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代代弘扬美德 传承家风传承至今。 网络语言形式多样,创新表达值得推广。 请你辨析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_凤凰资讯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弘扬是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往往指在实践中自觉地予以宣传、予以贯彻、予以提倡、予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都是自觉地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发扬的积极实践。因此,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继承意味着肯定,继承和弘扬的方针反映了现实的需要。继承与弘扬,正像继承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一样,不是割裂的,弘扬也是一种继承,发展也是一种继承,继承和弘扬发展是互相包含、关联一体
原标题: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就确立了文化继承的理论基础,也就回答了什么是优秀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问题,不仅是关系到当下至未来一个时期治国理政的大问题,而且是关系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大问题。1、继承与弘扬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成为可能,除了各种其他因素之外,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始终是一个重要原因。自觉地继承、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孔子注重“述而不作”,述是复述,也是传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积累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述”文化的成果就不能保留和传承,孔子以后儒家对六经的不断解释和自觉传承对中华文化的久远传承发挥了根本性的示范和作用。唐代的韩愈曾写下著名的《原道》,原道的道就是中华文明及其核心价值,强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宋代以后,“学绝道丧”成为儒学的根本忧患,主张要把文化和价值的传承作为第一要务。20世纪中国文化中的“继承”问题,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是指对于“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从而使得继承这一法律术语同时具有广阔的文化意义。在发生学上,这个问题既是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发展转变中发生的,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在长期武装斗争时期就遇到的问题。就前一点来说,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突显的新旧文化问题,当时的主流声音是高举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全面批判传统文化,以求走向近代化。就后一点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包含着自己的文化主张;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武装斗争为中心任务的时代使命不能不规定了文化继承和选择的主题。换言之,革命为中心任务的时代,对于文化的主张和选择必然是以服从革命斗争为根本、为革命斗争服务的。革命的武装斗争需要的是鼓励勇往直前、冲决罗网,以及坚决奋斗的气概、意识和精神,而反对遵守秩序法则,不重和谐守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儒家在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上肯定革命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而儒家思想本质上不是为革命呐喊的,而是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服务的学问。因此儒家重视的是和谐、秩序、道德、团结、稳定。历史上,汉代的建立,经过军事斗争取得胜利,而后转入长治久安的时期。汉代大一统王朝的成功发展不是自然地经历了这样的转折,而是以秦政为借鉴,通过重视汉儒叔孙通对刘邦所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认识到儒家不是马上得天下的学问,却是马下治天下的学问,而逐步取得的。马上得天下就是武装夺取政权,马下治天下就是和平时期长治久安,中心任务不同,对传统文化的选择和认识也就不同,对文化继承的态度也就不同。因此,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理所当然地,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不受重视,因为儒、释、道重视的是道德对社会的涵养、文化对人的化育。这些传统思想文化在当时不仅不受重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批判,也有其合理性。因此,以革命斗争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时代和取得政权建设发展的时代,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与需要是完全不同的。革命战争时代对于中华文化的继承必然不同于建设发展时期,不仅在整体上的认识不同,在对个别问题的继承上也必然不同。这表现在毛泽东的意识中最为明确,典型的例子是抗战期间毛泽东对彭德怀、匡亚明表示的对孔子思想的意见。彭德怀主张在抗日统一战线内部,“在人与人之间要发扬互爱、互敬、互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毛泽东对此提出批评:“在政治上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口号是不适当的,现在的任务是用战争及其他政治手段打倒敌人,现在的社会基础是商品经济,这二者都是所谓己所不欲,要施于人。只有在阶级消灭后,才能实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匡亚明提出孔子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是说领导人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应该肯定。毛泽东表示:“孔子思想中有消极的东西,也有积极的东西,只能当做历史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对当前革命运动来说,它是属于第二位的。”从193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方针,以毛泽东为代表,表达为“批判地吸收”。其主要意旨是,在批判的前提下吸收,批判居于主体、优位、前提的地位,这和这一时期党的革命中心任务是一致的。当然,由于党早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影响很大,所以这一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包含有“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的成分。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在将近30年中第一代领导核心仍然延伸了革命斗争时代的文化方针与态度,突出阶级斗争。这一时期长期地以“批判地继承”作为文化的主导口号和方针,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党全面继承、吸收古代的优秀文化,以服务于国家治理和文化建设。而这一点的真正自觉,要到21世纪初提出和谐社会建构才开始,在十八大以后才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传统文化“要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这一思想不再停留在以往革命为中心任务时期的“批判地继承”的提法,不再把批判地继承作为文化传承的主导方针。扬弃是同时包含了发扬和抛弃两方面的辩证法,扬弃就是既取其精华,又弃其糟粕,在这个新的提法中,避免了以批判为先、为主的倾向,充分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后,从治国理政的整体需要对文化继承方针的新思考。多年以来,我们在文化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不是要不要继承,而是如何继承,继承什么。前者是继承方法,后者是继承标准。毛泽东1938年说过,“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又说,“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1940年他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方法,主张吸取民主性的精华、弃除封建性的糟粕,作为发展民族新文化的条件。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他提出“我们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他特别批评“言必称希腊”,强调“不仅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明天”,强调“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老祖宗”。这些直到今天还是有意义的。但是由于中共早期的文化理念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甚深,又在新中国成立后延伸了革命战争时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于是在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始终不能及时转变批判为主的思维。如在如何继承古代文化遗产问题上,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沿用了“五四”对科学和民主的强调,强调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用以区别封建性和民主性的标准。其实,把民主和科学作为文化继承的标准,是不够全面的。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和道德美德,唐诗宋词的美学价值,中和辩证的实践智慧,治国理政的经验总结等,都包含着超越时代的普遍性文化精髓,不能仅在这种科学民主的标准下被肯定。另一种常见的误区是认为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出来的文化已经全部过时,这是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不能认识到人类任何时代都可能创造出超越时代的文化内容。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是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弘扬是把承接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因此弘扬与继承既联系、又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往往指在实践中自觉地予以宣传、予以贯彻、予以提倡、予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都是自觉地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发扬的积极实践。