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师范类出来做什么

114网址导航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_百度百科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1]
学院拥有近百年辉煌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福建(1908年)和(1915年)生物学系,以及1939年设立的福建省研究所。1953年在上述几所院校调整合并的基础上成立了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调整期间保留和发展了生物学系;为了适应学科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于1994年更名为生物工程学院,2005年10月再次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并沿用至今。[2]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院概况
学院伴随着福建师范大学百年历史而不断发展壮大,已建立起完整的生命科学学科体系,为我国生命科学领域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这里曾经走出过郑作新、唐仲璋、唐崇惕、曾呈奎等四位中科院院士和俞永新工程院院士以及丁汉波、王岳、周贞英等十余位国内外知名教授,取得了庆大霉素、灰黄霉素和碱性脂肪酶等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
学院办公楼
 2006年11月之前,生命科学学院的办学地点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程埔路172号。2006年12月,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到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专任教师81人,师资人数73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师资总数的71.23%(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具有硕、博士学位人数占专任教师比例的58.02%。学院还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现有全日制本科学生790人,全日制研究生227人。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已建立了博士、硕士和学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先后为国家输送了7200多名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海峡西岸重要的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设有3个本科专业——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拥有“动物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含有12个二级学科)以及“发酵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开设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函授本科专业。学院与福建中医学院联合开设2个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中医学”、“骨伤学”,1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制药工程”;学院是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培训基地和福建省中学生骨干教师培训点。
依托百年师大的整体优势和学院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硬件设施达到同类高校的先进水平。现拥有“工业微生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福建省现代发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生物技术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发育生物学、发酵工程学),1个校级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并承担七门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学院先后承担过国家“863”计划项目、“973” 项目子课题、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大专项、重大和重点科技项目。
学院高度重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力地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院先后获得了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先进职工小家、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到旗山新校区极大地拓展了学院的发展空间,为学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学院拥有2座科研实验楼和1座教学实验楼,总面积13000多平方米,共享着师大丰富的教学和科研资源。学院抓住机遇,加大科研平台的硬件建设,近几年,各级部门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近2000万元,并建立了“集中管理,资源共享”的科学管理模式。生命科学学院全体教职工将在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的带领下为实现学院新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2]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历史沿革
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08年设立的私立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学系和1915年设立的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以及1939年设立的福建省研究院(原先名称是福建省研究所)。1951年4月,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和福建协大学合并,校名为福州大学,1952年8月,福州大学与福建师范学院(前身是1907年设立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合并,校名仍称福州大学,1953年9月,福州大学与福建省研究院合并,学校改称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学校更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生物学系自始至终沿袭发展下来。1994年11月,生物学系改名为生物工程学院。2005年10月,学院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
