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课件复习中加强变式训练

深入探索高三政治教学中进行的变式训练--《新课程(下)》2015年03期
深入探索高三政治教学中进行的变式训练
【摘要】:当前,一般的高三政治课堂大多存在着重理论记忆、轻理解力的教学模式。怎样让高三政治教学富有趣味性,提升高三政治教学效率,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让学生吸收政治知识成为目前政治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政治教师普遍认为要让学生有条理性、有针对性地复习政治,在最快的时间提高政治成绩,就要设计一些有重点、有质量的变形题目,让学生适时地开展政治变式训练,提高对政治的知识水平。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2【正文快照】:
一、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教师经常接触变式训练,但一般只限于理论上,若要以实际为基础,将理论上的变式训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却存在着一些难度,在此,本人以四个方面浅述高三政治教学进行变式训练的重要性。1.变式训练能够活化知识,稳固基础在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河山;;[J];课程教学研究;2012年10期
陈家建;;[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温河山;;[J];课程教学研究;2015年01期
范丽娟;;[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黄轶凤;;[J];上海中学数学;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郭继敏;;[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09期
龚其态;;[J];科学大众;2007年05期
陈楚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戴梅;;[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年06期
赵良;;[J];基础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胡敏;;[J];经营管理者;2010年19期
黄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年12期
李学乾;;[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马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8期
申冬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季里;;[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任旭东;;[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戴锦娇;;[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张秀清;;[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瞿春晖;;[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C];2010年
陈彦霞;;[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吴宝霞;;[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陶云章;;[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周红;;[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丁清娥;;[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杨秀娥;[N];学知报;2010年
张红玲;[N];伊犁日报(汉);2011年
郝雯;[N];伊犁日报(汉);2008年
河南省夏邑县三中
王新秀;[N];商丘日报;2011年
宁陵县孔集乡一中
黄倩倩;[N];学知报;2011年
大同市一卫校
李英;[N];大同日报;2008年
成 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成洁;[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王强东;[N];学知报;2010年
孙利 (作者单位:正阳县新阮店中心校);[N];驻马店日报;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基于变式题组的高考有效复习策略-第5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当前位置: >> 基于变式题组的高考有效复习策略
基于变式题组的高考有效复习策略-5
高考主观题复习策略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策略 (一)厘定...基于现实问题的理论知识整合模型: 是什么 为什么 ...变式设问:深化改革如何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
高考第二轮生物复习策略 研... 2页 2财富值 2014...题的研究--从中心到变式 练习题 考试题 考查知识...组. (x),x∈A},则满足 A=B 的有序实数组(a...
给学生讲高考试题的研究与有效复习策略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给学生讲高考试题的研究与有效复习策略_其它课程_高中教育...
高考复习策略_电脑基础知识_IT/计算机_专业资料。...变式训练、易 错题训练、长题训练、限时训练、考前...? 研发的平台:学校教科室、备课组工作转型 ? 研发...
“五严”背景下的高考复习策略 2009年,江苏出台《 ...变式训练、易 错题训练、长题训练、限时训练、考前...? 研发的平台:学校教科室、备课组工作转型 ? 研发...
2015年高考一轮复习策略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考复习统一部署很重要,做好...③过程评析 展现思维过程,讲清错因 ④变式讲评 注重变式(一题多变、多解、...
“排列组 合” 2014年高考备考策略●关注“考纲”,...文科该题为选择题的第10题 2014年高考备考策略 考...(证明) 尽可能地对每一道例题、习题进行变式、...
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2015年...1.试题开篇第一组选择题,即以当 年热点事件切入 ...因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 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
2015届二轮复习策略_高考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高三...2013届市一模第9题、三模29题; 2014届市一模第9...复习回顾 (三)解题方法指导 1、例题讲解 2、变式...