因此,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继承意味着肯定,继承和弘扬的方针反映了现实的需要。继承与弘扬,正像继承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一样,不是割裂的,弘扬也是一种继承,发展也是一种继承,继承和弘扬发展是互相包含、关联一体的文化实践。2、挖掘与阐发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还涉及挖掘和阐发。我们今天一般所说的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多是指古代流传下来、体现为文字的经典文本,特别是其中的价值观念、经典语句、思想主张、文化命题。继承是就既定的遗产之承接而言,一般多理解为自然性的,这里的自然是与自觉推动相对的。汲取与自然地继承有所不同,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古代的继承多是自然历史过程,今天我们倡导继承,更多是自觉、积极、主动的文化实践。可以说,真正的继承并不是自然地可以完成的,需要认真地对对象加以汲取。汲取本身是能动的,汲取的过程也是升华的过程,使一切现成的文本形式和内容升华为我们可以利用的当代价值。汲取即是努力地予以吸收,汲取又联系着挖掘和阐释。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语句或命题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汲取,都往往需要经过挖掘和阐释。有的时候,语句的意义不直接明朗,需要经过人的解释和阐明,才能赋予、开显其现代人觉得重要的价值含义,如天人合一。近代以来的许多批判性解释往往是把古代文化的资源歪曲了,或封闭了。我们所提倡的挖掘和阐发就是去除那些望文生义的曲解,并使之向当代文化开放。深入挖掘既指要在古代浩瀚的书卷中寻觅出有价值的文本语料,也指对相对熟悉的历史资料的当代意义的深入理解。关于挖掘和阐发,更突出强调的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时代价值。因为,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关系,有的并不直接,需要从新的视野来考察分析,去挖掘阐发,才能显现出其时代意义,才能建立起古代文本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与连接。有的古代文化的命题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视角看有不同的意义,挖掘和阐发就是要从当代的政治、经济、科学、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去看,使古代文化的意义能与现时代联结起来。古代文化的任何一个单元都是多层次、立体的,关键是我们用什么视角去挖掘、理解、阐发它们。所以挖掘和阐发,是实践主体和文化客体之间主客互动的关系,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固定的客体,而是随着观察的视野的变化呈现的。在挖掘和阐发上,我们有过经验教训,历史上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只强调阶级分析,忽略了文本本来具有的多方面含义,忽略了通过文字形成的语句所包含的普遍性意义,而执着于具体的历史性因素;忽略了文化传承实践自身具有的能动的普遍化能力和普遍化属性,正是这种普遍化属性使得文本的意义随着历史上的不断诠释得到不断的丰富,并能满足当代社会文化的需要。而且,阐释的能动性还表现在,在文化传习过程中,阐释不是停留在古代文本的表面意义上,或停留在作者的原意上,而是建构性地把古代文化中原有语句或命题解释为另一种积极意义,扩大了原语句的意义及其适用范围,以适合当代的需要。挖掘和阐释还有一个面向,就是不以某一个特定文本或语句为对象来挖掘,而是通过大量考察各种文献,加以提升、提炼、总结、归纳,揭示出文化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这也绝不是由直接、自然地继承所能完成和实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把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和思想理念弘扬起来。挖掘和阐释就是要以这样的文化观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努力用中华民族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挖掘和阐发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下功夫: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使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观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源泉。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文化治国理政的经验,如民为邦本、政者正也、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居安思危等智慧,作为今天的启示和镜鉴,以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改进和完善。要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努力促进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充分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中有利于调理社会关系、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培育文明风尚和社会氛围。3、协调与适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就表示,在文化传习的实践中必须与今天现实生活的需要相结合。古代文化的许多原则、精神是值得继承的,但其方法方式须结合现时代加以改变,以适应当代社会。如古代重视孝敬父母,其原则和精神应该继承,但孝敬父母的方式方法要和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又如古代文化强调个人道德,而没有发展出一套适合现代公共生活的准则体系,这就需要把古代的个人道德修养和遵守当代社会的公德协调起来。又如古代文化重视以德治国,这一原则在现代社会仍有意义,但必须与现代社会依法治国的要求结合起来。再如中国古代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本思想,这与现代民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但古代的以民为本的价值观也需要在现代社会落实、转进为一套民主制度的建设和社会意识。所以,当代文化指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制度、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传统文化需要与之协调适应,才能为今天的社会服务。现代社会的生产及消费在主导性质上主要是工商社会,传统文化如何在工商社会、在商业化的时代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都需要从协调和适应这个角度去处理。但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除了协调和适应的一面,还有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规范引导的一面;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文化向现代社会靠拢,要传统文化无条件地与现代社会的一切妥协,以至于对现代社会的弊病视而不见。也就是说,还要注重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导功能。现代社会的碎片化倾向、当代文化的商业化、现代价值的个体化,都需要用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一起来加以矫正。所以,我们说传统文化仍有现代价值,正是指传统文化的传习有助于矫治当代社会的弊病,促进社会文化健康发展。当然,百年来中国社会变化很大,如农村社会从新中国成立前到新中国成立后,从改革前到改革后,城市化前到城市化后,社会变迁与变动的速度很快。城市的原有社会关系在城市改造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也转型变化。总之,人与人的关系及其关系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使得原来适用于旧的人际关系及其形式的规范在新的社会结构条件下不再适用。如现代社会公私企事业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同事”,这种社会关系就是古代社会很少有的。市场经济焕发了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动力并为之提供了制度环境,但也强化了追求个人私利的动机,与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如何解决在新的社会关系结构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还需要探索。可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只是传统文化消极地调整自己去适应现代社会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如何在变化的社会中积极地发挥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调治的作用和满足个人安身立命的功能。4、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承和发展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说“承百代之流,而汇乎当今之变”,就是指明,任何对历史遗产和传统的继承,都是在当代的条件下的一种活动,而与当代的事变无可摆脱地汇合为一体,从而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当今之变来从事继承的活动。因而,这种继承不能不包含着改造、转化、发展、创新。当然,在历史上的不同阶段这种发展转化的程度不同。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继承,是从自然到自觉,自觉推动文化继承向着我们的理想方向发展、转化、创新。从前一个时期我们讲“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其实,古为今用就是文化传承要注重当代的需要,结合当代的视界;推陈出新并不是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方向谋求新的发展。我们的古人常说承先启后,承先就是继承,启后不仅是把承接的东西延续到后世,还要有新的发展新的开启。古人常说的“继往开来”也是一样。在这个意义上,更好的表达应当是“承陈出新”,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以继承为基础。这样所了解的“传承创新”或“传承发展”,才能辩证地处理继承问题上的各种关系。对“创造性转化”有一种理解:“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其实,不能笼统地说创造性转化在表现形式上完全弃旧图新,不能笼统说在文本的表现形式上要改造旧形式。因为在文化传承中很多都是“旧瓶装新酒”,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文字语句的形式是可以传承的,但可赋予新的意义内涵、新的理解。对于“创新性发展”,也有一种理解:“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如果说在创造性转化的问题上不必特别强调形式的更新,而在这里恰恰应该提到形式的创新。创新性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新普及传播传统文化的形式,所以应该加一句“发展其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转化和发展在对象上有什么区别呢?