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有多少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驱

七大诸侯国争霸为什么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百家号
摘要:今年以来,我阅读了孙皓晖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对那一段苦难与辉煌并存,短暂与不朽同在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
兴亡由人定,胜败岂无凭?——读《大秦帝国》有感今年以来,我阅读了孙皓晖先生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对那一段苦难与辉煌并存,短暂与不朽同在的历史有了进一步了解。(图)秦始皇,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大秦帝国》这部鸿篇巨制,洋洋503万字,共6部11卷,讲述了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年代,从秦孝公开始,秦国从远离中原文明的弱国,历经7代150余年,经历了商鞅变法、合纵连横、远交近攻、长平之战等一系列历史故事,无数英雄志士历尽艰辛、筚路蓝缕,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第一次屹立在世界东方。然而“其兴也勃也,其亡也忽焉”,秦帝国仅仅历经十五年便轰然崩塌、土崩瓦解,像流星一样划破长空,转瞬而逝。限于文章篇幅,今天我们不去详细解述那些令人荡气回肠,同时也令人扼腕叹息的风云往事,而是以个人视角分析一个人们争执讨论了两千年而没有结果问题,七大诸侯国为什么是秦国最终统一天下?历史上说到秦国,人们往往多是去谈论它的灭亡,很少有人去探究它的成功之所因。秦国本是替西周王朝养马的诸侯小国,最初由于地处偏僻,不被其他诸侯国重视,在《大秦帝国》开篇,当时的强国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然而在一个半世纪后,秦国于前230年至前221年十年间灭掉六国,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秦国的成功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原因:1海纳百川,重用人才先来看看李斯《谏逐客书》中的一段话:“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图)李斯峄山刻石全本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秦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许多重大的政策都是由“外国人”提出并推动实施的。以商鞅为例,商鞅本是卫国人,后担任魏国相国的中庶子,相国临终前,向魏王推荐并要求重用他,同时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结果魏王皆不采纳,最终商鞅投奔秦国推行了变法,成为秦国强国之路的起点。“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后来的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等,均因在他国才不得展,怀着满腔抱负投奔到了秦国,而历代秦王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君臣共同成就了一番盖世伟业。李斯为什么要向秦王上奏《谏逐客书》呢?这里面有一件有趣的故事,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排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倡言凿水渠灌溉农田,实施“疲秦计”,企图耗费秦国人力使其不能进攻七国中最弱的韩国。后被秦王知晓,于是下令将在秦国的六国宾客驱逐,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在临行前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秦王最终听从了李斯的意见,撤消了驱逐六国宾客的命令。而这位韩国“间谍”郑国居然也备受重用,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于是关中成沃野,无凶年”,八百里秦川成为富饶之乡,郑国本人也因秦国的海纳百川,成就了一番事业,名垂千古。 2 商鞅变法的成功(图)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历朝历代为了富国强兵,为了维持统治,都会实施变法。然而很少有变法能真正成功达到目的,短则百来天,著名的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变法百天后,换的“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的结局。长则几年、十几年,如明朝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变法措施,变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人走茶凉,亲政后万历皇帝反攻倒算,最终“世间已无张居正”,也无张居正的变法。在历代变法中,我认为商鞅变法是历代最为成功的变法之一,他让秦国逐渐富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主要从经济、军事、政府制度等方面开展,在经济上,重农抑商,废除井田制,在军事上,奖励军功,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在政治制度上,普遍推行县制,这也是秦帝国郡县制的雏形。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秦国后来的另一个铁腕政治家李斯的同学韩非子说:商鞅死,秦法未败。的确,相较于其他变法者,商鞅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商鞅本人虽惨死,但他当年制订的新法还在秦国沿袭,并直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其实,商鞅的新法不仅在秦国不灭,在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时代,也随时可以见到商鞅的影子。