201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策略(熊银忠)_高考_高中教育...具体做法 概括而言,就是基于学校提供的 三组数据...通过做几道相关的变式题 来掌握一类题的解法,从中...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4290套总数:5634586套专访:3160部会员:312765位
当前位置:
&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14单元 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201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14单元 第35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150次
资料类型:专题资料
文档大小:1.07M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展示] 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认识的上升性。
核心考点一 实践的概念和特点
1. 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3. 实践的基本形式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即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 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
(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 全面把握实践的特点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3·大纲全国卷,30
2012·大纲全国卷,29
2012·四川高考,34
2010·上海高考,17 重点围绕实践的基本特征展开测试,并常常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过程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查,材料灵活多变,理解力要求较高,选择题为主,难度较高。
命题点1 实践的含义
典例1 (2010·上海高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实践性是指(  )
A.正确阐明整个世界发展最普遍的规律
B.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C.有效提供改造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方法
D.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践的理解能力。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能动性,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故B正确。
变式训练1 美国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收集的数据,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的强度以及它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并进一步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为137.5亿年。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说明(  )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②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真理来源于大胆假设和科学实验 ④真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超越自身
解析 题意强调科学家的实践,使人类在科学解释宇宙大爆炸,揭示生命、宇宙、万物形成的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说明②④正确。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①错误;真理来源于实践,③错误。
命题点2 实践的特征
典例2 (2012·大纲全国卷)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解析 人们对河流的正确认识是基于实践活动,①正确;②说法错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而不是形成理性认识;不同时期人们对河流的利用有不同的认识,说明认识具有历史性,③正确;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
变式训练2 为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到目前为止,新一届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达221项,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的成效正在显现。这说明(  )
①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③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④真理在实践中超越自身
解析 政府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是为了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这体现了①②。③错误,④与题意不符。
核心考点二 实践和认识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认识误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把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来源。把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等同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把认识绝对化、思想僵化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脱离实践、纸上谈兵,认识不为实践服务
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 ①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②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2013·广东高考,35
2013·安徽高考,4
2013·海南高考,22
2012·北京高考,40(2)
2012·广东高考,36(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属于认识论部分最重要的理论,重点围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展开,难度适中,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测试。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命题点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典例3 (2013·广东高考)以前人们认为,材料的强度和韧性这两种属性不可兼得。但某工程团队利用“电纺”技术,开发出细小的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做成的材料既轻又薄,不仅更坚固,而且更具韧性。该团队之所以成功,是因为(  )
A.深化了理论认识,推动事物质变
B.立足于实践探索,改变实践手段
C.发挥了意识的目的性,突破条件创造联系
D.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解析 由材料“某工程团队开发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并通过小喷嘴喷射出去”, 可知B项符合题意,排除A项。C项错误,联系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联系;D项错误,矛盾是客观的,不能消除。
变式训练3 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效果最好的活动形式应当是(  )
A.集中开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撰写读书心得
B.网络培训,领导干部通过网络互动交流学习心得
C.深入企业、农田、学校,调查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
D.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切实做好台账资料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求投身于实践。A、B、D的做法只停留在主观认识上,没有投身于实践。
命题点2 认识的反作用
典例4 (2013·海南高考)1902年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廉价、清洁、方便和耐用的塑料袋,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被誉为科技界的“白色革命”。在2002年塑料袋“百岁诞辰”之时,它因对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坏而被环保组织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现今,“远离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从“白色革命”到“白色污染”,塑料袋的命运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认识与实践始终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③认识指导实践所产生的结果总是不可预期的 ④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实现总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解析 认识与实践是对立统一的,在不断克服矛盾中,二者才得以不断发展,故①错误;正确的科学的认识可以预见实践的结果,故③错误。
依托自然科学型选择题解法
此类题目多以自然科学的最新认识成果及其应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获得的经验教训等为背景,主要考查生活与哲学模块的有关知识。解答此类试题,首先,看题肢表述的是什么知识;其次,分析材料中有关自然科学变化的表述,分析变化的动态过程所对应的题肢表述的知识及其相关的意义。
方法1 关键词(句)法,就是从材料中找出关键词(句),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出能够体现这些关键词(句)的题肢。
方法2 归纳法,就是根据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做法和要求,即从个性中找到共性。
