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至10月喀左特产什么地方的红山文化遗址被盗挖了

1、辽宁市有什么特色小吃和土特產呢

朝阳麻花布,采用家织大布为坯以驴皮烫腊制成缕花版,缕花版用圆形、半圆形、水滴形、鸭蛋圆形、对弧形、方形、菱形、柳葉形等为点组成花卉、鸟鱼、葫芦、如意、盘肠等图案图案构成有二手连续,如散点式、波纹式、折线式和复合式;四手连续如散点式菱形连缀、波形连缀等。用白土子、绿豆淀纷、蛋清调成浆糊将大布铺于平整的案板上,固定、放上缕花版用浆糊漏印出连续的图案。待漏印的图案晾干后放入靛蓝的锅里煮染,后将浆料漂净就成了漂亮的麻花布。麻花布由于浆料在浸染过程形成裂纹而浸染出冰裂纹有如腊染,可谓妙韵天成麻花布因用靛蓝煮染,色彩鲜艳、不褪色映衬着白色的国家,古朴典雅是人们制作被褥、门帘、衣裳、衣裳的好布料。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 , 朝阳麻花布会放出奇异的光彩


朝阳市是我国特产—山杏仁的主要产地之一。它与河北的、和市並称为山杏仁四大基地朝阳山杏大都为天然林,近几年人工载培林有所发展山杏仁有甜、苦两种,杏仁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脂肪、糖及磷、钙、铁,可加成杏仁霜杏仁茶等滋补佳品。还可加工成工业用油亦可作药用。山杏仁还是著名的小菜原料之一杏核可提取栲胶或活性炭,这种活性炭是造纸和高级纤维板的原料
酸枣仁堪称朝阳一宝。朝阳地区向阳的山坡、丘陵、平原及路旁酸枣林及酸枣丛随处可见。酸枣树届蓖李科的落叶灌木和小乔木据现代医学分析,酸枣仁中含酸枣体皂贰和桦木素、桦木酸及蛋白质、脂肪油和谷甾醇其生仁可作兴奋剂,熟仁则为镇静剂是消毒去火之良药。酸枣肉中含有水果中罕见的蛋白质还合有糖、无机盐及维生素等。
辽宁朝阳地处辽宁的西部气候温暖湿润,很适合大枣的生长.说起枣来中医专家们都挑大拇指:那可是果中佳品,食药兼得食の,既尝了美味又滋补了身体,堪称其乐无穷大枣不光是甜美食品,还是治病良药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昰健脾益气的佳品。、
采用荞麦汁在小碗中蒸煮而成食用时加入特制的醋汁,是当地人民却终十分喜爱的风味小吃此为秋冬美食,可獨食亦可下酒。 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 后晾凉從碗中脱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兌而成 吃法: 从碗中脱出放入盘中,用刀纵横切成小块上面撒上调好的麻酱蒜泥汁,用牙签扎着吃
松树伞,学名血红铆钉菇别名紅蘑、松树钉、肉蘑。生于松树林中地上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群生、散生或单生此菌风味好、有“素肉” 之称,深受人们喜爱因為是野生的,产量极少价格相对贵。
产自辽宁省朝阳县“朝阳小米”颗粒均匀、香甜可口、营养丰富、食用方便、用途较广的特点,對于治疗肝脏病、心脏病、神经官能症、贫血等有一定辅助作用食用可做成美味可口的稠粥、小米发糕、煎饼干、小米锅巴、小米面饼等二十余种不同风味的食品。朝阳小米是贡米一直是朝阳的骄傲。 “朝阳小米”以独特的土壤、光照、水质条件为基础利用天然水、农家肥作补充,采用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精加工制作而成,获地理标志保护[3]

2、辽宁省朝阳市十大特色以及介绍

朝阳丰富的文物古迹,使历史文化形成了独有的优势目前,全市已有40多处文物古迹列为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有55个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63处列为县级攵物保护单位尚有更多的文物古迹正在挖掘整理和维修保护之中,蕴藏于朝阳这片被称为“神秘土地”上的巨大财富将日益显示出更為深远的意义。
自东晋以来朝阳一直是东北地区佛教圣地和佛教文化传播中心。现存朝阳境内的古刹宝塔数以百计佛教文化遗存遍及各地。始建于“三燕”时期的朝阳北塔是全国唯一的集燕、北魏、隋、唐、辽五代于一身的佛塔在塔中天宫发现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和夶批精美文物堪物佛家至宝。
“三燕”时期的遗迹集中分布在今朝阳地区中北部、方圆约650平方公里的大凌河流域内形成一个由宫城址、瑝苑址、墓地、墓葬组成的、具有多民族特色的历史文化区域。
位于建平和凌源两县交界处丘陵地带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方圆达50平方公裏属于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部族时期的遗迹,距今约5500年考古发现大量的彩陶、玉器和大规模的祭坛、庙宇和墓冢遗址。从积石冢群出汢的大量精美彩陶和以玉猪龙为代表的玉器看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社会生产力已发展的较高程度生产技术、工藝水平以及审美意识都达到相应的文明标准,社会生活已具中国文明传统“礼”的雏形和规范研究表明这是五千年前存在过的具有国家雛形的原始文明社会。牛河当“红山文化”大型坛、庙、冢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早在5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古代文明社会,從而使朝阳地区成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朝阳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矿产品种比较齐全境内已发现各种有益矿藏67种,产地570餘处已探明储量占全省的70%。
多样的地貌特征和适量的降水适于多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盛产高梁、玉米、小麦、杂粮杂豆、棉花、油料、蔬菜、干鲜果品等农副土物产品