3顺应天下大势(图)秦郡县制疆域图前文所讲的秦国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呢?一方面是因为秦国能自始至终的维持新法,法制的思想能在秦国庙堂与江湖生根发芽,这点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朝令夕改、人亡政息,再好的制度都是一纸空文。另一方面是因为秦国的变法主张顺应了天下大势,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春秋战国时期,原有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慢慢的显现出它的弊端。首当其冲的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井田制”,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导致井田制“千耦其耘”、“十千维耦”的集体的劳动形式过时了,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2000年后的一位伟人也意识到了分散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土地形式的重要性,推行包产到户,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没错,这位伟人就是邓小平同志。当然了,历史上也有逆天下大势而行的人,最著名的是两汉之交“王莽改制”,王莽同志恢复了井田制,但是遭到了上至贵族地主、下至乡野村夫的反对,最终身死国灭,为后人所笑。(图)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然后是“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也就是政治制度选择问题,分封制也称封建制,顾名思义“封土地,建诸侯”,西周王朝采取的就是分封制,当时不同地域之间交流极为落后,政令不通,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周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在当时“分封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在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日益强大,周天子共主地位的衰弱,王权旁落,分封制遭到破坏,商鞅在秦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实行郡县制,有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统治,中央政府经济、军事实力显著提升。后世“分封制”与“郡县制”的选择之争持续了1600年,西楚霸王项羽“戏下分封”18位诸侯王最终丢失天下,汉高祖刘邦“白马之盟”后大封刘氏诸侯王导致“七国之乱”,1600年后的明太祖朱元璋分封子孙为王,最终自己的孙子被自己的儿子朱棣夺了“鸟位”,最后是朱棣同志在自己的亲身经历后,将分封制埋葬到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诚如斯言。这些也是秦国能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关于秦国为什么在短短在15年之间就迅速灭亡?后世有无数文人墨客详细解读,比较著名的有贾谊《过秦论》所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杜牧《阿房宫赋》所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都乃一家之言,这里就不一一解述了。「历史大学堂」特邀作者 丨 向海滨16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物理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16届高三第一次全国大联考物理卷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海昏侯刘贺为什么把《齐论语》终生带在身边?_中国江苏网
您当前的位置 :
海昏侯刘贺为什么把《齐论语》终生带在身边?
经过半年多的等待,终于得知,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已剥离完毕,数量远超预期,达到5200多枚。
  海昏侯刘贺为什么把《齐论语》终生带在身边?
  王金中
  经过半年多的等待,终于得知,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已剥离完毕,数量远超预期,达到5200多枚。目前,通过红外扫描等技术知晓,在这批竹简中有失传1800年的《齐论语》“知道篇”。这是学术界的一项重大发现,不仅对于人们全面、正确地认识儒家思想的未知部分,而且对于深入研究西汉时期的思想发展史以及古代儒家学说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一、 时代背景:孔子被请上了圣坛
  汉代以前,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只不过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在300多年间虽然产生很大影响,但并没有占据思想文化的统治地位。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国家疆域的开拓、民族的融合、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急需有统一的思想文化。这一点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面临的基本形势差不多。但汉武帝吸取了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教训,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他决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推行“独尊儒术”政策的力度是非常大的。