变式训练4 在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节俭”成为2013年全国两会的新亮点:会场不摆鲜花,会议用过的稿纸要回收利用。节俭新风正在改变中国。这一改变体现了(  )
①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④价值观对人们的活动有导向作用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②③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3 综合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典例5 (2012·广东高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
答案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
(2)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限定的知识范围非常明确,调用相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改革开放的现实意义即可。涉及的知识点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变式训练5 观察漫画《鲁班落聘》。招聘者的主要错误在于(  )
①没有看到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②没有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③没有正确处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④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解析 漫画意在讽刺有的单位在人才招聘中存在重文凭、轻实际能力的错误行为,其原因在于这些单位未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割裂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③④正确;①②与题意不符,故选D项。核心考点三 真理与认识过程
(1)真理的含义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对同一确定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4)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认识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
属性 理解 误区
真理是客观的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②某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并不在于承认人数的多少,而在于是否符合客观对象。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③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他的出身、社会地位、职业状况等如何,只要他的认识和客观对象相符合,就是真理 ①对同一对象可以有多个真理;②真理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真理;
③真理是一成不变的
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在这个条件和范围内,真理是绝对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
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理解 原因 误区
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上升性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3·天津高考,8
2013·浙江高考,29
2013·新课标全国Ⅰ,39
2013·江苏高考,31
2013·新课标全国Ⅱ,20 围绕真理的含义、特征和认识发展的过程进行综合测试,近几年在各地高考中都有较强的测试要求,尤其注意以主观题形式综合考查真理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命题点1 真理的特征
典例6 (2013·天津高考)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认为古人右手拿的都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
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
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
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
解析 本题考查对真理客观性的认识。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剁肉图”的命名是错误的,“烤肉图”命名是正确的,这体现了对同一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D两项不符合题意。
变式训练6 日消息:上海科学家与国际同行合作,发现黑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来者不拒,而是非常挑剔。大部分的吸积流在进入黑洞的势力范围后,在往黑洞下落的过程中损失掉了,这些损失的气体以外流形式逃出了黑洞的俘获。但这一理论证明只有获得观测事实,才能给15年来争议不断的科学猜想画上句号。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
①认识只有不断超越历史条件才能成为真理 ②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 ③对真理的追求只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任何真理都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解析 ①错误,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③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命题点2 认识发展的过程
典例7 (2013·新课标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非简单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1)《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深化了人们的认识。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
(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假如你是争论的一方,在争论中应该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答案 (1)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认识,由此产生争论是正常现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难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错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讨论,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们取长补短,克服认识的片面性,促进认识的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理服人而不以势压人;尊重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避免语言粗暴、行为过激;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解析 第(1)问考查认识的发展。回答时要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为什么会出现争论现象;二是争论是怎样推动认识发展的,通过争论可以坚持真理,修正谬误,通过争论可以取长补短,克服片面性,从而有利于促进认识的发展。
第(2)问考查怎样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回答时一要强调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二是注意背景,在争论中怎样坚持这一原则。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
实践与认识发展的过程是近年来各地高考的高频考点。试题多结合人们改造自然、社会改革和科学实验的重大成果等进行考查。
常见设问角度
(1)运用实践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三步走”战略。
(2)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态度。
(3)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党对……问题的探索过程。
常用答题术语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2)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4)认识发展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变式训练7 (2013·浙江高考)十年前,科学家只把几十种基因突变与疾病挂上钩,现在已经把三千种左右基因突变与疾病对上号,但要搞清所有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尚需时日。这是因为(  )
①认识总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暴露与展现有一个过程 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 题目考查认识发展的反复性、无限性。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强调实践,②④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1 不能准确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
矫正训练1 (2013·重庆高考)莫言的文学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这表明(  )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学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学创作的主观性与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解析 A项错误,夸大了想象力的作用,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作;B项错误,不存在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D项错误,意识对物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地反映。
