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鼎不可不可方物是什么意思思?

做道德,修福报,德配位,免災殃
做道德,修福报,德配位,免災殃
各位功友:大家上午好!
有谁知道我们习练先天自然功de“三个层次”?那就是“做静功不如明道理,明道理不如做道德”。
做静功---明道理-----做道德。
其实,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静功不能不做,做静功其中之一就是四找、查乐,思过;本身就是一个明道理的过程,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做好道德。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聊聊道德有关方面的话题。
一、什么是道德
所谓道德,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实践活动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形成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法律制度和思想行为等进行价值判断、价值追求、价值选择、价值实现的总和,是人们行为活动的规范或行为的准则,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结构的复杂而庞大的道德系统,覆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它既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等观念,又是社会衡量一个人行为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标准,实际上界定着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在上,“道德”指“道”与“德”的关系。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愿景,“德”指立身的根据和行为准则。因儒家以仁义为道德的重要内容,故也以仁义道德并称。《老子》中的“道”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体。“德”和“得”意义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对于“道”的认识修养有得于己,亦称为“德”。《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道”和“德”虽尊贵,却不是什么主宰(“命”),而是一切任其自然。  因此,老子所写的《》受全世界推崇,是相当出色的一部著作。
如今,我们对道德有着更新的解读:
道是上苍的意识、上苍的灵魂、是宇宙的血液、是生命的源泉、是维护宇宙有序运行的法力、是真理,是真气。
德是建立在对道认识基础之上的人类社会中圣人和贤哲具备的内在,是维护人类社会沿着理性、祥和、健康、快乐道路前进的动力。
道与德成对出现,德是为了实现道,德是道的体现。
道德就是维护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法力和动力。
先天自然功创始人姜宗坤她老人家说:“真道理是功德配的,以道配德,以德配道。道是气,气就是真理,求大气中的好处,里面全有了”。“修道容易,得道难;得道容易,修道难。”“有德就有道,无德无道”。
我们说: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
&&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至。”意思就是说:我生性就喜欢写文章,对文章想的、研究的很深。我认为文章是靠气度来形成的,但是,好文章不是靠学习就能写出来的,气度可以通过养气(自身修养)来获得。这就说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 目前,社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道德缺失和弱化。
&& 如最近发生在朝阳慧忠北里的嫖娼乱淫,竟是一位网上很有名的美籍华人---薛蛮子。表面做善事,背地作恶事。上海地铁里因为抢座位,大打出手。还有北京李天一强奸案等等。
道德缺失、弱化的原因:
首先是道德规范的贯彻和约束机制弱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口的流动性很小,无形中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有利于道德行为的监督和道德规范的贯彻。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增加了人口的流动性,难以形成较为稳固的人际关系。于是以往那种自然形成的道德监督机制逐渐失去了效用,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的贯彻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 其次是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强烈冲击。由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外面精彩的世界”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传统的道德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冲击,具有不同价值导向的新的人生追求悄然而起,不同社会成员的道德取向纷然杂陈,各种道德标准之间的差别、碰撞和冲突日益明显,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时时处处都要面临道德判断和选择,但由于道德评价尺度的多样性,使一些人颠倒了是非,混淆了美丑,有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道德规范的能力越来越弱化。
