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让学生在节假日安排2015去补习这补习那为孩子充电,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你的观点是什

我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想给孩子请一名英语家教,补习一下英语作文写作,让老师辅导英文写作,位,请家教补习英文写作提高成绩快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我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想给孩子请一名英语家教,补习一下英语作文写作,让老师辅导英文写作,位,请家教补习英文写作提高成绩快吗?
我是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想给孩子请一名英语家教,补习一下英语作文写作,让老师辅导英文写作,位,请家教补习英文写作提高成绩快吗?
我是英语专业学生.我觉得英语作文和阅读都是慢工,不是谁讲两堂课就能起很大作用的.想写好作文首先要背文章,只有大脑中储存了足够的句子才能写出自己需要的东西.因为不背就很容易被汉语的说话习惯所误导.背的多了才开始自己写,写完可以找老师批改一下,时间久了就会有效果的,重在坚持.《科学培育孩子——怎样做个尽职尽责的家长》——综述篇:第三章
第三章&&教孩子“学会学习”是科学培育孩子的治本之道
学习是孩子在整个成长时期生活的全部内容。只有教孩子“学会学习”,他才能最终成为一个能在社会上独立生存的人。教孩子“学会学习”,不仅仅是一个教孩子正确掌握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有帮孩子树立正确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保持正常学习状态等方面的课题,而这些无不与教孩子“学会做人”的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学习”时,不仅要紧紧抓住教孩子“学会学习”的这些要点,一一解决遇到的问题,还要与教孩子“学会做人”的课题结合起来一起抓,并把功夫真正下到实处,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成效。
第一节&&坚持治本,把端正孩子学习动机放在首位
孩子的学习态度,就是他对学习及其相关问题的心理倾向。现在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要我学”的被动式学习,缺少主动性、自觉性;一类是“我要学”的主动式学习,学习有主动性、自觉性。二者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不同。孩子只有对学习有了正确的、持久的学习动机,才能由“要我学”提升为“我要学”,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走完成长全程。所以,家长教孩子“学会学习”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孩子端正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一、中、小学生学习动机多种多样,家长必须因势利导
从心理学来看,动机是人们由于需要而引起的对一定事物的向往(意向或者愿望)。表现在学习活动中就形成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具有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例如,想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想长大当科学家、当老师、当警察,……总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类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例如,希望多得好分数,多得到老师的表扬,多得小红花和小奖品等。这两类动机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学生如果只有后一种动机,而无前一种动机,就常常难以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总是成功的或有兴趣的,就很容易在学习失败时失去前进的动力。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只有前一种动机,而无后一种动机,也很难使学习活动成为富有乐趣的活动。
(一)及时准确了解孩子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
以上两类学习动机,在不同孩子身上所占的比重是不一样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内,这两类动机又有其一定的年龄发展的特征,家长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学习动机的动态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心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的制约,学习动机一般都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从中年级起情况就不同了,他们已逐渐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在班级集体生活的影响下,逐渐能把“成为班上的优秀生”、“做同学的榜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自己的学习动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动机都是非常复杂甚至相互矛盾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总会有—种动机占主导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对孩子的细心观察,与他们的耐心谈话,经常到学校向老师或同学了解孩子在校表现,以及从孩子的作文、日记中,掌握孩子的主要学习动机。
(二)帮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他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要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要一方面充分利用孩子那些直接与学习活动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又要注意积极引导孩子逐渐树立起远大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学习动机。因为只有后者才是根本的、能持久激励孩子努力学习的动力。
在正确的教育下,孩子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与国家、民族前途,与家庭未来生活的关系,在加深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深刻含义的同时,对父母的期望和付出也有所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意识。这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了一种持久的、恒定的动力,会表现出更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有决心去战胜它。当然,这种自觉性和主动性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诸如为了得到好的分数、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赞扬等目的,也还作为学习动力,在推动他们的学习上起着作用。家长的责任,一方面要配合学校老师,对孩子强化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去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又要随时注意孩子学习情绪和状态的变化,及时帮助孩子排除不良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家长通常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太习惯用大道理去激励孩子,更乐于用“升学”和“考试”作为压力来督促孩子学习。虽然,孩子在校学习期间,“升学”和“考试”都是不可避开的话题,但是,如果只用它来督促孩子学习,往往效果并不理想或是只能在短时期内起些作用。因为,这些话题很容易让孩子感到一种来自外部的压力,使学习成为一种被迫行为、一种沉重的心理和精神负担。特别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达到父母期望分数的时候,很容易令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以名人、伟人的事迹,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来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会激励他去刻苦学习,迎难而上,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孩子内心有了这种愿望,才能把初中毕业要升入某所重点高中,高中毕业要升入某所重点大学,大学毕业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杰出人物,作为奋斗目标,才能自己就很看重每次考试的分数,而不再需要家长去为他操心。
我们属于比较正统那种人,尝到过这样做的甜头。我们认为有爱国心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起码道德,对儿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很多也很早,儿子也就从小立下了“长大成人,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人才”的志愿。所以,他在学习上一直很听话,很努力。上初中以后,我们对他的学习基本上就不用再操心了。记得他上初中不久,一天我又习惯地走进了儿子的房间,想坐在他书桌旁辅导他学习。他对我说:“妈,你别坐在我这儿了。我自己会学,你在这儿反而干扰我。”我听了立即走了出去。儿子果然自己有条不紊地做完了功课。从那以后,他学习时我再也没进过他的房间。到后来,儿子把升学的目标锁定在“清华”,就更不用我们督促了,常常一学起来就忘了休息。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在他学习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提醒他一下:“该休息了”。
在我们做了代理家长以后,对来我家的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时,我们也是着重于爱国激情和社会责任感的启发,无论孩子大小,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上了初中的孩子,只要能把道理讲透,他们的心灵都会受到很强的震撼,很快激起把学习成绩提上去的强烈愿望。这时,再去抓他的功课,他就专心多了,效果也自然就提上来了。
二、只有把大道理讲透,它才能渗入到孩子的灵魂之中
一些家长很奇怪,为什么自己让孩子好好学,他就是不听,到了王老师家就听话了,肯学了。原因就在于,他们是就学习抓学习,我们除了辅导孩子学习之外,还给他们讲了他们该懂的道理,其实只有大道理才能真正说服孩子。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那就跟孩子讲大道理,必须“掰开了,揉碎了”,给孩子把大道理讲透彻。因为,只有把大道理完全讲透了,它才能渗入到孩子的灵魂之中,孩子才树立起正确的学习动机。家长可以从下四个面来说服、教育孩子:
(一)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上有没有主动性,效果大不一样。
要告诉他,学习是一个人的自主行为,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劳动;学习上是否有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学习动机是否正确。一个人学习动机正确,对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意义有明确认识,才会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只有有了“我要学”的愿望,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幸福与快乐。
