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大鼓mp3下载李英显是哪里人·

赵本山徒弟 红孩西河大鼓《老坦十调》
- 分享东北二人转搞笑全集视频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赵本山徒弟里很少有安心表演二人转传统剧目
西河大鼓《老坦十调》 表演者:红孩" />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贴到: QZone、天涯博客、51博客、搜狐博客
贴到: MSN space、pcpop、新浪博客、博客中国
赵本山徒弟 红孩西河大鼓《老坦十调》
在发布 已经有2787次观看
频道: 标签:
二人转网(www.errenzhuan.cc)简介:赵本山徒弟里很少有安心表演二人转传统剧目
西河大鼓《老坦十调》 表演者:红孩
已经有2355次观看
已经有115次观看
已经有125次观看
已经有505次观看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交流学习用,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盈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
| 联系方式邮箱:免责声明:本站所有内容均来自优酷土豆网公开分享的内容,仅供喜爱戏曲的网友交流学习用,不存储任何资源。本站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建立的个人非盈利性网站,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商业广告,如果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我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2008-
| 联系方式邮箱:济南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李兴堂
时间: 日 07:59 &作者: &点击:[] &&&&[
]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李兴堂,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济南皮影戏传承人。
济南皮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影人造型简朴、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多为神话和当地流传的历史传说,唱腔主要是柳琴调。
据介绍济南皮影戏是山东省邹县李克鳌在1915年带入济南的,他是第一代传人,他儿子李福增是第二代传人,李福增共教了6名弟子,他是其中之一。
李兴堂在表演皮影
李兴堂1952年出师独立演出。他嗓子好,操纵影人(皮影)技巧娴熟,很受观众喜爱。李兴堂出师后的第一台戏是在济南西市场里的一个园子里唱的,博得了满堂彩,从此容纳200多人的场子场场爆满。而他的师父李福增则在大观园演出。由于师徒二人的皮影戏都很精彩,热衷于皮影戏的观众则往来于两个场子之间。那是李兴堂皮影生涯最为辉煌的日子,他自己制作了1000多件皮影,和妻子张梅云配合,能演出100余出皮影戏。在后来的演出中,他还注意吸收和借鉴现代的内容和形式创作出新的人物和剧目。为适应较大场地演出,1956年开始,把影人从七寸改到一尺,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放大了银幕,一经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上世纪80年代初,李兴堂每年都在解放阁、大明湖等地演出近百场皮影戏,1984年他到群众艺术馆专门从事皮影戏艺术的研究、挖掘工作。1988年在趵突泉公园举办个人皮影展演会,50天中观众达8万余人。
随着表演的场次越来越多,李兴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从几十人的小场子换到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大场子,来捧场的观众自然也越来越多,但是因为皮影“人子”尺寸小、颜色单一,往往使得在后面观看的观众看不清,戏也看不尽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兴堂坚持创新道路,不断地将“人子”放大,还用水墨着色,创制出了不褪色的彩色皮影。现在“人子”的尺寸已达到半米,这与李兴堂不断创新、勇于变革分不开的。另外,除了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演活演好,李兴堂还根据日常生活创作了《捕鼠记》、《猪八戒演唱会》、《趵突泉的风采》等多部现代剧目。
李兴堂作为济南皮影的传成人,如何把济南皮影这门技艺保存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他最大的心愿。为留下更多的相关材料,他把全套《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编成了皮影戏。退休后,他在家坚持皮影艺术的研究,教授子女皮影技艺。令李兴堂略感欣慰的是,他的儿女都已经意识到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工作之余一直在学习,基本上掌握了皮影的制作演出技能。
李兴堂从事济南皮影表现艺术近六十年,集“编导、演唱、设计、雕刻、伴奏”于一身,把济南皮影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2007年11月19日,李兴堂因病不幸去世,享年75岁。
济南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李兴堂:
只要手能动就会刻下去
.cn 2007年06月08日
舜网-济南日报
皮影艺人李兴堂刚刚告别居住了38年的狭小院落,搬到了一处窗明几净的楼房。李兴堂说,他开始不知道自己被评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几个朋友得知后打电话向自己祝贺才得知这一喜讯:“当然非常高兴!”
