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区2015年虎城中学学生的中考成绩

广安市前锋区教育科技体育局
本网全站搜索:
办事状态查询
帮助:受理编号是指在区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申办业务时获取的业务编号,
办件结果展示
Copyright 2014 www.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共广安市前锋区委 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
技术支持:四川凯普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维护:广安市前锋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 (
蜀 ICP 备号
流量统计:
为了获得更好的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登陆本站点中国·广安-广安市前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广安市前锋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www.guang-&&&&&&&&&&来源:前锋区政府办
〖背景色:
〖浏览量:18816〗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前锋区地处四川东部,背靠华蓥山,面临渠江水,位踞环渝腹地,拥渝陕要津,是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故乡广安新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前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地灵人杰、资源富集,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巴濮文化、宕渠文化源远流长,大良城、虎啸城、钟鼓楼等历史文化古风犹存,人文资源、物产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全区幅员面积505.6平方公里,辖前锋、代市、观塘、护安、广兴、观阁、桂兴7个镇,光辉、龙滩、小井、新桥、虎城5个乡和奎阁街道办事处,共有266个行政村、16个居委会,12万户、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3万、非农业人口6.1万,耕地面积11529公顷、林地面积1842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2%。2012年GDP(区属地区生产总值)9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0.3亿元、第二产业67.1亿元、第三产业1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3:73.8:14.9。工业增加值62.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9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4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15元。
&&& 自然资源。前锋区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水热资源匹配良好。物产丰富,主要盛产粮油、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木等农产品,核桃、花椒、茶叶、山羊具有特色。区域内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煤、铁、磷、钾、石油、石灰石、砂岩矿、页岩矿、天然气等30余种,其中:煤炭蕴藏量1.79亿吨、石膏储量2776万吨、石灰石储量45亿吨、石英砂储量930万吨。区域内的生态、历史等旅游资源较多,渠江、华蓥山、大良城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区域内拥有西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广安火电厂,是川渝地区重要的能源调峰基地。
&&& 产业基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正加速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以优质蔬菜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基地达12万亩,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基地达6万亩,设施农业达1.5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291个,标准化养殖大户2863户。新型工业初具规模,配套能力逐步增强,建成工业园区12.95平方公里,装备制造、轻纺和新型建材、能源化工等&2+N&新型工业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内现有规上工业企业58户,2012年实现区属规上工业总产值214.2亿元。现代服务业持续发展,城乡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商贸流通日趋活跃,现代物流业取得了较大发展,恒荣通、聚辉物流等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运营。
&&& 交通条件。襄渝铁路贯穿全境,在境内设立的广安火车站为国家二级站;广安港建成试运营,通过渠江可通江达海;G350线横贯东西、渠华路直通南北,县乡道相互交错,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全区公路里程达1149.8公里。
&&& 城镇规模。城市加速拓展,城市规模7.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42万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观塘、观阁、广兴、桂兴等小城镇有序开发,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面积达到4平方公里。全区城镇化率28.18%。
&&& 社会事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90%。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新农合参保率达95.8%。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等文体惠民工程有效实施,乡村文体设施逐步完善,广播电视通村率达95%。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5854人、农村居民14330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农村五保供养达1757人。
第二节 发展机遇
&&&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前锋区既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大好机遇,又具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等独特机遇。特别是2013年2月前锋新区的设立,必将吸引各类资源向前锋聚集、人才向前锋涌来、资金向前锋汇集。多重机遇的叠加,为前锋区崛起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对上争取更大关怀,获得更多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有利于对外扩大开放水平,引进更多的招商引资项目和资金;有利于对内凝聚更强的合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建设,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实力提升,促使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实现前锋区追赶跨越发展。
第三节 面临挑战
&&& 前锋区基础差、底子薄,百业待举,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结构总体不优,发展阶段相对滞后。前锋区工业整体发展质量不高,科技支撑乏力,以能源化工、建材、包装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集群度不高、关联性差,主导优势产业不明显。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餐饮住宿、休闲娱乐、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水平不高,是发展的现实短板。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统筹任务繁重。全区城镇化率不足30%,路、水、电、气和垃圾处理、雨污管网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三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区内公路等级差、乡村道路多,无高速公路,国省干道仅28.9公里、一级公路20公里,道路交通骨架尚未形成。防汛抗旱体系尚不完善,有效灌溉不足,排涝设施亟待建设;人均工程蓄水量仅34立方米,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70立方米,现有水库不能满足防洪抗旱需要。四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治理难度较大。203.58平方公里的石漠化区域和芦溪河、龙滩河等中小河流域急需治理,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村面源污染亟待治理,土地、资金、能源等生产要素制约突出,加快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压力较大。五是社会事业及民生建设滞后。区内仅有1所高完中、1所二级乙等综合医院,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级低、功能差,不能满足群众公共服务需求。旱山区、水淹区、漏水区等特殊区域尚有贫困人口3.9万,急需脱贫致富。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围绕&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主题,大力实施城乡统筹、多点支撑、创新驱动&三大战略&,树立工业强区、城镇兴区、商贸活区、生态立区、文化塑区、法治安区 &六大理念&,着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化&互动,加速城乡统筹,切实改善民生,为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繁荣和谐新前锋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节 发展原则
&&& 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建设。坚持遵循以下六个基本原则。