当孩子学习上陷于被动、感到困难、信心不足、准备放弃时,更要一针见血地告诉他:他在学习上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少正确的学习目的,对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还没有认真去思考,或是现有的学习目的太狭隘,所以才会缺少学习动力,一碰到问题和困难就陷于苦恼;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以正确的学习目的作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才是最根本的学习目的。
孩子升入初中前后,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学习和祖国富强、民族兴衰有密切关系。家长只有配合老师,紧紧抓住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教育这一根本环节,才能让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一句名言。教育孩子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为光辉榜样,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是帮助孩子树立正确学习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认识到了自己学习的社会意义,有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他的学习就获得了一种持久的、强大的动力。
现在,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少了,以为时代变了,这些话都太老了、过时了,说了孩子们也听不进去,这是不对的。我们在辅导孩子的时候,仍然坚持用伟人的思想、伟人的事迹教育孩子,效果仍然很好。教育孩子热爱祖国、有民族自豪感、有强烈责任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我们不能丢了这个传家宝。
(三)“要学”和“会学”,都是时代的要求。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异常。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人类十年中在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就远远超过了以往两千年的总和。反映和容纳这些迅猛增长的知识的新学科也层出不穷。我们必须告诉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终生都需要不断学习,不学习或是学得不好,都会被时代的列车抛弃。中、小学生的学习是在为终生学习打基础,不仅要学好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学会学习”,这是时代的要求,谁也回避不了。万丈高楼没有坚实的地基是盖不起来的,作为现代人,不重视儿童和青少时代的学习,就是自己耽误自己,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傻子。
我给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讲完《宇宙的奥秘》一本中的小故事,跟他聊起了“他为什么学习”的话题,他告诉我:他认真学习,是希望得一百分,老师会在全班表扬他,还会把小红花贴在墙上。我让他想想读这本书的收获,再想想为什么学习,他说,应当为了将来也能像书中的科学家那样,揭开宇宙奥秘而学习。接着,我又借机给他讲了很多相关道理,他听得很专心,还不时地和我一起讨论。后来,他在学习上就不再满足于得一百分了,对于很多课外知识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不要担心孩子们听不懂这样的道理,关键是家长要把这样的道理清楚明白、讲给孩子,让孩子听得懂,他就听得进,就能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
(四)认真学习也是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要告诉孩子,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能主动学习。一个不学习的人,不会真正体会到人生的意义,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无异于在把自己降回到和动物相同的水平。一个人总要长大,总要走向社会,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人长大以后,都要成家立业,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行。这种能力的积累取决于从小到大的学习,决定着人生的命运。每个人在走入社会时,是成品、精品、珍品,还是次品、废品、毒品,被社会认可和选择的机会绝对不同。今天的学习,决定着明天的幸福;人生真正宝贵的财富是积累于头脑中的知识……物质的财富的确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是装在脑子里的知识却是生不带来,死则带走,谁学了属于谁,谁学了谁受益。像钱学森那样的大科学家,一生都在工作、学习,用脑那么多,为什么还那么长寿,就是他们从工作、学习中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他们的精神食粮比一般人要充实、丰富得多。家长要把这些人生感悟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知识的积累在于学习,他一生的幸福系于学习,一生的乐趣也在学习之中。
三、抓住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帮助孩子化解矛盾、把正方向
(一)对老师的态度。
初入学的孩子,对自己的老师有一种特殊的尊敬和依恋心情,喜欢和老师在一起,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老师,希望老师指名提问自己。这个时候,他们一般还不大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对老师的依附心理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家长要珍惜孩子对老师的那份情感,要用自己对老师的信任来强化孩子的那份感情。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评论老师,更不能说有损老师威信的话。如果老师的确有做得不当之处,也要慎重对待。若孩子并没察觉,就应当仅限于家长与老师交换意见;若孩子已察觉,并有了自己的看法,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并解开他心头的疙瘩。
中年级以上的孩子对老师的态度会逐渐发生变化。这时能赢得他们尊敬的老师,首先是教学好、对学生耐心而又公平的老师。教学不好或对学生不耐心、不公平的老师,常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些不满情绪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孩子的年级越高,家长越要注意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善于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在孩子与老师发生矛盾时当好调解人,积极防止孩子与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并因此影响学习。如果孩子更换了班主任,要教育孩子以愉快的心情欢迎新老师的到来。孩子对原来的班主任感情越深,家长越要帮助孩子尽快发现新老师的优点,与新老师建立起良好关系。
孩子升入初中以后,对老师的态度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偏于情感上的依恋,开始有了较高的独立评价能力。他们只尊敬那些政治思想好、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好的老师,对于那些思想作风不好、教学成绩差的老师,常常会采取真实的批判态度。当然,他们对老师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有时甚至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果他们对那位老师有了不满或看法,一般不会去有意掩饰。最常见的现象是,他对那位老师印象好,上课时就好好听讲;对那位老师印象差,上课时就不好好听讲,还引以“自豪”,认为自己做得对。家长在每天询问孩子在校见闻和表现时,要特别注意这方面的信息,了解他对各科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看法。如果孩子说到老师的缺点和不足,一定重视起来。即使孩子说的对,也要引导他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缺点或不足;教育孩子看人要看主流、看大节,学会理解人与谅解人;告诉孩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老师也有因为过度疲劳或身体不适等原因心情不好的时候,有因为一时粗疏没把问题弄清批评错了的时候,也需要同学们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如果孩子因为对老师有看法,做出了不适当的举动,家长还要教育孩子主动去找老师认错,诚恳地赔礼道歉。如果孩子说的不对,或是你觉得有必要弄清情况,就要尽早做些调查,在把情况弄清后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二)对班集体的态度。
初入学,孩子相互之间的关系还不是集体关系,以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才逐步以老师为中心有了班集体的概念;中年级以后才开始体现出比较有组织的、自觉的班集体生活,孩子也才开始意识到,要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评价,开始意识到学习是班集体的共同事业。良好班集体的形成,会促使学生产生对学习自觉负责的态度。少先队组织也会使孩子增强对学习、对集体的责任感,从而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和行为品质。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学校、班级和少先队的各项活动,教育孩子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少先队组织,树立集体荣誉观念。这对孩子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成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推动力。
在正确的教育下,初中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把自己的学习、生活跟班集体的利益联系起来。如果教育不正确,就可能出现“乱班”,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活动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进行关心、热爱学校和班集体的教育,进行自觉遵守纪律、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家长如果能帮助老师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也就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果您无力改变孩子所在班级的现状,又怕孩子的学习和品德受到影响,最好能把孩子转到外校一个班风好的班级去,只是这并不容易办到。如果你无力为孩子转学,那还是得教育自己的孩子管住自己,在别人不注意听课的时候,自己更专心一些,以抵御客观存在的外部干扰。
(三)对作业的态度。
孩子对待作业的态度,是他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儿童对作业的态度表现在:每天放学后能否到了该做作业的时间,就立即停止别的活动——甚至有趣味的活动,开始完成作业;在生活上发生不得已改变时,能否主动调整自己的时间,以保证作业仍然能按时完成;做作业时,能否按一定的顺序、集中精力去认真完成作业,而不是东抓一把、西抓一下,或是一面做作业,一面边想其他的事,潦草完成。有人做过调查分析,在小学生中能长期坚持一贯认真完成作业,且有自觉态度的仅占4%。所以,在孩子小学阶段,家长一定要关心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对那些还没有养成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习惯的孩子加以督促、检查。就是把孩子托付给了别人(老人、保姆、家教或其他代理人)代管,作父母的也一定要过问孩子完成作业情况。因为,检查孩子的作业,是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最重要的手段。只有家长能经常、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孩子的学习成绩才能始终保持较好水平。