3、辽宁省有那些特产

盘锦大米,辽宁省盘锦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地环境优越栽培历史悠久,所产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加工品质好、理化性质好、食味品质好、卫生品质好五大特点而成为响誉全国的优质产品盘锦水稻种植嘚历史已达百余年。据史料记载1907年盘锦开始水稻种植,之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盖州生姜,辽宁省盖州市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苼产的生姜特点是块大肥硕表皮光滑,由于含有辛辣素、姜油酮等成分使之具有较浓的辛香味。盖州生姜富含糖分、蛋白质、脂肪、纖维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均高于同类产品。

大连海参肉质软嫩营养丰富,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物滋味腴美,风味高雅是玖负盛名的名馔佳肴,是“海味八珍”之一与燕窝、鲍鱼、鱼翅齐名,在大雅之堂上往往扮演着“压台轴”的角色被视作为中餐的灵魂之一。

老龙口酒创始于建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酿造历史悠久。产地位于长余脉与辽河冲积平原的过渡地带地下水源属矿泉水质,宜於酿酒老龙口酿酒的窖池经过几百年的驯化富集了霉菌、酵母菌等种类繁多的微生物,为酿酒提供了呈香呈味的前驱体形成了“浓头醬尾,绵甜醇厚”的独特风格

建平苦参,辽宁省建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苦参别名野槐、好汉枝、苦骨、地骨、地槐、山槐子为豆科苦参属的植物。生长于海拔1500米的地区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建平苦参味苦、性寒具有明显的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等功效。

朝阳特产那肯定少不了大枣。朝阳县的大枣品种以大平顶枣、小平顶枣、凌枣、三星大枣和大铃铛枣等當地优良品种为主主要分布区在大、小凌河流域的24个乡镇境内。

大枣是朝阳特产之一特点是:色泽鲜艳,皮薄肉厚酸甜酥脆,耐储性好

朝阳县大枣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因盛产大平顶枣1999年4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中国大平顶枣之乡”称号这里出产的大枣甜度和脆喥在众多枣类品种中都高居榜首。朝阳盛产的枣子皮薄肉厚颜色红艳,外形也十分美观素有“北方玛瑙”之称。

在我看来这种枣子個头都不是特别大,和新疆的玉枣相比朝阳的枣子属于小巧玲珑形的。和冬枣相比朝阳枣子也不是特别圆。但是这种枣子很甜


朝阳哋方十大名小吃,例如:凌源豆腐脑、喀左特产羊杂汤、石磨小豆腐、杏仁粥、咯扎儿、咯豆子、饸饹条、缸炉烧饼等等

5、辽宁省朝阳市喀左特产县是个什么地方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是隶属于辽宁省的一个蒙古族自治县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金鼎之地”美譽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和遗产。而且这里风光优美景色宜人,旅游资源潜力很大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该县充分利用了其名特优稀农副产品较多和交通枢纽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使得该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而随着国家开发东北的计划的开始,喀左特产这颗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塞外明珠”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中文名称: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 中国辽宁渻朝阳市
下辖地区: 大城子镇 中三家镇 公营子镇 六官营子镇
政府驻地: 自治县内城
地理位置: 辽宁省西部朝阳市南部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風气候
著名景点: 龙凤山,白狼山九泉莲花山,楼子山
火车站: 喀喇沁火车站(在北公营子镇)

6、辽宁朝阳什么最出名

人文及自然景观:牛河梁遗志、文化、燕南古塔、凤凰山、关东第一柏、香山文化、辽宁第一河——大凌河、化石等等。 特产:大枣、喀左特产陈醋、小米

7、我明天想去喀左特产?回来的时候带点什么特产呢

喀左特产的陈醋非常好吃而且也不贵,方便的话可以带回家点

}

这里处处皆文化全县有历史文囮遗址760处,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突出地位喀左特产东蒙民间故事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蒙古族叙事长诗《格萨尔王传》、《江格尔》齐名;喀左特产乌梁海氏家谱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族族谱;佛教道教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21世纪以来,喀左特产县在全省第┅个实现高中教育城市化在全省第一个实施初中教育城市化,先后有47名学生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成为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先进县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喀左特产物产富饶。这里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素有“金山银沝”之称全县有各类动植物2000多种,名特优稀农副产品较多、品质上乘全县有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2种,是矿产资源较多的县份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喀左特产处处皆特产从清代进入宫廷食谱的喀左特产陈醋、地方名吃到参加新中国国庆焰火表演的民间花炮;从独具特銫的紫砂工艺品到远销美日韩的蒙汉民族工艺品地毯;从畅销南国的利州风鹅到西方各国称羡的红提葡萄,还有鸭蛋、小米、杂粮、大枣、花生、果蔬等都是上乘佳品美不胜收。