这可以从道德史上的“常”与“变”来说明。认为道德有随历史而变的,有不随历史而变的,这在古代儒家早有析论,如《礼记·大传》所说:“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这是强调具体的制度规定是可变的,贯穿于制度的精神原则是不可变的。就近代历史而言,至少自梁启超《新民说》以来,道德的可变是流行的主张,而道德有不可变者,反而常被人们所忽略了。因此,对道德遗产,可分为“不可变者”和“可变者”。不可变者即跨越时空、超越国度、有永恒魅力的道德理念,其不变的内容要继承、发展,其可变的内容则要转化。在这一点上,可以说,转化主要是对道德遗产之中随时代变化而可变的部分而言的。从诠释学的角度看,继承就是对历史文本意义的一种态度与活动,是对文本意义的一种理解方式;继承不是对古代文本作者的意旨或作品文本的意义的复制,而是在后世即后来时代的语境中放宽文本语句的一般意义以容纳新时代的个别对象。因而继承不是对文本语句作者意向的重述、体验,而是寻求一种使广大读者共通共感、可分享的思想文化内容。因为,在内容上,作品意指的东西本来就远比作者之意更多,后来时代的解释就是把其中包含的更多的东西展开来,结合时代之所需,故文本语句作者的原意在这里并不重要。由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语句是开放给理解者的,从而文化的继承就是要通过每一时代自己的理解赋予或揭示其中适于今天的意义。继承的本质在于,真正的真理是文本的过去意义与今天的理解的结合。因此在继承上,要尽力不去执着文本语句的具体历史性,而着力阐明其中的普遍意义、普遍真理性。对诠释学而言,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是最重要的。每一时代的人们都面临着自己新的问题,由此不断更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这才是继承。从而,继承是创造性的继承,创造性应是诠释的本质,也是继承的本质。故在诠释学的立场上,继承必然是创造性的继承,而不是还原性的复制。在文本理论上,诠释学认为,文本作为书写的语言形式,已脱离了时代具体性,文本成为独立于、超出于讲述者各种具体限定的存在。文本的重点是文本本身所说的东西,而不是作者意图,人们可以根据自己时代的理解对文本的意义加以创造性的诠释,以满足实践的需求。这既是创造性的诠释,也是创造性的继承。哲学诠释学所面对的是作为文化资源的文本,是致力于文本的传承、诠释、活用,力求张大文本的一般性以包含解释需要的意义,并加以创造性继承与转化。同时,诠释学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和继承,不是复制还原,而是应用实践。照伽达默尔所说,诠释学自古就是使文本的意义和真理运用于当下具体境况。诠释就是把文本的形式意义扩张,创造性地用于当下时代的需要,用创造性诠释结合当下时代的实践需要,就是创造性转化。创造性诠释包括了改造及转化,如20世纪50年代有关文化继承问题讨论的参加者都一致认为,不管如何继承,继承的过程必然包括“改造”这一要件,所谓改造就是可以加以新的诠释,使其以往不彰的意义豁显出来。故诠释学理解的传承一定是过去和今天的融合,传承必定包含新理解、新解释,不是原封不动,这里所谓“新”即是理解者的创造性。总之,文化传承是继承和发展的统一,只有通过创造地继承,和有继承地创造,才能在文化的发展中使文化连续性和创新性得到统一。文化的传承创新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重视文化发展的连续性,继续倡导继承、弘扬中华文化。其二,重视对古代文化进行辩证的分析和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科学地确立标准。其三,重视典籍文本的开放性和解释者的创造性,古为今用、“承陈出新”。历史传承的文本在每一时代都面临新的问题、新的理解,而不断需要更新其意义。当代的文化继承,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训诂层次,而是使文本积极地向新时代开放,把文本的思想和我们自己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成为过去与现在的视界融合。当代的文化传承,不是把古代文本的意义视作固定的、单一的,而是使今人与历史文本进行创造性对话,对典籍文本作创造性诠释,对传统文本的普遍性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和改造,以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需求。“两创”的实践领域非常广泛。从实践来说,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导的方向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两创”的研究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两创”的实践更多指向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回应时代的需求挑战,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财富;使“两创”的成果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绝不意味着封闭自大、不看世界,中华文化的传承弘扬并不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全部,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还包括广泛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经验、成果等多方面。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一向兼收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学习吸收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对世界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必须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者:陈来 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本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2015MZD012]的阶段性成果)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30944
播放数:281579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233611查看: 6187|回复: 10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笔记
《高中政治主要原理(必修)复习讲座》根据最新教材、最新考纲、最新试题编写,
新颖、简洁、实用。编写的哲学指导思想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是设置背
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掌握,现象即热点背景材料可以千变万化,但要考查的本质
即教材主干知识却保持相对稳定。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根据
这一指导思想,只要我们做到两点:一是将高考常考的主干知识归纳为原理内容,构建政治学
科主要原理体系,二是严格按照主观性试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见本书封三)加强训练,举一
反三,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从而突破解答主观性试题的难关。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 && && && && && && && && &①以知识清单的形式对全国高考考点逐一精要解读;
& && && && && && && && && &②以判断形式归纳在选择题中常遇的易错易混知识;
& && && && && && && && && &③以原理及例题的形式归纳主观题解题规律与技巧;
& && && && && && && && && & ④运用原理对当年精选热点试题进行分析(见空间)。& && &&&
& & 前三部分保持相对稳定,第四部分每年“两会”结束一周后,以电子稿的形式发送。
& && && && && && && && &体例见:
& && &联系方式:电话: 微信号:hjr880045 Q&&Q:
nswp5oy8uxoqo.jpg (556.36 KB, 下载次数: 1)
昨天 07:52 上传
& && && && && && & 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案》编写说明
《导学案》分为高一分册(含《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和高二分册(含《文
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依据最新2014年9月版教材和新课程“自主”和“合作”
的理念编写,将知识点、学习目标、重难点等融入探究题目和习题中,力求做到简洁、
实用、有效。每课时分为四大部分:
& && & 一、自主探究:针对主干知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自学填空。.不明确列出教学目标、
重难点等,是想在内容中直接隐形体现出来即可。
& && &&&二、合作探究:探究一主要是以判断的形式解决学生学习考试中常遇的易错易混
知识,探究二等主要是采取多种形式突破本课时的重难点。体现“变与不变”的统一。
& && &&&三、巩固练习:练习每一试题是按顺序对应相应知识点的,重难点上多选1-2题。
不分当堂测试和课后巩固练习,是因为每一课时前面探究不分时长不等,以便师生根
据具体情况处理。如时间不够,课堂上只练评选择题即可。
& && &&&四、结构梳理:每一课时的知识结构统一安排在全书最后,一是便于从整体上把
握,二是便于学生根据结构回忆课堂主要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 && && && && && && && && && && && && && && &&&& &&&一、高考考点精要解读及注意问题提示& && && && &&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 & 考点3: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⑴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⑵文化的多样性:①含义: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②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见下表。
& &&&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①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②原因:地位(见前面);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③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 && && && && && &★ 注意:
& & ⒈ 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各民族和国家特有的财富。
& && & (× 提醒:民族节日≠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节日;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 ⒉ 联合国教科文以修缮的方式确立和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 && & (× 提醒:以名录的方式;根本在于保护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主要挖掘文化价值而非经济价值)。
& & ⒊ 每个民族的生活条件不同导致民族文化的差异,差异必然导致民族文化冲突,使交流无法进行。