在对待作业的态度上,初中生在自觉安排完成时间和注意作业质量上,比小学生强得多。但这种态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老师与父母的督促和检查。常常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贪玩(主要是迷恋看电视或上网吧)而荒废课业,或只做作业,不复习功课,作业的错误率很高;或完成作业只为应付检查,不管对错,写字潦草,甚至干脆抄别人的作业。家长一定要每天都认真检查孩子课内外作业的质量,看看书写是否认真,正确率高不高。现在,多数学校的老师为与家长共同督促孩子学习,都要求家长对孩子的作业或试卷阅后签字。家长不要每天只是匆忙地、简单地签上个名字就完事,而应当注意从上面发现问题。如果发现孩子做作业不认真,错误率比较高,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或帮助他及时纠正不良学习习惯,或补上知识点掌握上的欠缺。当然,更不能忘了签字,这会使孩子因为怕挨批评而弄虚作假,那就有演变成品质问题的危险了。
(四)对评分的态度。
从小学低年级起,评分就在儿童心理上起着重大作用了。为了使他们能了解分数的客观意义,家长也要配合老师多做工作,使孩子认识到: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学习,学习是自己的社会义务;分数又是学习成绩的“代表”,好的分数就代表好的学习成绩,取得好的学习成绩的人才能得到老师、同学的称赞;只有努力学习才会取得好的分数;对分数高低完全不在意,或是总是拿自己的分数与不如自己的同学去比,都是不对的;对得好分数的同学不要嫉妒,要尊重,要向他们学习,对分数不佳的同学不要讥讽而要设法帮助他。
初中生对待分数的态度,比小学生客观得多,已懂得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但也更知道顾及面子了。于是,有的孩子明知不对,也会在完成作业时投机取巧,借同学的作业来抄;在考试时,想法设法看书或照抄别人的答案,甚至还会对不肯借给他抄的同学施以报复。家长要特别注意,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沾染上这类毛病,一旦发现了苗头,必须极其严肃地对他进行教育,让他了解这样做的害处;同时,也要检查一下自己平时对待孩子学习成绩的态度,看看是否也有责任。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孩子,家长不要总是批评、训斥,更不能埋怨或惩罚。因为这往往正是造成一些孩子学习上弄虚作假的直接原因。正确的做法是,多看孩子身上的其它长处,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多给孩子一些实际帮助,而不是用“没出息”、“没指望”了一类话语去刺激他。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家长要谨防“以一俊遮百丑”,忽略了对孩子思想品质和心理问题的监控。在孩子考试成绩好的时候,警惕他出现盲目自满;在他考试成绩失常时,防止他因此悲观泄气。要告诉他,在评价和看待自己和同学时,都不能“只以分数论英雄”;学习成绩不高的孩子身上,可能有美术好、体育好的特长,有爱劳动、乐于助人的优点,同样值得肯定和赞扬。&
第二节&&鼓励为主,帮孩子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学习是孩子的自主行为,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想让孩子学习好,必须让他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就要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具体讲,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巧妙地向孩子心中注入责任感
自尊心是一个人维护自己独立人格的心理需要,是内心深处最为敏感、最不能伤害之处。自尊心,每个人都有,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也同样具有。正因为有自尊心,孩子才在意对世界认知的多少,才在意自己在周围人心目中的形象,才有了进取精神和学习愿望。如果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对这一切都不再在意,也会不再有学习的愿望了。有人形容说,一定要像小心呵护清晨花瓣上的露珠一样,精心呵护孩子的自尊心,这样的说法一点都不过分。
(一)&要给予孩子最充分的尊重,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方面,聋哑女孩周婷婷的父亲周弘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他说:&“那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做父母的也应该眼含热泪地欣赏他,拥抱他,为他自豪。”周婷婷是个聋哑儿,他的父亲把她像正常孩子一样看待,坚信她也有享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也有责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并用这样的理念教育她,最终让她考上了大学,和别的孩子一样,有了理想的未来。她们父女用事实告诉我们:不管孩子的先天条件如何,只要他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当活得有尊严;父母给予孩子最充分的尊重,对孩子成人成才何等重要。
尊重的最好体现是赋予孩子责任感和使命感。家长要让孩子知道他在家庭中对父母负有责任,在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负有责任。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关怀备至、有求必应,甚至在孩子已经明确表示不需要时,还要主动去照顾,代替孩子做那些他自己应该做、能够做的事,买那些远超过了实际需要、甚至也超过了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学习、生活用品。这种过分的爱,既是对孩子信任上的不足,又剥夺了孩子的责任意识。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应当逐渐让他知道,家中所有的东西都来之不易,都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他在长大,作为家庭的一员,也有责任分担一份家庭义务;有些需求父母会为他提供,有些则要他通过承担相应家务或取得相应成绩来换取。这不是父母心狠,而是对孩子的真爱,因为只有让孩子成为有责任心的人,他才会有追求进取的愿望、有约束自我的动力,有成人成材的希望。反之,一个人没有责任感就会变得自私,变得懒惰,也就必然无法成人成材。
在与家长接触中,我们发现,孩子都6岁了,奶奶还要喂饭,不吃就追着喂;都9岁了还和父母睡在一张床上,不肯自己单独睡;都上初中了,入睡时还要拉着妈妈的手;不喝开水,只喝饮料,而且还要什么样的就得买什么样的;不仅家务不让孩子干,接孩子时,家长还会一伸手就把孩子书包接了过去,生怕孩子背书包累着;孩子本来应当早睡,父母却非得带他去参加朋友的聚餐,孩子觉得没意思又没处去,只能钻到桌子底下去玩;孩子一做错事,家长就说他:“你真完蛋,算是不能学好了!”这都不是尊重孩子的做法,都会让他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小孩子,造成他的心理年龄小于生理年龄,都会影响孩子在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二)要按因材施教的原则,确定培育目标和教育方法。
孩子由于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的确存在着千差万别。如果家长对孩子定位不准,就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过高、过低同样是有害的。究竟定在什么高度最合适呢?教育专家的意见是“应当让孩子踮踮脚就能够得着”,“不努力肯定不行,肯努力就能办到。”
孩子在学习上,有的感到学文科比较容易,学理科有点吃力;有的感到学理科还行,文科成绩老上不去;有的学文化课有点吃力,可是文艺、体育或美术却有特长。父母出于对孩子升学的考虑,在抓孩子学习时,通常习惯于孩子那科学得吃力就让他加紧补那一科,其实这样做并不科学。父母对于孩子学习上薄弱环节,如果提示得过多,往往会起副作用,使孩子对学好那一科产生“偏科恐惧症”——越发怕学、厌学,也越发难以学好。还是先抓好孩子的优势学科,让他看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强了自信心,再来鼓动他“集中精力打歼灭仗”去攻薄弱学科,更有利于他逐步做到各学科均衡发展。
我们辅导过的孩子,刚来时也有学科成绩不均衡的;有的数学好些,语文差些,有的与此相反。我们辅导时采用的方法是,语文相对较好的向语文方面略做倾斜,数学相对较好的向数学方面略做倾斜,先让它成为优势学科,然后再用“能力迁延法”,抓他相对薄弱的学科,效果都很好。近期,我们辅导的一对小兄弟,哥哥六年级、弟弟三年级,来时语文、数学基础都不算太好,但数学基础更差些。我们没有先急着给他们补数学,而是先向语文略做了倾斜,对哥哥重点加强阅读能力的辅导,教他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对弟弟重点辅导他每周完成一篇作文。经过一段时间,在重点辅导的方面,他们都很快在班里脱颖而出,引起了老师的注意,得到了多次表扬。孩子受表扬以后,我们再对他们讲:好孩子要各科都学得很好;你看,只要你付出了,就能有收获;是不是还得让数学、外语的成绩也像语文那样,常让老师表扬啊?他们已尝到了“用心学”的甜头,对我们新的要求欣然接受。这了一段时间,这两科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家长和孩子都很高兴。
(三)在孩子知识积累上,要坚持由少到多的渐进原则。
面对孩子学习,父母最要不得的是“攀比心理”,看别人的孩子如何了,就要自己的孩子也能如何,还经常只拿自己孩子不足,去与别人孩子的长处比,觉得这是在激励孩子向人家学习。可孩子不那样想,有的还会心里很不服气,专门去找对方的缺点来与自己的优点比,认为是父母不信任自己,没有瞧起自己,产生逆反心理。也有的孩子在试着努力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听到的仍然是父母的指责和抱怨,会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更没了自信心,就干脆破罐破摔了。当父母的,不管你心中对孩子抱多大期望,都只能用它给自己施加压力,而不能让它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
家长对孩子的辅导,必须从孩子当前的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步印地去抓。要比,最好先就孩子自身来做纵向对比,而且要多看孩子的进步。抓孩子学习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犯急躁病,更不能“拔苗助长”。越是在孩子没有达到你的期望时,父母越是不能犯这些错误。只要你能按孩子的年龄,抓好他在这个年龄段应知应会的东西,你就不必为他能不能有出息着急上火,因为这样一步步扎实地抓下去,他最后肯定会有出息。
我们研究了很多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发现他们的功课都不是一下子落下来的,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仔细观察他们每一天的学习,就会发现,其实一天也就落下了一点点,别人会了十成,他会了八成、九成,就像夏至到冬至的天长,一天也就短了那么“一根线”;可是,一天天累积起来,就了不得了。如果家长能够每天密切注意,在孩子刚刚落下一点点时及时帮他补上,问题会好解决得多。
我们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总是以“积少”来“求多”,靠渐进来提高成绩。比如,训练孩子计算能力,每天只要求他做1页心算练习题,市场上卖的练习册1页只有40道题,孩子做起来压力并不大。坚持“天天练、掐时间、要质量”,几个月抓下来,孩子的计算能力就提上去了,不仅做题快,而且正确率也很高。我们教学前儿童识字、背古诗、学成语也是这样,每天数量不大,但每次都让他完成学习计划。一般只需坚持半年,孩子们都能识字一、二千,背古诗上几十首,学成语一、二百个,具有了良好的阅读能力,能自己独立阅读一般的故事书了。所以,教孩子学什么都不要着急,都不要一次贪多,都不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因为&“坚持才会成功。”
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努力激活孩子学习的内动力
信心是调动一个人内在潜能的神奇催化剂,它能将人的各种功能调动到最佳状态。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更离不开信心做坚强的内在推力。按现行教育制度计算,孩子从小学到大学要不间断地学习16年,其间还要经历中考、高考两次选拔与竞争。只有孩子对学习有信心,才能有勇气面对求学历程中的一次次挑战、一次次竞争,变挑战与竞争为动力,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否则,就会在遇到困难时败下阵来,很难走到终点。孩子对学习的信心是可以培养的。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激活孩子学习的内动力呢?