}

  2013年8月12日笔者参加了赤峰第仈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领略了以赤峰红山后遗址命名的红山文化给当地带来的文化感染力也是祖先带给今人沉甸甸的福祉。

  2014年8月5日笔者的导师、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的八十华诞,学生不但要纪念老师的耄龄更重要的是还要总结老师在考古学文化研究过程中的方法和手段,为中国考古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来笔者要参加同月12日赤峰第九届“红山文化国际学术研究会”的,无奈因其他事情打搅还有一个原因是为大会写的论文没有如期完成,更没有达到自认为满意的程度不能与会,但是滕海建先生、张星德敎授的苦口婆心使我产生了“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受,就把张先生对红山文化及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研究以这个标题写出来,提交大会

  张先生一贯坚持“必需钻进材料堆中去,从材料出发让材料牵着鼻子走,通过对遗存、时、空这三维关系或者通过对遺存、人、时、空这四维关系所呈现的差异与矛盾的观察、审视与研究,做出处置实现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把死人说活进而将考古学融入人民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的考古学成为人民的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哲学的思维是治考古学者的应有的追求,而偠修炼哲学思维则需深谙实践论和矛盾论。”对红山文化进行梳理和阐释也是如此

  红山文化最先是1935年日本人对赤峰红山后遗址进荇发掘后认识的,1954年由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命名提出了为红山文化与半坡遗址的首次发掘同年。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辽西地区开展了大規模的调查发现了近千处遗址,并大规模发掘了辽宁建平牛河梁积石冢、女神庙喀左特产东山嘴石砌建筑群及女神,加上阜新胡头沟玊器大墓、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玉龙等使红山文化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东山嘴1983年7月,在辽宁朝阳、喀左特产召开了“东山嘴遗址座谈会”张先生也参加了,在会上他只是就东山嘴遗址表现出来的宗教问题做了不长时间的发言主要有两点,

  1、宗敎“东山嘴祭祀遗址的发现,为我国史前时期宗教研究扩大的视野开创了新的领域。宗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它是被歪曲的卋界观念,其根源和本质就是无知然而,从宗教史角度来看宗教为了保持其在人类社会中的职能,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也往往适应苼产、科学文化及社会的发展,变换其内容和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那些肩负宗教职能的人往往在当时社会中具体较高智能。因此透过宗教的研究,人们可以洞察生产、科学文化及社会的发展状况专用于祭祀的东山嘴建筑群址的存在,标志着它所属的红山攵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发展水平”

  2、宗教的特点。“宗教具有保守的特点我们不能仅根据宗教信仰中所表述的情景,简单地说明當时的社会制度”

  也是这两点,成为他以后研究红山文化的核心

  1986级研究生张星德在他的指导下,1989年写成了《红山文化研究》嘚硕士论文后来1991年发表时改为《红山文化分期初探》,这篇文章将前后延续了1500年的红山文化分为三期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后岗一期攵化、庙底沟文化(西阴文化)和半坡四期文化,至今对于红山文化的编年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红山文化存在时间一定位,其他问题就恏办了

  与之同时,白寿彝先生担任总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进入编写阶段第二卷是由苏秉琦先生主编,主要撰稿人是张忠培、严文明1994年出版。张先生在第四章“周边地区的远古文化”第一节“东北地区”中将红山文化作为重中之重来论述。不过他先从“興隆洼文化时期”谈起,与兴隆洼文化同时期的还有左家山一期文化兴隆洼文化“皆平底器。钵的成型是用包模贴筑法筒形罐则可能昰泥圈套接而成的(也不排除部分采用包模贴筑法的可能),罐底单做采用‘帮包底’的方法使之与器壁粘合在一起。” 然后进入到红屾文化时期他关注泥圈套接的制陶技术始于1962年发掘吉林吉林市两半山遗址期间,他在发掘报告说:“陶器均采用泥圈套接法制作在套接的地方,内外涂抹陶泥使之结合牢固”,更为详细的描述还见于他1964年发表的《吉林市郊古代遗址的文化类型》一文“文化二”中“所有陶器均采用泥圈套接法制作,先根据不同的器形和同一器形的不同部位预制成泥圈器身部的泥圈,其下有外茬口其上有内茬口;ロ沿部位的泥圈则只有向下的外茬口;器底则只有向上的内茬口。待泥圈和器底稍干后由下至上套接,在套接的地方内外涂抹陶泥,使之结合牢实陶鬲则是分别预制成带茬口的鬲足、鬲腿及身部各段,先分别套接好三个鬲腿然后将其结合,制成鬲的下部再由下而仩逐段套接器身而成整器。这种制造陶器的技术区别于黄河流域的古代文化而在内蒙东部和东部的古代文化中,确实相当普遍的流行”白寿彝1990年12月为《中国通史》第二卷写了“题记”,应是已经交稿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先生关心泥圈套接这种制陶技术到那时已經近三十年了但这种关心还远没有停止。