易错点2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矫正训练2 (2013·安徽高考)为破解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难题,推动传统农业升级,党和政府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这表明认识是(  )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解析 当前家庭经营中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党和政府为破解这些问题,强调要发挥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说明党和政府对农业发展的认识在发展,而这一认识也是基于实践的能动反映,故①④符合题意。②③表述有误。
易错点3 不能正确理解真理的特征
矫正训练3 (2012·福建高考)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打破。这启示我们(  )
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
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
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
解析 “200多年时间里”“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等,表明真理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真理,因而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是对真理的错误认识;题干表明随着时空条件等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认识发生变化,因而C项与题意不符。
易错点4 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矫正训练4 (2013·新课标全国Ⅱ)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20世纪70年代把发展看作是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变革;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把发展理解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联合国关于发展的观念演变进一步证实了 (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 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有认识成果的过程
解析 本题以联合国关于发展观念的演变过程为背景,考查有关实践与认识的相关原理。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影响实践;②强调了联合国对于发展的认识是一个由肤浅到深刻的过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故入选;③错误,忽视了主观因素对认识的影响与制约;④正确,材料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与上升性。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易错点5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有误
提醒 (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
矫正训练5 (2013·海南高考)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
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②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③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④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决定了人能够获得全部真理
解析 真理探索的过程性是人类认识的反复性的具体表现,是由主客观条件决定的,故③错误;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故④的表述不恰当。
“神十”飞天 再写神奇
热点解读 命题前瞻
[背景扫描]
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成功发射。在“神九”突破和掌握了载人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基础上,“神十”重点转向对这些技术的验证和应用,并进行载人飞船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首次应用性飞行,为以后进一步开展空间实验室的研究和空间站的建设奠定一个天地往返的运输系统。①
6月20日,神十航天员成功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地面上330余名师生收看了来自太空的直播,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了在失重环境下的简单物理现象,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成功进行太空授课的国家②。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三步走战略。6月26日,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战。根据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整体发展规划和计划,下一步我国将开展空间实验室工程的研制建设,计划在2015年前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2018年前后发射试验性核心舱,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③[考点对接]
信息点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和归宿。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
信息点② 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信息点③ 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有机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注重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命题猜想]“神十”飞天,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再写神奇,这一热点常考查意识的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实践与认识、认识的发展过程、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知识。
[命题预测]
日上午,神舟十号飞船安全降落在主着陆场。这为中国载人航天迎来应用时代,中国太空探索循序渐进、厚积薄发,从“神一”到“神十”载人航天的三大关键技术:天地往返、空间出舱和交会对接已全部突破,中国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能力。在“神十”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有数以千万计青少年学生观看了这一特殊的一课,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3题。
1.材料集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充满了曲折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科学实验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解析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前进性,而非曲折性,故①不选;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故③错误。②④符合题意。
2.在长期的奋斗中,我国的航天工作者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  )
①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②集中体现了改革创新这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答案 B解析 航天精神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已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这种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形成的,①④的说法正确;②错误。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③正确。
3.这次的太空授课“有数以千万计青少年学生观看了这一特殊的一课,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这主要说明了(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特定的文化活动对人的影响,故①不合题意;“引发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说明了文化对人影响的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故②③符合题意;优秀文化能够促进社会进步,故④错误。
A组 基础强化
1.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
①我外交部表示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固有领土 ②日超级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 ③重庆、上海作为试点省份进行房地产税改革 ④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项目将于2016年底封顶,预计总投资达240亿元
解析 我外交部就钓鱼岛发表意见、表明立场不属于实践活动,排除①;台风属于自然现象,排除②。③属于变革社会的实践,正确;④是生产实践,符合题意。
2.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
A.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3.“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下列与这首诗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④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D.①②③④
解析 操千曲、观千剑属于实践活动,晓声、识器意指认识的形成。材料表明实践决定认识,只有②与之蕴涵哲理相同。①反映的是生产实践,③④体现事物的运动发展。
