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12个月,一年每个月的天数数都是全年天数的12分1对还是错

一年365天,又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种历法最早
&一年365天,又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如此周而复始,连续不断。它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种历法最早是由谁发明的?又是如何发明的?它的发明对后世历法有何影响?
&如今世界通行的公历就是一种阳历,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闰,每满百年少闰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闰,即每四百年中有97个闰年。公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与回归年只有26秒之差,要累积3300年才差一日。&
现行公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历,是我们大家最熟悉的一种阳历。这部历法浸透了人类几千年间所创造的文明,是古罗马人向埃及人学得,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和基督教的兴起而传播于世界各地。&
&公历最早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阳历。尼罗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于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的需要,产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和太阳历。七千年前,他们观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之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就以这一天作为一年的开始,推算起来,这一天是7月19日。
最初一年定为360天,后来改为365天。这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太阳历。后来他们又根据尼罗河泛滥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把一年分为三季,叫做洪水季、冬季和夏季。每季4个月,每月30天,每月里10天一大周,五天一小周。全年12个月,另加5天在年尾,为年终祭祀日。&
&这种以365天为一年的历年,是由于观测天狼星定出来的,叫天狼星年。
它和回归年相差约0.25天,因而在日历上每年的开始时间越来越早,经过1461个历年,各个日期再次与原来的季节吻合,以后又逐渐脱离。看起来,天狼星年好象在回归年周期左右徘徊,因而又叫它为徘徊年、游移年,1461年的循环周期被称为天狼周期。&
&后来,埃及人通过天文观测,发现年的真正周期是365.25日,但僧侣们为了使埃及的节日能与祭神会同时举行,以维护宗教的“神圣”地位,宁愿保持游移年。后来出土了一块石碑,上面有用埃及文和希腊文所写的碑文,记载了欧吉德皇帝在公元前238年发布的一道命令:
每经过四年,在第四年的年末五天祭祀日之后、下一年元旦之前,再加一天,并在这天举行欧吉德皇帝的节日庆祝会,以便让大家记住。欧吉德皇帝校正了以前历法的缺陷,这增加一天的年叫定年,其它年叫不定年。&
&古罗马人使用的历法经历了从太阴历到阴阳历、阳历的发展过程。罗马古时是意大利的一个小村,罗马人先是统一了意大利,而后又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最早,古罗马历全年10个月,有的历月30天,有的历月29天(这十分类似太阴历),还有7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罗马城第一个国王罗慕洛时期,各月有了名称,还排了次序。全年10个月,有的月30天,有的月31天,共304天,另外60几天是年末休息日。以罗马城建立的那一年,即公元前753年作为元年,这就是罗马纪元。某些欧洲历史学家直到17世纪末还使用这个纪年来记载历史事件。&
&第二个国王努马,参照希腊历法进行了改革,增加了第十一月和第十二月,同时调整各月的天数,改为1、3、5、8四个月每月31天,2、4、6、7、9、10、11七个月每月29天,
12月最短,只有28天。根据那时罗马的习惯,双数不吉祥,于是就在这个月里处决一年中所有的死刑犯。这样,历年为355天,比回归年少10多天。
为了纠正日期与季节逐年脱离的偏差,就在每四年中增加两个补充月,第一个补充月22天,加在第二年里,另一个23天加在第四年里,所增加的天数放在第十二月的24日与25日之间。这实际上就是阴阳历了,历年平均长度为366.25天,同时用增加或减少补充月的办法来补救历法与天时不和的缺点。但这样却更增加了混乱:月份随意流转。比如,掌管历法的大祭司长在自己的朋友执政的年份,就硬插进一个月,而当是仇人执政,就减少补充月,来缩短其任期。民间契约的执行也受到影响,祭祀节与斋戒日都在逐渐移动,本该夏天的收获节竟跑到了冬天举行。&
&当儒略·凯撒第三次任执政官时,指定以埃及天文学家索西琴尼为首的一批天文学家制定新历,这就是儒略历。&
&儒略历的主要内容是:每隔三年设一闰年,平年365天,闰年366天,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以原先的第十一月1日为一年的开始,这样,罗马执政官上任时就恰值元旦。
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第1、3、5、7、9、11月是大月,大月每月31天。第4、6、8、10、12月为小月,小月每月30天。第二月(即原先的第十二月)在平年是29天,闰年30天,虽然月序不同于改历前,可是仍然保留着原来的特点,是一年中最短的月份。&
&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
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西方历法从儒略历实施开始,终于走上正轨。滑稽的是,那些颁发历书的祭司们,有本事从乌鸦的争斗预卜吉凶,却把改历命令中的“每隔三年设一闰年”误解为“每三年设一闰年”。这个错误直到公元前9年才由奥古斯都下令改正过来。&
&奥古斯都是神圣、庄严、崇高的意思。在古罗马,这个尊号过去只是在举行宗教仪式上才授予的。在公元前27年,元老院把它授给了屋大维。他是儒略·凯撒姐姐的儿子,是凯撒遗嘱的第一继承人。&
&想当年,伟大的凯撒大帝南征北战,东讨西伐,雄才大略,不可一世,后来更成为事实上的独裁者。树大招风,遭到许多人嫉妒。公元前44年,当凯撒意图公开称帝时,却在元老院的议事厅遭到刺杀。此时屋大维还不满20岁,但他却颇具智力和手腕,逐渐积蓄力量,到公元前30年,击败所有对手,成了罗马“第一公民”。屋大维实际上就是唯一具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他结束了罗马共和时期。因此,历史上把从公元前27年开始的罗马,称为罗马帝国。&
&当奥古斯都准备改正闰年错误时,已经多闰了三次,于是他下令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停止闰年,即公元前5年、公元前1年和公元4年仍是平年,以后又恢复为每四年一闰了。
为了纪念他的这一功绩,罗马元老院通过决议,把儒略历的第八月改称为“Augustus”,即奥古斯都月,因为他在这个月里曾取得过巨大的军事胜利。但这个月是小月,未免有点逊色,何况罗马人以单数为吉,而30天却是个双数,于是就从2月份拿出一天,加到奥古斯都月里,8月就31天了,可怜的2月在平年只有28天,碰上四年一次的闰年也不过29天。7、8、9月连续三个月都是大月,看起来很不顺眼,使用也不方便,