&&& &&坚持高速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突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 &&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以城市为依托、产业为支撑,推动产业和城市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实现产城一体。实施城乡统筹,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坚持可持续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正确处理经济建设、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资源开发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严格节能减排审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清洁、绿色、可持续发展。
&&& &&坚持民本发展。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 &&坚持开放发展。把扩大开放、加强合作作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创建开放合作机制,提高开放发展水平,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增强要素集聚和功能扩散能力。
&&& &&坚持创新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提高科技水平,积极研发、引进和转化专利技术和创新性成果,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和市委 &6+3+1&战略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条件和趋势,全区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2015年区属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成渝经济区平均水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达到3亿元,其中:税收收入达到2亿元。
&&& 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主导优势产业不断壮大,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15年,区属第一产业增加值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5%、12%、18%,三次产业结构由11.3:73.8:14.9调整为 9.3 :73.6 :17.1,城镇人口达13万人,城镇化率达39%。
&&&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到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5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物价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达54.2%,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 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96%、9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75%、9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分别达98%、90%,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全区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年均3&以内。基层党组织和政权建设得到加强,依法行政效率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更加和谐稳定。
第三章 战略定位及空间布局
&&& 按照打造特色精品城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西部地区重要轻纺产业基地、成渝经济区机电加工及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川东渝北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川东北区域性物流基地的总体战略定位,努力推进由传统农业村镇向现代产业新城、经济总量全省排名靠后向全省第一方阵、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三大跨越&。到2015年,基本建成成渝经济区新的发展高地、全省产城一体发展示范区、全市经济发展核心增长极、开放合作示范窗口,努力让前锋更开放,让前锋城乡发展更协调,让前锋人民过上更加富裕文明生活。
&&&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基础,统筹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依托城市和广安火车站、广安港、广前路、港前大道等交通优势,形成以前锋城区为核心、以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现代农业园区为支撑、以华蓥山、渠江为发展翼的 &一城、两翼、三园&空间布局。
&&& &一城&即前锋主城区。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前锋新城,突出生态文化特色,将前锋建成为一座环境优美、功能完善、产业集聚、文化气息浓厚、宜居宜业宜商的特色精品城市。加快推进市政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大力建设就业充分、财富聚集的现代产业新城,在主城区重点发展房地产、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科教、文化、娱乐、公共服务等产业,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
&&& &两翼&即沿渠江产业发展翼、沿华蓥山产业发展翼。沿渠江产业发展翼,包括广兴、观阁、代市、观塘、虎城等区域,依托渠江沿岸优美风景,打造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独具川东特色的宜居小城镇,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休闲观光旅游等产业。沿华蓥山产业发展翼,包括桂兴、龙滩、小井、光辉等区域,依托华蓥山区丰富的森林、自然山水、独特的地形地貌、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生态旅游特色村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升区域文化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商贸流通、自然山水景观和历史文化旅游等产业。
&&& &三园&即前锋工业园、商贸物流园和现代农业园。推进前锋工业园区建设。在前锋、新桥等区域,提升园区规划,配套园区道路、管网、供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重点发展装备制造、轻纺&两大&主导产业,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重庆毗邻地区产业转移,形成&2+N&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进前锋商贸物流园区建设。依托广安火车站和广安港,高标准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区,打通出入口,配套完善园区道路、管网、供排水、电力、通讯等设施,增强园区产业承接能力。重点发展商品贸易、仓储、运输、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观塘现代农业园区为核心,巩固提升观塘、代市等2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观塘、代市、虎城等沿江村镇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生猪、红柚、花椒等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优质蔬菜、生猪、花椒基地。在观阁、小井、光辉、广兴等乡镇,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基地。在桂兴、龙滩等山区乡镇,建设优质核桃、茶叶基地。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经营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和市场化经营。
第四章 发展主导优势产业
&&& 以发展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第一节& 加速发展新型工业
&&&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力打造产业聚集平台,实现工业集群集约发展。扶持壮大装备制造、轻纺等主导产业,改造升级建材、能源化工、现代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绿色节能环保、城市信息化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到2015年,区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以上。
&&&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产城一体、创新驱动、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的理念,高效推进前锋工业园区建设,配套完善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银行、餐饮、购物等生活性服务体系。围绕装备制造、轻纺等产业发展重点,坚持外引内强,主动承接产业集群转移,着力引进一批重大工业项目,扶持光前集团等一批现有企业发展壮大。到2015年,前锋园区建成面积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150户以上,实现产值达310亿元。
&&& 加强产业集群培育。按照&扩增量、优质量、调结构、转方式&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集群集约发展,带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力争将装备制造、轻纺 &两大&主导产业各培育成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 &&培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发动机零部件、供油、传动等系统零部件产业和汽车车身内外装饰件、航空零部件、模具制造业等产业,引进航空配件、火车配件、汽摩配件、电动车、家电、模具等机电加工产业项目,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围绕长安、力帆等汽车和摩托车机电企业进行零配件配套,将光前集团、永帆金属、军慧机械、耀业机械等纳入重庆机电产业核心配套体系。大力发展精密齿轮、重型锻造件、特种机械配件等产业,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在我区布局。到2015年,基本建成成渝经济区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
