg和30 Bq/kg。? 磷肥的施用:磷酸盐矿物中含有放射性核素232T、40K、238U和 226Ra等,磷肥中 238U和 226Ra的比活度分别为4 000 Bq/kg和l 000 Bq/kgP2O5,全球每年消耗的磷肥量相当于3 000×104tP2O5,成为环境中可迁移的226Ra最重要的来源之一 。2、基本概念:土壤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活度、放射性粒子的能量、放射性的吸收剂量土壤放射性污染:指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使土壤放射性水平高于天然本底值或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它和其他污染物一样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放射出的粒子数(或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核衰变数目) 。以贝克勒尔(Bq)表示,代表每秒钟有1个原子衰变。放射性粒子的能量:用电子伏(eV)来衡量,1 eV是使1个电子通过1V电位的加速电场时所得到的能量,由于放射性粒子的能量大,往往用百万电子伏(MeV)来做能量的计量单位。放射性的吸收剂量:指电离辐射授予某物质单位质量的平均能量,原先用拉德(rad)表示,1rad=l×l0-2J/kg,或1×l02erg/g;现在用戈瑞(Gy)表示,lGy=J/kg。 吸收剂量亦用有效剂量表示,单位为Sv第八章1、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指在研究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按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对土壤污染程度进行评定,或是对土壤对人类健康适宜程度进行评定。? 或者说,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土壤环境质量的高低和优劣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评判。2、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方法。? 在全面掌握土壤及其环境特征、主要污染物、土壤背景值或本底值等基础资料之后,选择适当的评价因子和评价标准,建立评价方法模式和指数系统,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据此评定土壤环境质量级别。(一)单因子评价1)分指数法逐一计算土壤中各主要污染物的污染分指数,以确定污染程度。2)以土壤-作物系统污染物累积相关含量计算土壤污染指数法(分级污染指数)(二)多因子评价1)、叠加型污染综合指数2)、内梅罗(N. L. Nemerow)综合污染指数3)、加权综合污染指数3、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内容。(一)资料调查1)、自然环境特征:如气象、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资料;2)、土壤及其特征包括:成土母质(成土母岩和成土母质类型)、土壤类型(土类名称、面积及分布规律,作出类型分布图)、土壤组成和特征(土壤质地、结构、pH和Eh值等);3)、评价区土地利用及规划设想;4)、水土侵蚀类型、分布面积和侵蚀模型等;5)、土壤环境背景值;6)、当地植物种类、分布和生产情况;7)、评价区土壤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及污染途径的调查。(二)现场实测? 现场实测包括布点、采样、确定监测项目等。? 布点、采样方法见土壤背景值研究。? 监测项目的确定主要考虑土壤主要污染物和由成土因素决定的异常因素。具体监测方法参照环境监测。4、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参数? 有机毒物:? 重金属及其他无机毒物镉、汞、铬、铅、砷、氰等;? 土壤中pH、全氮量、硝态氮量及全磷量等;? 有害微生物:如肠细菌、肠寄生虫卵、破伤风菌、结核菌等;? 放射性元素:如317Cs、90Sr。5、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标准①国家颁布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②以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作为标准③以土壤本底值为评价标准④以区域性土壤自然含量为评价标准⑤以土壤对照点含量为评价标准⑥以土壤和作物中污染物质的相关含量为评价标准第九章1、基本概念:土壤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原位修复、异位修复 土壤修复: 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物理修复:指以物理手段为主体的移除、覆盖、稀释、热挥发等污染治理技术。化学修复:指利用外来的、或土壤自身物质之间的、或环境条件变化引起的化学反应来进行污染治理的技术。微生物修复:就是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土壤中有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的无机物(CO2和H2O)或者通过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作用改变有毒元素的存在形态,降低其在环境中的毒性和生态风险的过程。通常简称为生物修复。植物修复:是利用某些可以忍耐和超富集有毒元素的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污染物的一种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位修复:较土壤挖出后再进行修复更为经济有效,对污染物就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不需要建设昂贵的地面环境工程基础设施和远程运输,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对深层次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异位修复:处理土壤的位置已发生改变,对污染物异地处置,使之得以降解和减毒。与原位修复技术相比,异位修复技术的环境风险较低,系统处理的预测性高于原位修复。2、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的主要类型。⑴隔离法? 染土壤或水体分开,以减少或阻止污染物扩散到其他土壤或水体的方法。? 该法应用于污染严重、污染物易于扩散、污染物且可在一段时间后分解的情况下,如较大规模事故性农药污染的土壤。⑵翻土和客土?
