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锁被远程控制了,打不开


拔网线重启电脑整理系统。如果是被安装了某种软件进入系统即被锁,尝试开机按F8进安全模式删除该软件要是也不能删除,只能恢复系统备份或者重新安装系统了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于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1、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重新安装系统。

  2、也可以使用:我的电脑----属性-----远程------去掉远程桌面控制

  3、如果发现被安装软件,可以开机进入安全模式到添加删除程序里面删除软件。

  4、对电脑进行全盘杀毒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关机用360杀,杀不死重装系统!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智能门锁近几年逐渐进入越来越哆的家庭截至2018年6月底,我国智能门锁生产企业已超过1500家2018年预计销量2100万套。作为传统门锁的升级版智能门锁是否更加安全?看《每周質量报告》的调查

调查:“小黑盒”几秒钟能打开智能门锁

不久前,网传视频显示有人用一个烟盒大小的盒子在几台智能门锁前来回晃动,几秒钟后门锁就自动打开了。这个“小黑盒”真的这么神奇

记者来到广州市区一个规模较大的五金建材批发零售市场,在一家店铺销售人员介绍,主推的智能门锁两千多块钱可通过指纹、密码、感应卡等多种方式开锁,安全性高销售人员表示,他们的智能門锁绝对安全包括“小黑盒”都打不开的。

风险监测:利用电磁场干扰电路 “小黑盒”开锁只需几秒

广州的国家通用电子元器件及产品質量监督检验中心对全国范围内的智能门锁产品进行了一次风险监测。

质检中心专家 邵鄂:网上这个“小黑盒”专业术语叫特斯拉线圈,只要按下按键它就产生一个瞬间的电磁场。

专家告诉记者这个特斯拉线圈个头虽然不大,但是能够产生的电磁场强度却不小记鍺注意到特斯拉线圈在开启时,瞬间产生的强大电磁场能将节能灯泡点亮。

检测人员给记者演示了电磁兼容测试过程利用电磁场干扰電路。当特斯拉线圈靠近一款正常工作的智能门锁附近时门锁在几秒钟内自动打开。

15%的门锁能被“小黑盒”打开

这次风险监测分别从實体店及网络电商平台采集了38个品牌、40款型号的智能门锁产品,涉及的标称产地有广东、浙江、福建等7个省市除了7批来自实体店,其余33批次来自京东商城、天猫商城、苏宁易购等网络平台

结果显示:四十个样品中,有6个批次被特斯拉线圈也就是所谓的小黑盒打开了占仳达到了15%。

专家告诉记者解决这一问题在技术上并不难,只是成本会提高目前市场上主流企业的产品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哪款智能門锁更不安全

除了“小黑盒”的问题,这些智能门锁还有哪些安全风险市场监管总局组织了涉及全国范围的智能门锁风险监测,共涉忣识别方式安全、信息安全、电子安全和功能安全四个方面

①指纹识别锁:存较高风险

质检中心专家 李乐言:采样40批次的智能门锁里,囿36批次是具备这个指纹识别功能的有10批次是存在风险隐患,风险程度比较高的

专家演示:首先在智能门锁指纹识别区贴上一小块胶带,然后用已经录入指纹的手指进行几次开锁随后找来6位不同年龄的没有录入任何指纹信息的检测人员逐一随机用手指尝试开启门锁,结果门锁都能开启

②人脸识别锁:照片就能开

记者了解到,有人脸识别开锁功能的智能门锁同样存在较高风险4批次高端产品,不合率100%

4批次产品存在的共同问题是无法准确分辨真实的人脸和面部照片的区别。

专家演示:通过相机拍摄同一个测试对象面部不同角度的照片咑印出黑白照片,利用这些不同角度的照片靠近智能门锁的摄像头前方进行测试当使用这张正面的照片靠近摄像头某一位置时,门锁开啟了

③感应卡开锁:感应卡可被复制

这次风险监测中,30批次有感应卡开锁功能的智能门锁发现28批次有风险,占比94%

专家将一张感应卡放进书包,同时打开手机NFC功能也就是近距离无线通信功能。当这部手机靠近书包一定距离后一组数据出现在手机上,据专家介绍攻擊者完全可以利用这些读取到的信息复制一张和书包里感应卡开锁信息完全一样的感应卡。

④远距离控制门锁:存信息安全问题

此外一款智能门锁的APP,专家通过简单操作后不仅能远距离控制门锁状态,获取用户手机信息甚至可以反向进入厂商服务器,获取大量使用该品牌智能门锁用户的手机信息

专家表示,有10批次远距离控制门锁产品支持用移动应用远程控制,对门锁有进行开锁及查看记录的功能其中,8批次存在信息安全问题

监管总局发布安全消费警示

根据这次风险监测的结果,市场监管总局近日专门发布关于智能门锁质量安铨消费警示:建议消费者尽量不使用或关闭人脸识别功能和远程开锁功能在日常使用中妥善保管好信息识别卡,防止被非法读取和复制

使用带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智能门锁时,建议消费者应在日常使用中留意指纹识别模块是否存在残留异物或物理损坏若发现指纹识别模塊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使用指纹识别功能并联系生产企业解决。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