&&& &&培育轻纺产业集群。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纺织、服装、制鞋、皮具、玩具等制造业,强力推进西部牛仔纺织服装科技产业园、制鞋产业园等一批重大轻纺产业项目建设,扶持福辉鞋业、汇丰鞋业、晓鸿服饰等现有轻纺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制鞋、牛仔、毛纺、皮具加工等为重点的轻纺产业抱团落户建设。完善产业体系,培育自主品牌,畅通销售渠道,将前锋基本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轻纺产业基地。
&&& &&培育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钛合金及高档钛材料等产品,积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建设以钛加工为主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主动对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信息家电、通信设备、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展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新产品,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建材、能源化工、现代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新型墙体和屋面材料、绝热隔音材料、建筑防水和密封材料等新型建材,促进建材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天然气制取高效复合肥、乙炔等化工产业,加大对煤炭资源开采整合和技改投入力度,提升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能源化工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入驻,深度开发粮油、水果、畜禽等农产品,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加大对慧博玻璃、航瑞纸品、华庆塑业等现有包装企业技术振兴改造,延伸和拉长相关产业链。
&&&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坚持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促进资源和技术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聚集,着力培育支撑力强、辐射带动广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扶持金侑达、艾瑞顺钢结构、航瑞纸品、台泥水泥、意民煤电等骨干企业做优做强。支持恒立化工、光前集团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尽快进入辅导期,尽早上市。大力实施&小巨人&计划和成长工程,重点支持贝腾环保、吉中汽饰、福辉鞋业等企业发展壮大,形成&小巨人&企业群体;积极发展楼宇工业,孵化成长一批小微企业。实施名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市级著名商标,争创四川名牌、省著名商标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推进以企业研发中心为重点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动企业由要素投入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到2015年,培育年产值过10亿元企业4户以上、过5亿元企业7户以上。
第二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资源利用、劳动生产效益,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 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 &&稳定发展优质粮油。以&千斤粮、万元钱&工程建设为契机,以观阁、小井、光辉、广兴等乡镇为核心,建设优质粮油产业基地2万亩;以桂兴、龙滩等华蓥山区乡镇为重点,发展洋芋、紫薯产业带,形成规模效益。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5万吨以上。
&&& &&积极发展优质畜禽。重点发展生猪产业,大力发展肉牛、肉羊等节粮型草食畜牧业,积极发展禽、蛋、奶牛产业,提高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新建原种猪场1户,新建年出栏生猪5万头规模养殖场2个,新发展适度规模养殖专业户500户。到2015年,肉牛养殖小区20个、肉羊养殖小区35个,年出栏生猪42.5万头、肉牛2万头、山羊15万头、家禽200万只,基本建成全国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优质牛羊生产基地、特色畜禽生产基地。不断健全完善区、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区级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桂兴山羊&地理标志品牌创响全省。
&&& &&大力发展优质蔬菜。以虎城、观塘、代市等沿江乡镇为重点,大力发展渠江沿岸无公害蔬菜产业带,建成优质无公害蔬菜基地2万亩;以桂兴、龙滩、光辉等华蓥山高寒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反季节蔬菜1万亩。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引进业主和龙头企业,大力推行蔬菜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专业化销售的新型产销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到2015年,全区建成优质蔬菜基地3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蔬菜专业村18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21个。
&&& &&加快发展优质核桃。在桂兴、龙滩、观阁等乡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配套间作中药材,在林下发展畜禽养殖,走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到2015年,建成优质核桃基地2万亩。
&&& &&鼓励发展优质茶果。充分利用山区自然生态优势,发展壮大龙滩乡现有茶叶基地,改造升级现有茶园4000亩,辐射带动光辉、小井、前锋等区域发展茶叶种植和特色精品小水果,建成茶果基地1万亩,提升龙滩松针品牌效应,打造小平故里&松针&名茶。
&&& &&积极发展生态林业。在桂兴、小井、龙滩、光辉、前锋等华蓥山林区,大力发展珍稀树木、木竹工业原料林、特色林产品和种苗花卉等现代林业产业。到2015年,发展木竹工业原料林基地1万亩,特色林产品基地6万亩,培育壮大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户,初步建成比较完备的林业产业体系。
&&& 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田网、水网、路网配套,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机械化水平,提升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到2015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农村断头路联网、危桥改造、渡改桥、便民路和客运站点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和道路安全等级,基本实现乡镇、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实现便民路入户、机耕道到田,切实改善农村出行条件,逐步形成城乡公交资源相互衔接、方便快捷的客运网络。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5.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继续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使农村生产环境、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逐步得到优化。
&&& 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业良种繁育体系、质量监督监测体系、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动植物检疫监测体系、农业技术和农机推广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的标准化程度和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配送,拓展和改善农产品流通渠道,推进农超、农餐有效对接,提高前锋区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份额。提高经营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组织、种养殖大户,扶持壮大春叶食品、和诚农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积极推广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和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强化对农作物、畜禽、林地资源疫病的监测、预报、防治。推广运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率,大幅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到2015年,全区实现机耕12万亩,机收16万亩,农机化率达到55%。
第三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 发展传统服务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完善城乡市场体系,促进社会消费日益活跃和繁荣。
&&&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网点,逐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构建城市核心商圈,打造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引进建设星级酒店、大型超市、骨干卖场15家以上,发展品牌商店、特色餐饮、娱乐会所60家以上,培育限上商贸企业50家以上。加快推进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标准化综合市场建设,规划建设钢材大市场、纺织化工原料市场、家居建材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完善农村商业网点,建成一批村级商贸综合服务中心,积极引导连锁企业向广大农村延伸,满足农村居民消费需求。搭建再生资源交易平台,规划建设集清选、加工、交易为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有效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培育壮大生产型出口企业。