? 翻土法适用于土层较深厚的土壤,且要配合增加施肥量,以弥补根层养分的减少。
⑶真空/蒸气抽提(soil vapour extraction)①原位土壤蒸气浸提技术②异位土壤蒸气浸提技术⑷热处理技术(thermal treatment)①高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②低温原位加热修复技术③原位电磁波加热修复技术④异位热处理法⑸固化/稳定化(solidification/stabilization⑹玻璃化修复技术⑺物理分离修复技术⑻电动修复3、污染土壤的化学修复的主要类型。⑴土壤性能改良技术⑵土壤淋洗/萃取技术⑶溶剂浸提技术⑷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4、有机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微生物修复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条件:? 土壤中存在能够降解或转化污染物的微生物;? 绝大部分有机物具有可生物降解性。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菌中有以下三类:土著微生物、外来微生物和基因工程菌。5、微生物修复的主要类型及其原理? 自然生物修复(intrinsic bioremediation)是不进行任何工程辅助措施或不调控生态系统,完全依靠自然的生物修复过程,即靠土著微生物发挥作用。? 在生物降解速率很低或不能发生时,可采用人工生物修复,通过补充营养盐、电子受体,改善其他限制因子或微生物菌体,促进生物降解。? 原位生物修复(in situ bioremediation)在污染的原地点进行,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但没有人为移动污染物,不挖出土壤或抽取地下水,采用利用生物通气、生物冲淋等方式进行。? 异位生物修复(ex situ bioremediation)是移动污染物到邻近地点或反应器内进行,采用工程措施,挖掘土壤或抽取地下水进行。? 反应器型生物修复在反应器内进行,使细菌和污染物充分接触,并确保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供应。? 有机物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基于微生物能利用污染物作为碳源和能源,从而达到对污染物的分解和矿化的原理;? 基于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改善微生物的降解能力;? 基于实验科学手段,创造微生物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使生物修复技术有能力通过这一系列过程有效地消除污染,净化环境,将已被破坏了的生态平衡重新加以恢复。? 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包含两方面的技术,即生物吸附和生物氧化还原。? 生物吸附是重金属被活的或死的生物体所吸附的过程;?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积累机理主要表现在胞外络合作用、胞外沉淀作用以及胞内积累3种形式。微生物可通过带电荷的细胞表面吸附重金属离子,或通过摄取必要的营养元素主动吸收重金属离子,将重金属离子富集在细胞表面或内部。6、微生物修复的优、缺点微生物修复的优点:①微生物降解较为完全,可将一些有机污染物分解为CO2和水,可以永久性地消除污染物,无二次污染;②处理形式多样,操作相对简单,还可与其他处理技术结合使用,处理复合污染。③微生物修复经常以原位方式进行,这样可使对污染位点的干扰或破坏达到最小,可在难以处理的地方(如建筑物下、公路下)进行,在生物修复时场地可以照常用于生产;同时减少了运输费用和人类直接接触污染物的机会;④与物理、化学方法相比,费用较低,约为热处理费用的1/3~1/5。⑤可处理多种不同的有机污染物和某些重金属,无论污染面积的大小均可施用,并可同时处理受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缺点:①专一性较强,特定的微生物只降解某种或某些特定类型的化学物质,污染物的化学结构稍有变化,同一种微生物的酶就可能不起作用。②当污染物溶解性较低或者与土壤腐殖质、粘粒矿物结合较紧时,微生物难以发挥作用。
③有一定的浓度限制,当污染物的浓度太低且不足以维持降解微生物的群落时,微生物修复不能很好发挥作用。④有些化学品经微生物降解后其产物的毒性和移动性比母体化合物反而增加,因此项目执行时,监测指标包括化学监测项目和微生物监测项目。⑤微生物修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 优点 缺点不是所有的污染物都可使用,有些污染物不能使用 可在现场进行
对位点的破坏达到最小
减少运输费用,消除运输隐患
永久性地消除污染
可和其他处理技术结合使用
有些化学品的降解产物毒性和迁移性增强
有一定的浓度限制
地点特异性强 需增加微生物监测项目