对济南喜爱民间手工艺的人来说,李兴堂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从事了一辈子的皮影艺术,制作了2000多件皮影作品。
李兴堂说,自己从60岁开始琢磨皮影艺术的传承问题,“我的师弟们都是50岁左右就去世了,我的老师李福增先生有一肚子的好东西,但也是在46岁的时候就不在了,那么多的好东西也就失传了。我就想,假如有一天我也不在了,那么皮影艺术怎么办?”从那时起,李兴堂就开始了自己个人的“留下工程”,尽量留下更多的相关材料,期待能有人将这项国粹继承下来。
李兴堂说,作为一项已经传承了近千年的古老艺术,皮影确实存在一些不适合现代人欣赏的地方,比如演起来显得比较笨拙等等。多年来李兴堂一直在从事着皮影艺术的改进工作,比如过去的皮影用线连接,容易断,“演出时缺胳膊掉腿经常发生”,李兴堂就改用大头针连接,人物就结实了不少。在改进人物形象方面,李兴堂还增加了人物高度,从过去的7寸高改到现在的一尺半高,使得人物更加逼真生动,演出效果也就更加热烈。
类似的改进,李兴堂记不清做了多少尝试,“总数肯定达到几十项”。
这次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李兴堂说,这对自己是一个鼓励,“皮影是我个人一生的志向,只要我的手还能动,就会一直刻下去;只要还能拿得起笔,就会写下去、画下去”。李兴堂说,现在全国的皮影艺术都不太景气,只有在唐山等少数几个地方,因为政府大力支持等原因,发展得稍微好一点。而在济南,李兴堂几乎称得上是皮影艺术的唯一传人。已经75岁的他还在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不断推广这门古老技艺。
在李兴堂家里,挂着著名画家欧阳秉森先生的题词:“千般故事,幕后巧作,假戏真唱,情文备至。山东皮影,李家传艺,风朴韵醇,喜闻乐见。”这是对李兴堂及他的皮影艺术的最好概括。
&(本报记者 李雪萌)
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兴堂去世追悼会昨举行
今年6月,我省正式公布了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共有5个项目的6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入选,济南皮影戏传承人李兴堂就是其中一位。令人遗憾的是,11月19日,李兴堂因病去世,享年75岁。昨天,来自我市民俗界、艺术界的众多专家参加了追悼会,为一辈子痴迷皮影的李兴堂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在皮影界独树一帜
李兴堂1932年出生于山东平原,自幼跟随自己的父亲、著名西河大鼓艺人李春长学习唱西河大鼓,1948年,16岁的李兴堂拜济南皮影艺人李福增为师开始了皮影艺术生涯,从事济南皮影表现艺术近六十年。他的皮影艺术集“编导、演唱、设计、雕刻、伴奏”于一身,把济南皮影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创新,逐渐形成了“李兴堂个人皮影艺术”。他设计制作的皮影注重表现,生动、大气、传神,吉祥图案疏密相间,刀法细腻粗犷并举,在皮影界独树一帜。他还整理了《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皮影故事主角集子。曾被济南市委市政府授予“老有所为奉献奖”,他的多件作品被上海博物馆、省市档案局等收藏。
一生痴迷终有遗憾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师范路附近李兴堂的家,家人依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悲恸之中,李兴堂的爱人张梅云和女儿李蕙贞向记者讲述了老人对皮影的痴迷和临终的遗憾。张梅云说:“他得糖尿病好多年,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病,天天研究皮影戏。他这么早离开,也和他太痴迷皮影戏有关。”李蕙贞告诉记者:“今年9月11日,父亲因病住院,9月20日中午出院,下午就去录制有关皮影戏的节目了。没想到后来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10月2日又住进了医院,10月12日被检查出是胰腺癌晚期。以前我们曾经反对过他在皮影上花这么多精力,担心影响他的身体健康,但是知道这个化验结果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反对。躺在病床上,父亲还一个劲叮嘱我,让我帮他整理他那些关于皮影艺术的文字资料。把以前的磁带也整理一下。父亲是带着遗憾离开的,他遗憾自己积累下来的那么多皮影戏集子还没有出版,遗憾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让济南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好地传承下去。在病床上,他希望大儿子能把皮影艺术中的表演、雕刻搞好,小儿子能主攻绘画,女儿则主攻敲鼓伴奏和整理文字材料。三人合力,把他的皮影艺术最大限度地继承下去。父亲的一生,真是‘为皮影而生,为皮影而走’。”