& && & (× 提醒: 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该民族经济、政治的、历史、地理的多种因素决定,不只是生活条件决定的;有差异会发生矛盾,但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可以避免冲突;文化差异不是交流的障碍,相反使平等交流具有现实的
必要性)。
& & ⒋ 民族文化具有差异,各具特色,但并无优劣之分。(√)。
& & ⒌ 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 & (× 提醒: 文化具有多样性要求相互借鉴,不是融合)
& & ⒍ 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并没有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 & ⒎ 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 & (× 提醒:首先尊重自己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 & 考点4:文化传播。⑴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途径有:商业贸易(通过产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文化);人口迁徙(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学习各种文化课程,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⑵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①传媒: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②大众传媒:第一,含义→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其次,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第二,特点→口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具有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报纸、杂志、书籍等具有图文并茂、易保存;可重复使用、阅读方便等特点;电视提供了动态画面和缤纷的色彩,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互联网具有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的特点;手机短信内容丰富,具有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电子读物实现了文字、图像、声音的完美结合。第三,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⑶推动文化交流:第一,意义:推动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使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第二,要求:既要(引进来)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走出去)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 && && && && & ★ 注意:
& &⒈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三种,根本途径是教育。
& &&&(× 提醒:这三种只是重要途径,还有外出旅游等其他途径;根本途径是商业贸易)。
& &⒉ 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手段。
& &&&(× 提醒:是文化传播途径而不是手段。途径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手段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
& &⒊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电子和网络的出现为标志的。
& &&&(× 提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 &⒋ 随着旧传媒的消失,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传媒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 &&&(× 提醒:新的大众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也不能取代旧传媒如口头、文字等,旧传媒仍在当今的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而不是途径;从产业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 &⒌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为了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增强本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 &&&(× 提醒: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也有利于外域文化的传入,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 && && &&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 &&&考点5:传统文化。⑴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①含义:是指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②主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长期历史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③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⑵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要求: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 && && && && & ★ 注意:
& && & ⒈ 传统文化是指历史上存在的文化。
& && & (× 提醒:它不仅存在于历史中,而且渗透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历史上产生的文化如果没有被人类传承下来就不是传统文化)。
& & ⒉ 传统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
& && & (× 提醒:重要标志是传统建筑;影响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的是传统思想)。
& & ⒊ 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 && & (× 提醒: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 ⒋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 && & (× 提醒: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 & ⒌ 传统文化起着积极作用,要尊重和认同。
& && & (× 提醒:传统文化中有糟粕,不能说都起积极作用;即使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也必须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才能起积极作用;不能一味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 &&&考点6:文化发展。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其次,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再次,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⑵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教育方式(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⑶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②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
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 && && && && &★ 注意:
& & ⒈ 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待传统文化首先要全面继承,其次是发展。
& && &(× 提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不是全面继承,而是批判继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 & ⒉ 对传统文化需要扬弃。
& && &(√ 提醒: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即扬弃。不能“沿袭”,“沿袭”即为守旧,导致民族文化的落后;更不能“抛弃”,“抛弃”将使民族的发展失去根基)。
& & ⒊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 && &(× 提醒:社会制度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文化自身的因素)。
& & ⒋ 教育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 &(× 提醒: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着决定文化发展方向;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而非手段;思想运动是社会
变革的先导;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
& && && && && &&&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考点7:文化创新。⑴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更加充足的条件。⑵ 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⑶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求: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⑷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首先,原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其次,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再次,要求: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⑸要求: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方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 && && && &&&★ 注意:
& & ⒈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 &(× 提醒:源泉和动力都是社会实践;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 & ⒉ 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推动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