& &在市场经济作用下,金钱至上的冲击下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只要有钱,没有办不成的事。道德在这一标准下自然没有什么意义了!一些道德的约束被金钱轻易地瓦解了,所以就产生了道德缺失的现象。这就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弊端,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带来有益的东西时,带来等同的危害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是道德教育与现实脱节。传统的道德教育只用一种模式,弱化了对“做人”问题的探讨,远离了“做人”这个中心话题。道德是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许多待人接物的小事情上。如果道德远离了日常生活,成了超越生活的“政治口号”,那就成了空的东西,势必弱化道德社会控制功能。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培育和重塑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
从我们练功人的角度来看,道德的弱化和缺失,说白了,就是缺失孝道、缺失善念、缺失信仰、缺失感恩,缺失大爱、缺失自信、缺失社会责任感、缺失正能量。
怎样?我个人认为:
首先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讲的非常到位,也非常的有份量。这是三国时期刘备生前对他的儿子刘禅所说的话。意思是说:只要是善,即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
我们如果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严于律己,那么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我们的道德水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积跬(kui
)步,以至千里;汇小溪,以成江海。(意思是说:积累小步子,可以走千里路;汇集小的河流可以成为江河大海)。我们要善于由大及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决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细小而不足为。即从点滴做起,你的言谈举止,你的思维方式,你的处事方法等都能体现出来。
&其次,要坚持君子“慎独”的美德。
“慎独”是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在没人监督你的时候,自己的所做所为才能最为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情况。这里面有一个人的自律情况,心理道德情况等等。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周围有人时不随地吐痰,而周围没人时就随口吐了出去,就说明你的自律性很差,你的行为是出自于外界给你的压力而非自己真正拥有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内心体验。&
刘少奇同志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也曾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这里有个小故事,讲的是“修身养性,君子慎独”的美德故事。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吏(相当于现在的检察干部),他在一次捕捉盗贼的时候,抓了一名绝色女贼,由于离县衙路远,夜宿一座庙中。月光下,女贼千方百计地以色相引诱他,当他实在顶不住的时候,就写下了“”四个字贴在墙上提醒自己。转念一想,这荒山野外,谁能知晓,于是他又把纸条撕下来,便要破门而入,这时又觉不妥,感到这是因私欲而废公法的行为,又退回把纸条贴上。可又一想,送到嘴边的肉不吃不是太傻了吗?于是又把纸撕掉,转念又一想,我是执法人员,这是知法犯法的行为,又把纸贴上;过了一会儿又产生一念,她是犯人,做了坏事她也不敢说,又把纸撕了下来,刚要进门,又一想不行,这是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为,就这样一夜折腾了十几次,终于保住了清白之身。
& &“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
希望大家也要坚持慎独精神,不要像朝阳区慧忠北里18号楼的薛蛮子那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表面风光无限,背地男盗女娼。
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看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做道德就是练功”;“练功就是做道德”。这两句话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完全对的,为什么?第一句话肯定是对的,因为那是姜老师的话。第二句话问题出在:练功的目的不一样,有的并不是为了做道德,只是为了治好自己的病才去练的,你能说她练功就是做道德吗?我告诉你,如果道德做不好,自己练功的出发点和动机不对,不从点滴做起,光靠别人给你带功,给你施舍,你的病好不了。
姜宗坤老师说:一切都是道德,没有道德的人,将来得不到功。心地坏,不可能得道。
我们说,做道德就是练功,又因为它是生活动,就要24小时都要处在练功状态。修心养性要随时进行,包括过去的过,及此时此刻的不足。悔过即付诸行动,不必懊恼、内疚,随时屏除恶、邪杂念,清除怨、恨、恼、怒、烦。
做道德,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和意志力。道德又与福报有关。
二、什么是福报
佛教里有个词,叫“福报”,福報,为福利之果报也。意思是种下的善业种子因缘成熟后,现出好的善果。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积善可以得福,积德可以增寿。人只有在活着的时候,前提,还要身体健康的情况下,才能享福,说明人能活着,就是一种福报,在这个世界,你越行善积德,你得到的福报越多,但你越作恶,你的福报就消减的越快,第一个就是身体出现问题,身体是健康的本钱,但也是享福的本钱啊,假如你成天大吃大喝,极度浪费,极度纵欲,狂言妄语,不守道德,不孝父母,不行道义,违逆天理等等,这些事干多了,就要反思下自己的身体,再观察下周围人对你的态度,肯定会有变化!说句通俗点的话,如果你不孝顺,父母会原谅你吗?如果你不行道义,会有真正的朋友吗?人活一世,可以不要名利,但要明理啊。我这里说一句,如果你不想好好活着,上天就会剥夺你好好活着的权利。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啊。
现在有一种说法:中国现在虽然有钱了,但没有信念,也没有道德,会遭受怎样的报应?让人不寒而栗啊!