&&& 培育壮大旅游业。依托桂兴、龙滩、光辉等华蓥山区地形地貌、溶洞地质景观、森林植被景观等旅游资源,发展自然观光、康体养生、运动体验旅游;依托渠江沿岸的优美风景,配套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发展以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题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依托小井、观阁等乡镇的历史文化及文物遗迹,发展以历史文化、寓教于乐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积极鼓励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向集约化、规模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对大良城、人和寨等古遗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推进逸国花乡生态旅游度假区、坤园生态农业观光园、伍山农家等一批综合旅游项目建设,打造华蓥山红枫林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沿江乡村旅游度假区、大良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完善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建设星级宾馆饭店,改造升级现有酒店宾馆,培育文化主题酒店,配套建设旅游公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引进实力雄厚、诚信经营的旅行社入驻前锋,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引进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到2015年,全区旅游接待游客达1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亿元以上。
&&&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襄渝铁路、渠江航道等交通干道,充分发挥广安火车站、广安港的运输优势,规划建设集仓储转运中心、加工中心、信息处理中心、展示交易中心为一体的川渝合作示范区前锋商贸物流园区,到2015年首期3平方公里的前锋商贸物流园初具规模,基本建成川东北区域性物流基地。实施物流企业培育工程。扶持壮大广安恒荣通物资有限公司、四川聚辉物流有限公司等现有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建立货物分拨中心和仓储配送中心,培育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企业群体。加快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按照信息化、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建设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电子商务信息中心、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等项目,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建立物流配送中心,完善专业化物流组织,实现长途运输与短途运输的合理衔接。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产品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的冷链运输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 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银行、保险、信托、担保、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业,积极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落户发展;培育企业债券、风险投资市场,搭建企业上市融资、政府性投融资平台,扶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完善民间征信组织;鼓励企业发行债券,利用商业银行贷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金融机构合作,借贷世界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专项资金,支持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会展经济、中介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体育、信息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业体系。发展壮大建筑产业,培育壮大区属建筑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企业,力争新增二级建筑企业2家,一级建筑企业1家。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城市建设
&&& 按照宜居益业宜游城市定位,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25万人口、30平方公里的特色精品城市。科学布局行政区、居住区、商贸区、休闲区等城市功能区,加快推进行政中心、商贸中心等片区开发。到2015年,新拓展城区面积5平方公里,新开发建设房屋200万平方米,新增城镇人口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9%以上。加大城区市政道路、供排水管网、水电气供给、污水处理、市民休闲广场等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城区68米大道等13条主次干道建设,加速构建城市道路骨架;配套建设汽车站、停车场,合理设置公交车、出租车停靠站点,构建畅通高效的城市交通体系;引进彩色植物,点缀城市园林景观、城市主题公园,实施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等城区干道风貌塑造工程,对芦溪河进行综合治理和城区景观打造,建设芦溪河公园、打纸岩公园、凉水井公园等市民休闲场所,提升城市品位;配套完善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设施,增强城市带动功能和商业活力。加速城市房地产开发,按照城市商业综合圈的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商业综合体、大型卖场、星级酒店、标准化综合市场等工程,精心建设一批充满现代气息的标志性建筑集群。
第二节& 有序开发小城镇
&&&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有序拓展城镇空间,做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将观塘、观阁、广兴、桂兴等场镇打造成一批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独具川东风貌特色的宜居小城镇,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镇要素聚集、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提升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水平,增强城镇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到2015年,小城镇开发新拓展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
第三节 &加强新村建设
&&& 坚持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围绕&富裕新村、幸福新村、人文新村、和谐新村&目标,整体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观阁、小井、虎城、观塘、桂兴等乡镇建成一批独具特色的新型农民集中居住点,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探索建设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合理集聚、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对农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带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切实改善农村卫生条件、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到2015年,新建成农民新型社区10个,新农村覆盖率达50%以上,46%以上的行政村实施农民集中居住点,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0平方米。
第四节 &促进城乡一体化
&&& 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动城镇交通、供水、电力、通讯、环保等公共设施网络向乡村延伸,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促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第六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推进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功能完善、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一节 &完善区域交通网络
&&& 按照&打通出口、建设枢纽、形成骨架、联成网络&的思路,以公路为主,兼顾铁路、水路建设,构建区内交通网络。推进公路通道建设。加强与外界公路连接,规划建设广安主城过境高速公路、港前大道、广前北路,升级改造渠华路。加强区内公路建设,规划建设沿江旅游公路、观阁-小井-代市公路、前锋-桂兴-天才战备公路,实施村级公路通畅、拓宽工程,提高通行能力。加强桥梁建设,加快推进渠江流杯滩大桥建设,新规划凉滩大桥、石(笋)虎(城)大桥等跨渠江大桥,实施渡改桥和病危桥改造工程。升级改造前锋火车站货场,大幅提高货物吞吐能力。推进水路运输通道建设。按照通行1000吨级船队要求,争取规划前锋至达州渠江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前期工作。优化营运车辆运输市场建设与管理,全面提升公路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组建区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合理布局城市公交站点,规划建设一级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和物流货运站(场),基本建成前锋运输站(场)体系。加强公路科学养护和路政管理,提高公路的整体服务和安全保障水平。到2015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563公里,基本形成&向南通江达海、往北出川入陕、跨江融入主城区、区域联网闭环&的交通网络。