(一)要让孩子有信心,父母先要对孩子有信心。
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父母对孩子缺少信心,甚至在孩子还没上小学时,就过早地得出结论说“我家孩子就知道玩,不爱学习,都愁死我了!”“&我家孩子脑瓜不像人家孩子那么灵,算术不行,这可咋办哪?”“我家孩子不是学习的材料,我也不敢抱太大希望了。”等等。家长不仅这样去看,还毫不隐晦地当着孩子面说给外人听,这就等于在告诉孩子,你学习努力也没用,那他还努力干什么?
其实,家长的感觉并不对。我们辅导过一个5岁半的小女孩,家长送来时说:“我家孩子就是算术不行,我们怎么教她也不会,我都有点灰心了。”可我们接触后,发现情况并不像她妈妈说的那样糟。小女孩很聪明,是她妈妈对她的数学启蒙抓晚了,又性子急,想一抓就见效,结果产生了错觉。我们没强迫她学教材上的内容,只在游戏中教她数数和计算,她的运算能力很快就提高了。变化之快不仅让她妈妈很吃惊,也让和她在一个英语班学习的其他孩子家长感受到了。为此,她们还专门请我们去介绍了经验。我们给他们讲的观点就是:作为家长要帮孩子树立信心,在孩子面前应当说的话永远是“爸爸妈妈相信你能行”;“我们知道你能行,再努一把力会更好”。
(二)在孩子遇到挫折时不能埋怨,一定要给他鼓励。
人的信心不仅来自亲人的鼓励,更需要自己切身感受到成功。可是,在实践中,让人最容易感受到的往往是失败;只有经过一次次失败,才会获得最后成功。孩子很难一下子懂得这么深的道理,在他做什么事时,如果一次、两次没做好,就会因为怕丢面子不做了。学习本来就是件苦差事,更容易让孩子产生放弃的念头。这时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鼓励和帮助。
我们的儿子并不是一个天资特别聪明的孩子,刚上小学时也很贪玩。只是因为上学前我们对他的早期教育比较重视,一、二年级时学习一直还可以。我们当时还不太懂教育,对儿子学习上潜在的问题并没太在意。到了三年级,一次期中考试,暴露了他作文的问题。回想一下,是我们在孩子一、二年级时,没注意抓他的“看图说话”和“看图写话”训练,这怪不得孩子。所以,我们没有批评他,而是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会写作文,只要肯下“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写好作文并不难。当时,我们也不大会辅导孩子的作文,只知让他下笨功夫,天天写日记,寒暑假每天写一篇作文;他写一篇,我们给他改一篇,改好后再让他抄出来,在抄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爸爸妈妈为什么这样改。这样,从小学三年级抓到六年级,他上初中后作文就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了。这也让儿子养成了写日记和写随笔的好习惯,到高中毕业离家时,已写出了三十多万字的作文和日记,写作能力自然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三)给孩子信心的最好办法,是让他自己体验到成功。
我们这几年做代理家长,对这一点体会很深。比如,有一个东北育才小学部的男生,来时三年级,各科成绩只有40多分,其中最差的是外语,学了300多个单词,考试时他只写上来6个。家长和学校外语老师都认为他记忆力不好,对他背单词没了信心,孩子更是一点信心也没有。那年寒假,我们用“筛选法”和“循环记忆法”帮他背单词,每天领他背10来个单词,第二天巩固,从放假到春节半个多月就背熟了200多。春节,我们让他爸爸妈妈再领着他巩固一下,他们一考,孩子全会,不由大吃一惊,高兴极了。孩子也有了信心,过节有七天没来我家,回来后200多单词一个没忘。到开学前,不仅把原来欠下来的其余100多单词也背了下来,还把新学期要学的200多单词预习了近一半。
让孩子自己体验到成功,对于帮助上了初、高中的大孩子树立信心尤其重要。我们辅导过一个高二学生,她一直认为自己数学不行,所以选学的是文科。可是高考数学成绩上不去,综合成绩就不会太好。她到我们家以后,我们发现她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不对,没有只去帮她解习题集上那些难题,而是重点辅导了她“如何建立数学思维”。她很快就感到开了窍,再解那些数学难题就有了思路,对学习数学也有了信心。她只在我们家呆了两个月,数学的成绩就提上去了,后来考上了沈阳药科大学,家长还特意打来电话对我们表示了感谢。
三、激发孩子的上进心,鼓励孩子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说人都有上进心,都希望自己学业进步、事业有成、生活不断提高。孩子也是一样,都愿意在伙伴中出类拔萃,成为好孩子、好学生。孩子的上进心理,是孩子奋发向上的动力。家长不仅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上进心理,还要善于去激发、调动它,鼓励孩子不断向更高目标攀登。
(一)要从小在孩子内心树起崇拜的偶像。
孩子小的时候,多给他们讲一些伟人、名人故事;孩子有了阅读能力以后,引导他们多阅读一些伟人、名人的传记。这样,他们就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有一种强烈愿望,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像那些伟人、名人一样,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孩子的这种潜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朦胧中的理想。他的这种潜意识越强,深藏心中的理想就会越远大。一个从小就有远大理想的孩子,一定会是一个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因为他会自觉地以伟人、名人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学习上也自然会很努力,不用父母为他多操心。
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在上一个世纪,在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是被父母普遍应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有人说时代不同了,这个办法不灵了。其实,这是大人们的一种错觉。孩子们依然崇拜英雄、模范,是大人们在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的历史变迁中,自己的思想变得实用了、庸俗了,不再像过去那样崇拜英雄、模范了,因而放弃了这种教育孩子成人成才的有效办法。这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发展下去会让我们的民族精神从此出现断代,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陷入迷茫,不知自己应当朝那个方向去努力。一个人没有信仰、没有理想,就等于航船没了舵,那是很可怕的。
(二)要帮孩子在身边选一个看得见的学习榜样。
这个人可以是父母、可以是亲朋、好友、邻居、老师、同学中的一员,总之要是一个生活在孩子周围、他非常熟悉的人。这个人在学业、事业上是成功者,为孩子所佩服,孩子愿意以他为榜样。这个榜样就生活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影响会比伟人、名人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作用不可低估。如果他在年龄、身份上与孩子很接近,效果会更好。
有位性蔡的同事,有个比我们的儿子小两岁的男孩。她家就住在我家后面那栋楼,正好窗对窗。我们儿子考上清华之后,她儿子对这个住在前楼、从窗口就能望见身影的大哥哥很佩服,下决心要向哥哥学习,还特意朝大哥哥要了一个纪念品来鞭策自己。他第一年高考时报了北大没考上,第二年又复读、重考,果然有志者事竟成,考上了。当大家向她妈妈祝贺时,她说的第一句话是:“这得感谢王老师的儿子,是这个好榜样鼓舞了我的儿子,让他有了那么大的决心。”可见为孩子选一个身边的榜样,有时作用会超出预想。
(三)抓住各种机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同时提出希望。
要抓住孩子过生日、入学、升级、升学这些极好的机会,热情地向他祝贺,不断有意地向孩子灌输“你长大了,是大孩子了”的思想,同时对他提出父母的殷切希望。这会在孩子心中植入一种奇妙的感觉,让他在内心中对自己提出一些新要求,并愿意努力去做好。在孩子入小学、升初中、上高中,甚至升大学前夕,带他去参观一下即将走进的学校,会激励他产生一种渴望新生活赶快开始的心理活动,并为之加倍努力。为了让孩子树立雄心壮志,家长可以收集一些各学校的信息,让孩子多了解一些情况。如果你希望他有勇气报考某个较好的学校,又怕让孩子感到有来自父母的压力,最好不直接说出来,而只是在茶余饭后“无意”地去闲谈,“借别人来说事”,孩子自会“听者有心”,很愿意接受。千万不要将自己意志强加给孩子,那样会适得其反。
(四)鼓动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及社会组织的竞赛活动。
每一次这样的活动,都会像催化剂一样,成为孩子上进的新动力。孩子参加竞赛前,要帮助他做些必要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心理准备。要让孩子明白,名次不是主要的,重在参与;参加竞赛后,不管是否能获得名次,都要帮助孩子认真总结,只要学到了新知识或发现了知识上的欠缺都应视为收获。如果能取上名次,要告诫孩子不要骄傲,应当向更高层次努力,争取更好成绩。要注意的是,如果是上交作品,大人只能提供建议,不可代劳。否则,非但不能起到督促孩子积极上进的作用,还会让孩子学会弄虚作假,十分有害。