这里引出个词叫“因果报应”,这是佛教里的一句话。
因果报应,主要是指的善恶因果报应。《三世因果经》讲得很详细很具体,经中讲:"莫道因果无人见,远在儿孙近在身。"一个人在世时不管你是行善积德,还是行凶作恶干损人利已的事,总是有报应的。不是福报就是恶报。有的报在自己身上,有的报在儿孙身上,有的报在今世,有的报在下世,有的现时报,有的晚年报。头上不报,脚上报。这就是里讲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在人世间,你做一分善,便得一分善,做一分恶,便得一分恶,但不是你刚行了善,就能马上得到,就像播种,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收成。作恶也是一样,都是有时间周期的,不会马上遭恶报,但如果能自我觉悟,发现自己错了,并且努力改正,这恶报就转变了,重报轻受乃至不受了。
现在很多人的福报很大,家世风光,子孙多又孝顺,要金钱有金钱、要爱情有爱情、要事业有事业、要官位有官位;但却不知珍惜。
还有一种人,羡慕嫉妒恨,看到别人福报那么多,那么好,为什么他什么都美满?我怎么什么都得不到?是不是上帝偏心,把世间所有的好运都给了他?还有些生意人,以非法的手段,去挣那些他命里头裝不下的東西,你這不是惹禍嗎?因此坐牢判刑的人不在少数。什么原因?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呀。我用便宜的手机、吃粗茶淡饭,穿便宜的布鞋,普通的衣物我为什么要這样?因为我认为我沒有那么厚的德行,所以我用這些很簡扑的東西,我心里很踏实。若你沒有好的德行,而要享受的水平太高,要奔馳、宝馬、豪华別墅,顿顿饭都是上千上万就是消耗你自己的福報,折你自己的福,折你自己的寿。
因此,越不懂得惜福的人,福报流失的越快,等于说现在快速的享福,未来即将受罪。他们完全不懂得做道德修福报,结果会如何呢?
答案是:“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三、什么是德不配位&&&&&&&&&&&&&&&&&&&&&
《朱子治家格言》中有这么一句话:
“&倫常乖舛(chuan),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什么意思呢?
一是讲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伦”关系。这是五伦大道,是人
类存在的五种正常关系,超出了这五种关系都是违背伦常的。
“伦常乖舛”中的“乖舛”就是违背、出格、偏离的意思,是否
定了伦常,“立见消亡”就是马上就会遭祸(疾病、灾祸、夭折)。
二是讲中华传统文化讲的是道德。
首先重德行的修养,道是自然规律,德是按自然规律做事,
这样的人是有德行的人,就是按四维五常八德做事,所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人的德行要同他所在的地位、待遇(社会、团体、家庭等等)相配,即德不配位,否则会招至灾祸。
举个例子:一个人好比就是一个气球,所充的气就是人的欲望。当你的欲望不断增多的时候,你的气球也就越来越大,当你的欲望到了一定的程度的时候,你的气球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如果你能及时的将自己的气放出去一些,将自己的欲望放下,你的气球就安全了,当你的气球被你的欲望撑到了极限,你还要增加自己的欲望,那么气球撑破了,你的欲望也就破灭,连原本的气都没了。
再举个例子:一辆面包车,限定乘客7人,结果你一下子坐上去14个人至18人,那会怎样?严重超载,发动机变声,刹车失灵,最后是车毁人亡啊!&
这就引出一个词,叫德不配位。
1、【德不配位】,指的是一个人拥有一个很好的位置、待遇、享受,但是,他的德行、修养等,与他的现有位置、待遇、享受等不相称,配不上。或者说一个德行、修养不够高的人,强行追寻超出其相称的位置、待遇、享受。这两种情况,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灾难。
前者,如不精进补课,就会逐步走下坡路,慢慢失去已有待遇。
后者,通过非法手段妄求财富、地位者,得来的是凶财凶位,凶来凶失。
与“德不配位”相对应的是“位不配德”。
& 2、【位不配德】,
指的是一个德行、修养很好的人,还处于不相称的低级地位、待遇、享受。所谓“飞龙终非池中物”,日后必然腾飞九天,使其位配其德。舜德广厚,最后终为天下之主,就是这个道理。
【德不配位】或【位不配德】,给人的启发,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使得德配其位,才能平安通达。只有提高水桶的高度,才能装更多的水。有句话叫“厚德载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积善满千件,免费做风水】所提倡的不断积善,就是为了使得家里风水不好者,通过行善积德,提高整体的“德行”水准,从而改变原有低“位”的机缘,使得“位不配德”,而给改变家族风水命运带来好的机缘。
那么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德行与福报相配位呢?
