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像青年一样精神十足是不是比喻工匠精神的典故

比喻知己丧亡后
比喻知己丧亡后
范文一:中国当代先锋派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创作感知视角上与之所表达的迷惘、绝望之心理相契合。他们将创作的重心从文学反映社会政治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动机所决定的创作轨迹,回到心灵感知的本身,以恣意的语言表达内心的迷茫、忧伤、寂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欲望的沉沦、人性的厄运、情绪的迷离。并将细节感受放大,以冷视角客观再现生活的各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境下,人们内心的理想缺失、信仰缺失。“文革”打破了中国文学创作长期以来的线性发展脉络,文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傀儡性的表现手法,使其艺术之美丢失殆尽。同时也打破了很多人心中的信仰。这种信仰缺失是在历经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转型后,理想粉碎,旧的信仰随之粉碎,人生成为了自我的选择。尽管西方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迥异于中国,但其悲观的心态却感染了当时同样缺乏稳定感的中国人。作为先锋派的作家,其创作已不再是具体的社会政治描写、事件描写、人物描写,而是转向表现抽象的存在、在各种背景下展示隐喻的人性、在淡化空间感的状态下描摹世界图景,将人们内心那难以言表的脆弱、欲望完美剖析。出现在小说中的世界是“存在意义”上的世界[1],小说中的人物亦是“存在意义”上的人物,没有现实具体的某一原形,而成为众多形态的象征集合体,趋于抽象却更为深刻。无论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是尤金?奥尼尔的《毛猿》,这些西方作家的作品都表达了一种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表现了人的孱弱、无奈。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否定色彩,深深影响了厌倦一度颂写光明、褒扬英雄、拒绝脆弱的中国作家,他们开始寻找自己对于世界、人生的特有的感知,也开始正视内心的软弱时刻。传统的政治叙事不再被强调,而是转向了心灵感知的角度。而这当中的作家苏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作品的神秘气氛和悲剧色彩,他的小说甚至成为了死亡的展示所,对离别家园后人飘荡状态的描写,更加剧了作品中流离失所的落魄心情。“现代文学的主体就是悲剧文学,即使所谓戏剧,也只是喜剧化了的悲剧”[2],而苏童的心灵表达无疑是悲剧性的。一、无根的追寻――家园丧失后的落魄纵观现当代文学中的众多作品,很多都在表达恋乡、思乡、归乡的情绪,对家园的眷恋与依赖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中国式情结。无论身在何处,回归总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然而时过境迁后,再次返回家园却已物是人非,更多的感受是苍凉、落寞。就如同鲁迅的《在酒楼上》曾言:“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如何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3]这种归属感的缺失让人产生着无处落脚的空虚、寂寥。曾有学者将此归纳为“‘成长的悲剧’,也就是说,一种随着生命的成长,人必然要经验的心理缺失。在生命从生到死的循环中,童年生活及其记忆,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个体生命真正的‘根’,无论这棵树长得多么高大,最终都不能脱离与它的关系”[4]。尽管家已不是曾经的家,园也非曾经的园,甚至是废园、荒园,但依旧给人一个梦幻中的“根”,冥冥之中慰藉着流浪的心。作家苏童的创作就始终处于这样一种不断追寻而无奈失落的境况中,而这也与他的成长及对故园的眷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童没有经历上山下乡,也躲过了三年饥荒,文革的影响也未过深地渗入其成长。其生存的困境,已不再是传统的食粮匮乏,而是转向精神世界的苍白。这在某种意义上相似于今天的青年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缺乏神圣的使命感,亦不具备某种坚强的革命理想。科学的今天,没有迷信;政治的今天,亦无宗教。然而真正面对死亡、面对无法摆脱的困境时,无论是60、70年代,到现今80、90年代,人们都在追寻着自我的精神家园。苏童的创作,无疑是基于逃亡之上的悲剧性追寻。在他的创作中,弥漫着一种向往家园,可家园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无奈,丢失的不仅是回归的路,更是回归的勇气与希望。家园已无处可寻,就算有处可回,那个昔日的旧园,也已没有今时“我”的容身之所,只好带着无尽的想象,逃离、再逃离……在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里,主人公颂莲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以出嫁的方式逃亡到陈佐千的家里,但陈家在她的内心深处并非真正的家,而是留宿之地。随着感情的空虚,她的精神追寻漂荡在飞浦的身上,那里有她的情感依托。然而,悲剧的命运无法更改,颂莲还是迷失在这个不属于她的陌生的宅子里,因为那里不是她的家,不是让她甘心付出、永远眷恋的地方。她穷尽一生的追寻,最终精神分崩离析,落入井的诅咒,再也无力自拔。颂莲的命运在苏童笔下,类似一种怪圈式的宿命情节。正如A.C.布拉德雷曾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指出的那样,“如果悲剧不是一种痛苦的神秘,那它就不成其为悲剧了”。也正是这样的沉痛结局,才更具有震撼力,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这样人心才会震动,才会知晓存在的价值、逃亡的意义,苏童笔下颂莲的疯狂结局就赋予了小说一种巨大的悲剧力量和深邃的思索意境。而《你好,养蜂人》则通过无望的等待显现着人心的丧失感:“我独自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荡,就好像一个饥渴的水手在海里寻找自己的船,但是船却无影无踪。”[6]这种表现手法,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一种情感上的相似,作品深处都埋藏着感性的希望与理性的绝望。所谓感性的希望,即纯属人们的一种精神愿望,给予自身灵魂一种可以期待的想象,希图着总有一刻能够实现的幸福片刻;而理性的绝望,则是一份冷酷的现实,一种打破这种梦幻的冰冷情境,梦醒之后充斥着的困惑、迷惘与痛苦。二、逃亡――短暂的救赎对生存困境的逃亡是生命救赎的一种途径。当个体感觉到自身处于生存困境中孤立无援时,就会自觉地选择逃亡,哪怕这个困境就是内心最眷顾的家园,也只好无从选择的逃离,以寻求新的立足之地。苏童的创作中,古老的枫杨树乡村总是与灾祸联系在一起,滔滔的洪水,无情的饥荒,那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土地像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不堪重负。于是很多人从“枫杨树”乡村逃了出去,逃往南方的一座城市,逃到那里的“香椿街”。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命运叵测,死亡依旧近在咫尺,就算活下来,也还是挣扎在被迫适应的留下与继续逃往下一座城市间徘徊。就像《南方的堕落》中红菱这一形象的展现般,苏童对她的形象塑造,倾向温情、柔软、怜悯的记忆形态,她追逐着年轻鲜活的生命,从困境逃亡后却最终走向了死亡。从表面上看,苏童不经意地向人们讲述着祖辈、父辈们、原乡同族的经历。读者在表层上也可以看到一种中国式的农村家族的衰亡,一种部族精神的失落,但从所有人逃亡的结局中却会发现,苏童的逃亡叙述总是淡化结果,总伴随着一种被追逐感,如同一个梦者,而这种梦境正契合于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灵魂永远是处于飘泊游离状态这一特性。其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我”的祖父陈宝年婚后七天就义无反顾地逃离了让他预感会给“枫杨树”乡村带来灾难的、令他厌恶的、丑陋的灾星蒋氏,蒋氏是传统的社会规范和婚姻制度强加给他的,而他所逃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也不只是穷困,而是一种体制,一种文化,一种无形的压迫,他渴望毁灭它、逃离它。家园中陈旧的习惯如枷锁般束缚着他的灵魂,他宁愿抛弃熟悉的归属感,从而获得新生。然而是否逃离就真的能够解脱呢?逃离只是一个短暂的回避,生命喘息的短暂救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困境。陈宝年终其一生的逃离却依旧灵魂寂寥。同样在这部作品中,总被人们忽视的人物蒋氏,也是逃亡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无奈的离开。她一生的爱都留在这个旧家中,起初是依附于讨厌他的丈夫陈宝年,而后是她的子女――五个孩子和“我"的父亲,而当五个孩子都死于瘟疫,“我"的父亲也被环子抱走,蒋氏走了几百里路也未寻见那个只带给他孩子的丈夫陈宝年后,终于选择了逃离,因为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家没有了,就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人。当陈文治用红轿抬走她的那一刻,蒋氏也成为了无心的飘荡者。