我们的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就没少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而且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各种奖状、证书和有关资料装了一个小皮箱。每一次参赛,对他都是一次激励,他在日记中都有记载。小学四年级时,他参加学校组织的一次知识竞赛,里面有个填空题是:(&&&&&)收复了台湾。他听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自己也看过这方面的历史书,开始却想不起来了,很着急;到交卷前忽然想起来,高兴地填上了。事后,他总结出一个教训,自己看书只图快,没把该记住的东西记住,以后要注意。高二时,他写了一篇《虚像不‘虚’》的论文,获得了省级科技小论文二等奖。正是那次获奖,帮他确定了人生理想,让他最终走上了科研岗位。可见,参加各种竞赛对孩子的激励作用有多大。
(五)千万不要有意无意挫伤了孩子天真的“理想”。
孩子上小学时,由于年纪小,在谈到长大要干什么时,会有很多幼稚的想法,今天想当老师,明天想当工人,后天又想当警察,完全没有个准主意。大人既不能当真,又不能不去因势利导。只要孩子想干的事是正当职业、是做个好人,就要给予鼓励,并借机希望他为此做出相应的努力。如果孩子的选择是错的,则要对他进行正确是非观教育,并认真分析这种认识的来源。如果他的错误选择是源于父母或家人的随便议论,那以后一定要注意;如果源于外界不良影响,一定要消除它对孩子的影响,并设法不让孩子再受影响。
我们的儿子在小时候,看到身为老中医的姥爷,能用三个手指一摸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感到很神奇,就想长大学医,也像姥爷一样为人治病;我们带他回四川成都,一路上参观了不少名胜古迹,他又想长大当考古学家。我们听了都鼓励他说:“好,你好好学习,理想一定会实现。”这些想法,对他当时的学习的确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们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也常和他们谈论未来的理想,他们有的要当警察,有的要当主持人,有的要当大老板,我们也都因势利导,鼓励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收到了良好效果。
第三节&授之以渔,帮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过河就要有桥和船,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方法对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在学习上也是同样。对于一个有了“我要学”强烈愿望的孩子,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像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关于这个话题,我们谈三点建议。
一、坚持“学校为主、课堂为主、课本为主”,孩子才能学得轻松
由于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考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又担心孩子考不上,于是社会上刮起了“补课风”,不管孩子学习基础如何、是否需要,都送去补习班补课。我们遇到过一个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市里一所重点中学,在孩子四年级时就把她送到一个“知名”补习班上课,仅她在的那个补习班就达80多人;为了上补习班的课,有时她连学校的课都不上了。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掀起了一场“题海战”,市场上各种教学参考书、应考试题集泛滥成灾;家长为孩子买书、买题不计成本;逼孩子埋头去做,无止无休。现在,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到中小学生,就会对现在的孩子倍感同情。他们真是太可怜了,不管学习成绩如何,几乎都成了做题的机器、习题的奴隶。我们做代理家长的切身体会是,现在孩子们最欠缺的,倒是真正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弄懂、吃透;只要孩子好好听课,课后认真复习,补课大可不必。
(一)以课本为主,对书中的知识点,先深刻理解,再记准、记牢。
课本,课本,学习之本。课本都是按国家教学大纲编写的精品科普读物,是学生按科学体系掌握各科知识的最好依据。所以,孩子学习,一定要以“抓住课本”作为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一个学期学完,书本干干净净,没有任何标记、批注;有的书上重要知识点都用醒目的彩色标了出来,到期末了竟还不知在什么地方能找到;有的书上的习题没会做,却忙着去做“奥数题”,这些做法很不可取。
以“课本为主”,就是一定要首先把教科书上的知识学好。预习时,要把书中的知识点用醒目的符号标出来,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听课时可以把老师讲的要点记在书上,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听课质量,又便于课后复习;课后一定要把书上该懂的地方弄懂,该记的内容记住,然后再做作业。而且,凡是该记的都要反复强化记忆,记准、记熟、记牢,重要知识点还要准确记忆得一字不差,熟记到每次需要时都能立即准确浮现在脑海之中。
对教科书充分利用,不仅要细致阅读正文,书中的“前言”及每章、每节的“提要”和“注释”,也都要认真阅读。认真阅读教材的前言,有助于掌握各学期教学的重点;阅读正文前面的提要,正文下边或旁边的注释,有助于把握和理解书中的重点、难点。这些知识点,有时也会在中、高考试题中出现,不仅要看懂,还要牢牢记住。
(二)以课堂为主,认真听老师讲课,力求当堂理解消化。
学生去上学,就是为了通过老师的讲解,能比较容易地掌握课本知识,并从老师那里获取他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积累的学科体会和对书本知识的补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听老师讲课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途径。
认真听课,不仅指老师讲解新课要认真听,老师带领同学复习旧课时也要认真听;不仅自己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的内容要认真听,就是数次听老师讲过、自己已经会的内容也要认真听。越是老师已经多次讲过、又再一次讲解的内容,越是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越需要认真听;自己虽然会了,再重新听一次,就等于又复习巩固了一次。所以,当孩子跟家长表示出对老师的这类讲课有想法时,家长一定告诉孩子,跟着老师多复习一遍非常必要。
有的孩子还会以老师的教学水平和风格合不合自己的“胃口”,来选择听课的态度,这也要不得。老师的教学水平的确有高低,风格各不相同,无论对什么样的老师,学生都必须尊重。要告诉孩子,走上了讲台的老师,就具备了向学生传授某一学科知识的能力;那些已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都积累了很多对教材的独特理解,这些书本上找不到的东西是很宝贵的财富,能有机会学到非常值得珍惜;老师讲课的情绪会受听课人情绪的影响,老师讲课情绪高,就可能多给学生讲很多教材上没写、却对理解教材非常重要的东西;不管遇到什么的老师,都应当认真听课;善于与老师在课上交流互动的孩子,才是最聪明的学生,才会比别人有更多的收获。
(三)以课内为主,课后复习要按学校老师指导,认真完成。
为了巩固课内所学知识,课后复习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课后复习一定要以老师课上讲的内容为中心,围绕课内学习来安排。
有的家长为孩子买了大量的课外书和练习题,让孩子在做完老师留的作业后再来做自己的作业,这种做法很不科学。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不少了,再给孩子加作业,孩子会不堪重负。孩子为了赶快做完老师的作业,好去做家长布置的作业,势必要“开快车”、“赶进度”,结果,两样作业都很难保证质量。每当他把题目做错一次,就巩固了一次“错误”,为以后想改增加了一分难度。
有的家长在校外给孩子找了补习班,孩子上完学校的课,又要赶着去补习班上课,这种做法也不科学。孩子的课后时间都被补课和赶路占用了,自己能用来支配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根本没有机会很好消化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学习上的欠账会越补越多。补习班的教学进度很难和学校的教学进度同步,孩子每天要承受双重学习任务,学到的东西大多吃了“夹生饭”,精力和体力超负荷透支,更是得不偿失。
课外可用于学习的时间,应交给孩子自己支配,让他每天有消化理解当天功课的机会。正确方法是,每天写作业之前先复习,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记住,再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作业;然后,再要做题一定要先做书上的题;书上所有的题目,不管老师让没让做、留没留为作业,在学过这本书后都应当做过一遍;书上的题不仅都要会做,而且要非常熟练,熟到一看就会;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做老师指定的练习册。家长给孩子买参考书和练习册,也应多听听老师的意见,不要买得太多,买了的也要挑着看、选题做,用不着全都看、全都做。越是学习基础不好的孩子,越要把主要精力用在课内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上。