李蕙贞告诉记者,儿女们还筹划着今年给父亲办一个“从艺六十周年大型皮影展览”,“但是没想到展览还没办,老人就离去了。父亲一辈子为皮影耗费心血,相信在天堂,他依然会痴迷皮影。”
21:53 来源: 齐鲁文化名人展厅
一、生平及故里:
李兴堂,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二、主要经历:&&
济南的皮影戏,最初是李克鳌带进来的。李克鳌(1877年-1957年)原籍山东省邹县李家楼,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酷爱皮影艺术,跟曲阜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过皮影戏。张盛旺因病去世后,李克鳌继承了这份艺术遗产,在邹县一带演出皮影戏,后来渐渐有了名气。
1917年,邹县一带连年灾荒,李克鳌带领弟子张明义和全家逃荒北上,边走边演来到济南府。先在市郊黄台山、泺口等处演出,后进入市内东安市场、趵突泉、南岗子(新市场)等处演出。以后便在官扎营后街租地、盖房、种粮菜,半农半艺,在济南定居下来。
济南解放后,李克鳌在人民商场建起了自己的皮影戏院。李老先生有两个儿子:福增、福祥,此皮影戏院就叫做“增祥茶园”。李老先生一家从此再不务农,专事皮影戏演出了。
1955年在济南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向群皮影社成立了,李福增先生是第一任社长。当时演职人员有20余人,分三处演出(人民商场、新市场、西市场),有时也在南门、老东门设演出点。当时的主要演员有:李福增、李福祥、秘殿尧、李兴堂等人。是年4月,李福增、李福祥代表山东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戏、皮影戏会演,演出的剧目是《猪八戒智激美猴王》。李福增先生的高超技艺和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优秀演出奖,并被选拔到怀仁堂为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为山东人民争得了殊荣。
1956年李福增先生因病逝世。之后,社长由李福祥担任。同年秋天,李福祥、李兴时应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邀请参加拍摄《一定要解放台湾》一片。其中连队俱乐部上演皮影戏的几个镜头,就是由他们表演的。
1958年济南文艺界大整编,向群皮影社由李兴堂担任社长。同年秋,该社合入济南市曲艺团,李兴堂、周茂珠、李兴时、李清亮留在社内,其他大部分演职人员改行,被分配到其他行业。1959年成立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团长由孟兆太担任,木偶戏、皮影戏联合演出。当时皮影主要剧目有《两朋友》、《鹤与龟》、《背媳妇》等。两年后(1961年),皮影队独立演出,除短时在外地巡演外,大都在大观园新新舞台演出,共演出了三年多,观众常年不减。
在“双百”方针的指引和市文化局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皮影剧团改编、创作、排练了很多剧目。如现代戏《新媳妇》、《两块六》、《桃嫂》、《东海小哨兵》等,神话传统戏有《智激美猴王》、《毒敌山》、《平顶山》、《东郭先生》等,而且都配上管弦乐和成套的打击乐,改变了过去沿用了几百年的老三件套路(即一梆、一鼓、一钹),传统的唱腔也有所发展、创新,使皮影戏有了质的飞跃。
正当济南皮影戏这朵小花初绽芳香时,“文革”开始了。皮影、木偶被视为“四旧”,是宣传牛鬼蛇神,皮影演员被称为李家黑店的成员被批斗迫害,几百年留传下来的和近几年发展创作的上千件大小皮影道具全部焚烧殆尽。1967年秋,济南市杂技团、木偶皮影剧团被勒令解散。1972年,为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到山东访问,市文化局临时抽调皮影艺人排演了《两朋友》等节目。1976年,市文化局试图重建木偶皮影剧团,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全国各行各业带来了生机,也给木偶、皮影的复苏送来了春风。1987年冬,李兴堂和周茂珠等人合计恢复多年没演出的皮影。正在苦于无道具可用时,赶巧青岛皮影老艺人孙封年来济探亲,随身带来了皮影道具。于是,他们就用孙老先生的道具在铁路文化宫连演了三场皮影戏,观众场场爆满,受到热烈欢迎,说明人民群众对皮影戏的喜爱依然如故。