第一、勤俭节约: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由于浪费奢侈,不懂节约,最后免不了穷困潦倒。小说《封神榜》中的周武王曾感叹:「像商纣王这般奢华,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安有不亡国者!」相反的,有些人虽然家财万贯,但却过着很节俭的日子。如:GOOGLE(互联网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身价几十亿,但还住在一套两居室里边,开的也是很便宜的车;宜家创始人英格瓦.坎普拉得身价530亿,到现在还是坐公交车上下班;华人首富李嘉诚一套便宜的西装能穿十多年;股神巴菲特到现在还住在50年前买的老房子里。请问这是为什么呀?因为他们懂得珍惜自己的福报,懂得节俭,所以福报会随之而来。
  第二、善因好缘:有的人,事不关己绝对不过问,不与人结缘,当然也不会有好运气。有的人,只要行有余力,就热心助人,也不希求他人回报,但是好运都会降临,让他平安顺遂。想要有福报,必须先播撒福报种子,比如积极参与利益大众的善事,热心助人等事情。多种一点善因缘,就是修福报的方法。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就是最好的典型。
  第三、:一个人有多少福报,可以由自己决定。《》记载,有一位小和尚,本来应该夭寿的,因为一念慈悲,救了许多受困水塘的蚂蚁而延寿。一念善心,可以消除罪业;一念慈悲(谢谢),能够增加功德。有人「拾金不昧」而获得福报,有人「不贪不义之财」而得到善缘,有人「救苦救难」而消灾免难,可见能够慈悲喜舍,福报就会到来。
第四、吃亏奉献:许多人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不愿意吃亏,那是心胸不够宽广。吃亏奉献是一种无私的、真心的付出,是一种欢喜的、不求回报的道德行为。如果我们常抱持着你是好人,我是坏人;你是对的,我是错的;你很伟大,我很渺小;快乐给你,苦恼给我;富有让你,贫穷我受的态度,尊重对方,处处为对方着想,必能获得对方由衷的敬爱。
最近,在网上有位“龙王凤成祥“的博客,总结了道德精进和增加福报的方法。
1、就算你命中应该荣华富贵,还是要当作不得意想;
2、就算你碰到顺当吉利的时候,还是要当作不称心,不如意想;
3、就算你眼下有吃有穿,也还是要当作没钱用,没房子住想;
4、就算旁人喜欢你,敬重你,还是要小心、谨慎,当做恐惧想;
5、就算你家世代有名声,人人都会很看重,但还是要当作低微想;
6、就算你学问高深,还是要当作粗浅想。
如果你有这六种认知,道德自然会精进,福报也就自然会增加了。
佛教里还有一句话:“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
佛教里,所谓那些修道人为什么要修苦行?一天只吃一顿饭,坚持素食主义,就为要了苦的缘故。苦了了,便是乐。福,有应享的福和不应享的福。应享的福,是自己靠劳动所得换来的;能够住好房子,穿好衣服,吃好东西,坐好汽车,可以享受一番。可是,要知道享完之后,也就消福了,也就是说,在福报的银行里你已经没有存款了。
不应享的福,就是在本分之外求享受,由侥幸得来的福。比如强盗,抢人家的钱,自己拿来享受;大贪污犯贪污老百姓的血汗钱,挥霍无度,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些是不讲道理的享受,是不易之財,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福报银行的户头就透支了,寅吃卯粮了。应享的福,享完之后,就报销了福。何况不应享的福,硬要勉强享受?这不但消福,而且还要亏本。因为这种关系,那种享不尽荣华富贵之说,是没有道理的。福不可享尽,享尽就没有福了;但苦可受尽,受尽则没有苦。我们做人,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困难的环境中,欢喜接受逆境,这样便无怨恨,也没有不满现实的心在作祟。