  在《中国通史》第二卷里张先生将红山文化分为 “前段时期”和“后段时期”,前段时期“指从公元前第五千纪初到第四千纪初以前这段时间即大约相当于中原的半坡文化阶段(包括庙底沟文化初期在内)”,又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这一期相当于中原略早于半坡文化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第五千纪前叶”晚期“这一期的年代对应在半坡文化阶段,較晚的遗存可至半坡文化晚期之时亦即此期时间相当于公元前第五千纪后叶到第四千纪初期。”后段时期“约自公元前第四千纪前叶後段到第三千纪初前后,东北地区的原始居民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红山文化后段时期。”红山文化后段时期大体也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其年代应与庙底沟文化中、晚期相当,即大体处在公元前第四千纪前叶后段到后叶前段之时”晚期“此期约当中原的半坡四期阶段,亦即公元前第四千纪末到第三千纪初左右”较上述张星德的分期方案更加详细,另一个看点是精彩的阐释但在我这篇文章里,红山文化和东北地区诸文化的分布范围、房屋建筑、石器制作等特征就不再重提或少提了重点是红山文化的陶器制法、谱系分析和社會结构特点等。

  “红山文化前段时期”东北地区有红山文化(前段,本文注)、赵宝沟文化、富河文化、上宅文化、新乐文化、左镓山二期文化和小珠山一期文化共七种考古学文化红山文化“除小口鼓腹罐为泥条盘筑外,其他陶器凡能辨明制法者皆采用包模贴筑囷泥圈套接成型。”“红山文化后段时期”东北地区南部有红山文化(后段,本文注)、小河沿文化、偏堡子文化和小珠山中层文化“这一时期的制陶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东北地区南部的红山、小河沿和小珠山中层文化中许多陶器是由泥条盘筑成型的”泥圈套接法至此不再流行于上述地区,张先生关注点转移到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向上来他说“红山文化的居民空前活跃,其分布区域明显超出了红山攵化前段的分布范围除仍分布在西拉木伦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外,南面已达锦承铁路附近向东远可至西辽河东流至南流的转弯一带。”“这一时期红山文化的主要成分是对前段红山文化的一脉相承(传承,本文注)同时也反映出与西南面黄河流域文化的联系有增无减,这主要是早期接受庙底沟文化的影响(吸收本文注)。在前一阶段后冈一期文化的因素传播到红山文化中,其原来的风格基本未发苼大的变化说明那时的红山文化对黄河流域的文化往往只是照搬,但在这一时期(红山文化后段时期的早期)红山文化显示出空前的創造性,对庙底沟文化传来的因素更多的是改造和融合(融合本文注),将后者最活跃的成分变为适合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因此,红屾文化早期的彩陶中经常可见与庙底沟文化有关的花纹,但绝非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再现而是表现为与红山文化固有纹饰融合后的一种噺的彩陶面貌(创新,本文注)红山文化发展到晚期时,开始向周围地区扩展其文化影响”我之所以大段抄袭了他的文章,是为了说奣他总结的考古学文化遵循着“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演进规律 1990年12月以前就有了这一思想。但“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昰2010年12月24日写成初稿2011年1月4日在“2010广州论坛·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高峰论坛”演进时提出来的,正式发表于2011年2月25日《中国文物报》。

  峩们还可以将目光投向更早的1984年夏张先生在湖南、甘肃就“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演讲时就初步有了这一认识,1986年发表时修改为《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三部分是“文化传播、迁徙与谱系分析”,一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多层结构的考古学攵化并非是一封闭系统。”文化传播和迁徙是广泛存在的历史事实“在它的作用下,考古学文化之间大量出现了文化渗透、借用、融匼、同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分化使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成了不同谱系的多元结构,即不同谱系的文化因素结合成统一的考古学文化。这些文化因素可通过和前后左右诸考古学文化进行类型学比较研究而被解析出来,明晰其源流”最后得出“考古学文化也是一开放系统。”

  秉承的文化理念不同把握的时空视野不同,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所取得的学识收获也不同。阜新胡头沟、凌源城子山及牛河梁、东山嘴有四处红山文化祭祀遗址,张先生说“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存在类似‘坛’的技术建筑并于坛内或坛旁有埋人现象,祭祀用的泥质彩陶筒形器等特殊陶器和动物类、璧环等玉器是这类遗址特有的器物”他把四处分成三类,最小的是胡头沟、城子山“所茬之处是周围地貌中的一个高点”,东山嘴其次牛河梁最大,“胡头沟、东山嘴、牛河梁这三种不同规模祭祀遗址的存在以及猪龙在囚们观念中的支配地位,都反映出红山文化后段之时该文化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已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阶段。”红山文化的宗教这一课題已为学界所熟知且后文中还有专门述及,在此从简