这些年来,他们平均每年演出近百场,总计观众达60万人次。1998年8月在五龙潭公园举办李兴堂皮影展演会,历时50天,观众达8万人之多,接待外宾、侨胞300余人,济南电台、济南日报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济南皮影艺人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挖掘传统皮影造型,创造新的影人形象,如今又有了千余件皮影道具了,而且大部分是用牛皮刻绘的,其中很多是精品。市艺术馆档案室目前收藏了李兴堂的百余件皮影道具,为今后皮影戏的历史研究保留了实据。
济南皮影的特点是:二人一台戏。即一人演唱操纵影人,一人伴奏打击乐器(一梆、一鼓、一钹)。表演时不管剧中人物多少,不论男女老少,全由一人说唱、操纵。不象其它地区的皮影剧团,演员多,乐队大。因此有联赞曰:“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过去济南皮影的道具影人比较小,只有20厘米高。但它操纵灵活,打斗场面激烈、逼真,影人走动活灵活现,演员得心应手。影人雕刻的花纹也较粗犷,很接近民间剪纸和土印花布的图案。如:寿字、菊花、梅花、七角等团花。文官武将则是海水蟒袍、龙鳞甲胄的花纹。人物造型非常夸张、鲜明,头大眼大而身小,映出的形象清晰,特别是彩雕人物更显生动。
到了1957年,随着皮影戏的不断创新发展和观众的增多,影人改为30厘米高,后来又增长到50厘米高,现今已有1米多高的影人了。皮影银幕也由原来的0.93米高、1.1米宽,改为现在的2米高、4米宽了。这样可增大影人活动范围,再结合远景近景、大小影人的运用,加之各色灯光配合,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原来济南皮影的唱腔是一种“摩调”,就是象和尚念经劝善所唱的那种唱调,只有上下两句重复演唱,非常古老、呆板。1940年,李福增先生以“摩调”为基础,吸收西河大鼓、山东琴书等唱腔的长处,创出自己独特的唱腔。此唱腔自然流畅,快慢有致,有大段的唱词,演员还可以自由发挥。此唱调的开创,大大丰富了济南皮影唱腔的表现力。
多年来,李兴堂与济南的皮影界艺人合作,经过不懈的努力,对皮影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和创新,精心设计制作了具有山东地方传统特色的中、大型皮影人物五百多件,已经能演出《西游记》、《东游记》等大型传统剧目了。影人的制作更加细腻精美、花纹多样,着色艳丽多彩,个性鲜明生动,造型栩栩如生,彻底改变了旧时皮影花纹简单粗犷、色彩灰暗的面貌。同时,经过探索、学习和试验,影人关节更加灵活,五官也能活动自如。在此基础上,李兴堂还创作了《水浒》一百单八将的头像,用了一年多时间装钉成长卷,该卷1996年在山东首届农民工艺博览会上获得银奖。由李兴堂挖掘、整理、制作的古老皮影集上卷,在济南工艺展览会上获得金奖。如今下卷和山东皮影精品集也已完成。
为保持和提高演出质量,他们这些皮影戏老艺人虽年事已高,仍坚持练习基本功,经常在一起研究、学习各地同行的操纵技巧和舞台的灯光背景设置。同时,还挖掘、编排了许多新的皮影剧目。1991年2月,李兴堂和老伙伴们应邀到趵突泉公园,为灯会演出皮影节目《老郭过年》。1992年6月,省博物馆举办民艺博览会,李兴堂和周茂珠等参加展演。展演的六天时间里,共接待外宾200多人次,观众上万人。外宾对他们的皮影特别感兴趣,前台看了后台看,还拿着影人品味端祥,请演员教操纵,又是录像又是拍照,场面十分热闹。
1998年11月,山师大的美国专家带着翻译前来拜访李兴堂,并邀请他们到山师大演出。演出那天,40多位外宾先是观赏了皮影作品,又观看了演出,他们看得非常专注和痴迷,当表演结束时,他们热烈鼓掌,围上来和演员亲切握手,连声称赞:“太棒了!谢谢……。”
为纪念李福增老先生80诞辰,李兴堂在《山东戏剧丛刊》上发表了题为《济南皮影戏的开拓者李福增》的文章,在济南日报发表了《也谈济南皮影戏》,还为文献资料书《济南文苑漫忆》撰写了“济南皮影戏杂忆”等文章。李兴堂与李兴时还经常自编自演节目,参加各种类型的宣传教育活动。1995至1997年参加了电视剧《小小飞虎队》和《武训传》中皮影戏镜头的录制。济南电视台还为李兴堂录制了《多才多艺的皮影艺人李兴堂》专辑电视片,在中央、省、市电视台相继播出。此后陆续又有省齐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录制、播放 李兴堂的专访片。