  一是大肆祭孔。汉高祖刘邦初打天下时,本不喜欢儒生及儒学,但乱世尚武,治世修文,在B(li,音力)食其等儒生的辅佐下,随着刘邦一步一步取得天下,他对儒生的态度也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由“轻儒”转变为“好儒”。刘邦曾亲自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以证明他对儒学的尊崇。到汉武帝时,“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也就是说,新官上任必须先拜谒孔庙。这就开了中国历史上当朝官员祭孔的先河。
  二是规定了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在朝中设“五经博士”,专门研究、传授这些经典著作,以备资政。后来又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为七经。天下学子都要把这些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来学习。(图1)
  三是任命了一批儒家学者为丞相、太尉、O中令、御史大夫等高官,还罢免了一批不治“五经”的博士和信奉黄老之学的官员。从而结束了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混乱局面。
  四是改造儒家思想,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大一统”、“君权神授”等学说融入到新儒学之中,并以此“举贤良,明教化”。
  这样,从皇帝、丞相、博士到地方官员都会讲经学,上下一同灌输遵守封建等级和伦理秩序的意识。由此,孔子便被堂而皇之地请上了圣坛,儒家思想也成为统制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
  汉武帝推行的这一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使儒学成为此后两千多年来的官方指导思想,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熏陶:刘贺的儒学功底深厚
  “独尊儒术”的汉武帝,还特别注重用孔孟之道教育后代。“巫盅之祸”后,他在总结自己的育子经验时说:“生子应置于齐鲁之地,以感化其礼义”。汉武帝的次子刘闳(hong,音宏)被封为齐王,就是要让他在那里学习儒学,可惜他很早就死了。五子刘m(bo,音博)即刘贺的父亲,被封为昌邑王。昌邑国就在古代鲁国的境内,距孔子的家乡曲阜还不到100公里,距孟子的家乡邹城也不到100公里。汉武帝还亲自为刘m挑选了当时的大儒当老师。刘m死后,年仅5岁的刘贺成为第二代昌邑王,年迈的汉武帝同样为刘贺挑选了三位老师,即龚遂、王吉和王式,都是那个时代满腹经纶的顶级大儒。
  O中令龚遂“以明经为官”,即以儒家的经典行事。他看到年轻的昌邑王刘贺“动作多不正”,便“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jian,音简)亡已。”龚遂还精心挑选了王安等十个“通经术有行义”的人与昌邑王刘贺共起居,要求他们“坐则诵诗书,立则习礼容。”老师王式则以孔子整理的《诗经》三百五篇,“朝夕授王”,在讲授过程中,“至于忠臣孝子之篇,未尝不为王反复诵之也;至于危亡失道之君,未尝不流涕为王深陈之也。”正是在他们的教导和熏陶之下,昌邑王刘贺逐渐成为儒家文化的信奉者。在昌邑当庶民时,有人看到这位被废掉的皇帝、曾经的诸侯王刘贺,“衣短衣大绔,冠惠文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完全是一幅儒生的模样。在刘贺的墓葬中,发现绘有孔子画像和记录孔子生平的彩绘温明。(图2)这些都是刘贺终生信奉儒学的极好证明。
  那么,刘贺究竟读过哪些儒家经典呢?他的儒学功底到底有多深呢?史书中没有专门介绍。但是从典籍的叙述以及出土的竹简中可以找到答案。
  其一,《诗经》,内有305篇,统称诗三百篇,相传是孔子所编著,为儒家五经之首。(图3)前面提到,王式“朝夕授王(指
  昌邑王刘贺)”,使他均可背诵。此外,龚遂和王吉,也经常引用
  《诗经》的章句教育尚在青年时期的刘贺。应当说,刘贺对于《诗经》是精通的。
  其二,《孝经》,分为18章,共1903字,相传是孔子为曾子陈述孝道之作,是中国第一部伦理专著。刘贺不仅通读过,而且熟记于心。在大将军霍光废黜刘贺帝位的紧要关头,他脱口而出:“闻天子有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说明他对《孝经》中的语句相当熟悉,可以运用自如。
  其三,《易经》,也称《周易》或《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占卜术原著,从本质上说,就是对未来事态发展进行一定的预测。刘贺生前认真研读过,并且死后把它带进了坟墓。但客观地说,刘贺不一定能够读懂它,因为在人生中的几处重要关头,他的行为都出现不应有的失误,说明他还不能预测未来,把握机遇。
  其四,《论语》,今本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的方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由于刘贺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论语》,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生前一定认真研读过这部著作。(图4)
  按照汉代的学位制度,只要精通一部经书,就有资格当五经博士,并且可以讲学。而刘贺却精通《诗经》、《孝经》两部经典,还认真研读过《易经》、《论语》,应该说他的儒学功底相当深厚,不亚于那个时代的大儒。所以,在海昏侯刘贺的墓藏中发现儒家的多部经典毫不奇怪。
  三、来龙去脉:汉代《论语》的流传版本
  汉武帝时规定的“五经”中没有《论语》,后来加进《孝经》和《论语》,统称为“七经”,说明《论语》的广泛流传晚于五经。这是因为与许多先秦古籍一样,《论语》经过秦火和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才重新出现若干版本,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的学派。
  那么,汉代能够看到的《论语》有哪些版本呢?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那时较为流行的主要版本如下:
  “《论语?古》二十一篇。(出孔子壁中,两“子张”)
  《齐》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
  《鲁》二十篇,《传》十九篇。
  《齐说》二十九篇。
  《鲁夏侯说》二十一篇。
  《鲁安昌侯说》二十一篇。
  《鲁王骏说》二十篇。
  《燕传说》三卷。
  《议奏》十八篇。(“石渠”论)
  《孔子家语》二十七卷。
  《孔子三朝》七篇。
  《孔子徒人图法》二卷。
  凡《论语》十二家,二百二十九篇。”(图5)
  那么,这张二千多年前的书单告诉我们什么呢?