原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学系位于福州市仓山区上三路。原福建协和大学生物学系位于福州市马尾区魁岐。原福建省研究院位于福州市仓山区程埔路172号。福建师范学院成立后直至2006年,以原先福建省研究院所在的地址作为生物学系(生命科学学院)的办学地点,并不与学校本部在同一地点。2006年11月,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到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的福州大学城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3]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建设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专业设置
生物学系从1973年起恢复设置生物教育专业(1973年至1976年招收三年制普通班学员,1977年正式招本科生,1993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专业);1978年,设立生物教育专科;1984年创办工业微生物中专专业,次年转为大专专业;1985年,创办水产养殖专科,同年复办生物学函授专业;1993年,创办生物实验技术与管理专科专业。1994年,生物学系更名为生物工程学院,创办全国师范院校和我校首个工科本科专业“发酵工程”(1999年改为“生物工程”专业);1995年与福建中医学院联合创办“涉外中医”本科专业;1999年,创办应用生物教育专业;2003年,创办生物技术专业,同年和中医学院联办七年制本硕连读中医学和骨伤学专业,与闽南科技学院联合招收生物工程专业学生。2006年又和中医学院联办五年制制药工程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设置一览表
办学延续时间
师范类本科
师范类专科
工业微生物
非师范类专科
非师范类专科
师范类本科
生物实验技术与管理
师范类专科
非师范类本科
非师范类本科
应用生物教育
师范类本科
非师范类本科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重点学科建设
1982年,福建省文教办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提出了建设省重点学科的六点要求。日,当时刚刚成立的福建省高教厅就召开座谈会,研究重点学科建设问题。根据省里的精神,经过比较和筛选,校党委决定全校上报十个学科为重点建设对象,生物学系以丁汉波教授为带头人的发育生物学学科也在其中。1984年,发育生物学被正式确定为福建省首批重点学科。1995年,生物工程学被确定为福建省“211工程”重点学科,吴松刚教授为学科负责人。2005年,发育生物学再次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陈一平教授、张彦定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发酵工程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黄建忠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被确定为校重点学科,李敏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同年,“生物技术与工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项目,负责人为张彦定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位点建设
生物学是福建师范大学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1972年学校复办前,在国内就负有盛名。1963年,开始招收动物学研究生。1978年,国务院学位办授予我院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三个硕士点;2001年,设立发育生物学硕士点;2004年,设立微生物学和发酵工程2个硕士点。至此,我院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增至6个,包括动物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微生物学、发酵工程。2005年,我院获得生物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授予权,可以培养生物科学所有12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
1984年,生命科学学院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利亚大学合作培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2005年,学院获得的动物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干细胞及器官发育生物学、哺乳动物感觉信号的发生与调节机制、资源动物及其利用等三个研究方向,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4]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情况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机构
自1972年学校复办以来,生物学系先后设无脊椎动物学教研室、脊椎动物学教研室、植物形态学教研室、植物分类学教研室、人体解剖及生理学教研室、植物生理学教研室、遗传学和细胞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生物化学教研室、中学生物学教材教法教研室等10个教研室。1992年,进行教研室调整,由原来10个教研室调整为4个大教研室,即动物学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微生物与生化教研室、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2003年,再次进行学院管理体系调整,成立2系1部,即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工程系和实验教学部,下设9个教研室,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微生物学教研室、发育生物学教研室、人体解剖与生理教研室、植物学教研室、遗传与细胞教研室、发酵工程教研室、动物学教研室和中学生物学教材教法教研室。为了适应学科发展和学术团队建设需要, 2006年底又对学院系部进行调整,取消教研室建制,成立3系1中心,即生物科学系、生物技术系、生物工程系和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程建设
1、课程建设
1972年学校复办后,生物学系针对普通班学员的特点,制定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1977年学校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生物学系重新修定了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90年代,特别是全国本科教学评估以来,为了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学院积极推进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形成了适合生物科学学科发展的课程设置:
(1)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计算机(二级)、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及实验、基础化学、生物化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生物统计、生物进化论、科技写作、文献检索、野生动物、人口学、昆虫学、食用菌栽培、组织培养、花卉及园林绿化、生物大分子分离技术、生物学技术、作物栽培、动物饲养、食品科学概论、生物工艺学、环境生物学、应用生物化学、生物工程概论、保护生物学
实验课:化学系列实验、动物及人体系列实验、植物系列实验、微生物系列实验、遗传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系列实验
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心理学、教育学、生物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音乐欣赏、综合课(II)、高中生物教学法、中学生物学实验、中学生物科技活动和竞赛。
实践环节: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科研实践
(2)生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序设计、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工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普通生物学、普通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微生物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设备、计算机制图、生物反应器与微机控制、生物工艺学、发酵工厂设计、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遗传与育种、现代企业管理、生物统计、分子生物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生物制药、GMP管理、系列讲座
实验课:化学系列实验、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工程实验、生物工艺学实验、遗传与育种实验、生物工程大实验
实践环节:专业实践、科研实践
(3)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计算机应用基础(二级)、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发酵工程设备、生物统计学、环境生物学、应用生物化学、保护生物学、水产养殖、市场营销、生物资源、科技写作与文献检索、食品科学概论、生物制药、GMP管理、现代企业管理、食用菌工艺学、免疫学、生物安全
实验课:化学系列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实验、遗传及细胞、分子生物学系统实验、生物技术大实验
实践环节:科研实践、专业实习
2、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
1993年,《无脊椎动物学》被评为校优秀课程。1996年第一批校重点课程《植物分类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建设通过验收。2003年,《生物化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负责人为李敏教授。2004年,《发育生物学》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负责人为尤永隆教授。2005年,《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负责人分别为陈由强教授、杨民和教授、高建民教授。2006年《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设备》、《微生物学实验》、《植物分类学》等获校级精品课程立项,负责人分别张彦定教授、陈必链教授、黄建忠教授、刘剑秋教授。2007年,《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学》等获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分别张彦定教授、杨民和教授、陈由强教授、刘剑秋教授。
3、教材建设
1972年至今,自编讲义80部,正式出版的教材、编译著作、参考书52部。教学获奖13人次。教材获奖3项:1983年由丁汉波主编的《脊椎动物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2年由丁汉波等主编的《发育生物学》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95年郑鸿霖等主编的《中学生物学教学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
4.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学院一直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学院教师以科研立项带动教学改革,积极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方法和途径,开设双语教学,至2006年,学院共有3个专业的10门课程被学校列入双语教学建设。其中生物技术专业(新增专业)双语课程有7门,达到本专业课程总数的15.56%。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学获奖项目
实验室建设
福建省高校实验系统先进单位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研室
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福建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人体生理实验的教改
福建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
组织师范生到中小学指导生物科学课外科技活动
1998年度全国高师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
坚持改革发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效率
福建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
生物系主干基础课野外实习改革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
深化微生物学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
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新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
黄祖新 谢必锋 黄鹭强 蒋咏梅 吴松刚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师资队伍