& && &(× 提醒:文化创新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 & ⒊ 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灵感,但文化工作者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应深入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有所作为。
& && &(× 提醒:文化创新与创作者的灵感和聪明才智是分不开的,但源泉是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主体不是文化工作者
而是包括文化工作者在内的人民群众)。
& & ⒋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 &(× 提醒:根本途径是立足社会实践 ,这是基本途径)。
& & ⒌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 && &(× 提醒: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不能颠倒,因为传统文化是根基)。
& & ⒍ 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趋同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 && &(× 提醒:趋同≠融合。文化融合是不同文化相互借鉴、渗透,融为一体,趋同则是相同,否认文化多样性)。
& & ⒎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就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 && &(× 提醒: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反对的拒绝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 & ⒏ 文化发展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 && &(× 提醒:关键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 二、原理典型例题及参考答案
◆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P29— 37
& &【参考答案】提示:“文化交流”或“文化传播”知识包括:“理论依据 — 途径 — 媒介和手段 — 文化交流的意义和要求”。类似题目:①在多样中求同一,在差异中求和谐,在交流中求发展,是我国一直坚持的文明观。这对我们处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何启示。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与中亚各国的文化交流。③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们青年学生应当如何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 & 答:①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在商业贸易和教育等方面加强文化合作,扩大生活中的文化交流。③充分发挥大众传媒在传递、沟通和共享方面的强大功能。④既要欢迎世界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 & 【例题另举1】材料:丝绸之路被批准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之路。保护好、传承好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展示这条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和文化交流之路的悠久灿烂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分析说明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的意义。
& &&&提示:“文化的多样性”包括: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 含义及地位 —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 正确对待(态度和原则) — 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原理5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如果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还涉及文化的作用。类似题目:①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评价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和行为。②结合材料,分析保护古梯田的文化意义。
& &&&答:①丝绸之路列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传承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有利于发展民族文化,实现世界文化繁荣。③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④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有利于加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进而推进文化创新,使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的活力。
& &【例题另举2】材料:(10山东)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结 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 &&&答: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
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 &【例题另举3】材料:“微博 — 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最大优势是方便、快捷,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微博已成为加快传播、拓展文化空间的极好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不
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知识谈谈你对“微博 — 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
& & 答:①(原理3)微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超越时空局限,汇集各方面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对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②(原理9)政府对微博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③(原理10)公民应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例题另举4】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
& & 答:①(途径)有利于扩大商业贸易,促进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在不同地区及国家之间交流与发展。②(原理5)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③(态度、原则)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交流意义之一)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⑤(交流意义之二)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P39—46
& &【参考答案】 提示:类似题目:①面对城镇化的浪潮,有人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②请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知识,分析怎样对我国的乡土文化进行全方位延承的保护?③结合材料,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说明山东省教育厅中小学开经典诵读活动举措的合理性。(涉及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育)。④请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知识,分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的合理性。
& & 答:①传统建筑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W村选定“修旧如旧”方案,保留W村古民居的传统风格,有利于展现、继承W村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地方色彩。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该村基本保留古民居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利于增强村民对本民族和自己拥有的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加村民团结。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保留W 村民居的传统风格,有利于传承W村独特的民族文化,并推动建筑文化不断发展。
& &【例题另举1】材料: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运用传统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
& & 提示:微观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类似题目: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为什么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该题范围扩大,而且是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所以还涉及原理6: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今天又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积极推动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 &【例题另举2】材料 :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讲述了二十四位古人非同寻常的孝敬父母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为了孝敬父母,都做出了常人所不能为的举动。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在今天是不可取的。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 & 答: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显示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要继承和弘扬;对于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和剔除。