就把9月改为30天,10月为31天,11月为30天,12月为31天。这样,大小月相间的规律破坏了,一直到两千年后的今天还受到影响。&
&奥古斯都修改过的历法格式与现行公历一模一样了,但它的纪元,即计算年代的起算点还不是公元元年,它的闰年方法与现行公历还不完全一致。这两点差别与基督教的起源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基督”一词是古希腊语的译音,意为“救世主”。传说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作为救世主,许诺穷人死后升入天堂,而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由于拨动了社会下层人民的心弦,基督教逐渐传播开来,引起罗马统治者不安,在提庇留皇帝时代,罗马派驻犹太的总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但是第三天,耶稣从坟墓中复活过来,并升了天,他将来还要对所有的死人、活人施行末日审判。后来,基督教徒把这些传说和耶稣言行记录下来,编写了《新约圣经》。&
&早期的基督教,因为打破了罗马帝国的神权统治,而多次遭到镇压。后来,罗马帝国日渐衰落,奴隶制日趋瓦解,原来的社会上层分子在彷徨中纷纷加入基督教,并逐步控制了它,努力寻求统治者对教会的支持。统治者对教会转而采取怀柔政策,到四世纪末,罗马帝国终于宣布基督教为其国教。&
&公历的纪元,就是从“耶稣降生”的那年算起的。这与基督教的兴盛密切相关。&
&此后,儒略历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历法,
于是人们把3月21日固定为春分日,却带来了未曾料想到的麻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觉,真正的春分不再与当时的日历一致,这个昼夜相等的日期越来越早,到16世纪末已提前到3月11日了。
春分逐渐提前,是由于儒略历并非最精确的历法,它的历年平均长度等于365.25日,还是比回归年长了11分14秒,这个差数虽然不大,但累积下去,128年就差一天,400年就差三天多。&
&为了不违背宗教会议的规定,满足教会对历法的要求,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设立了改革历法的专门委员会,比较了各种方案后,
决定采用意大利医生利里奥的方案,在400年中去掉儒略历多出的三个闰年。&
&日,格里高利颁发了改历命令,内容是:&
&一、日后的一天是10月15日,而不是10月5日,但星期序号仍然连续计算,10月4日是星期四,第二天10月15日是星期五。这样,就把从公元325年以来积累的老账一笔勾销了。&
&二、为避免以后再发生春分飘离的现象,改闰年方法为:
凡公元年数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但当公元年数后边是带两个“0”的“世纪年”时,必须能被400整除的年才是闰年。&
&格里高利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365日5时49分12秒,比回归年长26秒。虽然照此计算,过3000年左右仍存在1天的误差,但这样的精确度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由于格里高利历的内容比较简洁,便于记忆,而且精度较高,与天时符合较好,因此它逐步为各国政府所采用。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根据临时政府通电,从日正式使用格里高利历的。
&这是属于天文学的一点知识,希望更多的人喜欢天文学。
& & &梅香雪海
& &九月末于网络简述
&现行的公历,因为地球自转一天并不是整24小时,而一年也不是整365天,而是像楼上几位说的365.24219……(一个无理数,一般取365.2422)天。具体公历的来历大概是这样的。&
&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历,它是公元前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哥里13世(Gregory
ΧΙΙΙ)颁行的。它的前身是儒略历。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Julius
Caesar)采纳天文学家索西琴尼(Sosigenes)的意见制定的。儒略历每年分12个月,逢单月为大月,31天;双月为小月,30天。4年中设一个闰年,3个平年。闰年366天,平年在2月扣掉一天,为365天(以为当时2月是执行死刑的月份,为了让它早早过去,决定平年在2月分减掉一天),平均年长365.25天。恺撒的生日在7月,月名以其名July命名。公元前44年恺撒死后,他的养子屋大维继承罗马统治地位,号称奥古斯特(Augstus)大帝,因其生日在8月,公元前8年他下令把8月由小月改为大月,31天,并以August命名;9月、11月改为小月,30天;10月、12月改为大月,31天。这样每年又多出一天,索性将2月份再扣除一天,变润年29天,平年28天,平均年长仍为365.25天。改动以后的儒略历也称旧历,一直沿用到公元1582年改行新历即格里历。改历的原因是复活节的问题。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死后三日又复活的节日。教义规定每年春分以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为复活节。公元325年罗马帝国尼西亚基督大会决定,春分日定在每年3月21日。由于儒略历一年为365.25日,与回归年的自然周期365.2422日有一个差数,积128年满一天。从325年积累到1582年已长达10天,使儒略历中的春分日期3月21日与教义规定用于计算复活节的真正自然的春分日期偏离太远,于是格里哥里十三世下令,把旧历的日的下一天定为新历的10月15日,使天文上的春分日又重新与历法中的日期3月21日相吻合。为了以后不再积累这种偏离,将闰年规则加以修改,使在400年中少闰3次。新规则规定:凡公元数能被4除尽的为闰年,除不尽的年为平年;但对世纪年只有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调整后的新历,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与真正的回归年400年才差0.12日,需积累3300多年才满一天,准确度已经够用了。格里历一直沿用到今天,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称为公历&
&参看<天文学新概论(第三版)>(苏宜教授的)
&在世界上中国是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它的出现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旧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智慧的中国人在经年的劳作中发明了历法和节气。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名字叫万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太阳晒得太热,坐在树荫下休息。突然,地上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回家之后,他就用了几天几夜设计出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天阴有雨或有雾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太阳,而影响了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气的不测,也使他很苦恼。