只是活着而已,像死了一样。苏童作品《米》中的五龙,为逃避灾难深重的乡村,为摆脱灾难与死亡的威胁,逃往城市寻觅富足的生活,他摆脱了饥饿的折磨,却又陷入城市罪恶的深渊,人仿佛置身于生命苦痛永恒的轮回中无望地挣扎。时空的转换从未改变他们孤独绝望的生存困境和宿命。时间推移,火车将五龙带往喧嚣的城市,最后他又带着米回归故里,仿佛他一生的奋斗、厮杀都是为了米,实则是为了生存。在作品《罂粟之家》中,刘老信逃离枫杨树去城里谋生,结果带着一身梅毒回到故里。而作品《祖母的季节》里,据说祖父在新婚五天后就出走了,从此再没有回来,没人能知道其中的缘由。在现实生存的困境中,家园已不再是人们最有安全感的栖息地,而充满着死亡的阴霾。恐惧感和本能的存活欲望成为人们逃离的原因和内在动力。当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就会下意识地逃亡,逃亡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无望的挣扎。逃――或许还能生存,留――却只能面临灭亡。但是五龙一生宿命般的轮回,从原点又回到了原点;颂莲逃进深宅大院,又陷入妻妾争斗的重围,花一样的生命被恐惧折磨成行尸走肉。他们在逃亡中满足了最简单的生的希望,却又陷入新欲望的陷阱,抑或城市、抑或大宅。他们不但没有在逃亡中得到灵魂的慰藉,还失去了原有的纯朴美好的人性,最终在欲望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深陷于逃亡的挣扎中,没有终点。孤独、恐惧、毁灭成为了终极的宿命。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就是无处可逃,欲望的人在欲望的深渊挣扎,找不到自我精神超越的桥梁,宿命般地走向毁灭。苏童抓住了人类无处可逃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找寻到了人类这种命运的根源,那就是本能地操纵着人们不断逃亡的欲望。那么面对这种无处可逃的生存困境,人类还有没有生命救赎和精神救赎的希望?苏童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图景,无论多么强悍生命,终归无力地被毁灭,让人绝望。苏童将自己叙述的方式归结为精神的“还乡”,他用虚构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迷惘和无奈。或许创作就是作家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方法,他试图从对历史的挖掘中寻觅人类的精神家园,寻找可能激活现代人精神的力量,但得到的却是对历史的深沉的悲哀和绝望,于是他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寻找,而这种探究恰恰体现了他在批判中寻找和建构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不懈努力。三、逃亡――然后怎样逃亡,并不是苏童创作的全部心灵探索,苏童笔下的人们总是性格残缺、陋习浓烈,宿命般的逃离、宿命般的死去,南方的世俗生活也总显得不堪、显得烦感,作者甚至明确地写出:“南方的陋习即使披上美丽的霓裳,也不能瞒骗我的眼睛。”[6]但无论是“枫杨树”还是“香椿树街”,作者的目光以及最终的落笔之处无不与他厌恶的家乡有着深深的联系。很多时候,越是刻意回避自己的内心归依,越会表现得明显排斥。这种不断的逃亡,甚至成为变相的追寻,是作者寻求精神归属地的不断前行。正因为家园已非理想中的温情,它显得那么混乱、近乎肮脏。于是,笔锋接触,不断讽刺、揭露,现状的无奈刺痛着作者内心的柔软片刻。苏童的痛苦,就是挣扎在这现实与幻想中,失望于现实的冷漠、疯狂,寄居在幻想的温暖、平和。于是,作品张扬、苦闷、逃亡。同时,苏童在关注如何改变处于困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对死亡、宿命的追寻。其作品中通过运用具有悲剧色彩的意象群,构建阴森、恐怖的氛围,衬托性地表现出疾病、死亡、丑陋、毒品、心理畸变等边缘审美。陈晓明认为:“苏童对所谓人类的真实处境没有兴趣,他关注的只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生存状态突然敞开迸发出的诗意火花,这些火花竟然使得所有的生存苦难变得异常美丽。”[7]在苏童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罂粟”的黑色意象,成为他此类创作的杰出代表。“田野四处翻腾着罂粟强烈的熏香……罂粟之浪哗然作响着把你推到一块孤岛上,一切都远离你了,惟有那种致人死地的熏香钻入肺腑深处……”[8],通过塑造“罂粟”,从而流露出集邪恶、死亡、神秘与美丽一身的色彩,营造出美艳的悲凉感、恐惧的绝望感。罂粟这种颓败、邪恶的东西与人们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更显出了面对困境的无力。作品中的人物悲剧,都将其社会根源做了隐蔽性处理,放大了命运操控的轨迹,从而使最终的击碎性结局变得难以言说,人物之死往往带有某种神秘氛围,暗含了人类命运中的某种必然,人物在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中走向终结与死亡。颂莲逃进陈佐千的深宅大院,希望改变旧有的命运,却最终失去了自我,“不跳井”成为最终的抗争,也成为最终的结果,仿佛命运已是注定,根本无力改变。这种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幻想,最终成为泡沫。而五龙为了逃避家乡死亡的威胁而踏上远行的火车,最终却还是死在了回乡的火车上。这些人物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性和悲剧性,他们的下场是注定的。他们在生命的大熔炉里做着孤独而颓然的挣扎,最终都毫无例外的走向死亡,他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蕴含了人世千年来的沧桑。也正是这种神秘和宿命使苏童小说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糜烂、颓废的死亡之气和悲剧色彩。但无论逃亡的结果是如何难以定度,或是坎坷多舛,人们总没有停下这样的脚步。苏童的创作方法丰富,陌生化效果、间离的手法、色彩感的铺垫等都在其作品中出现,尽管其中表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识,但却不等同于悲观主义。不是对苦难的逃避,也不是对痛苦的呻吟,而是在苦难中寻求解脱,在挣扎中坚持希望。正如宗白华所说,“肯定矛盾,殉于矛盾,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9]。苏童并非如加缪等人那样,在晦涩中压抑自我,掩饰心灵,而是将自己的体验方式融入作品里,融入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里。对于作品的唯美体验,可以是颓艳的,也可以是悲情的,甚至是残忍的,但一定是深刻的。他一直以一种真实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从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和极度失望的情绪中挖掘光明的道路,并冷静、理性的审视生命的残缺,以悲剧的力量不断塑造着人性的力量。逃亡――哪怕是短暂的救赎,也存在获得信念的希望,这种逃亡远没有停止,在当今的人群中,依旧如此,并且还在继续……【参考文献】[1]吴炫.抓不住意义的小说思潮[A].穿越中国当代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3]鲁迅.在酒楼上[A].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邵宁宁.家园仿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5]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苏童.苏童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苏童.罂粟之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9]宗白华.悲剧幽默与人生[J].中国文学,1934,(1).(作者单位:缪菁,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原文地址:中国当代先锋派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在创作感知视角上与之所表达的迷惘、绝望之心理相契合。他们将创作的重心从文学反映社会政治的模式中脱离出来,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动机所决定的创作轨迹,回到心灵感知的本身,以恣意的语言表达内心的迷茫、忧伤、寂寞;用夸张的手法表现欲望的沉沦、人性的厄运、情绪的迷离。并将细节感受放大,以冷视角客观再现生活的各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境下,人们内心的理想缺失、信仰缺失。“文革”打破了中国文学创作长期以来的线性发展脉络,文学成为政治的宣传工具,傀儡性的表现手法,使其艺术之美丢失殆尽。同时也打破了很多人心中的信仰。这种信仰缺失是在历经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转型后,理想粉碎,旧的信仰随之粉碎,人生成为了自我的选择。尽管西方现代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迥异于中国,但其悲观的心态却感染了当时同样缺乏稳定感的中国人。作为先锋派的作家,其创作已不再是具体的社会政治描写、事件描写、人物描写,而是转向表现抽象的存在、在各种背景下展示隐喻的人性、在淡化空间感的状态下描摹世界图景,将人们内心那难以言表的脆弱、欲望完美剖析。出现在小说中的世界是“存在意义”上的世界[1],小说中的人物亦是“存在意义”上的人物,没有现实具体的某一原形,而成为众多形态的象征集合体,趋于抽象却更为深刻。无论是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是尤金?