& & 【例题另举3】材料:处于新的历史发展转折点上的广东,如何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关键是要打好“自主创新”牌。广东文化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中有过很多自主创新,但也注意到,其力度还不是很大,“为他人做嫁衣”的现状普遍存在。最直观的一个例子是,东北二人转,因小沈阳上了一次春晚立刻由“小火”变成“大火”,而粤剧尽管在南粤大地上唱了多年,却始终难以真正突破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关系。
& & 答:①文化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广东要实现从“文化大省” 到“文化强省”的跨越,就要大力推广传统文化如粤剧、粤语等,要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发展。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广东传统文化不管形式还是内容都要有所创新,才能提升广东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省。
& &【例题另举4】材料:中国人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传承千年一直沿用至今。面对近日空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力争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这种传统习俗的认识。
& && & 提示:“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含义 — 形式 — 特点&&— 影响 — 态度及具体要求。类似题目:①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关知识,如何看待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的观念。②运用传统文化继承的有关知识,分析克里斯蒂安斯塔德社区城镇化建设的经验。
& & 答:①春节燃放爆竹作为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习俗传承千年一直沿用至今,说明春节文化还保留着基本特征;面对近日空气污染严重的现状,许多市民自觉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说明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维系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④该习俗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就能对社会和人起着积极的作用。④对待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对其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以保持发扬,对其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东西加以改造剔除,以促进春节文化的传承。
& &【例题另举5】材料:一场开拓弘博多彩的中韩儒家文化共融的盛宴正在东亚大地上全面蓬勃展开。在“汉风”和“韩流”交相辉映下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灵空前地贴近,不仅让两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认同感“更上一层楼”,更让两国文化身份的相互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孔夫子”和“都教授”和而不同,但又却紧紧相拥。中韩两国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韩国进行了新的交融、汲取与发展,“都教授”学儒道始肇于秦汉之时,却功就于韩剧之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这场“中韩儒家文化共融的盛宴”。
& && &&&提示:“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继承”,前者包括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两个方面,即原理3和4。
& & 答:①(原理3)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这场盛宴不仅让两国同属东方文化的认同感“更上一层楼”,更让两国文化身份的相互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肯定。②(原理3)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在韩国进行了新的交融、汲取与发展。③(原理4)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都教授”学儒道始肇于秦汉之时,却功就于韩剧之中,可见,儒家思想在韩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5.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P48—55
& &【参考答案】提示:“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怎么办”,一般按“主体 — 根本途径 — 具体途径(两方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要求(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路搜索。类似题目:①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作品?②有人认为,在人文艺术领域,要实现真正的创新就要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请你评析上述观点。③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④结合材料,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应如何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⑤请你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好声音》获得观众追捧,创造巨大商业价值对文化企业经营的启示。⑦结合上述案例,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⑧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分析回答发展我国文化应从“新中装”的成功中获取哪些有益启示?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说说应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⑩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西柏坡精神情景报告会的成功之处。
& & 答: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优秀作品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反映普通百姓需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优秀文艺作品需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获取丰富的创作资源。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优秀文艺作品应该传承创新传统民族艺术。④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优秀文艺作品也要吸收外国的有益成果。⑤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优秀文艺作品要弘扬真善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 &【例题另举1】材料:《云南映象》是一部传统和现代之美兼而有之的舞蹈新作。艺术总监和总编导、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告诉记者,为了集中反映云南文化的深厚积淀,留给观众一个“原生态”的印象,她特意带领歌舞创作者深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年多的采风,从民间邀请了上百位业余演员,他们中大多数是农民。“把那些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挖掘出来,抢救下来,给观众、给后人留下一个活生生的民俗文化博物馆。”这是杨丽萍的理想,也是《云南映象》的真正意义所在。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关系的?& &&&
&&一般资料热点专题部分是运用原理观点分析材料,我是根据原理来找热点题,便于体系结构与第一轮一致,还有先复习原理再做题增强效果。个别考查角度尚未找到合适热点试题,选取获取经典例题。材料可变,但考查角度相同时回答的基本思路不变。
& && && && && && && && && && && && && && &&&2015年高考热点试题精选& &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3.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P29—37
& &【原理内容】⑴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上。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含义:是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③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同时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④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因为: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⑤原则: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⑵文化在交流中传播:①途径,主要有:商业贸易(有利于促进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在不同地区及国家之间交流与发展);人口迁徙(有利于大规模的文化传播,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教育(更为直接的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②媒介和手段:现代大众传媒的特点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③中外文化交流:首先,意义:推动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使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其次,要求:既要(引进来)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走出去)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 & 备注:⑴宏观考查常涉及民族节日的重要性、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交流的意义等。⑵微观考查:①文化遗产的意义。②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③文化多样性。④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试题精选1】材料: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在文化交汇的过程中,一些西方经济强国不考虑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力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从而推行**治的思想和行为。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评价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 & 答: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尊重文化多样性有利于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②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③文化霸权主义的思想和行为违反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求,不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