第二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 完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加强中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新建龙滩中型水库1座、小(一)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6座,整治病险水库7座。加大灌区水利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对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区共新建渠道43km,改造渠道干支渠54km。推进灌区渠系配套建设,骨干工程配套率提高到60%,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60%。规划新建蚂蝗沟、五四、继光、凉水井等4座小(一)型灌区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解放等20座小(二)型灌区渠系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整治改造渠道88km,配套渠道80km,到2015年,全区蓄引提水能力达到2500万m³,有效灌面达到9.8万亩,节水灌面达到1.2万亩。建设水源工程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实施一批城市和重点乡镇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新增总供水能力700万m³,其中:新增城市供水能力550万m³,提高应急供水能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修建集中和分散式供水工程,解决5.2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强雨水集蓄利用、中水回用等非常规水源工程建设。新建引提水工程34处,浅层地下水工程520处,小微水工程300处,解决干旱地区缺水难题,为山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基础保障。
&&& 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大渠江及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建立防洪调度指挥枢纽系统,确保城市和重点场镇段的防洪安全,重点对芦溪河等中小河流进行综合治理,使主城区满足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重点及一般场镇满足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在前锋等乡镇新建堤防12.8km、疏浚河道4.5 km。加大山洪灾害治理力度。建设区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健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加强对多发、易发山洪灾害区域的监测、治理,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工程建设,新建排洪渠20km、人行桥58座、输水管道24km、应急抗旱水源工程9处。
第三节 &增强能源保障能力
&&& 加强能源保障能力建设,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大水电、煤、岩气等重要资源开发,夯实能源供应基础。合理开发农村水电资源,大幅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鼓励开发利用瓦斯发电、余热发电,实现资源循环再利用。促进煤炭安全集约生产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矿企业技改扩能、安全改造和兼并重组,实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到2015年末完成30万吨/年煤矿企业1-2户筹建工作,单井规模达9万吨/年以上,原煤生产能力每年达87万吨,煤矿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3%。
&&& 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升级,满足城乡居民和工业用电需求。升级改造主干线电力设施,建设前锋110kV变电站主变增容改造工程、观塘35kV变电站工程、朱家35KV变电站工程、前锋&圆门110kV线路改造工程、前锋&恒升110kV线路工程等项目,形成以110kV环状网络为骨干的供电网络。建设变电站智能化改造工程、配网自动化系统、电能计量采集系统升级改造、农村电网智能一体化调度系统、调度自动化独立监视报警系统、电网调度通信及自动化建设等农网智能化工程,逐步实现农网&电力流、业务流、信息流&一体化融合,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电网资源优化配置和优质服务能力。
&&& 加大天然气供给及输送管网设施建设,提高天然气配送能力,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优化用气结构,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气和城市公共服务用气。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实施以农村天然气、太阳能和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洁美工程,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合理布局区域内加油站、CNG加气站、LNG加气站等建设,广泛推广利用清洁能源。
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
&&&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信息服务,完善信息网络体系,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实施新一代移动通信、互联网、数字电视、卫星通信等网络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互联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建设宽带无线城市,实施城市光纤入户工程,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城市信息网络系统。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人口、税收、医疗、社保、就业、统计、远程教育等信息系统建设,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加快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工业园区信息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提升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加快广播电影电视事业基础建设,设立无线数字转播机站,设立无线数字转播机站,建成全区无线数字转播网络。大力推进电信、邮政普遍服务,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信息网络和邮政服务网点覆盖率。
第七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 加快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一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各类教育的全面、协调、均衡、健康发展。全力打造省、市、区示范幼儿园,到2015年新(改扩)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10所,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全区幼儿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0%以上,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高水平、高质量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和质量大幅提升。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新建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有效解决城区&入学难、大班额&问题。到2015年,全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以上。规划新建1所普通高中学校,推进代市中学提档升级。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规划建设1所职业院校。关心支持特殊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提倡继续教育,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
&&& 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快构建以区级教育城域网为主干、校园网为基础、覆盖全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网络。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资源库、数字图书馆、虚拟实验室、数字化探究实验室、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乡镇学校建成卫星接收或宽带接入的多媒体教室,不断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育水平。建设教师培训中心,加大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二节 &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 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合理确定医疗机构数量、规模、结构和布局,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划建设区人民医院、中医医院、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区级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和一批民营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化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将区人民医院按照三级综合医院规模和服务水平进行打造,建成全区医疗服务中心;代市、观阁、观塘、前锋等中心卫生院基本达到二乙综合性医院服务水平,小井、广兴、光辉、龙滩、虎城等乡镇卫生院达到一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区每千人口配备床位数、执业医师数分别达到5张、1.7人,医护比提高到1∶1.5。