奥尼尔的《毛猿》,这些西方作家的作品都表达了一种对世界人生的悲观态度,表现了人的孱弱、无奈。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否定色彩,深深影响了厌倦一度颂写光明、褒扬英雄、拒绝脆弱的中国作家,他们开始寻找自己对于世界、人生的特有的感知,也开始正视内心的软弱时刻。传统的政治叙事不再被强调,而是转向了心灵感知的角度。而这当中的作家苏童,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作品的神秘气氛和悲剧色彩,他的小说甚至成为了死亡的展示所,对离别家园后人飘荡状态的描写,更加剧了作品中流离失所的落魄心情。“现代文学的主体就是悲剧文学,即使所谓戏剧,也只是喜剧化了的悲剧”[2],而苏童的心灵表达无疑是悲剧性的。一、无根的追寻――家园丧失后的落魄纵观现当代文学中的众多作品,很多都在表达恋乡、思乡、归乡的情绪,对家园的眷恋与依赖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中国式情结。无论身在何处,回归总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然而时过境迁后,再次返回家园却已物是人非,更多的感受是苍凉、落寞。就如同鲁迅的《在酒楼上》曾言:“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无论那边的干雪如何纷飞,这里的柔雪又怎样依恋,于我都没有什么关系了。”[3]这种归属感的缺失让人产生着无处落脚的空虚、寂寥。曾有学者将此归纳为“‘成长的悲剧’,也就是说,一种随着生命的成长,人必然要经验的心理缺失。在生命从生到死的循环中,童年生活及其记忆,有着至为重要的意义。这是个体生命真正的‘根’,无论这棵树长得多么高大,最终都不能脱离与它的关系”[4]。尽管家已不是曾经的家,园也非曾经的园,甚至是废园、荒园,但依旧给人一个梦幻中的“根”,冥冥之中慰藉着流浪的心。作家苏童的创作就始终处于这样一种不断追寻而无奈失落的境况中,而这也与他的成长及对故园的眷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苏童没有经历上山下乡,也躲过了三年饥荒,文革的影响也未过深地渗入其成长。其生存的困境,已不再是传统的食粮匮乏,而是转向精神世界的苍白。这在某种意义上相似于今天的青年人,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缺乏神圣的使命感,亦不具备某种坚强的革命理想。科学的今天,没有迷信;政治的今天,亦无宗教。然而真正面对死亡、面对无法摆脱的困境时,无论是60、70年代,到现今80、90年代,人们都在追寻着自我的精神家园。苏童的创作,无疑是基于逃亡之上的悲剧性追寻。在他的创作中,弥漫着一种向往家园,可家园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的无奈,丢失的不仅是回归的路,更是回归的勇气与希望。家园已无处可寻,就算有处可回,那个昔日的旧园,也已没有今时“我”的容身之所,只好带着无尽的想象,逃离、再逃离……在苏童的代表作《妻妾成群》里,主人公颂莲在生存的困境面前,以出嫁的方式逃亡到陈佐千的家里,但陈家在她的内心深处并非真正的家,而是留宿之地。随着感情的空虚,她的精神追寻漂荡在飞浦的身上,那里有她的情感依托。然而,悲剧的命运无法更改,颂莲还是迷失在这个不属于她的陌生的宅子里,因为那里不是她的家,不是让她甘心付出、永远眷恋的地方。她穷尽一生的追寻,最终精神分崩离析,落入井的诅咒,再也无力自拔。颂莲的命运在苏童笔下,类似一种怪圈式的宿命情节。正如A.C.布拉德雷曾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指出的那样,“如果悲剧不是一种痛苦的神秘,那它就不成其为悲剧了”。也正是这样的沉痛结局,才更具有震撼力,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5]。这样人心才会震动,才会知晓存在的价值、逃亡的意义,苏童笔下颂莲的疯狂结局就赋予了小说一种巨大的悲剧力量和深邃的思索意境。而《你好,养蜂人》则通过无望的等待显现着人心的丧失感:“我独自在陌生的城市里游荡,就好像一个饥渴的水手在海里寻找自己的船,但是船却无影无踪。”[6]这种表现手法,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有一种情感上的相似,作品深处都埋藏着感性的希望与理性的绝望。所谓感性的希望,即纯属人们的一种精神愿望,给予自身灵魂一种可以期待的想象,希图着总有一刻能够实现的幸福片刻;而理性的绝望,则是一份冷酷的现实,一种打破这种梦幻的冰冷情境,梦醒之后充斥着的困惑、迷惘与痛苦。二、逃亡――短暂的救赎对生存困境的逃亡是生命救赎的一种途径。当个体感觉到自身处于生存困境中孤立无援时,就会自觉地选择逃亡,哪怕这个困境就是内心最眷顾的家园,也只好无从选择的逃离,以寻求新的立足之地。苏童的创作中,古老的枫杨树乡村总是与灾祸联系在一起,滔滔的洪水,无情的饥荒,那片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土地像是一位年迈的老者,不堪重负。于是很多人从“枫杨树”乡村逃了出去,逃往南方的一座城市,逃到那里的“香椿街”。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命运叵测,死亡依旧近在咫尺,就算活下来,也还是挣扎在被迫适应的留下与继续逃往下一座城市间徘徊。就像《南方的堕落》中红菱这一形象的展现般,苏童对她的形象塑造,倾向温情、柔软、怜悯的记忆形态,她追逐着年轻鲜活的生命,从困境逃亡后却最终走向了死亡。从表面上看,苏童不经意地向人们讲述着祖辈、父辈们、原乡同族的经历。读者在表层上也可以看到一种中国式的农村家族的衰亡,一种部族精神的失落,但从所有人逃亡的结局中却会发现,苏童的逃亡叙述总是淡化结果,总伴随着一种被追逐感,如同一个梦者,而这种梦境正契合于人类追求精神家园的灵魂永远是处于飘泊游离状态这一特性。其作品《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中“我”的祖父陈宝年婚后七天就义无反顾地逃离了让他预感会给“枫杨树”乡村带来灾难的、令他厌恶的、丑陋的灾星蒋氏,蒋氏是传统的社会规范和婚姻制度强加给他的,而他所逃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女人,也不只是穷困,而是一种体制,一种文化,一种无形的压迫,他渴望毁灭它、逃离它。家园中陈旧的习惯如枷锁般束缚着他的灵魂,他宁愿抛弃熟悉的归属感,从而获得新生。然而是否逃离就真的能够解脱呢?逃离只是一个短暂的回避,生命喘息的短暂救赎,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生存困境。陈宝年终其一生的逃离却依旧灵魂寂寥。同样在这部作品中,总被人们忽视的人物蒋氏,也是逃亡的一部分,甚至是最无奈的离开。她一生的爱都留在这个旧家中,起初是依附于讨厌他的丈夫陈宝年,而后是她的子女――五个孩子和“我"的父亲,而当五个孩子都死于瘟疫,“我"的父亲也被环子抱走,蒋氏走了几百里路也未寻见那个只带给他孩子的丈夫陈宝年后,终于选择了逃离,因为她为之付出一生的家没有了,就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人。当陈文治用红轿抬走她的那一刻,蒋氏也成为了无心的飘荡者。只是活着而已,像死了一样。苏童作品《米》中的五龙,为逃避灾难深重的乡村,为摆脱灾难与死亡的威胁,逃往城市寻觅富足的生活,他摆脱了饥饿的折磨,却又陷入城市罪恶的深渊,人仿佛置身于生命苦痛永恒的轮回中无望地挣扎。时空的转换从未改变他们孤独绝望的生存困境和宿命。时间推移,火车将五龙带往喧嚣的城市,最后他又带着米回归故里,仿佛他一生的奋斗、厮杀都是为了米,实则是为了生存。在作品《罂粟之家》中,刘老信逃离枫杨树去城里谋生,结果带着一身梅毒回到故里。而作品《祖母的季节》里,据说祖父在新婚五天后就出走了,从此再没有回来,没人能知道其中的缘由。在现实生存的困境中,家园已不再是人们最有安全感的栖息地,而充满着死亡的阴霾。恐惧感和本能的存活欲望成为人们逃离的原因和内在动力。当人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时,就会下意识地逃亡,逃亡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无望的挣扎。逃――或许还能生存,留――却只能面临灭亡。但是五龙一生宿命般的轮回,从原点又回到了原点;颂莲逃进深宅大院,又陷入妻妾争斗的重围,花一样的生命被恐惧折磨成行尸走肉。他们在逃亡中满足了最简单的生的希望,却又陷入新欲望的陷阱,抑或城市、抑或大宅。他们不但没有在逃亡中得到灵魂的慰藉,还失去了原有的纯朴美好的人性,最终在欲望的泥淖中无法自拔,深陷于逃亡的挣扎中,没有终点。孤独、恐惧、毁灭成为了终极的宿命。人类生存的本质状态就是无处可逃,欲望的人在欲望的深渊挣扎,找不到自我精神超越的桥梁,宿命般地走向毁灭。苏童抓住了人类无处可逃的悲剧命运,也似乎找寻到了人类这种命运的根源,那就是本能地操纵着人们不断逃亡的欲望。那么面对这种无处可逃的生存困境,人类还有没有生命救赎和精神救赎的希望?苏童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人生图景,无论多么强悍生命,终归无力地被毁灭,让人绝望。苏童将自己叙述的方式归结为精神的“还乡”,他用虚构的方式诉说着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困惑、迷惘和无奈。或许创作就是作家逃避现实、寻求解脱的方法,他试图从对历史的挖掘中寻觅人类的精神家园,寻找可能激活现代人精神的力量,但得到的却是对历史的深沉的悲哀和绝望,于是他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寻找,而这种探究恰恰体现了他在批判中寻找和建构现代人精神世界的不懈努力。三、逃亡――然后怎样逃亡,并不是苏童创作的全部心灵探索,苏童笔下的人们总是性格残缺、陋习浓烈,宿命般的逃离、宿命般的死去,南方的世俗生活也总显得不堪、显得烦感,作者甚至明确地写出:“南方的陋习即使披上美丽的霓裳,也不能瞒骗我的眼睛。”[6]但无论是“枫杨树”还是“香椿树街”,作者的目光以及最终的落笔之处无不与他厌恶的家乡有着深深的联系。很多时候,越是刻意回避自己的内心归依,越会表现得明显排斥。