  第一,《论语》的版本民间流传非常多,至少有12家。书单中的论、语、传、说,都是当时《论语》书名的别称。其中的《鲁夏侯说》、《鲁安昌侯说》、《鲁王骏说》、《燕传说》等,为“解释《论语》意者”。而《议奏》为汉宣帝召集“石渠”会议时博士们对《论语》的发言记录。
  第二,《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是最初的版本,也是其他版本的基础。至少在西汉末年,这三个版本曾经并行于世。而按照书单上的排序,《古论语》应早于《齐论语》,《齐论语》应早于《鲁论语》。
  第三,《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三个版本各有不同的来源,流传可循。三者最大的差别就是《古论语》有孔子各位弟子的籍贯。《齐论语》多出两篇,即“问王篇”和“知道篇”,而其余20篇中的章句颇多于《鲁论语》。
  第四,《论语》今本20篇,是在《古论语》21篇、《齐论语》22篇和《鲁论语》20篇的基础上,删同存异、“删其烦惑”,综合整理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删去了《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两篇,以及《古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弟子的籍贯。
  至于开列这张书单的班固是否通读过十二家《论语》,特别是《古论语》、《齐论语》和《鲁论语》,从《汉书》行文中看不出来,难以下定论。
  四、传承有序:《论语》的流派形成
  那么,《古论语》又是从何而来呢?据史料记载,秦朝颁布焚书令时,孔子的后裔、第九代孙孔鲋(fu,音复),把《论语》、《尚书》、《孝经》、《家语》等竹简,藏在了祖堂的复壁中。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建自己的宅院而拆除隔壁孔子旧宅时,在墙壁中意外发现一批写在竹简上的儒家经典。据当时的统计,共有《尚书》46卷50余篇,《逸书》16篇,《礼古经》56卷,《逸礼》39篇,《礼记》131篇,《明堂阴阳》33篇,《古孝经》1篇,《古论语》21篇,《王史氏》21篇。据说,当时鲁恭王闻讯前去查看时,断壁残垣之间,居然隐隐有钟鼓琴磬之音,幽韵绵长,不绝于耳。鲁恭王赶紧下令停止对孔府的破坏活动。对于这批典籍史上称为“孔壁藏书”,也称“鲁壁藏书”。由于这批藏书是用战国文字写成,又被称为“古文经”,没有多少人能够看懂。
  汉武帝时,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博士孔安国是当时著名的大儒,他精通各种古代文字,经过认真考辨,用隶书将这些天书般的儒家经典重新写出,并呈献给朝廷。可惜,此时汉武帝正忙于应对“巫盅之祸”,孔壁藏书因此未引起高度关注,深藏于当时的“国家图书馆”――秘府之中,无人问津。
  但这也有一个例外,就是司马迁。他年轻时师从孔安国学习古文,即《汉书》中所说“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古)。”同时作为太史公,司马迁著《史记》时需要到秘府中去查看各种历史文献,所以有机会阅读《古论语》这部“古文经”。正因为如此,《史记》中的《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中引用的许多材料,都出自《古论语》。(图6)这一点司马迁自己说得很清楚,他在
  《仲尼弟子列传》中非常明确地指出:“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余以弟子名姓文字悉取《论语》弟子问,并次为篇,疑者阙焉。”这里“论言弟子籍”的“孔氏古文”,就是《古论语》。
  至于《齐论语》和《鲁论语》也都是传承有序的。按照《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传《齐论语》的,是由昌邑中尉王吉,传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而王吉是领军人物。传《鲁论语》的,是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他们都是名家,而张禹的本子后经郑玄注释而流行于世。