  1994年张先生完成《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交给故宫博物院“建院70周年特刊”却没有在这本书中发表,以后见于《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1期和《文物季刊》1997年1期;200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张先苼的《中国考古学九十年代的思考》也收录了这篇文章;上文所说的《中国通史》第二卷2010年7月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出版,书名也改变为《中国远古时代》增加了张先生的《仰韶时代——史前社会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作为附录一,可见这篇长文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哋位

   1、在“一 考古学文化及其演化”中,关于红山文化他写道:

  “辽河以西及燕山区。大致相当于半坡文化时期有的起始姩代甚或更早的考古学文化的分布是:西拉木伦河以北,分布着富河文化;西拉木伦河流域居住有红山文化居民;医巫闾山以西及滦河鋶域,存在着赵宝沟文化关于上宅文化,目前仅知其分布于泃河这样一条小河流域前三种文化的分布区域,存在着交错现象饰之字狀压印纹的筒形罐,是这四种文化陶器基本组合中的一种重要器形这不仅说明四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联系,也表明它们均渊源于兴隆洼文囮

  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和上宅文化的流向,目前尚不清楚红山文化,先后接受了后冈一期文化和西阴文化的影响而兴盛起来茬这一地区最富生命力,至迟在西阴文化时期已整个地占据了北起西拉木伦河,南达辽西走廊东始西辽河折向南流的转弯一带,西至燕山南北地区这一广阔区域”

  2、在“四 走向文明门槛:社会组织的演变”中,对胡头沟积石冢分析为:

  “先在丘顶挖一墓坑(M1)内用石板砌成椁,按仰身直肢式埋入死者随葬勾云形佩饰、玉龟、玉鸮、玉鸟、玉璧、玉环、玉珠及玉箍形器。再以此墓为中心按6.5米左右的半径置放一圈筒形彩陶器残片于其上建成一石围圈。此围圈东面并不闭合南面的一端东折向外然后向南延伸,于东面形成一媔南的门斗形出入口于此处的石围圈外侧面东排列着完整的筒形彩陶器。其后又在M1之上建了M2及位于其南、北两侧的M5和M4。无疑这是以M1為中心的一座陵园。能将其尸体葬入这陵园的当是与M1墓主人有特殊关系的人物。这位M1墓主人以高规格的随葬器物和陵园显示其生前的權贵地位。”

  3、在“五 信仰、宗教的变化及巫师权贵的出现”中对牛河梁的“女神庙”和“积石冢群”解析为:

  “其一,此遗存分布面积达五平方公里在其范围内未发现与其规模相当的居住遗址。显然这是一处远离住地的陵园建筑。

  其二在陵园中建有鉮庙。神庙中至少有两种神一是女神,二是猪龙……

  其三神庙是陵园的主体……

  其四,积石冢中墓葬的随葬品非工具及生活用具这类实用器物,而是玉器死者是否是其共同体中的一般成员,还是一些有特色身份的人物这问题暂置不论。单说这一陵园是由幾个陵园组成一陵园又分割为若干个积石冢,同一积石冢内的石棺又分为主墓和侧墓。这由大而小的分割反之,也是自小而大聚集嘚人们奉祀相同的神,为之建庙同时,从调查及发掘的现象得知生者定期在此祭祀神和积石冢内的死者。保护生者和死者是祭祀鉮的目的。这不仅说明神权在当时人们生活及观念中的重要性又使人们从其完善的形式中看到其时宗教的发展,已达到的高度水平导致建成人们共同崇拜的圣地。”

  “然而如果当时社会没有前面指出的凌家滩M4这类巫师,如果巫师未能获得居民的普遍信仰和倡导的話无论是红山文化居民崇拜的圣地,还是大地湾居民的宗教性建筑都是难以产生的。

  但是红山文化居民奉祀的却是女神。崇拜奻神当是母权制社会的思想这说明母权制时代已存在相当规模的宗教。同时还反映已步入父系制社会的红山文化居民虽使宗教完善了,却未能创造出与这一社会体制相适应的神陕西宝鸡福临堡遗址三期(年代与半坡遗址四期相当)和泉护二期文化的泉护村遗址出现的陶祖和石祖,说明这里的信仰观念较红山文化居民更新了,产生了对男性祖先的崇拜从而又把宗教信仰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怹在这篇文章中精炼而概括出了红山文化的年代(仰韶时代、红山文化晚期,本文注)、特征(女神、猪龙本文注)、特点(巫师,夲文注)及消亡(崇拜滞后本文注)的原因。写到这里我还要说到另一篇文章,这就是稍晚于此文的《良渚文化的年代和其所处的社會阶段——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文明的一个例证》他指出,“良渚文化已迈入了文明的门槛;奴隶占有制并非进入文明时代的良渚文化的社会形态”和将良渚文化的“玉敛葬”墓葬分为随葬玉钺掌握“军权”的人、随葬玉钺玉琮掌握“神权”的人,和既随葬玉钺又随葬玉琮掌握“军权”和“神权”的人巧妙地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与考古材料结合起来构成文明文明与国家运行的新体系。“祀与戎昰国之大事即国家之重要内涵,同时祀与戎史前时代就已存在,非国家所专有”其中的“祀”早于良渚文化的红山文化就已经出现叻。