& &【试题精选2】材料:截至14年底,全球已有127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4 76所孔子学院和8 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孔子学院采取中外学校合作办学模式,中外双方共同投入,资金管理执行双方法律,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共派师资和管理人员。日常运行以外方为主,既遵守《孔子学院章程》,统一名称、统一标识,又充分尊重各国首创精神和办学特色,园地制宜、灵活多样地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孔子学院创办于2 004年,旨在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让“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得到传承和发扬,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孔子学院为什么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平台”?
& & 答: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我国举办孔子学院可以展示中华文化的个性和魅力,既能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又能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②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孔子学院可以帮助各国人民学习汉语,增进相互了解,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可以相互借鉴,吸收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来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 & 【试题精选3】材料:“微博 — 改变生活的力量”。微博最大优势是方便、快捷,从吃、穿、住、行到揭露时弊,参政问政,已经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方面,微博已成为加快传播、拓展文化空间的极好工具;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不
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的知识谈谈你对“微博 — 改变生活的力量”的认识。
& & 答:①(原理3)微博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超越时空局限,汇集各方面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对人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②(原理9)政府对微博要加强管理和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③(原理10)公民应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 &【试题精选4】材料: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
& & 答:①(途径)有利于扩大商业贸易,促进商品中蕴含的文化在不同地区及国家之间交流与发展。②(原理5)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③(态度、原则)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多民族文化平等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④(交流意义之一)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⑤(交流意义之二)有利于中华文化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4.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P39—46
& &【原理内容】⑴ 传统文化的继承:①含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延续中体现了文化的继承性。②主要形式: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传统思想。③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⑤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具体要求: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⑵文化在继承中发展: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首先,内容: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其次,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再次,意义:→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⑵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决定着文化发展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社会变革的先导);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③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 & 备注:⑴宏观考查常涉及 :传统文化的主要形式、特点、影响、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⑵微观考查:①传统文化的特点。②传统文化的继承。③文化在继承性中发展。
【试题精选1】材料:习近平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运用传统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说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作用。
  答: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今天又获得了社会主义新内涵,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必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积极推动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力量。
& &【试题精选2】材料:城镇化加快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今天,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农耕社会,乡土中国”逐渐转变为“工业社会,城市中国”。一个全新的城市文明时代正在悄然到来。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许多村庄将逐渐消失,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面对城镇化的浪潮,有同认为:“我们不能让这些乡村文化消亡。”结合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继承”知识分析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 & 答: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精神根基。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承它,不能让它消亡。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③传统的乡村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在保留传统乡村文化基础上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与城市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自己的特色,就能发挥传统乡村文化的积极作用。
5.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P48—55
& &【原理内容】 ⑴ 源泉和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⑵作用和意义: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⑶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求: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⑷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一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一方面,我国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二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首先,原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其次,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再次,要求: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炼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⑸要求:克服错误倾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方向,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 & 备注:⑴宏观考查:①为什么要鼓励文化创新?(从“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考虑)和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创新?(主体、根本途径、基本途径两方面、要求等方面考虑)。⑵ 微观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