总之,学习是高度个体化的劳动,学习时间很有限,坚持“三为主”原则,才是把“好钢用在了刀刃上”,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按“预习、听课、复习、做作业”四步学习,孩子才能学得扎实&&&&
目前不少孩子在学习上的通病是,上课之前不预习,做题之前不复习,一课或一章结束时不做单元小结,直到期中、期末考试才算总账,把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学习过程,简化成了“上课——做题”或“上课——补课”。结果,陷入了“上课只能被动听讲”、“下课忙于应付作业”的被动局面。这些孩子,如果遇上一位要求很严、很细的老师,学习还可能过得去;如果遇上一个要求不严、管教不力的老师,他们中间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就掉队了。我们的体会是:一个正确的、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归结为“预习——上课——复习——作业”四个基本步骤,不仅一个环节不能少,而且顺序不能变,老老实实地按照这个程序去学习,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一)上课之前一定要让孩子先预习。
1.课前预习有很多好处。首先,可以使孩子初步了解老师要讲的内容,了解本章(或本课、本节)知识的全貌,这样听课时就能从全局把握部分,从全章知识结构的角度抓住重点,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去听课,使听课的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效果自然就会更好。其次,预习可以使孩子发现学过的知识有哪些没掌握好,课前及时补上,这样就避免了因此影响新课的学习。这一点,对于学习基础差的孩子来说,格外重要。这些孩子,如果能每次预习时都结合新课复习一下旧课(如遗忘了的某些外语单词和词组,数学和理化的公式、定理和定律等),就可以一点一点地补上过去的一些欠账,有希望逐渐走出恶性循环怪圈。再有,预习还可以逐渐提高孩子的自学能力。孩子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他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预习特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这些都是孩子独立获取知识必不少的能力。
2.认真预习的要点:“一看、二画、三查、四摘”。一看:就是把教材上老师要讲的章节,从头至尾认真地看一遍,了解一下要学的内容;二画:就是在第二遍看时,注意找出重点、难点、疑点,并在书上做出标记;三查:就是按书上的提示查阅有关资料,为课上加深理解做好铺垫;四摘:就是把应积累的知识点,写在预习笔记上,以备听课和复习时使用。
3.预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预习的伸缩性很大,四个要点是否全都做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有时间,最好能把四个要点都完成,如果时间紧,也可适当简化。有的教师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预习一定要认真完成;有的教师上课时讲得多,讲得细,预习就可以简单点。自己学起来感到困难的学科要多下点功夫,不太困难的学科就可以略做简化。其次,一定要让孩子正确认识预习与听课的关系。如果孩子自以为课前预习过,听课不认真,那就大错特错了。发现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端正认识。
再有,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果能在寒、暑假期间,“自学式”预习一下新学期的教材,对提高独立学习能力大有好处。这种预习一般适用于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当初,我们的儿子上初中时就是这样做的。因为我们在辅导英语上缺少优势,为了让儿子的学习不被英语拖后腿,就采用“笨鸟先飞”的办法,每个假期都让他提前把下学期要学的内容先自学一遍,特别是把要背的单词背下来。这样,他开学后上外语课时就不再感到压力大了。
(二)上课时一定要聚精会神听好课。&&&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形式,一定要让孩子以上课为中心环节,来完成自己对新知识的获取。那些学习好的孩子,都会听课,有的还能当堂消化理解老师讲的内容。
1、怎样做到“聚精会神”听课?
首先,上课时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老师讲课上。有的孩子上课时老爱与同桌交头接耳在下边说话,或是摆弄东西,或是人在课堂坐着思想却开了小差,老师讲的什么没听进去,就没有做到专心听课;还有的孩子以为自己能一心二用,一边听课,一边做其它学科的作业,看上去好像时间抓得挺紧,其实得不偿失,也是错误的。孩子一入学,要告诉他:只有上课时人坐端正,心收回来,眼睛盯着老师,注意力都集中在听老师讲课上,才能做到专心听讲。以后,要经常提醒孩子:老师讲的都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不好好听课,复习时就抓不住重点,解不开疑点,做题就难免出错,课后多花再多时间,也难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前边的知识留有漏洞,后面的知识就无法学懂,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要边听、边记、边划。人在接受外部事物的信息时,如果能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将信息传给大脑,就能提高大脑有关部位的兴奋性。根据这一原理,如果孩子能在听课时,手里拿一支笔在书上划一划重点,记一记老师对教材内容的提示或补充,不仅能帮助他更好地集中精力,而且能帮助他更好地把握重点,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还要边听、边思考、边记忆。因为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反映不同事物的知识又各有特点。所以,听课时只有积极思考才能深入理解所学内容,清楚区分容易弄混的地方。如果孩子听课时养成了不断归纳的习惯,每当老师讲完一个段落,自己就能及时归纳、总结一下知识要点,就会使所学的内容在头脑里留下更清晰、更有条理、更为深刻的印象。反之,即使听得、记得很认真,也可能模糊一片,没得到要领。
2、“聚精会神”听讲,必须学会抓住重点。
会听课的学生,上课时很专心,从不去做那些与听课无关的事,但在45分钟内注意力的紧张程度应当有所不同。要告诉孩子,在老师讲到重要的地方,就动员自己全部注意力聚精会神地听;当教师讲的是自己已经会了或不重要的地方,可以稍微松弛一点。如果这时仍目不转睛地、保持着高度的紧张,就可能在老师后面讲到重点时,因为精神已经疲乏,注意力反而集中不起来。
&&&&那么,怎样判断什么地方是教师讲课的重点呢?&一般来说,稍有经验的老师讲课时都很注意突出重点,每讲到重要的地方,总是以某种方式反复强调以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有的用板书的办法;有的用重述一遍的办法;有的用提高嗓门的办法;有的用敲敲黑板的办法,有的用放慢语速的办法,……一个善于听课的同学,不难掌握这些规律。
3、“聚精会神”听课,还要消除干扰因素。
上课时分散学生注意力的因素很多,让孩子专心听讲,就要让他改掉上课时胡思乱想、乱写乱画、与旁边同学窃窃私语、传条取乐或是偷看小说等毛病。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那些优秀学生能够战胜各种分心因素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为祖国勤奋、为自己学习的强烈责任感和严格约束自己的坚强意志。这样的榜样,几乎每个班都有,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向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太差,听不懂教师讲的课,或是看书、记笔记、做练习的速度太慢,跟不上老师的教学速度,也会影响孩子专心听讲。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迅速补习基础知识,同时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并且加强预习。要保证孩子上课时有饱满的精神。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能允许孩子在饮食和睡眠上任性,更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孩子睡眠不足或吃不上早饭。
(三)课后复习务必及时、到位。
首先,当天的复习要及时到位。每天上完课,一定要在做作业之前,把老师讲过的内容认真回忆一下,然后把教科书上相应的章节重看一遍,同时整理一下课堂笔记,找一找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如果有,一定要搞懂,在校可以问老师、问同学;在家复习可以通过选读参考书上的相关内容来解决。还要对所学内容做个分析,区分出需要记忆的、只需理解的,然后,该背的背,该写的写,结合完成作业,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不在知识点上留欠账。其次,阶段复习要及时到位。一般是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就进行一次单元小结。主要任务是,对这个阶段新学的知识归归类,找找与以前学过知识的联系,使新旧知识系统化,并找出将要或已经遗忘的地方,给予及时复习巩固。