姜老师也说过:“什么人最乐?善者最乐,乐善者好施;什么人最苦?贪者最苦。因为贪了还想贪,没有完。越想好,好不了。保財保不住命,保命保不住財。保財就是不能保命,福无双降,祸不单行,图财害命,是害自己的命”。
研究佛法的人认为,无论在什么境界上,处之泰然,心安理得,便不觉得苦。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至理名言。
四、讲几个故事
现在讲几个有关做道德修福报及了苦的故事。希望大家听了
对自己练功或许有所启迪和帮助。
第一个故事:(德不配位必有遭殃)
话说明朝正德三年出现大旱灾,湖南衡阳有个叫楝塘的村子,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这个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非常富有。然而,从此之后,该地朴素的风气也就荡然无存,奢糜成风,吃喝嫖赌,样样俱全。
  当时,乡民陈良谟就对他的叔兄说:“我们村子会有奇祸发生!”叔兄问他是什么原因,他答:福报消耗完了,再无福可消受罢了。不久,果然全村发生了大瘟疫,存活下来的寥寥无几。
第二个故事(受苦是了苦)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崇祯。他虽有皇帝的智慧,可是没有皇帝的福报。为什么?因为他的苦没有受尽。他前生是个和尚,因为未到受具足戒的时候,就死了,(具足戒,也称近圆戒,出家人只有受过此戒,才能成为“比丘”,比丘,指已受具足戒的男性),所以还是个小和尚而已。他做(和尚)的时候,凡是搬柴运水的苦工,都由他来做,任劳任怨。天天做苦工,来护持道场。
  有一天,他到房顶修理屋瓦,不慎失足,坠地而死。师兄弟就去报告方丈和尚。老和尚知道前因后果,想成就这个小和尚,替他了苦。于是乎,对大家宣布:「这个小和尚,做事不小心跌死,对道场有很大的损失。因为他犯了侵损常住的过错,要惩罚他。你们用马来把他的尸体拖散为止,免得买棺材埋葬。」
  大家一听方丈的话,觉得方丈也太没人情味了吧,师兄弟们发恻隐之心,没有听方丈的命令,不忍心这样去做。于是师兄弟几个一商量:「我们是师兄弟,同修一场,应该把他安葬,不可用马拖尸。」就偷着出钱买棺材安葬于荒山中。
这个小和尚,因为替庙做苦工,积有功德,来生为人,做了皇帝,身为崇祯。可是只做了十六年的穷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天下大乱,内有李自成造反,外有清兵侵境,没有过一天好日子,都是在忧患煎迫中度日。这是为什么呀?这实际是被好心的师兄弟害了他,好心办了错事,使小和尚的苦未能了尽所致。如果他们当时听方丈的话,用马拖尸,苦便了了,不会害得崇祯来生在煤山自缢,而为国殉难。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该了的苦你没了完,想走捷径,想蒙
混过关,实际是蒙混不了的,就要遭报应。不受难,不成佛。
明代著名学者焦澹(dan)园说:“人生衣食财禄,皆有定数,当留有余不尽之意。故节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未见暴殄(tian)之人得皓(hao)首也。”人的福报有限,能节约不贪着,就可以延寿,如果过分奢侈,福报享尽了必定福尽而死。
我们敬爱的姜宗坤老师也说:“本来老天爷给人的那一部分都是一样的,但由于人贪使灵魂被污染,以致去做恶,带来灾难。”
  但就是有人仍想不明白:说什么现在时代不同了,物质条件今非昔比了,过时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半碗饭、一张纸不值几个钱,不要搞得太约束。这种想法和认识显然是不对的。