自1972年以来,共有316位教职工担任学院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工作人员,其中教授37人。教师中有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丁汉波、周贞英、王岳、陈德智、林成耀;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吴松刚、施巧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松刚、施巧琴、张开兴、高建民、齐秋贞;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吴松刚、施巧琴;省级优秀专家:吴松刚、施巧琴、邱文仁;闽江学者:陈一平;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省教育先进工作者、省“五一”劳动奖章、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者:吴松刚;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校教师三等奖和福建省教育委员会“福建省师范教育优秀教师”获得者:郑鸿霖。
2006年,生命科学学院有教职工102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0人、讲师20人、助教2人、高级实验师5人、实验师4人,助理实验师4人、政工人员3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3人、行政人员4人、工勤人员5人。教师中博士15人,硕士33人,在读博士16人,在读硕士5人,博士后2人。
生命科学学院教师队伍结构一览表(2006年)
          教
生命科学学院历任教授一览表(按笔划顺序)
王国红 尤永隆 毛 宁 庄惠如 刘剑秋 朱锦懋 李 敏 杨民和 杨兆芬 吴国欣 张彦定 张鼎华 陈一平 陈必链 陈由强 郑 怡 林 琳 林丹军 洪炎国 高建民 耿宝荣 黄建忠
丁汉波刘团举齐秋贞 李惠珍 吴松刚 邱文仁 张开兴 陈德智 郑 辑 林成耀 林来官 林秀瑛周贞英 施巧琴 傅文庆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工作
我院的科研工作具有雄厚的基础。在学校复办之前,学院的科研工作在我国的生物科学领域就享有盛名。郑作新教授的鸟类学研究,以唐仲璋教授和唐崇惕教授为首进行的寄生虫研究,以丁汉波教授为首进行的动物学、胚胎学研究,以王岳教授为首进行的抗生素研究(发明庆大霉素),以周贞英教授为首进行的藻类学研究等都位于我国同类研究的领先地位。学校复办以后,我院科研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成绩斐然。
(一)科研机构 学院曾经先后设有8个研究室:发育生物学研究室、衰老细胞生物学研究室、酶学研究室、植物分类学研究室、工业微生物研究室、河口生物学研究室、寄生动物研究室、
环境生物监测治理研究室。年设立3个研究所、2个研究室:微生物工程研究所、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研究所、环境生物学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室、寄生虫研究室。
学院成立的科研机构涵盖12个生物学二级学科。形成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态学和海洋生物技术6个优势学科。近几年内还获得包括“教育部工业微生物工程中心”、“福建省现代发酵技术研究工程中心”和“福建省工业生物技术公共技术平台”在内的多个重大研究机构与平台的立项,并与农业部共建了“甘蔗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2006年5月,学院获得了“发育与神经生物学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
(二)科研项目 年,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6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项,省级项目97项,校“八五”重点及横向委托等项目35项。总经费600多万元。
年,共立项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194项。总经费1000多万元。
年,共立项科研项目115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106项。总经费2360.9万元。
(三)科研成果
学院先后承担过国家“863”计划项目、“973”项目子课题、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具有较强的科技开发实力。
1、发表论文、著作
年我院教师在发表论文380多篇,其中出版专著、译著、参考书(或参编)25本。年发表论文735篇,其中出版专著、译著、参考书(或参编)20本。年发表论文285篇,其中出版专著、译著、参考书(或参编)7本。
2、科研获奖
年,系教职工科研获奖项目共86项,其中,国际科技组织表彰奖1项,国家级奖励9项,省部级奖励43项,省厅局市级奖励17项,省级以上学会(含省级)、省科协奖励14项,全国大型展览会金奖2项。
抗细菌抗菌素—庆大霉素(合作)
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福建师大生物系等
抗菌素生物理化特性(合作)
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福建师大生物系等
池塘科学养鱼创高产(合作)
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大骨节病成因调查及研究(合作)
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
吴松刚、陈哲超等
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情报检索分类系统(合作)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及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
中国动物志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
雄番鸭与雌麻鸭人工授精的研究与应用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张开兴、丁汉波等
金霉素生产菌F303的选育及发酵特征的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吴松刚 施巧琴 陈松生 陈哲超 林宇野
中国双星藻科志(合作)
国家自然科学奖
梁慧文、梁良弼
缢蛏综合标准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邱文仁 齐秋贞
福建省梅花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合作)
省科技进步奖
不同类型区域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试点研究(合作)
国家科技进步奖
年科研获奖项目共4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省厅局级奖励16项,省级以上学会(含省级)、省科协奖励24项,全国大型展览会金奖1项。
雄番鸭与雌麻鸭人工授精的研究
福建省科技进步奖
张开兴、丁汉波等
福建省珍稀动物染色体的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高建民 耿宝荣 蔡明章 丁汉波
植物生长调节剂TA乳剂在海带紫菜上的应用研究(合作)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范子南 肖华山
曾焕泰 林裕藩
菲律宾蛤仔的应用理论和综合标准