  在前面的书单中,列有《鲁安昌侯说》21篇。这便是安昌侯张禹整理《论语》的一个重要版本。《经典释文?叙录》中说:“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胜,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择善而从,号《张侯论》,最后而行于汉世。”这就是说,张禹在前人整理《论语》的基础上,综合考证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而整理出一个新的版本,即《张侯论(语)》。《隋书?经籍志》中记载:“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也就是说,郑玄又以《张侯论(语)》为底本,参考了《齐论(语)》和《古论(语)》,并且加注而编辑成一个新的版本。这就是今本《论语》的直接来源。(图7)
  为什么张禹和郑玄把《齐论语》中的《问王》、《知道》两篇和《古论语》中的孔氏弟子籍贯删除掉呢?至今是一个迷团。有人根据各种版本推测,一个原因是,张禹和郑玄可能内定了一条编辑原则,就是古、齐、鲁三种版本的《论语》,同样的内容如果三种版本或两种版本都有,就保留下来。如果仅仅一种版本有而其他版本均无的内容,就删除。记述各位弟子的籍贯,仅在《古论语》中出现,因此删去;《问王》和《知道》两篇,仅在《齐论语》中出现,因此也被删去。还有一个原因是,张禹和郑玄都是以研究、传授《鲁论语》为职业的。因此整理《论语》时内定总的篇幅按照《鲁论语》20篇数目为限,而《古论语》是21篇,删去1篇;《齐论语》是22篇,删去2篇,这样“削足适履”,适应了《鲁论语》的20篇数目的要求。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有了张禹和郑玄整理出来的新版《论语》,到汉魏的时候《齐论语》便失传,算起来至今大约有1800年了!
  五、《齐论》宗师:刘贺的老师王吉
  说到《齐论语》,就不能不说到汉武帝为刘贺请的老师――昌邑中尉王吉。
  据《汉书》记载,王吉“字子阳,琅琊皋(gao,音高)虞人也”。琅琊在现在的山东境内,古属齐国之地。他“少时好学明经”,“传《齐论》者,……唯王阳(指王吉)名家。”这就指出王吉是《齐论语》的一代宗师。即使是《鲁论语》的大师张禹,也曾经拜王吉为师学习《齐论语》。
  老师王吉善于用儒家思想对学生刘贺言传身教,其中耐人寻味的记载有两次:
  一次是,当他看到年轻的昌邑王刘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无)节”时,上疏劝谏,在短短的四五百字中,多处引用《诗经》、《论语》等经典,规劝刘贺“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心有尧舜之志,体有乔松之寿,美声广誉登而上闻,则福禄其(zhen,音臻)而社稷安矣”,真是苦口婆心。刘贺深受感动,说:“中尉甚忠,数辅吾过”, 还命人“赐中尉牛肉五百斤,酒五石,脯五束。”
  再一次是,当昌邑王刘贺深夜接到玺书,第二天立即赶赴长安去当皇帝时,别人都在兴奋异常地打点行装,唯独王吉冷静思考,奋笔疾书,他引用《论语》中的“天不言,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劝刘贺“今大王以丧事徵,宜日夜哭泣悲哀而已,慎毋有所发。”尤其对于大将军霍光,更要“事之敬之,政事壹听之,大王垂拱南面而已。”可惜刘贺并未听从王吉的忠告,当了27天皇帝便被废黜。
  后来,王吉因数次劝谏刘贺而未被霍光诛杀,还被汉宣帝任用为“博士谏大夫”。
  王吉向刘贺传授的,应该是《齐论语》。那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纸张,也没有发明印刷技术,更何况书籍不是一般的商品,难
  以购买。因此,对于经典著作只能由老师或学生一笔一画地抄写到竹简上。按照这样的逻辑推理,海昏侯墓中发现的《齐论语》,最大可能是王吉抄写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刘贺抄写的。(图8)无论是谁抄写的,刘贺都把这部《齐论语》视为至宝,始终带在身边。而且越是到壮年,刘贺越是能够从《齐论语》中汲取修身、齐家的精神营养。
  六、重要影响:推动儒学研究的深入
  海昏侯墓惊现《齐论语》“知道篇”,使已经失传1800多年的古籍重见天日。虽然《齐论语》及其“知道篇”的竹简还在清理、保护、排序和释读中,人们看到其文字的全貌还有待时日,但《齐论语》的发现无疑是我国儒学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第一,《齐论语》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儒学产生的社会根基。自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尽管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但儒学仍然在社会上有深厚的根基,广为流传,以至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不久,大量儒家经典便涌现出来,仅《论语》就出现了十二家之多,正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说明中国的儒家学说与道家、法家等学说一样,都有其产生的深厚社会基础,都有它们的市场,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对人类思想文明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