  这是在因果观念上所滋生的邪见。从因果上思惟,就会知道,浪费半碗饭、一张纸,也是一种罪过。比如半碗饭来之不易,从播种、施肥、灌溉、收割、去壳、运输到最后煮成米饭,其间有多少劳动者的心血,要耗费多少自然资源,才能端到口边,供你享用。这半碗饭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随意浪费不会折福吗?实际上,因果丝毫不会空耗,浪费财富是损减自己的福报。因此,想起物品来之不易,我们不能不珍惜福报。古人说:“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有一首唐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需要劳累那么多的父母有情,想到这一点,为什么还不珍惜福报,反而以浪费为光荣呢?当前,我们国家仍然坚持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节约之风,反对大吃大喝,提出了“光盘”政策,深得人心。
  第三个故事:(惜福报)
有一位叫弘一大师的人,在他的一篇演讲中说:我五岁时,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严肃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
  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
这里,我们首先应当辨别哪些是生活的所需,哪些与生活毫无关系。身为欲界的人类,虽然不能缺少衣食、卧具,但是普通的饮食、衣服,就足以保证生存,身高不到二米,也用不了多大的空间。除此之外的物品,都只是虚假的摆设而已。动物也知道寻求饮食、洞穴和配偶,如果生命的意义只限于这一点,那就和动物没有差别了。如果把一切精力都用于追求生活享受上,缺少大爱和奉献精神,这样造作非福业,则连动物也不如。人生的意义在于能成办自利利他的大义,如不能少欲知足,就无法集中精力投入于修行,这样就不能成办大义,只是浪费生命而已。
我们修炼先天自然功也是如此,要学会知足常乐,不贪名利色,积德行善,乐善好施,必接好果。
我们不但自己惜福,还要教育子女、学生惜福,为他们而惜福。
姜宗坤老师说:“根子不正,前辈有责任,后辈要还清,才能不损寿”。
  第四个故事:(替孩子惜福,福报就增加,让孩子消福报,就要遭灾殃)
袁了凡居士的妻子是一位善女人。有一年冬天,她给儿子做棉衣,家里本来有丝棉,她把丝棉卖掉换成棉絮。了凡先生问她:“家里有丝棉,为什么要换成棉絮?”她说:“丝棉太贵,卖了可以把钱送给别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样可以保暖。”了凡先生听了很高兴,因为这样做就不愁孩子将来没有福报!
  再来看反面例子:古时候,有户富人在孩子满月时,请客大摆酒席,杀了许多生命。之前,有位算命先生给孩子算命,说他一生的命运如何如何好。可是孩子活到两岁半就死了,富人埋怨算命先生,本来以为他算命很准,为什么这次没有算对。后来遇到一位有道高僧,高僧告诉他说呀,他“折福太深,福尽而死”。
  再看现代的孩子们,娇生惯养,从小就知道享乐,乱花父母的血汗钱,衣服、鞋子、用具都要用名牌,相互攀比,每个月几百几千块的零花钱象流水一样用。一些家长也自认为:现在时代不同了,宁可自己苦一点,也不能让孩子没面子。他不知道孩子从小养成骄奢的习惯后,由骄奢必然多欲,多欲则无德。长大之后,不是成为贪官,就是成为匪类、花花公子、寄生虫,百无一用。从结果来看,这不是爱护子女,而是毁掉子女。因此,从小要教孩子惜福、培福。
第五个故事:(修福报)
宋朝的范仲淹读书时,心中念念想着救济他人。后来他作了宰相,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购置义田,赡养一个家族几百户的贫寒之家。他的几个儿子请求他买一所园宅,他说:“京城里的大官园林很多,主人也不能经常去游园,谁会不准我去游他们的园林?何必要自己有花园才能享乐呢?”