&&& 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新建区卫生信息中心和健康档案馆,开通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免费为全区所有群众建立和管理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5%以上。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职业病和慢性病,加大艾滋病、乙肝、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新发传染病防控力度,确保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卫生执法监督,建立比较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网络,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增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学校食堂、饮用水、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力度,中小学卫生监督覆盖率达80%以上。
&&&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安全有效、价格合理。逐步提高基本药物实际报销水平,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使用。建立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机制,确保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及零差率政策执行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网采购率达100%、集中支付率达100%。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救助制度,不断提高筹资水平和统筹层次,缩小保障水平差距。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逐步推进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发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等制度的协同互补作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突出问题。全面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服务单元、人头等支付方式改革,严格控制病人医疗费用自费率和住院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降低农民就医费用。试点医保就医&一卡通&工程,依托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保即时报账,病历档案、检验报告共享与互认。
&&& 提高群众健康整体水平。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卫生场镇、卫生村创建率达60%以上,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95%以上的农村人口饮用清洁卫生水,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以上,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岁,孕产妇和儿童保健覆盖率达100%。
第三节 推进文体事业发展
&&& 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树立&文化塑区&理念,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全力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体服务体系。规划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广播电视站、城市数字影院、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等城市公共文体设施;加强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功能,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家书屋、广播室、乡镇出版物销售网点等文体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培育一支多领域、高素质的文艺人才队伍,到2015年培育组建一支业余演出团队,70%的乡镇有一支小型文艺队伍,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大力培养后备人才。
&&&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引进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水平。搜集、完善前锋宕渠文化、红色文化、民风民俗、历史遗迹等文化类型和内涵,加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对大良城、人和寨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加强艺术创作,举办戏剧、小品、歌舞等专业比赛和各类艺术作品展览活动,力争每年推出新作品20件以上。挖掘前锋历史文化,打造舞台戏曲&大良魂&,传承&桂兴唢呐&、&代市舞龙&等地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节 &强化科技支撑及人才开发
&&& 加强科技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推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构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平台。实施企业创新主体示范、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星火富民科技、&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等八项科技工程。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转化和应用,用高新技术装备支柱产业、改造传统产业。鼓励恒立科技、光前集团、台泥水泥等企业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强化科学意识。建立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建成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0个,培育科技型龙头企业10家,建设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10个,申请专利年均增长10 %以上。
&&& 加大人才开发引进力度。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党政人才素质提升、后备干部队伍建设 &百千万工程&。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信息库。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使用机制。加大急需性、紧缺性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强化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借助高级智囊团、知名专家学者的力量推动本地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到2015年,全区人才总量达到3.3万人。
第五节 &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大人力资源市场和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区、乡、村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建设,形成规范化的区、乡、村三级人力资源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城乡服务业和中小微企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就业作用。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帮助失地农民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劳动争议仲裁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积极构建更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到&十二五&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比例达90%以上,企业用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公益慈善事业相互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制度,扩大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调整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缩小城乡、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加强社保信息网络建设,推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一卡通&,建成覆盖全区、联通城乡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站、残疾人康复培训中心等社会服务和社会救助机构,有效保障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权益。实施廉租房、公租房、安置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实施棚户区、旧城、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避险搬迁,切实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和农村特困危房户住房困难问题。