  第二,《齐论语》的出现,使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孔子的思想和理论。用现在的眼光看,《齐论语》的“知道篇”以及这次可能发现的“问王篇”,都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篇章,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况且《齐论语》的其余20篇中的章句颇多于《鲁论语》,因此,《齐论语》的研究价值更高一些。但由于古人特别是张禹和郑玄知识的局限性和历史的局限性,竟然将这两个今天看来十分重要的篇章都删掉了,以致儒学的许多研究者只知其篇名而不知其内容。现在《齐论语》及其“知道篇”的问世对于人们全面研究孔子的思想和理论,无疑提供了真实的资料,将是一个极大的促进。
  其三,《齐论语》的出现,为我们开拓了研究孔子思想的崭新领域。1800多年来,谁也没有见到过“知道篇”与“问王篇”的文本,更不要说对其进行翻译和注释。现在有了《齐论语》“知道篇”,就为深入研究儒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比如,从海昏侯墓的竹简中可知《齐论语》“知道”,写作“智道”。有人解释说,汉代“知”字与“智”字通假,因此篇名定为“知道篇”。 我个人认为,既然是通假,可以“智”通假“知”,也可以“知”通假“智”。古文“知道篇”的原意,极有可能就是“智道篇”。这是其一。其二,“智道”从概念上说,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比“知道”要深刻而广泛。作为内涵深刻、外延广泛的古典著作,篇名用“智道”取代“知道”,含义更加丰富。其三,现在能够看到的《智道》第一句话是“孔子智道之[也,[[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如果换作《知道》,第一句话就变成了“孔子知道之[也,[[云者,三日。子曰:此道之美也,莫之御也”,这就如同将醇酒换成了白水,虽然也可以解释通,但哲学的味道会大打折扣。诸如此类的研究若能深入下去,一定会将中国古典儒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国通史简编》《中国通史》;《论语诠解》、《一本书读懂儒家文化》、《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
标签:海昏侯,刘贺,考古
责任编辑:中江网编辑
昨晚9:10,在应天大街高架桥秦虹南路下坡处,一辆五小工程车连撞四辆正在等待绿灯通行的车辆。
昨晚8点钟左右,蒋女士报警,在南京浦口浦六路奥林广场,一家韩式火锅店酒精炉把她给烧伤了。
昨天下午,在南京鼓楼区和燕路66中学校门口离斑马线10米一红绿灯下发生一起惨烈车祸。
不少市民发现六合葛新路官塘河村附近一线,路边出现近一公里长的疑似化工原料的黄色粉末。
近日,有媒体报道“黑龙江依兰交警设岗‘收钱’放行超载车”引起网友关注。记者25日从黑龙江省依兰县相关部门证实,目前已有8名涉事交警被停职。
资料图,库里中新网北京10月26日电(记者王牧青)北京时间今天上午,赛季NBA常规赛将正式拉开帷幕,5个月前熄灭的硝烟再度点燃。整个夏天的巨变过去,科比、邓肯、加内特三大名宿同时隐退,随着杜兰特加盟勇士,金州与克利夫兰的巅峰对决将更加疯狂。而这,只是新赛季六大悬念的其中之一。勇士再破纪录?打破常规赛72胜纪录,却丢掉了总冠军,金州勇士的上个赛季注定被认为是个高开低走的失败年。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移动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因特网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苏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侯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