省科技进步奖
齐秋贞 邱文仁
香菇柄多糖蛋白提取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陈哲超 林宇野 谢必峰 林跃鑫 陈松生
发酵法生产真菌降脂素
省科技进步奖
吴松刚 施巧琴 黄建忠 林跃鑫 周晓兰
真菌降脂素
全国发明展览会
西施舌生活条件及培养殖技术的研究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
提高灰黄霉素产生菌耐前体特性的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马尾松与黑松不同种源的染色体组型研究
省科技进步奖
新型洗涤剂酶――碱性脂肪酶的研制
省科技进步奖
吴松刚 郑毅 黄建忠 施巧琴 林跃鑫
南方红豆杉种子休眠解除及实生苗培育的研究
省林业厅省科技进步奖
灰黄霉素产生菌高度耐前体高产变株选育及应用
省科技进步奖
吴松刚 林琳
发酵法生产真菌降脂素
省科技进步奖
吴松刚 林跃鑫
灰黄霉素产生菌高度耐前体高产突变株选育及应用
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
吴松刚 林琳
果蝇心脏发育的基因调控(合作)
省科技进步奖
激光参数与激光生物效应关系的研究(合作)
省科技进步奖
年,科研获奖项目共6项,其中科技进步奖二项、论文获奖四项。
闽江河口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策略
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滨海风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良性生态循环的研究
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DHA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
第二届中国工业生化学会论文奖
Timing of odotogenic neural crest cell migration and tooth-forming capability in mice
福建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Dual effects of intrathecal BAM22 on nociceptive responses in acute and persistent pain – Potential function of a novel receptor
福建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洪炎国、江剑平
New discovery of submerged forest remains in Shenhu bay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福建省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3、技术评审与鉴定
从1972年至今,学院共鉴定评审科研成果62项。
国际先进水平的鉴定和评审技术成果
福建人工林高效、可持续经营的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蛛丝蛋白全基因克隆、测序和表达
福建省科技厅
高经济价值的微藻异养化研究
福建省发改委
高经济价值的微藻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福建省教育厅
洗涤剂配套酶制剂-碱性脂肪酶高产菌株FS1884-1的选育
福建省科技厅
少耕、免耕在杉木人工幼林经营中的应用
福建省教育厅
福建老酒机械化大罐发酵工艺优化风味研究
福建省科技厅
2000年以来,学院共申请专利50余项,其中6项获得授权。
制备性基因重组蜘蛛拖丝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
蜜提酶解法制备鹧鸪精
新型封闭式冷白荧光生物反应器
半封闭式埋栖型贝类吊养装置
糖质作物清汁发酵生产乙醇的清洁生产工艺
一种微藻藻红蛋白分离纯化方法
(四)对外交流
1976年以来,先后有加籍华人、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刘树璋教授、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B.Johnson教授、Stodar教授及副校长等7人、美国密斯森研究院自然学史博物馆费锡希博士,美国康乃尔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K.Adler教授,美籍华人、美国密执根大学张先光教授,美籍华人、著名发育生物学家、美国坦普尔大学牛满江教授及其夫人张葆英教授,日本九州大学理学部主任山名清隆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陈志坚教授、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发育遗传病研究室侯陵博士等20多人次,前来我院讲学、办培训班或合作开展科学研究。Stodar教授作为澳方的博导与我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牛满江教授及其夫人张葆英教授分别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和我院顾问。2003年美国Tulan大学教授陈一平博士还被列入我校的“闽江学者计划”,聘为我院的博士生导师,定期到我院指导研究生学习和科研。
年,我院教师60多人次提交数十篇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包括第19届世界动物学大会、第一届国际野生动物保护会议、国际生物化学学术会议、国际农业科技大会、国际植保大会、国际分子生物学研讨会、国际海藻学术讨论会、国际鹤类研讨会、国际两栖爬行动物学术会议、国际老年学学术会议、国际三十烷醇学术会议、国际植物生长调节剂学术会议、国际激光生命科学学术会议、巴西蘑菇国际学术讨论会、亚太地区园艺学术讨论会、亚洲真菌学学术讨论会、亚洲染色体学术会议、国际医学和应用贝类学学术会议、国际发育生物学会议等。
学院还派教师出国考察、讲学、合作搞科研。丁汉波教授于1989年9月在英国出席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学术会议期间,考察伦敦自然博物馆。张彦定教授1997年和1998年至2000年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Tulan大学进行学术研究。陈由强教授于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与该院人员合作搞科研,并于2004年5月参加我国农业部甘蔗考察团赴美国考察。刘剑秋教授于2003年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白俄罗斯举办的国际中学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主要承担部分试题的翻译工作。邱冈教授于2002年11月到马来西亚新纪元学院讲授“生物学教学法”课程。林跃鑫教授于日至9月18日,应巴西国立农业研究机构(CENARGEN/EMBRAPA)邀请,赴巴西利亚讲授“食用菌栽培理论和技术”课程;于年,应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原省政府邀请,先后8次赴巴新GOROKA讲授“食用菌栽培理论与技术”课程(执行国家援巴新任务);于2003年3月、2005年5月,应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原省政府邀请,先后2次赴巴新GOROKA讲授“热带旱稻栽培技术”课程(执行福建省援巴新任务)。