第六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提高人口出生素质。加快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体系,深化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开展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工作,覆盖率达80%以上。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和青少年事业,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加强老年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建设民办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低保全面实现应保尽保。发展残疾人事业,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第七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 健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的比重。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基本养老金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大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合法收入,调节高收入者收入,补贴、补助贫困低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积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大困难职工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工会基层组织全域覆盖面。
第八节 &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 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向基层组织转移,加强城乡社区服务阵地建设,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居民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及公共服务。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管理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社会管理新机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完善信访和群众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检验检测、认证检查、不良反应监测和监管执法,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提高公众用药安全保障水平。强化安全生产。完善安全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突出抓好交通、煤矿、化工、消防等高危行业隐患排查和专项治理。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实现社区矫正网络化管理模式;全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重点地区和特殊行业场所综合治理、&两新&组织服务管理,加强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社会治安保障能力。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国防动员能力建设。依法开展国防动员、人民武装动员工作,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大力实施法治安区战略,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第九节 &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 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综合减灾信息数据库,实现防灾减灾电子化、现代化、规范化管理。健全完善防洪抗旱、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和预警预案。建设灾害避难场所、救灾物资储备中心,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建立完善灾害和赔偿救助体系,落实受灾群众救助政策,确保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地质、地震、气象灾害的预测预报,排除危险因素。搞好安全生产监管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对工程治理困难的灾害易发地区实施避险搬迁。
第十节 &纵深推进扶贫开发
&&& 抓住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开发等机遇,争取中省项目支持,推进扶贫事业发展。采取产业扶贫、新村扶贫、劳务扶贫、村道扶贫等方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省级连片扶贫开发、劳务扶贫、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扶贫、以工代赈等项目,解决水淹区、旱山区、华蓥山漏水区等集中连片区域贫困问题,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帮助3.9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完成1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新村建设任务,帮助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及移民安置区群众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挂包帮&等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基本解决贫困地区上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突出民生问题。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 加强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第一节 &推进生态建设
&&& 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强化水源、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石漠化治理、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湿地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工程建设,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203.5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50平方公里,全区完成新造林8.6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林 3万亩,活立木蓄积达到1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4.2%。开展芦溪河等河流水生态修复工程,修复生态面积达120km2,河湖生态修复面积达60 km2。
第二节 &加强环境治理
&&& 推进水污染综合治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淘汰高耗水、重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渠江及芦溪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对流域内重点水污染源实行在线监控,确保断面水质达标。实施严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重要地表水水体环境质量达到规定要求。推进工业大气污染源治理,对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实行自动监控;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改善城乡空气质量;推进区内火电企业、水泥企业的脱硝工程建设。加大对危险废物转移、处置的监管,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回收处理站,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垃圾收运设施,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各类废物循环使用和综合利用。加快培育创建一批废物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环境友好企业,起好模范带头作用。
第三节 &强化资源节约和管理
&&& 严格实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张,防止新的低水平重复建设。推行工业、建筑、商业、市政、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合同能源管理,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贯彻落实高效节能家电、汽车、照明产品等补贴政策,实施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电机系统节能等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实施以农村天然气、沼气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推进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少污染排放。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管理,实施土地管理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分类考核。加强闲置土地的清查处置。严格执行产业发展用地标准,提高工业用地投资和产出强度。加强矿产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选矿回收率。
第九章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 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开放步伐,拓宽合作领域,加大推进与重庆、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开放合作格局。
第一节 &深化体制改革