4. 据美国宇航局网站报道,在过去几年一系列的近距离飞越考察过程中,美国宇航局的卡西尼探测器确认在土卫二星球的南极地区存在巨大的水汽“喷泉”,科学家发现其喷出的物质中除了水和有机物之外还有盐分,这可能暗示其地表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地下海洋。可见(  )
①人类借助于科学仪器可以穷尽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科学仪器有助于延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 ③实践的发展能够为人们提供更为先进的认识工具 ④科学仪器可以替代人类对客观事物作出精确反映
5.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验
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解析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具有客观性,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故选D项。其他各项均为错误观点。
6. 一次,钱学森为解决导师交给他的难题,前后写了五份演算文稿。当他把定稿装入文件袋后,特意在封面上工工整整写道“Final”(定稿),但他马上又觉得不妥,便在旁边补了一行“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这句“Nothing is final!!!”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绝对的
C.真理是发展的
D.真理是普遍的
解析 “Nothing is final!!!”(没有什么认识是最后的)准确地表明了认识要在实践中发展,追求真理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C项符合题意。其他各项均与题意不符。
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到达真理 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解析 ①说法属于不可知论;②说法错误,人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如果包含谬误的成分那就不能称其为真理性认识了,只能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范围有可能走向谬误。
8.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所体现的世界观是(  )
①认识具有反复性 ②认识具有无限性 ③真理是客观的
④真理具有可变性
B组 能力提升
9.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卡莱尔说“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对上述观点的理解错误的是 (  )
①书本知识是作者主观努力的结果 ②书本知识于读者可能是间接经验,于作者却可能是直接经验,是读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 ③书本知识来源于实践 ④陆游的观点否定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
解析 知识作为主观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反映,①错误,③正确;莎士比亚、卡莱尔均谈到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重要性,②正确;陆游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④错误。
10.黑格尔说“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后者能够表达出这句格言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的全部力量。”下列与此相符合的说法有(  )
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②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 ③只有成年人才能对生活有正确的理解 ④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才可能是深刻的
解析 同样的一句格言,饱经风霜的成年人比年轻人说得更有分量,原因是成年人比年轻人更有阅历,富有实践经验,①②强调的都是实践,符合题意。③④说法绝对。
11.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因权力而真理”的现象。谁掌握至高无上的皇权,谁就是真理的化身,其言论都被奉为绝对真理,甚至“历史”因此被改写。“因权力而真理”的观点(  )
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B.承认了真理是永恒的
C.说明真理与谬误同在
D.说明真理来源于人脑
12.马克思主义是思想的清泉,绝不是一潭静止的死水。只有沿着无限延伸的实践河道流淌,才能永远生生不息,不断奔腾向前。这段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要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自身的过程 ④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解析 实践决定认识,①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④错误,认识的发展受认识主体的影响。
13.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阅读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在伽利略和牛顿发现惯性定理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没有力就没有运动”的说法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里被认为是“科学”的;在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时候,牛顿体系和以太理论被认为是认识宇宙的“科学”;在没有现代西医的时候,尤其是在巴门尼德发现细菌以前,放血疗法也被认为是“科学”的。“蛙腿论战”(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与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用青蛙腿做实验,分析引起蛙腿抽搐的生物电、静电等原因的论战)是科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的一次论战,它推动了电化学、电学、电磁学等科学的发展和生物电的发现及电池的发明。
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善纳争论的胸怀。一种观点、理论或者一项决议遭到公开的争论并不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相反是促进科学进步、决策合理、社会和谐的突破口。
为什么我们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客观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求知识,追求真理。所以,我们要有实践的胆识。
(2)认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所以要允许争论,真理越辩越明。
(3)认识具有无限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要有科学争论的勇气,更要有勇于实践的胆识。
(4)科学要求求真,即不断通过实践追求真理。我们既要尊重权威,又要不为权威所困,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进取。
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与技术在争论中发展”“科学争论的勇气”“实践的胆识”等。先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用学科术语即认识的发展、实践与认识等替代这些信息,再调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等知识结合材料进行说明即可。
14.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材料一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人之赋可损,所谓以有余补不足。——《食货典》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大同书》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
(1)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因此“平均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平均思想”对今天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结合材料一,说明应该怎样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2)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社会公平正义”是对传统文化中“平均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从“平均思想”到“促进共同富裕”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
答案 (1)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承和发扬;对“平均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②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不患寡而患不均”“以有余补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到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共同富裕”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社会公平的认识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就是对传统文化中“平均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解析 本题以我国对收入分配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传统文化、认识的发展等知识点。第(1)问考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因此答案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要回答如何认识,二是要回答如何对待。对待传统文化,一是要批判继承,二是要发展与创新。第(2)问,注意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由于是体现类设问,因此应首先将认识发展过程分解为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再将材料中的信息与这三个特点相对应作答。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6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