1972年以来,先后有王国红、王绍钊、毛宁、叶瑞琼、皮闽、刘嘉友、许晴怡、佘诚、吴文珊、吴松刚、李敏、李晓青、杨民和、杨兆芬、肖华山、陆永智、陈青、陈燕、陈友铃、陈尔毅、陈由强、陈松生、陈哲超、陈寅山、陈必链、陈维佳、张彦定、张梅芬、林琳、
林红、林宇野、林苏娟、林跃鑫、范燕、郑放声、赵翔、施碧红、骆嘉、翁丽星、高如承、黄代青、黄鹭强、黄建忠、黄道生、傅文庆、黄义德、傅荣典、游建新、童学军、蔡小华、谢必锋等50位教师出国进修或做访问学者。
(五)挂靠本学院的学术团体(学会)。
福建省生物学会(年)、福建省动物学会(1964年至今)、福建省植物学会(1964年至今)、福建省生化及分子生物学会(1986年至今)、福建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1994年至今)、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1992年至今)、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年)等。
六、人才培养
学院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分布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中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许多毕业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了卓越的成绩,成为各级学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他们之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郑作新(1924年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唐仲璋(1932年福建协和大学毕业)、唐崇惕(1950年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后转到厦门大学)、曾呈奎(1926年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后转到厦门大学);我国著名藻类学家周贞英(1925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生物系毕业);福建省政府“闽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教授、国际发育生物学家陈一平(1982年福建师大生物系毕业);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研究员陈志坚(1985年福建师大生物系毕业)。
1972年学校复办后,我院自1973年开始招生,至2006年共培养毕业生总计5494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219人,在职非全日制研究生66人,师范本科2298人,非师范本科270人,各类生物专科生1047人,生物函授本科生1594人。
生命科学学院人才培养情况一览表()
   人数
 学院还与福建中医学院、闽南科技学院联合办学培养人才,共培养学生1032人(其中,中医方向885人,生物工程147人)。
联合办学人才培养情况一览表
中医、骨伤
此外,我院还培养各类非学历培训生79人。
1992年至2006年,由挂靠我院的“福建省中学生生物学竞赛委员会”组织培训的我省选手,荣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银、铜牌奖者分别为4人、4人、1人。获全国一等奖者有19人,名列全国前茅。
八、办学条件
学院除了具有雄厚的师资条件之外,其它办学条件也不断完善,日臻充足。
(一)多媒体教室
学院自90年代初开始建设多媒体教室。至学院整体搬迁时,院内已建设多媒体教室5间,电脑室1间,语音室1间,基本可满足教学的需要。2006年,学院整体搬迁到旗山校区,所有教室(包括电脑室、语音室)都由学校统一建设和管理。
(二)实验室
1972年学校复办之后,生物系即着手进行实验室建设,所有学科都建设了相应的实验室,以保证各学科能顺利完成部颁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实验项目。
1972年至1993年在学院内建设的实验室有:基础化学实验室(83 m)、天平室(66m)、生物化学实验室(83m)、植物学实验室(83m)、植物生理实验室(83m)、动物实验室(170m)、人体及动物生理实验室(83m)、人体解剖实验室(83m)、微生物学实验室(83m)、动物胚胎学实验室(83m)、微生物生化实验室(83m)、遗传和细胞学实验室(83m)、物理化学实验室(70m)。
1994年至2006年在学院内建设的实验室有:无脊椎动物学实验室(83m)、脊椎动物学实验室(83m)、人体组织与解剖学实验室(83m)、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室(83m)、植物形态学与植物分类学实验室(83m)、植物生理学实验室(166m)、微生物学实验室(170m)、基础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室(83m)、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实验室(83m)、遗传学与细胞学实验室(83m)、发育生物学实验室(85m)、天平室(83m)、化工原理与化学实验室(61m)、细胞工程实验室(120m)、分子生物学实验室(85m)、显微互动实验室(100m)、中心实验室(392m)、中试车间实验基地(221m)等。配备了大量的实验仪器和教具,如:各种显微镜、人尸体标本、多媒体生物信号记录分析系统、分光光度计、超净工作台、电泳仪、各种层析仪器、各种离心机、各种测定仪、雷诺实验装置、各种离心机、疑胶成像系统、PCR仪、发酵罐、板框过滤器、喷雾干燥器、各种天平等等。
2006年11月 ,学院整体搬迁至旗山校区后,拥有了总面积达13000 M的2座科研实验楼(理工楼10号楼和12号楼)和1座教学实验楼(理工楼11号楼),极大地拓展了学院发展空间。现各类教学用实验室有: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化工实验室、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人体生理实验室、细胞与遗传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发育生物学实验室、植物学实验室、生化实验室、动物学实验室、普通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
学院抓住机遇,加大科研平台的硬件建设,近几年,各级部门共投入实验室建设经费近2千万元,进一步完善中心实验室和生物学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配备。学院在理工楼10号楼集中腾出3百多平方米的实验室面积用于建设学院中心实验室,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如:荧光定量PCR(40多万元)、超速离心机(64万元)、ACTA全自动层析工作台(60万元)、高效液相色谱仪(近40万元)、高效气相色谱仪(29万元)、冷冻切片机(20多万元)、荧光显微镜(26万)等总价值342.4万元的仪器设备。学院中心实验室及动物饲育实验室、动物行为实验室、净化室、组织培养室等全院共享实验室的设施有效地服务于全体教师及研究生的教学、科研。