一些学生学习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复习不到位。一是课后既不整理课堂笔记,也不温习教材,只是急着把作业做完,遇到不会做的题,再去翻书。这样稀里糊涂地忙着做题,时间费了不少,效果并不好,往往是刚学完的时候好像都会,过了不久又不会了。二是只有老师说第二天考试时,他才肯做复习,而且只复习要考的内容,其余的多一点也不看。这样一来,有些知识的复习,要等到期中或期末考试才算一次总账。可到那时很多东西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复习起来很吃力,还容易记得快、忘得快,考完又把它还给老师了。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管老师第二天收不收作业,考不考试,都能自觉及时复习当天的功课,用的时间并不多,效果却很好。家长一定督促孩子,当天的功课当天复习,学完一个单元及时复习一次。
(四)平时做作业要像对待考试一样认真。
学校老师每天都会给学生留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我检验一下课上学过的知识是否真正掌握了。做作业在孩子学习过程的四个环节中,是唯一能以实物来展现劳动成果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家长检查和判断孩子学习状况的依据。家长要告诉孩子,做作业应当像考试答试卷一样认真,不仅独立完成,还要每做一题检查一题,确保正确。做作业与考试时不同的是,遇到不会的内容,这时可以重新翻开书,把复习时漏掉的、没懂的地方再补一遍——该记的记住、该懂的弄懂。然后,把不会做的题做出来。如果仍然不会做,能问父母或向家人的就当天解决,问不了的就把它记住,第二天想着问老师或同学。
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课后不复习就做作业,做作业又不认真;有的为了第二天能交作业,干脆把别人的作业拿过来一抄,甚至花钱请别人代劳。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能及时检查,对这样的问题不难发现。
现在,学生的作业量一般都比较大,老师亲自批改有困难,就简化成了自己宣布答案,让学生自己对答案或同桌之间互相批改。这就要求家长,不仅对孩子在家成完成的作业要认真检查,对他在校完成的作业也要认真检查,以防孩子自己批改时遗漏了错误。我们在辅导学生时,从不轻信他们那些已经判过的作业或试卷,就是因为确实发现了不少批改上的疏漏,有的把对的东西当成了错的,有的把错的东西当成了对的。而他们做错的地方,正是他们学习上有疏漏的地方;如果批改时又给批错了或漏掉了,会让孩子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做出错误判断。
另外,老师或家长亲自批改过的作业或卷纸,也不能认为没事可干了,还要督促孩子“认真改错”,并“查找原因”。现在,很多孩子在改错时,都用涂改液或胶带纸把做错的地方给除掉,在上面写上正确答案,这是不对的。在改错时,应当把原来做错的答案保留在原处,把正确答案写在旁边,还要对做错的原因进行分析,按“完全不会”、“不太熟练”和孩子们常犯的“小马虎”(看错、算错、写错)分成三类,分别找出解决方法。改错时,最好用与原来答案不同颜色的笔迹,以达到醒目的效果。在改错后,最好还能让孩子把那些具有典型特点的错题整理到《错题集》上,隔一段时间再看一看,必要时再做一做。这样,才能看出他们是不是真会了,真吸取了教训。即使没时间再整理《错题集》,也应当把做过的作业、练习或试卷整理好、保存好,以便当“错题集”使用。所以,家长不能把孩子做过的作业本、练习册,在孩子刚刚学完之后就当作废品给卖了或扔掉,至少要保留到孩子的学期末,那时再处理也不迟。
三、坚持“笔尖引导法”、“边做边检查”,
孩子就能战胜小马虎
孩子们在作业和考试中,因为“粗心大意”、“小马虎”造成的错误最为常见,它的表现是“三错”——看错、算错、写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这类错误一般能占到70%以上,有的会高达90%,甚至100%。孩子老爱“粗心大意”,老是“小马虎”,最让家长头疼,也让想改掉这个毛病的孩子感到无奈。帮孩子战胜“粗心大意”、“小马虎”,消灭或减少这类错误,是孩子们提高考试成绩潜力最大的地方。
首先要让他端正态,不要以为“反正会做,错就错了吧,错了也没关系”;或认为“这是老毛病,改不了!”要告诉他:属于粗心马虎做错的题,都是“不该错的地方错了”,属于“低级错误”;这种错误让你该得到的分数没有得到,很不划算;因为粗心马虎丢分,和完全不会做丢分,在中、高考时没什么两样,不会有人因此得到照顾,不能对此不当回事;更不能以自己“本来会做”聊以自慰,这种错误不改掉,在关键考试中出现,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
帮孩子改掉“粗心大意”和“小马虎”的毛病,我们采用的办法是教他学会“笔尖引导法”&即在读题的时候,用笔尖引导着目光向前移动,控制住读题的速度,不让自己看题时只是“一扫而过”;在关键字、词上要让笔尖稍停一下,以特别引起自己的注意。这样,认真把每题至少看两遍再做,再注意把会做的题当不会的去认真思考,做过的题当没做过的去认真对待,不让自己看题后产生“窃喜”、“轻敌”情绪,就能“不看错”题。之后,计算时,坚持“一步一回头”,“边做边检查——看有没有算错的地方,能确定确实做对了再往下做,就能“不算错”题。再做到写字认真——字迹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纸上也不胡乱写画,特别是往作业本或卷纸写时,坚持“一步一回头”,”边写边检查”——看有没有抄错、抄漏的地方,有就改过来,就能“不写错”。如果做完题,时间还允许,再全面认真检查一遍,有错找出原因、认真改正,就更好了。&每次做作业或考试时都能这样做,经过坚持不懈地严格要求和训练,就一定能以良好的新习惯取代原来不良的旧习惯,改掉“粗心大意”、“小马虎”的坏毛病。
第四节&优化环境,帮孩子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是孩子学习时的整体面貌,决定着他当时的思维反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各种非智力因素,随时可能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家长要教孩子“学会学习”,就要优化学习环境,让孩子每天都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
一、家庭中,遇事要优先考虑孩子,尽量避免不利影响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可以塑造人,可以改变人。对于孩子来说,家庭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空间;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他的学习影响极大,不仅影响着他在家的学习,也影响着他在校的学习,以及对社会教育的自我选择。&&
(一)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给他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
孩子需要父母为他提供一个和谐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充满温馨,孩子才能从父母和亲人的关爱中体会到一种安全感,才能无忧无虑地把心思用在学习上。如果一个三口之家,因为父母离异变成了两口,会让孩子产生自卑感,害怕看到别人家其乐融融、父母双双呵护孩子的情景,内心充满痛苦;有的家庭虽然完整,但夫妻、婆媳或其它成员不和,甚至时常争吵,孩子也很难心情愉悦;就算事情已经过去,孩子也会心有余悸,总担心类似的情形还会发生;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意见分歧,又不注意回避,没能不让孩子发觉,孩子就会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产生隔阂甚至对立……这些无疑都会在较长时间里,对孩子的学习状态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
一年级的小学生只有六七岁,不该有什么心事。可父母离异或家中经常争吵的孩子心情都很忧郁。我们就遇到过两个这样的孩子,1999年入学,在同一所重点小学。一个在一年一班,是个高个男孩,平时总是眉头紧锁着,心事重重,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他告诉老师,父母离婚了,都不要他,只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虽然疼他,可他还是想妈妈。他不敢对爷爷、奶奶说,也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不要他,所以总是高兴不起来。一个在一年二班,是个瘦小的女孩,上课时老爱精神溜号。老师问过她在想什么,她说:“唉!我当时又想起了,星期天我爸和我妈吵架的事。我真害怕他们吵架,不知我不在时,他们是不是又吵起来了。”这两个孩子都是很聪明的孩子,可是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试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状态怎么可能好呢?