这种不断的逃亡,甚至成为变相的追寻,是作者寻求精神归属地的不断前行。正因为家园已非理想中的温情,它显得那么混乱、近乎肮脏。于是,笔锋接触,不断讽刺、揭露,现状的无奈刺痛着作者内心的柔软片刻。苏童的痛苦,就是挣扎在这现实与幻想中,失望于现实的冷漠、疯狂,寄居在幻想的温暖、平和。于是,作品张扬、苦闷、逃亡。同时,苏童在关注如何改变处于困境中人们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也加入了对死亡、宿命的追寻。其作品中通过运用具有悲剧色彩的意象群,构建阴森、恐怖的氛围,衬托性地表现出疾病、死亡、丑陋、毒品、心理畸变等边缘审美。陈晓明认为:“苏童对所谓人类的真实处境没有兴趣,他关注的只是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生存状态突然敞开迸发出的诗意火花,这些火花竟然使得所有的生存苦难变得异常美丽。”[7]在苏童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罂粟”的黑色意象,成为他此类创作的杰出代表。“田野四处翻腾着罂粟强烈的熏香……罂粟之浪哗然作响着把你推到一块孤岛上,一切都远离你了,惟有那种致人死地的熏香钻入肺腑深处……”[8],通过塑造“罂粟”,从而流露出集邪恶、死亡、神秘与美丽一身的色彩,营造出美艳的悲凉感、恐惧的绝望感。罂粟这种颓败、邪恶的东西与人们的生命力结合在一起,更显出了面对困境的无力。作品中的人物悲剧,都将其社会根源做了隐蔽性处理,放大了命运操控的轨迹,从而使最终的击碎性结局变得难以言说,人物之死往往带有某种神秘氛围,暗含了人类命运中的某种必然,人物在无力改变自己命运的无可奈何的绝望中走向终结与死亡。颂莲逃进陈佐千的深宅大院,希望改变旧有的命运,却最终失去了自我,“不跳井”成为最终的抗争,也成为最终的结果,仿佛命运已是注定,根本无力改变。这种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幻想,最终成为泡沫。而五龙为了逃避家乡死亡的威胁而踏上远行的火车,最终却还是死在了回乡的火车上。这些人物一开始就被赋予了某种神秘性和悲剧性,他们的下场是注定的。他们在生命的大熔炉里做着孤独而颓然的挣扎,最终都毫无例外的走向死亡,他们孤独地生,孤独地死,蕴含了人世千年来的沧桑。也正是这种神秘和宿命使苏童小说中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糜烂、颓废的死亡之气和悲剧色彩。但无论逃亡的结果是如何难以定度,或是坎坷多舛,人们总没有停下这样的脚步。苏童的创作方法丰富,陌生化效果、间离的手法、色彩感的铺垫等都在其作品中出现,尽管其中表现出浓重的悲剧意识,但却不等同于悲观主义。不是对苦难的逃避,也不是对痛苦的呻吟,而是在苦难中寻求解脱,在挣扎中坚持希望。正如宗白华所说,“肯定矛盾,殉于矛盾,战胜矛盾;在虚空毁灭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获得生命的价值,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9]。苏童并非如加缪等人那样,在晦涩中压抑自我,掩饰心灵,而是将自己的体验方式融入作品里,融入其中的每一个角色里。对于作品的唯美体验,可以是颓艳的,也可以是悲情的,甚至是残忍的,但一定是深刻的。他一直以一种真实的心态来面对这个世界,从对生命的狂热追求和极度失望的情绪中挖掘光明的道路,并冷静、理性的审视生命的残缺,以悲剧的力量不断塑造着人性的力量。逃亡――哪怕是短暂的救赎,也存在获得信念的希望,这种逃亡远没有停止,在当今的人群中,依旧如此,并且还在继续……【参考文献】[1]吴炫.抓不住意义的小说思潮[A].穿越中国当代文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尹鸿.悲剧意识与悲剧艺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3]鲁迅.在酒楼上[A].鲁迅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邵宁宁.家园仿徨:《憩园》的启蒙精神与文化矛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4,(2).[5]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A].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苏童.苏童作品精选[C].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7]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苏童.罂粟之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9]宗白华.悲剧幽默与人生[J].中国文学,1934,(1).(作者单位:缪菁,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
范文二:北京市劳动局、财政局关于国营企业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标准的补充通知【颁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颁布时间】【实施时间】【时 效 性】有效各区、县劳动局、财政局,市财政各分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关于国营企业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标准的通知》下发后,许多单位反映,职工死亡后有关装殓方面的费用,在400元以内的按实际开支实报实销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掌握。经研究决定:职工死亡后的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按400元标准发给家属包干使用,节余归家属。开支渠道不变。当前页码:1
范文三:北京市劳动局、财政局关于国营企业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标准的通知【颁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颁布时间】【实施时间】【时 效 性】有效各区、县劳动局、财政局,市财政各分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我市国营企业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一直是按《劳动保险条例》的规定执行的。近年来,由于丧事费用的提高,企业普遍反映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标准偏低。经研究,在《劳动保险条例》没有修改之前,本着移风易俗,节约办丧事的精神,暂按下列标准办理:一、职工死亡后有关装殓方面的费用,即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尸、火化、骨灰盒以及存放的费用开支,在400元以内的按实际开支实报实销。二、上述费用的开支渠道,企业仍由营业外支出(其他支出)--劳动保险费用项下列支。三、本通知自日起执行。当前页码:1
范文四:社会心理科学第23卷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383页?心理咨询个案?死亡、丧恸与调适———“5.12”灾后丧亲青少年哀伤辅导卫小将何芸摘要: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关键词:死亡丧恸哀伤辅导1.前言5.12汶川大地震是一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灾难。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完全准确计算出究竟有多少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更没有人知道在那为成年人的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本身会面对一系列的成长危机,如体态的变化、自我图像的模糊、解读异性的迷思、人际关系的冲突等等。再加上一些非预期性事件的侵袭,如地震中父母、手足与同辈群体的死亡等等,使得许多青些冰冷黑暗的坑道中,还掩埋着多少鲜活的生命。少年表现出一些相异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具体如不仅如此,这一悲剧性的后果还使存活者置身于下。一种风险生存境遇之中,惶惶不可终日,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更难以承载这种“生命之痛”,他们通常会不断反复回想地震事件的发生过程,甚至产生梦魇,并且深陷在创伤经验里。有鉴于此,当前探讨灾后丧亲青少年哀伤辅导,对于预防青少年“二次身心危机”,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1青少年对于灾难中亲人死亡的印记死亡对于青少年来说本来是比较遥远的事情,然而突如其来的地震将其带到青少年面前,迫使他们不得不经验别人的死亡,他们目睹了父母和祖父母、手足和朋辈、老师和邻居等的死亡。这或许可能是他们在人类生活史中首次经验他人的死亡。因此,死亡的图像,特别是当家人遇难时2.灾后丧亲青少年可能的一些心理、却无力营救的意象往往会盘据在青少年的脑海中,形成一种挥之不去的印记,若持续萦绕死亡意象,行为特征表现不仅会加深青少年的心理伤害,而且降低自我效青少年(adoles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原初能,阻滞着其正常发展。意义指成长的过程和状态,也即是说由儿童成长作者简介:卫小将(1979-),男,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讲师,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青少年社会工作。