  范仲淹晚年把自己的住宅改为天平寺,用来兴崇三宝。他的几位公子共用一件好的衣服,外出时轮流穿着。范仲淹出将入相数十年,所得俸禄全部用来布施周济别人,所以死的时候连丧葬费都不够,而他的四个儿子都做到公卿的官位,个个能继承父志,舍财救济他人,因此范家的曾孙辈也极为发达。
 第六个故事:(修福报德配位)
重庆市巫溪县乌龙乡大坡村党支部书记吴显才,
男,53岁,中共党员。
15年来,吴显才义务赡养了45位老人,先后有22位老人在他的关怀中安详地走完生命历程,6位老人回到了亲人身边。
目前,吴显才仍在赡养17位老人。吴显才15年间收养的45名老人中,有半数是残疾人。那些去世的老人,都是吴显才这个“儿子”送终。他们在弥留之际,老泪纵横地叫着“恩人”,拉着吴显才的手久久不愿松开。1993年,吴显才购买了1.5亩荒山,开辟了“常乐敬老院公墓”,在墓地栽树种花,让辞世的老人与鲜花、松柏为伴。当年,国家民政部向他颁发了一块“德高义重”的匾牌。
& &我们敬爱的姜宗坤老师是先天自然功的创始人。她崇尚道德,以德为本,几十年修炼不改初衷。她变卖家产,帮助救济贫苦农民,潜心修炼研究气功。她深居简出,淡泊名利,为许多贫民百姓看病,分文不取。姜老师主张:“传功不传教,立说不立派,尊师不拜师,接助不敛财”。他说:“真道理不是钱买来的,不是说来的,而是真心换来的”。“不准以真气发财,招摇撞骗,敲诈勒索”。“真气是自然的,气不卖钱。卖气就是卖命”。“练功得气,卖气求荣,损人利己,行为不端,名利葬身,损寿己至,不得超生”。她老人家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们联想到如今的“乐委会”一些人的做法,
他们不是在修福报,而是在消耗福报,他们住高楼大厦,让功友们高消费练功,他们把先天自然功变为后天功法,非法经营,骗取钱财,他们已把姜老师传给他们的福报消耗殆尽。
今年8月中旬,乐委会的那位所谓的“主任”,到京内几个康乐场进行所谓“调研”,醉翁之意不在酒啊!福报消耗完了,还出现400万的亏损,还想继续向广大功友索要福报。这哪是在练功啊!他们这样做,相信终究必有报应,不会长久。
然而,姜老师生活简朴到了极点,家中几乎是家徒四壁,家具十分简陋,常常将椅子凳子让给弟子、客人,自己盘腿坐在旧木箱上。她不仅传功分文不取,而且经常从经济上资助那些远道而来学习的弟子。她学识渊博,见解之深邃(sui),立意之高远,思维之缜密,令人叹为观止。其大师风范,高风亮节,气贯长虹,光凤霽(ji)月,高山仰止。她传功、教功直到最后一刻。不愧是人民的气功师。姜老师把福报全部给了人民,人民永远怀念她。
我们练功的人,应当随学过去和当今懂得福报之人的大德,不仅惜福,而且要把自己的福报舍给别人。自己的生活可以过得清苦一点,省下来的钱让别人享用。有这样的善心将来才能利益无量众生,心中应常常记挂天下苦难的众生,才能得福报、德配位,免灾殃。
&&&&&&&&&&&&
&&开心顺顺
于北京前八家自然美康乐场
《十个喜欢》
喜歡付出,福報就越來越多;
喜歡感恩,順利就越來越多;
喜歡助人,貴人就越來越多;
喜歡抱怨,煩惱就越來越多;
喜歡知足,快樂就越來越多;
喜歡逃避,失敗就越來越多;
喜歡分享,朋友就越來越多;
喜歡生氣,疾病就越來越多;
喜歡佔便宜,貧窮就越來越多;
喜歡布施財,富貴就越來越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可抗力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