1997年,为了挽救、保存皮影戏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济南电视台决定与李兴堂合作录制反映皮影艺术的专题片。经过两年多的摄制,终于完成了题为《皮影,皮影,你别走》的电视纪实片,经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后经中央电视台稍加改编,在50集系列电视片《中国人》栏目中播出,是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这些年来,《山东画报》、《中国电视报》等多家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有关李兴堂的文章和照片。9月8日,《人民日报》以整版篇幅对李兴堂的事迹进行报道,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古老民间艺术的关心和重视。
1998年10月6日,上海博物馆的两位同志慕名来访,采集有关李兴堂与皮影戏的故事,并说馆内现还收藏着李兴堂和同事周茂珠1957年在上海参展时的皮影作品,使李兴堂感到格外的惊喜。没想到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李兴堂的皮影还保存到现在,真是人生有涯艺无涯。
1998年12月,李兴堂应全国幼教事业先进单位-招远市幼儿园的邀请,向该园教师传授皮影操演技艺。仅用十多天的时间,她们排演出《拔萝卜》节目,为小朋友们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4月,山师大王冰教授邀请李兴堂为大学生们讲课,经过认真准备,李兴堂有生以来第一次登上大学讲台,为学生们讲授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李兴堂也离我们远去了,但他倾尽全力雕刻的影人道具,精美、完整地留给后人,留给国家,让后世子孙更好地观赏到这一古老的艺术化石,他为皮影艺术无怨无悔耗尽了毕生心血。
三、表演风格及艺术特点
济南皮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影人造型简朴、刻工粗犷、敷色古雅,所演剧目多为神话和当地流传的历史传说,唱腔主要是柳琴调。 
李兴堂嗓子好,操纵影人(皮影)技巧娴熟,很受观众喜爱。还注意吸收和借鉴现代的内容和形式创作出新的人物和剧目。他不但皮影戏演的精彩,还自己动手制作了1000多件皮影,和妻子张梅云配合,能演出100余出皮影戏。1956年开始,把影人从七寸改到一尺,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放大了银幕,一经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为了解决皮影“人子”尺寸小、颜色单一,后面观看的观众看不清的问题,李兴堂坚持创新道路,不断地将“人子”放大,还用水墨着色,创制出了不褪色的彩色皮影。现在“人子”的尺寸已达到半米。另外,除了把《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剧目演活演好,李兴堂还根据日常生活创作了《捕鼠记》、《猪八戒演唱会》、《趵突泉的风采》等多部现代剧目。为留下更多的相关材料,他把全套《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编成了皮影戏。
山东济南皮影
作者:罗玲& 李梅海
2009年11月5日,笔者带着对山东影戏的考察计划出发,来到了山东济南,调查这支传承百年的影戏。(附图一)。
&图一山东皮影分布图
图二 李克鳌作品 二十世纪初制作
一、历史与现状
山东济南皮影,属于山东影戏的一支,经三代传承至今有近百年历史。山东济南皮影人第一代李克鳌(1887年—1957年),祖籍山东省邹县李家楼,小时候喜欢看游乡演出的皮影戏,成年后拜曲阜张旺盛为师,回家后常在村中演出。1917年因为家乡受灾,生活困难,与其徒弟张培根来济南,以表演皮影戏糊口,从此将皮影戏带到了济南。他们先后在济南、黄台和黄河以北地区演出。并且在济南市内的新市场、西市场、趵突泉等地演出。皮影戏逐渐成为济南观众喜爱的剧种之一。
李克鳌去世不久,其子李福增(1911年—1956年)、李福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建立了专业的皮影戏茶社“增祥茶园”。济南解放后,皮影戏迅速发展。李氏兄弟在人民商场建成了新戏园子,定名为“向群皮影社”,最多时候有二十多人。1955年李氏兄弟代表山东省赴京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木偶皮影观摩汇演”,演出的新编剧目《猪八戒智激美猴王》获得了优秀演出奖。