&&&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阶梯性价格改革,建立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健全污染者付费制度。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完善对中小民营经济企业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规范发展土地市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协调、制衡机制,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快形成覆盖政府所有开支的公共预算体系。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进区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改革,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的新型金融机构。按照股权融资、债务融资、BT、BOT等方式,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融资体系,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林地林木流转试点。探索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平台,有序推进农村资源抵押、流转、置换、交易。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建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提升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能力。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全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 推进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险体系;健全完善失地农民、农民工的基本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制,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扩大对外开放
&&& 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以沿海发达地区和重庆毗邻地区为主攻阵地,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承接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能耗低无污染的现代产业。加大与大企业对接力度,全力争取央企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前锋投资兴业,建立产业发展基地,设立分支机构,提高招商实效。主动与沿海发达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在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取得合作成效。到2015年,累计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其中: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120个。
&&& 推进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强与重庆主城区的基础设施对接,推进以轨道交通为主的高效交通网络建设。加大与重庆在产业发展、市场要素、人才交流、科教文卫、规划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加快融入重庆一小时经济圈,争取与重庆共建产业园。全面融入重庆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整机+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自动变速器、汽车制动系统、车用电池及控制器、汽车传感器、电喷装置、电控油泵、紧固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加工和集成水平。做好重庆力帆、长安、建设、隆鑫、银翔等机电集团的配套文章,做大做强光前集团、永帆金属、吉中汽饰等汽摩配企业,抓好依赛特汽车零部件、耀业机械、军慧机械、鹤鸣机械等汽车摩托车配套项目建设,将前锋建设成为重庆汽车摩托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附属园区。
&&& 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发挥区位、资源、产业和生态综合比较优势,加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对接交流,提升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的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升配套服务水平,促进产业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依托前锋工业园区的产业基础,探索建立&飞地经济&模式,重点引进纺织服装、饰品、家具、食品等轻工产业项目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将前锋轻纺产业园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
第十章 保障措施与规划实施
第一节 &规划实施
&&& 本规划经过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乡镇(街道)、部门要严格遵守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区人大报告。健全监督评估机制,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区级有关部门要负责及时处理和反映。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确需调整时,由区政府提出说明和建议,按法定程序报区人民代表大会或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未经法定程序,任何部门、个人、团体均无权对规划纲要进行修改。
&&& 调优投资结构。加大城建、交通、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及民生等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农村生产生活等设施投入力度,强化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二五&期间规划实施203个重大项目,计划投资794.3亿元,其中:重大基础设施项目54个,投资512.8亿元;产业项目74个,投资221亿元;生态项目17个,投资7.9亿元;社会事业及民生项目45个,投资49.1亿元;基层政权建设项目13个,投资3.5亿元。
&&& 强化要素保障。围绕国家重点投向和要求,超前做好项目前期和申报工作,争取国家更大资金支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贷款;深化银政企合作,搭建经常性项目信贷对接平台,协调落实贷款资金;放宽资本投资条件和领域,推广运行BT、BOT等新型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土地年度计划申报工作,争取更多计划总量;实施土地整理、城乡增减挂钩试点,加快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试点等项目建设获取更多的土地周转指标;全力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等工作,确保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做好煤、电、气等能源资源综合调度工作,确保现有企业正常生产和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需要。
&&& 加强项目监管。深入研究国家投资政策,优化重大项目储备库,加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开工。落实项目建设管理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质量监督制、竣工验收审计制,规范招投标秩序,严格建设用地管理和环境保护监督,加强重大项目稽查,提高重大项目质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支撑拉动作用。
第二节& 保障措施
&&& 完善规划体系。区级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提出的思路、目标、发展重点和布局,制定适应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明确行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各乡镇(街道)应根据本规划的战略布局,结合本地实际和行业专项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本地区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 加强规划衔接。加强与中省市&十二五&规划、西部大开发规划、成渝经济区规划、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四川广安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施方案等上级规划的衔接,及时进行规划调整。同时,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行业发展规划要根据本规划做相应调整。
&&& 增强公共财力。强化财政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社会保障和就业、生态环保、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优化配置,强化管理,确保投向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证重点规划项目的实施。运用财政杠杆,采用担保、奖励、补助、贴息等手段,发挥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最大限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 绩效评价考核。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价考核体系,将年度计划实施、规划中期评估等情况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的综合评价考核体系,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分类设置政府考核目标。
&&& 优化社会环境。建好政务服务中心,简化行政审批、提高行政效率。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文化建设、城市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建设,让更多的人才到前锋来安居兴业。建立健全内陆开放型经济政策体系,营造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制度环境。建好企业孵化平台,解决好企业融资、物流成本、企业税费、水电气供应、三废集中治理等生产要素问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孵化和聚集企业的能力。制定户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险等吸引外来人才的政策,促进开放型人才集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安市中考成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