何芸(1981-),女,太原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系社会工作教研室助教,人口学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心理咨询个案?社会心理科学第23卷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384页2.2青少年灾后自我罪疚感的萌生青少年正处于对家庭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成形时期,当他们面对亲人的死难,往往产生挫败感和罪疚感。他们可能会这样认为:“为什么别人的房屋不会倒塌,偏偏我们的房子却瞬间化为乌有?”或者自责:“我明明听到妈妈的声音,却没有办法救她出来”、“我不是个好孩子,从来没有听父母的话,我真的亏欠他们太多了”等等。如果这样的自我负罪感未能适度处理,很有可能转化为潜意识的压抑情绪,加剧自我无助感,并且对自己的幸存感到责备与不安,从而改变自我观念与人生观。经历是“外界所无法了解”,“一再叙说经验只是更加深自己幸存的惭愧”,因此对外界的关爱产生驱避的冲突。②事实上,青少年所遭遇的灾难可能是生命历程中最惨痛的事件,他们往往无所适从,面对陌生人一再地叙说遭遇,可能会产生逆反甚至愤怒的情绪。所以,缺乏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尽量不要涉足青少年的灾后心理辅导。2.5灾后青少年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青少年极少有时间和机会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遭遇重大的灾难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开始尝试解释自己的遭遇,以内部独白的形式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并且逐步赋予这些事件以意义。他们开始思索、询问诸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等较为宏观和抽象的问题,如“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是否有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亲人都离我而去了,我独自活着有什么意义”、“生命如此脆弱,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和表现。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引导使其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之一在于决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继续存活的动力和勇气,恢复其社会功能。2.3灾后青少年的心理麻木、冷漠现象青少年的情绪本身具有两极性的特征,在应对外界压力时,时而惊恐不安,时而镇定自若,其实这两种情绪表现都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汶川大地震过后,一些青少年表现的十分沉着和镇定,呈现给我们一种直面灾难的勇敢形象。事实上,这是一种假象,只是“地震前的片刻安静”。也即是说,此时的青少年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灾难事件进行深度反应,他们会否认“丧失亲人”等事实的存在,以求得内心的平和,压抑内心的丧恸。所以呈现给外界的是一种冷漠、麻木的心理状态,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运用。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短期内存活者有此反应,可以降低患者直接面对灾难事件的心理痛苦与身心冲击,但若长期以否认压抑的方式面对灾难事件,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心理困扰或心理不健康状态。①3.灾后丧恸青少年哀伤辅导策略传统意义上,人们较多的关注父母对于孩子死亡的反应,而忽略了青少年对于父母、手足和朋辈等死亡的丧恸。直到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经过研究才证实青少年的丧恸才是最严重的生活危机。其中,美国学者Balk经过大量的个案研究发现,大部分的丧恸青少年都有一些异常反应,如震惊、麻木、迷惑、忧虑、恐惧、寂寞和气愤,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应有所减退,但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事过两年之后仍有一些死亡情绪,如罪恶感、迷惑、寂寞和愤怒,同时有睡眠困难、缺乏食欲和自杀念头。[2]由此可见,灾后丧恸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持续性的,对此我们尝试提出一些长期性辅导策略。2.4灾后青少年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青少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逆反心理,这种逆反极有可能会移植到应对灾后外界的关爱上。他们亲身经历了灾难并深受其害,所以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媒体、记者等一再要求他们再现灾难情境;另一方面,一些热心人出于关心而经常提及到灾难的事情。这样,青少年可能会产生“受害者意识”的认同,认为自己的①②参阅“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心理复健工作(该资料由“台湾大学921灾后社会、心理复健小组”提供)社会心理科学第23卷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385页?心理咨询个案?3.1对于丧恸青少年的初步评估对于5.12汶川大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辅导,大多数人遵循这样一种逻辑:地震-青少年丧亲-产生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干预。这是一种线性逻辑,他无形之中将灾后失去亲人的青少年群体当中铁板一块,忽视了他们的差异性。事实上不同的青少年对于灾难性的事件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和不同的因应策略,因为生命个体都有其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和抗逆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丧亲青少年的情绪和行为进行一个总体性评估,根据不同的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的辅导策略,如图1少年群体分为三个类别,第一类青少年,他们在失去亲人后,一方面表现出痛哭、独处和伤感等情绪和行为,另一方面也主动承担对于幸存亲友的生活照顾和心理抚慰,有的还化悲恸为力量积极投身到救灾工作中。这些都是常人的行为,他们在合理利用移情和转移等心理防御机制消解自身的恸楚。对于这类青少年,我们介入的主体是社工、家属、朋辈群体和志愿者等,其工作焦点应集中于社会功能的恢复上,如强化他们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应对挫折,通过多方渠道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灾后生活、学习或就业环境等;第二类青少年,在失去亲人后表现出较明显的丧恸3.2与丧恸青少年的关系建立与丧恸青少年建立关系是哀伤辅导的首要步骤,也是哀伤辅导成功的关键所在。汶川地震之后,许多心理工作者和志愿者普遍存在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憧憬,希望能做一些工作来缓解丧亲青少年的压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遇到不少阻力,如青少年的阻抗和不合作。这些都是由于没有与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关系所导致的。其实在灾难刚刚过去,与青少年建立关系的最重要的技巧是聆听和陪伴。在同一场灾祸中幸存青少年,都会背负着沉重的罪恶感,许多内在的自责:……”。这样的罪疚很难解脱,仿佛要为逝者的亡故负责。另一方面,因为遭遇莫名的大灾难,青少年除了惊恐,也挑起心中种种愤恨不平,恨房地产商、恨天地不仁,怪政府、媒体等等。此时,旁人能够聆听、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因此,透过诉说、回忆、分享,悲伤可以找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另外,对于强烈的情绪表达,无须制止、建议、说教,任何人遭此巨变,都会有难以承受的悲痛、愤恨,此时聆听者的接纳、尊重、给予空间,是很重要的,是开展辅导的前提。所示,根据丧亲后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我们将青“为什么不是我?”、“如果我……父母也不会3.3丧恸青少年哀伤辅导的三个重要环节症状,如罪恶感、麻木、厌食甚至有自杀倾向。在青少年的哀伤辅导中,我们遵循关键的三个对于这类青少年,我们介入的主体应是心理咨询环节,首先唤起青少年的现实感:悲伤辅导中,有师和社工,其工作焦点哀伤辅导和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第三类青少年,在灾后表现出失常的行年介入的主题应是精神科医生,其工作重点是精神康复。由此可见,对于青少年的初步评估是开展哀伤辅导的首要环节。时我们用“现实感”来引导青少年:“地震那么突然,你也吓坏了,究竟能做什么救出家人?”、万人丧生,是不是都是他们家人的责任,没把他们救出?”