2006年12月,学院获批立项福建省首批高等学校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打破以往按二、三级学科独立设置的分散实验室,在功能层面上建设一个以生命科学本科生为主,同时面向全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包括化学与材料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科学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相关专业)开放的、高度集成的生物学基础开放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了六大功能的实验技术平台: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平台、生物化工实验平台、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实验平台、生物大分子实验平台、细胞、遗传和发育生物学实验平台、宏观生物学实验平台。至此,学院已建成较高水平、开放式、高度共享、高效益的教学科研实验室。
(三)动、植物标本馆
福建师范大学动物标本馆历史悠久。原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设有博物专业时就开始收集动物标本。1940年,在郑作新院士主持下,创建了福建协和大学动物标本室。在此基础上,经过郑作新院士、唐仲璋院士、丁汉波教授等著名的老一辈动物学家及几代动物学教工艰辛培植下,逐步发展成现今的规模。该馆收藏标本约5万多号,近3千种,分别隶属动物界20个门类。拥有华南虎、朱鹮等90多种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珍贵种类,是国内高校中,尤其是高师系统中标本数量及种类最多的标本馆之一。所收藏的标本是教学和科研的无价之宝,不仅为我院历届学生学习动物学提供宝贵资料,也为师生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标本资料。郑作新院士、唐仲璋院士、丁汉波教授、汪溥钦教授等许多动物学家曾以本馆的标本为依托,先后出版10多本专著、几百篇学术论文。国内许多重要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都曾来借用或核对标本,国外和港、澳、台的许多同行亦曾慕名前来进行交流。1999年被福建省批准为第一批省科普教育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创建于1926年。它是由原福建省研究院植物标本室、原福建协和大学植物标本室、原福建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植物标本室合并而成。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己发展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中馆藏标本数名列第六,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标本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植物标本室。植物标本室收集和保存了近二百种福建特有的植物标本,如福建柏、福建含笑、武夷山杜鹃和福建岩须等,以及产于福建的属于国家一、二、三级重点保护的所有珍稀、濒危植物标本。标本室按照恩格勒系统排列,共收藏154000多份维管束植物标本及部分苔藓、藻类植物标本,是从事植物、农、林、牧、医药等行业的科技工作者进行形态、分类、系统、资源开发、区系、地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我国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利用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国内外植物学专家的科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标本资料。在标本室丰富馆藏的基础上,由我院林来官教授主编的《福建植物志》(600多万字),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至1995年已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全部出版。该套专著是我省迄今为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版的专著中字数最多、最重要的专著之一。
2006年11月 ,学院整体搬迁至旗山校区后,福建师范大学动、植物标本馆也一起搬迁至旗山校区,该馆面积约1600多平方米。
(四)图书资料建设
学校复办后,我院的资料室和校图书馆生物分馆也相应创建。截至1987年10月前,资料室共订阅外文杂志141种,种类之多在学校名列前茅。近几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教师开始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但资料室仍起到辅助作用,以2002年为例,资料室全年共订阅外文杂志21种。
校图书馆生物分馆藏有中文书刊4213本,外文书刊7171本,总计11384本。生物分馆于2005年撤消,归并总馆。
(五)校园建设
生命科学学院整体搬迁之前,拥有独立的校园。院内名木古树繁多,绿草成茵,小径通幽,环境十分优美。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是不可多得的生物园。学院建有生物楼(1953年建成,1009.50M)、新生物楼(1975年建成,1961.60 M)、学院楼(1994年建成,4690M)、标本楼(1980年建成,234.90 M)、发育生物学实验楼(1987年建成,331.10M)、双安楼(1992建成,480.7 M)、细胞工程楼(1986年建成,262.8 M)、发酵车间(1998年建成,990 M)、实验鱼池(1985年建成,300 M)、学生宿舍楼(1986年建成,972 M)、食堂(1984年建成,750 M)等设施。
2006年,学院整体搬迁到旗山校区后,行政办公室设在新校区理工楼南面二楼,面积约605M。教学用实验楼1座(理工楼11号楼)和科研用实验楼2座(理工楼10号楼和12号楼),总面积达13000 M。种植和实验动物养殖基地占地约5亩。学生住宿和校园绿化由学校统一管理。
八、社会服务
1972年学校复办后,为贯彻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学院坚持开展“开门办学,开门搞科研”活动。1973年,在福州城门公社连坂大队创办农场,面积28亩; 1974年,在院内创办小型养猪场;并与福建省军区后勤部万里农场、福州建新公社台屿大队水产养殖场、福建仙游糖厂、福州亭江卫生院等单位联合办学,联合搞科研,均取得可喜成果。其中池塘科学养鱼创高产,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省科学大会成果奖,另有四项获省科学大会成果奖。
1979年至今,学院曾经建立过经济实体7个:福州晋光人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984年)、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993年)、福州希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5年)、福州金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7年)、福州乐博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998年)、福州绿微康(深圳)生物工程研究院(2002年)、福建师范大学中远威药业研发中心(2002年)。此外,还建立产、学、研联合体12个,为社会提供技术保障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5]
.成都机电工程学校 [引用日期]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