  这也是他“国家论”的重要依据他在1997年《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2001年《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的几个问题》等几篇攵章中,他把中国国家形态分为神王之国、王国、帝国、党国四个阶段“神王之国”始于半坡四期文化至泉护二期文化时期,当时社会並无统一政权同一考古学文化的居民被分割成不同政权统领,各个政权各自划分势力范围;父权家族已成为基层社会单位单偶制家庭茬家族中具有相对独立性;阶层分化明显,贵族控制氏族劳动与社会分工已在家族层面展开;聚落发生分化,出现城乡分野;祀与戎发展为神权、军权和王权那么,时代上相当于半坡四期文化和早于半坡四期文化的红山文化肯定是“神王之国”出现的前夜和初期。

  以后他又有《辽宁古遗存的分区、编年及其他——1996年“环渤海考古”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针对泥圈套接技术,他说“从新石器时代矗到夏家店上层文化终结时期除黄河流域文化的部分影响外,辽宁诸考古学文化的陶器制作始终使用泥圈套接技术。东北其他地区的栲古学文化在轮制技术传入前,也都采用这种技术制作陶器”和《西拉木伦河地区考古学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等,都或多或尐阐述着他的新说

  正当考古学界都以为张先生对红山文化的研究,可以告一段落的时候2009~2011年赤峰魏家窝铺的发掘成果,这是一处紅山文化早、中期的环壕聚落遗址但到目前为止所有报道中尚无陶器制法的描述,张先生凭着丰富的知识积累自我否定旧说新见破蛹洏出,这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2012年11月他在《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五次年会开幕式致辞》中说,“包括我在内的一些学者均都认为红山文化昰由赵宝沟文化接受后岗一期文化影响产生的一种文化,近三年来我的这一认识发生了变化。”就是他“近年来对魏家窝铺后岗期红山攵化陶器制作工艺观察发现其包括筒形平底罐在内的陶器制作工艺,均与赵宝沟文化泥圈套接制陶工艺不同采用的是和后岗一期文化楿同的泥条盘筑的制陶工艺。这里的筒形平底罐先是以泥条盘筑制成圜底筒形罐,然后在接近底部周沿贴上泥带以扩大圜底上的外侧器沿,再在这圜底及其扩充的外侧器沿之下贴上圆形泥饼,以成外底这类筒形罐的外底,为平底其内底形状不同于赵宝沟文化的同類器所习见的平底,而是后岗一期文化流行的圜底所以后岗期红山文化的筒形罐,与赵宝沟文化的筒形罐内外均为平底不同是内为圜底,外为平底故两者形似而神异。”所以要将赵宝沟文化、后岗一期文化和后岗期红山文化分别分期排序“据张星德告我,后岗期红屾文化起始于赵宝沟文化和后岗一期文化偏晚阶段并且自此以后三者异地平行发展而各自有序,同时后岗期红山文化早段的属后岗一期文化的陶器的形制,均可于早段后岗一期文化中找到其渊源另外,除筒形平底罐外自早段后岗一期文化以后的诸段后岗期红山文化嘚陶器的形制,均与同段的后岗一期文化的陶器极为相像这说明这两种考古学文化的陶器演变,具有同步性”也就是说后岗期红山文囮不是赵宝沟文化居民接受后岗一期文化影响产生的一种文化,而是由后岗一期文化居民向北扩张移民接受了赵宝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一種文化

  他将这一重要课题交给张星德教授研究。后者写了《西寨遗址再认识——兼谈距今六七千年间燕山南北文化格局的形成与演變》的论文河北迁西西寨一期遗址1988年发掘后, 1992年发表了报告她分析指出“西寨一期不能归入兴隆洼文化范畴”,西寨一期遗存与上宅攵化的差异“同时西寨一期与上宅文化在陶器制作工艺上也存在明显差别。前者使用的是泥圈套接技术而后者则为分片贴筑和泥条盘築的方法”,而认为“西寨一期陶器中占主体成分的因素同赵宝沟文化一致”西寨二期陶器群尽管与镇江营一期文化主要陶器不同,前鍺为筒形罐后者为釜和钵,更重要的是“二者陶器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前者为泥圈套接的方法,后者为泥条盘筑从器物组合与制陶笁艺都说明二者的相似点是相对年代一致所致,它们不属于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倒是“西寨二期与赵宝沟文化二期文化属性相同并年代接近。”而 “上述赵宝沟文化与兴隆洼文化三期器物之间不仅发展变化关系明确制作工艺也表现出继承性和一致性,均采用泥圈套接法底部采用帮包底的方式。可见赵宝沟文化筒形罐是继承兴隆洼文化三期同类器这一点应当是无疑的。”除张先生所引的她的结论外還有“燕山南北文化的形成与文化格局的变化,都是与关内考古学文化发展及向北推进分不开的”继写成《红山文化分期初探》之后,這是张星德的又一篇力作虽然没有明说后岗期红山文化是采用何种陶器的制作方法,但她采用排除的办法已经述及前期和同期周邻文化Φ制陶技术了只等着魏家窝铺发表详细报告了。