1958年,“向群皮影社”的5名演员参加皮影剧团,成立了皮影组。1959年,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正式成立,李福增之子李兴时、徒弟李兴堂(1932年—2007年)作为济南皮影戏第三代传承人,继承前辈技艺,将济南皮影继续传承下去。1967年2月剧团解散。现在只有过去从事皮影戏表演的李兴时等人业余时间在大明湖泉城曲艺场演出。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保护济南皮影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济南市群众艺术馆设置了皮影讲习所。第三代传承人李时兴老艺人免费为喜爱皮影艺术的济南市人民们传授技艺,位置在济南市经二纬四路100号的群众艺术馆三楼。济南皮影三代传承谱系脉络清楚,经历近百年传承不断,独具风格,影响深远。
二、制作工艺
据济南皮影第三代传承人李兴时口述,自己手里留存下来的最早的皮影由祖父李克鳌先生在二十世纪初制作(附图二)和父亲李福增先生在三十年代制作,以及祖父和父亲在外演出皮影的时候,孔府的孔德成先生赠送的一匹马和几件影人。祖父和父亲雕刻的影人是使用牛皮,存世不多。
图三 李兴堂作品 2005年制作
第三代传人李兴堂雕刻和创作了不少皮影作品,遗憾的是老人于2007年因病去世,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皮影艺术珍品(附图三)。
现在的皮影讲习所里使用的皮影人是在八十年代制作。据李时兴老艺人回忆,一次在回家路上偶然看到一块巴掌大小平整的白色亮块,就带回了家,这一放就是五年。到八十年代,要恢复皮影的表演,可是没有影子怎么办呢,于是老人想起来放在家里的白色亮块,拿出来跟人打听哪里可以找到这种东西,才知道这是塑料。塑料厚且平整,又价格便宜,于是到塑料厂里买来大捆的塑料。1982年,由李兴时艺人依照祖父和父亲演出皮影戏时候的造型口述,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的李伯君教授和学生李丽佳设计制作出一百多个影子(附图四),可演出十多个戏。
图四 李兴时表演用皮影
传统影人采用头身可以拆分的方式,据现存世的早期皮影分析,影人身子可分为胸、腹、腿三节,双手、双臂各三节,插上头共计十一部分,而后用棉线连接而成。现在李兴时演出用的皮影在传统制作上改变了一些。因大多是特定造型人物,故采用头身连体的方式。如猪八戒、孙悟空等特定形象。(附图四,图五)
图五 李兴时表演用皮影
影人由三根签子支撑。脖子一根,双手各一根,多选用竹子制作,长约为50CM。签子用沙子打磨出来圆滑,顶端再打洞穿线连接影子。后来因为表演时候。签子常透过背光显现到窗户上,李兴时老先生就给竹签子染上蓝色的墨水或颜料让其变灰暗。
济南皮影造型独特,线条雕刻粗犷,并且结合彩绘的风格。镂空的花纹部分似民间剪纸,纹式多种多样,有五角、六角、寿字、福字等纹样。李兴时老艺人提及到“李氏皮影”还有一个典型造型特征,就是在表现影人胖瘦的时候有特殊手法,在影人面颊嘴角处镂空雕刻,以展示人物面部骨骼。
现存皮影讲习所使用影人多是八十年代按照李兴时老人口述制作,老人回忆说皮影上色的颜料使用的是日本产的一种水彩笔,影人两面上色,历史几十年形象依然鲜明。
三、演出形式
山东皮影素有“二人一台戏”、“二人忙”的说法,据李兴时老艺人回忆,小时候祖父(李克鳌)和父亲(李福增)两个人一起演出,祖父挑签,父亲就伴奏,两个人演出一台戏。随着祖父一天天老去,身体状况逐渐不能应付皮影的演出,因为皮影戏的演出多在晚上,晚上空气湿冷,祖父一生病就要耽误演出,所以到自己八九岁时候就偶有登台和父亲一起配合演出,父子两人一台戏。
图六 李兴时独自组装演出用乐器架
李福增先生因李克鳌先生不能登台影响了演出,所以打很小时候就让李兴时先生试着用一个人来完成皮影戏的演出和伴奏。到90年,李兴时老人回想起父亲的叮嘱,便自己尝试着一个人来完成演出和伴奏。因为演出时候必须用手操纵影子,所以只有用脚来完成伴奏。于是找工人帮忙做了架子,把乐器固定在架子上,练习着用脚操纵。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改进,终于达到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一人一台戏”。每每演出,李兴时先生总是一个人先组装好自己的乐器架,调整每个乐器的位置,再站立在乐器架前用脚踩出一个个鼓点来调试。小小的红色乐器架,合理的安放着四种乐器,鼓、锣、梆子、镲。访问中还笑称李老先生的乐器是“踩出来的架子鼓”。(附图六、七)
图七 李兴时演出用乐器架
鼓点起,梆子落,声声中皮影戏已经上演,悟空已经一个筋斗云出现在面前,好戏上演了!好一个“一人一台戏”,笔者也不由得想一试身手,操起影子站立在乐器架前,踩起了架子鼓。(附图八)
图八 一人一台戏
四、演出剧目