。有时经过现实感的加强,青少年最终承认,如此天灾,人各有命,生者无罪,自己也是灾难中的受害者;其次辅导中可尝试采用“易位法”,问青少年:“今天若走的是你,你会怪家人吗?”、“你的家人如果能看到你如此伤痛及不原谅自己,他会怎么想?”。如果青少年能转换角度,站在逝者立场,较能抽身看到自己的沉溺,或许会愿意为逝者放下心头重担,好好地照顾自己,不再苛责自己。其实平心静气地想想,大家都是受难者,无人幸免,即使保住性命却失掉了图1灾后丧亲青少年评估分类为,如神志不清、出现幻听或幻觉等,这类青少“如果真的回头去救,可能的后果是什么?”、“几亲人、房子,前途茫茫,自己重伤累累,也是直?心理咨询个案?接的受害者,何忍再加诸责难;①社会心理科学第23卷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386页再次通过仪式转念、自己的生活。母亲那么爱你,她一定希望自己最亲爱的女儿好好活着,她也一定相信你能帮她照顾好你的父亲。你的父亲一定悲伤至极,失去儿子又失去妻子,忍着伤痛,笨拙地做饭,料理家务,这会让他更加思念亲人,让他伤心,但是他不能倒下,他是一家之主啊!他需要你的帮助,你是他的精神支柱!还有你的弟弟、妹妹,他们还那么小,甚至还不知道母亲的离去意味着移:减轻思念、不舍、罪恶感的方式很多,宗教仪式、念经回向等,都让青少年有机会透过某些方式实际地纪念逝者,或为他们尽一点心力;民间的折纸钱、莲花、烧衣物等习俗,都提供了具体的哀悼方式,在参与过程中与亲友结伴,感受到支持。3.4诉诸情感使丧恸青少年接受现实、寄托哀思青少年哀伤辅导最终的皈依是能让青少年接受现实、寄托哀思,使他们找到继续存活下去的信心和动力。我们常常诉诸于情感性的话语来达到此目的。以下是哀伤辅导中较为成功和感人的一段内容,希望对于开展青少年哀伤辅导有借鉴意义。孩子,好好活着并且记住:谁能忘记自己至亲至爱的父母?永远不会!亲人虽然远去,亲人的爱还在,亲人永远活在你的心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常常勾起对亲人的思念;母亲去了,父亲还在,弟弟、妹妹还在,生活仍然要继续。试着给母亲写信,就像她去远行,给母亲说说自己的思什么,他们更需要你的照顾。想哭就哭吧,我随时为你准备着手绢;想恨就恨吧,命运就是如此捉弄人。哭罢恨罢,擦干眼泪,做你能做的,照顾好父亲,照顾好身边的亲人,更要爱惜自己!———吴佩贞《伤痛着你的伤痛—哀伤事件的心理辅导》参考文献:[1][2]CharlesA.Corrl&DavidE.Balk(1996).HandbookofAdolescentDeathANDBereavement.NewYork:SpringerPublishingCompany.!!!!!!!!!!!!!!!!!!!!!!!!!!!!!!!!!!!!!!!!!!!!!!!!!!!!!(上接第112页)AExplorationoftheEffectofCognitionAdjustmenton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ofInformationRecipientsBaoXuhuiAbstract: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maybecon-sideredafundamentalpartofanorganizationalsystemtoachieveitsgoals.Itisaffectedbymanyfactorssuchascommunicationfactors,organizationalstructure,personalcharacters,organizationalcultureandsocialenvironmentalfactors.Intheprocessofcommunica-tion,thecognitiveadjustmentofinformationrecipientsplaysanimportantrole,whichdeterminestheeffec-tivenessofcommunication.Thisstudyaimsatprovid-ingthebasisforthefurtherstudyofdevelopingmoreeffectivecommunicationstrategies.Keywords:OrganizationalCommunication,ValueJudgement,CognitionAdjustment①参阅“九二一”集集大地震之心理复健工作(该资料由“台湾大学921灾后社会、心理复健小组”提供)
范文五:参加完老陈的追悼会,老李回到家中疲惫不堪。他重重地坐在沙发中央,深深叹了口气,闭上眼睛,追思起这位几十年的老友。老陈是患脑血栓去的,第一次发作的时候,家人为了赶时间手忙脚乱地把他送进最近的一家医院,手术很成功。老李去探望他的时候,老陈还笑呵呵说自己没事了,只是让老伴虚惊一场,瞎折腾了一气。没想到3天之后,老陈在医院第二次发作,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老伴呼天抢地,哭自己没有把老陈送进最好的医院,觉得一切都是自己的错。斯人已去,生者犹存。叫人怎么接受这样的现实!想当年和老陈一起干事业的时候,大家都还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大家都老了。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一天天消逝,皱纹、白发、松弛的肌肉等衰老的迹象,伴随着疾病悄悄来临。死亡也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而是随时潜伏在身边,让人不得不警惕、注意。老李想到自己也是脑血栓,哪天说不定,也就一下子过去了啊……不同的反应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谁都不会以为自己和别人能长生不老,可是看到自己身边朝夕陪伴、相处多年的朋友、亲人一个个撒手西去,却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何况老年人处于人生之黄昏,由人度己,心情更不会好受。无庸讳言,死亡是人生晚年将要面临的最大的危机。不同的老年人在面对亲友亡故时反应也不同。有些老人追忆老友,感慨万千,难以自拔。当年亲密的友谊使他们不愿意忘记老友,宁愿选择让老友活在自己的记忆之中。他们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对现实生活毫不关心,好像与世隔绝。有些老人会由此联想到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心事重重,郁郁寡欢,或是担惊受怕,掉进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为死亡的来临而焦虑、紧张、愁绪满怀、惶惶不安、无限恐惧。还有些老人则能坦然接受老友故去的事实。他们并不是不为此伤感,只是他们可以像从前接受人生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挫折那样,从容面对,并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他们并不害怕死亡,而是能接受生命终结的事实,不会让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自己的生活。还得保持一份坦然在听到同辈人故去的消息之后,谁都不免发一些感慨,但此后是心情沉重无法摆脱,还是坦然面对笑看人生,就在于怎样看待死亡这一客观事实。首先,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死亡只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其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和令人不安之处。人们对死亡的种种恐惧、不安和难以释怀,不是来源于死亡本身,而是来源于与死亡有关的种种联想。其次,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听到老友故去的消息之后,可以此为契机,回顾自己的一生,同时考虑自己的身后之事,早早做好思想准备,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接受死亡,对人生最终的旅程不忧不惧,主动地早作打算,不但可以克服死亡带来的恐惧和担忧,自己的晚年生活也会变得充实而有意义。再次,要确立"为今天而生"的态度。当一个人能够牢牢抓住每一个今天,为今天而生,不浪费人生的每一个今天,积极地投身于每一个今天的活动,珍惜今天还拥有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并尽可能多地品尝今天种种人生的滋味,那么,就不会对死亡有恐惧心理了。如果是真产生了恐惧心理,根据心理学上的森田疗法,老年朋友可以把恐惧死亡的心理视为一种心理上的自然现象,不要与其作无效的纠缠。恐惧来时不仅要任其恐惧,而且要把这种恐惧转化为行为动力,越是痛越是去做当为之事,比如,学习、锻炼、劳动等。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把对死的恐惧转化成对生的珍惜。还有些老人,听到老友故去后,可能会产生疑病心理,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状态,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疾病,并向人诉说自己的不适。如果经过医生检查没有问题,就应该放下心来,而不要纠缠于此。老人对死亡产生恐惧心理或有疑病症的表现,如果经过自我调整不能消除,并对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可找心理医生咨询。老李在听到老友去世后是怎么做的呢?参加完追悼会的老李想,哪天要和老伴去安慰安慰老陈的老伴,劝她不要过于难过、自责,要节哀;另外自己也该做点什么、想点什么了,以后除了看书看报、运动身体,应该抽出点时间,总结一下自己的一生,就算写不能发表的回忆录吧,也是给这个世界留下了点什么--其实无论荣辱得失,现在回过头看,那些过去的日子都是圆满的人生经历。