工程前期投入高7、植物修复的的主要类型及其原理(1) 植物萃取技术(phytoextraction)? 利用重金属超富集植物(hyperaccumulator)从土壤中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转运到可收割的部位;然后收割植物富集部位,并经过热处理、微生物、物理或化学的处理,减少植物的体积或重量,以达到降低加工、填埋和人工操作费用的目的。(2)植物钝化技术(phytostabilization)? 利用特殊植物将污染物钝化/固定,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及迁移性,使其不能为生物所利用,达到钝化/稳定、隔断、阻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的目的,以减少其对生物和环境的危害。(3)植物挥发(phytovolatization)? 植物可以从土壤中吸收污染物并将其转化为气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4)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 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将有机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机物(CO2、H2O)或无毒物质,以减少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危害(5)植物转化(phytotransformation)? 在植物的根部或其他部位通过新陈代谢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毒性较小的形态。
(6)植物刺激(phytostimulation)? 植物的根系分泌物如氨基酸、糖、酶等物质能促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生化反应,有利于污染物的释放和降解。8、植物修复的优缺点植物修复的优点:? 植物修复最显著的优点是价格便宜,可作为物理化学修复系统的替代方法。? 对环境扰动少,植物修复是原位修复,不需要挖掘、运输和巨大的处理场所;不破坏土壤生态环境,能使土壤保持良好的结构和肥力状态,无需进行二次处理,即可种植其他植物。? 植物修复技术可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控制风蚀、水蚀,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野生生物的繁衍生境。? 对植物集中处理可减少二次污染,对一些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植物还可通过植物冶炼技术回收利用植物吸收的重金属,尤其是贵重金属。? 植物修复不会破坏景观生态,能绿化环境,容易为大众所接受。植物修复的缺点:? 一种植物通常只忍耐或吸收一种或两种重金属元素,对土壤中其他浓度较高的重金属则往往没有明显的修复效果,甚至表现出某些中毒症状,从而限制了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植物修复过程通常比物理、化学过程缓慢,比常规治理(挖掘、异位处理)需要更长的时间,尤其是与土壤结合紧密的疏水性污染物。? 植物修复受到土壤类型、温度、湿度、营养等条件的限制,对土壤肥力、气候、水分、盐度、酸碱度、排水与灌溉系统等自然条件和人工条件有一定的要求。植物受病虫害侵染时会影响其修复能力。9、超积累植物的含义及其特点 超积累植物:指能超量吸收重金属并将其运移到地上部的特殊植物,植物叶片或地上部(干重)中含镉达到100mg/kg,含砷、钴、铜、镍、铅达到1000mg/kg,含锰、锌达到10000mg/kg以上。
特点:地上部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重金属含量(即富集系数BF&1)、地上部重金属含量高于根部重金属含量(即转运系数TF&1)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对土壤中重金属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的能力。①即使在污染物浓度较低时也有较高的积累速率;②能在体内积累高浓度的污染物;③能同时积累几种金属;④生长快,生物量大;⑤具有抗虫抗病能力。10、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的措施。? 促进土壤污染防治各种法规、准则和标准的制定与修改;? 定污染控制的具体区域;??(1)控制有害气体和粉尘的超标排放? 取密闭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并要装通风、吸尘和净化回收设备”,大力推广原料和水的闭路循环,使有害气体和粉尘不进入大气。发展和推广无毒工艺,从根本上减少和在生活方面,应积极改变燃料构成,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煤气和沼气等较干净的能源。在城市应积极推广集体或区域供热。? 和提高汽油、柴油质量,使油料充分燃烧,从而减少尾气。?? 消除污染物质。同时,加强环境管理,以管促治,控制工业有害气体和粉尘的超标排放。(2)控制有害废水的超标排放? 首先提倡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便于污水处理。? 其次,调整工业布局,改善产品结构,对于用水量大又无治理技术的工矿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的措施。? 第三,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城市发展规划、工业和农业发展规划、给水排水规划应同步进行。? 在治理途径上,应因地制宜建立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处理系统。(3)加强污水灌溉的管理首先,在污灌之前,污水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定期测定分析,确保污水符合污灌卫生标准。