万年听说后,忍不住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国君,对祖乙讲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人类根据太阳,月球及地球运转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顺应大自然与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则,从而形成了历法。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其中的阴阳合历一直沿到今天。为甚么农历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来,当时历法的产生,是中国古人为了掌握农务的时候(简称农时),长期观察天文运行的结果。中国的农历之所以被称为阴阳合历,是因为它不仅有阳历的成份,又有阴历的成份。它把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则合为一体,作出了两者对农业影响的终结,所以中国的农历比纯粹的阴历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阳历实用方便。农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确巧妙,常常被中国人视为骄傲。
&汉族地区使用的农历又称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以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为每月的开始,每月长短根据月相不同,可能为30日或29日,12个月为一年。将太阳年划分为24个节气,第1、3、……23等奇数为"节",第2、4、……24为"气",或"中气"。由于太阳年周期和以月相为周期的12个月不一致,约隔每四年增加一个月,增加到没有中气的月后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个节"惊蛰",没有气,将闰月增加到2月后为闰2月。每年的闰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农历一年一般为12个月,一个月天数依照月亮围绕地球运行周期而定,为29或30天,闰年为13月,中国农历年平年为353或354天,闰年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约为365.2422天(即太阳环绕地球一周的时间)。&
&农历可按如下方式推断:当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成一直线的那天,为每个月的开始,称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长的一天为夏至,日最短为冬至,根据这两点将一年24等分,得到24节气。通常,离立春最近的那个朔日(春节)所在的月,为正月。春节在公历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间。&
&从古代起,每个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时,以冬至月为正月,按干支记年法是第一个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后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后一月,汉朝定立太初历,以后每朝虽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间不再改变,始终以正月为新年,但"子"月仍然维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时,要改年号纪年,有时兴之所至随时改年号,但从明朝开始,皇帝在位时不再改年号,但新皇帝即位时仍然要改,这种纪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绪元年",因为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纪年始终维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没有一位皇帝在位超过60年,所以只要说某皇帝年号和干支,年代就相当清楚,如"光绪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绪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间没有过乙亥年。&
&中国其他民族有自己的节日,如苗族四月八,壮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国农历为依据。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新年(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盂兰盆节、中秋节等都是以农历为依据。&
&中国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历法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公历)始,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中有的曾经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唐大衍历和皇极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起到过重大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唐朝的皇极历法等。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时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定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地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成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司马迁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年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学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
参考资料:
/bbs/simple/index.php?t39023.html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藤本植物导航
&>&&>&&>&正文
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全年天数的12分1对还是错
6.12月份是31天4.3.10.5.8.7这都题错1.9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全年天数的12分1对还是错这都题错1.3.5.7.8.10.12月份是31天4.6.9.11月份是30天闰年2月29天平年2月28天
种植经验最新
种植经验推荐
& 6种植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号-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年中每个月的天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