范文六: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的领取来源: 作者: 日期:10-04-25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的领取去银行或邮政储蓄领取由社保局发放的养老金,已经成为每位退休老人生活中的常事。而死亡后能否领取到丧葬补助费、领取多少以及如何领取,却还是不少离退休人员心中的疑问。早在2005年,安庆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等发放工作程序的通知》,就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丧葬补助费、一次性困难补助费等的领取事项做出规定:1. 适用范围。凡是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均可申请领取丧葬补助费、一次性困难补助。2. 申领内容。申领的待遇分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两部分。丧葬补助费为2000元,只有实行火葬的离退休人员才能享有,其家属凭借其火化证明及火化收据领取,棺葬人员不能享有。一次性困难补助部分,金额为其生前8个月的月基本养老金。除这两部分之外,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直系亲属如果符合供养条件的,可按月享受抚恤金。这里的“直系亲属符合供养条件”是指其父母、配偶和子女及其它符合规定的直系亲属,并且无任何生活来源。抚恤金按照死亡职工生前所在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3. 申领代办机构。死亡离退休人员的档案所在地为其申领代办机构。由单位或劳务代理机构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单位或劳务代理就是其档案所在地,代为申领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对企业破产、倒闭及其它原因而致档案存放于市社保局的人员,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亲属需直接前往市社保局领取材料办理相关手续,由其所在社区盖章后,完成申领手续。4. 申领程序。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其亲属需向其申领代办机构提供死亡人员的火化证明、火化收据或其它死亡证明,由代办机构代为申领。死亡离退休人员亲属可直接到其代办机构领取;而对于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由代办机构出具相关材料到市社保局和市劳动保障局办理抚恤金申报审批手续。审核获批后,市社保局对抚恤金进行社会化发放,其亲属可每月从银行或邮政储蓄领取。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的领取来源: 作者: 日期:10-04-25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的领取去银行或邮政储蓄领取由社保局发放的养老金,已经成为每位退休老人生活中的常事。而死亡后能否领取到丧葬补助费、领取多少以及如何领取,却还是不少离退休人员心中的疑问。早在2005年,安庆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领导小组办公室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补助费、遗属抚恤金等发放工作程序的通知》,就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丧葬补助费、一次性困难补助费等的领取事项做出规定:1. 适用范围。凡是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均可申请领取丧葬补助费、一次性困难补助。2. 申领内容。申领的待遇分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两部分。丧葬补助费为2000元,只有实行火葬的离退休人员才能享有,其家属凭借其火化证明及火化收据领取,棺葬人员不能享有。一次性困难补助部分,金额为其生前8个月的月基本养老金。除这两部分之外,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后,其直系亲属如果符合供养条件的,可按月享受抚恤金。这里的“直系亲属符合供养条件”是指其父母、配偶和子女及其它符合规定的直系亲属,并且无任何生活来源。抚恤金按照死亡职工生前所在地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执行。3. 申领代办机构。死亡离退休人员的档案所在地为其申领代办机构。由单位或劳务代理机构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单位或劳务代理就是其档案所在地,代为申领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对企业破产、倒闭及其它原因而致档案存放于市社保局的人员,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亲属需直接前往市社保局领取材料办理相关手续,由其所在社区盖章后,完成申领手续。4. 申领程序。死亡离退休人员的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困难补助费,其亲属需向其申领代办机构提供死亡人员的火化证明、火化收据或其它死亡证明,由代办机构代为申领。死亡离退休人员亲属可直接到其代办机构领取;而对于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由代办机构出具相关材料到市社保局和市劳动保障局办理抚恤金申报审批手续。审核获批后,市社保局对抚恤金进行社会化发放,其亲属可每月从银行或邮政储蓄领取。
范文七: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死亡后丧葬费、抚恤金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审批制度一、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责任单位:大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责 任 人:业务干事、主管副局长、局长二、审批权力行使依据(一)根据《关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发放有关问题的通知》(庆人发[2008]23号)文件规定“自日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基数计发”。(二)根据《关于提高丧葬补助费和一次性抚恤金标准的通知》(黑人保发[2010]53号)文件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丧葬补助费由1200元调整为4000元”。三、审批条件和标准(一)一次性抚恤金标准。自日起,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金按照以下标准执行:烈士为本人生前80个月基本工资或离退休费,因公牺牲为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或离退休费,病故为本人生前20个月基本工资或离退休费。(二)依靠死者生前供养的遗属:年满六十周岁或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的父(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夫、无父母或父母无抚养能力的兄;年满五十周岁或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的母(包括抚养死者长大的抚养人)、妻、无父母或父母无抚养能力的姐;无父母或父母无抚养能力的未满十六周岁的、或上学读书的或丧失劳动能力而无收入的弟、妹。四、所需材料死亡职工所在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一)职工的死亡证明复印件;(二)职工身份证复印件;(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死亡丧葬费、抚恤金审批表4份;(四)死亡职工的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提交的其他文件。五、受理承办人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予以受理;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当场一次告知单位需要补正的内容。不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予受理的,向单位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按照审批权限规定不属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批的申请事项,不予受理,并告知单位向有关部门申请。六、审查与决定(一)承办人审查,符合政策规定的当场审批。(二)需要征求有关业务口意见的,承转或业务人员会审。七、公开公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死亡后丧葬费、抚恤金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审批结果由职工所在单位公布。八、审批时限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死亡后丧葬费、抚恤金及遗属生活困难补助审批时限一般为当场办结,特殊情况可适当延期,但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九、监督检查执行《大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规范权力运行制度监督检查办法》。十、责任追究执行《大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违反规范权力运行制度责任追究办法》。