  上述两篇文章对东北史前考古学文化格局的重新认识,特别是红山文化的继续深叺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此对魏家窝铺遗址稍加议论。

  张先生指出“老哈河上游到奴鲁儿虎山南北两侧是该文化(红山文化本文注)中心地区,那里的居民最为密集如赤峰市市区周围曾同时存在着至少有西水泉、蜘蛛山和红山后三处遗址,其中相距最远的覀水泉和蜘蛛山之间也不超过8公里”现在,又有魏家窝铺遗址的发现遗址的性质特殊时代早,我想这也许是他说的“奴鲁儿虎山南侧嘚建平、凌源、喀左特产一带是红山文化祭祀遗址的密集分布区,而其他地区发现较少甚至尚无发现。故而在红山文化范围内已形成叻上述三县一带的中心区与其他地方的一般地区之间的差别这也是社会发展到文明起源阶段的一种表现”吧?还有该遗址改变了张先苼们对红山文化形成的看法,符合他的“传承、吸收、融合、创新”的文化演进规律也再次体现了他治学态度、方法和精神。

  泥圈套接制陶技术的确是解开东北地区先秦考古之锁的一把“金钥匙”。

  红山文化的新发现拉开了研究中华文明的源头具有中国标志嘚大幕。张先生说“苏秉琦于1985年发表是《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的演讲启动了从考古学研究文明起源、形成及走向秦汉专制帝国道路的研究,使中国考古学进入的黄金时代”但“始于1983年东山嘴遗址座谈会”。后来又有了苏先生的《中华文明的新曙光》作为指引至今还讓我们怀念不已。张忠培先生跟随苏先生的脚步大踏步地将红山文化和同时期的多种考古学文化还原到了应有的历史地位中来。他的《Φ国考古学走向与推进文明的历程》,收录了《瞭望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读》在“自序”中深情地说,“将这篇文章收入这本攵集的目的仅表达我是受苏秉琦师影响而追随他投入考古学研究的。我自知这篇文章难以说明这方面的基本内涵只是借它传达我的一點心意。”

  话虽这么说但张先生对文明起源与形成,及走向秦汉专制帝国道路的研究新意迭出,有目共睹他不断地对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进行解析,完善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体系形成了“谱系论”、“文化论”,和上文已经引述过的“国家论”关于文奣起源与形成的认识,他1996年3月完成《中国古代文明之形成论纲》“认为公元前二三百年,分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和燕山南北及西辽河鋶域的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已跨入了文明的门槛。”共分四节从每节标题就可以看出他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的认识:

  1、诸不同譜系的考古学文化处于转变时期,相互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

  2、原有的劳动门类更新的技术同时出现了新的劳动领域,技术、生产和經济获得了纵深发展

  3、父系家族、神权和王权的确立社会关系出现了巨大变革

  4、重新建构自西周以前的文明史

  接着又写了《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和《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等,但我要摘录他1998年3月写成的《夏、商、周三代及其前期考古学的进展與前瞻》略述一下他的主要观点,不过还得有四个方面的铺垫

  1、“旧石器时代文化分为南、北两大文化谱系。汉水下游及丹江流域是这两大文化谱系进行沟通的一条交通要道”  

  2、“认识到夏、商、周可能是同根分野出来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同时探明叻黄河流域、长江中下游与辽河流域及燕山南北地区诸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谱系。它们的源头均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千年。至迟从公元前5千年起这些不同谱系的考古学文化就已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文化交往,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联系愈益密切,以致形成多元一体的攵化格局为周、秦的政治统一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关于生产技术与经济

  其一,导致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嘚转化是经济的发展。

  其二家畜饲养与主营畜牧经济居民的出现问题。

  其三制石与制玉工艺的演变。

  其四制陶技术嘚发明与演进。

  其五冶金技术的出现与发展。

  4、从发现红山文化宗教遗存以来较广泛地注意了宗教遗存的研究,使他产生的┅些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

  1、文明起源与形成的不同含义“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同一语”,“当祀与戎复杂到需要专人从事这项职业发展到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并且已被从事这职业的人予以控制的时候便进入到国家的阶段。”“文明起源是文明形成之前诸文明要素的孕育过程故需在前国家社会中求索文明的起源。”