孩子还需要一个宽松的家庭氛围。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其实孩子们也都愿意得到好成绩。孩子最信任的人是父母,越是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越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理解,越需要父母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如果与此相反,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只有“高压”——根本不从实际出发提出一个高指标,要求孩子必须达到,达不到就会受到威胁或惩罚,他就会整天处于苦恼与恐惧之中。孩子的心理很脆弱,越是父母施以高压,他就越容易紧张,记不住本该记住的东西,考不出本该得到的成绩;因此更加没了信心,最终就滋生了厌学情绪,激生了逆反心理和对抗意识,有的还会导致“离家出走”、“自寻短见”或“以暴力伤害父母”等悲剧发生。
2000年1月17日浙江金华发生的中学生徐力“杀母案”,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当有人询问他为什么会那样做时,他回答说:“在家里,……我很压抑。”“我感到母亲处处在监视我。”“她希望我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看书学习,……我有时多玩了会儿,……妈妈也要骂我、打我。”“我厌倦了,……我觉得学习学得很不开心,活得没有什么意思……”结果,那天中午,当母亲又为他想看一会电视开始唠叨时,悲剧就发生了。相同的悲剧2003年又发生,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中考之后合伙毒死了自己的父母。被害人都是家长,可责任也在家长。是家长过高的期望值,扭曲了他们对孩子的爱;孩子在高压下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感受不到做人的尊严,绝望就化成了仇恨、酿成了悲剧。现实生活中,子女与父母存有亲情障碍的现象相当普遍,只不过绝大多数矛盾没有激化到这个程度罢了。我们不能忘记这些血的教训,一定不能忘记孩子的命运最终还是要由他自己来掌握,对他可教育、可引导;绝不能以为他的生命是自己给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好,就不顾他的感受,采取压服的办法,逼他学习。
(二)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给他一种安定、规律的生活。
要孩子好好学习,就需要有人“管”他。这里说的“管”,不能误解为打骂、训斥,而是学习上有人抓、生活上有人管,让孩子的生活安定而有规律,学习每天都能按部就班。可能很多父母会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得到的照顾太多、太细,不缺少这种“管理”。事实并非如此。
就我们辅导过的近百名孩子来说,很多孩子就根本得不到这种“管”。他们虽然家里没有父母离异和吵架的问题,可是,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经常出差,一走就要把他们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家,有的则交给了家里保姆带。前者能给孩子真心的爱,但多数非常容易只溺爱并不严管,或是想要严管也力不从心。后者无论是在愿望上,还是在实际上,都不可能像父母那样对待孩子,即使生活照顾得不错,也很难做到对孩子严格要求、严格管理。
还有的孩子虽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可是家中几经搬迁,自己老要转学,生活学习环境多变,很难马上适应;有的是家里老有客人来访或是有人生病等意外事情发生,孩子的作息时间、三餐饮食规律常被打乱。遇到这些情况,孩子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这就要求家长在这种时候,更要优先想到孩子,想到怎样才能减少对孩子学习的影响。如果有选择的可能,一定要尽量选择对孩子影响较小的方案;即使无法避免,也要从挫折教育的角度,事前把工作做好,让孩子有心理准备,把影响减到最小。
我们在这方面是教训的。在儿子高考前,单位分给我们一套住房,而且要求按时进住,否则视为自动放弃。为了不影响儿子的高三复习,我们决定等儿子高考结束再搬;可在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开始了洗洗涮涮、收拾东西。虽然是从别的房间开始的,可一点点就波及到了儿子的房间。虽然自认为很小心、动作很轻,而且儿子放学后一般就不再收拾了,可家里每天的变化还是在告诉儿子,等他高考完就要搬家。这难免让他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情又添加了几分烦躁,可我们当时并没发觉。直到儿子大学毕业以后,他才在闲谈中说出了当时的感受。我们这才知道自己当时的做法有多蠢,不由有几分后怕。如果不是儿子学习基础好又有自我调节能力,因为搬家这件事影响了高考,我们岂不是铸成了难以追悔的大错。可见,家长在处理问题时,不仅要优先考虑孩子,还应当设身处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
(三)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给他一个独占的、适宜的学习空间。
有条件的家庭,孩子早在学前就应当有一个自己的房间,让他早早习惯在自己的房间里,独立学习或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给孩子的房间,应该采光、通风良好;尽可能隔音,很容易保持安静;只摆孩子用必要家具,不放其它物品;布置要简洁明快,适宜孩子在里面学习;桌椅的高矮要适合,椅子要有坐垫,让孩子坐上去很舒服;桌上有盏护眼灯、有个小闹钟和一些学习用具;旁边有一个小书架。如果孩子还在幼儿园或刚上小学,还应当在墙上给孩子辟出一块“学习园地”,挂上可供孩子学习用的图片、资料,展出孩子的学习作品,并设置一个供表扬孩子用的专栏。不要小看这个学习园地的作用,它会有效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孩子的学习热情起到很大鼓舞作用。
现在,一些家庭没能做到这一点并非房间挤不出来,而是父母对此重视不够。我曾到过一个初中学生的家,200多平米的宽敞住宅,每人一个房间还有富裕,装修豪华、家具高档。遗憾的是,不仅没有专门的书房,孩子的房间也只有衣柜和床,连个能写字的桌子都没有,更不要说书柜和图书了;相反,可供孩子上网、玩游戏的设备一应俱全。在这样的房间里,孩子怎么能有心学习呢?
当然,也有一些家庭住房的确紧张,没条件给孩子一个房间,那也要至少给孩子一个角落——作为孩子自己独占的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有桌椅、书架等孩子学习必备物品。再有,不管家里住房紧与不紧,一定要有一个可以存放孩子用过的书、本、卷纸的箱子,而不是早早地把这些东西当废品给卖了。特别是孩子上了中学以后,留下这些学习资料,在中、高考前的复习中会有大用处。
二、生活中,要全方位照顾好孩子,尽量消除不良影响。
家庭不仅是孩子生活的重要空间,也是孩子学习的场所、成长的摇篮。生活中,孩子能不能得到父母的精心照料,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健康,自然也对孩子的学习影响极大。
(一)要孩子好好学习,就要给他一个真正健康的身体。
这是一件不言而喻的事情,可也偏偏常被一些家长所忽略。大病倒是不会有人不重视,常被忽略的是一些小毛病。可是小病是大病之源,比如有的孩子得了心脏病、肾炎,父母很着急;其实病因多是家长平时不太在意的感冒。如果家长能在孩子感冒时给予足够重视、彻底治疗,问题就不会发生了。常被家长忽略的小毛病,还有孩子的龋齿、鼻炎、副鼻窦炎。忽视的原因是这些病一般不碍孩子吃、喝、玩。可它对孩子的学习影响非常大。孩子患有鼻炎、副鼻窦炎,整天鼻子不通气,势必要用口呼吸。没了鼻腔对空气的预热过程和过滤作用,孩子感染其它病疾的机会就会增加。长时间的鼻腔阻塞,还会让大脑感到闷胀,影响孩子的记忆力。孩子患有龋齿,就会影响食物咀嚼,进而影响消化,伤及胃肠。孩子越小抵抗力越差,越容易患病。所以,很多流行病、传染病容易在儿童中发生。孩子有病不像大人,能自己知道、说得清楚;特别是一些小毛病,更需要家长细心观察才能及时发现。所以,对于孩子的防病、治病,家长要特别注意才行。
家长还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现实生活中,别看孩子小,有心理障碍、轻度精神疾病的并不少。孩子身体有病,比较容易引起父母的重视;孩子精神上、心理上出了问题,却往往很容易被忽略。一些孩子明明病了,影响了学习,家长却以为孩子是不爱学习、贪玩、淘气,给予训斥甚至惩罚。这很不公平,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已是病态。如果他是身体其它器官发生了功能障碍,比如消化不良,家长绝不会再让他去吃那些生、冷、不好消化的食物。可孩子的病是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家长却在孩子需要关爱的时候,又给他来了一个“雪上加霜”——越怕精神刺激,越给予更强的刺激,孩子的学习也就只能随着病情的加重变得更差。如果家长不重视这个问题,就会因为自己的失职误了孩子一辈子。
我辅导过的孩子就有三个患有儿童多动症或儿童抽动症。其中有一个孩子学习时老咬手指头,咬得手上好多地方都结了疤。可是,在他们来我们家之前,他们的父母都没有发现孩子有病。我们发现孩子患病后,建议父母带他们去看医生,有的家长还真接受了建议。那个咬手指的孩子,服了一段时间的中药大有好转,学习上注意力也相应地集中多了。总之,家长对孩子的身心疾患都需要早发现、早治疗。否则,就学习抓学习是抓不上去的。
(二)要孩子好好学习,还要给孩子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
孩子都喜欢听表扬,其实大人也一样。孩子的思想很单纯、很幼稚,思考问题难免片面,容易钻牛角尖。你表扬他,他往往会破涕为笑。你批评他,常常是说轻了没用;说重了,他心里很委屈,很快联想到你以后还会不会喜欢他。在相同的情况下,对孩子来说鼓励比批评的效果更佳。这从生理学上来说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愉快时,人体会分泌大量让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兴奋的物质,使它们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提高,孩子学习时自然就提高了成效;反之,精神不愉快,会使人体分泌大量抑制人脑和神经系统的物质,使它们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减弱,孩子学习的成效当然就会降低。所以,家长对孩子学习最好的鞭策手段是表扬,是让他每天愉愉快快地去上学,快快活活地过每一天。
孩子心理上的有些疾病,最初都源于心情不快活,都是精神长期抑郁的结果。我们就辅导过这样一个女孩子,父母想让她受到最好的教育,把她送到了育才学校小学部。可她对家、对姥姥非常依恋,住校后天天哭,闹着回家。她很聪明,完全有可能成为班里的优等生,却拒绝学习,成了班里是女生中最差的一个。到四年级时,久郁成疾,不得不休学。她与家长的对立情绪很重,家长把她送到了我们家来养病。她对我们的教育方法很愿意接受,就住了下来。我们并没有像她在家时那样事事依着她,而是把道理给她讲清,鼓励她严格要求自己、及早战胜疾病。结果,她的情绪很快好转,晚上睡觉也不用大人陪了,白天学习也安下心来,只用了两个月就把三、四年级时落下的功课补上了。更可喜的是,她对妈妈的良苦用心也渐渐理解,后来又回到育才小学读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家长不要以为自己有良好的主观愿望,就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处置不当就会适得其反。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法定节假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