范文八:一
单办理死亡人员丧葬费手续,要提供以下材料:1、死者户口注销后复印件;2、死者身份证复印件;3、派出所出具的死亡户口注销单;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5、死者原工资存折复印件(在职死亡的提供继承人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6、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7、退回死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8、在职死亡人员的要退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如有供养人员,另需提供如下材料:1、供养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2、供养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3、供养人的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供养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和经济收入证明。
( 咨询电话:XXXXXXX)一
单办理死亡人员丧葬费手续,要提供以下材料:1、死者户口注销后复印件;2、死者身份证复印件;3、派出所出具的死亡户口注销单;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5、死者原工资存折复印件(在职死亡的提供继承人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6、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7、退回死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8、在职死亡人员的要退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如有供养人员,另需提供如下材料:1、供养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2、供养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3、供养人的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供养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和经济收入证明。
( 咨询电话:XXXXXXX)一
单办理死亡人员丧葬费手续,要提供以下材料:1、死者户口注销后复印件;2、死者身份证复印件;3、派出所出具的死亡户口注销单;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5、死者原工资存折复印件(在职死亡的提供继承人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6、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7、退回死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8、在职死亡人员的要退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如有供养人员,另需提供如下材料:1、供养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2、供养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3、供养人的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供养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和经济收入证明。
( 咨询电话:XXXXXXX)一
单办理死亡人员丧葬费手续,要提供以下材料:1、死者户口注销后复印件;2、死者身份证复印件;3、派出所出具的死亡户口注销单;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5、死者原工资存折复印件(在职死亡的提供继承人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6、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7、退回死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8、在职死亡人员的要退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如有供养人员,另需提供如下材料:1、供养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2、供养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3、供养人的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供养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和经济收入证明。
( 咨询电话:XXXXXXX)一
单办理死亡人员丧葬费手续,要提供以下材料:1、死者户口注销后复印件;2、死者身份证复印件;3、派出所出具的死亡户口注销单;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死亡证明原件;5、死者原工资存折复印件(在职死亡的提供继承人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6、经办人身份证复印件; 7、退回死者《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证》,8、在职死亡人员的要退回职工养老保险手册。如有供养人员,另需提供如下材料:1、供养人与死者的关系证明;2、供养人的户口、身份证原件、复印件;3、供养人的个人结算户存折复印件;4、单位(或社区、村委会)出具的供养人与死者生前关系和经济收入证明。
( 咨询电话:XXXXXXX)
范文九: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财政局关于调整企业职工死亡后丧葬补助费标准的通知[失效]【文 件 号】京劳险发字[号【颁布部门】北京市其他机构【颁布时间】【实施时间】【时 效 性】失效各区、县劳动局,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各计划单列企业:近年来,由于丧事费用的提高,企业普遍反映职工死亡后丧葬费和丧葬补助费标准与实际支出相差悬殊。经研究,在国家没有新的规定之前,本着移风易俗、节约办丧事的原则,暂按下列标准办理:一、职工死亡后有关装殓方面的费用,即服装、整容、遗体存放、运尸、火化、骨灰盒及存放等项费用按800元标准发给其家属包干使用。二、丧葬补助费仍在原开支渠道列支。三、本通知自日起执行。当前页码:1
范文十: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因工致残退休人员死亡后丧葬费计发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 件 号】湘劳社政字[2005]19号【颁布部门】湖南省其他机构【颁布时间】【实施时间】【时 效 性】有效各市、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直管参保单位:自去年我省对企业因病或非因工致残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标准调整后,原已按规定办理工残退休手续、纳入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的企业工残退休人员(以下简称工残退休人员,下同),死亡后的丧葬费标准仍按湖南省总工会、原湖南省劳动厅《关于进一步明确我省国营企业职工死亡待遇的通知》(湘工发〔1992〕15号)规定执行,因而,部分工残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已低于因病或非因工致残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为此,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第375号)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对工残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标准进行调整整。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工残退休人员死亡后的丧葬费计发标准调整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省直管参保企业按全省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个月执行。二、对于2004年7月后死亡的工残退休人员,如按原丧葬费标准计发低于调整后的新标准的,可按调整后的新标准予以补发差额。三、本通知从下文之日起开始执行。国家今后如有新的规定,按新规定执行。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二○○五年七月五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青少年精神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