&&【试题精选1】材料:从模式、赛制到宝典均为原创的《中国好歌曲》被英国国际传媒ITV集团订购,这是“里程碑式的交易”。中国综艺节目在苦心探索多年后终于实现了第一次逆袭,意味着中国电视界开始从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结束了只“引进来”不“走出去”的历史。这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能激励更多可被海外借鉴、复
制的中国节目的出现。从“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的角度,谈谈材料如何体现文化创新的作用的。
& & 答: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深刻的意义。《中国好歌曲》的成功主要在于它对原创的坚持。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该节目坚持原创,引领中国电视界结束从只“引进来”购买洋节目模式发展到出售本土节目模式。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该节目实现了“里程碑式的交易”,提振了中国电视人的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原创节目的出现和走出去。
& & 【试题精选2】材料: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公民的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但必须看到,公民法律素养的整体状况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此,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弘扬法治精神必须建设法治文化,要 主动吸收中国法治传统的优秀资源,加强现实问题的研判并善于从法治实践中总结经脸,勇于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法治文化,使之民族化、本土化,促进我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结合材料,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应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 & 答:①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继承不说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主动吸收中国法治传统的优秀资源,从而使法治文法得到发展。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研判现实问题并善于从法治实践中总结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法治文化以发展民族化、本土化的法治文化。④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我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鉴定捍卫者。
& &【试题精选3】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度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爱到欢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作品?
& &提示:“从文化创新角度说明怎么办”,一般按“主体 — 根本途径 — 具体途径(两方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要求(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思路搜索。
& & 答: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文艺工作者要创作出既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作品,就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生活,才能获取丰富的创作资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必须关注人民群众生活,反映百姓需求,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③要坚持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创作出优秀文艺作品,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创作出优秀的文艺作品,要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学习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⑤要坚持正确方向,弘扬真善美,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
& &【试题精选4】材料:APEC蓝,形容2014年APEC会议期间北京蓝蓝的天空。专家指出,要解决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发的气候变化给我国自然和经济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留住APEC蓝,需要我们创新环保理念,重归“天人合一”的观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环保科技,加快构建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这是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难选择的根本出路。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 & 答: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实践进行环保文化创新。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一个具体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另一具体途径。创新环保理念要充分吸收外国的先进的有效成果。④创新环保理念进行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拒绝接受一切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
& & 【试题精选5】材料:《穹顶之下》是由央视前主播柴静白费百万拍摄的雾霆新闻调查视频,发布首日点击量就突破3100万次。《穹顶之下》的成功,与其创作思想分不开:选材立足亲身感受,立足百姓生活和重大社会热点;借鉴西方经验,把视频播放与现场讲述有机结合;经费独立,自费拍摄保证了观点中立和客观;体现出天人合一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完美对接。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穹顶之下》的成功对我们的启示?
& & 答:①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立足社会实践,关注百姓生活和社会热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先进的有益成果。④推动内容形式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 &【试题精选6】材料:中国古代自先秦开始已有“法治”的思想,其内涵随时间发展而不断变化。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之治等盛世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法制相对健全和完善。但古代“法治”与现代法治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封建法律的服务对象是地主阶级,其着力维护的是专制主义统治,皇帝可一言立法,也可一言废法,权大于法。尽管如此,封建盛世的出现,内在的需要“法治”的支持,“法治”思想成为法盛政兴的必要条件。分析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许多“法治”思想对今天我国和世界各国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结合材料,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 & 答:①(原理3)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建设法治中国。②(原理3)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要创新传播的手段和形式,在全社会加强法治宣传教育。③(原理4)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传统“法治”思想要加以批判继承,并为传统“法治”思想注入时代精神,增强中华文化的自信。④(原理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让人民群众成为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
& &【试题精选7】材料:2015年春节上演了一场网络红包大战。线上红包派得给力,线下春晚摇得热闹,金额之大、规则之多、参与范围之广史无前例。红包文化源自于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传统,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习俗。各类“新春红包”,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近年来众多社交软件的走红促进了对人类社会属性的充分挖掘,也带来了红包文化的发展。现实中可能不会在意的几毛钱几块钱,在网上却可以被朋友们抢得不亦乐乎,伴随着一次次的抢红包行为,人们找回了孩童时代的心性,或开心或懊恼,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已的心情,引发新一轮的“红包行动”。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你对新春网络红包的认识。
& & 答:①(原理3)春节是我国的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各类新春网络红包让人高手到浓浓的年味,领略中华民族的韵味。②(原理3)依靠科技进步,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众多社交软件的走红,推动红包文化方式的创新。③(原理4)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送红包和 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习俗,新春网络红包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继承性。④(原理5)立足于社会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新春网络红包文化就是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归纳不错,借用了
好资料,值得分享
好资料,谢谢共享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好资料,谢谢共享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承多样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