济南皮影在不断摸索中发展起来,跟兄弟团之间的交流也增加了不少经验,能演出很多传统历史剧目,也学习和创新了一些现代戏。《西游记》、《东游记》、《水浒》、《毒敌山》、《平次山》、《智激美猴王》、《背媳妇》、《火云洞》、《东郭先生》、《两朋友》、《鹤与龟》、《新媳妇》、《两媳妇》、《桃嫂》、《东海小哨兵》等都是常演剧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济南皮影戏是中国皮影戏的一支,从第一代李克鳌先生传至第二代传承人李福增先生,至今第三代传承人李兴时先生,近百年传承不断,并会一直延续下去。济南皮影戏吸收了地方戏曲中的多元文化,丰富皮影戏的演出,并且不断创新演出形式,从“二人忙”到“一人一台戏”,让人眼前一亮,不仅感叹民间艺人的才华和民间艺术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卷),邹卫平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
罗玲:成都博物院、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馆员,国际木联研究委员会委员。此文系笔者参加国家文物局课题《成都中国皮影博物馆馆藏皮影文物的保护研究》中皮影传统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报告。在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山东省济南市群众艺术馆的各位同仁大力支持,特此感谢!遗憾的是济南皮影第三代传承人李兴堂老人于2007年去世,笔者只有拜见故居以作慰籍。
[2]李梅海:山东省济南市群众艺术馆副书记,近年专事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研究工作。
[3] 李兴时:1939年生,济南皮影第三代传承人。
济南皮影戏
济南皮影戏,过去叫“兰州布影”。据说当初河北滦县乐亭皮影为全国之首,俗称“天下的影,数乐亭”。它又称“滦州布影”。由于口误,所以叫成了“兰州布影”。“兰”实为“滦”字之误。后来,发现两地皮影的特点、风格等都大不相同,所以1952年改称为“山东皮影”。
济南皮影戏是由李克鳌带进来的,有77年历史了(1918年—1995年)。李克鳌原籍山东邹县李家楼人,农民出身,做过卖馍馍的生意。因为他颇爱皮影艺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艺人张盛旺学习。那时张盛旺已经是孤身艺人,后来在李家养病,病故前说:“我在你家吃住,欠了你不少帐,我的这些影子(指皮影人)都留给你了。弄这些影子很不容易,就算顶了帐吧。”从此,李克鳌便继承了这份艺术遗产,在邹县一带演出。后来,渐渐有了名气。据说,李克鳌曾两次进孔府演出,孔府还送给他一些皮影道具。
40年代末济南解放后,李克鳌在人民商场建起自己的皮影戏院。李克鳌有两个儿子福增、福祥。该戏院便取名为“增祥茶园”。1955年,在济南市文化局的关怀支持下,成立了向群皮影社。同年4月,李福增、李福祥代表山东,赴首都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木偶、皮影会演。受到大会代表和观众的热烈欢迎,荣获优秀演出奖,并被选拔到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汇报演出,为山东皮影争得了荣誉。
1956年,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皮影画集》,其中就选用了李家保留的30年前的两个影人和一匹马。
1959年,向群皮影社和木偶剧团合并,名为济南市木偶皮影剧团。皮影队增加了乐队和学员,增强了新生力量。建团后,皮影艺人积极创作排练了新节目,如现代戏《挑嫂》、《新媳妇》、《两块六》、《鸭司令》、《东海小哨兵》等,神话剧《智激》、《平顶山》、《东郭先生》等近20个皮影新剧目。
改革开放后,周茂珠等人准备重操搁置多年的皮影艺术,再演皮影戏,却又苦无道具。1978年冬,青岛皮影老艺人孙封年来济南探亲,随身带来皮影道具,周茂珠便用他的道具和李兴时等人在铁路文化宫连演三场,观众场场爆满,受到热烈欢迎。之后,周茂珠、李兴时等人赶制道具,在大明湖等地演出。1980年,山东电视台把李兴时等人演出的《西游记》拍成电视片,在省内和中央电视台播放,受到观众的喜爱。之后,济南皮影戏在趵突泉、人民公园、解放阁连年演出至今,每年平均近百场,观众总计60万人次。1988年8月,他们还在五龙潭公园举办了皮影展览。同年12月,应邀在趵突泉举办皮影展演会,共50天,观众8万人次,外宾300人次。