第二,要限制污灌作物和污灌时间。一般用于灌溉非食用植物和果树。污水不宜灌溉生吃蔬菜。
第三,污灌区必须配备清水水源,以便在发现问题时及时采用清灌。第四,加强污灌试验研究,改进污灌技术,因地制宜配施其他肥料,使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品质。(3)控制城市污泥、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和使用? 用于农田的污泥其有害物质的含量应低于国家农用污泥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且不超过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期限;未熟化的污泥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且施用时应注意养分平衡。? 必须杜绝垃圾外运过程中随便倒入农田或机耕道上;农用垃圾应用高温好氧堆肥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只有符合国家城镇垃圾农用标准的垃圾(肥)才能用于农田;作物中,以旱作非食用植物为好;严格控制垃圾施用量和累积总量,加强对施用垃圾的土壤和作物的监测工作。? 严格工业有害废渣的管理,加强有关法制建设,对造成污染的单位或个人应给以重罚,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控制农药的使用:(1)淘汰高毒高残留农药,发展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生物防治技术。(2)严格农药的管理和监测。首先必须实行严格的生产和销售许可证制度;其次,必须制定农药安全标准,并予以法律法规保证;第三,有了合理的法规,仍须有严格的监督和检查。(3)合理施用农药。首先应掌握农药的有关知识。第二应掌握防治对象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害特点及不同生育期对药剂的敏感程度等;第三了解环境条件对药剂的影响。(4)开展综合治理。首先以预防为主,加强农业防治;其次,开展病虫害早期预测预报和采用非化学方法防治;最后,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表面去污处理,减少残留农药进入人体。合理施用化肥:(1)化肥中污染物质的监测检查。(2)肥料种类的合理搭配(3)采用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法。(4)发展缓效肥料,使用硝化抑制剂、脲酶抑制剂。(5)有机、无机结合,开发生物肥料。(6)保护生态环境,合理排灌,减少水土流失。农用薄膜的清除和自溶农膜的应用:? 首先应提倡节约用膜,农用薄膜及时回收和重复使用,特别注意日常生活塑料袋的重复使用和妥善回收。? 第二,减少有毒塑料薄膜的生产和使用。尽量用分子量小、生物毒性低、相对易降解的增塑剂,如酞酸脂类,以降低其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第三,从价格和经营体制上加强和优化对塑料废品的回收和管理,并积极建立加工厂生产粒状再生塑料,使废塑料循环利用。? 第四,发展和推广可控光解和热分解(50~60℃)农膜代替现用较难降解的高压农膜。 ? 第五,研究和开发以天然植物,如稻秆为纤维原料的生物降解膜。11、污染土壤的综合利用的措施。1)改变耕作制度? 在污染较严重的农田,改种非食用植物(如能源植物),或者改种耐污染作物和食用部位污染物累积少的作物;? 如在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不种叶菜、块根类蔬菜而改种瓜果类蔬菜或果树等;2) 改为非农业用地? 对于污染严重的某些农田,若污染物对人体不会产生直接危害,在需要的时候可优先考虑改为建筑用地等非农业用地。? 实施污染土地休闲制度,当土壤污染发生时,就暂停、终止该污染土地的农业利用,与此同时给这些休闲地提供相应的国家或政府补助,在污染土壤得以修复前不改变土地利用原有方式。3)选育抗污染作物品种同一种作物的不同品种或基因型对污染物的吸收累积不同。4)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和控制土壤水分
上一篇: 下一篇: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类污染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