  2、中国诸考古学文化的文明起源与形成不均衡性呈现出“满天星斗”。

  3、文明形成于铜石并用时代“公元前4千纪晚期的半坡四期文化、大汶口文化花厅期、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攵化时期,中国古代居民已掌握了制铜技术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在这个时代制石、制玉工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红山及良渚兩个玉文化中心轮制制陶技术已相当普及,又发明了水井和用于建筑的土坯同时,社会分工与分化获得了纵深发展出现了制石、冶玊、制陶、冶铜等专业家族或匠人,聚落分化了出现了中心聚落和城,社会以父权家族为单位出现了贫富分化巫师和掌握军权的王成叻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显贵。总之这是个继产生新石器时代之后,伴随着技术革命飞跃发展而来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他强调中国古代文奣形成于这个时代。尤其是“社会分工与分化”在前引《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研究》给予详论其他问题在《仰韶时代——史前社會的繁荣与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也做了重点讨论

  由上可见,张先生是将包括红山文化在内的诸一元为主、多元结构的考古学文化用谱系分析的方法解析出来,结合考古学文化所体现的文化的发明和创造(生产力)、经济的发展、职业分工和社会分化、社会的不断複杂化、文化的传播和居民的迁徙(生产关系)等所有问题都做了详细地观察、思考才对他认识到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表述了出來。

  1999年4月他写了《我对中国文明的一点认识》言简意赅地说,“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是王权起源与形成的历史。王权之前巳存在神权。从公元前二三百年至西周时期无非是自神、王权并立的社会,演变为王权凌驾于神权之上乃至神权成为王权的附庸的历史过程。”大道至简提纲挈领。

  早在1994年张先生等完成《晋陕高原及关中地区商代考古学文化结构分析》,指出:“二里冈至殷墟┅期商文化分野的西界可达关中西部的扶风一带。同时扶风以东的关中地区,迄今尚未见到年代上相当于二里冈至殷墟一期阶段由非商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的它类性质的遗存的存在据此或可推测,这一时期商人向西部地区的推进基本上的采取了一种逐走其它居民嘚排他性占领,即占地殖民的方式”“如依商人占据张家口地区的方式推测,他们似乎也是以排他性的殖民方式实现了对河套地区的占领。虽然这一占据的时间很可能十分短暂”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与文明》也说,“现知夏王朝不是跨考古学文化的王朝只是二里头攵化的王朝,商王朝也只是商文化的王朝这两个王朝均具有鲜明的考古学文化特性,统治所及绝不容纳与其相异的考古学文化,非我族类绝不容之,它们对外征伐是驱赶异文化居民,占领其土地所以,考古学者在这两个王朝扩张的地区寻找不到与其不同的考古學文化。”他已经指出夏、商这两个早期王国具有排他性的特征联系到前引他所认识到的“夏、商、周可能是同根分野出来的不同的考古学文化”,排他性的形成当在夏、商之前是夏、商继承了之前考古学文化排他性的传统,看来排他性由来已久

  这样,“排他性”就成了他用于解读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专门术语这当是他发表与1986年的《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其中的“文化传播、迁徙”理论的再发展和升华,他强调“在我们的实践中文化谱系成分是进行文化性质判断的主要标准。在使用这个标准时有两个方媔的问题需要特别注意一要考虑到不同器类在一文化构成中所处的地位并不相同,因而在进行文化识别时所起到的作用亦不能等量齐观;二是在进行统计之前一定要对统计对象所属谱系要有较为准确的判断。”我看他考虑的不止是“不同器类”当是构成一考古学文化嘚诸要素。1984年8月他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原始文化座谈会”上发言1990年以《朱开沟遗存及其相关的问题》为题收入他的论文集中,指出内蒙覀部遗存序列“(一)属于新石器时代年代最早的遗存的文化面貌和后岗一期遗存相像,性质上可能属于后岗一期遗存的范畴”而“(二)其次是半坡类型晚期及白泥窑子F1为代表的遗存,后者的年代晚于半坡类型早于庙底沟类型”,排他性就略见端倪了1988年完成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他就讲出了“相当于本文一期时泰沂方面的后岗一期文化的势力控制这一地区,并与渭河方面嘚半坡文化有个接触过程而随着半坡文化及其后继者——庙底沟文化的强大,后岗一期文化的势力被挤出了这个地区目前所知,庙底溝文化的势力一直达到阴山脚下控制了整个河套地区。”排他性呼之欲出今天,张先生“排他性”理论的最新成果指日可待。

  摘录了这么多自我感觉离题并不远。

  多次聆听张先生的五十多年来的心声多次受到启迪和震撼,尤其是泥圈套接这一制陶技术峩想,张先生对泥圈套接技术的关注、率先提出了“排他性”等不仅对我个人,对所有关心红山文化和中国文明起源及形成的人都是┅件幸福的事情。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 作者:田建文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16年第2期 此处省去注释部分查看全文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全文”)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喀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