早年,济南皮影的影人只有22厘米高。它操纵灵活,容易掌握,打斗激烈,做各种动作非常逼真,演员双手可操纵二十多个影人而不乱,得心应手。但是,要在大的剧场演出,较远处就看不清楚。所以在1957年,有人率先把影人增高到30厘米。现在已经增高到50厘米。因为演员操纵影人,从小到大要有适应过程和技艺的提高。而现在最大的影人有95厘米高,最小的只有4厘米。这样,在演出时,可以大中小远近结合运用。早年的影人是用旧鼓皮刻制,不透明,无色彩。雕镂的花纹也较粗犷,多采用民间蓝印花布图案,又近似民间剪纸图样。造型古朴、夸张,映出的人物呈黑色,清晰生动。那时也有彩色影人,但为数太少。近十几年,艺人们经过艰苦的努力,挖掘传统造型,吸收各地皮影造型精华,参照戏曲人物各式服装和头饰,创作新的图样,精雕细刻各种影人,全部用最好的牛皮刻制,鲜亮透明,着色涂油。如今的影人色彩鲜明,清新艳丽,其中很多当属精品。此外,银幕也增大了一倍。这样可增大影人的活动范围和远近布景的安置,加之各色灯光的配合,增强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皮影戏,旧称“影戏”,也叫“驴皮影”、“灯影戏”。河北唐山一带则称“乐亭影”或“影儿”。江、浙一带俗称“皮囝囝”。福建、广东称之为“皮猴子戏”或“竹竿影”等。有人把皮影戏归属于傀儡戏范畴,称之为“平面傀儡”,倒也不无道理。
皮影戏的起源,有种种传说。其一,西汉文帝刘恒的宫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树叶做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其二,汉武帝刘彻,“因爱妃李夫人过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时有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于是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帝居他帐遥望。见有好女如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以上传说虽然讲的不是皮影戏,却足以说明古人早就利用光影来做各种娱乐游戏了。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窗花、走马灯等其实也是利用光影的民间美术品,它们正是皮影戏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好素材。
从历史资料看,皮影戏的形成、完善,是在唐、宋时代,有1000余年的历史。如唐代,有人用张挂绘画或活动纸人伴随传经讲史。据孙楷第著《傀儡戏考原》记述:佛教门人“僧徒夜诵经卷,装屏设像”。宋代张耒著的《明道杂志》写道:“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羽,辄为之泣下,嘱弄者且缓之。”又据宋孟元老所著《东京梦华录》描述:“逢节庆日,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都城记胜》中说:“影戏。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书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眼戏也。”南宋时,周密已经把临安(杭州)享有盛名的皮影艺人贾震、贾雄、尚保义以及女艺人王润卿等20余人,记述于所著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而且还记录了皮影团体—绘革社。由此足见宋代,皮影戏已经成为颇受群众喜爱的戏剧艺术了。
皮影戏(20张)
到了元代,皮影戏开始作为军队中的娱乐活动,到大西北和波斯(伊朗)随军演出。据说,伊朗的皮影戏就是中国传过去的。以后又传入阿拉伯等国。德国大诗人歌德,就是一位皮影爱好者,1774年,在一个展览会上,他特地把中国皮影戏介绍给德国观众。之后,他又举办皮影戏演出,以庆祝自己的生日。至今,日、美、法等国的博物馆,都把中国的皮影作为珍品展览收藏。许多国家都有皮影艺术团体。美国则有“悦龙皮影剧团董事会”。德国奥芬巴赫市皮革博物馆内,一展厅专门收藏、展出中国和世界各国的皮影3000余件。中国的展品全都是清代精品。应邀帮助整理、布展的三位中国皮影专家看后为之震惊、激动不已。此馆还收藏皮影文字资料。其中就有李福增的代表作——皮影《猪八戒智激美猴王》剧本。
由此可见,中国的皮影艺术,对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增进各国人民的文化艺术交流做出过较大贡献,对近代电影艺术的发明、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方戏剧史家曾说过:“中国的皮影是电影的开山祖。”
· 尊重网上道德及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各省社科联网站
社会团体网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河大鼓杨家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